一、盆栽茶花常见病害的发生与防治(论文文献综述)
戚良红,章丹峰[1](2021)在《浅谈山茶的栽培及养护管理》文中研究说明山茶花为山茶科山茶属植物,系多年生木本花卉,是我国传统名花之一,本文结合浙江杭州地区气候特点,总结山茶花的生物学特性,提出在栽培养护管理中应该注意的相关问题,为园林养护管理和园林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涂勋良,万斌,蒋彧,秦帆[2](2021)在《四川地区山茶栽培技术简介》文中指出山茶是山茶科山茶属植物,是我国传统观赏名花,花色、花型丰富,适合在温暖湿润、土壤肥沃、排水良好的微酸性土壤中生长。为了给四川地区山茶的高效栽培提供参考和生产指导,从繁殖方式、栽培管理技术、病虫害防治等方面介绍了四川山茶栽培技术要点。
周利[3](2020)在《博落回主要真菌性病害鉴定及根腐病根际微生物研究》文中指出博落回[Macleaya cordata(Willd.)R.Br.]属于罂粟科、博落回属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其主要活性成分是异喹啉类生物碱(Isoquinoline alkaloids),包括血根碱(Sanguinarine,SAN)、原阿片碱(Protopine,PRO)、别隐品碱(Allocryptopine,ALL)、白屈菜红碱(Chelerythrine,CHE)等,具有良好的调节肠道、抑菌、抗炎促生长的功效。博落回提取物在我国已开发为2个国家二类新中兽药,作为天然源替抗产品远销全世界45个国家和地区。随着欧盟、美国、中国等全球主要国家和地区迈入了“后抗生素时代”,未来对于博落回提取物的需求量将急剧增加。博落回主要来源于野生资源,随着市场需求的扩大,野生资源急剧减少,野生变家种成为解决博落回资源的重要途径。伴随博落回家种规模的扩大,许多种植基地频繁出现病害问题,其中由真菌感染引起的病害是影响博落回生产的重要原因。因此,本研究调查了湖南省博落回真菌性病害的发生种类,对博落回真菌性病原真菌进行了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鉴定新病害3种,进一步以根腐病为研究对象,对其病原菌环境适应性和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差异展开研究,并对病原菌筛查化学药剂和拮抗菌进行有效防治。具体结果如下:1.博落回真菌性病害调查结果:经过调查,确定湖南省博落回主要真菌性病害包括根腐病、茎腐病、叶斑病,其中根腐病发生最普遍。根腐病集中发生在6~9月,发病率在1.5%~39.42%之间,呈现2个发病高峰期。第一个高峰期在6月初~7月初发生,发病后根茎部产生白粉色或灰白色菌丝;第二个高峰期发生在7月中旬~9月,根茎部有白色绢花缠绕。茎腐病集中发生在3~5月,发病率在3.0~21.2%,后期茎部腐烂地上部分倒伏,发病部位产生白色菌丝和黑色菌核。叶斑病呈现两种发病症状:一种症状在初期表现为叶片背面出现灰褐色斑点,病斑逐渐扩大并延伸至正面,形成深褐色病斑,后期整个叶片出现病斑性坏死;另一种症状初期叶片产生浅黄色斑点,后期斑点扩大变成黑褐色斑点,最终整个叶片枯萎脱落。2.博落回真菌性病害病原菌鉴定结果:根据致病性测定、致病菌形态特征观察和基于多基因序列分析等结果,我们鉴定了尖孢镰刀菌、富士镰刀菌为根腐病第一阶段的病原菌,齐整小核菌为第二阶段根腐病病原菌;核盘菌为博落回茎腐病病原菌;果生刺盘孢菌和暹罗刺盘孢菌为博落回炭疽型叶斑病病原菌,其中暹罗刺盘孢菌是主要致病菌,链格孢和极细链格孢为黑斑型叶斑病的病原菌,其中极细链格孢为主要致病菌。3.博落回根腐病病原菌主要生物学性状研究:病原菌在25℃或30℃下生长最佳,光照与黑暗对菌丝生长无显着影响,对菌核和孢子形成有影响,半光照利于病原菌菌核或分生孢子的形成,3种病原菌的菌丝、菌核或分生孢子最低致死温度≥52℃,中性或偏酸性条件适宜病原菌的生长。4.博落回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选择博落回根际土壤为研究样本,分别对健康与根腐病博落回根际土壤的微生物群落结构进行比较分析,其中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特征如下:(1)染病后,博落回根际土壤的真菌α多样性降低,真菌α多样性可以作为博落回根腐病发生与否的生物指标。(2)根腐病和健康博落回根际土壤真菌群落分为两大支,根腐病发生与否是影响博落回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差异的主要因素。(3)染病样品中潜在病原真菌(如镰刀菌属、新赤壳菌属)的增加,是根际微生物环境从“健康”变为“疾病”的原因之一。(4)根际土壤中总钾的含量与健康博落回根际土壤真菌群落正相关。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特征如下:(1)博落回染病后在高病情指数地区土壤根际细菌α多样性降低,它可以作为判断博落回根腐病发病轻、重的生物指标。(2)不同区域的博落回根际土壤细菌群落分为两大支,空间因素是博落回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3)低发病地区的根际土壤中,出现了几丁质菌、黄杆菌这样的抑病性细菌类群,而高发病地区的根际土壤中,富集了类似于假单胞菌等潜在致病菌。(4)根际土壤中总钾的含量与健康博落回根际细菌群落正相关。5.博落回根腐病病原菌防治:对博落回根腐病病原菌齐整小核菌进行化学药剂和生防菌筛选,筛选出肟菌·戊唑醇、阿米妙收、阿米西达、凯润·吡唑醚菌脂对病原菌菌丝生长和菌核形成有较好抑制效果,同时筛选到一株对病原菌生长有抑制效果的生防真菌BLH-G1,被鉴定为绿木霉(Trichoderma virens),为博落回病害的田间防治提供了指导。
程仁武[4](2019)在《广州市区建构筑物立体绿化新技术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广州市区人口多、建筑密集,市民对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渴望与用地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如何在有限的城市空间里扩大绿化面积、增加绿量、营造良好的城市生态,解决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立体绿化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城市空间,提高城市绿量,对广州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选取广州市区建构筑物立体绿化为研究对象,通过大量文献检索和研究,梳理了立体绿化的概念、特点、分类与作用。结合对广州市区屋顶、墙面、阳台、桥梁等不同类型建构筑物立体绿化现状的实地调研,分析了广州市区建构筑物立体绿化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而论述了立体绿化新技术应用相关要点。本文核心内容是从植物筛选、种植基质、种植容器、灌溉系统、养护管理等方面探索立体绿化新技术研发应用。具体包括:(1)植物筛选技术,要点是须注重选择抗寒性强、耐旱、耐瘠薄、抗风、生长适中、病虫害少、易维护的乡土常绿植物,推荐适合广州立体绿化常用植物133种,其中屋顶绿化植物115种、墙面绿化植物25种、桥梁绿化植物13种、窗阳台绿化植物15种。(2)种植基质应用,要点是筛选应用具有轻质、洁净、养分释放持久、排水通透等优良特性的种植基质,其理化性质要符合园林种植土的相关规定,即p H值5.5-7.5,EC值0.16-0.60 m S/cm,有机质含量≥24.6 g/kg,容重≤1.0 g/cm3;逐步推广玻璃轻石、一体化有机基质、无土栽培等新材料、新技术。(3)种植容器制造,主要形式包括屋顶绿化的砖砌花池、非蓄水容器、地毯植被卷、装配式种植容器等,墙面绿化的藤蔓式、种植槽式、模块式、铺贴式、布袋式、板槽式种植箱;桥梁绿化的以片状模塑料为原材料的分体式和一体式压制容器等。(4)灌溉系统设计,包括滴灌、微喷、渗灌、痕量灌溉、智能喷灌等目前立体绿化常用的灌溉技术。在经济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倡导引入风能、太阳能、雨水回收系统等以节约能源。(5)养护管理措施,主要有苗木修剪、水肥管理、防风防寒等。(6)病虫害防治技术,包括人工防治、生物防治及物理防治等三种。本文以广州市区建构筑物为研究对象,围绕立体绿化新技术应用开展研究,探索适合广州城市发展的立体绿化技术应用模式并有所创新,研究成果对促进广州市区建构筑物绿化建设、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陈少萍[5](2017)在《茶花繁殖与病虫害防治》文中研究说明茶花又称山茶花,为山茶科山茶属的常绿小乔木或灌木,高达15m。树皮平滑,灰白色。单叶互生,革质,卵形或椭圆形,叶面深绿色,有光泽,叶背黄绿色,平滑无毛。花期11月至翌年4月。碗形花瓣,单瓣或重瓣。花色有红、粉红、深红、玫瑰红、紫、淡紫、白色、黄色、斑纹等,种子球形,深褐色。茶花原产于我国西南部及日本,为
武淑媛,武顺刘[6](2017)在《滇西引进牡丹盆栽技术》文中指出针对滇西多雨、土壤过酸、粘重、栽培牡丹易烂根等问题,在云南昌宁县连贞牡丹园进行了盆栽牡丹试验。以国外引进的杂交新品种"太阳"、"岛锦"、"海黄"、"金阁"、"金晃"5个牡丹新品种为材料,国内品种"首案红"、"十八号"、"洛阳红"、"肉芙蓉"为对照,用疏松、质轻、碱性(pH值7.6)、透气性极好的煤球渣等材料配制营养土进行盆栽试验,加以"两阶段施肥法"进行养护管理,筛选出了美国的"海黄"、法国的"金阁"、日本的"太阳"、"岛锦"、国内的"首案红"、"十八号"、"洛阳红"、"肉芙蓉"适宜滇西盆栽牡丹,其长势好、花大色艳,具有较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徐岩[7](2017)在《山茶花产业提升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山茶花(Camellia japonica L.)为山茶科山茶属植物,是我国传统十大名花之一,自古以来就是名贵的观赏花卉,深得人们的赞赏。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着手山茶花产业的研究,在其生态观赏特性及相关的应用研究等领域,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本研究在进行资料调查、整理和数据收集的基础上,对山茶花种植区的栽培繁殖技术、组合盆栽技术、矮化栽培技术和艺术造型的技术进行概括分析,分析目前其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就产业提升相关的栽培繁殖技术、矮化控制技术和组合盆栽、艺术造型技术进行系统的整理、探究和总结,进行山茶花产业化发展的相关分析,结合当前山茶花的发展前景,进而提出如何进一步完善山茶花产业化的对策。具体的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实地考察法对山茶花的繁殖栽培技术进行调查分析,优化山茶花的单枝扦插和嫁接繁殖技术,结果表明2000mg/L的NAA能显着提升山茶花单枝扦插苗的生根率及其品质,而秋冬季的南方山茶花选用劈接+无叶的方式也可显着提升山茶花的嫁接成活率。(2)将山茶花矮化技术的创新(整冠扦插)应用于山茶花的栽培繁殖中去,通过相关的整冠扦插技术实地研究发现,夏季(7月21日)和秋季(10月12日)更适宜山茶花的繁殖和生长。选择此时的山茶花采摘插穗,后放置于阴凉处,晾干时间在24h左右,后扦插至黄心土:红沙(2:1)的基质土壤中,有利于山茶花整冠扦插插穗的生根和生长。(3)深入了解和调查传统山茶花的应用情况及利用现状,结合山茶花自身的生物学特性,优化山茶花组合盆栽和艺术造型技术。并对山茶花产业现状及推广前景分析,提出有利于推进山茶花产业发展的对策及建议,有针对性的探索提升山茶花产业竞争力的有效路径和实现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孟继森,王继华[8](2013)在《盆栽茶花的栽培管理》文中研究表明盆栽茶花作为一种观花花卉,经常应用在园林栽培和北方家庭室内摆放,是一种营造喜庆祥和和富贵吉祥的花卉。文章详尽阐述茶花的生物学特性、区域管理特点、栽培管理及病虫害防治方法,指导实际的养护生产。
李玉红[9](2012)在《茶花介质盆栽苗的主要管理技术》文中认为茶花是我国着名的传统花卉,也是世界的名贵花木,一直深受广大茶花爱好者的喜欢。本文从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治和修剪整形3个方面,对茶花介质盆栽苗的管护技术进行了初步研究,目的是为了推动茶花规模化、集约化的生产、经营和管理,提升茶花市场的竞争能力,从而使茶花生产迈上一个新台阶。
李玉红[10](2005)在《茶花介质盆栽商品化生产技术》文中认为茶花是我国着名的传统花卉,也是世界的名贵花木。在中国茶花业蓬勃发展并与国际间的交流日益频繁的大好形势下,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传统茶花生产上的局限性日益显现,盆栽茶花特别是无土栽培茶花,走商品化生产之路便显得非常必要。规模化、集约化的生产管理,有利于茶花的运输、销售等环节,可大大增强市场的竞争力,从而使茶花生产迈上一个新台阶。
二、盆栽茶花常见病害的发生与防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盆栽茶花常见病害的发生与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1)浅谈山茶的栽培及养护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生物学特性 |
3 养护管理 |
3.1种植 |
3.2光照 |
3.3水分 |
3.4温度 |
3.5修剪 |
3.6疏蕾、采花 |
3.7施肥 |
3.8病虫害防治 |
(2)四川地区山茶栽培技术简介(论文提纲范文)
1 繁殖方式 |
1.1 播种繁殖 |
1.2 扦插繁殖 |
1.3 嫁接繁殖 |
1.4 组织培养 |
2 栽培管理技术 |
2.1 露地栽培 |
2.2 盆栽 |
2.3 花期调控 |
3 病虫害防治 |
3.1 常见病害及防治 |
3.1.1 炭疽病 |
3.1.2 黄化病 |
3.1.3 煤烟病 |
3.1.4 枯枝病 |
3.1.5 花腐病 |
3.1.6 根腐病 |
3.1.7 日灼病 |
3.2 常见虫害及防治 |
3.2.1 蚜虫及红蜘蛛 |
3.2.2 锈壁虱(锈蜘蛛)及叶螨 |
3.2.3 潜叶蛾 |
3.2.4 茶毒蛾及卷叶蛾 |
3.2.5 茶尺蠖 |
3.2.6 黑刺粉虱 |
3.2.7 介壳虫类 |
3.2.8 天牛类 |
(3)博落回主要真菌性病害鉴定及根腐病根际微生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 概述 |
2 我国药用植物真菌性病害研究进展 |
2.1 根部病害 |
2.2 茎部病害 |
2.3 叶片病害 |
2.4 果部病害 |
3 植物病原真菌分类研究现状 |
3.1 传统分类学鉴定 |
3.2 分子生物学鉴定 |
4 植物根腐病对根际微生态系统的影响 |
5 植物根际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研究方法 |
5.1 传统培养法 |
5.2 Biolog微平板法 |
5.3 磷酸脂肪酸法 |
5.4 高通量测序技术 |
6 植物根腐病防治手段 |
6.1 培育抗性品种 |
6.2 农业综合防治 |
6.3 化学防治 |
6.4 生物防治 |
7 研究内容和意义 |
8 技术路线图 |
第2章 博落回主要真菌性病害的调查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调查地点 |
2.2 调查时间 |
2.3 调查内容 |
2.4 调查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博落回根腐病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
3.2 博落回茎腐病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
3.3 博落回叶斑病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3章 博落回主要真菌性病害的分离及鉴定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2 样品采集 |
2.3 病原体的分离 |
2.4 病原菌致病性测定 |
2.5 病原菌形态学观察 |
2.6 DNA提取、PCR扩增和测序 |
2.7 系统进化分析 |
3 结果 |
3.1 博落回根腐病病原鉴定 |
3.2 博落回茎腐病病原鉴定 |
3.3 博落回叶斑病病原鉴定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4章 博落回根腐病病原菌主要生物学性状研究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2 试验方法 |
3 结果分析 |
3.1 尖孢镰刀菌主要生物学性状 |
3.2 富士镰刀菌主要生物学性状 |
3.3 奇整小核菌主要生物学性状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5章 博落回根腐病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样品选择 |
2.2 根际土壤采集 |
2.3 土壤理化性质分析 |
2.4 根际土壤DNA提取和PCR扩增 |
2.5 PCR产物的混样和纯化 |
2.6 文库制备和上机测序 |
2.7 信息分析部分 |
2.8 统计分析 |
3 结果 |
3.1 博落回根腐病发病率比较 |
3.2 土壤理化性质 |
3.3 博落回根际土壤中真菌群落结构特征 |
3.4 博落回根际土壤中细菌群落结构特征 |
4 讨论 |
4.1 博落回根际土壤中真菌群落结构特征 |
4.2 博落回根际土壤中细菌群落结构特征 |
5 小结 |
5.1 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结构特征 |
5.2 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特征 |
第6章 博落回根腐病化学药剂筛选及生防真菌筛查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化学药剂的筛查 |
2.2 拮抗真菌的筛查 |
2.3 数据处理 |
3 结果 |
3.1 化学药剂对病原菌抑制效果的比较 |
3.2 拮抗真菌的筛选 |
4 讨论 |
4.1 化学药剂对病原菌抑制效果的比较 |
4.2 拮抗真菌的筛选 |
5 小结 |
第8章 总结与展望 |
1 全文总结 |
2 创新点 |
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历 |
博士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4)广州市区建构筑物立体绿化新技术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2.3 技术路线图 |
2 相关概念与文献综述 |
2.1 主要研究概念 |
2.1.1 城市绿化(Urban Greenirng) |
2.1.2 地面绿化(Plane Greening) |
2.1.3 立体绿化(Vertical Planting) |
2.1.4 城市绿地系统(Urban Green Space System) |
2.1.5 攀援植物(Tendril climber plant) |
2.1.6 种植基质(Growing Medium) |
2.2 相关研究综述 |
2.2.1 国外相关研究 |
2.2.2 国内相关研究 |
3 广州市区建构筑物立体绿化现状调研 |
3.1 城市概况 |
3.1.1 地理位置 |
3.1.2 气候因素 |
3.1.3 地域文化 |
3.2 调研方法 |
3.2.1 资料收集 |
3.2.2 现场调研 |
3.3 发展现状 |
3.3.1 屋顶绿化 |
3.3.2 墙面绿化 |
3.3.3 桥梁绿化 |
3.3.4 阳台绿化 |
3.3.5 设施绿化 |
3.4 存在问题 |
3.4.1 政策法规保障不足 |
3.4.2 应用技术储备不足 |
3.4.3 资金支持力度不足 |
3.4.4 技术人才储备不足 |
4 建构筑物立体绿化新技术应用要点 |
4.1 屋面绿化新技术 |
4.1.1 植物筛选 |
4.1.2 种植技术 |
4.1.3 养护管理 |
4.1.4 屋顶绿化设计原则 |
4.2 墙面绿化新技术 |
4.2.1 种植方式 |
4.2.2 植物筛选 |
4.2.3 种植基质 |
4.2.4 绿化养护 |
4.2.5 墙面绿化设计 |
4.3 桥梁绿化新技术 |
4.3.1 植物筛选 |
4.3.2 种植基质 |
4.3.3 种植容器 |
4.3.4 灌溉技术 |
4.3.5 养护管理 |
4.4 窗阳台绿化新技术 |
4.4.1 植物筛选 |
4.4.2 绿化设施 |
4.4.3 种植基质 |
4.4.4 养护管理 |
5 建构筑物立体绿化新技术应用实践 |
5.1 屋顶绿化应用 |
5.1.1 项目概况分析 |
5.1.2 设计说明 |
5.1.3 主要技术 |
5.1.4 效益分析 |
5.2 墙面绿化应用 |
5.2.1 项目概况 |
5.2.2 主要技术 |
5.2.3 效益分析 |
5.3 桥梁绿化应用 |
5.3.1 项目概况 |
5.3.2 主要技术 |
5.3.3 效益分析 |
6 结论与讨论 |
6.1 主要研究结论 |
6.2 相关问题讨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5)茶花繁殖与病虫害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繁殖 |
上盆后管理 |
病虫害防治 |
(6)滇西引进牡丹盆栽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滇西牡丹栽培的环境条件 |
2.1 温度 |
2.2 湿度 |
2.3 土壤酸碱度 |
2.4 光照 |
3 滇西引进牡丹的盆栽管理技术 |
3.1 牡丹的盆栽技术 |
3.1.1 品种选择 |
3.1.2 选择容器 |
3.1.3 栽培基质 |
3.1.4 营养土配制 |
3.1.5 上盆栽植 |
3.2 牡丹的日常管理 |
3.2.1 浇水 |
3.2.2 施肥 |
3.2.3 整形修剪 |
3.3 病虫害防治 |
3.3.1 常见病害及防治方法 |
3.3.2 常见虫害及防治方法 |
(7)山茶花产业提升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山茶花产业研究进展 |
1.2.1 山茶花育种研究 |
1.2.2 山茶花引种研究 |
1.2.3 山茶花繁殖研究 |
1.2.4 山茶花栽培研究 |
1.2.5 山茶花组合盆栽和艺术造型的相关研究 |
1.2.6 山茶花传统应用情况的相关研究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研究技术路线 |
2 山茶花苗木繁育技术研究 |
2.1 研究地概况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试验材料 |
2.2.2 试验方法 |
2.2.3 试验资料的收集及数据整理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不同生长调节剂对山茶花单枝扦插生根的影响 |
2.3.2 整冠扦插繁殖技术 |
2.3.3 正常扦插与整冠扦插的山茶花存活对比 |
2.3.4 不同嫁接方法及带叶方式对山茶花嫁接成活率的影响 |
2.4 小结与讨论 |
2.4.1 单枝扦插繁殖技术研究 |
2.4.2 整冠扦插繁殖技术研究 |
2.4.3 正常扦插与整冠扦插的山茶花存活对比 |
2.4.4 嫁接繁殖技术研究 |
3 山茶花组合盆栽技术研究 |
3.1 植物组合盆栽 |
3.1.1 组合盆栽定义及类型 |
3.1.2 组合盆栽使用方面的要求 |
3.1.3 组合盆栽的栽培方法 |
3.2 山茶花组合盆栽技术 |
3.2.1 山茶花组合盆栽选材标准 |
3.2.2 山茶花组合盆栽设计原理与原则 |
3.2.3 山茶花组合盆栽设计方法 |
3.2.4 山茶花组合盆栽的操作流程 |
3.2.5 山茶花组合盆栽的养护管理 |
4 山茶花盆景造型技术研究 |
4.1 盆景造型的定义及价值 |
4.1.1 盆景造型的定义 |
4.1.2 盆景造型的价值 |
4.2 山茶花盆景造型技艺研究 |
4.2.1 山茶花盆景造型原则 |
4.2.2 造型类型 |
4.2.3 造型植物选材 |
4.2.4 造型时期 |
4.2.5 造型工具 |
4.2.6 造型技法 |
4.3 造型维护及管理 |
5 山茶花产业提升关键技术应用前景 |
5.1 山茶花产业现状分析 |
5.2 推广前景分析 |
5.2.1 国内外山茶花产品的供需分析 |
5.2.2 无性繁殖与矮化技术的前景分析 |
5.2.3 组合盆栽与盆景艺术造型的前景分析 |
5.2.4 绿化需求市场潜力大 |
5.2.5 市场前景展望 |
5.3 山茶花产业发展思路 |
5.3.1 加强政府宏观调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大力发展优良山茶花品种 |
5.3.2 培养专业技术骨干,加大科技创新力度 |
5.3.3 大力开发山茶花产业化关键技术 |
5.3.4 加强山茶花常规栽培管理和特殊栽培管理 |
5.3.5 完善内部建制,发展规范的标准化生产体系 |
5.3.6 树立现代化的市场营销理念 |
5.3.7 完善山茶花的产销链,创新营销新思路 |
5.3.8 培育优势名牌企业,实施名牌战略 |
5.3.9 加强信息服务,加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山茶花发展史图 |
附录B 世界各地山茶花代表品种 |
附录C 华东山茶花代表品种一览表 |
附录D 云南山茶花代表品种一览表 |
附录E 四季山茶花代表品种一览表 |
附录F 特殊颜色山茶花代表品种一览表 |
附录G 国内外部分山茶花品种价格表 |
附录H 国内部分云南山茶花品种价格表 |
附录I 常见病害的症状及防治措施 |
附录J 常见虫害的症状及防治措施 |
附录K 山茶花栽培月历(上半年) |
附录L 山茶花栽培月历(下半年) |
致谢 |
(8)盆栽茶花的栽培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1 区域特点 |
2 栽培管理 |
2.1 土壤 |
2.2 水分 |
2.3 肥料 |
2.4 温度 |
2.5 光照 |
2.6空气 |
3常见病虫害防治 |
3.1 病害 |
3.1.1 炭疽病 |
3.1.2 藻斑病 |
3.1.3 枯枝病 |
3.1.4 赤叶斑病 (赤叶枯病) |
3.2 虫害 |
3.2.1 蚜虫 |
3.2.2 蚧壳虫 |
3.2.3 黑刺粉虱 |
3.2.4 潜叶蛾 |
(9)茶花介质盆栽苗的主要管理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茶花介质盆栽苗的水、肥管理 |
1.1 浇水 |
1.2 施肥 |
1.3 遮阴 |
1.4 抗寒 |
2 茶花介质盆栽苗的病虫害防治 |
2.1 病害的防治 |
2.2 虫害的防治 |
3 茶花介质盆栽苗的修剪整形 |
3.1 修剪整形 |
3.2 摘心和剪梢 |
3.3 抹芽和疏蕾 |
(10)茶花介质盆栽商品化生产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上盆前准备工作 |
上盆、换盆技术 |
水、肥管理 |
病虫害防治 |
修剪整形 |
四、盆栽茶花常见病害的发生与防治(论文参考文献)
- [1]浅谈山茶的栽培及养护管理[J]. 戚良红,章丹峰. 浙江园林, 2021(02)
- [2]四川地区山茶栽培技术简介[J]. 涂勋良,万斌,蒋彧,秦帆. 南方农业, 2021(28)
- [3]博落回主要真菌性病害鉴定及根腐病根际微生物研究[D]. 周利. 湖南农业大学, 2020(01)
- [4]广州市区建构筑物立体绿化新技术应用研究[D]. 程仁武. 华南农业大学, 2019(02)
- [5]茶花繁殖与病虫害防治[J]. 陈少萍. 中国花卉园艺, 2017(10)
- [6]滇西引进牡丹盆栽技术[J]. 武淑媛,武顺刘. 绿色科技, 2017(09)
- [7]山茶花产业提升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D]. 徐岩. 福建农林大学, 2017(01)
- [8]盆栽茶花的栽培管理[J]. 孟继森,王继华. 天津农林科技, 2013(04)
- [9]茶花介质盆栽苗的主要管理技术[J]. 李玉红. 中国园艺文摘, 2012(03)
- [10]茶花介质盆栽商品化生产技术[J]. 李玉红. 中国花卉园艺, 20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