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化学发光法检测AFP及临床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孔维菊,次平,林杰,仁增白玛,格桑克真,土旦卓玛,任传路[1](2021)在《生化分析仪检测胶乳免疫比浊法AFP的性能验证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对生化分析仪检测胶乳免疫比浊法AFP的分析性能进行验证和评价。方法:参照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hina National Accreditation Service,CNAS)最新的性能验证指南和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协会(American Clinical and Laboratory Standards Institute,CLSI)的文件,并结合实际工作,设计验证方案,对贝克曼库尔特AU480生化分析仪检测北京九强金斯尔的胶乳免疫比浊法AFP试剂的正确度、精密度、线性范围、临床可报告范围、生物参考区间进行验证和评价。试验结果与厂家提供的分析性能或国家卫生健康委临床检验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Clinical Laboratories,NCCL)的质量指标进行比较。结果:2个水平的正确度偏倚分别为6.47%和2.22%;3个水平的批内及批间精密度的变异系数(coefficient of variation,CV)分别为5.79%,1.66%,2.16%及2.47%,2.23%,1.07%;线性范围验证回归系数a值为1.012,R2=0.9995;最大稀释倍数为30倍,临床可报告上限为24 000 ng/mL;生物参考区间的符合率R为100%。结论:生化分析仪AU480检测胶乳免疫比浊法AFP的各项分析性能均能够较好地满足临床应用需求。实验室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替代化学发光法使用。
王桂玲[2](2021)在《基于微粒操控技术的肝癌血清标志物快速检测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一种是常见且致死率极高的恶性肿瘤,高居全球恶性肿瘤死亡率的第三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肝癌侵袭力强,经手术切除、肝移植后患者五年生存率仅为70%,加上肝癌的预后较差,复发风险较高,因此HCC的早期诊断意义重大。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AFP)肝癌标记物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医学诊断,但受肝癌细胞分化程度等因素的影响,单独AFP诊断肝癌的敏感性仅60%~70%,临床诊断价值极有限。诸多研究表明在不同临床分期HCC患者血清中的可溶性程序性死亡因子配体1(Soluble programmed death factor ligand 1,s PD-L1)表达水平有显着差异且具有统计学意义,与AFP的表达水平呈显着正相关。肝癌治疗领域专家表示,肿瘤标志物s PD-L1或许可成为HCC临床诊断的辅助性血清标志物,AFP联合s PD-L1检测对提高肝癌诊断检测的敏感性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肝癌血清标志物诊断的方法主要有免疫胶体金技术(GICA)、酶联免疫吸附技术(ELISA)、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CLIA)、放射性免疫分析法(RIA)等。其中,ELISA法的重复性差,需要多次抗体孵育和反复清洗等步骤;GICA法检测灵敏度较低、定量难;CLIA法需专业检测设备,成本较高且不利于现场检测;RIA检测结果易受待测样品的处理方式、降解酶、盐及PH等的影响。探求一种快速、准确、低成本的免疫检测方法对肝癌诊断具有重要意义。肝癌血清标志物的检测主要以抗原抗体发生免疫结合反应为基础,目前国内生产的肝癌血清标志诊断物产品质量不一,国外进口价格昂贵。制备高效价、特异性强、成本较低的肝癌血清标志物抗原抗体可为肝癌的早期快速检测提供有效试剂。基于交流动电效应和阻抗免疫传感的微粒操控技术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好,无需标记、成本较低,操作简单和便携等优势。国外的相关文献报道该技术可成功检测到f M水平的BPA和Zika病毒RNA的定量检测。前期本实验室利用该微粒操控技术成功检测了新城疫病毒(NDV)、猪圆环病毒(PCV)、禽流感病毒(AIV)、布鲁氏菌(Brucellosis)抗体等,但用于肝癌血清标志物的检测尚未见报道。该技术以制得的AFP、s PD-L1抗原抗体为检测试剂,通过对微电极芯片的清洗方式及AFP和s PD-L1抗体的最佳包被条件、封闭时间以及最佳交流电检测条件进行优化,初步建立基于交流动电效应和阻抗免疫传感的肝癌血清标志物快速检测方法。后期可通过保护剂对包被抗体的芯片进行处理后真空密封保存,使用时,仅需连接一台手机大小的微型阻抗仪,即可完成现场1min快速检测。本文的研究内容如下:(1)甲胎蛋白(AFP)在原核系统中高效表达及纯化根据Gen Bank中提供的AFP全基因序列(Gen Bank登录号:NM_001134.2),进行大肠杆菌的密码子偏好性分析及优化,化学方法合成AFP全基因。将AFP全基因连接至p ET28a(+)质粒载体并转入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成功构建p ET28a(+)-AFP/BL21(DE3)。分别从诱导时间、温度、IPTG浓度筛选出AFP重组蛋白的最佳诱导条件。获得大量表达的AFP重组蛋白后,利用His-tag镍柱纯化AFP重组蛋白,纯化后的AFP重组蛋白经SDS-PAGE电泳纯度鉴定、BCA法浓度测定、Western-blot特异性鉴定。(2)AFP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其生物学鉴定以上述制得的AFP重组蛋白为免疫原,腹腔注射免疫BALB/c小鼠。经4次免疫后,取免疫小鼠眼眶血进行细胞融合前血清效价的测定。并于细胞融合前三天,双倍剂量抗原加强免疫小鼠。利用PEG1500诱导小鼠的脾细胞悬液与骨髓瘤细胞融合,通过有限稀释法、间接ELISA法对融合后的细胞上清进行筛选,以筛得稳定分泌抗体的杂交瘤阳性细胞株。对阳性细胞株进行两次以上的亚克隆以保证筛得AFP单克隆杂交瘤细胞株并扩大培养,将单克隆杂交瘤细胞腹腔注射到小鼠体内诱生AFP腹水单抗,后经protein A柱纯化。对提纯的AFP抗体进行生物特性鉴定:包括SDS-PAGE纯度鉴定,BCA法浓度测定,单抗亚型鉴定、Western-blot特异性鉴定,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单抗效价测定等。(3)建立并优化微粒操控技术并应用于AFP、s PD-L1抗原的特异性检测微电极芯片的预处理:芯片扫频、镜检观察电阻丝是否有短路或断路,对芯片清洗方式的优化及芯片的臭氧活化,以有利于亲水性的活性基团与AFP、s PD-L1抗体的相结合。对AFP、s PD-L1抗体的包被浓度及包被时间、最佳封闭时间进行优化,然后将芯片连接阻抗仪检测AFP、s PD-L1抗原。优化阻抗仪检测电参数(交流电压及电流电频率),初步建立微粒操控技术并应用于AFP、s PD-L1抗原的特异性检测。从灵敏度、特异性和重复性等对微粒操控技术进行评价。结果:(1)双酶切鉴定结果表明该AFP重组质粒成功构建。重组质粒转化到BL21感受态细胞后,在30℃,0.1mmo L/L IPTG浓度,诱导8h的条件下,AFP重组蛋白可大量表达,经Ni柱亲和层析纯化,SDS-PAGE结果表明纯化后的AFP重组蛋白纯度较高,BCA法测得浓度达0.9239mg/m L。Western blot结果表明纯化后的AFP重组蛋白与市售的AFP抗体能发生强烈的特异性结合。(2)经统计,第一次细胞融合的融合率为78.6%,阳性率达73.2%,三次亚克隆共筛得3株AFP单克隆杂交瘤细胞株,分别命名1-10D、2-8D、6-3C。第二次细胞融合的融合率达100%,阳性率达99.7%,四次亚克隆筛选共得4株能稳定分泌AFP单抗的单克隆杂交瘤细胞株,分别命名3-6C、4-5C、3-9F、6-10F。上述细胞株经冻存复苏和多次传代,仍能分泌高效价抗体。亚型鉴定结果表明第一次细胞融合的1-10D、2-8D、6-3C均为Ig G2a型。诱生的AFP腹水单抗,经protein A柱纯化及SDS-PAGE电泳鉴定。结果发现在55KD、25KD处分别出现条带且无杂带,这与Ig G型抗体的重链及轻链大小相符合,纯化效果较好。BCA法测得抗体浓度可达到2.0180mg/m L,Western blot结果表明,纯化的腹水单抗同AFP重组蛋白能发生特异性结合,ELISA结果显示,AFP单抗同市售的AFP抗原及自制的AFP重组蛋白均能发生强烈的反应,效价均可达到1:2048000。(3)芯片的最佳清洗方式:异丙醇超声清洗10min→无水乙醇超声清洗10min→超纯水超声清洗10min。抗体的最佳修饰条件:10μg/m L的AFP单抗在37℃包被1h,1%superblock 25℃封闭30min;10μg/m L的s PD-L1单抗在37℃包被3h,1%superblock 25℃封闭30min。阻抗仪最佳检测电参数均为100m V交流电压和100k HZ交流电频率。在最佳交流电参数下分别检测0.1、1.0、10、100、1000ng/m L的AFP、s PD-L1抗原稀释液。结果表明该微粒操控技术对AFP、s PD-L1抗原的检测下限均可达1ng/m L,检测结果较稳定。特异性实验中,芯片分别包被AFP、s PD-L1单抗以检测正常人及肝癌血清样品,结果表明该微粒操控技术检测AFP、s PD-L1抗原的特异性(特异性检出阴性率)均可达96.7%。重复性实验中共检测20例肝癌血清和4例正常人血清(每例样品做三组平行),AFP单抗负载芯片的灵敏度(特异性检出阳性率)达95%,s PD-L1单抗负载芯片的灵敏度可达96.6%。临床实验相关性结果表明肝癌血清中AFP与s PD-L1的表达呈一定正相关。结论:本研究成功构建p ET28a(+)-AFP/BL21(DE3)基因工程菌,经大量诱导表达及纯化,制得纯度较高的AFP重组蛋白。以此为免疫原,经长程免疫法,PEG1500促细胞融合、有限稀释法和ELISA筛选,两次细胞融合共筛得到7株能稳定分泌AFP单克隆抗体的细胞株。诱生的腹水单抗经Protein A柱纯化制得效价高且特异性的AFP抗体。利用制备的AFP抗原和抗体及前期实验室制得并保存s PD-L1抗原抗体,建立了微粒操技术的AFP、s PD-L1抗原快速检测方法,从灵敏度、特异性、重复性及临床样品的检测等对该技术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利用该技术检测肝癌血清标志物,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重复性良好。本研究为肝癌早期的现场快速诊断提供了有效试剂和低成本的检测新技术。
陈茜,王岩,杜鲁涛,公衍文,王立水,牛爱军[3](2020)在《肝细胞癌生物标志物检测及应用专家共识》文中研究指明原发性肝癌(PLC)是目前我国第4位常见恶性肿瘤及第2位肿瘤致死病因,严重威胁人类健康[1]。PLC的病理类型主要包括肝细胞癌(HCC)、肝内胆管癌(ICC)和混合型肝癌(HCC-ICC),其中HCC占85%~90%。目前已知的HCC主要病因包括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饮酒、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黄曲霉毒素、蓝藻毒素等。不同于日本、欧美地区国家HCC的致病因素,我国HBV感染是HCC最主要的原因,约85%HCC是由HBV感染引起[2]。随着诊疗技术水平的提高,HCC防治工作取得长足进步,但由于HCC起病隐匿、进展迅速,大多数病例确诊时已处于中晚期,因此,HCC早期筛查和诊断成为关键。为了提高HCC生物标志物临床应用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最大限度发挥其效能,受中华医学会检验医学分会委托,由分子诊断学组牵头,征求HCC临床和基础研究领域专家意见,多学科参与形成本共识。后续将根据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适时修订,以适应临床应用的需求。
黄赛男[4](2020)在《化学发光免疫法在肿瘤生物标志物检验中的应用效果探讨》文中指出目的观察评价化学发光免疫法用于肿瘤生物标志物检验的效果及临床应用价值,为肿瘤患者的早期诊断,提高治疗效果和改善预后提供依据。方法 2018年5月—2020年5月纳入符合标准的肿瘤患者55例作为观察组,纳入同期健康体检者55名作为对照组,两组均进行肿瘤生物标志物化学发光免疫法检验,比较两组肿瘤生物标志物的检验水平与指标阳性率。结果观察组肿瘤患者的肿瘤生物标志物CA125、CA153、CA199、AFP、CEA水平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均显着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991、24.360、14.975、40.774、22.557,P<0.001)。各标志物阳性检出率分别为58.18%、58.18%、65.45%、74.55%、87.27%,均显着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352、42.352、50.582、58.582、81.650,P<0.001)。结论化学发光免疫法在肿瘤生物标志物检验中应用价值显着,通过化学发光免疫法检验,可以对肿瘤尽早诊治,为提高治疗成效并改善预后提供保障。
马昊[5](2020)在《基于表面增强拉曼散射的蛋白质生物标志物检测方法研究》文中指出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urface-enhanced Raman Scattering,SERS)光谱作为一种超灵敏的检测技术,近年来得到了生命科学领域的广泛关注。其中,生物标志物检测及疾病早期诊断是SERS技术在生命科学领域发展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建立基于SERS技术的蛋白质生物标志物检测方法是本论文的研究重点。本文利用SERS高灵敏度,指纹信息丰富的优点,结合生物学方法,成功地建立了几种基于SERS技术的蛋白质生物标志物检测方法。这些方法可以用于疾病的早期诊断、蛋白鉴定和蛋白间相互作用等研究领域。主要成果归纳如下:1.异质体分辨糖蛋白检测方法研究甲胎蛋白(AFP)是一种重要的癌症标志物,也是一种糖蛋白。它的异质体(AFP-L3)的过度表达与肝癌息息相关。因此,许多医院已经将AFP-L3占AFP总量的比值(AFP-L3%)作为一个新的肝癌诊断指标。在这一章,我们提出了一种结合拉曼位移与强度变化,用于肝癌早期诊断的新概念,发展了一种可以读出AFP-L3%的SERS免疫芯片。在第一步中,应用银基底上甲胎蛋白抗原抗体作用诱导的对巯基苯甲酸的谱峰位移定量甲胎蛋白总量。引入5,5’-二硫代双(琥珀酰亚氨基-2-硝基苯甲酸)(DSNB)与AFP-L3抗体结合的抗体金在芯片上进行三明治免疫反应。我们发现了一个DSNB的特征谱带强度与AFP-L3的浓度呈现线性关系。因此,AFP-L3%可以通过AFP和AFP-L3的浓度计算出来。这种方法最大的优点是结合了AFP-L3%和SERS谱峰位移,且表现出了出色的重现性、准确性、而且简化了传统检测AFP-L3%的步骤。应用这种方法检测肝癌病人血清证明了它在肝癌早期诊断的巨大应用潜力。2.血清中免抗体蛋白质生物标志物检测方法研究本章首先对于一个新型拉曼探针分子-苝四甲酸(PTCA)进行系统研究,探究了该分子在不同基底上的SERS谱图。进一步地,我们发现该分子存在明显地激发依赖性,展现出反常的SERS谱图,这种现象归因于该分子与基底不同地电荷转移。令人惊奇地,连接了蛋白的PTCA分子的SERS谱图与蛋白种类直接相关,表现出不同程度地拉曼位移和强度变化,甚至具有相同结构地同源蛋白也可以通过层序分析进行分辨。随后,证明了其作为一种肝癌早期诊断方法的可行性。这些结果表明PTCA分子作为一个独一无二的SERS探针,有潜力在癌症诊断中用于快速、准确、直接地癌症标志物分辨。3.基于拉曼位移的羰基化蛋白检测方法研究在前两章的工作中,已经展现了基于频率移动的SERS方法在生物分析化学和生物医药的潜在应用价值。但是基础的、重要的决定拉曼位移的因素还尚未探索清楚。因此,在本章我们系统地研究了溶剂效应、抗原、抗体对基于SERS免疫方法的影响。结合了电荷转移(CT)、斯塔克效应(Stark effect)、和含时密度泛函理论计算(TDDFT),提出并详细讨论了免疫反应诱导拉曼位移的机理。并以此优化实验条件,成功地首次应用到与多种疾病相关的羰基化蛋白的检测。本章的研究为设计基于SERS谱峰位移免疫方法提供了理论基础,也为该类方法在临床诊断的进一步发展开辟了道路。4.多聚组氨酸标记蛋白的检测方法研究尽管SERS技术早已在蛋白分辨和定量展现出巨大潜力,但是由于蛋白在SERS基底上的随机吸附,使得非标记方法获得一个高重现性的SERS谱图始终是个难题。在本章工作中,我们在保证蛋白的活性和强拉曼信号的同时,设计并制备了一种空间分子。该类分子被广泛地用于捕获通过镍与咪唑的配位作用而富集的多聚组氨酸标记蛋白。这种可控固定使得光谱重现性得到极大的提高。进一步地,通过探索两种组氨酸标记的蛋白模型: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依赖线粒体细胞色素c还原酶C末端(Erv1C)和甲胎蛋白,与他们的配体:细胞色素c(Cyt c)和反式维甲酸(ATRA)的相互作用,表明该方法可以控制蛋白的固定方式,使得SERS光谱探索蛋白功能成为可能。作为一种概念验证研究,这种方法将在蛋白-配体相互作用、理解蛋白结构、药物设计等领域发挥作用。
胡雪梅[6](2020)在《基于荧光素光催化氧化酶活性的信号放大策略检测肿瘤标志物》文中研究说明血清碱性磷酸酶(ALP)是与前列腺癌、骨骼、肝功能障碍、糖尿病等多种疾病密切相关的重要生物标志物。它还是一种功能酶,能够将对应底物去磷酸化,即通过水解磷酸酯键将底物分子上的磷酸基团转换为磷酸根离子和羟基。血清甲胎蛋白(AFP)是诊断原发性肝癌的特异性血清标志物。由于这些肿瘤标志物的具有重要医学意义,开发快速、灵敏的AFP检测方法具有重要意义。荧光素是一种高效的小分子模拟酶,在可见光下可以迅速的催化3,3′,5,5′-四甲基联苯胺(TMB)氧化,发生显色反应。本文通过改变荧光素的官能团、合成配合物纳米颗粒(CNPs)以及构建金属有机框架免疫复合物等策略调控荧光素的光催化酶活性,实现了血清中ALP和AFP的检测。该方法检测线性范围广、特异性好、仪器设备简单,为临床医学提供了前景。此外,该方法不仅证明了荧光素光催化活性与其分子结构密切相关,某些金属离子(如Cu2+)能够抑制其酶活性。揭示Cu2+抑制荧光素模拟酶活性的机理为酶活性抑制剂的筛选提供了思路。研究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1)基于荧光素的光诱导氧化酶活性比色检测ALP和AFP本文选取荧光素二磷酸酯四铵盐(FDP)作为ALP的底物探针。ALP催化低模拟酶活性的FDP水解生成具有高酶活性的荧光素,在可见光照射下催化TMB氧化生成蓝色的oxTMB,发生显色反应。在最佳反应条件下,反应后的溶液在652 nm处的吸光度与ALP活性呈线性关系,并具有较好的灵敏度和选择性。基于此构建了比色检测人体血清ALP活性的方法。ALP除了作为一种疾病标志物外,还可作为标记酶用于酶联免疫吸附法中。该方法将ALP标记在AFP抗体上,成功构建了肿瘤标志物AFP的比色免疫分析,与医院检测值(电化学检测法)相比无显着性差异。(2)基于双锁策略降低背景信号高灵敏检测ALP和AFP通过自组装合成了一种ALP响应的配位化合物纳米材料(Ce-FDP CNPs),通过双锁策略降低检测中游离的荧光素和FDP引起的背景信号:1、将荧光素磷酸化,大大的降低荧光素酶活性。2、通过铈离子与磷酸根离子的强配位作用,进一步将荧光素封锁在纳米材料中。在合适条件下,ALP能催化Ce-FDP CNPs中磷酸基团断裂而使材料瓦解,并可控释放出高酶活性的荧光素,在光照下催化TMB显色。本实验通过双锁策略降低了检测背景,与采用单独FDP相比,检出限降低了约10倍。此外,利用ALP在酶联免疫中的抗体标记作用,进一步构建了AFP的免疫分析。(3)双功能抗体及铜有机框架纳米复合材料用于超灵敏检测AFP本文首次发现Cu2+可以减少反应体系中的活性氧自由基的产生,从而有效地抑制荧光素的光催化活性。通过AFP抗体,Cu2+和4,4′-联吡啶简单自组装合成了双功能AFP抗体及铜有机框架纳米复合材料(Ab2@Cu-MOF):1、材料表面的抗体能特异性的识别AFP;2、材料中大量的Cu2+会抑制荧光素的光催化酶活性。形成免疫复合夹心结构之后,释放材料中的Cu2+,根据其对荧光素酶活性的抑制作用构建吸光度与AFP浓度的关系,实现AFP的检测。本文双功能复合材料合成简单,尺寸均匀,分散性好。实验直接利用金属有机框架中的中心离子实现了高灵敏检测,也呼吁重视挖掘材料中自身的组成成分的功能。
齐骥[7](2020)在《微流控纸芯片在环境与生物分析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以物理学与化学为基础的分析传感技术一直伴随着科学的发展,同时表现出极高的应用价值。时代的发展为分析科学和传感技术提出了新的挑战,诸多领域都亟需更低成本、高效率、快速即时的分析传感方法。微流控纸芯片的出现为构建低成本、高效便捷的新型分析平台提供了思路。纸芯片平台上构建分析传感方法的关键是在纸基材料上融合纳米材料、聚合物、生物材料等先进材料,并实现分析技术过程的基本操作。本论文从纸芯片装置上合成与分析全过程的可操作性视角出发,结合分子印迹技术与免疫分析技术,设计制作了一系列低成本、便捷化、灵敏性、选择性的快速分析方法与纸芯片装置,构建了纸芯片平台上的荧光传感、电化学传感以及比色传感分析方法,研究了基于先进功能材料的纸基传感机制,并用于实际环境水样中污染物、人体尿液中氨基酸以及临床血清样品中肿瘤标志物的分析应用。主要内容归纳如下:1、基于分子印迹荧光传感的旋转式微流控纸芯片分析酚类污染物。采用Cd Te量子点作为荧光基底结合表面印迹技术,以对硝基苯酚与2,4,6-三硝基苯酚为模板制备分子印迹聚合物,通过共价键在玻璃纤维纸上构建了分子印迹荧光传感体系,荧光传感机理服从电子转移引发的荧光猝灭机理,设计制作三维旋转式微流控纸芯片,用于环境水体中酚类污染物的多通路同时分析。研究了该芯片装置的制备、微观形貌,考察优化了制备条件、分析条件,并探讨了其分析性能,根据Stem-Volmer方程拟合校准线性曲线。实现了20分钟内对水体中对硝基苯酚与2,4,6-三硝基苯酚的快速靶向分析,具有较强的选择性,最低检出限分别为0.097和0.071 mg/L。将该纸芯片成功应用于湖水与海水样品中酚类污染物的分析检测,加标回收率范围为92.6~106.6%。2、基于分子印迹间接荧光传感的微流控纸芯片分析微囊藻毒素。采用虚拟模板印迹技术与表位印迹技术,制备表面包覆可特异性吸附微囊藻毒素RR(microcystin RR,MC-RR)的分子印迹聚合物的ZnFe2O4纳米粒子,用其作为CdTe量子点的荧光猝灭剂,荧光猝灭服从粒子间电子转移引发的荧光猝灭机理,进而构建间接式分子印迹荧光传感机理于滑动式微流控纸芯片装置上,用于水体环境中MC-RR的快速分析。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等一系列仪器方法对制备材料与纸基传感体系进行研究表征,进一步研究优化纸芯片制备过程与分析条件,通过研究印迹与非印迹的分析效果,证实了该芯片方法的有效性,根据标准样品分析结果与Stem-Volmer方程拟合校准线性曲线。该纸芯片在20分钟之内实现对MC-RR的选择性快速检测,最低检出限为0.43μg/L。将其成功应用于海水样品中微囊藻毒素的分析检测,加标回收率范围为90.1~105.3%。3、基于咖啡环效应的金纳米簇荧光传感微流控纸芯片检测氨基酸。利用溶液在纸基材质中因毛细作用力和局部蒸发速度不同导致的咖啡环效应,结合金纳米簇与铜离子形成的复合物荧光探针,构建了咖啡环式荧光传感纸芯片,通过手机拍照导出荧光条RGB图像,利用R值像素点分析与荧光条长度测量得到分析结果,用于尿液中组氨酸的便捷可视化检测。研究样品体积、蒸发面积等对传感的影响因素,优化分析条件,并探讨R值法与测量长度法的分析性能。根据标准样品分析结果拟合线性校准曲线,最低检测限达到0.021 m M。将其成功应用于人体尿液样品中组氨酸的加标分析,加标回收率范围为93.0~110.0%。4、基于生物分子印迹的电化学传感微流控纸芯片分析癌胚抗原。采用表面印迹技术与纸基移动阀设计,多巴胺作为功能单体,癌胚抗原为模板,通过电聚合多巴胺法在纸芯片工作电极的表面合成生物分子印迹层,建立了无需抗体的肿瘤标志物的纸芯片分析策略。通过循环伏安、交流阻抗与微观形貌表征,研究了分析印迹层的合成、电极表面吸附原理与纸基移动阀在合成中的作用。优化了电聚合扫描速率、循环次数、洗脱液体积、pH等制备条件。通过标准样品分析,研究拟合该纸芯片对癌胚抗原分析的线性校正曲线。该微流控纸芯片电分析装置的检测范围为1.0~500.0 ng/m L,检出限为0.32 ng/m L,并将其与酶联免疫分析试剂盒方法对比研究。最后成功应用于癌症病人血清癌胚抗原的临床分析,相对标准偏差范围为2.7~6.5%。5、集成手动离心的比色免疫传感微流控纸芯片分析肿瘤标志物。利用绳索拉力与扭转力的转换,设计可进行手动离心操作的纸芯片,实现从全血中分离血清的功能,并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与比色传感方法,配合便携式显色分析仪,同时检测两种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和甲胎蛋白,实现了纸芯片上样品处理到分析结果全过程的高度集成。研究了离心过程最大转速、离心时间等条件因素,研究分析过程样品体积、孵育时间、pH等影响因素,研究对标准样品的分析性能,拟合线性校正曲线并得到线性结果范围,该纸芯片检测癌胚抗原的最低检出限为0.36 ng/m L,检测甲胎蛋白的最低检出限为0.28 ng/m L。进行对临床人血样品中癌胚抗原和甲胎蛋白分析的应用研究,分析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在4.03~5.21%之间。
谢林舜[8](2019)在《基于微流控芯片和DNA编码探针的多元分析方法及其用于多肿瘤标记物同时检测研究》文中提出目前癌症是造成人们死亡率较高的的一个主要疾病。因此,开发具有高灵敏度和高通量的多元检测肿瘤标志物方在早期阶段诊断癌症是十分重要的,这是因为肿瘤标记物可以提供更准确的信息和更高的效率去诊断是否患有癌症。如今,微流控芯片电泳已经发展成为医疗分析的主要平台之一。它具有许多独特的优点,如高通量、小采样量(微升或纳升)和较短的检测时间。本论文是基于微流控芯片和DNA编码探针的多元免疫分析方法及其用于多肿瘤标记物的同时检测,同时研究了其性能和机理。我们利用了微流控芯片可以分离与检测不同长度的DNA片段,以区别定义肿瘤标志物,相应浓度的DNA片段用来定量肿瘤标志物,可以达到一次分析同时检测多种肿瘤标记物的目的。与目前的一些免疫分析方法,上述方法具有低成本、快速、灵敏、高通量、样品耗量小等优势,为检测血清中的肿瘤标志物提供了广阔的应用前景。本论文的研究从四个方面展开:1.基于DNA信号探针结合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的免疫方法构建的微流控平台用于同时检测肿瘤标志物该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限制性核酸内切酶(EDO)的多元免疫分析方法,用来同时检测多种肿瘤标志物(TMs):癌胚抗原(CEA)、甲胎蛋白(AFP)和糖类抗原(CA199)。在本研究中,使用微流控芯片(MCE)分析DNA,开发了一种用于检测TMs的限制性核酸内切酶(EDO)连接的多元免疫分析。首先,分别用EDO(BamHI、PstI和EcoRI)标记TMs的二抗,制备三种EDO信号标签。然后,将TMs的一抗固定在96孔板的底部。最后,将TMs和信号标签同时在96孔板中温育以分别形成夹心免疫复合物。信号标签上面的EDO可以将它们相应的DNA底物链切成半片并将产物通过MCE分离和检测。在优化反应条件下,在1 pg mL-1到10 ng mL-1内这个方法展现了较好的线性关系,AFP和CEA的检测限为0.35,0.3 pg mL-1,CA199的检测限为0.36 U mL-1。实验结果证明了多元免疫测定法在血清检测中具有可行性。更重要的是,基于信号转换模式,可以扩展用于DNA分析的MCE以检测多种目标物,在临床检测中具备实用价值。2基于一种新型微流控芯片和抗体-适配体多分析方法同时检测多种肿瘤标志物的聚合切口反应信号放大的多元免疫分析该研究开发了一种新型微芯片电泳(MC)和基于抗体-适配体(aptamer)的杂交检测策略,用于同时测定人血清中的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碳水化合物抗原125(CA125)和癌胚抗原(CEA)。该测定包括合成磁性aptamer捕获探针和抗体TM标记的编码信号标签,然后使用切口酶进行信号放大。首先,将TM-aptamer固定在作为捕获探针的Fe3O4@AuNPs(AuMP)的表面上。同时,制备用不同双链DNA(dsDNA)标记的切口片段诱导链的TM抗体作为编码信号标签。然后将TM,捕获探针与编码的信号标签同时反应以形成夹心复合物。磁性分离后,加入切口酶切割复合物。结果,复合物上的dsDNA可以引发切口酶切割反应,产生许多对应于不同目标物的不同长度的单链DNA(ssDNA)产物。最后,将ssDNA产物注入MC中以分别分离和测定TM。在优化条件下,该测定可同时检测三种TM,检测限分别为0.1、0.15和0.12 pg mL-1,PSA、CEA和CA125(S/N=3)。此外,磁性aptamer探针表现出良好的稳定性,并且可以重复使用20次,处理后回收率高于80%。多分析方法具有高通量,灵敏度和易于操作的优势,并为检测癌症提供了有效的平台。3.基于微流控芯片电泳法的一种同时荧光测定甲胎蛋白、癌胚抗原和碳水化合物抗原125并应用了催化发夹组装结合检测血清中多种生物标志物,可大大提高肿瘤的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在此,提出了一种基于CHA和微流控芯片电泳的适配体(aptamer)分析方法。它能同时测定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和碳水化合物抗原125(CA125)。各自的aptamer与Fe3O4@AuNPs(AuMP)磁珠相连,然后用于捕获其表面的BMs。不同的单链DNA引物用不同的抗体作为编码和信号标记。信号标记与AuMP-BMs反应形成不同的抗体-BMs-aptamer复合物。磁性分离后,在复合物中添加三对发夹作为底物,通过底物触发CHA。这将在上清液中形成许多不同长度的双链DNA产物。产物可通过微流控芯片电泳进行分离,并通过荧光测定法(激发/发射波长为495/525 nm)进行测定。对发夹浓度、反应时间、反应温度等实验条件进行了系统优化。该方法可同时测定AFP、CEA和CA125,检出限分别为0.1、0.2和0.15 pg ml-1(S/N=3)。aptamer功能化磁珠可重复使用至少20次,热处理后回收率高达80%。最后该方法成功地用于同时检测血清中的三种BMs。4.基于DNA编码探针的杂交链式反应信号放大的方法构建的微流控芯片平台用于同时检测肿瘤标志物本文我们构建基于DNA编码探针的杂交链式反应信号放大的方法,构建了一种新型的无酶标记的微流控芯片电泳(MCE)平台同时检甲胎蛋白,癌胚抗原和糖类抗原。在本项研究中使用MCE分析DNA,开发了一种用于检测TMs的引物链连接的多元免疫分析。首先将TMs的三种不同的一抗(Ab1)同时固定在96孔板的表面上作为捕获探针。然后,基于夹心免疫反应,可以在捕获探针,TMs和信号标签之间形成三个免疫复合物。然后,免疫复合物中的引物在有三对夹作为底物的情况下会触发HCR,以产生大量具有不同长度的双链DNA链并明显减少底物发卡的量。底物信号降低与TMs之间存在相关性ΔI=(F0-F/F0)。底物剩余量可通过MCE分离和定量。ΔI与TM浓度在1 pg mL-1-10 ng mL-1范围内成正比。实验结果表明此方法成功用于分析的三种TMs,并在临床癌症的诊断具有一定的价值。
魏雪菲[9](2018)在《自动化磁酶免GP73化学发光检测方法的建立及临床评估》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肝硬化(Liver cirrhosis,LC)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消化系统功能疾病,属于由不同病因所导致出现的肝脏慢性、进行性、弥漫性病变的一种类型,近年来研究发现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但早期一般处于无明显临床症状的代偿期,不易被查出,使患者错过最佳诊断时机。近年来研究发现,高尔基体蛋白73(Golgi protein73,GP73)主要表达于人类多种组织的上皮细胞,在正常的肝脏中,基本不表达,但在肝硬化组织中呈高表达,是一种独立的肝硬化诊断指标。其在疾病诊断敏感度远高于AFP,作为一种潜在的新型肿瘤标志物,已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肝硬化有向肝癌发展的可能性,因此若能及时诊断肝硬化,无疑对肝癌的防治也起到一定的作用。但目前GP73尚缺乏自动化的检测技术,无法应对大规模体检的临床需求。因此,能够更加快捷、准确的检测出血清GP73结果,显得尤为重要。方法1.本论文在ACL2800全自动化学发光测定仪上进行反应,分别利用生物素(Biotin)标记一种GP73单克隆抗体8E7,以吖啶脂(Acridinium ester,AE)标记另一种GP73单克隆抗体5A10,将标记的两种单克隆抗体与GP73抗原形成双抗体夹心复合物,再与链霉亲和素(streptavidin)修饰的磁珠结合,清洗后分别加入酸(HNO3+H2O2)、碱(NaOH)溶液后检测瞬时化学发光值。实验确定了该方法中各种试剂的最佳工作浓度及反应条件,并对此方法学进行了临床评估。2.分别检测160例肝硬化患者及50例健康体检者血清中GP73含量,用ROC曲线分析其诊断敏感度和特异性;并将肝硬化患者进行Child-Pugh分级,同时检测其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白蛋白(Albumin,ALB)、血清胆碱酯酶(Cholinesterase,CHE)、及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水平,分析各级患者上述指标与GP73之间的相关性。结果1.成功建立了自动化磁酶免GP73化学发光检测方法,该方法的检测灵敏度为1.19 ng/mL,检测范围为1.34~684.38 ng/mL,精密度分析得到的批内变异系数(Coefficient of Variation,CV)<2.69%,批间变异系数 CV<3.55%,回收率为93.46%~107.82%。该方法检测范围广,有较高的敏感度和特异性,能够满足临床对标本的检测要求。2.肝硬化患者血清GP73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有明显提高(P<0.05),ROC曲线下面积为0.886,以124.5ng/mL作为cut-off值,GP73诊断肝硬化的灵敏度为78.05%,特异度为82.93%;肝硬化患者血清GP73水平在Child-Pugh分组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与肝硬化指标CHE、ALB、TBIL、PT有相关性(r=-0.690,r=-0.428,r=0.672,r=0.575,P 均<0.001)。结论上述实验表明,本研究成功建立了 GP73的全自动磁酶免化学发光定量检测方法,为GP73的检测提供了新的参考,且建立的方法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检测性能均优于现有的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为今后体检人群的大规模筛查提供了便利工具。血清GP73水平随着肝硬化病情的进展显着上升,且与肝硬化指标有相关性,可作为肝硬化疾病诊断及病情监测的一项有效指标,联合检测GP73及CHE、ALB、TBIL、PT对于评估肝硬化的严重程度有一定价值。
李良怿,钱业法[10](2018)在《化学发光免疫法和放射免疫法在血清AFP检测中的应用效果对比》文中认为目的 :对比化学发光免疫法和放射免疫法在血清AFP(甲胎蛋白)检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期间芜湖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56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这56例患者的血清标本平均分为2份,分别使用化学发光免疫法和放射免疫法对这两份血清标本进行AFP检测。然后,比较用这两种检测方法检测血清AFP含量的精密度及用其诊断原发性肝癌的准确率、敏感度和特异度。结果 :与使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AFP含量的结果相比,使用化学发光免疫法检测血清AFP含量的误差更小,其可重复性更大(P<0.01)。与使用放射免疫法相比,使用化学发光免疫法检测血清AFP诊断原发性肝癌的准确率、敏感度、特异度均更高(P<0.05)。结论 :与使用放射免疫法相比,用化学发光免疫法检测血清AFP含量的效果更好。
二、化学发光法检测AFP及临床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化学发光法检测AFP及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生化分析仪检测胶乳免疫比浊法AFP的性能验证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仪器 |
1.2 试剂 |
1.3 样本来源 |
1.3.1 正确度验证血清 |
1.3.2 精密度验证混合血清 |
1.3.3 线性范围评价 |
1.3.4 临床可报告范围 |
1.3.5 生物参考区间验证 |
1.4 方法 |
1.4.1 正确度验证 |
1.4.2 精密度验证 |
1.4.3 线性范围验证 |
1.4.4 临床可报告范围 |
1.4.5 生物参考区间验证 |
2 结果 |
2.1 正确度验证结果 |
2.2 精密度验证结果 |
2.3 线性范围验证结果 |
2.4 临床可报告范围验证结果 |
2.5 生物参考区间验证结果 |
3 讨论 |
(2)基于微粒操控技术的肝癌血清标志物快速检测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索引 |
第1章 绪论 |
1.1 肝癌简介 |
1.1.1 肝细胞癌简介 |
1.1.2 肝细胞癌的致病机制 |
1.2 肝细胞癌的诊断方法 |
1.2.1 临床诊断 |
1.2.2 病理学诊断 |
1.2.3 细胞学诊断 |
1.2.4 影像检查 |
1.2.5 血清学检测方法 |
1.2.5.1 血清肿瘤标志物 |
1.2.5.2 血清标志物检测方法 |
1.3 基于交流动电效应与阻抗免疫传感的微粒操控技术 |
1.3.1 微粒操控微电极芯片检测特点 |
1.3.2 基于交流动电和阻抗免疫相结合的微粒操控技术检测原理 |
第2章 AFP原核表达及鉴定 |
2.1 材料 |
2.1.1 菌株与质粒 |
2.1.2 仪器设备 |
2.1.3 主要试剂 |
2.1.4 试剂配制 |
2.2 实验方法 |
2.2.1 AFP基因序列合成 |
2.2.2 AFP重组质粒的酶切与鉴定 |
2.2.3 重组质粒的转化 |
2.2.4 重组质粒的表达与鉴定 |
2.2.5 重组质粒诱导表达条件筛选(温度、诱导时间、诱导剂浓度) |
2.2.6 重组AFP菌株的扩大培养 |
2.2.7 包涵体的处理及纯化AFP重组蛋白 |
2.2.7.1 包涵体处理 |
2.2.7.2 亲和层析镍柱纯化HA重组蛋白 |
2.2.7.3 SDS-PAGE鉴定纯化后AFP重组蛋白 |
2.2.8 经Ni柱纯化后的AFP目的蛋白样品浓度测定 |
2.2.9 重组蛋白Western blot鉴定 |
2.3 实验结果 |
2.3.1 酶切鉴定结果 |
2.3.2 AFP重组质粒的转化结果 |
2.3.3 重组蛋白AFP的诱导表达鉴定 |
2.3.4 重组蛋白AFP的最佳诱导条件的筛选 |
2.3.4.1 筛选AFP重组蛋白的最佳诱导温度 |
2.3.4.2 AFP重组蛋白诱导剂IPTG的优化 |
2.3.4.3 AFP重组蛋白诱导时间的优化 |
2.3.5 AFP重组蛋白的纯化 |
2.3.6 重组蛋白 AFP 的浓度测定 |
2.3.7 纯化蛋白AFP的 Western blot鉴定 |
2.4 讨论 |
第3章 抗AFP单克隆抗体的制备 |
3.1 实验材料 |
3.1.1 实验动物及细胞 |
3.1.2 主要仪器设备 |
3.1.3 主要试剂 |
3.1.4 主要试剂配方 |
3.2 实验方法 |
3.2.1 免疫BALB/c小鼠 |
3.2.2 筛选抗原的最佳包被浓度及阴阳血清最佳稀释度 |
3.2.3 融合前免疫小鼠血清效价的测定 |
3.2.4 融合前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制备 |
3.2.5 细胞融合前SP2/0 细胞的复苏及扩大培养 |
3.2.6 细胞融合 |
3.2.7 阳性杂交瘤细胞的筛选 |
3.2.8 阳性杂交瘤细胞亚克隆 |
3.2.9 小鼠腹水型单抗的制备 |
3.2.10 小鼠腹水型单抗的纯化 |
3.2.11 AFP单克隆抗体的生物学特性鉴定 |
3.2.11.1 纯化的AFP单抗纯度鉴定 |
3.2.11.2 纯化的AFP单抗浓度测定 |
3.2.11.3 纯化的AFP单抗亚型鉴定 |
3.2.11.4 纯化的AFP单抗特异性鉴定 |
3.2.11.5 AFP单抗效价的测定 |
3.3 实验结果 |
3.3.1 最佳包被浓度及最佳阴阳性血清稀释度的确定 |
3.3.2 细胞融合前小鼠的血清效价测定 |
3.3.3 细胞融合结果 |
3.3.4 阳性杂交瘤细胞的筛选以及亚克隆筛选结果 |
3.3.4.1 第一次细胞融合 |
3.3.4.2 第二次细胞融合 |
3.3.5 AFP单克隆抗体亚型鉴定 |
3.3.6 AFP腹水单抗的纯化 |
3.3.7 腹水单抗纯度鉴定 |
3.3.8 AFP单抗浓度测定 |
3.3.9 AFP腹水单抗效价测定 |
3.3.10 2-8D单抗Western blot鉴定 |
3.4 讨论 |
第4章 基于微粒操控技术肝癌血清标物快速检测方法研究 |
4.1 实验材料 |
4.1.1 AFP抗原抗体和检测样品 |
4.1.2 主要试剂 |
4.1.3 主要仪器设备 |
4.1.4 主要试剂溶液配制 |
4.2 实验方法 |
4.2.1 微电极芯片的预处理 |
4.2.2 芯片的活化 |
4.2.3 抗体包被前后扫频 |
4.2.4 芯片的封闭 |
4.2.5 检测前后扫频 |
4.2.6 基于微粒操控技术的AFP、s PD-L1 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 |
4.2.6.1 芯片清洗方式的优化 |
4.2.6.2 抗AFP、s PD-L1 单抗浓度及时间对富集和传感效果的影响 |
4.2.6.3 优化封闭时间 |
4.2.6.4 最佳交流电压和交流电频率的筛选 |
4.2.7 灵敏度实验 |
4.2.8 特异性实验 |
4.2.9 重复性实验 |
4.2.10 AFP、s PD-L1 临床实验结果相关性比较 |
4.3 实验结果 |
4.3.1 基于微粒操控技术的AFP、s PD-L1 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 |
4.3.1.1 芯片清洗方式的优化 |
4.3.1.2 筛选AFP、s PD-L1 单抗的最佳包被浓度以及时间 |
4.3.1.3 最佳封闭时间的筛选 |
4.3.1.4 交流电频率的筛选 |
4.3.1.5 交流电压的筛选 |
4.3.2 灵敏度实验 |
4.3.3 特异性实验 |
4.3.4 重复性实验 |
4.3.5 AFP、s PD-L1 临床实验结果相关性比较 |
4.4 分析与讨论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5.1 全文总结 |
5.2 问题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
(3)肝细胞癌生物标志物检测及应用专家共识(论文提纲范文)
1 常用血清学标志物 |
1.1 AFP |
1.2 AFP-L3 |
1.3 DCP |
1.4 GALAD评分 |
2 其他血清学标志物 |
2.1 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3(GPC-3) |
2.2 α-L-岩藻糖苷酶(AFU) |
2.3 γ-谷氨酰转移酶同工酶Ⅱ(GGT-Ⅱ) |
2.4 骨桥蛋白(OPN) |
2.5 Dickkopf1蛋白(DKK1) |
3 新型生物标志物 |
3.1 循环游离微小核糖核酸(miRNA) |
3.2 循环肿瘤细胞(CTC) |
3.3 循环肿瘤DNA(ctDNA) |
3.4 外泌体 |
4 小结 |
(4)化学发光免疫法在肿瘤生物标志物检验中的应用效果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4-5] |
1.4 统计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肿瘤生物标志物检出水平比较 |
2.2 两组肿瘤生物标志物阳性检出率比较 |
3 讨论 |
(5)基于表面增强拉曼散射的蛋白质生物标志物检测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1章 绪论 |
1.1 蛋白质生物标志物研究简介 |
1.1.1 生物标志物简介 |
1.1.2 蛋白质生物标记物 |
1.1.3 蛋白质生物标志物的组成研究 |
1.1.3.1 蛋白质生物标志物的分离 |
1.1.3.2 蛋白质生物标志物的分析 |
1.1.4 蛋白质生物标志物的功能研究 |
1.1.4.1 表面等离激元共振(SPR) |
1.1.4.2 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RET) |
1.1.4.3 蛋白质芯片(protein microarray) |
1.1.4.4 分子动力学 (MD) |
1.1.5 待解决的问题 |
1.2 表面增强拉曼散射 |
1.2.1 拉曼和共振拉曼散射 |
1.2.2 表面增强拉曼散射 |
1.2.3 表面增强拉曼光谱的增强机理 |
1.2.3.1 电磁场增强机理 |
1.2.3.2 化学增强机理 |
1.2.4 表面增强拉曼光谱的应用 |
1.2.4.1 监控催化反应 |
1.2.4.2 离子检测 |
1.2.4.3 原位检测 |
1.2.4.4 生物分析检测 |
1.3 基于SERS的蛋白质标志物检测研究现状 |
1.3.1 蛋白质生物标志物定量检测 |
1.3.2 蛋白质生物标志物功能研究 |
1.3.3 存在的问题 |
1.4 本文的选题及研究内容 |
第2章 异质体分辨糖蛋白检测方法研究 |
2.1 前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试剂 |
2.2.2 样品制备 |
2.2.2.1 免疫芯片的制备 |
2.2.2.2 免疫胶体金的制备 |
2.2.2.3 免疫分析过程 |
2.2.3 主要实验仪器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免疫胶体金和蛋白芯片的制备与表征 |
2.3.2 AFP的定量检测 |
2.3.2.1 SERS定量检测 |
2.3.2.2 位移机理初探 |
2.3.3 AFP-L3 的定量检测 |
2.3.4 临床样本检测 |
2.4 结论 |
第3章 血清中免抗体蛋白质生物标志物检测方法研究 |
3.1 前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试剂 |
3.2.2 样品制备 |
3.2.2.1 Ag、Au溶胶的制备 |
3.2.2.2 自组装芯片的制备 |
3.2.2.3 Au/PTCA和Ag/PTCA/TiO_2的制备 |
3.2.2.4 PTCA活化 |
3.2.2.5 连接不同蛋白 |
3.2.2.6 血清样本测试 |
3.2.3 主要实验仪器 |
3.3 理论方法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PTCA分子的振动分析 |
3.4.2 不同组装体的PTCA光谱分析 |
3.4.3 连接不同蛋白后的SERS光谱 |
3.4.4 谱峰变化机理研究 |
3.4.5 定性分析与诊断准确性评估 |
3.5 结论 |
第4章 基于拉曼位移的羰基化蛋白检测方法研究 |
4.1 简介 |
4.2 实验部分 |
4.2.1 实验试剂 |
4.2.2 实验过程 |
4.2.2.1 自组装芯片的制备 |
4.2.2.2 抗体捕捉芯片的制备 |
4.2.2.3 羰基化蛋白的制备 |
4.2.2.4 免疫过程 |
4.2.3 计算细节 |
4.2.4 实验仪器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溶剂效应 |
4.3.2 斯塔克效应与电荷转移 |
4.3.3 抗原与抗体的影响 |
4.3.4 羰基化蛋白的检测 |
4.4 本章小节 |
第5章 多聚组氨酸标记蛋白检测方法研究 |
5.1 简介 |
5.2 实验部分 |
5.2.1 实验试剂 |
5.2.2 实验过程 |
5.2.2.1 自组装基底的制备 |
5.2.2.2 Erv1C蛋白的提纯 |
5.2.2.3 空间分子的制备 |
5.2.2.4 肽链与蛋白的吸附 |
5.2.2.5 细胞色素C的催化 |
5.2.3 主要实验仪器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空间分子的优化 |
5.3.2 组氨酸标签蛋白的吸附 |
5.3.3 DFT计算与峰归属 |
5.3.4 蛋白间电荷转移研究 |
5.3.5 蛋白与药物作用研究 |
5.4 本章小节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6)基于荧光素光催化氧化酶活性的信号放大策略检测肿瘤标志物(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写符号对照表 |
第1章 绪论 |
1.1 肿瘤标志物概述 |
1.2 肿瘤标志物的检测方法 |
1.2.1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 |
1.2.2 酶联免疫吸附实验 |
1.2.3 免疫传感器 |
1.3 肿瘤标志物的检测信号 |
1.4 目标信号放大策略 |
1.5 背景信号降低策略 |
1.6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2章 基于荧光素的光诱导氧化酶活性比色检测ALP和 AFP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试剂与仪器 |
2.2.2 缓冲溶液和抗体溶液的配制 |
2.2.3 ALP活性的检测 |
2.2.4 AFP活性测定 |
2.2.5 临床血清样本的获取与处理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比色检测ALP的可行性 |
2.3.2 反应条件优化 |
2.3.3 ALP的检测性能 |
2.3.4 ALP检测的选择性 |
2.3.5 比色免疫检测AFP的分析性能 |
2.3.6 人血清样品中AFP的测定 |
2.4 结论 |
第3章 基于双锁策略减少背景信号高灵敏检测ALP和 AFP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试剂与仪器 |
3.2.2 Ce-FDP CNPs的制备 |
3.2.3 ALP活性的检测 |
3.2.4 AFP的免疫分析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Ce-FDP CNPs的制备与表征 |
3.3.2 ALP传感的可行性 |
3.3.3 优化反应条件 |
3.3.4 ALP的分析性能 |
3.3.5 AFP传感原理及测试性能 |
3.3.6 人血清样品中AFP的检测 |
3.4 结论 |
第4章 双功能抗体及铜有机框架纳米复合材料用于超灵敏检测AFP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试剂与仪器 |
4.2.2 Cu~(2+)抑制荧光素的光诱导氧化酶活性 |
4.2.3 电子自旋共振(EPR)实验 |
4.2.4 Cu-MOF的制备 |
4.2.5 Ab2@Cu-MOF制备 |
4.2.6 基于Ab2@Cu-MOF检测AFP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用Cu~(2+)调控荧光素的光诱导氧化酶活性及其机制探究 |
4.3.2 Cu~(2+)检测性能 |
4.3.3 Cu-MOF和 Ab2@Cu-MOF的设计原理和表征 |
4.3.4 Ab2@Cu-MOF免疫法检测AFP的性能和选择性 |
4.3.5 测定人血清样品中的AFP |
4.4 结论 |
第5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5.1 全文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硕士期间已发表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7)微流控纸芯片在环境与生物分析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微流控纸芯片 |
1.2.1 微流控纸芯片的发展概况 |
1.2.2 微流控纸芯片的制作方法 |
1.2.3 微流控纸芯片在环境与生物分析中的应用前景 |
1.3 功能材料增强纸芯片传感技术 |
1.3.1 纸纤维的表面功能化改性 |
1.3.2 纳米材料功能化纸芯片 |
1.3.3 生物与聚合物材料功能化纸芯片 |
1.4 基于微流控纸芯片的先进传感方法 |
1.4.1 比色分析法 |
1.4.2 化学发光分析法 |
1.4.3 电化学分析法 |
1.4.4 电化学发光分析法 |
1.4.5 荧光分析法 |
1.4.6 表面增强拉曼散射分析法 |
1.5 纸芯片研究的现状与挑战 |
1.5.1 多功能、多分析方法集成联用 |
1.5.2 与移动、便携式仪器装置结合 |
1.5.3 机遇与挑战 |
1.6 论文的研究思路与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基于分子印迹荧光传感的旋转式微流控纸芯片分析酚类污染物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主要试剂和材料 |
2.2.2 主要实验仪器 |
2.2.3 羧基修饰水溶性碲化镉量子点的合成 |
2.2.4 分子印迹荧光传感玻璃纤维纸的合成 |
2.2.5 旋转式微流控纸芯片的设计制作与装配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分子印迹荧光传感纸芯片的制备、操作使用及传感机理 |
2.3.2 分子印迹荧光传感纸芯片的微观形貌表征 |
2.3.3 实验与使用条件的优化 |
2.3.4 分析性能研究 |
2.3.5 实际应用 |
2.3.6 与其它分析方法的比较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分子印迹间接荧光传感的微流控纸芯片分析微囊藻毒素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主要试剂和材料 |
3.2.2 主要实验仪器 |
3.2.3 合成分子印迹包覆的铁酸锌纳米颗粒 |
3.2.4 合成氨基修饰的量子点荧光纸 |
3.2.5 合成分子印迹间接荧光传感纸 |
3.2.6 滑动式微流控纸芯片的设计及制造 |
3.2.7 滑动式纸芯片的使用方法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分子印迹间接荧光传感纸芯片的研制与操作 |
3.3.2 芯片传感位置的表征和可能的传感机理 |
3.3.3 合成与分析条件优化 |
3.3.4 分析性能研究 |
3.3.5 实际海水样品检测 |
3.3.6 与其它荧光方法比较 |
3.4 小结 |
第四章 基于咖啡环效应的金纳米簇荧光传感微流控纸芯片检测氨基酸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主要材料和仪器 |
4.2.2 牛血清白蛋白稳定的金纳米簇的合成 |
4.2.3 金纳米簇与铜离子复合物的合成 |
4.2.4 微流控纸芯片的设计与制作 |
4.2.5 纸芯片分析过程 |
4.2.6 数据处理过程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咖啡环式荧光传感纸芯片设计、操作使用及传感机理 |
4.3.2 咖啡环式荧光传感纸芯片的表征与优化 |
4.3.3 分析性能研究 |
4.3.4 实际样品分析 |
4.4 小结 |
第五章 基于生物分子印迹的电化学传感微流控纸芯片分析癌胚抗原 |
5.1 前言 |
5.2 实验部分 |
5.2.1 主要试剂和材料 |
5.2.2 主要实验仪器 |
5.2.3 电化学传感纸芯片的设计与组装 |
5.2.4 纸芯片上生物大分子印迹的合成 |
5.2.5 芯片的使用操作过程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芯片的制备与操作 |
5.3.2 工作电极部位的微观形貌与电化学表征 |
5.3.3 合成与检测的条件优化 |
5.3.4 分析性能研究 |
5.4 小结 |
第六章 集成手动离心的比色免疫传感微流控纸芯片分析肿瘤标志物 |
6.1 引言 |
6.2 实验部分 |
6.2.1 主要试剂和材料 |
6.2.2 纸芯片的制作 |
6.2.3 手动离心式微流控纸芯片装置的集成组装 |
6.2.4 肿瘤标志物的分析过程 |
6.2.5 手持式检测装置 |
6.3 结果与讨论 |
6.3.1 纸芯片的制造与操作设计 |
6.3.2 离心过程 |
6.3.3 分析过程 |
6.3.4 优化分析条件 |
6.3.5 分析性能研究 |
6.3.6 应用诊断研究 |
6.4 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公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8)基于微流控芯片和DNA编码探针的多元分析方法及其用于多肿瘤标记物同时检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引言 |
1 文献综述 |
1.1 肿瘤标记物 |
1.1.1 肿瘤标志物的定义及分类 |
1.1.2 多元免疫分析方法检测肿瘤标志物 |
1.2 微流控芯片概述 |
1.2.1 微流控芯片的发展 |
1.2.2 采样系统 |
1.2.3 检测系统 |
1.2.4 微流控芯片分析DNA |
1.2.5 微流控芯片在免疫方法中的应用 |
1.3 编码探针 |
1.3.1 金属编码探针 |
1.3.2 抗体-抗体的编码探针 |
1.3.3 适配体-抗体的编码探针 |
1.4 信号放大策略 |
1.5 本文基本思路及创新点 |
2 基于微流控芯片电泳用于DNA分析的用于肿瘤标志物检测的限制性核酸内切酶连接的多元免疫检测 |
2.1 前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试剂和化学品 |
2.2.2 仪器 |
2.2.3 探针的制备过程 |
2.2.4 EDO连接的免疫分析检测TM |
2.2.5 通过MCE检测TMs |
2.2.6 在真实血清样品中检测TMs |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2.3.1 EDO-LISA的可行性 |
2.3.2 信号探针的表征 |
2.3.3 实验条件的优化 |
2.3.4 优化免疫反应时间和温度 |
2.3.5 优化DNA底物链 |
2.3.6 评估测定的交叉反应性和特异性 |
2.3.7 血清样品检测 |
2.4 本章小结 |
3 基于一种新型微流控芯片和抗体-适配体多分析方法同时检测多种肿瘤标志物的聚合切口反应信号放大的多元免疫分析 |
3.1 前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试剂 |
3.2.2 实验仪器 |
3.2.3 探针AuNPs-dsDNA-Ab编码的信号标签 |
3.2.4 AuMPs制备 |
3.2.5 捕获探针的制备 |
3.2.6 同时检测三种BM |
3.2.7 检测血清样品中的BMs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多元免疫分析的可行性 |
3.3.2 信号标签的表征 |
3.3.3 实验条件的优化 |
3.3.4 评估交叉反应性和特异性对检测的影响 |
3.3.5 分析性能 |
3.3.6 方法的特异性和选择性 |
3.3.7 编码探针的可重用性 |
3.3.8 实际样品检测 |
3.4 本章小结 |
4 基于微流控芯片电泳法的一种同时荧光测定甲胎蛋白、癌胚抗原和碳水化合物抗原125并应用了催化发夹组装 |
4.1 前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化学试剂 |
4.2.2 实验仪器 |
4.2.3 编码信号标签的制备 |
4.2.4 合成Au MPs |
4.2.5 合成捕获探针 |
4.2.6 同时检测三种BM |
4.2.7 测定血清样品中的三种BMs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探针的表征 |
4.3.2 多元免疫分析的可行性 |
4.3.3 优化反应条件 |
4.3.4 CHA的扩增化 |
4.3.5 评估交叉反应性和特异性对检测的影响 |
4.3.6 信号探针的选择性 |
4.3.7 分析性能 |
4.3.8 磁捕获探针的可重用性 |
4.3.9 实际样品检测 |
4.4 本章小结 |
5 基于DNA编码探针的杂交链式反应信号放大的方法构建的微流控芯片平台用于同时检测肿瘤标志物 |
5.1 前言 |
5.2 实验部分 |
5.2.1 实验试剂 |
5.2.2 实验仪器 |
5.2.3 探针的制备过程 |
5.2.4 评估多元免疫分析TMs检测的性能 |
5.2.5 检测血清样品中的TMs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多元免疫分析的可行性 |
5.3.2 实验条件的优化 |
5.3.3 底物链浓度的优化 |
5.3.4 评估交叉反应性和特异性对检测的影响 |
5.3.5 分析性能 |
5.3.6 实际样品检测 |
5.4 本章小结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在学研究成果 |
致谢 |
(9)自动化磁酶免GP73化学发光检测方法的建立及临床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部分 自动化磁酶免GP73化学发光检测方法的建立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第二部分 GP73在肝硬化疾病中的诊断价值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10)化学发光免疫法和放射免疫法在血清AFP检测中的应用效果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研究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用化学发光免疫法和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AFP含量精密度的比较 |
2.2 用化学发光免疫法和放射免疫法检测AFP诊断原发性肝癌的准确率、敏感度和特异度的比较 |
3 讨论 |
四、化学发光法检测AFP及临床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生化分析仪检测胶乳免疫比浊法AFP的性能验证评价[J]. 孔维菊,次平,林杰,仁增白玛,格桑克真,土旦卓玛,任传路. 临床与病理杂志, 2021(05)
- [2]基于微粒操控技术的肝癌血清标志物快速检测方法研究[D]. 王桂玲. 重庆理工大学, 2021(02)
- [3]肝细胞癌生物标志物检测及应用专家共识[J]. 陈茜,王岩,杜鲁涛,公衍文,王立水,牛爱军.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20(24)
- [4]化学发光免疫法在肿瘤生物标志物检验中的应用效果探讨[J]. 黄赛男. 系统医学, 2020(22)
- [5]基于表面增强拉曼散射的蛋白质生物标志物检测方法研究[D]. 马昊. 吉林大学, 2020(08)
- [6]基于荧光素光催化氧化酶活性的信号放大策略检测肿瘤标志物[D]. 胡雪梅. 西南大学, 2020(01)
- [7]微流控纸芯片在环境与生物分析中的应用研究[D]. 齐骥. 上海大学, 2020(03)
- [8]基于微流控芯片和DNA编码探针的多元分析方法及其用于多肿瘤标记物同时检测研究[D]. 谢林舜. 宁波大学, 2019(06)
- [9]自动化磁酶免GP73化学发光检测方法的建立及临床评估[D]. 魏雪菲. 南京医科大学, 2018(05)
- [10]化学发光免疫法和放射免疫法在血清AFP检测中的应用效果对比[J]. 李良怿,钱业法. 当代医药论丛, 2018(03)
标签:afp论文;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论文; 抗原抗体论文; 血清蛋白论文; 蛋白质纯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