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质供水及经济效益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郝新宇,宋亮,陈辰斌[1](2021)在《域外引水条件下的城市分质供水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针对H市实施千岛湖引水后,优质原水水量远小于需水量的情况,提出了3种分质供水方案,即厨房用水与其他用水分质供水方案、生活用水与其他用水分质供水方案、工业用水与其他用水分质供水方案,并对3种方案进行了技术、经济比选。结果表明:在现有城市发展条件下,采用工业用水与其他用水分质供水方案一方面避免了优质水大量用于工业用水违背"优水优用"原则,另一方面避免了过度分质供水,造成的工程建设复杂,地下管位紧张等问题,大大减少了建设工程量。
朱世垚[2](2020)在《榆林市非常规水资源与常规水资源协同配置模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长久以来,人类通过开发利用地表水和地下水满足用水需求。但是,由于人口增长、气候变化和经济社会发展等影响,需水量不断上升,越来越多地区出现了地表水污染和地下水枯竭的水危机事件,导致多个城市出现了水资源供需矛盾的问题。近年来,在响应国家政策,实现水资源高效利用和节水优先的进程中,从“开源节流”的角度实现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降低新鲜水取用量的目的,考虑非常规水资源的配置模式逐渐进入人们的视线并得到广泛关注。非常规水资源的常规化处理,使得非常规水资源也能够实现合理配置。在非常规水资源与常规水资源协同利用中通常是考虑在传统常规水资源配置基础上充分利用非常规水资源,同时兼顾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协同利用方式。榆林市凭借煤炭等资源优势,经济社会发展迅速,需水量逐年增长,供需关系不断趋紧,同时每年有大量再生水和矿井疏干水由于缺乏科学规划和管理而无法有效利用。为缓解水资源供需缺口,开发利用非常规水资源己经成为当前迫在眉睫的任务。本文主要针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榆林市非常规水资源与常规水资源协同配置模型研究,以期为通过水资源的科学合理配置,实现研究区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支撑。本文研究内容和结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调查榆林市自然地理、水文气象、河流水系和社会经济方面的基本概况,总结研究区水资源开发利用概况,分析供水现状,用水现状,并通过LMDI因素分解和STIRPAT模型量化研究区用水变化影响因素。LMDI因素分解结果表明:人口规模、经济发展水平、节水技术水平效应贡献值依次为8163.12万m3、144238.92万m3、126161.05万m3。STIRPAT模型结果表明:人口规模、经济发展水平、节水技术水平每变化1%,用水量将分别发生1.21%、0.06%、0.04%的变化。(2)采用定额法,开展了不同规划年不同降水频率下用水部门需水量和可供水量预测研究。经预测,2020年50%和75%降水频率下榆林市需水量分别为123378万m3,136294万m3。常规水资源供水能力分别为106013万m3,96717万m3,非常规水供水能力为9694万m3。2025年50%和75%降水频率下榆林市需水量分别为148644万m3,160495万m3。常规水资源供水能力分别为135104万m3,125525万m3,非常规水供水能力为13616万m3。2030年50%和75%降水频率下榆林市需水量分别为172148万m3,182957万m3。常规水资源供水能力分别为169233万m3,159654万m3,非常规水供水能力为15051万m3。结合供需水量预测成果,分别对仅考虑常规水资源时和考虑非常规水时进行榆林市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结果表明:榆林市2020年P=50%和P=75%时,仅考虑常规水时的总缺水量分别为17365万m3和39577万m3,考虑非常规水后,缺水量分别为7671万m3和29883万m3。2025年,P=50%和P=75%时,榆林市仅考虑常规水时的总缺水量分别为13540万m3和34970万m3。P=50%时考虑非常规水后,供需得到明显缓解,总体上看榆林市可以实现供需平衡。P=75%时考虑非常规水后,仍缺水21354万m3。2030年,P=50%时,仅考虑常规水时全市缺水2915万m3。考虑非常规水后,新增水量为15051万m3,总体上看榆林市可以实现供需平衡,但个别地区仍然缺水。P=75%时,仅考虑常规水时的总缺水量为23303万m3。考虑非常规水后,虽然全市总缺水量有所缓解,但是总体上仍缺水8252万m3。(3)对非常规水资源与常规水资源协同配置的内涵及配置基本理论进行了初步探讨。明确了非常规水资源和常规水资源协同配置的基本原则。针对非常规水资源与常规水资源不同的供水特性建立合理约束,以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为目标,建立了综合考虑多目标、多约束、多水源、多用户的非常规水资源和常规水资源协同配置模型。建立的模型是多目标多约束多维度的问题,因此提出改进的多目标布谷鸟搜索算法,并对改进算法进行性能测试与评价。(4)利用本研究提出的改进算法在水资源配置模型中进行寻优求解,获得Pareto解集。最终通过熵值法对配置方案进行选取,获得不同规划年不同来频率下用水部门水资源配置方案。配置后2020年50%降水频率下地表水、地下水、引黄水、再生水、矿井疏干水供水量依次为62396万m3、28136万m3、13879万m3、4623万m3、4998万m3。75%降水频率下依次为54009万m3、28437万m3、14043万m3、4668万m3、4997万m3。2025年50%降水频率下地表水、地下水、引黄水、再生水、矿井疏干水供水量依次为61932万m3、25560万m3、40980万m3、5814万m3、7536万m3。75%降水频率下依次为54757万m3、26287万m3、42736万m3、5853万m3、7556万m3。2030年50%降水频率下地表水、地下水、引黄水、再生水、矿井疏干水供水量依次为60168万m3、23079万m3、65891万m3、7047万m3、7584万m3。75%降水频率下依次为52892万m3、24158万m3、75268万m3、7277万m3、7630万m3。
于冰[3](2019)在《缺水城市多水源供水管理的系统分析方法与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水资源短缺的日益加剧促使诸多城市寻求多水源供水模式,导致城市供水系统的复杂性明显增加,如何实现和促进多水源供水格局下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已经成为缺水城市供水管理面临的严峻挑战。本文从水资源高效利用的宗旨出发,针对缺水城市多水源供水管理面临的从开源到节流的关键问题:多水源的联合优化调配、非常规水源利用规模确定、节水与水资源二次配置,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后的天津市供水系统为例开展系统性研究,以期为城市供水管理提供理论方法支持,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首先从地理位置、社会经济、水资源条件等方面介绍了天津市的基本情况,分析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后的天津市形成的多水源供水格局,在此基础上对分区用户的用水需求和多水源可供水量进行了详细分析,并介绍了连通水源、水厂和分区用户的配套供水工程以及水源的供水成本价格,为开展城市多水源的联合优化调配、非常规水源利用规模确定、节水与水资源二次配置三方面研究提供数据基础。2)构建了面向复杂城市供水系统的多水源精细化配置模型。模型以“水源-水厂-分区用户”三层供水网络结构为基础,权衡了缺水量最小和供水成本最小两大目标,精细考虑了从水源到水厂再到分区用户各个环节的供水工程能力以及多水源利用优先次序、分质供水规则等约束。天津市实例研究表明该模型能够实现“水源-水厂-分区用户”三层城市供水系统中水量的精细化分配,深入挖掘了城市的缺水原因,解决了以往水资源配置方案难以指导实际供水管理工作的问题,同时能反映出复杂城市供水系统中存在的薄弱环节。综上所述,该模型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可为保障城市供水安全提供技术支持。3)从“开源”入手缓解天津市缺水问题,提出了将规模经济分析与多水源统一配置相结合的成本-效益分析方法,用于确定天津市海水淡化的利用规模。首先,基于规模经济原理分析了规模、产量影响下海水淡化成本呈现的变化特性;然后,利用多水源精细化配置模型进行海水淡化用量和天津市两大主要外调水源的联合调配,用海水淡化可变成本价格代替以往的固定成本价格,优化求解不同海水淡化利用情景下缺水指数与外调水供水成本的Pareto前沿;最后,选择适应决策者需求的缺水指数,计算各情景下与缺水指数相对应的外调水和海水淡化供水成本之和,获得两者总供水成本随海水淡化用量增加的变化曲线,在曲线最低点确定了最佳海水淡化利用规模,可在一定程度上辅助决策者规划天津市海水淡化的未来发展,进一步缓解城市缺水。4)针对南水北调中线引水过程不均匀造成的“工程性缺水”问题,提出加大南水北调中线天津分水口处调蓄水库规模的措施,为优选水库规模,构建了基于多目标竞争协同分析的水库规模优选方法体系。在多水源精细化配置模型基础上增加水库调蓄模块,并将原来的双目标模型转变为权衡成本、可靠性、脆弱性(平均时段缺水和最大时段缺水)和弹性(平均破坏时长和最大破坏时长)的多目标模型。在不同水库规模方案下,利用基于改进拥挤度算子的权重设计方法确定具有多样性的权重组合,将多目标问题转化为单目标问题进行优化求解。最后根据不同水库规模下多组权重组合的解集分析六个目标两两之间的竞争协同关系,识别出了影响水库规模选择的决定性指标,剔除了非必需指标,从而简化了多因素影响下的复杂决策过程,可辅助决策者根据自身偏好进行规模优选。5)为促进城市的节水和水资源二次优化配置,针对枯水年居民用水无限制而工业缺水损失严重的情况,提出了枯水年居民生活供水提价策略的优化方法,通过经济杠杆促使居民用水节约并向工业用户转移,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基于用水需求价格弹性理论和供水的边际效益分析,以提价后生活和工业整体增加的效益与成本之差最大为目标,综合考虑用户需水上下限和居民对提价的可接受程度,通过模型优化求解确定缺水条件下居民生活阶梯水价各阶梯的提价系数;以城市缺水的承担主体——工业用户的缺水程度反映复杂多水源联合供水情况下水资源的稀缺程度,获得了提价系数随工业缺水量增加的变化曲线,识别出提价的起止条件和价格区间,可为决策者制定促进节水和水资源二次优化配置的水价策略提供理论方法支撑和决策依据。
罗延歆[4](2016)在《合肥工业园区实行分质供水的探讨》文中认为开展分质供水研究,探讨不同水源优化配置和利用的途径,即把优质水库水作为居民饮用水水源,将水质稍差的巢湖水作为工业用水水源,以实现"分质供水、优水优用"的目标,减少优质水资源需求量,缓解水资源短缺的矛盾,并且可降低制水费用,使水资源发挥更大的效益。在一些工业园区采用分质供水模式,形成双水源工业供水格局,能够互为补充,提高供水可靠性,并降低工业用水成本,有助于提高合肥市供水的竞争力。
马振,万皓,张萌[5](2014)在《高校宿舍全方位分质供水系统的探究》文中研究表明为了减少高校学生宿舍巨大的生活用能用水量,该文提出对宿舍用水实行全方位的分质供水系统,通过对高校宿舍用水现状调研、查阅大量文献并了解相关的节能新技术,文章最终提出高校宿舍全方位分支供水体系明确的规划方案及资金筹措方式。此系统具有良好的节能效果与经济效益,为类似高校的供水系统改建提供新的模式。
余亚林[6](2014)在《城市住宅小区中水回用系统技术经济分析与研究 ——以合肥市某小区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全球水资源特别是淡水资源的总量是十分有限的,中国作为世界上最缺水的国家之一,其水资源短缺现状日益明显,而水体的污染无疑更加剧了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在中国快速推进城镇化的进程中,水扮演着很关键的角色,它甚至决定了一座城市能否持续健康发展。住宅小区作为城市的基本单元和用水主体之-必然担负着节约用水和寻求可替代水源的责任和义务。建立住宅小区中水回用系统,是解决城市水资源短缺的重要途径,也是人与水资源、环境保护三者关系和谐发展的根本出路。中水回用与海水淡化、远距离调水相比有着明显的经济优势,将生活污水收集起来,经过处理后达到某种水质标准的中水可回用于小区的日常冲厕、绿化、冲洗道路、洗车以及景观水补充等用途。对住宅小区的中水回用系统进行技术经济分析的实质,就是比较传统供水方案和分质供水方案的经济性。实践证明中水回用系统在技术上和经济上都是可行的,在创造良好经济效益的同时,还蕴含有巨大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本文结合国内外中水回用的现状,通过建立住宅小区中水回用系统经济比较分析的评价模型,以合肥某小区为例,对两种不同供水方案进行了比较分析,同时做了相关财务评价和影响因素的优化研究。本文共分为七章四个部分:第一章为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界定了研究对象,并对国内外中水回用的理论研究和应用现状作了介绍和总结。第二章为第二部分,在厘清相关概念的基础上,从理论上对小区中水回用系统的构成,满足的要求条件和处理工艺作了系统说明;接着通过分析研究对象的实质,采用“费用-效果”评价法,在分析两种方案费用构成的基础上,以费用差和费用比作为评价指标,从社会评价的角度建立了经济比较分析的评价模型。第三部分包括第三章、第四章和第五章,是本文的核心部分,以合肥市某小区为例,在分析了水量平衡和费用具体构成后,以费用差和费用比分析得出分质供水方案在经济上优于传统供水方案;然后从企业内部的财务评价角度选取若干评价指标分析了项目实施的可行性;最后运用正交试验设计的方法对影响该小区的分质供水方案经济性的因素进行优化研究,找出显着性因素和最优组合。第六章为第四部分,通过综合分析得出结论:小区中水回用系统技术经济可行,市场前景看好。并提出相关建议:加大宣传力度,建立示范引导工程,推行鼓励政策,给予资金扶持,大力推广小区中水回用。
徐昕吟[7](2014)在《城市供水方案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是水资源匮乏的国家,不少城市存在不同程度的缺水现象。与此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用水水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饮用水水质的安全保障问题也日益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由于水源地不断遭受污染并且难以得到有效的控制以及城市用水量的日益增加,很多从前水质优越、供水充足的城市也不得不面临供水水质和水量的双重压力。为解决城市供水水源单一、应对突发水源污染事故能力低的问题,一些当地政府开始考虑开辟新的水源地来满足新的供水需求。为了在提高供水水质的同时,实现优质水源的优化配置,有必要对具体某一区块的供水方案展开研究。“分质供水”正是现如今被广泛认可的一种合理的新型供水模式,不但可以有效缓解某一区域的水资源短缺现象,同时能有效改善和提高居民的龙头水水质。本文以杭州市余杭区为例,针对该区引进千岛湖优质水源地后如何实现优水优用的问题,对该区的供水方案进行规划研究。首先对该区的远期用水情况进行合理预测,预测包括总用水量、该区中各个区块的用水量以及不同用水类别的用水量,结合当地水量的供需情况以及区域用水类型特点和已有的供水布局,研究提出了四种供水布局的优化方案,分别是:全系统统一供水、全分质供优质生活用水、全分质供直饮水和工业集聚区域分质供水。从社会效益、技术层面及经济效益三个方面出发,对各个方案进行了可行性分析,并通过层次分析法对方案进行了比选,推荐采用工业集聚区域分质供水方案(方案四)。
李琴[8](2014)在《宝鸡市水质水量统一优化配置研究》文中提出水是生命之源、生态之基、生产之要。然而由于不合理的开发利用,水量短缺、水质污染及生态环境恶化等水问题日趋突出,影响了人类正常的生产生活。区域水资源的合理配置与水环境保护对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促进区域社会、经济和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论文以宝鸡市为研究区域,在充分分析该市水资源状况、供用水特点的基础上,建立了水质水量多目标联合优化配置模型,采用遗传算法对研究区的水源和用户进行了分质匹配,并与仅考虑水量配置结果进行了对比。研究成果对缓解宝鸡市供用水矛盾、改善水环境状况提供了科学依据。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取得的研究结论如下:(1)对宝鸡市水资源量、供用水量及结构、水质状况及污水排放情况进行了分析计算。全市水资源总量35.93亿m3,地表水占52.03%。农业用水量占总用水量的68.2%,工业用水量占14.7%,水资源利用效率较低,供需矛盾突出。区内平原区水质较差,受工业和生活废污水影响较大,主要污染物是COD和NH3-N。(2)确立了水质与水量联合配置的原则,建立了区域水质水量多目标统一配置模型。依据宝鸡市水资源供需概况、供水水质和用户需水量及水质要求,以优水优用,低水低用为原则,以区域综合用水效益最大为经济目标,总缺水量最小为社会目标,区域重要污染物排放量最小为环境目标,不同水质级别水源的可供水量、区域污染物水环境容量为水质约束条件,六个需水用户的(优质生活、一般生活、农业、优质工业、一般工业和生态环境)需水量、不同水源的供水量为水量约束,建立了以分区为单元的宝鸡市多水源、多用户、多目标的水质水量统一配置的数学模型。(3)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目标权重系数,采用评价函数法将多目标转化为单目标,利用遗传算法对水质水量统一配置模型进行了求解。对宝鸡市设置了2020年和2030年两个规划年,分别采用上述方法对75%和95%保证率的不同供水水源和用户进行了配置,从缺水率和污染物排放等多角度对配置结果和已有的仅考虑水量的配置结果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本模型经济效益提高了6%12%,但污染物排放量增加了2%4%,社会效益相同。总的来说,本模型综合效益较大,优于传统方式下的水量分配。(4)综合考虑达标排放、污水回用、节水政策等设计了全市水质水量统一配置的九种方案,建立了社会、经济、资源和环境四个方面的评价指标体系,分别采用模糊优选法和最大熵法对九种方案进行分析评价,结果表明两种方法的结果略有差异,但最优方案相同,均为“农业用水由三类以下地表水和地下水联合调度+污水回用+用户节水”,据此得到了宝鸡市2020年和2030年水质水量统一优化配置下的水资源分配方案。(5)从分质供水角度,分析了宝鸡市市区供水水源、需水对象等,以模型配置结果为基础,建立了市区新建城区和已建城区的分质供水模式和流程。
沈炜彬[9](2014)在《长距离引水工程主要影响因素初探》文中研究说明论文以某长距离引水工程为背景,初步阐述了国内外现有长距离引水工程的研究现状,从水量、水质两方面初步分析了目前长距离引水工程面临的困难和需要解决的问题;从管理运营与技术因素、水质因素、经济效益因素、生态环境因素等四方面探讨分析了引水工程的主要影响因素,初步探讨了长距离引水工程的经济模型,并提出了长距离引水工程的成本和效益的初步分析模式;引入了模糊综合评价模型,从经济评价和财务分析两个方面,初步探讨了长距离引水工程的经济评价指标。论文结合具体算例,探讨分析了长距离引水工程的经济指标,通过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初步进行了长距离引水工程方案的可行性评价。
兰鸿毅[10](2013)在《分质供水工程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水污染及水资源紧缺是城市供水面临的主要问题,将市政给水经过深度处理可使之成为优质直饮水,在单个小区或整个城市中供用户使用,这样既可以解决居民对饮水质量更高的要求,同时也可以减少政府在水处理上的投入,做到按需分质供水。
二、分质供水及经济效益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分质供水及经济效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域外引水条件下的城市分质供水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概况 |
2 分质供水水厂建设方案 |
3 分质供水管网改造方案 |
3.1 厨房用水与其他用水分质供水方案 |
3.2 生活用水与其他用水分质供水方案 |
3.3 工业用水与其他用水分质供水方案 |
3.4 方案比选 |
4 结语 |
(2)榆林市非常规水资源与常规水资源协同配置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水资源配置研究进展 |
1.2.2 非常规水资源利用研究进展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
2.1 基本概况 |
2.1.1 自然地理概况 |
2.1.2 气候水文特征 |
2.1.3 社会经济状况 |
2.2 水资源开发利用概况 |
2.2.1 供水现状 |
2.2.2 用水现状 |
2.2.3 非常规水资源开发利用概况 |
2.3 水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榆林市需水预测及供需平衡分析 |
3.1 社会发展指标预测 |
3.1.1 人口预测 |
3.1.2 农业发展指标预测 |
3.1.3 工业发展指标预测 |
3.1.4 建筑业及第三产业发展指标预测 |
3.1.5 生态发展指标预测 |
3.2 节水分析与用水定额预测 |
3.3 需水量预测 |
3.3.1 农业需水量预测 |
3.3.2 工业、建筑业以及第三产业需水量预测 |
3.3.3 生活需水量预测 |
3.3.4 生态需水量预测 |
3.4 可供水量计算 |
3.4.1 常规水资源可供水量 |
3.4.2 非常规水资源可供水量 |
3.4.3 供需平衡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非常规水资源与常规水资源协同配置模型建模及求解 |
4.1 非常规水资源与常规水资源协同配置基本内涵与原则 |
4.1.1 非常规水资源与常规水资源协同配置基本内涵 |
4.1.2 非常规水资源与常规水资源协同配置原则 |
4.2 非常规水资源与常规水资源协同配置模型建立 |
4.2.1 目标函数 |
4.2.2 约束条件 |
4.3 非常规水资源与常规水资源协同配置模型求解方法 |
4.4 基于多目标布谷鸟搜索算法的水资源配置模型求解 |
4.4.1 布谷鸟搜索算法原理 |
4.4.2 多目标布谷鸟搜索算法 |
4.4.3 改进的多目标布谷鸟搜索算法 |
4.4.4 算法性能测试与评价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榆林市非常规水资源与常规水资源协同配置方案 |
5.1 榆林市水资源协同配置方案的选取 |
5.2 2020年榆林市水资源协同配置结果与分析 |
5.2.1 2020年50%降水频率水资源协同配置结果 |
5.2.2 2020年75%降水频率水资源协同配置结果 |
5.2.3 2020年榆林市水资源协同配置结果分析 |
5.3 2025年榆林市水资源协同配置结果与分析 |
5.3.1 2025年50%降水频率水资源协同配置结果 |
5.3.2 2025年75%降水频率水资源协同配置结果 |
5.3.3 2025年榆林市水资源协同配置结果分析 |
5.4 2030年榆林市水资源协同配置结果与分析 |
5.4.1 2030年50%降水频率水资源协同配置结果 |
5.4.2 2030年75%降水频率水资源协同配置结果 |
5.4.3 2030年榆林市水资源协同配置结果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6.1 主要结论 |
6.2 研究展望与政策建议 |
6.2.1 研究展望 |
6.2.2 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缺水城市多水源供水管理的系统分析方法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表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工作研究进展 |
1.2.1 水资源配置 |
1.2.2 非常规水源利用 |
1.2.3 节水与水资源二次配置 |
1.2.4 存在问题与发展趋势 |
1.3 本文主要研究思路 |
2 研究区域概况与资料分析 |
2.1 研究区域概况 |
2.2 用水需求分析 |
2.2.1 供水区域划分 |
2.2.2 区域需水分析 |
2.3 可供水量分析 |
2.3.1 本地水源 |
2.3.2 外调水源 |
2.3.3 可供水总量 |
2.4 配套供水工程 |
2.4.1 管线工程 |
2.4.2 水库工程 |
2.4.3 水厂工程 |
2.5 单位供水成本 |
2.5.1 外调水源单位供水成本 |
2.5.2 本地水源单位供水成本 |
2.6 本章小结 |
3 城市多水源精细化配置模型研究 |
3.1 问题分析 |
3.2 供水网络分析 |
3.3 多水源精细化配置模型 |
3.3.1 目标函数 |
3.3.2 约束条件 |
3.3.3 模型求解 |
3.4 实例应用 |
3.4.1 天津市供水系统概化 |
3.4.2 调度规则及其处理 |
3.4.3 典型年选择及模型输入 |
3.4.4 优化成果及其合理性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基于成本-效益的海水淡化规模分析 |
4.1 问题分析 |
4.2 成本效益分析方法 |
4.2.1 海水淡化可变成本分析 |
4.2.2 最佳海水利用量的确定 |
4.3 成果分析与讨论 |
4.3.1 最佳海水淡化用量分析 |
4.3.2 输入条件的不确定性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基于多目标竞争协同分析的水库规模优选 |
5.1 问题分析 |
5.2 优化调度模型构建 |
5.2.1 目标定义 |
5.2.2 目标函数 |
5.2.3 水库调度模块 |
5.2.4 模型输入 |
5.3 权重设计 |
5.4 情景设置 |
5.5 成果分析 |
5.5.1 多目标竞争协同分析 |
5.5.2 水库规模优选 |
5.6 本章小结 |
6 枯水年居民生活供水提价策略研究 |
6.1 问题分析 |
6.2 枯水年居民生活供水提价策略优化模型 |
6.2.1 目标函数 |
6.2.2 约束条件 |
6.3 实例应用 |
6.3.1 情景设置 |
6.3.2 居民生活用水分布 |
6.3.3 工业用水边际效益 |
6.3.4 其他参数 |
6.4 结果及其合理性分析 |
6.4.1 提价系数确定 |
6.4.2 提价起止条件识别 |
6.4.3 提价的合理性分析 |
6.4.4 价格弹性系数的不确定性分析 |
6.4.5 水资源产出弹性系数的不确定性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5)高校宿舍全方位分质供水系统的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国内外分质供水现状 |
2 宿舍全方位分质供水概念 |
3 改造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
3.1必要性分析 |
(1)中水回用 |
(2)直饮水。 |
(3)热水入室: |
3.2可行性分析 |
4 三条供水系统概述 |
4.1直饮水系统 |
4.2太阳能热泵热水系统 |
4.3中水回用系统 |
5 节能效益评估 |
5.1直饮水节能估算 |
5.2太阳能热水节能估算 |
5.3 中水回用节能估算 |
6 总结 |
(6)城市住宅小区中水回用系统技术经济分析与研究 ——以合肥市某小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全球水资源及其污染现状 |
1.1.2 我国水资源短缺及其污染现状 |
1.1.3 中水回用是解决城市水资源短缺的有效途径 |
1.2 国内外中水回用理论研究及其运用现状 |
1.2.1 国外中水回用的理论研究概况 |
1.2.2 国外中水回用现状 |
1.2.3 国内中水回用的理论研究概况 |
1.2.4 国内中水回用现状 |
1.3 城市住宅小区中水回用系统模式 |
1.4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 |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5.1 研究目的 |
1.5.2 研究意义 |
2 技术可行性分析与经济比较模型的建立 |
2.1 相关概念 |
2.1.1 中水 |
2.1.2 中水回用系统分类 |
2.1.3 住宅小区中水回用系统的组成 |
2.2 住宅小区中水回用系统技术可行性分析 |
2.2.1 中水水源及其水质指标 |
2.2.2 中水回用水质标准 |
2.2.3 住宅小区中水处理技术 |
2.2.4 住宅小区中水回用途径与水量平衡 |
2.3 住宅小区中水回用系统的经济比较分析模型 |
2.3.1 经济比较分析的方法、评价指标及参数 |
2.3.2 两种供水方案的费用构成分析 |
2.3.3 经济比较分析模型的建立 |
3 合肥某小区中水回用系统的经济比较分析 |
3.1 小区基本概况 |
3.2 小区中水回用系统的设计 |
3.3 小区水量平衡分析 |
3.3.1 小区总用水量 |
3.3.2 中水回用需求量 |
3.3.3 中水原水需求量 |
3.3.4 小区总排水量 |
3.4 小区中水回用系统的处理工艺 |
3.4.1 处理工艺的选择 |
3.5 小区中水回用系统经济比较分析 |
3.5.1 项目总投资估算 |
3.5.2 中水站日常运行成本 |
3.6 两种供水方案的经济比较分析 |
4 合肥某小区中水回用系统的经济效益分析 |
4.1 小区中水回用系统的综合效益及其费用构成 |
4.1.1 综合效益 |
4.1.2 小区中水回用系统的费用构成 |
4.2 小区中水回用系统的静态投资回收期(Pt)分析 |
4.3 小区中水回用系统的盈亏平衡点(BEP)分析 |
4.4 小区中水回用系统的净现值(NPV)分析 |
4.5 小区中水回用系统的净现值率(NPVR)分析 |
4.6 小区中水回用系统的内部收益率(IRR)分析 |
5 合肥某小区中水回用系统的优化研究 |
5.1 正交试验设计方法简介 |
5.2 确定试验目的、因素及方案 |
5.2.1 试验目的 |
5.2.2 试验因素 |
5.2.3 实验方案 |
5.3 试验结果分析 |
5.3.1 极差分析 |
5.3.2 方差分析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7)城市供水方案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城市供水系统优化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城市用水类别及水质要求 |
1.3 分质供水的基本介绍 |
1.3.1 分质供水的定义 |
1.3.2 分质供水的必要性 |
1.3.3 国内外分质供水的发展 |
1.4 城市供水系统模式 |
1.4.1 统一供水模式 |
1.4.2 全区分质供水模式 |
1.4.3 分区分质供水模式 |
1.5 方案比选方法 |
1.5.1 层次分析法的原理 |
1.5.2 层次分析的步骤 |
1.6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2 以杭州市余杭区为例研究供水系统布局的优化方案 |
2.1 项目背景 |
2.2 供水现状 |
2.2.1 水源 |
2.2.2 供水设施 |
2.3 供水规划 |
2.3.1 供水系统分区 |
2.3.2 不同类别用水量规模预测 |
2.4 几种供水方案介绍 |
2.4.1 方案一(全系统统一供水) |
2.4.2 方案二(全分质供优质生活用水) |
2.4.3 方案三(全分质供直饮水) |
2.4.4 方案四(工业集聚区域分质供水) |
2.5 方案优缺点分析 |
2.5.1 社会效益分析 |
2.5.2 技术层面分析 |
2.5.3 经济效益分析 |
2.5.4 小结 |
2.6 方案比选 |
2.6.1 供水方案层次结构模型 |
2.6.2 方案层个体评判指标 |
2.6.3 准则层和指标层各影响因素权重赋值 |
2.6.4 方案的综合排序 |
3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8)宝鸡市水质水量统一优化配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水资源优化配置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进展 |
1.3 分质供水模式 |
1.4 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
1.4.1 存在的问题 |
1.4.2 发展趋势 |
1.5 研究内容 |
1.6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6.1 研究方法 |
1.6.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区域概况 |
2.1 地理位置 |
2.2 地形地貌 |
2.3 气候变化 |
2.4 河流水系 |
2.5 社会经济 |
第三章 水资源利用状况 |
3.1 水资源量 |
3.2 供用水量分析 |
3.2.1 用水量分析 |
3.2.2 用水水平分析 |
3.2.3 供水量分析 |
3.3 水质与排污状况 |
3.4 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水质水量配置模型 |
4.1 水资源配置分区 |
4.2 模型建立 |
4.2.1 决策变量 |
4.2.2 目标函数 |
4.2.3 约束条件 |
4.3 参数确定 |
4.3.1 供水次序系数及用户用水公平系数 |
4.3.2 效益和费用系数 |
4.3.3 权重系数 |
4.4 模型求解方法 |
4.4.1 多目标转化为单目标 |
4.4.2 遗传算法 |
4.5 应用实例 |
4.5.1 子区划分 |
4.5.2 水源与用户的供求关系 |
4.5.3 供水次序与用水公平系数 |
4.5.4 效益和费用系数 |
4.5.5 子区权重与目标权重 |
4.5.6 重要污染物的含量及纳污能力 |
4.5.7 不同水源的供水量及供水上限 |
4.5.8 用户需水量上下限 |
4.5.9 总体模型及求解结果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优化配置方案评价 |
5.1 水资源配置方案集 |
5.2 污水回用与节水政策 |
5.3 水资源配置方案结果 |
5.4 水资源配置方案评价 |
5.4.1 评价指标体系 |
5.4.2 评价模型 |
5.4.3 权重的确定 |
5.4.4 方案评价 |
5.5 分质供水模式 |
5.5.1 供水水源 |
5.5.2 需水对象 |
5.5.3 分质供水模式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6.3 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9)长距离引水工程主要影响因素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4 技术路线 |
2 长距离引水工程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影响因素分析 |
2.1 长距离引水工程面临的问题 |
2.2 长距离引水工程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
3 成本效益估算与评价模型 |
3.1 工程成本 |
3.2 成本估算 |
3.3 效益计算方法 |
3.4 经济评价 |
3.5 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
4 引水工程评价实例分析 |
4.1 工程目的 |
4.2 工程概况 |
4.3 引水工程的作用 |
4.4 主要效益影响分析 |
4.5 经济模型分析 |
4.6 引水工程综合评价模型 |
4.7 结论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10)分质供水工程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大同市的供水现状 |
2 分质供水的必要性 |
2.1 分质供水的概念 |
2.2 分质供水的工艺 |
2.3 分质供水的可行性 |
3 分质供水的潜在问题 |
4 结束语 |
四、分质供水及经济效益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域外引水条件下的城市分质供水模式研究[J]. 郝新宇,宋亮,陈辰斌. 给水排水, 2021(11)
- [2]榆林市非常规水资源与常规水资源协同配置模型研究[D]. 朱世垚.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
- [3]缺水城市多水源供水管理的系统分析方法与应用研究[D]. 于冰.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1)
- [4]合肥工业园区实行分质供水的探讨[J]. 罗延歆. 安徽建筑, 2016(02)
- [5]高校宿舍全方位分质供水系统的探究[J]. 马振,万皓,张萌. 上海节能, 2014(06)
- [6]城市住宅小区中水回用系统技术经济分析与研究 ——以合肥市某小区为例[D]. 余亚林. 安徽农业大学, 2014(08)
- [7]城市供水方案优化研究[D]. 徐昕吟. 浙江大学, 2014(03)
- [8]宝鸡市水质水量统一优化配置研究[D]. 李琴.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4(03)
- [9]长距离引水工程主要影响因素初探[D]. 沈炜彬. 浙江大学, 2014(06)
- [10]分质供水工程应用[J]. 兰鸿毅.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