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清胰汤治疗急性胰腺炎40例临床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孙银凤,杨丹,汪永锋,张延英,汪湛东,宋冰,康万荣,张艳霞[1](2021)在《中医药治疗急性胰腺炎临床研究进展》文中认为急性胰腺炎(AP)是外科常见的急危重症之一,目前临床上治疗AP的方法主要涉及西医常规对症治疗和外科手术治疗。近年来,随着中医药的广泛应用,中医内、外治法在治疗AP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取得了显着效果。大量临床研究报道,中医药治疗AP,可改善临床症状体征,加快微循环,抑制炎症反应,减轻胰腺损伤,减少并发症,提高治疗总有效率。通过分析研究中医药对AP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及临床(内、外治法)的治疗情况,进行综述如下。
王斯莹[2](2021)在《自拟清胰汤中药灌肠合芒硝外敷治疗急性水肿型胰腺炎(肝郁气滞型)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临床研究观察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自拟清胰汤中药灌肠合芒硝外敷治疗急性水肿型胰腺炎(肝郁气滞型)的疗效性及安全性,为了找寻治疗急性水肿型胰腺炎的更可靠安全的手段。方法:将62例确诊为急性水肿型胰腺炎的患者,使用随机的方法,分成治疗组、对照组各31例。其中对照组应用西医治疗,治疗组使用中医疗法(清胰汤灌肠、芒硝外敷腹部)联合西医治疗,全部治疗7天。观察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表现,详细记录相关理化检查的各项指标,CT检查的对应分级,了解患者日常情绪,分析临床疗效。结果:在症状相关情况上,治疗组要比对照组有更显着的优势。其中在腹痛腹胀、情志不畅、大便不通等症状上,治疗组都有非常显着的缓解(P<0.01)。并且无不良反应,安全性高。实验室检查方面,治疗组和对照组比较,前者的血清脂肪酶、血尿淀粉酶的数值相较入院前大幅度降低且快速,统计学比较有差别(P<0.05)。影像学方面,治疗组也更有优势(P<0.05)。以上表明,中医西医联合治疗,得到最后的结果更理想。结论:传统西医治疗配合自拟清胰汤灌肠,加上应用芒硝外敷,能使急性水肿型胰腺炎(肝郁气滞型)的临床症状缓解时间有效缩短,提高临床疗效,且安全、便捷,为以后的治疗建立理论基础,可以宣传推广并投入使用。
陈进生[3](2021)在《健脾疏肝法联合“老实针”穴位法治疗急性胰腺炎恢复期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健脾疏肝法中药联合“老实针”穴位埋线疗法及口服复方消化酶胶囊治疗急性胰腺炎恢复期患者的疗效,探讨健脾疏肝法中药联合“老实针”穴位埋线疗法的临床应用价值,为急性胰腺炎恢复期的有效干预提供新的思路。方法:本研究将60例符合标准的急性胰腺炎恢复期肝郁脾虚证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予口服复方消化酶胶囊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予健脾疏肝法中药联合“老实针”穴位埋线治疗,治疗时间2月。观察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体征、血清白细胞计数值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比、血清淀粉酶值、血清脂肪酶值、胰腺CT形态的变化,以及入组后3月内胰腺炎急性复发情况,运用SPSS26.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结果:1.对照组、治疗组各脱落2例,参与数据分析的患者共56例。两组患者基线一致(P>0.05)。2.两组治疗前腹胀满、肠蠕动、上腹压痛、恶心呕吐及纳呆程度的评分具有可比性(P>0.05)。治疗后,治疗组腹胀满、肠蠕动、上腹压痛、恶心呕吐及纳呆程度的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着性(上腹压痛P<0.05,其它P<0.01)。治疗后,治疗组腹胀满、肠蠕动、上腹压痛、恶心呕吐及纳呆程度的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显着性(P<0.01),对照组腹胀满、上腹压痛、恶心呕吐及纳呆程度评分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显着性(上腹压痛与恶心呕吐P<0.01,腹胀满与纳呆P<0.05)。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治疗组的腹胀满、肠蠕动、恶心呕吐、纳呆及上腹压痛程度的评分下降幅度(差值)均大于对照组(上腹压痛P<0.05,其它P<0.01)。3.两组治疗前血清白细胞计数值、血清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值、血清淀粉酶值、血清脂肪酶值及胰腺CT形态分级评分具有可比性(P>0.05)。治疗后,治疗组血清白细胞计数值、血清淀粉酶值、血清脂肪酶值及胰腺CT形态分级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着性(血清白细胞计数值和胰腺CT形态分级评分P<0.01,血清淀粉酶值和脂肪酶值P<0.05)。治疗前后组内比较,治疗组患者血清白细胞计数值、中性粒细胞百分比、血清淀粉酶值、血清脂肪酶值及胰腺CT形态分级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显着性(P<0.01);对照组患者血清白细胞计数值、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及胰腺CT形态分级评分较治疗前亦下降,差异有显着性(血清白细胞计数值P<0.05,其P<0.01)。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治疗组的血清白细胞计数值和中性粒细胞百分比、血清淀粉酶值和血清脂肪酶值、胰腺CT形态分级评分下降幅度(差值)均大于对照组,差异有显着性(血清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和血清淀粉酶值P<0.05,血清白细胞计数值、血清脂肪酶值和胰腺CT形态分级评分P<0.01)。4.急性复发情况方面比较,经治疗入组后3月内的急性复发率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着性(P>0.05)。结论:健脾疏肝法联合“老实针”穴位法通过健脾理气,疏肝和胃,调中化滞,有助于改善急性胰腺炎恢复期患者相关症状体征,改善实验室指标和胰腺CT形态学指标,恢复胃肠道功能,消除局部残余病理产物。为急性胰腺炎恢复期患者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张曙明,姚常柏[4](2021)在《中医治疗急性胰腺炎的回顾性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该文通过对近年来相关文献的研究,总结出中药治疗急性胰腺炎主要以通腑泄浊法为主,对其常用复方及临床常用中医疗法包括灌肠、外敷、针刺等进行论述,并对中医治疗急性胰腺炎的优缺点进行分析。
张曙明[5](2021)在《清胰汤治疗肝郁气滞型急性胰腺炎的临床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随机对照试验,观察清胰汤治疗肝郁气滞型急性胰腺炎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治疗的作用机制,便于临床推广。材料与方法:使用前瞻性设计方法,对2019年03月至2020年10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普外科住院的60例急性胰腺炎患者,随机分为清胰汤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均给与禁食水,持续胃肠减压;调节酸碱平衡性,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静脉营养配合治疗;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静脉注射生长抑素14肽,降低胰腺分泌,保护胰腺细胞,抑制炎症介质释放。清胰汤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组的基础上加用中药清胰汤100ml,经胃管注入,日二次,注入后夹管2h。观察患者临床症状的变化时间,即腹痛腹胀缓解时间、排便时间;隔日观测患者理化指标,包括血尿淀粉酶和白细胞的恢复时间。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在症状(腹痛、腹胀、排便)缓解时间和理化指标(白细胞计数、血淀粉酶、尿淀粉酶)恢复时间以及平均住院天数的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故清胰汤治疗组在对症状及理化指标的缓解时间上及平均住院天数均优于常规治疗组。结论:1清胰汤可以有效缓解肝郁气滞型AP患者的腹痛,促进胃肠蠕动,快速恢复胃肠功能,缩短白细胞计数的恢复时间。2清胰汤与常规西医治疗方法联合应用,有较好的协同作用,可以大大缩短住院时间。3清胰汤联合西医常规疗法对比单纯西医治疗疗效更加显着,整个过程无严重不良反应及副作用的发生,故此法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戚亚婷,张玉峰,张依,赵永华,樊亚芳[6](2020)在《急性胰腺炎中医治疗研究进展》文中提出急性胰腺炎主要发病原因为多种因素导致胰酶激活,作用于胰腺组织产生局部炎症,严重者可致多个器官的功能改变,是临床常见的急腹症之一。目前,西医治疗主要以禁食、营养支持、抑制胰酶分泌等为主,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病情进展与恶化,但缺乏积极有效的治疗方法。中医中药在急性胰腺炎的治疗上积累了大量经验,其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相结合的独特优势,从急性胰腺炎初期、发展期、恢复期3个不同发展阶段全面论治,对急性胰腺炎治疗和预后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李泽虹[7](2020)在《胆宁片治疗肝郁气滞型胰腺炎的临床疗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将胆宁片应用于肝郁气滞型胰腺炎的治疗,以探索一种治疗肝郁气滞型胰腺炎行之有效的中药制剂。希望此药能够在缓解临床症状、缩短治疗时间等方面发挥中医药优势作用。方法:临床共收集符合诊断及纳入标准的住院肝郁气滞型胰腺炎患者60例,按随机对照分组的方法,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西医治疗,以7天为一个疗程,连续观察、记录两个疗程。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胆宁片(上海和黄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Z10910040,规格:100片,每片0.36g),5片/次,3次/日,口服或胃管入药。通过对临床症状的观察以及辅助检查的统计、分析来观察胆宁片的疗效。(包括腹痛、腹胀缓解时间,第一次排便时间,住院天数,西医量化实验室指标:血淀粉酶、尿淀粉酶、血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等)。结果:1.收集病例过程中,共收集有效病例59例,其中胆宁片治疗组脱落0例,实际观察到30例。纯西医对照组脱落1例,实际观察29例。2.基线比较: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治疗前中医症候积分以及西医各类实验室指标没有统计学差异,两组具有可比性。3.中医症候积分治愈率比较:治疗3天后,治疗组治疗有效率为86.7%,对照组有效率为66.7%。统计学进行,结果显示:P<0.05,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治疗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治疗7天,胆宁片治疗组治疗有效率为96.7%,西医对照组有效为79.3%。两组进行非参数秩和检验结果显示:P<0.05,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治疗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治疗14天后,治疗组治疗有效率为100%,对照组有效率为100%。两组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P>0.05,无统计学意义,14天后中医治疗效果无显着差异。4.西医症候积分治愈率比较:治疗3天,治疗组有效率为86.7%,对照组有效率为62.1%。两组进行非参数秩和检验结果显示:P<0.05,有统计学意义。治疗7天后,有效率分别为:96.7%,93.1%。进行非参数秩和检验结果显示:P>0.05,无统计学意义,治疗14天,两组有效率均为100%,统计学提示无明显差异。说明治疗3天后胆宁片治疗组西医症候积分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治疗7天,14天无显着差异。结论:通过对胆宁片治疗肝郁气滞型胰腺炎的研究,为治疗肝郁气滞型胰腺炎提供一种使用更加便捷的中成药;其在改善临床症状,缩短住院时间方面发挥巨大优势。同时验证了从胆治胰的可行性。
吴瑕[8](2020)在《清解化攻法对轻症急性胰腺炎患者肠屏障功能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清解化攻法对轻症急性胰腺炎(Mild Acute Pancreatitis,MAP)患者肠屏障功能的影响。通过观察MAP患者症状、体征改善情况,炎症指标、肠屏障功能指标变化趋势,记录并发症发生率及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了解清解化攻法治疗MAP的临床疗效及机制,为临床推广应用清解化攻法治疗MAP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40例MAP患者,结合患者选择的治疗方案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20例;对照组予抑酸、抑酶及补液等对症支持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清解化攻法治疗;治疗过程中密切观察两组患者症状(腹痛、腹胀、恶心呕吐)、体征(肠鸣音)变化情况;分别在两组患者入院后第1天、第3天、第7天对炎症指标、肠屏障功能相关指标进行检测,记录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及临床治疗有效率,并记录两组患者住院时间。结果:(1)综合疗效方面比较,依据评定本病的疗效标准,两组患者均无并发症发生病例,临床治疗总有效率相同(P>0.05)。(2)临床症状及体征改善时间方面比较,观察组患者腹胀、腹痛消失时间、恶心呕吐消失时间、肠鸣音恢复正常时间均较显着短于对照组(P<0.05),提示观察组改善症状、体征方面疗效优于对照组。(3)炎症指标方面,两组间同期相比,两组间炎症指标在入院1周内变化趋势大致相同,观察组第3天、第7天的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数值较对照组下降更明显(P<0.05),提示观察组对炎症控制效果优于对照组。(4)血清二胺氧化酶(Diamine Oxidase,DAO)浓度同期相比,两组入院1周变内化趋势大致相同,观察组第3天、第7天的血清DAO浓度数值较对照组下降更明显(P<0.05);提示观察组对肠屏障功能的保护作用优于对照组。(5)血清D-乳酸浓度同期相比,两组入院1周内变化趋势大致相同,观察组第3天血清D-乳酸浓度数值较对照组下降更明显(P<0.05);第7天时,两组患者血清D-乳酸浓度无明显差异(P>0.05),提示两组经1周治疗后均可有效保护肠屏障功能。(6)从住院时间方面比较,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明较对照组显着缩短(P<0.05),提示观察组在缩短治疗周期方面效果优于对照组。结论:(1)在西医常规治疗方案上联合清解化攻法的应用可有效改善MAP患者临床症状体征,更好的控制炎症反应,保护肠屏障功能。(2)清解化攻法治疗MAP的作用机制可能与有效控制炎症反应,促进肠蠕动,保护肠黏膜,调节肠道菌群有关。(3)清解化攻法对MAP中医治疗方案的处方用药、药物剂量及给药方式加以明确,保证了中药治疗的有效性,可推广性强,有利于扩大中医药的影响范围,发挥中医药在治疗急危重症疾病中的重大协同作用。
彭飞燕[9](2020)在《急性胰腺炎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及中医药治疗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急性胰腺炎患者的住院资料,探讨急性胰腺炎中医证候的分布规律,为急性胰腺炎的中医辨证施治提供进一步的参考依据;分析中医药治疗急性胰腺炎的现状,为中医药治疗急性胰腺炎提供进一步的理论依据。方法:选择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4年3月1日至2019年3月31日符合纳入标准的急性胰腺炎住院患者210例。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收集患者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记录患者发病原因、中医证型、各系统评分结果、中医治疗方法等资料,运用SPSS23.0软件对所采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210例急性胰腺炎发病的平均年龄为50.07?17.92岁,男女比例为1.6:1,其中男性多为中青年患者,其发病年龄在31-50岁之间为最多,而女性患者则以老年患者为主,在71-80岁之间为发病率最高。(2)急性胰腺炎患者身体质量指数与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身体质量指数主要分布在体重正常组,占比例为54.3%;急性胰腺炎的临床分型分布与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发病率最高的是轻症急性胰腺炎;身体质量指数与临床分型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超重组及肥胖组在重症急性胰腺炎中所占比例均较在体重过低及体重正常中的高,各占总研究人数的3.3%。(3)急性胰腺炎的发病病因以胆源性为最多;急性胰腺炎的病因分布与性别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男性患者的发病病因主要以高脂血症性为主,女性患者的发病原因主要为胆源性。(4)急性胰腺炎的中医证型分布依次为肝胆湿热证(40%)﹥肝郁气滞证(31.9%)﹥腑实热结证(11.4%)﹥瘀热(毒)互结证(8.1%)﹥肝郁脾虚证(4.3%)﹥气阴两虚证(2.4%)﹥内闭外脱证(1.9%)。急性胰腺炎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与患者的性别及年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5)急性胰腺炎的中医证型与病因分布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郁气滞证、肝胆湿热证的病因均以胆源性为最多,腑实热结证的病因以胆源性及饮食不节为主,瘀热(毒)互结证的病因主要以胆源性为主,内闭外脱证的病因主要以特发性为主,肝郁脾虚证主要以胆源性为主,气阴两虚证可见于高脂血症性及多病因。(6)急性胰腺炎的中医证型与身体质量指数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郁气滞证、肝胆湿热证的身体质量指数均主要在体重正常组为最多,其次为超重组;瘀热(毒)互结证的身体质量指数主要分布在肥胖组。(7)急性胰腺炎的中医证型与临床分型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轻症急性胰腺炎的中医证型中,以肝胆湿热证和肝郁气滞证为最常见;在中重症急性胰腺炎的中医证型中,以腑实热结证、肝郁脾虚证、瘀热(毒)互结证为常见;在重症急性胰腺炎的中医证型中以瘀热(毒)互结证最多。(8)急性胰腺炎的中医证型与BISAP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腑实热结证、瘀热(毒)互结证、内闭外脱证BISAP评分主要为≧3分,肝郁气滞证和肝胆湿热证的患者的BISAP评分主要分布在≤2分。中医证型与APACHEII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郁气滞证、肝胆湿热证、腑实热结证、肝郁脾虚证的APACHEⅡ评分主要﹤8分,瘀热(毒)互结证的APACHEⅡ评分主要以≥8分为主。各中医证型与MCTSI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郁气滞证、肝胆湿热证的MCTSI评分以﹤4分为主,瘀热(毒)互结证、腑实热结证、内闭外脱证的MCTSI评分以≧4分为主。(9)中医治疗方法以中医内治法(89.0%)使用率最高,其次为中药灌肠治疗(76.7%),中药腹部外敷(53.3%)。中药内服方以清胰汤(24.1%)使用最多,其次大承气汤(15.5%)、清解化攻方(14.4%)。中西医结合治疗和单纯西医综合治疗效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3.7%,单纯西医综合治疗总有效率为80.6%。结论:(1)急性胰腺炎的中医证候主要以肝胆湿热证为主,中医证候的分布与身体质量指数、发病病因、临床分型、BISAP评分、APACHEII评分、MCTSI评分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在对急性胰腺炎进行中医辨证时可适当参考相关结果。(2)急性胰腺炎的中医治疗以中医内治、中药灌肠、中药腹部外敷的方法为主,中药内服方以清胰汤、大承气汤、清解化攻方运用最多,中西医结合治疗能明显提高急性胰腺炎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值得在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廖健思[10](2020)在《安胰颗粒对重症急性胰腺炎大鼠NF-κBp65、ET/NO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基于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信号通路探讨安胰颗粒对重症急性胰腺炎i NOS的表达,ET、NO含量的水平及ET/NO比值的影响,阐明安胰颗粒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改善微循环障碍的作用机制,为临床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选取SD雄性大鼠,清洁级,体重约200-250g,按随机分配的方法分为正常对照组、SAP(模型组)组、IL-10(西药组)组、安胰颗粒(中药组)组共四个大组,每大组30只SD大鼠;每大组又分为3h、6h、12h三个亚组,每个亚组10只SD大鼠。SAP组大鼠造模前12h禁食不禁水,予左旋精氨酸(L-Arginine)溶液腹腔注射,150mg/100g,每小时一次,共三次,诱导重症急性胰腺炎大鼠;IL-10组于造模前腹腔注射10000U rh IL-10预处理后造模(方法同SAP组);安胰颗粒组于造模前3天予安胰颗粒(8g/kg,相当于临床每天推荐剂量的5倍)灌胃处理,每天一次,共3天后造模(方法同SAP组);正常对照组正常饮食。时间节点为SAP组最后一次腹腔注射,每组大鼠在3h、6h、12h予1%戊巴比妥(50mg/kg)麻醉后处死大鼠,摘取胰腺组织。一部分胰腺组织固定于4%甲醛溶液中,用于病理学观察及免疫组化法检测胰腺组织中NF-κBp65、i NOS的表达;另一部分胰腺组织加入适量PBS溶液充分匀浆后,迅速以3000r/min离心,取上清液保存于-20℃冰箱中,用于ELISA法检测胰腺组织中ET、NO水平。结果:(1)病理结果显示:正常对照组胰腺组织切片可见完整胰腺小叶结构,极少数切片可见少量中性粒细胞浸润;SAP组可见胰腺小叶间水肿明显,小叶结构模糊不清,可见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腺泡细胞出现广泛坏死,间质小血管壁出血坏死,红细胞溢出;安胰颗粒组及IL-10组胰腺组织病理在胰腺小叶结构完整性及小叶间水肿程度,坏死及中性粒细胞浸润程度均较SAP组减轻。(2)免疫组化法结果显示:(1)与正常组相比,SAP组NF-κBp65表达显着增加(P<0.01);与SAP组相比,IL-10组及安胰颗粒组NF-κBp65的表达均明显降低(P<0.01),但安胰颗粒组与IL-10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与正常组相比,SAP组i NOS表达显着增加(P<0.01);与SAP组相比,IL-10及安胰颗粒组i NOS的表达均明显降低(P<0.01),但安胰颗粒组与IL-10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ELISA法结果显示:与正常组相比,SAP组ET、NO含量显着增加(P<0.01);与SAP组相比,IL-10组及安胰颗粒组ET、NO含量均显着降低(P<0.01),但安胰颗粒与IL-10组相比,ET、NO含量在各个时间点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ET/NO比值:与正常组相比,SAP组ET/NO比值明显升高(P<0.01);与SAP组相比,IL-10组及安胰颗粒组ET/NO比值有明显降低(P<0.01),但安胰颗粒组与IL-10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安胰颗粒可减轻重症急性胰腺炎大鼠病理损伤,起到保护胰腺组织作用;2.安胰颗粒可以通过抑制NF-κB信号通路,从而抑制i NOS的表达,以及降低血管活性物质ET、NO的含量,纠正ET/NO的失衡,起到改善胰腺微循环的作用,从而达到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效果。
二、清胰汤治疗急性胰腺炎40例临床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清胰汤治疗急性胰腺炎40例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中医药治疗急性胰腺炎临床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病因病机 |
2 辨证论治 |
3 中医药内治法 |
3.1 单味中药 |
3.2 中药复方 |
3.2.1 传统经验效方 |
3.2.2 自拟经验方 |
4 中医外治法 |
4.1 中药灌肠 |
4.2 中药外敷 |
4.3 针刺 |
4.4 穴位贴敷 |
4.5 穴位艾灸 |
5 结语 |
(2)自拟清胰汤中药灌肠合芒硝外敷治疗急性水肿型胰腺炎(肝郁气滞型)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引言 |
文献综述 |
1、流行病现状 |
2 中医认识急性水肿型胰腺炎 |
2.1 病名发展概况 |
2.2 病因病机发展概况 |
2.3 中医药治疗进展 |
2.3.1 辨证论治 |
2.3.2 专方、验方、经方治疗 |
2.3.3 中成药治疗 |
2.3.4 中医外治法治疗 |
3 西医认识急性水肿型胰腺炎 |
3.1 定义与诊断 |
3.2 影像学检查 |
3.3 治疗现状 |
3.3.1 非手术治疗 |
3.3.2 内镜治疗 |
3.3.3 手术治疗 |
4 急性水肿型胰腺炎的中西医结合方法诊治进展 |
5 讨论与展望 |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2.1 西医诊断标准 |
1.2.2 中医诊断标准 |
1.3 纳入病例标准 |
1.4 排除病例标准 |
1.5 终止与脱落标准 |
2 试验设计 |
2.1 病例分组 |
2.2 治疗方法 |
2.2.1 基础治疗 |
2.2.2 分组治疗 |
3 观察指标 |
3.1 一般观察指标 |
3.2 安全性观察指标 |
3.3 疗效性观察指标 |
4 疗效判定 |
4.1 疾病疗效评定标准 |
4.2 中医症候疗效评定标准 |
4.3 安全性评价标准 |
5 统计方法 |
6 研究结果与分析 |
6.1 两组基线比较 |
6.1.1 性别比较 |
6.1.2 年龄比较 |
6.1.3 病程比较 |
6.1.4 病因比较 |
6.2 观察指标比较 |
6.2.1 中医主症积分比较 |
6.2.2 中医兼症积分比较 |
6.2.3 CT分级比较 |
6.3 疗效比较 |
6.3.1 血清脂肪酶比较 |
6.3.2 血清淀粉酶比较 |
6.3.3 尿淀粉酶比较 |
6.3.4 腹痛缓解时间比较 |
6.3.5 腹胀缓解时间比较 |
6.3.6 肠鸣音恢复时间比较 |
6.3.7 CT分级构成比较 |
6.3.8 治疗前后中医主症比较 |
6.3.9 治疗前后中医兼症比较 |
6.3.10 综合疗效比较 |
6.3.11 安全性分析 |
讨论 |
1 选题依据 |
2 导师观点 |
3 中药灌肠、外敷的目的 |
4 组方分析应用 |
4.1 药物组成 |
4.2 应用方法 |
4.3 方解 |
4.4 单味药药理研究 |
5 结果分析 |
5.1 中医症状 |
5.1.1 主要症状 |
5.1.2 兼次症状 |
5.2 疗效指标 |
6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本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历 |
(3)健脾疏肝法联合“老实针”穴位法治疗急性胰腺炎恢复期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研究背景及研究现状 |
第一节 现代医学对急性胰腺炎的诊治研究概况 |
一、定义与流行病学 |
二、病因 |
三、病理机制 |
四、西医诊断 |
五、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的定义 |
六、西医治疗 |
第二节 中医对胰腺炎的认识及治疗概况 |
一、对胰腺炎病名的认识 |
二、对胰腺炎病机的认识 |
三、病症分期及治疗原则 |
四、急性期内治法 |
五、急性期外治法 |
六、急性胰腺炎恢复期治疗 |
七、总结 |
第三节 中医“老实针”经典配穴治疗原理概述 |
一、“老实针”来源 |
二、“老实针”配穴原理 |
第四节 穴位埋线疗法概述 |
一、机理 |
二、消化系统及代谢系统疾病中的应用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第一节 研究方法 |
一、病例选择标准 |
二、研究方案 |
第二节 研究统计结果 |
一、基线资料比较 |
二、疗效评价 |
第三节 讨论 |
一、研究目的 |
二、结果分析 |
三、机制探讨 |
四、不足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1 病例报告表 |
附录 2 样本量估计 |
附录 3 随机抽样表 |
附录 4 随机数字表 |
附录 5 伦理审查批件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4)中医治疗急性胰腺炎的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病名病位 |
2 病因病机 |
3 常用中药复方 |
3.1 大柴胡汤 |
3.2 大陷胸汤 |
3.3 大承气汤 |
3.4 清胰汤 |
4 常用中医治法 |
4.1 中药灌肠疗法 |
4.2 中药外敷疗法 |
4.3 针刺治疗 |
5 小结 |
(5)清胰汤治疗肝郁气滞型急性胰腺炎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急性胰腺炎病因病机的研究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6)急性胰腺炎中医治疗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初期 |
2 发展期 |
3 恢复期 |
4 小结 |
(7)胆宁片治疗肝郁气滞型胰腺炎的临床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临床研究 |
1.临床资料 |
2.治疗方案 |
3.观察项目及评定标准 |
4.疗效评价 |
5.质量控制方法 |
6.数据处理方法 |
7.研究结果 |
8.不良事件 |
讨论 |
1.中医对胰腺炎的认识 |
2.祖国医学对于急性胰腺炎(AP)发病机制的理解 |
3.现代医学对AP发展机理的认识 |
4.胰瘅的分期治疗 |
5.导师对胰瘅的认识与治疗思路 |
6.方药分析 |
7.本课题的研究价值 |
8.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2 中医症候积分表 |
附录3 西医临床指标记录表 |
附录4 CT表现积分表 |
致谢 |
个人简介 |
(8)清解化攻法对轻症急性胰腺炎患者肠屏障功能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 中医学对AP的研究概况 |
1.1 中医对AP病名的认识 |
1.2 中医对AP病因、病机的探讨 |
1.3 AP的中医证候学研究 |
1.4 AP的中医治疗方法 |
1.4.1 AP的中医疗法的有效性 |
1.4.2 中药内服法 |
1.4.3 中医外治法 |
1.4.4 中医综合疗法 |
2 现代医学对AP的研究进展 |
2.1 AP的历史沿革及流行病学研究 |
2.2 AP的定义及诊断标准 |
2.2.1 AP的定义 |
2.2.2 AP诊断标准 |
2.2.3 AP的评分系统 |
2.3 AP的病因 |
2.4 AP的发病机制 |
2.4.1 胰腺自身消化学说 |
2.4.2 炎症介质释放 |
2.4.3 肠屏障功能及肠道菌群 |
2.4.4 其他 |
2.5 AP治疗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一般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脱落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分组方法 |
2.2 病因分型方法 |
2.2.1 .胆源性 |
2.2.2 酒精性 |
2.2.3 高脂血症性 |
2.2.4 其他 |
2.3 治疗方法 |
2.4 观察指标及检测方法 |
2.4.1 临床症状及体征 |
2.4.2 炎症指标 |
2.4.3 肠屏障功能指标 |
2.4.4 并发症发生率、手术率 |
2.4.5 疗效评价标准 |
2.4.6 安全性观察 |
3 统计学处理 |
4 结果 |
4.1 性别、年龄比较 |
4.2 病因比较 |
4.3 脱落病例 |
4.4 病情严重程度比较 |
4.5 临床症状及体征比较 |
4.6 炎症指标比较 |
4.7 肠道黏膜屏障功能比较 |
4.7.1 血清DAO浓度变化情况 |
4.7.2 血清D-乳酸浓度变化情况 |
4.8 并发症发生率、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比较 |
4.9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导师对急性胰腺炎的病机总结 |
2 清解化攻法简介 |
2.1 清解化攻方 |
2.2 芒硝散组成 |
2.3 清解化攻方制作工艺 |
2.4 清解化攻法的特点 |
3 本研究各项结果分析 |
3.1 清解化攻法对MAP症状改善分析 |
3.2 清解化攻法对MAP体征改善分析 |
3.3 清解化攻法对MAP肠道黏膜屏障功能的影响 |
3.4 清解化攻法对MAP炎症指标的影响 |
3.5 清解化攻法对并发症发生率、临床治疗有效率的影响 |
4 清解化攻法改善轻症AP患者肠道黏膜屏障功能机制探讨 |
5 清解化攻法优势 |
6 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知情同意书 |
缩略词表或索引 |
综述 急性胰腺炎中肠屏障功能障碍的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9)急性胰腺炎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及中医药治疗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 现代医学对急性胰腺炎的研究概述 |
1.1 病因和发病机制 |
1.1.1 炎症反应学说 |
1.1.2 肠道菌群易位学说 |
1.1.3 钙离子超载学说 |
1.1.4 胰酶自身消化学说 |
1.2 急性胰腺炎的BISAP评分、APACHEII评分、MCTSI评分 |
2 中医学对急性胰腺炎的研究 |
2.1 中医病名 |
2.2 病因病机 |
2.3 中医证型 |
2.4 中医治疗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研究资料 |
1.1 研究对象 |
1.2 西医诊断标准 |
1.3 AP的分类诊断标准 |
1.4 AP病因分类标准 |
1.5 各临床系统评分标准 |
1.5.1 BISAP评分 |
1.5.2 MCTSI评分 |
1.5.3 APACHEII评分 |
1.6 身体质量指数 |
1.7 中医辨证分型标准 |
1.8 治疗原则 |
1.9 疗效判定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纳入标准 |
2.2 排除标准 |
2.3 制定统一表格 |
2.4 收集和整理数据 |
3 统计方法 |
4 结果 |
4.1 发病年龄与性别分布的情况 |
4.2 身体质量指数(BMI)分布 |
4.2.1 身体质量指数(BMI)与性别的分布情况 |
4.2.2 身体质量指数(BMI)与临床分型的分布情况 |
4.3 发病病因分布 |
4.3.1 发病病因与性别的分布情况 |
4.4 临床分型分布情况 |
4.5 中医证型分布情况 |
4.5.1 中医证型与患者性别的分布情况 |
4.5.2 中医证型与患者年龄的分布情况 |
4.5.3 中医证型与病因的分布情况 |
4.5.4 中医证型与身体质量指数(BMI)的分布情况 |
4.5.5 中医证型分布与临床分型的分布情况 |
4.5.6 中医证型与BISAP评分的分布情况 |
4.5.7 中医证型与APACHEII评分的分布情况 |
4.5.8 中医证型与MCTSI评分的分布情况 |
4.6 中医治疗方法的分布情况 |
4.7 使用多种中医治疗方法的情况 |
4.8 中药内服方的分布情况 |
4.9 治疗方法及疗效 |
5 讨论 |
5.1 急性胰腺炎的发病年龄与性别分布特点的分析 |
5.2 急性胰腺炎BMI分布的分析 |
5.3 急性胰腺炎发病病因的分析 |
5.4 急性胰腺炎中医证型分布的分析 |
5.5 急性胰腺炎中医证型与临床分型分布特点的分析 |
5.6 急性胰腺炎中医证型与系统评分的分析 |
5.7 急性胰腺炎中医治疗方法分布的分析 |
5.8 急性胰腺炎中药内服方的分析 |
5.9 中西医结合治疗与纯西医治疗的疗效分析 |
6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缩略词表 |
综述 中医药治疗急性胰腺炎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10)安胰颗粒对重症急性胰腺炎大鼠NF-κBp65、ET/NO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 现代医学对SAP的认识 |
1.1 概述 |
1.2 致病因素 |
1.3 发病机制 |
1.4 诊断标准 |
1.5 治疗 |
2 中医学对SAP的认识 |
2.1 古代医家对SAP认识 |
2.2 病因病机 |
2.3 辨证论治与分期 |
2.4 中医治疗 |
第二部分 动物实验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2 实验结果 |
2.1 大鼠一般情况观察 |
2.2 大鼠胰腺组织HE染色后切片观察 |
2.3 大鼠胰腺组织免疫组化法检测NF-κBp65表达结果 |
2.4 大鼠胰腺组织免疫组化法检测iNOS表达结果 |
2.5 大鼠胰腺组织ET、NO含量水平及ET/NO比值结果 |
第三部分 讨论 |
安胰颗粒组方分析 |
1 SAP模型的选择 |
1.1 SAP实验动物的选择 |
1.2 SAP大鼠造模方法的选择 |
2 安胰颗粒拟方依据 |
4 IL-10对SAP的影响 |
5 NF-κB信号通路对SAP微循环的影响 |
5.1 ET、NO对微循环的影响 |
6 实验小结 |
6.1 安胰颗粒对SAP大鼠病理改变的影响 |
6.2 安胰颗粒对SAP大鼠微循环因子的影响 |
7 本研究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基于 NF-κB 信号通路中医药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微循环障碍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四、清胰汤治疗急性胰腺炎40例临床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医药治疗急性胰腺炎临床研究进展[J]. 孙银凤,杨丹,汪永锋,张延英,汪湛东,宋冰,康万荣,张艳霞.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21
- [2]自拟清胰汤中药灌肠合芒硝外敷治疗急性水肿型胰腺炎(肝郁气滞型)的临床研究[D]. 王斯莹.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健脾疏肝法联合“老实针”穴位法治疗急性胰腺炎恢复期疗效观察[D]. 陈进生.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1
- [4]中医治疗急性胰腺炎的回顾性分析[J]. 张曙明,姚常柏. 中国民间疗法, 2021(10)
- [5]清胰汤治疗肝郁气滞型急性胰腺炎的临床观察[D]. 张曙明.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1(02)
- [6]急性胰腺炎中医治疗研究进展[J]. 戚亚婷,张玉峰,张依,赵永华,樊亚芳.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0(24)
- [7]胆宁片治疗肝郁气滞型胰腺炎的临床疗效研究[D]. 李泽虹.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0(07)
- [8]清解化攻法对轻症急性胰腺炎患者肠屏障功能影响的研究[D]. 吴瑕.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9]急性胰腺炎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及中医药治疗的临床研究[D]. 彭飞燕.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10]安胰颗粒对重症急性胰腺炎大鼠NF-κBp65、ET/NO影响的实验研究[D]. 廖健思.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