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PVC-U/蒙脱土纳米复合管材的研制(论文文献综述)
沈威[1](2011)在《聚氯乙烯/蒙脱土发泡复合材料的研究》文中提出聚氯乙烯(PVC)是五大通用塑料之一,在建材、包装等诸多行业有着广泛的用途。PVC发泡材料由于具有轻质、隔热、隔音、高比强度、绝缘等特点更备受青睐。然而发泡材料在带来成本降低的同时,机械性能下降,极大的限制了PVC发泡材料的应用。聚合物/蒙脱土纳米复合材料自1987年日本丰田中央研究所首次报道利用插层法制备尼龙6/蒙脱土纳米复合材料以来,以它优良的物理机械性能、热性能、阻隔性能等成为近年来研究热点。本论文旨在将纳米粒子引入到发泡材料中,并采用熔融插层法和模压发泡法制备PVC/蒙脱土发泡复合材料并对其结构和性能进行研究。论文首先对模压发泡的工艺条件进行了研究。通过测试发泡材料的泡孔质量情况及物理机械性能系统了研究了发泡时间、温度、压力对发泡过程的影响,得出最佳的发泡条件为温度180-185℃,时间2.5-3分钟,保压压力15MPa。其次通过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对发泡剂偶氮二甲酰胺(AC)和碳酸氢钠(NaHCO3)的热分解效应和活化机理进行了研究。得出结论:ZnO是AC的强有效的活化剂,在添加10份时,AC的分解温度可以降低40-50℃。同时研究了NaHCO3对AC和氧化锌(ZnO)发泡体系热效应。得出结论:随着NaHCO3量的增多,AC的放热峰逐渐向低温方向偏移。当AC:NaHCO3:ZnO质量比是1:3:0.1时,复合发泡剂的热分解温度峰值分别在167.4℃(吸热峰)和183.2℃(放热峰),且吸放热平衡,有利于泡孔稳定。利用季铵盐、季膦盐和磷酸酯类插层剂与硅烷偶联剂并用,制备改性蒙脱土。X射线衍射(XRD)、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FT-IR)、接触角测试、粒径分析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测试分析表明:三种改性剂均实现了对蒙脱土的改性。刚果红稳定时间测试和热重分析(TGA)研究表明:季铵盐类改性剂促进PVC降解,而季膦盐和磷酸酯对PVC的稳定性没有影响。通过密度天平和光学显微镜对PVC/蒙脱土发泡复合材料的泡孔质量进行了研究,表明:当蒙脱土为3份时,PVC发泡材料的泡孔直径最小且分布均匀。通过对发泡材料机械性能研究发现:当蒙脱土份数在1-3phr时,压缩性能、拉伸性能、弯曲性能都有提高。热变形温度和氧指数测试实验表明:PVC/蒙脱土发泡复合材料的热变形温度和阻燃性随蒙脱土份数的增加而提高。论文最后研究了蒙脱土优化泡孔质量的机理。蒙脱土加入到PVC基体中,首先起到异相成核的作用;同时增强了熔体强度,控制泡孔直径,减少了气泡相互之间的并泡几率。但蒙脱土加入过量,在基体中团聚而使发泡材料质量下降。
张秀兰,栗印环[2](2008)在《PVC/黏土纳米复合材料研究进展》文中认为文章简要概述了黏土的有机改性机理,聚氯乙烯/黏土纳米复合材料的特性及其制备方法、结构与表征方面的研究进展。对熔融插层共混法、溶液插层共混法、原位聚合法和插层聚合法进行了介绍和比较,对聚氯乙烯/黏土纳米复合材料的重点研究领域和发展趋势提出了具有前瞻性的预测。
杨性坤,杨鑫[3](2008)在《聚氯乙烯/蒙脱土纳米复合材料研究进展》文中认为简要介绍了聚氯乙烯/蒙脱土纳米复合材料的有机改性机理和制备方法,重点阐述了聚氯乙烯/蒙脱土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
王庆国[4](2006)在《超细全硫化粉末橡胶及其纳米无机填料复合体系对硬质聚氯乙烯的改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应用辐射硫化原理、浆体共混、喷雾干燥和熔融共混等技术,成功制备了硬质聚氯乙烯/超细全硫化粉末橡胶(PVC/UFPR)二元、PVC/UFPR/纳米CaCO3和PVC/UFPR/Na-MMT三元纳米复合材料。并首次深入系统地研究了UFPR、UFPR/纳米CaCO3和UFPR/Na-MMT复合粉末体系对硬质PVC性能的影响。值得注意的是,PVC三元复合材料中的无机纳米粒子虽然没有经过有机化处理或表面处理,但能够良好地分散在PVC基体中,并提高了PVC复合材料的综合性能,这对通用高分子材料的高性能化、高功能化研究和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 经γ射线辐射后,橡胶乳液中的橡胶粒子具有颗粒表面交联度高、颗粒内部交联度低的特点。在熔融共混过程中,与PVC相容性好的UFPR就能够均匀地分散在PVC基体中。 采用三种丁腈粉末橡胶P-248、P-6387和P-26(粒径分别为150nm、90nm和70nm,丙烯腈含量分别为33%、33%和26%)制备了新型硬质PVC/NBR-UFPR二元复合材料PVC-1、PVC-2和PVC-3。透射电镜(TEM)照片显示,三种NBR-UFPR颗粒均能够以单个粒子方式均匀分散在PVC基体中,从而使NBR-UFPR颗粒与PVC相间的界面积远远大于传统的PVC/弹性体共混物。增大的相界面积和界面作用力束缚了PVC分子链段的运动,提高了PVC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与纯PVC的Tg相比,PVC-2的Tg提高了7℃。同时,均匀分散的小尺寸橡胶粒子减小了PVC的基体层厚度(橡胶粒子之间的距离),有利于冲击过程中银纹的传递和终止,增加了韧性,如PVC-3的缺口冲击强度由纯PVC的3.1kJ/m2增加到6.3kJ/m2。
杜萍[5](2006)在《尼龙610/蒙脱土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与表征》文中研究指明将蒙脱土引入聚合物基体制备成聚合物/蒙脱土纳米复合材料,可在蒙脱土填充量很小时即大幅度提高材料的物理力学性能,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备受关注的改性方法。熔体插层法制备聚合物/蒙脱土纳米复合材料的一种常用方法,该方法工艺简单、易工业化,但蒙脱土(MMT)在聚合物中的分散极易受插层剂、加工工艺等因素的影响,从而影响复合材料的结构和性能。本文选取尼龙610为基体,采用多种插层剂修饰的有机蒙脱土和不同加工方法制备出一系列性能优异的尼龙610/蒙脱土纳米复合材料,首次采用辐射法对尼龙610/蒙脱土纳米复合材料进行了改性,并对各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动态力学行为、流变性能、熔融和结晶行为、结晶形态和微观结构进行了系统表征,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采用CTAB(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PA6(尼龙6)、硅烷偶联剂等修饰MMT,制得了不同有机蒙脱土(OMMT)。TG、IR和WAXD等研究结果表明各有机改性土的层间距均有所增大,热分解温度较高,均可适应尼龙610的加工温度要求。CTAB和PA6对MMT的扩层作用较明显,本文所使用的硅烷偶联剂的类型及其对MMT的修饰方法对有机土的性能影响不大,因此在采用偶联剂对MMT进行修饰时,可采用最简便的方法—在混料过程中以喷雾法加入即可。 2.采用各种自制OMMT和一种纳米级市售OMMT,采用熔体插层法、加工过程中加入偶联剂以及母料法等工艺制备出了PA610/MMT纳米复合材料,并对其进行了辐射改性。 3.通过TEM观察了MMT片层在尼龙基体中分散情况,结果表明MMT片层呈纳米尺度分散于尼龙基体中,形成了纳米复合材料。同时,发现MMT片层间距大小和其在尼龙中的分散没有必然联系,片层间距较小的MMT也能均匀分散,在加工过程中用喷雾法加入偶联剂和母料法均可促进MMT片层的分散,且可分别得到插层型和剥离型纳米复合材料。 4.对纳米复合材料进行了力学性能测试。结果表明复合材料的拉伸性能和弯曲性能均比PA610显着提高,增强效果明显超过了传统共混复合材料,且偶联剂和母料法均
郑玉婴,王灿耀,傅明连[6](2005)在《硬聚氯乙烯/蒙脱土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文中指出以蒙脱土为主要原料,通过适宜的有机物插层剂对其改性研制有机蒙脱土。利用高聚物PVC的亲油性,且运用插层技术将聚合物熔融插入有机蒙脱土层间,将蒙脱土片层剥离出来,使之纳米级地分散在PVC相中,从而制得硬聚氯乙烯(PVC-U)/层状硅酸盐纳米复合管材,管材的力学性能得到了较大的改善。同时,FT-IR和XRD也证实了蒙脱土已均匀地分散在PVC基体中。此外,文中还用热重分析仪考察了复合材料的热性能,蒙脱土的加入提高了PVC的耐热等级。
郑玉婴,彭超[7](2004)在《PVC-U/蒙脱土纳米复合管材的研制》文中研究说明以蒙脱土为主要原料,通过适宜的有机物插层剂对其改性研制了有机蒙脱土。利用聚氯乙烯(PVC)的亲油性,运用插层技术将PVC熔体插入有机蒙脱土层间,使蒙脱土片层剥离并以纳米尺寸分散在PVC相中。用上述技术研制了PVC-U/蒙脱土纳米复合管材,管材的性能达到国标规定的指标。采用红外光谱对蒙脱土结构进行了表征,用热重分析仪考察了复合材料的热性能。
CHINA PLASTICS INDUSTRY Editorial Office[8](2000)在《1998~1999年我国塑料工业进展》文中指出介绍 1998~ 1999年我国塑料工业进展。根据 1998年 7月~ 1999年 6月期间国内合成树脂及塑料工业及相关学科的原始文献资料 ,对通用热塑性树脂 (聚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聚苯乙烯及ABS)、热固性树脂 (酚醛、环氧、聚氨酯、不饱和聚酯、双马来酰亚胺 )、工程塑料 (尼龙、聚碳酸酯、聚甲醛、热塑性聚酯及PPO)、特种工程塑料 (聚苯硫醚、液晶聚合物、聚醚醚酮、聚砜聚醚砜、其它特种工程塑料 )、其它树脂 (聚酰亚胺、有机硅、有机氟树脂、丙烯酸树脂、降解塑料、吸水吸油树脂及功能树脂 )、成型加工与设备、塑料助剂和应用开发等各专业领域国内现状、发表的论文、取得的成果和工艺、技术进步作了全面、系统的介绍 ,展示了我国 1998~ 1999年合成树脂和塑料工业的进展。
孙岩[9](2018)在《超高分子量聚乙烯自增强管材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指出超高分子量聚乙烯(UHMWPE)是一种具有优异的耐磨损性、耐腐蚀性、耐冲击性、自润滑性等性能热塑性工程塑料。基于这些优异的性能UHMWPE管材是一种固体、液体、气体三态物质均可输送的高性能塑料管材。一直以来众多的研究者都致力于塑料管材的增强研究。一是研究管材原材料,制备性能更加优异的管材原材料;二是做成复合管道;三是通过特殊成型方式实现管材性能得自增强。相比三种方法,管材自增强加工成本低、周期短、生产效率高,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本文通过对UHMWPE微观结构和性能的分析,以纯UHMWPE为基料,首先采用小分子的流动改性剂(LP)对其进行改性,小分子LP的加入不仅改善了 UHMWPE的流动性而且能够使材料力学性能得到提高,最终得到流动性能和力学性能优异的UHMWPE/LP混合体系,UHMWPE/LP混合体系的MFR(230℃、5Kg)为0.2984g/10min,拉伸强度为24.45MPa,此时改性配方为UHMWPE 100份、LP15份、抗氧剂0.1份,并以此改性料作为制备UHMWPE自增强管材的原料。根据选定改性UHMWPE材料性质和聚合物自增强加工的原理自行设计了适用于UHMWPE自增强管材制备的模具,利用自行设计的模具和加工工艺成功制备了 UHMWPE自增强管材。并研究了拉伸扩张温度和轴向拉伸比对自增强管材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温度为95℃~130℃时可成功制备出UHMWPE自增强管材,温度影响自增强管材的拉伸强度,拉伸扩张比一定的条件下,自增强管材的拉伸强度随着温度的升高逐渐降低,当温度为95℃时所制备的自增强管材的拉伸强度最高,自增强管材轴向拉伸强度为30.25MPa 比增强前提高了 27.36%,环向拉伸强度为26.43MPa 比增强前提高31.1%。管材在轴向和环向两个方向的增强是相互影响的,在沿拉伸应力方向上的强度随着拉伸比的增大而增大,在垂直于应力方向的强度则随拉伸比的增大而减小。微观结构分析表明UHMWPE管材经自增强加工后内部仍然为球晶结构,但是球晶被拉长变形,球晶之间形成脊柱状微纤,另外管材取向度增大,熔点升高,为进一步研究UHMWPE自增强管材奠定基础。
王潇梦[10](2016)在《PPR材料抗低温性能研究》文中认为无规共聚聚丙烯(PPR)由于其优良的综合性能,近几年在工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使用,尤其是在室内外冷热水管的应用方面尤为突出。但由于其低温脆性高、极易产生应力诱导开裂等问题从而影响了PPR管材的生产、存储、运输、安装和使用等过程。因此,有效提高PPR材料的抗低温冲击性能就成为亟待解决的关键性技术问题。目前国内外通过加入高抗冲弹性体共混改性可以有效提高材料的冲击韧性。但大多数研究主要集中在对PPR常温及0℃冲击韧性的改善,对其低温(-10℃0℃)及超低温(-30℃-10℃)增韧方面的研究还不够系统、深入。本文通过将POE/HDPE、TPR弹性体与PPR基体共混制备PPR复合材料,并采用退火处理提高聚合物的抗低温冲击性能,研究了不同增韧剂和退火工艺对PPR力学性能及结晶行为的影响规律及机理。主要研究内容为:(1)采用POE/HDPE及3种TPR弹性体与PPR基体共混,筛选出对PPR低温及超低温条件下增韧效果较好的改性剂;(2)通过对几组PPR复合材料及退火工艺进行正交实验,优选出各温度下增韧效果最好的复合体系及退火工艺;(3)对优选出的退火工艺进行平行退火实验,进一步研究退火对PPR复合材料结晶行为的影响;(4)通过实际挤出PPR改性管材,考察优选增韧剂及退火处理在PPR管材实际生产应用中的增韧效果。获得如下结论:(1)POE/HDPE及TPR(2088A)增韧剂显着提高了PPR材料的常温及低温冲击韧性。-10℃23℃,PPR/POE/HDPE复合材料的抗低温冲击性能较理想,-30℃-10℃,PPR/TPR(2088A)复合材料的抗超低温冲击韧性较理想;(2)PPR复合材料的最优退火工艺为120℃、6h,PPR/POE/HDPE及PPR/TPR(2088A)复合体系的结晶温度、结晶度及片晶厚度均明显增大,退火后材料中发生了α晶向β晶的转变,退火复合材料的强度与韧性均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3)POE/HDPE、TPR(2088A)增韧剂及退火处理明显提高了PPR管材常温(23℃)及低温(-30℃0℃)冲击韧性。协效增韧效果尤为明显,而对其纵向回缩性能及静液压性能基本没有损耗;(4)添加增韧剂与退火处理协效进行,在实际PPR管材挤出中增强增韧效果较理想。这对进一步扩大PPR材料的应用领域及应用范围具有较好的参考价值。
二、PVC-U/蒙脱土纳米复合管材的研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PVC-U/蒙脱土纳米复合管材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1)聚氯乙烯/蒙脱土发泡复合材料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引言 |
1.1 聚氯乙烯发泡材料 |
1.1.1 助剂对PVC 发泡材料的影响 |
1.1.2 成型工艺对PVC 发泡材料的影响 |
1.1.3 PVC 材料的发泡机理 |
1.2 蒙脱土的概述 |
1.2.1 蒙脱土的来源及结构特性 |
1.2.2 蒙脱土的改性 |
1.3 PVC/蒙脱土纳米复合材料 |
1.3.1 PVC/蒙脱土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 |
1.3.2 PVC/蒙脱土纳米复合材料结构表征 |
1.3.3 PVC/蒙脱土纳米复合材料的性能特征 |
1.4 本论文目的、主要研究内容与创新之处 |
第二章 聚氯乙烯发泡材料工艺的研究 |
引言 |
2.1 实验部分 |
2.1.1 原材料 |
2.1.2 主要仪器 |
2.1.3 性能测试 |
2.2 结果与讨论 |
2.2.1 模压发泡方法的比较 |
2.2.2 发泡工艺对PVC 发泡材料性能的影响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复合发泡剂的配比和机理研究 |
引言 |
3.1 实验部分 |
3.1.1 实验原料 |
3.1.2 实验方法 |
3.2 结果与讨论 |
3.2.1 AC 和NaHC0_3 基本发泡特性的研究 |
3.2.2 活性物质AC 发泡剂的影响 |
3.2.3 复合发泡剂的DSC 分析 |
3.2.4 不同发泡剂制备的PVC 发泡材料性能研究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聚氯乙烯/蒙脱土发泡复合材料的制备和性能研究 |
引言 |
4.1 实验部分 |
4.1.1 实验原料 |
4.1.2 性能测试 |
4.1.3 聚氯乙烯/蒙脱土发泡复合材料的制备 |
4.2 结果与讨论 |
4.2.1 蒙脱土改性的分析与表征 |
4.2.2 蒙脱土对PVC 发泡材料热稳定性的影响 |
4.2.3 蒙脱土对PVC 发泡复合材料密度和泡孔状况的影响 |
4.2.4 蒙脱土对PVC 发泡复合材料机械性能的影响 |
4.2.5 蒙脱土对PVC 发泡复合材料热变形温度的影响 |
4.2.6 蒙脱土对PVC 发泡复合材料阻燃性能的影响 |
4.2.7 蒙脱土优化PVC 发泡复合材料泡孔的机理研究 |
4.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2)PVC/黏土纳米复合材料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PVC/黏土纳米复合材料制备方法 |
2 聚氯乙烯/蒙脱土纳米复合材料制备机理 |
3 PVC/黏土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 |
3.1 熔融共混法制备聚氯乙烯/蒙脱土纳米复合材料 |
3.2 原位聚合法制备聚氯乙烯/蒙脱土纳米复合材料 |
4 结语 |
(3)聚氯乙烯/蒙脱土纳米复合材料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PVC/蒙脱土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机理 |
2 PVC/蒙脱土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
3 PVC/蒙脱土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 |
3.1 熔融插层共混法制备PVC/蒙脱土纳米复合材料 |
3.2 原位聚合法制备PVC/蒙脱土纳米复合材料 |
4 结 语 |
(4)超细全硫化粉末橡胶及其纳米无机填料复合体系对硬质聚氯乙烯的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选题的背景、意义 |
1.2 硬质PVC的改性研究 |
1.3 硬质PVC的共混增韧改性 |
1.3.1 硬质PVC的共混增韧机理 |
1.3.1.1 弹性体增韧机理 |
1.3.1.2 有机刚性粒子增韧机理 |
1.3.1.3 无机刚性粒子增韧机理 |
1.3.1.4 纳米粒子增韧机理 |
1.3.2 硬质PVC/弹性体共混体系的增韧改性 |
1.3.2.1 硬质PVC/橡胶共混体系的增韧改性 |
1.3.2.2 硬质PVC/热塑性弹性体共混体系的增韧改性 |
1.3.3 硬质PVC/刚性粒子共混体系的增韧改性 |
1.3.3.1 硬质PVC/有机刚性粒子共混体系的增韧改性 |
1.3.3.2 硬质PVC/无机刚性粒子共混体系的增韧改性 |
1.3.4 纳米无机粒子增韧改性硬质PVC的研究 |
1.3.4.1 纳米无机粒子及其特性 |
1.3.4.2 硬质PVC/无机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
1.3.4.3 硬质PVC/纳米CaCO_3复合材料的研究 |
1.3.4.4 硬质PVC/粘土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 |
1.3.4.5 硬质PVC/硅灰石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 |
1.3.5 硬质PVC三元共混体系的增韧改性 |
1.3.5.1 硬质PVC/弹性体/有机刚性粒子(ROF)三元共混体系 |
1.3.5.2 硬质PVC/弹性体/无机刚性粒子(RIF)三元共混体系 |
1.4 硬质PVC的耐热性研究 |
1.4.1 硬质PVC/耐热性高聚物复合材料的改性研究 |
1.4.2 硬质PVC/无机粒子复合材料的耐热性能研究 |
1.4.3 共聚法制备耐热性硬质PVC的研究 |
1.4.4 氯化法制备耐热性硬质PVC的研究 |
1.4.5 交联法制备耐热性硬质PVC的研究 |
1.5 粉末橡胶的研究进展 |
1.6 超细全硫化粉末橡胶及其应用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超细全硫化粉末橡胶对硬质PVC的改性研究 |
2.1 前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原料 |
2.2.2 实验加工设备及型号 |
2.2.3 PVC/NBR-UFPR二元复合材料的制备 |
2.2.3.1 NBR-UFPRs的制备 |
2.2.3.2 PVC/NBR-UFPR复合材料的制备 |
2.2.4 测试样品制备 |
2.2.5 性能测试与表征 |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2.3.1 PVC/NBR-UFPR二元复合材料的形态分析 |
2.3.1.1 PVC/NBR-UFPR二元复合材料的TEM分析 |
2.3.1.2 PVC/NBR-UFPR二元复合材料冲击断裂面的SEM分析 |
2.3.2 PVC/NBR-UFPR二元复合材料的性能研究 |
2.3.2.1 PVC/NBR-UFPR二元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 |
2.3.2.2 PVC/NBR-UFPR二元复合材料的动态热力学性能 |
2.3.2.3 PVC/NBR-UFPR二元复合材料的热失重分析 |
2.3.2.4 PVC/NBR-UFPR二元复合材料的流变性能 |
2.3.2.5 PVC/NBR-UFPR二元复合材料的燃烧性能 |
2.3.3 PVC/ACM-UFPR二元复合材料的性能研究 |
2.3.3.1 PVC/ACM-UFPR二元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
2.3.3.2 PVC/ACM-UFPR二元复合材料的微观形态结构与性能 |
2.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超细全硫化粉末橡胶/纳米CaCO_3复合体系对硬质PVC的改性研究 |
3.1 前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原料 |
3.2.2 实验加工设备及型号 |
3.2.3 PVC/NBR-UFPR/纳米CaCO_3三元复合材料的制备 |
3.2.3.1 NBR-UFPR/纳米CaCO_3复合粉末体系的制备 |
3.2.3.2 PVC/NBR-UFPR/NCC三元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 |
3.2.4 测试样品制备 |
3.2.5 性能测试与表征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纳米CaCO_3在UFPR/NCC复合粉末体系中的分散 |
3.3.2 PVC/NBR-UFPR/NCC三元纳米复合材料的微观形态研究 |
3.3.3 PVC/NBR-UFPR/NCC三元纳米复合材料的动态力学性能 |
3.3.4 PVC/NBR-UFPR/NCC三元纳米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 |
3.3.5 PVC/NBR-UFPR/NCC三元纳米复合材料的热稳定性 |
3.3.6 纳米CaCO_3对PVC三元纳米复合材料流变性能的影响 |
3.3.7 纳米CaCO_3对PVC三元纳米复合材料燃烧性能的影响 |
3.3.8 PVC/ACM-UFPR/NCC三元纳米复合材料的性能研究 |
3.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超细全硫化粉末橡胶/钠基蒙脱土复合体系对硬质PVC的改性研究 |
4.1 前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实验原料 |
4.2.2 实验加工设备及型号 |
4.2.3 PVC/NBR-UFPR/Na-MMT三元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 |
4.2.3.1 NBR-UFPR/Na-MMT复合粉末体系的制备 |
4.2.3.2 PVC/NBR-UFPR/NCC三元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 |
4.2.4 测试样品制备 |
4.2.5 性能测试与表征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剥离型Na-MMT在PVC/P-26/MMT三元纳米复合材料中的研究 |
4.3.1.1 PVC/P-26/MMT三元纳米复合材料的微观形态分析 |
4.3.1.2 X射线衍射分析在钠基蒙脱土研究中的应用 |
4.3.2 PVC/P-26/MMT三元纳米复合材料动态力学性能的研究 |
4.3.2.1 PVC/P-26/MMT三元纳米复合材料的储能模量 |
4.3.2.2 PVC/P-26/MMT三元纳米复合材料的耐热性能 |
4.3.3 PVC/P-26/MMT三元纳米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 |
4.3.4 PVC/P-26/MMT三元纳米复合材料的热稳定性 |
4.3.5 PVC/P-26/MMT三元纳米复合材料的燃烧性能 |
4.3.6 PVC/P-26/MMT三元纳米复合材料的流变性能 |
4.3.7 PVC/ACM-UFPR/MMT三元纳米复合材料的性能研究 |
4.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束语 |
读博期间发表论文的情况 |
致谢 |
(5)尼龙610/蒙脱土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与表征(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引言 |
1.1 聚合物/蒙脱土纳米复合材料研究进展 |
1.1.1 蒙脱土的组成与结构特征 |
1.1.2 蒙脱土的层间修饰方法进展 |
1.1.2.1 烷基铵盐和烷基胺 |
1.1.2.2 氨基酸 |
1.1.2.3 聚合物单体 |
1.1.2.4 偶联剂 |
1.1.2.5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 |
1.1.2.6 多组分共插层剂 |
1.1.2.7 其他改性方法 |
1.1.3 聚合物/蒙脱土纳米复合材料的结构类型 |
1.1.4 聚合物/蒙脱土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
1.1.5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展望 |
1.1.5.1 热塑性塑料基蒙脱土纳米复合材料 |
1.1.5.2 热固性塑料基蒙脱土纳米复合材料 |
1.1.5.3 橡胶基蒙脱土纳米复合材料 |
1.1.5.4 功能性蒙脱土纳米复合材料 |
1.1.5.5 其它基体的纳米复合材料 |
1.2 本文的研究思路与内容 |
1.2.1 选择合适的插层剂修饰蒙脱土 |
1.2.2 尼龙610/蒙脱土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 |
1.2.3 加工方法对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
1.2.4 辐射对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
第二章 蒙脱土的层间修饰 |
2.1 传统CTAB修饰蒙脱土的制备和结构表征 |
2.1.1 实验部分 |
2.1.1.1 原料 |
2.1.1.2 蒙脱土的修饰 |
2.1.1.3 实验仪器和测试条件 |
2.1.2 结果与讨论 |
2.1.2.1 CTAB有机蒙脱土的层间距 |
2.1.2.2 CTAB有机蒙脱土的热稳定性 |
2.2 CTAB、硅烷偶联剂修饰蒙脱土的制备和结构表征 |
2.2.1 硅烷偶联剂的结构和作用机理 |
2.2.2 实验部分 |
2.2.2.1 原料 |
2.2.2.2 蒙脱土的修饰 |
2.2.2.3 结构表征 |
2.2.3 结果与讨论 |
2.2.3.1 CTAB、KH560有机蒙脱土的层间距 |
2.2.3.2 CTAB、硅烷偶联剂有机蒙脱土的热稳定性 |
2.2.3.3 CTAB、硅烷偶联剂有机蒙脱土的IR分析 |
2.3 CTAB、PA6修饰蒙脱土的制备和结构表征 |
2.3.1 实验部分 |
2.3.1.1 原料 |
2.3.1.2 蒙脱土的修饰 |
2.3.1.3 结构表征 |
2.3.2 结果与讨论 |
2.3.2.1 CTAB、PA6有机蒙脱土的层间距 |
2.3.2.2 CTAB、PA6有机蒙脱土的热稳定性 |
2.4 市售有机蒙脱土的结构表征 |
2.4.1 原料 |
2.4.2 实验仪器和测试条件 |
2.4.3 结果与讨论 |
2.4.3.1 有机蒙脱土的层间距 |
2.4.3.2 有机蒙脱土的热稳定性 |
2.5 小结 |
第三章 插层剂对尼龙610/蒙脱土纳米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
3.1 PA610/MMT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 |
3.1.1 实验部分 |
3.1.1.1 原料 |
3.1.1.2 实验仪器 |
3.1.1.3 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
3.2 复合材料的分散性 |
3.2.1 实验部分 |
3.2.1.1 实验仪器 |
3.2.1.2 样品制备 |
3.2.1.3 测试方法 |
3.2.2 结果与讨论 |
3.3 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 |
3.3.1 实验部分 |
3.3.1.1 实验仪器 |
3.3.1.2 测试方法 |
3.3.2 结果与讨论 |
3.3.2.1 CTAB含量对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
3.3.2.2 硅烷偶联剂对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
3.3.2.3 PA6对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
3.4 复合材料的熔融和结晶行为 |
3.4.1 实验部分 |
3.4 1.1 实验仪器 |
3.4.1.2 实验方法 |
3.4.2 结果与讨论 |
3.4.2.1 熔融行为 |
3.4.2.2 结晶行为 |
3.4.2.3 结晶时间 |
3.5 小结 |
第四章 加工方法对尼龙610/蒙脱土纳米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
4.1 尼龙610/蒙脱土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 |
4.1.1 实验部分 |
4.1.1.1 原料 |
4.1.1.2 实验仪器 |
4.1.1.3 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 |
4.2 有机蒙脱土的粒度分析 |
4.2.1 实验部分 |
4.2.2 结果与讨论 |
4.3 蒙脱土在复合材料中的分散情况 |
4.3.1 实验部分 |
4.3.1.1 实验仪器 |
4.3.1.2 样品制备 |
4.3.1.3 测试方法 |
4.3.2 结果与讨论 |
4.4 尼龙610/蒙脱土纳米复合材料的物理力学性能 |
4.4.1 实验部分 |
4.4.1.1 实验仪器 |
4.4.1.2 测试方法 |
4.4.2 结果与讨论 |
4.4.2.1 拉伸性能 |
4.4.2.2 弯曲性能 |
4.4.2.3 冲击性能 |
4.5 尼龙610/蒙脱土纳米复合材料的流变性能 |
4.5.1 实验部分 |
4.5.1.1 实验仪器 |
4.5.1.2 样品制备 |
4.5.2 结果与讨论 |
4.5.2.1 剪切速率对表观粘度的影响 |
4.5.2.2 温度对表观粘度的影响 |
4.5.2.3 非牛顿指数 |
4.5.2.4 粘流活化能 |
4.6 尼龙610/蒙脱土纳米复合材料的结晶结构 |
4.6.1 实验部分 |
4.6.1.1 样品制备 |
4.6.1.2 实验仪器 |
4.6.1.3 实验方法 |
4.6.2 结果与讨论 |
4.7 尼龙610/蒙脱土纳米复合材料的结晶行为 |
4.7.1 实验部分 |
4.7.2 结果与讨论 |
4.7.2.1 结晶行为 |
4.7.2.2 结晶时间 |
4.8 尼龙610/蒙脱土纳米复合材料的动态力学性能 |
4.8.1 实验部分 |
4.8.2 结果与讨论 |
4.9 小结 |
第五章 辐射效应对尼龙610/蒙脱土纳米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
5.1 样品的制备 |
5.1.1 实验部分 |
5.1.1.1 原料 |
5.1.1.2 实验仪器 |
5.1.1.3 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 |
5.2 蒙脱土在聚合物基体中的分散性和剥离机理 |
5.2.1 实验部分 |
5.2.1 结果与讨论 |
5.3 尼龙610/蒙脱土纳米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 |
5.3.1 实验部分 |
5.3.1.1 实验仪器 |
5.3.1.2 测试方法 |
5.3.2 结果与讨论 |
5.3.2.1 最佳辐射剂量的确定 |
5.3.2.2 拉伸性能 |
5.3.2.3 弯曲性能 |
5.3.2.4 冲击性能 |
5.4 尼龙610/蒙脱土纳米复合材料的DMA分析 |
5.4.1 实验部分 |
5.4.2 结果与讨论 |
5.4.2.1 动态储能模量E' |
5.4.2.2 α转变 |
5.4.2.3 热变形温度 |
5.5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 |
后记 |
(6)硬聚氯乙烯/蒙脱土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 |
1.1 主要原料 |
1.2 有机蒙脱土的制备 |
1.3 PVC-U/层状硅酸盐纳米复合管材制备 |
1.4 结构与性能表征 |
1.4.1 红外光谱: |
1.4.2 X射线衍射: |
1.4.3 力学性能测试: |
1.4.4 热失重分析 (TGA) : |
2 结果与讨论 |
2.1 蒙脱土红外光谱分析 |
2.2 X射线衍射分析 |
2.3 力学性能研究 |
2.4 PVC-U/MMT的热重分析 |
3 结论 |
(7)PVC-U/蒙脱土纳米复合管材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 |
1.1 原材料 |
1.2 仪器和设备 |
1.3 有机MMT的制备 |
1.4 PVC-U/MMT纳米复合管材制备 |
1.5 结构与性能表征 |
(1)有机MMT中有机物含量 |
(2)红外光谱 |
(3)物理力学性能 |
(4)热重分析 |
2 结果与讨论 |
2.1 有机MMT红外光谱分析 |
2.2 有机MMT中有机物含量 |
2.3 管材的力学性能 |
2.4 PVC-U/MMT的热重分析 |
2.5 复合管材的加工性能和物理力学性能 |
3 结论 |
(9)超高分子量聚乙烯自增强管材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UHMWPE 概述 |
1.2 聚合物自增强的概述 |
1.3 常用塑料管材自增强的研究进展 |
1.4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
2 UHMWPE及其改性材料性能的研究 |
2.1 前言 |
2.2 实验部分 |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2.4 本章小结 |
3 UHMWPE自增强管材模具的设计 |
3.1 前言 |
3.2 模具设计 |
3.3 本章小结 |
4 UHMWPE自增强管材的制备和性能测试 |
4.1 前言 |
4.2 实验部分 |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4.4 本章小结 |
5 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10)PPR材料抗低温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 |
1.2 课题研究意义 |
1.3 无规共聚聚丙烯材料国内外研究概况 |
1.3.1 拉伸性能 |
1.3.2 冲击性能 |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2.1 实验原料 |
2.2 实验仪器 |
2.3 样品的制备 |
2.3.1 PPR复合材料的制备 |
2.3.2 PPR复合材料退火试样的制备 |
2.3.3 PPR改性管材的制备 |
2.4 测试与表征 |
2.4.1 微观结构表征 |
2.4.2 结晶行为分析 |
2.4.2.1 DSC测试 |
2.4.2.2 XRD测试 |
2.4.2.3 POM观察 |
2.4.3 动态力学性能(DMA)表征 |
2.4.4 力学性能测试 |
2.4.4.1 冲击性能测试 |
2.4.4.2 拉伸性能测试 |
2.4.4.3 纵向回缩率测试 |
2.4.4.4 静液压测试 |
第三章 增韧剂对PPR材料低温韧性的影响 |
3.1 引言 |
3.2 PPR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分析 |
3.3 PPR复合材料结晶行为分析 |
3.3.1 DSC分析 |
3.3.2 XRD分析 |
3.4 PPR复合材料动态力学性能分析 |
3.5 PPR复合材料结构与性能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退火对PPR复合材料低温韧性的影响 |
4.1 引言 |
4.2 退火对PPR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
4.2.1 冲击性能分析 |
4.2.2 拉伸性能分析 |
4.3 退火对PPR复合材料结晶行为的影响 |
4.3.1 DSC分析 |
4.3.2 XRD分析 |
4.3.3 结晶形貌分析 |
4.4 退火对PPR复合材料微观结构的影响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PPR管材工业化应用的探索 |
5.1 引言 |
5.2 PPR管材冲击性能分析 |
5.3 PPR管材回缩性能及静液压性能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四、PVC-U/蒙脱土纳米复合管材的研制(论文参考文献)
- [1]聚氯乙烯/蒙脱土发泡复合材料的研究[D]. 沈威. 华南理工大学, 2011(12)
- [2]PVC/黏土纳米复合材料研究进展[J]. 张秀兰,栗印环. 广东化工, 2008(05)
- [3]聚氯乙烯/蒙脱土纳米复合材料研究进展[J]. 杨性坤,杨鑫. 聚氯乙烯, 2008(03)
- [4]超细全硫化粉末橡胶及其纳米无机填料复合体系对硬质聚氯乙烯的改性研究[D]. 王庆国. 北京化工大学, 2006(10)
- [5]尼龙610/蒙脱土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与表征[D]. 杜萍. 郑州大学, 2006(11)
- [6]硬聚氯乙烯/蒙脱土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J]. 郑玉婴,王灿耀,傅明连.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2005(05)
- [7]PVC-U/蒙脱土纳米复合管材的研制[J]. 郑玉婴,彭超. 工程塑料应用, 2004(01)
- [8]1998~1999年我国塑料工业进展[J]. CHINA PLASTICS INDUSTRY Editorial Office. 塑料工业, 2000(02)
- [9]超高分子量聚乙烯自增强管材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孙岩. 山东科技大学, 2018(03)
- [10]PPR材料抗低温性能研究[D]. 王潇梦. 贵州师范大学, 201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