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于SMS的水情信息传输系统的开发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芦彦霖[1](2018)在《抚顺山洪预警系统设计与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由于所处地理位置特殊,所以抚顺地区山洪灾害频繁。建国以来有记载的特大洪灾次数高达10余次。本文主要涉及到2016年底建设完成的12个山洪预警自动监测站点。在建设中充分考虑自动监测站点的代表性,所以将自动监测站点建设在山洪防治区内。为保证设备的完好,故将自动雨量站的建设在村部内,将自动水位站建设于桥上。本文主要对所建设山洪监测站点的水位值和雨量值相关的采集、传输方式进行分析。此外还改进数据的传输方式,由原来的利用GSM的短信息上传数据改为利用GPRS的公网IP上传数据,这样使得数据传输速率提高。本文还分析自报式数据上传方式与查询式文件上传方式的优缺点,合理利用这两种上报方式有助于提高数据上传效率。因为GSM/GPRS具有地理位置局限性,所以研究下一步利用北斗卫星进行数据传输的可能性。本文对传输通道的组网技术进行研究,将H3C的MSR30-20作为核心路由器,利用NAT和NAPT技术实现内外网络间的地址转换以及网络端口地址转换。MSR30-20路由器与RTU设备建立通信,将雨量值和水位值利用互联网技术传输至抚顺山洪预警数据库内。再利用水情交换系统将山洪自动监测站点的信息与抚顺水文分局管理的抚顺市区水文站点信息进行信息共享。利用交换机S5120分出6跟专线进入光端机ZXCTN6200,光端机ZXCTN 6200将电信号转为光信号,利用光纤与市内各区防汛指挥部门建立通信,各区防汛指挥部门可以通过内网访问山洪预警系统信息发布平台。
朱志鸿[2](2014)在《基于SMS/GPRS的水雨情监测系统》文中认为针对山西省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项目建设,设计了基于SMS/GPRS的水雨情监测系统。水雨情监测系统主要包括水雨情监测终端组网、信息采集与存储、信息传输通信网络、设备设施运行维护等。本文首先介绍了国内外水雨情监测系统设计的历史与现状,分析了水雨情监测系统的基本功能和工作体制,通过对无线传输技术的比较分析,最终采用GPRS网络与SMS网络互为备用、自动切换的传输方式,当GPRS网络拥堵时自动切换到SMS网络传输,极大的减少了数据包丢失的概率。本文设计的水雨情监测系统由雨量传感器、水位传感器、供电设备、RTU(远程终端单元)、DTU(数据传输单元)等部分组成,其中RTU由主控制器模块、电源模块、时间管理模块、SD存储模块等组成。主控制器模块以意法半导体公司生成的STM32系列增强型STM32F103VET芯片为核心,该芯片内置12位的模数转换功能,解决了水位传感器电信号的转换问题,增加外围电路与各模块连接;为保证时间的及时响应以及提供时间中断,采用外置PCF8563芯片输出时间;外置SD卡存储模块用于存储采集得到的水位、雨量数据,以便查询、调取使用。DTU采用四信公司生产的F2103,该设备支持双数据中心备份传输及最多5个数据中心同步传输,解决了项目要求的一站多发功能。分析现有IP网络的QOS(服务质量)技术,提出了网络状态判断标识的概念,结合水雨情监测系统数据传输的特性,根据水情信息编码标准(SL330-2011)编制数据通讯协议,实现了与水利相关部门数据无缝衔接,同时引入网络状态判断标识的概念,为合理地选择通讯方式提出了一种判断标准。基于程序模块化的设计思维,设计了下位机监测终端软件和上位机监控中心软件,在通讯协议的基础上,实现了对监测站点的实时监测与通讯。
侯旻[3](2013)在《基于GSM的水情遥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作为水利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水情遥测系统主要对水情信息分析和处理,并进行精准的预测。其中,水情信息的传输方式是重中之重,超短波与有线拨号是最重要的两个传统的传输方式。当前,移动通信技术快速发展,移动通信网络也开始在更加广阔的领域中应用。本文主要讨论如何通过GSM移动通信网络自身所具备的短消息业务将水情信息进行精确传输,以期为水情系统的信息传输探索一个新的渠道与方式。本文首先分析了水情遥测系统的组成结构,接着与传统的水情信息的传输方式进行对比,其后结合移动通信系统的发展情况,研究了GSM短消息业务的各种协议,指出通过GSM移动网络中的短消息来传输水情数据,并重点讨论了常见的AT指令以及收发短消息的程序实现。最后分析了短消息业务的局限性,提出了利用GPRS网络对其进行补充。通过移动通信系统来传输水情数据将成为水利行业数据传输中的一个新的应用。
白辰曦[4](2010)在《山西省水文信息监测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开发》文中指出山西是一个水资源严重缺乏的省份,其水资源的优化管理涉及到社会、经济、水文、地质等诸多因素,水资源管理系统需要处理大量的图形、文字资料和数据,因此,它的设计与开发是一项非常繁重的任务。20多年来,计算机技术在水文信息建设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加上近年来大量水文行业新仪器新技术被广泛的使用在山西水文信息化建设当中,因此迫切需要针对山西水资源信息化建设现状在视窗操作系统下开发一套功能齐全、操作简便的水文信息监测管理软件。基于改善和提高山西水文信息化建设的目的,本课题开发了山西省水文信息监测管理系统。该系统基于先进的计算机网络通讯技术、数据库技术、三维仿真技术,结合可视化编程语言Visual C++(6.0)开发而成,其界面友好、操作简便易行等优势有助于实现对水文信息的便利管理。同时它结合当下先进的虚拟现实技术把抽象的数字、概念等转换成直观的图像,使观测结果更加直观,并能实现仿真显示、科学预测,便于为水文行业的重大决策提供依据。在山西省水文信息监测管理软件和设计和开发过程中,首先分析了水文信息化建设的国内外现状和当前山西省水文信息管理系统存在的问题,简要介绍了数据库、三维仿真技术以及软件工程技术,同时结合水文信息管理的特点和具体情况确定了系统的建设目标和系统开发设计模式。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对系统进行了总体的分析和设计,采用软件工程的方法,提出了系统的功能设计和子系统设计,并详述了各子系统的作用。本文在第一章节阐述了整个系统的开发目标并概要介绍了系统使用的关键技术,第二章提出了系统的总体设计思路、技术路线以及系统实现等。接着依次分章节重点介绍了山西省水文信息系统中数据采集和传输的实现,综合数据库的设计、管理、维护、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以及软件系统最后的实验过程。课题经过多次尝试开发出一个具有友好的用户界面、可实现水文数据的实时监控、三维场景漫游和数据库查询等多功能的系统。该系统具有可修改性、有效性、可靠性、可理解性、可维护性、可适应性等特点,能适应于不同水文监测管理场所的应用。文章最后,结合系统的研究、开发实践,对系统进一步研究进行了展望。山西省水文监测管理系统不仅工作稳定还能降低安装费用,能实时掌握各个分站的工作状态,及时预测报警,因而提高了系统性价比。系统的应用将大大促进水文信息建设的现代化,加速山西水利建设进程。
马增辉[5](2009)在《水信息系统综合集成研究与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水信息系统综合集成是一个涉及水利工程、计算机科学和系统科学等交叉学科的前沿性研究,涉及业务领域较广、信息组织方式多种多样、体系结构种类繁多。水利系统是一个开放复杂巨系统,水信息系统是水利业务系统的高度抽象。本文结合国家863计划项目,在分析水利领域的信息应用特点、水信息系统集成复杂性问题的基础上,采用系统科学的思想方法,运用计算机和人工智能等先进的技术手段,建立水信息系统综合集成研讨厅,重点解决水信息系统通用性差、可扩展性差、功能单一、应用模式单一、系统独立、重复开发等问题。从构建复杂水利业务应用,到应用系统综合集成,论文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1)从系统复杂性和传统水信息应用系统,探讨了系统综合集成应用新模式在对水信息系统进行复杂性和传统水信息应用系统存在问题分析的基础上,从应用系统集成复杂性方面指出应用模式的重要性,建立综合集成应用模式是解决水信息系统综合集成的问题重要途径之一。新的应用模式是以集成平台与构件服务为核心,在综合集成研讨厅框架下,采用人机结合,人机相互启发,实现水信息系统的集成和个性化应用。(2)提出了水信息系统综合集成研讨厅的总体框架在系统科学理论的指导下,结合水利业务领域的实际需求,提出了水信息系统综合集成研讨厅的总体框架。总体框架包括:资源层、综合集成层和用户层。在综合集成层中,综合集成平台的功能框架和服务构件的描述模型是研究重点,对平台要求:通用化、实际化、友好化;对业务对象抽象要求:具体化、标准化、构件化;对应用开发要求:快速化、高效化、实用化。(3)应用多种技术和工具,实现了综合集成平台原型按照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思想,在水信息系统综合集成研讨厅总体框架要求下,具体设计并落实到了综合集成平台。平台是以水利系统为对象,采用构件、SOA、Web服务、服务组合以及知识图等关键技术来实现。采用平台可以解决水利领域数据集成、信息组织和知识管理等问题,在预警监视、信息服务和决策服务等方面有特点。特别是可以实现异构数据及信息源跨空间、跨时间的有效整合;不同应用(包括遗留应用)系统的集成;专家领导的决策会商等。(4)以Web服务为标准,把水利业务抽象为构件,设计和开发了水利服务构件库水利Web服务构件是对水利业务对象的抽取和分类,由水利构件描述模型描述业务标准,由Web服务标准确定构件软件的开发标准。按照标准就可以保证构件在综合集成平台上快速搭建水利业务应用,实现水利业务应用的个性化定制。(5)在新的应用模式下,开展了基于综合集成平台和基于构件的应用搭建在综合集成平台上搭建了以“降雨为主”的主题应用;以构件为核心的移动应用;结合三维可视化的洪水淹没原型系统等三个方面的应用尝试。应用实践证明,综合集成研讨厅是解决水信息系统集成复杂性的关键;平台和构件是灵活搭建水利应用的基础;丰富的可视化表现是先进技术综合应用的结果。水利信息化是一个过程,本论文研究仅是开始;水信息系统综合集成面临的复杂性、社会性和普遍性将促使我们继续深入工作;水信息系统综合集成上所做的尝试和初步应用让我们看到了光明。尽管在框架、平台和构件方面,本论文已奠定了基础,有了扩展的思路和途径,但是,面向服务的应用还要进一步检验,需要大规模的应用。
王金齐[6](2008)在《基于嵌入式系统的水情监测》文中研究指明通过水情数据的自动测报来实现水资源的节约和合理利用,是水利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因特网的发展,Web技术的广泛应用,嵌入式系统在网络中的应用愈来愈广泛,网络化已成为我国水情测报系统的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由于水情监测点通常地理位置分散、条件恶劣,传统的人工抄取监测数据很不方便,执行效率低,有线方式收集监测数据组网困难,受条件限制,目前维护成本较高。针对此类问题,本论文结合最新的嵌入式技术、传感器技术,移动通信技术,设计了一种基于GPRS的水情监测系统,进行江河流域降雨量、水位、闸门开度等数据的实时采集、报送和处理的信息系统。该系统可以为水利部门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提高水利部门的管理水平。论文首先简要回顾了国内外相关的水情遥测系统的发展历史和方向。比较了各种无线通信和传统的PSTN通信方式后,提出了基于GPRS网络通信的嵌入式水情监测系统结构,从功能上分为嵌入式数据采集模块、GPRS数据传输模块以及上位机数据中心三大模块。第二部分详细设计了基于ARM7微处理器S3C44BOX及SIM100模块的下位机嵌入式系统硬件平台,为本系统建立良好开发平台。第三部分介绍了基于嵌入式系统的软件设计,包括操作系统uClinux的移植和下位机软件和上位机数据处理中心软件的介绍。论文最后给出了本论文的工作总结以及关于对进一步的工作方向进行了简要的讨论。
刘阳[7](2008)在《基于嵌入式系统的水情自动测报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随着ARM微处理器的不断发展,以嵌入式系统为基础的各种自动化产品在工业自动化和控制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水情自动测报系统是我国大力推进的水利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本文从水文实际应用出发,分别从GPRS网络、嵌入式系统开发、GPRS网络应用实验等方面,详细说明采用三星公司S3C44B0X处理器,开发水情自动测报系统的技术实现过程。文章以水文自动化应用为背景,提出基于ARM7嵌入式微处理器S3C44B0X和GPRS模块为基础的水情自动测报系统的设计解决方案。在水情自动测报系统中,水情遥测终端是非常重要的环节。由于水文观测的重要性,很多单位都开发水情自动测报产品。但是经过分析,发现这些产品大部分使用单片机系统来构建,虽然有设计简单、价格便宜等优点,但随着测报功能需求的增加,系统越来越复杂,逐渐显露出性能不够强大和二次开发困难等缺点。论文结合水文行业实际应用和水情自动测报系统的特点,明确提出一种基于ARM嵌入式系统的水情遥测终端的硬件平台和软件应用解决方案。论文详细研究分析终端的硬件设计,讨论嵌入式系统的构成和硬件选型,对ARM芯片体系结构、遥测终端硬件设计、嵌入式系统调试等研究开发工作均进行详细研究分析。论文在硬件实现的基础上完成对遥测终端的软件设计,综合考虑水情自动测报系统应用的具体背景及遥测终端的功能需求,提出遥测终端软件设计的总体思路。2001年以来,GPRS(通用分组无线业务)网络的快速发展,使水情自动测报系统使用GPRS进行数据传输成为可能。论文对GPRS网络通信技术进行全面的研究,分析GSM和GPRS的网络结构,分析GPRS网络各功能单元作用,对遥测终端与GPRS模块通信方式及程序进行分析。论文详细研究水情自动测报系统数据中心总体设计方案,讨论了设计原则,对数据中心GPRS组网方案进行说明,对数据中心软件进行功能划分,明确各部分软件实现功能,将数据中心软件在功能上分为遥测数据接收处理程序和遥测系统监控管理程序。论文同时详细分析了基于ARM嵌入式系统的水情遥测终端通过GPRS网络传输数据的野外实验过程,通过分析实验结果表明,系统采集的数据正常、工作稳定、通信良好,基本达到水情自动测报系统有关的技术指标要求。论文最后对水情遥测终端的软硬件设计开发和水情自动测报系统总体设计等工作进行总结回顾,对后续工作进行展望。
盖优普[8](2008)在《基于水情水调自动化系统的通信协议研究》文中认为水情水调自动化系统,也称作水情遥测系统,是我国大力推进的水利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水情水调自动化系统主要对雨量、水位等水情信息进行采集和处理,并做出准确的预报和调度。目前,国内水情自动化系统大部分使用的是无人值守水情检测系统,在该系统中,数据传输质量是整个系统质量的关键,对于保障水利系统的正常运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传统的传输方式中主要有超短波与有线拨号两种方式。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基于移动通信网络和卫星通信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为适应各通信信道的不同特性,各种应用于不同通信网络的通信协议也应运而生。在硬件一致的情况下,通讯协议就成了数据传输质量(效率、可靠性、扩展性、兼容性、冗余性)的决定力量。目前,我国的水情自动化系统还不完善,尤其在数据传输环节中还存在通讯协议不统一、数据格式不规范、可靠性不高、兼容性差、冗余性低以及通讯效率不高的问题。为了更好地进行水情信息传输,本文以三峡水情检测二期项目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水情水调自动化系统的组成结构,列举目前已经广泛应用的各类水情数据通信方式。结合三峡梯级调度系统项目,分析SSP和NARI-SMS两种协议的报文格式。并根据两种协议的特点,使用VC在Windows平台上实现了通讯协议自动分析软件,为后期研发工作提供了工具软件。
袁福怀,赵相珺[9](2007)在《基于GPRS技术的中顺大围水文信息发布系统》文中研究指明广东省中山市中顺大围管理处为适应水利现代化需要,加快水利信息的发布,建设了中顺大围水文遥测信息发布应用系统(以下简称系统)。简单介绍了GPRS的技术特点、传输系统、接入方式,详细介绍了系统主要组成部分的工作情况,以及发布系统的特点。系统运行半年多来,效果良好,对中山市水利水文监测、信息实时发布和三防工作的领导指挥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钱俊[10](2007)在《嵌入式水情遥测系统的研究与实现》文中提出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水文的预报和水资源的管理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水情遥测系统为水利部门提供大量的水文数据,在洪水预报、防灾减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传统的水情遥测系统大多是将水情信息全部汇集到中心站所在的信息中心,水情信息的浏览、查询必须在固定的信息中心进行,当工作人员在野外、现场、出差等远离流域信息中心时,就无法及时获得实时水情信息,限制了工作人员的现场指挥和移动性办公,流域机构对水情信息移动查询的需要非常迫切。为了解决水情信息移动查询问题,在充分调研嵌入式计算机技术、移动通信技术及其相关行业领域的应用基础上,分析了水利行业对水情移动终端的需求,扩展了水情遥测系统体系结构。论文研究了基于AT89S8252微控制器的应用系统,设计并实现了低功耗的测站子系统;研究了基于DS80C320和89C2051微控制器的应用系统,设计并实现了中心站子系统的数据接收器;研究了基于WINDOWS平台的串口及网络通信编程,并实现了中心站子系统服务器软件的主要功能;研究了以PXA255为核心的Sitsang开发平台,嵌入式Linux,嵌入式数据库SQLite,嵌入式图形用户界面Qt/Qtopia,Jffs2文件系统,GPRS通信技术,本着低功耗、高可靠性、高性价比、低运行费用、携带方便的原则设计并实现了水情移动终端的样机。本文通过对重要理论基础和关键技术的分析和研究,为水情信息的移动性监测建立了可行性平台。水情遥测系统体系结构的扩展及水情移动终端的实现,为水利工作者提供一个能查看实时水情信息,查询历史水情信息的水情信息移动平台,提高了水情信息采集、传输、分析、决策的时效性和科学性水平,为领导现场移动防汛指挥、调度决策提供信息保障。
二、基于SMS的水情信息传输系统的开发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SMS的水情信息传输系统的开发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抚顺山洪预警系统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的意义 |
1.1.1 问题的提出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状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抚顺区域概况 |
2.1 地貌特征 |
2.1.1 地理位置 |
2.1.2 地形地貌特征 |
2.1.3 气候概况 |
2.1.4 河流水系 |
2.2 抚顺地区历史洪水灾害 |
第三章 抚顺山洪预警系统总体结构 |
3.1 抚顺山洪预警平台总体结构 |
3.2 自动监测站点 |
3.3 信息汇集子系统 |
3.4 信息查询子系统 |
3.5 预警指标与等级划分 |
第四章 山洪灾害数据采集与传输 |
4.1 GSM/GPRS传输通道与卫星通道 |
4.1.1 GSM原理 |
4.1.2 GPRS原理 |
4.1.3 北斗卫星传输通道 |
4.2 RTU数据采集终端应用 |
4.2.1 RTU数据采集传输终端内部结构 |
4.2.2 Modbus-RTU数据通信规约 |
4.2.3 DATA-6311 型号RTU设备远程初始化配置 |
4.2.4 DATA-6311设备信号采集与软件设置 |
4.3 抚顺山洪预警系统组网技术 |
4.3.1 网络路由技术 |
4.3.2 网络交换技术 |
第五章 山洪灾害信息共享平台 |
5.1 山洪预警信息数据库结构 |
5.1.1 数据类型 |
5.1.2 基础数据表分类 |
5.2 水情信息交换系统 |
5.2.1 数据文件与数据库 |
5.2.2 数据发送与接收 |
5.3 山洪数据共享 |
第六章 抚顺山洪预警系统的应用 |
6.1 登录页面 |
6.2 监测预警的应用 |
6.2.1 雨情监测 |
6.2.2 最新水情 |
6.2.3 预警信息 |
6.3 系统管理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基于SMS/GPRS的水雨情监测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国外水雨情监测系统现状 |
1.3 国内水雨情监测系统现状 |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2章 水雨情监测系统简介 |
2.1 水雨情测报系统的工作方式 |
2.2 水雨情监测系统通讯方式比较 |
2.3 基于GPRS技术的水雨情测控系统的特点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系统硬件结构设计 |
3.1 水雨情监测终端结构组成 |
3.2 水雨情监测终端的传感器的选型 |
3.2.1 雨量传感器 |
3.2.2 水位传感器 |
3.3 供电部分设计 |
3.3.1 太阳能电池板选型 |
3.3.2 蓄电池选型 |
3.3.3 充电保护电路 |
3.4 RTU硬件设计 |
3.4.1 电源模块设计 |
3.4.2 时间管理模块设计 |
3.4.3 SD卡存储模块设计 |
3.4.4 主控制器模块 |
3.5 DTU选型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系统通讯协议设计 |
4.1 QOS控制策略分析 |
4.2 一种自适应QOS控制方法 |
4.2.1 QOS网络传输参数确定 |
4.2.2 网络状态判断标识M的计算方法 |
4.3 基于自适应QOS的通讯协议设计 |
4.3.1 日雨量自动上报 |
4.3.2 下行查询 |
4.3.3 查询应答 |
4.3.4 下行修改参数 |
4.3.5 通讯正常回执 |
4.4 RTU与DTU通讯衔接部分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水雨情监测系统软件设计 |
5.1 下位机监测终端软件设计 |
5.1.1 下位机监测终端软件总体结构 |
5.1.2 软件初始化 |
5.1.3 雨量采集模块软件设计 |
5.1.4 水位采集模块软件设计 |
5.1.5 交互命令模块软件设计 |
5.1.6 SD卡存取子模块设计 |
5.1.7 网络选择模块设计 |
5.2 监控中心软件设计 |
5.2.1 实时监测模块设计 |
5.2.2 下行数据通讯模块设计 |
5.2.3 SMS短信通讯模块设计 |
5.2.4 网络状态判断模块设计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3)基于GSM的水情遥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目的 |
1.2 研究的技术背景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二章 GSM 短消息协议分析 |
2.1 GSM 短消息的网络实体 |
2.2 GSM 短消息的协议结构 |
2.3 短消息业务基本过程 |
2.4 GSM 短消息的收发模式 |
2.4.1 使用 PDU 模式接收信息 |
2.4.2 使用 PDU 模式发送信息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需求分析 |
3.1 通信需求 |
3.1.1 超短波通信方式 |
3.1.2 有线拨号通信方式 |
3.1.3 卫星通信 |
3.1.4 利用 GSM 短消息方式 |
3.2 功能需求 |
3.2.1 水情数据采集 |
3.2.2 水情数据管理 |
3.2.3 水情数据发布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 GSM 短消息的水情遥测系统的开发 |
4.1 水情遥测系统组成 |
4.1.1 遥测站 |
4.1.2 中继站 |
4.1.3 中心站 |
4.2 报讯方式 |
4.3 相关的 GSMAT 指令 |
4.4 RS—232 串口及 MSComm 控件的使用 |
4.5 通信程序设计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GSM 短消息系统的补充 |
5.1 对短消息问题的提出及对策 |
5.2 对短消息业务不足的补充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坏数据稽查 |
6.1 遗传算法(GA) |
6.2 BP 神经网络 |
6.3 改进的 BP 神经网络—遗传算法优化的 BP 神经网络(GA-BP) |
6.4 基于 GA-BP 的数据稽查模块 |
6.5 仿真分析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本文的主要贡献 |
7.2 对本文的未来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英文缩略表 |
(4)山西省水文信息监测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山西省水文信息监测管理系统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3 课题主要内容及意义 |
1.4 关键技术 |
第二章 山西水文监测管理系统总体结构设计 |
2.1 系统需求分析 |
2.2 系统设计原则 |
2.3 总体设计方案 |
2.4 系统开发运行环境设计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信息采集与数据通信设计 |
3.1 信息采集需求的演变 |
3.2 信息采集总体方案的研究 |
3.3 GSM 通信中的短消息服务 |
3.4 基于TCP 的socket 套接字技术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数据库规划 |
4.1 需求的收集与分析 |
4.2 结构设计 |
4.3 数据库表结构设计 |
4.4 创建数据库 |
4.5 数据库接口设计 |
4.6 数据库维护和安全管理 |
4.7 用VC++操纵数据库 |
4.8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OpenGL 建模在虚拟场景漫游中的运用 |
5.1 图形可视化概述 |
5.2 OpenGL |
5.3 OpenGL 建模 |
5.4 水利工程场景虚拟漫游具体实现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山西省水文信息监测管理软件的实验与调试 |
6.1 系统的人机界面调试实验 |
6.2 山西省水文监测管理系统软件试运行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MSComm 控件通讯 |
附录2 虚拟场景漫游部分源程序 |
附录3 将 WORD 文档存入 SQL Server 数据库中 |
附录4 实时监控系统中时间响应函数 |
附录5 备份与恢复数据库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成果 |
(5)水信息系统综合集成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水信息系统复杂性分析 |
1.1.1 从水利业务角度分析系统复杂性 |
1.1.2 从软件体系结构角度分析系统复杂性 |
1.1.3 从信息学角度分析系统复杂性 |
1.2 传统水信息系统存在的问题 |
1.3 相关问题研究进展 |
1.3.1 国外研究进展 |
1.3.2 国内研究进展 |
1.4 论文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4.1 本文研究思路 |
1.4.2 本文的研究内容 |
1.4.3 论文的技术路线 |
1.4.4 论文研究框架 |
2 水信息系统综合集成应用模式 |
2.1 "还原论"及其局限性 |
2.2 综合集成理论概述 |
2.3 应用模式的重要性 |
2.3.1 解决业务领域涉及面广的需要 |
2.3.2 解决信息组织多样的需要 |
2.3.3 解决系统体系结构种类繁多的需要 |
2.3.4 解决系统用户需求不一和开发人员参差不齐的需要 |
2.4 综合集成应用模式的建立 |
2.4.1 综合集成应用模式 |
2.4.2 以平台为核心的应用模式 |
2.4.3 以构件为核心的应用模式 |
2.4.4 两种应用模式的关系 |
2.5 本章小结 |
3 水信息系统综合集成研讨厅的总体框架 |
3.1 总体框架 |
3.2 综合集成平台 |
3.2.1 人机交互接口 |
3.2.2 研讨厅支撑环境 |
3.2.3 知识处理与管理 |
3.2.4 通讯与传输管理 |
3.2.5 应用集成支持 |
3.2.6 决策报告生成与管理 |
3.2.7 系统维护 |
3.3 服务构件 |
3.3.1 构件基本概念 |
3.3.2 构件描述及构件模型 |
3.3.3 水利构件描述模型 |
3.3.4 水利构件部署模型 |
3.4 本章小结 |
4 综合集成平台设计与实现 |
4.1 平台总体设计 |
4.1.1 平台总体架构 |
4.1.2 应用开发架构 |
4.1.3 应用部署架构 |
4.2 平台支撑层设计与实现 |
4.2.1 Gnutella网搭建 |
4.2.2 P2P交互系统设计 |
4.3 平台资源层设计与实现 |
4.3.1 实时水雨情数据库设计 |
4.3.2 防汛管理数据库设计 |
4.4 平台综合集成层设计与实现 |
4.4.1 应用集成支持设计 |
4.4.2 研讨支持环境设计 |
4.4.3 基于iReport的决策报告生成与管理设计与实现 |
4.4.4 系统维护设计与实现 |
4.5 平台特点及意义 |
4.6 本章小结 |
5 水利构件设计与实现 |
5.1 水利构件抽取和分类 |
5.1.1 按水利业务领域层次结构分类 |
5.1.2 按粒度及应用组合分类 |
5.2 基于Web服务构件的实现技术 |
5.2.1 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 |
5.2.2 SOA参考模型 |
5.2.3 Web服务 |
5.3 服务构件实现 |
5.3.1 水利服务构件分析 |
5.3.2 服务构件开发UML图 |
5.3.3 水利服务构件开发标准 |
5.3.4 输入输出约束 |
5.3.5 开发步骤 |
5.4 本章小结 |
6 以平台为核心的主题应用实践 |
6.1 降雨主题确定 |
6.2 绘制知识图 |
6.2.1 "降雨为主"的主知识图 |
6.2.2 雨情主题子知识图 |
6.2.3 河道水情相关子知识图 |
6.2.4 水库水情相关子知识图 |
6.2.5 防汛管理及保障设施子知识图 |
6.3 Web服务构件定制和与知识图关联 |
6.3.1 流量过程线Web服务组合应用过程 |
6.3.2 地理信息定制构件 |
6.4 主题应用的运行界面 |
6.4.1 雨情主题运行界面 |
6.4.2 河道相关运行界面 |
6.4.3 水库相关运行界面 |
6.4.4 防汛管理及保障设施运行界面 |
6.5 本章小结 |
7 以构件为核心的移动应用实践 |
7.1 移动应用总体设计 |
7.1.1 管理子系统设计 |
7.1.2 WAP子系统设计 |
7.1.3 SMS子系统设计 |
7.1.4 实时雨情移动应用运行界面 |
7.2 扩展业务构件进行水利应用构建 |
7.3 本章小结 |
8 多种表现形式对综合集成应用模式支持的洪水淹没原型系统应用实践 |
8.1 洪水淹没模拟方法简述 |
8.1.1 水文模型 |
8.1.2 水力学模型 |
8.2 DEM的主要表示模型 |
8.3 基于四叉树的金字塔模型索引方法 |
8.3.1 线性四叉树的几个概念和约定 |
8.3.2 线性四叉树层次编码特性剖析 |
8.3.3 线性四叉树邻域的确定 |
8.3.4 边邻域、角邻域关系判定 |
8.3.5 基于金字塔模型的遥感显示应用实现 |
8.4 基于等高线的洪水淹没仿真 |
8.4.1 最大淹没范围的确定 |
8.4.2 淹没区等高线的生成 |
8.4.3 淹没区等高线的裁剪 |
8.4.4 等高线面积的计算 |
8.4.5 淹没区水体体积的计算 |
8.4.6 高程的反算 |
8.4.7 洪水淹没结果界面 |
8.5 本章小结 |
9 结论与展望 |
9.1 论文取得的主要成果 |
9.1.1 从系统复杂性和传统水信息应用系统,探讨了系统综合集成应用新模式 |
9.1.2 提出了水信息系统综合集成研讨厅的总体框架和开展了在新模式下的应用集成创新 |
9.1.3 应用多种技术和工具,实现了综合集成平台原型 |
9.1.4 以Web服务为标准,把水利业务抽象为构件,设计和开发了水利服务构件库 |
9.2 进一步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一、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二、博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附录B |
一、水利服务构件开发标准 |
二、JELLY |
三、输入的XML |
四、输入的SCHEMA |
五、输出的XML |
六、输出的SCHEMA |
(6)基于嵌入式系统的水情监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问题的提出 |
1.3 文献综述 |
1.4 课题研究主要内容 |
1.5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水情监测系统整体设计方案 |
2.1 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 |
2.2 数据采集与处理技术 |
2.3 嵌入式系统介绍 |
2.3.1 嵌入式系统特点 |
2.3.2 嵌入式系统的体系结构 |
2.3.3 嵌入式系统的应用现状及发展前景 |
2.4 GPRS/GSM 网络介绍 |
2.4.1 GPRS/GSM 工作原理 |
2.4.2 用于监控系统数据采集的常见方法及其特点 |
2.4.3 用于各种监控系统的通讯方式及其比较 |
2.5 小结 |
第三章 水情监测系统终端硬件设计 |
3.1 嵌入式处理器的选型 |
3.1.1 嵌入式处理器介绍 |
3.1.2 为什么选择ARM 架构 |
3.2 ARM 处理器特点及S3C44B0X 的硬件资源 |
3.2.1 ARM 处理器的特点 |
3.2.2 S3C44B0X 的硬件资源 |
3.2.3 S3C44B0X 接口电路的设计 |
3.3 小结 |
第四章 水情监测系统软件设计 |
4.1 嵌入式系统的开发流程 |
4.2 嵌入式操作系统平台介绍及课题操作系统的选型 |
4.2.1 嵌入式操作系统介绍 |
4.2.2 课题操作系统选型 |
4.3 基于ARM 和UCLINUX 平台的软件设计过程 |
4.3.1 基本开发流程与开发环境的建立 |
4.3.2 在宿主机上安装和设置开发工具,建立交叉编译环境 |
4.3.3 BootLoad 的移植 |
4.3.4 配置和编译内核 |
4.4 开发和运行应用程序 |
4.4.1 AT 指令介绍 |
4.4.2 linux 串口通信 |
4.4.3 uClinux 下的串口 I/O 操作 |
4.4.4 课题应用程序开发 |
4.5 小结 |
第五章 省市控制服务器软件设计 |
5.1 查看历史水情信息 |
5.2 查看实时水情信息 |
5.3 上报水情信息 |
5.4 系统设置 |
第六章 结论 |
6.1 工作总结 |
6.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基于嵌入式系统的水情自动测报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的来源和研究意义 |
1.1.1 课题的来源 |
1.1.2 课题的研究意义 |
1.2 课题研究的技术背景 |
1.3 水情自动测报系统研究现状 |
1.4 GPRS 应用研究现状 |
1.5 本文主要的研究工作与创新点 |
1.5.1 本文主要的研究工作 |
1.5.2 本文主要创新点 |
1.6 论文主要内容 |
2 水情自动测报系统 |
2.1 概述 |
2.2 发展历史 |
2.3 系统组成及工作体制 |
2.3.1 系统组成 |
2.3.2 工作体制 |
2.4 系统工作流程 |
2.5 常用通信组网方案 |
2.6 GPRS 网络 |
2.6.1 GPRS 网络特点 |
2.6.2 GSM 网络结构 |
2.6.3 GPRS 网络结构 |
2.7 小结 |
3 水情遥测终端硬件设计 |
3.1 水情遥测终端结构 |
3.2 ARM 微处理器 |
3.2.1 ARM 微处理器发展历程 |
3.2.2 ARM 微处理器特点及系列 |
3.2.3 ARM 微处理器结构 |
3.3 ARM 7 微处理器的结构与特点 |
3.4 S3C44B0X 处理器 |
3.5 遥测终端硬件结构设计 |
3.6 遥测终端硬件电路设计 |
3.6.1 电源电路设计 |
3.6.2 SDRAM 接口电路设计 |
3.6.3 中断处理电路设计 |
3.6.4 复位电路设计 |
3.6.5 晶振电路设计 |
3.6.6 A/D 转换电路设计 |
3.6.7 UART 接口电路设计 |
3.6.8 SIM 卡接口电路设计 |
3.7 GPRS 模块的选型和结构 |
3.8 西门子MC35i 模块 |
3.9 水位计与雨量计选型 |
3.9.1 水位计选型 |
3.9.2 雨量计选型 |
3.10 小结 |
4 水情遥测终端软件设计 |
4.1 嵌入式系统软件开发 |
4.1.1 开发流程 |
4.1.2 开发环境 |
4.2 遥测终端软件设计 |
4.3 μC/OS-II 的移植和编译 |
4.4 驱动程序设计 |
4.5 软件具体功能实现 |
4.5.1 水位雨量正常采集 |
4.5.2 水位雨量超阀值采集 |
4.6 小结 |
5 水情自动测报系统数据中心设计 |
5.1 设计原则 |
5.2 总体设计 |
5.3 系统组网方案 |
5.4 数据中心软件功能 |
5.5 小结 |
6 水情自动测报系统野外实验 |
6.1 GPRS 模块调试 |
6.2 水情自动测报系统野外实验 |
6.2.1 实验地点水文地质情况 |
6.2.2 实验方法及实验结果 |
6.3 小结 |
7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A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B 数据中心接收软件 |
C 水情遥测终端软件 |
(8)基于水情水调自动化系统的通信协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的目的 |
1.2 研究背景 |
1.3 本文的内容和组织结构 |
第二章 水情遥测系统现状分析 |
2.1 水情遥测系统的概述 |
2.2 遥测系统组成 |
2.3 报讯方式 |
2.4 现有水情遥测系统通信方式 |
2.4.1 有线通信方式 |
2.4.2 GSM短消息通信方式 |
2.4.3 超短波通信方式 |
2.4.4 卫星通信方式 |
第三章 SSP协议和NARI-SMS协议分析 |
3.1 SSP协议分析 |
3.1.1 SSP协议的网络结构 |
3.1.2 SSP的报文格式 |
3.1.3 SSP协议寻址方式 |
3.1.4 SSP协议操作命令 |
3.2 NARI-SMS协议分析 |
3.2.1 NARI-SMS协议的报文格式 |
3.2.2 NARI-SMS协议操作命令 |
第四章 SSP协议和NARI-SMS协议的实现 |
4.1 串口通信的实现 |
4.1.1 RS-232串口通信 |
4.1.2 串口通信的编程实现 |
4.2 SSP协议的实现 |
4.2.1 PSTN简介 |
4.2.2 Modem的选型 |
4.2.3 PSTN通信的编程实现 |
4.2.4 SSP协议的实现 |
4.2.5 SSP协议的测试 |
4.3 NARI-SMS协议的实现 |
4.3.1 GSM简介 |
4.3.2 GSM模块的选择 |
4.3.3 GSM通信的编程实现 |
4.3.4 北斗卫星通信 |
4.3.5 北斗卫星终端的选型 |
4.3.6 北斗卫星通信的编程实现 |
4.3.7 NARI-SMS协议的实现 |
4.3.8 NARI-SMS协议的测试 |
第五章 成果与展望 |
5.1 课题成果 |
5.1.1 通用协议自动分析软件 |
5.1.2 软件功能 |
5.1.3 意义 |
5.2 课题展望 |
参考文献 |
申请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附录 部分源程序 |
(9)基于GPRS技术的中顺大围水文信息发布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0前言 |
1 GPRS网络 |
1.1 GPRS技术特点 |
1.2 基于GPRS网络的无线数据传输系统 |
1.3 数据中心接入GPRS网络的方法 |
1.4 基于GPRS无线数据传输系统特点 |
2 系统组成及特点 |
2.1 系统组成 |
2.1.1 数据中心工作站 |
2.1.2 GPRS专线网络 |
2.1.3 信息接收和显示终端 |
2.2 系统特点 |
2.2.1 遵循“三定”原则 |
2.2.2 具备区域信息发布特点 |
2.2.3 突出了“移动”特点 |
2.2.4 多种通讯方式并用 |
2.2.5 投资减少, 维护简单 |
3 结语 |
(10)嵌入式水情遥测系统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
1.2 课题在理论和实际应用中的价值 |
1.3 课题创新点 |
1.4 课题主要工作及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2章 水情遥测系统概述 |
2.1 水情遥测系统国内外现状 |
2.2 水情遥测系统体系结构 |
2.3 水情遥测系统扩展 |
2.4 水情遥测系统设计原则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水情遥测通信技术研究 |
3.1 多种通信技术比较 |
3.2 GPRS通信技术 |
3.2.1 GPRS网络结构 |
3.2.2 GPRS协议模型 |
3.3 PPP协议 |
3.4 数据传输协议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测站子系统设计与实现 |
4.1 测站设计与实现 |
4.2 中继站设计与实现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中心站子系统设计与实现 |
5.1 数据接收器设计与实现 |
5.2 服务器应用软件设计与实现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移动终端子系统设计与实现 |
6.1 移动终端硬件平台 |
6.1.1 PXA255微处理器 |
6.1.2 Sitsang开发板硬件结构 |
6.1.3 GPRS模块 |
6.2 移动终端系统软件设计与实现 |
6.2.1 BOOTLOADER |
6.2.2 嵌入式Linux操作系统 |
6.2.3 文件系统 |
6.2.4 系统启动过程分析 |
6.2.5 图形用户界面 |
6.2.6 嵌入式数据库 |
6.2.7 设备驱动及应用 |
6.3 水情应用软件设计与实现 |
6.3.1 水情应用软件概述 |
6.3.2 移动终端接入Internet实现 |
6.3.3 水情信息数据库设计 |
6.3.4 水情信息接收与查询的实现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其他学术成果 |
附录 |
四、基于SMS的水情信息传输系统的开发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抚顺山洪预警系统设计与研究[D]. 芦彦霖. 沈阳农业大学, 2018(03)
- [2]基于SMS/GPRS的水雨情监测系统[D]. 朱志鸿. 太原理工大学, 2014(03)
- [3]基于GSM的水情遥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侯旻. 电子科技大学, 2013(05)
- [4]山西省水文信息监测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开发[D]. 白辰曦. 太原理工大学, 2010(10)
- [5]水信息系统综合集成研究与应用[D]. 马增辉. 西安理工大学, 2009(04)
- [6]基于嵌入式系统的水情监测[D]. 王金齐. 江西理工大学, 2008(S2)
- [7]基于嵌入式系统的水情自动测报系统设计与实现[D]. 刘阳. 重庆大学, 2008(06)
- [8]基于水情水调自动化系统的通信协议研究[D]. 盖优普. 北方工业大学, 2008(09)
- [9]基于GPRS技术的中顺大围水文信息发布系统[J]. 袁福怀,赵相珺. 水利水文自动化, 2007(04)
- [10]嵌入式水情遥测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 钱俊. 河海大学, 20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