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SARS对不同学习阶段的医科学生精神状态和就业态度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吕祎凡[1](2021)在《特殊教育师范生职业意向与学习投入的关系研究》文中指出
吕祎凡[2](2021)在《特殊教育师范生职业意向与学习投入的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意向作为动机系统中的初始环节,能够影响个体的未来行为表现。已有研究指出,职业意向对个体在求职前的职业选择以及就业后的离职行为都具有影响作用,是选择和维持职业的重要基础。当前特殊教育领域存在较为严重的人才流失问题,部分特殊教育师范生毕业后不准备从事特教领域工作,或是职业意志不坚定,易于离职或转行,不利于国家特殊教育事业的建设和学生个体的未来职业发展。因此,提升特殊教育师范生对于从事特教领域职业的意向程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旦特殊教育师范生形成并发展自己的职业意向,就会产生学习专业知识和提升职业素质的实际需要,增加学习时间和精力的投入。本研究假设,特殊教育师范生的职业意向能够影响其学习投入。我国的特殊教育师范生群体包括公费师范生与非公费师范生两类。以往研究发现,不同培养方式下的公费与非公费师范生在就业态度、教师职业认同、学习投入等方面存在差异。因此本研究在了解特殊教育师范生职业意向、学习投入以及两个变量之间关系的基础上,将公费与非公费师范生两类师范生群体进行比较,了解不同培养方式下的特殊教育师范生的专业学习与职业发展状况,探索两类特殊教育师范生职业意向与学习投入的现状及差异。本研究采用问卷法和访谈法,通过梳理文献,结合对特殊教育师范生的访谈结果、相关研究工具和特殊教育专家意见,自编《特殊教育师范生职业意向问卷》,考察特殊教育师范生的职业意向现状和特征,比较特殊教育公费与非公费师范生职业意向的差异。在此基础上探究特殊教育师范生职业意向与学习投入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并分别探讨两类师范生职业意向与学习投入的关系,并对此加以比较。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编制的《特殊教育师范生职业意向问卷》包括职业认识、职业情感、职业意志三个维度,共13个题项,问卷信度和效度良好,基本符合心理学测量标准。(2)特殊教育师范生的职业意向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其中职业认识维度得分最高,其次是职业情感维度,职业意志维度得分最低。特殊教育公费师范生的职业意向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均高于非公费师范生。(3)特殊教育师范生的职业意向在性别和不同专业选择方式上存在显着差异,在年级、家庭所在地、母亲受教育程度上差异不显着。此外,特殊教育公费师范生的职业意向在父亲受教育程度上存在显着差异,职业认识在民族上差异显着。特殊教育公费师范生的职业意向和职业意志显着高于非公费师范生;年级和培养方式对特殊教育师范生的职业意志存在显着的交互效应。(4)特殊教育师范生的学习投入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其中公费师范生在情感投入维度得分最高,其次是认知投入维度,行为投入维度得分最低;非公费师范生在情感投入维度得分最高,其次是行为投入维度,认知投入维度得分最低。特殊教育公费师范生的学习投入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均高于非公费师范生。(5)特殊教育公费师范生的学习投入在年级上存在显着差异;特殊教育非公费师范生的学习投入在不同专业选择方式上存在显着差异;特殊教育师范生的学习投入在性别、民族、家庭所在地、父母受教育程度上差异不显着。特殊教育公费师范生和非公费师范生的学习投入差异不显着;年级和培养方式对特殊教育师范生的学习投入存在显着交互效应。(6)特殊教育师范生的职业意向与学习投入在两个变量和各维度间均存在显着相关,职业意向能够显着预测学习投入。公费师范生的职业意向与学习投入两个变量间存在显着相关,各维度间存在部分相关,职业意向不能显着预测学习投入,职业情感能显着预测学习投入;非公费师范生的职业意向与学习投入在两个变量与各维度间均存在显着相关,职业意向、职业认识、职业情感均能显着预测学习投入。根据以上结论,本研究提出以下建议:第一,培养特教情怀,增强专业学习的内部动机;第二,建立学习状态的评估指导机制,提升学习投入;第三,加强就业训练,拓展非公费师范生就业路径;第四,完善公费师范生准入准出制度,强化政策优势。
饶青茂[3](2021)在《框架效应调节健康促进信息接受度与传播度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健康促进信息(Health-promoting messages)是指强调受众执行了健康行为后会获得的积极结果,或者采取了不健康行为后会获得消极结果的一类传递健康资讯的信息。其使用与提升大众的健康知识水平、态度和行为都密切相连。健康促进信息的传播依赖于传播媒介。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健康促进信息的传播范式从原来所依赖的传统媒体逐渐转向新媒体;其受众从被动接受的角色转变为“受传合一”的用户。在传统媒体传播范式中,受众对健康信息的接受程度显得尤为重要;在新媒体传播范式中,健康促进信息如何能在纷繁复杂的网络环境中广泛传播扩散变得尤为重要。与此同时,无论是在传统媒体中还是在新媒体中,健康促进信息都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健康促进信息因其包含规范、客观和严格书写的医学语句而有别于与一般信息,同时中国居民的整体健康信息素养较偏低,因此健康促进信息复杂的内容属性不仅降低了受众的接受程度,也阻碍了人们在新媒体中互动的意愿。“框架效应(Framing effects)”作为传播学领域中经典的刺激策略,在提高受众接受度和信息传播度的方面拥有巨大潜力。在健康促进信息的传播中,使用合适的框架可能有助于受众更好地接受健康信息以及帮助健康促进信息广泛传播。目的:本文旨在探究框架效应能否在传统媒体传播范式下提高信息的接受度,以及其是否能在新媒体传播范式下提升信息的传播度。同时,梳理目标特征因素、信息场景因素、信息表达因素对框架效应作用于健康信息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通过文献梳理与专家小组讨论,依据迫切性选择了儿童肥胖主题、按照常见性选择了吸烟主题和依据关注度选择了肿瘤主题。并以信息框架为主要变量,以目标特征、信息内容、信息表达三个因素为调节变量,评估框架效应对健康促进信息接受度与传播度的影响。在传统媒体传播范式下,本研究使用文献调查法和问卷调查法探讨了框架效应对信息接受度的调节。其中,问卷调查法采用方便抽样对8个幼儿园的592名带养人进行了调查。在新媒体传播范式下,本研究则使用爬虫和文本内容分析法来探讨框架效应对信息传播度的调节。问卷调查在正式开展前进行了预实验用于验证问卷的信效度。本研究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对样本进行数据分析,数据分析内容包括描述性统计分析、卡方检验和二元Logistic回归。结果:1.在儿童肥胖健康信息接受度的调查中,大多数带养人表示,获得性框架信息在饮食习惯、身体活动和睡眠因素三个方面具有最高的可接受性。但是,超过半数的带养人(50.1%)在饮食行为中表示,损失性信息具有最高的可接受性。在吸烟健康信息文献研究中,Schneider等人指出获得性框架信息优于损失性框架信息,后续诸多研究结果也支持了该结论的普遍性。在肿瘤健康信息文献研究中,Sataia等人明确指出,获得性框架能够显着提升受众对健康信息的接受度。2.在框架效应二元Logistic模型中,目标特征因素(性别、教育背景)、信息场景因素(具体主题)和信息表达因素(使用否定词和时间差异表达)三个因素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饮食习惯主题相比,睡眠因素主题下的带养人更愿意接受获得性框架信息。信息与短期表达相结合时,使带养人更愿意接受获得性框架信息。女性、低学历、饮食行为主题以及信息中包含否定词汇都会使带养人更愿意接受损失性框架信息。3.在健康信息传播度的研究中,儿童肥胖、吸烟和肿瘤三个健康主题中使用获得性框架信息能显着提高健康促进信息的传播度(P<0.05)。4.本研究分析了三个不同的健康信息主题,暂未发现信息特征和信息使用场景对信息传播度的影响。对于儿童肥胖健康促进信息,信息表达因素(是否使用数字精确描述)对传播度的影响显着。使用数字精确描述的信息具有更高的传播程度(P<0.05)。在关于吸烟的信息中,两种信息表达因素(是否使用数字精确描述、是否添加视频)对信息传播度均有影响。使用数字精确描述的信息比非数字模糊描述的信息具有更高的传播度(P<0.05)。添加相应视频的信息比没有添加视频的信息具有更高的传播度(P<0.05)。对于肿瘤的健康促进信息,信息表达因素(是否使用数字精确描述)对传播度有显着的影响。使用数字精确描述的信息具有更高的传播程度(P<0.05)。结论:本研究基于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传播范式的差异,分析了框架效应对信息接受度和传播度影响,并探究了目标特征、信息场景和信息表达因素对框架效应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发现在健康促进信息中使用获得性框架能最大程度地提高信息的接受度和传播度。在儿童肥胖、吸烟和肿瘤这三个健康主题下,获得性框架都是最优的选择。目标特征因素(尤其是性别和知识水平)对框架信息接受度具有显着的调节作用。信息场景因素对框架信息接受度表现出有限的影响,仅在饮食行为场景中损失性框架信息显示出更高的接受度。信息表达因素对框架信息接受度和传播度都表现出显着的影响。本研究认为,在获得性框架中使用短期结果表达并且不使用否定词能使信息会取得最高的接受度。同时,本研究认为使用数字精确描述能显着提高健康促进信息的传播度。虽然在信息中添加视频仅与吸烟有关的主题中提升了信息传播度,但我们仍然认为,在制作健康促进信息时应尽可能添加适当的图片和视频。
张曦[4](2021)在《体育锻炼行为、心理资本与大学生“空心病”现象的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国家对全民的身心健康一直很重视。大学生作为社会中一个青春活泼的群体,其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程度是国家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标志之一。相关研究发现,在大学生这个群体中出现了部分以人生意义感缺失为核心表现,以孤独、抑郁、人际交往问题、自我评价偏差和自杀意念与尝试为主要表现的一种消极心理现象,即“空心病”现象。而体育锻炼是影响大学生体质健康与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径。因此,本研究基于调查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心理资本及“空心病”现象的基本现状,在积极青少年发展理论与自我损耗理论下,探索与分析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心理资本及“空心病”现象的相互关系,提出具有现实意义的建议,意图通过体育锻炼提升大学生心理资本、改善“空心病”现象。本研究以随机抽样方法将山东省内十所高校的1100名在校大学生作为研究被试,采用实地现场发放与网络采集相结合的途径共发放1100份调查问卷,其中回收问卷1073份,经整理后得到有效问卷1026份。本研究使用体育活动等级量表、心理资本量表及大学生“空心病”现象表现问卷(得分越高表明被试者越积极)作为研究工具,对所回收数据采用EXCEL2010、SPSS26.0、AMOS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研究发现:1.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及各维度处于中等水平,心理资本及各维度、“空心病”现象及各维度均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心理资本与“空心病”现象两两显着相关,其中锻炼时间及锻炼频率与心理资本的韧性维度、体育锻炼行为及锻炼强度与“空心病”现象的孤独维度不存在显着相关。2.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及心理资本受性别影响,“空心病”现象不受性别影响;体育锻炼行为、心理资本及“空心病”现象受专业、家庭所在地、家庭经济状况影响;体育锻炼行为受年级影响,心理资本及“空心病”现象不受年级影响。3.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心理资本对“空心病”现象具有正向预测作用,且心理资本在体育锻炼行为与“空心病”现象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表明体育锻炼既可直接削弱消极心理问题,又能通过提升积极心理品质减轻不良心理问题。根据研究发现,提出如下建议:1.学校应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增加课外体育小组,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增强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力度。2.家庭应营造和谐的家庭体育氛围,做好模范带头作用,保持对大学生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的关注度。3.大学生应主动进行锻炼,关注个人身体健康的同时关注心理健康,努力提升心理资本。
罗雄[5](2020)在《高等学校时代新人培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提出的育人新目标,是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人才培养的总方向。时代新人培育的提出,既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这一特定历史阶段对人才培养的客观需求,也延承了中国共产党根据中心任务的变化而培养“新人”的历史传统。时代新人的培育,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学说,回答了新时代教育“培养什么人”的根本问题,是践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德育的重要使命,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迫切要求,是落实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本质要求,是新时代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客观要求,也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在要求。青少年是时代新人培育的主体。高等学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之一,在时代新人培育上大有可为且应大有作为。高等学校时代新人培育,根植于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延承中国共产党“育新人”的传统,着眼于现代化进程中的育人反思。就理论基础而言,马克思主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中国共产党“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和“立德树人”的育人思想是高等学校时代新人培育的理论根基。就时代背景而言,高等学校时代新人培育处于落实“四个伟大”战略、完成“强起来”历史任务、贯彻“四个服务”方针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背景、新征程、新境界和新使命之中。就现实反思而言,高等学校时代新人培育必须正视教育现代化、文化多元化、政治民主化和社会信息化等潮流对青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所带来的挑战,必须直面技术理性的“僭越”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所带来的困扰。在培育原则上,高等学校时代新人培育应坚持总体性原则、主体性原则、导向性原则和实践性原则。在培育内容上,高等学校应着重培育青年大学生过硬的政治能力、高尚的道德品质、卓越的学习和创新本领、无畏的担当精神、健康的身心素质和开阔的国际视野。在培育路径上,高等学校时代新人培育应着重从课堂引导、实践养成、组织保障、精准服务和队伍支撑上入手,构建时代新人培育的路径体系。具体而言,在组织保障层面,应以党的坚强领导推进时代新人培育,构建凝聚青年、服务大局、当好桥梁、从严治团的高校共青团“四维”工作格局,增强高校学生会和学生社团组织的组织力,强化班集体成员的主体能动性;在课堂引导层面,应坚持“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贯通、“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融合、“实体课堂”与“虚拟课堂”的互补;在实践养成层面,要做实以理论学习为基础的专业实践,做优以知行合一为原则的社会实践,并在实践中精心打磨育人工作品牌;在精准服务层面,应扎实做好对青年大学生的学业辅导、心理疏导、生活引导和就业指导;在队伍支撑方面,应按照“四有”好老师标准,精心培养“大思政”育人队伍,尤其是要配齐建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工作队伍。总之,高等学校时代新人培育作为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需要不断健全和优化课程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科研育人、网络育人、心理育人、资助育人、组织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等十大育人体系,从而形成育人合力,使时代新人培育取得更加显着的成效。
王子弦[6](2020)在《兴趣-专业匹配度对学习成绩的影响 ——专业满意度和学习投入的链式中介作用》文中研究说明“专业”是高等教育一个明显的特征,大学生在学校的学习是根据自己所在的不同专业而学习不同的知识技能的。近些年来,大学转专业的现象愈发普遍,大学生由于专业问题而导致学习问题的现象也时有发生,专业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也逐渐引起了关注。以往的研究对于专业的相关变量和学生学习之间的研究还不够充分。本研究主要考察了高等教育质量中的专业满意度、学习投入,兴趣-专业匹配度与GPA排名之间的关系,以及前三个变量与学生专业选择方式、未来毕业去向之间的关系。对于专业满意度的测量,采用李歆瑶(2017)编制的多维度专业满意度量表。在预研究中,通过对308位本科生进行测试,分析了多维度专业满意度的信效度,并最终确定了多维度专业满意度量表的题目。在主研究中,采用预研究中修订的专业满意度量表,Bai(2016)的兴趣-专业匹配度量表和Martin(2008)的学习动机与投入量表对1992位本科生进行问卷调查。运用SPSS22.0,Mplus 8.1来分析大学生兴趣-专业匹配度、专业满意度和学习投入的总体水平,专业满意度和学习投入在兴趣-专业匹配度对GPA排名的影响中的链式中介作用,以及专业满意度、学习投入,兴趣-专业匹配度在不同专业选择方式、未来毕业去向的学生之间的差异。结果显示:(1)修订的21条目5维度专业满意度量表以及研究使用的兴趣专业匹配度量表、大学生学习动机与投入量表(MES-U/C)显示出良好的信效度。(2)兴趣-专业匹配度,专业满意度和学习投入在不同专业、年级方面存在显着性差异,在性别上均差异不显着。大一年级通常比其他年级有更高的专业满意度、匹配度、学习投入。医学生在专业满意度、匹配度、学习投入的得分通常高于其他专业。(3)兴趣-专业匹配度对于GPA排名的影响,是通过专业满意度和学习投入的链式中介作用。结构方程模型结果表明,链式中介模型的拟合度良好。Bootstrap中介效应检验表明,链式中介效应显着。(4)专业满意度、学习投入,兴趣-专业匹配度在不同专业选择方式的学生上存在一定的显着性差异。入学时由“个人选择的高考志愿”的学生在专业满意度、兴趣-专业匹配度、学习投入方面,都比由“父母或他人选择”和“学校调剂”的学生要高。(5)专业满意度、学习投入,兴趣-专业匹配度在不同未来毕业去向方面的学生上存在一定的显着性差异。计划选择毕业今后选择与专业相关方向的学生的专业满意度、匹配度、学习投入要显着高于那些选择毕业后与专业无关的学生。
闫鹏飞[7](2020)在《高中生物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资源包的开发与使用要点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各个行业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大学毕业生的就业也因而变得更加困难。这一现状与学生是否在学校接受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一定程度的关系。然而,当前我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实施主要集中在高校,除了一些发达地区的高中学校有一些尝试性的实施之外,很少有高中为学生开设专门的课程,提供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这不利于人才的培养,应该在高中时期就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尤其是在新高考改革的背景下,在高中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学生选择感兴趣的科目以及大学专业具有重要的作用,利于学生将来的发展和就业,也利于国家对各行业人才的培养。高中生无论是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逐渐走向成熟,这为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通过问卷调查发现,高中生已经对自身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并且渴望获得关于职业生涯规划的知识和指导。可是当前高中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情况普遍较差,学生缺少获取职业规划信息的途径。因此,在高中开设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很有必要,也是大势所趋。但目前大多数高中普遍还不具备单独开设此课程的条件,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任就落在了各学科教师的身上。因此笔者结合生物学教材开发了高中生物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资源包,供一线生物教师在日常课堂教学中参考使用,为高中生提供与生物学科相关的职业信息及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本研究是通过对教材中有关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内容的分析,深度剖析教材,挖掘相关职业切入点,据此开发出供教师使用的资源包,在适当的位置帮助学生了解相关的职业。资源包是生物教师在教学中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时可选择的各种教学资源的集合,包含文本、书籍、课件、图片、视频、网站资源以及依托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分子与细胞”设计的教学课例资源。经过有序整合最终呈现为一系列教学活动方案与配套资源共同组成的一个大型资源包。其中主体为教学课例,根据学生的需求、设计原则和相关设计思路,设计了15个课例,分成三种形式的方案:课堂教学设计、课外活动方案和主题班会方案。并在最后附有各方案的使用要点,供教师参考,帮助教师更好地开展活动。本研究希望能为高中一线生物教师提供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资源和教学思路,方便其参考和借鉴,帮助高中生了解生物学相关的职业信息,形成正确的职业意识和职业精神,树立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为自己将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何元庆[8](2020)在《大学生平和倾向的结构、特点及其与合作的关系研究》文中认为平和倾向作为一种人格倾向,不仅对人类的社会适应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对其精神追求也具有重要的引领价值。当前的中国社会正处于由传统向现代的急剧转型期,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社会心态是两者是否协调的指标。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带来的阶层分化、贫富差距,诱发了大量的消极社会心态。开展大学生平和倾向及其与合作的关系研究,既是推动中国化健全人格研究的学术需要,也是培育积极社会心态的时代使命。本文旨在探讨大学生平和倾向的特点、影响因素及其与合作的关系。本文共计抽取12个样本8726名有效大学生被试(不含预实验),采用内容分析法、问卷调查法和行为实验法,通过4个部分共计10个研究,探讨大学生平和倾向的内涵、结构、特点及其与合作的关系。第一部分,为大学生平和倾向的结构与测量研究。本部分包括2个研究,基于平和的文化特殊性,首先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以四库全书为研究对象,采用内容分析法对涉及中国自然、人文、社会等领域的传统平和涵义进行探究,并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平和的现代内涵、结构进行归纳(研究一);其次,在形成的大学生平和倾向结构框架下,编制大学生平和倾向问卷,并对其信效度进行检验(研究二)。本文的第二部分,为大学生平和倾向的特点与影响因素研究。本部分包括2个研究。首先,采用自编的《大学生平和倾向问卷》,进行大样本抽样,考察大学生平和倾向的现状和特点(研究三)。其次,在理论分析和前人实证研究基础上,分别探讨个体的认知因素(正念)和人格因素(严谨性和宜人性)对大学生平和倾向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建构一个中介效应模型,考察不同因素对大学生平和倾向的综合效应,以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影响大学生平和倾向的内在机制(研究四)。本文的第三部分,为大学生平和倾向与合作的关系研究。本部分包括3个研究。本部分主要从人格倾向性的视角,探讨大学生平和倾向与合作倾向的关系及机制:尝试建构并检验“中庸思维方式”的中介机制模型(研究五)。为了明确大学生平和倾向与外显、内隐合作行为的关系,通过两个行为实验进一步检验中庸思维方式在平和倾向与外显、内隐合作行为中的中介作用。第1个行为实验,探究的是平和倾向与外显合作行为的关系(PGG范式、研究六)。第2个行为实验,探究的是平和倾向与内隐合作行为的关系(IAT范式、研究七)。为了获得内隐合作IAT实验材料和视频诱发的材料,开展了预研究。本文的第四部分,为大学生诱发平和情绪与合作行为的关系研究。本部分包括3个实验研究。第1个行为实验,探究的是视频诱发平和情绪与外显合作的关系(PGG范式、研究八)。第2个行为实验,探究的是视频诱发平和情绪与内隐合作行为的关系(IAT范式、研究九)。第3个实验,探究的是正念练习诱发平和情绪对外显合作的影响(PGG范式、研究十),为今后开展干预实践打下基础。为了获得诱发材料,开展了短时正念练习与音频的材料评估预实验。经上述研究,本文获得以下结果:1.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平和倾向是个体内心平静,待人温和,处事理性的人格倾向。平和倾向可以表现在知、情、意、行等维度。2.平和倾向是一个四维度、两阶层的概念结构,包括平静倾向、理性倾向、温和倾向与淡定倾向等4个因素。编制的大学生平和倾向问卷包括20个项目,问卷的总体Cronbach’sα系数为0.93,四个维度的Cronbach’sα系数在0.87~0.90之间;总问卷的合成信度为0.96,四个维度的合成信度在0.87~0.90之间;问卷总体重测信度(间隔4周)为0.85,各维度重测信度在0.75~0.82之间,说明大学生平和倾向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大学生平和倾向与安适幸福感和平静心境均显着正相关,与大五人格神经质维度的焦虑、敌意因子显着负相关,说明具有较好的效标关联效度;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均支持了平和倾向的一阶四因素和二阶单因子结构,表明自编的大学生平和倾向问卷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多组结构方程模型结果表明,平和倾向的四因素结构模型在不同性别、年级和专业亚群组大学生中具有较好的测量等值性。3.大学生平和倾向处于中等偏上水平(M=4.31);不同性别大学生平和倾向水平差异显着,男生显着高于女生(4.40 vs 4.28,d=0.17);不同年级大学生平和倾向水平差异显着,大三学生显着高于其它年级学生(4.38 vs 4.29、4.28、4.31,ηp2=0.03)。4.认知、人格因素对大学生平和倾向具有显着影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强调觉知的认知因素,正念对平和倾向具有显着的正向预测作用(β=0.22);正念通过严谨性和宜人性的中介作用正向预测平和倾向(标准化中介效应分别为0.28和0.03),严谨性中介路径显着大于宜人性中介路径(标准化差异效应为0.35)。5.平和倾向能够显着影响大学生三个层面的合作:平和倾向不仅正向影响合作倾向,积极作用于外显合作,还对内隐合作具有显着的正向作用,大学生平和倾向水平越高,大学生的合作倾向越高(β=0.43)、外显合作(相较于低平和倾向,高平和倾向的PGG任务均值71.74 vs 40.31,d=2.09)和内隐合作越明显(相较于低平和倾向,高平和倾向的IAT效应值363.82 vs 254.06,d=0.56);另外,验证了中庸思维方式在平和倾向与合作倾向(标准化中介效应为0.30)、外显合作(标准化中介效应为0.29)与内隐合作(标准化中介效应为0.14)间的中介机制。6.诱发平和情绪能够显着影响大学生的外显合作与内隐合作:视频诱发平和情绪对外显合作(相较于中性组、快乐组和愤怒组,平和组的PGG任务均值60.57 vs 50.36、42.60、42.36,ηp2=0.28)与内隐合作(相较于中性组、快乐组和愤怒组,平和组的IAT效应值420.93 vs 359.00、351.56、256.13,ηp2=0.09)有显着的促进效应;相较于音频材料和空白控制组,正念诱发的平和情绪更加显着,对外显合作(PGG任务均值64.43 vs 49.48、45.40,ηp2=0.22)的促进效应也更加显着。本文表明,自编的大学生平和倾向问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可用于平和倾向的相关研究;大学生平和倾向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大学生平和倾向受“认知-人格”模式的影响;平和倾向对大学生三个层面的合作(合作倾向、外显合作与内隐合作)均具有显着影响,中庸思维方式在二者之间起中介作用。总之,平和倾向是促进大学生合作的重要因素,从“认知-人格”视角培养与提升平和倾向,对大学生平和倾向培养及社会治理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范晓梨[9](2020)在《思想政治教育应对高校突发事件的对策研究 ——以成都地区部分高校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在信息时代带来全新挑战,社会转型带来新的冲击,多元思想的渗透影响,以及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进程加快的大背景下,社会冲突加剧,各类不稳定因素増加。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总体上虽稳定,但高校突发事件偶有发生,不时给师生敲响安全警钟,同时也给高校的运行秩序及其社会声誉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高校突发事件是由自然、人为或社会环境等原因引发的,在高校内部忽然发生,或者发生在校外但与高校学生密切相关的,可能会直接或间接地给学校内部人员带来负面影响,对学校的正常运行秩序造成一定冲击,甚至波及到社会稳定的,需要高校管理者立即采取应急措施进行处置的事件。高校突发事件具有突发性、危害性和建设性、不确定性和扩散性、网络特征明显等特点;按照其性质可分为高校政治类、自然灾害类、公共卫生类、治安安全类、高校管理类、心理健康类、网络与信息安全类等七类事件。其发展演变具有明显的规律,根据规律可将其演变周期分为潜伏期、爆发期和恢复重建期等三周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也是预防和处置高校突发事件的生命线,通过它应对高校突发事件是进一步净化高校育人环境、构建和谐校园的需要。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心理学、危机管理理论等理论支撑下,思想政治教育具备了介入高校突发事件应对过程的可行性。思想政治教育要在遵循求实原则、主体原则、层次原则的基础上,在高校突发事件潜伏期、爆发期、恢复重建期发挥其育人功能和预警功能、疏导功能和整合功能、调节功能和总结功能,通过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法律意识、文化素养,解决校园中可能引发突发事件的思想认识、价值取向上的问题,从而达到减少高校突发事件的负面影响,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目的。通过对成都市5所高校的50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以及对成都市5所高校的学生工作领导、辅导员、党委宣传部老师、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心理咨询老师、保卫处工作者等进行访谈,得出思想政治教育在应对高校突发事件的各阶段存在的具体问题:在高校突发事件潜伏期,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经验缺乏共享,思想政治教育预警功能未能充分发挥,高校突发事件预防工作较为薄弱,宿舍载体育人优势尚未充分发挥;在高校突发事件爆发期,高校信息发布及时性有待增强,舆论引导状况欠佳,对普通学生心理情况的重视程度有待提高,学校、学生、家庭、社会协同合作的程度有待提高;在高校突发事件恢复重建期,集体式的心理调适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平复效果,缺乏正反面结合的教育,事件后续情况尚未持续跟进,总结反思力度有待增强。针对思想政治教育在应对高校突发事件的各阶段存在的具体问题,提出以下改善措施:在高校突发事件潜伏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在于完善资源共享平台,完善预警机制,落实预防工作,充分发挥宿舍载体育人优势;在高校突发事件爆发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在于健全信息发布机制,加强舆论引导工作,全面开展心理干预工作,建立四方联动机制;在高校突发事件恢复重建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在于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调适工作,通过奖惩机制进行正反面教育,持续跟进突发事件后续情况,注重反思与总结工作。
王容[10](2019)在《基于NVivo11对成功应聘的大学生就业力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最难就业季”引起了研究者对大学生就业力的关注。毕业人数的不断攀升增加了就业的难度,但是在实现初次就业的过程中就业力水平高的学生不仅能够成功获得工作,而且拥有更多的主动权去挑选工作。分析成功应聘的大学生就业力表现状况,有利于识别高水平的就业力特征,对大学生就业起到重要作用。本研究选取了35位参加《非你莫属》节目并获得爆灯的应届毕业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NVivo11对他们的求职视频进行质性分析。在视频分析的过程中利用扎根理论进行三级编码,形成就业力结构模型图。研究认为成功应聘的大学生就业力包括三个核心类属:可雇佣条件、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可雇佣条件包括人力资本和性格特质;职业能力包括非正式能力、商务能力和通识性能力;职业素养包括就业准备、择业关注、择业依据、职业态度和职业信念。每个节点都有对应的参考点数,参考点数越多表示该节点对成功求职越重要。结合本研究的数据成果,建议从用人单位、学校和学生三个角度来提升大学生的就业力。用人单位应协助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联合多方建立实训基地、考核求职者多元化。高校则应做到优化专业设置、提高教育质量、改进教育评价和加强就业指导。学生应该自主增加成功就业的筹码,重视人力资本的累积、加强性格特质的修养以及树立新时代的就业观。
二、SARS对不同学习阶段的医科学生精神状态和就业态度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SARS对不同学习阶段的医科学生精神状态和就业态度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2)特殊教育师范生职业意向与学习投入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问题提出 |
1.2 研究意义 |
1.3 核心概念界定 |
2 文献综述 |
2.1 职业意向的相关研究 |
2.2 学习投入的相关研究 |
2.3 职业意向与学习投入的关系研究 |
2.4 研究述评 |
3 研究设计 |
3.1 研究目的 |
3.2 研究对象 |
3.3 研究方法 |
3.4 统计方法 |
3.5 研究工具 |
3.6 研究思路 |
4 《特殊教育师范生职业意向问卷》的编制 |
4.1 研究维度构想 |
4.2 项目来源和初测问卷形成 |
4.3 研究对象 |
4.4 统计工具 |
4.5 项目筛选与分析 |
4.6 信效度分析 |
5 特殊教育师范生职业意向与学习投入的关系研究 |
5.1 研究内容 |
5.2 研究对象 |
5.3 研究工具 |
5.4 数据处理 |
5.5 研究结果与分析 |
6 总讨论 |
6.1 问卷的编制 |
6.2 特殊教育师范生职业意向现状分析 |
6.3 特殊教育师范生学习投入现状分析 |
6.4 特殊教育师范生职业意向与学习投入的关系分析 |
7 结论 |
8 建议与反思 |
8.1 建议 |
8.2 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特殊教育师范生职业意向问卷(预测版) |
附录二:特殊教育师范生职业意向问卷(正式版) |
附录三:大学生学习投入问卷 |
致谢 |
(3)框架效应调节健康促进信息接受度与传播度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对照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研究背景 |
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3.1 框架效应的起源、应用与发展 |
3.2 健康信息传播范式 |
3.3 相关解释理论 |
3.4 影响因素 |
3.5 小结 |
4 研究设计 |
第1章 传统媒体传播范式下对信息接受度的研究 |
1 研究基础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3.研究设计与实施 |
3.1 问卷设计 |
3.2 问卷调查流程 |
3.3 文献分析流程 |
4 伦理审查与质量控制 |
4.1 伦理审查 |
4.2 质量控制 |
5 研究结果 |
5.1 “儿童肥胖”主题下的问卷调查结果 |
5.2 “吸烟”与“肿瘤”主题下的文献分析结果 |
6 小结 |
第2章 新媒体传播范式下对信息传播度的研究 |
1 研究基础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3 研究设计与流程 |
3.1 信息爬取及编码分类流程 |
3.2 信息传播值和度的计算 |
4 质量控制 |
5 研究结果 |
5.1 健康促进信息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5.2 信息特征与传播度的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 |
5.3 词频统计展示 |
5.4 获得性与损失性框架信息的词云比较 |
6 小结 |
第3章 框架效应影响健康促进信息的对策研究 |
1 结论与对策 |
1.1 优化信息制作策略 |
1.2 细化信息传播方针 |
2 总结与展望 |
2.1 研究的创新之处 |
2.2 研究的主要贡献 |
2.3 局限性 |
2.4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1 调查问卷 |
2 伦理审查 |
3 微博平台中健康促进信息编码过程展示 |
文献综述 框架效应调节健康信息接受度与传播度的研究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4)体育锻炼行为、心理资本与大学生“空心病”现象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与研究假设 |
2.1 相关理论基础 |
2.1.1 积极青少年发展理论 |
2.1.2 自我损耗理论 |
2.2 体育锻炼行为研究综述 |
2.2.1 体育锻炼行为的含义 |
2.2.2 体育锻炼行为的研究现状 |
2.3 心理资本研究综述 |
2.3.1 心理资本的含义 |
2.3.2 心理资本的结构与测量 |
2.3.3 心理资本的研究现状 |
2.4 “空心病”现象研究综述 |
2.4.1 “空心病”现象的含义 |
2.4.2 “空心病”现象的结构与测量 |
2.4.3 “空心病”现象的研究现状 |
2.5 研究假设 |
2.5.1 体育锻炼行为与心理资本 |
2.5.2 体育锻炼行为与“空心病”现象 |
2.5.3 心理资本与“空心病”现象 |
2.5.4 心理资本的中介作用 |
2.6 理论模型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问卷调查法 |
3.2.3 数理统计法 |
3.2.4 逻辑分析法 |
4 研究设计与数据处理 |
4.1 研究被试 |
4.2 测量工具 |
4.3 量表的信效度检验 |
4.3.1 信度检验 |
4.3.2 效度检验 |
4.4 共同方法偏差 |
5 研究结果 |
5.1 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心理资本及“空心病”现象的现状 |
5.1.1 体育锻炼行为总体特点与人口统计学差异 |
5.1.2 心理资本总体特点与人口统计学差异 |
5.1.3 “空心病”现象总体特点与人口统计学差异 |
5.2 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心理资本与“空心病”现象的相关关系 |
5.2.1 体育锻炼行为与心理资本的相关关系 |
5.2.2 体育锻炼行为与“空心病”现象的相关关系 |
5.2.3 心理资本与“空心病”现象的相关关系 |
5.3 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心理资本与“空心病”现象的回归关系 |
5.3.1 体育锻炼行为与心理资本的回归关系 |
5.3.2 体育锻炼行为与“空心病”现象的回归关系 |
5.3.3 心理资本与“空心病”现象的回归关系 |
5.4 心理资本的中介效应检验 |
6 分析与讨论 |
6.1 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心理资本及“空心病”现象的现状 |
6.1.1 体育锻炼行为的基本情况与人口统计学差异 |
6.1.2 心理资本的基本情况与人口统计学差异 |
6.1.3 “空心病”现象的基本情况与人口统计学差异 |
6.2 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心理资本与“空心病”现象的关系 |
6.2.1 体育锻炼行为与心理资本的关系 |
6.2.2 体育锻炼行为与“空心病”现象的关系 |
6.2.3 心理资本与“空心病”现象的关系 |
6.3 心理资本在体育锻炼行为与大学生“空心病”现象间的中介效应 |
7 结论与建议 |
7.1 结论 |
7.2 建议 |
7.2.1 学校方面 |
7.2.2 家庭方面 |
7.2.3 学生方面 |
7.3 研究局限 |
附录1 |
附录2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致谢 |
(5)高等学校时代新人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选题缘由与意义 |
(一) 选题缘由 |
(二) 研究意义 |
二、 核心概念界定 |
(一) 高等学校 |
(二) 时代新人 |
(三) 大思政 |
三、 研究现状评述 |
(一) 相关研究成果综述 |
(二) 相关研究成果评价 |
四、 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
(一) 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
(二) 研究的创新点 |
五、 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第一章 时代新人培育的提出 |
一、 根植于马克思主义的人学理论 |
(一) 马克思主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 |
(二) 中国共产党“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
(三) 中国共产党“立德树人”的育人思想 |
二、 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
(一) 落实“四个伟大”战略的新背景 |
(二) 完成“强起来”目标任务的新征程 |
(三) 贯彻教育“四个服务”方针的需求 |
(四)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使命 |
三、 延承中国共产党“育新人”传统 |
(一) 培养勇于开展革命斗争的革命者 |
(二) 培养“红专”结合的劳动者与革命接班人 |
(三) 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
(四) 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
四、 着眼于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育人反思 |
(一) 人的现代化和“软件”的现代化亟需提升 |
(二) 践行“理想的意图”存在亟需解决的问题 |
(三) 技术理性的僭越使人成为“单向度的人” |
第二章 高等学校时代新人培育的原则 |
一、 总体性原则 |
(一) 培育目标的总体性 |
(二) 培育视域的总体性 |
(三) 培育体系的总体性 |
二、 主体性原则 |
(一) 克服教育活动中“无人”的倾向 |
(二) 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与自我服务 |
三、 导向性原则 |
(一) 坚持政治导向 |
(二) 坚持价值导向 |
(三) 坚持问题导向 |
(四) 坚持过程导向 |
四、 实践性原则 |
(一) 思政教育的实践属性 |
(二) 人才培养的实践育人 |
第三章 高等学校时代新人培育的内容 |
一、 培育过硬的政治能力 |
(一) 坚定理想信念 |
(二) 保持政治定力 |
(三) 坚守人民立场 |
二、 培育高尚的道德品质 |
(一) 实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 |
(二) 推进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 |
三、 培育卓越的“学创”本领 |
(一) 习得学习能力 |
(二) 养成创新能力 |
四、 培育无畏的担当精神 |
(一) 对民族命运的担当 |
(二) 对美好世界的担当 |
(三) 对个人幸福的担当 |
五、 培育健康的身心素质 |
(一) 保持身体健康 |
(二) 增进心理健康 |
六、 培育开阔的国际视野 |
(一) 提升时代新人全球胜任力 |
(二) 认清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 |
第四章 高等学校时代新人培育的路径 |
一、 组织保障 |
(一) 以党的坚强领导推进时代新人培育 |
(二) 构建高校共青团“四维”工作格局 |
(三) 增强高校学生会和学生社团组织力 |
(四) 强化大学班集体成员的主体能动性 |
二、 课堂引导 |
(一)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贯通 |
(二) “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融合 |
(三) “实体课堂”与“虚拟课堂”互补 |
三、 实践养成 |
(一) 专业实践以“理论学习”为基础 |
(二) 社会实践以“知行合一”为原则 |
(三) 在实践中精心打磨育人工作品牌 |
四、 精准服务 |
(一) 学业辅导 |
(二) 心理疏导 |
(三) 生活引导 |
(四) 就业指导 |
五、 队伍支撑 |
(一) 贯彻落实“四有”好老师标准 |
(二) 建强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队伍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6)兴趣-专业匹配度对学习成绩的影响 ——专业满意度和学习投入的链式中介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引言 |
1.1 问题提出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2.文献综述 |
2.1 专业满意度的概念及研究综述 |
2.1.1 专业满意度的相关概念 |
2.1.2 专业满意度的研究工具 |
2.1.3 专业满意度的相关研究 |
2.2 学习投入的概念及研究综述 |
2.2.1 学习投入的概念 |
2.2.2 学习投入的结构与测量 |
2.2.3 大学生动机和投入量表(MES-UC) |
2.2.3.1 动机与投入的区别与联系 |
2.2.3.2 动机与投入轮盘 |
2.2.3.3 有关MES-UC的实证研究 |
2.3 兴趣-专业匹配度的概念及研究综述 |
2.3.1 兴趣-专业匹配度的定义 |
2.3.2 兴趣-专业匹配度的测量 |
2.3.3 兴趣-专业匹配度的实证研究 |
2.4 专业满意度、学习投入、兴趣-专业匹配度和GPA之间的关系 |
2.4.1 专业满意度与学习投入 |
2.4.2 专业满意度与兴趣-专业匹配度 |
2.4.3 学习投入与兴趣-专业匹配度 |
2.4.4 三个变量与GPA的关系 |
3.研究设计 |
3.1 研究问题 |
3.2 研究假设 |
3.3 研究方案 |
4.预研究:多维度专业满意度问卷的修订 |
4.1 研究目的 |
4.2 方法 |
4.2.1 研究对象 |
4.2.2 研究工具 |
4.3 结果 |
4.3.1 专业满意度问卷的信度分析 |
4.3.2 验证性因素分析 |
5.主研究:专业满意度、学习投入在兴趣-专业匹配度对GPA排名的影响上的链式中介作用 |
5.1 研究方法 |
5.1.1 研究对象 |
5.1.2 研究工具 |
5.2 研究结果 |
5.2.1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
5.2.2 测量问卷的信度与效度检验 |
5.2.2.1 多维度专业满意度问卷 |
5.2.2.2 大学生动机和投入量表(MES-UC) |
5.2.2.3 兴趣-专业匹配度 |
5.2.3 大学生兴趣-专业匹配度、专业满意度和学习投入的现状 |
5.2.3.1 专业满意度的描述性统计 |
5.2.3.2 专业满意度及其各维度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分析 |
5.2.3.3 学习动机与投入的描述性统计 |
5.2.3.4 学习动机与投入及其各维度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分析 |
5.2.3.5 兴趣-专业匹配度的描述性统计 |
5.2.3.6 兴趣-专业匹配度及其各维度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分析 |
5.2.4 专业满意度、学习动机与投入和兴趣-专业匹配度和学习成绩的皮尔逊相关分析 |
5.2.5 兴趣-专业满意度、专业满意度、学习投入和GPA排名的结构方程模型和链式中介效应 |
5.2.6 各变量在专业选择方式、毕业去向上的差异 |
5.2.6.1 专业满意度在不同专业选择方式、毕业去向上的差异 |
5.2.6.2 兴趣-专业匹配度在不同专业选择方式、毕业去向上的差异 |
5.2.6.3 学习投入在专业选择方式、毕业去向上的差异 |
6.讨论 |
6.1 多维度专业满意度量表的信效度 |
6.2 兴趣-专业匹配度,专业满意度和学习投入的现状 |
6.3 专业满意度,学习投入的链式中介模型 |
6.4 三个变量与专业选择方式、毕业去向的关系 |
7.结论 |
8.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7)高中生物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资源包的开发与使用要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外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实施情况 |
1.3.2 国内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研究动态及实施情况 |
1.4 核心概念界定 |
1.4.1 职业 |
1.4.2 职业生涯 |
1.4.3 职业生涯规划 |
1.4.4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
1.4.5 资源包 |
1.4.6 生物教育资源包 |
1.5 理论基础 |
1.5.1 霍兰德职业类型论和职业兴趣理论 |
1.5.2 帕森斯人职匹配理论 |
1.5.3 素质冰山模型 |
1.5.4 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 |
1.6 研究方法 |
1.7 研究步骤 |
2 高中生物课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现状调查与分析 |
2.1 调查目的 |
2.2 调查对象 |
2.3 调查方法及工具 |
2.4 调查结果与分析 |
2.5 调查结论与思考 |
3 “分子与细胞”模块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资源包的设计开发 |
3.1 设计原则 |
3.1.1 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 |
3.1.2 实用性原则 |
3.1.3 生成性原则 |
3.1.4 趣味性原则 |
3.1.5 自主性原则 |
3.1.6 实践性原则 |
3.1.7 直观性原则 |
3.1.8 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
3.1.9 客观性原则 |
3.2 资源包的来源和内容选择 |
3.2.1 教材方面的来源与选择 |
3.2.2 书籍、文献资料方面的来源与选择 |
3.2.3 网络方面的来源与选择 |
3.2.4 相关专家、老师方面的来源与选择 |
3.3 资源包的建设过程 |
3.4 课例设计思路 |
3.4.1 课堂教学设计思路 |
3.4.2 课外活动设计思路 |
3.4.3 主题班会设计思路 |
3.5 “分子与细胞”模块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资源包的整合与呈现 |
3.5.1 整合目的 |
3.5.2 整合方式 |
3.5.3 整合呈现 |
4 高中生物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资源包使用要点 |
4.1 课堂教学设计使用要点 |
4.2 课外活动方案使用要点 |
4.2.1 社会考察活动方案使用要点 |
4.2.2 阅读活动方案使用要点 |
4.3 主题班会方案使用要点 |
5 结论、不足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不足与展望 |
5.2.1 本研究的不足 |
5.2.2 对未来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高中生物学课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现状调查问卷 |
附录 B 高中生物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资源包 |
致谢 |
(8)大学生平和倾向的结构、特点及其与合作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1 推动中国化健全人格研究的学术需要 |
2 培育积极社会心态的心理学时代使命 |
第一章 文献综述与问题提出 |
第一节 文献综述 |
1 平和 |
2 合作 |
3 平和与合作的关系 |
第二节 中国平和思想述评 |
1 “平和”的语义分析 |
2 儒家平和思想:调谐之基石 |
3 道家平和思想:超然之基石 |
4 佛教平和思想:超脱之基石 |
5 中医平和思想:调理之基石 |
6 小结 |
第三节 问题提出与研究设计 |
1 问题提出 |
2 研究设计 |
第二章 大学生平和倾向的结构与测量工具 |
第一节 平和倾向的传统涵义分析 |
1 引言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二节 大学生平和倾向问卷的编制 |
1 引言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第三章 大学生平和倾向的特点与影响因素 |
第一节 大学生平和倾向的特点 |
1 引言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第二节 大学生平和倾向的影响因素及其机制 |
1 引言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第四章 大学生平和倾向与合作的关系 |
第一节 大学生平和倾向与合作倾向的关系:问卷调查 |
1 引言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第二节 大学生平和倾向与外显合作的关系:PGG实验 |
1 引言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第三节 大学生平和倾向与内隐合作的关系:IAT实验 |
1 引言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第五章 大学生诱发平和情绪对合作的影响 |
第一节 视频诱发大学生平和情绪对外显合作的影响:PGG实验 |
1 引言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第二节 视频诱发大学生平和情绪对内隐合作的影响:IAT实验 |
1 引言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第三节 正念诱发大学生平和情绪对外显合作的影响:PGG实验 |
1 引言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第六章 综合讨论 |
第一节 大学生平和倾向的结构与测量工具 |
1 大学生平和倾向的结构 |
2 大学生平和倾向的测量工具 |
第二节 大学生平和倾向的特点与影响因素 |
1 大学生平和倾向的现状不容乐观 |
2 正念通过严谨性与宜人性促进平和倾向 |
第三节 大学生平和倾向对合作的影响 |
1 大学生平和倾向对合作的促进效应 |
2 大学生平和倾向促进合作的机制 |
第四节 大学生诱发平和情绪对合作的影响 |
1 视频诱发平和情绪对外显合作与内隐合作的促进效应 |
2 正念诱发平和情绪对外显合作的促进效应 |
第五节 本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1 本研究的创新点 |
2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七章 总结论 |
附录 |
附录1 大学生平和倾向初始问卷(部分) |
附录2 大学生平和倾向正式问卷(部分) |
附录3 本文使用的其它测量工具 |
附录4 平和情绪视频诱发材料的评估 |
附录5 平和情绪音频诱发材料的评估 |
附录6 平和情绪正念诱发材料的评估 |
附录7 内隐合作IAT实验材料的评估 |
附录8 行为实验使用的相关材料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思想政治教育应对高校突发事件的对策研究 ——以成都地区部分高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趋势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研究不足与趋势 |
1.4 研究创新点和难点 |
1.4.1 研究创新点 |
1.4.2 研究难点 |
1.5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1.5.1 研究思路 |
1.5.2 研究方法 |
第2章 高校突发事件与思想政治教育概述 |
2.1 高校突发事件概述 |
2.1.1 高校突发事件的概念 |
2.1.2 高校突发事件的特点 |
2.1.3 高校突发事件的分类 |
2.1.4 高校突发事件的生命周期 |
2.2 思想政治教育应对高校突发事件的理论基础 |
2.2.1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
2.2.2 心理学 |
2.2.3 危机管理理论 |
2.3 思想政治教育应对高校突发事件应遵循的原则 |
2.3.1 求实原则 |
2.3.2 主体原则 |
2.3.3 层次原则 |
2.4 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突发事件各阶段的功能 |
2.4.1 潜伏期的育人功能和预警功能 |
2.4.2 爆发期的疏导功能和整合功能 |
2.4.3 恢复重建期的调节和总结功能 |
第3章 思想政治教育应对高校突发事件的现状分析 |
3.1 关于本研究的访谈与问卷调查 |
3.1.1 对高校管理部门的访谈调研 |
3.1.2 对高校学生的问卷调查分析 |
3.2 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突发事件应对各阶段存在的问题 |
3.2.1 潜伏期存在的问题 |
3.2.2 爆发期存在的问题 |
3.2.3 恢复重建期存在的问题 |
第4章 思想政治教育应对高校突发事件的对策研究 |
4.1 潜伏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对策 |
4.1.1 完善资源共享平台 |
4.1.2 完善预警机制 |
4.1.3 落实预防工作 |
4.1.4 充分发挥宿舍载体育人优势 |
4.2 爆发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对策 |
4.2.1 健全信息发布机制 |
4.2.2 加强舆论引导工作 |
4.2.3 全面开展心理干预工作 |
4.2.4 建立四方联动机制 |
4.3 恢复重建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对策 |
4.3.1 开展针对性心理调适工作 |
4.3.2 通过奖惩机制进行正反面教育 |
4.3.3 持续跟进突发事件后续情况 |
4.3.4 注重反思与总结工作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附录 A 思想政治教育应对高校突发事件的现状调查 |
附录 B 高校应对突发事件访谈题目 |
(10)基于NVivo11对成功应聘的大学生就业力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的提出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三、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四、文献综述 |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一章 基于NVivo11对成功应聘的大学生视频分析 |
第一节 视频研究对象的选择 |
一、选择研究对象的依据 |
二、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 |
第二节 对《非你莫属》视频编码分析 |
一、开放式编码 |
二、主轴式编码 |
三、选择式编码 |
四、编码示例 |
第三节 编码结果的检验 |
一、理论饱和度检验 |
二、编码结果的信度检验 |
三、编码结果的效度检验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成功应聘的大学生就业力模型阐释 |
第一节 成功应聘的大学生就业力编码结果 |
一、编码结构的整体框架 |
二、编码结构各节点的频次 |
第二节 成功应聘的大学生就业力模型的质性分析 |
一、可雇佣条件的质性分析 |
二、职业能力的质性分析 |
三、职业素养的质性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提升大学生就业力的建议 |
第一节 用人单位积极参与人才共建 |
一、协助高校就业指导,扮演督导评估角色 |
二、联合多方资源,建立高水平实训基地 |
三、开放准入条件,多元考核求职者 |
第二节 高校加强教育功能的职业性 |
一、优化专业设置,增强专业适用性 |
二、完善高校相关标准,提高教育质量 |
三、改进教育评价,重视非认知能力 |
四、加强就业指导,启动1+X证书制度 |
第三节 自我提升可雇佣条件 |
一、丰富校园阅历,积累人力资本 |
二、优化性格特质,提升职业素养 |
三、紧跟时代发展,树立新时代就业观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四、SARS对不同学习阶段的医科学生精神状态和就业态度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特殊教育师范生职业意向与学习投入的关系研究[D]. 吕祎凡. 西南大学, 2021
- [2]特殊教育师范生职业意向与学习投入的关系研究[D]. 吕祎凡. 西南大学, 2021
- [3]框架效应调节健康促进信息接受度与传播度的研究[D]. 饶青茂. 重庆医科大学, 2021(01)
- [4]体育锻炼行为、心理资本与大学生“空心病”现象的关系研究[D]. 张曦.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5]高等学校时代新人培育研究[D]. 罗雄. 湘潭大学, 2020
- [6]兴趣-专业匹配度对学习成绩的影响 ——专业满意度和学习投入的链式中介作用[D]. 王子弦. 中山大学, 2020(09)
- [7]高中生物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资源包的开发与使用要点研究[D]. 闫鹏飞. 山西师范大学, 2020(07)
- [8]大学生平和倾向的结构、特点及其与合作的关系研究[D]. 何元庆. 福建师范大学, 2020(12)
- [9]思想政治教育应对高校突发事件的对策研究 ——以成都地区部分高校为例[D]. 范晓梨. 成都理工大学, 2020(05)
- [10]基于NVivo11对成功应聘的大学生就业力分析[D]. 王容. 黑龙江大学, 201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