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面对WTO的中国葡萄酒业——谈入世后葡萄酒业提高产品质量的几个关键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黄玉沛[1](2016)在《南非“黑人经济振兴”研究(1994-2014)》文中指出“黑人经济振兴”(Black Economic Empowerment)是1994年新南非政府成立之后为扶持黑人经济发展而采取的重大举措之一。其最初目的是为了提高黑人在大型企业持有股权的比重,随后逐步演变成新南非政府全面提高黑人经济地位的宏观经济战略。南非政府实施“黑人经济振兴”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它以南非反种族隔离抗争胜利为基础,以南非政府《重建与发展计划》为起点,以扶持“历史上受到不公正对待的南非人”经济发展为目的,是长期以来黑人同白人经济斗争的产物,是南非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策略方针,更是南非经济结构调整的现实需要。本文认为,南非“黑人经济振兴”的定义或解释经历了由“狭义”到“广义”的转变,由单纯的政府政策转变成为集国家立法和政府行政于一体的宏观经济发展战略。因此,本文将南非“黑人经济振兴”划分为两个阶段,以2003年《广义基础的黑人经济振兴法案》出台为界,此前为“黑人经济振兴”的初创与形成阶段,此后为“黑人经济振兴”逐步调整与不断完善阶段。具体而言,本文首先对南非“黑人经济振兴”的主要内涵、发展历程和产生的原因进行了论述。其次,剖析了新南非历届政府涉及“黑人经济振兴”的诸多法律、法规和行政章程。同时,从“黑人经济振兴”的经济杠杆视角出发,探讨了南非实施“黑人经济振兴”的实际效果。以南非葡萄酒行业为个案,分析了“黑人经济振兴”在该行业实施过程中取得的成就与存在的问题,对葡萄酒行业未来“黑人经济振兴”予以展望。最后,探讨南非不同族群对“黑人经济振兴”的认知,对新南非成立二十年“黑人经济振兴”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局限与不足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南非“黑人经济振兴”取得了部分积极效果,“振兴”相关的法律与法规不断修改与完善,黑人中小微型企业融资日趋便利,黑人中产阶级不断发展壮大。但是,随着南非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黑人经济振兴”也经历了复杂的调适与转变,并在南非社会引起了越来越多的质疑,成为南非颇具争议的经济政策之一。南非一小撮黑人权贵精英与白人经济寡头相结合,以“矿业与能源复合体”的形式,凭借权力和已积累起来的资本介入“黑人经济振兴”,以罕见的速度积累了巨额财富,而广大黑人底层群众却没有从“黑人经济振兴”中获益良多,南非未来实施“黑人经济振兴”任重道远。本文致力于以经济史研究为核心的跨学科论证,南非“黑人经济振兴”本身的复杂性和内在矛盾性,要求本文必须努力把多个学科的理论、方法有机地结合和运用。因此,本文在衡量和探讨“黑人经济振兴”发展维度的过程中,试图超越单纯以史实追述、价值评判为主的研究路径,在历史学研究的基础上,注重运用经济学、政治学、管理学、法学等多学科的思想和方法,揭示南非黑人经济发展的深层次问题。
王莉[2](2015)在《欧盟地理标志产品管理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剧和国家间贸易合作的日益频繁,地理标志产品管理在一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显得越来越重要。地理标志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和文明的传承,是产品品牌建立的重要途径,对一国的经济发展乃至增强市场竞争力等均产生重要的影响。欧盟中一些国家在地理标志产品管理起步较早,如法国、英国及意大利等已有百年以上的历史,在此方面积累了较多经验。我国对地理标志产品的管理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尚未形成较为完整的管理体系及有效的运作机制,地理标志产品还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效应,因此,为了进一步加快我国地理标志产品管理的发展进程,充分发挥地理标志产品的经济效果、品牌效应等作用,研究及借鉴欧盟的一些做法是很有必要的。本文运用比较分析方法,以地理标志产品管理相关理论为基础,对欧盟地理标志产品管理进行了较为全面而深入的分析与研究。论文共分九章,第一章为绪论,主要是阐述了选题的背景及意义,梳理和归纳了国内外关于地理标志产品管理的相关研究文献,介绍了论文写作的基本框架、主要内容及创新与不足之处。第二章为地理标志产品管理的一般分析,即界定了地理标志产品的有关概念,论述了地理标志产品的知识产权属性及特征、保护地理标志产品的意义与作用以及其管理的基本内容。第三章为地理标志产品管理相关理论,其中包括知识产权理论、区域品牌与产业集群理论及俱乐部产品柠檬市场理论。第四章至第九章为论文的核心部分,首先论述和分析了欧盟地理标志产品管理的形成及发展现状、欧盟地理标志产品的法律保障制度、欧盟地理标志产品的产业链管理模式及监管体系、欧盟地理标志产品的市场营销策略,然后对其管理成效进行了综合评析,总结出成功的经验及存在不足,并在此基础上,针对我国地理标志产品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善我国地理标志产品管理的几点想法及建议。认为:从国家的角度来说,应该继续加大宣传力度,同时不断的完善有关的法律法规;有关主管部门应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强化部门之间的协调工作,多加合作,有效解决目前管理方面出现的重叠与冲突;在质量管理与监督方面,应建立统一质量标准,对整条产业链进行监管;最后,应重视中介组织和行业协会等机构的发展与建设,使其充分发挥在地理标志产品管理中的特有职能及作用。
何瑜[3](2014)在《中国葡萄酒产业竞争力研究》文中认为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葡萄酒产业在国内市场表现突出,但在国际市场出口却不理想,进口葡萄酒对国内市场的冲击不断加大,中国葡萄酒的国际贸易地位与生产、消费地位存在反差。为解释这一矛盾现象,本文以中国葡萄酒产业竞争力为研究对象,以全国十个葡萄酒主产区作为基本研究单元,从产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视角在对比分析中国葡萄酒产业及世界葡萄酒产业对中国影响的基础上,采用钻石模型、SCP框架、生产力测度等理论和统计描述分析、比较分析、计量经济分析等实证分析方法,研究建立了中国葡萄酒产业竞争力分析框架和评价体系。从决定竞争力的实质因素和影响竞争力的资源条件因素两方面实证分析中国葡萄酒产业竞争力现状及问题,从而为提高中国葡萄酒产业生产效率、促进技术进步和优化产业组织结构提供政策依据。国外在与葡萄酒产业竞争力相关领域研究比较丰富,但是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环境因素等的差异,不适合中国的情况。国内对葡萄酒产业研究主要集中在区域性研究和政策性研究方面,宏观视角的产业竞争力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特别是结合产业组织、生产效率等及其与产业竞争力关系等方面的研究较少,无法回答产业竞争力动态发展趋势与提升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的理论与实际问题。基于以上认识,本文旨在研究建立中国葡萄酒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动态分析中国葡萄酒产业竞争力及其发展趋势,发现影响和决定产业竞争力的各种因素,剖析产业竞争力形成的根源,揭示产业内部动力机制,找到提升产业竞争力的根本措施和途径。本文对中国葡萄酒产业竞争力的研究思路按照竞争力理论分析、产业竞争力框架及指标体系、竞争力评价、实证分析、综合分析与结论、对策建议的逻辑框架进行。首先是以葡萄酒产业竞争力为研究对象进行理论分析,将世界和中国葡萄酒产业发展历史变迁规律与产业竞争力理论相结合,在产业竞争力概念、特征、分类和影响因素分析的基础上,对葡萄酒的概念、分类标准以及葡萄酒产业的经济内涵和特征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对葡萄酒产业竞争力的定义、特征和实质来源进行归纳推理,建立葡萄酒产业竞争力分析框架,构建中国葡萄酒产业竞争力分析评价指标体系。以国际贸易、技术差异、经济增长和SCP范式等理论为依据,通过规范分析发现葡萄酒产业竞争力的实质来源是生产效率、技术进步和产业组织结构,其他因素通过对这些实质因素的影响发挥作用。短期来看,中国葡萄酒产业缺乏国际竞争力,长期来看,在市场需求的刺激下中国葡萄酒产业竞争力会不断提升。采用统计描述分析和对比分析方法,利用中国以及十个葡萄酒主产区的宏观数据对中国葡萄酒产业竞争力动态发展趋势进行实证检验。其次为竞争力实质来源的实证分析。生产效率和技术进步是产业竞争力的实质,按照数据包络分析理论,生产效率对产业竞争力的决定作用可以进一步分解为技术进步、技术效率的乘积,技术效率继续可以被分解为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的乘积,通过这种分解可以进一步研究生产效率对竞争力更深层次的决定机理;产业竞争力是市场绩效的反映,与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密切相关,利用产业的实际发展情况采用SCP范式对中国葡萄酒产业的结构、行为和绩效进行实证分析,明确中国葡萄酒产业的市场绩效、行为与结构的关系;利用产业竞争力分析框架研究中国葡萄酒产业的资源环境基础,分析生产、需求与环境因素对中国葡萄酒产业竞争力发挥的作用。最后是中国葡萄酒产业竞争力提升影响因素的综合实证分析与对策建议。产业竞争力的资源基础和实质来源决定了产业竞争力的提升机理,这是提升葡萄酒产业竞争力的核心因素。在生产要素约束和国际自由贸易背景下生产要素、需求要素、外国进口、政府规制等都是产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采用多元回归模型,利用中国葡萄酒产业和十个葡萄酒主产区的宏观数据对中国葡萄酒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进行了综合分析,验证了葡萄酒产业竞争力实质来源的理论假设,测度了各因素对竞争力相对影响程度指标,得到中国葡萄酒产业竞争力动态发展趋势的综合结论,提出提升中国葡萄酒产业竞争力的政策建议。主要研究结论有四个方面:1、研究期间反映竞争力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和其他指标均呈波动下行态势,中国葡萄酒产业不具备国际竞争力。从国内市场增长情况和产业利润率分析,中国葡萄酒产业具有显着优势,产业竞争力呈不断增强态势。现阶段中国葡萄酒产业主要目标市场是国内市场,产业增长主要源自于国内市场。2、产业竞争力持续提高最主要原因在于生产效率的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保持了较高的增长水平,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是生产效率和产业增长的主要动力,规模扩张等外延因素发挥的作用相对较小,表明中国葡萄酒产业属于技术和效率的内生性增长类型,具有可持续发展潜力。3、产业组织结构对产业发挥了积极作用,中国葡萄酒市场兼有寡占与竞争特点,市场集中度较高,但有大量的新企业进入,垄断势力与竞争企业并存,这种市场结构有利于产业的良性循环发展。产业的规模效益不显着,产业竞争力与生产规模成反比。4、中国葡萄酒定价行为存在扭曲,吨酒价格与零售市场价格不匹配。吨酒批发价格与边际成本的差距很小,资源配置得当,定价机制良好。市场零售价格由于进口葡萄酒、消费者成熟度和市场管理等因素的影响,存在价格泡沫。
陈慧[4](2013)在《贸易自由化对中国葡萄酒进口贸易的影响 ——基于引力模型的实证分析》文中提出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各国人民的生活水平都在逐渐提高,葡萄酒作为健康饮品开始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中国葡萄酒的产量、消费量和进出口贸易量都在不断增加,但是人均消费量依然达不到世界的平均水平,所以国内的消费潜能巨大;同时在贸易自由化程度逐渐加深的过程中,中国葡萄酒进出口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都在不断降低,中国葡萄酒出口到国外和国外葡萄酒进入中国都相对比较自由,成本较低,因此,近些年来,中国葡萄酒的进口数量和金额都将不断增加,而且在中国葡萄酒市场的份额也将逐渐增大。进口葡萄酒的大量涌入,在给国内消费者提供更好消费选择的同时,也势必会对本国葡萄酒产业产生影响。本文主要借助于引力模型来研究入世后关税的逐渐走低对我国进口葡萄酒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在假定其他因素不变的条件下,关税的降低促进了中国葡萄酒的进口贸易发展,中国的人均GDP对进口也有着较大的促进作用。同时,本文也指出了进口葡萄酒在中国市场存在的问题,分析了进口葡萄酒的增加对我国葡萄酒产业的影响,分析表明,进口葡萄酒的增加对我国葡萄酒企业的经营业绩产生了负面的影响。本文最后从企业和政府的角度提出了中国葡萄酒应对挑战的建议,旨在希望国产葡萄酒能够在与进口葡萄酒的竞争中逐渐发展成长起来。
吕庆峰[5](2013)在《近现代中国葡萄酒产业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葡萄酒产业从1892年张裕酿酒公司成立到2012年正好120年历史。历经1949年前战乱、1949年后经济困难、十年文革三个时期巨大创伤,新生的中国葡萄酒产业一直在风雨飘摇中勉强维持生命。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至今,国民经济迅速起飞,中国葡萄酒产业随之进入迅速发展轨道。历经三十年快速发展,中国葡萄酒产业如今已达到生产量世界第六、消费量世界第五的排名。在当今葡萄酒文化世界里,中国葡萄酒文化的声音仍然很微弱,我们虽然已是葡萄酒生产大国,但还不是葡萄酒生产强国。近现代中国葡萄酒作为工业是从西方传入,现在的葡萄酒文化主要是指以法国葡萄酒文化为蓝本西方葡萄酒文化,但中国也有很深厚葡萄用于酿酒的历史积淀。在当代中国葡萄酒产业,由于对传统的全盘否定而导致对“本原性”或“起源性”问题的漠视,“中国”生活形式的内在韵律和自我指向始终没有能够被揭示、发挥、确立出来。从产业化角度系统研究近现代中国葡萄酒产业发展历程,是重建中国葡萄酒文化自身历史连续性的问题,是重建讨论中国葡萄酒产业发展历史知识和价值框架的连续性,是对中国葡萄酒产业的自我审视。重建中国葡萄酒文化历史的连续性,重建讨论中国葡萄酒产业历史知识和价值框架的连续性,不是为了历史而历史,而是为了中国葡萄酒产业的未来,是从研究上确立中国葡萄酒文化的努力。只有抱着这样的历史意识和文化政治眼光,中国葡萄酒产业历史经验正面的、积极的、建设性和创造性价值才有可能被挖掘出来。从产业化发展的角度系统研究中国葡萄酒产业历史,也为以后更进一步深入研究葡萄产业化栽培、葡萄酒酿造工艺发展方向、葡萄酒产业集聚化发展问题、葡萄酒产业国际化未来研究打下基础,也有助于以后将中国葡萄酒产业纳入产业经济学、文化学、政策学的体系和框架进行专门研究。本研究以葡萄酒产业链条为横轴,以近现代百余年葡萄酒产业链条各环节发展历程为纵轴,综合运用历史学、产业经济学、文化学的理论方法来研究近现代葡萄酒产业发展历程,并展望中国葡萄酒产业国际化发展前景。本文研究的重点及所得出的结论如下:(1)系统梳理中国葡萄酒产业从诞生到当前的发展历史,采用“横排竖写”的方式为中国葡萄酒产业发展历史作传。将原料栽培、酿酒和设备、流通和市场到产业化道路的葡萄酒产业问题从产业诞生到21世纪初的历史系统梳理,力求建立起中国葡萄酒产业发展历史的完整性。(2)在观照中国葡萄酒产业存在的时间和空间背景并仔细审视中国葡萄酒产业的发展历程后,展望中国葡萄酒产业未来国际化前景。葡萄酒消费在中国将持续高速增长很长时间、中国葡萄酒文化将会确立、中国葡萄酒产业必将进入主要出口国行列。中国葡萄酒产业必须提高水准、锻炼国际眼光,主动参与行业国际竞争、提升在世界葡萄酒市场的竞争力并逐步实现葡萄酒产业的国际化。(3)伴随中国葡萄酒市场消费量剧增,吸引大批国内外财富集团投资中国葡萄酒业。大量国外投资和进口酒涌入一方面为中国带来成熟技术和管理经验,另一方面也给国产葡萄酒生产提出挑战。中国葡萄酒产业必须尽快提高产品质量水准和文化水准,提升在世界葡萄酒市场的竞争力,主动参与国际竞争,实现葡萄酒产业国际化发展。(4)从文化政治意义来讲,中国葡萄酒文化只有抵抗才有现代性,中西方文化迥异,经济发展模式、土地制度、饮食结构相差甚大,一旦全盘接受西方葡萄酒文化及其发展模式,中国葡萄酒产业发展就丧失了个性,失去自己的独特性就等于放弃对自身普遍性的追求,从而就没有未来的路可走。中国葡萄酒产业通向未来的路,必须要回到自身存在的本原,并具把自身特色都表现出来的意志,就是最终要创造出鲜明的中国葡萄酒文化。中国葡萄酒产业的未来之路必须经由对自身历史的系统化、理论化研究,这样才会少走弯路,对外来的现成的葡萄酒文化的单纯模仿不是路。如果我们总是在模仿西方葡萄酒文化,追赶法国葡萄酒产业,那中国葡萄酒产业发展最高只能达到其复制品或者叫赝品的程度,永远也不可能达到等同或超越它们的高度。中国葡萄酒产业要发展壮大,必须从自身历史找到自觉、自信,从而走出一条自主创新之路。
陈万钧,许教伍[6](2012)在《回望:入世十年的中国葡萄酒》文中研究表明2011年11月10日,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十周年纪念日。十年前,中国人怀着"狼来了"的复杂心情"入世",十年后当我们再回头细细品味这非凡的十年历程时,我们发现:"入世"已经对中国的各个行业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葡萄酒行业也不例外。
闫瑜[7](2011)在《中国葡萄酒产业国际竞争力分析》文中研究指明葡萄酒产业在我国是一个十分具有潜力发展的产业,虽然我国与世界葡萄酒生产大国之间还存在很大的差距,但是葡萄酒产业在我国成长十分迅速,令国外厂商都看好中国这个庞大的市场,尤其是在世界金融危机后,中国的葡萄酒企业面临国外同类企业更加激烈的竞争,因此研究如何提高我国葡萄酒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本文分为七个部分:一、简要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目的、意义、主要内容和方法以及目前对此论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二、介绍本文研究的产业竞争力相关理论和模型;三、在后金融危机时代的背景下,介绍和分析国内外葡萄酒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四、以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论为理论依据,通过对四个关键要素的一一分析,解析了我国葡萄酒产业的发展优势;五、根据产业竞争力相关模型对我国葡萄酒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六、通过以上结论和分析发现我国葡萄酒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阐述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提出合理的政策和建议来提升我国葡萄酒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七、得出结论,总结本文的优缺点。本文通过大量的数据和资料对我国葡萄酒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后得出,居于葡萄酒产业链上游的产业如葡萄原料的生产方面具有优势,虽然在下游的产业不占优势,但是按照波特的理论总体我国葡萄酒产业是具有相对优势的;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葡萄酒业也茁壮成长,生产率的增长速度快;虽然我国葡萄酒产业刚起步,但是所带来的利润和经济效益好,对环境的污染程度小,是朝阳产业应大力发展;从模型中可以看到,全员劳动生产率、企业规模、人均国民收入、汇率与我国葡萄酒产业的贸易竞争力指数(TC)呈正相关关系,劳动效率越高、企业规模越大、人均收入越高、美元对人们币汇率越高,我国葡萄酒产业竞争力就越大。而葡萄价格、大省比例与TC呈负相关关系,葡萄价格越高,产业集中度越高,产业竞争力就越低。最后在分析结论的基础上,发现我国葡萄酒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借鉴葡萄酒产业和发达国家发展该产业的策略和政策,提出我国在提升本国葡萄酒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政策和建议,为促进我国葡萄酒产业的发展贡献一份微薄的力量。
方兴顺[8](2010)在《TRIPS协定下地理标志保护的法律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地理标志虽然是TRIPS协定规定的七种知识产权之一,但却不具有其它知识产权的社会认同度,自其产生时争议就与之相伴。WTO各成员方就地理标志的认定标准及保护范围、地理标志与通用名称、普通商标的冲突与协调、地理标志的法律保护模式、地理标志的保护标准及地理标志注册制度等问题争论不休,并由此形成所谓的“旧世界”和“新世界”两大利益集团。我国是世界贸易组织成员方,负有切实履行TRIPS协定的义务。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的法律制度或多或少地与国际立法运动相起伏。当前国际上有关地理标志的立法及其争议,也在我国的地理标志法律制度构建中有所体现,其最突出的现象就是多种地理标志法律保护模式并存及冲突。我国地理标志资源丰富,且95%左右的地理标志产品属于农产品,因此,发掘我国的地理标志资源,加强和完善地理标志法律保护,不但可以大幅度提高我国自主知识产权水平,打破发达国家在知识产权领域的垄断地位,提升我国在知识产权领域的竞争优势,而且还可以地理标志为助推器,促进农业、农村的发展,增加农民的收入。因此,研究TRIPS协定下地理标志保护的法律问题,不仅是我国履行国际条约义务之所需,亦是我国实施知识产权战略之所需,更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之所需,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全文共分七章,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是关于地理标志保护制度概述。该章首先梳理地理标志概念的演变过程及其特征,明确研究对象,进而从国内、国际两个层面回溯地理标志法律保护制度的发展历程,从历史的角度来解读当今地理标志国际立法及其争议的成因,最后分析地理标志保护制度的法律价值,为本文分析和解构地理标志保护法律制度提供了历史背景和价值分析基础。第二章是关于地理标志保护的法律模式研究。该章首先明确TRIPS协定关于地理标志的保护要求,进而对商标法、专门立法及商业行为法等三种地理标志保护模式进行了分析和比较,并研究了地理标志法律保护模式的发展趋势,认为TRIPS协定只是对地理标志保护作了一些原则性规定,并未强制要求WTO成员方采取何种地理标志保护模式。WTO成员方在实践中对于地理标志保护模式的选择,更多的是多种保护模式的混合,以适应本国(本地区)国情及解决地理标志利益冲突问题为要旨。因此,对于地理标志保护模式问题,不能陷于表面的模式之争,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这些模式是否能为本国(本地区)地理标志提供充分的法律保护。第三章是关于地理标志保护的法律主体研究。该章从地理标志系知识产权这一权利属性的角度,对地理标志权利主体的独特性问题及权利主体确认问题进行研究,认为虽然各个国家或地区关于地理标志权利主体的规定不尽相同,但在实践中一般均基于地理标志权利的集体性而将地理标志授权于由原产地区域内生产经营者组成的行业协会或团体,但行业协会或团体所享有的地理标志所有权是受到较大限制的,一般不能自用,使用权则一般由原产地区域内的生产经营者行使。第四章是关于地理标志区别性保护研究。该章首先分析了地理标志区别性保护的缘由及其相关规定,探讨了其在实践中突显的问题及今后的发展趋势,认为区别性保护主要反映了葡萄酒或烈性酒生产大国的产业利益,该等区别性保护欠缺合法性和合理性基础。区别性保护导致TRIPS协定下地理标志保护水平的不平衡,应将葡萄酒和烈性酒地理标志的额外保护扩展到其他产品的地理标志上以平衡各方利益。欧盟与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单就葡萄酒或烈性酒地理标志保护问题签署双边协议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给统—TRIPS协定地理标志保护标准增添了障碍。第五章是关于地理标志产品的质量监管研究。该章首先从地理标志权利及保护对象的特殊性角度阐述了对地理标志产品进行质量监管的必要性,然后分析了地理标志产品质量监管的实践性问题及标准化问题,认为产品质量系地理标志发展之本,而标准则是确保产品质量之本。虽然产品的质量监管方式因不同的地理标志法律保护模式而存在一定的差异,但从长远来看,充分发挥行业协会或团体的质量监管能力才是地理标志的可持续发展之路。第六章是关于地理标志国际保护的发展趋势研究。该章从区域性国际条约和多边国际条约两个视角探讨了地理标志国际保护的发展趋势问题,认为区域性国际组织因成员国具有相似的文化背景或共同的政治、经济、外交立场,对于地理标志的国际保护容易达成一致意见;而TRIPS协定关于地理标志国际保护的多边谈判,因各方地理标志资源存在较大差异,出于保护已方利益的考虑,谈判进展缓慢,在谈判各方没有完全抛出谈判底线之前,拉锯战将不可避免并将一直延续。第七章是关于我国地理标志保护制度研究。该章首先回顾了我国地理标志法律保护的历史及现状,分析了我国地理标志法律保护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完善相关立法之建议,认为:对于地理标志产品的保护范围问题,应将地理标志产品的保护范围扩展到服务上;对于地理标志保护的模式问题,认为我国现有的三个地理标志法律保护制度因政出多门,缺乏必要的协调和统一,导致我国地理标志存在多重确权制度,引发权利冲突,既浪费了有限的行政资源,又增加了生产经营者的负担和消费者的交易成本,应该统一地理标志专用标志,相互承认对方的确权结果,减轻地理标志申请人的负担,条件成熟时应该统一地理标志的确权制度;对于地理标志的权利主体问题,应明确地理标志属于原产地区域内生产经营者集体所有,个体享有地理标志的使用权;对于地理标志的注册人问题,虽然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在代表性、专业能力方面均有待进一步提高,但从长远来看,赋予这些行业协会自主管理地理标志权利更有利于地理标志的可持续发展;对于区别性保护问题,鉴于我国当前立法并未对葡萄酒和烈性酒地理标志给予额外保护,这不符合TRIPS协定的相关规定,且我国非葡萄酒和非烈性酒的地理标志资源丰富,因此建议在立法中规定对所有地理标志产品适用高标准的地理标志保护;对于地理标志产品质量的监管问题,认为标准化是保证我国地理标志持续发展之路,建议由质检机构审查和完善地理标志产品的标准,但在日常监管工作中,则应以行业协会为主,不应过度行政干预;关于加强地理标志国际谈判和合作问题,鉴于我国在非葡萄酒和非烈性酒地理标志产品上的重大利益,建议我国应该旗帜鲜明地支持将地理标志额外保护扩展到所有地理标志产品,实现我国的国家利益,对于通知及注册的多边制度问题则可以持审慎支持的态度参与国际谈判或合作;最后,还就未来的地理标志专门立法问题提出一些立法建议。
于竞舟,李佩云[9](2010)在《我国葡萄酒酿造业的发展与展望》文中研究说明我国的酒历史及酒文化是举世瞩目的。白酒及果酒的酿造在人类酒的发展史上有着辉煌的一页,华夏大地为人类造就了酒香的盛誉。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传承了民族的酿酒技术,又汲取了国际先进技术的精华,在新时代中发扬光大。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我们好多的独特技术失传,有些工艺得不到科学的继承和发展,逐渐走向衰退。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和科技进步、科技创新的提升,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意识的增强,我国葡萄酒的开发生产已有了长足的进展。既有传统的品牌、又创新了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种;在世界上展示了自己的水平和风采,有了自己的舞台,我们的事业正向着国际化大品牌的目标发展。有了自己的专家、在知名学府中设立了酿酒专业、培养了大批的专业人才、又有许多致力于酿酒事业的人才走出国门、又有大批的学有所成的专家回国发展,展示了我们的酿酒事业蒸蒸日上、后继有人的蓬勃景象。在发展中逐步克服盲目性,加强结构建设和调整,主要体现在:选种、栽培、作物生长期的科学化管理、建设生物灭害、治害、绿色施肥等环保型的葡萄种植基地,在发扬民族传统工艺的基础上,不断汲取国外先进的技术,使我们的葡萄酒酿造业进入国际先进水平的行列。
刘仁东[10](2010)在《张裕葡萄酒营销的4R策略研究 ——以上海市场为例》文中指出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步伐,国内市场的而成熟度在迈向新的高点。然而,我们看到了无数的中国企业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市场竞争成为企业参与国际分工的不二法门。这是最好的时代,中国企业面临了太多的选择和机会;这也是最坏的时代,中国企业面临太多的威胁和挑战。总之,这是伟大的时代,因为我们可以透过这个时代感知张裕葡萄酒的魅力。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时代,葡萄酒营销成为各生产企业抢占市场制高点的重要利器。百年老字号张裕不仅加快了全国市场的前进步伐,更是融入了一体化的浪潮之中。张裕不仅重视品牌知名度的长期建设,而且试图通过各种手段稳固在重要市场的竞争优势。本文通过对市场营销4R策略的论述,引入了张裕上海SWOT分析,研究了张裕上海市场的营销现状,指出了在上海市场存在的问题,并分析了完善张裕上海市场的4R营销的各种对策,通过构建张裕上海市场的4R策略模型来提高营销绩效。本文第一部分介绍了文章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主要提出了论文的研究路线;第二部分则重点介绍了本文写作主要使用的各种理论;第三部分则是正文的铺垫,通过对张裕上海市场的环境分析来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可靠的依据;第四部分则通过对张裕上海市场的现状及问题描述,提出了以层次分析法为主的张裕上海市场4R模型构建,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二、面对WTO的中国葡萄酒业——谈入世后葡萄酒业提高产品质量的几个关键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面对WTO的中国葡萄酒业——谈入世后葡萄酒业提高产品质量的几个关键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南非“黑人经济振兴”研究(1994-2014)(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提出与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和框架 |
四、本文的资料来源 |
第一章 南非“黑人经济振兴”概述 |
第一节 “黑人经济振兴”的主要内涵 |
一、“黑人经济振兴”的概念界定 |
二、“黑人经济振兴”的语义变迁 |
第二节 “黑人经济振兴”的发展历程 |
一、学术界的观点 |
二、本文的观点 |
第三节 “黑人经济振兴”出台的多因素透视 |
一、“黑人经济振兴”出台的政治保障 |
二、“黑人经济振兴”出台的经济因素 |
三、“黑人经济振兴”出台的国际环境 |
小结 |
第二章 “黑人经济振兴”的初创与形成(1994-2003) |
第一节 “黑人经济振兴”的政策基础 |
一、《重建与发展计划》与“黑人经济振兴” |
二、《增长、就业和再分配》与“黑人经济振兴” |
第二节 “黑人经济振兴”的法律依据 |
一、1996年《南非宪法》与“黑人经济振兴” |
二、1998年《就业平等法》与“黑人经济振兴” |
三、1998年《技能开发法》与“黑人经济振兴” |
第三节 曼德拉政府时期“黑人经济振兴”的基本特征 |
一、实行“优先采购” |
二、制定“商业许可证与配额” |
三、推动国有企业重组和私有化 |
四、建立“公私伙伴关系” |
第四节 转变的前奏:2001年《黑人经济振兴委员会报告》 |
一、2001年《黑人经济振兴委员会报告》出台背景 |
二、2001年《黑人经济振兴委员会报告》主要内容 |
三、2001年《黑人经济振兴委员会报告》效果分析 |
小结 |
第三章 “黑人经济振兴”的转变与调整(2003-2014) |
第一节 转变之一:2003年《广义基础的黑人经济振兴法》 |
一、“黑人经济振兴”的顶层设计 |
二、“黑人经济振兴”的组织架构 |
三、“黑人经济振兴”的法律创新 |
第二节 转变之二:2007年《广义基础的黑人经济振兴良好行为规范》 |
一、2007年《广义基础的黑人经济振兴良好行为规范》主要内容 |
二、2007年《广义基础的黑人经济振兴良好行为规范》实施途径 |
第三节 转变之三:南非各行业《转型章程》 |
一、石油和液体燃料行业《转型章程》 |
二、矿业《转型章程》 |
三、金融业《转型章程》 |
四、其他行业《转型章程》 |
第四节 祖马政府第一任期对“黑人经济振兴”的调整 |
一、2013年《广义基础的黑人经济振兴法修订案》 |
二、2013年《广义基础的黑人经济振兴良好行为规范修订案》 |
小结 |
第四章 “黑人经济振兴”的经济杠杆:“BEE交易” |
第一节 南非“BEE交易”的发展历程 |
一、蓬勃发展时期(1993-1998年) |
二、低速增长时期(1998-2014年) |
第二节 “BEE交易”的金融工具:“特殊目的载体” |
一、“特殊目的载体”的内涵与模式 |
二、“特殊目的载体”的缺陷与不足 |
三、“特殊目的载体”的调整与规范 |
第三节 “BEE交易”的实施效果 |
一、“BEE交易”的积极影响 |
二、“BEE交易”局限与不足 |
小结 |
第五章 案例分析:南非葡萄酒行业的“黑人经济振兴” |
第一节 南非葡萄酒行业发展历程 |
一、殖民征服与统治阶段(1948年之前) |
二、种族隔离时期葡萄酒行业演变(1948-1994) |
三、新南非成立后葡萄酒行业进展(1994-2014) |
第二节 南非葡萄酒行业“黑人经济振兴”实施途径 |
一、南非葡萄酒行业的转型与重组 |
二、南非葡萄酒行业的“BEE交易” |
三、南非《葡萄酒行业黑人经济振兴转型章程》 |
第三节 南非葡萄酒行业“黑人经济振兴”的效果评析 |
一、南非葡萄酒行业“黑人经济振兴”的成就 |
二、南非葡萄酒行业“黑人经济振兴”的问题 |
三、南非葡萄酒行业“黑人经济振兴”的出路 |
小结 |
第六章 南非“黑人经济振兴”综合评价 |
第一节 南非不同族群对“黑人经济振兴”的认知 |
一、南非白人对“黑人经济振兴”的认知 |
二、南非黑人对“黑人经济振兴”的认知 |
三、南非其它少数族群对“黑人经济振兴”的认知 |
第二节 南非实施“黑人经济振兴”的积极成果 |
一、“振兴”法律和法规不断修改与完善 |
二、黑人中小微型企业融资日趋便利 |
三、南非黑人中产阶级逐步发展壮大 |
第三节 南非实施“黑人经济振兴”的局限与不足 |
一、“黑人经济振兴”与南非政治转型 |
二、“黑人经济振兴”与南非政府职能 |
小结 |
结语 南非“黑人经济振兴”二十年 |
一、理论层次:走出“路径依赖”被“锁定”的尝试 |
二、政策层次:黑人经济发展与政府政策的科学论证 |
三、实践层次:“黑人经济振兴”对非洲经济发展的启示 |
参考文献 |
一、原始文献 |
(一)南非政府发布的“黑人经济振兴”相关法案和文件 |
(二)南非“非洲人国民大会”档案文献 |
(三)南非“黑人经济振兴委员会”报告 |
(四)南非储备银行“黑人经济振兴”报告 |
(五)丹麦国际问题研究所关于“黑人经济振兴”的工作报告 |
(六)牛津大学等机构关于“黑人经济振兴”的报告 |
二、英文研究文献 |
(一)英文专着 |
(二)英文期刊文章 |
(三)英文学位论文 |
(四)英文主要参考网站 |
(五)南非商业财经类报纸 |
三、中文研究文献 |
(一)中文专着 |
(二)中文译着 |
(三)中文期刊文献 |
(四)中文学位论文 |
(五)中文主要参考网站 |
附录 |
附录一 :部分缩略语中外文对应表 |
附录二 :南非“黑人经济振兴”大事年表 |
附录三 :南非葡萄酒行业实施“黑人经济振兴”大事记 |
附录四 :南非“广义基础的黑人经济振兴委员会”名单 |
附录五 :2003年《广义基础的黑人经济振兴法案》中文 |
附录六 :2013年《广义基础的黑人经济振兴法修订案》中文 |
后记 |
作者攻读博士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2)欧盟地理标志产品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
1.1.1 选题的背景 |
1.1.2 选题的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1.2.1 地理标志法律体系及实践方面 |
1.2.2 地理标志的品牌理论方面 |
1.2.3 利益相关者理论方面 |
1.2.4 简要评析 |
1.3 研究方法 |
1.3.1 理论分析方法 |
1.3.2 系统分析方法 |
1.3.3 历史和比较的分析方法 |
1.4 创新与不足 |
1.4.1 可能的创新之处 |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地理标志产品管理的一般分析 |
2.1 地理标志产品的相关概念及区别 |
2.1.1 地理标志的含义 |
2.1.2 地理标志产品的含义 |
2.1.3 地理标志与货源标记以及原产地名称的区别 |
2.2 地理标志产品的知识产权属性及其特征 |
2.2.1 地理标志产品的知识产权属性 |
2.2.2 地理标志产品的基本特征 |
2.3 对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意义与作用 |
2.3.1 对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意义 |
2.3.2 对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作用 |
2.4 地理标志产品管理的基本内容 |
2.4.1 立地条件的规范 |
2.4.2 自然条件的限制 |
2.4.3 使用主体的资格 |
2.4.4 生产技术的规范 |
2.4.5 产品规格的要求 |
2.4.6 地理标志的使用 |
2.4.7 地理标志产品的宣传销售 |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地理标志产品管理相关理论 |
3.1 知识产权范围的相关理论 |
3.1.1 洛克的劳动财产理论 |
3.1.2 卢梭的社会公意理论 |
3.1.3 彼得·达霍豪斯的工具主义理论 |
3.2 区域品牌与产业集群理论 |
3.2.1 品牌及其效应 |
3.2.2 区域品牌的内涵 |
3.2.3 基于产业集群优势的区域品牌 |
3.2.4 地理标志产品区域品牌建设 |
3.3 俱乐部产品与柠檬市场理论 |
3.3.1 俱乐部产品视角下的地理标志产品 |
3.3.2 地理标志产品的柠檬市场问题 |
3.3.3 交易费用与产品地理标志的利用 |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欧盟地理标志产品管理的发展过程及现状 |
4.1 欧盟地理标志产品管理形成的背景及发展过程 |
4.1.1 欧盟地理标志产品管理的形成背景 |
4.1.2 欧盟地理标志产品管理的发展过程 |
4.2 欧盟主要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的管理现状及特点 |
4.2.1 法国地理标志产品的管理现状及特点 |
4.2.2 意大利地理标志产品的管理现状及特点 |
4.2.3 西班牙地理标志产品的管理现状及特点 |
4.2.4 德国地理标志产品的管理现状及特点 |
4.2.5 英国地理标志产品的管理现状及特点 |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欧盟地理标志产品的法律保护制度 |
5.1 欧盟地理标志产品的条例保护制度 |
5.1.1 第 2081/92 号条例 |
5.1.2 第 510/2006 号条例 |
5.1.3 第 1493/1999 号条例 |
5.2 欧盟各国国内的专门法保护制度 |
5.2.1 法国的 AOC 制度 |
5.2.2 意大利的 DOC 制度 |
5.2.3 西班牙的 DO 制度 |
5.2.4 欧盟其他成员国的法律制度 |
5.3 欧盟与相关国家签订的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协定 |
5.3.1 欧盟与加拿大签订的酒类产品地理标志双边协议 |
5.3.2 欧盟与美国签订的酒类产品地理标志双边协议 |
5.3.3 欧盟与澳大利亚签订的酒类产品地理标志双边协议 |
5.3.4 欧盟与中国签订的地理标志谅解备忘录 |
5.4 欧盟地理标志产品的注册系统 |
5.4.1 第 2081/92 号条例的注册规定 |
5.4.2 第 510/2006 号条例的注册规定 |
5.5 小结 第6章 欧盟地理标志产品的产业链管理模式及监管体系 |
6.1 欧盟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的产业链管理模式 |
6.1.1 产业链运作的基本模式 |
6.1.2 不同阶段的产业链运作模式 |
6.2 欧盟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的产业链监管体系 |
6.2.1 监管机构 |
6.2.2 监管法规及标准 |
6.2.3 行业协会的监管作用 |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欧盟地理标志产品的市场营销策略 |
7.1 掌握消费者需求,展示产品优势 |
7.1.1 了解和掌握消费者对地理标志产品的需求心理 |
7.1.2 充分展示地理标志产品的优势 |
7.2 开展交流活动,提升促销水平 |
7.2.1 开展区域内地理标志产品管理交流活动 |
7.2.3 讲究销售及促销方式 |
7.3 重视品牌产品及定格的合理性 |
7.3.1 强化品牌意识,讲究包装 |
7.3.2 准确定价 |
7.4 发挥政府的积极推动与扶持作用 |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欧盟地理标志产品管理的效果分析 |
8.1 欧盟地理标志产品管理的经验 |
8.1.1 以立法的形式保护与推动产业发展 |
8.1.2 拥有严谨敬业的产业内外部成员 |
8.1.3 发挥行业协会积极作用 |
8.1.4 利用标签打造地域品牌 |
8.1.5 吸取其他国家成熟经验的同时保持自己的特色 |
8.2 欧盟地理标志产品管理存在的问题 |
8.2.1 对通用名称问题的处理欠佳 |
8.2.2 关于地理标志多边注册与通告体系的建立有待强化 |
8.2.3 欧盟对与《TRIPS 协议》相关条款冲突缺乏协调性 |
8.3 本章小结 第9章 欧盟地理标志产品管理对我国的启示 |
9.1 我国地理标志产品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9.1.1 我国地理标志产品管理现状 |
9.1.2 我国地理标志产品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
9.2 启示及建议 |
9.2.1 进一步完善地理标志产品管理体系 |
9.2.2 建立统一的质量标准 |
9.2.3 充分发挥中介组织的作用 |
9.2.4 重视地理标志的使用 |
9.2.5 大力推广地理标志产品文化 |
9.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
(3)中国葡萄酒产业竞争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与评价 |
1.3.1 国外研究 |
1.3.2 国内研究 |
1.3.3 文献评价 |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数据调查与收集情况 |
1.5 创新之处与不足 |
1.5.1 论文创新之处 |
1.5.2 论文不足之处 |
第二章 中国葡萄酒市场分析 |
2.1 国际葡萄酒市场及对中国的影响 |
2.1.1 世界葡萄种植和生产分析 |
2.1.2 世界葡萄酒生产和出口贸易 |
2.1.3 世界葡萄酒消费及进口贸易 |
2.1.4 世界葡萄酒贸易对中国葡萄酒市场影响显着 |
2.2 中国葡萄酒市场分析 |
2.2.1 中国葡萄酒市场发展历程 |
2.2.2 中国葡萄酒产区分布分析 |
2.2.3 中国葡萄产业发展分析 |
2.2.4 中国葡萄酒产业发展分析 |
2.3 世界葡萄酒市场对中国葡萄酒产业发展的影响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葡萄酒产业竞争力理论分析 |
3.1 葡萄酒产业竞争力分析 |
3.1.1 产业竞争力及相关理论 |
3.1.2 葡萄酒产业的界定和分类 |
3.1.3 葡萄酒产业竞争力的概念与特征分析 |
3.1.4 葡萄酒产业竞争力来源的理论分析与假设 |
3.1.5 葡萄酒产业竞争力分析框架 |
3.2 葡萄酒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
3.2.1 指标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础 |
3.2.2 指标体系构建的思路和原则 |
3.2.3 葡萄酒产业竞争力的层次界定与指标解释 |
3.2.4 建立葡萄酒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
3.3 中国葡萄酒产业竞争力的理论分析和评价方法 |
3.3.1 中国葡萄酒产业竞争力理论分析和假设 |
3.3.2 中国葡萄酒产业竞争力评价方法选择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中国葡萄酒产业竞争力评价分析 |
4.1 中国葡萄酒市场占有率分析 |
4.1.1 国际市场占有率 |
4.1.2 国内市场占有率 |
4.2 产业利润率 |
4.3 显示性比较优势分析 |
4.4 贸易竞争力分析 |
4.5 产业竞争力变动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中国葡萄酒产业竞争力资源条件分析 |
5.1 生产要素分析 |
5.1.1 自然资源 |
5.1.2 资本资源 |
5.1.3 知识储备与人力资源 |
5.2 需求要素分析 |
5.2.1 消费市场分析 |
5.2.2 进口葡萄酒分析 |
5.2.3 市场结构与成长分析 |
5.3 相关及辅助产业发展分析 |
5.3.1 直接相关和延续产业分析 |
5.3.2 物流配送、零售渠道和广告推广行业分析 |
5.3.3 葡萄酒生态旅游业分析 |
5.4 政府环境分析 |
5.4.1 产业规划与扶持政策 |
5.4.2 行业标准和技术规范 |
5.4.3 行业协会 |
5.5 中国葡萄酒产业发展的机遇分析 |
5.5.1 开放环境下外资涌入与技术进步 |
5.5.2 国内市场潜力评价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中国葡萄酒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动分析 |
6.1 文献述评 |
6.2 模型描述与数据来源 |
6.2.1 分析方法 |
6.2.2 模型描述 |
6.2.3 数据来源及预处理 |
6.3 模型结果及分析 |
6.4 数据收敛性分析 |
6.5 劳动生产率分析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中国葡萄酒产业结构、行为和绩效分析 |
7.1 中国葡萄酒产业市场结构分析 |
7.1.1 市场集中度分析 |
7.1.2 差异化分析 |
7.1.3 进入与退出壁垒分析 |
7.2 中国葡萄酒产业市场行为分析 |
7.2.1 定价行为 |
7.2.2 技术进步与创新行为 |
7.2.3 市场购并行为 |
7.2.4 规范市场管理行为 |
7.2.5 市场开发与品牌建设行为 |
7.2.6 促销行为 |
7.3 中国葡萄酒产业市场绩效分析 |
7.3.1 市场成长发展速度分析 |
7.3.2 产业利润分析 |
7.3.3 定价机制分析 |
7.3.4 市场绩效综合评价 |
7.4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中国葡萄酒产业竞争力提升机理分析 |
8.1 竞争力提升因素分析和基本模型设定 |
8.1.1 竞争力提升因素分析 |
8.1.2 基本模型设定 |
8.2 中国葡萄酒产业竞争力提升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
8.2.1 模型描述和变量筛选 |
8.2.2 实证检验及结果分析 |
8.3 中国葡萄酒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的进一步分析 |
8.3.1 模型描述及变量选择 |
8.3.2 回归结果及分析 |
8.4 研究结论 |
第九章 对策与后续研究问题 |
9.1 提升中国葡萄酒产业竞争力的对策 |
9.1.1 着眼全产业链提高葡萄酒质量 |
9.1.2 着眼文化挖掘培育葡萄酒市场和品牌 |
9.1.3 提高中国葡萄酒生产效率 |
9.1.4 推进适度规模经济 |
9.1.5 推进行业自律和规范化运作 |
9.2 需要继续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4)贸易自由化对中国葡萄酒进口贸易的影响 ——基于引力模型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绪言 |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3 论文研究的方法和创新点 |
2 世界和中国葡萄酒的产销概况 |
2.1 世界葡萄酒的产销概况 |
2.2 中国葡萄酒的产销概况 |
3 中国葡萄酒进口贸易自由化历程及影响 |
3.1 中国葡萄酒进口贸易自由化历程 |
3.2 贸易自由化对葡萄酒进口的影响 |
3.3 葡萄酒进口贸易对中国葡萄酒产业的影响 |
4 入世后关税的逐渐下调对葡萄酒进口的影响——基于引力模型的实证分析 |
4.1 引力模型的构建 |
4.2 研究对象和数据来源说明 |
4.3 运用模型所得实证结果分析 |
5 中国应对葡萄酒进口所带来的影响的对策 |
5.1 葡萄酒企业应对策略 |
5.2 政府应对策略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5)近现代中国葡萄酒产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导论 |
1.1 选题与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本研究的学术价值 |
1.2.2 本研究的实践价值 |
1.3 随产业成长而发展的学术研究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论文框架 |
1.4.3 研究方法 |
1.5 本研究创新点 |
1.6 有待于深入研究的问题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世界葡萄酒业替进历程与中土葡萄酒历史积淀 |
2.1 世界葡萄酒文化中心转移变迁 |
2.1.1 猿酒萌芽 |
2.1.2 苏美尔时期 |
2.1.3 古埃及时代 |
2.1.4 古希腊时代 |
2.1.5 古罗马时代 |
2.1.6 法兰西时代 |
2.2 中国本土葡萄酒业历代积淀 |
2.2.1 新石器时代葡萄和葡萄酒遗迹 |
2.2.2 商周文字记载的葡萄与葡萄酒 |
2.2.3 先秦时期欧洲种葡萄传入可能性分析 |
2.2.4 汉代葡萄酒业开端 |
2.2.5 魏晋南北朝葡萄酒文化兴起 |
2.2.6 唐代葡萄酒文化灿烂绽放 |
2.2.7 宋代葡萄酒商品化发展 |
2.2.8 元代葡萄酒上升为祭祀用酒 |
2.2.9 明代葡萄酒业缓慢发展 |
2.2.10 清代葡萄酒业重大转折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近现代百余年中国葡萄种植业蓬勃发展 |
3.1 原生葡萄种质资源开发 |
3.1.1 本土种质资源调查 |
3.1.2 葡萄种质资源保存 |
3.1.3 葡萄种质资源鉴评 |
3.1.4 原生种质资源利用 |
3.1.5 葡萄种质资源创新 |
3.1.6 葡萄属植物分类研究进展 |
3.2 酿酒葡萄域外品种引入历史 |
3.2.1 1949年前引种概况 |
3.2.2 50、60年代从苏联和东欧引种 |
3.2.3 70年代始向西欧引种 |
3.2.4 改革开放后出现引种高潮 |
3.2.5 21世纪后引种逐渐科学 |
3.3 酿酒葡萄品种区域化选育实践 |
3.3.1 区域化选种实践 |
3.3.2 区域化育种实践 |
3.4 酿酒葡萄栽培技术发展 |
3.4.1 苗木繁育技术发展 |
3.4.2 栽植技术变迁 |
3.4.3 栽培架式趋于规范 |
3.4.4 整形修剪技术进步 |
3.4.5 树体管理方式进步 |
3.4.6 土肥水管理科学化 |
3.4.7 化学调控谨慎使用 |
3.4.8 优质高效栽培技术得以重视 |
3.4.9 特殊栽培的发展 |
3.4.10 病虫害防治安全化 |
3.4.11 生物动力和有机栽培法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新中国葡萄酒酿造工艺现代化改新历程 |
4.1 葡萄酒现代工艺革新 |
4.1.1 葡萄酒典型性认识过程 |
4.1.2 发酵工艺日趋科学 |
4.2 酿酒人才队伍演变 |
4.3 酿造设备逐渐现代化 |
4.3.1 压榨设备的更新换代 |
4.3.2 发酵设备的更新换代 |
4.3.3 过滤设备的更新换代 |
4.3.4 灌装设备的更新换代 |
4.3.5 传送设备的更新换代 |
4.3.6 其它酒种类型设备的更新换代 |
4.4 葡萄酒生产标准推行 |
4.4.1 生产标准逐渐完善 |
4.4.2 原产地域保护实施 |
4.4.3 葡萄酒法律不断出台 |
4.4.4 不断完善的质量监督体系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葡萄酒产业化发展道路 |
5.1 葡萄酒生产规模壮大 |
5.1.1 酿酒葡萄种植面积扩大 |
5.1.2 葡萄酒生产能力增长 |
5.1.3 葡萄酒生产企业增多 |
5.2 产业链条不断完善 |
5.2.1 原料供应基地化 |
5.2.2 配套企业专业化 |
5.2.3 流通渠道多元化 |
5.2.4 学院制人才培养体系形成 |
5.2.5 产业功能升级 |
5.2.6 葡萄酒文化普及 |
5.3 葡萄酒产业集聚发展趋势 |
5.3.1 葡萄酒产业集聚的演进路径与分布现状 |
5.3.2 葡萄酒产业积聚动力机制简要分析 |
5.3.3 葡萄酒产业集聚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
5.4 葡萄酒产业组织日趋合理化 |
5.4.1 改革开放后葡萄酒消费的三次转折 |
5.4.2 葡萄酒消费市场格局 |
5.4.3 葡萄酒产业市场集中度 |
5.4.4 葡萄酒行业市场绩效 |
5.4.5 葡萄酒企业品牌成长 |
5.4.6 企业管理体制变革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中国葡萄酒产业国际化前景展望 |
6.1 何谓葡萄酒产业国际化 |
6.1.1 客户国际化 |
6.1.2 团队国际化 |
6.1.3 机制国际化 |
6.2 葡萄酒产业如何实现国际化 |
6.2.1 地域化酿酒 |
6.2.2 制定清晰可行的标准 |
6.2.3 培养国际化人才 |
6.2.4 形成中国葡萄酒文化 |
6.2.5 建立国际化制度体系 |
6.2.6 培育强大品牌 |
6.3 葡萄酒产业国际化前景展望 |
6.3.1 新旧世界主要国家葡萄酒简史 |
6.3.2 中国葡萄酒产业国际化前景展望 |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6)回望:入世十年的中国葡萄酒(论文提纲范文)
1 入世敞开了中国葡萄酒市场的大门 |
2 入世十年中国葡萄酒产业取得长足发展 |
2.1 中国的葡萄酒产业政策日趋完善 |
2.2 中国葡萄酒的产量与消费增长巨大 |
2.3 中国葡萄酒企业快速成长 |
2.4 丰富多样的葡萄酒营销及投资模式 |
2.5 中国葡萄酒企业的海外扩张 |
3 入世为中国葡萄酒产业带来的思考 |
3.1 强劲的进口势头对国内葡萄酒市场产生的冲击持续增强 |
3.2 本土葡萄酒文化急需培养 |
3.3 国内酿酒葡萄种植产业仍需科学发展 |
(7)中国葡萄酒产业国际竞争力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本文研究主要内容及方法 |
1.5 技术路线 |
2 理论基础 |
2.1 产业竞争力相关理论 |
2.1.1 产业竞争力定义及内涵 |
2.1.2 竞争优势论及其相关理论 |
2.1.3 迈克尔·波特的竞争优势论 |
2.2 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 |
2.2.1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 |
2.2.2 贸易竞争力指数 |
2.2.3 国际市场占有率 |
2.3 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模型 |
2.3.1 产业竞争力的新钻石模型 |
2.3.2 Kim- Marion 模型 |
2.3.3 王仁曾的模型 |
2.4 产业竞争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
3 后金融危机时代国内外葡萄酒产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
3.1 金融危机及后金融危机时代 |
3.1.1 金融危机 |
3.1.2 金融危机时代 |
3.2 金融危机前后世界葡萄酒产业发展情况 |
3.2.1 生产情况 |
3.2.2 消费情况 |
3.2.3 贸易情况 |
3.3 金融危机前后中国葡萄酒产业发展状况 |
3.3.1 生产情况 |
3.3.2 消费情况 |
3.3.3 贸易情况 |
3.4 金融危机对世界及中国葡萄酒产业的影响 |
3.4.1 金融危机对新世界葡萄酒国家的影响 |
3.4.2 金融危机对旧世界葡萄酒国家的影响 |
3.4.3 金融危机对中国葡萄酒产业的影响 |
3.5 后金融危机时代世界及中国葡萄酒产业发展趋势 |
4 基于波特模型对中国葡萄酒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分析 |
4.1 生产要素 |
4.1.1 天然资源 |
4.1.2 资本资源 |
4.1.3 人力资源 |
4.1.4 知识资源 |
4.1.5 基础设施 |
4.2 需求条件 |
4.3 相关及支持产业 |
4.4 企业战略、市场结构和竞争对手的表现 |
4.5 外部竞争要素 |
4.5.1 政府作用 |
4.5.2 文化因素 |
4.5.3 机会 |
5 中国葡萄酒产业影响因素分析 |
5.1 理论模型和变量选择 |
5.1.1 被解释变量选择 |
5.1.2 解释变量选择 |
5.2 中国葡萄酒产业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
5.2.1 变量选择及数据处理 |
5.2.2 模型的建立与估计 |
5.2.3 结果分析 |
5.2.4 结论 |
6 中国葡萄酒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提升产业竞争力的路径 |
6.1 中国葡萄酒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
6.1.1 原料生产模式落后 |
6.1.2 产业起步晚、底子薄和消费习惯的制约 |
6.1.3 资金的限制 |
6.1.4 技术壁垒的影响 |
6.1.5 进口葡萄酒对国内市场的冲击 |
6.1.6 未形成规模经济,企业品牌意识差 |
6.2 政策和战略建议 |
6.2.1 政府政策 |
6.2.1.1 建立保税区政策 |
6.2.1.2 促进葡萄酒产业集群化进程 |
6.2.1.3 技术和人才政策 |
6.2.1.4 政府的责任 |
6.2.2 战略建议 |
6.2.2.1 注重葡萄产地,形成产地酒概念 |
6.2.2.2 收购国外葡萄酒企业,参与全球竞争 |
6.2.2.3 原料产地向西部转移 |
6.2.2.4 企业之间的合作与竞争战略 |
6.2.2.5 加大宣传力度,增加消费群体 |
6.2.2.6 循环经济模式下发展我国葡萄酒产业 |
7 结论、创新点和不足 |
7.1 结论 |
7.2 创新之处 |
7.3 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8)TRIPS协定下地理标志保护的法律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的意义 |
二、现有研究文献述评 |
三、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地理标志保护制度概述 |
第一节 地理标志概念的演变与特征 |
一、地理标志概念的演变 |
二、地理标志的特征 |
(一) 权利的共享性 |
(二) 权利转让的限制性 |
(三) 权利相对的永久性 |
第二节 地理标志保护法律制度的演变 |
一、地理标志保护国内法律制度的演变 |
(一) 法国地理标志保护法律制度的演变 |
(二) 美国地理标志保护法律制度的演变 |
(三) 印度地理标志保护法律制度的演变 |
二、区域性的地理标志保护制度:以欧盟为例 |
(一) 农产品及食品地理标志和原产地名称制度 |
(二) 葡萄酒和烈性酒地理标志保护制度 |
三、地理标志保护国际法律制度的演变 |
(一) 《巴黎公约》有关地理标志的规定 |
(二) 《马德里协定》有关地理标志的规定 |
(三) 《里斯本协定》有关地理标志的规定 |
(四) TRIPS协定谈判中有关地理标志的争议 |
第三节 地理标志保护制度的法律价值 |
一、地理标志保护制度的秩序价值 |
二、地理标志保护制度的自由价值 |
三、地理标志保护制度的效率价值 |
四、地理标志保护制度的正义价值 |
第二章 地理标志保护的法律模式研究 |
第一节 TRIPs协定对地理标志保护的要求 |
一、地理标志的定义及确认标准 |
二、最低保护标准 |
三、葡萄酒和烈性酒地理标志的额外保护 |
四、葡萄酒地理标志的额外附加保护 |
五、地理标志保护的例外 |
六、地理标志的救济措施 |
七、WTO争端解决机制的适用 |
八、对TRIPS协定有关地理标志保护规定的评论 |
第二节 地理标志保护的法律模式问题 |
一、商标法保护模式的问题 |
(一) 普通商标与地理标志之间的关系 |
(二) 地理标志注册为集体商标或证明商标的审查标准 |
(三) 地理标志注册为商标的程序 |
(四) 商标的使用及监管 |
(五) 救济措施 |
(六) 对外国地理标志的保护 |
二、专门立法保护模式的问题 |
(一)地理标志定义及确认标准 |
(二) 地理标志事先确认的程序 |
(三) 地理标志的使用及监管 |
(四) 救济措施 |
(五) 对外国地理标志的保护 |
三、商业行为法保护模式的问题 |
(一) 地理标志的使用及监管 |
(二) 救济措施 |
(三) 对外国地理标志的保护 |
第三节 地理标志保护模式的发展趋势问题 |
一、各保护模式的利弊分析 |
二、保护模式的发展趋势 |
第三章 地理标志的法律主体研究 |
第一节 知识产权法律主体的理论基础 |
一、法律主体的历史演变及其确认标准问题 |
(一) 从生物意义上的人到“人可非人” |
(二) 从“人可非人”到“人均为人” |
(三) 从“人均为人”到“非人可人” |
(四) 法律主体的确认标准 |
二、知识产权法律主体的确认问题 |
(一) 知识产权的私权属性 |
(二) 知识产权法律主体的确认问题 |
第二节 地理标志法律主体的独特性问题 |
一、地理标志的权利属性问题 |
(一) 地理标志是否包含创造性劳动成果 |
(二) 地理标志是纯粹的私权抑或带有公权力色彩的私权 |
二、地理标志法律主体的独特性问题 |
(一) 地理标志的所有权主体 |
(二) 抽象的集体所有与个体的共同使用 |
(三) 地理标志使用主体范围的确定 |
第三节 地理标志法律主体的实证分析 |
一、TRIPS协定关于地理标志的权利主体确认 |
二、各个国家或地区关于地理标志权利主体的规定 |
(一) 从事地理标志产品生产经营的自然人或经营实体 |
(二) 从事地理标志产品生产经营的自然人或经营实体的协会或组织 |
(三) 相关政府机构 |
(四) 其他权利主体 |
第四章 地理标志产品区别性保护研究 |
第一节 TRIPS协定关于区别性保护的规定 |
一、地理标志产品区别保护的缘由 |
(一) 葡萄酒产业利益的驱动 |
(二) 地理标志保护的现状 |
(三) 谈判的结果 |
二、一般产品地理标志的最低保护标准 |
(一) 禁止任何使用地理标志误导公众的行为 |
(二) 禁止任何使用地理标志构成不正当竞争的行为 |
(三) 禁止将不真实地理标志注册为商标或宣告该注册无效 |
三、葡萄酒和烈性酒地理标志的额外保护 |
(一) 不以误导公众为保护前提 |
(二) 禁止以搭便车的方式使用葡萄酒和烈性酒地理标志 |
四、葡萄酒地理标志的额外附加保护 |
(一) 对葡萄酒同名地理标志的保护 |
(二) 建立葡萄酒地理标志通知和注册的多边制度 |
第二节 区别性保护实践中的法律问题 |
一、一般产品地理标志保护的实践问题 |
(一) 误导公众的判断标准问题 |
(二) 搭便车行为的禁止问题 |
(三) 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确定问题 |
(四) 关于法律手段的问题 |
二、葡萄酒和烈性酒地理标志保护的实践问题 |
(一) 关于葡萄酒和烈性酒地理标志退化为通用名称的判断标准问题 |
(二) 关于禁止以翻译形式使用葡萄酒和烈性酒地理标志的问题 |
第三节 区别性保护的发展趋势问题 |
一、区别性保护的成效分析 |
(一) 对利益关系人的影响 |
(二) 对消费者的影响 |
(三) 对成员方行政管理成本和司法资源的影响 |
(四) 对贸易的影响 |
二、区别性保护的发展趋势 |
(一) 成员方关于地理标志区别性保护立法的发展趋势 |
(二) 地理标志区别性保护国际立法的发展趋势 |
第五章 地理标志产品的质量监管研究 |
第一节 地理标志产品质量监管的必要性 |
一、地理标志权利的集体性 |
二、地理标志本身蕴含质量保证 |
三、地理标志产品性状的独特性 |
第二节 地理标志产品质量监管的实践性问题 |
一、质量监管的主体 |
二、质量监管的方式 |
三、质量监管的责任机制 |
第三节 地理标志产品的标准化问题 |
一、地理标志产品标准化的必要性 |
(一) 保证同等产品品质的需要 |
(二) 保证产品质量安全的需要 |
(三) 突破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需要 |
(四) 保护地理标志产品的需要 |
二、地理标志产品标准化的运作模式 |
(一) “企业+农户”运作模式 |
(二) “合作社+农户”模式 |
(三) “协会+农户”模式 |
(四) 标准化示范区 |
三、地理标志产品标准化的选择与借鉴 |
(一) 标准的选择 |
(二) 经营模式的选择 |
第六章 地理标志国际保护的发展趋势 |
第一节 区域性地理标志保护的发展趋势问题 |
一、地理标志保护标准及保护模式的选择 |
(一) 北美贸易自由区 |
(二) 班吉协定 |
(三) 安第斯共同体第486号决议 |
二、地理标志与相关标示性权利冲突的处理 |
(一) 商标与地理标志的冲突与协调 |
(二) 通用名称与地理标志的冲突与协调 |
(三) 在先使用相似名称与地理标志的冲突与协调 |
(四) 其他权利标识性权利与地理标志的冲突与协调 |
三、与TRIPS协定保护标准的比较 |
(一) 定义与保护对象 |
(二) 保护模式 |
(三) 保护标准 |
(四) 保护例外 |
第二节 多边地理标志保护的发展趋势问题 |
一、关于地理标志额外保护范围扩大问题 |
(一) 列入谈判议题的合法性问题 |
(二) 扩大额外保护范围的必要性问题 |
(三) 现有地理标志保护措施的有效性问题 |
(四) 扩大额外保护范围的成本收益分析 |
二、关于建立地理标志的通知和注册制度问题 |
(一) 建立通知和注册多边制度的目的性问题 |
(二) 通知和注册多边制度的内容 |
(三) 通知和注册多边制度的效力之争 |
第七章 我国地理标志法律保护制度研究 |
第一节 我国地理标志法律保护的历史及现状 |
一、我国地理标志保护的历史回顾 |
(一) 商标法保护制度 |
(二) 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制度历史回顾 |
(三) 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制度 |
(四) 其他法律的兜底保护 |
二、多种地理标志法律保护制度并存的现状 |
(一) 商标法保护制度 |
(二) 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制度 |
(三) 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制度 |
第二节 我国地理标志法律保护存在的问题 |
一、关于地理标志产品的保护范围问题 |
二、关于地理标志保护的模式问题 |
三、关于地理标志的权利主体问题 |
四、关于区别性保护制度问题 |
五、关于地理标志产品的质量监控问题 |
六、关于我国参与地理标志国际谈判的问题 |
第三节 我国地理标志法律保护的完善和发展 |
一、自主创新战略下加强地理标志保护的重要性 |
二、我国地理标志法律保护制度在国内层面上的调整 |
(一) 现有地理标志法律保护制度的协调和完善 |
(二) 地理标志立法之构想 |
三、加强地理标志的国际谈判和合作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致谢 |
(10)张裕葡萄酒营销的4R策略研究 ——以上海市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有利于张裕葡萄酒提高品牌综合影响力 |
1.2.2 有利于张裕葡萄酒在上海市场精耕细作 |
1.2.3 有利于构建张裕葡萄酒上海市场的快速反应机制 |
1.2.4 有利于提高中国葡萄酒市场的国际竞争力 |
1.3 研究方法 |
1.4 本文可能的创新之处 |
1.5 研究路线 |
第二章 相关的基础理论 |
2.1 市场营销与市场营销观念 |
2.1.1 市场营销的概念 |
2.1.2 市场营销观念 |
2.2 市场营销4P组合理论 |
2.3 市场营销4C与4R理论 |
2.3.1 以顾客满意为目标的4C理论 |
2.3.2 以竞争为导向的市场营销4R理论 |
2.4 关于本文研究的几点说明 |
2.4.1 营销4R的适用条件 |
2.4.2 研究对象选取的依据 |
2.4.3 关于葡萄酒营销渠道的研究 |
2.4.4 关于葡萄酒营销策略的研究 |
第三章 张裕葡萄酒上海市场的环境SWOT分析 |
3.1 张裕葡萄酒上海市场的宏观环境分析 |
3.1.1 上海市场的经济环境 |
3.1.2 上海市场的人口环境 |
3.1.3 上海市场的社会文化环境 |
3.1.4 上海市场的其他环境分析 |
3.2 张裕葡萄酒上海市场的微观环境分析 |
3.2.1 上海市场的行业环境分析 |
3.2.2 上海市场的竞争对手分析 |
3.2.3 上海市场的经销商分析 |
3.2.4 上海市场的消费者行为分析 |
3.3 张裕葡萄酒上海市场的SWOT分析 |
3.3.1 优势 |
3.3.2 劣势 |
3.3.3 机会 |
3.3.4 威胁 |
第四章 张裕葡萄酒上海市场的4R策略运用现状、问题及原因分析 |
4.1 张裕葡萄酒上海市场的4R现状 |
4.1.1 张裕上海市场重视渠道建设——重视反应 |
4.1.2 张裕上海市场的重视产品品牌的培育——需求关联 |
4.1.3 张裕上海市场重视价格体系的构建——实现盈利 |
4.1.4 张裕上海市场灵活多变的促销策略——沟通关系 |
4.2 张裕葡萄酒上海市场的4R策略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4.2.1 针对外部环境的多变性,反应滞后 |
4.2.2 概念炒作和葡萄酒文化的错位——关系缺失 |
4.2.3 高端产品定位与消费需求满足的矛盾性——关联越位 |
4.2.4 市场竞争的白热化——回报缩水 |
第五章 张裕葡萄酒上海市场的4R策略模型构建及对策研究 |
5.1 张裕葡萄酒上海市场的4R策略模型构建 |
5.1.1 构建张裕上海市场4R营销策略绩效的子系统 |
5.1.2 确定指标评价值,进行指标值标准化 |
5.1.3 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 |
5.1.4 张裕上海市场4R营销策略绩效评价的评价方法 |
5.1.5 建立张裕上海市场4R营销策略绩效灰色集成评估模型 |
5.1.6 求灰色集成评价结果 |
5.2 进一步完善张裕葡萄酒上海市场4R竞争的机制构建 |
5.2.1 果断把握市场先机——构建快速反应机制 |
5.2.2 拓展较为完善的产品组合满足消费者需求——构建产品与需求的关联机制 |
5.2.3 唱响葡萄酒文化的主旋律——构建长期的关系机制 |
5.2.4 调整并优化品牌战略——构建盈利机制 |
第六章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后记 |
四、面对WTO的中国葡萄酒业——谈入世后葡萄酒业提高产品质量的几个关键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南非“黑人经济振兴”研究(1994-2014)[D]. 黄玉沛. 上海师范大学, 2016(11)
- [2]欧盟地理标志产品管理研究[D]. 王莉. 吉林大学, 2015(08)
- [3]中国葡萄酒产业竞争力研究[D]. 何瑜.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4(03)
- [4]贸易自由化对中国葡萄酒进口贸易的影响 ——基于引力模型的实证分析[D]. 陈慧. 华中科技大学, 2013(12)
- [5]近现代中国葡萄酒产业发展研究[D]. 吕庆峰.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3(08)
- [6]回望:入世十年的中国葡萄酒[J]. 陈万钧,许教伍. 中外葡萄与葡萄酒, 2012(02)
- [7]中国葡萄酒产业国际竞争力分析[D]. 闫瑜. 中国海洋大学, 2011(04)
- [8]TRIPS协定下地理标志保护的法律问题研究[D]. 方兴顺. 华东政法大学, 2010(07)
- [9]我国葡萄酒酿造业的发展与展望[A]. 于竞舟,李佩云. 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B卷)——第七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暨浑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论坛文集, 2010
- [10]张裕葡萄酒营销的4R策略研究 ——以上海市场为例[D]. 刘仁东. 苏州大学, 20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