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加工业向食品制造业转型

农产品加工业向食品制造业转型

一、农产品加工业要向食品制造业转变(论文文献综述)

任长秋[1](2020)在《农产品加工业FDI技术溢出时间效应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指出当前我国农村正处于贫困地区全面脱贫、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发展壮大村集体股份经济的关键时期,深入探讨农产品加工工业技术进步、加快农产品加工工业发展对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具有一定积极意义。本文以农产品加工业FDI技术溢出为研究对象,基于引进农产品加工业FDI可能促进本土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学习进而提高本土企业绩效的基本假设,围绕分析回答:我国农产品加工业FDI技术溢出随时间变化的样态是什么?溢出快慢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旨在揭示我国农产品加工业FDI技术溢出的动态过程及整体影响因素框架,以便更好的优化我国农产品加工业领域的引资工作并加快推进我国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学习速度。1、本论文应用FDI技术溢出、组织学习、技术追赶、时间压缩不经济、“干中学”、技术扩散等理论知识,利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中国专利数据库和大量统计资料,对我国农产品加工业FDI技术溢出的动态过程及整体影响因素进行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文献和理论分析。这部分主要对FDI理论进行回顾并调研FDI技术溢出的相关文献。本文首先界定FDI技术溢出的基本概念,并回顾它的重要理论基础。然后,围绕FDI技术溢出作用机制、FDI技术溢出经验证据、农业领域FDI研究,特别是农产品加工工业领域的FDI技术溢出效应研究展开文献调研,进而为本研究的视角选择、理论阐述、方法选择、创新点凝练等提供充足的文献支撑。在此基础上,本文构建FDI技术溢出时间效应及影响因素的整体理论分析框架。现有文献对FDI技术溢出的作用机理主要从静态视角提出,回答FDI技术溢出是否存在,而未涉及FDI技术溢出的时间问题。因此,本文一方面拓展FDI技术溢出作用机理的时间维度,另一方面借鉴组织学习、技术追赶、时间压缩不经济、“干中学”、技术扩散等多种理论视角,对FDI技术溢出的时间效应做出理论推导。本文进一步从机会、动机和能力的维度构建影响FDI技术溢出时间效应的整体框架模型,分别选择2个代表性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分析,详细论证它们对FDI技术溢出时间效应、速度快慢的作用机理。(2)描述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及FDI投资情况,并初步探索他们之间的相关关系。基于统计数据基础上,描述我国农产品加工产业发展及FDI利用现状、发展趋势、特点等,并在宏观层面建立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对宏观经济发展、农产品加工业FDI与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之间的量化关系。(3)实证研究的主要数据和方法。主要包括数据来源及清洗,以及数据匹配工作,并围绕本研究理论推导的验证,进行模型构建、样本选择、变量测量等工作。(4)实证结果部分。这部分采用规范的实证分析方法对本文提出的FDI技术溢出时间效应、溢出速度及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模型进行实证检验,并使用多种分析方法对研究结论的稳健性和内生性问题进行处理,确保研究结论的可靠性和稳健性。2、本文按照“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逻辑思路展开研究,研究结论表明:(1)从理论上看,农产品加工业FDI技术溢出存在时间效应。农产品加工业FDI技术溢出会随着进入我国的时间长短而对我国农产品加工企业产生影响,农产品加工业FDI进入我国的时间和我国农产品加工企业从中获得的技术外溢呈正相关关系。但是,随着时间的变化,我国农产品加工企业从中能获得的技术外溢也会降低,呈逐渐减弱的发展态势。(2)影响农产品加工业FDI技术溢出时间效应的因素可以纳入一个整体的“机会—动机—能力”分析框架中。机会、动机和学习能力三者相互作用共同影响FDI技术溢出的时间。我国农产品加工企业首先要有获得学习FDI技术和管理经验的机会才能快速学习农产品加工业FDI的先进技术和管理,但这种机会并不能直接转化为本土企业的良好绩效和生产效率,需要本土企业积极主动的寻求和利用这种机遇,而这取决于本土企业的学习动机。最后,有了机会和学习动机,本土企业还需要学习能力去实施学习。当三者都具备时FDI技术溢出才可能发生,并且学习速度和FDI技术溢出才会加快。(3)我国农产品加工业近20年来取得了较快发展,产业发展在细分行业和区域上都呈现不均衡发展态势。1999—2017年农产品加工业的TFP平均增长率为4.18%,农产品加工业对经济的带动性强,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每增加1%,对第一产业增加值,农林牧渔服务业总产值以及就业分别增加5.81%,5.93%和1.87%。从农产品加工业利用外资情况来看,我国农产品加工业FDI企业数量和投资规模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在农产品加工细分行业和区域上也呈现不均衡分布特征,主要集中在纺织业和东部沿海省份。从农产品加工业利用的FDI和其技术进步的协整关系来看,农产品加工业利用FDI是推动行业TFP增长的原因,而TFP增长不一定导致农产品加工业利用外商投资的增加。农产品加工业利用FDI对TFP的影响作用随着时间逐渐增大,在滞后5期之后,农产品加工业TFP的变化有约20%来自于其利用的外商直接投资。此外,方差分析表明,农产品加工业利用FDI每增加1个单位,农产品加工业行业的销售收入、出口和就业人数分别增加35.5%,10.5%和31.7%。(4)农产品加工业FDI进入时间与我国农产品加工企业获得的技术外溢成正比关系,但随着FDI进入时间增加,这种正向作用的边际收益率呈现递减的趋势。其中,来自西方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业FDI比来自港澳台农产品加工业FDI的技术溢出速度快,农产品加工业FDI有节奏进入比无节奏进入的技术溢出速度快,但它不调节前向农产品加工业FDI进入时间的作用。民营企业比国有企业从农产品加工业FDI获得技术溢出速度快,要素市场扭曲负向调节FDI进入时间对技术溢出速度的影响,但是不调节前向FDI进入时间对技术溢出速度的影响。我国农产品加工企业同农产品加工业FDI企业之间的技术距离正向调节农产品加工业FDI技术溢出速度,地理距离负向调节农产品加工业FDI技术溢出速度。3、可能的创新之处:(1)研究视角的创新。从FDI研究的一般情况来看,传统FDI研究大多采取静态、截面、瞬时视角去研究FDI的技术溢出效应。本文考察FDI技术溢出的时间维度,即动态视角,并以我国农产品加工工业为行业背景。(2)研究内容的创新。首先,本文从时间维度视角重新对FDI技术溢出的作用机制进行阐释,并采用多理论视角丰富FDI技术溢出时间效应的理论基础。其次,构建一个完整、系统的FDI影响因素作用框架,增强影响因素之间的内在逻辑和行业及地域关联性,进而极大的拓展现有FDI技术溢出影响因素的内涵、广度和深度。最后,本文除讨论行业内溢出效应,同时还将考虑行业间的溢出时间效应问题,这也是现有研究较少涉猎的范畴。(3)研究方法的创新。本文以农产品加工业微观企业作为样本观测对象,克服了宏观层面、行业层面研究对企业的同质性假设,可以引入更多的企业异质性特征,使得研究结论更贴近企业决策主体,进而可望获得更有效的政策建议。同时,研究中引入多种方法对内生性问题进行处理,确保更加稳健、可靠的估计结果。最后,对于农业企业绩效的测量,将同时采用企业总产值和创新绩效指标。这种做法既沿袭了FDI研究的传统,同时更体现了当前创新型国家战略下的企业创新现实需求,也确保了本研究能够提供更加丰富和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韩俊杰[2](2020)在《新疆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推动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是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实现以产业兴旺助力乡村振兴的战略高地。新疆的特色灌溉农业、绿洲农业,成为新疆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基础,而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对带动就业、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实现全面小康、助力新疆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囿于多种原因的限制,新疆农产品加工业始终处于加工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的状态。因此,推动农产品加工业深加工,促进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成为“十三五”期间新疆自治区政府的重点扶持和优先发展对象。基于相关文献资料,结合理论分析与实际考察、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的方法,本文围绕新疆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路径展开研究。首先,明确本文研究对象为新疆12个农产品加工业细分行业后,分析了新疆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的基础。从生产增值能力、加工转化能力和盈利能力分析新疆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的内在力量,从原料供给规模、市场需求规模和政策支持力度三方面分析新疆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的外部条件;其次,研究了新疆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状况。在描述新疆农产品加工业产业组织模式、地理分布和产业规模的发展基础上,从科技创新、低能耗生产、品牌建设三方面整体上剖析新疆农产品加工转型升级现状,并运用H-O模型从要素禀赋变化的角度实证检验了新疆农产品加工业各细分行业的转型升级阶段;之后,对不同阶段农产品加工业选取典型行业,构建SBM超效率静态模型和ML指数动态模型测评各阶段的转型升级效率;再次,分析不同阶段下制约新疆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因素;最后针对不同阶段的新疆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设计路径,并提出相应保障措施,以实现新疆农产品加工业的价值链攀升。通过以上考察和分析,研究结论如下:(1)新疆农产品加工业遵循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的转型升级路径: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处于劳动密集型阶段,大部分行业处于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过渡阶段,农副产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等几个行业步入资本密集型阶段。(2)运用超效率SBM模型对不同转型升级阶段的重要行业进行效率测度,发现农产品加工业在各转型升级阶段目前主要存在规模小、技术投入不足、设备更新速度缓慢、生产要素利用能力较弱等问题。具体而言:静态效率结果表明新疆农产品加工业的转型升级效率总体较低,且行业资源利用能力与行业所处转型升级阶段并无正相关关系。所有行业中,食品制造业的静态效率值最低,纺织业、造纸及纸制品制造业的技术研发投入低,环境污染较为严重;含ML指数的动态效率测度结果表明,2010年是农产品加工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化(ML指数)的分异节点:新疆农产品加工业ML指数整体上在2010年之后的波动幅度较大,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变化交替成为ML指数变化的主要原因。处于劳动密集型阶段的行业,全要素生产率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处于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过渡阶段的行业中,纺织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最低。处于资本密集型阶段的行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化波动明显。(3)通过分析制约新疆农产品加工业的外部因素,发现金融支持、集聚程度、财税支持政策是影响新疆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的主要因素。

宋洋[3](2019)在《广东省制造业空间布局的演变研究》文中指出产业在区域空间布局的演变是随着区域经济发展进程自发形成的产业空间组合形式变化的动态过程。横向来看,受不同区域的资源禀赋、市场环境、政策制度、历史沿革等因素差异的影响,产业在不同区域的运动状态和组合形式会有所差异;纵向来看,区域内影响因素随时间的改变,产业在空间上的分布特点和运动轨迹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另外,不同类型产业在空间布局上的变化也存在显着差异。详细了解产业空间分布演变的规律将有助于充分发挥区域的比较优势、高效利用区域内资源、协调区域间产业的分工与合作,从而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国民经济各部门协调有序、持续稳定地健康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显着提高,制造业也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国际产业转移的浪潮,中国制造业大规模地向东南沿海省份集聚,造就了一个个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制造业产业集群。广东省的珠三角地区借助毗邻港、澳的地缘优势以及国家区域政策的特殊待遇,获得了大量海外投资,并通过“三来一补”的方式嵌入全球价值链中,承接了大批来自港、澳及海外的加工制造企业(生产部门)的转移,制造业产业规模迅速扩张,一跃成为全国制造业最发达的地区。同时,广东省内珠三角与粤东、西、北地区之间的经济差距开始逐渐拉大。如今,珠三角地区已经迈入工业化后期阶段,产业发展更加趋于集约化、高端化、智能化,传统落后制造产能逐渐被淘汰或转移。而粤东、西、北地区则由于经济发展相对缓慢,仍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制造业仍是以初级产品加工业、纺织、冶炼等低端制造业为主,而现代制造业和高端服务业的产值比重较低。广东省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性造就了广东特色的制造业空间布局,占全省土地面积30%的珠三角区域集聚了全省80%的制造业企业,产业集聚程度远远高于粤东、西、北地区。珠三角制造业的高度集聚虽然能降低企业间的交易成本、提高生产运作效率,但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张、企业数量的快速增加,珠三角地区的环境承载力每况愈下,劳动力、能源等各种要素价格飞速上涨、工业用地资源日益稀缺、交通拥堵、环境污染以及产业升级压力等一系列问题陆续涌现,迫使一些对劳动力、土地、能源等方面需求较高的企业或生产部门想要向珠三角以外地区转移。粤东、西、北地区虽然一直积极承接来自珠三角以及海外的产业转移,但由于受各地的产业基础、资源禀赋、市场环境、政策支持度等因素的不同影响,各地区对不同类型制造业的集聚能力有较大差异,进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制造业空间布局演变形态。本文以广东省制造业为研究对象,详细分析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广东制造业的发展脉络和特点,利用地区专业化指数、区域产值份额变动图、区域制造业平均集中率、空间分散度指数的变化态势,分析制造业在广东省内各区域分布的演变情况,并且进一步实证分析在广东省不同区域范围内影响制造业分布状况的因素差异情况,对比2000—2007年和2008—2017年两个时间段,实证分析不同类型制造业空间集聚程度的影响因素及影响程度的变化情况,最后,结合本文的主要结论提出适合广东省制造业未来发展的空间布局建议。本文的正文部分共分为6章,各章简要内容如下:第1章,绪论。主要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研究对象的界定、文献综述、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研究方法、创新和不足。第2章,产业布局的相关理论基础。本章对产业布局相关理论基础进行总结,分别从产业布局的概念和指向、产业区位理论、产业集聚相关理论、产业扩散相关理论四个方面对产业空间布局研究提供理论依据。第3章,广东省制造业的发展脉络及特点。本章首先对广东省工业发展的总体态势进行分析,发现在1990—1995年和2001—2007年两个时间段广东省的工业增长经历了两次高峰期,2010年以后广东的工业增长率呈现持续下降态势;其次,研究广东省制造业的发展历程,详细分析了各时期广东省制造业主导产业的发展特点和演变趋势;再次,本章分析了广东省制造业在全国中地位的变化情况,从广东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在全国的比重、各制造行业占全国产值份额的变化、广东省制造业在全国具有比较优势行业的变化三个角度,分析广东省制造业在全国经济地位的变化及比较优势行业的演变;最后,分析广东省制造业发展的主要特点,从专业镇特色经济发展模式、制造业内部结构的变化特点、制造业省内区域间发展差距悬殊、制造业的外贸依存度较高四个方面进行分析。第4章,广东省制造业空间布局的演变。本章首先采用地区间专业化指数和地区相对专业化指数分析广东省内四个区域之间和各地市之间制造业专业化水平的变化趋势,广东省四个经济区域之间的制造业结构差异明显,尤其以珠三角和其他非珠三角区域的地区专业化水平差异较大,具有良好的产业分工的基础,广东各城市之间的专业化水平有所上升,形成了较为鲜明的特色制造业产业集群。其次,珠三角仍然是广东省制造业集聚的核心区,但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已经呈现出从珠三角地区向外扩散的态势,主要从珠三角地区向粤东地区转移;资本密集型制造业也出现一定程度的扩散,体现为从珠三角核心城市(广州)向珠三角其他城市(佛山、东莞、惠州)转移,相较于劳动密集型制造业,资本密集型制造业分布仍比较集中;广东的技术密集型制造业的地理集中程度不断提高,高度集中在珠三角七个城市(除肇庆和江门)。最后,利用空间分散度指数对制造业各行业空间集聚与扩散的演变趋势进行分析,从珠三角、粤东、粤西、粤北四个区域视角分别分析产业的集聚与扩散趋势,珠三角大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呈扩散态势,而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呈集聚的态势;粤东地区在空间上形成集聚趋势的行业既有纺织业、食品制造业等传统产业,也有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业等现代制造业;粤西地区的石油加工业的空间集聚程度有所提高;粤北地区的纺织业和服装业的空间集中趋势比较明显,但多数行业还是呈比较分散的分布态势。第5章,广东省制造业空间布局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本章从比较优势理论、要素禀赋理论、新经济地理理论、政府行为等多个角度分析影响制造业空间布局的因素,在对广东省制造业空间布局影响因素的分析中,运用多元回归的分析方法进行实证分析,由于珠三角与非珠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差距悬殊,且处于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因此,设立了全省范围、珠三角区域、非珠三角区域三个模型进行比较分析。实证分析发现,珠三角与非珠三角地区制造业空间布局影响效果相似的因素包括资源禀赋、交通运输条件、市场需求、外部性和技术创新能力,而在区域上有显着差异的影响因素是拥挤效应、对外开放程度、政府支持度三项因素。在比较不同要素密集度制造业空间布局影响因素的分析中,发现由于制造业类型不同,对其空间布局产生主要影响的因素也存在显着差异,本文以2008年为分水岭,分别实证分析了2000—2007年和2008—2017年两个时间段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制造业产业集聚的影响因素及效果差异。第6章,结论与对策建议。首先对前文的研究结论进行综合归纳,提取本文的核心观点,然后,依据上述结论提出广东制造业空间布局的优化建议。

孙梦欣[4](2019)在《河南省农产品加工业的竞争力研究》文中提出河南省作为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责任大省,稳居前列的粮食产量、劳动力资源和不断改善的产业基础,为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建立了突出的比较优势。随着中部崛起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以及农业供给侧改革的深化,河南省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进入机遇期和瓶颈期,亟待进一步提高竞争力。偏离份额分析法是应用于区域产业结构和竞争力研究的科学方法,利用其动态拓展模型和空间拓展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可以对时间和空间视角下河南省农产品加工业的竞争力得出量化的评价结果。在时间视角下,河南省农产品加工业各行业在研究期间都实现了正的实际增长,国家经济增长对各行业的带动作用在增强,结构因素和竞争力因素所培育的发展优势对不同行业增长的作用不尽相同,但是河南省农产品加工业整体上具备结构和竞争力优势,是发展速度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增长部门。时间视角下的河南省农产品加工业,生产竞争力呈现出行业差异大和阶段性同步变化的特征;结构竞争力表现出整体水平略有下降和在增长中贡献作用减弱的特征;市场竞争力表现出整体水平有所进步但缺乏稳定性,以及在增长中贡献作用增强的特征。在空间视角下,河南省农产品加工业各行业的实际增长阶段性变化的特征明显,邻近省份的经济增长对各行业空间结构优势的正面影响居上,但效果有限,河南省农产品加工业各行业的空间竞争力优势进步明显,但下行压力大。就平均水平而言,河南省农产品加工业的多数行业相较于邻近省份为具备部门优势的增长部门,部分行业基础较好但竞争实力不足,应加快培育竞争优势。空间视角下的河南省农产品加工业,生产竞争力呈现为整体规模大但生产效率较低的特征;空间结构竞争力表现出整体水平有所上升和在增长中贡献作用依旧重要的特征;空间市场竞争力表现出整体水平有所上升但稳定性不足,以及在增长中贡献作用增强的特征。进一步地分析河南省农产品加工业竞争劣势形成的原因,包括:产业政策具有局限性、社会化服务体系滞后;机制和结构性矛盾突出,以及企业创新能力不足。相应地,促进河南省农产品加工业竞争力提高的对策,具体为:完善产业扶持政策、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转变机制和调整产业结构,以及增强企业创新能力。系统的理论分析和模型分析可以为客观地评价和判断河南省农产品加工业各行业的竞争力提供必要的逻辑支持,由此进行的原因探究和对策建议也会对现实中河南省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产生积极的意义。

高诗雨[5](2019)在《安徽省农产品加工业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安徽省是农业大省,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对农业优质、高效发展,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促进农村产业深度融合等都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提高生产效率能够实现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安徽农产品加工业效率顺应了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需要,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具有实际意义。本文基于全要素生产率理论,先对安徽省农产品加工业现状进行分析,运用DEA和Malmquist指数法对效率进行测算,并构建面板数据模型探究效率的影响因素。主要研究结论:(1)安徽省农产品加工业在快速发展,但与相邻省份相比实力较弱。农副食品加工业,橡胶和塑料制品业,纺织服装、服饰业,纺织业的产值排名前四,其产值之和占据安徽省农产品加工业的60%。(2)2005-2017年,安徽省农产品加工业的平均全要素生产率为0.865,生产效率不高,纯技术效率0.99接近于1,平均规模效率为0.874。安徽省的农产品加工业TFP有大幅度提高,主要是技术进步带动的。(3)12子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存在差异,多数处于DEA无效状态,技术效率低导致的综合效率低下。子行业的TFP都在增加,主要带动增长的原因是技术进步。(4)安徽省的农产品加工业的TFP为0.725,高于相邻5省。(5)企业规模、外商直接投资、农业水平、经济水平增长率的变化,对农产品加工业TFP的增长有显着正向影响,劳动力素质的增长与TFP的增长呈显着负相关,在统计学意义上,R&D投入、产业集聚对安徽省的农产品加工产业TFP影响不显着。鉴于此,提出加快培育大型的龙头企业,增加R&D研发投入,注重人才引进、员工培养与培训,积极培育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大力招商引资、充分利用FDI,加强与农业联系,企业充分利用外部经济条件等建议。

罗文汶[6](2019)在《四川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能力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农产品加工业作为连接第一、二产业的纽带,在推动农业发展和工业发展方面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同时,农产品加工业也是推动现代农业及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形成的关键性产业。近年来,四川省人民政府高度重视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2018年出台了《关于加快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相关政策。四川省作为农业大省、人口大省,具有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先天优势。对四川省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能力的研究,在增加农产品附加值、促进农业产业化形成、解决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不平衡增长理论、发展极理论、产业链理论为基础,采用四川省农产品加工业2007-2017年统计数据,从农产品资源、企业数量、从业人员及经济效益等7个方面出发,分析了四川省农产品加工业的产业基础状况。结果显示:在农产品资源方面,四川省主要农产品产量较好,农产品加工业原料较为丰富,但存在加工原料与加工企业发展不配套的问题。在从业人员与企业数量方面,农产品加工企业在解决就业问题方面起着较大作用,但近年来出现加工企业规模小,龙头企业较少的问题。在经济效益和产值规模方面,四川省农产品加工业的经济效益情况较好,产值规模较大,对于四川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但在农产品加工深度和品牌方面,四川省农产品加工程度低,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品牌较少。本文构建了产业市场潜力、产业比较优势度、产业专门化率及产业关联度四个指标,分析了四川省农产品加工产业的发展能力水平。结果显示,在产业市场潜力方面,四川省农产品加工业在全国市场所占比例较小,发展潜力较大;产业比较优势度与产业关联度指标较好,在四川省众多行业中具有一定发展优势;在产业专门化率指标方面,专业化程度较低,集聚能力表现差,不具有发展优势。另外,运用数据包络法分析农产品加工业12个具体行业的生产效率情况,再根据前文对农产品加工业产业基础、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能力的评价结果得出了当前四川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能力提升面临的难题,包括农产品加工原材料生产不配套、未形成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加工企业规模小,龙头企业相对较少,农产品加工程度低,农产品加工产业专门化程度低这四方面。最后,针对当前发展能力提升面临的四大难题,得出了四点政策启示:提升农产品加工业原料基础,培育发展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加快培育龙头企业,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度;提升产业专门化程度,促进产业集聚。

陶济美[7](2019)在《吉林省农产品加工企业技术创新绩效评价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指出农产品加工企业是促进农业经济增长的重要产业,技术创新在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发展中已经成为一个核心的竞争力量,企业必须依靠技术创新发展新的产品,才能够在如今市场竞争如此强大的情况下继续前行。本文以40家吉林省农产品加工企业为研究对象,构建吉林省农产品加工企业技术创新绩效指标体系,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EA)对吉林省农产品加工企业技术创新绩效进行评价,并对吉林省农产品加工企业技术创新绩效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吉林省农产品加工企业大多数规模偏小,整体企业研发投入不足,导致企业产出不够,经营效益一直处于下降状态。不同行业之间企业技术创新绩效差距较大,综合来看,农副食品加工业的绩效比食品制造业和酒、饮料以及精制茶制造业的绩效高。通过吉林省内不同城市之间的比较,通化市农产品加工企业技术创新绩效最高,白山市和公主岭市的绩效最低。农产品加工企业技术创新绩效内部最大的影响因素是企业家的重视和支持,外部最大的影响因素是政府补贴政策。最后,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加大农产品加工企业研发资金投入力度,加强农产品加工企业人才队伍建设,制定完善的技术创新发展策略,建立健全的吉林省技术创新服务体系,促进吉林省农产品加工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提高。

丁琳琳,柳天恩,曹洋[8](2019)在《吉林省农业转型升级的思路与对策》文中研究说明农业在吉林省经济中的地位极其重要。在东北经济下行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积极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对振兴吉林省经济将发挥重要的支撑作用。从供给侧、需求侧和产业链上产业融合的角度分析吉林省农业发展现状与问题,结合与国内其他省份农业及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水平的对比分析,提出今后吉林省农业的发展战略定位、发展目标和转型升级路径,并建议通过补齐要素禀赋短板、增强要素禀赋利用能力、提高软硬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促进农业价值链升级,达到促进吉林省农业转型升级的目的。

刘静[9](2019)在《空间人文学视角下的中国近代工业基本空间特征研究》文中指出在当前人文社会学科“空间转向”的学术背景影响下,以“空间”作为切入点重新思考历史与文化问题,成为介入许多研究问题的重要逻辑起点与研究策略。中国从1880年外国商人在华设立租界并创办工厂开始,近代工业拉开帷幕,此后历经近百年抗争、奋斗,逐渐改变了传统手工业时期的工业空间格局,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近代工业空间格局,同时也改变着国家以及区域的经济、城市等要素的空间结构。然而近代工业空间的现有研究基础却较为薄弱,传统研究多从地理学、城市规划学、建筑学的视角观察,对象多集中在对一些行业及典型区域、案例城市或单体建筑的研究,缺乏涉及多种行业的、全国与区域等宏观尺度的关于近代工业空间的整体性认知,且研究方法多囿于传统文献解读,注重历史描述,缺乏新的可以整合多元数据,进行量化与空间分析,并形成可视化研究成果的跨学科理论与方法的运用。面对既有的研究不足,本文尝试引入空间人文学的视角与方法,针对宏观尺度的中国近代工业空间进行跨学科研究尝试。文中运用空间人文学的视角与方法,结合近代工业史研究中对近代工业空间的理解与表述诉求,融合大数据思维,以及GIS、地理学、城市规划、历史学、统计学等学科的相关理论与方法,关注“近代工业的宏观分布与区位选择”以及“近代工业影响下的区域经济与城市空间变迁”现象,并从这两条线索出发,选取全国至城市尺度的五个典型空间问题进行分析与阐述,尝试从多个角度切入,揭示中国近代工业化进程中的基本空间特征。在空间问题解读的同时也进行研究方法的探索,包括了总系统框架下空间人文学方法体系的运用,以及针对不同章节中所涉及的全国至城市尺度上不同的工业专题数据具体的采集、管理、分析与可视化方法的探索。首先,第一章介绍研究缘起,在进行文献综述的基础上分析既往研究所面临的问题,进而阐述本文的研究目的、研究视角、研究资料以及研究展开的整体性框架。其次,第二章至第六章从“近代工业的宏观分布与区位选择”以及“近代工业影响下的区域经济与城市空间变迁”两条线索出发,选取五个典型空间问题进行实证研究。其中,“中国近代工业的宏观分布与区位选择”是在全国尺度上对近代工业的生产活动空间展开讨论,分三个章节进行阐述:第二章选取近代工业史、资料集等文献资料,创建全国尺度近代工业企业点数据集、铁路线数据集,在此基础上运用核密度估值、平均中心、方向分布、全局空间自相关及热点分析等空间分析方法,展现近代完整时段的工业演化历程与整体分布模式,提取主要的工业集聚区,为后续研究提供基础;第三章深入到工业产业特征层面,结合经济地理学的产业结构分析指数,选取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一系列工业调查,创建全国尺度的工业产业特征点数据集,在此基础上运用可视化分析等方法,解读抗日战争以前中国工业发展的部门结构构成、生产与销售、工人劳动与收支、工会组织等主要产业特征指标的空间分布状况;第四章结合工业区位理论与时空间行为研究理论,利用奏稿集、近代史资料集、企业史等资料,创建全国尺度近代工业布局历程中不同阶段代表性人物的工业布局行为点数据集,在此基础上运用可视化分析并结合文献研究等方法,初步展现在西方外来冲击与中国内因共同作用下,近代工业布局区位选择的时空特征。“近代工业影响下的区域经济、城市空间变迁”是在全国尺度近代工业生产活动空间分析的基础上,在区域尺度层级上选取两个具有代表性、且资料相对丰富的工业集聚区作为典型案例,对近代工业发展与经济、城市空间变迁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第五章选取传统手工业丰富,近代工业起步较早、较为发达,且工业经济数据相对齐全的鲁中、鲁东工业集聚区进行个案研究,利用地方志、实业志等资料,创建省级尺度的工业行业分布点数据集、商路线数据集与贸易联系线数据集,在此基础上,运用可视化分析并结合文献研究等方法,对比从传统手工业到近代工业发展历程中工业经济空间态势的演化;第六章选取近代工业发展迅速、城市工业空间结构典型,且城市工业资料较为丰富的旧直隶工业集聚区进行个案研究,利用人口史、地名志、工业志、规划志及城市历史地图集等资料,创建省级尺度的城市规模点数据集与市级尺度的工业企业点数据集、工业空间规划面数据集、城市历史地图栅格数据集,在此基础上,运用空间叠加分析并结合文献研究等方法,分析近代工业影响下的城市空间结构变迁。最后,第七章从“全国尺度上近代工业的时空演化、整体分布模式、近代工业的产业特征、近代工业布局的区位选择与区域尺度层级上近代工业发展同经济、城市空间变迁之间的关系等方面所展现出的基本特征”和“引入空间人文学方法,构建中国近代工业数据基础平台,形成近代工业化进程的一个数字空间图史,有效支撑了解释观点的形成,对传统文献研究方法进行了补充”两个方面归纳了本文的研究成果,并指出研究本身的局限性及后续可能的研究方向。

渠立权[10](2018)在《中国西南沿边地区地缘经济格局重构及其实现路径》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地缘经济是各种经济主体、经济要素与经济活动叠加到跨国界地区所形成的特殊经济综合体及其地域组织形式,具有地域性和综合性的特点。中国西南沿边地区与南亚、东南亚国家空间邻近,具有发展地缘经济的区位优势。近年来,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正在改变区域的对内对外联系格局,区位优势得以加强。然而,该地区的地缘经济发展总体水平仍然较低,对环境演变的自适应性调整也严重滞后于发展需要,重构地缘经济格局成为必然选择。产业发展、经贸合作和区域空间组织分别反映了地缘经济的经济主体、经济要素与产品流动、经济活动的地域组织模式等核心方面,因此,文章对中国西南沿边地区地缘经济格局重构研究也主要围绕这三个方面展开。本研究具有多学科交叉的特点,文章在系统梳理地理学、区域经济学、国际关系学、国际贸易学等已有相关研究成果和经典理论的基础上,用地理学的方法组织相关研究,技术路线可概括为:理论构建-现状分析-问题归纳-格局重构-实现路径。论文首先通过对地缘经济格局演化及其驱动因素分析,致力于厘清沿边地区地缘经济格局构建机制,构建理论分析框架。地缘经济格局演化是多种影响因子共同驱动的结果,在一个固定的时间截面,每个因子对地缘经济格局的作用力大小不一,方向各异,并且着力点不同,但它们会形成一个合力,最终决定了地缘经济格局演化的方向和强度,使其由一种平衡状态演变到另一种平衡状态,即地缘经济格局演化的综合驱动机制。在此机制中,因子的扰动发挥关键作用,重构是对扰动的响应,可以通过改变因子实现地缘经济格局的重构。产业格局重构是通过产业培育、产业转型、产业转移和产能淘汰,形成更高级的产业结构。文章采用波特钻石模型并配合专家调查方法,分区选择出对外贸易业、旅游业、农产品加工业等主导产业和“互联网+”应用服务、现代中药与民族药、作物育种等战略新兴产业。文章分析指出,农业、有色金属、化工、非金属矿产制品业等是需要转型升级的传统优势产业,纺织、服装、家电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矿产开发和加工业、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装备制造业、加工贸易业等是需要承接转移的产业类型,并提出产业转型和承接转移思路;最后根据产业集群等原则,提出优化产业布局思路,并对主导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可能承接的转移产业进行了空间安排。经贸合作格局重构是从合作领域、合作方式、合作机制和国家间经贸合作关系等四个方面进行,文章通过对比分析,按国别归纳了经贸合作领域拓展的方向及对应的合作方式,并提出边境经济合作机制、通道经济合作机制和境外经济合作区合作机制的建构思路。关于国家间经贸合作关系重构,文章指出,国家间经济上的“非对称相互依赖”未必能衍生出权力,经济控制才是权力的来源,构建国家间经济“依赖-控制”关系具有必要性,并提出构建思路。地缘经济空间重构方面,在中观、微观尺度上,克里斯泰勒结构制约了区域经济发展,相反,“枢纽-网络”结构在区域资源整合等方面更具优势,是替代前者的理想空间图式。在宏观尺度上,需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尽快由“点-轴”结构形成网络空间结构,给县级城市发展创造更多机会。为便于跨境经济合作,需重构经济合作地域模式,文章建议把瑞丽、磨憨、河口、凭祥、东兴、吉隆等重要口岸城市打造成边境经济增长极,建成樟木、瑞丽、河口、凭祥、东兴等5个跨境经济合作区,并打造多条跨境经济走廊。最后,为实现地缘经济格局重构,文章根据地缘经济格局建构综合机制并结合指出的地缘经济格局重构方向,从调整影响因子入手提出了加强地缘政治环境建设、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加强区域间沟通与协作、发展地缘性战略产业等四条路径。地缘性战略产业是本文的一个重要创新点,它在追求国家利益和重构地缘经济格局中具有特殊作用,文章对其进行了重点讨论。

二、农产品加工业要向食品制造业转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农产品加工业要向食品制造业转变(论文提纲范文)

(1)农产品加工业FDI技术溢出时间效应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提出
    1.2 研究目标与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研究方法与数据资料
        1.4.1 研究方法
        1.4.2 数据资料
    1.5 研究的创新点
第2章 理论回顾与文献综述
    2.1 FDI的内涵及理论解释
        2.1.1 FDI概念
        2.1.2 FDI动因的理论解释
    2.2 FDI技术溢出内涵及作用机理
        2.2.1 FDI技术溢出的内涵
        2.2.2 FDI技术溢出的作用机理
    2.3 FDI技术溢出的经验证据
        2.3.1 FDI技术溢出效应存在的支持证据
        2.3.2 FDI技术溢出效应存在的不支持证据
    2.4 FDI技术溢出效应产生的影响因素
    2.5 农业及农产品加工领域FDI相关研究
        2.5.1 农业及农产品加工领域FDI使用政策及直接效应研究
        2.5.2 农业及农产品加工领域FDI技术溢出效应研究
    2.6 FDI技术溢出效应研究述评
第3章 FDI技术溢出时间效应及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框架
    3.1 时间效应概念
    3.2 FDI技术溢出时间效应内涵及辨析
        3.2.1 FDI技术溢出时间效应内涵
        3.2.2 FDI技术溢出时间效应内涵辨析
    3.3 FDI技术溢出“四点论”的时间效应拓展
        3.3.1 竞争效应的时间作用
        3.3.2 模仿—示范效应的时间作用
        3.3.3 人员流动效应的时间作用
        3.3.4 关联效应的时间作用
    3.4 基于多理论视角的FDI技术溢出时间效应形成机理
        3.4.1 基于组织学习理论视角
        3.4.2 基于技术追赶理论视角
        3.4.3 基于时间压缩不经济理论视角
        3.4.4 基于“干中学”理论视角
        3.4.5 基于技术扩散理论视角
    3.5 基于“机会—动机—能力”模型的FDI技术溢出时间影响因素理论分析模型构建
        3.5.1 FDI技术溢出时间效应影响因素的整体分析框架
        3.5.2 FDI技术溢出时间效应的机会因素—FDI来源地及进入节奏的作用机理
        3.5.3 FDI技术溢出时间效应的动机因素—企业所有制和要素市场扭曲的作用机理
        3.5.4 FDI技术溢出时间效应的能力因素—技术距离和地理距离的作用机理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及其FDI利用现状分析
    4.1 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现状
        4.1.1 农产品加工业定义
        4.1.2 农产品加工业总体发展情况
        4.1.3 农产品加工业行业和区域发展情况
        4.1.4 农产加工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化情况
    4.2 农产加工业与农业经济发展的协整关系分析
        4.2.1 单位根检验
        4.2.2 协整检验及误差修正模型
        4.2.3 建立VAR模型
        4.2.4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4.2.5 方差分解
    4.3 农产品加工业利用FDI现状
        4.3.1 农产品加工业利用FDI历史考察
        4.3.2 农产品加工业利用FDI行业及区域分布
        4.3.3 农产品加工业FDI企业情况
    4.4 FDI对农业产品加工业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4.4.1 农产品加工业利用FDI与其技术进步的协整分析
        4.4.2 农产品加工业利用FDI与其经济发展的协整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数据来源与样本描述
    5.1 计量模型的构建
    5.2 数据来源与数据匹配
        5.2.1 数据来源
        5.2.2 数据匹配
    5.3 样本选择与变量测量
        5.3.1 样本选择
        5.3.2 变量测量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FDI技术溢出时间效应的实证结果
    6.1 描述性统计
    6.2 主效应检验
        6.2.1 FDI进入时间对农产品加工企业产值的影响
        6.2.2 FDI进入时间对农产品加工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
    6.3 影响因素检验
        6.3.1 基于学习机会视角的检验
        6.3.2 基于学习动机视角的检验
        6.3.3 基于学习能力视角的检验
    6.4 内生性及稳健性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
    7.1 研究结论
    7.2 政策建议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模糊匹配主体功能的 Java 源程序及实现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研究成果

(2)新疆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文献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动态
        1.2.2 国内研究动态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3 研究目标与方法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5 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农产品加工业
        2.1.2 产业转型升级
        2.1.3 产业转型升级路径
    2.2 产业转型升级理论
        2.2.1 要素禀赋理论
        2.2.2 产业结构优化理论
        2.2.3 产业转型的创新驱动理论
        2.2.4 路径依赖理论
第三章 新疆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的基础条件
    3.1 新疆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的内部条件
        3.1.1 新疆农产品加工业生产增值能力
        3.1.2 新疆农产品加工业加工转化能力
        3.1.3 新疆农产品加工业盈利能力
    3.2 新疆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的外部条件
        3.2.1 新疆农产品加工业生产的原料供给规模
        3.2.2 新疆农产品加工业产品的市场需求规模
        3.2.3 新疆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的科技创新环境
        3.2.4 新疆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的政策支持
第四章 新疆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状况
    4.1 新疆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状况
        4.1.1 新疆农产品加工业产业组织模式
        4.1.2 新疆农产品加工业空间分布格局
        4.1.3 新疆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模状况
    4.2 新疆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现状
        4.2.1 新疆农产品加工业科技创新现状
        4.2.2 新疆农产品加工业低能耗生产现状
        4.2.3 新疆农产品加工业品牌建设现状
    4.3 新疆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阶段分析
        4.3.1 新疆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阶段的模型确定
        4.3.2 新疆农产品加工业要素密集度分析
        4.3.3 基于要素密集度的新疆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阶段划分
第五章 不同转型升级阶段的新疆农产品加工业效率评价
    5.1 新疆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效率测评的指标构建原则
    5.2 新疆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效率的指标构建与样本选择
    5.3 新疆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效率评价模型构建
        5.3.1 基于DEA-SBM的静态模型
        5.3.2 基于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的动态模型
    5.4 不同转型升级阶段的新疆农产品加工业效率测度结果及分析
        5.4.1 不同转型升级阶段的新疆农产品加工业静态效率特征
        5.4.2 不同转型升级阶段的新疆农产品加工业动态效率特征
    5.5 不同转型升级阶段下新疆农产品加工业存在的问题
第六章 新疆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影响因素分析
    6.1 新疆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影响因素实证方法的选择
    6.2 新疆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影响因素的模型设计与变量说明
        6.2.1 新疆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影响因素模型的设定
        6.2.2 新疆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影响因素的变量说明
    6.3 新疆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影响因素的实证结果及分析
第七章 新疆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路径设计与保障措施
    7.1 不同转型阶段的新疆农产品加工业升级路径
        7.1.1 劳动密集型阶段的新疆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路径
        7.1.2 处于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过渡阶段的新疆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路径
        7.1.3 资本密集型阶段的新疆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路径
    7.2 新疆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路径实现的保障措施
        7.2.1 建立健全新疆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的自主创新机制
        7.2.2 大力实施新疆农产品加工品牌创建和市场营销工程
        7.2.3 统筹配套新疆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的政策保障体系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评阅表

(3)广东省制造业空间布局的演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对象的界定
    1.3 文献综述
        1.3.1 产业布局影响因素研究综述
        1.3.2 产业集聚与扩散相关研究综述
        1.3.3 产业空间布局演变研究综述
        1.3.4 广东省制造业空间布局研究综述
    1.4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5 研究方法
    1.6 创新与不足
        1.6.1 创新之处
        1.6.2 不足之处
第2章 产业布局的相关理论基础
    2.1 产业布局的概述
        2.1.1 产业布局的基本概念
        2.1.2 产业布局指向
    2.2 产业区位理论
        2.2.1 古典区位理论
        2.2.2 近代区位理论
        2.2.3 现代区位理论
    2.3 产业集聚的相关理论
        2.3.1 产业集聚
        2.3.2 产业地理集中
        2.3.3 地区专业化
        2.3.4 产业集群
    2.4 产业扩散的相关理论
        2.4.1 基于比较优势理论的产业转移
        2.4.2 基于新经济地理理论的产业扩散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广东省制造业的发展脉络及特点
    3.1 广东省工业的总体发展态势
    3.2 广东省制造业发展的历史进程
        3.2.1 以初级加工制造业为主的发展时期(1978—1991 年)
        3.2.2 耐用消费品制造业的快速崛起时期(1992—2000 年)
        3.2.3 制造业重型化发展阶段(2001—2008 年)
        3.2.4 产业转型升级发展阶段(2009—2012 年)
        3.2.5 高端制造业发展阶段(2013 年至今)
    3.3 广东省制造业在全国经济中地位的变化
        3.3.1 广东省的主要工业产品在全国的地位
        3.3.2 广东省制造业各行业占全国比重的变化趋势
        3.3.3 广东省制造业在全国具有比较优势的行业
    3.4 广东省制造业发展的主要特点
        3.4.1 专业镇特色经济发展模式
        3.4.2 制造业内部结构的变化特点
        3.4.3 区域间制造业发展悬殊
        3.4.4 制造业的外贸依存度较高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广东省制造业空间布局的演变
    4.1 广东省各地区专业化水平的变化趋势
        4.1.1 广东省各地区间的专业化水平分析
        4.1.2 广东省各市的地区相对专业化水平
    4.2 制造业产值份额的空间分布演变
        4.2.1 制造业各行业最高产值份额所属地的变化分析
        4.2.2 不同要素密集型产业产值份额的空间分布演变
    4.3 制造业平均集中率的变化趋势分析
        4.3.1 全部制造行业产业平均集中率的变化趋势
        4.3.2 不同要素密集度制造业平均集中率的变化趋势
    4.4 广东省制造业各行业空间集中度的变化趋势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广东省制造业空间布局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5.1 产业空间布局的影响因素
        5.1.1 资源禀赋
        5.1.2 劳动力成本
        5.1.3 地理位置与交通运输条件
        5.1.4 外部性
        5.1.5 拥挤效应
        5.1.6 政府行为
    5.2 广东省分区域制造业空间布局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5.2.1 变量选取和模型设定
        5.2.2 影响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5.2.3 回归结果分析
        5.2.4 分区域制造业空间布局影响因素的结论分析
    5.3 广东省分类型制造业空间布局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5.3.1 变量选取和模型设定
        5.3.2 影响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5.3.3 回归结果分析
        5.3.4 分类型制造业空间布局影响因素的结论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6.1 本文主要结论
    6.2 政策建议
        6.2.1 促进区域间产业合理分工、实现优势互补
        6.2.2 推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区域间有机联系
        6.2.3 运用比较竞争优势、建设粤东西北地区经济增长极
        6.2.4 提高区域技术创新能力、促进产业升级
        6.2.5 强化政策支持、推动欠发达地区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4)河南省农产品加工业的竞争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述评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时间视角下河南省农产品加工业竞争力分析
    2.1 引言
    2.2 时间视角下河南省农产品加工业竞争力的实证分析
        2.2.1 基本模型及数据处理
        2.2.2 测算结果及分析
    2.3 时间视角下河南省农产品加工业竞争力的特征描述
        2.3.1 生产竞争力特征
        2.3.2 结构竞争力特征
        2.3.3 市场竞争力特征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空间视角下河南省农产品加工业竞争力分析
    3.1 引言
    3.2 空间视角下河南省农产品加工业竞争力的实证分析
        3.2.1 基本模型及数据处理
        3.2.2 测算结果及分析
    3.3 空间视角下河南省农产品加工业竞争力的特征描述
        3.3.1 生产竞争力特征
        3.3.2 结构竞争力特征
        3.3.3 市场竞争力特征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原因分析与对策建议
    4.1 引言
    4.2 河南省农产品加工业竞争力劣势形成的原因分析
        4.2.1 产业政策具有局限性
        4.2.2 社会化服务体系滞后
        4.2.3 机制和结构性矛盾突出
        4.2.4 创新能力不足
    4.3 提高河南省农产品加工业竞争力的对策
        4.3.1 完善产业政策
        4.3.2 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
        4.3.3 转变机制并调整产业结构
        4.3.4 增强创新能力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安徽省农产品加工业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文献综述
        1.3.2 国内研究综述
    1.4 研究目的、主要内容、方法以及技术路线图
        1.4.1 研究目的
        1.4.2 主要内容
        1.4.3 研究方法
        1.4.4 技术路线图
    1.5 可能的创新点与不足
        1.5.1 创新点
        1.5.2 不足之处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农产品加工业概念界定
    2.2 农产品加工业分类
    2.3 全要素生产率理论
    2.4 技术效率与技术进步
第三章 安徽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现状
    3.1 安徽农产品加工业整体现状分析
    3.2 安徽省农产品加工业与相邻省份比较研究
    3.3 安徽省农产品加工业各行业现状
        3.3.1 安徽省农产品加工业子行业发展情况
        3.3.2 安徽省农产品加工业子行业构成的变化趋势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安徽省农产品加工业效率的实证分析
    4.1 测算方法
        4.1.1 数据包络分析法(DEA)
        4.1.2 Malmquist指数法
    4.2 指标选择与数据来源
        4.2.1 指标选择
        4.2.2 数据来源
    4.3 安徽省农产品加工业效率测算
        4.3.1 安徽省农产品加工业整体效率测算分析
        4.3.2 安徽省农产品加工各子行业效率测算分析
        4.3.3 与相邻省份农产品加工业效率比较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农产品加工业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5.1 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
        5.1.1 企业规模
        5.1.2 研发投入
        5.1.3 劳动力素质
        5.1.4 产业集聚
        5.1.5 外商直接投资
        5.1.6 农业发展水平
        5.1.7 经济基础
    5.2 模型构建及数据来源
    5.3 实证结果及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研究结论及对策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对策建议
        6.2.1 加快培育大型龙头企业
        6.2.2 提高研发投入及成果转化率
        6.2.3 合理引进及利用FDI
        6.2.4 利用农业生产优势
        6.2.5 充分利用基础条件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6)四川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能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技术路线图
    1.5 创新点与不足
        1.5.1 创新点
        1.5.2 不足
2.文献综述与理论借鉴
    2.1 国内外文献综述与评述
        2.1.1 国外研究综述
        2.1.2 国内研究综述
        2.1.3 文献评述
    2.2 理论基础
        2.2.1 不平衡增长理论
        2.2.2 发展极理论
        2.2.3 产业链理论
    2.3 相关概念
        2.3.1 农产品的内涵及特点
        2.3.2 农产品加工业内涵及分类
        2.3.3 产业发展能力
3.四川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产业基础
    3.1 农产品资源
    3.2 企业数量
    3.3 从业人员
    3.4 经济效益
    3.5 产值规模
    3.6 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林牧渔总产值比值
    3.7 龙头企业与品牌
    3.8 本章小结
4.四川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能力分析
    4.1 综合发展能力分析
        4.1.1 指标体系的构建
        4.1.2 评价结果及分析
    4.2 基于数据包络(DEA)的生产效率分析
        4.2.1 指标选取及数据说明
        4.2.2 评价结果及分析
    4.3 四川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能力提升面临的问题
        4.3.1 农产品加工原材料生产不配套,未形成农业产业化联合体
        4.3.2 加工企业规模小,龙头企业相对较少
        4.3.3 农产品加工程度低
        4.3.4 产业专门化程度低
5.基本结论与对策建议
    5.1 基本结论
    5.2 对策建议
        5.2.1 提升农产品加工业原料基础,培育发展农业产业化联合体
        5.2.2 加快培育龙头企业,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
        5.2.3 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度
        5.2.4 提升产业专门化程度,促进产业集聚
参考文献
致谢

(7)吉林省农产品加工企业技术创新绩效评价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文献综述
    1.4 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5 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相关理论
    2.1 概念界定
    2.2 相关理论
第三章 吉林省农产品加工企业技术创新现状分析
    3.1 吉林省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现状
    3.2 吉林省农产品加工企业技术创新现状
第四章 吉林省农产品加工企业技术创新绩效评价
    4.1 技术创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2 评价方法的选择
    4.3 实证分析
第五章 吉林省农产品加工企业技术创新绩效影响因素分析
    5.1 吉林省农产品加工企业技术创新绩效内部影响因素分析
    5.2 吉林省农产品加工企业技术创新绩效外部影响因素分析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主要结论
    6.2 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致谢

(8)吉林省农业转型升级的思路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吉林省农业供给侧状况分析
    (一) 吉林省农业生产能力的发展与现状
    (二) 吉林省农业生产效率比较分析
        1.
        2. 从主要农畜产品人均产量看, 吉林省肉类生产、粮食和油料生产具有效率优势。
        3.
    (三) 吉林省农业生产效益比较分析
        1. 从全国各地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来看, 2015年吉林省农业生产者出售农产品的价格 (100.
        2. 从成本利润来看, 吉林省主要农畜产品中, 烤烟每亩净利润比全国平均高1 142.
    (四) 吉林省农业生产投入情况分析
        1. 对劳动者报酬投入的依赖程度最高。
        2. 对固定资产投入、燃气生产和供应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的依赖程度相对高。
        3. 对食品和烟草业、批发零售业的依赖程度相对低。
        4.
三、吉林省农业需求侧状况分析
    (一) 吉林省农副产品加工业的发展
    (二) 吉林省食品制造业的发展
    (三) 吉林省涉农三产的发展
四、吉林省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转型升级思路
    (一) 吉林省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 供给侧。
        2. 需求侧。
        3. 产业链。
    (二) 吉林省农业转型升级的思路
        1. 转变战略定位。
        2. 改进发展目标。
        3. 调整发展路径。
五、加快吉林省农业转型升级的对策建议
    (一) 补齐要素禀赋短板
    (二) 增强要素禀赋利用能力
    (三) 提升软硬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四) 促进农业价值链升级

(9)空间人文学视角下的中国近代工业基本空间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研究综述
        1.2.1 中国近代工业史的研究进展
        1.2.2 空间人文学的研究进展
        1.2.3 近代工业空间常规路径下的研究不足以及空间人文学视角与方法的引入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对象界定
    1.5 研究视角与方法解析
        1.5.1 空间人文学的定义
        1.5.2 空间人文学的空间研究范式
    1.6 论文的内容与框架
    1.7 研究资料与方法
        1.7.1 研究资料与数据
        1.7.2 研究方法
    1.8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1840-1949年中国近代工业的时空演化与整体分布模式
    2.1 .研究时段的选取
    2.2 研究理论、数据与方法
        2.2.1 地理学第一定律
        2.2.2 数据来源与处理
        2.2.3 分析方法
    2.3 中国近代工业的时空演化与整体分布模式
        2.3.1 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分期
        2.3.2 中国近代工业的时空演变历程
        2.3.3 中国近代工业的整体地理分布特征与模式
    2.4 小结
第三章 中国近代工业产业特征的空间分布——对产品生产、销售、工人劳动、工会等要素的分析
    3.1 研究时段的选取
    3.2 数据的来源与处理
        3.2.1 数据来源
        3.2.2 数据处理
    3.3 1930年代中国工业产业特征的空间分布
        3.3.1 工业部门结构分析
        3.3.2 工业产品生产与销售概况
        3.3.3 工人劳动与收支概况
        3.3.4 工会组织概况
    3.4 小结
第四章 中国近代工业布局区位选择的时空分析——通过典型人物对近代国家工业布局演变的考察
    4.1 研究理论
        4.1.1 工业区位理论
        4.1.2 时空间行为研究
    4.2 中国近代工业布局的主要历程与区位决策群体
    4.3 区位决策代表性人物的选取与工业布局行为数据的来源与处理
        4.3.1 代表性人物的选取
        4.3.2 工业布局行为数据的来源与处理
    4.4 近代工业布局不同阶段的区位选择分析
        4.4.1 政府为投资主体阶段的区位选择分析——以李鸿章为例
        4.4.2 民间资本开始介入阶段的区位选择分析——以张謇为例
        4.4.3 民间资本成为近代工业化重要力量阶段的区位选择分析——以荣氏兄弟为例
    4.5 小结
第五章 近代工业转型与区域工业经济空间重构——鲁中、鲁东工业集聚区个案研究
    5.1 研究区域与研究时段的选取
        5.1.1 研究区域
        5.1.2 研究时段的选取
    5.2 山东工业经济数据的来源与处理
    5.3 从传统手工业到近代工业山东工业经济的发展特征与空间格局
        5.3.1 清时期山东手工业经济的发展特征与空间格局
        5.3.2 民国时期山东工业经济的发展特征与空间格局
    5.4 小结
第六章 近代工业发展与区域城市空间结构变迁——旧直隶工业集聚区个案研究
    6.1 研究区域
    6.2 近代工业发展与旧直隶城市群体空间结构变迁
        6.2.1 数据来源与处理
        6.2.2 清时期直隶城市群的空间格局
        6.2.3 民国时期直隶城市群的空间格局
        6.2.4 近代工业对直隶城市群体空间格局的影响
    6.3 近代工业发展与城市外部、内部空间结构变迁——天津个案研究
        6.3.1 数据来源与处理
        6.3.2 天津近代各时期的工业发展及其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
        6.3.3 天津近代工业对城市空间结构的整体拓展
        6.3.4 天津近代城市规划中的工业空间及其影响
    6.4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中国近代工业数据基础平台构建的技术方案
    一、建设目的与意义
    二、参考的标准规范
    三、技术架构
    四、建设方案
        (一)中国近代工业历史地理数据库建设
        (二)中国近代工业信息管理系统开发
附录B 本文研究成果运用于中国近代工业遗产历史价值分析的初步尝试
    一、全国国家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录中工业遗产历史价值的初步分析
    二、山东近代工业遗产的历史价值的进一步解读
        (一)山东近代工业化进程中各时期留存的工业遗产
        (二)山东近代工业遗产的时间分布分析
        (三)山东近代工业遗产的行业分布与产业链关系分析
        (四)山东近代工业遗产的空间格局分析
        (五)小结
附录C 中国近代重要工业厂、矿名录整理表
附录D 1930年代中国工业产业特征数据
    D-1省级一级工业行业职工人数整理表
    D-2市县级一级行业厂数、资本总数、工人人数、产品总值整理表
    D-3主要城市工会数量及会员人数整理表
附录E 山东省工业贸易联系数据
    E-1方志中出现的部分工业贸易联系数据整理
    E-2《中国实业志·山东省》中出现的主要工业贸易联系数据整理
附录F 天津近代重要工业企业名录整理表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发表的论文
    参与的科研项目
致谢

(10)中国西南沿边地区地缘经济格局重构及其实现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区域
        1.1.2 选题背景
        1.1.3 选题缘由及科学问题
        1.1.4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地缘经济研究进展
        1.2.2 关于地缘经济格局重构的研究
        1.2.3 研究评述
    1.3 中国西南沿边地区的外部环境
        1.3.1 越南的基本国情
        1.3.2 老挝的基本国情
        1.3.3 缅甸的基本国情
        1.3.4 印度的基本国情
        1.3.5 尼泊尔的基本国情
        1.3.6 不丹的基本国情
第2章 核心概念、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地缘经济
        2.1.2 地缘经济格局
        2.1.3 地缘经济格局重构
        2.1.4 地缘性产业与地缘性战略产业
    2.2 研究的理论基础
        2.2.1 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理论
        2.2.2 权力与相互依赖理论
        2.2.3 区域经济系统论
        2.2.4 劳动地域分工理论
    2.3 地缘经济格局的分析框架
        2.3.1 地缘经济的金字塔型分析结构
        2.3.2 地缘经济格局的主要方面
        2.3.3 研究设计
第3章 沿边地区地缘经济格局建构机制
    3.1 地缘经济格局对环境的自适应机理
    3.2 地缘经济格局演变的影响因子
        3.2.1 地缘环境类因子
        3.2.2 国家利益类因子
        3.2.3 区域关系类因子
    3.3 影响因子对地缘经济格局演变的驱动机制
        3.3.1 地缘环境类因子的驱动机制
        3.3.2 国家利益类因子的驱动机制
        3.3.3 区域关系类因子的驱动机制
        3.3.4 地缘经济格局演化的综合机制
    3.4 中国西南沿边地区地缘经济格局重构的关键着力点
第4章 中国西南沿边地区地缘性产业格局及其重构
    4.1 目标区域地缘性产业格局分析
        4.1.1 区域优势与支柱产业
        4.1.2 产业结构与区域发展阶段
    4.2 地缘性产业现状格局问题解读及重构思路
        4.2.1 问题解读
        4.2.2 重构思路
        4.2.3 重构原则
    4.3 主导产业选择
        4.3.1 主导产业选择原则
        4.3.2 主导产业选择方法
        4.3.3 数据分析及结论
    4.4 战略新兴产业选择
    4.5 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
        4.5.1 产业转型升级的基本思路
        4.5.2 重点产业类型及其转型升级
    4.6 落后产能淘汰
    4.7 中东部产业转移承接
    4.8 产业空间布局
        4.8.1 产业布局原则
        4.8.2 边境产业发展带与特色产业聚集区打造
        4.8.3 主要产业的空间布局
第5章 中国西南沿边地区经贸合作格局及其重构
    5.1 边境经贸合作格局分析
        5.1.1 目标区域对外联系格局
        5.1.2 边界效应
        5.1.3 边境经贸合作现状分析
    5.2 边境经贸合作问题解读及重构思路
        5.2.1 问题解读
        5.2.2 重构思路
    5.3 经贸合作领域与合作方式重构
        5.3.1 中越经贸合作领域的拓展方向及合作方式
        5.3.2 中老经贸合作领域的拓展方向及合作方式
        5.3.3 中缅经贸合作领域的拓展方向及合作方式
        5.3.4 中印经贸合作领域的拓展方向及合作方式
        5.3.5 中尼、中不经贸合作领域的拓展方向及合作方式
    5.4 地缘经济合作机制建构
        5.4.1 机制与地缘经济合作机制
        5.4.2 目标区域地缘经济合作机制建构的必要性
        5.4.3 目标区域地缘经济合作机制建构
    5.5 中国与相关国家经贸合作关系重构
        5.5.1 相互依赖理论与现实的差距
        5.5.2 “依赖-控制”关系的构建
第6章 中国西南沿边地区地缘经济空间格局及其重构
    6.1 目标区域地缘经济空间格局分析
        6.1.1 产业空间分工格局分析
        6.1.2 目标区域地缘经济空间结构格局
        6.1.3 区域经济空间联系格局
        6.1.4 边境区域经贸合作的地域形式
    6.2 地缘经济空间格局问题解读及重构思路
        6.2.1 问题解读
        6.2.2 地缘经济空间重构的基本思路
    6.3 目标区域内部经济空间格局重构
        6.3.1 区域中心向专业化枢纽转变
        6.3.2 “点-轴结构”向“网络结构”转变
    6.4 目标区域对外经贸合作地域模式重构
        6.4.1 规范边民互市贸易
        6.4.2 共同打造口岸经济增长极
        6.4.3 共建边境经济合作区
        6.4.4 共建跨国经济走廊
第7章 中国西南沿边地区地缘经济格局重构的实现路径
    7.1 加强地缘政治环境建设
        7.1.1 增强政治互信与文化包容
        7.1.2 关注非传统地缘安全问题
        7.1.3 提高对外战略议程设置能力
        7.1.4 适度发挥战略威慑作用
    7.2 优化产业发展环境
        7.2.1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7.2.2 加强产业发展的软环境建设
    7.3 加强区域间沟通与协作
        7.3.1 建立协调的区内关系
        7.3.2 加强对外沟通协调
    7.4 促进地缘性战略产业发展
        7.4.1 地缘性战略产业的特殊作用
        7.4.2 地缘性战略产业选择
        7.4.3 地缘性战略产业主体打造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创新之处
    8.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四、农产品加工业要向食品制造业转变(论文参考文献)

  • [1]农产品加工业FDI技术溢出时间效应及影响因素研究[D]. 任长秋. 西南大学, 2020(05)
  • [2]新疆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路径研究[D]. 韩俊杰. 石河子大学, 2020(08)
  • [3]广东省制造业空间布局的演变研究[D]. 宋洋. 吉林大学, 2019(02)
  • [4]河南省农产品加工业的竞争力研究[D]. 孙梦欣.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2)
  • [5]安徽省农产品加工业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高诗雨. 安徽农业大学, 2019(05)
  • [6]四川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能力研究[D]. 罗文汶. 西南财经大学, 2019(07)
  • [7]吉林省农产品加工企业技术创新绩效评价及影响因素研究[D]. 陶济美. 吉林农业大学, 2019(03)
  • [8]吉林省农业转型升级的思路与对策[J]. 丁琳琳,柳天恩,曹洋.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2019(01)
  • [9]空间人文学视角下的中国近代工业基本空间特征研究[D]. 刘静. 天津大学, 2019(06)
  • [10]中国西南沿边地区地缘经济格局重构及其实现路径[D]. 渠立权. 云南师范大学, 2018(02)

标签:;  ;  ;  ;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