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声波预测火山爆发

听声波预测火山爆发

一、监听声波预测火山爆发(论文文献综述)

王颖鹏[1](2021)在《美国对苏联的核情报工作研究(1942~1953)》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942-1953年间,苏联秘密启动核计划,全力开展原子弹研制工作。在此期间,美国对苏联核研发进展保持密切关注,核情报工作走上高速发展的轨道,一批专事核情报工作的机构与组织应运而生并初具规模。二战期间美国自身核情报防守出现重大漏洞,在早期对苏核情报工作中呈现极为被动的局面。二战后,通过及时调整工作方式,美国对苏核情报工作由被动转为主动。依托德国占领区的传统情报收集和以科技为支撑的新型情报收集活动,美国突破苏联核计划的森严壁垒,对其开展远程动态监视。依靠全球核原料垄断与信息和技术管控,美国对苏联进行有效核封锁。通过与英国和加拿大开展不同程度的核情报合作,美国核情报工作的地理范畴不断扩展,并在对苏核情报问题上发挥了积极作用。美国在苏联原子弹研制期间所积累的经验为此后核情报工作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邢开颜[2](2018)在《地灾次声信号的分类识别》文中研究指明地质灾害具有突发性,一旦发生将产生重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而成功预测地质灾害有很大的现实意义。研究表明,通过监测地质灾害产生的次声信号可以实现地灾预警,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就是找到一种有效的地灾次声信号分类识别方法,提高对地灾次声信号分类的准确率,进而提高地灾预警的准确率,为相关部门争取时间,保障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本论文结合国内外对次声信号分类的研究情况,总结对比了多种方法的优势与不足,并参考模式识别的主要过程,结合所学的知识设计一个可以提高次声信号分类识别准确率的模型,先对地灾次声信号作独立分量分析,提取出独立分量,去除高斯噪声的干扰,然后用特征提取技术提取出独立分量的特征向量,最后将提取的特征向量作为分类器的输入信号,根据其分类结果选择出有效的分类方法。本论文使用的次声数据来源于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北京国家数据中心,包含地震、海啸、火山三种次声事件。研究了独立分量分析算法、快速独立分量分析算法、基于相空间重构的单通道独立分量分析算法、基于相空间重构的单通道快速独立分量分析算法四种独立分量分析算法,快速傅里叶变换、离散小波变换及希尔伯特-黄变换三种特征提取技术,以及BP神经网络、支持向量机两种分类算法,将其互相组合后对三种次声事件进行分类识别试验,根据试验的分类结果,分析了各个算法的优缺点及适用情况。对比分类结果发现经过独立分量分析与快速傅里叶变换共同处理的次声信号的分类结果最好,分类准确率达到97%左右,但是处理信号的时间过长,不适合应用到次声信号的实时监测上。若次声信号由快速独立分量分析与快速傅里叶变换共同处理后,分类结果降低但处理速度提高了数百倍,可以应用到次声分类识别的实时监测中。本论文找到了一种比较理想的次声信号分类识别方法,为该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谢宇芳[3](2017)在《水下传感器网络移动节点定位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水下传感器网络(Underwater Sensor Networks,UWSN)因在海洋开发和国防安全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成为了当前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热点课题。对于UWSN而言,节点的位置信息是至关重要的,是实现战场侦察、环境监测、水下导航、目标识别等应用的前提。在实际海洋环境中,UWSN节点通常不是静止的,这将导致不同锚节点(位置已知的节点)的定位信标不能同步到达待定位节点。因此,传统的基于同步测量的节点定位方法在UWSN中无法使用。针对这个问题,本文对UWSN移动节点的定位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针对海洋环境噪声的非高斯特性,采用α稳态分布对海洋环境噪声进行建模,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改进的布谷鸟搜索算法的最大似然DOA估计方法,有效提高了水下DOA估计精度。(2)针对声速分层效应对传统TOA技术的影响,提出了一种改进的基于分层效应补偿的TOA技术。利用声速剖面图和待定位节点的上一次定位结果,跟踪声波的真实传输路径,获得待定位节点和锚节点间的准确距离。(3)针对不同锚节点的定位信标异步到达待定位节点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最大似然算法的定位方法。利用测到的待定位节点速度,将定位周期内不同时刻上的测量值转换为定位周期初始时刻上的测量值,然后运用最大似然算法估计出待定位节点在定位周期内的运动轨迹。Crame-Rao下界是衡量参数估计性能优劣的重要指标,本文对该定位方法的Crame-Rao下界进行了推导与分析。仿真实验结果表明:在待定位节点移动的场景中,该定位方法相比于传统的最大似然定位方法精度更高;而且该定位方法的性能能够达到其Crame-Rao下界,所以是高度有效的。(4)针对传统最大似然定位方法运用节点间距离(或角度)估计代替节点位置估计而导致的定位性能下降问题,本文运用向量空间微分变换原理对现有的最大似然函数进行改进,然后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种新的最大似然定位方法。该方法是在待定位节点与锚节点之间的距离等测量已知的基础上,结合待定位节点的速度将不同时刻上的测量值转换为同一时刻上的测量值,然后运用改进的最大似然函数估计出待定位节点在定位周期初始时刻上的位置。此外,本文还对该定位方法的Crame-Rao下界进行了推导和分析。仿真实验结果表明:在待定位节点移动的场景中,该定位方法的性能优于传统最大似然定位方法。

张燚[4](2017)在《地震次声监测模拟实验装置的设计与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1世纪大地震日趋频繁,给人类造成了极大的灾难,因此大地震的预测十分急迫。随着人类对地震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大量研究资料表明,地震孕育过程中会向外发出地震次声波。如果能够对地震次声波的特性进行分析并监测,这将会为提前预知地震的发震时刻、震中以及震级提供很大的帮助,这也将会大大降低地震的危害。本文以大地震(震级大于等于7级)前兆次声波为研究对象,以USGS美国地质调查局公布的地震目录为统计数据源。2005年至2009年全球共发生7.0级以上地震62个,震前均接收到次声波异常信号。此外对玉树地震、雅安地震、定西地震、于田地震震前接收到的前兆次声波的时域信号和频谱图进行了研究。总结了大地震前兆次声波的特点:7级以上的大地震震前10天左右内可以接收到次声异常信号;绝大部分的次声异常信号最大幅值超过1000mV;地震次声波异常信号的异常频段在10-3Hz量级;从频谱图的能量分布来看,能量多集中在0.001-0.005HZ。通过这些特性就能与其它自然次声和人工次声区分出来。同时还运用基于时延估计的震源定位理论,通过立体次声传感器阵列确定震源位置,并对这种定位理论的精度进行了分析,合理布置次声传感器(位置)阵列是实现精确定位的关键。为了对地震前兆次声信号进行更好地分析,本文设计了一个模拟实验系统,利用51单片机及DAC模拟产生一个包含多个不同频率的次声信号,再用高性能32位单片机STM32F103接收并用FFT算法初步分析此信号。对于声压级超过设定值的次声信号,先用FFT分析其频谱图,对不符合地震前兆次声特征的信号加以滤除,而对符合地震前兆次声特征的信号运用WiFi、GSM/GPRS等通信方式将数据传送到云服务器上,以便在云服务器上对次声信号做进一步的分析处理,以确定地震三要素。

李豹[5](2016)在《山地灾害对重大桥梁结构安全的影响分析及对策研究》文中提出我国国土总面积中山地面积约占2/3,是世界上山地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山地灾害在我国都十分发育,其中崩塌、滑坡、泥石流是发生最频繁、危害最大的三种山地灾害。桥梁是线路的咽喉,一旦损毁,将严重影响交通功能的正常发挥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因此研究山地灾害对桥梁结构安全的影响和分析应对策略是很有必要的。本文以工程院项目“交通基础设施重大结构安全保障战略研究”为依托,主要研究成果有:(1)针对主要的山地灾害(崩塌、滑坡、泥石流)对重大桥梁结构安全的影响及对策进行具体分析,讨论了崩塌、滑坡、泥石流的形成机理和条件、对桥梁结构安全的危害、防治技术、监测预警体系等,特别是目前灾害的防治和监测预警体系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应对策略;(2)针对山地灾害的危害,尤其是对桥梁结构的危害,提出了灾害防治的原则,对于处于山地灾害威胁区域的桥梁,从勘察、设计、管理、针对性的防护措施及技术等多方面提出应对策略,并重点分析了遭受山地灾害危害后桥梁的治理措施及其成效;(3)调研国外,特别是美国、日本及欧洲的阿尔卑斯山区国家,在针对山地灾害管理的现状及成果,与我国在山地灾害管理方面进行比较,分析我国在防治山地灾害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4)针对我国在山地灾害防治方面的问题和不足提出了应对对策。

吴盼[6](2015)在《传感器网络覆盖与定位中的优化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环境监测与室内定位等应用中,无线传感器被部署到监测区域内部。无线传感器自组织形成无线传感网收集监测数据并通过基站节点传输给用户,用户通过传感器网络传回的监测数据实现对监测区域的实时监控。覆盖与定位是实现无线传感网监控系统的关键问题。本文围绕无线传感器网络中的目标覆盖与无源定位研究了基于数据融合的概率覆盖,无源监控系统中最少接收节点部署与能量高效的无源定位系统设计三个问题。(1)考虑到监测目标是概率性出现,无线传感器没有必要一直处于工作状态,优化调度一部分传感器休眠能有效延长传感器网络生存时间。我们针对基于数据融合的概率覆盖,讨论了目标监测与网络生存时间之间的权衡问题。我们首先定义了系统可靠性来量化传感器网络目标监测的性能,然后形式化了满足一定系统可靠性的前提下最大化基于数据融合的传感器网络生存时间的问题,我们证明了该问题为NP难并针对不同的网络规模设计了相应的高效算法。仿真实验证实了稍降低对覆盖质量的要求可以带来网络生存时间的巨大提升。(2)无源监控系统通过检测多条无线链路的无线信号接收能量变化来发现并定位周围人的存在。这种通过链路的无线传输来“感知”周围人存在的方法提供了一种不同于传统圆盘感知的链路感知模型。基于这种新的链路感知模型,我们探索了最少接收节点的目标覆盖问题,即在发送节点已经部署的条件下,如何部署最少的接收节点来覆盖所有监控目标。我们通过归约证明了最少接收节点的目标覆盖问题是NP难问题。我们设计了两个有近似比保障的算法。针对接收节点候选部署位置密度受限的特殊情况,我们提出了一个多项式时间可任意逼近最优解的算法。仿真实验验证了我们提出算法的有效性。(3)现有无源定位领域的研究专注与如何提高无源定位的精度,少有工作专门研究如何实现无源定位系统中的能量高效性。我们设计了一个能量高效的无源定位系统EE-Loc。系统设计的目标是在不降低定位系统定位精度的前提下,比现有研究更能量高效地实现定位与跟踪。我们在EE-Loc中针对定位和跟踪提出了两个节能的设计。EE-Loc实现了1比特的度量值用于刻画链路的信号变化,减少了定位所需的数据传输量。此外,EE-Loc的跟踪算法利用卡尔曼滤波预测出跟踪中的无关链路,减少了跟踪所需的链路测量。我们部署EE-Loc在16个传感器组成的实验平台上,实验结果表明EE-Loc在没有降低定位精度的前提下,在定位静止目标时节能27.05%,在追踪中比现有工作节能了41.91%。

刘相龙[7](2013)在《基于传声器阵列的次声波源定位与应用研究》文中提出次声波源的监测阵列和阵列信号处理技术的发展趋势朝着多传感器阵列、多阵列数据融合、宽频带检测、声像图法测量声源的空间信息以及利用目标信号增强手段提取目标波源信号并进行精确的识别等方向发展。通过传感器阵列检测次声波源信号,结合相应的算法实现声场的图像化和声源的精确定位,从而可以分析次声波与某些事件(如大坝泄洪、地震、泥石流等)的关联性。本文总结了传感器阵列及次声波源定位的研究现状,讨论了基于传感器阵列的声源定位所面临的关键问题,并对此作了一些研究工作。本文阐述了次声传播特性和影响次声传播的因素,总结归纳了三类主流的声源定位算法,着重研究了相关时延估计算法和波束形成算法在声源定位中的应用。在相关算法时延估计的过程中,仪器自噪声和外部环境噪声的随机干扰会导致相关计算得到的时延结果中有许多野值,对次声波源监测阵列的定向和定速计算结果产生很大的影响,严重时将无法真正监测到目标次声波源。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互相关时延估计的多阵统计定向算法,该算法利用统计分析方法,利用多阵,以方向误差的统计直方图来分析波源的方向,准确的定位次声源来波方向,起到目标增强的作用;在各子阵列计算时延过程中,通过正态模型计算出有效时延范围,剔除野值,即将干扰信息和次声波源信息有效区别,从而得到了传感器接收到的次声源的时延值。另外,利用时延算法计算得到的速度值,将波束形成算法用于声源定位,波束形成算法利用次声传感器阵列波束形成探测和多阵列声像图法探测,用可视化方法显示波源的存在区域,形成综合声像图来确定目标声源的位置。介绍了次声波监测系统的硬件结构及其基本工作原理,将次声波监测系统应用于大坝次声测量研究。根据课题要求设计次声波源监测阵列,把我国某大坝泄洪源头产生的次声波作为研究对象,对采集大坝流量的数据进行滤波处理、频谱分析,找出特征频谱,针对不同的特征频率,对测量数据进行分频段处理,使用多子阵统计定向算法、声成像方法进行定位处理,对声源来波方向进行统计分析确定主要波源方向,并确定次声波源来波方位。

尚媛媛[8](2013)在《次声波信号分析方法研究》文中认为次声波是频率小于20Hz的声波,也被称为亚声波。次声波频率低,波长长,容易发生衍射,因此次声波不容易发生衰减,不易被水和空气等吸收,并且能在传播过程中绕开某些大型障碍物,研究证明,某些次声波能绕地球2至3周。虽然人耳听不到次声波,但是次声波却普遍存在。在自然界中,火山爆发、海啸、电闪雷鸣、海上风暴、波浪拍击、水中漩涡、空中湍流、龙卷风、磁暴、极光等都可能伴有次声波的发生。在人类活动中,核爆炸、导弹飞行、轮船航行、汽车飞驰、大型建筑摇晃,甚至像鼓风机、搅拌机、扩音喇叭等在发声的同时也都能产生次声波。人体自身的器官振动频率也同某些频率的次声波相近,这样,当次声波与人体器官产生共振,就会对人体产生很强的伤害,甚至致人死亡。对次声波信号进行有效的分析研究,将在军事、气象、自然灾害预警、大型结构健康检测、医学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应用意义。信号分析方法中,现在常用的方法有傅里叶变换和小波分析。傅立叶变换是基于信号的频率特性进行分析,它是最经典最基本的方法,但是在处理非线性信号方面有较大的限制。小波分析是基于傅立叶发展起来的,吸取了傅立叶变换的特点,具有多分辨能力,应用广泛。二者比较后,本文选择小波分析方法对次声波信号进行分析。Hilbert-Huang变换是美籍华人N. E. Huang在1998年提出并逐步完善的一种新的应用于处理非线性、非平稳信号的一种方法,该方法在很多领域得到了很好的应用。本文基于小波分析和Hilbert-Huang变换两种方法对次声波信号进行分析研究。本文具体工作如下:(1)次声波信号分析算法的研究与比较。首先,对本文选择应用的两种分析算法:希尔伯特黄算法和小波分析进行算法的理论性介绍研究,包括算法的概念、公式和计算方法等,在此基础上,对两种算法在信号分析领域的应用特点和不足之处进行对比。小波算法作为时域分析的代表,因为小波基的确定而使分析只对选择的小波基有意义,所以在应用上受到小波基的限制。希尔伯特黄作为新发展起来的具有自适应性的算法,对非线性和非平稳信号具有很好的分析效果。(2)HHT算法在MATLAB上的实现。以仿真信号为例进行经验模态分解的实现,得到期望的多个IMF分量和一个残余量,然后在EMD分解的基础上对信号进行Hilbert变换,得到信号的Hilbert谱和边际谱,这也就是信号分析中会得到的时频谱。为验证HHT在信号分析中的有效性,应用HHT对美国凯斯西储大学电气工程实验室滚动轴承故障模拟实验台的轴承数据进行分析,最终得到轴承的故障位置。(3)信号去噪方法的研究。采用小波去噪、EMD去噪和联合去噪分别完成次声波信号的去噪,并对比选择较好的方法。联合去噪方法是本文设计完成的新去噪方法。(4)次声波信号的分析。完成声信号中次声信号的提取和相关参数的获得。最后,基于本文工作的总结,对工作中存在后续问题和将来的工作方向做出展望。

苏程[9](2012)在《深水多波束测深侧扫声纳显控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认识研究海洋是人类探索未知的需要,也是解决日益严峻的陆地资源匮乏、人口膨胀性增长等问题的重要途径,因此世界上各个国家都在不遗余力的探索海洋、研究海洋、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海底地形地貌信息作为基础数据,在保障航运安全、建设海洋工程、开发海洋资源、发展海洋科学、维护海洋权益等各个方面都占据了极为重要的地位,受到了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声纳技术是当前对海底地形地貌探测的唯一有效手段,其中多波束声纳技术以其高精度全覆盖式扫海探测优势被国际海道测量组织规定为高精度海底地形探测的唯一方法。然而由于深水多波束声纳系统涉及组成设备众多、实时探测数据量巨大、原始探测数据处理复杂等因素,使得深水多波束声纳显控系统在实时条件下只能进行简单的设备控制和数据展示,造成了人机交互不够友好、不能快速准确的实时展示多源探测信息、现场处理能力较差等不足。本文针对当前国内外深水多波束声纳显控系统存在的不足展开了深入研究,主要包括:针对深水多波束测深侧扫声纳设备的复杂工作机制的安全友好的控制操作方法、针对深水多波束测深侧扫声纳系统海量实时探测数据的高效稳定的数据采集方法、针对深水多波束测深侧扫声纳系统实时测深数据、实时侧扫数据、实时水体数据等多源实时探测数据的快速丰富的科学数据实时表达方法等,并基于这些研究成果,设计并实现了设计并实现了基于我国首次研发的深水多波束测深侧扫声纳设备的显控系统。实验结果表明,该系统能够以多视图同步方式对实时多源动态探测成果进行2D/3D可视化表达,为深水多波束声纳设备提供安全友好的控制终端,为用户提供稳定便捷的探测数据服务,增强现场处理能力和数据发掘能力。本文的主要创新点包括:(1)针对深水多波束声纳系统实时测深数据由于构建可视化海底DEM时的海量性、动态性、不规则性等特点,为提高海量原始测深数据构建动态不规则海底DEM的效率提出了:A.快速声速改正方法;B.快速波束位置解算方法;C.快速条带式动态网格化方法;D.动态不规则金字塔构建方法;从而使得深水多波束声纳系统原始实时测深数据能够快速且相对准确的构建为规则格网形式的不规则动态海底DEM,设计并使用GPU友好型渲染方法,实现了全球框架下的不规则动态海底地形的三维实时渲染。(2)提出了实时侧扫数据的条带式增量更新方法,动态增量式直接构造侧扫图像,通过直接屏幕贴图实现了实时侧扫图像的快速绘制。(3)提出了基于极坐标变换的实时水体数据重采样方法,直接构造扇形水体图像,实现了实时水体图像的快速绘制。(4)提出了一种基于状态保护与转移机制的声纳设备控制方法,实现了安全友好的交互式声纳设备控制。(5)提出了一种基于本地缓存池的多线程实时数据采集方法,有效提高了声纳主控计算机采用广播方式推送各类实时数据至显控系统时的实时数据采集成功率。实验结果表明该系统满足深水多波束测深侧扫声纳设备的显控需求,能够保障声纳设备作业安全、增强现场作业能力和数据发掘能力。

曹碧生[10](2012)在《基于PVDF的次声波传感器设计》文中提出在声波的频段划分中,通常把频率低于20Hz的振动体发出的声波称作次声波。次声波普遍存在于工业、交通、自然及生活环境中。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次声学已成为现代声学中一门新生分支学科。近几十年来,对次声波的检测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研制出了一些性能优良的次声波传感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电容式次声波传感器研究已经取得一定的进展,然而在高温、高湿及高激励的条件下检测结果会受影响。如何研究出一种新型次声波传感器,能对次声波进行有效检测,这是本研究探讨的问题。PVDF又称为聚偏氟乙烯,是一种新型的高分子压电传感材料,具有压电性能好、灵敏度高、耐腐蚀、频响宽、易加工等优点,是理想的敏感材料。本文以PVDF作为敏感材料,建立了PVDF压电薄膜的传感方程与等效模型;论述了基于PVDF的次声传感器的结构与特点、材料的选择、各部件参数确定及研制的过程,最终设计出新型的PVDF次声波传感器。此外,还研制了次声波发生器,并搭建了次声波数据采集系统。次声波发生器发出的次声波会使PVDF次声波传感器产生微弱的电荷变化,通过归一电路、高低通滤波及末级放大后得到相对理想的信号,最后在示波器中显示出来。经过测试,得出了次声波传感器的频率误差、线性度和灵敏等指标。测试结果表明,新研制的PVDF次声波传感器的可测下限频率可达3Hz,且具有结构简单、测试精准、结构轻巧和抗干扰能力强等优点,也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二、监听声波预测火山爆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监听声波预测火山爆发(论文提纲范文)

(1)美国对苏联的核情报工作研究(1942~1953)(论文提纲范文)

指导教师对博士论文的评阅意见
指导小组对博士论文的评阅意见
答辩决议书
内容提要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概念界定和时间界定
        1.概念界定
        2.时间界定
    二、选题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状况
        2.国外研究状况
    四、研究方法及写作思路
        1.研究方法
        2.写作思路
    五、创新与不足
第1章 美国核情报机构的建立与构成
    1.1 国家情报机构
        1.1.1 中央情报局
    1.2 军事情报机构
        1.2.1 美国陆军
        1.2.2 美国海军
        1.2.3 美国空军
    1.3 文职情报机构
        1.3.1 科学研究发展办公室
        1.3.2 联邦调查局
    1.4 联合情报机构
第2章 美国核情报向苏联的泄露
    2.1 曼哈顿计划的情报管理漏洞
        2.1.1 分隔制度
        2.1.2 审查制度
        2.1.3 安全许可
        2.1.4 宣传战略
    2.2 苏联的间谍行动
        2.2.1 苏联在美国的情报网络
        2.2.2 苏联的核间谍
        2.2.3 苏联获取的核情报
    2.3 美国的感知与应对
        2.3.1 信号监听与密码破译
        2.3.2 核间谍的司法调查
        2.3.3 政府的关联性调查与听证
第3章 美国对苏联核情报的获取
    3.1 从德国窥视苏联
        3.1.1 德国的核情报地位
        3.1.2 追踪赴苏核科学家
        3.1.3 监控苏德地区核生产
    3.2 对苏联本土的监视
        3.2.1 传统情报活动
        3.2.2 科技侦察活动
    3.3 预测与识别苏联原子弹
        3.3.1 预测苏联首颗原子弹
        3.3.2 识别苏联首颗原子弹
        3.3.3 识别苏联后续原子弹
第4章 美国对苏联核情报的封锁
    4.1 抢占核资源
        4.1.1 早期核原料供应
        4.1.2 秘密核原料普查
        4.1.3 买断成品铀矿石
    4.2 外交谈判和贸易封锁
        4.2.1 与英国达成合作伙伴关系
        4.2.2 与比利时、瑞典开展外交谈判
        4.2.3 与巴西、荷兰开展外交谈判
    4.3 信息和技术管控
        4.3.1 涉密信息分级
        4.3.2 出版审查
第5章 美国对苏核情报工作中的盟国合作
    5.1 美国与英国的核情报合作基础
        5.1.1 相近的核研究水平
        5.1.2 互补的情报资源
        5.1.3 相同的战略目标
    5.2 美国与英国合作机制的形成
        5.2.1 签订合作协议
        5.2.2 搭建合作平台
    5.3 美国与加拿大的核情报合作
第6章 美国对苏联核情报工作的综合评价
    6.1 核情报机构
    6.2 核情报防守
        6.2.1 早期防守失利
        6.2.2 后期主动修正
    6.3 核情报获取
        6.3.1 间接化的情报收集
        6.3.2 多元化与科技化的获取手段
    6.4 核情报分析与评估
        6.4.1 错误预测苏联首颗原子弹
        6.4.2 成功识别苏联三颗原子弹
    6.5 盟国间的核情报合作
        6.5.1 情报合作贯穿始终
        6.5.2 情报收集同质化
        6.5.3 博弈与制约并存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2)地灾次声信号的分类识别(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次声信号分类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论文结构
2.次声信号分类的整体框架
    2.1 次声信号的获取与预处理
    2.2 次声信号的独立分量分析
    2.3 次声信号的特征提取与选择
    2.4 次声信号的分类算法
    2.5 本章小结
3.独立分量分析
    3.1 独立分量分析原理
    3.2 快速独立分量分析
    3.3 相空间重构的单通道独立分量分析
    3.4 本章小结
4.特征提取
    4.1 快速傅里叶变换
        4.1.1 FFT的基本原理
        4.1.2 基于FFT的地灾次声信号特征提取
    4.2 小波变换
        4.2.1 DWT的基本原理
        4.2.2 基于DWT的地灾次声信号特征提取
    4.3 希尔伯特-黄变换
        4.3.1 HHT的基本原理
        4.3.2 基于HHT的地灾次声信号特征提取
    4.4 本章小结
5.分类算法的研究与实现
    5.1 分类算法简述
    5.2 人工神经网络
        5.2.1 BP神经网络基本原理
        5.2.2 基于BP网络的地灾次声信号分类识别
    5.3 支持向量机
        5.3.1 SVM基本原理
        5.3.2 交叉验证
        5.3.3 基于SVM的地灾次声信号分类识别
    5.4 本章小结
6.分类结果分析
    6.1 地灾次声信号分类识别系统整体构成
        6.1.1 试验数据
        6.1.2 训练集数据与测试集数据
    6.2 分类结果对比分析
        6.2.1 分类准确率对比
        6.2.2 分类时间对比
        6.2.3 ICA与PCA的性能对比
    6.3 本章小结
7.总结与展望
    7.1 论文的主要工作和结论
    7.2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3)水下传感器网络移动节点定位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水下传感器网络研究现状
        1.2.2 水下传感器网络节点定位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内容和组织结构
第二章 水下传感器网络节点定位概述
    2.1 引言
    2.2 水下传感器网络的体系结构
        2.2.1 二维静态水下传感器网络
        2.2.2 三维静态水下传感器网络
        2.2.3 三维动态水下传感器网络
    2.3 水声信道特性
        2.3.1 海洋环境噪声
        2.3.2 传播损耗
        2.3.3 海水中的声速
        2.3.4 多途效应
        2.3.5 多普勒效应
    2.4 水下传感器网络节点定位相关技术
        2.4.1 测距技术
        2.4.2 节点位置估计法
    2.5 水下传感器网络节点定位面临的挑战
    2.6 小结
第三章 DOA和TOA技术研究
    3.1 引言
    3.2 DOA估计方法研究
        3.2.1 海洋环境噪声建模
        3.2.2 最大似然DOA估计
        3.2.3 布谷鸟搜索算法及其分析
        3.2.4 布谷鸟搜索算法的改进策略
        3.2.5 仿真结果分析
    3.3 TOA技术研究
        3.3.1 问题描述
        3.3.2 解决方法
        3.3.3 仿真结果分析
    3.4 小结
第四章 基于最大似然算法的水下移动传感器节点定位
    4.1 引言
    4.2 问题建模
        4.2.1 水下传感器网络模型
        4.2.2 待定位节点测量模型
    4.3 IML定位方法
        4.3.1 最大似然定位
        4.3.2 Crame-Rao下界
        4.3.3 仿真结果分析
    4.4 DML定位方法
        4.4.1 似然函数的改进
        4.4.2 改进的最大似然定位
        4.4.3 Crame-Rao下界
        4.4.4 仿真结果分析
    4.5 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工作总结
    5.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4)地震次声监测模拟实验装置的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1.2.1 国外研究现状及动态
        1.2.2 国内研究现状及动态
    1.3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1.4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地震次声波
    2.1 次声波概述
        2.1.1 次声波的特点
        2.1.2 次声波的来源
        2.1.3 次声波的应用
    2.2 地震次声波和地震前兆的判断
        2.2.1 地震次声波
        2.2.2 地震前兆的判断
    2.3 前兆次声波
        2.3.1 前兆次声波的产生机理
        2.3.2 前兆次声波特性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震源位置的确定
    3.1 地球坐标系
        3.1.1 参心坐标系和地心坐标系
        3.1.2 常用地球坐标系
        3.1.3 大地坐标和空间坐标的换算
    3.2 震源定位理论
        3.2.1 声源定位算法
        3.2.2 震源定位理论
    3.3 定位误差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模拟实验系统
    4.1 次声波发生电路
    4.2 次声信号处理
        4.2.1 STM32F103信号处理系统
        4.2.2 快速傅里叶变换
    4.3 通信模块
        4.3.1 GSM/GPRS通信模块
        4.3.2 WiFi通信模块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论文总结与展望
    5.1 课题研究成果与总结
    5.2 课题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成果

(5)山地灾害对重大桥梁结构安全的影响分析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1.2 国外山地灾害研究发展现状
    1.3 国内山地灾害研究发展现状
    1.4 本论文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第2章 山地灾害
    2.1 山地灾害的基本概念及分类
        2.1.1 山地灾害的定义
        2.1.2 山地灾害的分类
    2.2 山地灾害的区域分布和特征
        2.2.1 山地灾害的区域分布
        2.2.2 山地灾害的特征
第3章 崩塌对桥梁的危害及其防治策略
    3.1 崩塌的分类及形成机理
        3.1.1 崩塌的分类
        3.1.2 崩塌的形成机理
        3.1.3 崩塌的形成条件
    3.2 崩塌的危害
    3.3 崩塌及崩塌威胁区桥梁的防治技术
        3.3.1 崩塌防治的基本原则
        3.3.2 崩塌防治技术
        3.3.3 桥墩的防撞设施
        3.3.4 崩塌防治案例分析
        3.3.5 崩塌防治的问题与对策
    3.4 崩塌监测与预警体系
        3.4.1 崩塌监测的主要目的
        3.4.2 监测项目和方法
        3.4.3 崩塌预警发展历程
        3.4.4 崩塌预警判断指标
        3.4.5 崩塌监测预警的问题与对策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滑坡对桥梁的危害及其防治策略
    4.1 滑坡的分类及形成机理
        4.1.1 滑坡的概念
        4.1.2 滑坡的分类及特征
        4.1.3 滑坡的形成机理
        4.1.4 滑坡的形成条件
    4.2 滑坡的危害
    4.3 滑坡及滑坡威胁区桥梁的防治技术
        4.3.1 滑坡防治的基本原则
        4.3.2 滑坡防治技术
        4.3.3 滑坡威胁区域桥梁结构设计对策
        4.3.4 滑坡防治案例分析
        4.3.5 滑坡防治的问题与对策
    4.4 滑坡监测与预警体系
        4.4.1 滑坡监测的主要目的
        4.4.2 滑坡监测内容和方法
        4.4.3 滑坡预报方法
        4.4.4 我国滑坡监测预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泥石流对桥梁结构的危害及其防治策略
    5.1 泥石流的分类及形成条件
        5.1.1 泥石流的定义及分类
        5.1.2 灾害性泥石流的特点
        5.1.3 泥石流的形成条件
    5.2 泥石流灾害的危害
    5.3 泥石流及泥石流威胁区域桥梁的防治技术
        5.3.1 泥石流防治的基本原则
        5.3.2 泥石流防治措施体系
        5.3.3 泥石流威胁区域桥梁的防治措施
        5.3.4 实例分析
        5.3.5 泥石流防治的问题与对策
    5.4 泥石流监测与预警体系
        5.4.1 泥石流灾害主要监测内容和方法
        5.4.2 泥石流的预测
        5.4.3 泥石流预报
        5.4.4 泥石流的临报和警报
        5.4.5 泥石流监测预警的问题与对策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山地灾害管理及减灾对策分析
    6.1 国内外山地灾害管理
        6.1.1 美国
        6.1.2 欧洲阿尔卑斯山区国家
        6.1.3 日本
        6.1.4 中国
    6.2 我国山地灾害减灾对策分析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6)传感器网络覆盖与定位中的优化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无线传感网络概述
        1.1.2 无线传感器简介
        1.1.3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应用
        1.1.4 无线传感网中的覆盖问题与定位问题
    1.2 研究现状
        1.2.1 覆盖优化
        1.2.2 无源定位
    1.3 本文的组织
    1.4 本文的贡献
        1.4.1 基于数据融合的概率覆盖
        1.4.2 无源监控系统中最少接收节点部署问题
        1.4.3 能量高效的无源定位
2 无线传感网中基于数据融合的概率覆盖
    2.1 引言
    2.2 背景知识
        2.2.1 传感器的感知模型
        2.2.2 数据融合模型
        2.2.3 随机目标出现的概率模型
    2.3 问题描述
    2.4 小规模网络下的基于PSC的算法
    2.5 大规模网络下的贪婪算法
    2.6 性能评估
        2.6.1 仿真实验设定
        2.6.2 系统可靠性与网络生存时间的权衡
        2.6.3 随机目标出现的概率的影响
        2.6.4 传感器个数和随机目标个数的影响
        2.6.5 大规模网络贪婪算法的性能
        2.6.6 一些说明
    2.7 小结
3 无源监控系统中最少接收节点部署问题
    3.1 引言
    3.2 链路覆盖模型
    3.3 最优链路覆盖问题
        3.3.1 最优链路覆盖
        3.3.2 最优链路覆盖问题是NP难问题
    3.4 近似算法
        3.4.1 基于线性规划的随机舍入算法
        3.4.2 贪婪算法
        3.4.3 针对密度受限的PTAS算法
        3.4.4 算法近似比比较
    3.5 仿真实验结果
        3.5.1 小规模网络中的算法性能比较
        3.5.2 大规模网络中的算法性能比较
    3.6 问题拓展
    3.7 小结
4 能量高效的无源定位
    4.1 引言
    4.2 背景知识
        4.2.1 链路模型
        4.2.2 RSS分布和KL散度
    4.3 EE-Loc的概述
    4.4 EE-Loc的设计
        4.4.1 用1比特信息实现无源定位
        4.4.2 能量高效的追踪
        4.4.3 协议设计与实现
    4.5 实验验证
        4.5.1 实验设置
        4.5.2 扫描时延
        4.5.3 室内环境的定位精度
        4.5.4 室外环境追踪性能
    4.6 小结
5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简历与科研成果

(7)基于传声器阵列的次声波源定位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的发展历程与研究现状
        1.2.2 国内的发展历程与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工作和结构安排
第二章 大气中次声波的传播特性
    2.1 大气中次声波声学特性
    2.2 影响次声波在大气传播的因素
        2.2.1 风速梯度对次声波的影响
        2.2.2 温度梯度对次声波的影响
        2.2.3 地貌对次声波的影响
        2.2.4 大气对次声波的吸收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次声波源定位算法理论
    3.1 基于时延估计定位算法
        3.1.1 互相关时延估计理论
        3.1.2 时延估计定向分析
    3.2 基于波束形成定位算法
    3.3 基于高分辨率谱估计定位算法
    3.4 多阵统计定向时延估计算法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次声波源监测系统
    4.1 次声传感器原理及性能指标
        4.1.1 次声传感器校准实验
    4.2 数字化网络传输仪
        4.2.1 系统的远程数据采集控制实现
        4.2.2 系统的远程数据网络传输实现
    4.3 次声波源监测阵列设计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实测次声波源定位分析
    5.1 原始信号声压级、频谱分析
    5.2 特征频谱分析
    5.3 时延估计定向分析
        5.3.1 传播速度计算
        5.3.2 阵列对波源定位的统计直方图分析
    5.4 声成像定位分析
    5.5 分析结论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8)次声波信号分析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次声波的相关介绍
        1.1.2 次声波检测信号的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趋势
        1.2.1 次声武器的研究概况
        1.2.2 次声波在医学上应用及其发展趋势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信号分析算法
    2.1 Hilbert-Huang变换
        2.1.1 Hilbert-Huang变换的定义
        2.1.2 本征模态函数和经验模态分解
        2.1.3 Hi lbert变换
    2.2 小波分析介绍
        2.2.1 小波(wavel et)和小波变换
        2.2.2 小波变换的类型
    2.3 分析算法比较
    2.4 小结
第三章 HHT算法的MATLAB实现
    3.1 经验模态分解方法实现
    3.2 希尔伯特谱分析
    3.3 算法应用实例
    3.4 小结
第四章 次声波信号去噪方法研究
    4.1 小波去噪原理
    4.2 EMD去噪方法
        4.2.1 EMD滤波特性
        4.2.2 EMD去噪
    4.3 次声波信号去噪仿真
    4.4 联合去噪
    4.5 小结
第五章 次声波信号分析
    5.1 《黑色星期天》与次声波
    5.2 相关物理量
    5.3 实验信号分析
    5.4 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9)深水多波束测深侧扫声纳显控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图索引
表索引
1 绪论
    1.1 引言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4.1 声纳探测设备
        1.4.2 声纳软件系统
        1.4.3 科学数据表达
    1.5 本文组织结构
2 深水多波束测深侧扫声纳基本原理
    2.1 水声学基本理论
        2.1.1 声波的传播速度
        2.1.2 声波的反射与折射
        2.1.3 声波的传播损失
        2.1.4 声波的混响效应
    2.2 声纳基本原理
        2.2.1 声纳方程中的参数
        2.2.2 主动声纳方程
        2.2.3 被动声纳方程
        2.2.4 声纳方程的瞬时形态
    2.3 深水多波束测深侧扫声纳工作原理
    2.4 深水多波束测深侧扫声纳系统组成
    2.5 本章小结
3 深水多波束测深侧扫声纳显控系统架构
    3.1 深水多波束测深侧扫声纳实时数据特征分析
        3.1.1 测深数据(接收信息)
        3.1.2 侧扫数据
        3.1.3 水体数据
        3.1.4 传感器数据
        3.1.5 声纳工作参数(发射信息)
        3.1.6 系统监控信息
        3.1.7 志信息
    3.2 深水多波束测深侧扫声纳显控系统关键环节分析
    3.3 深水多波束测设侧扫声纳显控系统总体架构
    3.4 本章小结
4 深水多波束测深侧扫声纳显控系统设备控制方法
    4.1 深水多波束测深侧扫声纳设备控制分析
    4.2 深水多波束测深侧扫声纳工作状态划分与转移条件设计
    4.3 基于状态保护与转移机制的声纳设备控制方法
    4.4 本章小结
5 深水多波束测深侧扫声纳显控系统实时数据采集方法
    5.1 深水多波束测深侧扫声纳显控系统实时数据采集问题分析
    5.2 基于本地数据缓存池的多线程实时数据采集方法
        5.2.1 本地数据缓存池
        5.2.2 多线程分类数据检查、解析与转发中心
    5.3 深水多波束测深侧扫声纳显控系统实时数据采集实验与讨论
    5.4 本章小结
6 深水多波束测深侧扫声纳显控系统实时数据可视化表达方法
    6.1 实时测深数据可视化表达方法
        6.1.1 实时测深数据可视化表达问题分析
        6.1.2 全球框架下的动态海底地形实时可视化表达方法
        6.1.3 测深剖面表达方法
        6.1.4 波束质量表达方法
        6.1.5 三维瀑布表达方法
        6.1.6 本节总结
    6.2 实时侧扫数据可视化表达方法
        6.2.1 实时侧扫数据可视化表达问题分析
        6.2.2 实时侧扫数据的条带式增量更新方法
        6.2.3 实时侧扫数据表达实验与讨论
        6.2.4 本节总结
    6.3 实时水体数据可视化表达方法
        6.3.1 实时水体数据可视化表达问题分析
        6.3.2 基于极坐标的实时水体数据重采样方法
        6.3.3 实时水体数据表达实验与讨论
        6.3.4 本节总结
    6.4 实时传感器数据可视化表达方法
        6.4.1 实时惯导数据可视化表达
        6.4.2 实时声速数据可视化表达
        6.4.3 本节总结
    6.5 其它实时数据可视化表达方法
        6.5.1 实时工作参数可视化表达方法
        6.5.2 实时系统监控信息可视化表达方法
        6.5.3 实时日志信息表达可视化方法
        6.5.4 本节总结
    6.6 本章小结
7 深水多波束测深侧扫声纳显控系统设计与实现
    7.1 深水多波束测深侧扫声纳显控系统运行环境
        7.1.1 系统设计开发环境
        7.1.2 网络通信开发工具
        7.1.3 图形渲染开发工具
        7.1.4 数据库开发工具
    7.2 深水多波束测深侧扫声纳显控软件系统框架
    7.3 深水多波束测深侧扫声纳显控系统实现
    7.4 深水多波束测深侧扫声纳显控系统测试
    7.5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研究工作
    8.2 创新点
    8.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10)基于PVDF的次声波传感器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4 压电材料的研究现状
        1.4.1 压电陶瓷材料
        1.4.2 压电晶体材料
        1.4.3 压电复合材料
        1.4.4 压电高聚物
    1.5 论文研究的内容
    1.6 论文的组织结构
    1.7 本章小结
第二章 PVDF次声波传感器数学模型的建立
    2.1 引言
    2.2 PVDF薄膜的传感原理
        2.2.1 PVDF薄膜特性概述
        2.2.2 敏感元件PVDF传感原理
        2.2.3 PVDF薄膜的等效与测量电路
    2.3 平膜片的传感数学模型
        2.3.1 膜片概述
        2.3.2 力学模型的建立
        2.3.3 结构响应分析
        2.3.4 非线性误差分析
    2.4 小结
第三章 基于PVDF的次声波传感器的研制
    3.1 引言
    3.2 PVDF次声波传感器的结构设计
        3.2.1 弹性元件的特性
        3.2.2 弹性元件的材料选择
        3.2.3 次声波传感器的结构设计
    3.3 次声波传感器的参数设计
        3.3.1 平膜片间填注物的确定
        3.3.2 平膜片的参数设计
        3.3.3 次声波传感器的安装及硅油填注
        3.3.4 外壳参数设计
        3.3.5 PVDF压电薄膜的参数设计
    3.4 PVDF敏感元件的制作与粘贴
    3.5 小结
第四章 数据采集处理系统设计
    4.1 引言
    4.2 次声波发生器设计
        4.2.1 次声波发生器原理概述
        4.2.2 扬声器的分类与选择
        4.2.3 次声波发生器的方案设计
        4.2.4 次声波发生器详细设计
    4.3 数据采集系统设计
        4.3.1 电荷放大器DHF-6A简介
        4.3.2 电荷放大器DHF-6A的工作原理
        4.3.3 电荷放大电路
        4.3.4 归一化的放大电路
        4.3.5 高低通滤波及放大电路的设计
        4.3.6 过载指示设计
    4.4 小结
第五章 系统测试与数据分析
    5.1 引言
    5.2 调试系统组成
    5.3 系统调试
        5.3.1 注意事项
        5.3.2 测试系统线路连接
        5.3.3 系统测试
    5.4 数据分析
        5.4.1 实测频率电压分析
        5.4.2 频率误差分析
        5.4.3 线性度和灵敏度分析
    5.5 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软着

四、监听声波预测火山爆发(论文参考文献)

  • [1]美国对苏联的核情报工作研究(1942~1953)[D]. 王颖鹏. 吉林大学, 2021
  • [2]地灾次声信号的分类识别[D]. 邢开颜.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8(08)
  • [3]水下传感器网络移动节点定位技术研究[D]. 谢宇芳. 厦门大学, 2017(05)
  • [4]地震次声监测模拟实验装置的设计与研究[D]. 张燚. 昆明理工大学, 2017(12)
  • [5]山地灾害对重大桥梁结构安全的影响分析及对策研究[D]. 李豹. 西南交通大学, 2016(01)
  • [6]传感器网络覆盖与定位中的优化问题研究[D]. 吴盼. 南京大学, 2015(03)
  • [7]基于传声器阵列的次声波源定位与应用研究[D]. 刘相龙. 太原科技大学, 2013(09)
  • [8]次声波信号分析方法研究[D]. 尚媛媛. 昆明理工大学, 2013(02)
  • [9]深水多波束测深侧扫声纳显控系统研究[D]. 苏程. 浙江大学, 2012(09)
  • [10]基于PVDF的次声波传感器设计[D]. 曹碧生. 昆明理工大学, 2012(12)

标签:;  ;  ;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