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超级稻在河南能种吗?(论文文献综述)
胡立刚,冯克,李纯[1](2021)在《稻水矛盾,破解何方?》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我国六成以上人口以大米为主食,可下面两个数据少为人知:70%——作为我国第一大口粮作物,人们对水稻的产量和品质要求越来越高。我国水稻平均亩产长时间未能有较大突破,主要瓶颈在于70%以上的稻田为中低产田,难以满足高产新品种对“高水高肥、精耕细作”的要求?
郑然[2](2021)在《大班幼儿文化认同教育目标研制》文中研究说明
习群[3](2020)在《粮食安全的影响因素及解决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农业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粮食安全更是关系到国计民生,因此,如何增加粮食产量,扩大农业产业化,提高经济价值,稳定粮食价格,对于每一个国家政府而言都是十分重要的。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有14亿人口,粮食安全问题始终是我国政府工作的头等大事。本文以对我国粮食生产和发展情况的分析为切入口,首先针对粮食供求关系中存在的一些方向性的影响指标,如:粮食市场分析、气候变化分析、储备因素分析、技术变革分析等,通过建立向量自相关模型(VAR)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分组,并建立分组表,分别与粮食供求这个变量建立相关程度分析。其次,再选取影响粮食产量的四大因素,即社会发展、科技水平、农业经济、环境情况,采用Eviews软件对粮食产量的多元回归关系建立分析模型,然后检验出影响指标之间多重共线性以及异方差性,最后研究得出进口稻谷和大米量、农用机械总动力、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水土流失治理面积等几项指标是影响我国粮食产量的重要因素。随着国际经济贸易竞争不断加剧,市场粮食价格波动较大,基于保证我国粮食产量,稳定国内粮食价格的目的,本文提出了政策兴粮、高标兴粮、产业兴粮和科技兴粮等维护粮食安全的对策,既要实现粮食产量安全,也实现粮食质量安全。
潘玉[4](2019)在《沟通“不确定性”:转基因议题的知识建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00年以来,转基因议题逐渐转变为全球性的社会公共议题,引发广泛关注。转基因技术与应用迅速发展的同时,社会各方对转基因的争论从未终止,科学的“不确定性”特征突显。相对于其他公共议题的知识构建,科学议题有其特殊性:一方面,由于科学议题造成的风险与“不确定性”,媒介场域中的各利益相关者都可能会传达有效信息之外的信息,造成科学认知的混乱;另一方面,社会公众由于知识结构与个人经历的局限,很难直接对某一科学知识进行全面、深入地了解。因而,公众对于转基因议题的科学认知与理解往往更容易受到媒介场域的影响,媒体在转基因议题的知识建构中承担重要作用。由此,本研究通过对转基因这一科学争议中的“不确定性”进行综合而深入的考察,帮助社会各方更好地理解科学知识内涵,参与科学决策,从而缓解当前日趋矛盾的科学争议。媒体通过转基因议题的知识表征,可以更好地发挥其社会功用,为科学的“不确定性”沟通提供知识对话空间与传播平台,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与规避转基因所引发的科学风险,从而减缓社会公共危机。同时,转基因议题的知识建构过程反映出科学议题的知识表征特征、实践规律与协商机制的转向,研究试图从理论层面完善与扩展科学知识传播内涵与理论框架。本研究较全面地论述了媒介与科学知识建构的关联性研究,搭建了媒介建构科学知识、引导科学理性的阐释框架,体现了科学传播领域的现实关切与理论关照,赋予该研究领域一定的创新性。本研究基于知识社会学视角,围绕科学的“不确定性”这一核心话题,就转基因议题的“不确定”语境及其要素研究、“不确定性”呈现内容研究、“不确定性”沟通意义研究、“不确定性”管理研究逻辑,探究转基因议题的知识建构过程——转基因议题的知识表征、知识实践、知识争论与知识共享。研究分为四大部分:第一,转基因议题的“不确定性”语境考察。“不确定”语境有哪些要素?呈现出怎样的语境特征?第二,转基因议题的话语变迁与知识实践研究。基于“不确定性”语境特征,从历时性维度,研究选择中美媒体关于转基因议题的媒体报道为研究文本进行梳理与总结,进而探讨不同社会语境下转基因议题的媒体“注意周期”与空间互动特征;从共时性维度,研究就议题内容、消息来源、话语立场与知识属性四个方面考察转基因议题的媒体框架与知识实践过程。第三,转基因议题的知识争论研究。依据反思冲突、化解冲突、超越冲突的研究逻辑,探讨不同相关利益主体如何围绕科学争议的“不确定性”展开知识的协商与对话?媒体在其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采用哪些话语修辞策略?科学与社会之间如何达成知识对话与共识?第四,转基因议题的知识共享与“不确定性”管理探究。如何反思风险社会的转基因科学知识的生产与传播?怎样完善与提升社会公众对转基因科学知识的理解?进而对我们反思科学知识传播的理念与模式有何启示?研究试图通过对上述研究问题的探讨,考察转基因议题的话语实践,并基于更宏观地社会语境,思考科学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与影响。研究以转基因这一争议性科学议题为研究对象,选择2000-2018年期间的媒体报道本文进行话语分析、对比分析与个案探究。通过阐释转基因议题的话语建构特征反映科学议题的知识建构过程。转基因议题的知识实践最终目的是为了使社会各相关利益主体更好地理解科学知识,并在科学话语的互动协商中将专业的科学知识进行整合,形成日常化的、已被社会接受的“公共知识”,进而参与到科学知识的再生产与“不确定性”管理过程中。因此,在一个日益多元化社会中,不同文化、价值观之间的争议与冲突的释放与调试需要科学的对话与理解,完善与提升社会公众的科学素养以加强科学知识理解,搭建基于科学议题的“知识联盟”可实现转基因这一争议性科学议题传播的知识共享与理解,探索和推动多样化社会讨论与科学对话方式的形成,以消除知识间的差异与不对等,管理争议性知识建构过程中的科学“不确定性”,进而助力科学决策的制定与完善。
李清香[5](2019)在《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及应对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出了一系列重大工作,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了全方位的、开创性的历史成就,发生了深层次的、根本性的历史性变革。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指出,中国社会发展进入到了新的发展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重大变化。报告指出,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但社会发展,如东西部、城市和农村、人民收入和分配结构、发展速度和行业结构、供给质量、类别和群众实际需求等方面的矛盾越来越严重。党中央根据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理论,结合现阶段我国发展的实际,与时俱进,做出了我国社会发展主要矛盾已经改变的决定,并制定相应的路线、政策,确保人民的生存需要得到更高质量和高层次的满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理解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哲学基础。为了能够深入系统的解读这一矛盾变化的历史脉络、依据、内涵和应对策略,本文从经典作家对社会发展动力理论的发展和创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理论的提出和发展、我国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科学内涵及依据、新时代我国应对新矛盾的应对策略等几个方面展开研究,处理好整体和局部、重点和非重点的关系,辩证地剖析出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在制定具体策略化解矛盾时,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坚持矛盾的对立性和统一性,注重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把习近平对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理论的阐释和我国的战略选择作为基本依据,试图找出各级地方政府的具体工作中的应对策略。
宁文宇[6](2018)在《农业托管式视角下稻作粉垄应用与推广研究》文中认为农业托管式社会化服务组织是一种新型农业经营模式,其重点突出托管式。农户对土地承包权不变,用地性质不变,只是经营的服务主体发生改变。托管形式主要有代耕代种、联耕联种、土地托管等。最主要特点表现在有利于解决谁来种田的问题。水稻作为我国种植面积最大、单产量最高、总产量最多的作物,在我国乃至世界的粮食生产和消费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位置。近年来,我国水稻机械化种植程度在不断的提高,而且,耕作方式不断创新和改进,2008年开始,广西农业科学院进行了粉垄耕作技术的研究并对该技术进行应用推广。本文通过文献调查法和案例分析法研究农业托管式社会化服务组织的现状和优势,通过文献调查法和实验研究法对粉垄耕作应用进行相关研究,并对农业托管式社会化服务视角下稻作粉垄耕作的应用推广进行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农业托管式社会化服务组织其重点突出托管式。农民将承包地委托给农业托管式社会化服务组织代为耕种,为农户提供耕、种、收、管、售等相关环节的“一条龙”式全程服务,可达到农民的利益最大化。2.稻作粉垄耕作比常规耕作,有利于促进水稻的生长,提高分蘖数、株高、干物重、根体积以及根冠比并且对水稻的产量有所提高。3.制约稻作粉垄耕作技术的应用推广存在的因素有:(1)粉垄机械适应性不强;(2)机械资金投入不足;(3)农民接受能力不强;(4)稻作粉垄耕作技术应用推广滞后。4.通过对我国部分地区农业托管式社会化服务组织案例的分析,提出了农业托管式社会化服务是稻作粉垄耕作的应用推广最好的方法,农业托管式视角下稻作粉垄应用推广的策略。(1)提高粉垄耕作技术的适用性;(2)强化政府资金投入和主导作用;(3)加强农业合作社建立,扩大农业生产规模;(4)加强农业托管式社会化服务人才的培养。
陈启文[7](2017)在《袁隆平的世界》文中研究指明第一章人就像一粒种子追溯一个生命的诞生追溯一个生命的诞生,如同探悉一粒种子。一切早已不再是悬念,只是我接下来叙述的前提。这是一个命定为种子而生的人,一个命定要用一粒种子改变世界的人。通过一粒种子,可以追溯物种的起源。"万物的原则,起始于根基",这是古希腊数学家、
本刊综合[8](2016)在《海水稻:让盐碱荒滩变良田》文中研究表明在袁隆平的"禾下乘凉梦"里,"超高产杂交稻植株长得比高粱高,穗子有扫帚那么长,籽有花生米那么大。我走过去,坐在那个稻穗下乘凉。"近日,"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领衔的海水稻研发中心落户青岛。中心计划在3年时间内,实现海水稻种植亩产突破200公斤的目标。这个看似不高的目标如果能够实现,或能增产粮食数百亿公斤,可以多养活上亿人。
夏一维(HA NHAT DUY)[9](2016)在《中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政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的农业科技发展经历了曲折进步、调整恢复、改革创新、走向农业现代化的历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针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的现状,出台了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一系列相关法规政策。然而,由于受科技水平、人才素质及应用推广等相关条件的限制,中国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政策在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亟需从理论上加以阐释。中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政策的演变呈现出三个方面的特征,即从重视传统农业向发展现代农业的政策转变,从依赖外国技术到确立自主创新战略的政策转变,从“科技政策”的计划实施到“相关政策”的协同推进。中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政策实施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政策宏观调控效果并不显着,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财政税收与风险投资政策不健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利益激励机制尚不完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主体的积极性未得到有效发挥。农业科技成果的供求差异,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政策实施中的“政府失灵”,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政策实施中服务型政府理念的缺失,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政策实施中技术创新扩散的局限性,则是中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政策实施存在问题的原因。针对上述问题,作者尝试提出完善中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政策的建议,包括:充分发挥政府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的推动作用;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投资体系;完善农业科研结构与农业科研体系;做实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工作;加快农业信息化与农业科技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完善有利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法规体系。对中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政策的研究,理论上可以丰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政策的内涵,实践上可以为中国农业科技进步提供方法论指导。
韩长赋[10](2015)在《辉煌“十二五”系列报告会——农业改革发展成就报告》文中提出同志们:大家上午好!今年是"十二五"收官之年,也是"十三五"谋划之年,在这个重要节点上跟大家交流一下"十二五"以来农业农村发展成就,展望一下"十三五"发展前景,我感到很有意义。现在是金秋十月,丰收时节,春种秋收,春华秋实,丰收的时候谈谈一、"十二五"以来农业农村发展成就总的一个判断,一个评价,就是"十二五"以来,农业农村发展成就巨大。"十二五"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应该说整个
二、超级稻在河南能种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超级稻在河南能种吗?(论文提纲范文)
(1)稻水矛盾,破解何方?(论文提纲范文)
担忧:“中国的水养不起,中国的环境承担不起,中国的稻农太辛苦” |
寻路:培育可像小麦一样旱种旱管的节水抗旱稻 |
困局:绿色环保效益高,为何叫好不叫座 |
启示:从节水抗旱稻发展历程看打好种业翻身仗 |
(3)粮食安全的影响因素及解决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国外行业现状 |
1.2 国内发展现状 |
1.2.1 供给方面 |
1.2.1.1 总量供给问题 |
1.2.1.2 粮食供给结构 |
1.2.2 需求方面 |
第2章 我国粮食生产与发展状况 |
2.1 我国粮食品种的发展 |
2.1.1 原生粮食的演变 |
2.1.2 外来作物的传入与发展 |
2.2 我国粮食种植技术的发展 |
2.2.1 农田耕作方式的发展 |
2.2.2 水稻育种的发展 |
第3章 影响粮食供求的主要因素 |
3.1 近年我国粮食市场分析 |
3.1.1 近年我国粮食进口情况 |
3.1.1.1 近年我国粮食进口品种结构 |
3.1.1.2 影响粮食进口的主要因素 |
3.1.2 近年我国粮食消耗情况分析 |
3.1.2.1 粮食消耗的用途结构 |
3.1.2.2 粮食消耗的影响因素 |
3.2 气候变化的影响力 |
3.3 存粮保粮工作缺乏科学管理 |
3.4 水质水源影响粮食质量 |
3.5 粮食种子产业创新不足 |
第4章 影响粮食产量的主要因素分析 |
4.1 影响因素选择 |
4.2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建立 |
4.2.1 多重共线性检验 |
4.2.2 异方差性检验 |
4.3 指标选取分析 |
4.3.1 粮食作物播种面积 |
4.3.2 水土流失治理面积 |
第5章 维护粮食安全的主要对策 |
5.1 完善农业补贴政策 |
5.2 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
5.3 加强农业产业化建设 |
5.4 发展现代化农业生产 |
5.5 建立精确化库存管理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进一步工作的方向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4)沟通“不确定性”:转基因议题的知识建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转基因议题的发展与影响 |
第一节 研究缘起:作为社会公共议题的科学知识传播 |
一、科学知识传播的演变与实践 |
二、“科学媒体化”:转基因议题的媒体呈现 |
三、转基因议题带来的“不确定性”沟通与知识争论 |
第二节 文献综述:转基因议题、沟通“不确定性”与知识传播 |
一、科学知识传播中的转基因议题研究 |
二、媒体与转基因议题的“不确定性”沟通研究 |
三、媒体与科学家、社会公众的关系探讨 |
四、转基因议题的知识建构研究 |
第三节 理论工具:理解科学的知识社会学取向 |
一、作为知识的转基因议题 |
二、科学知识与社会的互动关系 |
三、语境成为科学知识传播的重要变量 |
第四节 研究意义与研究目的 |
一、研究意义与价值 |
二、研究目的与内容 |
第五节 研究方法与设计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文本选择与说明 |
第二章 转基因议题的知识表征与“不确定性”语境 |
第一节 转基因议题的演变逻辑与知识特征 |
一、转基因议题的演变逻辑 |
二、转基因议题的知识构成要素及特征 |
第二节 转基因议题的多元知识争论 |
一、转基因技术与产品的安全性问题 |
二、转基因的引进与商业化推广问题 |
三、转基因技术与产品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影响问题 |
第三节 转基因议题的“不确定性”语境特征 |
一、科学技术自身的“不确定性” |
二、被媒体建构的科学“不确定性” |
三、被各相关利益主体认知的科学“不确定性” |
第三章 转基因议题的知识实践与“不确定性”呈现 |
第一节 中美转基因议题的媒体报道趋势变化 |
一、我国转基因议题的“注意周期” |
二、美国转基因议题的“注意周期” |
三、中美转基因议题的空间互动 |
第二节 我国转基因议题的媒体框架与知识实践 |
一、议题内容与分布:经济与全球化议题占据主导 |
二、消息来源:科学专家成为重要信源 |
三、话语立场:先“挺”后“反”的话语实践 |
四、知识属性: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生产呈现不对等特征 |
第三节 转基因议题的科学“不确定性”呈现 |
第四章 转基因议题的知识争论与“不确定性”沟通 |
第一节 反思冲突:转基因议题的知识生产困境 |
一、“挺转”、“反转”之争背后的冲突性科学话语 |
二、转基因议题的理性冲突与多元对话 |
三、冲突性科学话语开启“不确定性”沟通的可能性 |
第二节 化解冲突:转基因议题传播的修辞策略 |
一、修辞资源:运用科学理论与论证依据 |
二、修辞工具:引入专业身份与知识背景 |
三、修辞技巧:使用数据/实例 |
四、修辞手段:诉诸于权威声誉 |
第三节 超越冲突:科学与媒体的冲突与合作 |
一、媒体在转基因议题传播中的角色功能 |
二、科学家与媒体的互动关系 |
三、科学家与媒体的知识对话与沟通 |
第四节 转基因议题的科学“不确定性”沟通 |
第五章 转基因议题的知识共享与“不确定性”管理 |
第一节 由“专业知识”到“公共知识”:转基因议题的知识共享 |
一、新的科学概念与转基因议题的勾连关系 |
二、由“科学问题”向“社会公共议题”的构建 |
三、转基因议题的知识协商与共享 |
第二节 由“知晓”到“理解”:公众科学素养的完善与提升 |
一、跨越公众与科学之间的知识鸿沟 |
二、打破公众与专家之间的专业壁垒 |
三、建立公众与政府之间的对话关系 |
第三节 “知识联盟”:转基因议题的“不确定性”管理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5)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及应对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 绪论 |
(一)论文选题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1.国内文献综述 |
2.国外文献综述 |
(三)研究方法及路线 |
(四)研究重难点及创新点 |
二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社会发展动力理论的哲学发展及创新 |
(一)马克思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创立 |
(二)列宁对社会矛盾理论的哲学发展与创新 |
(三)斯大林对社会矛盾理论的发展与创新 |
(四)毛泽东对社会矛盾理论的发展与创新 |
三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理论的提出及具体实践 |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
(二)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时期 |
(三)社会主义初步探索时期 |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
(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
四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科学内涵及哲学依据 |
(一)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科学内涵 |
1.从需求的角度 |
2.从供给的角度 |
3.从社会主要矛盾辩证统一发展的角度 |
(二)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哲学依据 |
1.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 |
2.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规律 |
五 新时代我国各级地方政府应对新矛盾变化的应对策略 |
(一)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手段,以经济保持高质量平稳发展为目标 |
1.推进产业结构改革,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
2.强力推进科技创新 |
3.改善优化营商环境,解决好政策、制度、管理规范等不统一的问题,增强微观主体活力 |
(二)加大民生保障力度,切实增进人民福祉 |
1.提升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 |
2.坚持稳定和扩大就业 |
3.持续提升教育发展水平 |
4.织密社会保障网络 |
5.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 |
6.深化社会治理创新 |
(三)统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
1.着重推进乡村工作“五个振兴” |
2.加快建设农田生态系统 |
3.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
六 结论 |
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参考文献 |
(6)农业托管式视角下稻作粉垄应用与推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外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研究现状 |
1.3.2 农业托管式社会化服务组织 |
1.3.3 农业托管式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趋势 |
1.3.4 国内外旋耕机研究现状 |
1.3.5 深旋耕的应用技术研究现状 |
1.3.6 粉垄耕作技术及方法 |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5 研究方法 |
1.6 技术路线 |
2 农业托管式社会化服务应用案例分析 |
2.1 廊坊市固安县农业托管式社会化服务 |
2.1.1 廊坊市固安县农业托管式社会化服务现状 |
2.1.2 廊坊市固安县农业托管式社会化服务主要成效 |
2.2 济宁市梁山县农业托管式社会化服务 |
2.2.1 济宁市梁山县农业托管式社会化服务现状 |
2.2.2 济宁市梁山县农业托管式社会化服务主要成效 |
2.3 徐州市睢宁县农业托管式社会化服务 |
2.3.1 徐州市睢宁县农业托管式社会化服务现状 |
2.3.2 徐州市睢宁县农业托管式社会化服务主要成效 |
2.4 山东省临淄区农业托管式社会化服务 |
2.4.1 山东省临淄区农业托管式社会化服务现状 |
2.4.2 山东省临淄区农业托管式社会化服务主要成效 |
2.5 农业托管式社会化服务模式的优势分析 |
2.5.1 有利于实现农产品的增产和农民的增收 |
2.5.2 有利于先进农业技术的迅速普及 |
2.5.3 有利于降低农业生产成本 |
2.5.4 有利于更好保护农民利益 |
2.5.5 有利于保障食品质量安全 |
3 稻作粉垄应用推广存在的问题 |
3.1 稻作粉垄耕作技术应用情况 |
3.2 稻作粉垄耕作技术应用推广存在问题 |
3.2.1 粉垄机械适应性不强 |
3.2.2 机械资金投入不足 |
3.2.3 农民接受能力不强 |
3.2.4 稻作粉垄耕作技术应用推广滞后 |
4 粉垄耕作对水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
4.1 引言 |
4.2 试验地点与方法 |
4.2.1 试验材料 |
4.2.2 试验方法 |
4.3 试验管理 |
4.4 测定项目与方法 |
4.5 数据处理与分析 |
4.6 结果与分析 |
4.6.1 粉垄耕作对水稻分蘖变化的影响 |
4.6.2 粉垄耕作对水稻植株株高的影响 |
4.6.3 粉垄耕作对水稻植株干物重的影响 |
4.6.4 粉垄耕作对水稻的植株根体积的影响 |
4.6.5 粉垄耕作对水稻的植株根冠比的影响 |
4.6.6 粉垄耕作对水稻单穴折抗力的影响 |
4.6.7 粉垄耕作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的影响 |
4.7 讨论与小结 |
5 农业托管式稻作粉垄耕作应用推广 |
5.1 提高粉垄耕作技术的适用性 |
5.2 强化政府资金投入和主导作用 |
5.3 加强农业合作社建立,扩大农业生产规模 |
5.4 提高农民对粉垄耕作技术的接受能力 |
5.5 加强农业托管式社会化服务人才的培养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9)中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1.3.1 关于中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政策的研究动态 |
1.3.2 关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政策的国际研究动态 |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论文的创新点 |
1.5.1 探讨中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政策演变的特征 |
1.5.2 提出依法建立完善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利益保护长效机制 |
1.5.3 从供求差异角度分析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政策的宏观调控效果 |
第2章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政策概述 |
2.1 相关基本概念的界定 |
2.1.1 农业与农业科技成果的含义 |
2.1.2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内涵与方式 |
2.1.3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政策的含义 |
2.2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政策的基本内容 |
2.2.1 财政政策 |
2.2.2 金融政策 |
2.2.3 知识产权政策 |
2.2.4 农业技术市场政策 |
2.2.5 人才政策 |
2.2.6 土地政策 |
2.2.7 农业产业化政策 |
2.3 实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政策的重要意义 |
2.3.1 提高农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措施 |
2.3.2 适应新世纪新阶段农业结构调整的现实需要 |
2.3.3 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 |
2.4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政策研究的相关理论 |
2.4.1 政府干预理论 |
2.4.2 制度变迁理论 |
2.4.3 公共产品理论 |
2.4.4 技术创新扩散理论 |
2.4.5 服务型政府理论 |
第3章 中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政策的演变过程及特征 |
3.1 中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政策的演变过程 |
3.1.1 曲折发展时期 |
3.1.2 恢复调整时期 |
3.1.3 改革创新时期 |
3.1.4 科学发展新时期 |
3.2 中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政策的演变特征 |
3.2.1 从重视传统农业向发展现代农业的政策转变 |
3.2.2 从依赖外国技术到确立自主创新战略的政策转变 |
3.2.3 从“科技政策”的计划实施到“相关政策”的协同推进 |
3.3 中国政府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政策演变及实施中的角色 |
3.3.1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政策的主导者和规划者 |
3.3.2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政策实施中的服务者 |
3.3.3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政策实施中的协调者 |
第4章 中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政策实施的成就与问题分析 |
4.1 中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政策实施的成就 |
4.1.1 建成学科完整、覆盖面宽的农业科学研究体系和推广体系 |
4.1.2 出台大量支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国家计划项目 |
4.1.3 农业科技引领支撑作用日益明显 |
4.1.4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环境不断优化 |
4.2 中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政策实施存在的主要问题 |
4.2.1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政策宏观调控效果并不显着 |
4.2.2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财政税收与风险投资政策不健全 |
4.2.3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利益激励机制尚不完善 |
4.2.4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主体的积极性未得到有效发挥 |
4.3 中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政策实施存在问题的原因 |
4.3.1 农业科技成果的供求差异 |
4.3.2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政策实施中的“政府失灵” |
4.3.3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政策实施中服务型政府理念的缺失 |
4.3.4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政策实施中技术创新扩散的局限性 |
第5章 完善中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政策的建议 |
5.1 充分发挥政府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的推动作用 |
5.1.1 确立未来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战略和方向 |
5.1.2 营造利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市场环境 |
5.1.3 简政放权以推动农业科技成果主体的自主权改革 |
5.2 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投资体系 |
5.2.1 政府要树立科学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投资理念 |
5.2.2 优化相关领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投资结构 |
5.2.3 加快利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风险投资体系建设 |
5.3 完善农业科研结构与农业科研体系 |
5.3.1 以优质农产品的开发研究为科研方向 |
5.3.2 引导农业科研院所和高校不断调整和优化科研结构 |
5.3.3 尽快建立市场化的农业科研体系 |
5.4 做实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工作 |
5.4.1 加强农技推广机构改革 |
5.4.2 提升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素质 |
5.4.3 探索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的多元化模式 |
5.5 加快农业信息化与农业科技信息服务体系建设 |
5.5.1 做好农业科技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的整体部署 |
5.5.2 加快建设农业信息化服务平台 |
5.5.3 促进农业信息化标准体系建设 |
5.5.4 运用“信息化”手段加强农民技术素质教育工作 |
5.6 完善有利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政策实施的法规体系 |
5.6.1 加快国家宏观调控立法与相关行政法规的修订和完善 |
5.6.2 完善规范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主体行为的政策法规 |
5.6.3 健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市场政策法规 |
第6章 结论与启示 |
6.1 研究结论 |
6.1.1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实施需要有效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
6.1.2 政府协调是满足农业科技公共需求促进政策实施的重要手段 |
6.1.3 加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建设是推动成果转化政策实施的基础 |
6.1.4 激励和利益保护应当成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政策实施的目标 |
6.1.5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政策实施需建立长效机制 |
6.2 研究启示 |
6.2.1 越南参考和借鉴中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政策的可行性分析 |
6.2.2 中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政策对越南的参考意义 |
6.2.3 中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相关政策中特别值得越南借鉴的几个方面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着和科研获奖情况 |
四、超级稻在河南能种吗?(论文参考文献)
- [1]稻水矛盾,破解何方?[N]. 胡立刚,冯克,李纯. 农民日报, 2021
- [2]大班幼儿文化认同教育目标研制[D]. 郑然.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3]粮食安全的影响因素及解决对策研究[D]. 习群. 南昌大学, 2020(01)
- [4]沟通“不确定性”:转基因议题的知识建构研究[D]. 潘玉. 华东师范大学, 2019(09)
- [5]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及应对策略研究[D]. 李清香.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2019(12)
- [6]农业托管式视角下稻作粉垄应用与推广研究[D]. 宁文宇. 广西大学, 2018(12)
- [7]袁隆平的世界[J]. 陈启文. 芙蓉, 2017(02)
- [8]海水稻:让盐碱荒滩变良田[J]. 本刊综合. 发明与创新(大科技), 2016(12)
- [9]中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政策研究[D]. 夏一维(HA NHAT DUY). 东北大学, 2016(07)
- [10]辉煌“十二五”系列报告会——农业改革发展成就报告[J]. 韩长赋. 休闲农业与美丽乡村, 201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