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做好企业信息报送工作的几点体会(论文文献综述)
黄玉龙[1](2020)在《广东海事局全面质量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经济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民群众对政府的要求已经不满足于简单地政策制定与社会秩序的维护,对提供良好、规范、高效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在此背景下,政府部门的内部管理机制将会成为影响其服务质量的至关重要的一环。对政府内部管理机制进行研究,提出切实可行的政府内部管理机制和控制方法,不仅有利于提升政府工作效率,更有利于提升政府的服务质量,有利于法制政府建设和依法治国的进一步推进。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深化机构和行政体制改革”,并要求各级政府“转变政府职能,深化简政放权,创新监管方式,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为了落实党中央的要求,广东海事局着力开展全面质量管理工作,积极转变政府职能,确保正确履职履责。本研究以广东海事局全面质量管理实践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广东海事局在全面质量管理方面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结合全面质量管理理论、新公共管理理论、新公共服务理论,借鉴国内外先进海事管理机构的先进经验,对进一步改进广东海事局的全面质量管理工作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结合全面质量管理理论,通过系统研究梳理广东海事局全面质量管理的发展过程和当前的管理实际,研究整理广东海事局在实现全面质量管理方面的逻辑思路和管理经验。(2)以问题为导向,应用全面质量管理因果关系法分析广东海事局的全面质量管理现状,找出广东海事局全面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对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深入的分析。(3)从全面质量管理理论PDCA循环理论的四个环节(计划、实施、分析、改进)入手,查找并研究梳理国内外先进海事管理机构在四个环节的具体举措和实施方法,寻找和总结可借鉴经验。(4)以全面质量管理理论、新公共管理理论、新公共服务理论为指导,结合国内外海事管理机构的先进经验,提出解决广东海事局全面质量管理现有问题,提升广东海事局全面质量管理效能的相关建议。
祁瑜涛[2](2020)在《政府执行力视角下威海市H区政府政务督查效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政务督查,是指对政务工作的进展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及时发现和解决政务工作进展中出现的问题、矛盾,督促承办单位按要求抓好落实。进一步提升政务督查效能,强化政务督查工作,以提升督查效能抓落实,是提高行政执行力的重要途径。但目前基层政务督查效能在实践中仍存在较多问题。因此探究政府执行力视角下的地方政府政务督查效能问题与对策,对提高政务服务质量、提升政务服务效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论文在充分研究借鉴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基础上,对政府执行力与政务督查效能相关概念及理论进行概述,并选取威海市H区政府督查工作为样本,充分分析其政务督查效能现状、问题及原因,发现其政务督查效能不高,主要存在督查队伍不健全、督查工作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再基于以上问题,充分挖掘和分析影响督查效能的主要原因:获取执行信息不够充分;政务督查本身执行力不高;督查结果的后期应用不力等。再充分分析借鉴咸阳秦都区、济南历下区和青岛平度市等其他政务督查效能先进城市的经验,对提升H区政府政务督查效能提出对策建议:优化政务督查体制;建立健全H区机关工作人员正向激励机制;创新政务督查工作开展路径;强化督查机构自身建设;加强督查后续环节的管理等。由此,试图为H区政府政务督查效能提升提供有深度探索的路径参考,同时也为国内其他基层政府的政务督查效能提升提供了一定的经验借鉴。论文的创新之处是针对现有研究中存在的零碎性、理论性和规范性缺乏等问题,综合运用国内外较成熟的执行力相关理论对政务督查效能进行系统性研究,并通过引用政务督查实例,结合一定的定量分析,得出有针对性和建设性的提升政务督查效能的研究成果。同时采用横向和纵向对比法,对比其他地市政务督查工作、威海市H区政府地区内部督查工作,对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进行扩展。
袁博[3](2020)在《国家、性别与生活 ——山东农村妇女的身份建构(1949-1965)》文中认为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使中国形成了以父权制为核心的性别制度。广大农村妇女更因性别和所在地而被“双重”边缘化。近代以来,有识之士、党派集团和国家政权号召妇女解放、开展女权运动,但仍未改变农村妇女地位低下的现状和传统家庭角色的定位。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妇女解放的思想和论断,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一场妇女解放运动,并对乡村传统性别制度和性别观念进行了改造和重塑。农村妇女在“妇女解放”和“男女平等”的政治动员下,被正式纳入国家体系。她们的主体身份和性别关系在国家的塑造下发生变化,主要体现在婚姻家庭、经济活动、身体健康、政治参与、精神世界等五个方面。婚姻制度改革在妇女解放和社会解放事业中具有重大意义。1950年《婚姻法》是国家构建以男女平等为核心的性别制度的第一步,它有力地冲击了传统婚姻家庭制度和性别权力关系。因此它得到了女性农民的支持和男性农民的误解,在新旧性别观念的博弈中得到逐步贯彻。在这一过程中,农村妇女基本确立了婚姻自主权,婚姻观念发生了转变,且获得了婚姻自由的权利,自由恋爱现象增多,离婚和再婚也不再受社会的指责。在家庭关系中,团结民主与平等和谐成为主旋律,农村妇女的家庭地位明显提高,并在家庭事务中获得了话语权和独立人格。但除了改变,农村妇女的家庭角色也有延续,打老婆、漠视妇女合法权益的现象仍不时发生,新旧性别观念之间的拉扯与博弈依旧存在。发动农村妇女参加社会化大生产是建国后妇女工作的重要内容。中共根据新中国国情,在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的指导下,采用多种宣传方式,制定福利政策,运用国家力量使乡村妇女大规模地走出家门,进入公共领域,投入到生产劳动中。通过分析其参加劳动的工日、参与率等,我们发现农村妇女在生产劳动中撑起了“半边天”。在这一过程中,她们不仅获得了经济独立,而且确立了“劳动者”身份,形成了劳动意识和劳动习惯,实现了由“家庭人”向“社会人”的转变。但是由于传统性别制度并未发生断裂,传统性别分工使参加劳动的妇女背负着双重责任,收入分配中也存在着两性关系的不平等。新中国成立后,为实现农村妇女的身份转型,国家积极维护其健康权,利用政治话语对妇女进行身体改造,并突出强调了妇女解放的想象。作为传统社会对女性身体规训的标志,缠足被中共以政治权力严厉禁止,并使之在50年代走向消亡,为农村妇女的公共参与解除了身体束缚。国家对农村妇女健康的保护还体现在生育变革上,包括推广新法接生和建立妇幼保健网。这不仅使分娩方式发生变化,生育空间也发生了转移。生育的现代化以及生育之痛在一定程度上的“消失”,加深了农村妇女对国家的认同,并以积极参加生产来表达感激之情,加速了身份转换。但过度的劳动使妇女们的身体出现各种问题,妇女的生理问题和特殊时期的身体便在“保护”的政策下进入公共领域和大众视野。原本属于私领域的妇女身体被纳入公领域,成为农村妇女身份社会化的重要标志。国家为农村妇女参政提供了制度保障和经济基础,因此建国后全国出现了妇女参政的第一次高潮。她们不仅参与基层民主选举,而且当选基层代表,参与地方政权管理。许多优秀农村妇女经过国家培养,走上了基层政权的领导岗位,形成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管理群体——农村妇女干部群体。她们成为党和政府在地方的代言人,活跃在各个基层岗位上。建国后,农村妇女组织伴随着国家权力不断下沉,以妇代会为主的基层妇女组织普遍建立起来。作为妇女“娘家”的妇代会既是党和国家联系妇女群众的纽带和桥梁,也是妇女表达政治意愿、维护权益的重要平台,使“国家”不再是高高在上、与之无直接关联的存在。但遗憾的是,这一时期农村的政治权力参与有着明显的性别差异,农村妇女的政治空间较为狭小,妇女干部和妇女组织并未打破以男权为中心的乡村权力结构而处在边缘位置。五十年代的集体化生活使农村妇女们感受到了“集体欢腾”,心灵受到了一次革命般的洗礼。她们不仅在识字运动中提高了自身文化素质,还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精神振奋与文化自信。虽然国家以政治文化取代了乡村文化,但各种娱乐组织、娱乐活动使原本枯燥无味的业余生活变得多姿多彩,使农村妇女在公共场合有了合法身份并接受了国家的政治教化。同时,集体劳动、各种会议等为农村妇女提供了活动场所,给她们带来新鲜感,精神世界得到极大充实与满足。伴随各种教育运动的开展,她们的集体意识被逐渐建构起来,包括对中共和新政府的认同、爱国主义情感的深化和集体观念的树立等。与男性农民相比,农村妇女的集体思想似乎更加强烈。这也是农村妇女转变为“社会人”身份的最好证明。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通过一系列社会主义运动使日常生活不断政治化,也使农村妇女的身份得到了全新塑造。但是受传统政治文化和性别制度的影响,性别差异始终存在。可以说,国家和性别参与了新中国农村妇女的身份重构。它们相互糅合、碰撞,对农村妇女的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在这一过程中,农村妇女逐渐改变了传统角色定位,完成了从私领域的“家庭人”向公领域的“社会人”、“国家人”的身份转换,推动了农村妇女的解放进程。由于特殊的历史文化原因,新中国成立后山东农村妇女的身份转型较为彻底,但各地在完成时间和程度上略有差异。新中国农村妇女解放运动表现出的特点与问题应促使我们对中国妇女解放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力争真正实现两性平等的和谐局面。
刘哲[4](2020)在《人口治理-中国户籍制度的“话语实践”》文中认为国家治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人口治理,人口既是国家治理的手段,同时也是国家治理的目标。而中国户籍制度作为一项国家行政管理制度,在国家的人口治理实践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户籍制度不仅涉及人口信息的收集、登记以及对人口迁徙和流动的限制,还涉及与人口的生命过程有关的就业、教育、医疗卫生、养老等内容。国家正是运用户籍制度来对人的居住、迁移、工作、生活进行干预,从而满足国家治理的目标。户籍制度作为一系列被制定出来用以约束个人行为的规范和守法程序,它首先是一种话语实践,即在国家治理场域中产生的一类话语陈述。本文从话语实践的视角入手,梳理1949-2019年在国家治理场域中出现的户籍话语。在此基础上,笔者尝试从两个层面对户籍制度的话语实践进行分析:一是从认知实践的层面,分析每一个时期的户籍话语中包含着什么样的建构话语和认知话语。即在每个时期户籍话语建构了怎样的“人口类型”或“户口类型”,又发展了什么样的认知话语来对人口现象进行认知的。二是从治理实践的层面,探讨户籍话语发展了哪些治理策略,这些治理策略又蕴含着怎么样的治理权力。通过这些分析,笔者试图勾勒出一幅国家通过户籍话语实践来建构人口概念,认知人口现象,干预人口生命历程的治理图景。本文将我国户籍话语实践的发展分为四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秩序重建时期,这一时期的户籍话语发展出“重点人口”这一人口类型,并发展出一系列人口认知策略。第二个时期是重工业资本积累时期,这一时期的户籍话语发展出“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这样一种人口区分,并通过一系列治理策略限制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第三个时期是发展主义时期,这一时期“流动人口”成为户籍话语实践新的主体,并且在户籍话语中,围绕着“流动人口”产生了一系列的人口治理策略。第四个时期是新型城镇化时期,这一时期“流动人口”的内涵发生了变化。在户籍话语中,它不再被视作会为城市带来负担的“外来人口”,而是被视为一种“人口资源”。这一时期的户籍治理策略的目标也是推动人口的城镇化和市民化。本文进一步分析认为,每一个时期的户籍话语,都是基于人口治理的需要而被陈述出来的。而当前的户籍制度是作用在人口之上的一种更审慎、更复杂、更精密的权力机制。这种权力不再通过一种强制的手段来制约个体的行为,从而达到治理的目的。而是通过更加科学的认知手段对人口现象进行认知,认知作为人口组成部分的行动者的行为、偏好、意愿,进而发展出一套更加科学的治理手段对人口的生命过程进行影响和干预,从而满足国家治理的目标。
高毓薇[5](2020)在《统计工作队伍建设与新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1949-1956)》文中研究指明统计工作队伍是党的干部队伍中的特定群体,为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经济复苏和社会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共产党担负起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建设新生活的重任。在恢复发展国民经济、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过程中,中国逐渐走上了计划经济体制的轨道。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的一切工作,如果没有正确的数据便没有依据、无法开展;要获得正确的数据,就需要有统计工作。而要全面开展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各项统计工作,就要求中国共产党建立起一支政治过硬、专业能力强的统计工作队伍。1949-1956年,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完成了许多艰巨的任务,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历史性转变。在这一过程中,除了党中央正确决策、苏联外部援助、人民群众甘于奉献等原因以外,统计工作队伍的贡献绝对不容忽视。本文基于新中国成立初期统计工作的相关史料,从新中国成立后党的任务及统计队伍状况出发,系统回顾了统计工作队伍建设的开展情况,并通过考察第一次人口普查、“一五”计划实施、增产节约运动和社会主义改造中统计工作队伍的贡献,进一步地探讨在中国共产党由革命转向执政的过程中,统计工作队伍是如何为新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添砖加瓦、做出应有的贡献的。并且,本文还总结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统计工作队伍建设的经验与启示,探索新时代统计工作队伍建设的方向,实现历史与现实的对话。本文主要由四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论述了新中国成立后党的任务及统计队伍状况。包括新中国成立之初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建立计划经济体制的主要任务对统计工作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以及当时统计工作队伍存在的许多问题,如数量严重缺乏、专业素质不足、统计工作队伍整体稳定性差、在机关单位地位不高,不得重视等。第二部分叙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对统计工作队伍建设进行的实践探索。主要有统计工作队伍的建立与健全,教育与培训、管理与监督这三个方面。第三部分着重分析了统计工作队伍对新中国成立初期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通过深入考察统计工作队伍在新中国第一次人口普查、“一五”计划的编制与执行情况检查、增产节约运动和社会主义改造中的贡献,更生动地揭示统计工作队伍是如何为新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第四部分对新中国成立初期统计工作队伍建设及服务进行了反思,并得出了启示。首先对统计工作队伍建设过程中政治性与专业性的平衡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然后总结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统计工作队伍建设的经验和启示,为新时期统计工作队伍建设提供借鉴,如必须实现政治性和专业性的统一,结合各个时期全党全国的中心任务开展工作,始终贯彻群众路线,加强教育与培训等。
李娟娟[6](2019)在《政务信息的逻辑界定与采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政务信息的性质归属及其采编工作规范化问题不仅是学术界逻辑界定的研究难题,也是日常行政工作辨析操作的现实难点。目前,政务信息文体性质、基本特征及其功能类型的研究,无论在理论分析上还是在现实应用上,都未形成科学的认识,政务信息采编工作也缺乏操作标准和规范,许多问题悬而未解又亟待解决。本文试以功能文体学为理论支撑,以狭义“政务信息”为研究对象,以广泛搜集的政务信息例文、法定公文例文和新闻例文为研究案例,借助NLPIR大数据语义智能分析平台,综合运用定量统计与定性分析相结合法、文献调查法、案例分析法等方法,通过例文佐证、对比分析等方式,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首先从发文对象、发文机关、发文方式、行文要求、功能效用五个方面对政务信息与法定公文、新闻进行对比辨析:政务信息是兼具法定公文与新闻双重特征,又区别于二者的一种新兴文书。其次,从文体性质来看,政务信息是行政机关对管辖范围内出现的公共事务信息编写成文以便辅助决策管理的一种限知性非法定通用事务文书,具有行政沟通先导性、常用性、参谋辅助性、非法定性、间接性五个文体特征。再次,根据政务信息文体性质和文体特征,并结合其发文事项,政务信息从文体功能上可分为情况反映类、经验交流类、问题研报类和意见建议类。最后,从采编角度,提出了政务信息的基本要求和具体写作技巧,以促进政务信息采编工作的可操作性和规范化。
王虎[7](2019)在《苏联专家援甘研究(1950—1960年)》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中国成立伊始,中苏缔结同盟条约。为恢复和发展经济,中国政府请求苏联派遣专家来华,苏联开始大规模派遣顾问和专家来到中国参与援助工作。大多数苏联专家凭借扎实的专业基础,为中国经济建设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帮助新中国培养了一大批专业技术人员。除过在中央各部门工作的专家外,其余专家均分布在各省,据估计,十年间,有500多名苏联专家来到甘肃工作,正是在他们的援助下,甘肃在上世纪50年代全面开启了工业现代化建设和其他方面的建设。苏联专家来到甘肃参与援助,有其深刻的国际、国内背景。建国初,甘肃正处于经济恢复和建设时期,急需大量专业技术人才。在中央经济发展规划和国防战略考量下,借助苏联专家援华的历史机遇,甘肃的重工业、交通、城市规划、国防军工、工程建设、农业、水利、高等教育等方面在苏联专家的援助下全面发展,为甘肃“一五”计划的顺利完成打下坚实基础。作为受援方的甘肃,政府部门和聘请单位在工资待遇和生活条件上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苏联专家的各项规定,并为专家创造出良好的工作环境,专家与中方工作人员之间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虽然苏联专家在甘工作期间与中方人员发生过矛盾,但大多数专家在工作中都表现出了国际主义和敬业精神,真心实意的做好本职工作,为五十年代甘肃经济的全面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张晓琴[8](2018)在《顾准经济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18年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历经40个春秋的改革开放,中国创造了“人类发展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奇迹”: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工业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亿万中国人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我们不能不重温邓小平关于市场经济的重要论述,缅怀这位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丰功伟绩。我们也不能不回眸最早研究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的顾准、孙冶方等理论先驱的探索足迹。作为新中国提出市场经济理论第一人的顾准的理论贡献,更具有开拓性。新中国历经的磨难和顾准本人坎坷的人生经历,促使他对新中国成立后现实社会主义实践所存在的问题和遇到的挫折,对计划经济体制越来越显现的弊端和矛盾进行深刻思考,面对传统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现实社会主义实践的矛盾,顾准冲破计划经济教条主义,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可以由市场价格的自由涨落来调节的观点,因而成为中国提出社会主义条件下实行市场经济的第一人。凯恩斯在其经典着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最后一章留下了一段至理名言:“经济学家和政治哲学家们的思想,不论它们在对的时候还是在错的时候,都比一般所设想的要更有力量。的确,世界就是由它们统治着。认为自己不被知识分子左右的普通人,常常沦为一些三流经济学家的奴隶。掌权的狂人,将自己的意志充满了空间,他们的疯狂,正是借用无耻文人几年前的陈词滥调来彰显。我相信,相比于潜移默化的思想侵蚀,既得利益的权力被过度夸大了。……或迟或晚,对我们更加危险的是思想而不是既得利益”。本文梳理了顾准经济思想的四大理论渊源:马克思恩格斯的商品经济思想、列宁的混合经济思想、斯大林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思想及西方经济学家的经济思想。在理论溯源的基础上,研究了顾准经济思想的五大组成部分:顾准市场经济思想;顾准价格思想;顾准“糊口经济”思想;顾准“强国梦”思想及顾准现代化思想。顾准的经济思想产生于他受难时期,受难使人思考,思考使人受难,可以说顾准是“因罹难而思想”。他“从理想主义到经验主义”的坎坷经历,也映射到他的全部经济思想体系之中。顾准经济思想体系可以概括为“一体两翼二补充”。所谓“一体”是指顾准市场经济思想;所谓“两翼”是指顾准“强国梦”思想及顾准现代化思想;所谓“二补充”是指顾准价格思想及顾准“糊口经济”思想。顾准市场经济思想,集中体现在《试论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一文中。在计划经济全面启动,举国“跃进”的1957年,顾准提出了社会主义的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指出要市场化改革,应以市场价格的自由涨落来调节经济生产与经济流通,最终达到资源的有效配置,即社会主义的生产也可以由市场规律自发调节的观点,是“中国经济学界提出社会主义条件下实行市场经济的第一人”。顾准市场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经济核算制度是社会主义制度下存在商品货币的根本原因、社会主义经济是计划经济和经济核算的矛盾统一体及社会主义价值规律通过经济计划调节全部经济生活三个方面。顾准价格思想,集中体现在中国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组织的“社会主义价格理论问题内部讨论会资料”之中。1963-1964年,薛暮桥陆续发表了三篇价格论文,其价格理论实际上是沿着马克思的价值理论走的,是成本价格理论,或者是供给决定价格的理论。在讨论薛暮桥(余霖)三篇文章的会议上,顾准撰写了关于价格问题的发言稿——《和余霖同志商榷价格政策中的几个问题》,再次阐明“需求因素在价格决定中的重要性”的观点,并主张以资金利润率作为价格制定基准。顾准“把需求看作价格决定的主要原因”,从而进一步研究写作了《粮价问题初探》。顾准经过对价格问题的研究,他认为,价格不光取决于成本、供给,而且决定于需求。既然价格既与供给有关,也有需求的因素,也就与市场的波动和变化有关。这是顾准在价格问题研究上的独特之处。顾准“糊口经济”思想,主要集中在《商城日记》中的记述。1959年3月至1960年1月共十个月,顾准同中国科学院的下放干部队伍一起在河南信阳的商城县进行劳动锻炼。《商城日记》详细记录了1959年10月至1960年1月期间顾准在商城劳动改造的所见所闻。此时间段正值我国1959-1961的“三年经济困难时期”。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研究院张曙光指出,对改革前的中国经济形态,顾准提出的“糊口经济”,切中中国经济,特别是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本质和要害。不仅生动具体,惟妙惟肖,而且入木三分。顾准“强国梦”思想,主要体现在顾准于“文化大革命”期间对我国经济发展进行的观察、研究与思考。尽管李慎之在《点燃自己照破黑暗的人》中点明,“顾准的本行是经济学,到死都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的研究员,他肯定在经济学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是他在这方面的思想记录大概都在“文革”抄家期间随他的笔记从抽水马桶中冲走了。”但是,在顾准日记及其他作品的字里行间,我们仍然可以窥见,在“文革”期间,顾准也念念不忘中华民族的振兴,热烈期待着“我们自己的‘神武景气’的到来”。顾准“强国梦”思想主要体现在文革期间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构想、以经济发展为后盾的“中国世界中心”梦及坚信“天命中国雄飞世界”的梦想。顾准现代化思想,是他与胞弟陈敏之讨论“娜拉出走后怎样”即革命胜利后应该怎样的问题的延续与深入。顾准自觉把现代化置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之上的意识,使顾准超越了意识形态,用“现代化”一词来论述、研究近现代中国、世界的发展与变化。从某种意义上说,顾准所谓的现代化和资本主义可以说是二位一体的,顾准是抱着现代化问题意识对资本主义进行了历史地研究,指出了“社会主义的现代化也是一种现代化方式”(顾准,1971),他提出,可以有资本主义道路的现代化,也可以有社会主义道路的现代化,还有五十年代以后“新兴国家”的特殊样式等。中国选择了通过社会主义实现现代化,这是一条不同于西方国家的现代化道路。顾准现代化思想也包含了“以经济为中心来建设中国”的思想及“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思想。最后,本文探讨了顾准及其经济思想在中国现代经济思想史上的地位及其现实意义。顾准是新中国提出市场经济概念的第一人;顾准是新中国市场经济的启蒙者;顾准经济思想极大丰富了“文革”时代经济思想史内容。顾准经济思想对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及建立具有深远影响。社会主义经济从单一僵化的计划经济历经“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到“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商品经济”到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历了一个艰难的历程。市场对资源配置的作用从“基础性作用”到“决定性作用”的转变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解答“娜拉出走后怎样”的必然逻辑。中国市场化取向改革的大方向是正确的,40年来的改革开放实践也证明:不搞改革开放就没有出路。这个出路实际上就是走市场经济之路——它是中国通向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由之路。顾准的经济思想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所处时代的局限性、研究环境的局限性及认知判断的局限性。
黄晨[9](2017)在《通信运营商营销活动的项目化管理方法研究与应用》文中认为随着中国4G网络的不断普及,以及中国铁塔的正式成立,三大通信运营商网络制式的优劣逐渐被淡化。在互联网不断发展和运营商网络同质化的双重压力下,收入增速整体下滑,用户增长几近触顶。要在目前严峻的发展形势中谋求持续的收入增长,创新性的产品及积极的市场营销策略无疑是通信运营商营销工作的重中之重。通信运营商的市场营销主要分为政企市场及大众市场。本文主要针对用户量巨大的大众市场进行研究。考虑到大众市场的产品种类繁多、三大运营商营销活动相似性较高、用户对自身需求的不确定以及通信运营商对于营销活动管理能力较弱的现状,本文通过项目化管理的角度,从市场战略决策出发,运用项目管理的工具及理论,对营销活动进行科学性、系统性的管理。本文首先通过分析通信运营商在营销活动策划和执行中产生的实际问题,提出了将项目化管理手段运用到通信运营商营销活动管理的可能性。并根据项目化管理的特点,结合通信运营商营销活动的当前状况,阐述了通信运营商使用项目化管理手段提高管理效率的必要性。其次,从通信运营商单一营销项目周期立项、启动、发展、成熟、完成四个阶段,归纳了通信运营商营销活动项目化管理的关键步骤(实施框架),调查-联合-稳定-评估,简称“SASE”,建立了项目化管理模板。再由单一的营销活动管理与公司战略目标相结合,上升到了营销项目群管理的高度,对营销项目群中需要重点关注的人员管理、风险管理做进一步阐述。最后,通过通信运营商捆绑类营销活动项目化管理实例的探讨,验证了本文所提的“SASE”实施框架,并在实际的应用方面对通信运营商营销活动实行项目化管理的可操作性进行了验证。通过对项目的KPI完成情况、内部管理及观念文化的提升进行评估,再次证明了项目化管理引入营销活动管理后,带来的提升及改变。以实际的例证表明了项目化管理在企业创新管理应用中的地位。本文针对目前通信运营商在营销活动实施过程中管理较为简单粗放、管理效率较低的现状,提出了一种针对通信运营商营销活动的“SASE”项目管理实施框架,其核心内容贯穿项目化管理的关键步骤,调查-联合-稳定-评估,对项目管理4个生命周期的主要过程进行总结概括。其作用在于提高营销活动项目管理的效率,为企业战略目标的实施打下基础。
陈来虎[10](2016)在《知识与政治-《辞海》(1979年版)编纂史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辞海》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是中国最大的一部综合性的辞典,因其内容丰富,似有“海纳百川”之气势,而得《辞海》之名。从1915动议编纂到1936年发行,二十年磨一剑,因品质优良而广受读者赞美。新中国成立后,《辞海》因国家需要,在旧版基础上进行重编,而这一过程自1957年始至1979年终,持续二十余年。在这段特殊的历史时期,《辞海》修订与国家政治紧密相连,在某种程度上也存在着知识与政治二者纠缠不清的情况。本文拟从“知识与政治”的角度观察并且呈现《辞海》(1979年版)的修成,近而揭示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政治与知识之间的关系。本文主体内容分以下七部分:第一部分:从《辞海》(1936年版)编纂的背景、过程,以及出版发行方面入手,简单说明该版《辞海》的历史,进一步说明旧版《辞海》在编辑队伍建设,编纂过程标准化、编写专业化,以及出版销售方面为将要修订的新《辞海》提供了有益的经验,新《辞海》是在旧《辞海》基础上进行的。第二部分:舒新城提出修订《辞海》得到毛泽东的高度赞成,在这件事的背后,笔者认为:反映的是旧中国的知识分子与新政权的关系问题。舒新城通过选择修订《辞海》实现了与共产党领导的新政权相向而行,也为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做出了贡献。《辞海》在得到重新修订的允许后,从建立组织到招调人员等都被纳入新政权的体制运作当中,这一过程也可以视为《辞海》修订取得了合法性。第三部分:重新修订的《辞海》沿用旧体例,却赋予了社会主义新意义。从指导思想、读者目标,及修订任务的分配都体现了鲜明的社会主义色彩。因其带有的鲜明指向性,也影响到《辞海》修订过程中材料的选择和加工。第四部分:《辞海》初稿在“文化跃进”风暴下问世。而在此过程中,上海各大院校比速度、赶进度,犯下了严重的错误,重视词目的政治性,而忽视知识性的问题尤为突出,这一情况在群众性大审查时达到顶峰。第五部分:以初稿审查会议为契机,提出修订《辞海》的“六性”原则,各编写单位根据二稿中的具体问题,进行了审慎的修订,使得二稿质量有了较大提高;经过专家学者最后集中会审,基本达到了正式出版的水准,但因政治性词目影响终以未定稿形式出版。第六部分:在“文化大革命”中,《辞海》被批成集“封、资、修”于一体的“大毒草”,从事《辞海》编写的人员被打成“牛鬼蛇神”,身心遭到前所未有的摧残;《辞海》也因此被改写的面目扭曲。随着“文革”结束,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辞海》修订又迎来了一个春天。第七部分:在《辞海》(1979年版)公开出版以前,《辞海》在多数时间里以内部发行的方式流转,读者多和参与《辞海》编纂的人员有关。期间,虽有未定稿公开发行,但由于政治性问题,只有少量发行,远不能满足读者的需求。正式本采用公开发行的方式,极大地满足了普通读者的需要,但受当时物质条件及技术水平制约,一时间还不能完全满足读者的期待。
二、做好企业信息报送工作的几点体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做好企业信息报送工作的几点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广东海事局全面质量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3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质量管理 |
2.1.2 质量管理体系 |
2.1.3 海事全面质量管理 |
2.2 理论基础 |
2.2.1 全面质量管理理论 |
2.2.2 新公共管理理论 |
2.2.3 新公共服务理论 |
3 广东海事局全面质量管理现状分析 |
3.1 广东海事局全面质量管理采取的举措和取得的成效 |
3.1.1 采取的举措 |
3.1.2 取得的成效 |
3.2 广东海事局全面质量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3.2.1 质量管理“计划”性有待加强 |
3.2.2 质量管理“实施”仍存在改进空间 |
3.2.3 质量管理“监督”难以到位 |
3.2.4 质量管理“改进”流于形式 |
3.3 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3.3.1 人的参与度不足 |
3.3.2 资源配套不够充分 |
3.3.3 外部环境带来的挑战 |
3.3.4 管理机制产生的滞后性 |
4 国外与国内其它海事部门全面质量管理的经验借鉴 |
4.1 国外海事部门全面质量管理的举措 |
4.1.1 英国海事和海岸警卫厅:服务内容标准化和公开化 |
4.1.2 美国海岸警备队:确定组织机构和培训策略 |
4.1.3 丹麦海事局:开展ISO9001质量认证审核 |
4.1.4 澳大利亚海事局:分别运行业务管理和人员管理两套体系 |
4.2 国内其它海事管理机构全面质量管理的举措 |
4.2.1 镇江海事局:对照履约事权提升“计划”覆盖性 |
4.2.2 深圳海事局:充分借鉴信息化手段提升质量管理“实施”效能 |
4.2.3 山东海事局:借助绩效考核促进体系“监督”有效 |
4.2.4 河北海事局:落实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文件“改进”要求 |
4.3 经验借鉴 |
4.3.1 明确的管理范围和规范的流程是全面质量管理的基础 |
4.3.2 科学的管理机制和实施手段是全面质量管理实施的前提 |
4.3.3 客观有效的监督手段是全面质量管理的保障 |
4.3.4 切实履行改进预防措施是全面质量管理闭环提升的动力 |
5 广东海事局加强全面质量管理的对策建议 |
5.1 结合实际打造科学合理和可操作的的“计划”体系 |
5.1.1 对各级海事管理机构的质量管理进行科学的规划 |
5.1.2 明确全面质量管理与传统管理模式的融合方式 |
5.1.3 划定纳入全面质量管理的海事职责范围和事项 |
5.1.4 建立流程清晰且标准可操作的内部管理制度体系 |
5.2 充分借助管理工具提升内部管理制度“实施”效能 |
5.2.1 全方位加强全员质量意识和质量能力建设 |
5.2.2 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实现业务管理标准化和信息化 |
5.2.3 充分应用专业化第三方服务提升质量管理实施效能 |
5.2.4 引入多元化竞争机制提升全员的竞争意识 |
5.3 充分利用内外各方资源实现有效的质量“监督” |
5.3.1 建立统筹性强覆盖面广的全面质量管理监督机制 |
5.3.2 探索实现过程管理与目标管理相结合提升监督效能 |
5.3.3 充分引入和发挥第三方审核的作用实现客观公正监督 |
5.3.4 探索和完善社会监督路径实现全时段全方位监督 |
5.4 落实跟踪改进机制实现全面质量管理的闭环“提升” |
5.4.1 建立健全质量管理监督改进长期跟进落实机制 |
5.4.2 探索建立专门化的全面质量管理改进措施制定机制 |
5.4.3 推进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整改情况进入决策层桌面 |
5.4.4 完善对质量管理分析改进机制实施情况的评估机制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2)政府执行力视角下威海市H区政府政务督查效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述评 |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四、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概述 |
第一节 政府执行力 |
一、政府执行力概念 |
二、政府执行力基本要素 |
第二节 政务督查效能 |
一、政务督查概念 |
二、政务督查效能概念 |
第三节 理论基础 |
一、信息不对称理论 |
二、委托代理理论 |
三、新公共管理理论 |
第四节 政府执行力与政务督查效能的关系 |
第二章 威海市H区政府督查效能现状、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一节 威海市H区政府督查工作现状 |
一、政务督查岗位职责 |
二、政务督查工作流程 |
三、督查事项清单管理 |
第二节 威海市H区政府督查效能现状 |
一、政务督查工作时效性不足 |
二、政务督查工作形式化问题明显 |
三、缺乏针对后期整改与落实的跟踪督办 |
第三节 影响威海市H区政府政务督查效能的主要问题 |
一、被督查对象认识不到位 |
二、督查队伍不健全 |
三、督查工作机制不完善 |
第四节 影响督查效能的主要原因分析 |
一、获取执行信息不够充分 |
二、政务督查本身执行力不高 |
三、督查结果后期应用不力 |
第三章 政务督查效能先进城市经验借鉴 |
第一节 咸阳市秦都区政务督查实践经验 |
一、“三色”督办单制度 |
二、督查考核结果运用力度大 |
三、重点工作讲评制度 |
四、“红黑牌”奖惩兑现制度 |
第二节 济南市历下区政务督查实践经验 |
一、加强干部正向激励 |
二、考核奖励兑现机制 |
三、重点工作全员参与 |
第三节 青岛平度市政务督查实践经验 |
一、突出差异化督查考核 |
二、利用微信等媒体督办 |
三、干部正向激励 |
第四节 主要启示 |
一、重视对政务督查机制的优化 |
二、强化对督查结果的运用力度 |
三、重视对互联网、新媒体的利用程度 |
第四章 威海市H区政府政务督查效能提升对策建议 |
第一节 优化政务督查机制 |
一、全面优化督查力量 |
二、全面整合督查内容 |
三、发挥好专项督查作用 |
四、重视政务督查报告起草工作 |
第二节 建立健全H区机关工作人员正向激励机制 |
一、研究制定H区机关工作人员正向激励有关办法 |
二、树立正确选人用人导向 |
三、探索完善容错机制 |
第三节 创新政务督查工作开展路径 |
一、借鉴运用“三色”督办工作机制 |
二、发挥新媒体、即时通讯软件作用 |
第四节 强化督查机构自身执行力建设 |
一、壮大政务督查人才力量 |
二、加强政务督查技能培训 |
三、强化外部监督督导 |
第五节 加强督查后续环节的管理 |
一、强化全过程跟踪,规范化整改 |
二、强化分类推进,销号管理 |
三、强化多角度核实,现场佐证督查成效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国家、性别与生活 ——山东农村妇女的身份建构(1949-1965)(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论文概况 |
(一) 选题意义 |
(二) 相关概念界定 |
(三) 研究综述 |
(四)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
(五) 创新与不足 |
二、新中国成立前山东农村妇女解放概述 |
第一章 婚姻家庭变革中性别关系的改变 |
第一节 性别观念下的1950年《婚姻法》 |
一、从父权制到男女平等性别观 |
二、《婚姻法》的性别解读 |
三、新旧性别观念的冲突与博弈 |
第二节 山东农村妇女婚姻自主权的确立 |
一、婚姻观念的转变 |
二、结婚:由包办婚姻到自主婚姻 |
三、离婚和再婚:由从一而终到男女平等 |
第三节 家庭关系中农村妇女性别角色的“变”与“常” |
一、“变”:新家庭性别观的形成 |
二、“常”:传统性别权力关系的遗留 |
第二章 农村妇女“劳动者”的性别分工 |
第一节 国家动员妇女参加生产的性别政策 |
一、开展思想教育 |
二、培养妇女干部 |
三、选树典型和劳模 |
四、解决妇女福利问题 |
第二节 传统性别分工的突破与延续 |
一、“劳动者”身份的确立 |
二、传统性别分工的延续 |
第三节 性别差异下的收入分配 |
一、劳动记工算账问题 |
二、男女“同工不同酬”问题 |
第三章 农村妇女健康权的国家维护 |
第一节 政治场域下的缠足问题 |
一、“缠”与“放”之间 |
二、50年代缠足的终结 |
第二节 生育变革 |
一、分娩方式的改变 |
二、接生人员身份的重塑 |
三、生育行为的组织化与规范化 |
四、日常生理卫生习惯的改变 |
第三节 妇女劳动者的身体与保护 |
一、身体的“去性别化” |
二、劳动妇女特殊身体问题的解决 |
三、记忆中的身体之痛 |
第四章 乡村政治空间内的性别参与 |
第一节 农村妇女的基层民主参与 |
一、参加基层民主选举 |
二、参加基层组织,当选基层代表 |
第二节 作为参政平台的妇代会 |
一、妇女组织的逐步下沉 |
二、农村妇女们的“娘家” |
三、乡村权力结构中的角色定位 |
第三节 山东农村妇女干部群体 |
一、崭露头角的妇女干部 |
二、群体特征 |
三、政治权力参与中的性别差异 |
四、性别差异存在的原因 |
第五章 “集体欢腾”与“心灵革命” |
第一节 教育中的性别:农村妇女的扫盲运动 |
一、农村妇女积极参与扫盲运动 |
二、知识的洗礼与精神的振奋 |
第二节 沉浸在集体文娱活动之中 |
一、节日期间的文化活动 |
二、日常文娱活动 |
三、电影、广播等新式娱乐的普及 |
第三节 集体化下的精神世界与集体意识 |
一、精神世界的充实 |
二、集体意识的建构 |
结语 |
一、“新”身份的确立 |
二、国家:农村妇女身份的塑造者 |
三、性别:无法抹去的身份标签 |
四、对中国农村妇女解放问题的思考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4)人口治理-中国户籍制度的“话语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 |
三、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福柯话语理论及相关研究 |
二、福柯治理理论及相关研究 |
三、户籍制度相关研究 |
四、对文献综述的总结 |
第三节 研究设计 |
一、概念界定 |
二、理论视角 |
三、资料收集方法 |
四、资料分析方法 |
第二章 秩序重建时期的户籍话语实践 |
第一节 话语档案:1949-1957年户籍政策文本梳理 |
第二节 认知实践:1949-1957年户籍话语中的人口认知意志 |
一、话语主体:户口与人口 |
二、区分实践:户口类型与重点人口 |
三、人口知识:户口资料与统计资料 |
四、认知策略:户口登记制度与人口普查制度 |
第三章 重工业资本积累时期的户籍话语实践 |
第一节 话语档案:1958-1983年户籍政策文本梳理 |
第二节 认知实践:1958-1983年户籍话语中的人口认知意志 |
一、区分实践: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的形成与异化 |
二、人口知识:计划经济时期的人口统计 |
第三节 治理实践:1958-1983年户籍话语中的人口治理策略 |
一、户口迁移治理:人口治理的常规模式 |
二、人口动员:人口治理的非常规模式 |
第四章 发展主义时期的户籍话语实践 |
第一节 话语档案:1984-2013年户籍政策文本梳理 |
第二节 认知实践:1984-2013年户籍话语中的人口认知意志 |
一、话语主体:流动人口 |
二、人口知识:以流动人口为中心的认知与统计 |
第三节 治理实践:1984-2013年户籍话语中的人口治理策略 |
一、流动人口治理:暂住证与居民身份证 |
二、户口迁移治理:地方发展主义的实践 |
第五章 新型城镇化时期的户籍话语实践 |
第一节 话语档案:2014-2019年户籍政策文本梳理 |
第二节 认知实践:2014-2019年户籍话语中的人口认知意志 |
一、话语主体:“农业转移人口”与“人才” |
二、人口知识:以城镇化为中心的人口统计 |
第三节 治理实践:2014-2019年户籍话语中的人口治理策略 |
一、流动人口治理:居住证制度 |
二、户口迁移治理:市民化与人才争夺战 |
第六章 总结与讨论 |
一、研究总结 |
二、进一步的讨论 |
三、研究不足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统计工作队伍建设与新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1949-1956)(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
1.选题背景 |
2.选题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1.研究现状 |
2.研究总体性评价 |
(三)概念界定、研究思路与方法 |
1.概念界定 |
2.研究思路 |
3.研究方法 |
(四)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
1.研究重点 |
2.研究难点 |
3.创新之处 |
一、新中国成立后党的任务及统计工作队伍状况 |
(一)新中国成立之时社会状况及党的任务 |
(二)新中国成立之时统计工作队伍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
1.新中国成立之时统计工作队伍的人员及组织状况 |
2.新中国成立初期统计工作队伍存在的问题 |
二、新中国成立初期统计工作队伍建设的探索 |
(一)统计工作队伍的建立与健全 |
1.国家统计局与各地统计局的成立 |
2.其他行业统计部门的配备与完善 |
(二)统计工作人员的教育与培训 |
1.参加统计干部学校或训练班 |
2.在职参加函授或进夜大学 |
3.在职自学 |
4.其他培训方式 |
(三)统计工作队伍的管理与监督 |
三、统计工作队伍对新中国成立初期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 |
(一)统计工作队伍与新中国第一次人口普查 |
1.统计工作队伍与第一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搜集 |
2.统计工作队伍与第一次人口普查的数据审查 |
3.统计工作队伍与第一次人口普查的数据综合 |
(二)统计工作队伍与“一五”计划的编制与检查 |
1.统计工作队伍与“一五”计划的编制 |
2.统计工作队伍与“一五”计划执行情况的核查 |
(三)统计工作队伍与增产节约运动 |
1.利用数据搜集指导生产 |
2.利用数据分析减少浪费 |
(四)统计工作队伍与社会主义改造 |
1.统计工作队伍与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
2.统计工作队伍与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 |
3.统计工作队伍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
4.统计工作队伍在社会主义改造中的作用 |
四、新中国成立初期统计工作队伍建设及服务的反思与启示 |
(一)统计工作队伍建设政治性和专业性的思考 |
1.统计工作队伍建设过程中的政治性问题 |
2.统计工作队伍建设过程中的专业性问题 |
3.关于政治性与专业性平衡的思考 |
(二)统计工作队伍建设的经验和启示 |
1.新中国成立初期统计工作队伍建设的历史经验 |
2.新中国成立初期统计工作队伍建设的现实启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6)政务信息的逻辑界定与采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对象 |
第二节 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研究理论、方法、目的及意义 |
第一章 政务信息与法定公文、新闻的比较研究 |
第一节 政务信息与法定公文的比较研究 |
第二节 政务信息与新闻的比较研究 |
第二章 政务信息的文体性质及特征 |
第一节 政务信息的文体性质 |
第二节 政务信息的基本特征 |
第三章 政务信息的功能类型 |
第一节 情况反映类政务信息 |
第二节 经验交流类政务信息 |
第三节 问题研报类政务信息 |
第四节 意见建议类政务信息 |
第四章 政务信息采编工作研究 |
第一节 政务信息采编选题研究 |
第二节 政务信息素材采集研究 |
第三节 政务信息写作技巧研究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
后记 |
(7)苏联专家援甘研究(1950—1960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
二、研究综述 |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
四、重难点与创新点 |
第一章 苏联专家援助甘肃的历史背景及原因 |
第一节 20世纪50年代苏联专家援华历史过程 |
第二节 中央的战略考量 |
第三节 甘肃建设的优势和困境 |
第二章 苏联专家在甘肃的基本状况 |
第一节 苏联专家来甘人数与工作方式 |
第二节 苏联专家的实际待遇、生活条件和家属安排 |
第三节 与苏联专家的友谊、矛盾及工作环境变化 |
第三章 苏联专家援助的主要领域 |
第一节 苏联专家参与建设的重工业企业 |
第二节 苏联专家参与建设的铁路和航空 |
第三节 苏联专家参与兰州的城市规划 |
第四章 苏联专家撤离甘肃 |
第一节 苏联撤走专家的原因 |
第二节 苏联专家撤离甘肃的过程和影响 |
第三节 对苏联专家援甘的评价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8)顾准经济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方法和内容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内容 |
第三节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一、可能的创新点 |
二、本文的不足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顾准着作的文献述评 |
第二节 顾准人物及其思想的文献述评 |
第三节 顾准经济思想的文献述评 |
第二章 顾准的探索历程 |
第一节 顾准的生平简介 |
第二节 顾准的探索研究 |
第三节 顾准的哲学观及方法论 |
一、顾准的哲学观 |
二、顾准的方法论 |
第三章 顾准经济思想的理论溯源 |
第一节 马克思恩格斯的商品经济思想 |
一、马克思恩格斯商品经济思想主要内容 |
二、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肌体发展规律 |
三、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未来发展趋势的预测 |
第二节 列宁的混合经济思想 |
一、列宁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认知转变 |
二、列宁混合经济思想中市场机制调节的中介作用 |
第三节 斯大林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思想 |
一、斯大林商品经济思想的两个阶段 |
二、斯大林计划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 |
第四节 西方经济学家的经济思想 |
一、凯恩斯的经济思想 |
二、熊彼特的经济思想 |
第四章 顾准市场经济思想 |
第一节 顾准市场经济思想的发展历程 |
一、计划经济的理论与实践 |
二、中国经济学界对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的大讨论 |
三、对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反思 |
四、从价值规律到“市场取向” |
第二节 顾准市场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 |
一、社会主义制度下商品货币存在的原因 |
二、社会主义制度下经济核算的重要性 |
三、社会主义制度下价值规律的作用 |
第三节 顾准与孙冶方的市场经济思想比较 |
一、顾准对孙冶方的启发 |
二、孙冶方的市场经济思想 |
三、顾准与孙冶方的市场经济思想的异同 |
第五章 顾准价格思想 |
第一节 需求因素在价格决定中的重要性 |
一、消费品价格与需求因素 |
二、生产资料价格与需求因素 |
第二节 计划价格的合理基准 |
一、计划价格的制定 |
二、资金利润率定价原则 |
三、资金税制度 |
四、关于工农产品比价 |
第三节 粮食价格问题 |
一、粮食价格问题提出的背景 |
二、维持“粮价不动”的观点 |
三、关于“粮价调高”的思想 |
四、关于“粮价不动”与“粮价调高”方案的比较 |
第六章 顾准“糊口经济”思想 |
第一节 “糊口经济”的思想内涵 |
一、“糊口经济”的概念阐释 |
二、“糊口经济”的思想内涵 |
第二节 顾准“糊口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 |
一、“糊口经济”中的工农业状况 |
二、“糊口经济”的生产关系 |
三、“糊口经济”的生产目的 |
四、“糊口经济”中的人口规律 |
五、改变“糊口经济”现状的办法 |
第七章 顾准“强国梦”思想 |
第一节 顾准在“文革”期间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构想 |
一、经济发展速度 |
二、经济发展与新技术 |
第二节 顾准对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评价 |
一、南斯拉夫经济体制 |
二、苏联经济体制 |
第三节 顾准“强国梦”思想的主要内容 |
一、顾准“强国梦”思想的基础 |
二、“中国世界中心”梦 |
三、“天命中国雄飞世界”的梦想 |
第八章 顾准现代化思想 |
第一节 顾准对“现代化”的评述 |
一、现代化的概念 |
二、顾准对“现代化”的评述 |
第二节 关于资本主义产生问题 |
一、对资本主义的定义 |
二、西方文明与资本主义的产生 |
第三节 关于“现代资本主义生命力的问题” |
一、内部制度变迁 |
二、外部竞争压力 |
三、“更广泛”的现代化思想 |
第四节 顾准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设想 |
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思想 |
二、“对外开放”和“对内改革”思想 |
第九章 顾准及顾准经济思想评价 |
第一节 对顾准的评价 |
一、新中国提出市场经济概念的第一人 |
二、新中国市场经济的启蒙者 |
三、极大丰富了“文革”时代经济思想史的内容 |
第二节 对顾准经济思想的评价 |
一、顾准市场经济思想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 |
二、顾准价格思想与中国价格改革 |
三、顾准“糊口经济”思想的启发 |
四、顾准“强国梦”思想与中国经济发展 |
五、顾准现代化思想与当代中国现代化 |
第三节 顾准经济思想的现实意义 |
一、顾准的“预言” |
二、顾准经济思想的现实意义 |
第四节 顾准经济思想的局限性 |
一、时代的局限性 |
二、研究环境的局限性 |
三、认知判断的局限性 |
第十章 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9)通信运营商营销活动的项目化管理方法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主题的背景 |
1.2 通信运营商营销活动实施项目化管理的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的目的 |
1.2.2 研究的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项目管理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2 通信运营商营销活动国内外研究综述 |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介绍 |
2.1 项目管理的概念与特点 |
2.2 项目的生命周期 |
2.3 项目管理的应用 |
2.3.1 项目目标和范围管理 |
2.3.2 项目时间管理 |
2.3.3 项目成本管理 |
2.3.4 项目质量管理 |
2.3.5 项目人力资源管理 |
2.3.6 项目沟通管理 |
2.3.7 项目风险管理 |
2.3.8 项目采购管理 |
2.3.9 项目集成管理 |
2.4 项目群管理 |
2.5 通信运营商营销活动管理的研究基础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通信运营商营销活动的特点及项目管理需求 |
3.1 通信运营商营销活动的特点 |
3.2 项目化管理的必要性分析 |
3.2.1 通信运营商营销活动的现状 |
3.2.2 营销活动项目化管理的优势分析 |
3.3 营销活动项目化管理的可行性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SASE”实施框架的通信运营商营销活动管理体系 |
4.1 单一营销活动的项目管理 |
4.1.1 基于通信运营商常规营销活动的项目化管理模板 |
4.1.2 常规营销活动的项目化管理模式的推广 |
4.2 通信运营商营销活动的项目群管理 |
4.2.1 通信运营商营销活动项目群管理的目标 |
4.2.2 通信运营商营销项目群管理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上海移动营销活动项目化管理的实施案例 |
5.1 通信运营商营销活动项目化管理的工作简述 |
5.2 通信运营商捆绑类营销活动项目化管理 |
5.2.1 选择捆绑类营销活动进行项目化管理原因 |
5.2.2 捆绑类营销活动项目立项 |
5.2.3 捆绑类营销活动项目启动 |
5.2.4 捆绑类营销活动项目发展成熟 |
5.2.5 捆绑类营销活动项目收尾 |
5.3 建立营销活动项目的模板 |
5.3.1 项目目标和范围管理 |
5.3.2 项目时间管理 |
5.3.3 项目成本管理 |
5.3.4 项目质量管理 |
5.3.5 项目沟通管理 |
5.3.6 项目风险管理 |
5.3.7 项目人力资源管理 |
5.3.8 项目问题跟踪解决 |
5.4 通信运营商营销活动的项目化管理效果评估 |
5.4.1 KPI完成情况 |
5.4.2 内部管理效率提升 |
5.4.3 观念及文化提升 |
5.5 通信运营商常规营销活动的项目化管理模式推广 |
5.5.1 组织体系 |
5.5.2 制度体系 |
5.5.3 培训体系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论文工作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缩略语表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者录用的论文 |
(10)知识与政治-《辞海》(1979年版)编纂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史回顾 |
三、学史反思 |
四、论文架构及主导思想 |
第一章 《辞海》初创 |
第一节 新潮与《辞海》 |
一、“新”风疾来 |
二、书成于宁-杭-沪 |
第二节 生意与《辞海》 |
一、迫于时局提前出版 |
二、宣传与出售 |
第二章 《辞海》重修 |
第一节 修订《辞海》源起 |
一、提出修订 |
二、舒新城的考量 |
第二节 修订《辞海》行为国家化 |
第三节 组建修辞队伍 |
一、召集各路人马 |
二、“新人”与“缺人” |
第三章 新《辞海》的修订规范 |
第一节 旧体例与新立场 |
第二节 资料来源 |
第三节 “分科”与“包干” |
第四章 新《辞海》初稿编纂与审查 |
第一节 在“跃进”中修《辞海》 |
一、辞编所的计划 |
二、各院校的修订 |
三、欣喜及其隐忧 |
四、问题严重化 |
五、政治性突出 |
六、政治性影响广泛 |
第二节 群众性大审查 |
第五章 新《辞海》二稿编纂 |
第一节 二稿修订 |
一、提出修订 |
二、审慎修订 |
三、二稿中的问题 |
第二节 二稿进一步修订例举 |
一、以“群众路线”为中心 |
二、突出“六性” |
三、坚持思想先行 |
四、新《辞海》编写的一个缩影 |
第三节 从“试行本”到“未定稿” |
一、浦江集中审查 |
二、全国范围征求意见 |
三、政治性词目审查及未定稿出版 |
第六章 文化大革命中的《辞海》 |
第一节 大批判 |
一、“牛鬼蛇神” |
二、“大毒草” |
第二节 “大批判”中的修订 |
第三节 “平反” |
一、组织、人员的重整 |
二、重获新生 |
第七章 《辞海》的出版 |
第一节 未定稿的出版 |
一、内部发行 |
二、初步公开发行 |
第二节 合订本出版 |
一、供不应求 |
二、发行迎难而上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四、做好企业信息报送工作的几点体会(论文参考文献)
- [1]广东海事局全面质量管理研究[D]. 黄玉龙.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8)
- [2]政府执行力视角下威海市H区政府政务督查效能研究[D]. 祁瑜涛. 青岛大学, 2020(02)
- [3]国家、性别与生活 ——山东农村妇女的身份建构(1949-1965)[D]. 袁博. 山东大学, 2020(08)
- [4]人口治理-中国户籍制度的“话语实践”[D]. 刘哲.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7)
- [5]统计工作队伍建设与新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1949-1956)[D]. 高毓薇. 浙江工商大学, 2020(05)
- [6]政务信息的逻辑界定与采编研究[D]. 李娟娟. 暨南大学, 2019(02)
- [7]苏联专家援甘研究(1950—1960年)[D]. 王虎. 西北师范大学, 2019(07)
- [8]顾准经济思想研究[D]. 张晓琴. 深圳大学, 2018(09)
- [9]通信运营商营销活动的项目化管理方法研究与应用[D]. 黄晨. 上海交通大学, 2017(01)
- [10]知识与政治-《辞海》(1979年版)编纂史研究[D]. 陈来虎. 上海社会科学院, 201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