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化思维模式对英语作文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娄开阳[1](2021)在《论对比修辞学的基本理论假设——以日语母语者为例》文中研究指明Kaplan对比修辞学的基本理论假设认为,英语母语者的书面语语篇模式呈直线型,而包括日语和汉语在内的东方语系母语者的L2英语作文却呈螺旋型,其成因是由学生母语文化思维模式的迁移造成的。已有研究显示,日语文化思维是较为委婉含蓄的,因此笔者选取175篇日本学生汉语中介语语料,依据Kaplan对直线型模式的三大判断标准,即有中心且有中心句、中心句居于篇首、结构关系为解证关系,运用语料库语言学和统计学的方法对日语母语者L2汉语作文的语篇模式进行研究,结论表明该类语篇模式也呈直线型特征,其中,87.4%有中心且有中心句、76.6%的中心句位于篇首、解证关系占97.3%。这说明,以日语为代表的东方语系母语者,其本国的文化思维模式并未对他们的L2作文的语篇模式产生直接影响,由此来看,Kaplan对比修辞学的基本理论假设是值得商榷的。
李莉莉[2](2020)在《英语专业学生高、低水平英语议论文写作中人称代词使用频次差异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使用语料库检索软件AntConc对自建的高、低分数段英语议论文语料库进行词表以及关键词检索,发现英语议论文写作水平低的学生比英语议论文写作水平高的学生更高频次地使用人称代词。分析认为这种差异源自于汉、英差异性的思维模式,本文建议在外语教学中基于语用的视角引入中介语的概念,英语写作评价体系尝试接纳文化口音,以更加贴合跨文化交际与对话的需要。
黄炎[3](2020)在《“以读促写”模式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实证研究 ——以南京市某高中高一学生为例》文中认为《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针对英语学科“如何培养人”的问题,首次提出“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课程理念。这要求写作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更要满足学生多元化、个性化的发展需求。但是,当前2019级高一新生正面临着新高考方案、新课程标准、新课程方案和牛津旧版高中英语教材的过渡阶段,简称为“三新一旧”。于是本研究立足于高中生的英语写作现状和教师的写作教学困惑,探讨在当前的高考改革、课程标准和课程设置下,优化阅读输入对提高写作输出效率的具体途径。基于Krashen的输入假设理论和Swain的输出假设理论,本研究主要探讨以下三个问题:(1)当前高中生的英语阅读和写作现状如何?(2)“以读促写”教学方法是否能够有效地提高高中生的写作成绩?(3)“以读促写”教学方法是如何影响高中生英语写作过程的?围绕上述研究问题,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访谈和实验揭示“以读促写”教学方法对高中生英语写作的影响。实验研究对象为南京市某高中94名高一学生,笔者分别对对照班和实验班学生采取了传统的读写训练和“以读促写”模式下的指导性教学,在实验前后分别对两个班级进行相同的写作测试,并通过计算机SPSS软件对测试前后的写作成绩进行独立样本和配对样本T检验,分析学生实验前后写作成绩的变化。经过高一上学期的教学实践和追踪,本研究有以下发现:(1)问卷调查的结果表明,高一学生们普遍都能认识到写作的重要性,但仍以被动写作为主并习惯性地逃避传统的写作训练。其中,66%的学生认为阅读和写作可以相互促进,但也有9.14%的学生持否定态度;就写作兴趣而言,50.86%的学生相信阅读可以激发写作热情;关于提升写作成绩的方式,仅有1 1.14%的学生认同精读语篇对写作的积极意义。(2)“以读促写”教学方法相比于传统的写作教学更能够有效地提高班级整体的写作成绩,学生们能够在单位句子中阐述更多信息,且记忆词块和运用逻辑词语的意识显着增强。不仅如此,学生们能够在写作过程中形成良好的自查能力,极力克服汉语思维的英文表达。(3)“以读促写”模式对学生英语写作过程产生了如下影响,首先“以读促写”模式推动了学生的有意义写作过程,使其借助相关的主题、共享的生活知识和共情的基本能力为批判性写作创作蓄力造势,减少了学生写作准备阶段的情绪压力;其次,学生们在文本阅读中通过释义和自我追问等方式,提高了词汇使用、句式运用和逻辑关系梳理的能力,并能够围绕既定主题进行合理的细节补充;此外,学生不仅充分认识到文本的意义特征,还主动追求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及时更新语篇衔接知识,重视首尾段落和过渡段落的逻辑意义且关注句际逻辑,放大段落内部主题句的辐射功能。为了推动“以读促写”教学方式更加契合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的培养要求,高中课堂应该努力拓宽阅读的广度和深度,帮助学生丰富写作内容,激活写作经验;坚持语篇衔接理论对阅读教学的渗透,提升学生谋篇布局的能力;加强释义等翻译训练,提高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
任宇波[4](2020)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学生批判性思维倾向的培养研究》文中认为批判性思维是高素质人才必备的思维品质之一,因此,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已经成为国内外教育研究的热点。《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将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纳入英语课程目标。批判性思维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求真的态度,开阔思维,增加自信心和求知欲,提升学生系统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走向成熟,最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一项综合性的英语学习活动,英语写作与思维有着密切的联系,英语写作的过程涉及写作者思维的参与,因此,英语写作课程可以作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的一种手段。当前,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形式多样、成果丰富,从理论模式的构建到具体教学研究的实施,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然而,大多数研究都将高等学校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而以高中生为对象的研究则相对匮乏。着眼于此,本研究探索通过高中英语写作教学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倾向。本研究在英语写作教学活动中融入对学生批判性思维倾向的训练,以期达到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倾向和提升学生英语写作能力的目的。本研究拟解决以下三个问题:(1)高中生当前的批判性思维倾向水平是怎样的?(2)融入批判性思维倾向训练的英语写作教学模式对高中生的批判性思维倾向有何影响?(3)融入批判性思维倾向训练的英语写作教学模式对高中生的英语写作能力有何影响?本研究以晋城市某高中高三年级的两个班级共80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展开为期一个学期的英语写作教学实验研究。在教学实验前,笔者使用批判性思维倾向问卷和英语写作测试题在实验班和对照班进行批判性思维倾向前测和英语写作前测;在教学实验过程中,笔者在实验班采用融入批判性思维倾向训练的英语写作教学模式,在对照班采用传统英语写作教学模式;在教学实验后,笔者使用批判性思维倾向问卷和英语写作测试题在实验班和对照班进行批判性思维倾向后测和英语写作后测。测试完成后,笔者收集数据,并使用SPSS26.0分析数据得出结果。研究发现:(1)通过批判性思维倾向测试发现,实验班学生和对照班学生所表现出的批判性思维倾向均位于中等偏下水平。(2)在教学实验后,实验班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倾向平均值高于对照班学生,由此可知,融入批判性思维倾向训练的英语写作教学模式能够有效地提升高中生的批判性思维倾向。(3)在教学实验后,实验班学生的英语写作平均成绩高于对照班学生,由此可知,融入批判性思维倾向训练的英语写作教学模式能够有效地提升高中生的英语写作能力。基于研究成果,笔者证实了将批判性思维倾向的培养与高中英语写作教学相结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并就批判性思维倾向的培养和高中英语写作教学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谢晨[5](2020)在《高职学生英语写作中的母语负迁移的干预研究》文中指出纵观英语学习的五个环节:听、说、读、写、译,其中听和读是语言输入,而说、译和写是语言输出,从应试的角度,就考查各环节的题型的失分率来看,写对于高职学生而言也是相对最困难,失分率最高的一环,也是最能够反映学生使用二语的思维、心理和问题的一环。其成因是多方面的:有教师因为写作教学学时分配较少、批改评价耗时难度大、不够强调、重视英语写作教学方面的原因,也有学生词汇、语法基础薄弱,缺乏英语写作练习方面的原因,但从问题的本质上说,汉语才是中国学生的母语,汉语已经得心应手,而汉语思维也早已先入为主、根深蒂固,英语作为第二语言,它的学习和使用都势必受到母语汉语的影响。汉语和英语作为属于不同语系的两种语言,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在各个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而这种差异势必会对中国学生的英语学习和掌握产生消极的影响,起到干扰和阻碍的作用,也就是负迁移。而以高职学生为研究对象的母语负迁移对英语写作的影响的研究还是相对比较缺乏的。本文以前人的研究为基础,从母语负迁移理论的角度,对所选取的一个作为实验班,一个作为对照班的两个高职一年级的教学平行班各37人中随机抽取的15名高职学生写的四级真题作文进行语料分析,对其中出现的错误进行鉴别、描述和分类,并对这15名学生进行相关的访谈,明确哪些错误是因为母语负迁移造成的。基于母语负迁移理论,使用错误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对实施教学干预的实验班和进行正常教学的对照班按照入学考试的英语成绩将每个班分成的成绩较好组、成绩一般组和成绩较差组三个组进行前测和后测两次大学英语四级真题的作文样本进行语料分析,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范式,探究母语负迁移对高职学生写作方面的影响。各项统计数据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英语写作的过程中,高职学生确实是受到了母语汉语负迁移的干扰,高职学生英语写作的错误,大部分是母语汉语负迁移的干扰阻碍作用造成的。对照班和实验班前后测母语负迁移导致的错误的统计数据表明语用错误和衔接与连贯错误在母语负迁移造成的高职学生的英语写作错误中占比突出;不论从错误数量的变化还是错词比的维度,都能得出实验班的整体干预效果较对照班明显,基于母语负迁移理论的教学干预方法、教学策略行之有效的结论。实验班成绩较好组,干预效果明显;成绩一般组,大体上干预效果明显;成绩较差组,整体干预效果不够明显。根据干预效果,提出的相应的解决对策与合理可行的提升高职学生英语写作能力的路径是在英语教学的各个环节加强英汉差异对比讲解以减少母语负迁移带来的干扰以及在英语教学中培养高职学生的英语思维。
王晨颖,杨国轩[6](2019)在《公安院校英语教学中跨文化能力训练模式初探》文中指出新时代我国与国际组织和周边地区的联系更加紧密,国际执法合作和国内涉外警务事件日益频繁,对具备外语语言和跨文化能力的涉外执法人才的需求也在增加。公安院校的英语教学应与跨文化能力的培养相结合,才能满足未来公安工作的要求。经过对公安院校学生应该具备的跨文化能力进行讨论,可设计一套符合公安院校教学要求和学生学习特点的英语教学模式,形成以知识储备为目标的专题型任务(探究—思辨—反省)和以技能训练为目标的情景型任务(共情—体验—反省),这是对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能力培养运用于专业领域的一次新尝试。
边家胜[7](2019)在《技术促进日语学习者偏差认知转变研究 ——学习与发展共同体的视角》文中认为技术在学校教育中的深度运用,需要教师思考信息化时代的教学方式和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以及教学观念的转变。信息化时代技术在学校教育中的运用,表层是技术参与,实质上是关注学生的学习,关注技术如何促进学习的有效性。在上述背景下,研究以母语为汉语学习者的日语初级句型学习为研究案例,考察其存在的偏差认知,开展学习与发展共同体视角下技术促进偏差认知转变的研究。围绕如下三个问题展开:其一,日语学习者在语言学习中存在有怎样的偏差认知?其二,在学习与共同体的视角下技术如何实现学习者的偏差认知转变?其三,通过偏差认知转变实证研究可以归纳出怎样的转变模式和机理?研究采用了实验研究法、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与访谈法、内容分析法等多种定性与定量研究方法。针对研究问题一,本研究通过文献分析,依据改进的二阶诊断测试,经过形成开放式问卷测试题、一般二阶问卷测试题和最终二阶问卷测试三个研究阶段开发了日语学习者初级句型学习偏差认知诊断工具,开发研究共涉及到的被试为185名大一日语学生。利用测试工具对日语学习者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日语学习者在初级举行学习中存在三类偏差认知:句法规则类、句法—语义类、句法—语用类;其主要成因为学习者的自文化思维干涉异文化理解。针对研究问题二,开展了日语学习者偏差认知转变设计研究和教学验证活动。偏差认知转变设计研究以CTCL范式理论为指导,在构建学习与发展共同体的基础上展开;教学验证活动以整个日语初级句型学习为例,设置两个实验班和一个参照班,围绕活用语、体、态和敬语,开展了一学期共160学时的教学实验。教学实验采用定量与定性分析的方法分析了学业水平测试成绩、教学日志和深度学生访谈,结果表明以学习与发展共同体视角构建的偏差认知转变设计研究有效实现了学习者偏差认知转变,并且提升了学业水平以及改善了综合素质。研究认为在学习与发展共同体视角下,技术要素的适切运用促进了学习者在日语初级句型学习中的偏差认知转变研究。技术要素为日语学习营造社会文化境脉、培育并形成学习与发展共同体学习文化发挥了重要作用,使学习者能够通过开展情境体验式的语言交互学习活动形成日语文化思维、转变偏差认知。移动终端和学习平台打通了虚拟与现实,贯通了线上与线下,构建了良性的运用日语交流的共同体社会交互网络,形成了日语文化场景模拟;整合的网络和数字化学习资源加强了沉浸式的句型学习环境;“虚”“实”学习空间开展难易度渐进的情境学习活动,有效减轻了认知负荷;技术联通了个体认知思维与外部世界,使学习者的学习更具有社会性和文化性。针对研究问题三,首先归纳出日语学习者在初级句型学习中偏差认知的转变模式——“两段式转变模式”(Two-stage Transformation Model,TSCM),转变模式由学习环境、核心思想、实现路径、转变策略与具体转变方法构成,主张在“虚”、“实”空间先后开展由易到难两个阶段的句型学习,学习者在两个阶段的情境性的体验交互活动中,通过多次认知冲突和认知图式重构逐渐理解与日语句型相关的文化思维,实现偏差认知转变。其次,析出偏差认知转变机理—情境体验式交互实现异文化理解,阐释了机理内部要素间的逻辑关系,认为在非目的语环境下,技术的适切运用营造了开展日语句型体验式交互的日语社会文化情境,能够引发不同文化思维的认知冲突,促使学习者形成日语文化思维,实现异文化理解,转变偏差认知。研究得出如下结论:一是在日语初级句型学习中学习者的自文化思维起到了负迁移作用,使之形成了三类偏差认知。二是技术构建的日语学习文化境脉促进了共同体成员通过情境体验式交互活动形成日语文化思维,转变偏差认知。三是基于实证研究过程构建了“两段式转变模式”并归纳得出“情境体验式交互实现异文化理解”的偏差认知转变发生机理。
黄新玉[8](2016)在《教育文化学视角下高职院校公共英语文化教学研究》文中认为世界经济一体化、多元化的快速发展,对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提出新的要求,即培养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英语课程是高职院校重要基础必修课,在培养学生基本英语应用能力、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和素养、锻造未来应用型人才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但当前高职院校公共英语课程的教育教学仍延袭传统的以语言知识体系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偏重语言教学,对文化教学重视不足,影响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为了真实的反映当前高职院校公共英语文化教学的现状,理清高职英语文化教学中存在问题,以便有针对性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改革高职英语教学,切实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本文转变以往以语言学为主的研究视角,从教育文化学的理论出发,采用问卷、访谈等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选取三所高职院校进行实证研究,深入剖析高职公共英语文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能力范围内的策略建议。最后,通过作文文化教学案例设计和分析,以期为高职英语文化教学提供真实的实践借鉴。本文共分为七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引言,主要包括选题背景、研究意义、概念界定、国内外研究综述、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第二部分主要是理论分析,从教育、语言及文化三者关系的辩证解读中,建构文化教学的教育学理论基础。第三部分通过对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院、贵州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和贵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院的教师和学生进行问卷和访谈调查,分别从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文化教学实施情况进行调查,得出相应的调查结果,并分析文化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第四部分结合第三部分调查结果,分析高职英语文化教学问题产生的原因。第五部分结合第三和四部分的分析,提出高职英语文化教学的策略。第六部分选取英语作文文化教学,通过梳理作文文化教学的研究发现问题,设计一堂作文文化教学的案例,以供教师借鉴和思考。第七部分为结语。
黄新玉[9](2015)在《英语作文教学中文化教学研究综述》文中指出目前国内外学者和教师从不同角度和层次对英语文化教学做了深入研究,但在英语作文教学中渗透文化教学的研究还只停留在理论层面。本文通过对国内外文化教学的相关研究作梳理和评述,阐述文化教学在英语作文教学中实践可行性,并提出研究创新处。
王春花[10](2011)在《英汉语篇思维模式差异对英语写作的影响》文中提出大学生英语写作中常见的错误不仅存在于词汇、语法、句子,还有语篇。在列举英文写作中普遍存在的语篇问题的基础上,通过对比英汉文化和思维模式差异、篇章结构差异、语篇策略差异,来探讨汉语语篇思维模式对英语写作的影响。
二、文化思维模式对英语作文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文化思维模式对英语作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论对比修辞学的基本理论假设——以日语母语者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本文的研究对象、目标、设计与意义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目标 |
1.3 研究设计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3.3 三大标准 |
1.4 研究意义 |
1.4.1 宏观层面:推动了研究理念与研究逻辑的进步 |
1.4.2 中观层面:弥补了已有研究语料与研究方法上的不足 |
1.4.3 微观层面:弥补了Kaplan(1966)研究中的缺陷 |
第一,对比支撑点的析出。 |
第二,语料质量与数量的保证。 |
2 数据结果与分析 |
2.1 总体数据结果的描述 |
2.2 语料分析1(对应Kaplan的标准1):中心思想的呈现状况 |
2.3 语料分析2(对应Kaplan的标准2):中心句位置的分布状况 |
2.4 语料分析3(对应Kaplan的标准3):结构关系的呈现状况 |
3 结果 |
4 结语 |
(2)英语专业学生高、低水平英语议论文写作中人称代词使用频次差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背景 |
2. 研究设计 |
3. 数据分析 |
4. 讨论 |
4.1 英语写作中主语生命度的弱化 |
4.2 汉英语言文化模式差异的影响 |
(1)集体文化VS.个体文化? |
(2)认知理性VS.实用理性 |
(3)中介语言的文化口音 |
5. 结语 |
(3)“以读促写”模式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实证研究 ——以南京市某高中高一学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新课程标准》对高中英语写作的要求 |
1.1.2 高中英语写作教学现状分析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英语阅读教学模式 |
2.1.2 英语写作教学模式 |
2.1.3 “以读促写” |
2.2 理论基础 |
2.2.1 Krashen的输入假设理论 |
2.2.2 Swain的输出假设理论 |
2.3 关于“以读促写”的国内外研究综述 |
2.3.1 国外关于“以读促写”的研究综述 |
2.3.2 国内关于“以读促写”的研究综述 |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3.1 研究问题 |
3.2 研究对象 |
3.3 研究工具 |
3.3.1 调查问卷 |
3.3.2 实验 |
3.3.3 访谈 |
3.4 研究过程 |
3.4.1 问卷调查 |
3.4.2 实验前测 |
3.4.3 教学实验 |
3.4.4 实验后测 |
3.4.5 访谈 |
3.5 数据处理和分析 |
第四章 结果与讨论 |
4.1 高中生英语阅读和写作现状分析 |
4.2 “以读促写”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分析 |
4.3 “以读促写”教学方法对高中生英语写作过程的影响分析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5.1 研究发现 |
5.2 本研究对高中英语读写教学的启示 |
5.3 本研究的局限和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高中生英语阅读和写作现状调查问卷 |
附录二 “以读促写”教学实践后的访谈 |
附录三 两次写作测试试题 |
附录四 教学案例 |
附录五 写作成绩原始数据 |
致谢 |
(4)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学生批判性思维倾向的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4 论文结构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批判性思维 |
2.1.1 批判性思维概念 |
2.1.2 批判性思维模型与量具 |
2.2 国内外二语写作教学研究 |
2.2.1 国外二语写作教学研究 |
2.2.2 国内二语写作教学研究 |
2.3 国内外批判性思维培养和英语写作教学相结合研究 |
2.3.1 国外研究 |
2.3.2 国内研究 |
2.4 小结 |
第3章 理论基础 |
3.1 批判性思维倾向理论 |
3.2 Swain语言输出理论 |
3.3 过程体裁教学法 |
3.4 写作与思维的关系 |
第4章 研究设计 |
4.1 研究问题 |
4.2 研究对象 |
4.3 研究方法和工具 |
4.3.1 调查问卷 |
4.3.2 写作测试题 |
4.3.3 SPSS26.0 |
4.4 实验过程 |
4.4.1 融入批判性思维倾向训练的英语写作教学模式 |
4.4.2 批判性思维倾向前测和英语写作前测 |
4.4.3 英语写作教学实验 |
4.4.4 批判性思维倾向后测和英语写作后测 |
4.5 数据收集 |
第5章 结果与讨论 |
5.1 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倾向水平 |
5.1.1 实验班批判性思维倾向前测结果与分析 |
5.1.2 对照班批判性思维倾向前测结果与分析 |
5.1.3 批判性思维倾向前测结果独立样本T检验 |
5.2 融入批判性思维倾向训练的英语写作教学模式对批判性思维倾向的影响 |
5.2.1 批判性思维倾向后测结果与分析 |
5.2.2 批判性思维倾向后测结果独立样本T检验 |
5.3 融入批判性思维倾向训练的英语写作教学模式对英语写作能力的影响 |
5.3.1 英语写作前测成绩分析 |
5.3.2 英语写作后测成绩分析 |
5.4 小结 |
第6章 结论 |
6.1 研究发现 |
6.2 研究启示 |
6.2.1 对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倾向的启示 |
6.2.2 对高中英语写作教学的启示 |
6.3 研究不足与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Ⅰ 高中生批判性思维倾向问卷调查表 |
附录Ⅱ 英语写作前测测试题 |
附录Ⅲ 英语写作后测测试题 |
附录Ⅳ 融入批判性思维倾向训练的英语写作教学案例 |
致谢 |
(5)高职学生英语写作中的母语负迁移的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三)论文结构 |
一.文献综述与核心概念 |
(一)文献综述 |
1.关于第二语言习得与母语迁移关系的研究综述 |
2.关于母语迁移与二语写作教学关系的研究综述 |
3.关于母语迁移与高职英语写作教学关系的研究综述 |
(二)核心概念 |
1.英语写作 |
2.二语习得理论与英语写作教学的关系 |
3.英语写作教学法 |
4.母语负迁移 |
二.研究设计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内容 |
(三)研究对象 |
(四)研究材料 |
(五)研究方法 |
(六)研究过程 |
1.高职学生英语写作母语负迁移现状的测验研究 |
2.高职学生英语写作母语负迁移成因的访谈研究 |
3.高职学生英语写作母语负迁移抑制的干预实验研究 |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
(一)高职学生英语写作母语负迁移成因的访谈研究结果描述与分析 |
1.访谈结果描述 |
2.访谈结果分析 |
(二)母语负迁移造成的英语写作错误类型及实例分析 |
1.本体错误 |
2.词汇错误 |
3.句法错误 |
4.语篇错误 |
5.语用错误 |
(三)教学干预研究结果描述与分析 |
1.对照班实验班前后测英语写作词数变化描述与分析 |
2.母语负迁移造成的英语写作错误数据描述 |
3.母语负迁移造成的英语写作错误数据分析与结论 |
四.研究结论与高职学生英语写作能力提升的路径 |
(一)研究结论 |
(二)高职学生英语写作能力提升的路径 |
1.在英语教学的各个环节加强英汉差异对比讲解以减少母语负迁移带来的干扰 |
2.在英语教学中培养高职学生的英语思维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公安院校英语教学中跨文化能力训练模式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 跨文化能力研究背景 |
1.1 跨文化能力的界定 |
1.2 跨文化能力与英语教学 |
2. 公安院校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能力 |
2.1 国际执法合作和涉外警务工作的要求 |
2.2 公安院校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能力 |
2.4 公安院校英语教学现状和问题 |
3. 公安院校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能力训练模式 |
3.1 以知识储备为目标的专题型任务 |
3.2 以技能训练为目标的情景型任务 |
4. 结论 |
(7)技术促进日语学习者偏差认知转变研究 ——学习与发展共同体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言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一、实践背景 |
二、理论背景 |
第二节 研究问题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问题 |
二、研究意义 |
第三节 研究设计 |
一、研究目标与内容 |
二、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相关术语说明 |
一、技术 |
二、偏差认知与迷思概念 |
第二节 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
一、建构主义相关学习理论 |
二、具身认知理论 |
三、CTCL研究范式理论 |
四、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
第三节 偏差认知及其转变研究综述 |
一、偏差认知及转变策略研究的兴起背景 |
二、学习者偏差认知成因与特点 |
三、学习者偏差认知的调查方法 |
四、学习者偏差认知转变策略与教学模式研究 |
第四节 总结 |
一、偏差认知研究也适用于语言教学研究 |
二、外语学习者偏差认知的探测方法 |
三、技术促进日语学习者偏差认知转变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三章 日语学习者偏差认知调查与分析 |
第一节 日语学习者偏差认知调查 |
一、日语学习者偏差认知调查工具选择 |
二、日语学习者偏差认知调查工具开发 |
三、日语学习者在初级句型学习中的偏差认知调查 |
第二节 日语学习者偏差认知调查与分析 |
一、二阶选择题诊断测试问卷统计分析标准与方法 |
二、二阶选择题诊断测试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第三节 日语学习者偏差认知类别与深层成因探析 |
一、日语学习者偏差认知类别 |
二、日语学习者偏差认知深层成因探析 |
第四章 学习与发展共同体视角下的日语学习者偏差认知转变设计研究 |
第一节 影响日语学习者偏差认知转变的因素分析 |
一、二阶选择诊断测试问卷调查结果反思 |
二、当前高校外语教学广泛采用的教学法 |
第二节 学习与发展共同体视角下的日语学习者偏差认知转变设计思路与原则 |
一、学习与发展共同体的愿景和目标 |
二、本研究中的日语学习者偏差认知转变设计思路 |
三、学习与发展共同体的构建原则 |
第三节 学习与发展共同体框架设计研究 |
一、构建“学习与发展共同体”框架的问题视角 |
二、相关案例的反思与经验借鉴 |
三、“学习与发展共同体”的框架设计维度 |
第四节 学习与发展共同体视角下的日语学习者偏差认知转变设计 |
一、框架维度契合于学习环境的设计 |
二、学习与发展共同体学习环境设计 |
三、偏差认知转变和知识创生驱动设计 |
四、基于低认知负荷的学习与发展共同体学习程序设计 |
五、学习与发展共同体环境下的偏差认知转变方法 |
第五章 学习与发展共同体视角下实现偏差认知转变的教学实验研究 |
第一节 学习与发展共同体视角下的偏差认知转变教学实验设计 |
一、教学验证实验目的 |
二、实验变量及实验班级设置 |
三、整体实验设计 |
第二节 学习与发展共同体视角下的偏差认知转变实验实施 |
一、学习与发展共同体视角下的偏差认知转变实验实施要求 |
二、学习与发展共同体视角下的偏差认知转变实验实施案例 |
第三节 学习与发展共同体视角下的偏差认知转变实验结果分析 |
一、教学实验分析数据来源 |
二、教学实验数据分析 |
三、研究结论 |
第六章 学习与发展共同体视角下偏差认知转变的模式与机理研究 |
第一节 学习与发展共同体意义下的学习文化 |
一、技术发展与学习文化 |
二、学习与发展共同体意义下的学习文化 |
第二节 学习与发展共同体视角下的偏差认知转变模式与机理 |
一、日语学习者句型学习中的偏差认知转变模式 |
二、日语学习者句型学习中的偏差认知转变机理 |
第三节 本研究中的技术及其与学习与发展共同体的关系 |
一、本研究中运用的技术 |
二、本研究中的技术赋能 |
三、本研究中技术与发展共同体的关系 |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
第一节 研究工作回顾与研究结论 |
一、研究工作回顾 |
二、研究结论 |
第二节 研究创新 |
一、理论层面创新 |
二、实践层面创新 |
第三节 研究不足与研究展望 |
一、研究不足 |
二、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测试内容初步划定 |
附录二 テイル、可能形、被动形与使役形测试句法知识表 |
附录三 开放式问卷题与测试知识点对应细目表 |
附录四 开放式问卷调查结果统计表 |
附录五 一般二阶问卷题目与测试知识点对应细目表 |
附录六 一般二阶问题调查结果统计 |
附录七 二阶选择题诊断测试问卷 |
附录八 二阶选择题测试问卷调查结果统计 |
附录九 正式实验阶段实验班访谈提纲 |
谢辞 |
在学期间科研情况 |
(8)教育文化学视角下高职院校公共英语文化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意义 |
三、核心概念界定 |
四、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五、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一章 理论基础—教育文化学 |
1.1 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
1.2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
1.3 教育与语言的关系 |
1.4 教育·语言·文化 |
1.5 文化传播与教育 |
第二章 高职公共英语文化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 |
2.1 调查设计 |
2.2 调查结果与分析 |
2.3 调查结果总结 |
第三章 高职公共英语文化教学问题与成因分析 |
3.1 学校层面 |
3.2 教师层面 |
3.3 学生层面 |
第四章 教育文化学视角下对文化教学实施的几点建议 |
4.1 英语教育与文化教学 |
4.2 英语教育与语言教学 |
4.3 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 |
4.4 文化传播与英语教育 |
第五章 基于文化教学理念的高职英语教学设计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致谢 |
学术论文发表 |
(9)英语作文教学中文化教学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国外英语作文文化教学的研究 |
二、国内英语作文文化教学的研究 |
三、小结 |
(10)英汉语篇思维模式差异对英语写作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一、 英语写作中存在的语篇问题 |
(一) 语篇结构和衔接 |
(二) 主题和中心思想 |
(三) 篇章策略 |
二、语篇问题的成因及其影响 |
(一) 英汉文化思维模式差异 |
(二) 英汉语篇段落和布局的差异 |
1.语篇开始的差异 |
2.语篇的连贯差异 |
3.语篇结尾的差异 |
(三) 语篇策略差异 |
三、结语 |
四、文化思维模式对英语作文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论对比修辞学的基本理论假设——以日语母语者为例[J]. 娄开阳.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05)
- [2]英语专业学生高、低水平英语议论文写作中人称代词使用频次差异研究[J]. 李莉莉. 考试与评价(大学英语教研版), 2020(03)
- [3]“以读促写”模式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实证研究 ——以南京市某高中高一学生为例[D]. 黄炎. 苏州大学, 2020(03)
- [4]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学生批判性思维倾向的培养研究[D]. 任宇波. 西南大学, 2020(01)
- [5]高职学生英语写作中的母语负迁移的干预研究[D]. 谢晨. 西南大学, 2020(01)
- [6]公安院校英语教学中跨文化能力训练模式初探[J]. 王晨颖,杨国轩. 跨文化研究论丛, 2019(02)
- [7]技术促进日语学习者偏差认知转变研究 ——学习与发展共同体的视角[D]. 边家胜.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6)
- [8]教育文化学视角下高职院校公共英语文化教学研究[D]. 黄新玉. 贵州师范大学, 2016(11)
- [9]英语作文教学中文化教学研究综述[J]. 黄新玉.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15(09)
- [10]英汉语篇思维模式差异对英语写作的影响[J]. 王春花. 泉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