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流行性腮腺炎并脑炎患儿血清和脑脊液sICAM-1和TNF-α的变化及意义(论文文献综述)
陈雪飞[1](2020)在《喜炎平注射液联合更昔洛韦治疗儿童流行性腮腺炎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喜炎平注射液联合注射用更昔洛韦治疗儿童流行性腮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天津市宝坻区人民医院2017年3月—2019年9月收治的82例流行性腮腺炎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儿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41例。对照组静脉滴注注射用更昔洛韦,5mg/kg,每12小时1次。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静脉滴注喜炎平注射液,10 mg/(kg?d)。两组患儿连续治疗7 d。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同时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儿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疼痛程度和炎性因子水平。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12%,明显高于对照组80.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体温恢复时间、腮腺消肿时间、颈抵抗消失时间、嗜睡消失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的VAS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以治疗组患儿降低的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后,两组患儿的白介素-4(IL-4)、白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均显着降低(P<0.05);治疗后治疗组的IL-4、IL-8、TNF-α水平比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喜炎平注射液联合注射用更昔洛韦能有效提高流行性腮腺炎的临床疗效,减轻患儿的临床症状和疼痛程度,抑制炎性因子分泌,具有一定的临床研究价值。
洪丽,张春秀,石红蕾[2](2019)在《CRP、TNF-α和NO在病毒性脑炎患儿脑脊液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文中认为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C reactive protein,CRP)、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及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在病毒性脑炎患儿脑脊液中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8年3月收治的100例病毒性脑炎患儿为观察组,行健康体检的100例儿童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采集其脑脊液标本,检测CRP、TNF-α、NO表达水平,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的CRP、TNF-α、NO表达水平,并采用皮尔逊相关系数分析法,分析CRP、TNF-α、NO表达水平与小儿病毒性脑炎发生的相关性。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将病毒性脑炎患儿分为轻症组与重症组,比较轻症组与重症组患儿CRP、TNF-α、NO表达水平,并分析CRP、TNF-α、NO表达水平与病毒性脑炎患儿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CRP、TNF-α、NO表达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CRP、TNF-α、NO表达水平与病毒性脑炎的发生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735、0.729、0.758,P<0.01)。重症组CRP、TNF-α、NO表达水平高于轻症组(P<0.05)。CRP、TNF-α、NO表达水平与病毒性脑炎患儿的病情严重程度正相关(r值分别为0.715、0.713、0.752,P<0.01)。结论 CRP、TNF-α、NO表达水平在病毒性脑炎患儿脑脊液中普遍上调,通过检测患儿脑脊液中的CRP、TNF-α、NO可对病毒性脑炎的发生和发展予以反映,可将CRP、TNF-α、NO作为小儿病毒性脑炎早期诊断、病情评估的辅助指标。
羡一心,王莉,宋丽芳[3](2018)在《咪达唑仑联合亚低温治疗用于重症病毒性脑炎患儿的疗效及对脑脊液IL-6、NSE、MMP-9及AQP4水平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咪达唑仑联合亚低温治疗用于重症病毒性脑炎患儿的疗效及对脑脊液白细胞介素6(IL-6)、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及水通道蛋白4(AQP4)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重症病毒性脑炎患儿150例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75例。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治疗+亚低温治疗,观察组患儿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咪达唑仑治疗,两组患儿均治疗6个月。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NSE、MMP-9、AQP4、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患儿的总有效率为94.67%(71/7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00%(50/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儿NSE、MMP-9和AQP4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的IL-6、TNF-α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00%(3/7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0.00%(15/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咪达唑仑联合亚低温治疗用于重症病毒性脑炎患儿的疗效明确,可能与显着降低NSE、MMP-9、AQP4、IL-6和TNF-α水平有关,且不良反应少。
王琪[4](2017)在《青蒿琥酯联合醒脑静对猴脑型疟营血分证的疗效观察及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全球有109个国家流行疟疾,超过30亿人有感染疟疾的风险,特别是5岁以下的儿童和无免疫的成人。1-2%感染恶性疟病人会发展为重症疟疾,最严重的并发症为脑型疟(Cerebral Malaria,CM),是导致病人死亡和神经系统疾病的重要原因。脑型疟是指能检出无性期疟原虫的昏迷病人——即昏睡不醒,对疼痛刺激仅产生无目的、无定位运动,或更深度的昏迷。脑型疟死亡率高,主要原因是含恶性疟原虫大滋养体和早期裂殖体红细胞阻塞、粘附、滞留在微血管静脉端,造成重要器官的缺血、缺氧和损害。若使用青蒿素类药抗疟治疗,尽管能很快杀死原虫,但含虫红细胞仍然阻塞微血管,继续甚至延长了对重要器官的损害,往往造成虫死人亡的结果,从而无法进一步降低脑型疟的病死率。降低脑型疟病死率,需解除含虫红细胞粘附、阻塞微血管造成的组织损害。而现有的抗凝方法尚不能解决原虫粘附阻塞引起的脑型疟死亡问题。脑型疟与中医瘴疟相似,是由于感染瘴气,温邪内侵所致,归属于温病范畴。中药醒脑静注射液(Xingnaojing,XNJ)源于《温病条辨》,是古方安宫牛黄丸的现代改良制剂,主治证为温热之邪内陷心包,痰热蒙蔽清窍。临床以神昏澹语,高热烦躁,舌红或绛为证治要点,属于营血分证。有研究表明XNJ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具有降低血脂,改善血粘度的作用,其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具有确切的疗效。课题组早年有关人脑型疟的研究表明,脑型疟原虫黏附的发生发展与TNF-α、ICAM-1和VCAM-1等因子密切相关,证实了含虫红细胞阻塞微小血管导致的病理损害是脑型疟病死率高的重要原因,如何在应用青蒿素类药杀灭原虫的同时,寻找解除原虫阻塞的药物,是提高脑型疟救治率的关键。温病营血分证是临床中的危急重症,伴有组织器官的严重损伤及功能失调,现有研究发现营血分证的实质与炎症介质介导下产生的微循环障碍和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有关,最终导致组织器官不可逆的损伤和多器官功能衰竭,由此产生的病理变化与脑型疟的部分发病机制相似。近年来,随着免疫学、血液生化学、微循环病理形态学等新方法的使用,对温病营血分证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但是目前关于温病营血分证的病理基础在细胞、亚细胞、分子水平上的研究报道较少,在治疗上虽然已有诸多的治法及药物,但评价其疗效的客观指标却鲜有报道。本研究通过给恒河猴静脉注射含诺氏疟原虫红细胞,建立猴脑型疟营血分证动物模型,造模成功后,对模型动物采用青蒿琥酯或联合醒脑静注射液进行干预,观察两组药物对营血分证猴脑型疟的疗效,尤其关注醒脑静是否具有解除原虫阻塞的效果。利用ELISA技术检测治疗前后猴外周血清TNF-α、ICAM-1和VCAM-1因子的浓度变化,通过RT-PCR检测治疗前后TNF-α、ICAM-1和VCAM-1mRNA在猴脑疟大脑和脾脏中表达的差异,以及免疫组化技术检测治疗前后CD36、ICAM-1和VCAM-1在猴脑疟大脑和脾脏中的表达情况,探讨脑型疟营血分证解除含虫红细胞粘附导致微小血管阻塞的可能机制,以期找到诊断营血分证的客观指标。进而利用RNA-Seq测序技术,对青蒿琥酯和醒脑静联合用药改善猴脑疟营血分证预后效果进行转录组测序及数据分析,探讨醒脑静疏通微小血管阻塞的相关核心基因、桥梁基因和信号通路,为解释中药注射剂醒脑静疏通微小血管阻塞,提高脑型疟的救治率及其潜在治疗机制奠定物质基础。研究方法与内容1.取普通级健康恒河猴16只,雌雄各半,体重4.0±0.5kg,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处理组,对照组4只,处理组12只;处理组12只动物全部感染诺氏疟原虫(Plasmodium Knowlesi),猴脑型疟营血分证造模成功后,再随机分为3组:模型组、青蒿琥酯组和青蒿琥酯+醒脑静组,每组4只动物,雌雄各半。2.取模型组4只恒河猴感染诺氏疟原虫,造模猴脑型疟营血分证,对照组4只动物作为空白对照。原虫于40~42℃温水中速融后直接注入恒河猴的中隐静脉中,接种当天记为D0,从D1天开始,每天采集猴末梢血,制备厚、薄血膜片,镜检计算红细胞原虫感染率。同时进行临床评分,并观察是否出现共济失调、嗜睡、昏迷、抽搐等症状,直至符合CM诊断标准。未经治疗的模型组死亡后,解剖并进行病理切片制备与评分。3.取青蒿琥酯组和青蒿琥酯+醒脑静组,每组4只动物,分别给药青蒿琥酯注射液及青蒿琥酯+醒脑静注射液,进行疗效观察。疗效指标为平均原虫转阴时间、平均退热时间、平均清醒时间和治愈率等。造模成功后,在给药前和给药后的第1、2、3、4、5、6、7天,分别采集血样标本一次,进行血常规和血生化检测。数据用STATA 11统计软件包处理,所有结果用x±s表示,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4.取对照组、模型组、青蒿琥酯组和青蒿琥酯+醒脑静组,每组4只动物,应用双抗体夹心法进行ELISA检测。测定猴脑型疟营血分证模型在给药前和给药后的第1、3、5、7天,猴外周血清中TNF-α、sICAM-1、sVCAM-1浓度变化。数据用STATA11统计软件包处理,所有结果用x±s表示,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5.取对照组、模型组、青蒿琥酯组和青蒿琥酯+醒脑静组,每组2只动物,雌雄各半。药物处理结束后,从每只恒河猴大脑和脾脏采集组织,Syber Green荧光定量PCR检测TNF-α、ICAM-1、VCAM-13个因子mRNA的表达水平。6.取对照组、模型组、青蒿琥酯组和青蒿琥酯+醒脑静组,每组2只动物,雌雄各半。药物处理结束后,从每只恒河猴大脑和脾脏采集组织,应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CD36、ICAM-1、VCAM-13个因子在大脑和脾脏组织的表达情况。7.取对照组、模型组、青蒿琥酯组和青蒿琥酯+醒脑静组,每组2只动物,雌雄各半。药物处理结束后,从每只恒河猴采集大脑组织,进行RNA-Seq转录组测序及数据分析。在数据分析过程中,对不同分组恒河猴的脑组织差异表达基因分组进行比较,分别为青蒿琥酯+醒脑静组与模型组比较,及青蒿琥酯+醒脑静组与青蒿琥酯组比较。研究结果1.建立了诺氏疟原虫感染恒河猴脑型疟营血分证模型。当感染恒河猴红细胞密度≥ 10%,临床评分≥3分,模型组动物开始出现意识障碍、昏迷、毛细血管出现PRBC和疟色素堆积堵塞血管等脑型疟症状,以及热入营血,血热妄行,神昏不清,阴阳离决等符合中医营血分证诊断标准的典型症状时,即诊断为猴脑型疟营血分证。病理检查发现,模型组恒河猴所有组织器官毛细血管内均见PRBC和疟色素堆积堵塞血管,尤其大脑最为严重;ELISA检测发现,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TNF-α、sICAM-1、sVCAM-1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极显着,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1、p<0.01);RT-PCR检测发现,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TNF-αmRNA、ICAM-1mRNA的mRNA在恒河猴大脑组织表达上调;免疫组化检测发现,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CD36、ICAM-1在猴脑疟大脑和脾脏中表达上调,推测上述因子可作为诊断猴脑型疟营血分证的客观指标。2.对青蒿琥酯(青蒿琥酯组,下同)、青蒿琥酯+醒脑静(联合用药组,下同)2个组别治疗猴脑型疟营血分证的疗效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联合用药组(100%)治愈率高于青蒿琥酯组(75%);同时联合用药组的平均清醒时间、平均退热时间、平均原虫转阴时间短于青蒿琥酯组,但无统计学意义。中药注射剂醒脑静具有清热凉血、开神醒神作用,可能是通过疏通微小血管阻塞,减轻阻塞造成的组织损害而提高脑型疟的救治率,为脑型疟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3.探讨了青蒿琥酯组和联合用药组治疗猴脑疟的分子机制,其中ELISA检测发现,与青蒿琥酯组相比,联合用药组能显着降低TNF-α、sICAM-1、sVCAM-1浓度,分别在第3天、第5天、第5天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p<0.05);RT-PCR检测发现,与青蒿琥酯组相比,联合用药组能显着下调TNF-αmRNA、ICAM-1mRNA在大脑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免疫组化检测发现,与青蒿琥酯组相比,联合用药组能显着下调CD36、ICAM-1在大脑和脾脏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初步为营血分证提供了分子生物学检测的信息。4.分别对联合用药组VS模型组,以及联合用药组VS青蒿琥酯组进行了RNA-Seq测序及数据分析,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联合用药组介导了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产生、内吞作用、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等信号通路,GNGT2,GNAI2,DGKQ,AMPD3是联合用药治疗猴脑型疟营血分证过程的核心基因;与青蒿琥酯组相比,联合用药组介导了细胞表面受体信号通路、白细胞介素-21的细胞应答、磷脂酶C激活G蛋白偶联信号通路等生物学过程,PLB1,IL21R,ALDH3A2,ANAPC7,ERBB3是醒脑静治疗猴脑型疟营血分证生物学过程的相关核心基因,为解释中药注射剂醒脑静疏通微小血管阻塞及其潜在治疗机制奠定了物质基础。结论1.本研究通过恒河猴血传感染诺氏疟原虫,当猴红细胞感染率达到或超过10%,试验猴出现昏迷、烦躁、血尿等营血分证的表现,从而建立了诺氏疟原虫感染恒河猴脑型疟营血分证动物模型。2.脑型疟模型猴出现营血分表现后,随机分成两组,即单用青蒿琥酯注射液为青蒿琥酯组,醒脑静联合青蒿琥酯注射液为联合用药组。观察了两组药物对猴脑疟营血分证的疗效,结果发现联合用药组(100%)治愈率高于青蒿琥酯组(75%),同时联合用药组的平均清醒时间、平均退热时间、平均原虫转阴时间均短于青蒿琥酯组,但无统计学意义。中药注射剂醒脑静具有清热凉血、开神醒神作用,可能是通过疏通微小血管阻塞,减轻阻塞造成的组织损害而提高脑型疟救治率,为脑型疟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3.通过探讨联合用药治疗猴脑疟的分子机制,发现猴脑型疟营血分证模型中猴外周血清 TNF-α、sICAM-1、sVCAM-1 浓度升高,TNF-α mRNA、ICAM-1mRNA、CD36在大脑组织中的高水平表达;联合用药组能显着降低猴外周血清TNF-α、sICAM-1、sVCAM-1浓度,下调TNF-αmRNA、ICAM-1mRNA、CD36在大脑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提示其可作为猴脑型疟营血分证分子生物学检测的重要指标。利用RNA-Seq测序技术,对青蒿琥酯和醒脑静联合用药改善猴脑疟预后效果进行转录组测序及数据分析,发现与青蒿琥酯组相比,联合用药组介导了细胞表面受体信号通路、白细胞介素-21的细胞应答、磷脂酶C激活G蛋白偶联信号通路等生物学过程,PLB1、IL21R、ALDH3A2、ANAPC7、ERBB3是联合用药组在治疗猴脑型疟营血分证生物学过程的核心基因,可能与营血分证诊断的客观指标相关。
张瑜[5](2016)在《丹巴-1号对森林脑炎病毒感染小鼠抑热、抗炎作用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建立森林脑炎病毒(TBEV)感染小鼠模型,研究蒙药丹巴-1号对森林脑炎(TBE)小鼠体温、神经行为学、脑组织形态学和脑组织超微结构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丹巴-1号对TBE小鼠脑组织TLR3/TRIF信号通路的调控作用及其抑热与抗炎机制。方法:将144只雄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丹巴-1号高、中、低剂量组和地塞米松组6组,每组按4d(天)、7d分为2个亚组。采用颅内接种病毒的方法建立感染动物模型,建模后12h(小时)开始给药,丹巴-1号3个剂量组分别按成人等效剂量的倍量浓度、等浓度以及半量浓度的药液灌胃,地塞米松组予地塞米松注射液以葡萄糖溶液溶解稀释后腹腔注射,空白组、模型组予与丹巴-1号药液等量蒸馏水灌胃。给药后观察小鼠一般状态并记录体温;神经症状学评分法对实验小鼠神经功能损伤进行评估;HE染色法观察小鼠脑组织病理形态;电镜观察小鼠脑组织超微结构;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脑组织和血清中TLR-3、IL-1β、IL-6、TNF-α含量;Real-time PCR 法检测脑组织 TLR-3、TRIF、NF-κB mRNA 的表达;Western-blot法检测脑组织TLR-3、TRIF、NF-κB蛋白的表达。结果:1.一般状态:与模型组比较,丹巴-1号高、中剂量可显着改善TBE小鼠的一般状态。2.体温:模型组小鼠造模后第3d开始出现体温升高,第4d达到峰值,而后一直维持较高水平;丹巴-1号高、中剂量组体温峰值及各时间点体温平均值均低于模型组(P<0.05)。3.神经行为学:模型组小鼠第4d开始出现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损伤,到第7d神经破坏症状最为明显;丹巴-1号高、中剂量组各时间点与模型组比较神经功能缺损明显减轻(P<0.05)。4.HE染色结果:模型组小鼠脑组织病理形态变化明显,可见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和胶质细胞增生,脑组织结构破坏明显;丹巴-1号高、中剂量可有效地改善TBE小鼠脑组织病理改变。5.电镜观察结果:模型组小鼠脑组织神经元细胞器破坏明显,部分神经元出现坏死;丹巴-1号高、中剂量组小鼠脑组织超微结构改变与模型组比较有所减轻。6.ELISA结果:空白组脑组织和血清中可见少量TLR-3、IL-1β、IL-6、TNF-α表达;模型组在各时间点表达量明显升高,与空白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丹巴-1号高、中剂量组各时间点与模型组相比较,TLR-3、IL-1β、IL-6、TNF-α表达量明显下调(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各组小鼠脑组织和血清中,各时间点TLR-3与IL-1 β、IL-6、TNF-α表达均呈高度正相关。7.Real-time PCR结果:各组小鼠不同时间点脑组织均有TLR-3、TRIF、NF-κB mRNA表达。空白组可见TLR-3、TRIF、NF-κB 少量mRNA表达;模型组TLR-3、TRIF、NF-κB mRNA呈显着的高表达,各时间点与空白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模型组比较,丹巴-1号高、中剂量组小鼠脑组织 TLR-3、TRIF、NF-κB mRNA 表达降低(P<0.05)。8.Western-blot结果:各组小鼠不同时间点脑组织均有TLR-3、TRIF、NF-κB蛋白表达。空白组可见TLR-3、TRIF、NF-κB蛋白弱阳性表达;模型组TLR-3、TRIF、NF-κB蛋白表达明显增高,各时间点与空白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模型组比较,丹巴-1号高、中剂量组可下调各时间点TLR-3、TRIF、NF-κB蛋白表达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高、中剂量的丹巴-1号可改善TBE小鼠一般状态,降低体温升高水平,改善神经功能损伤,减轻脑组织病理学和超微结构改变。2.高、中剂量的丹巴-1号可以降低脑组织和血清中TLR-3及炎症因子IL-1β、IL-6、TNF-α的含量,减轻TBE小鼠急性期免疫介导的炎性损伤。3.丹巴-1号通过调控TLR3/TRIF信号通路中TLR-3、TRIF、NF-κB基因和蛋白的表达发挥脑保护作用。
伍俐,王晓瑜,刘琳[6](2015)在《神经节苷脂在小儿病毒性脑炎中的综合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神经节苷酯在小儿病毒性脑炎治疗中的综合疗效。方法将180例急性病毒性脑炎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各9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则加用神经节苷酯治疗。比较两组间临床症状改善时间差异,比较治疗前后两组间血清及脑脊液中疾病相关细胞因子水平差异。结果观察组患儿脑电图、脑脊液恢复正常时间、头痛缓解时间以及抽搐、意识障碍、脑膜刺激征消失时间均显着短于对照组,观察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7天和14天后观察组患者血清和脑脊液中TNF-α、IL-6、NSE、S100β水平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神经节苷酯能修复受损神经细胞,调节疾病相关细胞因子的表达,从而缩短急性病毒性脑炎患儿临床症状、体征恢复时间,提高基础治疗的总有效率。
矫晓玲,牟志玲,王璇[7](2005)在《流行性腮腺炎并脑炎患儿血清和脑脊液sICAM-1变化及意义》文中研究指明
王伟杰,卢朝升[8](2004)在《流行性腮腺炎并脑膜脑炎患儿血清及脑脊液中IFN-γ和TNF-α的变化及意义》文中研究指明
李春香,唐宁波,方云霞,初清,李丽霞,柳雪梅,蔡维艳,冯雅凡[9](2003)在《流行性腮腺炎并脑炎患儿血清和脑脊液sICAM-1和TNF-α的变化及意义》文中研究说明
满宜刚,李自普,刘淑梅[10](2003)在《病毒性脑炎患儿血清和脑脊液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的变化》文中研究表明目的 探讨病毒性脑炎 (VE)患儿治疗前血清、脑脊液和治疗后血清白细胞介素 6 (IL 6 )和肿瘤坏死因子 α(TNF α)在VE患儿发病中的作用 ,为寻找有效的治疗方案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2 5例VE患儿 (重症组 15例和轻症组 10例 )均采用ELISA法测定其治疗前血清、脑脊液及治疗后血清IL 6和TNF α水平 ,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 治疗前轻症组和重症组血清和脑脊液IL 6、TNF α浓度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 (P均 <0 .0 1) ,且重症组较轻症组明显升高 ,有显着性差异 (P <0 .0 1)。轻症组治疗后血清IL 6和TNF α浓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 ,而重症组治疗后血清IL 6和TNF α浓度仍显着高于正常对照组 ,且较轻症组亦明显高 (P均 <0 .0 1) ,差异有显着性意义。结论 VE患儿治疗前血清和脑脊液IL 6和TNF α水平显着升高 ,病情越重升高越明显
二、流行性腮腺炎并脑炎患儿血清和脑脊液sICAM-1和TNF-α的变化及意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流行性腮腺炎并脑炎患儿血清和脑脊液sICAM-1和TNF-α的变化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喜炎平注射液联合更昔洛韦治疗儿童流行性腮腺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分组方法 |
1.3 治疗方法 |
1.4 临床疗效评价标准[4] |
1.5 观察指标 |
1.5.1 临床症状改善情况 |
1.5.2 疼痛程度 |
1.5.3 炎性因子 |
1.6 不良反应观察 |
1.7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两组的临床疗效比较 |
2.2 两组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比较 |
2.3 两组的疼痛程度比较 |
2.4 两组的炎性因子比较 |
2.5 两组的不良反应比较 |
3 讨论 |
(2)CRP、TNF-α和NO在病毒性脑炎患儿脑脊液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诊断标准 |
1.2.1 小儿病毒性脑炎诊断标准[3]: |
1.2.2 重症病毒性脑炎标准[4]: |
1.3 纳入与排除标准 |
1.3.1 纳入标准: |
1.3.2 排除标准: |
1.4 方法 |
1.5 观察指标 |
1.6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观察组和对照组脑脊液中CRP、TNF-α、NO表达水平比较 |
2.2 CRP、TNF-α、NO表达水平与病毒性脑炎发生的相关性 |
2.3 不同病情严重程度患儿脑脊液中CRP、TNF-α、NO表达水平比较 |
2.4 CRP、TNF-α、NO表达水平与病毒性脑炎患儿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 |
3 讨论 |
(3)咪达唑仑联合亚低温治疗用于重症病毒性脑炎患儿的疗效及对脑脊液IL-6、NSE、MMP-9及AQP4水平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资料来源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疗效评定标准 |
1.5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患儿临床疗效比较 |
2.2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NSE、MMP-9和AQP4水平比较 |
2.3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炎性因子水平比较 |
2.4 两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
3 讨论 |
(4)青蒿琥酯联合醒脑静对猴脑型疟营血分证的疗效观察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研究背景 |
2. 本研究工作的总体思路、主要研究方法和预期成果 |
2.1 总体思路 |
2.2 技术路线 |
2.3 预期结果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 脑型疟的相关研究进展 |
1.1 脑型疟的发病机制 |
1.1.1 CD36、ICAM-1、VCAM-1参与了PRBC螯合和细胞粘附过程 |
1.1.2 TNF-α在CM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
1.2 脑型疟的临床体征和病理生理学标志 |
1.3 脑型疟的动物模型 |
1.3.1 啮齿类动物模型 |
1.3.2 灵长类动物模型 |
1.4 脑型疟与中医理论的相关性 |
2. 醒脑静的物质基础、在热病治疗中的运用及其对炎症介质的影响 |
2.1 醒脑静神经保护作用的物质基础研究 |
2.1.1 麝香 |
2.1.2 冰片 |
2.1.3 郁金 |
2.1.4 栀子 |
2.1.5 药物配伍 |
2.2 醒脑静注射液在热病治疗中的运用 |
2.2.1 XNJ治疗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 |
2.2.2 XNJ治疗其他发热性疾病 |
2.3 醒脑静对TNF-α、ICAM-1、VCAM-1、IL-6等炎症介质的影响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1. 诺氏疟原虫感染恒河猴脑型疟营血分证模型的建立 |
1.1 实验材料 |
1.1.1 实验动物 |
1.1.2 疟原虫 |
1.1.3 主要仪器 |
1.1.4 主要试剂 |
1.1.5 主要溶液配制 |
1.2 实验方法 |
1.2.1 供血猴的制备 |
1.2.2 原虫计算方法 |
1.2.3 猴脑型疟营血分证模型制备方法 |
1.2.4 脑型疟诊断及评价标准 |
1.2.5 猴脑型疟临床评分标准 |
1.2.6 病理切片制备与评分 |
1.3 实验结果 |
1.3.1 接种原虫和猴脑型疟的诊断 |
1.3.2 临床表现 |
1.3.3 死亡猴剖检和病理组织学结果 |
1.4 讨论 |
1.5 小结 |
2. 青蒿琥酯联合醒脑静对猴脑型疟营血分证模型的治疗作用 |
2.1 实验材料 |
2.1.1 实验动物分组及给药 |
2.1.2 主要仪器 |
2.1.3 主要试剂 |
2.2 实验方法 |
2.2.1 猴脑型疟营血分证模型制备 |
2.2.2 治疗方法 |
2.3 实验结果 |
2.3.1 青蒿琥酯组与青蒿琥酯+醒脑静组对猴脑型疟营血分证平均清醒时间比较 |
2.3.2 青蒿琥酯组与青蒿琥酯+醒脑静组对猴脑型疟营血分证平均退热时间比较 |
2.3.3 青蒿琥酯组与青蒿琥酯+醒脑静组对猴脑型疟营血分证平均原虫转阴时间比较 |
2.3.4 青蒿琥酯组与青蒿琥酯+醒脑静组对猴脑型疟营血分证治愈率比较 |
2.3.5 青蒿琥酯组与青蒿琥酯+醒脑静组对猴脑型疟营血分证治疗前后肝肾功能的影响 |
2.4 讨论 |
2.5 小结 |
3. ELISA检测猴脑型疟营血分证模型治疗前后猴外周血清中TNF-α、 sICAM-1和sVCAM-1的水平 |
3.1 实验材料 |
3.1.1 主要仪器 |
3.1.2 ELISA试剂盒 |
3.2 实验方法 |
3.2.1 ELISA检测血清中细胞因子的水平 |
3.2.2 统计方法 |
3.3 实验结果 |
3.3.1 猴脑型疟营血分证模型治疗前后恒河猴血清中TNF-α的动态观察 |
3.3.2 猴脑型疟营血分证模型治疗前后猴血清中sICAM-1的动态观察 |
3.3.3 猴脑型疟营血分证模型治疗前后猴血清中sVCAM-1的动态观察 |
3.4 讨论 |
3.4.1 TNF-α与猴脑型疟营血分证发生发展的关系 |
3.4.2 sICAM-1与猴脑型疟营血分证发生发展的关系 |
3.4.3 sVCAM-1与猴脑型疟营血分证发生发展的关系 |
3.5 小结 |
4. RT-PCR检测猴脑型疟营血分证治疗前后TNF-α、ICAM-1、VCAM-1 mRNA在猴大脑和脾脏的表达情况 |
4.1 实验材料 |
4.1.1 主要仪器 |
4.1.2 主要试剂 |
4.1.3 主要试剂配置 |
4.1.4 实验动物分组 |
4.2 实验方法 |
4.2.1 RNA提取 |
4.2.2 反转录 |
4.2.3 Syber Green荧光定量PCR检测 |
4.3 实验结果 |
4.3.1 RT-PCR检测TNF-α在猴脑型疟营血分证模型大脑和脾脏中mRNA的表达变化 |
4.3.2 RT-PCR检测ICAM-1在猴脑型疟营血分证模型大脑和脾脏中mRNA的表达变化 |
4.3.3 RT-PCR检测VCAM-1在猴脑型疟营血分证模型大脑和脾脏中mRNA的表达变化 |
4.4 讨论 |
4.4.1 TNF-α、 ICAM-1、VCAM-1在猴脑型疟营血分证模型大脑组织中的表达 |
4.4.2 TNF-α、ICAM-1、VCAM-1在猴脑型疟营血分证模型脾脏组织中的表达 |
4.5 小结 |
5. 免疫组化检测猴脑型疟营血分证治疗前后CD36、ICAM-1、VCAM-1在猴大脑和脾脏的表达 |
5.1 实验材料 |
5.1.1 主要仪器 |
5.1.2 主要试剂配置 |
5.1.3 实验动物分组 |
5.2 实验方法 |
5.2.1 脱蜡和水化 |
5.2.2 抗原热修复 |
5.2.3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
5.3 实验结果 |
5.3.1 免疫组化检测CD36在猴脑型疟营血分证模型大脑和脾脏中的表达情况 |
5.3.2 免疫组化检测ICAM-1在猴脑型疟营血分证大脑和脾脏中的表达情况 |
5.3.3 免疫组化检测VCAM-1在猴脑型疟营血分证大脑和脾脏中的表达情况 |
5.4 讨论 |
5.5 小结 |
6. 青蒿琥酯联合醒脑静改善猴脑疟营血分证预后的RNA-Seq转录组测序及数据分析 |
6.1 实验材料 |
6.1.1 实验动物及分组 |
6.1.2 差异表达基因比较分组 |
6.1.3 主要试剂及试剂盒 |
6.1.4 主要仪器 |
6.1.5 主要生物数据库 |
6.2 实验方法 |
6.2.1 构建RNA测序文库及RNA测序 |
6.2.2 RNA-Seq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 |
6.3 实验结果 |
6.3.1 样本质量检测结果 |
6.3.2 RNA-seq转录本测序和数据分析结果 |
6.4 讨论 |
6.4.1 青蒿琥酯+醒脑静组VS模型组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
6.4.2 青蒿琥酯+醒脑静组VS青蒿琥酯组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
6.5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缩略语表 |
附录2 脑型疟的诊断和治疗 |
2.1 脑型疟诊断及评价标准 |
2.2 脑型疟病情轻重分级标准 |
2.3 脑型疟的治疗(人) |
2.4 昏迷分数判定表 |
附录3 原虫学观察和计算方法 |
研究生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情况、参与课题与获奖情况 |
致谢 |
(5)丹巴-1号对森林脑炎病毒感染小鼠抑热、抗炎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文献综述 |
1 中/蒙医学对森林脑炎的认识 |
1.1 中/蒙医学对森林脑炎病名的认识 |
1.2 中/蒙医学对森林脑炎病因的认识 |
1.3 中/蒙医学对森林脑炎病机的认识 |
1.4 中/蒙医学对治疗森林脑炎辨证论治的研究进展 |
2 现代医学对森林脑炎的认识 |
2.1 森林脑炎流行病学研究 |
2.2 森林脑炎病毒的病原学研究 |
2.3 森林脑炎的发病机制 |
2.4 现代医学预防、治疗森林脑炎的研究进展 |
3 TLR3/TRIF信号通路的研究 |
3.1 TLR3的结构分布及信号通路 |
3.2 TLR3信号通路相关疾病研究 |
实验研究 |
实验一 丹巴-1号对森林脑炎病毒感染小鼠一般状态、体温、神经行为学、脑组织病理形态学及超微结构影响的实验研究 |
1 实验材料与实验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1.3 统计学处理 |
2 实验结果 |
2.1 一般状态 |
2.2 体温变化情况 |
2.3 神经症状学评分分级 |
2.4 脑组织病理观察结果 |
2.5 脑组织超微结构观察结果 |
实验二 TLR-3在TBEV感染小鼠脑组织炎症损伤中的作用及丹巴-1号的干预研究 |
1 实验材料与实验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1.3 统计学处理 |
2 实验结果 |
2.1 各组小鼠脑组织中TLR-3含量 |
2.2 各组小鼠血清中TLR-3含量 |
2.3 各组小鼠脑组织中IL-1β含量 |
2.4 各组小鼠血清中IL-1β含量 |
2.5 各组小鼠脑组织中IL-6含量 |
2.6 各组小鼠血清中IL-6含量 |
2.7 各组小鼠脑组织中TNF-α含量 |
2.8 各组小鼠血清中TNF-α含量 |
2.9 各组小鼠脑组织中TLR-3与IL-1β相关性分析 |
2.10 各组小鼠血清中TLR-3与IL-1β相关性分析 |
2.11 各组小鼠脑组织中TLR-3与IL-6相关性分析 |
2.12 各组小鼠血清中TLR-3与IL-6相关性分析 |
2.13 各组小鼠脑组织中TLR-3与TNF-α相关性分析 |
2.14 各组小鼠血清中TLR-3与TNF-α相关性分析 |
实验三 丹巴-1号对TBEV感染小鼠TRIF/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 |
第一部分 运用Real-time PCR技术检测丹巴-1号对TBEV感染小鼠TRIF/NF-κB信号通路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与实验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1.3 统计学处理 |
2 实验结果 |
2.1 各组小鼠脑组织TLR-3 Real-time PCR结果 |
2.2 各组小鼠脑组织TRIF Real-time PCR结果 |
2.3 各组小鼠脑组织NF-κB Real-time PCR结果 |
第二部分 运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丹巴-1号对TBEV感染小鼠TRIF/NF- κB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与实验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1.3 统计学处理 |
2 实验结果 |
2.1 各组小鼠脑组织TLR-3 Western Blot结果 |
2.2 各组小鼠脑组织TRIF Western Blot结果 |
2.3 各组小鼠脑组织NF-κB Western Blot结果 |
讨论 |
1 实验设计 |
1.1 动物模型的选择 |
1.2 对照药物的选择 |
1.3 检验技术的选择 |
2 丹巴-1号的组方分析 |
2.1 组方背景 |
2.2 药理研究 |
3 丹巴-1号对森林脑炎病毒感染小鼠一般状态、体温、神经行为学、脑组织病理形态学和超微结构的影响 |
3.1 对TBEV感染小鼠一般状态的影响 |
3.2 对TBEV感染小鼠体温的影响 |
3.3 对TBEV感染小鼠神经行为学的影响 |
3.4 对TBEV感染小鼠脑组织病理形态学的影响 |
3.5 对TBEV感染小鼠脑组织超微结构的影响 |
4 丹巴-1号对森林脑炎病毒感染小鼠TLR-3、IL-1β、IL-6和TNF-α表达的影响 |
4.1 对TBEV感染小鼠TLR-3表达的影响 |
4.2 对TBEV感染小鼠IL-1β表达的影响 |
4.3 对TBEV感染小鼠IL-6表达的影响 |
4.4 对TBEV感染小鼠TNF-α表达的影响 |
5 丹巴-1号对森林脑炎病毒感染小鼠TRIF/NF -κB信号通路的影响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个人简介 |
(8)流行性腮腺炎并脑膜脑炎患儿血清及脑脊液中IFN-γ和TNF-α的变化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研究方法 |
1.3 统计学处理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10)病毒性脑炎患儿血清和脑脊液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的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对象和方法 |
一、对象 |
二、方法 |
三、统计学处理 |
结 果 |
一、3组患儿IL-6和TNF-α测定结果 |
二、急性期脑脊液IL-6、TNF-α与脑脊液白细胞数、蛋白定量、葡萄糖和血清CK-BB关系 见表3。 |
讨 论 |
四、流行性腮腺炎并脑炎患儿血清和脑脊液sICAM-1和TNF-α的变化及意义(论文参考文献)
- [1]喜炎平注射液联合更昔洛韦治疗儿童流行性腮腺炎的临床研究[J]. 陈雪飞. 现代药物与临床, 2020(03)
- [2]CRP、TNF-α和NO在病毒性脑炎患儿脑脊液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J]. 洪丽,张春秀,石红蕾. 河北医药, 2019(09)
- [3]咪达唑仑联合亚低温治疗用于重症病毒性脑炎患儿的疗效及对脑脊液IL-6、NSE、MMP-9及AQP4水平的影响[J]. 羡一心,王莉,宋丽芳.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18(12)
- [4]青蒿琥酯联合醒脑静对猴脑型疟营血分证的疗效观察及机制研究[D]. 王琪.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7(05)
- [5]丹巴-1号对森林脑炎病毒感染小鼠抑热、抗炎作用研究[D]. 张瑜.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6(05)
- [6]神经节苷脂在小儿病毒性脑炎中的综合疗效观察[J]. 伍俐,王晓瑜,刘琳. 国际病毒学杂志, 2015(03)
- [7]流行性腮腺炎并脑炎患儿血清和脑脊液sICAM-1变化及意义[J]. 矫晓玲,牟志玲,王璇. 山东医药, 2005(10)
- [8]流行性腮腺炎并脑膜脑炎患儿血清及脑脊液中IFN-γ和TNF-α的变化及意义[J]. 王伟杰,卢朝升. 温州医学院学报, 2004(04)
- [9]流行性腮腺炎并脑炎患儿血清和脑脊液sICAM-1和TNF-α的变化及意义[J]. 李春香,唐宁波,方云霞,初清,李丽霞,柳雪梅,蔡维艳,冯雅凡. 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2003(12)
- [10]病毒性脑炎患儿血清和脑脊液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的变化[J]. 满宜刚,李自普,刘淑梅.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