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剂量达克普隆与雷尼替丁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疗效对比(论文文献综述)
文慧[1](2010)在《中药联合抗生素对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作用的研究》文中指出研究目的:采用中成药香砂六君丸联合抗生素根除HP。即选择香砂六君丸联合三联疗法进行根除HP的治疗,观察HP根除率及患者服药期间临床症状的变化,并与单纯运用三联疗法组相比较,从而评价中药香砂六君丸在协同三联疗法根除HP疗程中的效果及在减轻胃肠道反应方面的作用。研究方法:1.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60例,治疗当天(用药前)对其评分,治疗结束后(1周后)回访其有无胃肠道不良反应及其他不适症状并对其评分,4-5周后复查14C-尿素呼气试验(UBT),检测Hp结果,阴性者确定为Hp根除。2.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及治疗前中医症状总积分上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3.治疗组患者采用三联疗法与香砂六君丸合用,具体为奥美拉唑20 mg+克拉霉素500mg+君尔清1000 mg,每日2次,饭前1h服用,连续7天,同时加中成药香砂六君丸,每次8粒,每日三次。对照组予单纯口服奥美拉唑20 mg+克拉霉素500 mg+君尔清1000 mg,每日2次,奥美拉唑饭前1h服用,克拉霉素和君尔清饭后1h服用,连续7天。治疗组及对照组均以连续用药1周为一疗程,疗程结束至复查前不再使用其他抗Hp治疗。治疗期间记录症状变化和药物不良反应情况。4.分别进行疗效性观察,分别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症状总积分变化,治疗前后各症状积分差,及Hp根除率作出综合评定。5.统计学分析方法:数据应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等级资料采用Ridit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结果:1.治疗组与对照组分别进行治疗前后各临床症状积分统计学分析(t检验),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各临床症状积分无统计学差异,治疗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无明显变化(P>0.05),对照组治疗后症状较治疗前加重,治疗前后积分有显着差异(P<0.01)。对两组治疗后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t检验),治疗组对腹部不适、恶心、呕吐、食欲下降、舌苔的临床症状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2.所有入组病例30天后复查14C-尿素呼气试验,两组HP根除率分别为96.7%,90.0%。经X2检验,治疗后两组HP根除率无统计学差异(X2=0.268,P>0.05)。结论:治疗组对根除HP与对照组疗效相当,对改善三联疗法根除过程中胃痛、胃部不适、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苔腻脉滑等优于对照组。香砂六君丸联合抗生素三联疗法,根除HP治疗,不仅不影响HP根除率,而且能减少胃肠道反应,改善患者耐受性,并有利于增进疗效。
徐昕亚[2](2009)在《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证型分布规律及其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前瞻性研究和回顾性调查,总结慢性萎缩性胃炎发病与性别,年龄,职业,HP感染、诱发因素的关系,证型分布情况及其与炎症、萎缩、肠化、上皮内瘤样变关系,找出其中规律性,以指导临床治疗。研究方法: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采用流行病学的调查方法,收集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患者的中医证候四诊资料,建立数据库;运用描述性统计及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分析,找出CAG发病与性别,年龄,职业,HP感染、诱发因素的关系以及中医证型的分布规律,并分析各证型与炎症、萎缩、肠化、上皮内瘤样变组化的相关性。研究结果:共收集320例病例,其中男性148例,女性172例,男女比例为0.86:1.00;年龄最小27岁,最大84岁,平均年龄为(53.276±10.363)岁。经统计,中医证型可分为10型,其中:脾虚气滞68例(21.3%),脾虚气滞夹有郁热61例(19.1%),脾虚气滞夹有血瘀12例(3.8%),脾虚气滞夹有痰湿16例(5.0%),脾虚气滞夹有血瘀郁热49例(15.3%),脾虚气滞夹有痰湿郁热16例(5.0%),肝胃不和27例(8.4%),肝胃不和夹有郁热31例(9.7%),胃阴不足30例(9.4%),胃阴不足夹有郁热20例(6.3%)。脾虚气滞,脾虚气滞夹郁热,肝胃不和多出现在青年人中;脾虚气滞型、胃阴不足型中年人多见,脾虚气滞,脾虚气滞夹有血瘀、脾虚气滞夹有血瘀夹有郁热型在老年多见。统计显示:中医证型分布与萎缩程度、肠化程度、上皮内瘤变及Hp检出率之间有关。研究结论:慢性萎缩性胃炎证型以脾虚气滞证为主,兼证多为血瘀证、郁热证。中老年人发病较多。脾虚气滞夹有血瘀郁热证常见于黏膜萎缩、肠化程度较重的患者。
阮氏秋河[3](2009)在《胃炎Ⅰ号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干预作用》文中认为胃癌是消化道最常见的肿瘤之一,对胃癌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可明显提高其生存率。一般认为,胃粘膜上皮细胞在发展为恶性肿瘤之前,常经历多年持续的癌前病变,及早识别和治疗癌前病变是防治胃癌的有效途径。世界卫生组织胃癌专家会议指出慢性萎缩性胃炎(CAG)伴有不典型增生时是癌前病变。中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对于慢性萎缩性胃炎发病机理的研究正在逐渐深入到分子和基因水平。本课题运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探讨中药胃炎Ⅰ号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分子机制。本文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文献研究主要总结了中医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病因病机的认识以及现代医学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病因、发病机制、治疗方面的研究成果;第二部分实验研究,在成功复制慢性萎缩性胃炎动物模型的基础上,运用生化,放射免疫,明胶酶谱法,荧光定量PCR(SYBR Green)方法,研究慢性萎缩性胃炎自由基,炎症因子,金属基质蛋白酶2(MMP2)和金属基质蛋白酶抑制因子2(TIMP2)的活性,和表达的影响。1.研究目的观察胃炎Ⅰ号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大鼠胃组织病理变化、自由基损伤、炎症因子,MMP-2及其抑制因子TIMP-2活性和RNA表达的影响。通过观察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大鼠血清自由基损伤情况、炎症因子表达,胃组织MMP-2及其抑制因子TIMP-2活性和基因表达情况,及胃炎Ⅰ号的干预机制,以期揭示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发病机制,并为胃炎Ⅰ号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寻找新的靶点。2.研究方法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6组:模型组、空白阻、胃炎Ⅰ号方高、中、低剂量组和维酶素组,每组10只。除空白组只给生理盐水灌胃外,其余各组均采用甲基-硝基-亚硝基胍(MNNG)(1 g/L)和盐酸雷尼替丁胶囊(0.03 g/kg)灌胃建立慢性萎缩性胃炎模型,造模后各组均给予胃炎Ⅰ号(2.16g/kg·d;1.08g/kg·d;0.54g/kg·d)治疗90天。疗程结束后取血,分离出血清,使用生化方法测定过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和含量,使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IL-1β、TNF-α含量。应用明胶酶谱法测定胃组织MMP2和TIMP2的活性,荧光定量PCR(SYBR Green)技术检测大鼠胃组织MMP-2,TIMP-2的mRNA表达水平,同时进行形态学观察。3.研究结果3.1.空白组的胃粘膜厚度正常,上皮细胞及腺体排列整齐。模型组出现明显的胃粘膜炎症、腺体萎缩及化生表现,未见明显的异型增生。胃炎Ⅰ号各治疗组与模型组比较有明显差异,表明胃炎Ⅰ号能有效的改善CAG的病理改变。3.2.与模型组比较,胃炎Ⅰ号方3个治疗组血清SOD含量明显升高(P<0.05),血清MDA的含量明显下降(P<0.01),胃炎Ⅰ号各治疗组之间及胃炎Ⅰ号各组与维酶素组之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3.3.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血清IL-1β含量略升高,但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血清IL-1β含量略有降低,但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空白组比较各组大鼠血清TNF-α含量均有不同程度升高,但只有模型组有显着差异(P<0.05)。与模型组比较,给予胃炎Ⅰ号方中,低剂量组和维酶素组血清TNF-α含量明显降低,而胃炎Ⅰ号高剂量组TNF-α含量降低不明显。3.4.与空白组比较各组大鼠胃粘膜MMP-2活性均有不同程度升高,以模型组最为明显(P<0.05)。与模型组比较,给予胃炎Ⅰ号各组和维酶素组MMP-2活性明显降低(P<0.05),而胃炎Ⅰ号中剂量组MMP-2活性降低最明显。与空白组比较各组胃粘膜TIMP-2活性均有不同程度下降但只有模型组有显着差异(P<0.05)。与模型组比较,给予胃炎Ⅰ号方各组和维酶素组胃组织TIMP-2活性明显升高(P<0.05),其中胃炎Ⅰ号中剂量组升高最明显,优于维酶素组。3.5.造模后各组大鼠胃粘膜MMP-2 RNA的表达均有不同程度升高。给予胃炎Ⅰ号和维酶素后,治疗组MMP-2RNA的表达明显降低,其中胃炎Ⅰ号中剂量组效果最佳。造模后各组大鼠胃粘膜TIMP-2 RNA的表达均有不同程度降低于空白组。与模型组比较给予胃炎Ⅰ号方各治疗组和维酶素组胃粘膜TIMP-2RNA的表达有升高趋势,但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4.结论4.1胃炎Ⅰ号能改善实验性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的胃粘膜病理改变。4.2胃炎Ⅰ号能通过升高血清SOD含量、降低血清MDA含量来减少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的自由基损伤的作用。4.3胃炎Ⅰ号能减少炎症因子TNF-α含量。4.4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胃组织中MMP2的活性升高而TIMP-2活性降低损伤因素增加而保护因素降低,所以有增加癌前病变损伤。胃炎Ⅰ号各组和维酶素组可降低MMP-2活性,增加TIMP-2活性从而达到降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癌前病变的作用。
刘孟[4](2008)在《卵黄抗体抑制胃内幽门螺杆菌致病作用的研究》文中指出目前世界上感染幽门螺杆菌的人越来越多,传统的抗生素疗法由于耐药株的增多限制了它的治疗效果,寻找高效、低毒、廉价的抗幽门螺杆菌( Helicobacter pylori, H.pylori)的防治方法已经迫在眉捷。本试验以幽门螺杆菌NCTC11637为材料,采用不同培养基对H.pylori进行培养,以研究不同培养基对H.pylori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1)采用固体培养H.pylori时,在微需氧条件下,培养基分别为哥伦比亚琼脂+混合抗生素+6%脱纤维山羊血,哥伦比亚琼脂+混合抗生素+6%兔血清, 37℃培养4d,均可培养出H.pylori;在严格无菌的条件下,不添加混合抗生素,培养基为哥伦比亚琼脂+6%兔血清,对细菌的生长没有影响,且不会造成杂菌污染。(2)采用液体培养H.pylori时,培养基为布氏肉汤基础加混合抗生素和6%山羊血清, H.pylori增菌迅速。菌株采取冷冻保存液法保存于- 70℃- 80℃低温条件下,可以成功复苏。利用蒙古沙土鼠(MG)建立H.pylori NCTC11637株胃内感染模型。感染方法有两种,一种方法是MG禁食18h后用50%酒精0.5ml预处理,6h后接种H.pylori,间隔12、24h分别再次接种。另一种方法的接种方法与前述的方法相同,但接种后每日口服雷尼替丁5mg/kg体重。胃内接种H.pylori后,于第7d、15 d、35 d、45 d分别用幽门螺杆菌抗原酶联免疫法诊断试剂盒、细菌培养和胃组织切片的方法检测胃内是否已感染,观察MG胃内细菌感染情况和胃病理组织学变化。结果表明,胃内灌服酒精损伤胃粘膜与每日口服雷尼替丁相结合,在人工感染35 d后,胃内有大量H.pylori感染定植,胃组织固有层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和肠化生现象。利用蒙古沙土鼠作为实验动物,观察H.pylori特异卵黄抗体对胃内H.pylori感染的治疗效果。实验鼠间隔48h两次口服接种H.pylori(NCTC11637)布氏培养液1ml(1.15×108CFU),首次接种7 d后将实验鼠随机分为四组(15只/组),Ⅰ、Ⅱ、Ⅲ组分别灌服生理盐水、复合抗菌素和抗H.pylori卵黄抗体,1次/天,连续12 d;Ⅳ组间隔48h皮下注射抗H.pylori卵黄抗体两次。在用药前实验鼠胃内均有大量H.pylori定植,感染率100%;用药后第14 d,Ⅱ组鼠的H.pylori清除率为60%;Ⅲ组、Ⅳ组鼠胃内均有少量H.pylori存在。用药25 d后,Ⅱ、Ⅲ、Ⅳ组的胃内H.pylori清除率分别为80%、60%、60%。灌服和注射抗H.pylori卵黄抗体,可以抑制沙土鼠胃内H.pylori感染,其抑制效果与抗菌素相似。在成功研制出抗H.pylori卵黄抗体的基础上,利用蒙古沙土鼠作为实验动物,观察抗H.pylori卵黄抗体对H.pylori感染的防制作用。实验鼠分为四组(36只/组),Ⅰ、Ⅱ、Ⅲ组分别灌服生理盐水、复合抗菌素和抗H.pylori卵黄抗体,连续14 d。Ⅳ组皮下注射抗H.pylori卵黄抗体,1次/天,每间隔48h后注射1次,连续预防两周。在首次用药后第8d口服接种幽门螺杆菌(NCTC11637)2.75×108CFU(布氏培养液),连续口服4 d。在接种后第23、30、45 d,Ⅰ组鼠胃内均有大量H.pylori定植,感染率100%;Ⅱ、Ⅲ、Ⅳ组的感染率低于44%。灌服和注射抗H.pylori卵黄抗体,可以抑制沙土鼠感染H.pylori,其抑制效果与抗菌素组无明显差异(p>0.05)。
王海强[5](2007)在《元香胃安胶囊治疗胃脘痛肝胃不和证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对元香胃安胶囊治疗胃脘痛肝胃不和证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初步评价,客观评价元香胃安胶囊治疗胃脘痛肝胃不和证的临床疗效及作用机理。方法:采用双盲、双模拟、平行对照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胃脘痛肝胃不和证患者5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27例以元香胃安胶囊治疗,对照组27例给予猴头健胃灵胶囊治疗,疗程2周,观察患者临床症状变化。结果:(1)治疗组临床痊愈率为7.4%,显效率为48.2%,有效率为37%,无效率为7.4%;对照组临床痊愈率为3.7%,显效率为25.9%,有效率为55.6%,无效率为11.1%,两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P<0.01)有显着差异,提示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2)治疗组在改善胃脘疼痛,嗳气反酸症状优于对照组(P<0.05),在其他症候疗效与对照组相当,差异无显着性(P>0.05)。(3)临床应用中未见明显的不良反应,对患者肝肾功能等未发现明显影响。结论:本研究结果初步表明以元香胃安胶囊是治疗胃脘痛肝胃不和证的的有效方剂。
王玲玲[6](2005)在《益胃消增胶囊对大鼠慢性萎缩性胃炎模型作用机理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消化系统的常见病、多发病。研究显示,CAG与胃癌尤其是肠型胃癌发生率显着相关,世界卫生组织早已将其列为胃癌的前期状态。因此,近年来已引起国内外医学界的广泛关注,并从多方面对本病的诊治进行研究。 益胃消增胶囊是导师龚占悦教授经过多年临床实践研究出的治疗CAG的有效方药。本方以健脾益气、活血化瘀为基本治则,在临床上已取得了良好的疗效。为了进一步探讨益胃消增胶囊治疗机理,我们进行了动物实验研究。 本实验将100只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七组:正常对照组,模型组、自然恢复组、维霉素对照组、三九胃泰对照组、益胃消增胶囊低剂量组及高剂量组。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大鼠经综合造模法成功复制出CAG动物模型后,施加相关治疗因素一个月,对各组大鼠一般状况、胃粘膜前列腺素E2、血清胃动素及病理等指标的变化进行观察。 结果表明:益胃消增胶囊能升高胃粘膜前列腺素E2,降低异常升高的血清胃动素,从而增强胃粘膜保护因素,调节胃肠道激素的分泌。在病理形态学上,能增加胃粘膜厚度,明显消除胃粘膜炎症,改善甚至逆转胃粘膜萎缩、肠上皮化生及不典型增生等病理学改变,从而达到治疗CAG的目的。为中医药治疗CAG提供了理论依据。
范明[7](2004)在《益胃消增胶囊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模型大鼠自由基水平及组织学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益胃消增胶囊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模型大鼠血清超氧化物岐化酶(SOD)、丙二醛(MDA)水平及胃粘膜病理组织学的影响,并探讨其治疗机理。 方法:将78只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六组:正常对照组,模型组、自然恢复组、维酶素对照组、益胃消增胶囊低剂量组及益胃消增胶囊高剂量组。应用2%水杨酸溶液及150g/L、55℃热盐水灌胃、20mmol/L脱氧胆酸钠溶液自由饮用等方法对除正常对照组以外的大鼠进行造模60天,造模成功后,将模型组大鼠处死,留取血、胃标本待测,另五组大鼠施加相关因素一个月后处死,同样留取血、胃标本,检测大鼠血清SOD、MDA水平及观察胃粘膜组织学方面的改变。 结果:模型大鼠血清SOD水平显着低于正常组(模型组与正常组间P<0.001),MDA水平则显着高于正常组(P<0.001),各项病理指标显着重于正常组(P<0.001),而经益胃消增胶囊治疗后,血清SOD与MDA水平恢复正常(益胃消增胶囊高剂量组与正常组间P>0.05),胃粘膜病理组织学改变明显(各项病理指标与模型组比较均P<0.01)。 结论:自由基损伤可能是导致CAG的重要机制,而益胃消增胶囊具有显着的清除自由基、抗氧化作用,并能改善、甚至部分逆转CAG的胃粘膜病理组织学改变,因此这或许是本方有效治疗CAG的作用机制之一。
巩艳春[8](2002)在《清胃除幽汤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30例临床观察》文中提出目的:观察中药清胃除幽汤治疗幽门螺杆菌(Hp)相关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6例Hp相关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即治疗组、对照组。治疗组30例,给予清胃除幽汤,并在此基础上随证适当的加减。对照组26例,给予西药三联(胶体次枸橼酸铋,甲硝唑和阿莫西林胶囊),两组均用药2周为1疗程。疗程结束后4周复查胃镜,胃黏膜活检及快速尿素酶试验。结果:治疗组治疗Hp相关性胃炎的总有效率和Hp根除率分别为90.00%、70.00%,对照组分别为84.62%、65.33%,两组相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组胃脘疼痛显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组不同证型治疗效果比较,脾胃湿热型疗效优于其他三型(P<0.05)。结论:清胃除幽汤治疗Hp相关性胃炎具有价格低,副作用小,服用方便等特点,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施荣南,洪瑞阳,王素文,曹建蕃,乐桂花[9](2002)在《丽珠胃三联加达克普隆根除幽门螺杆菌(HP)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 观察丽珠胃三联加达克普隆根除 HP疗效 ,探索根除 HP最佳方案。方法 将 190例 HP感染患者分为两组 ,观察组 94例给丽珠胃三联 4片 (2次 /日 ) +达克普隆 30 mg (1次 /日 ) ;对照组 96例给丽珠得乐 0 .2 2 g+阿莫西林 1.0 g+瑞贝克 80 mg+雷尼替丁 0 .15 g,2次 /日 ;两组疗程均 7天。停药 1个月后复查尿素酶试验及病理切片两者均阴性称根除。无效者互换治疗方案。结果 :观察总组共 12 3例 ,根除 112例 ,根除率 91.0 6 % ;对照总组共 10 5例 ,根除 74例 ,根除率 70 .4 8% ;未发现严重药物副作用 ,两组比较有显着差异 (P<0 .0 1)。两组一般副作用分别为14 .6 3%和 15 .2 % ,两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结论 丽珠胃三联加达克普隆 1周疗法根除 HP疗效高 ,疗程短 ,无严重副作用 ,依从性好 ,值得经济条件好的地区作为首选方案 ;主张联合用药根除 HP,避免选用患者可能耐药的抗菌素
张卓群[10](2001)在《小剂量达克普隆与雷尼替丁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疗效对比》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 观察小剂量达克普隆与雷尼替丁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的疗效。方法 随机选取经胃镜检查确诊为慢性浅表性胃炎的患者200例,其中,100例(治疗组)用达克普隆15mg,1日1次治疗;100例(对照组)用雷尼替丁150mg,1日2次治疗。两组均采用阿莫西林0.25g,1日3次,甲硝唑0.2g,1日3次,疗程均为2周。对比二组的症状缓解率及HP根除率。 结果 治疗组3d症状缓解率为76%,2周后达到95%;对照组3d症状缓解率为47%,2周后达到81%。胃镜复查结果(中、重度胃炎):治疗组治愈率为62%,好转率为35%。对照组治愈率为39%,好转率为52%。经统计学处理,P<0.05,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HP清除率为88%,时照组HP清除率为76%。P<0.05,有显着意义。结论 小剂量达克普隆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疗效优于雷尼替丁组。并能节省医疗费用。
二、小剂量达克普隆与雷尼替丁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疗效对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小剂量达克普隆与雷尼替丁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疗效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1)中药联合抗生素对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现代医学对HP感染相关性胃病的认识 |
1.1 流行病学 |
1.2 诊断标准 |
1.3 治疗 |
1.4 耐药性 |
2.祖国医学对HP感染的认识 |
2.1 中医文献研究 |
2.2 HP感染相关性胃病的现代中医药研究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资料与方法 |
1.1 病例诊断标准 |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
1.3.疗效评定标准 |
1.4 试验病例的终止标准 |
1.5 病例的脱落标准与脱落病例的处理 |
1.6 研究方法 |
1.7 治疗方法 |
1.8 统计学处理 |
2.临床研究结果 |
2.1 一般资料分析 |
2.2 两组治疗前后症状积分 |
2.3.治疗前后各种症状的改善情况 |
2.4 两组治疗后HP根除率比较 |
第三部分 讨论 |
1.Hp的治疗方法及治疗指征 |
2.耐药性及副作用 |
3.中西医结合根除HP |
4.研究结果分析 |
5.目前不足之处及未来研究展望 |
5.1 目前不足之处 |
5.2 未来研究展望 |
第四部分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文献综述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2)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证型分布规律及其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1.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药研究概况 |
1.1 病名的认识 |
1.2 病因认识 |
1.3 病机的认识 |
1.4 临床治疗方法 |
1.5 问题与展望 |
2.慢性萎缩性胃炎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
2.1 胃黏膜萎缩定义 |
2.2 病因与发病机制 |
2.3 治疗 |
2.4 现状与展望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研究对象与方法 |
1.1 病例选择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观察指标 |
1.6 统计学处理 |
1.7 质量控制 |
2.结果 |
2.1 一般资料分析 |
2.2 胃镜及病理表现 |
2.3 主要症状 |
2.4 中医症候学研究 |
3.讨论 |
3.1 对研究资料的现代医学分析 |
3.2 对研究资料的中医理论探析 |
3.3 小结 |
3.4 存在问题与改进方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胃炎Ⅰ号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干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中医学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研究概况 |
一、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病因病机 |
二、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辨证分型 |
三、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治疗原则 |
四、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辨证论治 |
五、中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及防止慢性萎缩性胃炎复发的作用机理研究 |
第二节 现代医学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研究进展 |
一、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
二、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表现 |
三、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 |
四、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 |
五、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病因和发病机制 |
第三节 文献综述小结 |
第四节 本课题的立题依据、研究目的和意义 |
一、立题依据 |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实验研究 |
实验一:胃炎Ⅰ号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超微结构的影响 |
一、材料 |
二、实验方法 |
三、实验结果 |
(一) 一般情况观察 |
(二) 病理形态学观察各组大鼠胃粘膜病理组织学观察 |
四、讨论 |
(一) 动物模型的成功建立及其意义 |
(二) CAG病理形态学改变研究 |
实验二:胃炎Ⅰ号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自由基损伤的保护作用 |
一、材料 |
二、实验方法 |
三、实验结果 |
四、讨论 |
实验三:胃炎Ⅰ号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IL-1β、TNF-α含量的影响 |
一、材料 |
二、实验方法 |
三、实验结果 |
四、讨论 |
实验四:胃炎Ⅰ号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MMP-2及其抑制因子TIMP-2活性的影响 |
一、材料 |
二、实验方法 |
三、实验结果 |
四、讨论 |
实验五:胃炎Ⅰ号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MMP-2及其抑制因子TIMP-2含量的影响 |
一、材料 |
二、实验方法 |
三、实验结果 |
四、讨论 |
第三章 结语 |
一、结论 |
二、创新性 |
三、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卵黄抗体抑制胃内幽门螺杆菌致病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文献综述 |
一 幽门螺杆菌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
1 选择应用对策及展望 |
2 不同实验动物模型及优缺点 |
3 存在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二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研究进展 |
1 病因 |
2 诊断 |
3 治疗 |
4 预防 |
参考文献 |
试验研究 |
试验一 幽门螺杆菌的培养与保存 |
1 材料与方法 |
2 试验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试验二 幽门螺杆菌感染实验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试验三 卵黄抗体对沙土鼠胃内感染幽门螺杆菌的治疗试验 |
1 材料与方法 |
2 试验结果 |
3 讨论与结论 |
参考文献 |
试验四 卵黄抗体对幽门螺杆菌感染沙土鼠的预防试验 |
1 材料与方法 |
2 试验结果 |
3 讨论与结论 |
参考文献 |
结论 |
附录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5)元香胃安胶囊治疗胃脘痛肝胃不和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文献综述 |
1、祖国医学对胃脘痛的认识 |
2、现代医学对胃脘痛认识 |
临床研究 |
临床资料 |
研究结果 |
讨论 |
1、立题依据 |
2、方药分析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6)益胃消增胶囊对大鼠慢性萎缩性胃炎模型作用机理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文献综述 |
一、祖国医学对CAG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
二、现代医学对CAG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
实验研究 |
一 实验材料 |
二 实验方法 |
三 实验结果 |
讨论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图 |
(7)益胃消增胶囊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模型大鼠自由基水平及组织学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英语词汇缩略语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文献综述 |
祖国医学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
现代医学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
自由基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关系及其临床应用价值 |
实验研究 |
实验材料 |
实验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图 |
(8)清胃除幽汤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30例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摘要 |
中文摘要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综述 |
个人简历 |
(9)丽珠胃三联加达克普隆根除幽门螺杆菌(HP)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病例选择: |
1.2 HP确诊与复查方法: |
1.3 治疗方法: |
1.4 疗效评判: |
2 治疗结果 |
2.1 HP根除情况: |
2.2 溃疡愈合情况: |
2.3 副作用发生情况: |
3 讨论 |
四、小剂量达克普隆与雷尼替丁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疗效对比(论文参考文献)
- [1]中药联合抗生素对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作用的研究[D]. 文慧.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0(03)
- [2]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证型分布规律及其相关性研究[D]. 徐昕亚.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09(06)
- [3]胃炎Ⅰ号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干预作用[D]. 阮氏秋河.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9(10)
- [4]卵黄抗体抑制胃内幽门螺杆菌致病作用的研究[D]. 刘孟. 扬州大学, 2008(02)
- [5]元香胃安胶囊治疗胃脘痛肝胃不和证的临床研究[D]. 王海强.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07(04)
- [6]益胃消增胶囊对大鼠慢性萎缩性胃炎模型作用机理的实验研究[D]. 王玲玲.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05(07)
- [7]益胃消增胶囊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模型大鼠自由基水平及组织学的影响[D]. 范明.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04(04)
- [8]清胃除幽汤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30例临床观察[D]. 巩艳春. 辽宁中医学院, 2002(02)
- [9]丽珠胃三联加达克普隆根除幽门螺杆菌(HP)疗效观察[J]. 施荣南,洪瑞阳,王素文,曹建蕃,乐桂花. 福建医药杂志, 2002(01)
- [10]小剂量达克普隆与雷尼替丁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疗效对比[J]. 张卓群. 海峡药学, 20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