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通过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体能

如何通过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体能

一、如何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论文文献综述)

任大路[1](2021)在《工匠精神融入山东省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研究》文中认为工匠精神通常是指工匠卓越的专业技能,以及追求终极目标的态度和信念,是培养复合型人才核心能力的必要条件。其包括:尊重教师、重视教学的师道精神;一丝不苟的制造能力;精益求精的创新意识;知行合一的实践行为与精湛技艺的专业品质等。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是教师队伍人才储备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能力是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对待学科,对待事业,对待学生,对待自己所具备的专业素质的集中体现,包括学术能力、体育能力、道德素质、身心行为等方面。本研究采用的研究方法有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和专家访谈法;以工匠精神融入山东省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工匠精神与学生能力的本质内涵以及如何提高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对高校体育学生整体素质的现状进行科学研究;实现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体育人才的目标,为建设一支现代化高素质专业化的体育教师队伍注入新的研究视角。本研究回顾了“中国工匠精神”的内涵和历史渊源,深入分析“中国工匠精神”的基本内容,整合了体育领域后备师资队伍的培养方法;寻找工匠的精神和体育专业学生的教育建设的融合点;梳理了工匠精神与体育学科的交叉融合,涉及到工匠精神在体育学科中的应用、学生培养、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从而为高校体育专业人才培养和体育师资队伍建设的理论研究提出了新的思路。研究结果表明:(1)在工匠精神融入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过程中,选取了匠品、匠识、匠艺、匠知、匠道、匠心、匠德、匠行8个核心要素。将工匠精神融入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研究主要在学科能力、体育素养、教育能力、身心品行四个具体方面实施。(2)对山东省高校体育专业学生的研究结果。体育学生能力的内容是指体育课堂教学、训练、锻炼、竞赛、科研、管理等方面的基本技能,是课程教学、体育技能、体育知识和道德心理价值观的综合表现。运用问卷调查法对山东省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各项元素的具备程度进行调查,整体比例为:欠缺1/5,一般3/5,良好1/5。(3)此次研究在对于调查指标具体元素的选取上包括:学科能力,体育素养,教育能力,身心品行4个一级指标;规范科学、尚学求新的匠品;博学强闻、追求卓越的匠识等16个二级指标;学科教育认知等64个三级指标;此外根据问卷调查确定每个指标的重要程度;各指标重要程度系数Fi>4.0,并对其融合可行性进行分析。(4)学生能力形成机制主要包括:学习动机、课堂教学、课程设置、教育体系、培养目标等;并依据此内容制作调查问卷发放于体育学生、体育教师等调查具备情况及重要程度。(5)在工匠精神融入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方面,所采用的实施措施主要包括:国家层面,追寻工匠精神的历史演进与时代发展;社会层面,从学生个体入手,探究将工匠精神融入学生能力培养过程中的具体理论实践方法。研究得出下列结论:(1)工匠精神融入体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的基础是工匠精神与体育专业学生能力的内在联系。在学科能力、体育素质、教育能力和身心行为四个具体方面,工匠精神有机地融入体育专业学生的能力培养过程中具有很高的可行性。(2)在学生能力各项指标元素调查中学生整体具备程度总体表现进行良好,培养学生能力都在一般水平之上。(3)在工匠精神有机融入到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过程中各项指标的重要系数Fi>4.0,即在选取的64个指标元素中重要性程度较高,对于将工匠精神融入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过程意义较大。(4)工匠精神对于融入当代体育教育专业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中的具体困境主要包括:一是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自主意识相对薄弱;二是迫切需要完善体育专业课程的整合与整合路径;三是缺乏明确的精神文化标准。(5)对于工匠精神融入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元素主要包括了8个主要元素以及三个方面的需要;并且要遵循工匠精神融入综合能力培养的原则,分析工匠精神在体育学生技能发展中的具体措施。(6)具体实践过程为:规范科学、尚学求新的匠品;博学强闻、追求卓越的匠识;体育素养:臻艺求学、野蛮体魄的匠艺;求知问真、文明精神的匠知;教育能力: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匠心;有教无类、尚体重学的匠道;身心品行:明德爱国、忠守敬业的匠德;尊师重教、知行合一的匠行。

张雪[2](2020)在《上海市杨浦区初中体育教学方法适切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体育教学方法的适切性是指体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与教学目标、教材、学生的学习情况之间的适切程度。适切的体育教学方法对于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积极性,使他们能够在增强体质、掌握技能的同时享受运动的乐趣,在学习体育知识的同时积淀相应的体育文化素养,能够真正地爱上体育课,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形成终身体育的能力和态度至关重要。本研究以上海市杨浦区初中体育教学方法适切性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实地观察法、以及数理统计法等方法,对上海市杨浦区初中体育教学方法适切性进行全面的研究,为提高上海市体育课堂教学质量提供理论参考。通过研究本文得到的结论如下:1.从教学方法适切性认知出发,师生对于教学方法适切性的重要性认知较好,但是对于适切性的整体认知较差。2.教学方法与体能、知识和技能目标的适切性较好,但与学生情感发展和能力培养目标适切性一般,尤其需要提高课堂氛围和师生关系的适切性。3.教学方法与教材特点的适切性较好,但是在适切教材重难点上,教师还需要加强对教学手段和教学顺序的研究。4.教学方法总体上与学生的学习情况比较适切,但针对初中生心理和思维的复杂性,教师需要加强对教学方法选用的进一步研究。5.从“教”与“学”的顺序来看,教师缺乏对“学”前移的认识,在选择教学方法时大多选择先教后学。

王建[3](2020)在《上海市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的效果评估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帮助学生熟练地掌握一项以上运动技能,提高运动兴趣,提升体育运动素养,形成健康锻炼习惯和生活方式,自2013年春季学期,上海市开始实施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2018年全市推广,实施的效果亟需科学测评。采用文献法、调查法、测量法、观察法、德尔菲法、内容分析法、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我国专项体育课程与教学的发展形态进行历史梳理,确立上海市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的效果评估指标,测评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的效果。根据测评结果,发现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进行相应的原因分析,最后提出改进性建议。通过研究分析,得出下述结论:第一,我国专项体育课程发展形态呈现出明显的时代背景。其演进沿着“单项运动→个性化选修→学科素养”的链条展开。第二,上海市实施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后,学生运动技能普遍提高,但是不同项目间学生的运动技能掌握程度差异明显。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后,专项化学生在速度素质、男同学引体向上、女同学仰卧起坐、耐力素质、女同学肺活量、总分方面高于非专项化学生,但成绩不是很理想。第三,上海市高中专项体育课教学静态练习时间较多,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时间不足;专项化学生平均每天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时间高于非专项化学生,但良好身体活动行为尚未形成;高中专项体育课程体育品德培养效果依然欠佳;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的实施充分激发了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女同学尤为明显。高中专项体育教师在课前设计行为、课中实施行为、课后评价与反思行为方面存在诸多不足。第四,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部分项目学生运动技能达成效果欠佳,主要受专项教师运动技能教学能力欠缺、未根据某项目特征建立运动技能一体化的教学内容体系、教学过程中未充分考虑运动项目群的特征、以及学生前期运动基础差异的影响。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学生课堂身体活动水平达成效果欠佳,主要受学生对专项体育课程喜爱程度、有无专项体能练习、教学内容选择与优化、教学内容组织练习形式、下节课有无文化课、课堂教学氛围影响。第五,上海市高中专项体育课程体育品德培养价值有待展现,主要受缺乏学校德育环境支撑、专项教师的德育认知不足、学生对专项体育课程的情感体验不足、专项体育课程体育品德培养理论构建缺乏的影响。高中专项化改革后学生有效身体活动行为尚未形成,其主要原因,高中专项体育课程身体活动促进性因素中的促成、强化因素未产生应有的效应;另一方面是因为身体活动意向未产生应有的中介效应。针对课程改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提出以下改进建议:1)形成统一共识,专项体育课程是以项目为载体的课程;2)从社会中拓展资源,弥补专项化体育课程资源的不足;3)合理设置专项,因校而宜的开发校本教材;4)发挥竞赛作用,建立全员参与的联赛体系;5)强化师资,不断提高教师专项技能教学能力;6)克服学生个体差异,有效组织分层教学;7)完善教学评定,加快青少年运动技能等级标准的研制;8)加强监控,通过动态数据监测课程改革的成效。

张铭潭[4](2020)在《基于终身体育视角的西安地区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国家对国民素质教育的重视,为高校公共体育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平台,各高校开始在具体的公共体育课程教学中进行一定的“终身体育”理念的有效推广,以帮助大学生明确终身体育的重要价值,激发参与热情,这也是很多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同时,作为学校体育的结业阶段,高校体育有将为学生参与社会体育奠定重要基础,可推进学生阶段实现人才综合素质全面提升目标向参与全民健身计划的有效过渡。大学生肩负着实现“强国梦”、“中国梦”的重要使命,更是社会各行业发展的主要动力,其健康状况事关国家兴旺、民族振兴与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前途。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是个体在学生阶段所接受的最高层次的体育教育,更是大学生迈进社会前所能够接触到的体育教育的终极环节。在该时期,学生的身心发展都比较成熟,因此可以接受一定难度的体育锻炼,成为培养大学生发展终身体育理念的关键时期。教育的本质目的是为了实现不教,即通过一定的教学方法、教学理念等的不断渗透,使学生能够领会教育的核心要义,从而能够在无形中养成继续学习的动机与习惯,实现个体自我的不断发展。公共体育课程更应该有效借鉴这种理念,创新高校体育教学的新型发展模式,激发大学生参与终身体育、终身锻炼的学习热情,推动国家终身体育事业的长远发展,这也是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所必须正视的发展课题,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因此,高校体育必须重视大学生的体育教育,然而探索深化教学改革,推动终身体育发展的有效路径,帮助学生在强化终身体育理念的同时,熟练掌握体育运动技能,培养科学的终身体育锻炼习惯,一直是各大高校体育事业发展的难点问题。本文基于终身体育的发展视角,采用了资料查阅、访谈、实地调研、逻辑分析、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多种研究方法,首先,对国内外关于终身体育的发展现状进行了系统梳理,并对终身体育的基本内涵进行了基本阐释,明确其与终身教育、高校体育及高校体育课程的基本关系,以奠定论文研究的理论基础;其次,对论文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进行了具体介绍,并从高校大学生对公共体育课程认知情况、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情况、体育教师师资力量与教学条件几方面进行了具体调查与分析,发现现阶段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主要存在体育教学目标尚未全面落实终身体育思想;体育教学滞后影响体育兴趣及终身体育形成;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缺乏针对性及相关理论指导;教学评价缺乏科学性,学生主体性地位凸显不足的问题。最后,针对西安地区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强化终身体育认知,更新体育教学理念;优化体育课程教学内容,合理化增加新型体育项目;健全公共体育课程设置,选择自编教材;优化教学考核与评价方法,建立多元化教学评价体系,希望能够推进高校体育教学的变革,全面贯彻“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发展目标,推动终身体育事业的有效发展。

刘占鲁,冯嘉诚,龚建林[5](2020)在《基于OBE理念的“大体育”教学体系研究》文中认为OBE(成果导向)理念对提升高校教育教学质量有着重要指导意义,促进该理念在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中贯彻落实,既是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基本要求,也符合"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 0的精神内涵。基于该理念,构建了高校"大体育"教学体系:以终身体育能力为目标,运用结构化手段组织教学内容,实现课堂教学时空延伸;创设复杂的情境教学环境,以展示和竞赛方式实施教学;突出教学结果过程评价,形成持续改进的运行机制。

许燕[6](2020)在《上海市小学体育兴趣化课程与教学改革的调查研究》文中提出小学体育兴趣化改革,一直是上海市教委推出的一项重要课程与教学改革举措,同时也是广大基层体育教师和理论工作者不断探讨的问题。在二期课改的推动下,教学方法愈加趋于兴趣化和多样化,同时更加注重学生身心特点。但是传统教学观念根深蒂固,现有的体育课教学内容和方法还是提高不了学生的兴趣,个别学校的体育课教学仍然沿袭陈旧的教学方式,换汤不换药,在教学方法、学习方式上也很少有实质性的推进。究其原因,与学校在课程改革方面缺乏清晰的设计理念、思路和方案以及体育组和体育教师层面在体育课程教学方面缺乏强有力的创新和探索不无关系。因此,不管是从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还是从“以人为本”来看,如何为小学体育兴趣化改革疏通好路径,为改革提供具体的操作思路,就显得十分必要。本研究以上海市小学体育兴趣化课程与教学改革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实地观察法、数理统计等方法,抽样选取14所小学进行体育兴趣化课程与教学改革进行调查研究,为上海市学校体育进一步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通过研究本文得到的结论如下:1.总体上来看,教师和学生普遍认为小学体育兴趣化课程改革比较好,但是,由于师资场地紧张,部分教师以及学校仍沿袭传统教学方式,导致部分学校在体育课中状况不佳,课程改革一般。2.体育课模式改革比较合理,符合小学体育兴趣化课程改革要求,并且部分学校根据年级进行课时划分,体现了不同年级间的差异性,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3.课外体育活动开展形式兴趣化、多样化,大部分学校通过变换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大课间体育活动安排比较合理,学校还配备了学生热爱的体育设施,但未能考虑到学生个体差异性。4.情境教学模式和主教材以游戏方式开展情况较多。因此,在教学当中,教师若通过创新手段,给课堂增添趣味性因素,不仅能引导小学生对教材产生兴趣,还能使教学效果得到大幅提高。通过游戏的最终目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点往往是教师容易忽略的问题。5.大部分学生在课堂展示环节表现的都比较积极,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但是学生在提问和讨论环节表现得不够积极主动,课堂提问以教师提问为主、学生提问为辅。教师的问答策略运用不太合理,提问效果一般。6.体育教学评价形式多样,形成了“学生自我评价与相互评价”的教学评价形式。学生自我评价的手段多种多样,但使用率不高,教师的有效指导不足。教师对学生做出的反馈比较及时准确。7.大部分教师在电化教学技术的使用上掌握较好,但对自制特色运动小器材方面仍需进一步提高。

王旭[7](2020)在《武汉体育学院篮球普修教学研究》文中指出为推进体育强国建设,提升体育事业发展水平,2019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体育强国建设纲要》,为体育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篮球作为武汉体院的重点学科,一直延续至今,但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推进,对篮球普修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新的要求。有必要对篮球普修教学做出相应的调整。采取文献资料法、经验总结法、比较分析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SWOT分析法,多角度、多视觉对武汉体育学院篮球普修教学现状进行了调研,分析影响篮球普修教学的相关因素,结合国内外先进的普修教学理论,提出了武汉体育学院篮球普修教学改革的对策和路径:一、影响武汉体育学院篮球普修教学的主要因素有:武汉体育学院历史悠久,经过60多年的发展,积累了厚实的师资力量,雄厚的物质基础,完备的教学管理体系,这为篮球普修教学改革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目前,武汉体育学院已从单一的体育院校发展为多学科综合类院校,学生群体也从单一结构向多元结构发展变化,文化生占比越来越大,呈现“非体育”特征,现行的篮球普修教学目标仍然是以“技术”为主。篮球普修教学课时数相比过去明显减少,但教学内容并没有随之调整。现行的教学评价方式仍以终结性评价方式为主,考核评价指标体系没有真正反映学生的整体表现。总体上看,篮球活动开展少、形式比较单调、整体水准比较低,不能很好地满足非体育专业学生的篮球活动需求。篮球的功能性没有有效地融入到篮球普修教学之中,对学生体育人文精神、心理素质、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任重道远。二、调整教学目标:应以引导学生参与篮球教学活动为主,以激发学生参与兴趣为主,使篮球运动成为学生体育锻炼的常态方式;充分发挥篮球普修教学的功能性,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三、改进教学策略:构建“课内外一体化”的篮球普修教学模式,坚持课内教学和课外指导有机结合;构建“课内外一体化”网络教学管理平台,丰富教学形式,检验教学效果;成立非体育专业院系课外篮球联合部,整合篮球普修教学资源和活动,组织指导非体育专业院系开展篮球活动,提升校园篮球运动水平;建立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篮球教学评价体系,完善评价标准,使其优势互补。四、发挥功能性:以篮球普修教学为载体,把篮球人文精神的培养以及体育心理素质的锻炼贯穿篮球普修教学全过程。以“学生联赛”为框架,让学生以“社会人”的身份去参与活动,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转变商业赞助理念,提高校园篮球赛事运作水平,提升篮球普修教学的社会效应。

陈长洲[8](2020)在《上海市中学体育课堂教学效果及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视角》文中提出我国自21世纪初提出“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理念以来,构建课堂中学习者的主体性已成为研究的热点。现代教育要面向学习者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求,因材施教,促进学习者释放潜能。新一轮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也更加凸显学习者的主体地位,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体育课堂教学已成为我国基础教育体育教学的重要趋向。上海市作为我国基础教育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先行者”,上海市中学对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体育课堂教学实践效果怎么样?以及如何进一步在上海市推进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体育课堂教学改革?为回答上述问题,研究运用了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对基于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上海市中学体育课堂教学效果进行了评估,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探究,以期对进一步深化上海市基于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体育课堂教学实践有所裨益。首先,研究编制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体育课堂教学评估量表;其次,研究运用自编量表对上海市中学体育课堂教学的效果进行了调查;再次,研究探究了基于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上海市中学体育课堂教学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效应;最后,研究对教师相关信念对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上海市中学体育课堂教学的影响效应进行了探究。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研究编制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体育课堂教学效果评估量表包含26个题项,四个维度,分别是创建积极的人际关系和课堂氛围、尊重学生的声音、鼓励高阶思维和适应学习者的个体差异。经过对该量表的信、效度检验,结果显示良好,可以作为基于学习者中心的体育课堂教学的的评估工具。(2)当前上海市中学基于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体育课堂教学效果整体水平较高,且体育教师感知水平显着高于学生感知水平。从学生评估角度,上海市中学基于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体育课堂教学对学生性别没有显着性影响;但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具有显着性影响。从教师评估角度,不同教龄、职称、学历、授课规模以及周课次量均会对体育教师在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体育课堂教学具有显着性差异。(3)研究发现基于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上海市中学体育课堂教学可以显着改善学生的基本心理需要、学习动机、体质健康成绩和体育课学业成绩。其中,学生基本心理需要和学习动机在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上海市中学体育课堂教学与学生的体质健康成绩和体育课学业成绩之间均呈双重中介效应。(4)研究发现体育教师的自我反思、自我效能、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信念可以显着预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体育课堂教学;体育教师的自主支持可以显着预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体育课堂教学的创建积极关系、尊重学生声音以及鼓励高阶思维,而对适应个体差异没有显着预测作用;体育教师的一般信念对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体育课堂教学没有显着预测作用。因此,加强对体育教师的自我效能感、自我反思意识、自主支持以及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信念培育可以改善其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体育课堂教学水平。

蒋慧宇[9](2019)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构建及培养研究 ——以太原市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深化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质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已经成为一种共识。2014年4月《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树德育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提出了“教育部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合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从宏观层面上讲核心素养培养落实为课程改革的关键领域,且急需落实到各个具体的学科当中来。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是教育的基础阶段,也是学生体育意识和体育素养养成的起步阶段,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培养良好的运动习惯、提高运动技能、树立终身运动的意识,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本文采用文献综述法、问卷调查法、统计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在系统的整合国内外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梳理与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有关的基本理论,构建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评价指标体系,包括义务教育阶段1-3年级学生问卷和义务教育阶段4-9年级学生问卷,以及体育教师对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认知和培养问卷,完成问卷调查。以太原市为例完成调查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现状,完成体育教师对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认知与培养状况的调查,分析其形成的原因,并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期望能为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和培养提供思路和建议。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1、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反应出了体育学科赋予学生的独特品质和关键能力,是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基本知识、技能、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综合表现,在本研究中,对义务教育阶段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构建中将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分为体育意识与体育能力两个大方面,同时体育意识又包括体育认知、体育态度和体育情感三个方面,体育能力包括运动能力、安全保健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三个方面。2、通过对太原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体育意识、体育认知、体育态度、体育情感、体育能力、运动能力、安全保健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的调查分析,发现绝大部分要素之间是存在正相关的关系的,义务教育1-3年级学生在运动能力上男学生优于女学生,体育认知和日常安全能力维度上义务教育阶段1-3年级学生城区学生优于非城区学生;义务教育阶段4-9年级学生在体育运动情感和日常安全能力上男学生要优于女学生。3、通过采用教师问卷对义务教育阶段体育教师的体育学科核心素养认知和培养的调查分析,发现不同性别、不同教龄、不同学历的体育教师在对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认知与对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上没有显着的差异,而在不同的区域上存在差异,城市教师对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认知优于农村教师对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认知。

李超[10](2019)在《高校体质健康教育的核心素养干预研究 ——以东北石油大学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学生总体体质健康现状不容乐观。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随着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学生的体质却一直呈下降趋势,尤其是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与发展已成为国内外的发展趋势,核心素养是当今世界普遍重视的话题,它的全面实施将直接影响学生在未来国际社会中的能力和价值,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根据东北石油大学2016级本科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数据,并通过文献资料法、实验测试法、数据统计法、逻辑分析法和问卷调查法,对学生体质健康现状进行分析。总体来看,2016级本科生的体质健康状况不容乐观,除了男女生在身体形态方面处于良好指标范围内,其他身体机能,身体素质的耐力、柔韧、下肢力量都处于及格的指标范围内。其中男生在身体素质方面的引体向上,处于不及格指标范围内。通过与他们刚入学时的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数据进行比对,分析出三年来学生体质的变化情况。得出结论:三年间学生体质健康变化趋势中,男生在身体机能、身体素质上都在呈现下降的趋势;女生整体变化趋势呈良好趋势,总的体质健康发展情况好于男生。男生在体质健康方面有待加强。通过对影响东北石油大学学生体质健康现状的因素进行分析,综合东北石油大学体质健康教育实施现状,从核心素养的特点和优势出发,利用核心素养对体质健康教育目标的更明确、内容的更重视、覆盖面更广泛等作用,达到以体育学科的核心素养为标准,改变教学方式和方法,结合人类情感和价值观,实现以学生的健康需求为导向,以体育情感的培养为基本方法,整合体质健康教育的价值作为特定教学主导地位的教学过程;同时,加强学生对健康问题的理解,帮助学生建立健康需求,重视个性化培养,开阔学生对身体健康问题的视野。从“知行冲突”走向“知行合一”。注重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提高学生对体育的本质、功能和价值的认识,优化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方法。同时,教学因人而异,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身体状况,充实教学内容,引导学生的兴趣。实现从过去以学校为主体的单一责任体转化为政府为引领,充分发挥政府应有指导、监督、协调、保障作用。在政府调控,社会、学校、家庭、网络媒体共同参与的多种责任相互协调、配合、统一的结构体系框架内,让学生体质健康教育的目标更具体、责任更明确、制度更完善、标准更统一、计划更有效、实施更方便、调控更简单、评估更细化、奖励更显着,从而保证体质健康教育系统工作有效运行,以此来改善学生体质健康教育的现状,达到利用核心素养的新理念,探索出对新时期学生体质健康教育的新思路。

二、如何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如何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论文提纲范文)

(1)工匠精神融入山东省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工匠精神的内涵与价值认知
        2.1.1 “工匠”的定义
        2.1.2 工匠精神的概念内涵研究
        2.1.3 工匠精神的时代价值研究
        2.1.4 高校工匠精神融入到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研究
    2.2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研究综述
        2.2.1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概念研究
        2.2.2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培养评价研究
        2.2.3 体育教育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研究
    2.3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的研究综述
        2.3.1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概念内涵研究
        2.3.2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研究
        2.3.3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评价研究
    2.4 述评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问卷调查法
        3.2.3 专家访谈法
        3.2.4 数理统计法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山东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工匠精神与能力培养调查分析
        4.1.1 山东省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方案分析
        4.1.2 工匠精神与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的现状调查分析
        4.1.3 工匠精神融入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元素重要程度调查分析
        4.1.4 工匠精神与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的形成机制分析
        4.1.5 工匠精神与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融合培养的可行性分析
    4.2 工匠精神融入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理论分析
        4.2.1 工匠精神融入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的理论基础
        4.2.2 工匠精神融入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的价值意蕴
        4.2.3 工匠精神融入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的现实困境分析
    4.3 工匠精神融入山东省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实践分析
        4.3.1 工匠精神融入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的现实需求
        4.3.2 工匠精神融入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的理论原则
        4.3.3 工匠精神与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的内在联系
        4.3.4 工匠精神融入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培养的内容与方法
    4.4 工匠精神融入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实践融合策略
        4.4.1 传于“文”——文化传承
        4.4.2 立于“气”——社会价值风气引领
        4.4.3 形于“学”——学校教育实践
        4.4.4 精于“教”——教学过程渗透
        4.4.5 成于“人”——学生自我学习结果化
    4.5 工匠精神融入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的机制保障
        4.5.1 政策保障,传承有据
        4.5.2 制度建设,推行有力
        4.5.3 价值导向,榜样引领
        4.5.4 完善机制,评价科学
        4.5.5 教育投入,言传身教
        4.5.6 内化于心,外践于行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2)上海市杨浦区初中体育教学方法适切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2 体育教学方法适切性的研究综述
    2.1 相关概念的研究
        2.1.1 体育教学方法及相关研究
        2.1.2 适切性
        2.1.3 体育教学方法适切性
    2.2 有关体育教学方法研究概述
        2.2.1 关于体育教学方法分类研究
        2.2.2 关于体育教学方法层次研究
        2.2.3 有关体育教学方法设计的研究
        2.2.4 关于体育教学方法的选用研究
        2.2.5 关于体育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研究
    2.3 教学方法适切性研究
    2.4 小结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问卷调查法
        3.2.3 实地观察法
        3.2.4 数理统计法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教学方法适切性认识方面的分析
        4.1.1 教学方法适切性的基本认识分析
        4.1.2 教育教学理念适切性的认识分析
        4.1.3 教学方法适切性的重要性认知分析
    4.2 教学方法适切教学目标分析
        4.2.1 教学方法适切体能目标分析
        4.2.2 教学方法适切知识与技能目标分析
        4.2.3 教学方法适切情感与态度目标分析
        4.2.4 教学方法适切能力培养目标分析
    4.3 教学方法适切教材分析
        4.3.1 上海市初中体育教材分析
        4.3.2 教学方法适切教材特点研究
        4.3.3 教学方法适切教材重难点分析
        4.3.4 教学方法适切与生活相密切联系的教材分析
    4.4 教学方法适切学生分析
        4.4.1 教学方法适切学生身体及运动能力水平分析
        4.4.2 教学方法适切学生心理与认知水平分析
        4.4.3 教学方法适切学生运动技术基础分析
    4.5 从“教”与“学”的先后顺序来研究教学方法的适切性
        4.5.1 教师缺乏对“学”前移的认识
        4.5.2 先讲后练是教师最常采用的教学方法
5 研究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3)上海市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的效果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缘起
        1.1.1 实践困惑: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的实施效果亟需进行科学测评
        1.1.2 理论关注:如何科学推进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一直被人们关注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国内专项体育课程与教学的研究
        2.1.1 国内专项体育课程与教学的研究现状
        2.1.2 国内专项体育课程与教学研究的特征及问题
        2.1.3 国内专项体育课程与教学研究的总结述评
    2.2 国外专项体育课程与教学的相关研究
    2.3 体育课程改革的效果评估研究综述
3 研究思路与方法
    3.1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3.2 研究对象
    3.3 研究方法
        3.3.1 文献资料法
        3.3.2 测量法
        3.3.3 问卷调查法
        3.3.4 德尔菲法
        3.3.5 观察法
        3.3.6 内容分析法
        3.3.7 数理统计法
4 我国专项体育课程与教学的历史发展形态与特征
    4.1 20世纪60-80年代初:“运动训练式”的单项运动体育课程
        4.1.1 以“竞技体育”思想为指导
        4.1.2 以“运动训练”为主要教学方式方法
        4.1.3 教学内容具有明显“竞技化”倾向
    4.2 20世纪80、90年代: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专项选修”体育课程
        4.2.1 逐步确立“终身体育”指导思想
        4.2.2 教材内容实现了“由教师选择”到“学生自主选择”的转变
        4.2.3 仍以“技术教学”为中心,开始理性对待技术教学与增强体质关系
        4.2.4 教学方法实现从“训”向“教”的观念转变
    4.3 2017年至今,学科素养引领下的上海市高中专项体育课程
        4.3.1 以“健康第一,立德树人”为指导思想
        4.3.2 以高中为桥梁,切实帮助学生掌握一项运动特长为目标
        4.3.3 明确将技术传授方法纳入课程,注重学生认知学习能力培养
        4.3.4 以学生体育素养的养成为评价参考
5 上海市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的效果评估与分析
    5.1 评估指标体系的确定与遴选
        5.1.1 评估指标体系的初步确定
        5.1.2 评估指标体系的专家验证与优化
        5.1.3 评估指标体系的最终确定
        5.1.4 评估指标内容、调查意向及数据来源
    5.2 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学生体能达成的效果测评
        5.2.1 改革前专项化与非专项化学生各体能指标的结果
        5.2.2 改革后专项化与非专项化学生各体能指标的结果
        5.2.3 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后学生体能达成效果的综合性分析
    5.3 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学生运动技能达成的效果测评
        5.3.1 专项化学生运动技能达成情况的问卷调查
        5.3.2 专项化学生运动技能达成情况的实地测量
        5.3.3 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学生运动技能达成效果的综合性分析
    5.4 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学生课堂身体活动水平达成的效果测评
        5.4.1 专项化与非专项化学生体育课堂身体活动水平的总体比较
        5.4.2 不同项目间专项化与非专项化学生课堂身体活动水平比较
        5.4.3 不同项目间专项化与非专项化学生基本部分身体活动水平比较
        5.4.4 不同性别专项化与非专项化学生课堂身体活动水平比较
        5.4.5 不同年级专项化与非专项化学生课堂身体活动水平比较
        5.4.6 不同肥胖程度(BMI)专项化与非专项化学生课堂身体活动水平比较
        5.4.7 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学生课堂身体活动水平达成的综合性分析
    5.5 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学生一周身体活动情况的达成效果测评
        5.5.1 专项化与非专项化学生平均每天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时间比较
        5.5.2 专项化与非专项化学生中高强度身体活动周频次的比较
        5.5.3 专项化与非专项化学生平均每天中高强度能量消耗的比较
        5.5.4 专项化与非专项化学生身体活动形式的比较
        5.5.5 专项化与非专项化学生身体活动意向的比较
        5.5.6 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学生一周身体活动情况达成的综合性分析
    5.6 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学生体育品德培养的效果测评
        5.6.1 对专项教师、专家的学生体育品德培养情况访谈
        5.6.2 对专项化学生的问卷调查及访谈
        5.6.3 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学生体育品德培养效果的综合性分析
    5.7 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培养的效果测评
        5.7.1 不同性别、年级间学生体育学习兴趣达成的总体分析
        5.7.2 不同性别、年级间学生积极兴趣达成效果测评
        5.7.3 不同性别、年级间学生自主与探究兴趣达成效果测评
        5.7.4 不同性别、年级间学生运动参与兴趣达成效果测评
        5.7.5 不同性别、年级间学生体育关注兴趣达成效果测评
        5.7.6 不同性别、年级间学生缺乏体育学习兴趣情况测评
        5.7.7 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培养的综合性分析
    5.8 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专项教师体育教学行为的效果测评
        5.8.1 专项教师对课程改革的认知态度
        5.8.2 专项教师的课前设计行为
        5.8.3 专项教师的课中实施行为
        5.8.4 专项教师的课后评价与反思行为
    5.9 上海市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效果的综合性分析
6 上海市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6.1 课程改革对不同项目运动技能达成效果差异明显
        6.1.1 不同项目间运动技能达成效果差异明显的问题表现
        6.1.2 不同项目间运动技能达成效果差异明显原因分析
    6.2 课程改革后专项化学生课堂身体活动水平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6.2.1 专项化学生课堂身体水平达成效果欠佳问题表现
        6.2.2 专项化学生课堂身体水平欠佳原因分析
    6.3 高中专项体育课程体育品德的培养价值有待展现
        6.3.1 专项化学生体育品德培养价值有待展现问题表现
        6.3.2 专项化学生体育品德培养价值有待展现原因分析
    6.4 课程改革尚未促进学生良好身体活动行为形成
        6.4.1 专项化学生身体活动行为尚未形成的问题表现
        6.4.2 专项化学生身体活动行为尚未形成的原因分析
    6.5 课程改革后专项教师的自身专业成长不足
        6.5.1 专项教师自身专业成长不足的问题表现
        6.5.2 专项教师自身专业成长不足的原因分析
    6.6 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方案的自身设计有待继续完善
7 上海市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实施的改进建议
    7.1 形成共识:专项体育课程是以项目为载体的课程
    7.2 拓展资源:从社会中弥补专项体育课程资源的不足
    7.3 课程开发:因校而宜的开发校本体育课程教材
    7.4 强化师资:不断提高教师专项技能教学能力
    7.5 注重竞赛:建立面向全体学生的联赛体系
    7.6 因材施教:克服学生个体差异有效进行分层教学
    7.7 完善评定:推进青少年运动技能等级标准的研制与实施
    7.8 加强监控:通过动态数据监测课程改革的成效
8 结论、建议、创新与不足
    8.1 结论与建议
    8.2 创新
    8.3 不足
    8.4 展望
9 致谢
参考文献
教育背景与读博期间的科研经历
附件
    附件1 上海市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调查问卷
    附件2 体力活动(加速度传感器)测试记录表
    附件3 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体育品德培养访谈表
    附录4 高中生体育学习兴趣评价量表
    附件5 家长告知书
    附件6 指标体系专家评价表

(4)基于终身体育视角的西安地区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难点与创新点
        1.4.1 研究难点
        1.4.2 研究创新点
二、文献综述及相关理论基础
    2.1 文献综述
        2.1.1 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2.1.2 国外相关文献综述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终身体育的基本内涵
        2.2.2 体育课程教学基本内涵
        2.2.3 新《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基本内涵
        2.2.4 终身教育与终身体育的关系
        2.2.5 终身体育与高校体育的关系
        2.2.6 终身体育与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的关系
三、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资料查阅法
        3.2.2 访谈法
        3.2.3 实地调研法
        3.2.4 逻辑分析法
        3.2.5 问卷调查法
        3.2.6 数理统计法
四、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西安地区高校大学生体育教学认知情况调查
        4.1.1 终身体育重要性认识程度
        4.1.2 终身体育理念指导下的学生对公共体育课程认知情况
        4.1.3 终身体育理念指导下的学生课外体育活动情况
        4.1.4 终身体育理念指导下的学生自发体育活动情况
    4.2 西安地区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情况调查
        4.2.1 教学指导思想
        4.2.2 教学目标
        4.2.3 课程开设及课时分配情况
        4.2.4 课程教学设置情况
    4.3 西安地区高校公共体育教师师资力量培训及考核情况调查
        4.3.1 体育师资力量情况
        4.3.2 体育教师培训情况
        4.3.3 体育教师考核激励机制情况
    4.4 西安市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条件管理调查
        4.4.1 体育场地基本情况
        4.4.2 体育场地管理模式
    4.5 西安地区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中实施终身体育指导思想的情况分析
五、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1.1 高校体育教学目标尚未全面落实终身体育思想
        5.1.2 体育教学滞后影响体育兴趣及终身体育形成
        5.1.3 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缺乏针对性及相关理论指导
        5.1.4 教学评价缺乏科学性,学生主体性地位凸显不足
    5.2 建议
        5.2.1 强化终身体育认知,更新体育教学理念
        5.2.2 优化体育课程教学内容,合理化增加新型体育项目
        5.2.3 健全公共体育课程设置,选择自编教材
        5.2.4 优化教学考核与评价方法,建立多元化教学评价体系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5)基于OBE理念的“大体育”教学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基于OBE理念的“大体育”内涵
2“大体育”教学设计
    2.1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
    2.2 模块化课程和结构化教学内容
    2.3 协同育人“大课堂”构建
3“大体育”课程实施———以“运动教育模式”为例
    3.1 信息化技术推动的体育教学变革
    3.2 大学体育“金课”的实现方略
    3.3 以竞赛为教学的载体
4“大体育”综合评价机制
5 结语

(6)上海市小学体育兴趣化课程与教学改革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2 文献综述
    2.1 有关小学兴趣化概念研究
    2.2 有关快乐体育的研究
    2.3 快乐体育园地的研究
    2.4 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研究
    2.5 校本课程的研究
    2.6 体育教学中开展游戏的研究
    2.7 小学体育课趣味性的研究
    2.8 小结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问卷调查法
        3.2.3 访谈法
        3.2.4 实地观察法
        3.2.5 数理统计法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课程改革方面
        4.1.1 体育课程开展情况分析
        4.1.2 校本课程开展情况分析
        4.1.3 课外体育活动开展情况分析
    4.2 体育课程教学方面
        4.2.1 情境教学模式开展情况分析
        4.2.2 主教材以游戏方式开展情况分析
        4.2.3 有效提问环节使用情况分析
        4.2.4 参与讨论环节开展情况分析
        4.2.5 展示环节开展情况分析
        4.2.6 自评、互评方式开展情况分析
        4.2.7 电化教育技术开展情况分析
        4.2.8 自制特色运动小器材开展情况分析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6 致谢
7 参考文献
8 附录
    附件1
    附件2
    附件3
    附件4

(7)武汉体育学院篮球普修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缘起
    1.2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关于体育教学的研究
    2.2 关于体育活动的研究
    2.3 关于体育人文精神的研究
    2.4 关于体育心理素质的研究
    2.5 关于体育社会功能的研究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1.1 篮球普修课“学生”定义
        3.1.2 篮球活动“非体育专业学生”定义
        3.1.3 篮球普修教学与活动开展联系界定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经验总结法
        3.2.3 比较研究法
        3.2.4 访谈法
        3.2.5 问卷调查法
        3.2.6 数理统计法
        3.2.7 SWOT分析法
4 研究结果和分析
    4.1 武汉体育学院篮球普修教学历史沿革
        4.1.1 教学目标
        4.1.2 教学内容
        4.1.3 教学优势
    4.2 武汉体育学院篮球普修教学现状
        4.2.1 篮球普修教学目标现状
        4.2.2 篮球普修教学内容现状
        4.2.2.1 理论部分
        4.2.2.2 实践部分
        4.2.2.3 评价考核部分
        4.2.3 篮球普修教学效果现状
        4.2.4 篮球普修教学活动开展现状
        4.2.4.1 体育专业篮球活动开展现状
        4.2.4.2 非体育专业篮球活动开展现状
        4.2.4.2.1 健康科学学院篮球活动开展现状
        4.2.4.2.2 经济和管理学院篮球活动开展现状
        4.2.4.2.3 非体育专业篮球活动开展问题分析
    4.3 武汉体育学院篮球普修教学的SWOT分析
        4.3.1 优势分析
        4.3.1.1 物质优势
        4.3.1.2 专业能力优势
        4.3.2 劣势分析
        4.3.2.1 篮球普修教学课程设置不合理
        4.3.2.2 篮球普修教学师生认知不清晰
        4.3.2.3 篮球普修教学活动开展不充足
        4.3.3 机遇分析
        4.3.3.1 篮球普修教学发展前景广阔
        4.3.3.2 多种形式篮球普修教学活动的开展
        4.3.4 威胁分析
        4.3.5 运用SWOT分析法对武汉体育学院篮球普修教学的启示
    4.4 武汉体育学院篮球普修教学对策
        4.4.1 篮球普修教学目标设置
        4.4.2 篮球普修教学策略分析
        4.4.2.1 教师教学对策
        4.4.2.2 学生学习对策
        4.4.2.2.1 改变教学内容,构建课内外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4.4.2.2.2 形成性评价,以评价驱动教学
        4.4.3 篮球普修教学功能分析
        4.4.3.1 篮球普修教学中篮球人文精神培养对策
        4.4.3.1.1 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对策
        4.4.3.1.2 团队协作精神培养对策
        4.4.3.1.3 人道主义精神培养对策
        4.4.3.1.4 公平竞争精神培养对策
        4.4.3.2 篮球普修教学中体育心理素质培养对策
        4.4.3.3 篮球普修教学中篮球社会功能分析
        4.4.3.3.1 篮球普修教学中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对策
        4.4.3.3.2 篮球普修教学的社会效应发展对策
    4.5 对武汉体育学院篮球普修教学改革的建议
        4.5.1 调整篮球普修教学目标
        4.5.2 改进篮球普修教学策略
        4.5.3 发挥篮球普修教学功能性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8)上海市中学体育课堂教学效果及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1.1 国际趋势:基础教育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理念
        1.1.2 政策导向: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由关注“教”到“学”的转变
        1.1.3 研究趋向:体育课堂教学研究中更加关注学习者的主体地位
        1.1.4 实践诉求: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体育课堂教学效果有待评估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文献述评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框架和内容
    1.5 研究假设
    1.6 研究对象及方法
        1.6.1 研究对象
        1.6.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基于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体育课堂教学理论研究
    2.1 基于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体育课堂教学内涵阐释
        2.1.1 “学生”与“学习者”的辩证考究
        2.1.2 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内涵
        2.1.3 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体育课堂教学内涵
        2.1.4 体育课堂教学效果内涵
    2.2 基于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体育课堂教学理论基础
        2.2.1 人本主义教学理论
        2.2.2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
        2.2.3 认知主义教学理论
    2.3 基于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体育课堂教学理论分析框架的构建
        2.3.1 麦库姆斯和米勒的以学习者为中心教学理论模型
        2.3.2 本研究理论分析框架构建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体育课堂教学评估工具的编制与检验
    3.1 基于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体育课堂教学评估工具的编制
        3.1.1 以学习者为中心的14条原则
        3.1.2 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构成要素
        3.1.3 量表题项的编制与优化
    3.2 基于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体育课堂教学评估工具的信、效度检验
        3.2.1 预测试与检验
        3.2.2 正式发放与检验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上海市中学体育课堂教学效果现状
    4.1 基于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上海市中学体育课堂教学的整体概况
    4.2 学生感知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体育课堂教学效果
        4.2.1 不同性别学生感知的体育课堂教学效果差异
        4.2.2 不同年级学生感知的体育课堂教学效果的差异
    4.3 体育教师感知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体育课堂教学效果
        4.3.1 不同性别体育教师感知的体育课堂教学效果差异
        4.3.2 不同教龄体育教师感知的体育课堂教学效果差异
        4.3.3 不同职称体育教师感知的体育课堂教学效果差异
        4.3.4 不同学历体育教师感知的体育课堂教学效果差异
        4.3.5 不同授课班级规模体育教师感知的体育课堂教学效果差异
        4.3.6 不同周课次量体育教师感知的体育课堂教学效果差异
    4.4 小结
第五章 基于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上海市中学体育课堂教学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效应
    5.1 对学生心理需求的影响效应
        5.1.1 假设模型的提出
        5.1.2 实证检验与结果
        5.1.3 分析与讨论
    5.2 对学生学习动机的影响效应
        5.2.1 假设模型的提出
        5.2.2 实证检验与结果
        5.2.2.1 研究工具
        5.2.2.2 描述性统计与相关分析
        5.2.2.3 结构方程模型构建
        5.2.2.4 分析与讨论
    5.3 对学生体育课学业成绩和体质健康成绩的影响效应
        5.3.1 假设模型的提出
        5.3.2 实证检验与结果
        5.3.3 分析与讨论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教师信念相关因素对上海市中学实施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体育课堂教学的影响效应.
    6.1 假设模型的提出
    6.2 实证检验与结果
        6.2.1 研究工具
        6.2.2 描述性统计和相关性分析
        6.2.3 结构方程模型构建
    6.3 分析与讨论
        6.3.1 体育教师自我效能感对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体育课堂教学的影响
        6.3.2 体育教师自我反思意识对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体育课堂教学的影响
        6.3.3 体育教师自主支持对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体育课堂教学的影响
        6.3.4 体育教师以学习者为中心信念对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体育课堂教学的影响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对体育课堂教学的启示和建议
    7.1 为学而教:重视体育教师相关信念的培育
    7.2 因境设学:强调情境化的体育课堂设计
    7.3 师生对话:构建“交互性”的教学主体间关系
    7.4 因材施教:注重学习者的个性化学习和主体差异评价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反思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反思
        8.2.1 研究创新点
        8.2.2 研究局限性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问卷调查(学生)
    附录2 问卷调查(体育教师)
    附录3 访谈提纲(体育教师)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9)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构建及培养研究 ——以太原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创新之处
2 文献综述与概念界定
    2.1 文献综述
        2.1.1 核心素养的概念研究
        2.1.2 核心素养体系的内容研究
        2.1.3 学科核心素养研究综述
        2.1.4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概念研究
        2.1.5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综述研究
        2.1.6 小结
    2.2 概念界定
        2.2.1 核心素养
        2.2.2 学科核心素养
        2.2.3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
3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层次分析法
        3.2.3 特尔非法
        3.2.4 问卷调查法
        3.2.5 统计分析法
4 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指标体系的构建
    4.1 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指标构建的理论基础
    4.2 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指标选取的原则
    4.3 义务教育阶段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指标体系的筛选
        4.3.1 义务教育阶段体育学科核心素养评价指标的前期筛查
        4.3.2 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指标体系的初步确立
5 研究结果与分析
    5.1 义务教育阶段体育学科核心素养问卷的信效度检验
    5.2 太原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现状
        5.2.1 1 -3 年级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现状
        5.2.2 义务教育4-9 年级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情况
        5.2.3 义务教育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现状与原因分析
    5.3 太原市义务教育阶段体育教师对体育学科核心素养认知与培养境况
        5.3.1 教师问卷维度的相关性分析
        5.3.2 性别差异性分析
        5.3.3 学校归属地差异性分析
        5.3.4 教龄差异性分析
        5.3.5 学历差异性分析
        5.3.6 对体育学科核心素养认知、培养现状与原因分析
6 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结论与培养策略
    6.1 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结论
    6.2 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
7 研究不足与展望
    7.1 研究不足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附录 B
附录 C
附录 D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高校体质健康教育的核心素养干预研究 ——以东北石油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绪论
    一、学生总体体质健康现状不容乐观
    二、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和发展已经成为国内外发展导向
第一章 文献综述与相关概念的基本界定
    1.1 文献综述
        1.1.1 核心素养综述
        1.1.2 体育核心素养综述
        1.1.3 体质健康综述
    1.2 相关概念的基本界定
        1.2.1 核心素养
        1.2.2 学科核心素养
        1.2.3 体育核心素养
        1.2.4 体质健康教育
第二章 研究对象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实验测试法
        2.2.3 数理统计法
        2.2.4 逻辑分析法
        2.2.5 问卷调查法
第三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东北石油大学2016 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发展现状
        3.1.1 身体形态
        3.1.2 身体机能
        3.1.3 身体素质
    3.2 东北石油大学2016 级学生体质健康的变化结果
        3.2.1 三年间男生体质健康变化结果分析
        3.2.2 三年间女生体质健康变化结果分析
    3.3 东北石油大学体质健康教育具体实施现状
        3.3.1 体育课程设置的情况与分析
        3.3.2 体育活动的开展情况与分析
    3.4 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发展过程中影响干预的因素
        3.4.1 社会对健康教育的关注
        3.4.2 学校对健康教育的重视
        3.4.3 个人对健康教育的认识
    3.5 核心素养干预下学生体质健康教育发展的优势
        3.5.1 核心素养对体质健康教育的目标更明确
        3.5.2 核心素养对体质健康教育的内容更重视
        3.5.3 核心素养对体质健康教育的覆盖更广泛
        3.5.4 核心素养对体质健康教育的把握更透彻
    3.6 对体质健康教育的核心素养干预对策
        3.6.1 因地制宜,落实成效
        3.6.2 师生互动,共同进步
        3.6.3 政策支持,完善评价
        3.6.4 构建网络信息化平台
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二、建议
参考文献
发表文章目录
致谢
附录 1

四、如何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论文参考文献)

  • [1]工匠精神融入山东省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研究[D]. 任大路.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2]上海市杨浦区初中体育教学方法适切性研究[D]. 张雪. 上海体育学院, 2020(01)
  • [3]上海市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的效果评估研究[D]. 王建. 上海体育学院, 2020(12)
  • [4]基于终身体育视角的西安地区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研究[D]. 张铭潭. 延安大学, 2020(12)
  • [5]基于OBE理念的“大体育”教学体系研究[J]. 刘占鲁,冯嘉诚,龚建林.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20(03)
  • [6]上海市小学体育兴趣化课程与教学改革的调查研究[D]. 许燕. 上海体育学院, 2020(01)
  • [7]武汉体育学院篮球普修教学研究[D]. 王旭. 武汉体育学院, 2020(11)
  • [8]上海市中学体育课堂教学效果及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视角[D]. 陈长洲. 上海体育学院, 2020(12)
  • [9]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构建及培养研究 ——以太原市为例[D]. 蒋慧宇. 山西师范大学, 2019(05)
  • [10]高校体质健康教育的核心素养干预研究 ——以东北石油大学为例[D]. 李超. 东北石油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