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加入WTO对我国会计服务行业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钱蒙蒙[1](2020)在《中国服务贸易开放度测度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从党的十九大提出“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到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要实施“更大范围、更深层次、更宽领域的对外开放”,再到2020年2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明确提出要按照服务部门的特点,分类分别降低各部门的准入限制,进一步深化服务领域的市场化改革。这些重要论断为中国服务业开放和发展提出了一些具有价值的研究方向:如何较为准确的衡量和评价中国服务贸易开放特点?需要放宽服务业准入限制的行业和领域有哪些?又从哪几个方面如何实现更大范围、更深层次、更宽领域的对外开放?这些都是本文所要探讨的主要问题。基于此,本文首先从总体上描述了中国服务贸易对外开放现状,其次从政策领域比较中国及其贸易伙伴国服务业部门开放特征,再次基于Anderson和Van Wincoop(2003)扩展的引力模型对中国及其贸易伙伴国服务贸易整体开放度进行比较分析,最后利用VAR模型分析了中国服务贸易开放度的影响因素。得出如下几点研究结论:第一,中国服务贸易整体大而不强,集中表现为服务贸易出口竞争力较弱。长期存在服务贸易逆差现象且逆差额在逐年扩大。服务贸易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升级,知识技术密集型服务在服务出口总额中所占比重偏低,运输、旅游、建筑服务所占比重较高;第二,分部门来看,中国在设计、计算机、工程咨询、分销、公路运输领域属于高度开放领域,这几个行业都属于外资准入门槛较低,政策限制少,与OECD国家的平均水平差距不大,且具备一定的竞争优势。但在会计、快递和广播行业开放水平较低。从政策领域来看的话,主要是外资准入领域存在较大的障碍,外资审批程序较为繁杂,其次在竞争障碍领域规制相对较多。尤其体现在保险和商业银行服务业,自然人流动政策领域政策条款相对较少,且主要集中在“劳动力市场检验”方面;第三,中国服务贸易开放度整体位于中等偏上的水平,接近大多数发达国家水平,如新西兰、意大利、日本、西班牙、比利时等,同时也高于OECD国家的平均水平;第四,基于VAR的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模型可以看出,影响中国服务贸易开放度的因素主要为服务贸易竞争力和进口贸易及加入WTO等因素,其次是经济增长和外商直接投资,且上述主要因素对中国服务贸易开放度的作用均具有一定的波动性。所以根据理论分析和计量检验结果,结合我国服务贸易发展和开放的实际情况,从外资准入政策领域、中国服务贸易竞争力提升等几个方面为进一步促进中国服务贸易高质量发展,进而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全面开放,为服务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相应的政策建议以供参考。
孙凤洋[2](2020)在《开放政府采购市场对双边贸易的影响研究 ——基于GPA和嵌入政府采购条款FTA的视角》文中提出作为国家财政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采购借助采购规模、实施效率等方面的独特优势,在调节经济、产业扶持和政策引领方面的发挥了巨大作用。政府采购的购买力非常巨大,国际范围来看政府采购规模占GDP的比重为10%左右,占财政支出的比例为30%左右。政府采购在不仅在规范公共支出过程、提高公共支出使用效益、实现国民经济与社会利得成本目标方向发挥重要作用,而且为各国政府实现更广泛政策目标和推动经济增长提供了重要途径。因此,政府采购既体现市场竞争的属性,又发挥其契约合作下产业前伸后延的拉动作用。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运行风险和不确定性不断增加,部分发达国家奉行单边贸易主义政策和投资争端加剧的影响越来越深刻,经济全球化、多边贸易体制正面临着严峻考验。在此背景下,世界各国通过签订嵌入政府采购议题在内的高标准贸易协定来应对经济增长普遍放缓以及预期陷入衰退的不利影响。对此,本文的思考是,WTO框架下的诸边协定GPA能否成为未来全球贸易体制的深度发展方向?通过什么模式能有效开放本国政府采购市场?这些模式对双边贸易影响有何区别?在当前我国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的现实情况下,我国应该选择何种模式开放政府采购市场?本文试图指出,通过扩大以GPA为代表的诸边贸易协定成员国范围和签订嵌入政府采购议题在内的高标准FTA等途径开放政府采购市场,是促进多边贸易体制深度发展的重要优化方案之一。进一步的,以GPA和嵌入政府采购条款FTA的视角研究如何深化开放政府采购市场,对我国加入GPA和签订高标准贸易协定,深度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也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论文以开放政府采购市场模式选择为研究目标,按照政府采购相关概念,构建研究边界,以政府采购制度的目标、作用、流程、采购方式和政府采购规模等概念间的相互关系,作为探究问题的逻辑起点,围绕开放政府采购市场对整体贸易、贸易边际、不同国家、不同产品产业的影响进行理论机制分析,提出开放政府采购市场的贸易促进效应、贸易边际影响效应、国家差异化效应和产品行业外溢效应。特别的,本文通过引鉴多部门双边贸易的动态模型,分别探讨了单边不歧视、双边协定以及诸边协定等情境下对贸易与福利水平效应。通过理论分析和对开放政府采购市场模式进行特征化事实分析,我们从中发现代表多边贸易体制类型、开放政府采购市场的具体途径就是加入GPA和签订嵌入政府采购条款的FTA。据此,深入探究不同途径开放政府采购市场对贸易影响,从而提出不同类型国家开放政府采购市场优化方案。由此,本文利用50项嵌入政府采购条款的FTA以及225个国家和地区和国家产品层面的贸易数据进行实证研究,探讨开放政府采购市场GPA模式和FTA模式对双边贸易的影响。在这里不仅考察了 GPA模式和FTA模式对贸易的促进效应,而且考察了促进贸易的实现途径、不同国家影响差异性以及影响条件等具体内容。论文在探究国际政府采购规则与典型国家政府采购内在逻辑和运行机理的基础上,提出我国进一步加入GPA和签订高标准贸易协定的政策建议。根据实证结果和经验分析,本文得出了以下主要结论:开放政府采购市场GPA模式和FTA模式显着地促进了国际贸易;GPA模式和FTA模式会同时增加贸易扩展和集约边际;GPA模式和FTA模式的贸易促进作用在不同国家方面存在差异,GPA模式对发展中国家的贸易促进作用更大,而FTA模式对发达国家的贸易促进作用则更大;GPA模式贸易促进作用是有条件的,单边加入GPA的贸易促进作用不显着;FTA模式的贸易促进作用存在产品和行业的外溢效应,嵌入政府采购条款的FTA不仅会对政府采购特定产品和行业产生促进作用,对广泛一般产品和行业都会一定促进意义。本文以全新的研究视角、研究方法对政府采购市场开放模式的贸易促进效应进行多维度诠释,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现有政府采购与国际贸易关系的经验研究。本文还基于跨国经验、机制设计、制度经验、发展取向构建了我国参与全球治理、扩大双边贸易、加强国别契约合作的政策建议体系,对我国通过开放政府采购市场实现进一步改革开放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有益政策建议。
高明[3](2019)在《服务业开放的边境内措施对服务贸易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当前中国正处于高质量发展阶段,扩大服务业的开放能够加快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融合发展,培育国际竞争的新优势和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新引擎。全球价值链的深入发展使得国际经贸规则面临重构的趋势,服务贸易新规则日益由“边境间”措施向“边境内”措施转变。服务产品的无形性也决定了服务贸易障碍不可能沿用传统的关税、配额等边境间措施,而更多的表现为一国服务业开放的边境内措施。在寻求服务业的有效开放时,究竟实施怎样的边境内措施,以及制定的边境内措施对服务贸易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以上问题的解决对实现服务业的有效开放和服务贸易的高质量增长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世界范围内各国服务业市场结构普遍存在寡头垄断竞争,以及服务交易往往面临高度的信息不对称,一些国内监管措施能够克服上述服务市场失灵现象。相反,严格的、低效的边境内措施同样对服务贸易构成障碍。区别于现有单纯分析开放或管制对贸易影响的研究,本文率先提出服务业“适度开放与有效管制”相结合的政策框架,有利于实现服务业对外扩大开放和对内加强监管之间的平衡。不同于主流文献采用服务贸易额等“事后间接”指标衡量服务业开放,本文系统分析的边境内措施是衡量服务业开放的“事前直接”指标。另外,归纳分析不同政策领域、服务业市场管制和不同服务贸易提供模式等视角的边境内措施,并构建不同层级的边境内措施指标开展国际比较。实证分析主要选取OECD-STRI和OECD-PMR指标,从不同方面检验边境内措施对服务贸易总量和质量影响。本文总共由四部分,九章内容组成。第一部分包括第1章和第2章。第1章为导论,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第2章对服务业开放政策、衡量指标以及服务业开放对服务贸易影响的文献进行评析,指出现有文献的不同分析视角和主要内容。第二部分为本文的理论分析,包括第3、4、5章。第3章对边境内措施的概念进行界定,并提出服务业“适度开放与有效管制”政策框架,分析边境内措施对服务贸易的作用机制,并结合垄断竞争模型分析边境内措施差异性对服务贸易的影响。第4章重点归纳分析“外资进入”、“自然人流动”、“竞争障碍”、“其它歧视”、“监管透明”不同政策领域,以及“跨境交付”、“商业存在”和“自然人移动”等服务提供模式视角的边境内措施内容和特征,并构建各层级的边境内措施指标用于第5章服务业开放不同方面的国际比较。第三部分为实证分析,包括第6、7、8章。第6章实证分析不同政策领域、不同类型国家以及不同要素密集型行业边境内措施对服务贸易的差异性影响。考虑到不同国家对边境内措施要求不同,第7章实证分析了国家间边境内措施差异性对服务贸易的影响。除考虑边境内措施对服务贸易数量的影响外,第8章实证分析边境内措施对服务质量的影响。第四部分为第9章本文的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以及研究不足和研究展望。通过理论和实证分析,本文得到的结论主要有:(1)服务业开放的特殊性决定了边境内措施寻求的是降低管制(减少市场进入壁垒和服务运营障碍)和有效管制(促进公平竞争和加强监管)双向过程的综合。不同政策领域和贸易提供模式涵盖的边境内措施存在差异,其中,“竞争障碍”是边境内措施数量最多的领域,相比而言,“监管透明”领域涵盖的边境内措施数量较少,表明为克服市场失灵的有效管制措施相对不足,而影响市场竞争和外资进入的边境内措施是管制的重点。另外,超过70%的边境内措施是针对模式3“商业存在”做出的限制,而针对模式4“自然人移动”的边境内措施相对缺乏。(2)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服务贸易限制程度存在差距,以中国、印度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边境内措施的贸易限制普遍高于以美国、日本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当前发展中国家重视在外资进入、竞争障碍和其它歧视领域中的限制,而在自然人流动和监管透明领域制定的边境内措施限制较少,而发达国家重视竞争障碍、自然人流动和监管透明领域的管制,对外资进入领域限制较少。(3)服务业开放的边境内措施对双边服务贸易存在显着的负向影响,其中,服务进口国STRI对服务贸易的阻碍程度高于服务出口国STRI,另外,“竞争障碍”政策领域STRI对双边服务贸易阻碍作用最严重。相对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服务贸易更容易受到边境内措施影响,相对劳动密集型行业而言,知识和技术密集型行业贸易更容易受到边境内措施的负向影响。另外,基于“答案”原则的STRIH对双边服务贸易阻碍程度高于基于“得分”原则的STRIH。一国整体市场管制放松的服务业开放对服务出口复杂度提升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并且“贸易投资障碍”领域的管制放松对服务出口复杂度提升作用依次大于“政府控制”和“企业障碍”。
管程龙[4](2015)在《公共会计服务领域的现状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带来了经济发展水平的快速增长,经济发展水平的增长又促进了我国公共会计服务的发展。但在公共会计服务领域业务收入持续增长的过程中,我国公共会计服务行业还存在着许多值得加以关注的现象,如业务种类单一、咨询服务发展缓慢、专业人员的构成及人员知识结构欠合理等现象持续存在。再者从企业需求的角度进行观察,我国企业主要需求的还是财务报告审计业务,在其他业务的需求方面还很有限。上述现象反映出我国公共会计服务领域供需两方面的不足,而这一现象的存在与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资本市场的大力推进的现实明显不相协调。作为为公众提供会计服务的主要机构会计师事务所,其所提供的各项服务正是创造其收入的主要来源。但是,会计师事务所作为营利性组织,不断地开拓业务,必然会成为其所追求的战略目标。观察我国目前会计市场上会计师事务所开展业务的情况,却存在一些值得注意的现象。本土的会计服务机构按理存在本土地域优势,但是在提供相同业务时,客户却宁愿选择从国外进入的会计服务机构,这个问题值得深思。本文研究的重点是会计服务业务开产展现状并不尽如人意,其中突出的是我国本土事务所宣称所提供的服务项目中,有许多只是在业务清单中存在,现实中却从没实施过或很少实施的深层次原因。文中针对上述现象研究得出,在竞争激烈的会计服务市场上,会计师事务所的生存和发展与其提供业务的能力密切相关。针对这一问题,本文首先对公共会计服务这一概念进行了界定并与相关概念进行区分,然后再结合公共会计服务业的发展历程及现状进行相关分析,紧接着提出在我国会计服务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并对我国公共会计服务业现存问题进行原因分析,最后提出对策与建议。笔者选择这一课题进行研究,希望能对我国会计服务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对策建议与理论支持。
于少明[5](2010)在《论我国会计服务业国际化发展》文中研究指明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市场资源在全球范围内配置、国际资本市场的发展以及跨国公司的大量涌现,对于真实可靠、公允可比的财务会计信息的依赖程度大大提高。这种全球化的社会经济环境推动了会计服务业的国际化,也对各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融合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我国会计服务业在国际化浪潮中应该如何抓住机遇、赢得挑战,走出一条适合中国特色的国际化发展道路是每一位同仁都应思考的问题。关于会计服务业国际化发展方面的研究,成果较为零散,不够系统。没有从理论与实践的综合高度概括会计服务业国际化的内涵,对于我国会计服务行业应该如何实现国际化的建议也不是很全面,没能够系统、有深度地揭示新时期我国会计服务业国际化发展的具体方略。本文希望在这些方面做出努力,在借鉴和利用前人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站在整个行业的角度,在梳理会计服务业国际化概念的基础上,分析我国会计服务行业国际化发展的现状及动因,将中外会计服务业国际化水平进行对比分析,在运用SWOT分析方法的同时,借鉴国内第一大所中瑞岳华国际化发展的经验,提出适合我国会计服务行业国际化发展的具体战略。本文是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为中国会计服务业的国际化发展提出具有应用价值的成果,属于交叉学科研究。基于研究问题的特殊性,在研究中又将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有机结合,将问题的深度落到实践中,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对今后中国会计服务业国际化的相关问题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隋玉明[6](2009)在《加入WTO后对我国CPA行业的影响及对策》文中研究说明加入WTO后,我国会计服务市场对外开放,面临着国际"五大"会计师事务所的涌入。国内会计师事务所经营风险增加,CPA从业人员面临较大冲击,我国应该快速的转换观念,和国际会计准则趋同,实现会计制度的统一,实行财务会计管理机制再造,建立和发展国际化会计人才。经济全球化,我国将逐步开放会计服务市场。这对我国会计服务行业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因此,我国会计服务行业必须遵守WTO的法律规定和其他国际惯例,加快与国际惯例接轨的步伐,以适应知识经济迅速发展的要求。加入WTO后,我国将按照WTO框架下的服务贸易总协定的规定逐步开放国内会计市场,国际会计机构将进入我国会计服务业,为中国会计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我们必须适应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要求,加快我国会计业与国际惯例接轨的步伐,加强与国外会计师事务所合作,提高我国会计行业的综合竞争能力。
徐卫兵[7](2006)在《加入WTO对我国会计服务业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加入WTO以后,我国会计服务业既迎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国内会计服务市场、社会中介职业市场将进一步呈现规范化整合趋势;注册会计师在面向全球化服务的同时,其运行机制将得到不断完善。为促进国内会计服务业发展,防止国外会计服务业进入后产业垄断性竞争,应充分发挥注册会计师协会的管理作用,组建大型会计师事务所集团,寻求与国际大的会计服务机构的合作,完善会计准则和相关法律法规,以促进我国会计服务行业的规范和发展。
李学峰[8](2006)在《加入WTO对我国会计服务业的影响及对策》文中提出本文以《加入WTO对我国会计服务业的影响及对策》为题,分四部分对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会计服务行业应该如何应对国际会计服务类公司进入给我们带来的挑战,进而抓住时代赋予我们的机遇进行阐述。
李学峰[9](2006)在《加入WTO对我国会计服务业的影响及对策》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加入WTO对我国会计服务业的影响及对策》为题,分四部分对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会计服务行业应该如何应对国际会计服务类公司进入给我们带来的挑战,进而抓住时代赋予我们的机遇进行阐述。
陈国兴[10](2006)在《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发展研究》文中指出2001年中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按照WTO的规则,将对我国经济进行更全面的开放。作为服务领域重要组成部分的会计服务行业也进入WTO统一进程之中,相对于英美等发达国家,目前我国注册会计师事务所无论是在规模、资金实力、人员素质、服务质量、执业范围、执业规程、风险控制、内部管理、经营机制等方面均存在巨大差距。面对强大的外部竞争,如何抓住机遇、认识不足、取强补短,提高我国注册会计师的竞争力,将是本文所探索、研究的内容。 第一部为文献综述及研究内容。 第二部分通过回顾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产生、恢复重建的历程,举证、归纳我国注册会计师队伍、事务所和会计市场的现况,总结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存在的不足。 第三部分试图通过对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发展过程分析,从制度经济学上寻找动因不足的根源;从资格考试、职业教育管理机制上寻找从业人员队伍素质偏低的根源;从事务所现行体制上寻找不利于抵御风险、规模发展的根源;从与WTO原则要求的差距寻找影响我国注册会计师事务所参与国际竞争实力的根源;从行业自律力量不足寻找束缚行业按特殊行业规律发展的根源。 第四部分根据前述对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不足和造成这些不足原因的分析,试图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解决的办法。1.在管理机制上,从完善行业自律体制,淡出政府直接管理职责,建立合理的事务所风险保障机制,完善法规建设等方面逐步完善我国注册会计师的行业管理机制;2.在行业队伍建设研究上,从建立科学、实用的资格考试制度,完善职业教育规范、指导、监督体系,加强行业道德建设,提出促使全面提高行业人员素质的办法;3.根据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注册会计师事业恢复重建时间不长,从研究WTO精神原则上,找出有利于适度保护我国本土注册会计师企业发展壮大的一些措施;4.根据我国注册会计师事务所规模、实力等现状,从专门化、多元化和合适的发展规模上探讨我国注册会计师企业的发展道路。
二、加入WTO对我国会计服务行业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加入WTO对我国会计服务行业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服务贸易开放度测度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的研究动态及研究述评 |
一、服务贸易非关税壁垒测度的文献综述 |
二、中国服务贸易开放度测度及研究进展 |
三、服务贸易开放度的影响因素研究 |
四、研究述评 |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四节 可能的创新点与研究不足 |
第二章 中国服务贸易对外开放现状 |
第一节 中国服务贸易对外开放的规模及结构分析 |
一、服务贸易发展规模分析 |
二、服务业分部门发展规模分析 |
三、服务业分部门利用外资结构的对比分析 |
第二节 中国服务贸易开放度及开放政策的比较评估 |
一、服务业分部门开放度的比较分析 |
二、服务业分部门开放政策的比较评估 |
第三章 中国服务贸易开放度测度 |
第一节 基于关税等值的测度 |
一、Anderson和 van Wincoop(2003)理论模型的说明 |
二、改进的理论模型的构建 |
三、变量选取与数据说明 |
四、估计方法 |
五、基本回归分析 |
六、关税等值测算结果的比较分析 |
第二节 基于市场化指标的测度 |
第四章 中国服务贸易开放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一节 变量选取与数据处理 |
第二节 向量自回归(VAR)模型的构建条件 |
一、变量的平稳性检验 |
二、协整分析—Johansen协整检验 |
三、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M模型 |
第三节 向量自回归(VAR)模型的动态分析 |
一、基于VAR模型的脉冲响应分析 |
二、基于VAR模型的方差分解 |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政策建议 |
一、积极支持服务业企业“走出去” |
二、制定适宜的对外开放政策 |
三、积极主动参与服务贸易规则的研判 |
四、充分重视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的协同发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2)开放政府采购市场对双边贸易的影响研究 ——基于GPA和嵌入政府采购条款FTA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相关概念及国际认定的规则 |
1.2.1 政府采购与公共采购 |
1.2.2 政府采购的原则 |
1.2.3 政府采购制度及其目标 |
1.2.4 政府采购流程和一般采购方式 |
1.2.5 政府采购宏观调控措施和风险评价 |
1.3 研究方案设计 |
1.3.1 研究方法 |
1.3.2 论文的内容和逻辑框架 |
1.3.3 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2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机制分析 |
2.1 文献综述 |
2.1.1 多边贸易体制对贸易影响的文献综述 |
2.1.2 政府采购对贸易影响的文献综述 |
2.1.3 GPA模式和FTA模式对贸易影响的文献综述 |
2.1.4 衡量政府采购市场规模的文献综述 |
2.1.5 文献简评 |
2.2 理论机制分析 |
2.2.1 整体理论框架分析 |
2.2.2 开放政府采购市场对整体贸易的影响机制 |
2.2.3 开放政府采购市场对贸易边际的影响机制 |
2.2.4 开放政府采购市场对不同国家贸易的影响机制 |
2.2.5 开放政府采购市场对不同产品行业的影响机制 |
2.3 相关理论模型 |
2.3.1 单边不歧视情境下的贸易与福利水平效应 |
2.3.2 双边协定情境下的贸易与福利水平效应 |
2.3.3 诸边协定情境下的贸易与福利水平效应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政府采购市场开放模式的特征化事实分析 |
3.1 GPA模式发展与贸易价值取向 |
3.1.1 GPA的历史沿革 |
3.1.2 GPA的制度设计特征与贸易价值评估 |
3.2 FTA模式发展与贸易价值取向 |
3.2.1 主体发展与贸易价值取向 |
3.2.2 客体发展与贸易价值取向 |
3.2.3 市场门槛价发展与贸易价值取向 |
3.3 GPA模式与FTA模式相互作用的机理 |
3.3.1 GPA模式对FTA模式的主导作用 |
3.3.2 FTA模式对GPA模式的补充作用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政府采购市场开放GPA模式与双边贸易 |
4.1 计量模型设定和数据说明 |
4.1.1 计量模型设定 |
4.1.2 数据说明 |
4.1.3 描述性分析 |
4.2 计量结果和分析 |
4.2.1 GPA的贸易促进效应 |
4.2.2 GPA促进贸易的边际分析 |
4.2.3 GPA促进贸易的国家差异化效应 |
4.2.4 GPA的贸易模式选择分析 |
4.3 稳健性检验 |
4.4 内生性讨论与处理 |
4.5 结论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政府采购市场开放FTA模式与双边贸易 |
5.1 计量模型设定和数据说明 |
5.1.1 计量模型设定 |
5.1.2 数据说明和描述性分析 |
5.2 计量结果和分析 |
5.2.1 政府采购市场开放FTA模式的贸易促进效应 |
5.2.2 政府采购市场开放FTA模式促进贸易的边际分析 |
5.2.3 政府采购市场开放FTA模式促进贸易的国家差异化效应 |
5.2.4 政府采购市场开放FTA模式促进贸易的外溢效应 |
5.3 稳健性检验 |
5.4 内生性讨论与处理 |
5.5 结论 |
5.6 开放政府采购市场两种模式的比选与启示 |
5.7 本章小结 |
第6章 政府采购国际制度发展与国际经验启示 |
6.1 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货物、工程和服务采购示范法》 |
6.2 欧盟《公共采购指令》 |
6.3 世界银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贷款和国际开发协会信贷采购指南》 |
6.4 美国政府采购制度发展与现实经验 |
6.4.1 美国政府采购制度发展现状 |
6.4.2 美国政府采购制度现实经验 |
6.5 日本政府采购制度发展与现实经验 |
6.5.1 日本政府采购制度发展现状 |
6.5.2 日本政府采购制度现实经验 |
6.6 中国政府采购制度发展现状与现实思考 |
6.6.1 中国政府采购制度发展历程 |
6.6.2 开放政府采购市场谈判进程 |
6.6.3 开放政府采购市场模式选择的现实思考 |
6.7 借鉴与启示 |
6.7.1 对标国际政府采购制度经典规范,健全政府采购法律法规制度体系 |
6.7.2 深度参与政府采购全球治理和制度安排,积极对外开放政府采购市场 |
6.7.3 充分利用国际规则例外条款和加强契约合作,保护扩大本国产业发展 |
第7章 结论、政策建议与研究展望 |
7.1 结论 |
7.2 政策建议 |
7.2.1 跨国经验层面的政策建议 |
7.2.2 机制设计层面的政策建议 |
7.2.3 制度经验层面的政策建议 |
7.2.4 发展取向层面的政策建议 |
7.3 研究展望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后记 |
(3)服务业开放的边境内措施对服务贸易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研究思路、篇章结构与研究方法 |
1.2.1 研究思路与篇章结构 |
1.2.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创新点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服务业开放的相关政策分析综述 |
2.1.1 当前服务贸易与投资规则变化的新趋势 |
2.1.2 服务业开放面临的主要障碍 |
2.1.3 文献评析 |
2.2 服务业开放的衡量指标归纳与评析 |
2.2.1 衡量服务业开放的“事后间接”指标:基于服务贸易和投资额 |
2.2.2 服务业开放的“事前直接”衡量指标:基于服务业开放的具体措施 |
2.2.3 文献评述 |
2.3 服务业开放对制造业影响的文献综述 |
2.3.1 服务业开放对制造业生产率的影响 |
2.3.2 服务业开放对制造业升级的影响 |
2.3.3 文献评析 |
2.4 服务业开放对服务贸易影响的文献综述 |
2.4.1 服务业开放对服务贸易总量的影响 |
2.4.2 服务业开放对服务贸易质量的影响 |
2.4.3 文献评析 |
2.5 小结 |
第3章 服务业开放的边境内措施对服务贸易影响的理论分析 |
3.1 服务业开放的边境内措施的概念界定及政策框架 |
3.1.1 边境内措施的概念界定 |
3.1.2 边境内措施“适度开放和有效管制”的政策框架 |
3.2 服务业开放的边境内措施对服务贸易总量的影响 |
3.2.1 边境内措施影响服务贸易总量的作用机制 |
3.2.2 边境内措施的差异性对服务贸易总量的影响:一个理论模型 |
3.3 服务业开放的边境内措施对服务贸易质量的影响 |
3.4 小结 |
第4章 服务业开放的边境内措施体系分析及指标测度 |
4.1 区分不同政策领域的边境内措施分析 |
4.1.1 不同政策领域的边境内措施体系 |
4.1.2 边境内措施的指标测度 |
4.1.3 边境内措施差异性的指标测度 |
4.2 强调服务业市场管制的边境内措施分析 |
4.2.1 服务业市场有效管制的边境内措施体系 |
4.2.2 服务市场管制措施的指标测度 |
4.3 区别不同贸易提供模式的边境内措施分析 |
4.3.1 不同贸易提供模式的措施体系 |
4.3.2 指标测度 |
4.3.3 不同政策领域、服务业市场管制及不同提供模式的比较分析 |
4.4 小结 |
第5章 服务业开放的边境内措施的国际比较分析 |
5.1 不同政策领域的边境内措施比较 |
5.1.1 以OECD-STRI为核心的不同政策领域比较 |
5.1.2 以OECD-PMR为核心的不同政策领域比较 |
5.2 不同服务行业的边境内措施比较 |
5.2.1 服务业开放的边境内措施比较 |
5.2.2 国家间边境内措施的差异性比较 |
5.3 以中美为例的综合性比较分析 |
5.3.1 区分不同政策领域的比较 |
5.3.2 强调不同贸易提供模式的比较 |
5.4 小结 |
第6章 服务业开放的边境内措施对服务贸易影响的实证分析 |
6.1 基于引力模型分析框架下的估计方法 |
6.2 计量模型、变量选取与数据说明 |
6.2.1 计量模型设定 |
6.2.2 变量选取 |
6.2.3 变量的统计性描述 |
6.3 国家层面的实证结果分析 |
6.3.1 基准回归 |
6.3.2 区分不同政策领域的稳健性分析 |
6.3.3 替换核心解释变量的稳健性分析 |
6.3.4 划分不同类型国家的稳健性分析 |
6.4 服务行业层面的实证结果分析 |
6.4.1 基准回归 |
6.4.2 划分不同类型国家服务行业的稳健性分析 |
6.4.3 区别不同要素密集型服务行业的稳健性分析 |
6.4.4 边境内措施对服务贸易的影响:基于中国服务行业层面的数据分析 |
6.5 小结 |
第7章 国家间边境内措施差异性对服务贸易影响的实证分析 |
7.1 计量模型、变量选取与数据说明 |
7.1.1 计量模型设定 |
7.1.2 变量选取 |
7.1.3 变量的统计性描述 |
7.2 国家层面的实证结果分析 |
7.2.1 基准回归 |
7.2.2 划分不同类型国家的稳健性分析 |
7.3 服务行业层面的实证结果分析 |
7.3.1 基准回归 |
7.3.2 划分不同类型国家服务行业的稳健性分析 |
7.3.3 区别不同要素密集型服务行业的稳健性分析 |
7.4 小结 |
第8章 服务业边境内措施对服务出口复杂度影响的实证分析 |
8.1 计量模型、变量选取与数据说明 |
8.1.1 计量模式设定 |
8.1.2 变量选取 |
8.1.3 变量的统计性描述 |
8.2 静态面板模型的实证结果分析 |
8.2.1 基准回归 |
8.2.2 区分不同政策领域的稳健性分析 |
8.3 动态面板模型的实证结果分析 |
8.3.1 内生性问题处理 |
8.3.2 考虑金融危机影响的稳健性分析 |
8.4 小结 |
第9章 研究结论及展望 |
9.1 研究结论 |
9.1.1 区分不同政策领域及贸易提供模式的分析结论 |
9.1.2 服务业开放边境内措施的国际比较结论 |
9.1.3 服务业开放的边境内措施对服务贸易影响的实证分析结论 |
9.2 政策建议 |
9.2.1 边境内措施“适度开放与有效管制”相结合的政策建议 |
9.2.2 扩大具体服务行业开放的政策建议 |
9.2.3 以服务业开放促进服务贸易“提质增量”的政策建议 |
9.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9.3.1 研究不足 |
9.3.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后记 |
(4)公共会计服务领域的现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现有研究成果评述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创新点 |
1.4 本章小结 |
第2章 公共会计服务的概念界定 |
2.1 公共会计服务的定义 |
2.2 公共会计服务的特征 |
2.3 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会计服务公司相关概念辨析 |
2.4 公共会计服务的业务范围划分 |
2.4.1 联合国的划分标准 |
2.4.2 国际会计师联合会的划分标准 |
2.4.3 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的划分标准 |
2.4.4 我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的划分标准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公共会计服务业的发展历程 |
3.1 我国近代会计服务行业萌芽创立时期(1918年-1949年10月) |
3.2 我国会计服务行业发展的中断期(1949年10月-1980年12月) |
3.3 我国会计服务行业恢复时期(1980年12月-2007年5月) |
3.4 我国会计服务行业与国际逐步接轨时期(2007年5月-至今)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我国公共会计服务行业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不足 |
4.1 我国公共会计服务行业的发展现状分析 |
4.1.1 会计师事务所规模迅速扩大 |
4.1.2 会计师事务所高学历人员比例日趋增加 |
4.1.3 会计师事务所所提供的服务种类不断增加 |
4.1.4 会计师事务所执业环境愈益复杂 |
4.2 我国公共会计服务领域中存在的不足 |
4.2.1 会计服务的低水平难以满足实际的市场需求 |
4.2.2 在提高自身专业实力方面投入不足 |
4.2.3 过多注重传统审计服务 |
4.2.4 行业监管不力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我国公共会计服务业现存问题的原因分析 |
5.1 我国会计服务行业的竞争结构分析 |
5.1.1 潜在进入者的威胁 |
5.1.2 替代者的威胁 |
5.1.3 买方和卖方的力量 |
5.1.4 现有竞争对手的威胁 |
5.2 我国会计服务行业的宏观环境分析 |
5.2.1 经济全球化、多元化的影响 |
5.2.2 加入WTO的影响 |
5.2.3 我国会计、审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影响 |
5.3 我国会计服务行业的内部原因分析 |
5.3.1 知识和经验不足 |
5.3.2 人才教育培养体系存在缺乏 |
5.3.3 会计职业化建设不尽如人意 |
5.3.4 会计法律规范的“疲软”与操作性不强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对策和建议 |
6.1 拓展业务范围,扩大生存空间 |
6.2 创造条件,促进我国会计服务机构“做大做强” |
6.3 实施行业人才培养战略,培养国际化人才 |
6.4 建设行业自律机制,加强监督检查 |
6.5 规范执业环境,提高针对重大事件发生后的立法进程 |
6.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位论文 |
致谢 |
(5)论我国会计服务业国际化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问题的提出 |
1.1.2 选题意义与价值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述评 |
1.2.2 国内研究述评 |
1.2.3 总体评价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3.1 基本框架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点 |
第2章 会计服务业国际化发展的基础理论 |
2.1 基本范畴的界定 |
2.1.1 会计服务业的概念 |
2.1.2 服务业国际化的界定 |
2.1.3 会计服务业国际化的内涵 |
2.2 会计服务业国际化发展的理论依据 |
2.2.1 “OLI”模式的引进 |
2.2.2 比较优势理论 |
2.2.3 竞争优势理论 |
2.2.4 SWOT 分析理论 |
第3章 我国会计服务业国际化发展的现状和动因 |
3.1 我国会计服务业国际化发展历程 |
3.2 我国会计服务业国际化发展的现状 |
3.2.1 对外开放的现状分析 |
3.2.2 境外领域拓展的现状分析 |
3.2.3 国际交流合作的现状分析 |
3.3 我国会计服务业国际化发展的动因 |
3.3.1 经济全球化的直接动因 |
3.3.2 加入WTO 的外在动因 |
3.3.3 我国企业对外发展的需求动因 |
第4章 中外会计服务业国际化发展的比较和启示 |
4.1 中外会计服务公司国际化的差异对比 |
4.1.1 注册会计师人员的国际化 |
4.1.2 会计师事务所的国际化 |
4.1.3 会计执业标准的国际化 |
4.2 国际会计服务业的发展经验对本土所的启示 |
第5章 我国会计服务业国际化发展的SWOT 分析 |
5.1 我国会计服务业国际化发展的竞争环境 |
5.1.1 内部竞争环境 |
5.1.2 外部竞争环境 |
5.2 国际化发展的SWOT 分析 |
5.2.1 优势 |
5.2.2 劣势 |
5.2.3 机会 |
5.2.4 威胁 |
第6章 我国会计服务业国际化发展战略 |
6.1 我国会计服务业国际化发展的战略指导原则 |
6.2 我国会计服务业国际化发展的战略目标和重点 |
6.2.1 我国会计服务业国际化发展的战略目标 |
6.2.2 我国会计服务业国际化发展的战略重点 |
6.3 我国会计服务业进入国际市场的战略选择 |
6.3.1 政府和行业协会层面的战略选择 |
6.3.2 会计师事务所层面的战略选择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6)加入WTO后对我国CPA行业的影响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国内会计服务行业面临的机遇 |
(一) 有效改善中国会计服务业的国际环境。 |
(二) 加快中国会计市场的发育和规范。 |
(三) 有助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水平提高。 |
(四) 有利于会计师事务所国际化和全球化。 |
(五) 有利于提高我国证券市场的会计信息质量。 |
(六) 有利于专业会计的研究、发展和应用。 |
三、国内会计服务行业面临的挑战 |
(一) 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将面临较大的冲击。 |
(二) 国际会计公司抢占国内会计公司市场份额。 |
(三) 加入WTO增加国内会计师事务所经营风险。 |
(四) 会计从业人员面临冲击, 部分人员可能失业。 |
四、国内会计服务行业应采取的对策 |
(一) 加快会计准则建设国际化步伐。 |
(二) 切实转变观念, 培育国内会计市场。 |
(三) 要实行财务会计管理机制再造。 |
(四) 要建立和发展国际化会计人才体系。 |
五、结语 |
(10)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和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选题的意义及背景 |
1.2 文献综述 |
1.3 研究内容 |
第2章 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发展历程 |
2.1 注册会计师的历史沿革 |
2.2 会计师事务所的现状 |
2.2.1 执业质量低、社会公信度差 |
2.2.2 规模小、资金少、抗风险能力差 |
2.2.3 业务单一 |
2.3 注册会计师队伍的现状 |
2.3.1 素质差、结构不合理 |
2.3.2 职业道德有待提高 |
2.4 会计市场的现状 |
2.4.1 市场巨大 |
2.4.2 本土注册会计师缺乏竞争力 |
第3章 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问题与差距 |
3.1 注册会计师发展的内在动力不足 |
3.2 注册会计师职业教育存在缺陷 |
3.3 注册会计师事务所的体制缺陷 |
3.4 注册会计师制度与WTO要求存在差距 |
3.4.1 世界贸易组织 |
3.4.2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关于会计服务的具体承诺 |
3.4.3 注册会计师制度与WTO要求的差距 |
3.5 行业自律力量明显不足 |
第4章 促进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键全发展 |
4.1 转换注册会计师管理机制 |
4.1.1 政府角色的转换 |
4.1.2 建立真正独立的注册会计师职业团体 |
4.1.3 建立合理的风险保障机制 |
4.1.4 加强法规建设 |
4.2 加强注册会计师队伍建设 |
4.2.1 加强职业道德诚信建设 |
4.2.2 提高注册会计师考试的科学性 |
4.2.3 加强职业教育 |
4.3 完善会计市场的适度保护 |
4.3.1 坚持逐步开放的政策 |
4.3.2 控制市场开放程度 |
4.3.3 建立市场保护机制 |
4.4 会计师事务所的发展策略研究 |
4.4.1 拓宽服务领域,走多元化发展道路 |
4.4.2 形成自己特色,走专门化发展道路 |
4.4.3 找准市场定位,确定合适的规模和方向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致谢 |
四、加入WTO对我国会计服务行业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服务贸易开放度测度及影响因素研究[D]. 钱蒙蒙. 安徽财经大学, 2020(12)
- [2]开放政府采购市场对双边贸易的影响研究 ——基于GPA和嵌入政府采购条款FTA的视角[D]. 孙凤洋. 天津财经大学, 2020(07)
- [3]服务业开放的边境内措施对服务贸易的影响研究[D]. 高明. 天津财经大学, 2019(07)
- [4]公共会计服务领域的现状研究[D]. 管程龙. 江苏科技大学, 2015(03)
- [5]论我国会计服务业国际化发展[D]. 于少明. 山东经济学院, 2010(01)
- [6]加入WTO后对我国CPA行业的影响及对策[J]. 隋玉明.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09(10)
- [7]加入WTO对我国会计服务业的影响[J]. 徐卫兵. 商业经济, 2006(07)
- [8]加入WTO对我国会计服务业的影响及对策[J]. 李学峰. 吉林华侨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6(01)
- [9]加入WTO对我国会计服务业的影响及对策[J]. 李学峰. 吉林华侨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6(01)
- [10]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发展研究[D]. 陈国兴. 湖南大学, 20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