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食人鲳——链接生物入侵(论文文献综述)
苏琳[1](2018)在《新时期汉语新词语构造机制研究》文中提出汉语新词语的相关研究,无论理论探讨还是词语辨析,都有不少成果。新时期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网络系统的日益普及,改变了人们在生活中的交际方式和交流用语,在这一发展进程中,人们的交流和书写中出现了大量的汉语新词,这一现象引起了学者广泛关注,通过分析和研究新词语形成的机制,规范语言词语的使用,进而规范人们的表达书写,对我国的文化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指导意义。目前对于汉语词汇的研究已经取得不菲的成绩,对词汇的系统建设、字典编撰、语文教学提供了理论依据。在词汇研究体系中,新词语的造词机制研究仍然不够系统化、专业化。现在大多数新词造词研究都是从形态学的角度出发,侧重于汉语造词的形式、外部原因、来源,这些研究总体上来说还是有一些局限性,没有系统地解释新词造词的内在机制。笔者以汉语词汇学和汉语语言学作为基本研究理论支撑,同时以认知语言学、词源学、文化语言学、社会语言学、语言哲学等相关理论为借鉴,通过搜集、整理、对比已有新词语料库,以实际新词数据为素材,对新词语的造词内部机制,结合理论数据分类别地进行研究,达到词汇溯源、规范使用、现实指导的目标。本文全文共分为七章。第一章为绪论,本章介绍了新时期汉语造词的研究背景,在我国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下,经济不断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新词也跟着时代的变化出现在日常生活中,特别是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网络信息的普及,又出现了新一批词汇,这是社会变迁与时代变革在词汇造词上的具体呈现。在此,首先分别从三个发展阶段介绍各个时期新词语的研究现状。其次介绍新词语的界定标准和来源,通过新词的结构形式对其进行分析。对现今新词语的研究方向,主要从修辞方式、多种学科融合、类词缀、汉语构词方式、规范研究等方面阐述。最后分析目前的语料来源,在此素材基础上进行归纳、分类、总结,从而形成新时期的语料素材。第二章笔者对我国汉语新词语的学者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分别从汉语的新词学术关注度、新词的创制方法以及新词论文作者统计等方面汇总,对已经发表的学科和刊物及数量进行统计,得出目前汉语新词语的主要研究成果,并且分析众多的研究中存在的不足。笔者通过本章研究能够得出,就目前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的发展程度而言,新词语将会以原有的语言学原理为创制基础,同时结合电子计算机、信息化网络和新媒体技能等综合因素,对我国汉语新词语创制的知识结构有重大的影响和改变。第三章是对汉语新词语形成动因进行研究。汉语新词语产生的背景一般是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新概念、新事物、新思想不断产生。因此,语言也紧随着这些变化,出现了大量的新词语。新词语主要由以下几种方式产生:(1)将原本存在的语言原则,按照某种特定的关系进行重新组合。(2)对原有语言规则的偏离。(3)旧词新义。(4)词语融合。这些词语在不断相互撞击与融合的历程中,映射出语言学内在的发展轨迹;另外隐含、联结、激活、抑制等是新词语出现及使用的内部规约。通常第一个被激活的词汇具有异质性。由于此种性质突然显现,并由此而被大家所认知及命名。在汉语当中很多的新词语都是以内含词语和词义激活为基础,进而借助于抑制和联结这两个规约共同作用而达成的。其在新词出现及使用上是相互促进,并对外在形式及意义上一起推进了词语内在体系的改变;新词语产生方式主要是联想和类推。汉语词汇的发展,经历了由少到多、一个含义到多个意义等方式,且语言联想对其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与此类似,类推在汉语中也扮演着重要的作用,既表现在构词、语音等变化上,还体现在新词含义的变化。第四章是从新词语变异的外因、内因、词性、词形以及句法、语序等语法角度对汉语新词语变异进行分析和研究。本章从新词语的构词特征、汉语语法变异、造词词汇的变异、汉语语言变异的动因、新词使用的规范原则等方面,对新词语的构成和变异进行探讨。语言的发展主要体现在词语变异方面,产生语言变异的原因有以下两点,一方面是外部动因,例如语言接触、社会的发展、语用心理等;另一方面是内部动因,例如语言结构要素上的彼此制约、语言类推因素的作用等。造词词汇的变异,主要体现在新词语中的新词素的出现,使词汇系统发生了变化。造词语法的变异,在新时期新词语造词中表现非常明显的是词性、词形、句法、语序关系的不同。主要体现在形态结构的差异,语法范畴的增减,词类的改变。词汇变异是在社会不断发展和转化的前提下进行的,是赋予旧词新涵义的过程,该机制不会消亡,而且将来仍将是构词的主要机制之一。第五章主要对汉语意义组合造词和修辞造词的研究,对词素构词进行解构化分析。笔者以造词法为研究基础,分析造词法在造词过程中的特点,加以意义组合造词、修辞造词机制进行研究。进而得出,在现代化高节奏的生活中,任何的方法和规则都无法完全解释造词的过程。创造新词是在生活中,以方法和材料相结合的产物。笔者主要利用解构理论,针对在造词过程中词素的巨大作用进行解构化分析。得出在造词过程中,词素是一个静态的,但是却因为某种原因发生了动态的意义变化,属于一种新的范畴属性。意义组合造词分析主要是通过介绍词形,词句及语义的相互交叉关系,比较全方位地剖析了新词语构造的整体过程、合作机制的类型。修辞造词主要是比喻、借代、仿拟构成的新词,比喻、借代构成的新词具有时代特色,词义比较模糊,它们所表达的概念的外延缺少清晰的界限,大多数这类词语所要表达反映的客观事物是临时的或短期性的社会事物。仿拟型新词语与原型词之间存在对应关系,涉及音、形、义三个方面,其构词手段较丰富。第六章是关于网络词的造词机制。在现代互联网快速发展中,文化传播的主要方式是通过媒体,在新媒体的传播下,网络词语的频繁出现,使得人们也会在生活中广泛使用,同时也能反作用于媒体,在这样的环境下,网络词会快速的大规模的渗透到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本章研究了网络词的范围和地位以及网络传播新词特点,并进行了分类讨论、加以分析。通常情况下,能够在互联网上广为流传的流行词,主要是通过以下的方法构造而得:运用数字的谐音组合、拼音字母谐音、英文字母简写、数字字母相结合、英文字母的谐音拼读、仿音或变调谐读法、比喻造词法、借代方法、借代挪用。网络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加速了汉语的现代化发展,让汉语的涵义更加丰富。网络语言虽然灵活多变,却因为缺乏规范性,也有其不利的影响。第七章主要探讨了新词语对汉语言发展的意义和影响。语言是人类最为重要的交流沟通工具。新时期的新词语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通过对构造机制进行研究,得出新词语的创制,以不同于传统汉语的构造方式,丰富着汉语的词汇系统,对于现代汉语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信息化快速发展的社会,促使诸多新词语与网络有关,多媒体、自媒体平台的构建和完善,为汉语新词的造词提供了更多的渠道,人们可以在虚拟的网络上通过词汇的丰富造词形式和方法,表达个人感情、诉求、意愿。现今涌现出大量的新词语,部分已经沉淀成为现代汉民族共同语,考察新词的使用情况,可以为词典的编撰提供参考意见。通过分析新词语对汉语发展的积极意义与消极影响,进而提出规范性建议。笔者认为,现代社会汉语新词语涌现的数量越来越多,通过对新时期背景下新词语构造机制进行分析,总结其构造特点、构造方法及材料、内外部影响因素,力求分析得出造词的内在机制。新词语的涌现使语言变得丰富多彩,但在社会生活中语言的规范使用问题不容小觑,是我国社会文明的一个重要表现,是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
陈忠权[2](2010)在《警惕,外来有害物种入侵》文中指出瞠目结舌—— 外来有害物种危害惊人 “美国白蛾”,很多人知道是一种外来害虫,但对它的危害程度很多人却并不清楚。市植物保护专家李秀文介绍,“美国白蛾”1979年传入我国辽宁丹东一带,1981年由渔民自辽宁捎带木材传入山东荣成县,并在山东相继蔓延,1995年
王士朝[3](2007)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生物学问题热点聚焦》文中提出
汪官余,于孝东,姚维志[4](2006)在《外来水生生物入侵对我国渔业水域的影响》文中提出生物入侵已经成为21世纪世界各国共同面对的生物难题,我国的水环境中的生物现状也不容乐观。陈述了我国渔业水域中的入侵生物种,阐述了入侵种对社会和生态系统所造成的危害,以此呼吁加强渔业水域中生物入侵的管理力度。
王芳[5](2006)在《防治外来物种入侵立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国际交流的不断加强,外来物种入侵的现象日益严重,给我国的经济、文化、生态以及人类的健康造成了重大的危害。而且我国关于防治外来物种入侵的法律法规起步也比较晚。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一部专门针对防治外来物种入侵的法律法规,相关的法律法规也存在很多的问题,且管理体制也比较混乱。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人类的健康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应该确立正确的立法指导思想,制定专门针对外来物种入侵的法律法规并完善我国现有的法律法规,形成多部门的协调管理体制,构建一个健全的完善的防治外来物种入侵的法律体系,以防止外来物种对我国的进一步危害。第一章主要从对外来入侵物种的概述出发。通过分析外来物种入侵的含义、特征,我国外来物种入侵的现状及其主要方式,外来物种入侵的危害及其原因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国防治外来物种入侵的立法必要性。第二章主要从对国际及外国防治外来物种入侵的立法概况出发。通过分析国际上关于防治外来物种入侵的立法概况,简单介绍了国际上一些重要的国际公约。另外也对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关于防治外来物种入侵的立法情况进行了分析。从这些启示中,可以看到我国在防治外来物种立法方面的不足。第三章主要阐述了我国防治外来物种入侵的立法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通过分析我国现有关于外来物种入侵防治的法律法规及政策文件,总结出我国在防治外来物种入侵方面立法存在的问题:立法指导思想及立法宗旨存在缺陷,尚未形成完整的法律防治体系且调整范围相对狭小,监督管理体制存在漏洞、管理权限的法律依据不充分,具体制度存在缺陷、缺乏专门的法律责任的规定。第四章重点介绍了我国防治外来物种入侵的立法构想:确立正确的立法目的及指导思想,制定专门的防治外来物种入侵的法律,修改现有的法律法规中的有关内容,加强机构建设、形成多部门的协调管理机制。同时重点阐述了防治外来物种入侵遵循的两个原则:分等级和重点防治原则和污染者负担的原则。通过对上面的陈述,提出了构建防治外来物种入侵的六个制度:外来物种风险评估制度、
赵宁[6](2005)在《食人鱼 Piranha!》文中指出 谈"鱼"变色的话,大概非食人鱼或食人鲳莫属。名声最坏、最普遍的是红腹食人鱼——纳氏锯脂鲤(Pygocentrus nattereri)。对食人鱼最早的印象是看007谍报员电影中的魔头Dr.NO用食人鱼来处理他的手下,有点恐
罗静雯[7](2005)在《“生物黑客”入侵重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T从大肆啃噬危害庄稼的福寿螺、疯狂掠夺侵占其他植被空间的紫茎泽兰,到严重损害松林生长的松材线虫,越来越多的外来有害生物正在威胁着本市的生态安全。市环保部门日前组织的一次“重庆市生物安全现状调查和分析”结果显示,在国家环保总局公布的74种外?
张英华,王淑丽[8](2005)在《根源:无专门法律为抵御利器》文中研究表明三分之一物种濒危由外来物种入侵造成,我 国已有四百余种入侵物种,生物入侵年损失千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36% 解焱对外来物种入侵的焦虑并没有和普通人一样随着环境日的过去而慢慢淡化。她是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专门研究生物入侵问题的专家。“外来物种入侵已?
黄锦芬[9](2003)在《清剿“食人鱼”》文中研究指明在经济全球化日益加快之今日,对物种的“引进”已成为一柄“双刃剑”。小小“食人鱼”折射出一个亟待警惕的生态安全大问题。如何对待“生物入侵”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刻不容缓的严峻课题。
肖乐[10](2003)在《食人鲳——链接生物入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这是很多年前发生在亚马逊河流域一个真实的故事:傍晚夕阳西下,一位老人牵着自己的爱犬在亚马逊河边散步。一不小心老人脚下一滑落入水中,老人挣扎着想爬上岸来,他那忠实的爱犬也急忙跳入水中相救,突然围绕在老人身边,水面泛起一大片细碎的浪花,老人急忙高声呼救,待营救的人群赶来时,水面已经恢复了平静,人们看到岸边水下老人和爱犬的两具白骨。当地居民传递着“食人鱼又夺走两条生命!”的消息。在南美亚马逊河流域,食人鱼活动十分猖獗。为了防止食人鱼的侵袭,人们过河时,常常要先向河
二、食人鲳——链接生物入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食人鲳——链接生物入侵(论文提纲范文)
(1)新时期汉语新词语构造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内容 |
第三节 研究现状 |
第四节 研究意义 |
第五节 研究方法 |
第六节 语料来源 |
第二章 梳理与评析:我国汉语新词语研究成果回顾 |
第一节 汉语新词语研究的学术关注度分析 |
第二节 论文作者统计分析 |
2.1 作者机构统计 |
2.2 核心作者统计分析 |
第三节 学科和发文阵地统计 |
3.1 汉语新词语研究学科统计 |
3.2 核心期刊统计分析 |
3.3 高影响力论文期刊分布 |
第四节 汉语新词语研究的热点主题分析 |
4.1 主题形成的依据和方法 |
4.2 主题分析 |
第五节 研究成果及存在的不足 |
5.1 汉语新词语研究成果 |
5.2 汉语新词语研究存在不足 |
5.3 前瞻 |
第三章 汉语新词语形成动因分析 |
第一节 社会因素影响 |
1.1 近代社会发展的影响 |
1.2 改革开放后的影响 |
1.3 大众心态变化影响 |
1.4 心理趋向变化影响 |
1.5 语用动因影响 |
1.6 外国文化的影响 |
1.7 港澳台文化影响 |
1.8 内地方言词的影响 |
第二节 语言因素影响 |
2.1 激活和抑制因素影响 |
2.2 隐含和联结因素影响 |
2.3 类推机制因素影响 |
2.4 联想机制因素影响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汉语新词语变异研究 |
第一节 新词语变异因素分析 |
1.1 外部影响因素 |
1.2 内部影响因素 |
第二节 新词语变异类型分析 |
2.1 词性变异分析 |
2.2 词形变异分析 |
第三节 新词语语法变异分析 |
3.1 句法变异及语用分析 |
3.2 语序变异及语用分析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汉语新词语的修辞视角与解构关系 |
第一节 新词语造词的特点 |
第二节 新词语意义组合造词 |
第三节 新词语修辞造词机制 |
3.1 修辞学造词法的概念 |
3.2 修辞造词法词语特征 |
第四节 词素构词解构化分析 |
4.1 认知语言学的解构思维 |
4.2 词素意义解构与造词的关系 |
4.3 词素意义解构在不同意义类型中的表现 |
4.4 词素意义解构的途径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汉语新词语网络词语造词分析 |
第一节 网络词语的定义和范围 |
第二节 网络新词语传播特点 |
第三节 网络词语的造词材料分类 |
第四节 网络词的造词方式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汉语新词语对汉语言发展的意义和影响 |
第一节 新词语产生的原因 |
1.1 军事因素 |
1.2 社会变革 |
1.3 对外交流 |
1.4 科技发展 |
第二节 新词语的主要来源 |
2.1 新造词语 |
2.2 借用方言新词 |
2.3 旧词复活 |
2.4 网络新词 |
2.5 外来新词 |
第三节 新词语的积极意义与消极影响 |
第四节 新词语的规范与使用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3)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生物学问题热点聚焦(论文提纲范文)
生态农业 |
背景材料 |
知识链接 |
典例精析 |
针对训练 |
参考答案 |
生物入侵 |
背景材料 |
知识链接 |
典例精析 |
针对训练 |
(4)外来水生生物入侵对我国渔业水域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国外来入侵水生生物物种及相关法律条文 |
1.1 涉及水环境的比较典型的外来入侵物种 |
1.2 相关法律链接 |
2 生物入侵直接危害人类健康 |
3 入侵水生植物物种 |
3.1 大米草 |
3.2 水葫芦 |
4 入侵水生动物物种 |
4.1 巴西龟 |
4.2 食蚊鱼 |
4.3 清道夫 |
4.4 虾虎鱼 |
4.5 河鲈 |
4.6 沙筛贝[4] |
4.7 指甲履螺[5] |
4.8 大瓶螺[6] |
4.9 瓦伦西亚列蛞蝓 |
4.10 食人鲳[3] |
4.11 克氏原螯虾[6] |
4.12 银鱼[4] |
4.13 草鱼 |
4.14 麦穗鱼 |
4.15 牛蛙 |
4.16 鳙 |
4.17 蛇头鱼[8] |
4.18 福寿螺 |
5 生物入侵对本地传统物种的影响 |
5.1 鲢鱼、草鱼、青鱼 |
5.2 鲤鱼 |
5.3 河蟹 |
5.4 中华鳖 |
5.5 罗氏沼虾 |
5.6 大黄鱼 |
5.7 海产贝类 |
5.8 地方土着鱼类[7] |
(5)防治外来物种入侵立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外来物种入侵的概述 |
1.1 外来物种入侵的含义、特征 |
1.1.1 外来物种及外来物种入侵的含义 |
1.1.2 外来物种入侵的特征 |
1.2 我国外来物种入侵的现状及其主要方式 |
1.2.1 外来物种入侵的现状 |
1.2.2 外来物种入侵的主要方式 |
1.3 外来物种入侵的危害及其原因分析 |
1.3.1 外来物种入侵所造成的危害 |
1.3.2 外来物种入侵产生的原因 |
1.4 我国防治外来物种入侵的立法必要性 |
第二章 国际及外国防治外来物种入侵的立法概况 |
2.1 国际上关于防治外来物种入侵的立法概况 |
2.1.1 生物多样性的保存与持续利用的文件 |
2.1.2 水生态系统保存与持久使用的文件 |
2.1.3 动植物卫生检疫措施的文件 |
2.1.4 国际运输技术准则 |
2.2 外国关于防治外来物种入侵的立法概况 |
2.2.1 美国 |
2.2.2 澳大利亚 |
2.2.3 新西兰 |
2.3 国际上以及外国关于防治外来物种入侵的立法实践给我国的启示 |
第三章 我国防治外来物种入侵的立法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
3.1 我国目前关于防治外来物种入侵的立法现状 |
3.1.1 我国现有关于外来物种入侵防治的法律法规 |
3.1.2 我国现有关于外来物种入侵防治的政策 |
3.2 我国目前关于防治外来物种入侵的立法存在的问题 |
3.2.1 立法指导思想及立法宗旨存在缺陷 |
3.2.2 尚未形成完整的法律防治体系且调整范围相对狭小 |
3.2.3 监督管理体制存在漏洞,管理权限的法律依据不充分 |
3.2.4 具体制度存在缺陷,缺乏专门的法律责任的规定 |
第四章 对我国防治外来物种入侵的立法构想 |
4.1 确立正确的立法目的及指导思想 |
4.2 制定一部专门性的外来物种入侵防治法 |
4.3 修改现有的法律法规中的有关内容 |
4.4 加强机构建设,形成多部门的协调管理机制 |
4.5 防治外来物种入侵遵循的原则 |
4.5.1 分等级和重点防治原则 |
4.5.2 污染者负担原则 |
4.6 完善防治外来物种入侵的法律制度 |
4.6.1 外来物种风险评价制度 |
4.6.2 许可证制度 |
4.6.3 动植物检验检疫制度 |
4.6.4 监测和预警制度 |
4.6.5 责任追究制度 |
4.6.6 公众参与制度 |
4.7 引进外来物种造成损害的法律责任 |
4.7.1 有意引进外来物种造成损害的法律责任 |
4.7.2 无意引进外来物种造成损害的法律责任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研究成果 |
(9)清剿“食人鱼”(论文提纲范文)
“食人鱼”遭封杀 |
招摇过市“食人鱼” |
貌美性残劣迹斑斑 |
生物进口缺少法规 |
相关链接 |
盲目引进后患无穷 |
引进物种变成“引狼入室” |
背景资料 |
治理“入侵”:惊人的成本 |
四、食人鲳——链接生物入侵(论文参考文献)
- [1]新时期汉语新词语构造机制研究[D]. 苏琳. 东北师范大学, 2018(11)
- [2]警惕,外来有害物种入侵[N]. 陈忠权. 天津日报, 2010
- [3]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生物学问题热点聚焦[J]. 王士朝. 高考(理化生), 2007(09)
- [4]外来水生生物入侵对我国渔业水域的影响[J]. 汪官余,于孝东,姚维志. 水利渔业, 2006(03)
- [5]防治外来物种入侵立法研究[D]. 王芳. 福州大学, 2006(12)
- [6]食人鱼 Piranha![J]. 赵宁. 水族世界, 2005(06)
- [7]“生物黑客”入侵重庆[N]. 罗静雯. 重庆日报, 2005
- [8]根源:无专门法律为抵御利器[N]. 张英华,王淑丽. 法制日报, 2005
- [9]清剿“食人鱼”[J]. 黄锦芬. 检察风云, 2003(02)
- [10]食人鲳——链接生物入侵[J]. 肖乐. 中国水产, 20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