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体成形术和椎体后凸成形术

椎体成形术和椎体后凸成形术

一、椎体成形术和后凸成形术(论文文献综述)

范忠明,姜雨晨,狄黎青[1](2021)在《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研究与进展》文中研究说明椎体骨折可继发于高能量或低能量创伤。随着人口老龄化,85%骨折是由于低能量创伤所致的骨质疏松性骨折,其患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且多见于女性患者。而高能量骨折在年轻男性中更常见。椎体压缩性骨折(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 VCF)是骨质疏松症患者最常见的骨折,患者常主诉腰背部疼痛,不敢活动,可妨碍站立行走。

Marofe Hossain[2](2021)在《椎体浸润麻醉与局部浸润麻醉在PVP术中的效果对比》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比较传统的局部浸润麻醉和局部浸润麻醉联合椎体松质骨浸润麻醉在椎体成形术中缓解疼痛的效果。方法:自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本研究纳入100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线椎体成形术患者,随机分为局部浸润麻醉组(A组)和局部浸润麻醉联合椎体松质骨浸润麻醉组(B组)。在术前,术中和术后2小时评估患者视觉疼痛评分(VAS),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和血氧饱和度(SpO2)。结果:在手术期间,两组椎体间的术前及术后2小时的心率(HR)没有显着差异,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在术中的统计数据得出,B组患者的心率(HR)明显低于A组,A组为94.03±7.12次/分,B组为83.43±6.73次/分,P<0.01,两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前,术中和术后的平均血氧饱和度(SPO2),手术前A组(98.51±0.91),B组(98.56±0.63);术中 A组(97.68±0.88),B组(97.96±0.67);术后2小时A组(97.78±1.03),B组(96.98±1.10),三个时间段P>0.05,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A组组术前平均动脉压(MAP)71.17±7.10,B组术前平均动脉压70.08±6.98,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中B组(78.48±6.67)患者的平均动脉压明显低于A组(85.26±9.16)的患者,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后2小时B组平均动脉压(76.14±7.73)低于A组(83.13±8.03)平均动脉压,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的术前,术中和术后2小时VAS评分,数据分析表明,两组患者的术前VAS评分无显着性差异,B组(71.17±7.10)和A组(70.08±6.98),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组(78.48±6.67)和A组(85.26±9.16)术中VAS差异较大,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术后两小时VAS评分无明显差异,B组(76.14±7.73),A组(83.13±8.03),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局部浸润麻醉联合椎体松质骨浸润麻醉的效果优于单纯局部浸润麻醉,可以降低PVP手术期间和术后发生心血管意外的风险,术中镇痛效果优于局部浸润麻醉,值得临床推广。

高飞[3](2021)在《治疗骨质疏松症椎体压缩性骨折之经皮椎体穿刺后凸成形术中两种术式疗效和并发症的Meta分析》文中指出背景对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现如今较常用到的治疗方法是经皮穿刺椎体后凸成形术,其对于有腰背部痛的病人或者存在脊柱后凸畸形的患者的治疗效果较为明显,患者骨折术后的生存质量也因此大大提升。其中单侧入路和双侧入路是椎体后凸成形术较重要的两种手术方式。虽然现在有很多文章对这两种手术方式进行了比较,但对于选择哪种手术入路,目前该病争议仍较大,没有一致的观点。因此,需要有大量的临床医学研究证据,来为之提供更全面的分析。目的通过Meta分析对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中经皮穿刺椎体后凸成形术的两种术式的安全性和疗效进行分析评价,以便指导临床手术方式选择。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2021年1月之前大量数据库,相关国内的数据库,如中国维普、中国万方及知网等,相关外文数据库,如CBM、Web of Science、Cochrane、Pub Med等,人工对国内和国外图书馆中公开发表的有关于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中经皮穿刺椎体后凸成形术的两种术式的随机对照试验的相关的文献进行查阅,并且将回顾性方面的研究排除、剔除掉无随机性的相关研究、筛除掉综述文献等,并且对相关会议论文及本专业领域内权威期刊进行手工检索。最终纳入相关符合要求的高质量文献,并从中提取需要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要提取的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1)术中观察:操作时间、曝光次数、辐射持续时间、填充剂用量;(2)术后并发症主要观察:骨水泥渗漏以及相邻椎体骨折;(3)其次包括术后方面的视觉模拟评分的早期及中晚期评分、术后椎体高度和cobb角比较等。根据Cochrane手册,所纳入文献进行质量由2位评价员根据手册内容标准独立进行评价,统计分析上用Rev Man 5.3软件,以获得分析结果。结果与结论1、最终筛选得到的11篇文献,其研究的实验前提皆为随机对照,总共有1209例患者行椎体后凸成形术,包括604例单侧穿刺患者和605例的双侧穿刺患者。2、根据Meta分析得出的结果示,相比于双侧入路,单侧入路在手术时间上更短[MD=-18.25,95%CI(-25.50,-11.01),P<0.000 01];相比于双侧入路,单侧入路在术中患者接受X射线的时间、次数方面更少;相比于双侧入路,单侧入路在术中骨水泥使用体积上更少(P<0.000 01);相比于双侧入路,单侧入路术后的骨水泥渗漏的发生率上更小(P=0.007);但术后随访的患者中,两种入路在手术前后VAS评分、恢复的椎体高度、cobb角大小和恢复、再次发生相邻椎体骨折、ODI评分等方面进行比较,发现两种手术方式效果从统计学上看无意义。3、结果表明:单双侧入路首先从疗效来比较,发现两者对于患者背部疼痛症状均能显着改善,对于术后椎体高度的恢复都较有利,并且双侧穿刺术后早期椎体高度恢复比单侧好,所以两种手术方式治疗效果没有特别大的差别;其次从安全性上比较,单侧穿刺手术时间短、病人放射剂量少并且骨水泥渗漏发生概率低,对于术中风险概率,发生术后并发症的概率的降低都起较大作用。因此,对于患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病人,可以将单侧入路的选择作为椎体后凸成形术的首选方案。

井万里,张涛,滕东辉,石涛,周强[4](2021)在《骨填充网袋椎体成形术治疗周壁破损型胸腰椎压缩性骨折预后不良分析》文中研究指明背景:骨填充网袋椎体成形术能有效纠正椎体后凸畸形,恢复椎体高度,还可有效降低骨水泥渗漏率,但骨填充网袋椎体成形术在周壁破损型胸腰椎压缩性骨折中应用的不良预后报道较少。目的:探讨骨填充网袋椎体成形术治疗周壁破损型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不良预后。方法:选择2017年4月至2018年10月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收治的周壁破损型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19例,其中男3例,女16例,年龄60-86岁,均接受骨填充网袋椎体成形术治疗。术后随访统计并发症发生情况,评估目测类比评分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拍摄X射线片测量伤椎椎体高度与伤椎Cobb角。试验获得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临床科研项目伦理委员会批准(审查编号:2018N150KY)。结果与结论:①19例患者术后获得9-20个月随访,无术中死亡及术后死亡病例,无肺栓塞、骨水泥过敏、感染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其中7例出现预后不良,包括骨水泥渗漏5例、中度以上疼痛4例、邻近椎体骨折2例;②19例患者末次随访时的目测类比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伤椎椎体高度、伤椎Cobb角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 <0.05);③结果表明,骨填充网袋椎体成形术治疗周壁破损型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预后不良包括:骨水泥渗漏、邻近椎体骨折、术后疼痛等,要严格按照相关操作规范进行手术,做好相关的处理和预防对策,最大限度减少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

朱振[5](2020)在《体位复位联合骨水泥分次灌注椎体成形术治疗轻、中度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体位复位联合骨水泥分次灌注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治疗轻、中度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OVCFs)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12月在泗洪县中医院接受骨水泥灌注治疗、年龄>60岁且随访两年的OVCFs患者共135例。所有患者均为胸腰段(T10-L2)单椎体新鲜骨折,椎体压缩程度为I~II度(Genant半定量法),术前测量骨密度T值≤-2.5SD。根据患者所行术式分为两组:研究组(A组)入院后体位复位垫抬高胸腰段、术前过伸位下牵引复位,术中分2次调制骨水泥,并在过伸位下灌注椎体成形术治疗;对照组(B组)未采用特殊复位措施,术中一次性调制骨水泥灌注椎体成形术治疗。记录患者的一般情况、手术时间、透视次数、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渗漏情况;分别于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的X线片上测量伤椎Cobb角、伤椎前缘相对高度,随访观察伤椎、邻椎及脊柱局部形态;所有患者于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填写VAS评分表、ODI指数评定表评估临床疗效。结果:1.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以及术前的VAS评分、ODI指数、伤椎Cobb角、伤椎前缘相对高度无统计学差异。2.术中:A组患者的手术时间(32.0±4.96)min比B组患者的手术时间(30.6±5.9)min长,透视次数(16.3±2.85)次比B组患者的透视次数(15.5±3.74)次多,但两者均无统计学意义;A组患者的骨水泥灌注量(5.2±1.17)ml比B组患者的骨水泥灌注量(3.5±0.9)ml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A组患者的术后伤椎Cobb角(10.85±2.40)°较术前(20.77±3.34)°明显减小,伤椎前缘相对高度(89.87±4.58)%较术前(64.86±4.96)%明显增高,均存在显着差异;B组患者的伤椎Cobb角(17.02±2.77)°较术前(20.26±2.99)°明显减小,伤椎前缘相对高度(74.24±5.19)%较术前(66.10±5.79)%明显增高,均存在显着差异;A组患者的伤椎Cobb角(10.85±2.40)°明显小于B组患者的伤椎Cobb角(17.02±2.77)°,A组患者的伤椎前缘相对高度(89.87±4.58)%明显大于B组患者的伤椎前缘相对高度(74.24±5.19)%,两者均存在统计学差异。末次随访时,A组患者伤椎Cobb角及伤椎前缘相对高度均未发生明显丢失,但是B组发生显着丢失(P<0.05)。4.A组患者术后VAS评分(2.01±0.16)、ODI指数(23.86±4.39)%较术前(7.96±1.24、80.45±5.65)%明显降低,B组患者的术后VAS评分(2.09±0.32)、ODI指数(24.27±5.19)%较术前(7.83±1.57、80.92±6.05%)明显降低,均存在统计学差异;末次随访时,A组患者的术后VAS评分(1.97±0.35)、ODI指数(22.59±5.22)%显着低于B组(2.25±0.63、24.96±6.10%),均存在统计学差异。5.A组患者的骨水泥渗漏发生率(6例,8.69%)显着小于B组(15例,22.72%);A组患者的骨水泥海绵状弥散率(63例,91.30%)显着大于B组(21例,31.81%);A组患者的伤椎再骨折发生率(0例)明显小于B组(7例,10.6%);A组邻椎骨折发生率(1例,1.45%)显着小于B组(6例,9.09%);所有比较均存在统计学差异。结论:术前体位复位能够使骨折椎体得到明显复位,术中过伸体位能有效维持伤椎复位高度;骨水泥分次灌注能有效减少渗漏发生,增加骨水泥灌注量;两者联合运用有利于伤椎高度和形态维持、稳定脊柱局部生物力学,减少伤椎再骨折和邻椎骨折发生。

艾尔凡·雪合来提[6](2020)在《三种方法治疗椎体压缩性骨折的疗效Meta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系统评价方法对比经皮穿刺球囊扩张椎体成形术、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与非手术治疗椎体压缩性骨折的疗效。方法:按照Cochrane系统评价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20082018.8)、The Cochrane Library、PubMed(20082018.8)、Medline、Embase数据库。使用随机对照试验(RCT)比较经皮穿刺球囊扩张椎体成形术、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与非手术治疗椎体压缩性骨折的疗效。纳入的研究使用Cochrane协作网推荐的方法对所有数据进行系统评估。使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以观察森林显示图的分析特征和结果。结果:共纳入6篇RCT,共计984例患者,其中手术组489例及非手术组495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1)通过比较手术组和非手术组的VAS视觉模拟评分结果的比较可以看出椎体强化术可有效缓解患者疼痛。(2)功能评定量表的结果表明椎体强化术治疗与保守治疗椎体压缩性骨折可明显改善患者功能。(3)患者生活质量评定结果说明手术治疗可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4)手术亚组间分析结果表明PVP较保守治疗的疼痛缓解作用更好,而PKP并没有表现出此差异。结论:经皮椎体成形术在缓解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疼痛方面优于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两种术式均能改善患者椎体功能,但是,两种术式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不明显。

李志鲲[7](2020)在《改良交叉穿刺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生物力学分析及临床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经皮椎体成形术因止痛效果好、能迅速改善老年人生活质量,被广泛应用于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但随访中发现术后椎体塌陷的发生率极高,并且有可能出现更为严重的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健康,越来越受到脊柱外科医师的关注。椎体塌陷的影响因素有很多,近期研究发现骨水泥分布与椎体塌陷关系密切,临床中我们使用改良交叉穿刺技术控制骨水泥分布,获得良好的骨水泥分布以降低术后椎体塌陷的发生,但缺乏相关的研究依据及经验总结。本研究从生物力学和临床应用两方面对改良交叉穿刺技术进行分析,探究这种改良穿刺方法的可行性及疗效,以及在改善椎体成形术后椎体塌陷中的作用,为临床工作提供新思路及理论依据。第一部分低骨量椎体压缩骨折的猪脊柱离体模型建立目的对传统的乙二胺四乙酸(EDTA)化学脱钙法进行改良,建立低骨量椎体压缩骨折的体外动物模型(猪)并进行多维度低骨量验证,为后期的生物力学研究提供低骨量动物模型。材料与方法获得24节单节段成熟家猪的胸腰椎,随机非均等分为实验组(20节)和对照组(4节)。采用改良体外EDTA溶液脱钙法降低猪椎骨的骨密度(BMD)。采用双能X线吸收法测定区域BMD,通过QCT扫描评估体积BMD,使用Micro-CT评估骨小梁的形态。对脱钙前后的组织使用HE染色和钙盐染色观察组织学特性。对低骨量标本使用材料试验机进行单轴压缩测试并记录杨氏模量、屈服应变、最终应变、屈服压力和最终压力。最终将椎体破坏建立低骨量椎体压缩骨折模型,使用X线进行骨折模型验证。统计学方式选用描述性分析、t检验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1)实验组脱钙后4周时所有椎体骨密度均小于0.75g/cm2,均处于低骨量状态。脱钙前后骨密度存在显着性差异(1.18±0.12g/cm2,0.58±0.06 g/cm2)(P<0.05)。(2)QCT扫描显示标本脱钙4周后实验组骨皮质BMD(189.2±41.2mg/cm3)和骨松质BMD(66.3±13.5mg/cm3)均小于对照组骨皮质BMD(611.8±31.5mg/cm3)(P<0.01)和骨松质BMD(329.1±53.1mg/cm3)(P<0.01)。(3)Micro-CT显示脱钙处理后实验组猪椎骨的骨小梁变细、稀疏,间隙增宽。(4)HE染色组织切片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中骨小梁体积不同,骨小梁间连接存在差异,von Kossa钙染色显示实验组中染成黑色的骨小梁密度与对照组相比钙密度明显降低。(5)实验组中脱钙椎体的单轴压缩试验与对照组相比,弹性模量下降79.1%,屈服应力下降73.2%,极限应力下降72.2%,三者差异均具有显着性差异(P<0.001)。猪椎骨模型的弹性模量(R2=0.749,P<0.001),屈服应力(R2=0.808,P<0.001),极限应力(R2=0.753,P<0.001)与BMD呈强正相关。(6)经过压缩破坏后所有椎体呈骨折状态,X线显示椎体前缘压缩,骨皮质不连续。结论(1)在猪椎骨开始脱钙后4周,标本表现出显着的骨质减少且达到目标低骨量状态(小于0.75g/cm2)。(2)使用改良EDTA脱钙法可均一化制备出符合低骨量椎体压缩骨折实验的离体动物模型,模型表现为显着性的骨密度降低、骨形态特征减弱和骨强度下降。(3)改良EDTA脱钙法是一种合适的低骨量建模方法,从影像学、组织学、生物力学方面可以达到实验所需。第二部分改良交叉穿刺椎体成形术在低骨量椎体压缩骨折模型中的生物力学分析目的对比不同穿刺方法形成的骨水泥分布形态和生物力学的差异,分析改良交叉穿刺技术在抗压缩能力的优势,探究理想的骨水泥分布形态及穿刺方法,为明确最佳骨水泥分布形态提供生物力学的理论支持。材料与方法选取第一部分已建立的低骨量猪椎体压缩骨折模型为研究对象,模拟椎体成形术对模型进行定量5ml骨水泥注射,使用4种不同的穿刺方法:实验1组为交叉穿刺形成全椎体的骨水泥分布,实验2组为传统穿刺形成椎体下缘的骨水泥分布,实验3组为传统穿刺形成椎体上缘的骨水泥分布,实验4组为传统穿刺形成椎体中央的骨水泥分布,建立4种骨水泥分布图形后使用X线进行确认,另选4个低骨量猪椎体压缩骨折模型为对照组不注射骨水泥,对所有标本使用材料试验机进行单轴压缩测试并记录屈服载荷、极限载荷、应力和刚度,并建立载荷-位移曲线,使用CT三维重建测量骨水泥弥散体积并计算弥散系数。对比不同骨水泥分布下的生物力学,观察并分析不同骨水泥分布的CT三维重建形态,研究骨水泥分布的不同指标与生物力学之间的相关性。统计学方法选用描述性分析、独立样本非参数检验(Mann-Whitney检验)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1)骨水泥注射前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椎体重量无显着性差异。(2)实验1组的骨水泥弥散体积和弥散系数均高于其他3组。(3)不同的骨水泥分布下椎体的载荷和应力均存在差异,极限载荷、屈服载荷和应力从大到小排序均为:全分布型>上分布型>中分布型>下分布型。对照组屈服载荷1.75±0.37KN,极限载荷1.90±0.36KN,应力3.14±0.55Mpa。实验1组屈服载荷4.97±0.79KN,极限载荷5.24±0.66KN,应力9.43±1.59Mpa。实验2组屈服载荷2.28±0.27KN,极限载荷2.39±0.26KN,应力3.94±0.64Mpa。实验3组屈服载荷4.46±0.39KN,极限载荷4.69±0.43KN,应力7.9±1.36Mpa。实验4组屈服载荷2.91±0.42KN,极限载荷3.08±0.39KN,应力5.17±0.61Mpa。(4)实验组中少数模型在骨水泥注射后刚度高于骨水泥注射前,但实验组中所有模型骨水泥注射后的刚度均没有恢复到未骨折前的椎体刚度。实验1组骨水泥注射前后的刚度分别为2.28±0.62KN/mm,2.55±0.36KN/mm。实验2组骨水泥注射前后的刚度分别为2.70±0.42KN/mm,2.68±0.45KN/mm。实验3组骨水泥注射前后的刚度分别为2.49±0.48KN/mm,1.77±0.59KN/mm,实验4组骨水泥注射前后的刚度分别为2.12±0.20KN/mm,1.88±0.41KN/mm。(5)组间对比显示交叉穿刺形成的骨水泥高度更高,P=0.004<0.05,总弥散体积更大,P=0.029<0.05,这可能是由于交叉穿刺两个骨水泥流出通道建立在不同的位置,导致骨水泥的弥散方向不同。(6)组间对比显示交叉穿刺组可获得更高的骨水泥高度占比,P=0.004<0.05,但上终板距离组间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8>0.05。(7)相关性分析显示骨水泥高度和骨水泥高度占比与极限载荷和应力成正相关,上终板距离与极限载荷和应力成负相关,骨水泥弥散体积与生物力学无显着性相关,即骨水泥需要分布越高、高度占比越大、上终板距离越小,极限载荷和应力越大,另外骨水泥分布差异对刚度无显着影响。结论(1)低骨量猪椎体压缩骨折模型注射骨水泥后,所有类型的骨水泥分布模型均增加了骨折椎体的载荷力及应力,但所有骨水泥分布类型均未恢复椎体初始刚度。(2)骨水泥高度和骨水泥高度占比与极限载荷和应力成正相关,上终板距离与极限载荷和应力成负相关,骨水泥弥散体积与生物力学无显着性相关,即骨水泥需要分布越高、高度占比越大、上终板的距离越小,极限载荷和应力越大。(3)骨水泥分布差异与椎体刚度不存在显着相关。(4)交叉穿刺形成的骨水泥分布在生物力学方面具有显着优势,形成的全分布骨水泥具有高载荷力和应力。第三部分改良交叉穿刺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目的对比交叉穿刺技术与传统穿刺技术在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不同穿刺法形成骨水泥分布图形的差异,探究椎体成形术后椎体塌陷的高危影响因素。材料与方法前瞻性研究获得70例交叉穿刺椎体成形术病例,随访时间大于1年且骨水泥注射量4-6ml,回顾性随机选取70例使用传统穿刺椎体成形术的病例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之间的一般数据:性别、年龄、骨折节段、骨密度、骨水泥注射量、术后卧床时间、手术时间、随访时间。影像学:伤椎高度、楔形角、后凸角、骨水泥弥散体积、弥散系数。功能评分:VAS、ODI、奥多姆标准。并发症:骨水泥渗漏、椎体塌陷、临椎骨折等。观察不同穿刺下骨水泥分布的CT三维重建图像差异,分析弥散系数与椎体塌陷高度的相关性,探究椎体塌陷对患者满意度的影响,并进行椎体塌陷的高危因素分析。统计学分析使用t检验、卡方检验及LSD检验进行对比分析,以及Pearson相关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一般数据a.组间对比显示年龄,性别,骨密度,骨折节段,骨水泥注射量,术后卧床时间和高度压缩比不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b.组间手术时间和随访时间存在显着性差异(P<0.01)。手术时间交叉穿刺组和传统穿刺组分别为29.0±8.6min和20.7±10.2min。随访时间交叉穿刺组和传统穿刺组分别为15.37±3.9月和23.5±10.6月。(2)影像数据a.组内对比:交叉穿刺组和传统穿刺组中脊柱后凸角、伤椎楔形角、椎体前缘高度,椎体中段高度在术前与术后1天的数据间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椎体后缘高度在术前与术后的数据间不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交叉穿刺组中后凸角、楔形角、前缘高度、中段高度及后缘高度在术后1天、术后3月、术后6月及术后12月之间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但从数据可以看出后凸角、楔形角在随访时逐渐缓慢增大,前缘高度、中段高度及后缘高度在随访时逐渐缓慢减小。传统穿刺组中后凸角、楔形角、前缘高度、中段高度及后缘高度在术后1天、术后3月之间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但后凸角、楔形角、前缘高度、中段高度及后缘高度在术后3月、术后6月及术后12月之间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椎体后缘高度在随访期间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b.组间对比:交叉穿刺组和传统穿刺组在术前脊柱后凸角、脊柱楔形角、伤椎的前缘、中段、后缘高度均不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交叉穿刺组和传统穿刺组在术后1天、术后3月脊柱后凸角、脊柱楔形角、伤椎的前缘、中段、后缘高度也不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间在术后6月和12月间脊柱后凸角、脊柱楔形角、伤椎的前缘、中段高度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c.两组间骨水泥弥散体积及弥散系数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交叉穿刺法获得的骨水泥分布区域要大于传统穿刺法。(3)功能评分:两种手术方式在疼痛缓解和功能改善方面类似,两组在术前与术后1天VAS评分和ODI评分有显着性差异(P<0.05)。术后3月、6月及12月组间VAS评分和ODI评分无显着性差异(P>0.05)。末次随访的总体疗效奥多姆标准方面存在差异,交叉穿刺组优于传统组,交叉穿刺组末次随访奥多姆标准中优和良的评分高于传统穿刺组。(4)并发症:交叉穿刺组在术后并发症方面优于传统穿刺组,其中椎体塌陷和后凸畸形的发生率明显低于传统穿刺组。两组间椎体塌陷发生率存在显着性差异,分别为18.6%(13人)和78.6%(55人),P<0.05。两组间后凸畸形也存在显着性差异,分布为17.1%(12人)和78.6%(55人),P<0.05。(5)骨水泥三维CT重建显示交叉穿刺组形成的骨水泥高度比传统穿刺更高,交叉穿刺组骨水泥中的孔隙比传统穿刺组更多,弥散体积更大,传统穿刺与交叉穿刺形成的骨水泥分布图形存在差异。(6)弥散系数能客观的反应骨水泥分布情况,弥散系数与椎体高度丢失率成反比,既弥散系数越大椎体高度丢失率越低,r=-0.713,R2=0.508。(7)塌陷组与非塌陷组在术后3月、6月及12月的VAS和ODI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末次随访Odom标准在塌陷组80.9%为满意,19.1%为差。末次随访Odom标准在非塌陷组79.1%为优,18.1%为良。说明椎体是否塌陷将影响患者的满意度,发生塌陷后患者满意度显着降低。(8)回归分析显示使用传统穿刺方法、骨密度≤-3、弥散体积<7.5、弥散系数<1.5、高度恢复比≥100%、楔形角恢复比≥50%的患者更容易发生椎体塌陷。(9)交叉穿刺法和传统穿刺法形成的全分布骨水泥病例对比发现,骨水泥全分布形成率分别占97.1%(68/70),12.8%(9/70),两组间骨水泥注射量、弥散系数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弥散体积无显着性差异,P>0.05。交叉穿刺组椎体塌陷发生率(更高)和临椎骨折发生率(更低)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1)对比传统穿刺,交叉穿刺注射骨水泥形成弥散系数更大,骨水泥分布图形存在差异。交叉穿刺组形成的骨水泥高度比传统穿刺更高,孔隙比传统穿刺组更多。(2)交叉穿刺PVP治疗OVCF术后3月内疗效与传统穿刺类似,术后6月时交叉穿刺组表现出良好的椎体抗压缩能力,传统穿刺组椎体塌陷发生率远高于交叉穿刺组。(3)弥散系数能客观的反应骨水泥分布情况,在一定的骨水泥注射量下,弥散系数与椎体高度丢失率成反比,既弥散系数越大椎体高度丢失率越低。(4)传统穿刺方法、骨密度≤-3、弥散体积<7.5、弥散系数<1.5、高度恢复比≥100%及楔形角恢复比≥50%的患者更容易发生椎体塌陷。(5)交叉穿刺方法的骨水泥全分布图形形成率明显优于传统穿刺方法,传统穿刺组需要注入更多的骨水泥,椎体塌陷率更低,但显着增加了临椎骨折发生率。

李凯明,王尚全,李玲慧,朱立国,张清,谢瑞[8](2020)在《囊袋技术与经皮穿刺椎体后凸成形治疗胸腰椎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评价改善伤椎术后cobb角及减少骨水泥渗漏的Meta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目前对于囊袋技术与经皮穿刺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胸腰椎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是否存在差异尚有争论。目的:通过系统评价比较囊袋技术与经皮穿刺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胸腰椎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在2019年2月之前公开发表在中国知网(CNKI)、万方、维普、CBM、EMBASE、MEDLINE及Cochrane图书馆数据库中的所有关于囊袋技术与经皮穿刺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胸腰椎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的随机对照研究和国内外临床试验。由2位研究员独立进行文献筛选、数据提取,按Cochrane协作网标准对纳入随机对照试验逐个进行质量评价,对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用Rev 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与结论:(1)最终纳入6篇随机对照试验,共517例患者,其中囊袋技术组257例,经皮穿刺椎体后凸成形术组260例;(2)Meta分析结果显示:两种术式在改善胸腰椎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患者目测类比评分(MD=0.00,95%CI:-0.09-0.10,P=0.94)、椎体高度恢复(SMD=0.11,95%CI:-0.26-0.48,P=0.57)、治疗后ODI功能障碍评分(MD=1.47,95%CI:-0.45-3.39,P=0.13)等方面差异均无显着性意义,但在术后cobb角(MD=-1.08,95%CI:-1.47至-0.70,P <0.000 01)、骨水泥渗漏率(RR=0.24,95%CI:0.13-0.45,P <0.000 01)方面均有显着性意义;(3)上述结果证实,与经皮穿刺椎体后凸成形术相比,囊袋技术在改善伤椎术后cobb角及减少骨水泥渗漏等并发症发生率方面具有显着优势,在目测类比评分、椎体高度恢复、ODI功能障碍评分等临床疗效相似,因此后期仍需大量高质量的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提供更充足的证据。

陈小军[9](2019)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PVP术后手术椎体再发骨折的危险因素及其防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后手术椎体再发骨折的危险因素及其防治策略。方法:选择2015年4月2018年4月在安仁县人民医院外四科(脊柱神经外科)行PVP手术治疗的OVCF患者186例,根据患者PVP术后是否发生手术椎体骨折分为A组(再发骨折组)35例、B组(未再发骨折组)151例。对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患者性别、年龄、体重指数、骨密度、骨水泥注入量、术前VAS评分、既往史(包括吸烟史、酗酒史、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病)、椎体骨折分级、骨折椎体数、手术入路、骨水泥渗漏、抗骨质疏松治疗。对可能影响患者术后手术椎体再骨折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比较两组患者基本资料,结果显示,两组患者骨密度、年龄、二次外伤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性别、体重指数、既往史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情况,结果显示,两组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渗漏、抗骨质疏松治疗以及骨水泥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术前VAS评分、椎体骨折分级、骨折椎体数以及手术入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对上述单因素分析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各因素进一步采取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抗骨质疏松治疗、骨密度、二次外伤以及骨水泥分布情况进入回归模型(P<0.05),为影响患者PVP术后手术椎体再骨折的独立危险因素。(4)本文35例骨质疏松性椎体术后手术椎体再骨折患者中,其中给予保守治疗患者11例,其余患者均再次行PVP手术治疗,均采用前次手术对侧椎弓根入路,术中有5例患者出现骨水泥少量渗漏,主要考虑与再骨折椎体存在裂隙,患者术后均未出现神经损伤症状,均获得满意疗效。结论:骨质疏松持续进展、二次外伤以及骨水泥分布不均匀是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PVP术后手术椎体再骨折的独立危险因素,而抗骨质疏松治疗是患者术后手术椎体再骨折的保护因素。对于患者术后的防治,需要重视对患者的抗骨质疏松治疗,提高患者骨密度,同时注意预防二次外伤以及骨水泥分布不均匀。

刘卫华,倪正义,曹锋,程清洲[10](2019)在《椎体成形术和椎体后凸成形术对临近椎体和椎间盘的生物力学影响》文中研究指明为了探讨椎体成形术和椎体后凸成形术对邻近椎间盘和椎体的力学影响,本研究将8个脊柱功能单元(T12L2节段:包括3个椎体和2个椎间盘)分别行中间椎体骨折后,在中间椎体行磷酸钙骨水泥椎体成形术和椎体后凸成形术,并测量骨折前、两种方法成形后的中间椎体及相邻椎体生物力学指标。研究显示,椎体成形术FSU中间椎体成形后整体刚度和强度无影响;椎体后凸成形术后整体刚度和强度较骨折前仍无明显变化;椎体成形术后强化椎体自身最大载荷和刚度均明显升高,邻近椎体刚度降低但不显着(p>0.05),对邻近椎间盘高度影响明显(p<0.01);椎体后凸成形术中间椎体成形后邻近椎体刚度降低(p<0.01),但降低程度远小于强化椎体本身刚度的增加幅度,对邻近椎间盘高度影响明显(p<0.01),L1上终板、T11下终板应力值无明显增加(p>0.05);椎体后凸成形术后T11/12、T12/L1椎间盘应力值较术前显着增加(p<0.05);椎体后凸成形术后L1上终板、T11下终板应力分布术后较术前明显增加(p<0.05);T11/12、T12/L1椎间盘应力值术后较术前显着增加(p<0.05),两种强化方式术后不同部位应力均无显着性差异,椎体后凸形成术后的后凸Cobb角显着小于椎体形成术,且骨水泥渗透率明显少于椎体形成术。本研究表明,椎体成形术有效改善了脊柱功能单位的生物力学性能,并未对整体力学性能产生较大的影响,但强化部位上下相邻椎体生物力学性能发生改变可能提高继发骨折的发生率。

二、椎体成形术和后凸成形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椎体成形术和后凸成形术(论文提纲范文)

(2)椎体浸润麻醉与局部浸润麻醉在PVP术中的效果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写表
第一章:绪论
第二章:材料与方法
    1. 一般信息
        1.1 纳入标准
        1.2 排除标准
    2.
        2.1 术前诊治过程
        2.2 手术技术
        2.3 术中及术后治疗
    3. 观察指标
    4. 统计方法
第三章:结果
    3.1 联合组和局部麻醉组在每个时间点的心率值比较
    3.2 联合组与局部麻醉组各时间点SpO2值的比较
    3.3 联合组和局部麻醉组在每个时间点的MAP值比较
    3.4 联合组与局麻组各时间点VAS的比较
第四章:讨论
第五章: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经皮椎体成形术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3)治疗骨质疏松症椎体压缩性骨折之经皮椎体穿刺后凸成形术中两种术式疗效和并发症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2 资料和方法
3.结果
4.讨论
5.结论
6.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 椎体成形术和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4)骨填充网袋椎体成形术治疗周壁破损型胸腰椎压缩性骨折预后不良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Introduction
1 对象和方法Subjects and methods
    1.1 设计
    1.2 时间及地点
    1.3 对象
    1.4 材料
    1.5 方法
        1.5.1 手术方法
        1.5.2 术后处理
        1.5.3 影像学及骨密度检查
    1.6 主要观察指标
        1.6.1 椎体平均高度及Cobb角
        1.6.2 目测类比评分
        1.6.3 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
        1.6.4 并发症
    1.7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Results
    2.1 参与者数量分析
    2.2 试验流程
    2.3 随访结果
    2.4 不良反应
3 讨论Discussion
    3.1 经皮椎体成形术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临床应用的优势和不足
    3.2 骨填充网袋椎体成形术治疗OVCF的特点
    3.3 骨填充网袋椎体成形术治疗OVCF的不良预后
        3.3.1 骨水泥渗漏
        3.3.2 邻近椎体骨折
        3.3.3 术后疼痛
    3.4 研究的不足之处

(5)体位复位联合骨水泥分次灌注椎体成形术治疗轻、中度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二、围手术期处理及手术方法
    三、数据获取及处理
结果
    一、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术前资料比较
    二、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三、并发症指标及其他情况比较
讨论
    一、OVCFs的病理发生机制
    二、OVCFs的治疗现状
    三、该治疗方法对伤椎高度恢复和维持的意义
    四、该治疗方法对预防骨水泥渗漏的意义
    五、该治疗方法对OVCFs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
    六、该治疗方法的其他并发症讨论
    七、该治疗方法的注意事项
    八、本研究的局限性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微创外科治疗现状
    参考文献
典型病例
英文缩略语与中文对照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附录
致谢

(6)三种方法治疗椎体压缩性骨折的疗效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内容与方法
    1 技术路线图
    2 文献检索
    3 研究对象
    4 质量评价
    5 资料提取
    6 数据处理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导师评阅表

(7)改良交叉穿刺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生物力学分析及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低骨量椎体压缩骨折的猪脊柱离体模型建立
    研究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改良交叉穿刺椎体成形术在低骨量椎体压缩骨折模型中的生物力学分析
    研究对象与方法
    结果
    数据分析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改良交叉穿刺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
    研究对象与方法
    结果
    数据分析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典型病例
    典型病例-传统穿刺
    典型病例-交叉穿刺
全文总结
创新点
综述
    综述一 椎体成形术中骨水泥材料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经皮椎体成形术中骨水泥弥散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英文缩写词表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8)囊袋技术与经皮穿刺椎体后凸成形治疗胸腰椎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评价改善伤椎术后cobb角及减少骨水泥渗漏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文章快速阅读:
文题释义:
0引言Introduction
1 资料和方法Data and methods
    1.1 文献检索
    1.2 文献纳入与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1.2.2 排除标准
    1.3 结局指标
    1.4文献筛选及数据提取
    1.5 文献方法学质量评价
    1.6 统计分析方法
2 结果Results
    2.1 文献检索及筛选结果
    2.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文献质量和偏倚风险评价
    2.3 Meta分析结果
        2.3.1 两组目测类比评分比较
        2.3.2 两组ODI功能障碍评分比较
        2.3.3 两组椎体高度恢复情况比较
        2.3.4 两组病椎Cobb角的变化
        2.3.5 骨水泥渗漏率
        2.3.6 敏感性分析
3 讨论Discussion
    3.1有效性分析
    3.2 安全性分析
    3.3微创手术的前景
    3.4研究的局限性

(9)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PVP术后手术椎体再发骨折的危险因素及其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词汇缩写
第1章 前言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2.1 临床资料
    2.2 OVCF诊断标准
    2.3 PVP术后手术椎体再骨折诊断标准
    2.4 研究纳入标准
    2.5 研究排除标准
    2.6 研究方法
    2.7 统计学分析
第3章 结果
    3.1 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比较
    3.2 两组手术相关情况比较
    3.3 影响PVP术后手术椎体再骨折相关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3.4 再发骨折患者的治疗
第4章 讨论
    4.1 性别与手术椎体再骨折的关系
    4.2 年龄与手术椎体再骨折的关系
    4.3 骨水泥注入量与手术椎体再骨折的关系
    4.4 骨水泥渗漏与手术椎体再骨折的关系
    4.5 骨密度与手术椎体再骨折的关系
    4.6 二次外伤与手术椎体再骨折的关系
    4.7 骨水泥分布情况与手术椎体再骨折的关系
    4.8 抗骨质疏松治疗与手术椎体再骨折的关系
    4.9 手术椎体再骨折治疗的进展
    4.10 手术椎体再骨折预防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所获发明专利
致谢

(10)椎体成形术和椎体后凸成形术对临近椎体和椎间盘的生物力学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结果与分析
    1.1 两种方式骨折成型前后FSU的整体刚度和强度的变化
    1.2 骨折前及椎体成形术后中间椎体及相邻椎体和椎间盘力学性质变化
    1.3 垂直载荷下术前和术后不同部位应力
    1.4 不同椎体强化方式术后椎体高度、后凸Cobb角和骨水泥渗漏率比较
2 讨论
3 材料与方法
    3.1 实验材料
    3.2 标本处理方法
    3.3 力学模型的建立
    3.4 统计学方法

四、椎体成形术和后凸成形术(论文参考文献)

  • [1]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研究与进展[J]. 范忠明,姜雨晨,狄黎青. 老年医学与保健, 2021(03)
  • [2]椎体浸润麻醉与局部浸润麻醉在PVP术中的效果对比[D]. Marofe Hossain. 扬州大学, 2021(08)
  • [3]治疗骨质疏松症椎体压缩性骨折之经皮椎体穿刺后凸成形术中两种术式疗效和并发症的Meta分析[D]. 高飞.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4]骨填充网袋椎体成形术治疗周壁破损型胸腰椎压缩性骨折预后不良分析[J]. 井万里,张涛,滕东辉,石涛,周强.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1(10)
  • [5]体位复位联合骨水泥分次灌注椎体成形术治疗轻、中度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研究[D]. 朱振. 苏州大学, 2020(09)
  • [6]三种方法治疗椎体压缩性骨折的疗效Meta分析[D]. 艾尔凡·雪合来提. 新疆医科大学, 2020(07)
  • [7]改良交叉穿刺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生物力学分析及临床应用研究[D]. 李志鲲. 苏州大学, 2020(06)
  • [8]囊袋技术与经皮穿刺椎体后凸成形治疗胸腰椎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评价改善伤椎术后cobb角及减少骨水泥渗漏的Meta分析[J]. 李凯明,王尚全,李玲慧,朱立国,张清,谢瑞.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0(04)
  • [9]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PVP术后手术椎体再发骨折的危险因素及其防治[D]. 陈小军. 南华大学, 2019(01)
  • [10]椎体成形术和椎体后凸成形术对临近椎体和椎间盘的生物力学影响[J]. 刘卫华,倪正义,曹锋,程清洲.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2019(06)

标签:;  ;  ;  ;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