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与现实之间——许江访谈

历史与现实之间——许江访谈

一、在历史与现实之间——许江访谈(论文文献综述)

史慧[1](2020)在《诗性的深思 ——许江“葵园”系列作品研究》文中认为油画是舶来画种,中国人深入学习和研究也是近百年的事。中国油画经历了几代艺术家不懈的探索,时至今日油画的多样性探索已全面展开。而中国的油画艺者始终没有忘记扎根于本民族传统文化的沃土和中国传统的艺术精神,将西方和东方的可资借鉴的东西融入,以油画为入口,表现与中国人独特的审美传统和理想相通的精神内涵。我们的前辈艺术家林风眠、吴大羽、吴冠中等先生们,在他们的艺术里,充满了东方的诗性品质。吴冠中先生认为,一切艺术的感人在于诗性的力量。在中国现当代的艺术家中,许江是为数不多的继承了这种诗性品质的艺术家之一。许江虽游学西方,但少年时曾受过深厚的传统文化的滋养,在他的精神世界里,始终蕴含着东方的生命传统中某些诗性隽永的东西,和生命之初就埋下根源的东西。本文主要围绕许江的“葵园”系列,立足于中国传统绘画中的诗性,结合葵的画面语言与隐喻意义进行分析和论述。许江的葵并不止于某种过往的历史记忆,沧桑岁月,他想通过对葵园的生命的塑造最终表达一种人文关怀与精神价值,依靠绘画重建提升时代的感受力。论文分四个章节从中国传统绘画中的诗性角度出发,对许江“葵园”绘画中“葵”的诗性语言表达和观念表达进行分析和探索。第一章论述了诗性与绘画的渊源,简述了诗与画融合的历史过程,以及中国传统绘画中诗性思维的形成和表达,进而发展到中国现代绘画中油画艺者对诗性的追求;第二章将许江的“葵”创作按照时间大致归类为三个阶段,介绍“葵”的艺术创作;第三章从意境、用笔、象征、托物言志等方面分析葵园创作中诗性语言的表达。首先从色彩、画面构图、联想、画名等分析画面意境的表达,其次分析“葵”绘画中所借鉴的传统绘画中的笔法特点和书法用笔,最后分析画家运用葵的象征性修辞手法来托物言志。第四章论述“葵园”的观念表达。从隐喻、历史性、人文关怀分析和探索葵园绘画中诗性的沉思。剖析“葵园”的隐喻内涵,通过塑造群葵来塑造一代人的持续的生命况味与情怀的观念表达。从历史性的角度去分析葵园创作,窥探了那段历史的记忆,并且探索“葵园”中画家关于人与自然、人与历史、生命与生存等问题的思考,引发绘画中人文关怀与精神价值的探讨。

王柄权[2](2017)在《德国表现主义绘画的精神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篇论文以“德国表现主义绘画中的精神性”作为研究课题,具体从四个方面展开(一)德国表现主义绘画的精神性源泉;(二)德国表现主义绘画的精神性分析;(三)德国表现主义艺术家的作品分析;(四)德国表现主义绘画对当今艺术的影响。这四个方面构成论文的主体部分。德国表现主义绘画对两次世界大战和资本主义的发展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其独特的表现手法与悲剧意识的完美结合将20世纪德国的时代特征展现的淋淋尽致。同时,由于在动荡的时代爆发了很多社会问题,这一时期,德国的文化出现了真空状态,德国表现主义绘画一方面成为人们寻求心灵慰藉的场所,另一方面在重塑德国的民族性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即使在当今世界艺术界以及对整个人类文明与历史的反思与寻根仍有重大的意义。本篇论文通过对德国表现主义绘画中精神与形式、艺术家与其作品以及当今受其影响的艺术的分析,得出研究结论:精神的传达要从我们的文明的根源出发,回归心灵,从而创造出相应的形式予以显现,这是中国当代绘画发展的必经之路。

宋纪鹏[3](2010)在《论西方表现主义绘画在中国的发展与融合》文中研究说明德国表现主义自诞生以来,凭借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迅速成为西方现代主义艺术流派中的主要力量,其语言面貌与精神内涵迅速传播和影响到其他国家,其最初来到中国是在20世纪20年代。到了20世纪70年代末,表现主义再次以猛烈的势头影响和推动了中国油画的发展,此后具有表现主义特点的中国油画逐步发展壮大,从语言面貌到精神内涵都日趋深化并发展至今。回顾这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历程,正是西方表现主义与中国传统表现性艺术相互融合、渗透的过程。

宋纪鹏[4](2009)在《中国表现主义倾向油画发展新貌》文中研究表明表现主义的画理与画风影响了世界油画创作,在我国的发展尤为迅速,影响了大批的中国油画家,也积极地推进了中国油画的发展。中国表现主义油画成长于20世纪80年代,成型于20世纪90年代,它吸收和借鉴了西方各时期表现主义的艺术特点,并结合了中国本民族的文化传统,以独特的艺术风貌,在中国美术界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进入21世纪后,随着经济、科学、文化的不断发展和更新,中国表现主义油画也在不断地形成着自己新的面貌与特征。

徐沛君[5](2005)在《德国表现主义绘画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文中指出德国表现主义绘画兴起于20世纪初,其风格语言乃至精神内涵都在西方现代主义诸艺术流派中独树一帜。表现主义艺术思潮的产生和繁荣与德意志民族的艺术传统、德国社会的现实处境以及外来文化的影响有关,也间接地反映了20世纪初前后整个欧洲的社会心态。德国表现主义在20世纪20年代传入中国后,其精神要素与中国当时要求变革的文化心态相呼应,由此出现了中国表现主义绘画的初步实践。80年代前后,表现主义再次对中国绘画产生影响,中国绘画从自身的需要出发,对表现主义作了有选择的吸收,并对它作了转化。表现主义传入中国,对中国多样化绘画格局的形成具有促进作用。

吴士新,陶宏[6](2003)在《在历史与现实之间——许江访谈》文中研究指明时值京城瑞雪纷飞之日,新一年的[美术家]栏目再次向广大读者、作者朋友拜年。作为美术家栏目主持,在一年来的编辑工作中,深知美术家创作和生存的甜、酸、苦、辣,也体会到编辑[美术家]栏目的欣喜、窘迫与尴尬。但不论怎样,已呈献给读者的2002年共12期[美术家]栏目,或多或少,总是反映了我国当前各领域各阶层美术家,以及各门类美术创作的大致面貌和基本水准吧。 但是,我们力图使刊物能够更加愉悦人心,使读者朋友欣赏到更多的好作品。因此,不仅是读者朋友,我们做编辑的何尝不愿意艺术家们人人都优秀?我们的[美术家]栏目页页都精采呢?我们已在做出新的努力,并热切期待广大美术家朋友的真情支持。 2003年的[美术家]在栏目设置上有所革新,增设[现象]、[案边点滴]等分栏目。[现象]分栏目旨在从学理层面,关注和介绍当代美术领域的流派及风格倾向;“案边点滴”分栏目旨在通过座谈方式,从技法入手深入探讨美术创作中的实际问题。欢迎诸位共同参与,提供选题。 本期[现象]关注“‘后岭南’与广东新水墨”,通过与广东美术馆馆长王璜生的交谈,探讨“后岭南”及广东新水墨的学理思想及发展状况,以期引起学术关注。[案边点滴]从本期开始,将开始首先通过中国画技法的讨论,尽量具体地探讨中国画的创作问题。今后还将涉及其?

二、在历史与现实之间——许江访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在历史与现实之间——许江访谈(论文提纲范文)

(1)诗性的深思 ——许江“葵园”系列作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 研究缘起
    2. 研究现状与分析
    3. 研究方法
    4. 论文的创新与研究意义
第一章 诗性与绘画的渊源
    1. 有关“诗性”的解读
    2. 中国画与诗的融合
    3. 中国绘画中的诗性智慧
        3.1 儒释道文化影响下绘画的诗性思维
        3.2 传统绘画中的诗性表达
        3.3 中国现代绘画的诗性追求
第二章 许江“葵”创作的三个阶段
    1. 荒野中的“葵园”(2003—2009)
        1.1 远望“葵园十二景”
        1.2 置身全景式葵园
        1.3 媒介的实验性转换
    2. 无根的“葵园”(2010—2015)
    3. 聚焦于“葵盘”(2016—2018)
第三章 “葵园”的诗性语言表达
    1. “葵”的意境表达
        1.1 “灰”和“纯”的设色——深沉而宏大的气质
        1.2 “留白”——画外之意
        1.3 “葵”的联想——象外之意
        1.4 耐人寻味的命名——诗性点题
    2. “葵”的笔法气韵
        2.1 书为心圆——遒劲有力的用笔
        2.2 中国画中的黑密与简放
    3. “葵”的象征性——托物言志
第四章 “葵园”的观念表达
    1. 有关“葵”的隐喻解读
        1.1 远望青春至追寻自我
        1.2 隐喻“向阳花开”的一代群体
        1.2.1 “葵花”意象的诞生
        1.2.2 “贫”与“持”在“葵”中的映射
        1.2.3 一代人的精神原象
        1.3 孤独苦难的生命隐喻
    2. “葵园”绘画中的历史性
        2.1 历史的力量和意志在许江创作中的萌发
        2.2 “葵园”绘画中的历史性以及对历史的反思
        2.3 “葵园”绘画中历史经验的诗化
    3. “葵园”绘画中的人文关怀与精神价值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2)德国表现主义绘画的精神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德国表现主义绘画的精神性源泉
    第一节 德国20世纪初的社会环境
    第二节 德国20世纪初的思想潮流
    第三节“精神性”在德国表现主义绘画语境下的界定
    小结
第二章 德国表现主义艺术家的作品分析
    第一节 康定斯基作品中的精神性分析
        小结
    第二节 马尔克作品中的精神性分析
        小结
    第三节 蒙克作品中的精神性分析
        小结
第三章 德国表现主义绘画的精神性分析
    第一节 德国表现主义绘画中的联想
        小结
    第二节 德国表现主义绘画中的真实
        小结
    第三节 德国表现主义绘画中的自由
        小结
第四章 德国表现主义绘画对当今艺术的影响
    第一节 德国表现主义绘画影响下的当代表现主义艺术的现状
    第二节 受德国表现主义绘画影响的中国当代艺术家的艺术创作思想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5)德国表现主义绘画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绪论
第一章 德国表现主义绘画的概念、特征、渊源与演进
    第一节 德国表现主义绘画的概念与特征
    第二节 德国表现主义绘画的渊源及其演进
第二章 20世纪20至40年代德国表现主义艺术在中国的传播及中国表现主义绘画的实践
    第一节 20年代中国对德国表现主义艺术的译介
    第二节 20世纪早期德国表现主义思潮进入中国时的文化环境
    第三节 30至40年代初中国对表现主义思潮的译介与阐发
    第四节 20至40年代中国表现主义绘画的实践
第三章 20世纪80年代德国表现主义艺术在中国的传播、阐扬与中国表现主义绘画的实践
    第一节 德国表现主义艺术的再度引入
    第二节 80年代国内表现主义的绘画实践与理论探讨
    第三节 新表现主义的导入与初步实践
第四章 90年代以来中国的表现主义与新表现主义绘画
    第一节 90年代表现主义的绘画实践
    第二节 新表现主义绘画的继续发展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表
主要译名对照表

四、在历史与现实之间——许江访谈(论文参考文献)

  • [1]诗性的深思 ——许江“葵园”系列作品研究[D]. 史慧.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2]德国表现主义绘画的精神性研究[D]. 王柄权. 聊城大学, 2017(08)
  • [3]论西方表现主义绘画在中国的发展与融合[J]. 宋纪鹏. 作家, 2010(10)
  • [4]中国表现主义倾向油画发展新貌[J]. 宋纪鹏. 作家, 2009(24)
  • [5]德国表现主义绘画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D]. 徐沛君.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05(06)
  • [6]在历史与现实之间——许江访谈[J]. 吴士新,陶宏. 美术观察, 2003(01)

标签:;  ;  ;  ;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