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思密达 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金孟灵[1](2021)在《醒脾化湿汤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 评价醒脾化湿汤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疗效、临床起效、安全性及复发率。方法 将符合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的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予醒脾化湿汤治疗,对照组予匹维溴铵片治疗,两组疗程均为4周。通过观察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IBS症状尺度表、IBS大便性状问卷、中医证候疗效评分表、IBS生活质量问卷、汉密尔顿焦虑量表以及汉密尔顿抑郁量表等各项评分,对比评估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总体临床疗效、大便性状及排便情况、中医证候疗效以及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精神状况。结果 1.共纳入134例脾虚湿阻型IBS-D患者,符合FAS为133例,其中治疗组66例,对照组67例。PPS患者126名,治疗组62例,对照组64例。2.治疗2周后,治疗组与对照组均有改善,总有效率(FAS分别为56.06%、46.27%;PPS分别为54.84%、51.5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FAS分别为87.88%、55.22%;PPS分别为90.32%、65.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4周与治疗2周后比较,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两组IBS-BSS各项积分及总积分较前改善(P<0.01),生活干扰度单项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4周后,治疗组各项积分及总积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P<0.01);治疗4周与治疗2周相比,治疗组在各项积分及总积分上表现更优(P<0.01),对照组在排便满意度、生活干扰度及总积分上表现更优(P<0.01)。3.大便性状疗效及排便情况:治疗2周后,两组均有改善,总有效率(FAS分别为80.30%、59.70%,PPS分别为85.48%、6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AS为P<0.05,PPS为P<0.01),治疗4周后,两组总有效率(FAS分别为93.94%、70.15%,PPS分别为93.94%、70.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4周比治疗2周疗效更优(P<0.05),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两组患者排便情况较前改善(P<0.01);治疗4周后,两组排便情况较治疗前改善(P<0.01);治疗组治疗4周比治疗2周排便情况更优(P<0.01),对照组治疗4周比治疗2周在排便急迫天数、大便性状等级2项有显着改善(P<0.05,P<0.01)。4.生活质量比较:治疗2周后,两组患者各项积分和总积分与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1),治疗组在情绪状况、精神状态及总积分上优于对照组(P<0.01,P<0.05);治疗4周后,两组均较治疗前更优(P<0.01),治疗组在情绪状况、精神状态、日常社交、工作影响及总积分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4周较治疗2周,治疗组对在各项积分及总积分均明显改善(P<0.01),对照组在日常运动及饮食影响两项有所改善(P<0.05)。5.中医证候疗效比较:治疗2周后,治疗组各项积分及总积分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对照组除倦怠乏力外其余各项及总积分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1)。治疗4周后,两组各项积分及总积分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1),治疗组在泄泻、腹痛、口气及总积分上优于对照组(P<0.05,P<0.01)。治疗4周较治疗2周,治疗组在各项积分及总积分上均有明显改善(P<0.01),对照组除抑郁烦躁外其余各项及总积分均有改善(P<0.05,P<0.01)。6.焦虑状态比较:治疗2周后,两组均较治疗前改善(P<0.01);治疗4周后,两组积分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1),治疗组比对照组更优(P<0.01)。治疗4周较治疗2周,治疗组积分明显降低(P<0.01),对照组积分也有所下降(FAS为P<0.05,PPS为P<0.01,P<0.05)。7.抑郁状态比较:治疗2周后,两组积分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1),治疗组相较于对照组更优(FAS为P<0.01,P<0.05,PPS为P<0.01);治疗4周后,两组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且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4周较治疗2周后,治疗组积分明显降低(P<0.01),对照组积分也有所下降(FAS为P<0.05,PPS为P<0.01,P<0.05)。结论 醒脾化湿汤能发挥醒脾疏肝功效,能有效治疗IBS-D脾虚湿阻证患者;能有效缓解患者肠道症状,改善大便性状,提高生活质量,减轻脾虚湿阻证候,缓解抑郁及焦虑状况;降低IBS-D脾虚湿阻证患者复发率。
赵琪[2](2020)在《火龙灸联合久泻方治疗脾肾阳虚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应用火龙灸联合久泻方治疗脾肾阳虚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旨在通过临床对照研究,评估火龙灸联合久泻方治疗脾肾阳虚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并探讨其对炎性因子的调节作用。方法:纳入2018年1月至2019年11月于潍坊市中医院脾胃病科门诊及住院治疗的符合入选标准的80例脾肾阳虚IBS-D患者,采用随机分组方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匹维溴铵片口服治疗;治疗组予以火龙灸联合久泻方治疗。两组进行连续2周的治疗。观察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肠易激综合征症状严重程度量表积分,并对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炎性因子血清IL-6、IL-8进行检测。应用SPSS20.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中医证候积分: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中医证候总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1),且治疗后治疗组中医证候总积分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在腹泻、腹胀、畏寒肢冷、腰膝酸软、倦怠乏力、不思饮食症状的改善上均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对照组对畏寒肢冷、腰膝酸软、不思饮食症状改善不明显(P>0.05);在腹痛症状的改善上,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相当(P>0.05)。(2)肠易激综合征症状严重程度量表积分: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IBS-SSS量表积分均低于治疗前(P<0.01),治疗组治疗后的IBS-SSS量表积分显着低于对照组(P<0.01)。(3)血清炎性因子: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后血清IL-6、IL-8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P<0.01),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1)。(4)临床疗效:基于中医证候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87.50%,对照组总有效率65.00%,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基于IBS-SSS量表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90.00%,对照组总有效率72.50%,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5)安全性: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1)火龙灸联合久泻方治疗脾肾阳虚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较匹维溴铵疗效更显着,能有效改善临床症状,减轻炎症反应。(2)火龙灸联合久泻方在治疗过程中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该方法安全可行,在临床治疗中可进一步应用、推广。
赵小云[3](2020)在《胃关煎加味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参照2017年发布的IBS-D诊疗共识意见对本病的疗效评价,进行胃关煎加味治疗IBS-D的临床对照研究,观察胃关煎加味治疗IBS-D的临床疗效。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对符合观察指标的患者进行分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6例。治疗组予胃关煎加味,对照组予匹维溴铵片,1周为1疗程,共治疗4疗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主要疗效指标(腹痛、排便异常)及次要疗效指标(中医证候评价、IBS-SSS),并随访复发情况,釆用SPSS20.0统计软件对整理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1)主要疗效指标比较:(1)治疗2疗程,腹痛程度、粪便性状应答率及二者联合应答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疗程除腹痛程度应答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两项应答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疗程结束,治疗组效果优于对照组。(2)2疗程腹痛程度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泻频率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疗程时腹痛程度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泻频率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4疗程两组总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主要症状综合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次要疗效指标比较:(1)治疗2、4疗程中医症状腹部冷痛,无统计学意义(P>0.05),黎明即泻、腰膝酸软、形寒肢冷、不思饮食等方面,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证候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93.94%,对照组总有效率78.79%,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结束两组患者IBS-SSS评分,除腹痛程度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项评分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复发率比较:2个月成功随访19例,治疗组复发1例,对照组复发3例;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关煎加味治疗在改善主要疗效指标及次要疗效指标的综合疗效均优于对照组,但在单一症状腹痛方面与对照组相比效果无明显差异;综上所述,胃关煎加味治疗IBS-D疗效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及深入研究。
纪学敏[4](2019)在《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美国诊疗现状及岭南火针疗法对其脾肾阳虚证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拟利用公开的NAMCS调查数据库,分析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在美国的疾病情况,了解IBS-D患者在美国的治疗现状及趋势。通过NAMCS调查数据库发现,IBS-D病例在美国普通人群中并不少见,而在治疗方面,中草药、针灸等中医传统疗法较少被美国患者使用。笔者导师林国华教授应用岭南火针疗法治疗临床各种疾病已达数十载,颇具疗效。此疗法用于治疗IBS-D可避免药物的副作用,其临床应用广泛,而IBS-D是其典型的优势病种之一。为提高IBS-D的治愈率,降低其复发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充实美国对IBS-D的治疗方法,以及推广岭南火针疗法在美国的运用与发展,笔者遂开展以岭南火针疗法治疗IBS-D脾肾阳虚证的临床研究。方法:第一部分:利用2006至2014年间,NAMCS的调查数据进行分析。纳入相关病例,从基本人口学特征、基本健康情况、消化道相关合并症、消化道外合并症、就诊基本情况、相关检验及检查情况、非药物疗法、药物疗法、接诊健康服务提供者专科情况、接诊健康服务提供者类型等方面进行研究,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以了解IBS-D在美国的疾病情况,以及该疾病美国的治疗现状及趋势。第二部分:本研究前瞻性随机对照的临床试验的研究方法。研究对象选取2018年01月至2019年01月期间,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门诊和针推康复中心就诊的病人,严格遵照纳入标准筛选出96例合格受试者,采取随机对照试验的方式,将患者随机分配至A、B、C三组治疗过程中共脱落6例,因疗程不满总疗程的1/2,故予以剔除,且不进入最后的数据统计研究,最后符合标准的A组(岭南火针组)、B组(常规针刺组)和C组(西药组),每组各30例,疗程为4周。采用中医泄泻症候积分量表以及IBS-QOL生存质量评价量表,对三种治疗方案治疗前后的疗效进行评价、统计、对比及分析。治疗结束1个月后随访,比较复发率。本研究以三个研究组做自身及组间治疗前、后以及随访对照。本研究未运用盲法,为开放式研究。取穴:神阙、天枢、上巨虚、大肠俞、阴陵泉、肾俞、命门、关元、脾俞、足三里,神阙穴统一采用回旋灸法。操作:A组(岭南火针疗法组):先以安尔碘将腧穴局部消毒,然后涂抹少量万花油于点刺部位,将针尖及针身烧红透亮,采用迅速高频浅点刺法,浅点刺不留针,深度不超过0.1mm,以100次/分的点刺速度,每穴点刺5次,在火针点刺前后涂抹万花油可缓解患者灼痛感并促进火针伤口愈合,每周治疗2次,共4周。B组(常规针刺组):采取仰卧、俯卧位交替针刺的方法。①采取仰卧位:以快速进针手法针刺天枢、上巨虚、阴陵泉、关元、足三里,神阙穴采用回旋灸法,进针完成后,嘱受试者不可轻易自主改变体位,以免发生针刺不良事件。每3~5分钟行针一次,行捻转补法,留针30分钟;②患者后取俯卧位,针刺大肠俞、肾俞、命门、脾俞,进针完毕后,嘱志愿者不可轻易改变体位,以免发生针刺意外。每3~5分钟行针一次,行捻转补法。留针30分钟。前后各针1次为完成1次治疗。每周治疗2次,共4周。C组(西药组):匹维溴铵片(得舒特)(法国,批号:H2011022生产厂家:法国苏威制药)每次50mg,tid,口服,进餐时用水吞服,不可咀嚼或掰碎药片,不要在卧位时或临睡前服用。疗程:3组患者均治疗4周后观察疗效,治疗结束1个月后进行随访,患者治疗期间均停用其它疗法,嘱咐患者清淡饮食,忌食辛辣、生冷等刺激性食物,避免劳累、受凉,情绪放松、心情舒畅。结果:第一部分:1、美国IBS-D患者的人口学特征及各项基本健康资料与患病的相关性。我们纳入2006-2014年间NAMCS的数据。经分析,美国每年患病例数新增趋势稳定。其中,年龄、性别、人种与支付方式皆为有显着相关性的人口学特征因素(P<0.05),其中女性患病人数比男性更多,且具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发现IBS-D的分布与地域无显着相关性(P>0.05)。在纳入病例中安排全血分析、乙状结肠-直肠镜检查等两个因素与是否患有IBS-D也存在显着相关,且IBS-D病例中安排乙状结肠-直肠镜检查的例数更多(0R>1且P<0.05)。在接诊健康服务提供者专科情况方面,接诊的健康服务提供者的专科情况与患IBS-D间的相关性显着;在接诊健康服务提供者类型方面,医师接诊与是否为IBS-D病例间存在显着相关性,其中IBS-D病例者中由医师接诊的人数更多(OR>1且P<0.05);而接诊者为医学助手、护师/助产士、注册/执照护士以及其他健康服务提供者则未发现与IBS-D间存在显着相关性(P>0.05)。2、美国IBS-D患者的合并的疾病或症状与患病的相关性。在IBS-D患者的基本健康情况因素方面,烟草使用情况、BMI以及是否合并糖尿病是显着的相关因素,且合并糖尿病的IBS-D病例更少(0R<1且P<0.05);但是否合并高血压、高血脂以及哮喘与IBS-D间均未发现显着相关性(P>0.05)。在消化道相关合并症方面,消化不良、胃轻瘫、腹胀、腹痛、腹泻、便秘以及胃食管反流等症状或疾病都与IBS-D患病存在显着相关性,且上述症状或疾病在IBS-D病例中更为多见(OR>1且P<0.05)。在消化道以外的合并症方面,背痛、抑郁与IBS-D患病之间存在显着相关,而且从病例计数中发现,IBS-D患者合并抑郁的病例较多(OR>1且P<0.05);甲状腺功能减退、慢性疲劳综合症、过敏性鼻炎、骨关节疾病、头痛、多尿/夜尿等则与IBS-D间则未发现显着的相关性(P>0.05)。3、美国IBS-D患者的治疗与患病的相关性。在非药物疗法方面,饮食/营养调节、替代疗法、心理疗法等与IBS-D间存在显着相关性(P<0.05),其中IBS-D病例者更多采用饮食/营养调节以及替代疗法作为非药物治疗的手段(OR>1且P<0.05);而运动锻炼和针刺治疗都未发现与IBS-D间存在相关性(P>0.05)。在药物疗法方面,是否使用益生元、止泻药、轻泻药、抗生素、解痉剂、抗抑郁药等与IBS-D患病存在显着相关性(P<0.05),IBS-D病例者更多采用益生元、止泻药、轻泻药、解痉剂、抗抑郁药等方案作为药物治疗的手段(OR>1且P<0.05),其中2006-2014年间IBS-D患者的处方用药抗抑郁药物、解痉剂的使用量较其他药物更多。草药产品的使用与IBS-D患病间无显着相关性(P>0.05)。第二部分:1、基线资料比较,治疗前三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中医泄泻症候积分量表评分以及IBS-QOL量表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的病例资料具有可比性。2、总体疗效:在三组总体临床疗效评价中,三组患者总体疗效存在差异,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三组患者总体疗效的组间多重比较中,A组与C组比较,P<0.001,具有统计学意义,A组总体疗效优于C组;A组与B组比较,P=0.033<0.05,具有统计学意义,A组总体疗效优于B组;B组与C组比较,P=0.027<0.05,具有统计学差异,B组总体疗效优于C组。表明岭南火针疗法组的总体疗效优于常规针刺及西药治疗,且常规针刺法的总体疗效优于西药治疗。3、总证候积分:治疗后对三组症状治疗后症状积分总分间比较中,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1)。在进一步的三组患者治疗后症状积分总分检验后检验的多重比较中,A组积分总分均小于B组(P<0.05),同时小于C组(P<0.001),而B组与C组之间治疗后症状积分总分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提示岭南火针疗法较常规针刺、西药治疗更能改善总体症状。三组患者治疗前后各自症状积分总分间的比较中,三组患者的各项症状积分总分在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有显着下降(P<0.05),提示岭南火针疗法、常规针刺与西药此三种治疗措施对改善症状均有一定的作用。对三组患者治疗前后总积分差值比较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在进一步的三组患者治疗后症状积分总分检验后检验的多重比较中,A组患者治疗前后积分总分下降的幅度较B组(P<0.05)、C组(P<0.001)更为显着,而B组与C组之间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总分的差值间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提示提示岭南火针疗法对比常规针刺、西药在改善症状的作用更为明显。4、各临床症状改善。三组患者治疗后积分比较中,可见治疗后“畏寒肢冷”、“腰膝酸痛”、“食欲不振”、“肠鸣”等四个症状的三组间的积分均存在差异(P<0.001),对上述症状积分分别比较提示:三组间大便泄泻、腹胀腹痛、晨起腹痛症状治疗后积分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三种方案对以上症状的疗效无明显差异。对畏寒肢冷、腰膝酸痛症状治疗后积分进行两两组间比较,其中A与B组及A与C组比较均存在差异(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与C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岭南火针疗法治疗方案对畏寒肢冷、腰膝酸痛症状疗效最突出,常规针刺与西药疗效无差异。对食欲不振、肠鸣症状治疗后积分进行两两组间比较,其中A与B组及B与C组比较均存在差异(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与B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岭南火针疗法与常规针刺方法对食欲不振、肠鸣症状疗效无明显差异,但优于西药的疗效。5、患者IBS-QOL生存质量评价。三组患者IBS-QOL生存质量治疗前后各维度得分以及总得分,经统计分析可见,均有显着下降(P<0.05);由此提示岭南火针疗法、常规针刺以及西药三种手段下,均可显着改善IBS-D患者的生存质量。治疗后焦虑不安、行为障碍、躯体意识、社会功能、性行为、人际关系等4个维度的三组间得分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经过多重比较后提示,岭南火针疗法治疗(A组)在焦虑不安、行为障碍、躯体意识、社会功能、性行为、人际关系等维度的得分上均较其他组别(常规针刺以及西药治疗)更具优势,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总得分上,三组间的IBS-QOL量表评分总得分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经多重比较可见,岭南火针疗法治疗后的总得分较其他治疗手段显着下降(P<0.05)。由此,说明岭南火针疗法在改善IBS-D患者生存质量方面较常规针刺及西药治疗更具有优势。三组患者治疗前后IBS-QOL生存质量得分的下降幅度比较,其中焦虑不安、行为障碍、躯体意识、人际关系等4个维度的三组间得分的下降幅度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经过多重比较,岭南火针疗法治疗(A组)在焦虑不安、行为障碍、躯体意识、人际关系得分的下降幅度上较其他组别(常规针刺以及西药治疗)更大,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总得分上,三组间的IBS-QOL量表评分总得分的下降幅度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经多重比较提示,岭南火针疗法治疗后的总得分下降幅度较其他治疗手段更大;提示岭南火针疗法在改善IBS-D患者生存质量方面较常规针刺及西药治疗手段效果更佳。6、远期疗效:停止治疗1个月后,患者症状的复发率A组(7.14%)VS B组(34.61%)VS C组(36.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两两比较,A与B组及A与C组比较,复发率均存在差异(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岭南火针疗法的复发少,远期疗效更稳定持久,常规针刺与西药的远期疗效较差,二者复发率高且相当。这对于提升IBS-D患者的生存质量意义较大。结论:1、在美国,随着其医学模式的发展,对中医药、针灸等疗法十分重视;但在治疗IBS-D方面,中医药、针灸仍不甚普及。2、岭南火针疗法治疗脾肾阳虚证IBS-D具有独特创新意义及良好的临床疗效,能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远期疗效持久稳定,在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方面优势明显。3、岭南火针疗法理论指导下对IBS-D的治疗是行之有效的,值得进行更大范围的临床观察,深入机制研究和理论探讨;同时,该疗法在国内外均有较高的普及推广的价值及宣传空间。
舒冉[5](2019)在《通元针法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脾肾阳虚证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课题通过临床研究,对比常规针刺法与赖氏通元针法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Diarrhea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D)脾肾阳虚证患者的临床疗效,验证通元针法治疗IBS-D的有效性及高效性,为临床推广通元针法治疗IBS-D脾肾阳虚证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本研究选取2018年2月至2019年01月期间,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门诊和广东省第二中医院脾胃科接受治疗的患者,按诊断标准纳入治疗72例,按随机分组原则,每组各36例。治疗组予通元针法治疗;对照组予常规针刺法治疗。观察治疗4周后的临床疗效及症状变化情况,结束后1个月进行随访一次,以便观察本研究临床疗效的持续性。根据IBS-D脾肾阳虚证的临床症状特点设置相关症状分级评分量表评价通元针法的总体疗效,采用中医泄泻症候积分量表评价通元针法对改善胃肠道症状的效果。结果:1.经统计学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比较性别、年龄和病程均未见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4周后的总体疗效为94.44%,对照组72.22%,两组的疗效进行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疗程结束1个月后随访,治疗组的复发率为5.90%,常规针刺组为26.9%,两组的总体疗效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两组患者治疗4周后积分均低于治疗前积分,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种治疗方案均有效。3.治疗组单项积分在治疗后积分均低于治疗前积分,P<0.05,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治疗大便泄泻,腹胀腹痛欲泄,泄后痛减,食欲不振,腰膝酸痛在治疗后积分均低于治疗前积分,P<0.05,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治疗大便泄泻,腹胀腹痛欲泄,泄后痛减,食欲不振,腰膝酸痛在治疗后积分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畏寒肢冷和倦怠乏力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对于畏寒肢冷和倦怠乏力症状的疗效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两组针刺方法治疗IBS-D脾肾阳虚证都可以取得一定疗效,说明针灸治疗IBS-1)脾肾阳虚证疗效满意,但通元针法对于改善IBS-D脾肾阳虚证各症状的程度优于常规针刺法,尤其是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畏寒肢冷、倦怠乏力等症状。且远期疗效也明显优于常规针刺法,说明通元针法治疗IBS-D脾肾阳虚证是更有效、更持久的一种针法,能明显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郑帆[6](2019)在《人参败毒散加减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肝郁脾虚证)的临床观察》文中指出目的:观察人参败毒散加减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肝郁脾虚证)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及近期复发率,以期为临床上治疗IBS-D提供新的治疗思路。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消化科门诊的85例IBS-D肝郁脾虚证患者,按照随机对照试验的设计方法,分为治疗组43例,对照组42例,治疗组予以人参败毒散加减治疗,对照组予蒙脱石散(思密达)治疗,疗程均为4周。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IBS-SSS总积分、首周腹痛症状消失及大便恢复正常的病例数量、不良反应情况以及停药两个月后两组有效患者的复发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综合疗效分析: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0.52%;两组相比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2)临床证候评分:两组中医证候总积分、IBS-SSS总积分治疗后均降低(P<0.05),且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在中医单项症状积分方面,两组均可改善腹泻(P<0.01),疗效相当(P>0.05);两组均可改善腹痛或(和)腹胀、排便不爽(P<0.05),且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可明显改善情志抑郁或烦躁、胸胁胀满、倦怠乏力、善叹息、食少纳呆(P<0.01),对照组疗效不明显(P>0.05)。(3)在首周腹痛症状消失的病例数量上,治疗组14人,对照组4人,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在首周大便恢复正常的病例数量上,治疗组10人,对照组3人,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4)安全性分析:治疗组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2.50%、5.26%,因样本量小,无统计学意义(P=0.610>0.05)。(5)随访分析:两月后随访显示治疗组与对照组复发率分别为19.44%、52.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治疗组降低近期复发率有优势。结论:人参败毒散加减在改善IBS-D肝郁脾虚证临床症状方面有较好疗效,并能快速缓解患者腹痛、腹泻症状,不良反应率及近期复发率低,为临床上治疗IBS-D提供了新的治疗思路,值得进一步研究和应用。
邵倩倩[7](2018)在《不同灸量隔药灸关元穴治疗脾肾阳虚型功能性腹泻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不同灸量隔药灸关元穴对脾肾阳虚型功能性腹泻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探讨隔药灸关元穴治疗脾肾阳虚型功能性腹泻的适宜灸量。方法:选取92例符合纳入标准的脾肾阳虚型功能性腹泻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C三组,其中A组(艾灸3壮)30例,B组(艾灸5壮)31例,C组(艾灸7壮)31例,用质量为1.5g的艾炷隔药灸关元穴治疗,通过观察治疗前、后患者周排便次数、粪便性状、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比较三组的疗效。结果:治疗后,三组患者在周排便次数、粪便性状及临床症状方面均有改善,B组和C组的改善情况优于A组;A、B、C三组的总有效率分为75%、93%、89%,三组之间有差异(P<0.05),且B、C组的疗效优于A组。当艾炷质量为1.5g时,艾灸5壮与艾灸7壮的疗效优于艾灸3壮的疗效,但艾灸5壮与艾灸7壮相比,疗效相当。结论:隔药灸关元穴可以明显改善脾肾阳虚型功能性腹泻患者的临床症状,减少患者的排便次数;艾灸5壮具有耗时少,功效好的优点。
张喜燕[8](2018)在《升阳益胃汤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脾虚湿阻证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观察升阳益胃汤与补脾益肠丸对患者治疗前后症状的比较,明确升阳益胃汤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脾虚湿阻证)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理,为临床运用升阳益胃汤治疗本病提供确切的理论依据,并提高临床痊愈率。方法:(1)将纳入的60例IBS-D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分组法,分为治疗组(升阳益胃汤组)和对照组(补脾益肠丸组),每组各30例。(2)两组病人均每周复诊一次,四周后观察症状体征变化情况并做好记录。(3)试验结束后,整理、录入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研究结论。结果:(1)治疗组与对照组疗程结束后,疾病总疗效分别为86.67%、76.67%,有统计学差异(P<0.05);中医证候总有效率分别为90.00%、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患者经过治疗后,中医症状总积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症状总积分与治疗前相比,分别减少了大约13分、9分;治疗后组间积分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3)治疗后两组中医各单项症状积分分别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各单项症状积分进行比较,治疗组在大便性状、大便次数、粘液便、排便不尽感、食少纳差、倦怠乏力、神疲懒言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排便不尽感、神疲懒言方面,有统计学差异(P<0.01);与对照组比较,腹痛、腹胀、肠鸣无明显差异(P>0.05)。(4)治疗前后两组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1)升阳益胃汤对IBS-D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补脾益肠丸。(2)中医症状的改善方面,两药均能改善脾虚湿阻证的各项症状,但治疗组优于对照组。(3)升阳益胃汤能明显改善大便性状、大便次数、粘液便、排便不尽感、食少纳差、倦怠乏力、神疲懒言,对腹痛、腹胀、肠鸣的改善两组无差别。(4)治疗前后患者的血尿便常规、肝肾功能检测均未见明显异常,治疗过程中亦未出现明显不适或不良反应,说明升阳益胃汤治疗本病安全可靠。通过临床研究,表明升阳益胃汤能明显改善IBS-D脾虚湿阻型患者的各项症状、体征,并起到补消兼施,健脾渗湿以止泻;升降相得,共复脾胃之和降;气血并举,补气养血扶正气;肝脾同调,抑木扶土止痛泻等作用。为今后制成院内制剂提供理论支持,值得临床继续深入挖掘,推广应用。
靳浩[9](2018)在《健脾止泻方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肝郁脾虚证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观察自拟健脾止泻方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肝郁脾虚证的临床疗效,评估其临床价值及安全性。方法:收集就诊于山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脾胃科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肝郁脾虚证患者64例,并将其按就诊顺序编号,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病例等比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有32例。在心理疏导及帮助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基础上,其中,治疗组给予自拟健脾止泻方治疗,1剂/日,2次/日,对照组给予奥替溴铵片常规治疗,80mg,口服,3次/日,共治疗1个月。治疗后收集资料,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及化验室检查的变化情况等,评价两组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结果:1.两组患者治疗前基本资料(如性别、年龄、病程及症状积分等)分布无显着性差异(P>0.05)。2.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各临床症状均较治疗前明显好转(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且疗效均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3.疗程结束3个月后随访,两组治疗有效患者复发率经统计学分析,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4.治疗后两组中医总体疗效比较:中医总体疗效方面,治疗组有效10例、显效9例、痊愈8例、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有效11例、显效8例、痊愈3例、总有效率为73.33%,治疗组的总体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5.研究期间,所有受试者均无明显不适及药物不良反应出现,且治疗前后心电图、常规化验室检查(包括三大常规,肝肾功能等)均未发现异常。表明两组药物均有良好的安全性。结论:初步研究表明自拟健脾止泻方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肝郁脾虚证的患者进行干预治疗疗效确切,可有效缓解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肝郁脾虚证患者腹部胀闷、疼痛,大便稀溏、次多,食少纳呆,体倦乏力,胁肋胀痛,失眠,抑郁或烦躁等相关症状,且总体疗效优于奥替溴铵,复发率低于奥替溴铵。药物安全有效,值得推广。
王咏梅,时亚娟,王维国[10](2017)在《以痛泻要方为基本方治疗肝郁脾虚型肠易激综合征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对以痛泻要方为基本方治疗肝郁脾虚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疗效及安全性进行系统评价及Meta分析。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WANFANG)、EMbase、Pub Med、Cochrane Library,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15年12月。全面收集以痛泻要方为基本方治疗肝郁脾虚型肠易激综合征的随机对照试验。由两名研究者独立选择试验、提取数据、评价质量,并进行交叉核对。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e Man5.3.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26个随机对照试验,2 694例患者。"漏斗图"呈不对称分布,提示可能存在发表偏移或纳入研究方法学质量偏低。Meta分析结果显示:1)以痛泻要方为基本方的中药能够改善肝郁脾虚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症状,其疗效[总有效率OR=5.16,95%CI(4.05,6.58),痊愈率OR=2.75,95%CI(2.24,3.36)]优于西药治疗;2)8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3组复发率[复发率OR=0.29,95%CI(0.14,0.61)]低于对照组。结论:以痛泻要方为基本方治疗肝郁脾虚型肠易激综合征有明显的疗效。但由于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偏低以及可能存在发表偏倚,上述结论有待进一步开展大样本、高质量、多中心的随机双盲对照试验来证实。
二、思密达 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思密达 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醒脾化湿汤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 |
前言 |
一、临床资料与方法 |
(一) 研究资料 |
1. 研究对象 |
2. 西医诊断标准 |
3. 中医辨证标准 |
4. 纳入标准 |
5. 排除标准 |
6. 剔除标准 |
7. 脱落标准 |
8. 终止研究标准 |
9. 脱失病例的处理方案 |
(二) 研究方法 |
1. 分组及样本量估算 |
2. 治疗方法 |
3. 疗效评判方法 |
4. 依从性和不良反应观察 |
5. 复发情况观察 |
6. 统计学方法 |
二、研究结果 |
(一) 研究对象的人口学及临床基线特征 |
1. 患者性别比较 |
2. 患者年龄比较 |
3. 患者病程比较 |
(二) 总体疗效比较 |
1. 两组患者的IBS-BSS总体疗效比较 |
2. 患者IBS-BSS积分比较 |
(三) 患者大便性状疗效及排便情况比较 |
1. 患者大便性状疗效比较 |
2. 两组患者排便情况比较 |
(四) 患者生活质量比较 |
(五) 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疗效、总积分及各项积分比较 |
1. 患者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
2. 患者中医证候各项积分及总积分比较 |
(六) 焦虑状况比较 |
(七) 两组患者抑郁状况比较 |
(八) 两组患者依从性及安全性比较 |
(九) 两组复发情况比较 |
三、分析与讨论 |
(一) IBS-D的研究现状 |
1. 现代医学对IBS-D的认识及治疗方法 |
2. 中医学对IBS-D的认识及治疗方法 |
(二) 观察疗程的确立 |
(三) 对照组的确立 |
(四) 诊断标准 |
1. 西医诊断标准 |
2. 中医辨证标准 |
(五) 疗效评价指标的选择 |
(六) 醒脾化湿汤的解析 |
1. 药性及药理 |
2. 药对配伍 |
(七) 醒脾化湿汤临床疗效分析 |
1. IBS-BSS评价 |
2. IBS-DSQ评价 |
3. TCM-PES评价 |
4. IBS-QQL评价 |
5. HAMA评价 |
6. HAMD评价 |
7. 安全性评价 |
(八)问题与展望 |
四、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文献综述 中医药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2)火龙灸联合久泻方治疗脾肾阳虚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病例选择 |
2 研究方法 |
2.1 病例分组 |
2.2 治疗方法 |
2.3 疗程 |
3 观察指标 |
3.1 中医证候积分 |
3.2 症状严重程度评分(IBS-SSS) |
3.3 炎性因子指标 |
3.4 安全性指标 |
4 疗效判定标准 |
4.1 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 |
4.2 IBS-SSS量表疗效判定标准 |
5 不良反应 |
6 统计学分析 |
第二部分 研究结果 |
1 临床一般资料分析 |
1.1 性别比较 |
1.2 年龄比较 |
1.3 病程分布比较 |
2 治疗结果统计 |
2.1 两组中医证候单项积分比较 |
2.2 两组中医证候总积分比较 |
2.3 两组IBS-SSS量表积分比较 |
2.4 两组炎性因子(IL-6、IL-8)指标比较 |
2.5 疗效比较 |
2.6 两组治疗期间安全性观察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中医对IBS-D脾肾阳虚证型的认识 |
2 久泻方的组方分析 |
2.1 久泻方组成 |
2.2 久泻方方解 |
2.3 久泻方中单味药现代药理研究 |
3 火龙灸的应用依据 |
4 肠道炎症与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相关性 |
5 研究结果与理论依据结合分析 |
6 不足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发表论文 |
(3)胃关煎加味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 |
引言 |
1.临床资料 |
1.1 一般资料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终止与脱落标准 |
2.研究方法 |
2.1 治疗方法 |
2.2 观察指标 |
2.3 疗效评定标准 |
2.4 不良事件处理 |
2.5 统计处理 |
3.研究结果 |
3.1 治疗 2、4 疗程后腹痛程度、粪便性状应答率及二者联合应答率(有效率)比较 |
3.2 治疗 2、4 疗程后腹痛程度、腹泻频率评分及总评分比较 |
3.3 治疗2、4疗程后中医症状评分比较 |
3.4 治疗后IBS-SSS量表评分比较 |
3.5 治疗后主要症状综合疗效比较 |
3.6 治疗后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
3.7 疗程结束后随访复发率比较 |
3.8 安全性评价 |
4.讨论 |
4.1 现代医学对IBS-D的认识 |
4.2 中医学对IBS-D的认识 |
4.3 选方依据 |
4.4 方药分析 |
4.5 对照组药物选择依据 |
4.6 结果分析 |
4.7 课题的创新点 |
4.8 问题与展望 |
5.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前言 |
1.中医学对IBS-D的认识 |
1.1 病因病机探讨 |
1.2 IBS-D的诊断分型 |
1.3 中医药对IBS-D的治疗 |
2.现代医学对IBS-D的认识 |
2.1 IBS-D 病因和发病机制 |
2.2 IBS-D的诊断 |
2.3 IBS-D的西药治疗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课题 |
致谢 |
(4)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美国诊疗现状及岭南火针疗法对其脾肾阳虚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现代医学对IBS-D的基本认识 |
一、现代医学对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的定义 |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 |
第二节 祖国医学对IBS-D的认识 |
一、祖国医学对IBS-D的定义与病名源流 |
二、祖国医学对泄泻的病因病机分析 |
三、辨证分型的演变 |
第三节 中西方IBS-D的疗法简述 |
一、现代医学治疗IBS-D |
二、中医内治法 |
三、中医外治法 |
第二章 IBS-D于美国的治疗现状及趋势:基于NAMCS公共数据库的分析研究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方法 |
一、研究样本 |
二、研究设计 |
第三节 NAMCS数据库及其研究设计 |
三、研究内容 |
四、统计学方法 |
第四节 研究结果 |
一、基本人口学特征 |
二、基本健康情况 |
三、消化道相关合并症 |
四、消化道外合并症 |
五、就诊基本情况 |
六、相关检验及检查 |
七、非药物疗法 |
八、药物疗法 |
九、接诊健康服务提供者专科情况以及类型 |
第三章 岭南火针疗法治疗脾肾阳虚型IBS-D的临床研究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对象 |
一、病例来源 |
二、诊断标准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一、随机分组 |
二、对照方法 |
三、盲法设计 |
四、技术路线图 |
五、治疗方案 |
六、不良事件观察 |
七、统计学方法 |
第四节 研究结果 |
一、三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 |
二、三组患者治疗后积分比较 |
三、三组患者治疗后IBS-QOL生存质量比较 |
四、三组患者总体疗效比较 |
五、疗效检验的效能分析 |
六、年龄、性别与总体疗效的相关性分析 |
七、三组远期复发率比较 |
八、安全性评价 |
讨论 |
第一节 岭南火针疗法的源流、核心思想与作用机制 |
一、岭南火针疗法的源流 |
二、岭南火针疗法的核心思想 |
三、火针的作用机制 |
第二节 岭南火针疗法治疗脾肾阳虚型IBS-D临床研究选穴及其依据 |
一、立方依据 |
二、选穴 |
第三节 岭南火针疗法治疗IBS-D的临床研究结果分析 |
一、中医证候积分分析 |
二、总体疗效分析 |
三、患者IBS-QOL生存质量评价 |
四、远期复发率分析 |
五、研究结果对临床应用岭南火针疗法治疗IBS-D脾肾阳虚证实践的指导作用 |
第四节 基于NAMCS公共数据库对美国IBS-D中医诊疗现状的思考 |
一、流行病学现状研究结果分析 |
二、流行病学现状与临床研究对在美国推广和发展岭南火针疗法治疗IBS-D的指导作用 |
第五节 创新点与展望 |
一、创新点 |
二、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附件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5)通元针法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脾肾阳虚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现代医学研究概况 |
一、西医对IBS的定义 |
二、流行病学 |
三、西医发病机制 |
四、西医治疗IBS-D |
第二节 中医学研究概况 |
一、中医学对本病的认识 |
二、本病的病因病机 |
三、中医治则与治法 |
四、针灸治疗及研究进展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第一节 临床资料 |
一、病例来源 |
二、病例选择标准 |
第二节 研究方法 |
一、病例分组 |
二、对照方法 |
三、盲法设计 |
四、技术路线图 |
五、治疗方案 |
六、观察指标与疗效评判 |
八、统计分析 |
第三节 研究结果 |
一、研究结果分析 |
二、安全性评价 |
第四节 讨论 |
一、结果讨论 |
二、针灸治疗IBS-D的现代医学机理 |
三、通元针法 |
四、通元针法治疗IBS-D脾肾阳虚证的理论依据 |
五、存在的问题 |
六、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附件1:统计学焚理合格证钥 |
(6)人参败毒散加减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肝郁脾虚证)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引言 |
1.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2.1 西医诊断标准 |
1.2.2 中医诊断标准 |
1.2.3 纳入标准 |
1.2.4 排除标准 |
1.2.5 剔除标准 |
1.2.6 脱落标准 |
1.2.7 终止标准 |
2.研究方法 |
2.1 分组方法 |
2.2 治疗方法 |
2.2.1 基础治疗 |
2.2.2 药物治疗 |
2.3 疗程及随访 |
2.4 观察项目 |
2.4.1 一般项目 |
2.4.2 安全性指标 |
2.4.3 疗效性指标 |
2.4.3.1 中医证候评分 |
2.4.3.2 病情程度分度标准 |
2.4.3.3 综合疗效判定标准 |
2.4.3.4 IBS症状严重程度评分 |
2.4.3.5 安全性评价标准 |
2.4.3.6 疗程首周两组腹痛症状消失、大便复常的病例数量比较 |
2.4.3.6 近期复发率观察 |
2.4.4 统计分析 |
3.治疗结果 |
3.1 病例完成情况分析 |
3.2 治疗前基本资料分析 |
3.3 治疗后资料分析 |
3.4 安全性分析 |
3.5 随访结果 |
4.讨论 |
4.1 现代医学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认识 |
4.1.1 发病机制 |
4.1.1.1 胃肠动力学异常 |
4.1.1.2 内脏感觉异常 |
4.1.1.3 脑-肠轴调节异常 |
4.1.1.4 肠道感染 |
4.1.1.5 肠道菌群紊乱 |
4.1.1.6 饮食因素 |
4.1.1.7 社会心理因素 |
4.1.1.8 遗传因素 |
4.1.2 治疗方法 |
4.1.2.1 药物治疗 |
4.1.2.2 一般治疗 |
4.2 祖国医学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认识 |
4.2.1 病因病机 |
4.2.1.1 古代医家观点 |
4.2.1.2 现代医家观点 |
4.2.2 治疗方法 |
4.2.2.1 古代治法 |
4.2.2.2 现代治法 |
4.3 对照组选药依据 |
4.4 人参败毒散加减的立方依据 |
4.4.1 病因病机探讨 |
4.4.2 方药分析 |
4.4.2.1 对风药的认识 |
4.4.2.2 人参败毒散加减选方分析 |
4.4.2.3 单味药的性、味、归经、功效及现代药理分析 |
5、研究结果分析 |
6、结论 |
7、问题与展望 |
7.1 问题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件1 中医证候积分评定表 |
附件2 肠易激综合征症状严重程度评分量表(IBS-SSS) |
附录 综述 中医药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研究进展 |
1、病因病机 |
1.1 古代认识 |
1.2 现代认识 |
2、中医药治疗 |
2.1 中药内服 |
2.2 中医外治法 |
3、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件3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
(7)不同灸量隔药灸关元穴治疗脾肾阳虚型功能性腹泻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临床资料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和脱落标准 |
1.6 记录不良反应 |
2 临床分组 |
3 临床治疗 |
3.1 试验器材及设备 |
3.2 治疗方法 |
4 观察指标 |
4.1 主要观察指标 |
4.2 中医症状评分 |
5 疗效评价标准 |
6 安全性评价指标 |
7 统计学方法 |
8 研究结果 |
8.1 排便次数比较 |
8.2 粪便性状比较 |
8.3 症状积分比较 |
8.4 疗效比较 |
9 安全性评价 |
讨论 |
1 中医学对功能性腹泻的认识 |
1.1 病名 |
1.2 病因病机 |
1.3 辨证分型及治疗 |
2 西医学对功能性腹泻的认识 |
2.1 含义及流行病学 |
2.2 发病机制 |
2.3 西医治疗 |
3 隔药灸关元穴治疗脾肾阳虚型功能性腹泻的依据 |
3.1 艾灸的作用 |
3.2 选穴依据 |
3.3 药物的作用 |
4 灸量与灸效 |
4.1 灸量 |
4.2 灸量与疗效 |
5 结果分析 |
6 创新性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发表论文 |
(8)升阳益胃汤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脾虚湿阻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缩略词表 |
前言 |
临床研究 |
1.临床资料 |
2.研究方法 |
3.观察指标 |
4.疗效评价 |
5.质量控制方法 |
6.数据处理方法 |
7.结果与分析 |
讨论 |
1.IBS-D的西医认识及治疗现状 |
2.IBS-D脾虚湿阻证的中医认识 |
3.升阳益胃汤的立方依据 |
4.升阳益胃汤各药物功效及现代药理 |
5.升阳益胃汤治疗脾虚湿阻IBS-D作用机制探讨 |
6.对照药的选择依据 |
7.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综述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中西医研究现状 |
参考文献 |
附录B |
附表1 |
附表2 |
致谢 |
作者简介 |
(9)健脾止泻方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肝郁脾虚证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缩略词表 |
前言 |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2 研究方法 |
研究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中医临床症状评分标准 |
致谢 |
个人简介 |
(10)以痛泻要方为基本方治疗肝郁脾虚型肠易激综合征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文献检索 |
1.2 纳入标准 |
1.2.1 研究类型 |
1.2.2 研究对象 |
1.2.3 干预措施 |
1.2.4 质量评价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1.3.1 文献类型 |
1.3.2 干预措施 |
1.3.3 研究对象 |
1.3.4 结局指标 |
1.4 诊断标准 |
1.5 资料提取 |
1.6 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文献检索结果 |
2.1.1 |
2.2.2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 |
2.3 总有效率的Meta分析 |
2.3.1 总有效率 |
2.3.2 痊愈率 |
2.3.3 症状积分 |
2.3.4 不良事件及复发率 |
2.3.5 生命质量及情绪的变化 |
3 讨论 |
四、思密达 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醒脾化湿汤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研究[D]. 金孟灵. 浙江中医药大学, 2021(02)
- [2]火龙灸联合久泻方治疗脾肾阳虚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研究[D]. 赵琪.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3]胃关煎加味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研究[D]. 赵小云. 云南中医药大学, 2020(01)
- [4]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美国诊疗现状及岭南火针疗法对其脾肾阳虚证的临床研究[D]. 纪学敏.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8)
- [5]通元针法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脾肾阳虚证的临床研究[D]. 舒冉.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4)
- [6]人参败毒散加减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肝郁脾虚证)的临床观察[D]. 郑帆.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04)
- [7]不同灸量隔药灸关元穴治疗脾肾阳虚型功能性腹泻的临床研究[D]. 邵倩倩.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8(01)
- [8]升阳益胃汤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脾虚湿阻证的临床研究[D]. 张喜燕.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18(01)
- [9]健脾止泻方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肝郁脾虚证的临床疗效观察[D]. 靳浩.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18(01)
- [10]以痛泻要方为基本方治疗肝郁脾虚型肠易激综合征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J]. 王咏梅,时亚娟,王维国. 世界中医药, 201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