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卫生毒理学杂志》第五届编辑委员会名单(论文文献综述)
王璐瑶[1](2018)在《采用体外微核和彗星试验对新型阻垢剂遗传毒性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为了评价改性聚羧酸阻垢剂、聚丙烯酸阻垢剂和马来酸聚合物阻垢剂三种国产新型阻垢剂的安全性,为我国海水淡化水处理药剂卫生安全性评价技术规范提供研究数据支持,本研究选择中国仓鼠卵巢(CHO)细胞,根据实时细胞分析技术(RTCA)得出三种阻垢剂的IC50,采用单细胞凝胶电泳试验和流式细胞术体外微核试验对聚丙烯酸阻垢剂、马来酸聚合物阻垢剂、改性聚羧酸阻垢剂的遗传毒性效应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单细胞凝胶电泳试验显示,聚丙烯酸阻垢剂在2.401 mg/mL和0.600 mg/mL剂量组呈现阳性结果;马来酸聚合物阻垢剂在1.347 mg/mL和0.337 mg/mL剂量组呈现阳性结果;改性聚羧酸阻垢剂在2.781 mg/mL和0.695 mg/mL剂量组呈现阳性结果。本实验条件下,三种阻垢剂对CHO细胞具有遗传毒性。(2)流式细胞术体外微核试验显示,在不加S9的试验组中,马来酸聚合物阻垢剂在1.347 mg/mL剂量组呈现阳性结果;在加S9的试验组中,马来酸阻垢剂在1.347 mg/mL、0.674 mg/mL和0.337 mg/mL剂量组呈现阳性结果,聚丙烯酸阻垢剂在2.401 mg/mL剂量组呈现阳性结果,改性聚羧酸阻垢剂在2.781 mg/mL剂量组呈现阳性结果。本实验条件下,三种阻垢剂对CHO细胞具有遗传毒性。(3)在对海水淡化水处理剂的安全性进行评价或制定相关卫生标准时,应关注阻垢剂可能的毒性效应。
马雪娇[2](2018)在《乌鲁木齐地区生物安全实验室备案管理网络平台的研发与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结合新疆生物安全实验室管理实际需求,自主开发乌鲁木齐地区生物安全实验室备案管理网络平台,通过试运行对比分析平台数据和现场调查结果,综合评价平台功能实现效果,分析平台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为完善平台设计、提升应用效果提供建议和措施,为规范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提高备案时效和实验室生物安全信息化管理水平提供坚实的基础和可靠的支撑,逐步推动平台在乌鲁木齐地区及全疆的运行和使用。方法:(1)采用B/S(Browser/Server,浏览器/服务器)模式,利用微软的ASP.NET、三层架构及SQL Server 2008数据库等技术,以C#语言对平台进行模块化设计,开发乌鲁木齐地区生物安全实验室备案管理网络平台;(2)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试用“乌鲁木齐地区生物安全实验室备案管理网络平台”的乌鲁木齐市辖区内29家医疗卫生机构,根据“乌鲁木齐市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备案现场检查表”,对生物安全实验室备案申请单位的组织领导与人员管理等10项内容进行现场检查,对调查所得的数据使用Excel进行录入,统计描述各项指标的符合率结果:(1)成功开发乌鲁木齐地区生物安全实验室备案管理网络平台,实现网上填写、递交材料、申请备案以及在线备案审核、信息快速查询、信息统计等功能;(2)通过试用和实际应用,证实平台的功能可满足备案工作实际需求,易于使用和维护。在相关政策支持下,由自治区卫生行政部门及市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推动在全疆推广使用;(3)在现场调查结果中,实验活动备案的符合率最高,为100%,个人防护用品、年检报告和实验室设施及布局这三项指标的符合率均较低,分别为62.1%、43.1%和58.6%;(4)平台数据与现场调查结果的符合率高,实验室基本情况的数据符合率有三项达到80%以上,其余三项均为100%;实验室工作人员的专业、学历、职称的符合率均达到95%以上。结论:使用乌鲁木齐地区生物安全实验室备案管理网络平台可以简化生物安全实验室备案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动态更新实验室数据,实现实验室生物安全的规范化管理,加强卫生行政部门对实验室生物安全的监督管理,具有较好的推广性和可执行性。
周柳青[3](2017)在《变应性鼻炎大鼠模型的建立及甘草次酸铽疗效的初步研究》文中指出本论文紧密结合当前有关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的研究热点,研究制备了具有明显OVA吸附作用的新型多孔Al(OH)3佐剂并基于此成功建立了符合临床客观特征的AR动物模型,同时探索了镧系金属配合物新药物对AR动物模型的治疗作用,实验结果初步表明其具备治疗能力。此研究工作不仅对建立更加符合AR特征的动物模型的研究邻域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为今后设计合成结构新颖、性能优异的AR药物提供了宝贵经验与创新思路。全文总共四个部分:一,对AR的概念做了简要介绍,详细阐明了AR的发病机制、诊断标准、建立符合临床客观特征的AR动物模型的重要意义以及镧系金属配合物药物的研究现状,重点对AR模型建立以及开发镧系金属配合物新药物的研究进展做了综述。二,通过改变合成工艺制备了一种具有开放多孔结构的新型Al(OH)3佐剂,在借助各种分析测试手段表征了结构的基础上研究了这种铝佐剂对变应原OVA的吸附能力。实验结果显示:该佐剂通过分子间氢键作用对OVA具有明显的吸附效果,这为疾病动物模型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三,基于所制备的多孔Al(OH)3佐剂,成功建立了符合临床客观特征的AR动物模型,同时比照人类AR诊断标准,借助PCA试验、HE染色、luna染色等实验方法对此模型进行了客观评估。四,合成了新药物——甘草次酸铽(III)配合物并将其应用于AR动物模型,同时与甘草次酸及氢化可的松进行对照,通过行为学观察、luna染色以及免疫组化,以行为学表现的变化、鼻黏膜中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e granulocyte,EOS)数量及IL-4的表达为指标,初步表明其具备治疗效果。
徐彦吉,张金婵,任启智,孔庆博,任锐[4](2017)在《β淀粉样蛋白对人神经母细胞瘤细胞内质网应激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研究β淀粉样蛋白(Aβ2535)对人神经母细胞瘤细胞(SHSY5Y)凋亡过程中内质网应激的影响,探讨在内质网应激过程中未折叠蛋白质反应途径(UPR pathway)在凋亡中的作用。方法将处于对数生长期的细胞分别暴露于含0(对照)、5、10、20、30、40μmol/L Aβ2535的培养基染毒48 h,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活性。将对数生长期的细胞分别暴露于含0(对照)、5、10、15μmol/L Aβ2535的培养基染毒24、48和72 h。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内质网应激分子伴侣葡萄糖调节蛋白GRP78以及跨膜蛋白活化转录因子-6(ATF-6)、蛋白激酶-1(IRE1α)和RNA-激活蛋白激酶样内质网激酶(PERK)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各浓度Aβ2535染毒组SHSY-5Y细胞的存活率均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着Aβ2535染毒浓度的升高,SHSY-5Y细胞的存活率呈下降趋势。与对照组比较,各浓度Aβ2535染毒组SHSY-5Y细胞的凋亡率均较高,除5μmol/L Aβ2535染毒24 h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着Aβ2535染毒浓度的升高和染毒时间的延长,SHSY-5Y细胞的凋亡率均呈上升趋势。与对照组相比,各剂量、时间点Aβ2535染毒组SHSY5Y细胞内质网ATF-6蛋白的表达水平较高;15μmol/L Aβ2535染毒24、48 h和各剂量Aβ2535染毒72 h后SHSY5Y细胞内质网GRP78蛋白的表达水平较高;10、15μmol/L Aβ2535染毒24 h和15μmol/L Aβ2535染毒48 h及各剂量Aβ2535染毒72 h后SHSY5Y细胞内质网IRE-1α蛋白的表达水平较高;15μmol/L Aβ2535染毒24 h和10、15μmol/L Aβ2535染毒72 h后SHSY5Y细胞质网PERK蛋白的表达水平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Aβ2535染毒浓度的升高和染毒时间的延长,细胞内GRP78、ATF-6、IRE1α和PERK蛋白的表达水平均呈上升趋势。结论 Aβ2535可以诱导SHSY5Y神经细胞内质网应激,导致SHSY5Y细胞发生凋亡。
杨叶昆[5](2016)在《天然香料内源性风险物质识别研究及其在烟草中的应用》文中指出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烟草制品的质量要求和吸烟安全性要求越来越高,对烟用添加剂的重视程度也随之增强。本论文针对我国烟草行业添加剂使用的实际状况,基于烟用添加剂安全性评价程序和方法,结合现代分离纯化技术和生物毒理学评价方法,建立了天然香料内源性风险物质识别评估方法。对灵香草、款冬花、滇刺枣三种植物的化学成分、结构以及安全性评价进行了研究,并应用于烟草中。第一章归纳总结了国内外烟用天然香料的安全性评价研究进展。第二章研究建立了天然香料内源性风险物质识别方法。建立烟用添加剂热裂解技术方法,建立烟用添加剂热裂解产物中苯酚、苯并芘二项有害成分的定量分析方法。为行业添加剂安全性评价与管理以及卷烟产品开发人员提供科学的数据参考和技术支持。第三章至第六章采用所建立的天然香原料内源性风险物质识别方法对灵香草、款冬花、滇刺枣三种植物提取物进行安全风险识别和改进研究。风险识别结果显示灵香草浸膏、款冬花浸膏直接作为烟草添加剂使用存在安全风险隐患;因此,针对款冬花和灵香草两种天然提取物中影响质量安全的风险成分进行了深入研究,分离鉴定出了存在安全隐患的组分或化学成分。通过加工工艺改进,剔除灵香草浸膏中有安全隐患成分,制备的灵香草提取物能通过安全性测试评价,并能够保证其卷烟加香效果,可应用于卷烟加香。对灵香草、款冬花、滇刺枣三种植物的化学成分和结构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运用多种色谱分离材料和手段,结合现代波谱分析技术,从三种植物中分离鉴定了62个化合物,其中10个为新化合物。新化合物的结构类型涉及三萜皂苷、倍半萜、黄酮苷、呋喃甲酸化合物。本研究进一步丰富了灵香草、款冬花、滇刺枣的化学和药理活性研究,为灵香草、款冬花、滇刺枣植物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为烟用天然香料的安全性评价和规范使用提供参考。
黄玲[6](2016)在《中度嗜盐菌Martelella sp.AD-3龙胆酸1,2-双加氧酶的表达、纯化及功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多环芳烃(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PAHs)是油田污染土壤中广泛存在的“三致”化合物,油田PAHs的污染土壤通常具有高盐,高pH和PAHs浓度高等特点,将非嗜盐的PAHs高效降解菌引入到盐碱环境中去除PAHs的效果往往不理想。针对盐碱土壤PAHs污染生物修复效率较低的现状,采用中度嗜盐PAHs高效降解菌的生物降解方法日益受到关注,阐明中度嗜盐菌降解PAHs的机理及关键降解酶的催化机制是应用该菌实现生物强化修复的前提。本研究以盐碱条件下能够降解多种PAHs的中度嗜盐菌Martelella sp.AD-3为研究对象,在基因组测序基础上,利用特异性引物克隆了龙胆酸1,2-双加氧酶(Gentisatel,2-dioxygenase, GDO)基因,并实现其在大肠杆菌E.coli21(DE3)中成功诱导表达,经亲和层析纯化重组蛋白GDO,并对其进行了酶学性质的分析;同时通过在高盐度下以PAHs为唯一碳源和低盐度下以甘油为唯一碳源的不同条件下培养AD-3菌,结合Label-Free技术分析不同培养条件下菌株中蛋白的差异表达;最后基于CRISPR-Cas9构建菌株AD-3基因敲除体系,并利用该体系敲除GDO基因。主要结论如下:(1)以AD-3菌基因组DNA为模板,PCR扩增获得1,077 bp的GDO基因,该基因在E.coli21(DE3)中成功表达,纯化的GDO经变性凝胶电泳和非变性凝胶电泳结果显示大小分别约为38 kDa和120 kDa,该结果表明GDO为同源三聚体;GDO在pH 7.0,30℃,盐度12%条件下具有最佳活性,该酶对龙胆酸的Km和kcat值分别是26.64μM和161.29 s-1;基于同位素标记方法,首次发现GDO催化龙胆酸的两个氧原子分别来自于H20和02的加氧机制;利用基因定点突变将GDO中高度保守的四个组氨酸分别突变为不携带电荷的赖氨酸,突变体蛋白全部失活,充分证明了四个组氨酸的重要性。(2)基于差异蛋白质组学分析不同培养条件下AD-3菌的蛋白表达差异,共识别出上调的蛋白187个,与PAHs降解相关蛋白16个,与嗜盐相关的蛋白8个。结合AD-3菌全基因组序列和差异蛋白数据,上调蛋白中与PAHs降解相关的关键酶-PAHs起始双加氧酶的a和p亚基,表达量分别上调149.7倍和41倍;嗜盐相关上调蛋白主要包括相容性溶质甘氨酸甜菜碱合成关键蛋白上调19.1倍,以及甘氨酸甜菜碱转运相关关键蛋白Transpotor ABC上调6.6倍。(3)基于CRISPR-Cas9构建GDO基因的敲除质粒pTC-gdo-3580,将该质粒电转至AD-3菌中,用氨苄抗性筛选获得转化子,经过IPTG诱导获得突变菌株AD-3-pCT-gdo-3590。与野生型AD-3菌能够利用龙胆酸为唯一碳源且观察到明显颜色变化相比,突变株未观察到明显生长和颜色变化,初步证明GDO基因敲除成功,该敲除体系为探索AD-3菌中为更多未知基因功能提供有力的工具。
邬晓薇[7](2016)在《国家执业医师医学人文素养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医疗高新技术的迅速发展,给人类健康带来了更多便利,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新的伦理问题,不断引发医学领域的人文思考。医学是由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渗透交织的、庞杂的、应用性极强的综合性学科群,医学无法脱离科学性和人文性而独立存在。人文素养的缺失会影响医学的科学思维,哲学思维、逻辑思维都是临床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看待事物的历史观、全面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是临床工作和医学研究不可或缺的思维品质,良好的人文素养可以让医学的科学性得以延展,二者密不可分。不仅如此,医学人文素养还是构建良好医患关系的基础,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使医患关系在旧模式基础上发生了颠覆性的改变,对执业医师医学人文素养不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提高执业医师医学人文素养,如何客观评价医学人文素养,是医药卫生领域亟待研究的问题。本研究通过文献调研、比较研究、问卷调查、专家访谈、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等研究方法,梳理了医学人文素养的形成历史和发展脉络,总结了国内外医学人文素养评价内容和评价方式,分析了医学人文素养教育培养现状,反思了医学人文素养教育培养目标和学科体系构成,明确界定了执业医师人文素养相关概念的内涵外延,理清了构成执业医师医学人文素养的基本要素,在教育研究理论和心理研究理论的基础之上,探索构建了执业医师医学人文素养的评价指标体系,为国家执业医师人文素养考核评价提供了参考借鉴。经过多轮问卷调查和专家访谈,并对每轮回收数据进行信效度检验,最终形成了在医学人文知识、医学人文能力和医学人文精神三个维度基础上构建的,包括11个二级指标37个三级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最后选用层次分析法进行实证研究,并构建了国家执业医师医学人文素养评价结构模型。本研究构建了完整的全面评价执业医师人文素养的指标体系,以医学人文知识为基础,以医学人文能力为核心,以医学人文精神为主导,针对性强,且符合中国国情。所构建的“三层11要素”结构模型,清晰展现了三个评价维度之间的结构和层次关系,系统清晰,科学完善。对执业医师医学人文素养评价提供了模型,对进一步完善医学人文的学科体系,构建医学人文素养的教育培训体系提供了参考依据。
屈建,刘高峰,朱珠,孙春华[8](2014)在《我国医院药学学科的建设与发展(二)》文中认为2医院药学学科的建设与成果建国60余年来,我国医院药学学科产生很多新理论、新成就及新方法,学科发展进程中涌现许多重要人物与事件,学科建设取得不菲的成果:开展"以患者为中心"的临床药学工作、推动药师参与临床合理用药、实施治疗药物监测与用药个体化、完善药学信息咨询服务、探讨临床药师培养模式、结合临床开展应用研究、推广应用药学新技术、加强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医院药学的学术建制与发展表现为:确立临床药学专业学制教育、组建中国药学会医院药学专业委员会、开展医院药学学术活动与国际交流、出版医院药学学术期刊与系列教材等。各项医院药学工作得到较全面的发展,特别是治疗药物
王煜[9](2014)在《我国部分高校2008-2012年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文中认为目的为了解、掌握和促进我国高校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的发展,本研究选取国家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2012年学科评估中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排名前十位的11所高校(以下简称11所高校)2008-2012年期间在该学科领域发表的科技论文作为研究对象。以论文的数量、质量及影响力等维度对5年间11所高校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发表的科技论文进行统计与分析,旨在揭示2008-2013年所选取的11所高校在该学科领域的科研实力与影响力,客观分析这些高校在这一学科的特色和优势所在,为有关学校从中寻找各自的发展重点并科学制定建设策略,以求更快、更好的发展。方法根据文献计量学的基本原理和概念,使用数学和统计学方法,对5年间11所高校在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领域发表的的科技论文进行统计与分析。按通用的检索策略分别在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数据库中检索11所高校在2008-2012年期间国际、国内论文的发表情况。按署名单位对检索得到的全部论文逐一人工甄别,排除不属于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的论文,并按论文作者的第一署名单位继续对属于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的科技论文进行筛选,最终得到5年间11所高校以第一署名单位在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领域的科技论文发表情况。用论文的数量、质量及影响力等国际通用的文献计量指标重点对5年间11所高校以第一署名单位在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领域发表的科技论文进行统计与分析。国际论文采用汤森路透公司提供的Endnote Web文献管理软件进行统计与分析,国内论文采用Excel2007进行统计与分析。结果2008-2012年期间,11所高校在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发表SCI论文1873篇,其中第一署名单位有939篇,占50.13%,华中科技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中国医科大学、北京大学以及南京医科大学是这些论文的主要产出机构,该6所高校发文数共741篇,占78.91%,其中华中科技大学发文数最多,为181篇,占19.28%。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是第一署名单位SCI论文的主要产出领域。2008-2012年期间,11所高校在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发表国内科技论文4323篇,其中第一署名单位有2767篇,占64.01%,北京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复旦大学和四川大学是这些论文的主要产出机构,这4所高校发文数共计1716篇,占62.02%,其中北京大学发文数最多,达600篇,占21.68%。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是第一署名单位国内论文的主要产出领域。2008-2012年期间,11所高校以第一署名单位在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发表SCI论文共939篇,论文影响因子低于3的SCI论文数为599篇,占63.79%。SCI论文质量在这些学校以及各二级学科间分布不均,差异明显。2008-2012年期间,11所高校以第一署名单位在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发表国内科技论文共2767篇,其中中文核心期刊论文数达2082篇,占75.24%。5年间第一署名单位中文核心期刊论文数总体呈平稳态势,其中在2009年最高,为442篇,占78.93%。国内论文质量在这些学校以及各二级学科间差异明显。2008-2012年期间,11所高校以第一署名单位在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领域发表的939篇SCI论文截至2013年12月31日已被引用6706次,其中被引用篇数为814篇,被引用率为86.69%。平均每篇被引用次数为7.14次。国际论文影响力在各校、各二级学科间参差不齐,有待进一步观察。2008-2012年期间,11所高校以第一署名单位在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领域发表的2767篇国内科技论文截至2013年12月31日被引用次数为6252次,平均每篇被引用次数为2.26次。国内论文影响力在各校、各二级学科间参差不齐,有待进一步观察。结论5年间11所高校在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领域的科研活动较为活跃,国际论文总数及第一署名单位国际论文数均呈稳步增长趋势,高质量、高水平学术论文也有了明显增长;国内论文数量增速放缓,部分高校出现负增长。国际和国内论文数量在各校、各二级学科间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和分化。5年间11所高校在该学科领域发表的科技论文的质量提升明显,但大部分科技论文的质量仍比较低,在高质量、高水平期刊尤其是世界着名期刊上发表的科技论文数量仍有待进一步提高。国际和国内论文质量在各校、各二级学科间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和分化。5年间11所高校在该学科领域发表的科技论文的影响力参差不齐,高影响力论文的数量仍比较低。论文影响力在各校、各二级学科间存在不同程度的分化,差异较为明显。为有利于进一步提升该学科的科研水平与影响力,提出以下几点建议:1掌握学科发展现状,统筹发展规划,明确重点发展目标,不断调整与优化发展策略,积极拓展科研活动领域,着力提升学科建设水平再上新台阶。2科学制定发展规划,不断调整和完善科技政策,积极吸纳和整合科技资源并合理优化配置,促进学科可持续发展。3以重点学科建设为龙头,提升科研平台水平。积极凝炼学科特色,着力打造特色及优势,以点带面,促进学科整体水平不断提升。4重视创新人才培养,加快人才梯队建设。人才是学科发展的关键因素,高素质的学术队伍对学科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5积极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广泛参与国际合作研究,不断拓展自身研究领域,增强自身科研实力。6正确看待与处理科技论文产出数量、质量与科研活动的关系。
郭薇薇,王晓宇,洪琪,周志俊,丁瑾瑜[10](2011)在《搭建交流平台,放飞学术思想——第九届全国环境与职业医学研究生学术研讨会会议纪要》文中提出2010年12月23-25日,"第九届全国环境与职业医学研究生学术研讨会"在复旦大学放射医学研究所召开。此次会议由《环境与职业医学》杂志编辑委员会和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共同主办,由复旦大学放射医学研究所协办。来自中国大陆30余所高校和科研单位的100余人参加了会议,研究生达70余位。此次研讨会分为专家讲座、学术报告和分组交流,更注重研究生们的互动和交流,学术交流气氛自由活跃。研讨会为研究生和相关人员搭建了一个相互认识、交流、合作、促进的平台,扩大了《环境与职业医学》杂志的影响。
二、《卫生毒理学杂志》第五届编辑委员会名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卫生毒理学杂志》第五届编辑委员会名单(论文提纲范文)
(1)采用体外微核和彗星试验对新型阻垢剂遗传毒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语表汇总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阻垢剂及其相关化合物的毒性研究概况 |
1.3 国内外水处理剂相关卫生标准及评价规范 |
1.4 常用的遗传毒性试验 |
1.5 本课题所研究阻垢剂 |
1.6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实时细胞分析技术用于测定海水淡化阻垢剂体外细胞毒性的研究 |
2.1 材料 |
2.2 方法 |
2.3 结果 |
2.4 讨论 |
第三章 体外彗星试验用于测定海水淡化阻垢剂体外遗传毒性的研究 |
3.1 材料 |
3.2 方法 |
3.3 统计分析 |
3.4 结果 |
3.5 讨论 |
第四章 流式细胞术体外微核试验用于测定海水淡化阻垢剂体外遗传毒性研究 |
4.1 材料 |
4.2 方法 |
4.3 统计分析 |
4.4 结果 |
4.5 讨论 |
第五章 讨论与结论 |
5.1 讨论 |
5.2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读研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附件 |
(2)乌鲁木齐地区生物安全实验室备案管理网络平台的研发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内容与方法 |
2.1 研究内容 |
2.2 研究方法 |
3 质量控制 |
4 统计方法 |
5 技术路线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导师评阅表 |
(3)变应性鼻炎大鼠模型的建立及甘草次酸铽疗效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概述 |
1.1.1 AR |
1.1.2 建立AR动物模型 |
1.1.3 AR新药物研发 |
1.1.4 镧系金属配合物药物的研究概述 |
1.2 本论文选题的目的及研究思路 |
第二章 新型Al(OH)_3佐剂的制备及其与对变应原卵清蛋白(OVA)吸附作用的研究 |
2.1 试剂与仪器 |
2.1.1 试剂 |
2.1.2 仪器 |
2.2 Al(OH)_3佐剂的制备与表征 |
2.2.1 Al(OH)_3佐剂的制备 |
2.2.2 Al(OH)_3佐剂的表征 |
2.3 Al(OH)_3佐剂对OVA吸附作用的研究 |
2.4 结论 |
第三章 建立符合AR临床客观特征的大鼠模型的研究 |
3.1 实验仪器、试剂与动物 |
3.1.1 实验仪器 |
3.1.2 实验试剂 |
3.1.3 实验动物 |
3.2 模型建立方法 |
3.2.1 实验动物分组 |
3.2.2 致敏 |
3.3 模型评价方法 |
3.3.1 PCA试验 |
3.3.2 行为学观察 |
3.3.3 组织病理学评价方法 |
3.3.4 统计学分析 |
3.4 实验结果 |
3.4.1 PCA试验 |
3.4.2 行为学评分 |
3.4.3 组织病理学评价结果 |
3.5 讨论 |
3.6 结论 |
第四章 甘草次酸铽(III)配合物对AR大鼠鼻黏膜中EOS数量及IL-4表达的影响 |
4.1 甘草次酸镧系金属配合物(Tb-GA)的制备 |
4.1.1 仪器与药品 |
4.1.2 配合物Tb-GA的制备 |
4.1.3 配合物Tb-GA的组成的确定 |
4.2 甘草次酸铽(III)配合物对AR大鼠治疗作用的初步研究 |
4.2.1 实验试剂、仪器与动物 |
4.2.2 AR大鼠模型的建立与评估 |
4.2.3 药物干预及疗效研究 |
4.2.4 实验结果 |
4.3 讨论 |
4.4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第四章 AR大鼠模型评估结果 |
英文缩略词表 |
在校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4)β淀粉样蛋白对人神经母细胞瘤细胞内质网应激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主要细胞系、仪器与试剂 |
1.2 细胞培养及AD细胞模型的构建 |
1.3 Aβ25~35的孵育 |
1.4 细胞活性的CCK-8法测定 |
1.5细胞形态的变化 |
1.6 细胞凋亡率的Annexin V/PI双染法检测 |
1.7 细胞内质网GRP78、ATF-6、IRE1α和PERK蛋白表达水平的Western blotting检测 |
1.8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细胞活性的检测结果 |
2.2 细胞形态的观察 |
2.3 细胞凋亡率的情况 |
2.4 细胞内应激蛋白表达水平的检测结果 |
3 讨论 |
(5)天然香料内源性风险物质识别研究及其在烟草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烟用天然香料的安全性研究进展 |
1 课题研究的重要意义 |
2 国外烟草界在烟用添加剂安全性方面的研究进展 |
3 植物中的天然毒素和生理活性成分 |
4 近年来烟用天然香料在卷烟中的应用文献总结 |
5 项目研究技术路线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烟用天然香料内源性风险物质识别评估方法的建立 |
1 烟用天然香料内源性风险物质识别方法建立 |
2 烟用添加剂热裂解方法建立 |
3 烟用添加剂热裂解产物中苯酚定量分析方法建立 |
4 烟用添加剂热裂解产物中苯并芘的定量分析方法建立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灵香草中风险物质识别研究及其对卷烟安全性影响 |
1 前言 |
2 灵香草的安全性毒理学评价 |
3 灵香草浸膏的热裂解 |
4 灵香草浸膏加入卷烟后对烟气七项成分的影响 |
5 灵香草浸膏加入卷烟对烟气毒理学的影响 |
6 灵香草浸膏中影响安全性的组分研究 |
7 灵香草的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研究 |
8 改进加工工艺提高灵香草提取物的安全性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款冬花化学成分研究及其对烟气安全性影响 |
1 前言 |
2 款冬花浸膏的的安全性毒理学评价 |
3 模拟卷烟燃吸条件下款冬花浸膏的热裂解 |
4 款冬花浸膏加入卷烟后对烟气七项成分的影响 |
5 款冬花浸膏加入卷烟对烟气毒理学的影响 |
6 款冬花的化学成分研究及化学成分的毒理学研究 |
7 化学成分的毒理学数据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滇刺枣化学成分研究及其对烟气安全性影响 |
1 前言 |
2 滇刺枣浸膏的安全性毒理学评价 |
3 滇刺枣浸膏的热裂解研究 |
4 滇刺枣浸膏加入卷烟对烟气七项化学成分的影响 |
5 滇刺枣浸膏加入卷烟后对烟气毒理学的影响 |
6 滇刺枣的化学成分研究 |
参考文献 |
附录Ⅰ 部分化合物谱图 |
附录Ⅱ 攻读博士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6)中度嗜盐菌Martelella sp.AD-3龙胆酸1,2-双加氧酶的表达、纯化及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多环芳烃的微生物降解 |
1.2.1 多环芳烃的微生物代谢途径 |
1.2.2 GDO研究进展 |
1.3 蛋白质组学及其应用 |
1.3.1 蛋白质组学概念 |
1.3.2 差异蛋白质组学概述 |
1.4 Crispr/cas9基因敲除体系概述 |
1.4.1 Crispr/cas9基因敲除体系的发现历程 |
1.4.2 Ⅱ型CRISPR/Cas功能行使机制 |
1.5 研究目的及内容 |
1.5.1 研究目的 |
1.5.2 研究内容 |
1.5.3 课题意义 |
1.5.4 技术路线 |
第2章 龙胆酸1,2-双加氧酶的功能及性质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2.1 实验材料 |
2.2.2 实验方法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GDO基因的序列分析 |
2.3.2 GDO表达质粒的构建 |
2.3.3 GDO表达的优化 |
2.3.4 GDO蛋白的纯化 |
2.3.5 GDO酶学性质研究 |
2.3.6 GDO催化龙胆酸的机制研究 |
2.3.7 龙胆酸氧化过程中的快速动力学研究 |
2.3.8 基因定点突变实验 |
2.3.9 龙胆酸降解过程中gdo转录水平研究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中度嗜盐菌AD-3差异蛋白质组学研究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实验材料 |
3.2.2 实验方法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SDS电泳检测蛋白表达量及主要上调蛋白鉴定 |
3.3.2 差异蛋白质组学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中度嗜盐菌AD-3基因敲除体系构建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实验材料 |
4.2.2 实验方法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构建敲除质粒pTC |
4.3.2 敲除gdo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已发表论文 |
附录1:主要实验仪器 |
附录2:主要实验试剂 |
(7)国家执业医师医学人文素养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英文摘要 |
中文摘要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 小结 |
第二章 文献研究的来源及进展 |
2.1 文献检索 |
2.2 文献总结 |
2.3 小结 |
第三章 基本概念和相关理论的界定和解析 |
3.1 基本概念 |
3.2 相关理论 |
3.3 小结 |
第四章 医学人文的历史演进 |
4.1 医学的发展历史及人文背景 |
4.2 分分合合的医学发展历史与医学人文的关系 |
4.3 历史上标志性的医学人文事件 |
4.4 小结 |
第五章 研究对象和方法程序 |
5.1 研究对象的定位和特点 |
5.2 研究方法和程序 |
5.3 小结 |
第六章 初步构建国家执业医师人文素养指标体系 |
6.1 引言 |
6.2 研究方法 |
6.3 研究结果 |
6.4 讨论 |
6.5 结论 |
第七章 国家执业医师医学人文素养评价指标体系的完善 |
7.1 指标体系的修订完善 |
7.2 最终形成的指标体系 |
7.3 讨论 |
7.4 小结 |
第八章 国家执业医师医学人文素养指标体系的实证研究 |
8.1 前言 |
8.2 模型构建及求解 |
8.3 模型应用 |
8.4 小结 |
第九章 国家执业医师医学人文素养评价结构模型的构建 |
9.1 医学人文知识的结构和内涵 |
9.2 医学人文能力的结构和内涵 |
9.3 医学人文精神的结构和内涵 |
9.4 小结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现代医学技术与医生人文素养的关系 |
参考文献 |
附件一 |
附件二 |
附件三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8)我国医院药学学科的建设与发展(二)(论文提纲范文)
2医院药学学科的建设与成果 |
2.1医院药学的新理论、新成就及新方法 |
2.1.1开展“以患者为中心”的临床药学工作 |
2.1.1.1推动药师参与临床合理用药 |
2.1.1.2实施治疗药物监测与用药个体化 |
2.1.1.3完善药学信息咨询服务 |
2.1.1.4探讨临床药师培养模式 |
2.1.2结合临床开展应用研究 |
2.1.2.1药剂学方面 |
2.1.2.2中药学方面 |
2.1.3推广应用药学新技术 |
2.1.3.1信息技术 |
2.1.3.2人工智能 |
2.1.3.3自动识别技术 |
2.1.3.4现代物流系统 |
2.1.3.5自动摆药系统 |
2.1.3.6静脉药物配置中心 (pharmacy intravenous admix-ture services, PIVA) |
2.1.3.7中药小包装饮片 |
2.1.3.8中药配方颗粒剂 |
2.1.4加强药物临床应用管理 |
2.2医院药学学科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人物 |
2.2.1汤光 (1930-) |
2.2.2李大魁 (1944-) |
2.2.3陈兰英 (1921-) |
2.2.4张楠森 (1923-2006) |
2.2.5孙定人 (1925-2005) |
2.2.6王汝龙 (1931-) |
2.2.7高清芳 (1931-) |
2.2.8许树梧 (1931-) |
2.2.9尹武华 (1933-) |
2.2.10樊德厚 (1933-) |
2.3医院药学的学术建制与发展 |
2.3.1确立临床药学专业学制教育 |
2.3.2组建中国药学会医院药学专业委员会 |
2.3.3开展医院药学学术活动与国际交流 |
2.3.4出版医院药学学术期刊、专着及系列培训教材 |
2.3.5评选国家临床药学重点专科 |
2.3.6表彰先进个人与团队 |
(9)我国部分高校2008-2012年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选题背景 |
2 研究方法 |
3 研究重点和难点 |
4 预期目标 |
第一章 研究对象与资料来源 |
1 研究对象 |
2 研究内容 |
3 资料来源 |
3.1 数据库选择 |
3.2 检索规则 |
3.3 质量控制 |
4 选用指标 |
4.1 影响因子 |
4.2 中文核心期刊 |
4.3 影响力 |
4.4 年平均增长速度 |
4.5 环比发展速度 |
第二章 结果 |
1 论文数量 |
1.1 国际论文 |
1.2 国内论文 |
2 质量分析 |
2.1 国际论文 |
2.2 国内论文 |
3 影响力分析 |
3.1 国际论文 |
3.2 国内论文 |
第三章 讨论 |
1 11所高校5年间该学科论文的主要特点 |
1.1 国际论文数增长强劲 |
1.2 高水平论文流向国际期刊 |
1.3 11所高校科技论文产出力差异明显 |
1.4 各二级学科论文产出力存在分化 |
1.5 科技论文影响力参差不齐 |
1.6 各二级学科论文影响力分化鲜明 |
2 11所高校5年间该学科形成差异的原因分析 |
2.1 重点学科建设的导向 |
2.2 重点实验室的条件改善 |
2.3 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的保障 |
第四章 对策及建议 |
1 统筹发展规划,调整发展策略 |
2 科学调配资源,促进学科持续发展 |
3 以重点学科建设为龙头,提升科研平台水平 |
4 重视创新人才培养,加快人才梯队建设 |
5 加强国际交流,把握前沿动态 |
第五章 小结 |
1 科技论文总数呈稳步增长趋势 |
2 以第一署名单位发表科技论文稳步提升 |
3 各二级学科发文数量差异明显 |
4 高水平学术论文数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
5 科技论文影响力分布参差不齐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附件 |
致谢 |
四、《卫生毒理学杂志》第五届编辑委员会名单(论文参考文献)
- [1]采用体外微核和彗星试验对新型阻垢剂遗传毒性的研究[D]. 王璐瑶.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18(01)
- [2]乌鲁木齐地区生物安全实验室备案管理网络平台的研发与应用[D]. 马雪娇. 新疆医科大学, 2018(01)
- [3]变应性鼻炎大鼠模型的建立及甘草次酸铽疗效的初步研究[D]. 周柳青. 兰州大学, 2017(12)
- [4]β淀粉样蛋白对人神经母细胞瘤细胞内质网应激的影响[J]. 徐彦吉,张金婵,任启智,孔庆博,任锐. 环境与健康杂志, 2017(01)
- [5]天然香料内源性风险物质识别研究及其在烟草中的应用[D]. 杨叶昆. 云南大学, 2016(01)
- [6]中度嗜盐菌Martelella sp.AD-3龙胆酸1,2-双加氧酶的表达、纯化及功能研究[D]. 黄玲. 华东理工大学, 2016(08)
- [7]国家执业医师医学人文素养评价指标体系构建[D]. 邬晓薇. 第三军医大学, 2016(11)
- [8]我国医院药学学科的建设与发展(二)[J]. 屈建,刘高峰,朱珠,孙春华.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14(16)
- [9]我国部分高校2008-2012年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D]. 王煜. 南京医科大学, 2014(03)
- [10]搭建交流平台,放飞学术思想——第九届全国环境与职业医学研究生学术研讨会会议纪要[J]. 郭薇薇,王晓宇,洪琪,周志俊,丁瑾瑜. 环境与职业医学, 2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