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肉牛生产技术讲座(连载一)——肉牛生产发展概况(论文文献综述)
胡军[1](2017)在《国家何以成功:家团底色下的韩国“新村运动”研究》文中提出韩国新村运动发生于20世纪70年代、由朴正熙政府自上而下推行的一场“农村现代化运动”,它在较短的时间内提高了农民生活水平,实现了农村的现代发展。本文立足于对韩国传统制度底色进行再认识的基础上,通过选取江原道水白里为主体个案,探讨了国家与农村社会是如何在新村打造中实现相互改变的,主要回答了“国家对农村社会的干预何以能够成功”的问题。具体来说,本文的研究从两方面展开:一是重新认识传统。本文将韩国农民在农业社会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形成的稳定制度底色概括为“家团制”,即以紧密的血缘关系构建的家庭基础结构和以多元有效的互助关系构建的社会团体形态共同形成的治理制度。它的突出特点表现在:以家庭为基础,以团体为保障;平等基础上的有效互惠;家团互动下的有限自主治理。但是,作为适应农业社会的制度底色,它也有其不足性,即内敛性下的有限扩展;有效统合上的低度发展。二是重新认识国家与农民在传统制度底色下的行为选择。“新村运动”是一场“过更好生活”的运动,它蕴含着保存什么与改变什么的抉择。本文从国家与农民社会的互动视角,将国家的新村培育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国家的试炼与村庄的回应、国家的调试与村庄的自助、国家的辅助与村庄的自主。这三个阶段所蕴含的基本逻辑是:在社会个体化的进程中,国家输入“新村主义”,并将现代的市场机制与家团互助传统进行有效对接;强调国家指导下的村庄自主选择,村庄则将传统的组织联结与现代“发展主义”理念进行了有效统合;同时,借助国家的政策支持实现资本扩展,将家团底色下的家团有限互利改造为村庄与家庭的双增共赢。本文的基本研究结论是:第一,新村运动不是现代的理性官僚精心设计下的产物,而是国家与农村社会在互动中通过不断调试形成了理念和社会的适应性,即国家将现代的发展理念通过村庄领导人实现了与传统制度底色的有效对接,从而走向的是将个人(或家庭)的利益追求与对村庄社区的服务相平衡的道路;第二,韩国新村运动的成功在于两个结合:一是在发展主义的导向下,国家的强制性权力与调适性权力的有效匹配;二是在尊重家团底色的基础上,国家的选择性激励与适应性改造的组合联动。通过研究,本文提出了农村发展型治理理论来重新解释新村运动,其突出特点是:以强国家能力对接传统制度遗产;现代的技术官僚和现代社区精英的共同缔造;在发展目标共识下的互动选择性:从国家主导到社区自主。同时,本文得出的基本启示是:国家对农村的任何政策要取得好的效果,既要与农村传统底色及其衍生要素相适应,又要在现代发展理念之下逐渐消解或抑制底色传统中的消极层面的要素。
王志刚[2](2015)在《农户参与循环农业行为及绩效评价:理论与实证》文中提出当前在全球积极推进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的大背景下,改善生态环境,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对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2015年中央第一号文件明确指出,要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深入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大力推广生物有机肥、低毒低残留农药,开展秸秆、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和农田残膜回收区域性示范,按规定享受相关财税政策,落实畜禽规模养殖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大力推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十二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要求推动农业资源利用节约化、生产过程清洁化、产业链接循环化、废物处理资源化,形成“农林牧渔”多业共生的循环型农业生产方式,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因此,积极发展循环农业作为一项迫切需要实施的重大任务,对于解决“三农”问题、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实现全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本研究是关于农户参与循环农业行为及其绩效评价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具体地说,是为描述和解释农户参与循环农业行为的内在机理、动因及其影响因素而构建一个理论框架及分析方法,并运用实地调查数据和相关年鉴数据对理论和模型进行检验,旨在探求如何提高农户参与循环农业工程积极性,加大农户对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程度,并就此提出相应对策建议,为循环农业健康和稳定发展提供有益补充和参考。从论文基本框架和研究方法来说,本研究运用博弈论分析法对循环农业中农户与各利益主体行为关系进行分析,揭示行为主体之间为实现利益最大化相互作用和影响机理;本文基于经济学行为理论分别构建了产前农户有机肥投入选择模型、产中农户循环农业技术采用行为模型、产后农户农作物秸秆处置行为模型,通过对研究区408户受访农户调查数据,分别建立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Probit回归模型及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并对农户参与循环农业生产行为进行实证和检验,从而较全面地研究了影响农户参与行为主要因素和作用机理;采用数据包络(DEA)分析法,分别对比分析农户采用循环农业技术的生产效率,以检验农户采用循环农业技术生产的有效性,最后,利用统计分析方法测算出农作物秸秆转换各种资源的价值量,并估算出在不同秸秆饲用率的条件下,秸秆养殖肉牛的最大化潜在数量,同时,从时间序列角度,对比分析研究区畜禽粪便和同期化肥施用量中所含养分量,测算出有机肥对化肥的替代率和变化趋势,从而充分显示出研究区农业废弃物资源的巨大开发潜力和价值。因此,本研究内容包括以下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本研究的理论基础和现实基础。该部分对应全文的第一章、第二章和第三章,主要阐述了研究问题的背景、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在文献回顾和梳理基础上,阐明了本文的研究目标、内容和主要研究方法,回顾了国内外关于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基本理论及研究现状,对相关经典理论进行阐述,特别是运用经济学中理性经济人最大化行为理论、成本—效益理论以及博弈分析理论,构建了农户有机肥投入选择模型、农户循环农业技术采用行为模型、农户农作物秸秆处置行为模型以及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模型,分析了农户与循环农业相关利益主体之间相互关系,以揭示农户之间、农户与企业之间以及农户与政府之间行为的内在动因、作用方式和影响机理。研究发现,农作物价格因素和农作物增产率对农户有机肥投入选择行为有重要影响;农户是否会采用循环农业技术取决于预期成本和预期收益的比较;农户由于受家庭特征、生产状况及外部环境等因素约束,其行为动机和目标会有所差异,从而导致农户不同的秸秆处置方式;政府公共政策的制定可以改变私人农业废弃物资源化最优数量,尤其是技术进步对增加农业废弃物资源化最优数量有重要作用。第二部分,农户参与循环农业行为描述统计分析。该部分对应全文第四章,主要描述了研究区自然、社会、经济和农业发展状况,然后根据研究区实地调研数据,统计描述了受访农户个体和家庭基本特征,对比分析各地区间农户家庭经济状况及收入结构,进一步描述分析了农户参与循环农业过程中认知及态度、日常生产行为、新技术采用行为和废弃物处置行为,最后对循环农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及现状进行评价。研究发现,目前农户对循环农业认知程度普遍偏低,约有70.59%的受访农户愿意多施有机肥,少施用化肥,约有27.21%的受访农户表示农田肥力没以前好,还有20.59%的受访农户比说明书标准用量平均高29.45%的用量施用农药,大多数受访农户对无公害农产品缺乏了解,在从事无公害生产的农户中,大多数无公害农产品与普通农产品在价格上并没有明显差异;大多数受访农户对村周围环境的满意度较高,多数受访农户愿意学习农业技术,且获得技术能力有所提高;大多数受访农户对公共基础设施和农田水利设施表示比较满意,多数农户表示饮用水水质较好;受访农户认为农业合作社对社员的作用较为明显,但村周边涉农企业带动农户的能力并不明显;在政府职能评价中,对于农产品销售渠道拓展服务、标准化生产服务和信贷服务方面,大多数农户表示效果不太明显。第三部分,分析产前、产中和产后农户参与循环农业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和作用机理。本部分首先运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农户有机肥投入选择意愿的主要影响因素和作用方式。研究发现,农户种植结构和上年农产品价格对农户有机肥投入决策行为有重要影响;其次利用Probit回归模型分析农户循环农业技术采用行为的影响因素和变量边际效应。研究发现,户主文化程度越高,农户人均耕地面积越多,家庭人均年收入水平越高,对循环农业认知程度越高,接受新技术指导越容易,信贷支持获得越容易,农户就越倾向于采用循环农业技术;最后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农户农作物秸秆处置行为的影响机理和作用方式。研究发现,户主受教育程度越高,农户人均耕地面积越多,家庭人均年收入越高,对环境关注程度越高,接受新技术指导越容易,信息获取能力越强,当地公共基础设施越完善,农户对秸秆资源化利用程度就越高。第四部分,农户循环农业技术采用及废弃物利用绩效评价。该部分对应全文第六章,首先是运用DEA分析法,分别对种植和养殖农户是否采用循环农业技术的生产效率进行对比测算,研究发现,种植农户采用秸秆还田生产方式比没有采用秸秆还田的综合效率平均高8.59%,从整体上来看,农户采用秸秆还田生产技术是相对有效率的;养殖农户采用酒糟养牛的生产方式比没有采用酒糟养牛的综合效率平均高5.71%,从整体上来看,农户采用酒糟养牛生产技术亦是相对有效率的,由此验证了农户采用循环农业技术生产的有效性。然后,从时间序列角度,估算研究区农作物秸秆产量及其转换资源价值量的变化趋势,并根据肉牛每日秸秆采食量,估算在不同秸秆饲用率下,用秸秆养殖肉牛的最大化潜在数量。研究发现,2013年研究区主要农作物秸秆资源总量为69.15万吨,相当于标煤总量41.29万吨,相当于沼气产量2.50亿m3,若按全国秸秆平均饲用率31%来算,估算研究区秸秆养殖肉牛总数约为47.24万头,若按辽宁省秸秆平均饲用率20%来算,研究区秸秆养殖肉牛总数约为30.47万头,若按研究区秸秆平均饲用率35%来算,估算研究区秸秆养殖肉牛总数可达53.33万头,这显示了研究区农作物秸秆资源巨大潜在价值。同时,对比分析研究区畜禽粪便和同期化肥施用量中所含氮、磷、钾养分含量,估算出有机肥与化肥之间的替代率及变化趋势。研究发现,2013年研究区畜禽粪便资源总量为141.38万吨,所含总养分量为2.31万吨,相当于同期化肥施用量总养分量的77.32%,即同期化肥施用量的77.32%可用畜禽粪便有机肥料来替代,这充分显示了研究区畜禽粪便资源的巨大潜力和价值。第五部分,全文总结与政策含义。该部分对应全文第七章。本部分针对全文分析得出主要结论,并提出一系列提高农户参与循环农业工程积极性,加大农户对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程度,推进循环农业健康、稳定发展的对策建议。在农户参与循环农业相关利益行为主体间博弈分析方面,政府在循环农业规划方面要做好顶层设计者角色,通过给予补贴和奖励优惠政策引导农户参与循环农业建设,对农户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要加大监管力度,同时,向农户提供循环农业建设技术和资金支持;完善农户和企业合约条款内容,增加违约成本;通过农业废弃物利用技术创新,进一步提高农业废弃物资源经济价值。在农户参与循环农业生产行为方面,加大农户对循环农业认知程度,提高农户文化素质,强化农户环境保护意识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合理规划农业区域发展,大力发展有机设施农业;增强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创新,加强农户循环农业技术指导和培训力度;建立良好的循环农业发展外部环境条件。在农作物秸秆资源化综合利用方面,加大秸秆综合利用宣传教育,提高农户对秸秆资源认知程度;对实行秸秆资源化利用的农户给予财政补贴和奖励;加大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研发力度,进行技术示范和推广;建立以企业为龙头,以农户为主体,以农业合作社为纽带的秸秆资源化循环利用体系。在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方面,要加强畜禽养殖场规范化和标准化管理,健全相关法律体系;强化技术攻关,解决企业有机肥料资源化利用关键技术;政府提供财政扶持和优惠政策,使有机肥经济正外部性内在化;强化有机肥市场规范化管理,提高准入门槛和质量标准;积极出台一系列管理手段,进行宏观性政策引导。
沈忠其[3](2013)在《宁南山区肉牛种群改良及养殖推广效益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在对宁南当地农户肉牛生产现状调查的基础上,根据现有饲草料种类设计育肥日粮,对固原黄牛犊牛、利木赞与固原黄牛杂交F1代犊牛、西门塔尔肉牛与固原黄牛杂交F1代犊牛进行体重和日增重、体长体高胸围以及经济效益分析。根据观察,西门塔尔杂交改良牛和利木赞杂交改良牛体形外貌特征,与固原黄牛比较有明显变化,基本显示了父本特征,肉用特征明显。西门塔尔杂交改良牛头顶为白色,多数被毛为红白花,少数为红色,肌肉丰满,后躯发达,生长发育较快。利木赞杂交改良牛为红色,毛色变化不大,但体格明显大于固原黄牛和西门塔尔杂交改良牛,且肌肉丰满。随着月龄增长,西门塔尔杂交改良牛和利木赞杂交改良牛骨骼发育速度快,生长发育明显优于固原黄牛,显示出良好的肉用体型。西门塔尔杂交改良牛和利木赞杂交改良牛,表现出良好的生长速度,表现了较大的增重幅度与增重潜力,尤其是利木赞杂交改良牛显现出明显的杂种优势。在相同饲养管理条件下,固原黄牛与西门塔尔杂交改良牛、利木赞杂交改良牛的初生体高无显着差异(P>0.05),西门塔尔杂交改良牛、利木赞杂交改良牛6月龄体重、12月龄体重、日增重显着高于固原黄牛(P<0.05),西门塔尔杂交改良牛出生、6月龄和12月龄的体高略高于利木赞杂交改良牛,差异不显着(P>0.05),西门塔尔杂交改良牛出生体斜长略高于利木赞杂交改良牛,差异不显着(P>0.05),利木赞杂交改良牛6月龄和12月龄的体斜长略高于西门塔尔杂交改良牛,差异不显着(P>0.05)。在本试验中,试验牛饲养管理条件一致,饲养成本相同,经济效益按照肉牛增重效果来估算。在12月龄时,固原黄牛平均体重为220.65kg,西门塔尔杂交改良牛平均体重为251.57kg,利木赞杂交改良牛平均体重为278.78kg。按照当时市场架子牛活重价格20.00元/kg计算,固原黄牛平均价格为4413.00元/头,西门塔尔杂交改良牛平均价格为5031.40元/头,利木赞杂交改良牛平均价格为5575.60元/头。饲养利木赞杂交改良牛和西门塔尔杂交改良牛分别比饲养固原黄牛多盈利1162.60元/头和618.40元/头。数据分析表明,利木赞杂交改良牛、西门塔尔杂交改良牛具有生长发育快、体格大、体质健壮等优点,可以缩短生产周期,同时也具有更高的饲料报酬(更低的料肉比)在较好的饲养条件下,杂交改良能够完全体现肉用牛的生产水平,改良中国本地黄牛作为肉用牛的体型。以利木赞牛、西门塔尔牛为父本,固原黄牛为母本进行杂交改良,可以表现出显着的杂交优势,且随着年龄增加,杂交优势日趋明显。利用利木赞牛和西门塔尔牛改良固原黄牛群体,能够有效改善固原黄牛的生长性能,提高养殖效益,具有较好的推广价值。
陈峰江[4](2013)在《不同杂交组合肉牛生长发育及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的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选择41头10至21月龄健康、生长发育良好的红安格斯为父本的杂种(F1代)牛,在生产条件下对其进行体重、体尺生长发育规律和血液、尿液的常规和生化指标研究,其中,红安格斯牛♂×秦川牛♀早的F1代(AQ组)18头,红安格斯牛♂×秦杂牛♀的F1代(AZ组)23头。结果表明:各相同月龄中AZ组体长、体高、胸围以及腰角宽、十字部高等指标高于AQ组,说明AZ的体重、体型较大,而AQ的体重、体型较小,在育肥初期尤为明显,随着月龄的增加两组体重的差距有逐渐缩小的趋势。AQ组体重和体尺各项主要生长发育指标的增长率总体高于AZ组;两组肉牛的体重、体长、体高、胸围、腰角宽、十字部高等指标,均随着月龄的增加而稳定地增长,与月龄之间均呈线性相关关系。两组试验肉牛的血液常规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量、红细胞压积、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平均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血小板计数、血小板压积、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血小板平均体积等血液常规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内,平均红细胞体积的测定量低于正常范围。且两组肉牛的这些常规指标之间差异不显着(P<0.05)。在本试验研究中,两组肉牛血液中部分离子水平K+、Na+、Cl-和Mg++在正常范围内,血Ca低于正常水平,血P高于正常水平。两组试验牛尿液中的胆红素、酮体、血、蛋白质、亚硝酸盐、白细胞、葡萄糖和维生素C均未检出。尿胆原、比重和pH值都在正常范围内;两组试验杂交肉牛尿液中Ca、P、K、Mg和Na等离子含量均在正常范围内。动物机体对矿物质离子含量的自我调节能力很强,血液和尿液中常规矿物质离子浓度均没有太大的变化。
石峰[5](2013)在《基于“公司+基地+农户”模式的贫困山区农业产业化研究》文中提出我国贫困山区由于对外开放较晚、贫困人口较多、地理恶劣和资源开发层次低等原因,传统农业发展基础薄弱,地区农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缓慢,在发展当地农业发展过程中必须依据当地农业实际发展状况和所处宏观环境,加快当地特色农业发展,帮助贫困山区农民摆脱贫困。此外,个体“农户”尤其是在贫困山区多限于家庭式生产,规模小且抗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农产品生产获得的收入得不到有力保障;市场上的“公司”市场化程度较高,但需要稳定和优质的农产品供给;同时特色农业发展需要建立“基地”以达到农业整体规模效益的提高和生产技术的升级。因此,在实现贫困山区实现特色农业产业化的道路上,为提高农产品有核心竞争力从而保证“农户”利益和“公司”利润,应当选择适宜当地特色农业发展的生产组织模式,而“公司+基地+农户”模式是一种有意义的探索。本文在总结农业产业化和“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大量文献的基础之上,梳理和明确了该模式的相关概念、创建来源和理论依据、组织实施方式以及国内时间方面的主要经验和存在的问题。在对重庆市酉阳县概况及特色农业发展现状分析基础之上,详细研究了酉阳县实行“公司+基地+农户”模式的现状,进一步阐述了推广“公司+基地+农户”生产模式可行性,并总结出了实施“公司+基地+农户”生产模式的经验,提出了“公司+基地+农户”生产模式的设计方案。最后,本研究根据对酉阳县实行“公司+基地+农户”模式详尽研究,相关政策建议部分。针对该模式下存在的问题,针对进一步推广“公司+基地+农户”生产模式提出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和在人才、技术、利益分配和联动、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保障措施。本文研究以酉阳县“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发展贫困山区特色农业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调查问卷、实地考察、文献综述、数据统计分析等方法详细分析其发展的经验和不足,设计出“公司+基地+农户”模式主要构架和运行机制,对国内其他贫困山区的农业经济发展提供一定参考和借鉴。
景开旺[6](2009)在《重庆市肉牛产业发展思路探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重点对重庆市肉牛发展现状,存在问题,肉牛发展机遇及对产业发展思考等几方面加以阐述。对近几年来所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指出在发展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并对重庆市肉牛产业发展探求了一些思路,提出了一些合理化建议。
王学东[7](2009)在《HL食品公司竞争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现代化牛肉产业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目前在产业供应链体系、产品行业标准、质量管理体系、生产检测设备、人力资源等方面已经具备相当实力。目前,中国牛肉生产企业之间竞争十分激烈,激烈的市场竞争不仅造成行业平均利润水平不断下降,而且直接导致了牛肉生产企业频繁的优胜劣汰。随着中国牛肉行业的快速发展,作为国有中型企业的山东HL食品公司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机会。同时,该公司也处于西北、东北等发达肉牛养殖地区的大型牛肉生产企业的威胁之中。对山东HL食品公司而言,怎样有效的把握目前的机遇,确定公司的竞争优势地位,成为公司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本文以研究山东HL食品公司为切入点,在综述相关竞争战略理论的基础上,先后分析了山东HL食品公司所面临的宏观环境、行业环境、自然资源状况等外部环境和企业的内部条件,同时对该公司与主要竞争对手的相对竞争优势作了比较分析。在对竞争环境分析后,作者拟定了山东HL食品公司的战略目标定位,结合行业特征制订了该公司的竞争战略,即HL公司应以低成本竞争战略为主,差异化战略为辅,纵向一体化战略应与上述两种战略配合,近期以创造条件为一体化准备的企业竞争战略。文章最后提出了如何提升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一组方案和措施。本论文综合运用了管理学和经营战略管理理论中的波特的五力模型、PEST分析法、SWOT分析法等行业竞争和战略理论,以及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理论来研究HL公司的竞争战略,力求理论联系实际,重视竞争战略方案的可操作性。作者希望本文的研究成果能对山东HL食品公司获取竞争优势提供帮助,甚至对牛肉行业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张群[8](2006)在《吉林省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研究》文中指出国外农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充分体现了农业一体化给农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带来的积极促进作用,而农业龙头企业又是农业一体化的核心。吉林省是农业大省,大力发展和培育农业龙头企业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本文拟通过对吉林省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现状进行宏观介绍后,加入自己对吉林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的构想,并考察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皓月集团的发展,提出吉林省大型龙头企业应该大力发展完全一体化,完善以要素契约为基础的利益分配机制,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最后为政府提供了一些政策性建议。本文的创新之处就是从微观层次探索大型龙头企业的组织模式和分配机制——按照寡头企业类型分析,结合吉林省农业龙头企业皓月集团的发展进行阐述,并把这种创新模式推广到全省类似规模的龙头企业中去。同时,通过学习有关资料,提出吉林省培育和发展龙头企业的构想。文章在写作中采用了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及宏观考察与微观剖析相结合的方法。本文在写作中共分为五章,内容简介如下:第一部分,引言。主要介绍了本文选题的现实依据和理论依据,并说明写作思路;第二部分,吉林省农业一体化经营中龙头企业发展现状。从吉林省内外良好的市场环境及政策环境来说明发展农业龙头企业的有利条件;根据所搜集的资料总结了现阶段吉林省农业龙头企业的特征,最后分析了龙头企业中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第三部分,吉林省农业一体化经营中龙头企业发展的构想。以龙头企业发展的基本思路和原则、预期规模、主导产业的选择、区域布局、组织模式、企业与农户的利益关系和基地建设这七个方面作为构想的内容;第四部分,典型剖析。介绍了国家级农业重点龙头企业皓月集团的发展情况和成功经验,并加入自己对它的企业组织模式和利益分配方式的改革建议,最后展望了皓月的前景并根据皓月的发展总结出能为其它企业提供的启示;第五部分,培育和建设吉林省农业龙头企业的政策建议。政府不仅要为龙头企业的发展营造一个宽松的政策环境,而且要为龙头企业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
谢特立[9](2005)在《福建省山区资源型县域循环农业发展思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基于山区资源型县域农业特征,定义发展目标,分析了当前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与发展保障因素分析,对循环农业进行效益评价,提出了循环农业发展的建议。
刘艾[10](2005)在《三江平原沼泽化草甸综合治理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草地建设的技术措施应当针对具体的不同生态区域组合相应的配套体系,三江平原沼泽化草地有其独特的地理、土壤、水循环、热能转化等特点,因此,有选择地采用了不同的技术组合,对三江地区天然草地和人工草地建设进行了长期重点的研究,并取得了大量的基础数据及研究成果: (1) 通过草地焚烧的研究发现良好的“火管理”是沼泽化草甸最重要的措施之一,可以有效地改善植被,提高草地牧草生物产量达16.5t/hm2以上,但频繁的火烧将造成植被矮化和减产,“火”对群落结构影响的持续效应达11年;(2) 在补播研究中发现火前补播能够大幅度提高野豌豆的出苗率,从而改善植被结构并提高草地产量和饲用价值,从另一个侧面佐证了“火能够改变植物群落结构”的事实;(3) 耕作措施的研究结果表明,“土壤营养化”是提高小叶章沼泽化草甸生产力的重要途径,无论何种耕作措施,只要能够“改变非土壤化营养”,就能够大幅度提高草地的生产力,从而改变了长期以来认为“多水份”是小叶章生存的主导因素的不正确说法:(4) 在施肥研究中发现N、P、K化肥的“大剂量使用(750kg/hm2)”能够带来高效益增长,并呈现出“富K土壤施用K肥大幅度增产”无法解释的问题。(5) 在人工草地建设中,通过“深松”增加土壤容水量和改善氧亏缺是提高苜蓿产量的重要措施,封闭灭草和秋播是建植成功的有效方法,苜蓿死亡的主要原因是“二次返青”而非越冬困难,苜蓿生产利用的最后期限是初霜期前后,根系分布格局及总糖、双糖、还原糖含量的测定证明在该地区“霜前30-45天最后一次利用”的经典理论应用将造成越冬困难和大面积减产;(6)在酸性土壤上大面积成功建植羊草草地2万亩,是冲破生态隔离的一大创新,为这一优良牧草更大范围的应用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应用前景,并且使羊草的植物学特性发生重大改变,由灰绿型转变为黄绿型,由此有理由怀疑羊草黄绿生态型的划分是错误的,并非适应环境内质变异的结果。 沼泽化草甸是三江平原的重要草地类型,到目前为之尚无综合治理系统的报道,因此,本项研究填补了该类草地研究的空白,为丰富我国草地建设和综合治理理论提供了大量翔实的资料。提出了“基本草地建设农田标准化的高标准”,草地建设应着重于“草地环境良化和植被牧草化”的理念,超前改良、超前建设,而非简单的“受损植被的生态修复”。未雨绸缪,绝非亡羊补牢。
二、肉牛生产技术讲座(连载一)——肉牛生产发展概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肉牛生产技术讲座(连载一)——肉牛生产发展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1)国家何以成功:家团底色下的韩国“新村运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缘起与中心问题 |
(一) 不同视角下的韩国“新村运动” |
1、“从地下到天上”:李仁远的新村记忆 |
2、再认识:“新村运动”的成败讨论 |
(二) 中心问题:从“国家为何失败”到“国家何以成功” |
二、研究综述 |
(一) 国家改造与农村治理转型的研究 |
1、国家政权建设论 |
2、发展型国家论 |
(二) 农村传统特性及其现代化研究 |
1、现代要素替代论 |
2、传统要素持续论 |
3、传统要素决定论 |
(三) “新村运动”的成功要素研究 |
1、一元归因论 |
2、二元协同论 |
3、多元要素论 |
(四) 研究述评 |
三、研究方法与田野 |
(一) 研究方法 |
1、一般问题,韩国经验 |
2、“条件一行为”分析 |
3、研究资料说明 |
(二) 田野与个案 |
1、“新村”型村庄 |
2、田野个案的选择历程 |
3、横城郡公根面水白里的简介 |
四、研究思路与概念说明 |
(一) 研究思路与章节安排 |
(二) 核心概念说明 |
1、“新村”与“新村运动” |
2、家团底色 |
第二章 家团底色:对韩国农村社会的再认识 |
一、生活在“纽结”中的农民 |
(一) 从白香玉扩散的村庄关系网 |
(二) 团体网络中的村民 |
二、韩国农村的传统团体形态 |
(一) 生产相助形态 |
(二) 生活相扶形态 |
(三) 行政共担形态 |
(四) 文化相依形态 |
三、共同体论:对韩国传统的认识 |
(一) 村落共同体论 |
1、经济关系上的“共同体”论 |
2、社会关系上的“共同体”论 |
(二) 共同体论再认识 |
四、家团制:对村庄互动深化的尝试性概括 |
(一) 家团制的提出 |
(二) 家团制的内涵基础 |
1、家庭的不自足性与团体的有效保障性 |
2、家庭面向团体的平等性与团体面向家庭的互惠性 |
3、家团互动中的有限自主治理 |
(三) 再认识:家团制的不足 |
1、内敛性下的有限扩展 |
2、有效统合上的低度发展 |
第三章 新村试炼:历史线条下的国家与村庄 |
一、国家的农村开发:一种历史的视角 |
(一) “农村振兴运动”(20世纪30年代) |
1、日殖掠夺下的经营与振兴 |
2、运动下的村庄改善记忆 |
(二) 农村开发运动(20世纪60年代) |
1、“再建国民运动”与精神激励(1961-1964年) |
2、“农业收入增长特别项目”与资金支持(1968-1970年) |
3、自主的村庄开发与意外的蓝本 |
(三) 国家干预的历史经验 |
二、继承与调整:外部环境下的村庄传统变奏 |
(一) 合的延续:土地改革后的村庄互助 |
1、村庄的土改实践 |
2、农民合作的变与不变 |
(二) 争的化解:村庄组合的利益均沾 |
1、氏族竞争:战争的后续遗产 |
2、碾米组合下的村庄重整 |
(三) 变迁中的村庄调试 |
三、再进一步:国家的新村培养与村庄行动 |
(一) 变奏的农村开发:“新村培养运动”的尝试 |
1、朴正熙的新村哲学 |
2、国家的水泥分配 |
(二) 水泥资助下的水白里 |
1、失败的动员:要吃的,而不是“新村” |
2、成功的关键:李香珪的努力 |
(三) 村庄成功中的国家行为反思 |
第四章 多元重组:国家调试下的村庄自助 |
一、政策重组:国家建构的新村支持体系 |
(一) 政策调整:“奖勤激懒”下的村庄跟进 |
1、雏形:资助先进,刺激后进 |
2、量化:三级标准与分层资助 |
(二) 政策实施的新村组织保障 |
1、中央新村组织:统一协调,分别负责 |
2、地方推进组织:上下通道,服务村庄 |
(三) 政策外力的激发与保障 |
二、领导重组:国家指导下的村庄开发体系 |
(一) “双管齐下”:指导者的推选与培训 |
1、选择有能力的指导者 |
2、国家培训激发的行动哲学 |
3、自豪感比经济激励更重要 |
(二) 权威的协调与统合 |
(三) 作为先行者的村庄领导人 |
三、资本重组:国家推动下的集体动员 |
(一) “绿色革命”下的村庄动员逻辑 |
1、粮食自给的国家战略 |
2、“种”与“不种”:农民的纠结 |
3、契约化种植下的村庄动员 |
(二) “集团营农”:家户利益的村庄化 |
1、扩展的农事互助 |
2、利益协调中的合作强化 |
(三) 资本诱发的自主与合作 |
第五章 联结共构:村庄的自主开发之路 |
一、分利:家户与村庄的利益共构 |
(一) 被催生的家户自主性 |
1、换屋顶的心结 |
2、来自村庄的反馈 |
(二) 资本分利:村户利益的连接点 |
1、购贩场:做共同基金的设想 |
2、策略优化:从强制到村户分利 |
(三) 分利的经济社会效果 |
二、分层:村民与村庄的组织联结 |
(一) 青年会:积极的行动者 |
1、青年们的新村热情 |
2、青年们的动力 |
(二) 妇女会:自我价值的证明 |
1、妇女会的存钱 |
2、厨房改良事业的成功 |
3、与传统价值的妥协 |
(三) 组织联结的必要性 |
三、整合与开发:村庄的自主联动 |
(一) 共同夙愿的共同化 |
1、水白桥:悲苦记忆下的夙愿 |
2、基于共利下的全村总动员 |
(二) 家户利益的再整理 |
1、土地调整的利与难 |
2、为了发展的“逃跑” |
(三) 村户共赢的产业链 |
1、抓住赚钱的机遇:稻草—草袋机厂—共同仓库 |
2、规划的远期产业:肥料—韩牛养殖—榨油厂 |
(四) 自主开发的内在之秘 |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
一、国家为何成功:一种对话与总结性思考 |
(一) 发展愿景与调适性权力:对国家角色的再思考 |
(二) 适应性改造:对国家干预的再认识 |
1、回归:被尊重的家团传统 |
2、改造:对家团底色的提升 |
二、“新村”的理论表达:农村发展型治理 |
(一) “新村”开发的运作逻辑 |
(二) 对韩国“新村”开发理论的反思 |
三、讨论:韩国新村开发的有益经验 |
参考文献 |
一、韩文参考资料 |
二、英文参考资料 |
三、中文参考资料 |
博士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
致谢 |
附录 |
附录一: 新道里的“新村革命” |
(一) 破除观念:连接路的修建 |
(二) 共同财产:打造村庄开发的经济基础 |
(三) 改进次序:公共工程优先,家庭改善量力而行 |
附录二: 新村运动培训中的一则成功的案例故事展示 |
(2)农户参与循环农业行为及绩效评价:理论与实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研究目标和内容 |
1.2.1 研究目标 |
1.2.2 研究内容 |
1.3 概念界定和数据来源 |
1.3.1 概念界定与研究范围 |
1.3.2 数据来源 |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1.5 论文主要创新点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经典理论回顾 |
2.1.1 农户行为理论 |
2.1.2 循环经济理论 |
2.1.3 外部性理论 |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2.1 农户有机肥投入选择行为 |
2.2.2 农户循环农业技术采用行为 |
2.2.3 农户农作物秸秆处置行为 |
2.2.4 农户农业生产技术效率 |
2.2.5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
2.3 文献评述 |
第三章 模型构建与理论分析 |
3.1 农户参与循环农业行为模型构建 |
3.1.1 农户有机肥投入选择行为模型构建 |
3.1.2 农户循环农业技术采用行为模型构建 |
3.1.3 农户农作物秸秆处置行为模型构建 |
3.1.4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模型构建 |
3.2 农户参与循环农业相关行为主体间博弈理论分析 |
3.2.1 农户与政府之间的博弈行为分析 |
3.2.2 农户与企业之间的博弈行为分析 |
3.2.3 农户与农户之间的博弈行为分析 |
3.3 小结 |
第四章 研究区农户参与循环农业行为描述统计 |
4.1 研究区基本概况 |
4.1.1 样本区域自然、社会和经济状况 |
4.1.2 样本区域农业发展状况 |
4.2 调查样本选择及相关情况说明 |
4.2.1 调查样本选取、方法和内容 |
4.2.2 受访农户家庭基本情况 |
4.2.3 受访农户家庭经济状况 |
4.3 农户参与循环农业生产行为调查分析 |
4.3.1 农户循环农业认知及态度调查分析 |
4.3.2 农户日常生产行为调查分析 |
4.3.3 农户新技术采用行为调查分析 |
4.3.4 农户废弃物处置行为调查分析 |
4.4 循环农业发展外部环境及现状评价 |
4.4.1 硬环境及农户评价 |
4.4.2 软环境及农户评价 |
4.5 小结 |
第五章 农户参与循环农业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
5.1 产前农户有机肥投入选择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
5.1.1 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设定和变量选择 |
5.1.2 数据来源与样本特征描述 |
5.1.3 实证结果分析 |
5.2 产中农户循环农业技术采用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
5.2.1 Probit回归模型设定和变量选择 |
5.2.2 样本特征描述 |
5.2.3 模型计量及结果分析 |
5.3 产后农户农作物秸秆处置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
5.3.1 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设定和变量选择 |
5.3.2 样本特征描述 |
5.3.3 模型计量及结果分析 |
5.4 小结 |
第六章 农户循环农业技术采用及废弃物利用绩效评价 |
6.1 农户循环农业技术采用效率测算及对比分析 |
6.1.1 数据包络分析(DEA)模型原理 |
6.1.2 玉米种植农户生产技术效率测算及对比分析 |
6.1.3 肉牛养殖农户生产技术效率测算及对比分析 |
6.2 秸秆资源化利用现状及效益分析 |
6.2.1 秸秆资源化利用现状 |
6.2.2 农作物秸秆资源存量估算方法 |
6.2.3 秸秆资源化利用潜力分析及效益评价 |
6.2.4 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存在问题分析 |
6.3 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现状及效益分析 |
6.3.1 畜禽粪便有机肥资源化利用现状 |
6.3.2 畜禽粪便有机肥资源存量估算方法 |
6.3.3 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潜力分析及效益评价 |
6.3.4 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程度不足问题分析 |
6.4 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政策含义 |
7.1 结论 |
7.2 政策含义 |
7.3 研究不足及展望 |
7.3.1 研究不足 |
7.3.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科研情况 |
(3)宁南山区肉牛种群改良及养殖推广效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问题的提出 |
1.1.1 世界肉牛产业的现状 |
1.1.2 中国肉牛产业发展现状 |
1.1.3 宁夏肉牛产业发展现状 |
1.2 加快肉牛产业发展重点 |
1.2.1 制约因素 |
1.2.2 发展重点 |
1.3 研究目的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1.4.1 西门塔尔杂交改良牛、利木赞杂交改良牛与固原黄牛体重变化研究 |
1.4.2 西门塔尔杂交改良牛、利木赞杂交改良牛与固原黄牛体尺变化研究 |
1.4.3 肉牛养殖效益分析 |
第二章 宁南山区肉牛产业发展基本情况 |
2.1 导言 |
2.2 肉牛生产现状 |
2.2.1 固原市 |
2.2.2 中部干旱带 |
2.3 宁南山区的肉牛生产规模 |
2.4 宁南山区肉牛发展主要问题 |
2.4.1 养殖基础设施薄弱,不能满足发展需要 |
2.4.2 科学化饲养水平不高,整体规模小效益低 |
2.4.3 饲草资源浪费,转化利用有限 |
2.4.4 基础母牛流失,发展后劲不足 |
2.4.5 市场流通不畅,龙头带动不强 |
2.4.6 肉牛杂交改良技术路线、方向不明确 |
2.5 发展对策及建议 |
2.5.1 支持肉牛良种犊牛繁育推广 |
2.5.2 推广先进实用肉牛养殖技术 |
2.5.3 支持高档牛羊肉市场开拓 |
2.5.4 加大政府支持引导力度 |
2.5.5 积极推进肉牛生产经营产业化 |
2.5.6 加快肉牛品种改良及推广步伐 |
第三章 宁南山区牛肉种群改良及养殖推广效益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时间与地点 |
3.1.2 试验牛的选择 |
3.1.3 饲养管理 |
3.1.4 日粮组成及饲喂量 |
3.1.5 生长性能测定 |
3.1.5.1 仪器与工具 |
3.1.5.2 体尺测定方法 |
3.1.6 数据处理与分析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体形外貌特征 |
3.2.2 不同品种牛的体重变化 |
3.2.3 不同肉牛品种的体尺变化 |
3.2.4 经济效益分析 |
3.3 讨论 |
3.4 小结 |
第四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及发表文章 |
(4)不同杂交组合肉牛生长发育及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肉牛发展现状及研究设想 |
1.1 国内外研究概况 |
1.1.1 世界肉牛产业的发展现状 |
1.1.2 我国肉牛业的发展现状 |
1.1.3 宁夏回族自治区肉牛业的发展现状 |
1.1.4 日粮中矿物质元素功能的研究进展 |
1.2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3.1 红安格斯与秦川牛杂交肉牛体重生长的规律 |
1.3.2 红安格斯与秦川牛杂交肉牛体尺生长的规律 |
1.3.3 杂交肉牛血液常规和生化指标的研究 |
1.3.4 杂交肉牛尿液生化指标的研究 |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二章 肉牛体重和体尺生长发育规律 |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时间及地点 |
1.2 试验动物选择 |
1.3 试验动物的饲养管理与日粮组成 |
1.4 测定指标与方法 |
1.5 数据统计与分析 |
2 试验结果与分析 |
2.1 体重与增重情况 |
2.2 体高变化情况 |
2.3 体斜长变化情况 |
2.4 胸围变化情况 |
2.5 后驱生长发育指标 |
2.6 两组肉牛各个月龄部分体尺指数 |
3 小结与讨论 |
3.1 两组试验牛体重、体尺的生长发育情况 |
3.2 两组试验牛体重、体尺的生长发育规律 |
3.3 主要体重、体尺指标与月龄之间均呈线性相关关系 |
第三章 肉牛血液和尿液理化指标分析 |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时间及地点 |
1.2 试验动物选择 |
1.3 测定指标与方法 |
1.3.1 血液、尿液的采集与和处理 |
1.3.2 血液常规指标与检测 |
1.3.3 血液生化指标与检测 |
1.3.4 尿液常规指标与生化检测 |
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
2 试验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杂交组合肉牛血液常规指标的对比分析 |
2.2 不同杂交组合肉牛血清生化指标的对比分析 |
2.3 不同杂交组合尿液常规指标 |
2.4 不同杂交组合尿液生化指标 |
3 小结与讨论 |
3.1 血液常规和生化指标的研究 |
3.2 尿液中常规和矿物质离子含量的研究 |
第四章 结论 |
1 体重和体尺生长发育的研究 |
2 两组试验肉牛血液尿液的常规和生化指标 |
参考文献 |
缩略词 |
致谢 |
作者简介 |
(5)基于“公司+基地+农户”模式的贫困山区农业产业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方法 |
1.3.2 技术路线 |
2 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 |
2.1 |
2.1.1 农业产业化理论简述及相关研究 |
2.1.2 “公司+基地+农户”模式相关研究 |
2.2 主要经济学理论依据 |
2.2.1 交易成本理论 |
2.2.2 契约治理理论 |
2.2.3 社会交换理论 |
3 我国贫困山区发展现状分析 |
3.1 主要集中区域及分布 |
3.2 自然条件及资源禀赋 |
3.3 基础建设及社会发展水平 |
3.4 农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
4 我国“公司+基地+农户”生产模式发展概述 |
4.1 基本概念和创建来源 |
4.2 模式构成和实施方式 |
4.2.1 模式构成 |
4.2.2 实施方式 |
4.3 不同地区实践概况和经验 |
5 重庆市酉阳县概况及特色农业发展现状分析 |
5.1 宏观环境分析 |
5.1.1 政治法律环境 |
5.1.2 经济环境 |
5.1.3 社会环境 |
5.1.4 技术及资源优势 |
5.2 特色农业总体概况 |
5.3 特色农业发展战略 |
6 酉阳县“公司+基地+农户”生产模式方案设计 |
6.1 试行“公司+基地+农户”生产模式现状分析 |
6.1.1 发展特色农业以“公司”为枢纽紧密结合市场 |
6.1.2 发展特色农业以“基地”为依托逐步形成规模, |
6.1.3 发展特色农业以“农户”根本利益为出发点 |
6.2 实行“公司+基地+农户”模式的经验和不足 |
6.2.1 主要经验 |
6.2.2 存在不足 |
6.3 推广“公司+基地+农户”模式的方案设计 |
6.3.1 模式推广可行性分析 |
6.3.2 主要构架和运行机制 |
7 政策建议和保障措施 |
7.1 贫困山区农业产业化政策建议 |
7.1.1 当地政府积极参与、正确引导、科学规范提供所需保障 |
7.1.2 加强示范点建设,提高龙头企业质量,分发挥其龙头作用 |
7.1.3 健全融资渠道,发展农村金融贷款服务,保证资金充裕 |
7.1.4 专业化、标准化生产,集约化经营,实现规模经济 |
7.1.5 合理规划特色产业,扶强主导产业,开发新兴产业 |
7.1.6 以提高农民收入为切入点,提高当地农户发展特色农业积极性 |
7.2 贫困山区农业产业化保障措施 |
7.2.1 人才培养保障措施 |
7.2.2 技术创新保障措施 |
7.2.3 利益分配及联动措施 |
8 结论和展望 |
8.1 主要结论 |
8.2 未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
致谢 |
(7)HL食品公司竞争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的背景与研究意义 |
1.2 本文的研究方法和论文结构 |
2 文献综述 |
2.1 企业竞争与战略理论综述 |
2.1.1 行业竞争理论 |
2.1.2 企业竞争战略理论 |
2.2 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综述 |
2.2.1 核心竞争力的含义 |
2.2.2 核心竞争力的特征 |
2.2.3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成 |
2.2.4 核心竞争力的培育途径 |
3 企业内外部环境的 SWOT分析 |
3.1 HL公司情况简介 |
3.2 外部环境分析 |
3.2.1 宏观环境分析 |
3.2.2 行业环境分析 |
3.2.3 牛源情况分析 |
3.2.4 电力供应环境分析 |
3.3 企业内部条件分析 |
3.3.1 企业内部状况 |
3.3.2 HL公司内部优势 |
3.3.3 HL公司内部劣势 |
3.4 企业竞争态势的SWOT分析 |
3.4.1 HL公司竞争力评估 |
3.4.2 HL公司竞争环境的SWOT分析 |
4 HL公司竞争战略的构建 |
4.1 HL公司的竞争性定位研究 |
4.2 HL公司竞争战略的构建 |
4.2.1 低成本的竞争战略方案 |
4.2.2 产品差异化的竞争战略方案 |
4.2.3 纵向一体化的战略 |
5 培育 HL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
5.1 整合优化 HL公司的各种资源 |
5.1.1 对有形资源充分整合优化 |
5.1.2 充分发挥无形资产优势,树立质量品牌 |
5.2 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 |
5.2.1 提高创新能力,实现企业管理的不断创新 |
5.2.2 创立与企业新战略相适应的企业文化 |
5.3 培育关键领域和环节的核心竞争力 |
6 结论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8)吉林省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引言 |
1.1 选题的现实依据 |
1.2 选题的理论依据 |
1.3 本文的研究思路 |
2 吉林省农业一体化经营中龙头企业发展现状 |
2.1 吉林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
2.2 吉林省农业一体化中龙头企业发展现状特征 |
2.3 吉林省农业一体化中龙头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
3 吉林省农业一体化经营中龙头企业发展构想 |
3.1 吉林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的基本思路和原则 |
3.2 农业龙头企业预期规模 |
3.3 主导产业的选择 |
3.4 区域布局 |
3.5 加强农业龙头企业组织模式的创新 |
3.6 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关系 |
3.7 基地建设 |
4 典型剖析:长春皓月集团的发展及其启示 |
4.1 长春皓月集团发展概述 |
4.2 长春皓月集团的成功经验 |
4.3 长春皓月集团的组织模式与利益分配机制 |
4.4 皓月集团前景展望及启示 |
5 关于培育和建设吉林省农业龙头企业的政策建议 |
5.1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为龙头企业的发展营造一个宽松的政策环境 |
5.2 强化服务,为龙头企业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后记 |
(10)三江平原沼泽化草甸综合治理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1.1 三江平原沼泽化草甸概况 |
1.1.1 地质地貌特点 |
1.1.2 气候条件 |
1.1.3 水文条件 |
1.1.4 土壤条件 |
1.1.5 生物资源 |
1.1.6 草地资源 |
1.2 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1.2.1 自然状况存在的问题 |
1.2.2 草地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 |
1.2.3 植被破坏严重 |
1.2.4 自然灾害频繁 |
1.2.5 水土流失严重 |
1.2.6 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 |
1.2.7 环境污染日益加剧 |
1.3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1.3.1 课题研究的背景 |
1.3.2 研究目标 |
1.3.3 研究的重要性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1 沼泽化草甸保护与开发利用 |
1.4.2 人工草地对白浆土的改良 |
2 研究区概况 |
2.1 自然概况 |
2.1.1 地理位置 |
2.1.2 气候 |
2.1.3 地形地貌 |
2.1.4 土壤 |
2.1.5 水资源 |
2.1.6 植被类型 |
2.2 草地畜牧业经营现状 |
2.2.1 饲草料生产 |
2.2.2 绿色产品基地建设 |
2.2.3 组织形式 |
3 研究方案 |
3.1 研究内容 |
3.1.1 草地资源开发、改良、建设、管理、可持续利用技术体系研究 |
3.1.2 人工草地建植技术和管理利用的研究 |
3.2 研究思路 |
3.2.1 人工草地建植 |
3.2.2 天然草地综合治理 |
3.3 研究方法 |
3.3.1 样地设置 |
3.3.2 研究方法 |
4 草地焚烧 |
4.1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4.2 结果分析 |
4.2.1 可燃物特性及焚烧程度季节动态 |
4.2.2 焚烧对土壤温度的影响 |
4.2.3 焚烧对土壤水分的影响 |
4.2.4 焚烧对群落结构动态影响 |
4.2.5 不同季节焚烧对小叶章个体发育的影响 |
4.2.6 焚烧对沼泽化草甸生态系统生物过程的影响, |
4.2.7 无性系种群地上生物量季节动态及其增长规律的火影响 |
4.2.8 年度间焚烧频次对沼泽化草甸草地生物量累积量的影响 |
4.2.9 年度间焚烧频次对沼泽化草甸草地生物量增长量的影响 |
4.2.10 生态因子对火烧草地生物量累积的交互作用 |
4.2.11 沼泽化草甸草地地下生物量累积的火影响 |
4.2.12 沼泽化草甸草地枯死地被物分解速率的火影响 |
4.3 小结与讨论 |
5 补播 |
5.1 试验地自然概况 |
5.2 研究内容及方法 |
5.3 结果分析 |
5.4 小结与讨论 |
6 施肥 |
6.1 试验方法及内容 |
6.2 试验结果 |
6.3 效益分析 |
6.4 小结与讨论 |
7 耕作改良 |
7.1 试验方法 |
7.2 结果分析 |
7.2.1 饲草产量 |
7.2.2 牧草构成 |
7.2.3 层次结构 |
7.2.4 成本费用 |
7.2.5 小结 |
8 苜蓿人工草地建植技术研究 |
8.1 深松改土对苜蓿产量的增产效应 |
8.1.1 试验方法 |
8.1.2 结果分析 |
8.1.3 效益分析 |
8.2 苜蓿的肥料试验 |
8.2.1 试验方法 |
8.2.2 结果分析 |
8.3 建植方式的研究 |
8.3.1 试验方法 |
8.3.2 结果分析 |
8.4 苜蓿草地的化学灭草试验 |
8.4.1 材料和方法 |
8.4.2 结果分析 |
8.5 苜蓿最后一次刈割的最佳收获期 |
8.5.1 试验方法 |
8.5.2 结果分析 |
9 羊草人工草地建植的研究—酸性土壤大面积种植成功的技术分析 |
9.1 羊草的生长发育与繁殖特性 |
9.1.1 羊草种子的萌发特性 |
9.1.2 羊草实生苗当年的生长发育情况 |
9.1.3 羊草第二年的生长情况 |
9.1.4 羊草地上部与地下部的关系 |
9.2 羊草人工草地的栽培技术 |
9.2.1 项目地自然条件及整地 |
9.2.2 播种方法 |
9.2.3 羊草人工草地的管理与利用 |
10.牧草生产成本估测 |
11 结论 |
11.1 天然草地综合治理技术措施 |
11.1.1 火计划管理良好的生态效应 |
11.1.2 野豌豆是小叶章草地良好的补播材料 |
11.1.3 增施N肥是提高小叶章草地生产力和经济效益最直接的措施 |
11.1.4 耕作改良的最有效方法试土壤营养化 |
11.2 人工草地建植技术要点 |
11.2.1 苜蓿草地建植的关键技术 |
11.2.2 羊草人工草地建植的关键技术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附图 |
四、肉牛生产技术讲座(连载一)——肉牛生产发展概况(论文参考文献)
- [1]国家何以成功:家团底色下的韩国“新村运动”研究[D]. 胡军. 华中师范大学, 2017(09)
- [2]农户参与循环农业行为及绩效评价:理论与实证[D]. 王志刚. 沈阳农业大学, 2015(12)
- [3]宁南山区肉牛种群改良及养殖推广效益分析[D]. 沈忠其.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3(05)
- [4]不同杂交组合肉牛生长发育及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的比较研究[D]. 陈峰江.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3(05)
- [5]基于“公司+基地+农户”模式的贫困山区农业产业化研究[D]. 石峰. 重庆师范大学, 2013(05)
- [6]重庆市肉牛产业发展思路探索[A]. 景开旺. 《2009中国牛业进展》论文集, 2009
- [7]HL食品公司竞争战略研究[D]. 王学东. 山东大学, 2009(06)
- [8]吉林省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研究[D]. 张群. 东北师范大学, 2006(11)
- [9]福建省山区资源型县域循环农业发展思路[A]. 谢特立. 福建省科协第五届学术年会提高海峡西岸经济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分会场论文集, 2005
- [10]三江平原沼泽化草甸综合治理技术研究[D]. 刘艾.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