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天麻中天麻中的天麻素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天麻中天麻中的天麻素

一、RP-HPLC测定天麻中天麻素的含量(论文文献综述)

周娜[1](2021)在《安徽金寨天麻栽培资源调查、加工工艺与质量标准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调查安徽“十大皖药”之一金寨天麻栽培资源、栽培品种、栽培技术、传统产地加工工艺与商品天麻质量;研究天麻鲜品蒸制工艺、干燥工艺、金寨乌红天麻与红天麻农艺性状特征、金寨乌红天麻与红天麻药材性状及显微特征、金寨乌红天麻与红天麻有效成分(包括天麻素、对羟基苯甲醇、巴利森苷、巴利森苷B、巴利森苷C、巴利森苷E)含量、金寨乌红天麻与红天麻HPLC特征指纹图谱,评价安徽金寨天麻质量,建立金寨天麻质量标准。方法:根据金寨县西山药库、各乡镇农机站提供资料,现场调查天麻栽培示范基地、工厂加工企业、天麻栽培农户,收集天麻商品或现场采挖天麻鲜品,调查金寨天麻栽培资源、栽培品种、栽培技术、传统产地加工工艺与天麻商品质量。研究天麻采收后室温(10~25℃)与冷藏(2~8℃)保存及时间、不同等级天麻常压蒸制时间、不同等级天麻电热干燥时间正交试验优选。比较乌红天麻与红天麻鲜品农艺性状、药材(干品)性状特征和显微特征;HPLC法测定乌红天麻与红天麻已知6种有效成分含量和两种天麻HPLC特征指纹图谱。结果:(1)天麻栽培资源与天麻质量调查:栽培天麻主要分布在金寨西部及南部,涉及14个乡镇;金寨属北亚热带温暖湿润季风气候区,天麻种植海拔高度在200~1000 m;天麻栽培模式主要为林下和集约化栽培;截止2020年10月安徽金寨天麻栽培面积已达364.9 hm2,种植企业、合作社或家庭农场48户;栽培天麻品种主要为乌红杂交天麻(简称:乌红天麻)和本地红天麻(简称:红天麻);生产加工仍然采用水煮或硫磺水煮、蒸制或硫磺熏蒸、烘房干燥或日晒等方法,天麻素与对羟基苯甲醇总含量、二氧化硫含量不符合《中国药典》2020一部天麻项下之规定。(2)天麻产地加工工艺:采挖天麻鲜品分为5个等级:特级天麻(>250 g/个,长度15~17 cm,直径5~6 cm)、一级天麻(200~250 g/个,长度15~16 cm,直径4.5~5.5 cm)、二级天麻(150~200 g/个,长度13~15 cm,直径4~5 cm)、三级天麻(100~150 g/个,长度11~13 cm,直径3~4.5 cm)、四级天麻(<100 g/个,长度9~11 cm,直径2.5~3.5 cm)。天麻采挖后24 h内蒸制最为适宜;特级与一级天麻最佳蒸制时间是45 min,二级、三级、四级天麻蒸制时间分别为30 min、20 min、15 min;特级与一级天麻蒸制品最佳干燥工艺为干燥温度80℃、每次干燥30 h、间歇放置24 h,间歇放置2次,如此反复累计干燥时间为90 h;二级、三级、四级天麻累计干燥时间分别为85 h、85 h、80 h。(3)天麻农艺性状:金寨乌红天麻平均鲜重159.60 g、天麻总长124.47 mm、块茎长107.97 mm、块茎宽47.65 mm、鹦哥嘴长19.67 mm、肚脐眼直径10.70 mm、距鹦哥嘴1 cm处宽度36.49 mm、距肚脐眼1 cm处宽度29.73 mm、环纹数15环、环纹间平均间距9.40 mm。红天麻平均鲜重156.16 g、天麻总长159.10 mm、块茎长147.44 mm、块茎宽40.22 mm、鹦哥嘴长19.91 mm、肚脐眼直径11.42 mm、距鹦哥嘴1 cm处宽度27.34 mm、距肚脐眼1 cm处宽度30.39 mm、环纹数19环、环纹间平均间距8.86 mm。两种天麻鲜重、鹦哥嘴长、距肚脐眼1 cm宽度农艺性状没有差异(P>0.05),肚脐眼直径、环纹间平均距离差异显着(P<0.05),天麻总长、块茎长、块茎宽、距鹦哥嘴1 cm宽度、环纹数差异极显着(P<0.01)。(4)天麻药材性状及显微特征:采挖天麻鲜品,按优选出的蒸制、干燥工艺加工。金寨乌红天麻长椭圆形,断面黄白色;红天麻长条形,断面淡棕色。金寨乌红天麻平均质量43.47 g、长度97.26 g、中宽30.80 mm、鹦哥嘴长15.44 mm、肚脐眼直径7.05 mm、距鹦哥嘴1 cm处宽度24.62 mm、距肚脐眼1 cm处宽度24.85 mm、环纹数15环、环纹之间平均间距7.41mm。红天麻平均质量31.78 g、长度114.98 mm、中宽22.47 mm、鹦哥嘴长16.09 mm、肚脐眼直径9.69 mm、距鹦哥嘴1 cm处宽度16.74 mm、距肚脐眼1 cm处宽度21.48mm、环纹数19环、环纹间平均间距7.79 mm。两种天麻质量、长度、中宽、肚脐眼直径、距鹦哥嘴1 cm宽度以及环纹数差异极显着(P<0.01),距肚脐眼1 cm宽度显着差异(P<0.05),鹦哥嘴长、环纹间平均距离没有差异(P>0.05)。乌红天麻针晶束直径、针晶束长度、多糖颗粒短边直径、多糖颗粒长边直径、导管直径分别为29.877μm、40.778μm、28.539μm、55.986μm、30.238μm;红天麻针晶束直径、针晶束长度、多糖颗粒短边直径、多糖颗粒长边直径、导管直径分别为33.278μm、46.908μm、31.366μm、52.775μm、25.572μm。乌红天麻与红天麻针晶束直径、针晶束长度以及导管直径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多糖颗粒短边直径、多糖颗粒长边直径差异不显着(P>0.05)。(5)天麻有效成分含量与指纹图谱:采挖天麻鲜品,按优选出的蒸制、干燥工艺加工。乌红天麻天麻素、对羟基苯甲醇、巴利森苷、巴利森苷B、巴利森苷C、巴利森苷E含量分别为0.572%、0.035%、0.462%、0.429%、0.161%、0.676%,天麻素、对羟基苯甲醇总含量不少于0.607%;红天麻天麻素、对羟基苯甲醇、巴利森苷、巴利森苷B、巴利森苷C、巴利森苷E含量分别为0.751%、0.038%、0.455%、0.542%、0.225%、1.034%,天麻素、对羟基苯甲醇总含量不少于0.789%;二氧化硫残留量为0。乌红天麻指纹图谱(R-WH)与红天麻指纹图谱(R-H)共有13个共有峰,其中7号峰为天麻素、10号峰为对羟基苯甲醇、12号峰为巴利森苷E、14号峰为巴利森苷B、16号峰为巴利森苷C、17号峰为巴利森苷。两种金寨天麻天麻素与对羟基苯甲醇总含量、指纹图谱以及二氧化硫限量均符合《中国药典》2020一部天麻项下之规定。结论:金寨气候与海拔高度适宜天麻生长和天麻栽培。金寨乌红天麻和红天麻采挖后按优选出的蒸制、干燥工艺加工,2种天麻均符合《中国药典》2020一部天麻项下质量标准之规定,品质优良。课题为制订金寨天麻栽培技术规程,规范金寨天麻产地蒸制及干燥工艺,为建立金寨天麻质量标准提供依据。

张琦[2](2020)在《天麻共生菌生物学特性及天麻引种前后成分变化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天麻Gastrodia elata B1完成自身的生长发育,必需依靠其共生菌—蜜环菌属Armillaria(Fr.:Fr.)Staude真菌提供营养,因此蜜环菌品质的优劣直接影响天麻的产量和质量。我国蜜环菌属种质资源丰富,但能使天麻稳产、高产的菌株却很少,且易退化,所以筛选出优势蜜环菌菌株和适合蜜环菌生长的培养基,成为本课题研究的重点。天麻的引种可以扩大栽培范围、发展商品生产并且充分发挥天麻的优良特性,但是引种后的天麻药效是否稳定,与引种前成分及含量相比有何变化,成为本文研究的主要方向。对采自不同产地的天麻共生菌进行分离纯化、培养,形态学特征比较以及天麻伴栽实验,同时,基于rDNA-ITS序列对12株纯化菌株进行了分子鉴定,共鉴定出5 种蜜环菌,分别为蜜环菌 Armillaria mellea(Vahl.:Fr.)Kumm.、高卢蜜环菌Armillaria gallica Marxm.&Romagn.、头柄蜜环菌Armillaria cepistipes Velen.、芥黄蜜环菌Armillariasinapina Berube.&Dessur.、奥氏蜜环菌 Armillaria ostoya(Romagn.)Herink.和 1 种非蜜环菌 M2 Heydenia alpina。萜类和多糖类成分在蜜环菌菌索中占比较大且具有多种生物活性,本研究基于紫外分光光度计法和栽培实验法,对采自7个产地不同种属的12株天麻共生菌菌丝菌索总多糖和总萜含量进行测定,结果:总萜含量在1.3%~3.0%之间,采自云南昭通的蜜环菌菌索总萜含量最高,安徽金寨菌索总萜含量最低;采自湖北宜昌蜜环菌菌索总多糖含量最高,云南滇滩蜜环菌菌索总多糖含量最低,且总多糖含量的变幅为0.35%~1.75%。菌索的干重与葡萄糖的含量和生长速度均呈显着性正相关。蜜环菌A9为生产上伴栽天麻常用蜜环菌,但是近年来常常出现菌株老化退化现象。本研究采用平板培养,采取依次对营养因素及其浓度进行筛选的方法找到蜜环菌A9生长的最适营养条件(碳源、氮源、微量元素、维生素)以及环境条件(pH、温度、光照)。结果表明:菌株A9的菌丝菌索在半固体培养条件下,适宜的pH范围为4.0~9.0,温度为25℃左右,光照条件为黑暗培养,最佳碳源为25 g/L乙醇;最佳氮源为2.5 g/L的大豆蛋白胨;最适微量元素以及维生素分别为0.5 g/L MnSO4、0.5 g/L MgSO4和20 mg/L维生素B6.实验还表明,加入天然碳源和氮源可促进蜜环菌菌丝菌索生长。本研究也为蜜环菌复壮培养基的筛选提供了理论依据。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方法(UPLC)同时测定采自6个产地鲜天麻引种前后6种主要活性成分的含量变化。结果:天麻中6种成分在检测的浓度范围内均表现出良好的线性关系(r2≥0.9990),加样回收率为99.37%~102.22%,RSD<2.08%。不同产区的天麻样品中,6种成分的含量差异较大。引种后天麻中天麻素、巴利森苷A、巴利森苷B和巴利森苷C的含量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变化呈一定趋势。采用微波消解法对天麻样品进行处理,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法同时测定不同产地天麻中B、Na、Mg、Al、Si、P、K、Ca、Cr、Mn、Fe、Ni、Cu、Zn、As、Se、Mo、Cd、Hg、Pb共20种元素的含量。结果:不同产地天麻中各元素含量差异较大,其中K元素在天麻中含量远远高于其他元素,东北产地天麻中K元素的含量高达12.36 g/kg;Mg、Si、P和Ca元素在天麻中也占有较大比重,Cu和Se元素在天麻中含量极小,低于5 mg/kg,在各产地中含量变化不明显。将东北和昭通天麻引种到云南腾冲种植后,Fe和Zn元素含量均降低,Mn元素含量均提高。

武文君[3](2020)在《手掌参中重要生物活性物质及其提取工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手掌参在预防、治疗阿尔兹海默症方面有显着疗效,但目前对其具有明显药用效果的苄酯糖苷等生物活性物质无高效、实用的提取分离工艺,严重阻碍了手掌参产业化进程,影响其临床应用和相关药物产品的开发。本文系统研究了手掌参中苄酯糖苷、天麻素、多糖等重要生物活性物质的提取分离纯化工艺,得到活性物质含量较高的粗产品,并分离制备得到单体化合物,同时,设计优化了几种重要生物活性物质的联合提取工艺,对手掌参多糖分子量分布、分子形态及单糖组成进行了研究。具体工作内容和成果如下:(1)建立手掌参苄酯糖苷类物质提取分离纯化工艺,优化工艺条件,制备得到4种苄酯糖苷单体化合物。最佳提取条件为:以料液比1:20的90%乙醇于70℃回流提取2次,每次2 h;最佳萃取条件为:以正丁醇-乙酸乙酯(正丁醇:乙酸乙酯体积比为3:1)萃取2次;用HP-20大孔树脂纯化,以200 m L 40%乙醇溶液洗脱,得到苄酯糖苷含量为62.62%的粗产品。利用制备色谱分离制备苄酯糖苷单体,以25%甲醇+25%乙腈-0.01 mol/L冰醋酸(A相),2.5%甲醇+2.5%乙腈-0.01 mol/L冰醋酸(B相)为流动相,检测波长220 nm,流速30 m L/min,进样量10 m L,一次制备得到Dactylorhin B 16 mg、Loroglossin 12 mg、Dactylorhin A 24 mg、Militarine 3 mg,总得率88.71%。(2)采用凝胶渗透色谱法、动态激光光散射法研究纯化前后不同多糖分子量和分子形态。优化手掌参多糖提取、分离和水解条件,测定其单糖组成。最佳提取条件为:以料液比1:30的去离子水于90℃回流提取2次,每次1.5 h,粗多糖中多糖含量为21.37%。用AB-8大孔树脂纯化,以150 m L水洗脱,纯化后多糖含量提高到68.64%。GPC和DLS分析结果显示,粗多糖重均分子量Mw=7.431×105,多分散系数为3.07,流体力学半径为14.34 nm,重均分子量Mw:GCP-50>手掌参粗多糖>纯化后多糖>GCP-80。最佳水解条件为:以2.0 mol/L TFA于100℃水解3 h。测得手掌参多糖由甘露糖和葡萄糖两种单糖组成,摩尔比为1.20:1。(3)建立手掌参中天麻素提取分离纯化工艺,优化工艺条件,得到粗产品中天麻素含量为42.23%;用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分离制备天麻素单体,以5%甲醇+5%乙腈-0.01 mol/L冰醋酸为流动相,一次制备得到天麻素34 mg,得率为80.95%。(4)对手掌参中苄酯糖苷、天麻素和多糖进行联合提取,并优化联合提取条件。结果表明,先以90%乙醇提取苄酯糖苷和天麻素,经正丁醇-乙酸乙酯萃取、HP-20大孔树脂纯化,20%乙醇洗脱部分可得到天麻素含量为42.01%的粗产品,40%乙醇洗脱部分可得到苄酯糖苷含量为62.75%的粗产品。醇提后的残渣1:30加去离子水提取多糖,纯化后得到手掌参多糖,纯度为74.56%。进一步纯化可得到苄酯糖苷和天麻素单体化合物。

王明霞,刘洁,陈炼明,贾志鑫,徐文娟,陈奕君,魏紫奕,肖红斌[4](2019)在《HPLC-FLD法同时测定不同产地天麻中5个成分含量》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方法测定天麻中天麻素、对羟基苯甲醇、巴利森苷A、巴利森苷B、巴利森苷C的含量。方法:采用资生堂MGⅢ色谱柱(4.6 mm×250 mm,5μm),流动相为0.1%甲酸水(A)-乙腈(B),流速为1 mL·min-1,柱温35℃,进样量5μL,荧光检测器,激发波长为228 nm,发射波长为300 nm。结果:天麻素、对羟基苯甲醇、巴利森苷A、巴利森苷B、巴利森苷C的线性范围分别在10~5000(r=0.999 6)、10~5 000(r=0.999 9)、250~50 000(r=0.999 6)、250~50 000(r=0.999 9)、250~50 000 ng·mL-1(r=0.999 7)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回收率(n=6)分别为98.5%、97.2%、99.2%、98.7%、96.8%,RSD分别为5.8%、4.6%、0.86%、2.4%、4.8%;28批样品中上述5个成分的含量分别为0.5~20.0、0.1~2.5、0.5~15.4、1.6~8.2、0.7~2.1 mg·g-1。结论:建立的方法杂质干扰少,分离度好,灵敏度高,线性范围宽,适于天麻成分分析及药材质量控制。

王英,张尚智,刘凤霞,张玉云,陈亚兰,罗永红,金宏荣[5](2018)在《天麻中天麻素含量差异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天麻素是中药天麻的质量标志性成分。本文从生长环境和产地、栽培品种、生长发育阶段、商品规格等级和加工方法等因素方面,综述天麻中天麻素含量差异相关研究,认为上述因素对天麻中天麻素的含量有一定影响,但目前研究系统性欠缺,尚不能全面揭示其规律性,尤其是各因素对天麻素含量的影响机理亟待阐明。

杨飞,王信,马传江,陈雅慧,孙爱萍,贾静,曹广尚,辛义周,张学顺[6](2018)在《天麻加工炮制、成分分析与体内代谢研究进展》文中提出蒸制法是天麻的传统加工炮制方法,目前对于天麻蒸制机制的研究结果主要集中在便于软化切片,破坏β-糖苷键酶以降低天麻苷分解(杀酶保苷)层面上,炮制机制研究不完善,揭示分析活性成分在体内的代谢过程是阐明中药炮制机制的重要渠道和崭新模式,该文查阅近几年国内外相关文献,对天麻药材的加工炮制、成分分析方法及体内代谢的研究情况进行简要综述,以期为天麻炮制机制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黄先敏,祁岑,朱玉勇,师睿[7](2017)在《鲜天麻及不同加工天麻中天麻苷元和天麻素含量的测定》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对鲜天麻及不同加工天麻中的天麻苷元和天麻素的含量进行测定,从中可知天麻苷元和天麻素含量的最佳处理方式.方法: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RP-HPLC)对鲜天麻及六种不同加工方式中的天麻苷元和天麻素进行测定.流动相为:乙腈-0.05%磷酸水溶液(3:97),检测波长:220 nm,流速:1.0mL/min,柱温:40℃,进样量:20 u L.结果天麻苷元含量的情况为,真空冷冻干燥最高,为0.767%,依次是鲜天麻0.741%,蒸制块0.239%,片蒸0.204%,煮制块0.178%,蒸后切片0.168%,煮后切片0.136%;天麻素含量的情况为,蒸制块最高,为0.213%,依次是蒸后切片0.203%,煮制块0.195%,片蒸0.152%,冷冻干燥0.095%,煮后切片0.093%,鲜天麻0.029%.结论:鲜天麻及不同加工方式中天麻苷元和天麻素的含量不同.

夏冰[8](2017)在《保健食品中天麻素和总天麻素含量测定的研究》文中认为天麻具有镇静镇痛、降低血压、对损伤肝脏的治疗、增强免疫、和抗衰老等作用。天麻中含量较高的主要成分是天麻素(gastrodin),在天麻含量中大概达0.33%0.67%。所以,天麻素含量的多少是反映天麻质量的标志性指标。近年来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营养保健品或药品的需求十分旺盛,全球居民的健康消费是逐年攀升的。所以,对有需求的对象来说,只依靠单一的草本植物天麻来获取得到天麻素的保健作用是远远不够的。因此,越来越多的天麻类产品被开发出来以满足社会的需求。而如今关于天麻素的提取和检测,没有现有实施的国标方法,只有在《中国药典》天麻项下有关于天麻素的提取和检测,而且《中国药典》关于天麻素的检测只测检测了游离天麻素的含量。通过实验证明,药典测试天麻素含量的方法实验时间长,效率低,不能很好的进行批处理样品。同时经研究发现,结合天麻素即天麻素和柠檬酸缩合而成的酯类成分,如巴利森苷、巴利森苷B、巴利森苷C远高于《中国药典》天麻中所测试的游离天麻素的含量的,而药典中并没有关于总天麻素提取和测定的方法,这样就导致了许多天麻类产品参照《中国药典》的方法检测天麻素含量也只是检测了样品中游离天麻素,没有检测总天麻素,从而不能真实客观反应天麻类产品的内在指标,进一步全面的监控天麻类产品的质量。本论文经研究,(1)确立了实验室测定天麻素和总天麻素的液相条件,天麻素的测定波长为220 nm,流动相为乙腈:0.05%磷酸溶液(3:97),柱温为30℃,进样量为10μL,流速1.0 L/min。(2)通过与《中国药典》中游离天麻素方法的提取和测试,建立的各类胶囊、粉末,液体保健品中游离天麻素的测定分析方法。游离天麻素选择水浴加热超声处理,提取液为70%乙醇溶液,提取温度为70℃,提取时间为50 min,放冷后,转移至50.00 m L容量瓶中,定容至刻度,摇匀,过滤,精密称取续滤液10.00 mL,浓缩近干,残渣用流动相溶解,转移至25.00 m L容量瓶中,用流动相定容至刻度,摇匀,经0.45μm滤膜过滤后,取样上机,使用高效液相色谱-二极管阵列检测器(HPLC-DAD)检测样品中游离天麻素的含量。结果表明,天麻素在5.00μg·mL-1400.0μg·mL-1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2为0.9998;样品的加标回收率在94.0%100%之间,相对标准偏差(RSD)在0.30%0.90%之间,检测限(LOD)为0.5 mg/100g,定量限(LOQ)为2mg/100g。(3)取各类样品超声提取过滤定容后的上清液10.00 m L,浓缩尽干,加入2.0%氢氧化钠溶液溶解,转移至10.00 m L容量瓶中,用2.0%氢氧化钠溶液稀释至刻度,摇匀,精密吸取2.00 m L该溶液,置于10.00m L容量瓶中,在一定温度下水解2.0 h,再用3.0mol·L-1盐酸调pH至34,用流动相动容至刻度,摇匀,即得总天麻素样品溶液,经0.45μm滤膜过滤后,取样上机,使用HPLC-DAD检测样品中总天麻素的含量。结果表明,天麻素在5.00μg·m L-1400.0μg·mL-1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2为0.9998;样品的加标回收率在94.0%100%之间,相对标准偏差(RSD)在0.30%0.90%之间,检测限(LOD)为0.5 mg/100g,定量限(LOQ)为2mg/100g。经过实验证明,水浴超声提取法对提取天麻类保健产品中游离天麻素是可行的,所得到的的数据结果与与《中国药典》的方法相比,超声提取法实验过程简单、可控性更强,实验时间短,大大提高了实验效率,同时也极大提高是批处理样品的数量,符合商业实验室的要求。同时建立了样品中总天麻素的提取和测定,对比只提供游离天麻素含量,加上总天麻素含量可以更真实客观反映样品的内部质量,作为商业实验室可以为客户提供更多的数据来控制产品的开发和生产

庞邦斌,银胜高,裴宇燕,韦凯东,秦云蕊,陆居律[9](2017)在《RP-HPLC法测定市售天麻中天麻素和总天麻素含量》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检测广西玉林市药材市场上流通的不同规格等级天麻中天麻素和总天麻素的含量。方法: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色谱柱为Agilent C18液相色谱柱(150mm×4.6mm,5μm),检测波长为220nm,流速为1mL/min,柱温为35℃,流动相为乙腈-0.05%磷酸溶液(3∶97)。结果:天麻素在0.244.8μg进样量范围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 9,天麻素和总天麻素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100.43%、100.69%。24批市售天麻的天麻素含量为0.27%1.47%,均超过2015版药典中0.25%的标准;总天麻素含量为1.97%5.50%。结论:市售24批天麻样品中的天麻素含量均符合2015版药典要求;以总天麻素含量为评价指标对天麻进行品质评价的方法较药典以游离天麻素含量为指标更为合理。

肖佳佳[10](2017)在《“天麻饮片”的质量评价及加工工艺研究》文中认为天麻来源于兰科(Orchidaceae)植物天麻Gastrodia elata Bl.的干燥块茎,具有息风止痉、平肝潜阳、祛风通络之功效,用于肝风内动,肝阳上亢,中风不遂、风湿痹痛等症。现代研究认为天麻具有预防老年痴呆以及心血管疾病等作用。近年来,随着“中药保健热”的兴起,天麻作为保健品食用受到广泛青睐。目前,天麻饮片有天麻片、冻干天麻片、天麻粉等。全天麻胶囊为天麻药材粉末直接灌装而成,用量较大,本研究将其作为“天麻饮片”类一起研究。由于各种规格的“天麻饮片”的加工工艺复杂,导致天麻药材的原有外观性状和特征性气味减弱或直接消失,其真伪优劣难于鉴别。并且,在2015年版《中国药典》中,仅以天麻素和对羟基苯甲醇之和作为天麻片质量评价的指标,难于有效评价其质量。为此,本文针对“天麻饮片”的质量评价进行了以下四个方面的研究:第一、“天麻饮片”HPLC指纹图谱的建立及质量评价;从不同生产企业收集了42份天麻片、冻干天麻片、天麻粉、全天麻胶囊等不同性状的“天麻饮片”样品,应用HPLC-DAD-MS技术,测定、比较了这些样品的HPLC图谱,确定了11个色谱峰为这些“天麻饮片”HPLC指纹图谱的共有峰;根据对照品保留时间、在线UV光谱图以及MS数据,鉴定了6个主要色谱峰,分别天麻素、对羟基苯甲醇、巴利森苷A、B、C和E。由于这4种规格的“天麻饮片”的指纹图谱上均有这11个共有峰和6个特征峰,并且特征峰的强度及指纹图谱的整体峰形相近,平均相似度分别为0.925,0.967,0.981,0.968。因此,根据这些HPLC指纹图谱不能鉴别这4种规格的“天麻饮片”。但是,根据天麻片和天麻粉HPLC指纹图谱中特征峰数目和整体峰形可准确地鉴别各自的正品与伪品和掺伪品,并能判断天麻中成药中是否含天麻。由此可见,虽然所建立的天麻HPLC指纹图谱不能鉴别这4种规格的“天麻饮片”,但可准确鉴别“天麻饮片”的真伪和优劣。第二、一测多评法测定不同“天麻饮片”中药效成分的含量;通过优化供试品的制备方法,建立了一测多评测定“天麻饮片”中天麻素、对羟基苯甲醇、巴利森苷A、B、C和E共6种药效成分含量的方法,测定了42份不同规格“天麻饮片”药效成分的含量,评价它们的的质量。并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研究各成分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以天麻素为内参物,对羟基苯甲醇、巴利森苷A、B、C和E与天麻素的相对校正因子(f)分别为2.113、0.879、0.814、0.801、0.654,且各校正因子的重现性良好(RSD<4.217%);一测多评法与外标法的测定结果一致(相关系数在0.995-1.000)。(2)这4种规格“天麻饮片”中6种成分含量之和依次为:天麻粉(3.214%,n=11)>冻干天麻片(3.059%,n=3)>全天麻胶囊(2.808%,n=13)>天麻片(2.366%,n=16)。(3)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的结果表明,这6种药效成分的含量在两种成分之间呈现正或负的相关性。天麻素与药典标准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993(P=0.001),说明天麻素与天麻素和对羟基苯甲醇之和成正相关,但与对羟基苯甲醇、巴利森苷A,巴利森苷B呈显着的负相关(P<0.01),说明天麻素含量越高,巴利森苷A和巴利森苷B的含量越低。第三、天麻片和冻干天麻片的加工工艺研究:(1)天麻片的加工比较了以天麻药材和新鲜天麻为原料加工的两种方法。根据外观性状和上述6种药效成分的含量高低确定天麻片的加工工艺。以天麻药材为原料,考察了天麻经冷水浸软、冷水润软、70℃热水浸泡4h、70℃热水浸泡2h蒸软、润2h蒸软、直接蒸制7-8成软、直接蒸制全软后,切制加工而成的天麻片的质量。发现在这些不同软化方法加工而成的天麻片中,这6种药效成分的含量不同,依次为冷水润软(3.974%)>70℃热水浸泡4h(3.346%)>70℃热水浸泡2h蒸软(3.158%)>直接蒸至7-8成软(2.701%)>冷水浸软(2.278%)>直接蒸至全软(2.257%)。结合天麻片的外观性状,以70℃热水浸泡2h蒸软加工为佳。以新鲜天麻为原料,考察了蒸制后切片、切片蒸制和去皮后蒸制切片三种方法而成的天麻片。这6种药效成分的含量之和分别依次为蒸制切片(3.56%)>切片蒸制(3.44%)>去皮蒸制切片(1.83%);结合其外观性状,蒸制后切片的加工工艺最佳。同时,还考察了不同烘干温度对天麻加工工艺的影响。(2)冻干天麻片的加工比较了鲜天麻先切片后冷冻干燥和先蒸制后切片冷冻干燥两种方法。结果表明,这6种药效成分的含量之和为先蒸制后切片冷冻干燥(5.32%)高于先切片后冷冻干燥(2.54%)的冻干天麻片。并且,前者的外观性状优于后者。故鲜天麻先蒸制后切片冻干的工艺为佳。第四、天麻质量标志物的研究;天麻含天麻素、对羟基苯甲醇、巴利森苷A,B,C,E等多种药效成分,为了选择在体内发挥药效的成分作为天麻质量评价的标志物,在天麻粉中分别加入胃蛋白酶和胰蛋白酶在37℃提取,在不同时间段测定天麻粉中6种药效成分的含量,建立了人工胃肠液体外水解模型,考察了天麻素、对羟基苯甲醇、巴利森苷A,B,C,E在消化道转化的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这6种药效成分在消化道的胃液中无转化。在小肠中主要以水解产物如天麻素存在;天麻素的含量随着停留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加,10 h时含量最高,之后不再增加;巴利森苷C的含量在012 h内不断增加,12 h时达到最大值(0.453%);与此同时,巴利森苷A的含量在停留12 h后降到最低值,为最高值的58.7%。由此可见,天麻素和巴利森苷C是在体内发挥药效的主要成分,可作为天麻质量评价的标志物。此外,对天麻质量评价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为“天麻饮片”的质量控制、临床应用和相关产品的开发提供依据。

二、RP-HPLC测定天麻中天麻素的含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RP-HPLC测定天麻中天麻素的含量(论文提纲范文)

(1)安徽金寨天麻栽培资源调查、加工工艺与质量标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章 安徽金寨天麻栽培资源与质量调查分析
    1 调查方法
    2 调查路线
    3 调查结果
        3.1 金寨天麻栽培资源
        3.1.1 金寨栽培天麻种植区域
        3.1.2 金寨栽培天麻现状
        3.1.3 栽培品种
        3.1.4 气候状况
        3.2 金寨天麻栽培技术
        3.3 金寨天麻产地加工与质量
    4 讨论
第二章 安徽金寨天麻产地加工工艺研究
    1 材料
        1.1 仪器
        1.2 试剂与试药
    2 方法
        2.1 色谱条件
        2.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2.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2.4 线性关系考察
        2.5 方法学考察
        2.5.1 精密度试验
        2.5.2 稳定性试验
        2.5.3 重复性试验
        2.5.4 加样回收率试验
        2.6 天麻蒸制工艺
        2.6.1 天麻鲜品保存方式及时间考察
        2.6.2 天麻蒸制时间考察
        2.7 天麻干燥工艺
        2.7.1 正交试验优选天麻干燥工艺
        2.7.2 验证性试验
    3 讨论
        3.1 方法的优选
        3.2 天麻采挖后保存方式及时间
        3.3 天麻蒸制时间及方法
        3.4 天麻烘干工艺
第三章 安徽金寨栽培乌红天麻与红天麻农艺性状研究
    1 材料来源
    2 方法
        2.1 块茎农艺性状测量
        2.2 数据分析
    3 结果
        3.1 乌红天麻与红天麻农艺性状比较
        3.2 不同等级天麻农艺性状比较
        3.3 金寨天麻主要农艺性状相关性分析
    4 讨论
第四章 安徽金寨栽培乌红天麻与红天麻性状及显微特征比较
    1 材料
        1.1 仪器
        1.2 材料与试药
    2 方法与结果
        2.1 药材性状
        2.2 显微鉴别
        2.3 显微特征分析
    3 讨论
第五章 安徽金寨栽培乌红天麻与红天麻含量及指纹图谱研究
    1 仪器与材料
        1.1 仪器与试剂
        1.2 材料
    2 方法
        2.1 色谱条件
        2.2 对照品溶液的配制
        2.3 供试品溶液的配制
        2.4 线性关系考察
        2.5 方法学考察
        2.5.1 精密度试验
        2.5.2 稳定性试验
        2.5.3 重复性试验
        2.6 样品测定
        2.7 数据分析
    3 结果
        3.1 指纹图谱的建立及相似度评价
        3.2 天麻化学成分含量及相关性分析
        3.3 不同产地、品种及等级天麻含量比较
    4 讨论
        4.1 不同品种天麻指纹图谱比较
        4.2 不同产地、品种及等级天麻比较
全文总结
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天麻中天麻素与巴利森苷类化合物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2)天麻共生菌生物学特性及天麻引种前后成分变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 蜜环菌研究进展
        1.1 蜜环菌种类及分布现状
        1.2 蜜环菌生物学特性
        1.2.1 菌索特征
        1.2.2 腐生性
        1.2.3 好气性
        1.2.4 发光性
        1.2.5 生长条件
        1.3 蜜环菌菌株鉴定的研究
        1.4 蜜环菌化学成分的研究
        1.5 蜜环菌菌索及其发酵液药理作用的研究
    2 天麻研究进展
        2.1 天麻种类及分布现状
        2.2 天麻的特性
        2.2.1 避光性
        2.2.2 好气性
        2.2.3 向湿性
        2.3 天麻化学成分的研究
        2.4 天麻药理作用的研究
        2.5 天麻生活史
        2.6 天麻及其伴生菌的研究
        2.6.1 蜜环菌与天麻的共生关系
        2.6.2 萌发菌与天麻的共生关系
        2.7 天麻引种栽培
    3 结语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天麻共生菌的分离及鉴定
    1 实验材料与仪器
        1.1 菌株
        1.2 实验仪器
        1.3 实验试剂
        1.4 培养基
    2 实验方法
        2.1 培养基制备
        2.2 菌株分离纯化
        2.3 天麻共生菌侵染实验
        2.4 天麻共生菌的分子鉴定
        2.4.1 真菌组DNA的提取
        2.4.2 PCR扩增
        2.5 测序
        2.6 序列比较和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菌株分离纯化结果
        3.2 菌株伴栽结果
        3.3 测序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蜜环菌生物学特性及成分的对比研究
    1 实验材料与仪器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仪器
        1.3 实验试剂
    2 实验方法
        2.1 天麻共生菌的超微结构
        2.1.1 样品的制备
        2.1.2 12株供试菌株的培养及观察
        2.2 12株供试菌菌索生长速度测量
        2.3 12株供试菌菌丝菌索干重的比较
        2.4 总萜含量测定
        2.4.1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2.4.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2.4.3 检测波长的选择
        2.4.4 方法学考察
        2.4.5 样品含量测定
        2.5 总糖含量测定
        2.5.1 粗多糖的提取
        2.5.2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2.5.3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2.5.4 检测波长的选择
        2.5.5 方法学考察
        2.5.6 样品含量测定
    3 结果与分析
        3.1 蜜环菌A9的超微结构
        3.3 12株供试菌株菌索生长速度及干重
        3.4 12株供试菌株总萜及总糖含量测定结果
        3.5 蜜环菌生物学特性与成分的相关性
    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蜜环菌A9培养条件的筛选
    1 实验材料与仪器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仪器
        1.3 实验试剂
    2 实验方法
        2.1 菌索培养方法
        2.1.1 菌株活化
        2.1.2 菌索培养
        2.2 培养基种类的筛选
        2.2.1 麦麸-葡萄糖培养基
        2.2.2 PDA培养基
        2.2.3 麦芽汁培养基
        2.2.4 麦麸+锯末培养基
        2.2.5 PDA+锯末培养基
        2.2.6 麦芽汁+锯末培养基
        2.2.7 麦麸+PDA+麦芽汁+锯末培养基
        2.3 环境因子的筛选
        2.3.1 pH值
        2.3.2 温度
        2.3.3 光照
        2.4 营养因子的筛选
        2.4.1 碳源
        2.4.2 氮源
        2.4.3 微量元素
        2.4.4 维生素
        2.5 菌体干重测定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培养基种类
        3.1.1 麦芽汁培养基的筛选
        3.1.2 综合培养基的筛选
        3.2 环境因子对菌株A9生长的影响
        3.2.1 pH值
        3.2.2 温度
        3.2.3 光照
        3.3 营养因子对菌株A9生长的影响
        3.3.1 碳源
        3.3.2 氮源
        3.3.3 微量元素
        3.3.4 维生素
    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五章 不同产地天麻引种前后成分含量变化
    第一节 天麻引种前后有效成分的含量变化
        1 实验材料与仪器
        1.1 天麻样品
        1.2 实验仪器
        1.3 实验试剂
        2 实验方法
        2.1 天麻样品处理
        2.2 试验条件的选择
        2.2.1 流动相的选择
        2.2.2 提取溶剂的选择
        2.2.3 提取方法的选择
        2.2.3.1 溶剂浸提法
        2.2.3.2 超声提取法
        2.2.3.3 加热回流法
        2.2.4 提取浓度的选择
        2.3 色谱条件
        2.4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2.5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2.6 方法学考察
        2.6.1 线性关系的考察
        2.6.2 精密度试验
        2.6.3 稳定性试验
        2.6.4 重复性试验
        2.6.5 加样回收率试验
        2.7 样品含量测定
        3 结果与分析
        3.1 天麻形态特征
        3.2 天麻折干率的比较
        3.3 引种对天麻有效成分的影响
        3.3.1 引种前各产地天麻中有效成分的比较
        3.3.2 引种后各产地天麻中有效成分的比较
        3.3.3 引种前后各产地天麻中有效成分的比较
        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节 天麻引种前后元素的含量变化
        1 实验材料与仪器
        1.1 天麻样品
        1.2 实验仪器
        1.2.1 仪器
        1.2.2 仪器清洗
        1.3 实验试剂
        2 实验方法
        2.1 样品溶液的制备
        2.1.1 预处理
        2.1.2 消煮
        2.1.3 定容
        2.2 线性关系的考察
        2.3 样品含量测定
        3 结果与分析
        3.1 引种对天麻元素含量的影响
        3.2 天麻中有效成分及元素含量相关性分析
        4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论
附录
致谢
个人简介
    1. 基本情况
    2. 教育经历
    3. 文章发表情况
    4. 曾任职务及获奖情况

(3)手掌参中重要生物活性物质及其提取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手掌参生物活性物质及其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1.1 苄酯糖苷
        1.1.1 苄酯糖苷类物质药理活性
        1.1.2 手掌参中苄酯糖苷类物质提取分离方法研究进展
        1.1.3 苄酯糖苷检测研究进展
    1.2 天麻素
        1.2.1 天麻素药理活性
        1.2.2 手掌参中天麻素提取分离方法研究进展
        1.2.3 手掌参中天麻素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1.3 手掌参中多糖及其他物质
        1.3.1 手掌参多糖药理活性
        1.3.2 手掌参多糖提取分离方法研究进展
        1.3.3 手掌参多糖分析检测研究进展
    1.4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及思路
第2章 苄酯糖苷类物质提取制备及其工艺研究
    2.1 实验部分
        2.1.1 实验方法
        2.1.2 检测方法
    2.2 结果与讨论
        2.2.1 苄酯糖苷类物质提取制备工艺及条件优化
        2.2.2 单组分苄酯糖苷分离与制备条件探讨
        2.2.3 单组分苄酯糖苷结构鉴定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手掌参中多糖、天麻素提取制备及其工艺研究
    3.1 实验部分
        3.1.1 实验方法
        3.1.2 检测方法
    3.2 结果与讨论
        3.2.1 手掌参多糖提取纯化研究
        3.2.2 多糖分子形态及分子量分布
        3.2.3 手掌参多糖水解及结构探讨
        3.2.4 天麻素提取与纯化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手掌参重要生物活性物质联合提取工艺研究
    4.1 实验部分
        4.1.1 联合提取工艺设计
        4.1.2 联合提取条件优化
    4.2 结果与讨论
        4.2.1 联合提取工艺及条件优化
        4.2.2 联合提取各生物活性物质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获得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

(4)HPLC-FLD法同时测定不同产地天麻中5个成分含量(论文提纲范文)

1 仪器与试药
    1.1 仪器
    1.2 试药
2 方法与结果
    2.1 色谱条件
    2.2 溶液的制备
        2.2.1 对照品储备液
        2.2.2 供试品溶液
    2.3 方法学验证
        2.3.1 线性范围
        2.3.2 定量下限
        2.3.3 稳定性试验
        2.3.4 精密度试验
        2.3.5 重复性试验
        2.3.6 加样回收率
    2.4 样品含量测定
3 讨论
    3.1 色谱条件
    3.2 不同产地含量
    3.3 质量分析

(5)天麻中天麻素含量差异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提取与含量测定方法研究
2 天麻中天麻素含量差异研究
    2.1 生长环境
    2.2 产地
    2.3 品种
    2.4 生长发育阶段
    2.5 商品等级
    2.6 加工方法
5 结语

(6)天麻加工炮制、成分分析与体内代谢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天麻加工炮制
    1.1 一体化加工模式
    1.2 传统加工模式
        1.2.1 蒸 (煮) 处理
        1.2.2 干燥处理
        1.2.3 硫磺熏蒸
        1.2.4 其他方法
2 成分分析方法
    2.1 酚及其苷类分析方法
    2.2 挥发性成分分析方法
    2.3 多糖类成分分析方法
    2.4 其他成分分析方法
3 天麻化学成分体内代谢研究
    3.1 血清药物化学研究
    3.2 药代动力学研究
    3.3 代谢组学研究
4 讨论

(8)保健食品中天麻素和总天麻素含量测定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天麻和天麻素的概述
    1.2 天麻素的药物和保健作用
        1.2.1 镇痛、镇静作用
        1.2.2 降低血压作用
        1.2.3 对肝脏损伤的治疗
        1.2.4 增强免疫、抗衰老作用
        1.2.5 抗惊厥、抗癫痫作用
    1.3 天麻素的合成进展
        1.3.1 化学合成
        1.3.2 生物合成
    1.4 天麻素检测现状
    1.5 本论文研究的意义和内容
        1.5.1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5.2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荣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与试剂
        2.1.1 实验所需试剂、标准品
        2.1.2 实验仪器与设备
        2.1.3 实验所需样品原料
        2.1.4 实验所需标准液、主要试剂的配制
    2.2 液相色谱方法条件建立及优化
        2.2.1 检测波长的选择
        2.2.2 流动相的选择
        2.2.3 其他HPLC条件
        2.2.4 含量计算
    2.3 加热回流提取法与水浴加热超声提取法的结果比较
        2.3.1 加热回流提取法
        2.3.2 水浴加热超声提取法
3 游离天麻素与总天麻素的含量测定方法建立
    3.1 游离天麻素方法的建立
        3.1.1 游离天麻素提取液的选择
        3.1.1.1 超纯水作为提取液
        3.1.1.2 不同浓度的甲醇溶液作为提取液
        3.1.1.3 不同浓度的乙醇溶液作为提取液
        3.1.2 游离天麻素提取温度的选择
        3.1.3 游离天麻素提取时间的选择
    3.2 总天麻素的测定
        3.2.1 氢氧化钠溶液浓度的选择
        3.2.2 水解温度的选择
        3.2.3 水解时间的选择
        3.2.4 结果分析
        3.2.4.1 氢氧化钠溶液浓度对总天麻素水解结果的影响
        3.2.4.2 水解温度对总天麻素水解结果的影响
        3.2.4.3 水解时间对总天麻素水解结果的影响
        3.2.4.4 正交优化
    3.3 方法学验证
        3.3.1 天麻素系统适应性
        3.3.2 标准曲线和线性范围
        3.3.3 检出限(LOD)和定量限(LOQ)的计算
        3.3.4 加标回收率的测定
        3.3.5 稳定性
        3.3.5.1 日内稳定性
        3.3.5.2 日间稳定性
        3.3.6 标准工作溶液及样品溶液短期稳定性
        3.3.6.1 标准工作溶液及样品溶液室温放置稳定性研究
        3.3.6.2 标准工作溶液及样品溶液冷藏放置稳定性研究
        3.3.6.3 实际样品检测
4 讨论
    4.1 天麻素前处理方法的确立和条件选择
    4.2 总天麻素前处理方法确立和条件选择
    4.3 方法学验证
5 结论
6 创新与展望
    6.1 本论文的创新之处
    6.2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件

(9)RP-HPLC法测定市售天麻中天麻素和总天麻素含量(论文提纲范文)

1 仪器与材料
    1.1 仪器
    1.2 材料
2 方法
    2.1 色谱条件
    2.2 试液制备
        2.2.1 对照品溶液制备
        2.2.2 供试品溶液制备
3 结果
    3.1 系统适应性试验
    3.2 线性关系考察
    3.3 精密度试验
    3.4 稳定性试验
    3.5 重复性试验
    3.6 加样回收试验
    3.7 天麻样品含量测定
4 讨论

(10)“天麻饮片”的质量评价及加工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天麻饮片”HPLC指纹图谱的建立
    1.1 仪器与材料
        1.1.1 仪器
        1.1.2 药品及试剂
        1.1.3 实验材料
    1.2 方法
        1.2.1 HPLC色谱条件
        1.2.2 质谱条件
        1.2.3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1.2.4 供试液的制备
        1.2.5 样品HPLC图谱的测定
        1.2.6 方法学考察
        1.2.6.1 精密度考察
        1.2.6.2 稳定性考察
        1.2.6.3 重复性考察
        1.2.7 HPLC图谱的处理
    1.3 结果与讨论
        1.3.1 HPLC色谱峰的鉴定
        1.3.2 天麻片HPLC指纹图谱的建立
        1.3.3 冻干天麻片HPLC指纹图谱的建立
        1.3.4 天麻粉HPLC指纹图谱的建立
        1.3.4.1 天麻粉伪品及掺伪品的HPLC图谱比较
        1.3.4.2 显微验证伪品及掺伪天麻粉
        1.3.5 全天麻胶囊HPLC指纹图谱的建立
        1.3.6 含天麻成药中天麻的鉴别
        1.3.7 方法学优化
        1.3.7.1 色谱条件的选择
        1.3.7.2 提取溶剂的选择
        1.3.7.3 提取方法的选择
        1.3.7.4 质谱源内碎裂电压的优化
    1.4 结论
第二章 一测多评法测定“天麻饮片”中药效成分的含量
    2.1 仪器与材料
        2.1.1 仪器
        2.1.2 药品与试剂
        2.1.3 实验材料
    2.2 方法
        2.2.1 HPLC色谱条件
        2.2.2 混合对照品的制备及线性范围考察
        2.2.3 供试液的制备
        2.2.4 方法学考察
        2.2.4.1 精密度考察
        2.2.4.2 稳定性考察
        2.2.4.3 重复性考察
        2.2.4.4 加样回收实验
        2.2.5 相对校正因子的确定
        2.2.6 相对校正因子重现性考察
        2.2.7 一测多评法与外标法结果的比较研究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天麻片质量评价
        2.3.2 冻干天麻片质量评价
        2.3.3 天麻粉质量评价
        2.3.4 全天麻胶囊质量评价
        2.3.5 相关性分析
        2.3.6 提取方法优化
        2.3.6.1 提取溶剂优化
        2.3.6.2 提取时间优化
    2.4 结论
第三章 天麻片和冻干天麻片的加工工艺研究
    3.1 仪器与材料
        3.1.1 仪器
        3.1.2 药品及试剂
        3.1.3 HPLC色谱条件
        3.1.4 实验材料
    3.2 方法
        3.2.1 天麻片加工
        3.2.1.1 天麻药材加工天麻片的方法比较
        3.2.1.2 鲜天麻加工天麻片的方法比较
        3.2.1.3 不同温度烘干天麻片的影响
        3.2.2 冻干天麻片加工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天麻片质量评价
        3.3.1.1 天麻药材加工天麻片的外观性状描述
        3.3.1.2 天麻药材加工天麻片的含量比较
        3.3.1.3 鲜天麻加工饮片的外观性状描述
        3.3.1.4 鲜天麻加工饮片的含量比较
        3.3.1.5 不同烘干温度的天麻药材加工饮片的外观性状描述
        3.3.1.6 不同烘干温度对天麻药材加工饮片的影响
        3.3.2 冻干天麻片质量评价
        3.3.2.1 冻干天麻片外观性状描述
        3.3.2.2 冻干天麻片的含量比较
    3.4 结论
第四章 天麻质量标志物的研究
    4.1 仪器与材料
        4.1.1 仪器
        4.1.2 药品及试剂
        4.1.3 实验材料
    4.2 方法
        4.2.1 HPLC色谱条件
        4.2.2 试液的配制
        4.2.2.1 人工胃液(含胃蛋白酶)
        4.2.2.2 人工胃液NE
        4.2.2.3 人工肠液(含胰酶)
        4.2.2.4 人工肠液NE
        4.2.2.5 专属性考察
        4.2.3 供试液的制备
        4.2.4 样品的测定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活性成分在人工胃液中的变化
        4.3.2 活性成分在人工肠液中的变化
        4.3.3 蛋白酶酶解终止考察
        4.3.4 提取溶剂的考察
    4.4 结论
参考文献
全文主要研究工作总结及下一步工作展望
天麻质量评价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致谢

四、RP-HPLC测定天麻中天麻素的含量(论文参考文献)

  • [1]安徽金寨天麻栽培资源调查、加工工艺与质量标准研究[D]. 周娜.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天麻共生菌生物学特性及天麻引种前后成分变化的研究[D]. 张琦.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05)
  • [3]手掌参中重要生物活性物质及其提取工艺研究[D]. 武文君. 武汉理工大学, 2020(08)
  • [4]HPLC-FLD法同时测定不同产地天麻中5个成分含量[J]. 王明霞,刘洁,陈炼明,贾志鑫,徐文娟,陈奕君,魏紫奕,肖红斌. 药物分析杂志, 2019(03)
  • [5]天麻中天麻素含量差异研究进展[J]. 王英,张尚智,刘凤霞,张玉云,陈亚兰,罗永红,金宏荣.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18(09)
  • [6]天麻加工炮制、成分分析与体内代谢研究进展[J]. 杨飞,王信,马传江,陈雅慧,孙爱萍,贾静,曹广尚,辛义周,张学顺. 中国中药杂志, 2018(11)
  • [7]鲜天麻及不同加工天麻中天麻苷元和天麻素含量的测定[J]. 黄先敏,祁岑,朱玉勇,师睿. 昭通学院学报, 2017(05)
  • [8]保健食品中天麻素和总天麻素含量测定的研究[D]. 夏冰. 华南理工大学, 2017(05)
  • [9]RP-HPLC法测定市售天麻中天麻素和总天麻素含量[J]. 庞邦斌,银胜高,裴宇燕,韦凯东,秦云蕊,陆居律. 亚太传统医药, 2017(12)
  • [10]“天麻饮片”的质量评价及加工工艺研究[D]. 肖佳佳.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7(12)

标签:;  ;  ;  ;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