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按行程速比系数设计平面曲柄摇杆机构的图解法(论文文献综述)
耿浩[1](2020)在《平面连杆机构综合与可视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连杆机构由于具有承载能力大,磨损小,寿命长,满足多种运动规律要求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各类机械和仪表中。课题综合运用机构学理论、计算机技术、软件编程等,分别按行程速比系数K、两个连架杆的对应运动规律、期望轨迹等实际要求,进行了平面连杆机构的尺度综合和设计结果的可视化研究。对按行程速比系数K优化设计曲柄摇杆机构与偏置曲柄滑块机构进行了深入研究。推导出Ⅰ、Ⅱ型曲柄摇杆机构与偏置曲柄滑块机构相关参数的取值与数理关系,构建了求解最小传动角ming的数学模型,绘制了三维曲面图。可快速完成实现摇杆摆角/滑块行程和行程速比系数且传力性能最优的曲柄摇杆机构/偏置曲柄滑块机构的设计。研究了实现两个连架杆对应运动规律的曲柄摇杆机构的设计问题,进行理论推导,建立了优化设计数学模型,深入讨论了设计变量个数的选择确定,绘制并分析了摇杆转角偏差的三维曲面图及二维等值线图,对偏差值可视化分析,研究了将偏差值约束在较小范围内进行传力性能最优的二次优化的建模与分析等。可快速完成最优再现曲柄摇杆机构连架杆运动规律设计以及将运动规律偏差控制在较小范围内的传力性能优化设计。分别研究了铰链四杆机构、双曲柄铰链五杆机构、单回路铰链六杆机构实现期望轨迹的优化综合。深入研究了连杆曲线谐波特征参数的意义、提取算法及影响参数,推导出求解各机构尺寸的数理方程。以期望轨迹与连杆上P点轨迹的谐波特征参数中幅值相差最小为优化目标,可对任意点位轨迹进行传动特性最佳的机构综合。此外,对上述所有机构分别建立了运动学方程,利用Matlab实现了机构的实时动态仿真和运动学分析。借助GUI技术,将全部内容有机集成,编写了界面友好的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通过人机交互输入设计要求,快速完成平面连杆机构的综合及可视化,为平面连杆机构的设计提供了更便捷的方法和手段。图43幅;表9个;参55篇。
王利霞,冯占荣,吴晖[2](2019)在《一种按行程速比系数设计曲柄摇杆机构的教学法》文中提出在机械设计、制造过程中按行程速比系数来确定的曲柄摇杆机构非常广泛,而图解法具有快捷、方便、实用等优点,特别是计算机CAD软件的平面绘图功能做图求解,更具有精度高的优点,因此对其进行深入研究是有重要意义的。本文提出了一种曲柄摇杆机构的图解教学法,是在已知行程速比系数、摇杆摆角、摇杆长度及曲柄长度(或连杆长度)条件下进行的图解设计及校正方法。使用该方法可方便做图求解四杆机构各杆长,也可起到对前期做图的误差或错误起到校正的效果,更可提高手工做图及求解精度,该方法不仅可用于教学中,而且对于一般产品设计也是一种即能保证设计正确又能提高产品精度的有效新方法。
何世伟[3](2019)在《机械原理及设计虚拟仿真实验的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机械学科传统实验教学存在诸多不利,如学生多设备少、安全性不足、设备落后、设备损耗大、地点限制等,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采用Unity3D三维引擎作为开发工具,综合运用三维建模、渲染、数据可视化等先进技术,融合国内外的先进教育理念,开发了一套集学习和训练为一体的机械原理及设计虚拟仿真实验系统,主要工作如下:1)轴系、汽油发动机虚拟装拆实验的设计开发。采用SolidWorks对实验所需的600余个零部件建立了三维参数化模型,根据零件间父子关系和装配序列等设计了一系列实验操作,编写大量C#程序,实现了接近实物操作效果的虚拟装配和拆卸,可用于补充或替代轴系和汽油发动机的真实装拆实验。2)提出面向装配序列规划的最小生成树方法。通过引入装配关系密切值l,定量的计算了零件间相互装配关系的密切程度,运用破圈法快速获得最佳装配序列,为虚拟装拆实验提供理论支持。3)常用机构的设计及动态运动仿真。对平面连杆和凸轮机构优化算法、运动学分析等深入研究,以此为基础通过Matlab/GUI开发参数化设计软件,提高了设计效率的同时实现了动态运动学仿真。4)系统集成与发布。研究各软件的接口技术,应用Unity3D设计软件UI,通过程序对实验模块进行搭接,集成为一个完整的实验系统。通过虚拟实验系统,学生可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进行实验操作,平台界面友好,形象逼真,易于操作,便于扩充,运行可靠,可以实现异地协作和实验资源共享,达到了虚实结合、以虚促实的预期目的。图43幅;表6个;参47篇。
冯占荣,贺红林,王杰,张树国[4](2017)在《有急回运动特性的曲柄滑块机构校正图解法》文中指出在机械设备中具有急回运动特性的四杆机构应用广泛,而图解法具有快捷、实用的特点,特别是运用现代三维软件草图功能或几何画板类的软件做图求解,具有高精度、高效率、易操作等优点,因此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提出的曲柄滑块机构校正图解法,是在已知行程速比系数、滑块两次极限位置及曲柄长度(或连杆长度)的条件下进行的图解设计及校正方法。使用该方法不仅可以方便做图求解曲柄滑块机构各杆长,而且可以起到校正前期做图的误差或错误,进而提高做图及求解精度。
虞康[5](2016)在《椭圆曲柄摇杆机构分析与综合》文中研究表明齿数比为2的行星齿轮机构能生成椭圆曲线,以此作为曲柄摇杆机构的曲柄就得到了椭圆曲柄摇杆机构。齿轮—五杆机构是一种不断发展、广泛应用的组合机构,众所周知,相较于普通四杆机构,齿轮—五杆机构具有更多的参数,因此对其运动特性的预测更难。椭圆曲柄摇杆机构是以椭圆曲线作为驱动曲柄,对其进行分析和综合,有助于发现这类机构新的运动特性,更好的服务生产实际。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为:(1)改进现有摆线生成机构,使之成为一定可调性的摆线生成机构,基于MATLAB建立摆线生成的用户界面,在此界面上直观的分析各参数对椭圆曲柄的影响。(2)在满足连杆机构的装配要求的前提下,联合平面四杆机构杆长条件和杆件转动空间,研究椭圆曲柄摇杆机构曲柄存在条件,同时给出详细分析过程。(3)依据复数矢量法研究平面连杆机构分析的一般方法,针对椭圆曲柄摇杆机构建立对应的数学模型,分析其位移、速度、加速度,并给出机构传动角γ、行程速比系数K的计算式。(4)基于(3)建立的机构数学模型和MATLAB软件,设计开发了椭圆曲柄摇杆机构运动分析界面,在此界面上可以实现机构参数的动态输入,机构运动曲线的动态输出,便于研究这一类机构并通过单参数变化法研究各参数对摆角θ的影响。(5)按照普通连杆机构具有间歇特性时对连杆长度的要求,综合出具有间歇特性的椭圆曲柄摇杆机构。
张全明[6](2009)在《对曲柄铰链中心点之解域和非解域问题的讨论》文中指出关于平面曲柄摇杆机构,提出了一个性质公理.从已知摇杆长度和摆角的前提出发,提出并证明了曲柄固定铰链中心点A解域——可落脚区域、非解域——不可落脚区域的两个定理,得到了较为系统的研究结果.
葛乐通[7](2007)在《按行程速比系数设计曲柄摇杆机构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根据曲柄摇杆机构的行程速比系数K(即极位夹角θ)和摇杆摆角ψ,通过引入曲柄固定铰链点的位置角,建立了曲柄、连杆和机架长度关于θ和ψ的显式函数关系;在此基础上,研究了机构设计的可能附加要求及其相应的设计方法,为曲柄摇杆的设计提供了各种可能选项;进而分析了各种附加要求必须满足的条件,以确保该机构存在且可用。
张静[8](2007)在《平面连杆机构最佳传动角设计与机构运动仿真系统的研究》文中指出平面连杆机构是一种应用十分广泛的机构,其中尤其以曲柄摇杆机构、曲柄滑块机构以及由二者组合演绎成的六杆机构最为常见。在平面连杆机构中,传动角的大小标志着机构的传动性能的好坏,传动角γ越大对机构的传动越有利。且在机构的运动过程中,传动角的大小是不断变化着的。无论是平面连杆机构的传统设计还是计算机辅助设计都没有明确体现出对机构传动性能的要求,在实现相同的行程速比系数K、摇杆的摆角? (或冲程H )时,机构的各杆长有多种组合,其中必有一种机构的最小传动角的值是最大的。本文给出一种新的设计方法,通过将连杆杆机构中的各参量,即行程速比系数K、摇杆摆角? (对于曲柄滑块机构是冲程H )、最小传动角的最大值,以及各杆长和偏距e之间进行合理组合,采用逐渐较少约束,分别取优的设计方法,最终建立完整的实现最佳传动角的设计方法。平面连杆机构的计算机辅助设计可实现机构的结构设计、运动分析及动态模拟的集成化、参数化、可视化。本文利用Visual C++6.0开发了一个界面友好、交互功能非常强的机构分析软件。该软件可以直接、准确的实现对连杆机构的最佳传动角及相应机构的设计,并且可对新旧机构同时进行运动分析,得到直观的动画演示。该系统的主要功能如下:1、利用VC++绘制成曲柄摇杆机构和曲柄滑块机构的最佳传动角设计图表。按照给定的已知条件可以直接从图表中选取实现最佳传动参数的组合形式,以提高机械传动性能,节省设计时间。2、使用者根据工作要求,键盘输入设计参数即可完成选择机构型式、确定机构构件尺寸参数,验算机构最小传动角,绘制重要点最小传动角、位移、速度、加速度曲线及对其进行分析比较,同时进行相应的机构动态模拟,以及各参数的屏幕显示。
王怀奥,周欣[9](2005)在《急回四杆机构综合综述》文中研究说明概述了急回四杆机构综合的理论、急回特性参数的定义,总结了急回四杆机构的各种综合方法,分析了急回四杆机构传力性能指标.
刘远伟,常勇,李延平,王知行[10](1998)在《一种基本尺寸参数可调送料机构的分析与设计》文中提出在提出计算送料机构各基本尺寸参数、行程速比系数k、最小传动角γmm和连杆与曲柄长度比值l2/l1的通用公式基础上,建立起了能真实反映行程速比系数k、最小传动角γmm和连杆与曲柄长度比值l2/l1随单参数x变化规律的k-x、γmm-x和l2/l1-x一整套线图。应用这套线图,可方便、快捷、卓有成效地进行送料机构的分析和设计。
二、按行程速比系数设计平面曲柄摇杆机构的图解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按行程速比系数设计平面曲柄摇杆机构的图解法(论文提纲范文)
(1)平面连杆机构综合与可视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平面连杆机构综合与分析的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系统开发中涉及的软件关键问题 |
1.3.1 用户界面设计 |
1.3.2 图形实时仿真 |
1.3.3 优化命令 |
1.3.4 数据的导入与导出 |
1.4 主要工作及章节安排 |
第2章 按行程速比系数K设计平面连杆机构 |
2.1 曲柄摇杆机构 |
2.1.1 曲柄摇杆机构的分类 |
2.1.2 相关参数取值范围与数理关系推导 |
2.1.3 机构尺寸的确定 |
2.1.4 γ_(min)-ψ-θ三维曲面图 |
2.1.5 Ⅰ、Ⅱ型曲柄摇杆机构的传力性能分析 |
2.1.6 按行程速比系数K设计算例 |
2.1.7 新型机构的构建及应用 |
2.2 偏置曲柄滑块机构 |
2.3 小结 |
第3章 再现连架杆运动规律设计曲柄摇杆机构 |
3.1 运动规律优化数学模型的建立 |
3.1.1 设计要求 |
3.1.2 摇杆CD输出角的计算 |
3.1.3 约束条件 |
3.1.4 最佳优化变量个数的确定 |
3.2 传力性能的优化 |
3.3 再现连架杆运动规律设计算例 |
3.4 小结 |
第4章 按期望轨迹设计平面连杆机构 |
4.1 按期望轨迹设计铰链四杆机构 |
4.1.1 数学描述 |
4.1.2 标准和一般配置下傅里叶级数展开式 |
4.1.3 轨迹优化的数学模型 |
4.1.4 实现期望轨迹的铰链四杆机构优化设计 |
4.1.5 实现相同轨迹的派生机构 |
4.1.6 传力性能优化 |
4.1.7 运动学分析 |
4.2 按期望轨迹设计双曲柄铰链五杆机构 |
4.2.1 数学描述 |
4.2.2 傅里叶级数展开式 |
4.2.3 轨迹优化的数学模型 |
4.2.4 实现期望轨迹的双曲柄铰链五杆机构优化设计 |
4.2.5 运动学分析 |
4.2.6 铰链五杆机构的成组轨迹优化设计 |
4.3 按期望轨迹设计单回路铰链六杆机构 |
4.3.1 数学描述 |
4.3.2 傅里叶级数展开式 |
4.3.3 轨迹优化的数学模型 |
4.3.4 实现期望轨迹的单回路铰链六杆机构优化设计 |
4.3.5 运动学分析 |
4.4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导师简介 |
企业导师简介 |
作者简介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2)一种按行程速比系数设计曲柄摇杆机构的教学法(论文提纲范文)
一教学方法实施步骤 |
(一) 本文术语约定 |
(二) 已知k、a、c及ψ, 求b与d步骤 |
(1) 图解步骤: |
(2) 校正步骤: |
(三) 已知k、b、c及ψ, 求a与d步骤 |
(1) 图解步骤: |
(2) 校正步骤: |
二图解法证明 |
三结论 |
(3)机械原理及设计虚拟仿真实验的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的来源 |
1.2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3 虚拟仿真实验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对虚拟实验的研究 |
1.3.2 国内对虚拟实验的研究 |
1.4 研究内容 |
1.5 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2章 引擎技术及系统设计流程 |
2.1 开发软件的选择 |
2.2 系统开发使用的Unity3D核心模块 |
2.2.1 渲染系统 |
2.2.2 物理系统 |
2.2.3 碰撞检测与触发检测 |
2.2.4 脚本语言编辑器 |
2.2.5 第三方插件iTween的使用 |
2.3 基于软件工程理论的虚拟实验系统设计 |
2.3.1 系统的开发流程 |
2.3.2 系统的功能框架 |
2.3.3 系统的控制框架 |
2.4 小结 |
第3章 面向装配序列规划的最小生成树方法 |
3.1 最小生成树的概念 |
3.2 装配关系密切程度的量化指标 |
3.2.1 稳定支撑指标 |
3.2.2 约束自由度指标 |
3.2.3 连接强度指标 |
3.3 装配关系干涉的表达 |
3.4 基于破圈法的装配序列求解方法 |
3.4.1 破圈 |
3.4.2 装配序列生成 |
3.5 应用实例 |
3.6 小结 |
第4章 轴系及汽油发动机虚拟拆装实验的开发 |
4.1 三维模型 |
4.1.1 三维模型的构建 |
4.1.2 三维模型的导入 |
4.2 增强逼真性的模型渲染与光影特效 |
4.3 精准定位与碰撞器 |
4.4 关键脚本的设计 |
4.4.1 脚本生命周期 |
4.4.2 视角控制脚本CameraMover |
4.4.3 名称显示脚本ShowName |
4.4.4 坐标系转换与零件跟随脚本Follow |
4.4.5 装拆逻辑脚本Zhuangpei |
4.4.6 装拆演示脚本Cartoon |
4.5 小结 |
第5章 常用机构创新设计与仿真的理论研究 |
5.1 平面连杆机构的运动特性和传力特性 |
5.2 铰链四杆机构的设计 |
5.2.1 铰链四杆机构的运动学分析 |
5.2.2 铰链四杆机构类型的判断 |
5.2.3 按预定连杆位置设计铰链四杆机构 |
5.2.4 按预定连架杆对应位置设计铰链四杆机构 |
5.3 曲柄摆动导杆机构的设计 |
5.3.1 曲柄摆动导杆机构的运动学分析 |
5.3.2 按行程速比系数K设计曲柄摆动导杆机构 |
5.3.3 曲柄特性系数?对导杆机构运动性能的影响 |
5.4 偏置曲柄滑块机构的设计 |
5.4.1 偏置曲柄滑块机构运动学分析 |
5.4.2 具有最优传力性能和急回的偏置曲柄滑块机构的设计 |
5.5 凸轮机构推杆常用运动规律 |
5.6 凸轮的理论廓线和实际廓线方程 |
5.7 机构的动态仿真 |
5.7.1 机构运动动画设计 |
5.7.2 机构动态运动仿真 |
5.8 小结 |
第6章 虚拟实验系统的功能模块和教学应用 |
6.1 虚拟实验系统的整合与发布 |
6.1.1 常用机构的设计及仿真模块的整合与封装 |
6.1.2 Matlab执行文件与Unity3D的搭接 |
6.1.3 虚拟实验平台的发布 |
6.2 轴系结构创新设计及虚拟装拆 |
6.2.1 轴系结构及种类 |
6.2.2 轴系虚拟装拆实验的功能 |
6.2.3 实验方法与步骤 |
6.3 汽油发动机的虚拟装拆 |
6.3.1 汽油发动机虚拟装拆实验的功能介绍 |
6.3.2 实验方法与步骤 |
6.4 常用机构的创新设计与仿真 |
6.4.1 按行程速比系数K的平面连杆机构设计与仿真 |
6.4.2 按预定位置设计铰链四杆机构 |
6.4.3 凸轮机构的设计与仿真 |
6.5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导师简介 |
企业导师简介 |
作者简介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4)有急回运动特性的曲柄滑块机构校正图解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校正图解法做图方法 |
1.1 文中术语约定 |
1.2 已知a求解曲柄滑块机构 |
1.2.1 图解步骤 |
1.2.2 校正步骤 |
1.3 已知b求解曲柄滑块机构 |
1.3.1 图解步骤 |
1.3.2 校正步骤 |
2 校正图解法证明 |
3 结束语 |
(5)椭圆曲柄摇杆机构分析与综合(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组合机构 |
1.2.2 曲柄摇杆机构 |
1.2.3 齿轮连杆机构 |
1.3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 |
2 摆线曲柄生成机构及摆线特性 |
2.1 摆线及其生成机构 |
2.1.1 摆线 |
2.1.2 摆线生成机构 |
2.2 摆线参数方程和同一摆线的两种形成 |
2.2.1 摆线参数方程 |
2.2.2 同一摆线的两种形成 |
2.3 摆线曲柄生成机构改进 |
2.4 基于MATLAB的摆线生成GUI设计 |
2.4.1 用户界面设计 |
2.4.2 摆线绘制及特性 |
2.5 本章小结 |
3 椭圆曲柄摇杆机构曲柄存在条件 |
3.1 概论 |
3.2 四杆机构曲柄存在条件 |
3.3 椭圆曲柄摇杆机构曲柄条件 |
3.4 曲柄存在几何尺寸计算 |
3.5 本章小结 |
4 椭圆曲柄摇杆机构运动分析 |
4.1 概论 |
4.2 椭圆曲柄摇杆机构运动分析 |
4.2.1 位移(角位移)分析 |
4.2.2 速度(角速度)分析 |
4.2.3 加速度(角加速度)分析 |
4.2.4 机构传动角 |
4.2.5 行程速比系数 |
4.3 椭圆曲柄摇杆机构实例分析 |
4.3.1 连杆和摆杆相等且初始角为240°时机构分析 |
4.3.2 基于MATLAB/GUI的运动分析 |
4.3.3 实例分析 |
4.3.4 各参数对摆角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5 间歇椭圆曲柄摇杆机构综合 |
5.1 机构综合 |
5.1.1 基本参数 |
5.1.2 传动角 |
5.1.3 机架位置 |
5.1.4 初始安装角 |
5.1.5 k,λ与p的关系 |
5.2 设计实例 |
5.3 本章小节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8)平面连杆机构最佳传动角设计与机构运动仿真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本课题的选题背景 |
1.2 目前国内外的研究概况 |
1.2.1 平面连杆机构最佳传动角设计的历史与现状 |
1.2.2 平面连杆机构运动分析及仿真的历史与现状 |
1.3 本课题主要内容 |
1.4 本文的总体框架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平面连杆机构的最佳传动角设计 |
2.1 曲柄摇杆机构的最佳传动角设计 |
2.1.1 关于曲柄摇杆机构的最小传动角 |
2.1.2 图解法设计曲柄摇杆机构无法确定最佳传动角 |
2.1.3 确定最佳传动角的设计方法 |
2.1.4 设计举例 |
2.2 曲柄滑块机构的最佳传动角设计 |
2.2.1 关于曲柄滑块机构的最小传动角 |
2.2.2 图解法设计曲柄滑块机构无法确定最佳传动角 |
2.2.3 设计举例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平面连杆机构运动仿真的基础分析 |
3.1 曲柄摇杆机构的基础分析 |
3.1.1 曲柄摇杆机构的数学模型 |
3.1.2 位置分析 |
3.1.3 位移计算 |
3.1.4 速度分析 |
3.1.5 加速度分析 |
3.1.6 传动角γ |
3.2 曲柄滑块机构的基础分析 |
3.2.1 曲柄滑块机构的数学模型 |
3.2.2 位移计算 |
3.2.3 速度分析 |
3.2.4 加速度分析 |
3.2.5 传动角γ |
3.3 六杆机构的基础分析 |
3.3.1 六杆机构的的数学模型 |
3.3.2 位移计算 |
3.3.3 速度分析 |
3.3.4 加速度分析 |
3.3.5 传动角γ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的开发环境 |
4.1 从面向过程到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 |
4.1.1 传统的结构化程序设计方法 |
4.1.2 面向对象的简介 |
4.1.3 面向对象语言的核心概念及特点 |
4.1.4 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方法与结构化程序设计方法的比较 |
4.2 Visual Studio集成开发环境的使用 |
4.2.1 类视图(Class View) |
4.2.2 资源视图(Resource View) |
4.2.3 文件视图(File View) |
4.2.4 属性窗口(Properties Window) |
4.3 Visual Studio的资源编辑器 |
4.3.1 对话框(Dialog)编辑器 |
4.3.2 菜单(Menu)编辑器 |
4.4 Windows常用控件 |
4.4.1 静态控件(Static Box) |
4.4.2 按钮控件(Button) |
4.4.3 编辑框(Edit Box) |
4.5 MFC基本应用程序的建立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最佳传动设计角与运动仿真系统的总体结构 |
5.1 系统总体结构 |
5.2 主界面 |
5.3 程序说明 |
5.4 机构最佳传动角设计图的查询 |
5.4.1 主要程序流程 |
5.4.2 使用说明 |
5.5 机构最佳传动性能参数的计算 |
5.5.1 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
5.5.2 使用说明 |
5.5.3 曲柄摇杆机构最佳传动性能参数的计算 |
5.5.4 曲柄滑块机构最佳传动性能参数的计算 |
5.6 实例验证及动态仿真 |
5.6.1 使用说明 |
5.6.2 曲柄摇杆机构的实例及仿真 |
5.6.3 曲柄滑块机构实例及仿真 |
5.6.4 六杆机构实例及仿真 |
5.7 动态显示 |
5.8 输出仿真数据 |
5.9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附录2 主要程序 |
(9)急回四杆机构综合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
1 急回四杆机构综合理论 |
2 关于极位夹角的定义 |
3 急回四杆机构综合 |
3.1 急回四杆机构的倒置设计 |
3.2 急回四杆机构的解析设计法 |
3.3 急回四杆机构的综合曲线图设计法 |
4 急回四杆机构动力性能指标 |
5 结束语 |
四、按行程速比系数设计平面曲柄摇杆机构的图解法(论文参考文献)
- [1]平面连杆机构综合与可视化研究[D]. 耿浩.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2)
- [2]一种按行程速比系数设计曲柄摇杆机构的教学法[J]. 王利霞,冯占荣,吴晖. 教育现代化, 2019(33)
- [3]机械原理及设计虚拟仿真实验的设计研究[D]. 何世伟. 华北理工大学, 2019(01)
- [4]有急回运动特性的曲柄滑块机构校正图解法[J]. 冯占荣,贺红林,王杰,张树国. 科技广场, 2017(09)
- [5]椭圆曲柄摇杆机构分析与综合[D]. 虞康. 江苏师范大学, 2016(01)
- [6]对曲柄铰链中心点之解域和非解域问题的讨论[J]. 张全明. 集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03)
- [7]按行程速比系数设计曲柄摇杆机构的研究[J]. 葛乐通. 机械设计, 2007(11)
- [8]平面连杆机构最佳传动角设计与机构运动仿真系统的研究[D]. 张静. 烟台大学, 2007(05)
- [9]急回四杆机构综合综述[J]. 王怀奥,周欣. 佳木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02)
- [10]一种基本尺寸参数可调送料机构的分析与设计[J]. 刘远伟,常勇,李延平,王知行.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199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