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

计算机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

一、计算机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鲁扬超[1](2021)在《碳纳米管间水分子扩散与操控的理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水是生命之源。水资源尤其是淡水资源,在人类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中具有决定性作用。虽然地球水资源丰富,但其中只有2.53%是可供人类饮用的淡水,并且这些淡水大部分是以冰雪的形式存在于南北两极、高山冰川、大陆冰盖和永久冻土层中。又由于淡水资源分布不均匀的原因,人类始终面临着淡水资源短缺的危机。而如何高效的将海水淡化是解决淡水资源短缺的关键。目前海水淡化的方法有多种,其中最常用的就是利用水分子在纳米管道中的输运来设计的超滤装置。纳米管道的研究中使用的材料有多种,在理论模拟和实验中常被使用的主要有碳纳米管、氮化硼、石墨烯、氧化石墨烯以及黑磷等。碳纳米管因具有超快速输运水分子的物理特性而经常被使用在海水淡化的研究中。而操控纳米通道中水分子的扩散以及提高水分子的扩散速度是高效海水淡化的重要手段。操控纳米管中水分子扩散速度最直接的方式是改变纳米管的表面性质,比如,在同心双壁纳米管中通过声子诱导的方式减小水分子与纳米管壁之间的摩擦力,进而增强水分子在纳米通道中的扩散速度;或者通过对纳米管进行电荷修饰,调整纳米管与水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调节水分子在纳米通道中的扩散速度。最新的研究表明,通过控制两个不相连的纳米管,使水分子在空隙之间形成水桥,也能使水桥内水分子的扩散速度得到提升。在这篇文章中,我们运用分子动力学的方法,使用外加电场驱动水分子在两根不相连的纳米管之间形成一个悬空的纳米级水桥。我们发现,电场强度可以调节水桥的最大长度,水桥内分子的扩散速度可以通过调节水桥的长度进行操控,并且水桥内水分子的扩散速度最大可以增强到体相水的4倍以上。通过分析水桥的结构性质,我们发现扩散系数增加的原因是水分子之间相互作用能以及氢键个数的增加,而水分子之间相互作用能的增加以及氢键个数的增加是由于外电场改变了水分子偶极指向的分布引起的。除了使用水桥的方式操控水分子的扩散速度之外,我们还尝试通过调节同心双壁纳米管内外管的长度差对水分子的扩散速度进行操控。我们构建了三种构型:(?)L=0(构型Ⅰ),(?)L<0(构型Ⅱ,内管长度小于外管长度),(?)L>0(构型Ⅲ,内管长度大于外管长度)。和单管纳米管相比,构型Ⅰ管内水分子的毛细扩散速度减小了9.1%,构型Ⅲ管内水分子的毛细扩散速度增加了10%,构型Ⅱ管内水分子的毛细扩散速度增加了30%-46.5%。通过分析水分子的微观结构,我们发现水分子毛细扩散速度的提升是由水盒子内水分子和管口处水分子的势能差引起的。并且毛细扩散速度和势能差之间的关系可以使用指数形式描述vL(t)~e-((?)E/(kB)T)。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调节同心双壁纳米管内外管的长度差对水分子的扩散速度进行操控。我们的研究结果不仅能在海水淡化上有重要作用,还在水疗、纳米交换器、引擎催化剂、超滤作用、渗透能的传输等方面有极大帮助。

姜雪[2](2021)在《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创立与发展研究》文中提出印度理工学院作为印度政府创建的国家重点学院典型代表,是印度高等教育系统重要创新和改革的产物。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教育在印度国内首屈一指,在世界范围内影响较大,培养出一大批享誉世界的高级计算机人才,成为众多具有世界影响力的跨国公司竞相招揽的对象。计算机人才从诞生、成长再到壮大的培养过程与其计算机学科从创立、发展再到崛起并建设成为国内一流、世界知名学科的历史进程保持一致。中国和印度两国在国情和历史发展背景方面较为相似,与欧美发达国家名列前茅的世界一流大学及一流学科相比,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的成长路径对我国高等教育创建一流学科,成功进行计算机教育,有效发挥计算机学科的社会服务功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采用历史研究法、个案研究法及文献研究法,由点到面,从纵向到横向尝试对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的发展历程进行立体化、系统化的梳理与剖析。从学科发展不同历史阶段的特点出发,以时间为线索,探寻其学术平台、师资队伍、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术交流、管理体制及社会服务等学科建设必要要素的特点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归纳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的建设经验,指出学科建设中的不足之处,明确对我国建设一流学科的历史价值。以1963年印度理工学院坎普尔分校计算机中心的成立为主要标志,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正式创立。1963年至1982年是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的早期发展阶段,计算机中心、电气工程系和数学系开展了一系列的计算机教育与研究活动。1983年,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正式成立,由此,计算机学科拥有了规范化的学术平台,学术项目更加丰富。同时,以计算机应用为主导的科学研究方向的确立也推动了学科的蓬勃发展与快速崛起。从计算机学科创立伊始,印度政府就在国家财政支出和国家政策方面对其给予了大力支持。20世纪80年代,在财政及政策的双重保障下,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在学术平台、师资队伍、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术交流及社会服务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有力的建设举措,迅速成长为印度国内一流的计算机学科。1992年,“创新与技术转移基金会”在印度理工学院德里分校正式成立,标志着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进入产教融合、产学研相互促进的可持续发展阶段。从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角度考查,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积极承担国家级政府资助及企业咨询项目的举措不但与国家科技政策及国家发展战略保持高度一致,同时还促进了企业与高校协同发展、校企协同育人的学科发展新模式的产生。在世界信息革命浪潮的推动及印度政府制定的建设信息技术产业超级大国战略目标的指引下,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不断发展完善稳步提升,培养的尖端计算机人才在国际知名计算机企业崭露头角。从学科建设的必要要素出发归纳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迅速崛起的主要原因是十分必要的。学科的快速发展无外乎是内外两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就外部因素而言,国际环境中有世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以及计算机革命浪潮的推动,国内环境有印度政府大力发展科学技术的科技战略,特别是建设计算机超级大国目标的指引;就内部因素而言,印度理工学院从学科平台、师资队伍、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术交流与合作、学科制度以及社会服务等若干学科建设的必要要素出发,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动了计算机学科的快速发展。本文最后总结出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快速发展的原因:紧跟国家科技发展战略部署,明确计算机学科发展定位;注重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为计算机学科的快速发展提供人力保障;促进以计算机学科为基础的多学科交叉融合,推进学科可持续发展;善于利用国际援助并不断深化国际合作与交流;积极争取多方资金支持为学科发展提供资金保障。近年来,学科建设过程中出现了如下问题:印度政府过多干预,削弱学术自治权;优秀师资数量增长与学科稳步提升存在失衡现象;高水平科学研究成果总量不足,阻碍国际学术影响力持续扩大。然而,本着“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原则,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的成功经验是值得借鉴和学习的。

刘森,张书维,侯玉洁[3](2020)在《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文中提出根据国家对职业教育深化改革的最新要求,解读当前"三教"改革对于职教教育紧迫性和必要性,本文以3D打印技术专业为切入点,深层次分析3D打印技术专业在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时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并对"三教"改革的一些具体方案可行性和实际效果进行了探讨。

刘晓蓉[4](2020)在《计算机的应用与发展对于药物化学发展的影响分析》文中认为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给现代社会很多领域的发展都带来了非常大的便利,药物化学行业也不例外。药物化学主要的目的是发现、发明新的药物以及对已有的药物进行优化,计算机技术应用于药物化学研究中,能够极大的提升药物分析分析水平,对于药物化学研究的成效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有鉴于此,文章就计算机对药物化学发展的影响展开了分析与探讨,旨在进一步推动计算机在药物化学领域的运用。

冯景华[5](2019)在《超级计算机计算资源调度优化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前,超级计算机已广泛应用于石油勘探、航空航天、生物医药、气候气象、海洋模拟、新能源新材料和基础科学等众多应用领域,成为科技创新的重要工具。超级计算机的资源使用有免费模式和付费用使用两种模式,在免费模式中,用户可在资源申请通过审核后,免费模式计算机资源;在付费模式中,用户需要签订商务合同,付费模式。在付费模式下,用户的作业提交行为、作业运行特征和服务公平性要求等均与免费模式有显着的不同,无法直接采用针对免费模式的已有资源调度研究成果,这大幅降低了付费模式下超级计算机资源的使用效率,已成为亟待解决的挑战性问题。超级计算机资源调度策略的实际效果严重依赖于对用户行为和负载特征的精确分析。由于当前缺乏对付费模式下超级计算机资源管理相关问题的研究,针对该问题,本文首先收集了两台典型付费模式的超级计算机“天河一号”七年和曙光5000A近两年的作业数据,利用统计和聚类分析等分析手段,研究了用户行为的周期性规律,与作业相关变量、服务类型的关系,首次提出了配额约束等待时间的概念,研究了其与作业运行时间、计算规模、响应时间的相互关系。通过深入分析,本文揭示了付费模式下超级计算机的典型用户行为与负载特征,发现了一系列与之前相关研究不同的结论,具体包括:(1)用户行为并不受作业运行时间、等待时间影响;(2)用户思考时间与作业的核数、消耗的机时正相关;(3)用户行为与服务类型相关;(4)在作业等待时间中,配额约束等待时间占主要成分;(5)传统的资源调度策略无法有效降低作业等待时间,等。以上研究成果可为付费模式下研究超级计算机资源调度策略优化提供依据。在付费模式下,超级计算机为保证服务公平性广泛采用了配额约束机制,该机制限制单一用户过多使用计算资源,但是,这也导致空闲资源无法及时分配给排队的配额约束作业,影响资源利用率。针对该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兼顾公平性和效率的资源调度优化策略,通过所提出的条件触发机制,确保了配额内作业的资源使用优先性,同时利用灵活的自适应空闲资源上限策略和长周期公平性策略,在保证服务公平性的基础上,有效地提升了整体资源利用率。基于天河一号真实作业数据的模拟分析显示,资源利用率由85%提升至96%,接近没有配额约束限制条件下的理想值97%,同时公平因子仅从原来的0.57降低至0.51,远高于没有配约束机制的0.26。为进一步提升资源使用率,超级计算机广泛采用了回填调度策略。该策略基于作业的预期运行时间,在长作业等待资源时调度短作业优先运行。然而,在付费模式下,超级计算机的应用领域多样化,运行程序种类繁多,并且安全性和隐私性的要求导致无法获取作业运行的具体参数,因而对作业运行时间的预测难度更大,导致回填调度的效果不佳。针对该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运行时监控的作业运行时间分类预测方法,通过结合作业的历史运行日志与当前运行时的监控信息,利用梯度提升决策树算法和深度神经网络进行分类和回归预测,在新作业开始运行5分钟内,即可以预测其运行总时间分类,预测准确率达84.4%。特别是针对8小时以上的作业,F1 Score均超过了72%,高于相似性作业Last2预测的48%。

李敬忱,刘伟娜,袁一平[6](2012)在《计算机在药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探讨》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在模拟(仿真)药学实验、仪器分析、图像分析、辅助药物设计、检索药学实验信息和实验过程控制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计算机在药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状况、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探讨。

庞挺[7](2008)在《我国药学服务型人才需求预测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增长,医药产业和医疗卫生服务业发展迅速,人们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对健康的需求也日益增长。药学服务作为卫生保健领域重要环节,日益凸显出其重要的地位,人们对药师的需求日渐旺盛,以培养药师为主的药学服务型人才培养已成为国际药学教育动态发展趋势,得到了国际药学界的普遍认同。但我国药师型人才培养还很落后,与发达国家和比邻的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现行的药学教育模式和目标已出现了落后于社会需求的滞后现象,药师型人才培养还没有成为我国高等药学教育的主流,培养一定规模与数量的适应社会需求的药学服务型人才,既是国情的需要也顺应国际药学教育动态发展趋势。本论文正是在此思想的指导下,建构了符合我国国情发展需要的药师人力资源规模发展的优化模型,并根据预测结果制定了我国药师型人才培养规模发展规划。这一基础和前沿探索性研究对于指导我国药学教育改革,推进药学教育改革的进程,以使我国药学高等教育能够以适度超前的发展速度,培养更多更好的,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专门人才,更好地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好药学服务人才的资源储备具有重要意义。(1)综合分析了我国现时政治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为药师型人才培养创造了政治环境和现实环境。对国际药学教育动态发展进行了概述,明确了药师型人才培养已成为未来药学教育发展趋势。对我国药学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简要分析。最后对本课题的意义进行阐述,明确了我们要深入研究我国药师型人才培养的发展趋势,对中国未来经济和社会发展进行把握,参照发达国家当时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建构数据模型,对药师需求总量进行预测,以期能够为制定药学服务型人才的培养规模奠定基础,提供参考的主旨。(2)对美国药学人才培养现状进行了研究并归纳总结。在明晰了现时的美国药学人才培养已把Pharm.D.职业学位教育作为药学学生的第一学位教育后,作出了药学服务型人才的培养已成为美国高等药学教育的主流的判断。随后,对美国药学人才培养过程进行了历史回顾,初步掌握了药学人才培养发展变化的历史轨迹,即美国药学服务型人才的培养是如何完成从B.S——B.S+Pharm.D——Pharm.D的过渡的。通过对美国药学人才培养历史发展过程的研究,提出应该面对当代市场的需求,积极地对我国高等药学教育进行改革,以培养同未来药学实践相适应的服务型人才。(3)对日本药学教育的历史进行了回顾,明确了日本药学教育的六个发展阶段:药学教育萌芽期(1873-1879)、药学教育初具规模期(1880-1911)、药学教育初步发展时期(1912-1944)、药学教育体系的改革期(1945-1960)、药学教育快速发展期(1961-1983)、药学教育模式改革的矛盾和争论期(1984-2004)。接下来,又对日本药学人才培养现状进行了研究,明晰了日本现时药学教育的特点。运用比较分析方法对我国与日本两个国家药学教育现存问题进行了比较,最后提出,从发达国家走过的历程,服务型药师人才的培养是高等药学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4)对东南亚部分国家和地区的药学教育现状进行了全面的调查研究。发现,近年来东南亚地区药学教育正处于一个改革与蓬勃发展阶段,随着对药学服务质量和数量需求的增长,尤其是美国6年制Pharm.D.药学职业教育的成功,在东南亚的一些国家中,将4年制的药学教育改为6年制的趋势已悄然兴起。泰国是亚洲第一个引入6年制Pharm.D.药学职业教育的国家,1999年率先在Naresuan大学登陆,迄今为止已有5所学校采纳了该学制体系。其改革与发展的原动力无疑来自于这一地区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对健康保健需求的增加,当然也离不开专业学会乃至政府的推动与支持。尽管东南亚地区药学教育改革与发展与发达国家相比滞后数十年,但是与其自身国家与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及人们的健康需求是相适应的。(5)对印度药学教育的现状、面临的国际和国内形势以及药学领域本身存在的问题和发生的变化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分析,我们发现其与中国药学教育的处境有较大的相似性。两国都是人口大国,都是发展中国家,过去几十年以来社会经济都得到了快速发展,药学教育同样都面临着改革与发展的问题。但印度现在已认识到了自身的不足,正在从各个方面积极地推动药学教育改革,向以培养药学服务型人才为主的教育模式转变,以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变化。相比之下,我们有些滞后。(6)对我国药学教育的发展史、药学教育的发展特点及存在的不足、我国临床药学教育现状及在我国建立药师型人才培养机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了深入地分析。明确了我国药学人才培养的未来发展趋势,培养一定规模与数量的适应社会需求的药学服务型人才,既是国情的需要也顺应了国际药学教育动态发展趋势。提出要进一步深化改革高等药学教育,转变传统的药学教育思想,调整传统的药学教育学科专业结构,创新药学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药师型人才培养体系。(7)阐明了人力资源需求预测的概念、特点、原则和程序等基本问题,对人力资源需求预测方法分定性和定量两大类进行归纳总结。介绍了国内、外关于对药师人力资源需求预测的研究情况。建构美、日药师人力资源规模发展的回归方程,探求药师人力资源规模发展的规律。首先,运用一元线性回归方法对美国和日本两个国家药剂师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律互动关系进行研究,验证、统计药剂师的发展变化轨迹与所筛选的各指标间具有相关性。其次,运用偏相关分析探讨美国和日本两个国家各指标之间是否存在相互作用关系,以及各因素之间是否存在独立性,剔除不相干指标,分别找出影响药剂师发展的主要因素。并结合两个国家现有的医疗保障体制分析了造成影响两国药师发展的主要因素和不同的原因。第三,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建构美、日药师人力资源规模发展的回归方程。第四,运用聚类分析方法对美、日两国药师人力资源发展规律的异同进行比较,明确两个国家药师发展现状处于的阶段。日本药师发展与美国药师发展处于同一阶段,但日本处于第三阶段的初始阶段,其药师发展情况仍然处于高速调整发展阶段,这与日本国家的现状也是相吻合的,因此断定,日本药师发展在近一段时间内还将经历一个快速发展期,然后趋于稳定。而美国药师发展相对比较成熟,从分类情况来看,其是处于稳定发展阶段。(8)建构我国药师人力资源规模发展的优化模型。首先,对中国药师发展的现状进行了实证研究。采用相关统计方法,构建了我国药师人力资源规模按现状发展的回归方程,验证了中国存在的问题,明确了我国药师人力资源规模发展与社会发展实际状况之间存在着显着矛盾。其次,运用时间序列法分析抑制我国药师人力资源规模发展速度的原因。从影响药师型药学服务型人才发展的所在行业投入占GDP的比率变化趋势,分析我国与美、日两国之间的差距,合理的分析中国存在的问题,逐步探讨出抑制我国药师人力资源队伍发展的主要原因,找到了非常态发展的重要的变化数率指标。第三,运用时间序列法探讨各速率变化指标的规律模型,结合前面得到的各国预测回归方程,我们得到美、中、日三国自然发展状态下的药师发展模型,此模型求得的美国2016年药师人员数与美国官方统计局发布的2016年药师人员预测数进行比照,其相近程度为98.14%。第四,采用最小二乘法原则对各变化数率指标进行拟合回归,得到三个主要因子与时间序列的关系模型分别为:Y1=e-0.023-0418x,Y2=0.001X+0.02,Y3=-0.049+0.028*ln(x)。优化后的药师人力资源规模发展的数学模型为:Y=k1Y1+k2Y2+k3Y3+C。经过拟合可求得上述常值,并进行预测和控制未来10-18年药师规模的发展情况。第五,利用C语言编写了三国预测与控制模型系统软件,经过运算得出:在2020年,中国的药剂师人数约为67.22人/十万人,在置信度为100*(1-0.05)%时,药剂师人数/十万人其可信区间为[63.4,71.02],同时该结果经过SPSS软件检验,结果相近度接近于98.9%。证明软件运行的可靠性。第六,依据社会需求和药师人力资源发展预测结果,对药学服务型人才培养进行规划。以我国现有的药学高等教育规模为基本资料,以1983——2006年招生人数与毕业人数历史演变轨迹作为两者之间的内在变化规律,按照对2020年药师需求总数预测的结果,预测药学专业毕业(药剂师)人力的发展状况,给出了我国药学服务型人才的培养规划:从现在起到2020年,招生人数每年平均增长率约为26.91%,相当于平均每年需增加3万人左右,并且所有药学专业毕业人力都作为药学服务型人才培养,才能达到前面按照社会需求和经济发展水平对药师人力资源预测的结果,满足人们对健康照护的需求。

马冬梅[8](2006)在《5-羟基色氨酸的制备及分析方法研究》文中认为5-羟基色氨酸(5-hydroxytryptophan,简称5-HTP)是色氨酸代谢成5-羟基色胺的重要中间体。5-羟基色氨酸可以帮助人体提高5-羟基色胺水平,帮助缓解压力,帮助减肥,降低血压,预防头疼和缓解失眠症状等。它还是一种重要的神经类药物,在临床上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首先综述了近年来药物分析的发展状况,介绍了药物分析中应用最广泛的几种分析方法,如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荧光分光光度法,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化学发光分析法,高效液相色谱法,气相色谱及质谱连用技术,高效毛细管电泳以及电化学方法等。并且对药物合成的发展及趋势作了简要的介绍。另外又介绍了迄今为止中外文献对5-羟基色氨酸的研究情况。 在此基础上,本文建立了化学发光分析法,比值导数荧光分析法,单扫描伏安分析法3种分析方法对5-羟基色氨酸的含量进行分析测定,这3种方法未见文献报道,并且和文献报道的高效液相色谱法相比,测定实际样品的含量,具有很好的一致性。三种方法都有各自的优点,为下一步的合成提供了很好的分析检测手段。 由于5-羟基色氨酸从植物中的提取收率较低,工艺复杂,植物来源有限,通过查阅文献资料,采用电解合成法在催化剂存在下,使色氨酸部分转化成为5-羟基色氨酸。另外又设计化学合成方案,合成了5-羟基色氨酸的重要中间体。

杜文民,汤文潞,徐建龙,王永铭[9](2002)在《药物流行病学的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郑敏,张俊清[10](2000)在《计算机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文中指出

二、计算机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计算机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碳纳米管间水分子扩散与操控的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纳米管的重要应用
        1.1.2 纳米管道中水分子扩散特性的操控
        1.1.3 纳米水桥的研究进展
    1.2 计算物理的起源和发展
    1.3 计算物理学在物理学研究中的应用
    1.4 蒙特卡洛方法简介
    1.5 分子动力学方法简介
        1.5.1 什么是分子动力学
        1.5.2 分子动力学方法的优缺点
        1.5.3 分子动力学的流程
第2章 分子动力学方法介绍
    2.1 分子动力学积分算法
        2.1.1 Euler积分方法
        2.1.2 Verlet积分方法
    2.2 分子动力学中的各种相互作用
        2.2.1 成键相互作用
        2.2.2 非成键相互作用
        2.2.3 力场的描述
    2.3 分子动力学中截断半径的影响
        2.3.1 范德华相互作用截断半径的处理方法
        2.3.2 库伦相互作用截断半径的处理方法
    2.4 分子动力学中的几种热力学系综
        2.4.1 系综的定义
        2.4.2 微正则系综
        2.4.3 正则系综
        2.4.4 等温等压系综
    2.5 分子动力学中常用的控温算法和控压算法
        2.5.1 Berendsen控温算法
        2.5.2 Velocity-rescale控温算法
        2.5.3 Nose-Hoover控温算法
        2.5.4 Berendsen控压算法
        2.5.5 Parrinello-Rahman控压算法
    2.6 色散修正
        2.6.1 能量项的修正
        2.6.2 位力和压力
第3章 分子动力学模拟软件及水分子模型简介
    3.1 LAMMPS分子动力学软件简介
    3.2 水分子模型
    3.3 水分子内相互作用
        3.3.1 成键相互作用
        3.3.2 键角相互作用
    3.4 水分子间相互作用
        3.4.1 水分子间的库伦相互作用
        3.4.2 水分子间的范德华相互作用
    3.5 氢键
第4章 纳米水桥中水分子的扩散特性研究
    4.1 背景介绍
    4.2 模拟方法
        4.2.1 体系搭建及力场参数
        4.2.2 体系平衡
        4.2.3 纳米水桥的产生
    4.3 结果展示
        4.3.1 水桥最大长度与电场之间的关系
        4.3.2 水桥内水分子个数随水桥长度变化
        4.3.3 水桥内水分子的扩散特性
        4.3.4 水桥内水分子的有序度
        4.3.5 水桥内水分子的平均势能
        4.3.6 水桥内水分子的平均氢键个数
        4.3.7 水桥内水分子的分子密度
        4.3.8 管口效应对扩散系数的影响
    4.4 本章结论
第5章 纳米水桥的其他特性
    5.1 更强电场对水桥形成及扩散系数的影响
    5.2 碳纳米管半径对水桥形成及扩散系数的影响
    5.3 不同水模型对水桥形成及扩散系数的影响
    5.4 碳纳米管的结构修饰对水桥形成的影响
    5.5 盐溶液对水桥形成的影响
    5.6 本章结论
第6章 双壁纳米管中水分子的毛细扩散研究
    6.1 背景介绍
    6.2 体系搭建及力场参数
    6.3 结果展示
        6.3.1 水分子填充纳米管长度随时间变化
        6.3.2 管口水分子势能差异是管口效应的主要原因
        6.3.3 毛细扩散速度与管口水分子势能梯度之间的关系
        6.3.4 管口水分子的偶极指向分布和氢键个数的径向分布
        6.3.5 双壁纳米管内外管半径差对毛细扩散速度的影响
        6.3.6 电荷修饰对水分子毛细扩散速度的影响
        6.3.7 单壁纳米管中水分子的动力学特性
        6.3.8 两种不同的Plug设置对水分子毛细扩散的影响
    6.4 本章结论
第7章 总结和展望
    7.1 内容提要
    7.2 论文总结
    7.3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2)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创立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二、核心概念界定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四、主要研究内容
    五、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六、创新点与难点
第一章 发端奠基: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的创立与早期发展(1963—1982 年)
    第一节 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的创立
        一、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创立的背景
        二、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的创立
    第二节 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早期发展的举措
        一、计算机学科学术平台逐步扩展与完善
        二、汇集国内外优秀学者组建高水平师资队伍
        三、确立以计算机基础理论为主导的科学研究方向
        四、以掌握计算机基础理论与基本技能为中心的人才培养
        五、争取国际援助为学科发展提供硬件与资金支持
        六、开展学科治理体制建设,为学科发展提供组织保障
        七、积极开展计算机社会咨询服务
    第三节 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早期发展取得的成效与存在的问题
        一、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早期发展取得的成效
        二、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早期发展存在的问题
第二章 国内一流: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的快速崛起(1983—1991 年)
    第一节 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快速崛起的背景
        一、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的蓬勃开展
        二、“计算机总理”拉吉夫·甘地带领印度迈向信息时代的决心
    第二节 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快速崛起的举措
        一、计算机学科学术平台的专业化发展
        二、构建以学术认同为基础的内聚性学术团队
        三、确立以计算机应用为主导的科学研究方向
        四、以实践型计算机人才培养为中心
        五、不断加强国内外学术交流
        六、完善五级管理体制确保管理自治与学术自由
        七、实施学校计算机素养与学习提升计划
    第三节 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快速崛起取得的成效与存在的问题
        一、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快速崛起取得的成效
        二、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快速崛起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第三章 国际知名: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的稳步提升(1992 年—至今)
    第一节 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稳步提升的背景
        一、世界信息革命浪潮的推动
        二、印度领导人建立信息产业超级大国战略目标的指引
    第二节 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稳步提升的举措
        一、计算机学科学术平台及设施的现代化更新
        二、构建以探索学科核心领域为目标的传承性学术团队
        三、确立以计算机前沿领域研究为主导的科学研究方向
        四、以创新性复合型计算机人才培养为中心
        五、积极提升计算机学科国际学术交流话语权
        六、实施旨在提升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本科学术项目审查评估
        七、承担国家级计算机系统和程序研发项目,不断深化国际合作
    第三节 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稳步提升的成效与存在的问题
        一、计算机学科稳步提升取得的成效
        二、计算机学科稳步提升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第四章 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创立与发展的省思
    第一节 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快速发展的原因
        一、紧跟国家科技发展战略部署,明确计算机学科发展定位
        二、注重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为学科快速发展提供人力保障
        三、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推进计算机学科可持续发展
        四、善于利用国际援助并不断深化国际合作与交流
        五、积极争取多方资金支持为学科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第二节 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发展中的问题
        一、学科发展后期印度政府过多干预,削弱了学术自治权
        二、学科发展后期优秀师资数量增长与学科稳步提升存在失衡现象
        三、高水平科学研究成果总量不足,阻碍国际学术影响力持续扩大
附录1 专有名词简称、全称及中译表
附录2 信息技术领域印度理工学院知名校友代表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3)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面临的突出问题
    1.1 师资团队的教学素养相对偏差
    1.2 3D打印技术专业教材不成体系,资源匮乏
    1.3 教法难以提升学生参与的主动性
2 3D打印技术应用专业“三教”改革措施
    2.1 通过“名师引领、双元结构、分工协作”的准则塑造团队
        2.1.1 依托有较强影响力的带头人,有效开发名师所具备的引领示范效果
        2.1.2 邀请大师授教,提升人才的技术与技能水准
    2.2 推进“学生主体、育训结合、因材施教”的教材变革
        2.2.1 设计活页式3D打印教材
        2.2.2 灵活使用信息化技术,形成立体化的教学
    2.3 创新推行“三个课堂”教学模式,推进教法改革
        2.3.1 采取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法
        2.3.2 构建与推进更具创新性的“三个课堂”模式

(4)计算机的应用与发展对于药物化学发展的影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计算机的应用和发展
2 药物化学的发展
3 计算机的应用与发展对药物化学发展的影响
    3.1 计算机的应用和发展对药物化学发展的促进作用
    3.2 计算机在药物化学研究中的应用问题分析
    3.3 计算机在药物化学发展中的应用策略分析
4 结语

(5)超级计算机计算资源调度优化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超级计算机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1.1.2 超级计算服务模式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1.2 付费模式超级计算机上资源调度优化现状和挑战
        1.2.1 超级计算机资源调度优化的关键因素和指标
        1.2.2 付费模式超级计算机资源使用的特点
        1.2.3 付费模式超级计算机上资源调度优化的挑战
    1.3 本文工作和主要贡献
        1.3.1 付费模式超级计算机用户行为研究
        1.3.2 付费模式超级计算机负载特征研究
        1.3.3 配额约束超级计算上公平性和效率权衡的资源调度优化策略
        1.3.4 基于运行时监控的作业运行时间分类预测方法
    1.4 论文结构
第二章 相关研究工作
    2.1 超级计算机用户行为和负载特征分析
        2.1.1 超级计算机日志集和数据采集方式
        2.1.2 超级计算计算机用户行为分析
        2.1.3 超级计算计算机负载特征分析
    2.2 超级计算机资源调度和优化技术
        2.2.1 一般调度方法
        2.2.2 公平性调度和分配
    2.3 超级计算应用运行时间预测
        2.3.1 机器学习算法简介
        2.3.2 用户对作业的普遍高估问题
        2.3.3 基于历史信息和特征的分析和预测
        2.3.4 其他作业运行时间预测方法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付费模式超级计算机的用户行为研究
    3.1 引言
    3.2 变量定义和基础数据
        3.2.1 变量定义
        3.2.2 基础数据
    3.3 用户行为与作业相关变量的关系分析
        3.3.1 用户行为与作业时间因素的关系
        3.3.2 用户行为与作业特征因素的关系
    3.4 用户行为与服务类型的关系分析
        3.4.1 用户行为与服务类型的关系
        3.4.2 用户行为与配额大小的关系
    3.5 用户行为的周期性规律
        3.5.1 用户总体行为的周期性规律
        3.5.2 典型用户行为的周期性规律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付费模式超级计算机的负载特征研究
    4.1 引言
    4.2 变量定义和基础数据
        4.2.1 变量定义
        4.2.2 基础数据
    4.3 不同因素和等待时间的关联分析
        4.3.1 不同用户服务类型的负载特征分析
        4.3.2 不同计算分区的负载特征分析
    4.4 计算规模和运行时间的关联分析
        4.4.1 负载特征统计分析
        4.4.2 负载特征聚类分析
    4.5 超级计算机服务周期负载趋势分析
        4.5.1 演化趋势分析
        4.5.2 负载特征变化趋势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配额约束超级计算上公平性和效率权衡的资源调度优化策略
    5.1 引言
    5.2 研究动机
        5.2.1 配额约束机制的优点
        5.2.2 配额约束机制带来的新问题
        5.2.3 研究动机和挑战
    5.3 公平性和效率权衡的资源调度方法
        5.3.1 条件触发机制
        5.3.2 自适应空闲资源上限
        5.3.3 公平性分配策略
    5.4 实验和分析
        5.4.1 Slurm模拟器和算法实现
        5.4.2 模拟实验
        5.4.3 真实系统实验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运行时监控的作业运行时间分类预测方法
    6.1 引言
    6.2 预测流程与数据收集处理
        6.2.1 整体预测流程
        6.2.2 数据收集
        6.2.3 数据处理
    6.3 分类和回归预测流程
        6.3.1 分类训练
        6.3.2 回归预测
    6.4 实验结果分析
        6.4.1 实验环境
        6.4.2 参数设定
        6.4.3 VASP和 WRF简介
        6.4.4 实验结果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工作总结
    7.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科技成果
作者在学期间主持的科研项目

(6)计算机在药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计算机在药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1.1 计算机模拟 (仿真) 药学实验
    1.2 计算机辅助仪器分析
    1.3 多媒体图像分析处理
    1.4 计算机检索药学实验信息
    1.5 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
    1.6 计算机在药学实验过程控制中的应用
    1.7 计算机在辅助考试系统的应用
2 计算机在药学实验教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2.1 有关人员重视不够, 认识不足
    2.2 药学实验的CAI课件制作复杂, 开发成本太高
    2.3 药学实验教学人员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有待提高
    2.4 实验教学人员与企业开发人员结合不够
    2.5 对计算机技术应用于药学实验教学的定位不准确
3 结束语

(7)我国药学服务型人才需求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国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凸现药学服务型人才培养重要性与迫切性
        1.1.2 国际上药学教育发展动态
        1.1.3 我国临床药学教育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4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1.2 研究框架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的技术路线
        1.2.3 研究方法
        1.2.4 论文完成的主要研究工作
第2章 美国药学人才培养现状、历史回顾及启示
    2.1 美国药学人才培养现状
        2.1.1 完备的Pharm.D.职业学位教育和临床药学实践培训制度
        2.1.2 动态发展又相对平衡的药学院校管理模式
        2.1.3 非传统意义上的教育模式和灵活的教学方法
    2.2 美国药学教育的历史沿革
    2.3 美国药学教育给我们的启示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日本药学人才培养研究
    3.1 日本药学教育的历史回顾
        3.1.1 药学教育萌芽期(1873-1879)
        3.1.2 药学教育初具规模期(1880-1911)
        3.1.3 药学教育初步发展时期(1912-1944)
        3.1.4 药学教育体系的改革期(1945-1960)
        3.1.5 药学教育快速发展期(1961-1983)
        3.1.6 药学教育模式改革的矛盾和争论期(1984-2004)
    3.2 日本药学人才培养现状
        3.2.1 学术型人才与药师型人才培养并重的学制体系建制
        3.2.2 药房药师、医院药师和药学院校之间强有力的合作态势促进了药师终身学习理念和药学学生临床意识的培养
        3.2.3 以培养高层次药剂师为目标的专业学位教育将成为日本未来药学教育的主要发展方向
    3.3 比较中、日两国药学教育带给我们的启示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东南亚部分国家和地区药学教育现状概述
    4.1 东南亚药学教育现状概况
        4.1.1 药学教育领域发生的变化和新的教学路径
        4.1.2 东南亚部分国家和地区药学院校数量及2000,2006年药学毕业生数
        4.1.3 东南亚部分国家和地区药学院校药学教育体制
        4.1.4 东南亚部分国家和地区药学院校主要课程设置情况
        4.1.5 东南亚部分国家和地区药剂师考试情况
    4.2 菲律宾的临床药学教育进展
        4.2.1 临床药学教育改革的背景
        4.2.2 引入以"病人"为中心,侧重临床实践能力培养的五年制教学体系
        4.2.3 新学士学位课程和Pharm.D.课程设置的特点
    4.3 泰国的临床药学教育情况
    4.4 韩国的临床药学教育情况
    4.5 新加坡的临床药学教育情况
    4.6 香港和台湾地区的药学教育情况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印度药学人才培养趋势研究及对我们的启示
    5.1 印度药学教育概况
        5.1.1 印度药学教育历史简介
        5.1.2 印度药学教育现状
    5.2 印度药学教育面临的形势及存在的问题
    5.3 印度药学教育未来的发展趋势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对我国药学人才培养趋势的认识
    6.1 我国药学教育的发展概况
        6.1.1 药学教育初具规模时期
        6.1.2 药学教育遭受严重破坏时期
        6.1.3 药学教育恢复重生时期
        6.1.4 药学教育跨越式发展和深度变革时期
    6.2 我国药学教育发展特点及存在的不足
        6.2.1 药学教育区域发展不平衡
        6.2.2 药学人才培养模式与市场需求间存在很大矛盾
        6.2.3 临床药学教育发展相对滞后
        6.2.4 师资队伍数量相对不足
    6.3 我国临床药学教育现状及在我国建立药师型人才培养机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6.3.1 中国临床药学教育的发展
        6.3.2 我国发展临床药学教育的必要性研究
        6.3.3 我国发展临床药学教育的可行性研究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药师人力资源规模发展规律研究
    7.1 人力资源需求预测及方法
        7.1.1 人力资源需求预测概述
        7.1.2 人力资源需求预测方法
    7.2 国内外关于对药师人力资源需求预测的研究
        7.2.1 国外关于对药师人力资源需求预测的情况
        7.2.2 国内关于对药师人力资源需求预测的情况
    7.3 药师人力资源规模发展规律研究
        7.3.1 药师人力资源规模与经济社会发展互动关系研究——一元线性回归分析
        7.3.2 美、日药剂师人力资源发展规模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偏相关分析
        7.3.3 建构美、日药师人力资源规模发展的回归方程——多元线性回归
        7.3.4 美、日两国药师人力资源发展规律的异同比较——聚类分析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建构我国药师人力资源规模发展优化模型
    8.1 中国药师发展现实情况的实证研究
        8.1.1 中国药师规模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分析
        8.1.2 影响中国药师人力资源规模发展的主要因素研究——偏相关性分析
        8.1.3 建构中国药师人力资源规模自然发展状态下的回归方程——多元线性回归方法
        8.1.4 中国药师发展现状的实证研究
    8.2 抑制我国药师人力资源规模发展的主要因素——时间序列法
        8.2.1 三国各指标同GDP的比率变化趋势对药师人力资源规模发展的影响
    8.3 建立预测与控制模型
        8.3.1 各速率变化指标的规律模型(时间序列法)
        8.3.2 建构自然状况下各国药师人力资源发展模型
        8.3.3 建构我国药师人力资源规模发展的优化模型
    8.4 药剂师数学模型软件的实现
    8.5 我国药学服务型人才培养发展规划
        8.5.1 运用回归分析法探求招生人数与毕业生人数之间变化规律
        8.5.2 制定药师人力培养规模发展规划
    8.6 讨论
    8.7 本章小结
第9章 结论
    9.1 主要结论
    9.2 本文的主要特色和创新点
    9.3 关于药学教育发展的建议
参考文献
发表文章目录
致谢

(8)5-羟基色氨酸的制备及分析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综述
    1.1 药物的分析方法研究进展
    1.2 药物的合成研究进展
    1.3 5-羟基色氨酸的研究现状
        1.3.1 5-羟基色氨酸的分析方法研究
        1.3.2 5-羟基色氨酸的制备方法研究
第二章 化学发光分析法
    2.1 5-羟基色氨酸的化学发光法测定
        2.1.1 引言
        2.1.2 实验部分
        2.1.3 结果与讨论
    2.2 硫酸铈-亚硫酸钠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法测定多贝斯
        2.2.1 引言
        2.2.2 实验部分
        2.2.3 结果与讨论
第三章 5-羟基色氨酸的比值导数荧光分析法测定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荧光法
        3.2.2 HPLC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荧光法
        3.3.2 HPLC法
第四章 5-羟基色氨酸的单扫描伏安法测定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3 结果与讨论
第五章 5-羟基色氨酸的电化学合成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3 结果与讨论
    5.4 结论
第六章 5-羟基色氨酸中间体的化学合成法
    6.1 引言
    6.2 合成路线
    6.3 实验方法
    6.4 产品表征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9)药物流行病学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药物流行病学与临床药理学的关系:
二、药物流行病学的起源:
三、药物流行病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1、药物流行病学的研究目的、任务和作用:
    2、计算机在药物流行病学中的应用:
        (1)计算机的用途:
        (2)数据库的应用:
        (2.1)数据库管理系统必须满足的条件:
        (2.2)药物流行病学研究可利用的数据库:
        (3)医疗记录联动系统:
    3、药物利用研究:
    4、药物不良反应研究:
    5、药物有利作用(Beneficial Drug Effect)研究[63]:
    6、药物经济学(Pharmacoeconomics)研究:
    7、生命质量(quality of life)评价:
四、药物流行病学的发展现状:
    1、国际药物流行病学的发展:
    2、我国药物流行病学的发展现状:

四、计算机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碳纳米管间水分子扩散与操控的理论研究[D]. 鲁扬超.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2021(01)
  • [2]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创立与发展研究[D]. 姜雪. 河北大学, 2021(09)
  • [3]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J]. 刘森,张书维,侯玉洁. 数码世界, 2020(04)
  • [4]计算机的应用与发展对于药物化学发展的影响分析[J]. 刘晓蓉. 化工管理, 2020(02)
  • [5]超级计算机计算资源调度优化关键技术研究[D]. 冯景华. 国防科技大学, 2019(01)
  • [6]计算机在药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 李敬忱,刘伟娜,袁一平.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12(09)
  • [7]我国药学服务型人才需求预测研究[D]. 庞挺. 沈阳药科大学, 2008(10)
  • [8]5-羟基色氨酸的制备及分析方法研究[D]. 马冬梅. 西北大学, 2006(09)
  • [9]药物流行病学的研究进展[J]. 杜文民,汤文潞,徐建龙,王永铭. 中国医学生物技术应用, 2002(01)
  • [10]计算机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J]. 郑敏,张俊清.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00(S1)

标签:;  ;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