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齐鲁渔业》协办理事会(论文文献综述)
郝祥哲[1](2012)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与体育旅游生态化建设互动研究》文中认为山东省蓝色经济区是我国最大的半岛经济区,它是环渤海地区与长江三角洲的重要结合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开发、建设以及高速发展,有利于拓展国民经济的发展空间,发动黄河流域出海大通道经济引擎,带动环渤海经济圈南部隆起带发展,并且贯通长三角经济区的枢纽东北老工业基地、中日韩自由贸易先行区。黄河流域跨九省区,区域人口占全国31%,陆域总面积占全国37%。但黄河流域在我国一系列空间战略中,仍然是全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中的空白地带,尚无东中西三地区一体化的发展战略。之所以黄河流域经济发展滞后于长江、珠江流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黄河流域未能实行海洋带动、海陆统筹、协调发展,从而倒致黄河流域内陆各省区的对外经济、文化合作交流不够活跃,阻碍了经济的发展。随着蓝色经济区这一经济发展战略的提出,西起拉萨、伊宁,东至日照、青岛的两条高速铁路干线将东部率先发展、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三大经济发展战略贯穿一体,,为整个黄河流域经济的开放奠定基础并填补了国家区域空间发展战略的空白,同时也为黄河流域内陆各省区打开了通向大海的门户,使之成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极与增长轴。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变革,旅游业也增加了新的亮点。诸如攀岩、漂流、登山、冲浪、滑翔等各类体能拓展训练及其他诸如徒步穿越、自驾车越野等兼具健身和旅游特征的体育运动,逐布走进人们的生活并成为了旅游业开发的新产品。这一系列新产品由于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在旅游活动中人们的个人体验性与参与性的需求,并在很大程度上与人们挑战自我、挑战自然的本性相契合,于是很快蜕变成为旅游业发展中的一个极具行业发展空间的分支产业。海洋是整个地球生命支持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一种有助于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财富。随着人类对陆域资源的开发利用,陆地可开发的资源正在慢慢缩小,面对日益增长的全球人口,在海洋区域区寻找新的经济发展空间已是迫在眉睫的全球性发展战略。进入上世纪90年代以来,面对海洋这一巨大资源库,我国的沿海省份纷纷提出了向海洋进军的口号,开发海洋已成为本世纪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重大任务。上世纪90年代初,山东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建设“海上山东”的战略构想,对推动全省对海洋资源进行了深度的开发。与此同时,充分开发利用海洋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海洋旅游业无疑已经成为我省旅游产业向海洋求发展、要效益的重要举措。海洋旅游业的高速发展,不但可以直接创造经济效益、向社会提供更多就业机会、提升沿海相关城市知名度,而且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调整海洋产业结构,可以从客观上充分利用海洋资源,对海洋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起到推动作用随着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可持续发展已逐步成为全球性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并且已扩展到了社会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山东省旅游业的进一步可持续发展应基于对海洋旅游产品结构的合理调整,充分开发利用海洋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我省海洋体育旅游生态化产业可以实现产品结构的有效调整,是实现向海洋资源要效益,降低对陆域旅游资源的消耗,实现海洋体育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要举措。在海洋体育旅游生态化建设促进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飞速发展的同时,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也将为山东体育旅游生态化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契机,从而实现山东省蓝色经济区和体育生态化建设共同发展,相互促进的良好局面。
张志转,杨川,张尚君,朱永和[2](2009)在《我国园艺类和水产渔业类专业期刊分类的建议》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对《中国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和《中国学术期刊综合引证报告》关于园艺和水产渔业类专业期刊分类结果提出一些异议,并按学术类、技术类和科普类3大类对其进行了重新划分。
都晓岩[3](2008)在《泛黄海地区海洋产业布局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前国外尚没有专门针对海洋产业布局问题的研究。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一般产业布局和港口区位问题在两个领域。其中,港口区位问题研究主要围绕以下三个课题展开:一是单一港口区位选址问题;二是单一港口空间结构演化问题;三是港口体系空间结构演化问题。影响海洋产业布局的因素主要有自然条件及自然资源因素、地理位置、社会政治因素、经济因素和技术因素等。海洋产业布局应遵守以下原则:陆海统筹,协调发展;遵守地域分工规律,发挥优势,突出重点;依靠科技进步,集约发展;坚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地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遵守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树立产业集群意识,促进产业集聚;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不同海洋产业具有不同的区位指向,海洋渔业为资源指向,海盐及盐化工业为气候指向,海洋船舶工业为资金和智力指向,海洋油气工业为资源指向,港口业为地理指向和自然条件指向,滨海旅游业为经济发展水平指向和资源指向。海洋产业的集聚与扩散是海洋产业布局演化的一般规律,城市化经济和本地化经济是推动海洋产业集聚与扩散的内在机制。海洋产业布局有四种模式:均质模式、专业化模式、层级模式和点轴模式。对波罗的海、地中海和墨西哥湾三个案例地区进行分析可获得以下启示:海洋产业布局需因地制宜;海洋产业布局具有海陆一体化倾向;海洋产业具有集聚倾向;专业化和集中化是现代港口体系空间结构演化的基本趋势,应以区域的、联系的、发展的观点思考一个区域的港口布局,船公司在当今货主、港口、船公司三者关系中占据主导地位,港口布局应更多考虑船公司的区位决策因子,并引导船公司的区位行为,以货主、港口、船公司三方整体利益的最大化为原则安排区域港口布局;海洋产业的合理布局需要国际合作。目前泛黄海地区海洋产业的总体布局宜采取“点状”布局模式。泛黄海地区沿海可划分为三级海洋综合经济区:一级海洋综合经济区4个,二级海洋经济区8个,三级经济区14个。今后泛黄海地区海洋捕捞业布局应进一步控制近海海洋捕捞强度;海水增养殖业布局可以按照“四带六区”的总体格局进行勾画。泛黄海地区船舶布局的基本思路是:大力打造环渤海湾和长江三角洲两大造船工业基地,同时立足地方造船工业发展基础,适度发展地方造船工业,逐步形成以两大造船集团为主体,以两大造船基地为依托,大型骨干船厂快速发展,中小型船舶企业加快发展,各类配套企业和相关机构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泛黄海地区多数盐田和盐化工企业集中在辽东湾、莱州湾、长芦和两淮四个传统产盐区。今后泛黄海地区海盐业的布局应维持目前辽宁盐区、长芦盐区、山东盐区和两淮盐区四大盐区的总体布局,但可以根据各盐区的实际情况适当扩大山东盐区面积,稳定长芦和辽宁盐区面积,适当缩减两淮盐区面积。渤海是泛黄海地区油气工业最集中的地区,也是我国最主要的海洋油气产区。今后应将渤海建设成为我国综合性的石油工业基地。以曹妃甸港、天津港、大连港、营口港等大中型港口原油码头和原油库的建设为契机,打造辽宁、天津、河北沧州和唐山以及鲁北四个大型石油化工基地,加快对渤海天然气资源的开发利用,尽快形成与“西气东输”和“南气北输”交相呼应的局面。泛黄海地区初步形成了四大港口群,港口等级体系逐渐形成,但仍未摆脱支线港地位,港口吞吐能力不足,结构性矛盾突出,港口发展不平衡,港口体系功能不完善,今后该地区港口布局应遵照《全国沿海港口布局规划》。泛黄海地区滨海旅游业还处于点状格局形成阶段。今后应确立“以点状布局为主导、线状布局为辅助”的总体开发模式,重点发展上海、天津、青岛、大连4个中心城市;烟台、秦皇岛、锦州、葫芦岛和连云港5个次中心城市。为确保布局方案的实施,今后泛黄海地区应强化海陆经济一体化发展思维,加强海洋基础工作,制定产业布局政策干预和引导海洋产业布局,建立健全海洋综合管理体系,确立海域使用相关制度,加强海域使用管理。
二、《齐鲁渔业》协办理事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齐鲁渔业》协办理事会(论文提纲范文)
(1)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与体育旅游生态化建设互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2 国内外对该研究问题的认识及理论研究 |
1.2 文献综述 |
1.2.1 关于体育旅游产业概念的研究综述 |
1.2.2 关于体育旅游产业功能与价值的研究综述 |
1.2.3 关于体育旅游产业类型的研究综述 |
1.2.4 关于世界其他各国体育旅游产业生态化发展现状的研究综述 |
1.2.5 关于中国体育旅游产业生态化发展现状的研究综述 |
1.2.6 体育旅游生态化概念的提出及研究现状 |
2.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比较分析法 |
2.2.3 实地调查法 |
2.2.4 专家访谈法 |
3.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开发与建设对体育旅游的促进 |
3.1.1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提出与创建 |
3.1.2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是体育旅游生态化快速发展的温床 |
3.1.3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对海洋体育旅游生态化的政策保证 |
3.1.4 山东省半岛蓝色经济区保证海洋体育旅游生态化的构建 |
3.1.5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可使体育旅游生化效益实现最大化 |
3.2 体育旅游生态化开发与建设对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的促进 |
3.2.1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海洋体育旅游的开发与意义 |
3.2.2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海洋体育旅游的可行性 |
3.2.3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体育旅游生态化建设的必要性 |
3.2.4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体育旅游生态化建设的条件分析 |
3.2.5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体育旅游生态化建设的开发策略 |
3.2.6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体育旅游生态化的建设途径 |
3.3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体育旅游生态化建设思考 |
3.3.1 发展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海洋体育旅游面临的挑战 |
3.3.2 山东省蓝色经济区体育旅游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
3.3.3 有关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海洋体育旅游的思考与建议 |
4.结论 |
5.参考文献 |
6.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2)我国园艺类和水产渔业类专业期刊分类的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 对CJCR分类的异议 |
1.1园艺类专业期刊 |
1.2 水产渔业类专业期刊 |
2 对CAJCCR分类结果的异议 |
2.1 园艺类专业期刊 |
2.2 水产渔业类专业期刊 |
3 建议分类 |
3.1 园艺类和水产渔业类学术期刊名录 |
3.2 园艺类和水产渔业类技术期刊名录 |
3.3 园艺类和水产渔业类科普期刊名录 |
4 结语 |
(3)泛黄海地区海洋产业布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本领域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主要研究成果 |
1.2.2 国内主要研究成果 |
1.3 研究意义和目的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1.4 论文的研究框架及研究内容 |
1.5 论文的贡献与不足 |
1.5.1 论文的贡献 |
1.5.2 论文的不足 |
2 区域海洋产业布局的基本理论 |
2.1 海洋产业 |
2.1.1 海洋产业的内涵 |
2.1.2 海洋产业的门类 |
2.1.3 海洋产业的分类 |
2.2 海洋产业布局 |
2.2.1 海洋产业布局的内涵 |
2.2.2 海洋产业布局的层次 |
2.3 海洋产业布局的影响因素 |
2.3.1 宏观因素 |
2.3.2 产业因素 |
2.3.3 区域因素 |
2.4 重点海洋产业布局的区位指向 |
2.4.1 海洋渔业布局的区位指向 |
2.4.2 海洋船舶工业布局的区位指向 |
2.4.3 海盐及盐化工业布局的区位指向 |
2.4.4 海洋油气工业布局的区位指向 |
2.4.5 港口业布局的区位指向 |
2.4.6 滨海旅游业布局的区位指向 |
2.5 海洋产业布局的一般规律 |
2.5.1 海洋产业与陆地产业的区别与共性 |
2.5.2 海洋产业布局演化的一般过程 |
2.5.3 海洋产业集聚与扩散的动力机制 |
2.6 海洋产业布局的原则 |
2.6.1 坚持陆海统筹,协调发展 |
2.6.2 遵循地域分工规律,发挥优势,突出发展重点 |
2.6.3 依靠科技进步,实施集约发展 |
2.6.4 坚持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地位 |
2.6.5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
2.6.6 遵循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 |
2.6.7 树立产业集群意识,促进产业聚集 |
2.6.8 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 |
2.7 海洋产业布局优化的模式 |
2.7.1 均质模式 |
2.7.2 专业化模式 |
2.7.3 层级模式 |
2.7.4 “点-轴”模式 |
3 区域海洋产业布局国际案例分析 |
3.1 案例一:波罗的海地区 |
3.1.1 波罗的海地区概况 |
3.1.2 波罗的海地区海洋产业发展与布局 |
3.2 案例二:地中海地区 |
3.2.1 地中海地区概况 |
3.2.2 地中海地区海洋产业发展与布局 |
3.3 案例三:墨西哥湾地区 |
3.3.1 墨西哥湾地区概况 |
3.3.2 墨西哥湾地区海洋产业发展与布局 |
3.4 经验与启示 |
3.4.1 海洋产业布局需因地制宜 |
3.4.2 海洋产业布局具有海陆一体化倾向 |
3.4.3 海洋产业具有集聚倾向 |
3.4.4 关于港口布局的几点启示 |
3.4.5 海洋产业的合理布局需要国际合作 |
4 泛黄海地区海洋综合经济区划及海洋产业发展 |
4.1 “泛黄海地区”地域范围界定 |
4.2 泛黄海地区海洋产业布局的基础条件 |
4.2.1 泛黄海地区的区位特点与经济地位 |
4.2.2 泛黄海地区的海洋资源条件 |
4.3 泛黄海地区海洋经济发展现状 |
4.3.1 泛黄海地区海洋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 |
4.3.2 泛黄海地区海洋经济在全国的地位 |
4.3.3 泛黄海地区海洋产业发展的区域特征 |
4.3.4 泛黄海地区海洋产业发展区域综合评价 |
4.4 泛黄海地区海洋产业布局存在的问题 |
4.4.1 行业用海矛盾突出 |
4.4.2 资源过度利用与资源闲置状况并存 |
4.4.3 海洋产业集群化发展水平低 |
4.4.4 海洋产业体系的空间组织缺乏系统性 |
4.4.5 海洋产业布局不合理影响海洋生态环境 |
4.5 泛黄海地区海洋综合经济区划与产业发展 |
4.5.1 布局模式选择 |
4.5.2 海洋综合经济区划及海洋产业发展方向 |
5 泛黄海地区重点海洋产业布局 |
5.1 海洋渔业布局 |
5.1.1 泛黄海地区海洋渔业及其在我国海洋渔业发展中的地位 |
5.1.2 泛黄海地区海洋渔业发展现状特征 |
5.1.3 泛黄海地区海洋渔业布局存在的主要问题 |
5.1.4 泛黄海地区海洋渔业资源条件 |
5.1.5 泛黄海地区海洋渔业布局面临的市场形势 |
5.1.6 泛黄海地区海洋渔业布局趋势分析 |
5.1.7 泛黄海地区海洋捕捞业布局 |
5.1.8 泛黄海地区海水养殖业布局 |
5.2 造船工业布局 |
5.2.1 泛黄海地区造船工业及其在我国造船工业体系中的地位 |
5.2.2 泛黄海地区造船工业发展的区域分析 |
5.2.3 泛黄海地区造船工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
5.2.4 泛黄海地区造船工业发展环境影响分析 |
5.2.5 泛黄海地区造船工业布局的指导思想 |
5.2.6 泛黄海地区造船工业布局 |
5.3 海盐及盐化工业布局 |
5.3.1 泛黄海地区海盐及盐化工业发展现状及在全国的地位 |
5.3.2 泛黄海地区海盐及盐化工业发展的区域特征 |
5.3.3 泛黄海地区海盐及盐化工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
5.3.4 泛黄海地区各盐区海盐业发展的资源条件比较与评价 |
5.3.5 泛黄海地区海盐及盐化工业发展的市场潜力分析 |
5.3.6 泛黄海地区海盐及盐化工业布局的指导思想 |
5.3.7 泛黄海地区海盐及盐化工业布局 |
5.4 海洋油气工业布局 |
5.4.1 泛黄海地区海洋油气资源概况 |
5.4.2 泛黄海地区海洋油气工业布局现状 |
5.4.3 泛黄海地区海洋油气工业布局的指导思想 |
5.4.4 泛黄海地区海洋油气工业布局 |
5.5 港口布局 |
5.5.1 泛黄海地区港口及其在我国沿海港口体系中的地位 |
5.5.2 泛黄海地区港口资源条件评价 |
5.5.3 泛黄海地区港口发展现状特征 |
5.5.4 泛黄海地区港口布局存在的主要问题 |
5.5.5 泛黄海地区港口布局面临的市场形势 |
5.5.6 泛黄海地区港口竞争态势分析 |
5.5.7 泛黄海地区港口布局 |
5.5.8 关于泛黄海地区港口布局的进一步说明 |
5.6 滨海旅游业布局 |
5.6.1 泛黄海地区滨海旅游资源特征与评价 |
5.6.2 泛黄海地区滨海旅游业发展现状 |
5.6.3 泛黄海滨海旅游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
5.6.4 泛黄海地区滨海旅游业布局的指导思想 |
5.6.5 泛黄海地区滨海旅游业布局 |
5.7 泛黄海地区其它海洋产业布局 |
5.7.1 海水综合利用业布局 |
5.7.2 海洋能利用业布局 |
6 泛黄海地区海洋产业国际合作与发展 |
6.1 海洋渔业合作 |
6.1.1 日韩海洋渔业概况 |
6.1.2 中日韩开展海洋渔业合作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
6.1.3 我国泛黄海地区与日韩海洋渔业合作领域 |
6.2 滨海旅游业合作 |
6.2.1 日韩旅游业概况 |
6.2.2 中日韩滨海旅游业合作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
6.2.3 中日韩泛黄海地区滨海旅游合作现存问题 |
6.2.4 泛黄海地区开展滨海旅游合作的模式与建议 |
6.3 港口与海洋交通运输业合作 |
6.3.1 日韩港口业概况 |
6.3.2 中日韩泛黄海地区港口合作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
6.3.3 泛黄海地区开展港口合作的相关建议 |
7 保障措施 |
7.1 强化海陆经济一体化发展思维,实现海洋开发观念的二次创新 |
7.2 加强海洋基础工作,为海洋产业合理布局创造条件 |
7.2.1 加强海洋资源环境综合调查与评价 |
7.2.2 建立统一规范的海洋信息系统平台 |
7.2.3 加快海洋基础设施建设 |
7.3 制定产业布局政策,干预和引导海洋产业布局 |
7.4 破除地区壁垒,推进区域合作 |
7.5 建立健全海洋综合管理体系,实施海洋综合管理 |
7.5.1 完善海洋综合管理法律法规 |
7.5.2 建立国家海洋经济综合协调机构和机制 |
7.5.3 继续发挥海洋行政管理部门在海洋综合管理中的作用 |
7.6 确立海域使用相关制度,加强海域使用管理 |
7.6.1 明确对海岸线和滩涂的管理 |
7.6.2 以海洋功能区划为基础,编制海域使用规划 |
7.6.3 建立健全海域使用论证制度 |
7.6.4 完善海域使用市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四、《齐鲁渔业》协办理事会(论文参考文献)
- [1]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与体育旅游生态化建设互动研究[D]. 郝祥哲. 曲阜师范大学, 2012(09)
- [2]我国园艺类和水产渔业类专业期刊分类的建议[J]. 张志转,杨川,张尚君,朱永和. 安徽农业科学, 2009(09)
- [3]泛黄海地区海洋产业布局研究[D]. 都晓岩. 中国海洋大学, 20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