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陈有才前后期抒情诗创作比较论(论文文献综述)
朱玉兰[1](2020)在《曹植乐府诗研究》文中研究说明As the "hero of jian an",cao zhi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jian an period and the whole history of ancient Chinese literature.The study of cao zhi and his works has never been cut off.Cao zhi’s works are rich in categories and high in quantity and quality,while his yuefu poems take a large proportion in his poems and have high achievements,which cannot be ignored.The most frequent and thorough research on cao zhi’s yuefu poems is the literatization of his yuefu,that is,the innovation of his yuefu poems.However,his literary achievement was not achieved overnight,but based on the further exploration on the basis of predecessors.Therefore,this paper takes cao zhi’s yuefu poetry as the research object,takes the simulation and acceptance of the works of the previous generation as the focus,and focuses on the innovation of cao zhi’s yuefu poetry,namely its characteristics.This thesis takes cao zhi’s yuefu poetry as an independent research object,which is divided into four chapters.The first part is the introduction,which mainly describes cao zhi’s life experience,research status and research results of cao zhi’s works.First of all,the introduction of cao zhi’s life story is helpful to understand the reason why his yuefu poems were created almost in the later period.Secondly,a summary of the academic research on cao zhi is helpful to clarify the various aspects of cao zhi’s literature research and to determine the academic significance of this topic.The first chapter introduces the existing situation of cao zhi’s yuefu poems and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of his yuefu poems,focusing on a clear definition of the existing yuefu poems of cao zhi and an analysis of the reasons for cao zhi’s creation of yuefu poems.The second chapter mainly deals with the themes and contents of cao zhi’s yuefu poems,and divides them into four categories: banquet poems,female poems,fairy poems and epic poems.The third chapter discusses the acceptance of cao zhi’s yuefu poems to the yuefu of the han dynasty,respectively from the acceptance of the yuefu of the han dynasty,the acceptance of cao cao and the influence of the literati of the same period,and then preliminarily discusses the reasons for the simulated acceptance of cao zhi’s yuefu poems.The fourth chapter discuss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ao zhi’s yuefu poems from the aspects of the use of allusions,the conversion of vulgarities into elegance,and the musicality,which is conducive to an in-depth understanding of his yuefu poems.
韩少春[2](2020)在《苏舜钦家世生平与文学研究》文中认为本论文主要包括四大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部分,主要论述现当代学者对苏舜钦的研究状况,指出其得失,阐发本论文的撰写理念和学术价值。第二部分为前两章,主要探讨苏舜钦的家族世系,揭示其对苏舜钦的双重影响。阐析苏舜钦的生平行状,对苏舜钦在“庆历新政”中的角色进行重新定位。对“进奏院事件”的实质以及苏舜钦的心态变化进行再度反思,剖释皇权专制与它们的密切联系。第三部分为三四五章,主要探析苏舜钦的文学主张,对苏舜钦在“北宋诗文革新运动”中所扮演的角色进行重新界定。紧扣苏舜钦的诗文创作,阐析其诗风变化与文风变化的一致性,并探索其发生变化的原因,指出它们与苏舜钦心态变化的联系。第四部分为六章,主要揭示苏舜钦与北宋中期作家心态变化与文风变化的相似性,彰显苏舜钦在北宋文坛的典型意义与引领作用。本论文主要有以下突破:第一,填补了苏舜钦研究的一些空白。如对苏易简、苏耆、苏舜元仕履的编年,对苏氏家族姻亲关系的考论,对苏舜钦的家族背景对于他的双重影响的揭示,对苏舜钦应试历程、三到长安、八旅淮楚的论证,对苏舜钦交游对象的分类,对苏舜钦诗风演化进程的剖析等。第二,纠正或深化了前人的一些思想认识。如探讨了“铜山”对苏舜钦家族的特殊意义,指出了“盐泉说”存在的不足。揭示了专制皇权才是“进奏院事件”的真凶,贪污、党争都是表象。论证了苏舜钦不仅是“庆历新政”的急先锋,也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先行者。辨明了《石曼卿诗集序》的真正作者乃是苏舜钦而非石介等。第三,彰显了苏舜钦在北宋文坛的典型地位。无论是苏舜钦的尴尬处境、心态变化,还是诗风变化、文风变化在北宋都很有代表性。由讲求“气格”到讲求“韵度”,这不仅是苏舜钦个人的创作轨迹,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也代表着整个北宋文学的发展走向。第四,明确了“唐宋之变”的核心及其对宋代文学研究的意义。认为要对宋代文学有一准确认识,必须紧紧抓住“唐宋之变”的核心,也即皇权统治的高度专制。君臣共治只是假象,“异论相搅”“分权相制”才是本质。正因皇权专制的特色极为突出,君臣力量的对比极为悬殊,因此才使广大文人虽满怀理想,奋力拼争,可是却一无所为,动辄得咎。北宋文人所以会由北宋中期的慷慨兼济、崇尚“气格”一变而为中期之后的独善自适、崇尚“韵度”,北宋中期文人所以均有这样一个前后变化,可以说与北宋君臣关系的巨变都有深切的联系。
高赟[3](2020)在《北周文学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以北周文学为研究对象,旨在整体、系统论述中国南北朝时期的北周文学,还原一个接近历史真实的北周文学,呈现一个清晰的北周文坛,显示北周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和文学价值,改变人们对北周文学的认识。北周文学是中国南北朝时期南北文学快速、密切大融合的成果,在中国文学发展中起着枢纽作用。北周文学因时代、地域、民族、文学演进规律呈现独特的阶段性文学特点。全文除绪论、结论、附录外,分上下编,共八章。上编五章整体、系统论述北周文学的繁荣、文学成果、文学特点,展现它的枢纽作用。下编三章重点研究北周文学独特的、最重要的作家。上编第一章宏观整体鸟瞰北周文学,从北周文学家、北周文学作品、北周文学活动三个方面论证北周文学的繁荣。第二章重点研究对当时和后世影响较大的周文帝宇文泰发起的西魏文体文风改革,论述西魏时期文学作品和西魏对北周文学的贡献。第三章从北周时期政治、文化、社会环境和北周文学的关系论述北周时期的政治、文化、社会环境与北周文学的繁荣密切相关,起着促进作用。北周文、明、武三帝收集和整理中原典籍对华夏文化的绵延不断作出重大贡献。第四章通过北周时期两个文坛和民间文学的文学作品全面系统论述北周文学的繁荣、南北文学融合的文学成果、文学特色。第五章从出土西魏北周墓志视角考察这段时期墓志的演进和文学特点,从一个侧面反映北周文学的文学水平。下编第一章整体论述北周宇文氏文学作品,充分展现北周宇文氏对中国文学的贡献。第二章综合研究王褒及其文学作品。本文考证王褒生年是梁武帝天监十二年(513),卒年是周武帝建德五年(576)。梁宫体诗是一种新体诗,诗人运用这种诗体可以创作任何题材的诗歌。王褒是梁宫体诗的代表诗人。王褒北朝大部分五言诗歌反映他因羁旅异国的现实而引发内心深处的亡国之悲、羁旅之痛、思乡之切、生命之短的各种复杂的沉重心情,呈现“悲”“沉郁”的特色和风格。王褒以边塞乐府诗为代表的诗歌带有“建安风骨”的气息,但与“建安风骨”不同。王褒在创作乐府诗时很大程度上受到他创作宫体诗艺术技巧的影响。王褒五言八句、四句诗创作对唐律诗、绝句的形成作出不可忽视的贡献。王褒入北文章是中国南北朝后期南北文学相融合的成果。第三章综合研究庾信及其文学作品。本文考证庾信在北周任司水下大夫、弘农郡守、司宪中大夫、洛州刺史、司宗中大夫的任期和北周部分交游。庾信入北前十年心态复杂,最终由排斥到感恩、接受,再到主动亲和北周朝廷。庾信在入北前十年,或者说在入北的二十八年中,对故国的悲伤、对故国故土的思归和思念从没有停止过,贯穿始终。这种乡关之思以公元557年十月陈代梁为界显示出细微区别。之前是他对梁朝故国的思归与思念,之后是他对南方故土的思归与思念。《哀江南赋》作于公元557年十二月,主旨是哀梁朝。《三月三日华林园马射赋》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枯树赋》《小园赋》《伤心赋》《竹杖赋》《邛竹杖赋》展现庾信入北初期的生活经历和心态,极具文学价值。五言组诗《拟咏怀二十七首》《奉和永丰殿下言志十首》展现庾信诗歌的文学魅力。庾信在北周创作的宫体艳情诗是他在梁朝创作的宫体艳情诗的基础上有所变化,显出新特点。《燕歌行》在王褒、庾信、高适手中继承并改变,最终使乐府旧题《燕歌行》的传统内容真正变成以边塞为内容的边塞乐府诗。《杨柳歌》是乐府诗,作于庾信入北初期,主旨是自悲身世。庾信创作的宫廷雅乐歌辞反映北周对中原儒家文化的崇拜。《道士步虚词十首》是庾信对道教步虚词的改造,文人步虚词成为表达个人情感的乐府诗体裁。庾信五言八句、四句诗歌创作对唐律诗和绝句的形成作出很大贡献,他创作出一首五言绝句。庾信入北前期部分诗赋文创作呈现“建安风骨”的风貌。《拟连珠》最大可能作于公元557年十月至十二月间,主旨是念王室、悲身世,它的创新表现在三个方面。庾信墓碑传文、墓志铭传文、墓碑志铭辞都各具文学特色。庾信丧母是在西魏,丧母守孝时间是公元555至557年。庾信在北朝真正的隐居时期是公元554至563年。《移虏留使文》非庾信作品。
高鲜花[4](2019)在《田纳西·威廉斯戏剧在中国的接受和影响(1963-2018)》文中提出田纳西·威廉斯是20世纪美国继尤金·奥尼尔之后与阿瑟·米勒、爱德华·阿尔比齐名的三大戏剧家之一,在世界戏剧文学和戏剧舞台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玻璃动物园》《欲望号街车》《热铁皮屋顶上的猫》等剧更是世界舞台长演不衰的经典剧目。1963年英若诚翻译的威廉斯独幕剧《没有讲出来的话》拉开了中国接受、演出、改编威廉斯戏剧的大幕。威廉斯剧作数量庞大,本论文主要以他几部长剧——《玻璃动物园》《欲望号街车》《热铁皮屋顶上的猫》等为基础研究文本,对威廉斯戏剧在中国的译介、舞台搬演/改编、影响等接受和影响状况进行系统考察。威廉斯戏剧创作极具自传性。在剧作中,他为自己同性恋身份而焦虑、为不断患病而厌烦、为创作力下滑而担忧。当他对青春易逝感到恐慌、对死亡倍加恐惧时,他选择了逃离和漂泊,并且为自己构建了一个美好的停留地——中国,希冀能够缓解他的各种焦虑,而此种种都成为他“本色”创作的基本内容。为了完整地体现他的本色,他在创作过程中设置了潜台人物、借鉴了古希腊戏剧结构、运用了大量的神话传说,并辅之以中国戏曲的写意性元素,营造出一个个颇具象征性的艺术世界。20世纪80年代,中国戏剧界集中译介了威廉斯的《欲望号街车》《玻璃动物园》《热铁皮屋顶上的猫》三部作品。从外部环境来看,中国翻译界对威廉斯剧作的译介离不开意识形态、赞助人、诗学等的合力“监管”。从文本内部来看,由于戏剧具有二重性——文学性和表演性,所以中国译家们在译介这三大代表作时主要采用以归化为主、异化为辅的翻译策略,并偏重文学性,为中国读者呈现出全新的“中国化”译本。在中国戏剧舞台上,威廉斯剧作的搬演与改编演出异彩纷呈,尤其是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版的《玻璃动物园》和《欲望号街车》成为近几年来经典的翻译剧演出。而由《欲望号街车》改编的形体剧《纸牌夜布鲁斯》可以说是集合中西戏剧表演特性的一次有益尝试,该剧已经走出国门赢得了世界观众的赞誉。如果说在中国的译介和演出是对威廉斯剧作接受的话,那么,在接受之后威廉斯剧作对中国戏剧与小说创作也产生了有力的影响。中国剧作家秉承他的新现实主义精神和悲剧精神,协同调动灯光、舞美、音乐/音响等多种手段、设置叙述人、运用表现主义和象征主义手法,形成了独特的心理回忆剧,出现了像赵耀民《良辰美景》这样颇具《玻璃动物园》风骨的佳作。而在海峡对岸,将门之子白先勇不仅在人生历程方面与威廉斯有着惊人的相似性,他的小说创作也深得威廉斯“真传”:运用象征和心理回忆等手法关注同性恋者的喜怒哀乐、对人性暴力进行赤裸裸地揭露和严厉批判、感慨青春易逝、凭吊美人迟暮,这些共同点显示出白先勇是国内受威廉斯影响最深的文学家。
吴国彬[5](2018)在《突破与推进:1980年代以来的延安文艺研究史》文中指出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及其学术发展史上,延安文艺的研究与延安文艺本身的发生和发展同步进行,其所积累的研究成果,本身即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具有不凡的学术史价值和意义。由于延安文艺学术史的整理与发掘研究相当繁复浩阔,很难在有限的篇幅内作深度研究,因此,本文着力于回顾、梳理、整合与提炼自1980年代以来各个不同时段的延安文艺研究及其学术史进程,探察与反思近40年来毛泽东文艺思想及党的文艺政策研究、延安文艺运动及其作家作品研究,以及延安文艺文献史料整理等各个领域研究的学术成果及存在的问题,探讨和发现延安文艺研究在中国现当代学术发展史中的历史经验、价值意义等,这无疑对于推进延安文艺研究乃至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深化,具有较高的学术史价值和当代借鉴意义。引言:综观20世纪延安文艺研究的历史及其现状,纵览1980年代以来延安文艺研究史的研究对象及基本问题,概述论文选题及其学术史研究的理论方法、基本思路与目标。第一章思想与学术:1980年代初延安文艺研究及其理论方法的转变。主要呈示和总览1980年代初“文革”结束后,学术研究如何从以往的“思想战线”向学术研究“拨乱反正”转变。延安文艺研究及其作家作品批评等,不仅开始逐步走出思想及方法的束缚及僵化,而且也在研究立场及方法的转变、文艺史料的整理、作品文本的解读等方面,呈现出新的特点及其历史特征。第二章探索与自觉:“新时期”延安文艺研究理论方法的多元趋势。在“思想解放运动”和“改革开放”的历史大潮中,在多种外国文艺理论及其研究方法涌入、思想理论界开展“人道主义”及“异化”论论争、文艺理论界提出主体性文论以及文学史的“重写”及“20世纪中国文学”概念等学术思想背景下,集中讨论“新时期”延安文艺研究如何在理论方法的借用、研究视角的拓展及学术史角度的反思等方面,所展示出的学术探索面貌和学术研究的自觉等。第三章规范与多元:1990年代延安文艺研究及其学术思潮的演变。通过对1990年代学术界“规范化”及专业化思想的提出,以及对于文献史料的高度重视及其相关图书资料编纂出版等多方面成果的梳理,探讨海外学术思想的影响与不同研究社团流派之于延安文艺研究的特征,并结合“王实味遗案”研究中资料搜集及其历史阐释的个案分析,探寻延安文艺研究在学术规范、视域拓展及其知识积累等方面所呈现的学术演进与时代特征。第四章拓展与深化:新世纪以来延安文艺研究及其理论方法的新走向。梳理新世纪以来延安文艺研究在学术领域及其理论视野、作家及其专题研究等方面发生的新成果与新变化,尤其是诸如毛泽东文艺思想的“中国化”研究,党的文艺政策理论体系研究,以及延安文艺与中国新文学的关系、陕甘宁文艺与当代中国文艺研究等学术领域的拓展与深化等,探讨延安文艺学术的自觉、新一代学人的拓展、深化及其学术规范意识的确立等。第五章整理与编纂:延安文艺史料的编辑出版及史料考辨与数据库建设。主要对1980年代以来延安文艺文献史料整理与研究,尤其是近年来随着数字技术的长足进步,有关延安文艺文献数据库建设等方面的成果进行了梳理及论述。从学术思想及其理论方法、学科意识及其规范化等方面,探讨新世纪以来延安文艺研究在当代中国学术发展史的重要地位等。结语:对1980年代以来延安文艺研究的时代流变、阶段特征、文学史立场以及与历史文化的内在关联等进行综合评述,探寻填补研究空白与拓展研究视域的可能空间与具体途径。
范冬壮[6](2018)在《“国家文化秩序”与晋域女性创作现象研究(1950-1970)》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当代中国文学史的谱系中,当人们说起三晋大地的文学时,总是会不约而同地提到着名的“山药蛋派”和“晋军”。这两代不同的文学群体以及他们的创作成就,常常被视为当代晋域文学版图内的两个高峰。但是颇为意外的是,在这两批作家队伍中很少能够看到女性作家的身影。如果说在“晋军崛起”后以及九十年代里,还有蒋韵、葛水平等女作家能够被广大读者以及文学史所留意,那么,对于上世纪五十至七十年代的晋域女性创作研究,却呈现出一种近似于“空白”的评述状态。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究竟是五十至七十年代女性创作确实存在“真空”的现象,还是说史家们存在着某种“偏见”?如果说这一时期确实存在女性创作的话,那么这种“偏见”是由于女性创作自身的局限造成的,还是说有别的“隐情”?总之,这样的“留白”的确能够引起人们的种种遐想与质疑,同时也为研究五十至七十年代晋域女性创作留下了很多可以讨论的空间。据笔者的调查来看,五十至七十年代的山西确实有一些女性在从事文学活动。像王樟生、彦颖、杏绵、郁波、李霞裳等人早在建国前就已经迈上文艺道路、开始发表文学作品了。在五十年代中期,她们纷纷来到山西“文联”的《火花》杂志担任编辑,在几十年的编辑生涯里发表了大量的作品。这样说来,晋域女性创作似乎并不是预想的“集体哑火”的情况。那么究竟是何原因造成女性创作被“忽视”的呢?我们又应该如何重新审视五十至七十年代晋域女性创作呢?本文以上述问题为核心,将分四章从四个方面展开分析和论述。绪论部分:介绍本论题的缘起、研究意义以及研究思路,梳理已往文学史中零星可见的有关五十至七十年代晋域女性文学研究,汲取其合理价值并提出研究空白和有待进一步讨论之处。第一章:特定时空中女性创作群体的生成。从女性创作群的形成入手,通过分析“五四”文化、战争环境、“国家文化秩序”、晋域文化环境等诸多因素对晋域女性创作群的文化性格、审美意识的影响,找寻五十至七十年代晋域女性创作的文化根源。第二章:“红色叙述”与革命建设主题下的内蕴倾向。针对晋域女作家群创作的工业题材、农业题材、女性题材、儿童题材等作品,从文本样态反映的内容倾向上入手,进一步探讨其创作现象与当时国家意识形态、政治-文学“一体化”之间相互渗透的关系。第三章:“报道性”追求与文体选择中的审美维度。通过分析晋域女性群体对报告文学、新闻特写、诗歌、小说等文体的选择,深入探察晋域女性创作现象在形式偏向背后与时代文体秩序、文学主张之间的相互影响。第四章:文学视野中的价值考量与问题反思。试图通过历史的、文化的视角来观察、思考五十至七十年代晋域女性创作现象,及其文学创作的文化意义和历史局限。以弥补山西文学史中存在的疏漏,进而在文学史中为其找寻合适的定位。余论:“新时期”群体的复活与审美个性的绽放。结合晋域女性在八十年代以后的创作经历,总览其创作生涯。通过她们在“新时期”创作上“女性意识”的进一步解放、审美空间与个人叙述的开拓,整体上对其文学生命与时代文运流变进行研究,以进一步论证特定文化秩序与相应文学形态之间的复杂关系。
殷思懿[7](2018)在《论曹植辞赋的生命意识》文中认为生命意识是人对自我生命存在、生命价值和生命困境的情感态度与理性认识,它对文学创作起促进作用。汉末建安社会动荡,文人历经离乱,百感交集,文人个体意识觉醒,文学不再是歌功颂德的工具,而是用来表达情感抒发感受的载体。板滞的四言诗和未成型的五言诗不能满足建安文人表现自我的需求,在此背景下短赋受到了以曹氏父子为核心的邺下文人集团的重视。曹植作为建安文学重要人物,他用赋表达人生理想和日常喜忧。他的赋吸收了诗的题材与抒情方法,满足了自身的情感需求,扩大了赋的表现范围。曹植在赋中记录了他对生命存在的思考,揭示了自我生命价值追求,在他影响下赋成为文人抒发内心情感、表达生命激情的重要文学载体,建安抒情短赋的创作蔚然成风。曹植作为建安出色的赋作家,将诗歌缘事而发的传统带到了赋中,他不仅在辞赋中表达个人志向,也描绘他与命运和专制强权的斗争。作者将独特的生命体验熔铸于赋作中,他用赋承载炽烈的情感与激荡的志气,达到了以情纬文、以文被质的效果。后期曹植对人生价值的重估和对生死的放达豁达,为他的赋增添了哲思风采。纵观曹植多种类型的赋,尊生贵生思想、儒家式功业追求始终是其赋的主要内容。面对生命困境与政治困境,他借赋讽刺、反抗撕开了封建制度的伪饰。曹植夹杂着忧患与悲剧成分的生命意识反映到赋里,使曹植赋呈现出悲剧色彩,他对强权和命运的斗争乃至屈服产生了悲剧感。但是曹植赋中表达的自我牺牲精神和对英雄主义梦想的执着追求始终激励着后世文人。
陈际斌[8](2013)在《唐传奇与唐代文风》文中提出本文重点研究唐传奇与唐代文风的互动关系:其一,研究唐传奇与唐代文风之间有无影响,如果两者存在影响,是前者影响后者,还是后者影响前者,抑或相互影响。其二,研究互动方式,即研究唐传奇与唐代文风在思想倾向、题材内容、叙事动机、叙事地位、叙事艺术、叙事语言等不同层面上如何相互转化、相互渗透。其三,研究互动过程的阶段性,唐传奇的发展分初盛中晚四期,不同时期的互动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其四,研究互动原因,本文主要从不同文体之间的差异与优势互补、唐传奇与唐代文风具有共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传奇与诗文作者的交往等角度研究互动原因。其五,研究互动结果,互动促成了诗文与小说的相互渗透;促成了文学主流从诗文到小说的转向。全文共十三章,前加绪论,后加附表。第一至第三章论初期唐传奇与唐代文风。第一章论述传奇初兴和文风生成的背景;第二章论述初期传奇与诗文的风尚之异,主要是比较初期传奇与体现文风的诗文特别是最有可比性的叙事文的文体特征差异;比较二者在思想倾向、题材内容、叙事动机、叙事地位、叙事艺术、叙事语言和描写语言等不同层面上的差异,其目的是分析不同文体之间的优势互补。第三章论述初期传奇与诗文文风的互动。文风影响传奇:其一,诗文之儒家主导思想确立了传奇的人间化性质、道德底线和阶段定位。其二,“唐初八史”之编纂使得重史文风盛行,并为传奇所借鉴,使传奇的史传体叙事框架得以确立。其三,文风之文质并重与传奇的阶段定位相适应。一方面,此期文质并重,骈文、赋特别是诗等辞章因素向传、记渗透,此期传奇已经处于初期。另一方面,此期文质并重,又反对片面讲究文采,反对南朝绮艳文风,此期赋和骈文受到正统诗文作家、史学家、古文先驱者排斥,初期传奇的辞章化程度远不如盛期。体现文风的诗文也会受到传奇影响。其一,史传采用传闻材料,运用小说笔法,如“唐初八史”之《晋书》可能受王度《古镜记》之影响。其二,碑传也多体现小说因素,碑传文特别是僧人、道士碑传多存异闻。第四至第六章论盛期唐传奇与唐代文风。第四章论述传奇鼎盛与文风生成的背景;第五章论述盛期传奇与诗文的风尚之异;第六章论述盛期传奇与诗文文风的互动。盛期传奇与文风的互动表现出以下特点。其一,贞元文风尚荡直接导致了单篇传奇的兴盛。贞元文风尚荡表现在思想内容上不受儒家思想束缚;在艺术上文笔放纵而不受拘束。这种文风会导致佛道、神怪、艳情、豪侠传奇的兴盛,并且艺术水平特别高。其二,元和文风尚怪,是受到传奇的影响,表现在:传奇“作意好‘奇’”之创作动机渗透到诗文中,险怪诗派追求怪奇;传奇吸收多种文体之优长的写法,必然会启发韩孟诗派打破文体界线,以散句、赋句入诗。其三,写实文风兴起对传奇的内容和形式都有很大的影响。在思想上,写实文风促进了唐传奇的人间化倾向。在艺术上,写实文风促成了传奇纪传体叙事形式的成熟,传奇采用易于让人相信的纪传体框架写虚构的内容。其四,叙事文风兴起有利于唐传奇的兴盛。因为唐传奇本质上就是一种叙事文体。第七至第九章论中期唐传奇与唐代文风。第七章论述传奇中兴与文风生成的背景;第八章论述中期传奇与诗文的风尚之异;第九章论述中期传奇与诗文文风的互动。中期传奇与文风互动,表现出下列特点。其一,单篇传奇文开始衰落,传奇集兴起,这与晚唐文风的衰退和审美趣味的转变有关。其二,爱情传奇的衰退与杜牧对元稹、白居易淫艳诗风的批评相一致。其三,托神鬼影射现实,寄托政治情怀或人生感悟的传奇与旨意隐晦的文风一致。大和至大中年间出现了旨意隐晦的文风。如李商隐诗歌艺术和李玫《纂异记》风格一致。其四,诗文抒情性开始向传奇渗透。传奇由娱乐转向抒情,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受到诗文的情绪化影响,传奇开始情绪化。二是与咏怀诗一样,唐传奇也抒发怀才不遇的情怀,如李商隐《李长吉小传》、罗隐《中元传》、李复言《续玄怪录》之《李俊》都是自抒怀抱之作。三是受到政治抒情诗、咏史诗等影响,出现政治抒情的传奇集:李玫《纂异记》。其五,变文对传奇叙事情节有影响。变文对唐传奇的影响,不仅表现在语言通俗上,还在叙事情节的曲折和人物的道术色彩上。第十至第十二章论晚期唐传奇与唐代文风。第十章论述传奇衰落与文风生成的背景;第十一章论述晚期传奇与诗文的风尚之异;第十二章论述晚期传奇与诗文文风的互动。晚期传奇与文风的互动表现出如下特点。其一,此期过分强调真实、议论的文风促使传奇衰落和笔记小说兴起。其二,受皮日休、陆龟蒙、罗隐的小品文之影响,此时小说如《潇湘录》、《大唐奇事记》托神怪褒忠骂奸,亦表现为:以讽刺时弊为主,叙事情节极为简单,使用散体语言。其三,此时指陈时弊的文风促使传奇关注大事,成历史、讽刺、公案小说之滥觞。第十三章论述唐传奇文体及互动的阶段性特征,主要是纵向比较初盛中晚期唐传奇的文体特征、互动的阶段性特征。总之,唐传奇与体现唐代文风的诗文,特别是最有可比性的叙事古文之间存在系列差别;传奇与诗文特别是叙事文等不同文体之间可以互动;传奇与诗文也会在同一文体内部发生转化,推动着叙事文和小说的演进,推动着抒情文学向叙事文学的转化,在此转化过程中,叙事对象由以帝王将相为主转变到以下层民众为主、语言也由骈体或骈散兼行转向以散体为主。
庞冬,于晓磊,黄琪,李俏云,刘祎,闫文[9](2011)在《2009年新诗研究论文索引》文中研究指明一月1.《2008:中国散文诗从寂寞到繁荣的30年》,邹岳汉,《散文诗世界》,2009年第1期,第71—75页。2.《20世纪90年代女性诗歌写作先锋性含义流变及其意义》,赵彬,《华夏文化论坛》,2009年第1期,第214—219页。3.《20世纪前80年中国新诗的生态诗学主题》,田皓,《理论与创作》,2009年第1期,第41—46页。
邢培顺[10](2010)在《曹植文学研究》文中提出曹植是生活于中国古代文化和文学转型时期的大作家,他在文学创作上具有多方面的开创之功并取得了足以代表一个时代的巨大成就。在人们的观念中,有关曹植的研究似乎已经很多,但实际上,除了他诗歌中的几个话题研究得较多外,其余都不够深透,特别是他的散文创作。而而对曹植的文学创作成就和历史地位作全面研究和总结的工作,人们做得就更少了。本文就是力图运用丰富的资料,新鲜的视角,对曹植的文学成就和历史地位作全面的论述和总结。全文除绪论外,共分十二章。绪论部分主要论述了三个问题:一、论述了曹植作品的流传情况,解决了曹植作品流传过程中一些长期以来令人疑惑不解的问题。二、概括论述了曹植研究的现状及存在的不足。首先从八个方面概述了曹植研究的现状:1.关于曹植作品的整理及研究;2.关于曹植生平资料的整理及研究;3.关于曹植哲学思想、政治观念的研究;4.关于曹植文艺思想的研究;5.关于曹植文学创作成就的研究;6.关于曹植文学继承问题的研究;7.关于曹植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的研究;8.关于曹植与其他作家的比较研究。其次从几个方面概述了曹植研究的不足:1.曹植的生平考证;2.曹植作品的整理;3.曹植的学术渊源;4.曹植的文学师承;5.曹植创作的阶段性;6.曹植的辞赋研究;7.曹植诗歌的综合研究;8.曹植散文的研究;9.曹植创作成就和历史地位的研究。三、从六个方面简要说明了本论文的创新之点。第一章:曹植所处的历史文化环境。该章主要论述了三个问题:一、建安时期政治中心的多元化对文人的道德情感和政治情感产生了巨大冲击,这极大的影响了他们的文学创作。文章从三个方面论述了这个问题:1.士大夫对汉政权的态度;2.时人对曹魏政权的态度;3.曹植对汉朝的态度。二、随着儒学的解体,学术趋向多元化,文人的思想面貌和精神状态也随之发展巨大变化,从而也导致了文学创作面貌的改变。文章论述了学术演变的三种表现即诸子学兴起、各具特色的地方学术中心的形成和非主流意识的流行;论述了对时人影响最大的三种思想观念,即刑名法术之学、道家和道教思想及王充的气自然论。三、随着文化形态的改变,文人的社会角色和职能也发生了根本改变,主要是由原来的儒生分化为政治干才、文学之士和玄学名士。文章以当时三个着名的名士家族的转变为例论证这个问题。第二章:争嫡问题的再探讨。本章用丰富的材料,论述了曹操、曹丕及曹植各自的性格特点及思想倾向,探讨了曹操在立太子问题上犹豫不决的原因及最终选择曹丕的苦衷,同时也论述了此事对曹植生活和创作的影响。文章从四个方面论述了这个问题:一、曹操的犹豫和最终抉择。曹操爱才,所以他喜欢曹植;考虑到世家名士支持曹丕,所以他选择了曹丕。二、曹丕的性情和日常行为。曹丕亲情淡漠,行为放诞,为曹操所不喜;他得到世家名士的支持,所以最终立为太子。三、曹植的才气出众和避嫌退让。曹植天才卓出,仁孝友爱,所以受到曹操的喜爱和追随者的吹捧;他无意为太子,故而谦逊避嫌。四、曹植黄初初年两次获罪事由探隐。曹植黄初初年两次获罪的具体原因是他私祭父亲从而与曹丕发生冲突。第三章:曹植的学术渊源。主要论述了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曹植学术功底很厚,且博观约取,多方吸收,而特别留意于非主流文化流域,如纬书、仙道及佛教等。二、曹植对《诗经》的接受虽不主一家,但受《韩诗》的影响最大,此在他的文学创作中有充分的表现。三、曹植与荆州学在学术、文学创作及政治上关系密切,特别是他与王粲之间师承关系,受到王粲多方面的影响。曹植在学术传统、文学观念和政治活动上都与荆州学派有密切的关系,特别在人生观念、日常行为、文学创作、艺术才能等方面,都深受作为荆州学派重要成员的王粲、邯郸淳等人的影响。第四章:文学继承。本章通过对曹植文学创作特点的总体考察,全面、深入地论述了曹植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及古诗的文学继承情况,阐述了曹植的文学创作如何在广泛继承前人成就的基础上创造了自己的文学成就及文学风格。共分五个方面进行论述:一、论述了曹植对《诗经》创作风格、创作原则和情感表达原则的自觉遵循和守持;考察了曹植对《诗经》意境的模仿以及对《诗经》比兴表达方法、章法句法和语言的学习;二、考察了曹植在人格思想和文学创作上受屈原的影响;三、论述了曹植对辞赋的喜爱及在题材、铺陈手法、艺术境界和辞采方面对汉赋的继承;四、论证曹植在诗歌创作上受到汉乐府的多方面影响,但在具体创作中,他的取法对象是曹操;五、考察了曹植对古诗的多方面继承,重点考察了他在诗赋创作上对王粲的直接师承关系。第五章:建安文学的流变与曹植的地位。主要论述了四个问题:一、建安文学作为一个过程,其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上呈现出明显不同的面貌。二、探讨了张衡、蔡邕作为建安文学的先驱对建安文学的影响,特别是蔡邕对建安文学的多方面影响。三、论述了建安前期文学的过渡性质,它既是汉代文学的发展,又是建安文学的先导,总体表现为内容、风格的多样化;四、论述了邺下文坛的盛况,以及建安文学与汉代文学在文学观念和文学创作上有了重大不同;建安文学重个性、重情感、重辞采,真正进入了文学自觉时期。五、曹植是建安文学的集大成者,对建安文学有总结、深化之功,又成为正始文学的先导。第六章:曹植创作的阶段性。本章结合曹植的生平及作品,论述了曹植在生命的不同阶段其文学创作呈现出的不同面貌,探讨了所以造成这种不同的深层原因,从而为全面评价曹植的创作成就和风格特征提供了依据。一、建安时期,在创作内容上比较单纯,思想和感情比较肤浅;体裁上以辞赋为主,诗歌以赠答诗为主,散文以书论赞为主;创作上风格质实,缺乏灵动;创作技巧上重模拟,多同题共作作品。二、黄初时期,创作内容主要是全生保命;体裁上诗文赋并重;创作方法和技巧上,运用比兴和象征,情感变得深沉,意蕴丰富。三、太和时期,创作内容丰富而复杂,多人生的深沉思考;体裁多样,成就巨大;创作手法和技巧更加纯熟,形成自己的风格体系。第七章:曹植辞赋论。主要论述了四个问题:一、曹植自小爱好辞赋,其创作的不同阶段上在数量、创作方法、表现内容、作品风格等方面又有显然不同的特色。二、论述曹植辞赋体类的多样性、内容的丰富性,以及辞赋创作的生活化和世俗化。三、曹植的辞赋创作具有多样化的体式、高超的艺术技巧及鲜明独特的艺术风格,“慷慨”是曹植辞赋创作的美学追求。曹植的辞赋在风格上具有情感浓郁、个性鲜明、情韵慷慨、雅俗共赏等特点。第八章:曹植诗歌论。本章主要讨论了如下五个问题:一、曹植诗歌创作在体裁、题材、创作技巧、创作风格上有一个明显变化过程,其巨大成就是全面继承前人成就,并经过自己的刻苦学习思考和深切生活体验的结果。二、论述了曹植乐府诗歌的类别、艺术成就和风格特征,证明了曹植的乐府诗歌都属于清商乐,因而具有清越激扬、凄婉哀怒的特点。三、曹植的五言诗内容丰富和技巧高超,他的五言诗创作为后世诗人树立了不朽的典范。四、论述了曹植四言诗在内容和艺术上的特点,特别讨论了曹植为解决四言诗实词化以后所产生的凝重板滞问题而作的艺术创新。五、按题材特点分类论述了曹植的诗歌,将其放在诗歌发展的过程中,论述曹植在诗歌创作上的继承和创新情况,着重论述了他的赠答诗、宴饮诗、咏史诗、游仙诗及弃妇怨女诗的成就、影响和历史地位。第九章:曹植散文论。本章将曹植的各体散文放在各该体文章发展、衍变的过程,论证曹植散文创作的高度艺术成就及其对个体散文的改造之功。通过论述曹植散文创作对形象性和情感性的重视,证明曹植是中国美文的最早创立者。共分六个部分进行论述:一、论述了曹植的章表在各个时期内容上的不同及总体艺术特色。二、论述了曹值的颂赞的思想倾向和艺术特色。三、论述了曹植的序文丰富的内容和高超的艺术,突出强调了其许文创作对于文学自觉的意义。四、论述了曹植的书论的内容特点及其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五、将曹植的铭诔放在各该文体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论述曹植对传统文体的改造之功。六、论述曹植的哀辞及其他文体的艺术特色及对后世的影响。第十章:曹植文学创作的俗化倾向。本章主要论述了如下三个问题:一、儒学解体、礼教松弛造成了社会风气和人际关系的变化,为为文学通俗化和俗文学繁兴提供了文化环境。二、建安时期的作家大都多才多艺并重视俗文学创作。三、曹植文学创作在体裁和表达方法上表现出了明显的俗化倾向并创作了相当数量的俗文学作品,从一个侧面证明了文学的真正自觉。第十一章:曹植与建安风骨。本章主要论述了两个问题:一、深入探讨了建安文学慷慨悲凉风格特征形成的复杂的文化和心理原因,论述了守持传统和放纵个性的矛盾冲突才是建安文学产生慷慨悲凉风格特征的根本原因。二、建安风骨在曹植文学观念和文学创作中的具体表现为一系列的树立和冲突,如中心和慷慨、载道与抒情、端实与空灵、雅整与俗化、壮阔与柔婉等。第十二章:曹植对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影响。本章主要论述了如下两个问题:一、曹植在魏晋南北朝各个历史阶段的影响。随着历史文化语境不同而不同,也随着文化环境的改变逐渐为人们所全面认识得到高度评价并最终成为“文章之圣”,之所以产生这种现象有其深刻的历史文化原因。二、曹植文学创作在文体、创作技巧方面对魏晋南北朝文学产生了巨大影响,他的一些名篇也在魏晋南北朝产生了很大影响,受到人们的广泛传颂和作家们的学习、摹仿。
二、陈有才前后期抒情诗创作比较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陈有才前后期抒情诗创作比较论(论文提纲范文)
(1)曹植乐府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曹植生平及作品简介 |
1.2 曹植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及意义 |
第2章 曹植乐府诗概况及其创作背景 |
2.1 曹植乐府诗概况 |
2.2 曹植乐府诗创作背景 |
2.2.1 时代对乐府的选择 |
2.2.2 自身经历对乐府的选择 |
第3章 曹植乐府诗对前代作品的接受 |
3.1 对汉乐府的模拟 |
3.1.1 词章模拟 |
3.1.2 意境模拟 |
3.1.3 题材模拟 |
3.1.4 模拟的原因 |
3.1.4.1 环境因素 |
3.1.4.2 思维惯性 |
3.1.4.3 乐府客观局限性 |
3.2 受曹操的影响 |
3.2.1 篇章结构的影响 |
3.2.2 情感抒发的影响 |
3.2.3 诗歌风格的影响 |
3.2.4 以旧题写新诗 |
3.3 其他文人的影响 |
第4章 曹植乐府诗的思想内容 |
4.1 宴游诗 |
4.2 女性题材的诗歌 |
4.3 游仙诗 |
4.4 咏史诗 |
第5章 曹植乐府诗的艺术特色 |
5.1 典故的大量运用 |
5.2 语言化俗为雅 |
5.3 声调上的音乐性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研究生期间科研成果 |
(2)苏舜钦家世生平与文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苏舜钦家族世系考辨 |
第一节 苏舜钦祖籍家世考辨 |
一、“铜山说”的提出及依据 |
二、“盐泉说”的提出及依据 |
三、从家族世系看铜山对苏氏家族的意义 |
四、苏氏祖籍应为“铜山”而非“盐泉” |
第二节 苏舜钦之祖苏易简考辨 |
一、苏易简仕履编年 |
二、苏易简着作考 |
第三节 苏舜钦之父苏耆考辨 |
一、苏耆仕履编年 |
二、苏耆着作考 |
第四节 苏舜钦之兄苏舜元考辨 |
一、苏舜元仕履编年 |
二、苏舜元着作考 |
三、苏舜元名胜遗迹考 |
第五节 苏舜钦祖孙三代之姻亲支属考 |
一、苏舜钦家族成员考 |
二、苏耆岳父王旦家族考 |
三、苏舜钦岳父郑希甫、杜衍家族考 |
四、苏舜宾岳父韩亿家族考 |
五、苏舜钦祖孙三代主要姻亲关系示意图 |
第六节 苏氏家族的壮大及对苏舜钦的影响 |
一、宋代门阀的生态变化 |
二、苏氏家族壮大的原因 |
三、苏舜钦的家族背景对其人生轨迹的影响 |
第二章 苏舜钦生平行迹考辨 |
第一节 苏舜钦生平三考 |
一、苏舜钦应试之路考 |
二、苏舜钦三到长安考 |
三、苏舜钦八旅淮楚考 |
第二节 苏舜钦交游考 |
一、苏舜钦与王益柔等“进奏院案”官员 |
二、苏舜钦与范仲淹等“政治革新”官员 |
三、苏舜钦与穆修等“诗文革新”官员 |
四、苏舜钦与韩综等“亲族友朋”官员 |
第三节 苏舜钦在庆历新政中所扮演的角色 |
一、觉醒较早,率先呼吁 |
二、出谋划策,督导引领 |
三、改革激切,态度鲜明 |
四、措施得力,更合实际 |
五、“庆历新政”时期苏氏家族与苏舜钦的呼应 |
第四节 进奏院事件新考 |
一、进奏院事件的发生背景 |
二、进奏院事件的内在本质 |
三、宋仁宗所以拿苏舜钦开刀的真实原因 |
四、前人有关“进奏院事件”的认识及局限 |
第五节 苏舜钦的晚年心态 |
一、怡然自得,独善其身 |
二、埋首治学,崇尚内圣 |
三、沧浪精神,千秋旗帜 |
第三章 苏舜钦与北宋诗文革新理论的发展 |
第一节 苏舜钦之前的诗文革新思想 |
一、力倡孔孟荀扬韩柳之文,以古为师 |
二、以仁义为道,高度强调“道”的重要性 |
三、道以文传,对“文”“道”关系的再发明 |
四、重视言教,崇尚文学的教化功能 |
五、抒写真情实理,反对人为造作 |
第二节 《石曼卿诗集序》作者考辨 |
一、从苏石文集的成书看序文的作者 |
二、宋代人有关序文归属的记载不可信 |
三、从具体交游看序文的作者 |
四、从序文内容看序文的作者 |
第三节 苏舜钦对杜集的整理及先驱意义 |
一、北宋初期杜诗的沉沦 |
二、苏舜钦对杜集的发现与整理 |
三、两宋杜集编纂第一人 |
四、苏舜钦辑杜对宋代学杜浪潮的先驱意义 |
第四节 苏舜钦的诗文革新思想对前人的突破 |
一、对石尹欧地位的再审视 |
二、苏舜钦在文、道、物关系的认识上对前人的突破 |
三、对发愤着书、诗穷而工现象的再发明 |
四、强调对社会人生的真切感知与情感的诚挚 |
五、对豪迈壮大诗风的积极提倡、热切呼吁 |
第四章 苏舜钦的诗歌创作及诗风变化 |
第一节 苏舜钦前期诗歌创作的思想内容 |
一、反映百姓的贫穷与苦难生活 |
二、对西北战事的挂怀与焦虑 |
三、忧念国家安危,批评朝廷过失 |
四、渴望建功立业,慨叹有才难展 |
五、对立身原则的思索与感悟 |
六、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咏赞 |
第二节 苏舜钦前期诗歌的艺术追求 |
一、重情任气,崇尚气格的抒情特征 |
二、讥时论政,崇尚辩议的议论化特征 |
三、锐意开拓,志越前人的才学化特征 |
四、以文为诗,形式自由的散文化特征 |
五、豪健沉挚,变中有定的风格特征 |
第三节 苏舜钦后期诗歌内容的转换 |
一、对现实世界的不平与愤懑 |
二、对知心朋友的感念与眷恋 |
三、对自然山水的欣赏与陶醉 |
四、对隐逸生活的渴慕与咏歌 |
五、对家乡功业的想望与牵挂 |
第四节 苏舜钦后期诗歌艺术的变化 |
一、从重气格到讲韵度 |
二、由长于议政到善说物理 |
三、议论化、才学化与散文化对律诗的浸染 |
四、从豪健豪犷到豪逸超逸 |
第五章 苏舜钦的散文创作及艺术成就 |
第一节 针贬时弊,有感而作的政论 |
一、规劝皇帝要心存危机,勤于政务,广纳贤言 |
二、主张皇帝要疏远凡近,放权臣下,信用贤才 |
三、呼吁皇家要率先垂范,国家敛财应先官后民 |
四、希望朝廷严格赏罚,使赏不滥出,罚不妄加 |
五、力陈防边要内外兼顾,反对贪冒,以守为主 |
六、极言群臣要奋发有为,忠鲠敢言,匡君之失 |
七、敦促执政要大胆用人,引贤自助,奖拔后进 |
第二节 功德并重,褒贬鲜明的碑传 |
一、对不畏于俗的独立节操的高度赞誉 |
二、对不惧威权的抗争精神的大力揄扬 |
三、对惩恶扬善的正义情怀的热情歌颂 |
四、对勤政多才的朝廷能吏的由衷肯认 |
五、对勇于担当的家国情怀的真诚仰慕 |
六、对鄙财轻利的好义之行的挚切激赏 |
七、对孝友仁爱的人伦道德的反复咏叹 |
第三节 前重兼济,后倡独善的杂文 |
一、借土木兴建阐治国理念 |
二、借临别赠言述立身原则 |
三、借致书报谢明待上之道 |
四、对奏邸之狱的悲情陈诉 |
五、对内圣之理的剖辩阐说 |
六、对独善之乐的讴歌陶醉 |
第四节 苏舜钦的散文艺术及风格变化 |
一、夹叙夹议,重情尚气的政论 |
二、注重剪裁,偏爱述奇的碑传 |
三、巧于立意,理胜识远的杂文 |
四、长于铺陈,引经据典的才学化特征 |
五、引骈入散,骈散结合的节奏美追求 |
六、苏舜钦的文风与诗风变化的相似性 |
第六章 苏舜钦在北宋文坛的典型意义 |
第一节 苏舜钦与宋代文人的政治困境 |
一、前人有关“唐宋变革”的论述及不足 |
二、宋代科举改革与官僚队伍的构成及身份变化 |
三、宋代言官权力的强化及其对宰执百官的监察 |
四、宋代党争的实质及专制皇权对它的操纵利用 |
五、叠床架屋彼此制约的宋代官制及其利弊得失 |
六、苏舜钦政治悲剧的历史意义 |
第二节 苏舜钦与宋代文人的心路历程 |
一、宋代文人的出身变化对其政治心态的影响 |
二、宋代文人的心路历程与皇权专制的关系 |
三、宋代文人的心态变化与宋代理学追求内圣的思想情怀 |
四、苏舜钦的心态变化对于认识宋代文人心路历程的意义 |
第三节 从苏舜钦看北宋中期诗歌的发展走向 |
一、梅尧臣的诗风变化 |
二、欧阳修的诗风变化 |
三、王安石的诗风变化 |
四、苏东坡的诗风变化 |
五、苏舜钦的诗风变化在北宋中期的代表性 |
主要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3)北周文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北周文学时段界定 |
二 北周文学研究现状与综述 |
三 论文框架、内容、方法和解决的问题 |
上编 |
第一章 北周文学概况 |
第一节 北周文学家 |
一、北周文学家的构成 |
二、北周文学家的特点 |
第二节 北周文学作品 |
一、北周文学家文集的存佚 |
二、北周单篇文学作品的存佚 |
第三节 北周文学活动 |
一、北周文学活动的方式 |
二、北周文学活动的成果 |
第二章 北周文学的艰难发展——西魏时期文学研究 |
第一节 西魏时期社会状况 |
一、周文帝宇文泰西魏改革 |
二、西魏时期社会思潮 |
第二节 西魏时期文学政策——西魏文体文风改革 |
一、文体文风革新的倡导者 |
二、时代背景和改革起因 |
三、改革内容和终止原因 |
四、改革影响与评价 |
五、西魏文体文风改革与北周文学 |
第三节 西魏时期文学作品研究 |
一、实用的文章创作 |
二、托物言志的抒情小赋 |
第四节 西魏对北周文学的贡献 |
一、西魏为北周文学奠定稳定的政治环境 |
二、西魏实际掌权者周文帝宇文泰培养爱好文学的北周接班人 |
三、西魏时期文学特色影响北周文学 |
第三章 北周文学的发展空间——政治、文化、社会环境 |
第一节 北周时期文学的政治环境 |
一、北周前期政治特点:主相斗争 |
二、北周政治环境 |
三、北周政治环境与北周文学 |
第二节 北周时期文学的文化环境 |
一、古籍整理 |
二、露门学 |
三、通道观 |
第三节 北周时期文学的社会环境 |
一、北周统治思想儒教与北周文学 |
二、北周佛教的坎坷经历与北周文学 |
三、北周道教的兴盛与北周文学 |
第四章 繁荣的北周文坛——长安、江陵文坛 |
第一节 北周文学中心:长安文坛 |
一、北周本土文人文学作品研究 |
二、北周南朝文人文学作品研究 |
三、北周邺下文人文学作品研究 |
第二节 北周江陵后梁文坛 |
一、北周时期后梁萧氏政权 |
二、北周江陵后梁萧氏文学集团 |
第三节 北周民间文学研究 |
一、谣谚及其特点、价值 |
二、北周谣谚 |
第五章 西魏北周出土文献——墓志“文学”研究 |
第一节 出土西魏北周墓志概况 |
第二节 出土西魏墓志及其文学研究 |
第三节 出土北周墓志及其文学研究 |
下编 |
第一章 北周宇文氏文学作品研究 |
第一节 北周帝王文学作品研究 |
一、孝闵帝宇文觉 |
二、明帝宇文毓 |
三、武帝宇文邕 |
四、宣帝宇文赟 |
第二节 北周宇文皇族文学作品研究 |
一、周诸王 |
二、宇文护 |
第二章 王褒及其文学作品研究 |
第一节 王褒生平和仕历 |
一、王褒生卒年考 |
二、王褒生平和仕历 |
第二节 王褒诗歌研究 |
一、王褒五言诗 |
二、王褒乐府诗 |
三、王褒对唐律诗和绝句的贡献 |
第三节 王褒文研究 |
一、书 |
二、碑 |
三、其他文章 |
第三章 庾信及其文学作品研究 |
第一节 庾信平生最萧瑟——庾信生平和仕历研究 |
一、庾信梁朝重要仕历和事件 |
二、庾信北朝仕历 |
三、庾信北周交游考 |
四、小结 |
第二节 庾信北朝前期心态研究——入北前十年 |
一、第一阶段:公元 554 年 —— 平和、担忧、悲伤、思归、隐逸、旷达 |
二、第二阶段:公元 555 年至 557 年八月 —— 悲伤、自责、排斥、思归、隐逸、期待 |
三、第三阶段:公元 557 年九月至 560 年 —— 感恩、悲伤、反思、思归、隐逸 |
四、第四阶段:公元 561 年至 563 年 —— 接受、主动、悲伤、思归 |
五、小结 |
第三节 暮年诗赋动江关——庾信北朝诗赋研究 |
一、庾信北朝赋 |
二、庾信北朝诗歌 |
三、庾信入北前期诗赋“建安风骨”的再现 |
第四节 庾信北朝文研究 |
一、连珠 |
二、碑志 |
第五节 庾信及其文学作品相关问题考辨 |
一、庾信丧母守孝考 |
二、庾信北朝隐逸考 |
三、庾信部分诗文考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西魏北周史事、北周文学编年 |
附录二 北周文学作品编年简表 |
附录三 北周文学体裁与作品简表 |
附录四 出土西魏北周墓志文献简表 |
附录五 庾信部分五言诗平仄韵 |
后记 |
博士期间学术成果 |
(4)田纳西·威廉斯戏剧在中国的接受和影响(1963-2018)(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对象 |
二、国内外研究动态 |
(一) 国外研究动态 |
(二) 国内研究动态 |
三、研究目的 |
四、选题意义 |
五、本论文的研究方法与涉及的主要理论 |
第一章 励志与颓废的传奇—田纳西·威廉斯及其戏剧创作 |
第一节 田纳西·威廉斯的生平与创作历程 |
一、田纳西·威廉斯的家世渊源 |
二、田纳西·威廉斯的戏剧创作与生活轨迹 |
(一) 蹒跚登台(1930—1944) |
(二) 炫目表演(1944—1962) |
(三) 暗淡落幕(1963—1969) |
(四) 孤寂谢幕(1970—1983) |
第二节 田纳西·威廉斯的本色书写 |
一、威廉斯剧作之逐性 |
(一) 同性恋与文学 |
(二) 威廉斯剧作之同性恋书写 |
(三) 威廉斯同性恋书写之渊源 |
二、威廉斯剧作之疾病 |
(一) 疾病与文学 |
(二) 威廉斯剧作之疾病书写 |
(三) 威廉斯疾病书写之渊源 |
三、威廉斯剧作之孤独 |
(一) 孤独与文学 |
(二) 威廉斯剧作之孤独书写 |
(三) 威廉斯孤独书写之渊源 |
四、威廉斯剧作之漂泊 |
(一) 漂泊与文学 |
(二) 威廉斯剧作之漂泊书写 |
(三) 威廉斯漂泊书写之渊源 |
第三节 田纳西·威廉斯戏剧中的中国形象 |
一、欧、美文学及泛文学文本中的中国形象 |
(一) 欧洲的中国形象 |
(二) 美国的中国形象 |
二、威廉斯剧作之中国形象 |
(一) 中国形象的书写 |
(二) 中国形象书写之溯源 |
(三) 中国形象书写之目的 |
第四节 田纳西·威廉斯戏剧的艺术贡献 |
一、借鉴古希腊戏剧的经典结构 |
(一) 高度集中的封闭式结构 |
(二) 跌宕有致的开放式结构 |
二、借鉴中国戏曲的写意性表现手法 |
(一) 高度神似的虚拟动作设定 |
(二) 虚拟时空的设置 |
三、化用古希腊—古罗马的神话故事/历史典故 |
(一) 神话故事的有机嵌入 |
(二) 历史典故的生动融入 |
四、设置“隐而不露”的潜台人物 |
(一) 潜台人物掌控出场人物的“现时”命运 |
(二) 潜台人物暗示出场人物的将来命运 |
五、运用物象丰富的象征手法 |
(一) 一花一世界 |
(二) 一林一社会 |
(三) 一虫一人生 |
(四) 一物一世间 |
(五) 一色一身份 |
(六) 一音一情绪 |
第二章 田纳西·威廉斯戏剧在中国的译介 |
第一节 田纳西·威廉斯戏剧在中国的译介语境 |
一、美国文学的译介之旅 |
(一) 美国文学在中国的译介 |
(二) 美国戏剧在中国的译介 |
二、丰富多元的翻译与译介理论语境 |
(一) 中国本土翻译与译介理论 |
(二) 西方翻译与译介理论 |
三、归化、异化翻译策略 |
第二节 田纳西·威廉斯戏剧在中国的翻译与出版 |
一、大陆译介:“一枝独秀”到“百家争鸣” |
(一) 第一阶段(“十七年”时期) :政治挂帅、一枝独秀 |
(二) 第二阶段(1978— ) :聚焦三剧、各抒译见 |
二、港、台译介:共谋中抵抗 |
(一) 译介背景:不同政治力量在文学中的角逐竞技 |
(二) 港、台地区译介概况 |
(三) 译介特点:数量少,重视艺术性 |
第三节 各具特色的中文译本—威廉斯剧作中译版本比较 |
一、“译彩纷呈”的《欲望号街车》四大译本 |
(一) 四大译本各自基本特点 |
(二) 四大译本呈现的情感倾向性 |
(三) 四大译本中各具特色的创造性叛逆翻译 |
(四) 四大译本对文化缺省的处理方法 |
二、译味悠长的《玻璃动物园》四大译本 |
(一) 四大译本各自基本特点 |
(二) 四大译本呈现的雅俗之别与情感倾向 |
(三) 四大译本各具特色的创造性叛逆翻译 |
(四) 四大译本对文化缺省的处理方法 |
三、译见不一的《热铁皮屋顶上的猫》两大译本 |
(一) 两大译本各自基本特点 |
(二) 两大译本呈现的情感倾向性 |
(三) 两大译本各具特色的创造性叛逆翻译 |
(四) 两大译本对文化缺省的处理方法 |
第三章 田纳西·威廉斯戏剧在中国的演出 |
第一节 永不停歇的“欲望号街车”—《欲望号街车》在中国的搬演与改编演出 |
一、《欲望号街车》在中国的演出历程 |
(一) 多姿多彩的大陆演出 |
(二) 异彩纷呈的港台演出 |
二、“野蛮战胜优雅”—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版《欲望号街车》 |
(一) 演出概况 |
(二) 导演构思 |
(三) 生动唯美的舞台呈现 |
三、中西合璧的剧坛明珠—北京铁皮屋版《纸牌夜布鲁斯》 |
(一) 演出概况 |
(二) 导演构思 |
(三) 中西合璧的舞台呈现 |
第二节 脆弱的玻璃动物之旅—《玻璃动物园》在中国的演出 |
一、《玻璃动物园》在中国的演出历程 |
(一) 沉寂—爆发的大陆演出 |
(二) 持续—稳步的港、澳、台的演出 |
二、“生活总是要继续”—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版《玻璃动物园》 |
(一) 演出概况 |
(二) 导演构思 |
(三) 忠实原剧的舞台呈现 |
第三节 田纳西·威廉斯其他剧作在中国的搬演 |
一、《热铁皮屋顶上的猫》演出概况 |
二、《夏与烟》《请爱我一小时》的演出 |
第四章 田纳西·威廉斯及其戏剧对中国作家的影响 |
第一节 同宗异支—田纳西·威廉斯及其他剧作家对中国新时期戏剧的整体影响 |
一、新现实主义与精神悲剧的内在影响 |
(一) 聚焦社会底层生活 |
(二) 高扬人道主义大旗 |
(三) 挖掘复杂的人性 |
(四) 再现残酷、惨烈的现实 |
(五) 凸显小人物的精神悲剧 |
二、多姿多彩的戏剧表现手法的影响 |
(一) 以外化的方式展现内心 |
(二) 借鉴象征手法 |
(三) 哀婉浓郁的诗意营造 |
(四) “造型戏剧”的中国化实践 |
第二节 独怆然而涕下—田纳西·威廉斯对白先勇创作的影响 |
一、跨越时空的“相遇” |
(一) 身世境遇的暗合 |
(二) 姐弟情深的追思 |
(三) 爱荷华大学的杰出校友 |
(四) 同性恋的性态取向 |
(五) 浓厚的明星崇拜情结 |
二、追怀幽思—威廉斯及其剧作对白先勇创作的影响 |
(一) 西比尔之哀—对美人迟暮的哀悼 |
(二) 阿都尼斯之魅—对同性之爱的赞赏 |
(三) 阿瑞斯之怒—对残酷暴力的展示 |
(四) 美杜莎之惑—对恶与美的女性的书写 |
三、多元归一—威廉斯剧作表现手法对白先勇的影响 |
(一) 以心理回忆手法展现百态人生 |
(二) 以象征手法展现世态万象 |
第三节 哀婉、感伤的记忆—《玻璃动物园》对赵耀民《良辰美景》的影响. |
一、一江春水向东流—时代变迁对美好事物的碾压 |
(一) 无可奈何花落去—美好事物渐趋消逝 |
(二) 东风无力百花残—奋力挽留美好事物 |
(三) 此情可待成追忆—对美的怀念与希冀 |
(四) 四顾茫茫已惘然—两剧弥漫的悲剧性 |
二、乱花渐入迷人眼—《玻璃动物园》表现形式和技巧、手法对《良辰美景》的影响 |
(一) 两剧“演出说明”之间存在明显的影响—借鉴关系 |
(二) 两剧均设置叙述者 |
(三) 心理外化手法的借鉴 |
(四) 人物设置方面的影响 |
(五) 象征运用的类同性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
致谢 |
(5)突破与推进:1980年代以来的延安文艺研究史(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延安文艺研究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学术史研究 |
一、20世纪延安文艺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
二、1980年代以来延安文艺的研究对象及基本问题 |
三、论文选题及学术史研究的理论方法、基本思路与目标 |
第一章 思想与学术:1980年代初延安文艺研究及其理论方法的转变 |
第一节 “思想解放”:延安文艺研究及马克思主义理论方法的“拨乱反正” |
第二节 反思与重整:延安文艺史料研究及相关研究领域的推进 |
第二章 探索与自觉:“新时期”延安文艺研究理论方法的多元趋势 |
第一节 延安作家的“重评”及其专题研究方面的新拓展 |
第二节 延安文艺思潮及其理论方法研究的不断探索 |
第三节 毛泽东文艺思想及《讲话》研究的深化 |
第四节 研究团体及专题研究的形成与学术实践 |
第三章 规范与多元:1990年代延安文艺研究及其学术思潮的演变 |
第一节 “再解读”与专业化:海外学术思潮及方法的引进与影响 |
第二节 坚守与突进:学术思想的活跃及各研究领域的深化 |
第三节 史料整理与历史阐释:史料意识的自觉及学术思想的拓展 |
第四章 拓展与深化:新世纪以来延安文艺研究及其理论方法的新走向 |
第一节 学术自信与理论坚持:延安文艺与20世纪中国文艺传统及其关系研究 |
第二节 毛泽东文艺思想及党的文艺政策理论体系研究 |
第三节 延安作家群体及其文体研究领域的拓展与推进 |
第五章 整理与编纂:延安文艺史料的编辑出版及史料考辨与数据库建设 |
第一节 延安文艺文献史料的整理及大型书系的出版 |
第二节 延安文艺专题性史料汇编及史料考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6)“国家文化秩序”与晋域女性创作现象研究(1950-1970)(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特定时空中女性创作群体的生成 |
1.1 “五四”新潮浸润与战争环境下的成长 |
1.1.1 “五四”新文化的受益者 |
1.1.2 形态各异的原生家庭与成长之路 |
1.1.3 共同文艺理想的形成与实践 |
1.2 “国家文化秩序”的确立与规范 |
1.2.1 延安《讲话》与“工农兵”文学方向 |
1.2.2 政治-文学“一体化”的统领 |
1.2.3 “协会制度”下的编辑生涯 |
1.3 晋域文化环境与文学诉求的践行 |
第二章 “红色叙述”与革命建设主题下的内蕴倾向 |
2.1 工厂、农田里的“火花”与“跃进” |
2.1.1 “钢铁中锻炼”的工业“火花” |
2.1.2 农业劳模英雄的“浪漫化”塑造 |
2.2 社会主义伦理中的新女性 |
2.2.1 历史中构建的性别意识 |
2.2.2 社会主义伦理中的劳动女性 |
2.3 “革命火种”的继承与儿童文学 |
第三章 “报道性”追求与文体选择中的审美维度 |
3.1 “工厂史”与“公社史”——集中喷涌的报告文学 |
3.1.1 新闻采访下报告文学、特写的选择和探索 |
3.1.2 “纪实”与“虚构”浑融的创作手法 |
3.2 “凯歌猛进”的诗歌创作 |
3.2.1 “建设叙事体”与“政治抒情体”的合奏 |
3.2.2 “个人化”抒情的保留与潜隐 |
3.3 “新、短、通”理念下的短篇小说 |
第四章 文学史视野中的价值考量与问题反思 |
4.1 晋域女性作家群的文学史价值 |
4.1.1 “山药蛋派”之旁的靓丽色彩 |
4.1.2 百年山西女性文学史“承前启后”的一环 |
4.1.3 作为杂志编辑对文学新秀的培养 |
4.2 时代的规约束缚与女性文学的单调乏采 |
4.2.1 “泛政治写作”的“依附” |
4.2.2 “同质化”作品的大量出现 |
4.2.3 “女性言说”的“失位” |
余论“新时期”的群体复活与审美个性的绽放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7)论曹植辞赋的生命意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1 选题的缘起和研究意义 |
2 研究现状趋势的分析 |
第一章 曹植赋呈现的生命意识 |
1.1 曹植赋的分类 |
1.1.1 出征行旅赋 |
1.1.2 借景抒情赋 |
1.1.3 咏物抒情小赋与寓言赋 |
1.1.4 爱情婚姻赋 |
1.1.5 玄思赋 |
1.2 曹植赋的生命意识 |
1.2.1 时不我待、生年不永的生命感知 |
1.2.2 建功立业、驱驰当世的价值追求 |
1.2.3 天命无常、进退无路的生命困境 |
1.3 曹植诗赋表生命意识全览 |
1.3.1 三曹生命意识的差异 |
1.3.2 曹植表体现的生命意识 |
第二章 曹植赋的悲剧感与生命意识 |
2.1 悲剧感与生命意识 |
2.1.1 产生悲剧感的条件 |
2.1.2 构成悲剧感的成分 |
2.1.3 悲剧感与生命力 |
2.2 曹植赋生命意识中的悲剧感 |
2.2.1 多重的悲剧冲突 |
2.2.2 矛盾的悲剧性格 |
2.2.3 普遍的悲剧命运 |
2.3 曹植消解忧愁的方式 |
2.3.1 以酒解忧 |
2.3.2 以游仙、远游解忧 |
2.3.3 以自我观照他人 |
第三章 曹植赋生命意识原因探究 |
3.1 曹植的生命体验与忧生之嗟 |
3.1.1 少年时期生年不永、功业未成的悲叹 |
3.1.2 黄初年间恐祸激愤之愁 |
3.1.3 太和时期重燃斗志、含恨而终 |
3.2 儒道并存的生死观 |
3.2.1 儒道生死观的特点 |
3.2.2 儒道生死观对曹植的影响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附录B 曹植赋篇目 |
(8)唐传奇与唐代文风(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唐代小说作家作品个案研究成就显着 |
二、唐传奇综合研究成果颇丰 |
三、唐传奇与唐代文风之互动研究颇为不足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一章 传奇初兴与文风生成的背景(618~779年) |
第一节 三教并重与佛道之争 |
一、儒道佛三教并重 |
二、佛道联儒与佛道之争 |
三、宗教及其对传奇之影响 |
第二节 “唐初八史”及其影响 |
一、“唐初八史”与重史风气 |
二、历史叙事及其影响 |
三、唐传奇乃杂传体之演变 |
第三节 科举及其对文风与传奇之影响 |
一、科举之考试文体及其影响 |
二、以诗赋行卷和干谒及其对文学的影响 |
三、科举士子的交往及其对传奇的影响 |
第四节 社会对辞章的排斥 |
一、帝王、史家及诗人对辞章的排斥 |
二、古文运动先驱对辞章的排斥 |
三、辞章之遭排斥的原因及影响 |
第五节 开朗进取的士人心态 |
一、以谐谑显文才的心态 |
二、关注功业民生的心态 |
第二章 初期传奇与诗文的风尚之异(618~779年) |
第一节 思想和内容层面差异 |
一、诗文之重儒家功业与传奇之好佛道爱情 |
二、传奇关乎审美与诗文关乎功利 |
三、传奇人物卑俗与诗文人物清贵 |
四、诗文事经与传奇事诞 |
五、诗文之实与传奇之虚 |
六、诗文文体之尊与传奇文体之卑 |
第二节 艺术和形式层面差异 |
一、叙事文与唐传奇之叙事时空差异 |
二、叙事文之全知视角与唐传奇之限知视角 |
三、碑文与传奇的结构及情节之异 |
四、叙事文之概述与唐传奇之详述 |
五、语言之骈散及雅俗差异 |
第三章 初期传奇与诗文文风之互动(618~779年) |
第一节 内容之互渗 |
一、传奇之佛道奇闻渗入诗文 |
二、诗文之儒家思想渗入传奇 |
三、诗文之夸耀盛世与传奇之博物颂盛 |
四、诗文之拒语神怪与传奇之现实关怀 |
五、诗文抒情性向传奇的渗透 |
第二节 写法之互用 |
一、叙事文之好采传闻与唐传奇之踵事增华 |
二、传奇结构及笔法渗入叙事文 |
三、叙事文文体规范与唐传奇文体独立 |
四、传奇借用诗文自述手法 |
第三节 语言之互动 |
一、诗文崇尚文采与传奇表现辞章 |
二、叙事古文语言与传奇散体叙事语言趋同 |
三、俗文对张鷟《游仙窟》的渗透 |
第四章 传奇鼎盛与文风生成的背景(780~827年) |
第一节 政治背景 |
一、藩镇割据 |
二、宦官专权(初始期) |
三、永贞革新 |
第二节 思想背景 |
一、政治文学上儒家占主导 |
二、社会生活上受佛教影响 |
三、个人生活上受道教影响 |
第三节 科举变化及其对文风与传奇之影响 |
一、科举竞争渐趋激烈 |
二、策试文体变革与文体文风变革 |
三、始以文行卷 |
四、文人交往之频繁与诗文传奇之繁荣 |
第四节 艳情诗与爱情传奇兴起的生活背景 |
一、进士放荡及其原因 |
二、娼妓的出现与艳诗及爱情传奇的兴起 |
第五节 以进取为主的心态背景 |
一、占据主流的干世心态 |
二、潜滋暗长的消退心态 |
第五章 盛期传奇与诗文的风尚之异(780~827年) |
第一节 思想和内容层面差异 |
一、诗文之重儒道民病与传奇之叙神怪艳情 |
二、诗文实用而慎笔与传奇娱心而戏笔 |
三、诗文对象下移但高于传奇 |
四、诗文事要与传奇事闲 |
五、诗文之实与传奇之虚 |
六、小说渐尊但不及诗文 |
第二节 艺术和形式层面差异 |
一、叙事文与唐传奇之叙事时空差异 |
二、叙事文之全知叙事与唐传奇之限知叙事 |
三、诗文之概述与传奇之详述 |
四、语言特征差异与功能差异 |
第六章 盛期传奇与诗文文风之互动(780~827年) |
第一节 思想内容互动 |
一、文学思想向传奇的渗透 |
二、传奇“作意好奇”向文风的渗透 |
三、艳情传奇与艳情诗文之互动 |
四、传记之传主地位下移与传奇趋同 |
第二节 叙事艺术互动 |
一、叙事诗文笔法的传奇化 |
二、叙事文风对传奇兴盛的催化 |
第三节 语言互动 |
一、散体叙事语言上传奇与古文之互动 |
二、辞章与传奇互动更显明 |
三、传奇“文备众体”对诗文之启迪 |
第七章 传奇中兴与文风生成的背景(828~879年) |
第一节 政治背景 |
一、宦官专权(嚣张期) |
二、牛李党争 |
第二节 思想文化背景 |
一、道家为主与佛教毁而复兴 |
二、始以传奇行卷或求宠 |
第三节 以避世为基调的多种心态 |
一、对仙境的向往与无望 |
二、对命运的关注与无奈 |
三、生活重负下异化心态 |
四、愤激不平心态 |
五、对往日的回忆 |
第八章 中期传奇与诗文的风尚之异(828~879年) |
第一节 思想内容层面差异 |
一、诗文雅正与传奇诞妄 |
二、叙事文人物尊贵与唐传奇对象卑俗 |
三、诗文抒情化或功利化与传奇娱乐化及趣味化 |
四、诗文重意理与传奇重意趣 |
第二节 艺术形式层面差异加剧 |
一、时空差异加剧在于传奇始用倒叙 |
二、视角差异加剧在于传奇更多限知叙事 |
三、结构差异加剧在于传奇结构更复杂 |
四、诗文叙事尚简与传奇叙事繁复 |
五、传奇标榜虚构与诗文崇尚实录 |
六、传奇情节曲折与诗文情节简约 |
七、语言的文质、繁简及雅俗之别 |
第九章 中期传奇与诗文文风之互动(828~879年) |
第一节 诗文与传奇思想上的一致 |
一、隐逸诗文与隐逸传奇的一致 |
二、诗文人情化和反佛道对传奇的渗透 |
三、诗文之人生感悟对传奇的渗透 |
第二节 淫艳诗风遭叱与爱情传奇衰退 |
一、淫艳诗风遭叱 |
二、爱情传奇衰落 |
第三节 诗文干预政治对传奇的影响 |
一、诗文之忠李唐与传奇之“警当世” |
二、党争诗文与党争传奇配合 |
第四节 诗文抒情性对传奇的渗透 |
一、诗文的情绪化向传奇渗透 |
二、传奇之写怀才不遇 |
三、《纂异记》与政治抒情诗及咏史诗 |
第五节 诗文与传奇叙事艺术的一致 |
一、文学衰落及转变与传奇文衰落及转变 |
二、旨意隐晦之诗文与影射或寄寓之传奇 |
三、变文对传奇叙事的影响 |
第六节 辞章因素向传奇的渗透 |
一、传奇语言的诗化 |
二、传奇语言的骈化 |
第十章 传奇衰落与文风生成的背景(880~965年) |
第一节 晚期政治背景 |
一、吏治腐败 |
二、唐末民变 |
三、宦官专权(覆灭期) |
四、藩镇灭唐 |
五、五代十国 |
第二节 科举为势要把持而无需行卷 |
一、朝官把持科举 |
二、宦官把持科举 |
三、藩镇把持科举 |
第三节 在小说观念上传奇向笔记小说回归 |
一、从《国史补序》看小说观念之转变 |
二、从《唐阙史序》看小说观念之转变 |
三、从《北户录序》看小说观念之转变 |
第四节 士人心态 |
一、愤世与讽刺 |
二、怀疑到越轨 |
三、无奈的心态 |
四、关注点改变 |
第五节 唐传奇衰落的原因 |
一、传奇衰落与创作动机之转变 |
二、传奇衰落与文学事业之衰落 |
第十一章 晚期传奇与诗文的风尚之异(880~965年) |
第一节 思想内容层面差异 |
一、文风重儒教与传奇重佛道 |
二、传奇之神怪艳情与诗文之现实题材 |
三、文风之实与传奇之虚 |
四、诗文重劝惩与传奇重娱乐 |
第二节 艺术形式差异 |
一、叙事文与唐传奇之叙事时空差异 |
二、唐传奇之限知叙事与叙事文之全知叙事 |
三、叙事文与唐传奇之情节、结构差异 |
四、叙事文之叙事简略与唐传奇之叙事精详 |
五、语言骈散、繁简及雅俗之别 |
第十二章 晚期传奇与诗文文风之趋同(880~965年) |
第一节 晚期传奇与诗文之现实性 |
一、晚期传奇与诗文之重纪实 |
二、晚期传奇与诗文之写大事 |
第二节 晚期传奇与诗文之重劝惩 |
一、诗文之重劝惩 |
二、传奇之重劝惩 |
第三节 小品文与《潇湘录》、《大唐奇事记》 |
一、小品文 |
二、《潇湘录》和《大唐奇事记》 |
第四节 诗文之叛逆与传奇之越轨 |
一、诗文之叛逆 |
二、传奇之越轨 |
第五节 隐逸诗文与神仙传奇 |
一、隐逸诗文 |
二、神仙传奇 |
第六节 诗对传奇的影响 |
一、诗篇为传奇之成分 |
二、诗意为传奇之本事 |
第七节 骈体文风对传奇的影响 |
一、传奇语言的骈化 |
二、小说集序的骈化 |
三、传奇中骈体文献的保留 |
第十三章 各期传奇特点及互动特征(618~965年) |
第一节 初期传奇特点及互动特征 |
一、初期传奇作品 |
二、向人间内容和历史叙事过渡的传奇 |
三、诗文重儒史与传奇好异闻互渗 |
第二节 盛期传奇特点及互动特征 |
一、单篇传奇文的兴盛 |
二、传奇之显明的人间内容及历史叙事 |
三、尚荡尚怪及写实叙事文风与单篇传奇文兴盛 |
第三节 中期传奇特点及互动特征 |
一、传奇集的兴盛 |
二、中期文风之转变与传奇集之兴起 |
第四节 晚期传奇特点及互动特征 |
一、晚期传奇作品 |
二、强调真实议论之文风与传奇的衰落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唐传奇创作年表和文本图表 |
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
后记 |
(10)曹植文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绪论 |
第一节 曹植作品集的流传 |
第二节 曹植研究现状综述 |
第三节 本论文主要创新点 |
第一章 曹植所处的历史文化环境 |
第一节 多元的政治中心 |
第二节 多元化的学术 |
第三节 文人出路的多元化 |
第二章 争嫡问题的再探讨 |
第一节 曹操的犹豫与抉择 |
第二节 曹丕的性格与行为 |
第三节 曹植的才气与退让 |
第四节 黄初年间两次获罪事由探隐 |
第三章 曹植的学术渊源 |
第一节 博览典籍多方吸收 |
第二节 曹植与《韩诗》 |
第三节 曹植与荆州学 |
第四章 文学继承 |
第一节 对《诗经》的文学继承 |
第二节 对《楚辞》的文学继承 |
第三节 对汉赋的文学接受 |
第四节 对乐府的接受 |
第五节 对古诗的继承 |
第五章 建安文学的流变与曹植的地位 |
第一节 建安文学的分期 |
第二节 建安文学的先驱:张衡与蔡邕 |
第三节 建安文学前期的承中之变 |
第四节 八音合奏谱成邺下乐章 |
第五节 集建安之大成,启正始之先声 |
第六章 曹植创作的阶段性 |
第一节 建安阶段 |
第二节 黄初阶段 |
第三节 太和阶段 |
第七章 曹植辞赋论 |
第一节 “少而好赋” |
第二节 题材多样,内容丰富 |
第三节 体式多样,技巧高超 |
第四节 情志慷慨,雅俗共赏 |
第八章 曹植诗歌论 |
第一节 博取深思,蚌病成珠 |
第二节 成就卓越的乐府诗 |
第三节 体被文质的五言诗 |
第四节 典雅温润的四言诗 |
第五节 曹植诗歌的题材分类研究 |
第九章 曹植散文论 |
第一节 辞清而志显的章表 |
第二节 文约义雅的颂赞 |
第三节 内容丰富深刻形式多姿多彩的序 |
第四节 意气俊爽的书 通达圆融的论说 |
第五节 文润义雅的铭辞清情哀的诔 |
第六节 辞华情至的哀辞及其他 |
第十章 曹植文学创作的俗化倾向 |
第一节 礼教松弛,个性张扬 |
第二节 建安作家重视俗文学创作 |
第三节 曹植文学创作的俗化倾向 |
第十一章 曹植与建安风骨 |
第一节 建安风骨的形成原因 |
第二节 曹植的文学创作与建安风骨 |
第十二章 曹植对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影响 |
第一节 由建安文学殿军到“文章之圣” |
第二节 在文体方面的影响 |
第三节 在创作技巧方面的影响 |
第四节 具体作品在魏晋南北朝的反响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后记 |
四、陈有才前后期抒情诗创作比较论(论文参考文献)
- [1]曹植乐府诗研究[D]. 朱玉兰. 湘潭大学, 2020(02)
- [2]苏舜钦家世生平与文学研究[D]. 韩少春. 陕西师范大学, 2020
- [3]北周文学研究[D]. 高赟.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20(11)
- [4]田纳西·威廉斯戏剧在中国的接受和影响(1963-2018)[D]. 高鲜花. 山西师范大学, 2019(06)
- [5]突破与推进:1980年代以来的延安文艺研究史[D]. 吴国彬. 陕西师范大学, 2018(11)
- [6]“国家文化秩序”与晋域女性创作现象研究(1950-1970)[D]. 范冬壮. 山西大学, 2018(04)
- [7]论曹植辞赋的生命意识[D]. 殷思懿. 长沙理工大学, 2018(06)
- [8]唐传奇与唐代文风[D]. 陈际斌. 武汉大学, 2013(12)
- [9]2009年新诗研究论文索引[J]. 庞冬,于晓磊,黄琪,李俏云,刘祎,闫文. 中国诗歌研究动态, 2011(01)
- [10]曹植文学研究[D]. 邢培顺. 山东师范大学, 2010(06)
标签:苏舜钦论文; 炎黄文化论文; 文学论文; 延安时期论文; 热铁皮屋顶上的猫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