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活性炭固载氯化铁催化合成柠檬酸三丁酯(论文文献综述)
何林,杜广芬,高敬芝,王绪根,王卫,代斌[1](2013)在《活性炭负载固体酸催化合成柠檬酸三丁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制备了11种活性炭负载的固体酸催化剂,对这类负载型催化剂催化柠檬酸与正丁醇酯化合成柠檬酸三丁酯的反应进行了考察,筛选出了几种高活性固体酸催化剂。进一步以负载型固体酸NaHSO4/C为催化剂,考察了催化剂用量、反应时间、醇酸物质的量比和反应温度等因素对酯化反应的影响,得出了最佳反应条件:催化剂用量5 mol%,酸醇摩尔比4.5∶1,反应温度为140℃,反应时间为3.0 h,酯化率可达到98%以上。最后对催化剂的分离、回收、循环使用以及再生方法进行了研究,催化剂使用5次仍可保持较高的催化活性,通过喷洒补加NaHSO4,即可使催化剂恢复催化活性,实现再生。
崔小明[2](2013)在《我国柠檬酸三丁酯合成催化剂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柠檬酸三丁酯是一种重要的绿色增塑剂,具有广泛的用途。综述了近几年我国柠檬酸三丁酯合成催化剂的研究开发新进展,提出了今后的研究发展方向。
周扬志,何伟,佘鹏伟,仲蕙,郭凯[3](2012)在《柠檬酸酯的催化工艺》文中研究指明选用催化剂H2SO4、对甲苯磺酸(PTSA)和NaHSO4进行柠檬酸三丁酯合成的催化工艺研究,并用活性炭对催化剂进行固载,研究固载后对均相和非均相体系的影响,固载催化剂集酸的高效和活性炭的脱色于一身。综合成品酸值、色度和纯度等指标,优选出C-H2SO4,高效且环保。研究该催化剂合成乙酰柠檬酸三丁酯的一体化工艺,实现了无需精制柠檬酸三丁酯,直接从柠檬酸出发制备乙酰柠檬酸三丁酯,简化了生产工艺和成本且环保。
任小宁[4](2011)在《几种固体酸催化剂催化合成柠檬酸酯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合成且表征了几种固体超强酸催化剂,并主要对柠檬酸三辛酯催化效果进行了研究。利用蒙脱土(MMT)、坡缕石(PGS)为载体,通过离子交换法制备了铁、铝柱撑粘土,再经H2SO4或(NH4)2SO4改性,制备了插层型粘土固体超强酸(NH4)2SO4/Al-MMT、(NH4)2SO4/Al-PGS、SO42-/Al-MMT、SO42-/Fe-MMT及SO42-/Fe-PGS,测试了它们对合成柠檬酸三辛酯的催化活性。其中SO42-/Fe-MMT催化活性最高,酯化率达到97%,重复使用5次后酯化率仍可达87%以上。该类型催化剂的优点在于易于分离回收,催化性能高,并且对环境污染小。因此,是一种良好的固体酸催化剂。采用水热法,以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为模板剂合成了介孔分子筛TiO2(Ti-TMS),经H2SO4浸渍得到固体超强酸(SO42-/Ti-TMS)。研究该催化剂对柠檬酸三辛酯的催化行为,实验表明,当n(柠檬酸):n(正辛醇)=1:4,催化剂0.2 g,在170℃条件下反应5 h,酯化率可达97.6%;催化剂重复使用5次后,仍能保持较高的催化活性,该催化剂有很好的重复利用性。将该催化剂用于催化合成柠檬酸三丁酯,优化后酯化率达94.4%。尝试制备了介孔硅铝,并用硫酸浸渍得到固体酸催化剂,考察了其对柠檬酸三辛酯的催化试验效果。采用共聚法制备了聚羟基铁铝复合柱撑粘土,并用硫酸负载得到聚羟基铁铝复合柱撑粘土固体超强酸催化剂(SO42-/Fe/Al-MMT)。研究其对柠檬酸三辛酯的催化性能。该催化剂催化柠檬酸三辛酯的最佳条件为:反应温度160℃,n(柠檬酸):n(正辛醇),催化剂用量为柠檬酸质量的10%,反应5 h,柠檬酸三辛酯的产率达到96.6%。
杨红芹[5](2010)在《负载型硫酸锆催化合成柠檬酸三丁酯》文中认为增塑剂是世界产量和消费量最大的塑料助剂之一,其中邻苯二甲酸酯类用途最广、用量最大,占据市场份额的绝大多数。但国外研究多质疑邻苯二甲酸酯类增塑剂的安全性。因此,柠檬酸三丁酯作为无毒增塑剂之一,受到人们关注。目前,传统的合成柠檬酸三丁酯的方法存在弊端,且不符合环境的要求,寻找一种环境友好的酯化催化剂尤为重要。硫酸锆用于合成直链脂肪酸酯的报道为合成柠檬酸三丁酯开辟了新的思路。本文采用直接浸渍法,以γ-Al2O3、HZSM-5、HY、HMS和MCM-41为载体制备了负载型硫酸锆催化剂,采用X射线衍射、紫外可见漫反射、扫描电镜、透射电镜、热重和吡啶-红外对所得催化剂进行表征。将负载型硫酸锆用于催化合成柠檬酸三丁酯的反应,研究了载体种类、硫酸锆负载量、焙烧温度等对催化剂催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以HMS和MCM-41为载体制备的催化剂能够充分提高硫酸锆的利用率,在优化的反应条件下,以180℃焙烧的40 wt%Zr(SO4)2·4H2O/HMS为催化剂,酯化率和柠檬酸三丁酯的收率分别达到92.8%和92.3%。研究了40 wt%Zr(SO4)2·4H2O/HMS催化合成柠檬酸三丁酯的重复使用性能。采用氯甲烷等溶剂洗涤已用催化剂未能恢复其原有活性。采用吡啶红外、热重和电感耦合等离子发射仪分析催化剂使用前后的变化。结果表明,催化剂被产物严重吸附,导致覆盖部分活性中心;柠檬酸对锆离子的强络合作用使得催化剂中锆流失严重,导致丧失部分活性中心。
章慧芳,蔡新安,李艳萍[6](2009)在《硫酸氢钾催化合成柠檬酸三丁酯》文中研究说明采用硫酸氢钾作催化剂,对柠檬酸与正丁醇间的酯化反应进行了研究。考察了催化剂用量和醇酸摩尔比对柠檬酸三丁酯酯化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以0.02 mol柠檬酸为基准,醇酸摩尔比7∶1,催化剂的用量1.5%(质量百分比),反应时间2 h,酯化率可达94.54%。
王勇刚[7](2009)在《无毒增塑剂柠檬酸酯的催化合成研究》文中指出本论文合成并表征了两种类型的六种固体酸催化剂,探讨了它们在合成柠檬酸酯反应中的催化性能。论文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用低浓度的硫酸处理坡缕石(PGS)和纤维状Al2O3,分别制得了SO42-/PGS、SO42-/Al2O3型固体酸催化剂,以柠檬酸三辛酯的合成为探针反应,测试了其催化性能,结果表明上述固体酸均具有较好的催化活性,酯化率可达到92%以上。设计并制备了以蒙脱土(MMT)、坡缕石(PGS)为载体,分别将羟基铁和羟基铝的聚合离子通过离子交换的方法进行插层,再用SO42-改性,制备了插层型粘土固体超强酸(SO42-/Fe-PGS、SO42-/Fe-MMT、SO42-/Al-PGS),测试了其对合成柠檬酸三辛酯的催化活性,酯化率均在90%以上,其中SO42-/Al-PGS催化活性最高,酯化率达到99%。上述类型催化剂的优点在于原料廉价、制备方法简单、催化性能高、并且对环境污染小,但缺点在于重复利用不足,重复利用6次后,SO42-/Al-PGS的酯化率为87%,其它催化剂的酯化率都降为75%左右。以苯酚和甲醛为原料制备酚醛树脂,再将其磺化,制备了磺化酚醛树脂,将其应用于柠檬酸三丁酯和柠檬酸三辛酯的催化合成中,考察了催化剂用量,酸醇摩尔比,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等因素对酯化率的影响,在最佳条件下,柠檬酸三丁酯的产率为99%,柠檬酸三辛酯的产率为97%。这种高分子强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除了有较高的催化活性,还具有制备简单、热稳定性好、无环境污染等优点。
金栋[8](2009)在《绿色增塑剂柠檬酸三丁酯的生产和应用》文中研究表明介绍了柠檬酸三丁酯的生产方法及用途,对合成柠檬酸三丁酯的各种催化体系进行了综述,提出了今后的发展前景。
崔小明[9](2009)在《绿色增塑剂柠檬酸三丁酯的生产技术进展》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塑料工业的迅速发展,聚氯乙烯(PVC)作为塑料工业的主要产品之一,其应用领域越来越广泛。聚氯乙烯,尤其是软制品,在加工过程中需要使用大量的增塑剂,目前使用的增塑剂主要是邻苯二甲酸酯类产品。但是由于存
游沛清,文瑞明,俞善信[10](2009)在《固体酸催化合成柠檬酸三丁酯的研究进展》文中提出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合成柠檬酸三丁酯用固体酸催化剂种类、工艺及研究现状,为进一步开发高效、无污染、无腐蚀的柠檬酸三丁酯合成催化剂提供参考。
二、活性炭固载氯化铁催化合成柠檬酸三丁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活性炭固载氯化铁催化合成柠檬酸三丁酯(论文提纲范文)
(1)活性炭负载固体酸催化合成柠檬酸三丁酯(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 |
1.1 仪器与试剂 |
1.2 催化剂的制备 |
1.3 实验方法 |
2 结果与讨论 |
2.1 柠檬酸三丁酯的表征 |
2.2 活性炭负载催化剂的活性筛选 |
2.3 催化剂用量对反应的影响 |
2.4 醇酸摩尔比对酯化率的影响 |
2.5 反应温度的影响 |
2.6 反应时间对酯化率的影响 |
2.7 催化剂循环使用实验 |
(2)我国柠檬酸三丁酯合成催化剂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固体酸催化剂 |
2 介孔分子筛催化剂 |
3 杂多酸催化剂 |
4 离子液体催化剂 |
5 树脂催化剂 |
6 无机盐催化剂 |
7 有机酸催化剂 |
8 其他催化剂 |
9 结束语 |
(3)柠檬酸酯的催化工艺(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 |
1.1 主要原料与仪器 |
1.2 固载催化剂制备 |
1.3 柠檬酸三丁酯成品制备 |
1.4 乙酰柠檬酸三丁酯成品制备 |
2 结果与讨论 |
2.1 催化剂用量 |
2.2 反应时间 |
2.3 柠檬酸三丁酯酸值 |
2.4 柠檬酸三丁酯色度值 |
2.5 C-H2SO4催化合成乙酰柠檬酸三丁酯 |
3 结 论 |
(4)几种固体酸催化剂催化合成柠檬酸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文献综述 |
引言 |
1.1 增塑剂(DEHP)概述 |
1.1.1 增塑剂的作用与发展 |
1.1.2 传统增塑剂的毒性及增塑剂种类 |
1.1.3 常见的无毒增塑剂 |
1.2 柠檬酸酯类增塑剂的研究概况 |
1.2.1 研究进展 |
1.2.2 合成柠檬酸酯类催化剂的研究 |
1.2.2.1 无机盐类催化剂 |
1.2.2.2 酸类催化剂 |
1.2.2.3 其他催化剂 |
1.3 本文思路及方案计划 |
1.3.1 本文思路 |
1.3.2 方案设计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固体超强酸SO_4~(2-)/Fe-MMT催化合成柠檬酸三辛酯 |
前言 |
2.1 实验 |
2.1.1 试剂与仪器 |
2.1.2 催化剂的制备 |
2.1.3 柠檬酸三辛酯的合成 |
2.1.4 酯化率的测定 |
2.2 结果与讨论 |
2.2.1 催化剂的红外光谱(FT-IR) |
2.2.2 催化剂的X-射线粉末衍射(XRD) |
2.2.3 催化剂的热重(TG) |
2.2.4 催化剂的扫描电镜(SEM) |
2.2.5 不同催化剂对酯化反应的影响 |
2.2.6 催化剂用量对酯化反应的影响 |
2.2.7 酸醇摩尔比对酯化反应的影响 |
2.2.8 反应温度对酯化反应的影响 |
2.2.9 反应时间对酯化反应的影响 |
2.2.10 催化剂重复使用性能 |
2.2.11 柠檬酸三辛酯红外光谱(FT-IR) |
2.2.12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介孔TiO_2固体超强酸的制备及对柠檬酸酯的催化合成 |
前言 |
3.1 固体超强酸催化剂SO_4~(2-)/Ti-TMS合成柠檬酸三辛酯 |
3.1.1 实验部分 |
3.1.1.1 试剂与仪器 |
3.1.1.2 催化剂的制备 |
3.1.1.3 柠檬酸三辛酯的合成 |
3.1.2 结果与讨论 |
3.1.2.1 催化剂的红外光谱(FT-IR) |
3.1.2.2 催化剂的X-粉末衍射光谱(XRD) |
3.1.2.3 催化剂的扫描电镜(SEM) |
3.1.2.4 催化剂的比表面积与孔径(BET) |
3.1.2.5 比较催化剂Ti-TMS与SO42-/Ti-TMS对柠檬酸三辛酯酯化反应的影响 |
3.1.2.6 催化剂用量对酯化反应的影响 |
3.1.2.7 反应温度对酯化反应的影响 |
3.1.2.8 酸醇摩尔比对酯化反应的影响 |
3.1.2.9 反应时间对酯化反应的影响 |
3.1.2.10 催化剂重复使用性能 |
3.1.2.11 结论 |
3.2 介孔TiO_2 固体超强酸合成柠檬酸三丁酯的研究 |
3.2.1 实验部分 |
3.2.1.1 试剂与仪器 |
3.2.1.2 催化剂的制备 |
3.2.1.3 柠檬酸三丁酯的合成 |
3.2.2 结果与讨论 |
3.2.2.1 催化剂用量对酯化反应的影响 |
3.2.2.2 摩尔酸醇比对酯化反应的影响 |
3.2.2.3 反应温度对酯化反应的影响 |
3.2.2.4 反应时间对酯化反应的影响 |
3.2.2.5 催化剂重复使用性能 |
3.2.2.6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SO_4~(2-)/A1_2O_3-SiO_2催化合成柠檬酸三辛酯 |
前言 |
4.1 实验部分 |
4.1.1 试剂与仪器 |
4.1.2 催化剂SO_4~(2-)/A1_2O_3-SiO_2 的制备 |
4.1.3 柠檬酸三辛酯的合成 |
4.2 结果与讨论 |
4.2.1 催化剂的红外光谱(FT-IR) |
4.2.2 催化剂用量对酯化反应的影响 |
4.2.3 酸醇摩尔比对酯化反应的影响 |
4.2.4 反应温度对酯化反应的影响 |
4.2.5 反应时间对酯化反应的影响 |
4.2.6 催化剂重复使用性能 |
4.2.7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SO_4~(2-)/Fe/Al-MMT催化合成柠檬酸三辛酯 |
前言 |
5.1 实验部分 |
5.1.1 试剂与仪器 |
5.1.2 催化剂的制备 |
5.1.3 柠檬酸三辛酯的合成 |
5.2 结果与讨论 |
5.2.1 催化剂的红外光谱(FT-IR) |
5.2.2 催化剂的X-射线粉末衍射光谱(XRD) |
5.2.3 催化剂的扫描电镜(SEM) |
5.2.4 催化剂用量对酯化反应的影响 |
5.2.5 酸醇摩尔比对酯化反应的影响 |
5.2.6 反应温度对酯化反应的影响 |
5.2.7 反应时间对酯化反应的影响 |
5.2.8 催化剂重复使用性能 |
5.2.9 结论 |
参考文献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5)负载型硫酸锆催化合成柠檬酸三丁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文献综述 |
1.1 柠檬酸三丁酯性质 |
1.2 柠檬酸三丁酯应用 |
1.3 柠檬酸三丁酯的生产 |
1.4 合成柠檬酸三丁酯的催化剂 |
1.4.1 有机磺酸 |
1.4.2 氯化物 |
1.4.3 稀土化合物 |
1.4.4 硫酸盐 |
1.4.5 固体超强酸 |
1.4.6 杂多酸 |
1.4.7 分子筛 |
1.4.8 离子液体 |
1.5 硫酸锆在多相催化反应中的应用 |
1.5.1 硫酸锆催化酯化反应 |
1.5.2 硫酸锆催化其它反应 |
1.5.3 课题选择 |
2 实验部分 |
2.1 实验试剂 |
2.2 催化剂制备 |
2.3 催化剂表征 |
2.4 酯化反应 |
2.5 产品分析方法 |
3 结果与讨论 |
3.1 前言 |
3.2 不同添加物对合成柠檬酸三丁酯的影响 |
3.3 负载型硫酸锆对合成柠檬酸三丁酯的影响 |
3.3.1 负载型硫酸锆的XRD表征 |
3.3.2 负载型硫酸锆的UV-vis表征 |
3.3.3 负载型硫酸锆的SEM表征 |
3.3.4 负载型硫酸锆的TEM表征 |
3.3.5 负载型硫酸锆的NH_3-TPD表征 |
3.3.6 负载型硫酸锆催化合成柠檬酸三丁酯的性能 |
3.4 负载量对合成柠檬酸三丁酯的影响 |
3.4.1 硫酸锆负载量对合成柠檬酸三丁酯的影响 |
3.4.2 硫酸锆在不同载体上的负载规律 |
3.4.3 硫酸锆在不同载体上的热稳定性 |
3.5 焙烧温度对合成柠檬酸三丁酯的影响 |
3.6 催化剂用量的影响 |
3.7 催化剂重复使用性能 |
3.8 催化剂失活原因探讨 |
3.9 酯化反应机理 |
3.10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6)硫酸氢钾催化合成柠檬酸三丁酯(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
1 实验部分 |
1.1 仪器与试剂 |
1.2 TBC 的合成 |
1.3 合成原理 |
1.4 酯化率的测定 |
2 结果与讨论 |
2.1 醇酸摩尔比对柠檬酸酯化率的影响 |
2.2 催化剂的用量对柠檬酸酸三丁酯合成的影响 |
2.3 最佳条件的确定 |
2.4 对产品做定性分析 |
2.5 产品含量分析 |
3 结 论 |
(7)无毒增塑剂柠檬酸酯的催化合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塑料增塑剂(DEHP)现状 |
1.1.1 国内外增塑剂(DEHP)的生产和应用 |
1.1.2 增塑剂的毒性 |
1.1.3 常见的无毒增塑剂 |
1.2 柠檬酸酯类增塑剂的研究 |
1.2.1 研究现状 |
1.2.2 合成柠檬酸酯用催化剂 |
1.3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方案设计 |
1.3.1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 |
1.3.2 本课题研究思路与方案设计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SO_4~(2-)改性固体超强酸催化剂催化合成柠檬酸三辛酯 |
2.1 SO_4~(2-)/PGS 固体酸催化合成柠檬酸三辛酯 |
2.1.1 实验部分 |
2.1.2 结果与讨论 |
2.1.3 结论 |
2.2 纤维状SO_4~(2-)/Al_2O_3固体酸催化合成柠檬酸三辛酯 |
2.2.1 实验部分 |
2.2.2 结果与讨论 |
2.2.3 结论 |
2.3 本章总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天然粘土负载固体超强酸催化合成柠檬酸酯 |
3.1 SO_4~(2-)/Fe-PGS 固体酸催化合成柠檬酸三辛酯 |
3.1.1 实验部分 |
3.1.2 结果与讨论 |
3.1.3 结论 |
3.2 SO_4~(2-)/Fe-MMT 固体酸催化合成柠檬酸三辛酯 |
3.2.1 实验部分 |
3.2.2 结果与讨论 |
3.2.3 结论 |
3.3 SO_4~(2-)/Al-GPS固体酸催化合成柠檬酸三辛酯的研究 |
3.3.1 实验部分 |
3.3.2 催化剂的表征 |
3.3.3 结果讨论 |
3.3.4 结论 |
3.4 SO_4~(2-)/Al-GPS固体酸催化合成柠檬酸三丁酯的研究 |
3.4.1 实验部分 |
3.4.2 结果与讨论 |
3.4.3 结论 |
3.5 本章总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树脂催化剂催化合成柠檬酸酯 |
4.1 聚苯乙烯强酸性离子交换树脂催化合成柠檬酸三丁酯 |
4.1.1 实验部分 |
4.1.2 结果与讨论 |
4.1.3 结论 |
4.2 磺化酚醛树脂催化合成柠檬酸三丁酯 |
4.2.1 实验部分 |
4.2.2 结果与讨论 |
4.2.3 结论 |
4.3 磺化酚醛树脂催化合成柠檬酸三辛酯树脂 |
4.3.1 结果讨论 |
4.3.2 结论 |
4.4 本章总结 |
参考文献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与专利 |
致谢 |
(8)绿色增塑剂柠檬酸三丁酯的生产和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柠檬酸三丁酯的性能及用途 |
2 生产技术及其进展 |
2.1 对甲苯磺酸作为催化剂 |
2.2 无机盐作为催化剂 |
2.3 固体超强酸作为催化剂 |
2.4 杂多酸作为催化剂 |
2.5 其他催化方法合成柠檬酸三丁酯 |
3 结束语 |
(9)绿色增塑剂柠檬酸三丁酯的生产技术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对甲苯磺酸作为催化剂 |
2 硫酸氢钠作为催化剂 |
3 无机盐作为催化剂 |
4 固体超强酸作催化剂 |
5 杂多酸催化合成柠檬酸三丁酯 |
6 其他催化剂 |
7 结束语 |
四、活性炭固载氯化铁催化合成柠檬酸三丁酯(论文参考文献)
- [1]活性炭负载固体酸催化合成柠檬酸三丁酯[J]. 何林,杜广芬,高敬芝,王绪根,王卫,代斌. 化学研究与应用, 2013(12)
- [2]我国柠檬酸三丁酯合成催化剂研究进展[J]. 崔小明. 精细与专用化学品, 2013(07)
- [3]柠檬酸酯的催化工艺[J]. 周扬志,何伟,佘鹏伟,仲蕙,郭凯. 工业催化, 2012(02)
- [4]几种固体酸催化剂催化合成柠檬酸酯的研究[D]. 任小宁. 西北师范大学, 2011(01)
- [5]负载型硫酸锆催化合成柠檬酸三丁酯[D]. 杨红芹. 大连理工大学, 2010(09)
- [6]硫酸氢钾催化合成柠檬酸三丁酯[J]. 章慧芳,蔡新安,李艳萍. 景德镇高专学报, 2009(02)
- [7]无毒增塑剂柠檬酸酯的催化合成研究[D]. 王勇刚. 西北师范大学, 2009(06)
- [8]绿色增塑剂柠檬酸三丁酯的生产和应用[J]. 金栋. 化工科技市场, 2009(04)
- [9]绿色增塑剂柠檬酸三丁酯的生产技术进展[J]. 崔小明. 化工文摘, 2009(01)
- [10]固体酸催化合成柠檬酸三丁酯的研究进展[J]. 游沛清,文瑞明,俞善信. 精细石油化工进展, 20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