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沫塑料盒中防止甘露醇结晶的实验观察

泡沫塑料盒中防止甘露醇结晶的实验观察

一、泡沫塑料盒贮存甘露醇预防结晶的试验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袁兴铃[1](2021)在《蓄冷剂和精准温控箱在蓝莓、枸杞、葡萄配送物流中的应用》文中认为本实验以相变潜热、onset温度(起始融化温度)、过冷度为评价指标,采用差式量热扫描仪(DSC)进行测定,通过单因素实验筛选出蓄冷剂的最佳配方,并与冰及市售蓄冷剂进行冷量和控温效果的对比。得到自制蓄冷剂后将其运用于蓝莓、枸杞和葡萄三种浆果的配送物流中,以微环境气调箱为载体进行模拟物流,以泡沫箱和精准温控箱为载体进行模拟配送贮藏,在模拟配送物流期间测定浆果的感官指标、营养指标、生理指标、酶活性的变化及香气成分,通过主成分分析法综合评价筛选得到最佳配送物流方式,得到结果如下:1.蓄冷剂的配方为:5.0%甘露醇、1.0%NaCl、2.0%硼砂、2.5%高吸水性树脂。相较于冰及市售蓄冷剂,自制蓄冷剂冷量最高可达11.44 kJ,且自制蓄冷剂的冷量-时间曲线与冰最为接近,而市售蓄冷剂的冷量显着低于冰及自制蓄冷剂;空箱和实载控温时,自制蓄冷剂所在箱体内最低温度可达-1.42℃,且温度监测期间箱内温度始终低于冰和市售蓄冷剂所在空箱。2.在蓝莓的模拟配送物流实验中,添加了蓄冷剂的处理组由于有冷源的存在因而温度更低,从而使蓝莓的感官状态更佳,营养成分消耗速度更慢。在30 d贮后模拟常温物流3 d时,mMAP(micro-environment modified atomosphere packaging,微环境气调箱)+蓄冷剂组蓝莓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可滴定酸含量、VC含量、花青素含量分别较mMAP组高1.19%、0.04%、6.11 mg·100g-1、6.63mg·100g-1,且呼吸强度、乙烯释放速率及多酚氧化酶(PPO)活性均处于较低水平,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较高。此外,模拟配送中所使用的精准温控箱可使蓝莓模拟配送贮藏环境温度波动更小,同样具有提高果实贮藏品质的作用,并有利于酯类等有利香气成分的释放,且蓄冷剂和精准温控箱二者联用后可有效延长蓝莓配送贮藏期至45 d。模拟配送贮藏60 d后,精准温控箱+蓄冷剂组蓝莓的好果率为79.54%,软果率仅为17.87%,风味指数和果霜覆盖指数均在70%以上,ΔE低于2,L值达27.03,硬度为3.35 kgf,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可滴定酸含量、VC含量、花青素含量分别为10.08%、0.62%、41.49 mg·100g-1、62.51 mg·100g-1。3.在枸杞的模拟配送物流实验中,蓄冷剂与精准温控箱发挥的效果与在蓝莓中的应用效果类似。物流期间mMAP+蓄冷剂组枸杞的色泽变化更小,营养物质消耗速度更慢,且呼吸强度、乙烯释放速率及PPO酶活性均处于较低水平,POD酶活性较高,其中两组枸杞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及可滴定酸含量物流期间变化不大,营养物质的差异主要体现在VC含量和类胡萝卜素含量上,在0+2 d时,mMAP+蓄冷剂组枸杞的VC含量较mMAP组高9.37 mg·100g-1,在0+1 d和20+1 d时,两组枸杞类胡萝卜素含量之间的差异最大,分别为5.77、7.60 mg·g-1。此外,蓄冷剂和精准温控箱二者联用后应用于枸杞模拟配送中可有效延长枸杞配送贮藏期至30 d,并有利于醛类、萜类等有利香气成分的释放。贮藏40 d后,精准温控箱+蓄冷剂组枸杞的腐烂率、霉变率、软果率分别为4.11%、4.50%、5.08%,好果率达85.73%,远高于CK组的55.15%,ΔE低于3,L值达34.12,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可滴定酸含量、VC含量、类胡萝卜素含量分别为14.48%、0.31%、12.58 mg·100g-1、6.10 mg·g-1。4.在葡萄的模拟配送物流实验中,蓄冷剂与精准温控箱发挥的效果与在蓝莓和枸杞中的应用效果类似。物流期间mMAP+蓄冷剂组枸杞的色泽变化更小,硬度更高,营养物质消耗速度更慢,且呼吸强度、乙烯释放速率及PPO酶活性均处于较低水平,POD酶活性较高,在30+3 d时,mMAP+蓄冷剂组葡萄的腐烂率、脱粒率和果梗褐变率分别较mMAP组低10.47%、2.98%、10.00%,而在0+3d和30+3 d时,两组葡萄的好果率分别相差5.94%、12.61%。此外,蓄冷剂和精准温控箱二者联用后应用于葡萄模拟配送中可有效延长葡萄配送贮藏期至45 d,并有利于醛类、萜类、酯类等有利香气成分的释放。贮藏60 d后,精准温控箱+蓄冷剂组葡萄的腐烂率、脱粒率、果梗褐变率分别为10.05%、4.50%、28.33%,好果率达86.63%,高于CK组的70.23%,果皮和果肉硬度分别为4.97、0.89 kgf,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可滴定酸含量、VC含量、果梗叶绿素含量、果肉叶绿素含量分别为14.18%、0.53%、2.74 mg·100g-1、2.68 mg·g-1、1.21 mg·g-1。经主成分分析综合评价后得到不同配送物流条件下三种浆果的品质排序为:mMAP+蓄冷剂组>mMAP组,精准温控箱+蓄冷剂组>精准温控箱组>CK+蓄冷剂组>CK组。

罗青平[2](2019)在《基于蛋白质组学的禽多杀性巴氏杆菌重要免疫原性相关蛋白的发掘及功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禽巴氏杆菌病(Avian pasteurellosis)又称禽霍乱,是由禽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主要侵害鸡、火鸡禽类的一种急性、接触性、败血性传染病。临床上感染的病禽主要表现为急性死亡,死亡率极高。早期使用磺胺类、氯霉素等抗生素预防治疗禽巴氏杆菌病有一定效果。但随着抗生素的长期大量使用,一方面导致禽蛋禽肉等禽产品的药物残留,另一方面导致细菌耐药性增强。预防控制本病的最有效途径和发展趋势是免疫预防。禽多杀性巴氏杆菌(Avian pasteurella,Pm)有15种血清型,用不同血清型的巴氏杆菌制备疫苗免疫,发现各血清型之间并不能提供交叉保护。当前我国使用的禽多杀性巴氏杆菌疫苗是灭活疫苗,最好的商业化灭活疫苗对同源血清型菌株感染的免疫保护率不到80%,保护期短。因此,迫切需要提高灭活疫苗的免疫保护效果和免疫保护期,或者研发新型高效的新疫苗,以满足产业发展的需要。部分学者对某些细菌在限铁和非限铁培养进行比较蛋白质组学的比较分析,发现限铁培养的菌液中有大量的免疫原性蛋白,与非限铁培养的菌液相比呈明显的上调表达。基于这样的发现,我们推测禽巴氏杆菌在限铁培养条件下也可能会产生大量的免疫原性相关蛋白,可挖掘筛选免疫原性强的蛋白制备安全高效的亚单位疫苗,或以此方法培养的细菌制备疫苗也可能比非限铁培养的禽巴氏杆菌制备的疫苗会产生更好更高效的免疫效果。主要的研究内容包括如下:1.禽多杀性巴氏杆菌限铁培养及灭活疫苗研究本研究采用限铁(PMR)或正常培养基(PMN)培养Pm并监测其生长情况,绘制了限铁培养基和正常培养基中Pm的生长曲线。在培养前2小时,两种条件下的Pm生长能力无显着差异。在正常培养基中,Pm在4小时后进入对数生长期,在12小时后达到平台期。但限铁培养基中Pm的对数期和平台期较正常培养基延迟2小时。限铁培养条件Pm生长速度低于正常培养基(P<0.05),说明缺铁条件明显抑制了Pm的生长。研究结果显示限铁培养制备的疫苗免疫保护率明显优于正常培养菌株制备的疫苗,其攻毒保护率达到100%,可有效保护免疫鸡群免受禽巴氏杆菌的感染。但无论是限铁培养制备的灭活疫苗还是正常培养制备的灭活疫苗,一次免疫与二次免疫产生的抗体水平差异不明显,二次免疫鸡群抗体持续期相对较长,限铁培养制备的灭活疫苗免疫保护期大于6个月,显着高于其他灭活疫苗。2.禽多杀性巴氏杆菌免疫原性相关蛋白的发掘本研究模拟动物体内环境,在限铁环境中培养Pm。然后通过蛋白质组学,利用双向电泳和质谱鉴定技术,鉴定出Pm在限铁环境中有262个差异蛋白点,其中99个蛋白质点表达量上升,选取其中的13个显着上调蛋白质点进行质谱鉴定,共有11个检索出蛋白种类,分别代表了4类蛋白质,其中8个为外膜蛋白,1个为天冬氨酸裂解酶,1个为是30S核糖体蛋白,还有1个为假想蛋白。选取3种分泌蛋白进行克隆表达并进行Western Blotting检测免疫原性(外膜蛋白的免疫原性都有大量的报道,本研究不再重复)。将纯化后的分泌蛋白Asp裂解酶(aspA)、假想蛋白H和30S核糖体S6制备成亚单位疫苗,免疫40日龄雏鸡,结果显示免疫28天后抗体水平达到最高,35天后呈下降趋势,Asp裂解酶、假想蛋白H和核糖体蛋白S6亚单位疫苗攻毒保护率分别为80%、66.67%、80%,Asp裂解酶和S6亚单位疫苗免疫效果接近于常规灭活疫苗,而且此外疫苗免疫组免疫部位出现红肿,剖开免疫部位可见白色的油状物,可能是灭活疫苗中含有不能被机体吸收的油佐剂造成的,而亚单位疫苗免疫组没有出现这种状况。因此本研究的亚单位疫苗具有较好的开发前景。3.禽巴氏杆菌aspA基因缺失株的构建及其功能的研究以NCBI数据库中的禽巴氏杆菌标准株Pm70全基因组作为参照对禽巴氏杆菌Asp裂解酶(aspA)基因进行序列比对和分析。根据同源重组技术,首先通过融合PCR的方法将禽巴氏杆菌aspA基因的左右同源臂融合,然后将融合片段和卡那抗性基因盒通过双酶切连接到自杀质粒上,再利用电转的方法将重组自杀质粒转化到Pm中,最后通过抗性筛选及PCR鉴定,成功构建基因缺失株,与野生型亲本株比较结果显示:aspA基因的氨基酸分解代谢作用对禽巴氏杆菌的生长有重要作用;其可以提高禽巴氏杆菌抗酸能力、厌氧生存能力和限铁环境生存能力;然而,aspA基因缺失并没有显着降低禽巴氏杆菌的毒力。

戴家英[3](2019)在《我院病区大输液基数规范化管理的改进建议》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药品的管理直接影响到药品的质量和患者的用药安全,作为临床上使用频率最高的大输液,其基数的管理尤为重要。针对我院在各病区药品质控检查中发现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使大输液基数管理趋向规范化。

杨旸[4](2018)在《生防芽胞杆菌PG12和905第二信使c-di-GMP代谢途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第二信使c-di-GMP广泛存在于细菌中,在细菌运动性、生物膜形成和抗生素产生等诸多生理过程中发挥重要调节功能。芽胞杆菌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能够通过产生抗生物质以抑制病原菌生长、有效定殖于植物体内与病原菌竞争营养和空间等机制保护植物,是一种具有较高应用潜力的生防细菌。解淀粉芽胞杆菌PG12和蜡样芽胞杆菌905是两株生防效果较好的生防芽胞杆菌。为了明确c-di-GMP途径在生防芽胞杆菌中的作用,本研究首次以c-di-GMP为研究对象,利用生物信息学、分子生物学和分析化学等手段研究解淀粉芽胞杆菌和蜡样芽胞杆菌体内的c-di-GMP途径,以及该信号途径对生物防治相关性状的影响。该研究揭示了芽胞杆菌防病的分子机制并且有助于探寻提高生防菌效果稳定性的新途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本研究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解淀粉芽胞杆菌PG12基因组编码蛋白中含有四个c-di-GMP合成相关的GGDEF保守结构域蛋白和两个c-di-GMP降解相关的EAL结构域蛋白,并通过活性位点的分析初步鉴定胞内的c-di-GMP合成酶为YhcK和YtrP,降解酶为YuxH。通过对解淀粉芽胞杆菌PG12中GGDEF结构域蛋白的体外表达,进一步确认了胞内有活性的c-di-GMP合成酶为YhcK和YtrP。本研究还构建c-di-GMP代谢相关基因的敲除突变体菌株、过表达菌株和活性结构域缺失的过表达菌株并利用LC-MS/MS技术检测各菌株胞内c-di-GMP水平,最终确定了 PG12的c-di-GMP合成酶为YhcK和YtrP,降解酶为YuxH。(2)通过对敲除突变体和过表达突变体的运动性进行检测发现,ΔyhcK和ΔytrP的运动性增强,ΔyuxH的运动性减弱;过表达ytrP的菌株运动性减弱,过表达yuxH的菌株运动性增强,这说明在试验条件下,c-di-GMP水平和菌株的运动能力呈负相关。敲除突变体的薄皮型生物膜的形成能力没有区别,过表达ytrP的菌株生物膜形成能力增强,过表达yuxH的菌株生物膜形成能力减弱,将过表达的ytrP的GGDEF结构域缺失或将yuxH的EAL结构域缺失后,过表达菌株生物膜形成能力恢复,说明c-di-GMP途径还影响PG12薄皮型生物膜的形成。敲除突变体ΔytrP和△yuxH的脂肽类抗生素对苹果轮纹病病原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的拮抗能力和野生型没有区别,同样,敲除突变体ΔyhcK、ΔytrP和ΔyuxH的菌体对西瓜食酸菌(Acidovorax citrulli)的拮抗能力和野生型也没有区别。分别使用ytrP和yuxH的过表达菌株对甜瓜细菌性果斑病和苹果轮纹病进行生测实验后发现,过表达菌株对甜瓜果斑病的防治效果和野生型没有区别,但是,过表达yuxH的菌株对苹果轮纹病的防病效果显着降低,因此c-di-GMP途径可能参与解淀粉芽胞杆菌防治苹果轮纹病的生理过程。(3)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蜡样芽胞杆菌905基因组编码蛋白中含有五个GGDEF结构域蛋白、五个GGDEF+EAL结构域蛋白和一个EAL结构域蛋白,并通过活性位点的分析初步鉴定胞内的c-di-GMP合成酶可能有CdgB、CdgA和CdgE,降解酶可能有CdgH和CdgE。通过构建CdgB、CdgA和CdgH的缺失和互补突变体,研究c-di-GMP途径对蜡样芽胞杆菌潜底型生物膜形成能力的影响。结果发现,GGDEF结构域蛋白CdgA和CdgB可以增强905潜底型生物膜的形成,而EAL结构域蛋白CdgH减弱905潜底型生物膜的形成能力,在互补菌株中,生物膜的形成能力部分恢复。因此推测c-di-GMP途径可能参与了 905潜底型生物膜的形成过程。

汤婵娜[5](2017)在《预防甘露醇注射液结晶方法的对比分析》文中指出目的研究对比预防20%甘露醇结晶的不同方法。方法在冬季(2016年1月121日),气温013℃,平均气温7.3℃的条件下,将20%甘露醇120瓶平均分为3组,每组40瓶,分别用以下方式储存:泡沫盒内放丝绵包裹甘露醇全封闭储存(试验1组),泡沫盒全封闭储存(试验2组),暴露于室温储存(对照组),观察甘露醇结晶情况并记录。结果试验1组结晶3瓶,结晶率7.5%;试验2组结晶16瓶,结晶率40%;对照组结晶30瓶,结晶率75%,整体比较及组间两两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泡沫盒内放丝绵包裹甘露醇全封闭储存能更有效预防甘露醇结晶。

王洁[6](2015)在《海带降血压活性成分及其作用机理研究》文中认为高血压是引发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子,可引发心力衰竭、动脉粥样硬化、心肌梗塞等系列慢性疾病,严重地危害着人类的健康及生命安全。目前,常见降压药多为化学合成药物,在发挥降压治疗作用的同时带来一些不良反应。因此,从天然食物中提取毒副作用小、安全性高的降血压功能因子已成为全球研发的热点领域。海带是一种食药两用的大型海生褐藻,自古就作为降血压治疗的民间药物。我国海带年产量位居世界首位,但加工仍处于初级阶段,大量营养组分被废弃,利用率极低。本研究通过可控酶解海带粗蛋白制备具有显着抑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ACE)活性的降血压肽,并对其作用机理开展了初步探究;同时高效回收加工副产物甘露醇及褐藻糖胶,提高了海带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和附加值。研究结果为酶法制备具有降血压功效的海带活性肽及其作用机制研究提供了基础的研究数据,为海带的高值化利用提供了理论指导。首先,采用超声辅助法对甘露醇、褐藻糖胶进行分步提取,并采用响应曲面法优化并确定了提取工艺参数,得出甘露醇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95%乙醇为提取溶剂,液固比52:1(mL/g)、超声时间33 min、超声温度60℃,超声功率300 w,提取两次,最高提取率为16.36%;以0.1 mol/L的盐酸为提取剂,褐藻糖胶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液固比为20:1(mL/g),超声温度49℃,超声时间25 min,超声功率为300 w,提取率达3.18%。分步提取工艺的优化为实现海带综合利用及其降血压肽酶法制备奠定了基础。其次,建立了一种简便有效的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可实现海带酶解液中的KY、GKY、SKTY、AKY、AKYSY、KKFY、FY、KFKY 八种降血压肽的同时定量检测;采用HPLC-ESI-MS/MS方法对该八种降血压小肽进行了结构分析与鉴定;通过ACE抑制活性体外检测,得出八种降血压肽的IC50值依次为5.24μmol/L、7.94 μmol/L、20.63 μmol/L、7.52 μmol/L、2.42 μmol/L、15.33 μmol/L、4.83 μMOL/L;同时检测了不同蛋白酶酶解产物的ACE抑制活性,得出混合酶(碱性蛋白酶、木瓜蛋白酶、胰蛋白酶)酶解产物ACE抑制活性最强,碱性蛋白酶酶解产物次之,木瓜蛋白酶酶解产物最弱。再次,采用响应曲面法依次对混合酶(碱性蛋白酶、木瓜蛋白酶、胰蛋白酶)酶特性及其酶解工艺条件进行优化,得出混合酶酶解海带粗蛋白的最佳酶特性参数为:酶比例1:2:1(木瓜蛋白酶:碱性蛋白酶:胰蛋白酶),pH 8.0,温度60℃;以最佳酶特性参数对海带粗蛋白进行酶解,得出最佳酶解工艺条件为:底物浓度1.7%,酶底比4.4%,酶解时间5.1 h,得到水解产物的ACE活性抑制IC50值为5.64 mg/mL。该优化工艺参数真实值与预测值相对误差小于0.95%,两者拟合度高,具有实际参考价值。最后,采用SYBYL8.1软件中的Surflex-Dock模块将八种海带降压小肽与tACE结晶的3D结构进行计算机分子对接模拟,得到了八个稳定结合构象的等势面图。研究结果表明八种降血压小肽均与tACE之间有较强的多位点结合能力,主要位点为His383、Glu384、Glu411和His387,其结合能由氢键作用力提供,初步探讨了 ACE抑制活性与分子构象之间的关联性。

陈文胜,谭慧嘉,罗建波,贺红梅,马聪,张万里[7](2015)在《2013年化妆品中致病菌检验能力验证计划实施及结果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实施化妆品中致病指标菌检验能力验证,了解国内化妆品检测实验室的致病菌检测能力和水平,识别实验室间存在的差异,帮助实验室发现存在问题并进行相应改进,促进检测能力的持续提高。方法采用包括方案设计、样品制备[本计划共制作了5种样品,包括样品A(无菌样品,仅加入样品基质成份)、样品B(金黄色葡萄球菌)、样品C(铜绿假单胞菌)、样品D(表皮葡萄球菌)、样品E(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铜绿假单胞菌)]、一致性和稳定性试验、结果评价等方法,对全国190家化妆品检测实验室致病菌检验结果进行了评价和分析。结果 190家实验室参加了本次能力验证计划并按要求反馈了检验结果,142家实验室检验结果被评为"满意",占74.7%;48家实验室检验结果被评为"不满意",占25.3%。样品A、B、C、D、E的误判率分别为16.3%、2.11%、8.95%、3.68%、2.63%。结论参加本次致病菌检验能力验证的大部分实验室能够准确检出样品中的致病菌;样品A误判率最高,说明相当一部分实验室的实验环境控制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王娟[8](2014)在《致奶牛乳房炎大肠杆菌快速诊断及药敏试验方法的改进》文中指出奶牛乳房炎是危害奶牛养殖业的重要疾病。乳房炎的病原微生物种类复杂,其中大肠杆菌是主要致病菌之一。目前奶牛乳房炎治疗药物以抗生素为主,但由于抗生素的长期、盲目使用,不仅导致牛奶抗生素残留,而且导致耐药菌株流行,尽早诊断奶牛乳房炎致病菌及其药物敏感性对临床治疗用药有指导性意义。奶牛乳房炎大肠杆菌的诊断有很多类方法,广泛采用的是细菌分离及生化鉴定,具有准确、可靠等优点,但鉴定程序比较繁琐、周期较长,因此寻求快速、准确、简单的大肠杆菌诊断方法是奶牛养殖业急需解决的问题。本研究在大肠杆菌选择培养基MQQ基础上,以刃天青钠作为指示剂,建立了致奶牛乳房炎大肠杆菌快速鉴别诊断及药敏试验方法,能在10小时内对否有大肠杆菌感染及其抗生素敏感性做出明确的诊断,主要研究结果如下:在大肠杆菌选择培养基MQQ基础上,以刃天青钠(RS)为指示剂,对指示剂的浓度、大肠杆菌接种量、培养时间以及选择培养特性等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并以乳房炎相关细菌及其组合模拟奶样,对MQQ-RS的选择培养效果进行了验证,进而对临床奶样的大肠杆菌进行诊断。结果显示:MQQ-RS培养基保持原MQQ培养基的大肠杆菌选择培养效果,仅支持大肠杆菌生长,不支持葡萄球菌和链球菌生长;接种大肠杆菌纯培养或阳性奶样,培养后可根据培养颜色变化进行结果判定,含菌量较高的样品能在接种后4小时获得明确诊断结果,含菌量较低的样品能在接种后10小时作出明确诊断。用MQQ-RS培养法对79份临床奶样进行大肠杆菌选择培养,结果与标准方法的符合率达93.6%。然后,先用标准纸片扩散法测定致奶牛乳房炎大肠杆菌对10种抗生素的药物敏感性,以此作为标准,对MQQ-RS培养法所需的最小抑菌浓度(MIC)进行测定和调整。进而用校正MIC的抗生素浓度,用MQQ-RS培养法对23株分离自临床奶样的大肠杆菌和12份大肠杆菌阳性奶样进行快速药敏试验。结果表明,MQQ-RS培养基能在4-8小时内对大肠杆菌药敏性作出判定,与标准药敏纸片法相比,除链霉素(STR)外,MQQ-RS培养法测定大肠杆菌对氨苄青霉素(AMP)、诺氟沙星(NOR)、四环素(TET)、多粘菌素B(PB)、环丙沙星(CIP)、磺胺甲基异恶唑(SMZ)、头孢哌酮(CFP)、头孢噻呋(CFT)和庆大霉素(GEN)的符合率均大于90%。

赵明倩,俞晓雪,梁智坤,徐新军[9](2013)在《影响甘露醇注射液结晶析出的因素及对策》文中认为甘露醇是一种己六醇,是山梨糖醇的异构化体,是良好的利尿及脱水药。20℃时,甘露醇在水中溶解度为1:5.5(18%),20%甘露醇注射液是过饱和溶液,当室温低于15℃时极易产生甘露醇微粒,甚至析出结晶。与温度继续降低时结晶体加大,呈大的柱状、絮状结晶,如果包装是塑料软袋,运输过程中的碰撞和摩擦都可能造成结晶刺破包装袋,造成破损,增加用药风险。输液时甘露醇注射液中的微粒有引起血栓或静脉炎的危险,输入结晶的甘露醇还可能阻塞肾小管引起血尿或无尿、甚至急性肾功能衰竭。为避免上述情况应使用有过滤器的输液器。但甘露醇小晶体可能堵塞输液管的过滤网,使液体流过不通畅,且结晶被过滤后的甘露醇液

索玉娟[10](2013)在《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超氧化物歧化酶在菌膜形成中的功能解析》文中研究表明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是一种常见的食源性致病菌,可以引起人类的李氏杆菌病。它在自然界中分布广泛,并可在食品加工设备上形成菌膜。菌膜是微生物粘附在介质表面形成的大量细菌群居的一种生存状态。菌膜状态下的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对消毒剂等逆境的抗性明显增强,因此会增加食品反复被污染的几率,对公共卫生和人类健康带来严重危害。揭示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的菌膜形成机制对防止和控制它的危害具有重要意义。本实验室前期构建了Tn917插入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Listeriamonocytogenes4b G)基因组的突变子库,从中筛选到了菌膜形成能力增加的突变株LM-49,并确定了插入位点为lm.G1771基因(编码一个假定的ABC转运子透性酶)。通过基因芯片和双向电泳技术,筛选野生型G和lm.G1771基因缺失突变株(Δ1771)的差异表达基因和蛋白,发现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表达量在Δ1771突变株中明显升高。本文在此基础上对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sod基因与lm.G1771基因的相互关系及在菌膜形成中的作用进行了研究,并探究了抗氧胁迫相关基因与菌膜形成之间的关系,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同源重组载体的构建与突变株的筛选。(1)sod基因两端的同源臂连接于温敏型穿梭质粒pKSV7(含氯霉素抗性基因)中,成功构建了sod基因的同源重组载体pKSV7::sod14。(2)重组质粒分别电转化于感受态细胞G和Δ1771中,得到阳性转化子,经过双交换和抗性筛选得到sod基因单缺失突变株Δsod和lm.G1771、sod双缺失突变株Δ1771Δsod,重组几率分别为0.46%(2/436)和0.38%(5/1300)。突变株的获得为深入研究SOD的功能以及与lm.G1771的关系提供了必要的材料。2、lm.G1771基因与sod基因表达的相互影响。首先分别培养制备游离状态和菌膜状态的细胞,再利用RT-qPCR技术和酶谱分析技术测定野生型菌株G和Δ1771中的SOD表达量。结果显示,在游离状态下,Δ1771中的sod表达量与野生型相比没有发生明显变化;菌膜状态下,基因sod在Δ1771中的表达量提高了2.2倍,SOD的酶活增加了2.3倍。同时,菌膜状态下lm.G1771基因在Δsod突变株与野生型菌株G中的表达量无明显差别。该结果表明,菌膜状态下lm.G1771基因的缺失会使sod的表达量增加,但在游离状态下这种作用不明显;此外,菌膜状态下sod的缺失对lm.G1771基因的表达无明显影响。3、SOD在菌膜形成中的生理功能及其同lm.G1771的关系。首先,利用96孔板结晶紫染色法和荧光显微镜对野生型菌株G和三株突变株(Δ1771,Δsod和Δ1771Δsod)的菌膜形成能力进行评定。其次,对这四株菌的生长能力、活性氧组分(ROS)产量和抗氧胁迫能力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1)与Δ1771菌膜形成能力增强相反,Δsod和Δ1771Δsod的菌膜形成能力均明显下降,尤其是Δ1771Δsod减少地更明显;(2)Δ1771与野生型G的生长能力无明显区别,Δsod和Δ1771Δsod生长减慢并且培养相同时间形成的菌落明显偏小;(3)Δ1771与野生型G的ROS产量无明显差异,Δsod和Δ1771Δsod的ROS产量明显升高,尤其是在Δ1771Δsod中升高的更多;(4)Δ1771对氧化剂甲基紫晶(methyl viologen, MV)的敏感性与野生型G相似,Δsod和Δ1771Δsod对MV表现出高度敏感性,并且Δ1771Δsod比Δsod对甲基紫晶的敏感性还要强。上述结果表明,SOD作为重要的抗氧胁迫酶在维持细胞生长中起到重要作用,它可以抑制细胞过量ROS的产生,对菌膜形成起到正调控作用。并且,SOD可以与lm.G1771一起调控菌膜的形成,两者在抵御氧胁迫中具有协同作用。4、氧化剂MV(ROS产生诱导剂)对菌膜形成的影响。选取5种血清型共10株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野生型菌株,分别对它们在TSB培养基和TSB+MV培养基中的菌膜形成能力进行比较。结果显示,1mM MV可以明显抑制菌膜的形成,并影响该菌在玻片上的聚集,表明ROS不利于菌膜的形成。该结果为SOD通过抑制ROS的产生来调控菌膜形成的这一假说提供了辅证。5、双向电泳(2-DE)及质谱联用鉴定SOD调控的蛋白。运用PDQuest8.0软件对野生型和Δsod突变株的双向电泳结果进行分析,共找到差异表达2倍以上的蛋白14个,其中10个在Δsod中下调,4个在Δsod中上调。下调的蛋白涉及细胞调节子、代谢、生长和压力反应相关的酶类;上调的蛋白涉及代谢和细胞壁合成相关的酶类;并且部分差异蛋白在菌膜形成中起到重要作用。这些结果暗示了SOD在生长和抗性方面可能的作用方式,推测了SOD正调控菌膜形成的途径。6、利用RT-qPCR技术分析抗氧胁迫相关基因在不同状态及不同突变株中的表达。研究涉及的抗氧胁迫相关基因共分为三类:直接参与抗氧胁迫的基因(kat和fri);抗氧胁迫基因表达的反应调节子(perR和sigB);氧化损伤DNA修复基因(recA)。结果显示:(1)游离状态下,Δ1771和Δsod中抗氧胁迫基因和反应调节子的表达均比野生型要低,表明lm.G1771和sod对这些基因均有正调控作用,并且这两个基因不影响recA的表达;但在双突变株Δ1771Δsod中,recA基因的表达量明显升高,由于recA具有启动SOS来维持生存的功能,表明了sod基因和lm.G1771基因在共同维持细胞的正常生长中起到重要作用。(2)菌膜的形成会导致部分抗氧胁迫基因的上调,尤其在sod缺失突变株中,表明了菌膜的形成有利于抗氧胁迫缺陷菌株抗氧能力的修复。(3)MV可以刺激机体产生过量的内源性ROS,在MV的作用下,所研究的目的基因在野生型G中均被诱导上调,表明菌膜中形成的氧胁迫适应机制比起单纯的氧化剂刺激引起的适应机制复杂得多。综上所述,ROS可以抑制菌膜的形成,菌膜的形成需要氧胁迫相关基因的参与。SOD可以消除机体代谢产生的过量ROS,抵御氧胁迫的损伤,影响抗性、代谢和生长相关酶类的表达,维持细胞的正常生长和菌膜的形成。并且,在菌膜形成中SOD的表达会受到lm.G1771的影响,在抗氧胁迫中两者表现出协同效应。总之,SOD可与lm.G1771基因编码的ABC转运子透性酶一起调控菌膜的形成,在菌膜形成中起到重要作用。

二、泡沫塑料盒贮存甘露醇预防结晶的试验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泡沫塑料盒贮存甘露醇预防结晶的试验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蓄冷剂和精准温控箱在蓝莓、枸杞、葡萄配送物流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0.1 蓝莓、枸杞和葡萄的主要营养成分及价值概述
        0.1.1 蓝莓
        0.1.2 枸杞
        0.1.3 葡萄
    0.2 蓝莓、枸杞和葡萄贮藏保鲜技术研究进展
    0.3 蓄冷剂在生鲜果蔬贮运中的应用
        0.3.1 蓄冷材料简介
        0.3.2 蓄冷剂在生鲜果蔬贮运中的应用
    0.4 精准温控技术在果蔬保鲜中的研究进展
    0.5 本文研究的意义和内容
        0.5.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0.5.2 研究的主要内容
        0.5.3 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1章 蓄冷剂的研制及控温规律研究
    1.1 实验目的
    1.2 实验方案
    1.3 实验材料、仪器与设备
        1.3.1 实验材料
        1.3.2 实验试剂
        1.3.3 仪器与设备
    1.4 实验方法
        1.4.1 DSC测定方法
        1.4.2 蓄冷剂的控温效果测定方法
        1.4.3 数据处理
    1.5 结果与分析
        1.5.1 蓄冷剂的配方筛选结果
        1.5.2 自制蓄冷剂与市售蓄冷剂的对比分析
    1.6 小结
第2章 蓝莓配送物流保鲜技术研究
    2.1 实验目的
    2.2 实验方案
    2.3 实验材料、仪器与设备
        2.3.1 实验材料
        2.3.2 实验试剂
        2.3.3 仪器与设备
    2.4 实验方法
        2.4.1 实验处理
        2.4.2 感官品质的测定方法
        2.4.3 营养品质的测定方法
        2.4.4 生理指标的测定方法
        2.4.5 过氧化物酶(POD)和多酚氧化酶(PPO)的测定方法
        2.4.6 香气成分的测定方法
        2.4.7 数据处理
    2.5 结果与分析
        2.5.1 蓄冷剂在蓝莓模拟物流中的应用
        2.5.2 蓄冷剂和精准温控箱在蓝莓模拟配送中的应用
    2.6 小结
第3章 枸杞配送物流保鲜技术研究
    3.1 实验目的
    3.2 实验方案
    3.3 实验材料、仪器与设备
        3.3.1 实验材料
        3.3.2 实验试剂
        3.3.3 仪器与设备
    3.4 实验方法
        3.4.1 实验处理
        3.4.2 感官品质的测定方法
        3.4.3 营养品质的测定方法
        3.4.4 生理指标的测定方法
        3.4.5 POD酶和PPO酶的测定方法
        3.4.6 香气成分的测定方法
        3.4.7 数据处理
    3.5 结果与分析
        3.5.1 蓄冷剂在枸杞模拟物流中的应用
        3.5.2 蓄冷剂和精准温控箱在枸杞模拟配送中的应用
    3.6 小结
第4章 葡萄配送物流保鲜技术研究
    4.1 实验目的
    4.2 实验方案
    4.3 实验材料、仪器与设备
        4.3.1 实验材料
        4.3.2 实验试剂
        4.3.3 仪器与设备
    4.4 实验方法
        4.4.1 实验处理
        4.4.2 感官品质的测定方法
        4.4.3 营养品质的测定方法
        4.4.4 生理指标的测定方法
        4.4.5 POD酶和PPO酶的测定方法
        4.4.6 香气成分的测定方法
        4.4.7 数据处理
    4.5 结果与分析
        4.5.1 蓄冷剂在葡萄模拟物流中的应用
        4.5.2 蓄冷剂和精准温控箱在葡萄模拟配送中的应用
    4.6 小结
第5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2)基于蛋白质组学的禽多杀性巴氏杆菌重要免疫原性相关蛋白的发掘及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Abbreviation)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禽多杀性巴氏杆菌病的危害与防控
        1.1.1 病原学
        1.1.2 禽多杀性巴氏杆菌病流行病学特点
        1.1.3 禽多杀性巴氏杆菌病的致病性
        1.1.4 禽多杀性巴氏杆菌病的临床症状及病理特征
    1.2 禽多杀性巴氏杆菌的耐药性
    1.3 禽多杀性巴氏杆菌毒力因子及免疫原性蛋白研究进展
        1.3.1 荚膜(Capsule)
        1.3.2 脂多糖(LPS)
        1.3.3 外膜蛋白(OMP)
        1.3.4 多杀性巴氏杆菌毒素(PMT)
        1.3.5 菌毛和粘附素
        1.3.6 铁代谢相关蛋白(IROMPs)
        1.3.7 唾液酸代谢(SAM)
    1.4 多杀性巴氏杆菌疫苗研究进展
        1.4.1 灭活疫苗
        1.4.2 弱毒活疫苗
        1.4.3 亚单位疫苗
        1.4.4 免疫复合物疫苗
        1.4.5 基因工程疫苗
    1.5 铁代谢及其对细菌生长的影响
        1.5.1 宿主阻止铁吸收的机制
        1.5.2 细菌对铁元素的吸收
    1.6 蛋白质组学在细菌学研究中的应用
        1.6.1 蛋白质组学简介
        1.6.2 蛋白质组学在病原微生物研究中的应用
第二章 禽多杀性巴氏杆菌限铁培养及灭活疫苗研究
    2.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2 实验材料
        2.2.1 菌株和试验动物
        2.2.2 主要试剂
    2.3 实验方法
        2.3.1 禽多杀性巴氏杆菌的培养
        2.3.2 疫苗制备
        2.3.3 疫苗质量检验
        2.3.4 疫苗免疫和攻毒保护试验
    2.4 结果
        2.4.1 限铁环境中Pm生长曲线
        2.4.2 疫苗的制备
        2.4.3 疫苗免疫后抗体监测
        2.4.4 攻毒试验结果
    2.5 讨论与小结
第三章 禽多杀性巴氏杆菌免疫原性相关蛋白的发掘
    3.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3.2 实验材料
        3.2.1 菌株,质粒和培养条件
        3.2.2 主要试剂耗材
        3.2.3 主要仪器
        3.2.4 培养基及抗生素的配置
    3.3 实验方法
        3.3.1 禽源巴氏杆菌分泌蛋白提取
        3.3.2 一向等点聚焦
        3.3.3 双向SDS-PAGE
        3.3.4 染色
        3.3.5 分泌蛋白质谱分析
        3.3.6 筛选蛋白的动物保护性实验
    3.4 实验结果
        3.4.1 二维电泳结果
        3.4.2 质谱分析结果
        3.4.3 筛选蛋白原核表达检测
        3.4.4 免疫与攻毒保护性检测
    3.5 讨论与小结
第四章 禽巴氏杆菌aspA基因缺失株的构建及其功能的研究
    4.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4.2 材料
        4.2.1 菌株和质粒
        4.2.2 实验动物
        4.2.3 主要试剂
        4.2.4 主要溶液的配制
        4.2.5 主要仪器设备
    4.3 实验方法
        4.3.1 引物设计
        4.3.2 细菌的培养
        4.3.3 细菌的基因组的提取
        4.3.4 重组质粒pBC-SK-?aspA的构建
        4.3.5 重组质粒pBC-SK-?aspA-kan的构建
        4.3.6 多杀性巴氏杆菌C48-1 电转化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4.3.7 自杀性质粒的电转化
        4.3.8 △aspA::kan突变株的筛选和鉴定
        4.3.9 突变株的遗传稳定性
        4.3.10 突变株的生化特性
        4.3.11 不同营养条件下的生长曲线测定
        4.3.12 富马酸对缺失株生长速度的影响
        4.3.13 酚红显色实验
        4.3.14 酸性环境生存实验
        4.3.15 厌氧环境生存实验
        4.3.16 限铁环境生存实验
        4.3.17 aspA基因转录是否受铁离子调控
        4.3.18 限铁环境下缺失株对铁离子的利用
        4.3.19 限铁环境下生物被膜的测定
        4.3.20 粘附与侵袭实验
        4.3.21 毒力实验
        4.3.22 疫苗免疫和攻毒保护试验
    4.4 实验结果
        4.4.1 aspA基因左右同源臂以及Kana抗性基因的PCR扩增
        4.4.2 aspA基因上下游同源臂融合片段的构建
        4.4.3 重组质粒pBC-SK-?aspA的酶切鉴定结果
        4.4.4 重组质粒pBC-SK-?aspA-kan的酶切鉴定结果
        4.4.5 △aspA::kan突变株的筛选结果
        4.4.6 △aspA::kan突变株PCR鉴定结果
        4.4.7 遗传稳定性结果
        4.4.8 突变株的生化特性
        4.4.9 不同营养条件下的生长曲线测定结果
        4.4.10 富马酸对缺失株生长速度的影响
        4.4.11 酚红显色实验结果
        4.4.12 酸性环境生存实验结果
        4.4.13 厌氧环境生存实验结果
        4.4.14 限铁环境生存实验结果
        4.4.15 aspA基因转录受铁离子调控
        4.4.16 限铁环境下缺失株对铁离子的摄取
        4.4.17 限铁环境下生物被膜的测定
        4.4.18 粘附与侵袭实验结果
        4.4.19 毒力实验结果
        4.4.20 免疫攻毒实验结果
    4.5 讨论与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Publications
致谢

(3)我院病区大输液基数规范化管理的改进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 存在的问题
    1.1 临近效期及过期
    1.2 基数不合理
    1.3 基数不符
        1.3.1 结余
        1.3.2 亏损
    1.4 混放
        1.4.1 不同批次
        1.4.2 不同规格
        1.4.3 不同厂家
    1.5 储存不当
    1.6 警示标识管理不当
    1.7 无大输液专管人员
2 合理化建议
    2.1 管理制度
    2.2 医护人员
    2.3 环境设备
3 小结

(4)生防芽胞杆菌PG12和905第二信使c-di-GMP代谢途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细菌第二信使c-di-GMP
        1.1.1 细菌小分子信号系统概述
        1.1.2 C-di-GMP的发现
        1.1.3 C-di-GMP合成和降解
        1.1.4 C-di-GMP受体和生物学功能
        1.1.5 C-di-GMP的作用模式
        1.1.6 C-di-GMP的应用
    1.2 芽胞杆菌c-di-GMP研究进展
        1.2.1 芽胞杆菌属概述和生防作用机制
        1.2.2 芽胞杆菌生防制剂研发情况
        1.2.3 生防芽胞杆菌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2.4 枯草芽胞杆菌c-di-GMP研究进展
        1.2.5 蜡样芽胞杆菌群c-di-GMP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及目的意义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解淀粉芽胞杆菌胞内c-di-GMP代谢酶的鉴定
    2.1 实验材料
        2.1.1 细菌菌株、质粒及培养条件
        2.1.2 酶和引物合成
        2.1.3 实验溶液、试剂及培养基的配制
        2.1.4 主要实验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高纯度解淀粉芽胞杆菌基因组提取方法
        2.2.2 芽胞杆菌基因组快速提取方法
        2.2.3 基因组测序、拼接与注释
        2.2.4 基因结构域和活性位点分析
        2.2.5 引物设计
        2.2.6 PCR反应
        2.2.7 PCR或酶切产物的回收
        2.2.8 酶切和连接反应
        2.2.9 无缝克隆
        2.2.10 大肠杆菌DH5α与BL21感受态细胞的制备与转化
        2.2.11 大肠杆菌质粒DNA的提取
        2.2.12 异源表达载体的构建
        2.2.13 C-di-GMP双荧光检测系统的构建与检测
        2.2.14 缺失突变载体的构建
        2.2.15 解淀粉芽胞杆菌缺失突变体的构建与验证
        2.2.16 解淀粉芽胞杆菌过表达载体的构建
        2.2.17 解淀粉芽胞杆菌过表达突变体的构建与验证
        2.2.18 芽胞杆菌c-di-GMP的提取
        2.2.19 C-di-GMP提取物的LC-MS/MS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解淀粉芽胞杆菌PG12中c-di-GMP代谢途径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2.3.2 解淀粉芽胞杆菌PG12的体外DGC活性检测
        2.3.3 PG12体内c-di-GMP水平检测
    2.4 小结
    2.5 讨论
第三章 C-di-GMP水平对PG12生防功能的影响
    3.1 实验材料
        3.1.1 菌株及培养条件
        3.1.2 植物材料
        3.1.3 培养基的配制
        3.1.4 主要实验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生长曲线的测定
        3.2.2 运动性检测
        3.2.3 薄皮型生物膜形成能力检测
        3.2.4 脂肽类抗生素粗提物的制备
        3.2.5 脂肽类抗生素的抑菌活性检测
        3.2.6 对西瓜食酸菌的抑菌活性检测
        3.2.7 对甜瓜果斑病的生防效果测定
        3.2.8 苹果果实上的生防效果测定
    3.3 结果与分析
        3.3.1 C-di-GMP水平对细菌生长的影响
        3.3.2 C-di-GMP水平对运动性的影响
        3.3.3 C-di-GMP水平对生物膜形成能力的影响
        3.3.4 C-di-GMP水平对拮抗作用的影响
        3.3.5 C-di-GMP水平对生防效果的影响
    3.4 小结
    3.5 讨论
第四章 蜡样芽胞杆菌905的c-di-GMP途径初探
    4.1 实验材料
        4.1.1 细菌菌株、质粒及培养条件
        4.1.2 酶和引物合成
        4.1.3 培养基和实验溶液配制
        4.1.4 主要实验仪器
    4.2 实验方法
        4.2.1 基因结构域和活性位点分析
        4.2.2 分子克隆方法
        4.2.3 蜡样芽胞杆菌缺失突变体的构建与验证
        4.2.4 蜡样芽胞杆菌互补载体的构建
        4.2.5 蜡样芽胞杆菌互补菌株的构建与验证
        4.2.6 生长曲线的测定
        4.2.7 潜底型生物膜形成能力评估
    4.3 结果与分析
        4.3.1 蜡样芽胞杆菌905中c-di-GMP代谢途径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4.3.2 敲除突变体和互补菌株的构建
        4.3.3 GGDEF和EAL结构域蛋白对905生物膜形成能力的影响
    4.4 小结
    4.5 讨论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1.1 解淀粉芽胞杆菌PG12胞内c-di-GMP代谢酶的研究
        5.1.2 C-di-GMP途径对解淀粉芽胞杆菌PG12生防功能的影响研究
        5.1.3 蜡样芽胞杆菌905的c-di-GMP途径初探
    5.2 本研究的创新性
        5.2.1 PG12具有芽胞杆菌中最简单的c-di-GMP代谢通路
        5.2.2 C-di-GMP途径在生防芽胞杆菌中表现出新功能
        5.2.3 C-di-GMP途径对芽胞杆菌潜底型生物膜的影响
    5.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Ⅰ: 解淀粉芽胞杆菌PG12基因组注释与分析
附录Ⅱ: 芽胞杆菌PG12和905的c-di-GMP途径部分序列
附录Ⅲ: 芽胞杆菌PG12和905的基因缺失突变体的筛选
个人简介

(5)预防甘露醇注射液结晶方法的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3 试验条件2016年1月1~21日, 历时20天。温度为0~13℃, 逐日观察温度与结晶情况并记录。
    1.4 判断标准在检液灯下肉眼见结晶颗粒, 视为结晶;在检液灯下肉眼未见结晶颗粒, 视为无结晶。
2 结果
    2.1 各组甘露醇结晶情况对比, 见表1。
    2.2 各组甘露醇结晶率之间的两两比较, 见表2。
3 讨论

(6)海带降血压活性成分及其作用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海带概述及其营养成分
        1.1.1 海带营养成分之甘露醇
        1.1.2 海带营养成分之褐藻糖胶
        1.1.3 海带营养成分之海带蛋白
        1.1.4 海带加工利用现状
    1.2 高血压概述
        1.2.1 高血压的定义
        1.2.2 高血压流行病学的现状
        1.2.3 常见的降血压药物及开发趋势
    1.3 食源性降血压肽研究现状
        1.3.1 食源性降血压肽的来源
        1.3.2 食源性降血压肽的制备方法
        1.3.3 降血压肽的降压机理
        1.3.4 降血压肽构效关系研究
    1.4 立题背景与意义
第二章 海带综合利用之甘露醇和褐藻糖胶的分步提取
    2.0 引言
    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2.1.1 主要试剂
        2.1.2 实验仪器
    2.2 海带甘露醇与褐藻糖胶提取优化实验方法
        2.2.1 海带粉样品的制备
        2.2.2 试剂的配制
        2.2.3 标准曲线的绘制
        2.2.4 总含量测定
        2.2.5 响应面法优化提取工艺设计
        2.2.6 数据处理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2.3.1 甘露醇提取的响应面分析
        2.3.2 褐藻糖胶提取的响应面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海带中降血压肽检测方法研究
    3.0 引言
    3.1 实验试剂与仪器
        3.1.1 主要试剂
        3.1.2 实验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实验溶液的配制
        3.2.2 海带酶解产物制备
        3.2.3 海带降血压小肽液相色谱检测条件
        3.2.4 RP-HPLC检测方法有效性
        3.2.5 ACE抑制活性的体外检测方法
        3.2.6 降血压小肽LC-ESI-MS/MS检测方法
        3.2.7 数据分析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3.1 降血压肽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条件的优化
        3.3.2 HPLC方法有效性验证
        3.3.3 八种降血压肽的结构鉴定结果
        3.3.4 海带酶解物中不同降血压小分子肽定量分析
        3.3.5 海带酶解物及其降血压小肽的ACE体外抑制活性检测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混合酶酶解制备海带降血压肽
    4.0 引言
    4.1 实验试剂与仪器
        4.1.1 主要试剂
        4.1.2 实验仪器
    4.2 实验方法
        4.2.1 样品的制备
        4.2.2 降血压肽制备工艺流程
        4.2.3 ACE抑制活性体外检测
        4.2.4 混合酶酶特性参数优化响应曲面实验
        4.2.5 海带粗蛋白酶解工艺优化响应曲面设计
    4.3 数据处理
    4.4 实验结果与讨论
        4.4.1 响应曲面法优化酶特性参数
        4.4.2 响应曲面法优化混合酶酶解工艺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海带降血压肽构效关系及作用机理探究
    5.0 前言
    5.1 方法
        5.1.1 受体蛋白结构优化
        5.1.2 八种降血压肽构象优化处理
        5.1.3 Surflex-dock分子对接
    5.2 结果与讨论
        5.2.1 降血压肽筛选对接打分结果
        5.2.2 降血压肽作用位点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1.1 分步综合提取海带中的甘露醇和褐藻糖胶
        6.1.2 海带降血压肽检测方法的探究与蛋白酶选择
        6.1.3 海带降血压肽混合酶酶解工艺条件优化
        6.1.4 海带降血压肚构效关系及作用机理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7)2013年化妆品中致病菌检验能力验证计划实施及结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 1材料和试剂
    1. 2 样品制备
    1. 3 能力验证计划实施
2 结果
3 讨论

(8)致奶牛乳房炎大肠杆菌快速诊断及药敏试验方法的改进(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综述:奶牛乳房炎的研究进展
    1 概述
    2 主要致病微生物
    3 诊断方法
    4 奶牛乳房炎预防措施
    5 大肠杆菌及其检测方法
    6 病原微生物药敏试验研究进展
    7 刃天青的应用研究进展
第一部分 :致奶牛乳房炎大肠杆菌快速诊断方法的改进
    1 材料
        1.1 实验菌株
        1.2 主要培养基及相关试剂
        1.4 生化试验主要试剂
        1.5 主要设备和仪器
    2 方法
        2.1 大肠杆菌培养动态观察
        2.2 选择培养特性测定
        2.3 大肠杆菌模拟样奶培养
        2.4 混合细菌模拟奶样培养
        2.5 临床奶样采集
        2.6 奶样平板分离与鉴定
        2.7 临床奶样选择培养
    3 结果与分析
        3.1 大肠杆菌培养动态观察
        3.2 选择培养特性测定
        3.3 模拟大肠杆菌奶样培养
        3.4 模拟混合细菌奶样培养
        3.5 临床奶样选择培养
    4 讨论
第二部分 :致奶牛乳房炎大肠杆菌快速药敏试验方法的改进
    1 材料
        1.1 实验菌株
        1.2 培养基与试剂
        1.3 抗生素的选择与配制
        1.4 仪器
    2 方法
        2.1 细菌纯培养药敏试验
        2.2 模拟大肠杆菌奶样药敏试验
        2.3 模拟混合细菌奶样药敏试验
        2.4 临床奶样药敏试验
    3 结果与分析
        3.1 细菌纯培养药敏试验
        3.2 模拟大肠杆菌奶样药敏试验
        3.3 模拟混合细菌奶样药敏试验
        3.4 临床奶样药敏试验
    4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超氧化物歧化酶在菌膜形成中的功能解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生理特征
        1.1.1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的生物学特征
        1.1.2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的流行病学
        1.1.3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的致病机理
    1.2 细菌菌膜形成机制及菌膜特征
        1.2.1 细菌菌膜定义
        1.2.2 细菌粘附
        1.2.3 群体感应
        1.2.4 胞外多糖
        1.2.5 菌膜解体
        1.2.6 菌膜特征及抗性机理
    1.3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菌膜研究现状
        1.3.1 菌膜培养与观察方法
        1.3.2 影响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菌膜形成的因素
        1.3.3 菌膜形成相关基因的确定
        1.3.4 菌膜形成相关基因汇总
    1.4 氧胁迫与菌膜形成的分子机制
        1.4.1 氧胁迫的产生
        1.4.2 氧胁迫的危害
        1.4.3 抗氧胁迫系统
        1.4.4 超氧化物歧化酶
        1.4.5 菌膜与氧胁迫的关系
    1.5 研究的目的、意义及思路
第二章 SOD 缺失突变株的构建
    2.1 材料
        2.1.1 菌株与质粒
        2.1.2 主要培养基配制
        2.1.3 主要试剂
        2.1.4 仪器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 DNA 的提取
        2.2.2 质粒的提取与纯化
        2.2.3 同源重组片段引物设计及扩增
        2.2.4 同源重组质粒的构建
        2.2.5 重组质粒电转化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感受态细胞
        2.2.6 基因缺失突变株的筛选与鉴定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同源重组质粒 pKSV7::sod14 的构建与鉴定
        2.3.2 SOD 缺失突变株的构建
    2.4 小结与讨论
        2.4.1 载体构建
        2.4.2 电转感受态细胞制备
        2.4.3 电转条件
        2.4.4 同源重组突变株的筛选
第三章 ABC 转运子透性酶与 SOD 的相互关系
    3.1 材料
        3.1.1 菌株和质粒
        3.1.2 主要培养基配制
        3.1.3 主要试剂
        3.1.4 仪器设备
    3.2 方法
        3.2.1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的培养
        3.2.2 总 RNA 的提取与鉴定
        3.2.3 DNA 的去除与检测
        3.2.4 cDNA 的反转录反应
        3.2.5 引物设计与优化
        3.2.6 RT-qPCR 分析相关基因的表达
        3.2.7 数据处理与分析
        3.2.8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细胞总蛋白的提取
        3.2.9 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3.2.10 非变性凝胶电泳的 SOD 酶谱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总 RNA 的提取及纯度分析
        3.3.2 RT-qPCR 相关引物的设计与优化
        3.3.3 基因 sod 在Δ1771 中的转录水平表达
        3.3.4 SOD 在Δ1771 中的酶谱分析
        3.3.5 lm.G_1771 在Δsod 中的转录水平表达
    3.4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SOD 在菌膜形成中的作用及功能分析
    4.1 材料
        4.1.1 菌株
        4.1.2 培养基
        4.1.3 主要试剂
        4.1.4 仪器设备
    4.2 方法
        4.2.1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的活化
        4.2.2 菌膜形成能力测定
        4.2.3 生长曲线测定
        4.2.4 生长能力观测
        4.2.5 ROS 测定
        4.2.6 抗氧胁迫(MV)能力测定
        4.2.7 氧化剂 MV 对菌膜形成的影响
    4.3 结果与分析
        4.3.1 野生型与突变株的菌膜形成能力评价
        4.3.2 野生型与突变株的生长能力评价
        4.3.3 野生型与突变株 ROS 产量的比较
        4.3.4 野生型与突变株抗 MV 能力比较
        4.3.5 氧化剂 MV 对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菌膜形成的影响
    4.4 小结与讨论
        4.4.1 SOD 正调控菌膜的形成及与 ABC 转运子透性酶的关系
        4.4.2 氧化剂 MV 对菌膜形成的抑制作用
第五章 双向电泳鉴定 SOD 影响的蛋白
    5.1 材料
        5.1.1 菌株和质粒
        5.1.2 主要培养基的配制
        5.1.3 主要试剂
        5.1.4 仪器设备
    5.2 方法
        5.2.1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总蛋白的提取
        5.2.2 总蛋白的沉淀
        5.2.3 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5.2.4 IPG 胶条 pH 范围选择
        5.2.5 双向电泳技术及操作
        5.2.6 胶体考染蛋白凝胶
        5.2.7 蛋白 2-DE 图谱差异蛋白点分析
        5.2.8 质谱分析及数据检索
        5.2.9 RT-qPCR 分析相关蛋白的表达
    5.3 结果与分析
        5.3.1 蛋白定量结果
        5.3.2 IPG 胶条 pH 范围的确定
        5.3.3 总蛋白质沉淀方法的确定
        5.3.4 野生型 G 和Δsod 突变株总蛋白 2-DE 比较
        5.3.5 野生型 G 和Δsod 突变株差异蛋白的鉴定
        5.3.6 SOD 对信号分子表达的影响
    5.4 小结与讨论
        5.4.1 Δsod 中表达量下降的蛋白
        5.4.2 Δsod 中表达量增加的蛋白
        5.4.3 SOD 对菌膜形成的调控途径
第六章 氧胁迫相关基因在野生型和突变株中的表达
    6.1 材料
        6.1.1 菌株
        6.1.2 培养基
        6.1.3 主要试剂
        6.1.4 仪器设备
    6.2 方法
        6.2.1 菌膜状态和游离状态细胞的培养与收集
        6.2.2 常规培养与氧胁迫条件下细胞的培养与收集
        6.2.3 总 RNA 的提取与鉴定
        6.2.4 总 RNA 中 DNA 的去除与检测
        6.2.5 cDNA 的反转录合成
        6.2.6 氧胁迫相关基因的选取与引物设计
        6.2.7 RT-qPCR 分析氧胁迫相关基因的表达
        6.2.8 数据处理与分析
    6.3 结果与分析
        6.3.1 菌膜状态总 RNA 的提取与反转录
        6.3.2 氧胁迫条件下总 RNA 的提取与反转录
        6.3.3 氧胁迫相关基因扩增效率计算
        6.3.4 菌膜形成对氧胁迫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6.3.5 MV 对氧胁迫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6.3.6 lm.G_1771 和 sod 对氧胁迫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6.4 小结与讨论
        6.4.1 氧胁迫相关基因在菌膜形成和抗 MV 方面的作用
        6.4.2 lm.G_1771 和 sod 对氧胁迫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6.4.3 SOD 正调控菌膜形成的作用机理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特色和创新
    7.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1
附录 2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已发表和准备中的学术论文

四、泡沫塑料盒贮存甘露醇预防结晶的试验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蓄冷剂和精准温控箱在蓝莓、枸杞、葡萄配送物流中的应用[D]. 袁兴铃. 辽宁大学, 2021(12)
  • [2]基于蛋白质组学的禽多杀性巴氏杆菌重要免疫原性相关蛋白的发掘及功能研究[D]. 罗青平. 华中农业大学, 2019(01)
  • [3]我院病区大输液基数规范化管理的改进建议[J]. 戴家英. 家庭医药.就医选药, 2019(02)
  • [4]生防芽胞杆菌PG12和905第二信使c-di-GMP代谢途径研究[D]. 杨旸. 中国农业大学, 2018(02)
  • [5]预防甘露醇注射液结晶方法的对比分析[J]. 汤婵娜. 当代护士(上旬刊), 2017(01)
  • [6]海带降血压活性成分及其作用机理研究[D]. 王洁. 福建农林大学, 2015(01)
  • [7]2013年化妆品中致病菌检验能力验证计划实施及结果分析[J]. 陈文胜,谭慧嘉,罗建波,贺红梅,马聪,张万里. 华南预防医学, 2015(01)
  • [8]致奶牛乳房炎大肠杆菌快速诊断及药敏试验方法的改进[D]. 王娟. 扬州大学, 2014(01)
  • [9]影响甘露醇注射液结晶析出的因素及对策[J]. 赵明倩,俞晓雪,梁智坤,徐新军. 中国药师, 2013(12)
  • [10]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超氧化物歧化酶在菌膜形成中的功能解析[D]. 索玉娟. 上海交通大学, 2013(07)

标签:;  ;  ;  ;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