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牙克石市怡园的规划与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邵壮[1](2021)在《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中的政府作用探究 ——以吉林省舒兰市为例》文中研究说明
隋兴男[2](2020)在《海绵城市理论下庄河城南公园景观设计》文中研究说明当今社会,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排水系统的问题日益突出,与城市的发展进程脱轨,从而对正常的水文循环产生了影响,导致城市水资源遭到污染与破坏,可持续发展问题日益突出。目前在城市水资源问题上,对制约城市发展的主要问题有:部分地区水资源的极度缺乏、部分地区城市内涝频发、城市水资源污染严重和城市地下水减少。针对城市内涝所产生的一系列问题,我国在城市雨水管网系统的发展与完善上采取了诸多措施,但收效甚微,海绵城市这一理论应运而生,试点城市也越来越来,因此,我们将试点城市大连市庄河市的城南公园作为选题场地,极具实践和示范意义。针对海绵城市理论下庄河城南公园景观设计的目标,通过对海绵城市相关理论的研究,以及运用文献查阅、实地考察和分析总结等方法,对选题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进行了阐述,再通过国内外海绵城市理论的研究动态,确定了此次设计研究的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通过对新加坡碧山宏茂桥公园、美国波特兰坦纳斯普林公园以及金华燕尾洲公园等6个国内外经典案例进行分析,学习和借鉴了海绵城市理论在公园实践中的应用方法。同时对选题场地现状、周边环境以及气候等进行了分析,通过对前期内容的分析和总结,提出“回归自然山水间,享受现代新生活”的设计理念,即让人身处城市中也能体会到大自然的气息,在回归自然地同时,享受现代社会新的生活,避免出现城市看海等问题。目前来说海绵城市解决城市内涝是通过透水铺装、下沉式绿地、雨水花园、绿色屋顶等方式进行的,其核心思想是针对城市雨水径流,对其总量进行控制以及对雨水的储存再利用。通过对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将先进的理论水平和实践基础相结合,打造一个可以贯彻海绵城市理论的优秀案例。全文五个章节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章与第二章为第一部分,阐述了选题的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以及研究的内容与方法,再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动态从而制定技术路线,及对相关经典案例的分析总结,学习实践经验;第三章为第二部分,是针对海绵城市相关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产物进行分析总结,为设计提供技术支持;第四章为第三部分,是对庄河城南公园的总体设计与详细设计;第五章为第四部分,是对全文的总结与展望。
张翔[3](2019)在《当代城市规划展览馆建筑设计研究 ——以西安城市规划展览馆建筑设计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当下城市规划展览馆作为城市对外展示与宣传的一张“名片”,不仅为大众提供一个了解城市发展历史和城市变化的直接平台,而且为大众提供了一个参与城市发展的有效平台。一方面,目前城市规划馆已经成为城市的代表性建筑之一,其本身不仅具有文化特性,同时还具有时代、社会、政治等更深层次的含义和独特的艺术性;另一方面,城市规划展览馆因其展出内容的独特性和专业性,因此又具有不可复制和不可替代性。自2000年在上海第一座城市规划展览馆的落地,国内各个城市都开始兴建该馆,致使我国在接下来的十几年中,规划展览馆的发展迅猛。因此产生了我国关于城市规划展览馆设计研究相对较少与各城市都急迫需要建设规划展览馆之间的矛盾。论文的前三章以城市规划展览馆产生的背景因素和未来发展趋势作为切入点,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和大量的实际调研,对国内近300座已建成的城市规划展览馆进行分析,对建筑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盲目建设、选址不当、展示空间单一、建筑缺乏地域性等问题进行归纳和总结,并进行全面性的分析。论文的四、五、六章主要是提出了具有参考价值的城市规划展览馆建筑设计方法与设计思路,并对西安城市规划展览馆旧馆和未来新馆进行研究分析。具体四、五章是对城市规划展览馆进行更深层次的解析,对之前归纳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笔者依次从建筑的选址、建设规模、建筑内部空间、内外流线和建筑造型等方面分析,总结出建筑、城市、文化、环境和行为之间的关系。通过有针对性的分析,得出城市规划展览馆建筑设计的独特之处以及设计的着重点。第六章通过对当下西安城市规划展览馆进行实际的调研并进行全面分析,挖掘其现状问题。之后从建筑的场地布局、内部空间、建筑形象等方面具体论述了新的西安城市规划展览馆建筑各部分的设计手法,为规划展览馆设计中产生的相关问题提供相应的指导理论和解决措施。文章使用递进式的章节排列,由大到小、由整体到局部,重点对城市规划展览馆设计中的四个方面城市、建筑、行为、技术进行阐述,充分展现城市规划展览馆这一特殊建筑的城市和文化两种属性。本文以建筑学基础理论为依据,通过借鉴规划学、环境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相关研究内容对城市规划馆的产生背景、发展历程和未来发展进行了分析,并通过理论结合实际案例的方法论述了城市规划展览馆的基本设计原则、思路和手法,增强对文章主题的深层次探讨。
唐启迪[4](2016)在《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法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资源枯竭型城市引发的种种产业、生态、社会问题已然成为影响世界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社会问题。从域外国家和地区情况来看,一些国家开始运用法治手段对其进行规制,通过法律、规范性文件,明确政府、企业、其他社会组织、公民的相关权利与义务,调整相关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从而为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制度保障。而从我国现实的法治情况看,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现实却不容乐观。无论是在法治理念、法治体系、制度建构等方面都存在值得深入反思和继续探索的地方。在这种情形下,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法治层面的议题理应受到必要关注。为此,本文一方面从基础理论层面,较为系统地分析了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法治的理论意涵、现实意义与制度价值;另一方面,从制度建构层面在借鉴域外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具备本土适应性的制度建构和法治规制方案,以期能够为中国,特别是湖南省,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法治化思路。本文的论述架构,除绪论部分以外,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法治概述。从“资源枯竭型城市”、“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法治”三个概念的阐释入手明确研究的基础范畴。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法治是规范公共机构和社会主体资源枯竭型城市治理行为的总称。它以城市转型与可持续发展为法治目的,以特定空间区域整体为调整对象,以产业转型、生态修复、社会治理、司法保障等为主要内容,以政府管制与公众参与互动为治理手段,并覆盖了准入与开发、拓展与扶持、转型与退出全过程。其法治的必要性,源于社会的现实需要以及资源枯竭型城市治理对制度措施稳定性的渴求,体现了社会正义、利益平衡和社会发展权的诉求。第二部分,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法治的现状及实效。从法治现状看,经过若干年的实践探索,我国已初步形成了以国务院两个重要文件为政策基础,以环境治理、经济转型和社会保障为主要内容,覆盖准入与开发、拓展与扶持、转型与退出全过程的资源枯竭型城市治理规则体系;从运行实效上看,本文选取湖南省3个县级资源枯竭型城市为样本,通过实地调研、参观走访,梳理、分析了法治实施取得的成效,并指出法治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第三部分,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法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现有法治存在结构性和制度双重问题。就法治结构而言,在规制路径选择上,政策指导被倚重,政策法治化程度较低;在规制体系上,相关立法较多,专门立法欠缺;在规制主体上,偏重于中央层面的立法,地方层面立法较少;在规制重点上,实体性规范较多,约束权力运行的程序性规范较少。就制度内容而言,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法治在有序开发综合利用资源、构建多元化产业体系、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财政转移支付与征收资源税费等方面,都存在诸多的问题。上述问题的产生,一方面是因为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先行经验不足、司法保障不完善;另一方面,则是因为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法治具有综合性,背后关涉复杂利益博弈,需要展开深层次的利益调整。第四部分,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法治的域外镜鉴。资源枯竭型城市治理是世界各国工业化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普遍社会问题。域外国家,如德国、日本、美国等已经在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法治方面,迈出了重要而坚实的步伐,形成了各自的规制特征。依靠法治手段对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予以扶助,对于我国现阶段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法治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示意义。第五部分,我国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立法的完善。就立法模式而言,我国应专门针对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展开立法,专门立法的形式应当是行政法规,并且应与地方立法相结合形成多层次的法治体系。在国家相关立法的完善方面,除了制定完善《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条例》以外,还需要调整完善其他相关立法,以形成综合性的保障体系。在湖南省专门立法的探索上,湖南省具备制定专门立法的现实必要性和可能性,《湖南省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条例》的基本框架主要应包含:总则、准入与开发、拓展与扶持、转型与退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社会统筹、环境治理与生态修复、经济补偿与激励、法律责任、附则等内容。第六部分,我国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司法保障的完善。从法治运行层面看,在立法完善、严格执法以外,还应充分发挥环境司法对于资源枯竭型城市的保障作用。通过加强环境司法来弥补行政执法的不足,形成在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过程中行政与司法手段的双轮驱动,并通过及时、有效、公正地裁判惩治相关违法犯罪行为,增强法律的威慑力。主要的改革路径包括: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司法理念、畅通诉讼渠道、实现司法专门化、推进资源枯竭型城市相关环境公益诉讼的实施、完善诉讼程序、加大对环境犯罪和相关职务犯罪的惩治力度等,以完善对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司法保障。
程葳[5](2015)在《药用植物园规划设计初探 ——以北京药用植物园为例》文中研究指明中医药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药用植物园是中华民族5000年中医药文化的重要载体。我们建设药用植物园,用风景园林的方式规划药用植物园,目的是想展示和普及我国的中医药学知识及传统文化,把中国悠久的文化历史和各民族传统医药学文化展示给世界及全人类,具有非常重要的教育意义和民族意义。文章以风景园林设计的理论为基础,将药用植物园的规划设计分为空间体系、植物展示体系和经营活动策划三个方面进行分别阐述。在药用植物园的空间体系规划设计的理论方法中从药用植物园的规划设计基本原则、主题定位与总体布局、功能分区、园路布局、建筑与小品设计几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在药用植物园植物展示体系中,将药用植物园的植物分为具有景观价值的园林植物及具有药用价值的药用植物。总结园林植物规划设计方法和药用植物的分类方法,并分别在北京药用植物园中详细说明。文章还对药用植物园的经营活动策划,提出开展特色经营和策划专题活动的建议,并列举具体方案供参考。文章最后对药用植物园的规划设计理论作了总结并对药用植物园未来建设作出展望,提出未来国家药用植物园规划总体设计、体系建设与药用植物园信息共享平台建立的基本构想。本文采用理论结合实例的方法,以风景园林的规划设计理论方法与北京药用植物园规划实例相结合,从规划设计的角度合理认识药用植物园的功能特点及植被特色,总结出药用植物园的规划设计合理系统的方法。并在未来药用植物园的建设构想中提出国家药用植物园体系建设的基本框架,以及药用植物园信息共享平台的建立的创新性的建议。未来药用植物园的建设不仅要有远大的目标和设想,更需要我们付出辛勤的劳动和无限的努力。希望通过笔者本文的药用植物园规划设计理论的归纳与总结对今后的药用植物园的规划设计工作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王智勇[6](2013)在《快速成长期城市密集区生态空间框架及其保护策略研究 ——以武鄂黄黄城市密集区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的快速城市化进程及其对全球的影响已成为21世纪最大的世界性事情之一。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区域化及区域城市化趋势明显,城市密集区成长迅速。城市密集区作为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主要空间载体,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必将加速推动城市密集区的快速成长。2005年以来,我国先后批复了20多个地区类似的空间规划和发展政策,实际上佐证了城镇化主战场转向城市密集区的趋势明显。面对城市化快速发展带来的城市扩张和蔓延的大潮,尤其是城市密集区人口和空间的快速膨胀,生态空间保护的紧迫性日益凸显,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压力越来越大,城市密集区生态系统的健康与安全、生态服务质量的好坏已面临严峻挑战。论文从实证案例分析入手,系统探讨了国内外城市密集区空间发展态势与问题,总结其生态空间保护与控制的经验。通过比较研究揭示了快速成长期城市密集区空间发展态势,并探讨了其快速发展所产生的生态效应。在研究并提出了生态空间状况的测度方法的基础上,结合实证案例的测度并分析其生态空间状况,由此判断区域生态空间的合理格局。论文基于博弈论的视角,系统的探讨了生态空间变化的动力机制;构建快速成长期城市密集区生态空间结构要素及结构框架,并对其加以解析;通过多元的分析视角,从整体上提出未来城市密集区生态空间的保护策略。本文共分为六大部分。第一部分为国内外城市密集区空间发展与生态控制的经验借鉴。在系统分析国内外城市密集区空间发展的基础上,揭示其空间发展的主要矛盾与问题,分析其生态保护与控制的经验得失,并总结出对快速成长期城市密集区空间发展及生态保护的启示。第二部分为快速成长期城市密集区空间发展态势及其生态影响。比较国内成型期与成长期城市密集区在土地、人口、空间、经济等方面的状况,以明确快速成长期城市密集区的相对优势、现状问题及未来发展方向。并以武鄂黄黄城市密集区作为实证主体,研究快速成长期城市密集区的发展概况及空间发展态势,揭示快速成长期城市密集区由于快速发展所产生的生态效应。第三部分为快速成长期城市密集区生态空间测度及评价。以AHP层次分析法和GIS技术建立生态空间状况测度方法,并以武鄂黄黄城市密集区作为案例,在测度其生态空间状况的基础上,提出其生态空间现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未来合理的生态空间格局。第四部分为快速成长期城市密集区生态空间变化的动力机制。基于博弈论的视角,围绕政府、企业、公众三方博弈对城市密集区生态空间的影响机制进行研究,分别从政府调控力、经济驱动力、社会生长力来解析城市密集区生态空间变化的深层次原因。第五部分为快速成长期城市密集区生态空间构成要素及结构框架。在分析总结国内外对生态用地分类已有研究和规划实践的基础上,探讨快速成长期城市密集区生态空间结构要素的构成,提出快速成长期城市密集区共通性的生态空间元素,构建城市密集区生态空间结构框架。第六部分为快速成长期城市密集区生态空间保护策略研究。分别从优化区域生态空间结构、创新区域生态空间管治、完善生态空间规划体系、建立规划实施保障机制等方面,提出快速成长期城市密集区生态空间的保护策略。
杨婷[7](2013)在《吴起县城区园林景观提升设计研究》文中指出城市园林景观让城市充满活力,成为推动城市发展的重要方面。如今,园林景观是否发展良好,影响着城市的发展。我国各地都非常重视园林景观的建设,但是,城市园林景观建设仍存在不少问题,比如盲目追求、光怪陆离、特色缺失、生态意识淡薄、资源浪费、城市绿地严重不足等。吴起县是西北地区典型的小城市,由于受本身自然和经济社会条件的限制,导致上述问题更加明显。因此,对吴起城区园林景观提升设计进行研究不仅能使该城市良好发展,还对西北地区其他小城市园林景观的提升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论文通过文献资料搜集分析、实地调查、对比分析、论证分析的方法,首先在研究城市景观内涵和分类的基础上,对城市园林景观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对园林城市和生态城市的概念及特征进行了理解。对国内外城市改造和景观提升的理论与实践进行了回顾,并梳理总结了现代城市园林景观建设的要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吴起县园林景观提升设计的指导思想和原则,并对吴起县城区园林景观进行了提升设计。对吴起城区园林景观提升设计研究主要包括:(1)现状调查从现状资料中分析了吴起中心城区园林景观建设现状,并总结了现阶段园林景观建设存在的问题有:绿地布局不合理,人均绿地面积指标不高;园林景观不重视生态理念;经济迅速发展时期,对绿地预留不够;城市形象不够鲜明,园林景观廊道缺乏;绿化树种单一,植物配置简单。概况出吴起城区园林景观发展的条件有:良好的自然条件;政府和市民的高度重视;当地的植物条件;丰富的文化资源以及园林景观用地的发展潜力。(2)城市改造和景观提升的分析城市改造经历了从对自然的依赖、对立到亲近、回归的过程,现代园林景观设计更加关注自然、关注人、关注生态。(3)提出了吴起城区园林景观提升设计的原则坚持生态优先原则;以人为本原则;以“绿”为主原则;尊重历史文化,突出地域特色的原则;以经济效益为主导的原则(4)进行了吴起城区园林景观提升设计运用城市景观学、景观生态学、城市规划学、美学、观赏园艺学和可持续发展等理论,结合现状分析,对吴起城区园林景观进行了提升设计。主要有增加绿量、园林景观格局规划、各类绿地提升设计、植物选择与配置四方面。(5)对西北小城市的园林景观提升设计提出了建议。
张杰[8](2012)在《青岛市农村农业生产附属设施用地规划设计研究 ——以胶南汕水山庄生态农业园为例》文中认为“民以食为天”,粮食在人们心中足见其分量。它不仅是所有人生活的必需品,也是农村劳动人民主要的经济支柱。而近年来,全国各地掀起了一股打工潮,大量农村年轻人选择外出打工,农耕土地闲置,从事农业劳动的人群力量逐渐单薄。在这种情况下,迫切需要引入新的农业耕作理念和高新科学技术,对农业生产进行规划设计。随着时代发展的需求,农村农业生产土地规模化经营应运而生,初步解决了大量农业土地闲置的问题,使土地得到了充分利用。如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土地股份合作社、龙头企业、生态农庄和生态农业园等都是根据种植业主的实际情况衍生出的几种适度规模经营的模式。其中生态农庄和生态农业园最初起源于英国,最近几年在我国沿海逐渐兴起,它是较为常见的农村农业土地规模化经营模式之一。而针对这一农业生产的模式的巨大转型,相应用于生产的附属设施却无法紧跟上农业发展的脚步。根据国土资发[2010]155号关于完善设施农用地管理有关问题通知和“青政字[2011]1号-农村土地适度经营”文件要求,对流转期限3年以上、流转合同规范、规模经营面积100亩以上的规模经营主体,可按其规模的3%建设附属设施用地,最多不超过20亩。本文从规划学、建筑学和农业学的角度深入研究农业生产附属设施用地,主要包括:硬化晾晒场用地、生物肥料生产场地、仓库用房、管理及生活用房、道路等用地等。并从青岛的传统民居民俗中提取精华,运用低碳、生态技术进行规划设计,使其具有北方农业生产的独特风貌和地方文化特色。最后结合青岛市胶南汕水山庄生态农业园进行实例论证,最后归纳总结出一套适用于青岛市土地适度规模化经营的农村农业生产附属设施用地规划设计的指标体系和理论方法指导。
刘劲松[9](2003)在《牙克石市怡园的规划与设计》文中提出文章介绍了我国东北牙克石市区的园林绿化设计。
二、牙克石市怡园的规划与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牙克石市怡园的规划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2)海绵城市理论下庄河城南公园景观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3.1 国外研究动态 |
1.3.2 国内研究动态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国内外相关案例研究 |
2.1 国外经典案例 |
2.1.1 Kodaly Climate Adaption(科基达尔气候适应) |
2.1.2 美国波特兰坦纳斯普林斯公园 |
2.1.3 新加坡碧山宏茂桥公园及Allan河道修复 |
2.2 国内经典案例 |
2.2.1 衢州鹿鸣公园 |
2.2.2 三亚丰兴隆生生态公园 |
2.2.3 金华燕尾洲公园 |
2.3 案例总结 |
第三章 海绵城市理论下城市公园景观设计策略 |
3.1 城市公园的概念和组成元素 |
3.1.1 城市公园的概念 |
3.1.2 城市公园的组成元素 |
3.2 设计原则 |
3.2.1 功能性原则 |
3.2.2 经济性原则 |
3.2.3 生态性原则 |
3.3 设计目标 |
3.3.1 雨水径流量控制 |
3.3.2 雨水水质控制 |
3.3.3 雨水资源化利用 |
3.3.4 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
3.4 设计要点 |
3.4.1 源头消减 |
3.4.2 中端控制 |
3.4.3 末端调蓄 |
第四章 庄河市城南公园景观总体设计 |
4.1 项目概况 |
4.1.1 项目背景 |
4.1.2 区域位置 |
4.1.3 规划面积 |
4.2 前期分析 |
4.2.1 场地外环境分析 |
4.2.2 场地内环境分析 |
4.2.3 SWOT分析 |
4.3 设计构思与理念 |
4.3.1 设计构思 |
4.3.2 设计理念 |
4.4 设计目标、依据与原则 |
4.4.1 设计目标 |
4.4.2 设计依据 |
4.4.3 设计原则 |
4.5 总体景观布局 |
4.5.1 总平面布局 |
4.5.2 海绵城市设施示意图 |
4.6 子系统设计 |
4.6.1 功能区设计 |
4.6.2 竖向设计 |
4.6.3 交通流线设计 |
4.6.4 植物景观设计 |
4.6.5 灯光与照明子系统设计 |
4.6.6 设施子系统设计 |
4.6.7 视觉与导向子系统设计 |
4.7 基于功能区划的详细设计 |
4.7.1 主入口景观区详细设计 |
4.7.2 滨水景观区详细设计 |
4.7.3 休闲游憩区详细设计 |
4.7.4 儿童游乐区详细设计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品集 |
(3)当代城市规划展览馆建筑设计研究 ——以西安城市规划展览馆建筑设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 |
1.3.2 国外研究 |
1.4 课题研究范围 |
1.4.1 概念界定 |
1.4.2 提出问题 |
1.5 研究方法及研究框架 |
1.5.1 研究方法 |
1.5.2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城市规划展览馆的基本分析 |
2.1 城市规划展览馆产生的背景 |
2.1.1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
2.1.2 展览建筑的专项化 |
2.1.3 市民生活水平提高及参与意识的提升 |
2.2 城市规划展览馆的特点及用途 |
2.2.1 展现城市发展的空间平台 |
2.2.2 体现时代精神的城市地标建筑 |
2.2.3 了解城市建设的交流平台 |
2.2.4 推动大众参与的空间载体 |
2.3 城市规划展览馆的特殊性 |
2.3.1 规划展览馆与博物馆 |
2.3.2 规划展览馆与美术馆 |
2.3.3 规划展览馆与科技馆 |
2.3.4 规划展览馆与展览馆 |
2.4 城市规划展览馆的演变过程 |
2.4.1 与城市共融的“环境系统” |
2.4.2 开放活跃的“城市会客厅” |
2.4.3 自我更新的“事件容器”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我国城市规划展览馆现状及问题调查研究 |
3.1 我国城市规划展览馆的发展 |
3.1.1 城市规划展览馆的发展初期阶段 |
3.1.2 城市规划展览馆发展的新阶段 |
3.2 当代城市规划展览馆的分类 |
3.2.1 建筑的造型特征 |
3.2.2 建设的方式 |
3.3 当代城市规划展览馆存在的问题 |
3.3.1 盲目建设 |
3.3.2 选址不当 |
3.3.3 建筑造型缺乏地域性 |
3.3.4 公共交往空间的匮乏 |
3.4 存在问题的因素 |
3.4.1 相关研究的落后 |
3.4.2 建筑设计的内涵关注不足 |
3.4.3 城市决策部门的分析不足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城市规划展览馆建筑设计的基本内容 |
4.1 建筑的选址 |
4.1.1 城市的空间发展 |
4.1.2 中心轴线原则 |
4.1.3 均衡布置原则 |
4.1.4 毗邻城市行政部门原则 |
4.2 建筑等级规模与城市特征相融合 |
4.2.1 影响建设规模的城市要素 |
4.2.2 建筑级别与规模的确定 |
4.3 城市规划展览馆的设计构思与整体布局 |
4.3.1 城市规划展览馆的设计构思 |
4.3.2 城市规划展览馆的建筑布局 |
4.4 城市规划展览馆的基本功能组成 |
4.4.1 展馆功能组成及面积分配 |
4.4.2 展示陈列区 |
4.4.3 互动交流区 |
4.4.4 大众服务区 |
4.4.5 管理办公区 |
4.4.6 配套服务区 |
4.5 城市规划展览馆建筑的基本功能流线组织 |
4.5.1 外部功能与流线 |
4.5.2 内部功能与流线 |
4.6 建筑形象与城市的融合 |
4.6.1 体现地域特色 |
4.6.2 城市文脉的传承 |
4.6.3 展现城市文化主题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城市规划展览馆建筑的基本设计手法 |
5.1 建筑总体布局的设计 |
5.1.1 城市核心区域 |
5.1.2 城市历史街区 |
5.1.3 城市绿色景观环境 |
5.1.4 建筑交通组织 |
5.2 展陈空间的特色设计 |
5.2.1 总体规划沙盘展示空间的设计 |
5.2.2 地域特色文化展示 |
5.2.3 城市建设成就展示 |
5.2.4 城市下属区县规划展示 |
5.2.5 规划馆特色展示空间 |
5.3 建筑造型设计 |
5.3.1 建筑造型理念的传达 |
5.3.2 建筑造型的直观表达 |
5.3.3 建筑造型个性的表现 |
5.4 数字技术的应用 |
5.4.1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 |
5.4.2 声光电技术的应用 |
5.4.3 VR虚拟技术的应用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西安城市规划展览馆建筑设计实践分析 |
6.1 项目背景与概况 |
6.1.1 项目背景 |
6.1.2 项目概况 |
6.1.3 现展馆流线 |
6.1.4 现展馆内部空间 |
6.1.5 现展馆外部空间 |
6.2 新馆设计原则与建馆优势性 |
6.2.1 设计原则 |
6.2.2 建馆优势 |
6.3 功能布局 |
6.3.1 功能复合性 |
6.3.2 功能结构 |
6.4 功能流线 |
6.4.1 外部流线 |
6.4.2 内部流线 |
6.5 展示空间 |
6.5.1 总体规划模型展示 |
6.5.2 其他特色展厅 |
6.6 城市下的建筑形象塑造 |
6.6.1 设计理念 |
6.6.2 建筑体块的生成 |
6.6.3 建筑模型透视 |
6.6.4 建筑效果图 |
6.7 建筑的可持续性 |
6.7.1 覆土建筑 |
6.7.2 覆土建筑的优点 |
6.8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语 |
7.1 研究结论 |
7.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4)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法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结构与方法 |
第2章 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法治概述 |
2.1 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法治的理论意涵 |
2.1.1 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定义 |
2.1.2 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诠释 |
2.1.3 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法治的内涵特征 |
2.2 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法治的现实意义 |
2.2.1 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
2.2.2 资源枯竭型城市治理策略转换的需要 |
2.3 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法治的制度价值 |
2.3.1 秩序价值 |
2.3.2 正义价值 |
2.3.3 永续发展价值 |
第3章 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法治的现状及实效 |
3.1 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法治现状 |
3.1.1 有序开发综合利用资源方面的法治 |
3.1.2 构建多元化产业体系方面的法治 |
3.1.3 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的法治 |
3.1.4 加强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方面的法治 |
3.1.5 财政转移支付和征收资源税费方面的法治 |
3.2 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法治的运行实效:以湖南省为样本 |
3.2.1 湖南省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基本情况及相关政策法规 |
3.2.2 法治在湖南省实施取得的成效 |
3.2.3 法治在湖南省实施存在的问题 |
3.2.4 法治在湖南省实施对全国的标本意义 |
第4章 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法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4.1 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法治存在的问题 |
4.1.1 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法治结构性问题 |
4.1.2 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法治的具体制度问题 |
4.1.3 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在司法保障方面存在的问题 |
4.2 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法治存在问题的原因 |
4.2.1 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先行经验不足 |
4.2.2 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法治具有综合性 |
4.2.3 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法治背后关涉复杂利益博弈 |
第5章 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法治的域外镜鉴 |
5.1 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法治的域外实践 |
5.1.1 德国 |
5.1.2 日本 |
5.1.3 美国 |
5.2 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法治的经验启示 |
5.2.1 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需要形成多层次的法治体系 |
5.2.2 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需要融合政策与法治工具 |
5.2.3 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需要区域与产业法治相协调 |
5.2.4 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法治需要规范、援助、转型相结合 |
第6章 我国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立法的完善 |
6.1 我国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立法的基本思路 |
6.1.1 应专门针对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展开立法 |
6.1.2 专门立法的形式应当是行政法规 |
6.1.3 应与相关法律法规相协调 |
6.1.4 应与地方立法结合形成多层次的立法体系 |
6.2 国家层面相关立法的构建与完善 |
6.2.1 国家层面立法的原则与框架 |
6.2.2 国家相关立法的完善 |
6.3 湖南省专门立法的探索 |
6.3.1 湖南省专门立法的必要性 |
6.3.2 章节安排的内在逻辑 |
6.3.3《湖南省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条例》的框架结构 |
第7章 我国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司法保障的完善 |
7.1 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司法理念 |
7.1.1 以可持续发展为基本理念 |
7.1.2 确立预防与恢复性司法理念 |
7.1.3 树立公益性司法理念 |
7.2 加强环境司法能力建设 |
7.2.1 畅通司法救济渠道 |
7.2.2 实现环境司法专门化 |
7.2.3 构建环境诉讼基金 |
7.3 完善相关诉讼制度 |
7.3.1 改进行为保全制度 |
7.3.2 改进财产保全制度 |
7.3.3 改进先予执行制度 |
7.3.4 改进环境公益诉讼制度 |
7.4 强化环境刑事司法适用 |
7.4.1 环境犯罪规定的完善 |
7.4.2 对环境犯罪财产刑和非刑罚手段的完善 |
7.4.3 刑罚适用原则的改进 |
附录《湖南省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条例》立法建议稿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
(5)药用植物园规划设计初探 ——以北京药用植物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1.1 研究的目的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
1.3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的内容 |
1.3.2 研究的方法 |
1.4 研究技术路线 |
2 药用植物园概述 |
2.1 植物园的概念 |
2.1.1 植物的概念 |
2.1.2 植物园的概念 |
2.2 药用植物园的概念 |
2.2.1 药用植物的概念 |
2.2.2 药用植物园的概念 |
2.3 药用植物园与植物园的相似性与区别 |
2.4 北京药用植物园简介 |
2.4.1 北京药用植物园的历史 |
2.4.2 北京药用植物园地理位置 |
2.4.3 北京药用植物园建园理念 |
2.5 本章小结 |
3 药用植物园空间体系规划设计 |
3.1 药用植物园规划设计基本原则 |
3.1.1 生态性原则 |
3.1.2 适用原则 |
3.1.3 经济原则 |
3.1.4 美观原则 |
3.1.5 北京药用植物园的规划设计原则 |
3.2 药用植物园的主题定位与总体布局 |
3.2.1 药用植物园的主题定位 |
3.2.2 北京药用植物园的主题定位与总体布局 |
3.3 药用植物园功能分区 |
3.3.1 药用植物园的功能 |
3.3.2 北京药用植物园的功能分区 |
3.4 药用植物园园路布局 |
3.4.1 园路作用 |
3.4.2 园路的分类 |
3.4.3 园路的铺装 |
3.4.4 园路的规划设计要点 |
3.4.5 北京药用植物园的园路规划设计 |
3.5 药用植物园建筑及小品设计 |
3.5.1 药用植物园的功能性建筑 |
3.5.2 突出文化主题的小品设施 |
3.5.3 北京药用植物园的特色建筑与小品 |
3.6 本章小结 |
4 药用植物园的植物展示体系规划设计 |
4.1 园林植物的布局规划 |
4.1.1 药用植物园的园林植物布局原则 |
4.1.2 北京药用植物园的园林植物布局特点 |
4.2 药用植物的分区规划 |
4.2.1 药用植物的分类 |
4.2.2 北京药用植物园的药用植物分区规划 |
4.3 本章小结 |
5 药用植物园经营活动策划 |
5.1 开展特色经营 |
5.2 策划专题活动 |
5.3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1.1 理论总结 |
6.1.2 借鉴意义 |
6.1.3 有待改善方面 |
6.2 展望 |
6.2.1 开展国家药用植物园体系构建 |
6.2.2 建立药用植物园信息共享平台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第一导师简介 |
第二导师简介 |
致谢 |
(6)快速成长期城市密集区生态空间框架及其保护策略研究 ——以武鄂黄黄城市密集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相关概念及研究范围 |
1.3 城市密集区空间发展及生态空间研究进展 |
1.4 城市密集区发展阶段及其特征 |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6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7 研究方法 |
1.8 研究框架 |
2 国内外城市密集区空间发展与生态控制的经验借鉴 |
2.1 国内外城市密集区空间的态势与问题 |
2.2 国内外城市密集区生态控制的经验借鉴 |
2.3 对快速成长期城市密集区生态保护的启示 |
3 快速成长期城市密集区空间发展态势及其生态影响 |
3.1 国内成型期与成长期城市密集区的发展比较 |
3.2 快速成长期城市密集区发展的概况 |
3.3 快速成长期城市密集区空间发展的态势 |
3.4 快速成长期城市密集区发展的生态效应 |
4 快速成长期城市密集区生态空间测度及评价 |
4.1 生态空间的概念 |
4.2 城市密集区生态空间状况测度方法 |
4.3 武鄂黄黄城市密集区生态空间状况测度分析 |
5 快速成长期城市密集区生态空间变化的动力机制 |
5.1 相关理论 |
5.2 基于博弈论的城市密集区生态空间变化动力的解释框架 |
5.3 快速增长期城市密集区生态空间变化动力的作用机理 |
5.4 快速增长期城市密集区生态空间变化动力模型及特征 |
6 快速成长期城市密集区生态空间构成要素及结构框架 |
6.1 已有生态空间分类体系的探讨 |
6.2 城市密集区生态空间结构要素 |
6.3 城市密集区生态空间结构框架 |
7 快速成长期城市密集区生态空间保护策略研究 |
7.1 优化区域生态空间框架 |
7.2 完善生态空间规划体系 |
7.3 创新区域生态空间管治 |
7.4 建立规划实施保障机制 |
8 结语 |
8.1 主要结论 |
8.2 研究创新点 |
8.3 有待深化的内容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附件 |
(7)吴起县城区园林景观提升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1.1 政府对城市园林景观和城市形象品质的重视 |
1.1.2 市民对城市园林景观要求和对健康生活的追求 |
1.1.3 城市园林景观改造提升设计中面临的问题 |
1.1.4 吴起县城区景观提升设计研究的定位 |
1.2 研究意义和目的 |
1.2.1 研究意义 |
1.2.2 研究目的 |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3.1 国外城市景观改造实践和理论发展 |
1.3.2 国内城市景观改造实践和理论发展 |
1.3.3 小结 |
1.4 相关概念与界定 |
1.4.1 城市园林景观 |
1.4.2 园林城市 |
1.4.3 生态城市 |
1.5 研究内容 |
1.6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6.1 研究方法 |
1.6.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现代城市园林景观提升设计理念与方法 |
2.1 现代城市园林景观提升设计理念 |
2.1.1 重视自然和生态 |
2.1.2 从城市本身出发,因地制宜 |
2.1.3 人性化设计 |
2.1.4 园林景观应系统规划 |
2.1.5 充分挖掘特色,营造地域景观 |
2.1.6 以提升城市形象为目标 |
2.2 城市园林景观提升的方法 |
2.3 城市各类景观空间设计 |
2.3.1 道路 |
2.3.2 广场 |
2.3.3 公园 |
2.3.4 居住区 |
2.3.5 单位附属绿地 |
2.3.6 河道 |
第三章 吴起县城区景观现状分析与思考 |
3.1 吴起县园林景观提升设计背景 |
3.2 吴起县城区园林绿化现状 |
3.2.1 吴起县概况 |
3.2.2 城区园林景观建设现状 |
3.3 城区园林景观存在问题分析 |
3.3.1 绿地布局不合理,绿地面积缺乏 |
3.3.2 园林景观不重视生态理念 |
3.3.3 经济迅速发展时期,对绿地预留不够 |
3.3.4 城市形象不够鲜明,园林景观廊道缺乏 |
3.3.5 绿化树种单一,植物配置简单 |
3.4 城区园林景观发展条件分析 |
3.4.1 自然条件 |
3.4.2 政府高度重视 |
3.4.3 植物条件 |
3.4.4 丰富的文化资源 |
3.4.5 园林景观用地发展潜力大 |
3.5 城区园林景观提升设计指导思想和原则 |
3.5.1 指导思想 |
3.5.2 园林景观提升设计原则 |
第四章 吴起城区园林景观提升设计 |
4.1 增加绿量 |
4.2 园林景观格局规划 |
4.3 各类绿地提升设计 |
4.3.1 广场 |
4.3.2 街头绿地和公园 |
4.3.3 道路 |
4.3.4 附属绿地 |
4.3.5 河道 |
4.3.6 其他 |
4.4 植物的选择和配置 |
4.4.1 植物的选择 |
4.4.2 植物配置 |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8)青岛市农村农业生产附属设施用地规划设计研究 ——以胶南汕水山庄生态农业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课题的提出 |
1.1.1 社会背景 |
1.1.2 政策背景 |
1.1.3 学术背景 |
1.2 研究对象及概念辨析 |
1.2.1 研究对象 |
1.2.2 农业的定义 |
1.2.3 农业生产设施用地的概念及辨析 |
1.3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论文创新点及突破 |
1.5 研究方法及论文框架 |
1.5.1 研究方法 |
1.5.2 论文框架 |
第2章 国内外农村农业生产附属设施用地建设及理论研究现状 |
2.1 国外建设及理论研究现状 |
2.1.1 农业生产附属设施形成原因 |
2.1.2 农业生产附属设施应运而生 |
2.1.3 农业生产附属设施建设现状 |
2.1.4 农业生产附属设施建设理论研究 |
2.2 我国农村农业生产附属设施用地建设及理论研究现状 |
2.2.1 农村农业生产附属设施形成原因 |
2.2.2 农村农业生产附属设施建设现状 |
2.2.3 我国农村农业生产附属设施用地建设管理现状 |
2.3. 青岛市农村农业生产附属设施用地建设管理现状及启示 |
2.3.1 青岛市农村农业附属设施用地建设管理现状 |
2.3.2 国内外对青岛现阶段农村农业生产附属设施用地建设的启示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农村农业生产附属设施用地规划设计研究 |
3.1 规划设计研究内容 |
3.1.1 用地选址 |
3.1.2 总体定位 |
3.1.3 附属设施总体规划布局 |
3.2 仓库用地规划设计 |
3.2.1 选址基本条件 |
3.2.2 规划设计原则 |
3.2.3 类型确定及规模决策 |
3.2.4 库区规划布局 |
3.3 硬化晾晒场用地规划设计 |
3.3.1 选址基本条件 |
3.3.2 规划设计原则 |
3.3.3 规模决策 |
3.3.4 晒场规划布局 |
3.4 生物质肥料生产场地用地规划设计 |
3.4.1 选址基本条件 |
3.4.2 规划设计原则 |
3.4.3 规模决策 |
3.4.4 场地规划布局 |
3.5 管理办公及生活用房用地规划设计 |
3.5.1 规划设计原则 |
3.5.2 规模决策 |
3.5.3 整体规划布局 |
3.6 基地道路交通用地规划设计 |
3.6.1 规划设计原则 |
3.6.2 规划功能 |
3.6.3 规划内容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农村农业生产附属设施与农村循环经济、新能源规划设计 |
4.1 农村循环经济的概念和原则 |
4.1.1 农村循环经济的概念 |
4.1.2 农村循环经济的原则 |
4.2 农村循环经济的减量化原则 |
4.2.1 选址布局节能规划 |
4.2.2 建筑节能设计 |
4.3 农村循环经济的循环再利用原则 |
4.3.1. 秸秆循环利用 |
4.3.2. 水系统循环利用 |
4.4. 农村循环经济的资源化原则 |
4.4.1. 生活垃圾 |
4.4.2. 农业生产垃圾 |
4.4.3. 新能源开发利用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农村农业生产附属设施用地规划设计实例研究——以青岛市胶南汕水山庄生态农业园为例 |
5.1. 胶南汕水山庄生态农业园概况 |
5.1.1. 胶南概况 |
5.1.2. 汕水山庄生态农业园概况 |
5.1.3. 基础设施现状 |
5.2. 生态农业园农业种植策略 |
5.2.1. 农业生产现状 |
5.2.2 农业种植规模策略 |
5.3. 附属设施规划设计 |
5.3.1 附属设施规模决策 |
5.3.2 规划选址及总体布局 |
5.3.3. 硬化晾晒场及仓库区规划设计 |
5.3.4. 业主生活用房规划设计 |
5.3.5 生物质肥料生产场地规划设计 |
5.3.6 办公管理及生活用房规划设计 |
5.3.7 附属设施内部道路规划设计 |
5.4. 能源及节能技术在规划设计中的应用 |
5.4.1. 风能 |
5.4.2. 太阳能 |
5.4.3. 沼气、地热能 |
5.4.4. 水资源利用 |
5.4.5. 废弃物处理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工作 |
致谢 |
四、牙克石市怡园的规划与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 [1]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中的政府作用探究 ——以吉林省舒兰市为例[D]. 邵壮. 吉林大学, 2021
- [2]海绵城市理论下庄河城南公园景观设计[D]. 隋兴男. 大连工业大学, 2020(08)
- [3]当代城市规划展览馆建筑设计研究 ——以西安城市规划展览馆建筑设计为例[D]. 张翔. 长安大学, 2019(01)
- [4]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法治研究[D]. 唐启迪. 湘潭大学, 2016(02)
- [5]药用植物园规划设计初探 ——以北京药用植物园为例[D]. 程葳. 北京林业大学, 2015(04)
- [6]快速成长期城市密集区生态空间框架及其保护策略研究 ——以武鄂黄黄城市密集区为例[D]. 王智勇. 华中科技大学, 2013(10)
- [7]吴起县城区园林景观提升设计研究[D]. 杨婷.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3(02)
- [8]青岛市农村农业生产附属设施用地规划设计研究 ——以胶南汕水山庄生态农业园为例[D]. 张杰. 青岛理工大学, 2012(02)
- [9]牙克石市怡园的规划与设计[J]. 刘劲松. 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 20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