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寿光市经济金融协调发展的思考

对寿光市经济金融协调发展的思考

一、关于寿光市经济金融协调发展的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魏思聪[1](2021)在《普惠金融发展水平空间异质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以山东省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于海天[2](2020)在《普惠金融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 ——基于山东省县域数据的实证分析》文中指出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全面脱贫是衡量全面小康的硬指标,实现精准脱贫是关键一环,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过程中最繁重的任务之一。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和实体经济的血脉,通过金融手段帮助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有效途径。普惠金融能够在最大程度上拓展金融边界,提高金融服务的覆盖率,有效缓解农村资金缺口和金融约束,进而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为实现精准脱贫提供有力支持。本文从县域视角出发,在对普惠金融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理论分析基础上,分别构建县域普惠金融发展指数和泰尔指数对山东省县域普惠金融发展水平和城乡收入差距进行定量测度,通过系统GMM方法实证检验普惠金融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效应,并进行中介机制检验及分析。本文研究发现:山东省普惠金融发展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但不同地区普惠金融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大多数县市2012年到2017年普惠金融发展指数都有一定程度的增加,鲁东地区发展水平最高,其次是鲁北和鲁中,鲁南发展最差;普惠金融对城乡收入差距起到了显着的缩小作用,但各地区影响作用不同。鲁东和鲁北地区普惠金融发展与城乡收入差距呈现显着负相关,鲁中地区显着性不强,鲁南地区呈现正相关关系;普惠金融的发展不仅会对城乡收入差距产生直接影响,同时也会通过经济发展和贫困减缓机制产生间接影响。基于研究结论,论文提出如下政策建议:推进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促进金融资源均衡配置;加强普惠金融政策落实与政策指引,发挥好政策引导和激励作用;实行有针对性的区域金融政策,注重金融区域化发展;促进直接机制与间接机制协同减贫,发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作用。

王晓丽[3](2020)在《家庭农场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工具选择与组合性设计 ——山东省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家庭农场是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生产主体,是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的重要参与者,家庭农场从生成到发展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不同的金融工具手段在家庭农场运行机制的组成及其各组成部分在整个系统中的作用与功能具有差异性。家庭农场发展过程中需要通过相应的金融工具在资金融通、信用构建、风险规避、价格发现、技术运用等方面进一步支持与优化。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家庭农场缺少合格的抵押品,难以从商业银行等正规金融机构获得生产所需的各类资金,使得家庭农场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融资难、融资贵”的困境,有效抵押品缺乏和担保制度不健全使得家庭农场贷款可得性降低,严重阻碍了家庭农场发展,同时,家庭农场经营所面临的自然风险与市场风险迫切需要通过农业保险政策工具和灾后救助等途径化解。因此,加快建立符合家庭农场金融需求的金融制度体系,创新组合性金融支持机制促进家庭农场发展,最终促进家庭农场发展是当前决策部门关注的重点问题。本文借鉴生产效率理论、产业组织理论、农业金融支持等理论,揭示了家庭农场发展在生产投资、金融需求、风险规避、信用构建等方面的运行机制,并从供给端的角度对组合性金融工具影响家庭农场发展的理论机理进行合理论证,从家庭农场融资约束、金融机构金融供给、政策部门金融政策支持等多个维度构建了家庭农场发展的金融支持理论分析框架。基于此,本文通过实地调研了解山东省济南市、青岛市和淄博市等17个主要城市中的120多个区、县、镇、乡、村家庭农场发展的融资约束与金融资源获取情况,并以发放调查问卷等方式获取了291个省级示范家庭农场的微观数据。最后,本文通过设计多元线性模型、截面门槛模型、工具变量分位数模型定量分析农业信贷、农业保险和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对家庭农场发展的作用效应,设计了适应家庭农场金融需求的组合性金融支持机制,这对于家庭农场发展而言,具有丰富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具体的研究结论为:第一,家庭农场为了进一步扩大经营面积和投资规模,对农业贷款、农业保险和抵押担保融资等金融服务存在迫切需求,而选择通过民间金融组织和网络平台借款获取资金的意愿并不强烈。从家庭农场投资绩效来看,大多数家庭农场的投资规模并未达到最优水平,投资决策与经营管理水平不高是制约其绩效提升的主要原因,家庭农场投资规模和投资绩效还有进一步的提升空间。此外,家庭农场资金规模较小导致生产要素匮乏、金融政策缺位造成资金融通困难、家庭农场缺乏有效抵押品使得投融资不畅、农业保险有效供给不足引致经营风险、风险补贴不足使经营欠佳是制约家庭农场发展的主要原因。第二,家庭农场由于缺乏抵押物而面临着较为严重的供给型融资约束,如果能够为家庭农场引入相应的抵押物,则越有利于提高家庭农场金融资源可得性,进而有利于家庭农场发展。同时,当农业信贷供给水平较低时,其对家庭农场发展的作用效应较小;当农业信贷供给水平较高时,其对家庭农场发展的作用效应较大,即农业信贷对家庭农场发展存在“先递减,后递增”的非线性影响效应。第三,农业保险能够对家庭农场生产风险所造成的损失进行补偿,是保障家庭农场发展的有力金融工具,加大农业保险对家庭农场发展的支持力度能够有效促进家庭农场发展。同时,当农业保险供给水平较低时,其对家庭农场发展的作用效应较小;当农业保险供给水平较高时,其对家庭农场发展的作用效应较大,即农业保险对家庭农场发展存在“先递减,后递增”的非线性影响效应。第四,土地经营权抵押担保融资为家庭农场发展提供了有利的融资途径,能够为商业银行和家庭农场搭建了有效的信用体系,增加了家庭农场农业信贷供给,有助于促进家庭农场发展。同时,当抵押担保贷款供给水平较低时,其对家庭农场发展的作用效应较大;当抵押担保贷款供给水平较高时,其对家庭农场发展的作用效应较小,即抵押担保贷款对家庭农场发展存在“先递增,后递减”的非线性影响效应。本文基于理论和实证研究结论,从抵押担保、风险补偿、金融服务三个方面提出了家庭农场发展的组合性金融支持机制设计:第一,健全抵押担保机制,加强与农业发展信贷担保有限责任公司的合作,积极建立财政、银行、担保公司风险分摊比例机制,充分发挥财政补贴、农业信贷和抵押担保的协调效应。第二,建立风险补偿机制,通过财政投资、财政补贴、税收减免等政策工具建立贷款损失风险补偿基金和保险风险补偿金,协助家庭农场分摊生产成本和风险。第三,强化金融服务机制,加强金融信息科技工程建设,探索建立“三农”资源资产权属管理中心,设立农业经营资产价值评估机构,建立农业风险资产收处管理中心,促进金融机构支持家庭农场发展过程中风险化解、产权处置及土地经营权的再流转,营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并尝试引入“农业贷款+抵押担保+风险补贴+农业贷款再保险”“农业保险+巨灾债券+风险基金”“农村电商+农业信贷+互联网金融”构建组合性金融支持机制来促进家庭农场发展。

李明月[4](2019)在《普惠金融发展的空间关联网络及驱动因素研究》文中认为普惠金融不只是金融理念的简单扩充,它代表金融服务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2018年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以实体经济作为发展的着力点,普惠金融致力于为社会所有群体尤其是传统金融服务所覆盖不到的弱势群体提供金融服务,是提高实体企业融资效率的有效途径。发展普惠金融是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经济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本文从以下五个方面对普惠金融发展的空间关联网络及驱动因素进行研究:第一部分介绍普惠金融的研究背景和意义,对以往研究文献进行综述并形成本文的研究内容和方法。第二部分首先对普惠金融的内涵进行界定,分析普惠金融的常用指标体系,测度我国2005-2017年31个省市普惠金融发展指数值,为下一部分构建空间关联网络提供现实基础。第三部分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研究空间关联网络的结构特征,分析各个省市在网络中所处的位置和相关作用。第四部分围绕空间关联网络的驱动因素进行研究,分析各差异变量对空间关联网络的作用方向和程度。第五部分基于以上的研究,对促进中国普惠金融协同发展提供相关建议。本文研究结论有以下三点:首先,根据样本数据的测算结果,中国东、中、西部地区普惠金融发展指数值逐级缩小,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差距呈缩小趋势。其次,普惠金融空间关联网络稳定性较强,北京、上海、山东等省市位于关联网络的中心位置,地区周边关联关系密集,不需借助中介地区就可以独立获取金融资源,对其他地区主要起到溢出作用。最后,经济发展状况和开放程度越接近的地区普惠金融空间关联性越强,投资行为、地理位置差异变量对普惠金融空间关联网络的驱动作用不显着。本文主要创新点如下:第一,用社会网络分析法构建普惠金融空间关联网络研究各个省市在网络中的地位和作用,使得研究视角独特。第二,运用块模型分析法将功能相似的地区聚到一个板块,从整体角度分析普惠金融发展过程中各板块的溢出作用,研究思路富有新意。第三,利用QAP分析法构造差异变量研究普惠金融空间关联网络的驱动因素,研究方法新颖。

王欣[5](2019)在《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农业一直以来在我国占据着战略性基础地位,同时农村经济也是我国整个经济大环境下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我国经济总体保持着稳步增长的状态,但是在城乡二元结构的制约下,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与城镇地区还是存在着一定差距。现阶段,在我国农村金融领域中农村金融资源供求不平衡、总供给不足、结构不合理等问题突出,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农村地区的稳定。基于这样的现实情况,进一步加快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创新农村金融发展方式成为我国发展农村经济的重点。开展我国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是顺势而为,在土地所有权、土地承包权、土地经营权这三种权利“三权分置”的前提下,探索并放活土地经营权的金融价值,从而把土地这样原本作为生产的要素纳入进来,解决农户的融资问题,为农业向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生产提供有效的资金支持。同时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也强调了要“赋予农民对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能,允许农民以承包经营权入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本文在产权理论、地租地价理论、制度变迁理论以及金融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的基础上,总结提炼出了本文特有的基于三方行为分析的理论框架,从需求方、供给方、中介这三方面入手分析我国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基本现状以及面临的相关问题,并且创新地从三方角度进行原因探索。同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参考我国试点地区比较成功的典型案例,通过对试点模式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并总结出经验,为我国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提出相关建议。本文主要组成部分是绪论、正文和相关的结论:绪论主要阐述了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以及国内外相关的文献综述,在此之后给出了论文的研究内容、研究思路,最后提出了论文存在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正文和结论从第二章开始:第二章是理论基础。本章节首先对文章涉及到的相关概念进行了一个界定,主要界定了土地经营权、土地经营权流转以及土地经营权抵押这几个概念。然后阐述了文章的理论基础,即产权理论、地租地价理论、制度变迁理论和金融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并且总结提炼出了基于三方行为分析的理论框架。结合第一章的文献综述、第二章相关概念以及理论基础,构建了本文的一个理论体系。第三章是我国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的历史沿革。这一章节主要从历史逻辑、实践逻辑以及理论逻辑三个角度进行相关历史进程的阐述。第四章是我国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现状以及面临的问题分析。这一部分采用三方理论框架进行分析,依次研究需求方、供给方以及中介方在农地经营权抵押背景下的现状以及面临的问题。其中需求方主要面临农户认知方面制约以及农户信用圈层结构制约的问题;供给方主要面临法律制度制约、信用风险和从业人员素质制约的问题;中介方主要面临信用信息市场发育程度制约、政府相关配套政策约束的问题。第五章是制约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市场形成和扩大的影响因素分析。此章节基于原因分析的角度,采用三方理论框架从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的需求方、供给方以及中介这三个方面进行具体分析。从需求方角度分析造成农户参与意愿低的影响因素,得出农户个体特征、农户家庭特征、农户对政策的认知程度以及贷款审批时间对农户参与意愿影响显着;从供给方角度分析造成金融机构供给意愿低的影响因素,得出农户特征、农地作为抵押品方面的约束以及抵押配套设施与政策约束对金融机构供给意愿影响显着;从中介角度分析造成农村征信体系不健全的影响因素,得出信用环境特征、信息采集与共享的约束以及信用中介服务机构的约束对农村征信体系建设影响显着。第六章是我国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典型案例分析。此章节选取了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典型的几个试点地区,以主导主体为标准,对试点地区模式进行了分类,主要分为“群体信用主导型”模式——以宁夏同心县为例、“政府主导型”模式——以安徽怀远县为例以及“金融机构主导型”模式——以福建漳浦县为例。并以需求方、供给方和中介为主的三方理论为基础,按照全文的理论分析框架对这三种模式从基本情况、有利条件、实施方案、实施情况这四方面进行具体阐述,最后从需求方、供给方及中介角度分类归纳出有益的经验,以期更好地解决问题。第七章是关于我国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的对策建议。这一章主要从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产权规则以及政策这两方面提出相关建议。首先从规则建议来说,主要是从土地经营权的性质与抵押财产的范围、抵押权设定、抵押权的实现方式以及抵押物的处置机制这几个方面来进行探讨,目的是为了构建一套系统的体系;其次从政策建议上来说,主要是从完善法律制度设计、实施精准化金融服务、培育市场机制、完善风险防控机制这几个方面来进行探讨,目的是为了完善农地经营权抵押相关制度建设,使之更好为农户融资发挥作用,从而促进农村金融的深入发展。本文的研究启示在于通过对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理论基础的总结与思考,提出了基于三方行为分析的理论分析框架,即以需求方、供给方及中介方(第三方)的角度进行全文分析,逻辑清晰明了。同时,本文在对我国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提出相关建议时不仅提出了政策性建议,并且还提出了关于抵押贷款产权规则设计的具体建议,即从土地经营权的性质与抵押财产的范围、抵押权设定、抵押权的实现方式以及抵押物的处置机制这几个方面来进行探讨,目的是为了构建一套系统的体系,使得农地经营权抵押的相关规定更加明确、细化。

石亚萍[6](2018)在《吉林省县域经济发展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自从国家提出壮大县域经济、发展乡村振兴以来,提高了吉林省对县域经济发展的认识和关注度。结合全国各地区的县域经济发展形势来看,大部分地方采取将一些地级市的部分权限下放,主要着重于在经济方面的提高县域的管理能力[1]。对于发达的省市,县域的权限相对更为宽泛。这种治理一部分是减少了管理的难度,另一部分是能够促进县域的发展步伐,为各自所在的省市提供更多发展的动力,而且能在全面实现小康社会这一目标过程中担任关键角色。并且,县域经济的发展更需要相关政策加以配合,从而进行规范化生产经营。但是,没有一项任务是可以立竿见影的,那么县域经济的转型及发展必然也有一段很长的发展阶段,所以,需要从全社会各个方面调集力量,加以配合,才能尽快的实现这一目标和愿望[3]。该论文主要是针对新业态、新形势下的吉林省,对其相关县市的财富积累、资本上升等经济状况进行研究,主要是采取资料查阅、文献借鉴、系统分析、不同方向和时间的对比,总结归纳等研究方法,对全省以及不同市县内经济的发展状况进行分析,结合近几年来的数据,对总体生产总值、县域基础设施、县域产业结构、各市县的生产总值排名状况、城乡比重、人均可支配收入等进行了解和对比。得出当前经济发展存在整体发展状况不佳、产业结构不均衡、城乡差距大等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提出具有现实意义的理论对策。从而使得吉林省有针对性、有目标性的发展本地区的县乡经济。

杨磊[7](2018)在《黑龙江省农村金融产品创新发展研究》文中认为伴随新一轮土地制度改革的深入推进,我国农村耕地资源进一步流转集中,农户生产经营规模进一步扩大,“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亦随之提升,现代农业发展初具雏形。与此同时,蓬勃发展的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农村金融产品的需求更趋多元化、高端化,而传统的产品与服务已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亟需在产品类型、制度安排、技术应用等方面创新。黑龙江省作为国内产粮第一大省,因土地资源、人均耕地等禀赋,农业生产经营的机械化程度一直领先于其他省份,但与现代农业发展的目标相比却尚存差距,例如在农村土地规模经营方面,例如在新型经营主体培育方面,例如在粮食持续增产、农民持续增收方面,等等。党的十八大、十九大报告均将农业作为重要篇章予以关注,通过顶层制度设计对现代农业发展予以支持,而黑龙江省在现代化大农业发展战略的引领下,省内因规模化、机械化农业生产经营引致的资金需求,以及不同经营主体对多元化、多层次农村金融产品的需要,显得格外迫切。在农地经营权抵押、农业政策性保险、农产品期货交割等业务上,黑龙江省均成为国内最早的一批试点省份,并且经过数年的努力,省内在涉农贷款余额与占比、农险保费收入与赔付等指标上,均保持了良好的上升势头。然而,通过与国内其他粮食主产区省份、或是非粮食主产区省份的对照,不难发现省内在部分农村金融产品的供给上存在一定问题,而在相关产品与服务的创新上亦存在改进空间。本研究以新一轮土地制度改革为研究背景,以农村金融产品及其创新为研究对象,以农业保护、金融供求、金融定价为理论基础,从“产品需求、产品供给、交易制度、技术支撑”四个方面,对黑龙江省农村金融产品创新涉及的诸多影响因素进行剖析,指明了省内农村金融产品供需的主要类型以及制度改革、技术改进的主要方向,并且采用数据调研、案例介绍、层次分析、指数分析、实证分析的方法,对东北三省区域内的农村金融产品创新发展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得出各省在不同金融产品供给领域排名,最终依据前文的“因素分析、评价结果以及经验介绍”,提出了黑龙江省农村金融产品创新发展的对策。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如下:总结黑龙江省农村金融产品创新的现状,发现其中存在的若干问题,例如农村金融产品创新不足难以迎合现代农业发展需要、涉农金融机构对农村金融产品创新的主动意愿不强、现行农村金融交易制度已成为金融产品创新的瓶颈、现代金融技术应用滞后降低农村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依据新古典经济学家“改变供需均衡因素”的区分方法,从黑龙江省农村金融产品创新实际出发,分别基于需求和供给主体的角度,通过“外生因素”与“内生因素”两个层面,对影响黑龙江省农村金融产品创新的需求影响因素、供给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以及依据“需求、供给、制度、技术”的研究范式,还对影响黑龙江省农村金融产品创新的交易制度影响因素、技术支撑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进而结合黑龙江省区域农业生产与经营实际特点,以新一轮土地制度改革为背景,遵循“需求引致、成本效用、资源配置”的理论逻辑,指出未来黑龙江省农村金融产品供需的主要类型以及制度改革、技术改进的主要方向;以农村金融产品及其创新为评价主体,通过构建3个评价层次,选取4项一级指标、15项二级指标、26项三级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与综合指数法,对东北三省2006年—2015年农村金融产品创新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并依据黑龙江省在区域内的总体与分项指标排名结果,从区域农村金融协调发展的角度,明确黑龙江省农村金融产品创新发展更加趋向于“需求主导型”、供给则相对不足,发现黑龙江省在贷款、期货、期权等部分农村金融产品创新发展方面与其他两省存在的差距,以及黑龙江省农村金融产品创新发展总体成长水平与供给成长水平,二者均不及需求成长水平,存在一定程度的供需发展速度错配问题,评价的结果可为后续研究提供实证分析基础;介绍国内若干省份在部分农村金融产品领域的创新做法与成功案例,其中吉林、辽宁、河南等粮食主产区省份,更多地将农村金融产品创新实践重点放在如何支持各类规模经营之上,而广东、浙江、陕西等非粮食主产区省份,则更多地关注如何满足一般规模或小规模经营对农村金融产品的需求上;针对总结的问题、分析的原因,结合东北三省综合评价排名以及其他省份成功经验,提出黑龙江省农村金融产品创新发展的对策,即更加有针对性地实施区域农村金融产品供给侧改革,抓重点、补短板,调减低端过剩、开发高端衍生,实现产品供需匹配,提升资源配置效率,服务农业实体经济。研究的主要创新点在于,完善了农村金融产品创新相关理论体系,构建了黑龙江省农村金融产品创新研究新的范式;总结了新一轮土地制度改革的特点及黑龙江省区域农业发展特征,有针对性提出了省内农村金融产品创新发展对策;归纳了黑龙江省农村金融产品创新若干影响因素,并对省内农村金融产品创新的需求类型、供给方向、制度改革、技术应用等予以全面展望;建立了农村金融产品创新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以及模型,利用层次分析法与综合指数法,开展了东北三省区域农村金融发展实证研究。

李晴[8](2018)在《我国涉农贷款保证保险产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农业是我国的基础产业,农业经济的发展是关系着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然而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农业经营主体常常会面临投入资金不足的困境,缺乏抵押物、自然风险过大等因素又制约着贷款的获得。为了缓解农业经营主体“贷款难、贷款贵”的问题,响应国家加快银行与保险公司合作的号召,涉农贷款保证保险作为一种可以有效管理信贷风险的金融工具,引起政府与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被认为是推动我国农业保险与农业信贷协调发展,促进农村金融快速发展的重要手段。本文通过对涉农贷款保证保险产品的优化设计,使该产品能够促进农业保险发挥风险保障作用,降低银行面临的信贷风险,推动农业保险与农业信贷协同发展,拓宽保险公司的经营领域,从而突破农业经营主体的融资瓶颈,使“银农保”三方达到共赢。本研究对于涉农贷款保证保险在全国范围内的推广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关于保险与农业信贷相结合、贷款保证保险发展运作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并在明确阐述农业保险、农业信贷、贷款保证保险、协同理论和非寿险精算理论相关概念理论的基础上,对涉农贷款保证保险产品进行研究。全文以我国1987-2016年的农业保险与农业信贷相关数据为研究基础,运用基于VAR模型的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因果检验对农业保险与农业信贷的协同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发现二者的发展关系不协调。农业保险与农业信贷的协同合作,能够稳定农村金融和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涉农贷款保证保险由于其具有拓宽农业保险经营领域、降低放贷银行损失风险和缓解借款人贷款难的特殊性质,在促进二者协同关系上有着先天优势,这是涉农贷款保证保险提出的现实基础。目前,我国在部分地区试点了涉农贷款保证保险的不同模式,但是,他们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保证保险,而是介于信用保险与保证保险之间的一种不符合保险基本分类的一款产品,其在产品界定、资格审核、保证书条款设计和费率厘定方面存在问题,无法完全发挥促进农业保险与农业信贷共同发展的作用。因此在前述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对涉农贷款保证保险的产品进行重新设计,通过对涉农贷款保证保险的承保条件、贷款发放流程等方面的设计减少道德风险的发生;通过对业务合同条款的补充设计,确定保险公司的担保人地位,保障其追偿权的实现;通过引入信用迁移矩阵设计费率厘定模型,保障保险公司的经营收益。最后针对该产品如何在市场中进行推广提出了确定合理的反担保物、引入全面补偿协议、政策性农业保险与涉农贷款保证保险相结合、政府推动产品有序运行、监管机构加强产品监管和逐步构建专业化保证保险费率厘定机构等六点建议,以保证涉农贷款保证保险能更好的与农业信贷相结合,发挥农业保险的风险保障作用,并推动农村金融的协调发展。

刘静[9](2018)在《金融支持与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的实证研究 ——基于山东省县域数据的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推进新型城镇化是我国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部署。新型城镇化建设离不开金融支持。本文从山东省实际出发,基于城镇化理论和金融发展理论,选择全省91个区县为样本,分析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金融供给及面临的问题,运用因子分析法、回归分析模型,研究金融发展与新型城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探讨如何加强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金融支持。研究发现,(1)山东省新型城镇化的水平在逐年稳步提高,但各县区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程度并不一致,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县域其新型城镇化水平也较高。(2)就山东省的金融发展对新型城镇化的支持现状来看,存在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量不足、金融配套机制不完善、金融服务品种少等问题。(3)从金融发展对新型城镇化的推动作用来看,以即墨、平度、招远为代表的东部较发达的县区,其新型城镇化建设主要依靠金融效率的推进,而以曹县、单县、成武县为代表的中西部经济欠发达的县区仍然依靠传统的金融信贷规模来促进新型城镇化的发展。(4)从新型城镇化对金融发展的反推作用来看,以胶州市、蓬莱市为代表的发达县区及经济欠发达的县区,如单县、成武县等地区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对金融规模的扩张作用并不显着,而安丘市、高密市等中等发达县区的新型城镇化水平对金融规模的推动力较强。另外,山东省大部分县区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对于金融效率的提高作用并不明显。基于实证研究结果,为加强山东省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金融支持,提出以下建议:从金融发展角度,应加大基础设施资金投入、构建多元化融资模式、支持新兴产业发展;从新型城镇化角度,建议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落实户口迁移政策、优化城镇布局、发挥区域战略优势。

张艳艳[10](2015)在《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问题研究——以寿光市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金融支持中金融创新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助推作用为依托,通过对山东省寿光市县域经济和金融发展现状的调查,深入分析了当前金融支持县域经济中遇到的瓶颈与存在的问题,结合寿光金融支持经济的现状对如何促进县域经济与金融协调发展提出了建设性建议。

二、关于寿光市经济金融协调发展的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寿光市经济金融协调发展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2)普惠金融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 ——基于山东省县域数据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普惠金融理论内涵研究
        二、普惠金融发展水平测度研究
        三、普惠金融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
        四、文献述评
    第三节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
        一、研究的创新点
        二、研究的不足
第二章 普惠金融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理论分析
    第一节 理论基础
        一、金融发展理论
        二、农村金融理论
        三、农民收入理论
    第二节 普惠金融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机制
        一、直接影响机制
        二、间接影响机制
第三章 山东省县域普惠金融发展和城乡收入差距测度
    第一节 山东省普惠金融和城乡收入差距总体现状
        一、山东省普惠金融总体现状
        二、山东省城乡收入差距总体现状
    第二节 山东省县域普惠金融发展指数测度
        一、普惠金融发展指数的体系构建
        二、普惠金融发展指数的测度方法
        三、山东省县域普惠金融发展指数的测度结果分析
    第三节 山东省县域城乡收入差距指数测度分析
        一、城乡收入差距指数的体系构建
        二、山东省县域城乡收入差距指数的测度分析
第四章 普惠金融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效应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 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一、变量选取
        二、数据来源
    第二节 实证分析
        一、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二、模型构建
        三、面板单位根检验
        四、系统GMM回归结果分析
        五、异质性分析
    第三节 稳健性检验
第五章 普惠金融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效应的机制检验
    第一节 模型构建
    第二节 实证分析
第六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1
附录2
致谢

(3)家庭农场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工具选择与组合性设计 ——山东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评述
        1.2.1 关于家庭农场发展的金融支持限制因素研究
        1.2.2 关于家庭农场发展的金融支持工具适用性研究
        1.2.3 关于家庭农场发展的金融支持工具效果研究
        1.2.4 关于家庭农场发展的金融支持制度政策研究
        1.2.5 研究评述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研究对象与数据获取
        1.4.1 研究对象
        1.4.2 数据获取
    1.5 创新与不足之处
        1.5.1 创新之处
        1.5.2 不足之处
2 家庭农场发展的金融支持理论研究
    2.1 概念界定
        2.1.1 家庭农场
        2.1.2 金融支持
        2.1.3 金融工具
    2.2 理论借鉴
        2.2.1 生产效率理论
        2.2.2 产业组织理论
        2.2.3 交易费用理论
        2.2.4 农业金融支持理论
    2.3 家庭农场发展的金融支持工具选择依据及其作用原理
        2.3.1 家庭农场发展的金融支持工具选择依据
        2.3.2 农业信贷支持家庭农场发展的作用原理
        2.3.3 农业保险支持家庭农场发展的作用原理
        2.3.4 抵押担保支持家庭农场发展的作用原理
    2.4 家庭农场发展的金融工具支持理论机制与分析框架
        2.4.1 家庭农场发展的农业信贷支持理论机制分析
        2.4.2 家庭农场发展的农业保险支持理论机制分析
        2.4.3 家庭农场发展的抵押担保支持理论机制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家庭农场发展的金融供需现状与问题分析
    3.1 山东家庭农场发展的金融供需调查方案
        3.1.1 调查目的与调查对象
        3.1.2 调查方法与调查内容
        3.1.3 有效样本分析
    3.2 山东家庭农场金融需求与金融资源获取分析
        3.2.1 山东家庭农场资产状况与经营效果分析
        3.2.2 山东家庭农场投入要素与投资绩效分析
        3.2.3 山东家庭农场金融需求与金融资源获取分析
    3.3 山东金融机构支持家庭农场发展的现状分析
        3.3.1 山东商业银行支持家庭农场发展的现状分析
        3.3.2 山东农业保险支持家庭农场发展的现状分析
        3.3.3 山东担保公司支持家庭农场发展的现状分析
    3.4 家庭农场发展的融资约束与经营困境分析
        3.4.1 资金规模较小导致生产要素匮乏
        3.4.2 金融政策缺位造成资金融通困难
        3.4.3 缺乏有效抵押品使得投融资不畅
        3.4.4 保险有效供给不足引致经营风险
        3.4.5 风险补贴不足致使经营效果欠佳
    3.5 本章小结
4 家庭农场发展的农业信贷支持实证研究
    4.1 实证模型设计与变量选取说明
        4.1.1 实证模型设计
        4.1.2 变量选取说明
        4.1.3 数据来源与描述性统计
    4.2 研究方法选择与指标选取特色
        4.2.1 研究方法选择
        4.2.2 指标选取特色
    4.3 山东省家庭农场发展的农业信贷支持实证结果与解析
        4.3.1 山东省家庭农场发展的农业信贷支持实证结果与解析
        4.3.2 山东省家庭农场发展的农业信贷支持效应稳健性检验
    4.4 本章小结
5 家庭农场发展的农业保险支持实证研究
    5.1 研究方法选择与实证模型设计
        5.1.1 实证模型设计
        5.1.2 变量选取说明
        5.1.3 数据来源与描述性统计
    5.2 研究方法选择与指标选取特色
        5.2.1 研究方法选择
        5.2.2 指标选取特色
    5.3 山东省家庭农场发展的农业保险支持实证结果与解析
        5.3.1 山东省家庭农场发展的农业保险支持实证结果与解析
        5.3.2 山东省家庭农场发展的农业保险支持效应稳健性检验
    5.4 本章小结
6 家庭农场发展的抵押担保支持实证研究
    6.1 实证模型设计与变量选取说明
        6.1.1 实证模型设计
        6.1.2 变量选取说明
        6.1.3 数据来源与描述性统计
    6.2 研究方法选择与指标选取特色
        6.2.1 研究方法选择
        6.2.2 指标选取特色
    6.3 山东省家庭农场发展的抵押担保支持实证结果与解析
        6.3.1 山东省家庭农场发展的抵押担保支持实证结果与解析
        6.3.2 山东省家庭农场发展的抵押担保支持效应稳健性检验
    6.4 本章小结
7 家庭农场发展的组合性金融支持机制设计
    7.1 组合性金融支持机制设计的理论依据
        7.1.1 金融共生理论与组合性金融支持机制
        7.1.2 资源整合理论与组合性金融支持机制
        7.1.3 协同理论与组合性金融支持机制
    7.2 家庭农场发展主要环节的金融需求分析
        7.2.1 家庭农场投资环节的资金融通需求分析
        7.2.2 家庭农场生产环节的风险规避需求分析
        7.2.3 家庭农场融资环节的抵押担保需求分析
    7.3 家庭农场发展的组合性金融支持机制设计
        7.3.1 家庭农场发展的组合性抵押担保机制设计
        7.3.2 家庭农场发展的组合性风险补偿机制设计
        7.3.3 家庭农场发展的组合性金融服务机制设计
    7.4 家庭农场发展的组合性金融支持机制可行性分析
        7.4.1 组合性金融支持机制符合国家支农政策的基本导向
        7.4.2 农业良好的经济环境推动组合性金融支持机制运行
        7.4.3 新型金融产品试点为组合性金融工具提供经验支撑
    7.5 本章小结
8 研究结论与研究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家庭农场示范场评估调查问卷A
附录二 :家庭农场示范场评估调查问卷B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4)普惠金融发展的空间关联网络及驱动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文献综述
        1.2.2 国内文献综述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本文的创新点
第2章 普惠金融的相关理论探讨及现状分析
    2.1 普惠金融的内涵及特点
        2.1.1 普惠金融的内涵界定
        2.1.2 普惠金融的特点
    2.2 国内外普惠金融发展历程
        2.2.1 国外普惠金融发展历程
        2.2.2 国内普惠金融发展历程
    2.3 普惠金融发展水平测度
        2.3.1 普惠金融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2.3.2 普惠金融指标体系构建方法
    2.4 中国普惠金融发展指数
        2.4.1 中国普惠金融指标体系的构建
        2.4.2 中国IFI值测算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普惠金融发展的空间关联网络分析
    3.1 社会网络分析法
        3.1.1 社会网络分析法概述
        3.1.2 社会网络测度方法
    3.2 最大可能性网络
    3.3 普惠金融发展的空间关联网络
        3.3.1 空间关联网络的构建
        3.3.2 关联性及中心性分析
        3.3.3 块模型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普惠金融空间关联网络的驱动因素分析
    4.1 QAP分析法
    4.2 指标选取与模型假设
    4.3 普惠金融发展的空间关联的驱动因素研究
        4.3.1 QAP相关分析
        4.3.2 QAP回归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政策建议
    5.1 中央政府层面
        5.1.1 针对普惠金融薄弱环节出台支持政策
        5.1.2 建设多层次普惠金融发展中心
        5.1.3 加快普惠金融一体化进程
    5.2 金融机构层面
        5.2.1 扩大普惠金融服务范围
        5.2.2 发展金融科技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5)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国内文献综述
        1.2.2 国外文献综述
        1.2.3 文献评述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1.4.1 可能的创新
        1.4.2 不足之处
2.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土地经营权
        2.1.2 土地经营权流转
        2.1.3 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产权理论
        2.2.2 地租地价理论
        2.2.3 制度变迁理论
        2.2.4 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
    2.3 理论分析框架——需求方、供给方以及中介方
        2.3.1 基于需求方的理论分析
        2.3.2 基于供给方的理论分析
        2.3.3 基于中介方的理论分析
3.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的历史沿革
    3.1 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制度变迁的历史逻辑
        3.1.1 政策禁止、法律禁止阶段(1978 年—1983 年)
        3.1.2 政策开放、法律禁止阶段(1984 年—1987 年)
        3.1.3 政策规范、法律开禁阶段(1988 年—2001 年)
        3.1.4 法律规范阶段(2002 年—至今)
    3.2 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的实践逻辑
    3.3 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的理论逻辑
        3.3.1 诱致性变迁和强制性变迁之间的相互妥协
        3.3.2 在公有产权和私有产权之间寻求均衡点
4.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现状及问题分析
    4.1 需求方现状及问题分析
        4.1.1 需求方基本现状分析
        4.1.2 需求方面临的问题分析
    4.2 供给方现状及问题分析
        4.2.1 供给方基本现状分析
        4.2.2 供给方面临的问题分析
    4.3 中介方现状及问题分析
        4.3.1 中介方基本现状分析
        4.3.2 中介方面临的问题分析
5.制约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市场形成和扩大的影响因素
    5.1 需求方因素分析——农户参与意愿低
        5.1.1 农户个体特征
        5.1.2 农户家庭特征
        5.1.3 农户对政策的认知程度
        5.1.4 贷款审批时间
    5.2 供给方因素分析——金融机构贷款供给意愿低
        5.2.1 农户特征
        5.2.2 农地作为抵押品方面的约束
        5.2.3 抵押配套设施与政策约束
    5.3 中介方因素分析——农村征信体系不健全
        5.3.1 信用环境特征
        5.3.2 信息采集与共享的约束
        5.3.3 信用中介服务机构的约束
6.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典型案例分析
    6.1 “群体信用主导型”模式——以宁夏同心县为例
        6.1.1 基本情况
        6.1.2 有利条件
        6.1.3 实施方案
        6.1.4 实施情况
    6.2 “政府主导型”模式——以安徽怀远县为例
        6.2.1 基本情况
        6.2.2 有利条件
        6.2.3 实施方案
        6.2.4 实施情况
    6.3 “金融机构主导型”模式——以福建漳浦县为例
        6.3.1 基本情况
        6.3.2 有利条件
        6.3.3 实施方案
        6.3.4 实施情况
    6.4 经验总结
        6.4.1 供给方角度分析——农地使用权流转的活跃度以及农地规模化程度是关键
        6.4.2 需求方角度分析——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和配套服务是保障
        6.4.3 中介方角度分析——农户电子信息采集以及信用评价工作是前提
7.关于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的对策建议
    7.1 完善土地经营权抵押的相关产权规则设计
        7.1.1 土地经营权的性质与抵押财产的范围
        7.1.2 抵押权的设定的条件
        7.1.3 抵押物的处置机制
    7.2 实施精准化金融服务、提高农户参与意愿
        7.2.1 加大政策的宣传力度
        7.2.2 深化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管理模式
        7.2.3 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7.3 培育市场机制、提高金融机构经营效率
        7.3.1 丰富抵押模式
        7.3.2 推进确权颁证
        7.3.3 建立农地产权交易平台
    7.4 完善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风险防控机制
        7.4.1 探索农村新征信服务体系
        7.4.2 加强农村信用担保体系建设
        7.4.3 推进农业保险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致谢

(6)吉林省县域经济发展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文献评述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县域经济发展的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县域经济的相关概念
        2.1.1 县域经济的内涵
        2.1.2 县域经济的特征
    2.2 县域经济发展研究的理论基础
        2.2.1 区域比较优势理论
        2.2.2 产业结构优化理论
        2.2.3 刘易斯二元经济结构理论
        2.2.4 可持续发展理论
第三章 吉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历程及模式
    3.1 吉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历程
        3.1.1 吉林省县域经济发展起步时期(1978-1982)
        3.1.2 吉林省县域经济发展上升时期(1983-2005)
        3.1.3 吉林省县域经济发展加速时期(2006-至今)
    3.2 吉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模式
        3.2.1 城乡互动型模式
        3.2.2 农业产业化模式
        3.2.3 主导产业型发展模式
        3.2.4 资源开发型发展模式
第四章 吉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
    4.1 吉林省县域总体概况
        4.1.1 吉林省各市县分布情况
        4.1.2 吉林省县域人口状况
        4.1.3 吉林省县域资源状况
    4.2 吉林省县域经济发展状况
        4.2.1 经济总量不断上升,发展潜力大
        4.2.2 吉林省县域产业结构逐渐优化
        4.2.3 吉林省县域经济城镇化加速
        4.2.4 吉林省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不足
        4.2.5 吉林省县域经济区域发展差异较大
第五章 吉林省县域社会发展水平评价
    5.1 资料的选取和指标的构成
    5.2 功效系数法计算方法及结果
    5.3 功效系数法具体计算方法示例
    5.4 吉林省县域社会发展水平评价
        5.4.1 县域社会发展水平总体不协调
第六章 吉林省县域经济发展存在问题的原因
    6.1 吉林省地理区位较偏
    6.2 政策支持不到位
    6.3 吉林省县域内产业层次不高
    6.4 人力资源投入因素
    6.5 吉林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
第七章 主要结论及对策建议
    7.1 主要结论
    7.2 对策建议
        7.2.1 推进“省直管县”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7.2.2 实施人才科技战略,提高综合竞争力
        7.2.3 注重生态环境,优化产业结构
        7.2.4 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参考文献
致谢

(7)黑龙江省农村金融产品创新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引言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农村金融产品创新的概念
        2.1.2 农村金融产品创新的原则
        2.1.3 农村金融产品创新的机理
        2.1.4 新一轮土地制度改革内涵
        2.1.5 新一轮土地制度改革形式
        2.1.6 新一轮土地制度改革特点
    2.2 理论基础
        2.2.1 农业保护理论
        2.2.2 金融供求理论
        2.2.3 金融定价理论
3 黑龙江省农村金融产品创新现状与存在问题
    3.1 黑龙江省农村金融产品创新现状
        3.1.1 贷款类金融产品
        3.1.2 保险类金融产品
        3.1.3 期货类金融产品
        3.1.4 期权类金融产品
    3.2 黑龙江省农村金融产品创新问题
        3.2.1 农村金融产品创新不足难以迎合现代农业发展需要
        3.2.2 涉农金融机构对农村金融产品创新的主动意愿不强
        3.2.3 现行农村金融交易制度已成为金融产品创新的瓶颈
        3.2.4 现代金融技术应用滞后降低农村金融资源配置效率
    3.3 本章小结
4 黑龙江省农村金融产品创新的需求分析
    4.1 现阶段黑龙江省农业生产与经营实际特点
    4.2 黑龙江省农村金融产品创新需求影响因素
        4.2.1 外生因素
        4.2.2 内生因素
    4.3 黑龙江省农村金融产品创新需求主体及产品类型
        4.3.1 产品需求主体
        4.3.2 主要产品类型
    4.4 本章小结
5 黑龙江省农村金融产品创新的供给分析
    5.1 需求引致下的农村金融产品创新供给机理
    5.2 黑龙江省农村金融产品创新供给影响因素
        5.2.1 外生因素
        5.2.2 内生因素
    5.3 黑龙江省农村金融产品创新供给主体及创新方向
        5.3.1 产品供给主体
        5.3.2 主要创新方向
    5.4 本章小结
6 黑龙江省农村金融产品创新的交易制度分析
    6.1 成本效用考量下的农村金融产品创新交易制度
    6.2 黑龙江省农村金融产品创新交易制度影响因素
        6.2.1 信贷产品定价——利率形成
        6.2.2 保险产品定价——费率厘定
        6.2.3 存款准备金制度
        6.2.4 交易保证金制度
    6.3 黑龙江省农村金融产品创新交易制度及展望
        6.3.1 定价交易制度
        6.3.2 竞价交易制度
        6.3.3 报价交易制度
        6.3.4 混合交易制度
    6.4 本章小结
7 黑龙江省农村金融产品创新的技术支撑分析
    7.1 资源配置导向下的农村金融产品创新技术支撑
    7.2 黑龙江省农村金融产品创新技术支撑影响因素
        7.2.1 金融供需变化
        7.2.2 产品研发能力
        7.2.3 金融基础设施
        7.2.4 产品市场推广
    7.3 黑龙江省农村金融产品创新技术支撑及应用
        7.3.1 分析理论
        7.3.2 信息技术
    7.4 本章小结
8 黑龙江省农村金融产品创新发展综合评价
    8.1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农村金融产品创新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8.1.1 层次分析法基本原理
        8.1.2 评价指标选取
        8.1.3 指标体系建立及一致性检验
    8.2 基于综合指数法的农村金融产品创新发展综合评价模型构建
    8.3 区域农村金融产品创新发展综合评价实证研究
        8.3.1 数据样本与获取
        8.3.2 初始数据标准化
        8.3.3 求Z值及数据分析
        8.3.4 求Z值及数据分析
    8.4 本章小结
9 国内农村金融产品创新经验借鉴
    9.1 粮食主产区省份农村金融产品创新实践
        9.1.1 吉林省农村金融产品创新实践
        9.1.2 辽宁省农村金融产品创新实践
        9.1.3 河南省农村金融产品创新实践
        9.1.4 粮食主产区省份农村金融产品创新实践的特点
    9.2 非粮食主产区省份农村金融产品创新实践
        9.2.1 广东省农村金融产品创新实践
        9.2.2 浙江省农村金融产品创新实践
        9.2.3 其他省(自治区)农村金融产品创新实践
        9.2.4 非粮食主产区省份农村金融产品创新实践的特点
    9.3 本章小结
10 黑龙江省农村金融产品创新发展对策
    10.1 满足现代农业对农村金融产品创新的不同层次需求
        10.1.1 满足农村基础金融产品创新需求
        10.1.2 满足农村金融衍生产品创新需求
    10.2 提升金融机构对农村金融产品供给意愿与支持力度
        10.2.1 激发金融机构创新产品内在动力
        10.2.2 培育金融机构创新产品外部环境
    10.3 构建银农关系良性发展下的农村金融产品交易制度
        10.3.1 完善农村金融产品定价机制,探索混合交易制度
        10.3.2 逐步放松农村金融产品管制,发挥市场决定作用
    10.4 重视新技术、新理论在农村金融产品创新中的应用
        10.4.1 通过分析设计盘活农村金融资源提升效率
        10.4.2 运用信息技术增强农村金融产品创新实效
11 结论
    11.1 基本结论
    11.2 创新之处
    11.3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8)我国涉农贷款保证保险产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国内外研究文献评述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技术路线
2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农业信贷的基本界定
        2.1.1 农业信贷的概念
        2.1.2 农业信贷的特征
    2.2 农业保险的基本界定
        2.2.1 农业保险的概念
        2.2.2 农业保险的特征
    2.3 贷款保证保险的基本界定
        2.3.1 保证保险的定义
        2.3.2 贷款保证保险的定义
        2.3.3 贷款保证保险与贷款信用保险的区别
    2.4 协同发展理论
    2.5 非寿险精算理论
3 我国涉农贷款保证保险提出的现实基础
    3.1 我国农业保险与农业信贷发展关系不协调
        3.1.1 对农业保险与农业信贷协同关系的争议
        3.1.2 对农业保险与农业信贷协同关系不协调的验证分析
    3.2 涉农贷款保证保险对促进协同关系的正向影响
        3.2.1 拓宽农业保险的经营领域
        3.2.2 降低放贷银行的损失风险
        3.2.3 缓解借款人贷款难的问题
4 我国涉农贷款保证保险发展模式及产品存在的问题
    4.1 我国涉农贷款保证保险的发展模式
        4.1.1 宁波模式
        4.1.2 无抵押模式
        4.1.3 有抵押模式
    4.2 我国涉农贷款保证保险产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4.2.1 涉农贷款保证保险产品界定不清
        4.2.2 投保审核的责任人不明确
        4.2.3 反担保条款未列明
        4.2.4 差异化费率未实现
5 涉农贷款保证保险的产品设计
    5.1 涉农贷款保证保险的操作要素
        5.1.1 保险公司的承保条件
        5.1.2 涉农贷款保证保险与涉农贷款的发放流程
        5.1.3 贷后风险管控
    5.2 涉农贷款保证保险的条款设计
        5.2.1 保证责任与责任免除
        5.2.2 反担保条款
        5.2.3 保证金额与保证期限
        5.2.4 理赔与追偿
        5.2.5 保证人与被保证人的义务
    5.3 涉农贷款保证保险费率的厘定模型
6 我国涉农贷款保证保险产品推行建议
    6.1 确定合理的反担保物
    6.2 引入全面补偿协议
    6.3 政策性农业保险与涉农贷款保证保险相结合
    6.4 政府推动产品有序运行
    6.5 监管机构加强产品监管
    6.6 逐步构建专业化保证保险费率厘定机构
7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9)金融支持与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的实证研究 ——基于山东省县域数据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城镇化和金融发展之间的关系研究
        1.3.2 金融支持农村城镇化建设的渠道研究
        1.3.3 城镇化过程中的金融抑制现象研究
        1.3.4 国内外研究评述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创新点及不足
        1.5.1 论文创新点
        1.5.2 不足之处
第二章 新型城镇化与金融发展理论概述
    2.1 城镇化理论与新型城镇化
        2.1.1 城镇化理论
        2.1.2 新型城镇化的内涵
    2.2 金融发展理论
        2.2.1 金融结构论
        2.2.2 金融深化论
        2.2.3 金融约束论
        2.2.4 农村金融理论
    2.3 金融发展与新型城镇化的互动机制
        2.3.1 金融支持对新型城镇化的作用机制
        2.3.2 新型城镇化对金融发展的影响机制
    2.4 小结
第三章 山东省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金融支持现状分析
    3.1 山东省新型城镇化的进程
    3.2 山东省固定资产投资概况
        3.2.1 山东省分产业固定资产投资状况
        3.2.2 山东省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状况
    3.3 山东省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金融供给分析
        3.3.1 金融供给主体
        3.3.2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金融供给缺陷
    3.4 小结
第四章 山东省新型城镇化与金融发展的实证分析
    4.1 样本的选择及指标的确定
    4.2 山东省新型城镇化水平的测度
        4.2.1 因子分析基本原理
        4.2.2 新型城镇化水平的测度
    4.3 山东省新型城镇化与金融支持互动发展的实证分析
        4.3.1 变量的选取
        4.3.2 模型的介绍及数据的检验
        4.3.3 实证结果分析
    4.4 小结
第五章 推进新型城镇化与金融互动发展的政策建议
    5.1 从金融发展支持新型城镇化的角度
        5.1.1 扩大金融支持规模,加大基础设施资金投入
        5.1.2 完善金融支持结构,促进可持续发展
    5.2 从新型城镇化促进金融发展的角度
        5.2.1 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落实户口迁移政策
        5.2.2 优化城镇布局,提高产城融合发展能力
参考文献
致谢

(10)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问题研究——以寿光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寿光金融机构支持经济发展的现状
    (一) 存款上划大城市, 信贷资金外流严重
    (二) 资金清算渠道不畅通, 客户贷款成本较高
    (三) 金融业务创新严重滞后
三、寿光金融支持三农和中小企业发展的创新模式
    (一) 蔬菜大棚可用于抵押贷款
    (二) 实行“村大联保体”信用互助创评
    (三) 纯信用贷款
    (四) 提高非现金支付结算水平
四、政策建议
    (一) 改善评级授信制度, 适当下放贷款审批权限
    (二) 根据贷款用户特点, 创新信贷方式
    201 (5三年) 营第造9金期融支中持旬县刊域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时

四、关于寿光市经济金融协调发展的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普惠金融发展水平空间异质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以山东省为例[D]. 魏思聪. 山东农业大学, 2021
  • [2]普惠金融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 ——基于山东省县域数据的实证分析[D]. 于海天. 青岛大学, 2020(02)
  • [3]家庭农场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工具选择与组合性设计 ——山东省为例[D]. 王晓丽. 山东农业大学, 2020(08)
  • [4]普惠金融发展的空间关联网络及驱动因素研究[D]. 李明月. 湖南大学, 2019(06)
  • [5]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问题研究[D]. 王欣. 西南财经大学, 2019(07)
  • [6]吉林省县域经济发展问题研究[D]. 石亚萍. 吉林农业大学, 2018(03)
  • [7]黑龙江省农村金融产品创新发展研究[D]. 杨磊. 东北农业大学, 2018(02)
  • [8]我国涉农贷款保证保险产品研究[D]. 李晴. 东北农业大学, 2018(02)
  • [9]金融支持与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的实证研究 ——基于山东省县域数据的分析[D]. 刘静. 青岛大学, 2018(12)
  • [10]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问题研究——以寿光市为例[J]. 张艳艳. 时代金融, 2015(26)

标签:;  ;  ;  ;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