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状动脉亚急性血栓形成2例报告

冠状动脉亚急性血栓形成2例报告

一、冠脉内亚急性血栓形成2例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张杰[1](2019)在《药物机械偶联式血栓清除在亚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文中指出目的:探讨AngioJet血栓清除装置在治疗亚急性深静脉血栓治疗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06月至2018年03月至我科治疗的74例亚急性深静脉血栓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0例采取AngioJet联合置管溶栓治疗(A组),44例采取单纯置管溶栓(B组)。统计分析两组治疗期间溶栓时间、尿激酶剂量、血栓清除率、血管通畅度、并发症情况以及随访12月后PTS发生率、血栓复发情况。结果:A组有效溶栓率86.87%(26/30),B组为65.91%(29/44),比较两组之间有效溶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5),尤其对于血栓清除率达到II、III级的患者,A组在减少溶栓时间、降低尿激酶剂量上较B组有显着优势,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小于0.05)。A组术前肢体周径差为(3.97±1.63)cm,治疗后周径差为(1.33±1.03)cm,患肢消肿率为(66±26.1)%;B组治疗前肢体周径差为(3.80±1.69)cm4,治疗后周径差为(1.31±1.14)cm,患肢消肿率为(62.95±28.72)%。A、B组血管通畅度评分由术前(7.7±2.04)、(7.159±1.9)改善为术后(3.6±2.1)、(4.796±2.61),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小于0.01);比较两组血管通畅度评分,A组血管通畅度评分低于B组(P=0.043)。治疗期间A组有2例轻微出血(2例鞘管渗血),7例血红蛋白尿,2例血肌酐轻度升高,B组3例出现轻微出血患者(穿刺点管处渗血2例,牙龈出血1例),均予以对症治疗后好转出院。随访12月后,两组PTS发生率及血栓复发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56,P=0.655)。结论:AngioJet血栓清除装置和置管溶栓治疗亚急性期深静脉血栓均安全有效;对比单纯置管溶栓,AngioJet联合置管溶栓更有效清除亚急性期深静脉血栓,减少尿激酶剂量、缩短溶栓时间、提高术后血管通畅度。

杜俊达[2](2019)在《化瘀祛痰颗粒治疗STEMI患者PCI术后无复流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观察化瘀祛痰颗粒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PCI术后无复流痰浊血瘀证患者的临床疗效,为中医药在治疗PCI术后无复流方面提供新的诊疗思路。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的方法,连续入选2017年9月至2018年11月,于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就诊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行急诊PCI后出现无复流的患者60例,其中医诊断均符合痰浊血瘀证,其中男性49例(81.67%),女性11例(18.33),平均年龄59.8岁,年龄范围33-87岁。随机分为试验组30例(常规药物+化瘀祛痰颗粒)与对照组30例(常规药物+安慰剂),术前均予阿司匹林300mg、氯吡格雷600mg或替格瑞洛180mg嚼服,行急诊PCI治疗,根据靶血管血流恢复情况进行入选。术后予急性心肌梗死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用研究药物(化瘀祛痰颗粒或安慰剂)治疗一周,随后在术后第3个月进行随访。记录两组基线资料、术后1周内心脏超声、术后3个月心肌声学造影结果及中医证候疗效评价量表。所有数据均以SPSS22.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两组的基线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吸烟史、高血压病病史、糖尿病病史、既往心肌梗死病史、既往PCI史、白细胞计数、血脂情况、肌钙蛋白等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2.心功能:入院时两组的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及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 diastolic diameter,LVED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3个月随访时,试验组左室射血分数60.60%±5.56%,对照组左室射血分数57.62%±6.76%,P<0.05,且两组在3个月随访时射血分数均较术后有明显升高;试验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mm)51.08±5.81,对照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mm)54.08±7.78,P<0.05,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3.心肌声学造影:术后第3个月随访时,试验组与对照组心肌声学造影的室壁运动评分(WMS)及灌注评分(MCE)结果并无统计学差异。4.总有效率:试验组术后1周总有效数12例,总有效率40%,对照组术后1周总有效数5例,总有效率16.7%,c2=4.002,P<0.05;试验组术后3个月总有效数15例,总有效率50%,对照组术后3个月总有效数7例,总有效率23.3%,c2=4.593,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5.中医证候积分:试验组与对照组术后1周在胸痛(P=0.038)和胸闷(P=0.045)两个症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与对照组术后3个月在胸痛(P=0.020)、胸闷(P=0.035)、气短(P=0.016)及肢体沉重(P=0.035)四个症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化瘀祛痰颗粒能明显提高PCI术后无复流患者的射血分数,延缓心室重构,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黄建波,周建华,徐树东,热娜[3](2019)在《非梗死相关血管择期PCI术后反复支架内亚急性血栓形成一例》文中研究说明支架内血栓形成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及时发现并正确判断支架内血栓形成原因,采取正常的处理措施,对改善预后至关重要。随着高压球囊和强效抗血小板药物的广泛应用,支架内血栓形成发生率逐年下降,已降至1%左右[1-2]。本文将报道1例非梗死相关血管择期PCI术后反复支架内亚急性血栓(SAT)形成病例,并对其形成原因及治疗策略进行分析和探讨。1病例简介患者,男,61岁。因"突发胸骨后烧灼样痛1 h"于

陈杰民[4](2018)在《血流储备分数与冠脉造影指导分叉病变介入治疗的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和意义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难点之一,与单支血管病变相比,其手术并发症和术后再狭窄率高,预后较差。目前临床常用冠状动脉造影(CAG)指导分叉病变的PCI,但由于多体位造影有时仍不能完全暴露病变,而且CAG无法准确评估病变血管是否导致心肌缺血,因此需要更为有效的方法。血流储备分数(FFR)是评估冠状动脉病变是否导致心肌缺血的特异性功能指标,与CAG相比能更为快速和准确地识别导致心肌缺血的病变。本研究拟应用FFR指导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PCI,探讨其与单纯CAG比较在指导分叉病变治疗策略中的优越性。研究方法入选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的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患者156例,随机分为FFR组和CAG组,每组78例。FFR组在血流储备分数指导下进行分支介入治疗,CAG组在冠脉造影指导下进行分支介入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分支血管支架植入比例,支架植入的数量和长度;对FFR组患者主支支架术后分支血管分别进行冠状动脉定量分析(QCA)与FFR检测并进行相关性分析,探讨两者的相关性;相关分析筛选后,采用Logistic回归来分析影响分支血管FFR值的影像学因素;患者出院后进行门诊随访,记录再次血运重建、心绞痛、心肌梗死、死亡等事件,比较两组患者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结果1.两组患者比较,FFR组分支支架植入比例(10.3%vs21.8%),植入支架数量(1.37±0.36vs1.72±0.42)、支架长度(32.5±17.4vs38.4±18.lmm)少于 CAG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在主支植入支架后,FFR组分支狭窄≥70%的患者有24例,有10例(41.7%)FFR 值≥0.8,有 14 例(58.3%)FFR 值<0.8;分支狭窄<70%的患者有 54 例,有 48 例(88.9%)FFR 值≥0.8,有 6 例(11.1%)FFR 值<0.8;相关性分析提示分支狭窄和FFR值呈负相关(r=-0.244,P=0.031);3.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术前主支和分支夹角<70°,分支血管直径<2.5mm、狭窄≥70%以及病变长度≥5mm是主支植入支架后分支FFR<0.80的相关危险因素;4.随访12个月,FFR组患者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低于CAG组(10.3%vs2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与单纯CAG指导比较,FFR指导PCI可以减少分支血管支架植入的比例,减少支架植入的数量和长度;2.主支和分支夹角小,分支血管直径小、病变长和狭窄严重是主支支架植入后分支血管功能受损的主要危险因素;3.在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PCI过程中,FFR可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且有利于降低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岳峰,吴强,张陈匀,续自灵[5](2014)在《PCI术后住院期间支架内急性亚急性血栓形成12例》文中研究说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是针对心脏冠状动脉狭窄的患者采取的一种治疗方式,现已成为有效治疗冠心病的重要手段之一〔1,2〕。支架内急性亚急性血栓是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少见的并发症,严重危及患者的生命〔3〕。药物支架时代,术前、术后常规应用抗血小板聚集和抗凝药物治疗,仍未能完全杜绝支架内血栓(ST)的发生。ST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其危险因素包括抗血小板治疗、支架因素、介入操作因素、患者及病变因素等〔4〕。本文拟探讨ST的发生原因及防治策略。

田攀,曹雪滨,张刚,杨梅[6](2013)在《PCI术后支架内亚急性血栓形成1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支架内血栓形成是冠状动脉(冠脉)介入术后少见、但却严重、甚至可危及生命等并发症。虽然药物涂层支架的广泛应用已经大大降低了冠脉内支架再狭窄的发生率[1],但支架内血栓形成仍然是临床上较为棘手的问题,其形成与多种因素相关。现将我科收治等冠脉介入术后支架内亚急性血栓形成抢救成功1例报告如下。患者女性,主因"间断性胸痛15年,加重6小时"入院。既往糖尿病病史18年,现口服"盐酸二甲双胍、

赵国强,张娜[7](2012)在《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支架内急性血栓形成一例剖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冠状动脉(冠脉)介入术后支架内急性血栓形成的诱因并提出防范措施。方法对我院收治的冠脉介入术后支架内急性血栓形成1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例因冠心病、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择期行冠脉造影并支架置入术,术中右冠脉置入支架后即刻见支架边缘、右冠脉近段出现一充盈缺损,考虑患者无明显不适,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血流3级,遂结束手术。术后8 h患者突发意识不清,呼吸浅,再次冠脉造影检查示右冠脉支架内血栓形成,右冠脉完全闭塞,反复高压球囊扩张无效。结论冠脉介入术后支架内血栓形成原因复杂,针对患者具体情况选择恰当的治疗方法是减少介入术后血栓形成的关键。

周圣华[8](2010)在《早期支架内血栓的危险因素分析及相关预防措施评价》文中研究表明背景药物洗脱支架(DES)明显降低支架内再狭窄和靶病变再次血运重建率,但是支架内血栓仍然是潜在危险。其发生率很低但预后很差。预防支架内血栓仍是目前冠心病介入领域的研究热点和难点。目的通过分析DES早期支架内血栓(EST)发生的危险因素,评价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对改善DES置入质量的指导作用,观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围术期补液速度与血小板聚集率(RPA)的关系,从而探讨优化介入质量和围术期管理对预防EST的作用。方法1、回顾分析2004年至2008年连续行PCI治疗的冠心病患者的临床及介入资料,建立Excel数据库,查找EST的主要可控危险因素。2、分析2007年至2009年连续行OCT检查及支架置入患者的PCI及OCT资料,分析不同压力下内膜脱垂、夹层及支架贴壁质量。3、设计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评价围术期不同补液速度对DES置入后RPA的影响。结果(一)EST的危险因素分析1、570例连续完成PCI治疗的冠心病患者中有4例(0.70%)在DES置入后平均4.25天发生EST。2、发生EST患者的主要危险因素有:高龄、吸烟、多种原因支架贴壁不良及围术期管理不当等;其中主要可控危险因素包括支架贴壁不良和围术期管理不当。3、EST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为持续性胸痛和低血压状态,部分合并心源性休克(25%)、上消化道出血(50%)和顽固性心室颤动(25%),虽经急诊介入、药物及其它治疗,但病死率仍高达50%。(二)OCT对DES贴壁质量的观察及后扩张的指导作用1、OCT检查过程中有7例(22.6%)患者发生一过性心绞痛和轻微ST段改变,无恶性心律失常、急性血栓等严重心血管事件发生。2、支架贴壁距离:厚壁支架Cypher和EXCEL之间无统计学差异(140.19±18.08μm比138.98±12.15μm,P>0.05);薄壁支架Partner和TAXUS之间无统计学差异(124.43±10.50μm比121.08±11.64μm,P>0.05);厚壁支架Cypher和EXCEL与薄壁支架Partner和TAXUS相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3、与命名压扩张相比,4种不同支架在后扩张的支架贴壁距离更近(P<0.05),内膜脱垂和支架边缘微小夹层发生率更低(P<0.05)(三)围术期补液速度对DES置入后RPA的影响1、与常规补液相比,快速补液并不增加出血、心力衰竭等并发症的发生(P>0.05)。2、两组患者的血压、心率、血清渗透压等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快速补液组术后4小时的RPA较常规补液组明显降低(P<0.05)。3、常规补液组有3例患者在PCI术后发生心绞痛等临床症状,怀疑容量不足致EST,急诊造影检查除外支架内血栓且经快速补液等治疗后临床症状消失。结论1、EST的主要可控危险因素是支架置入质量和围术期管理。2、支架贴壁距离与支架的总厚度有关。3、后扩张明显减少支架贴壁不良,降低内膜脱垂和支架边缘微小夹层的发生率。4、PCI围术期快速补液能够降低RPA,有利于预防EST。5、优化介入质量和围术期管理有可能是降低EST的有效措施。

谌彦,欧柏青,杨玉莲[9](2007)在《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支架内血栓形成(附6例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冠状动脉支架内血栓形成的因素,提出防治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741例冠状动脉支架治疗中的6例支架内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4例患者经再次紧急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或冠脉内溶栓抢救成功,2例患者死亡。结论支架内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有:⑴急性冠脉综合征(ACS);⑵植入多个药物洗脱支架;⑶手术本身的因素;⑷抗凝治疗失去连续性。PCI术后出现胸痛必须警惕支架内血栓形成的可能性,及时发现,作出相应处理。

宋玉娥[10](2006)在《盐酸替罗非班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早期疗效和安全性》文中研究指明【目的】①在均使用阿司匹林的基础上,比较国产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盐酸替罗非班合用肝素与单用肝素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疗效②探讨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盐酸替罗非班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作用机制;③研究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盐酸替罗非班治疗中国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的安全性;④探讨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盐酸替罗非班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行冠脉介入治疗术支架内血栓的治疗作用。【方法】①入选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受试者200例,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平行对照的方法,随机分组。试验组(国产盐酸替罗非班合用肝素)101例,对照组(单用肝素)99例。②给药方法和疗程试验组:盐酸替罗非班:负荷量0.4μg/kg/min×30min,维持量0.1μg/kg/min。疗程2-4.5天;肝素:负荷量5000单位,静脉注射,继而1000单位/h静脉点滴(试验中期发现出血性不良反应发生率高,经伦理委员会批准,调整肝素剂量,将肝素负荷量和维持量均减半),使APTT控制在正常水平的1.5-2倍。疗程2-4.5天;阿司匹林肠溶片:50mg qd。疗程2-4.5天。对照组:肝素、阿司匹林和替罗非班安慰剂合用(肝素、阿司匹林使用方法同前)。③观察和记录4.5天和30天内出现任何原因的死亡例数、新的心肌梗死例数、顽固性心肌缺血例数。④监测各种实验室指标[给药前和给药后24h内各测1次血小板聚集率、血常规、谷丙转氨酶(ALT)、总蛋白、白蛋白、总胆红素、血糖、尿酸、总胆固醇、血肌酐(Cr)、尿素氮(BUN)、血电解质、尿常规和粪便隐血试验。在开始用肝素前和给药后6h、12h、24h、2d、3d、4d和4.5d各检测1次APTT,调整以维持对照的1.5-2倍。于给药前和给药24h和2d各测1次CK及CK-MB。]⑤观察和记录用药前后出现任何原因出血的例数及情况【结果】①试验组患者30天内心血管事件(顽固性心肌缺血/心肌梗死/死亡)(复合终点)的发生率较对照组降低52.6%,两组间具有明显差异(P<0.010)。试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在4.5和30天内其他各终点事件发生率降低45%-100%(由于病例数较少,故无统计学意义)。②试验组和对照组用药后,患者ST段下移和T波倒置的心电图缺血表现均得到显着缓解,缺血导联数与给药前相比均有明显减少(P<0.05或P<0.01)。试验组患者心电图指标改善程度均大于对照组(P<0.05或P<0.01)。③试验组在给药后可明显降低患者血小板聚集率(P<0.01),而对照组患者血小板聚集率无明显改变。这与替罗非班的药理作用相符。④试验中主要不良事件为各类出血反应,这是试验药物药理机制所决定的。试验组出血的不良反应发生率(12.7%)高于对照组(7.0%),虽无统计学差异,但提示替罗非班与肝素和阿司匹林合用,出血的危险性增加。本试验中,试验组在减少肝素剂量后出血发生率降低51.3%,对照组降低29.9%。结果提示,出血性不良反应的发生与肝素的剂量还有一定的相关性。其他不良事件发生率低,患者均可耐受,勿需任何处理。⑤试验中发现试验组和对照组给药后ALT均明显提高,但无组间差异。其中分别有77.1%和53.3%服用了降血脂等其他可能引起转氨酶升高的药物,故考虑患者在用药后ALT的增高很可能与合并用药有关。对血小板计数动态监测中,未见替罗非班对其有明显影响。替罗非班对其他实验室指标和生命体征参数的改变均无有临床意义的改变。【结论】①盐酸替罗非班与肝素及阿司匹林合用,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疗效确切,能明显减少复合缺血事件(顽固性心肌缺血/新的心肌梗死/死亡)的发生率。②盐酸替罗非班与肝素及阿司匹林合用,可改善患者缺血性心电图表现。③盐酸替罗非班的主要不良反应为出血,降低肝素剂量后,能减少出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出血和其他不良事件均较轻微,患者一般可耐受。④盐酸替罗非班作为一种高效、高选择性的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作用机制新颖、临床疗效确切,安全性好,用于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是一类极有希望和广阔发展前景的抗血小板药物。

二、冠脉内亚急性血栓形成2例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冠脉内亚急性血栓形成2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药物机械偶联式血栓清除在亚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治疗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术后随访
    1.5 统计学方法
结果
    2.1 溶栓疗效分析
    2.2 临床疗效分析
    2.3 并发症
    2.4 随访
讨论
结论
不足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图
中英文缩略词表(List of abbreviations)
致谢

(2)化瘀祛痰颗粒治疗STEMI患者PCI术后无复流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3)非梗死相关血管择期PCI术后反复支架内亚急性血栓形成一例(论文提纲范文)

1 病例简介
2 讨论

(4)血流储备分数与冠脉造影指导分叉病变介入治疗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主要仪器设备和材料
    3. 基线资料的记录
    4. 冠状动脉定量分析(Quantitative coronary analysis,QCA)检测
    5. 血流储备分数(FFR)检测
    6.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流程
    7. 术后随访
结果
    1. 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
    2. 两组患者主支血管情况
    3. 两组患者分支血管情况
    4. 两组患者介入情况比较
    5. FFR组主支支架植入后分支情况
    6. 影响分支血管FFR值的影像学因素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1
    参考文献
综述2
    参考文献
英文缩写一览表
成果
致谢

(5)PCI术后住院期间支架内急性亚急性血栓形成12例(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1.2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6)PCI术后支架内亚急性血栓形成1例(论文提纲范文)

2讨论
    2.1介入术后支架内血栓形成的诊断标准
    2.2介入术后支架内血栓形成机制
    2.3支架内血栓的治疗
    2.4关于本例患者抢救成功的经验

(7)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支架内急性血栓形成一例剖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病例资料
2 讨论
    2.1 介入术后支架内血栓形成的分期及机制
    2.2 介入术后支架内血栓形成的治疗

(8)早期支架内血栓的危险因素分析及相关预防措施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早期支架内血栓的危险因素分析
    1. 研究对象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第二部分 OCT对DES贴壁质量的观察及后扩张的指导作用
    1. 研究对象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第三部分 围术期补液速度对DES置入后血小板聚集率的影响
    1. 研究对象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一) 药物洗脱支架内血栓形成的防治进展
文献综述(二)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在冠心病介入诊疗中的应用进展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10)盐酸替罗非班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早期疗效和安全性(论文提纲范文)

一、摘要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二、正文
    第一部分 盐酸替罗非班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早期疗效和安全性
    第二部分 国产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盐酸替罗非班对冠脉介入治疗术支架内血栓的治疗作用
三、综述
四、附录
五、致谢

四、冠脉内亚急性血栓形成2例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药物机械偶联式血栓清除在亚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D]. 张杰. 苏州大学, 2019(04)
  • [2]化瘀祛痰颗粒治疗STEMI患者PCI术后无复流的疗效观察[D]. 杜俊达.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9(02)
  • [3]非梗死相关血管择期PCI术后反复支架内亚急性血栓形成一例[J]. 黄建波,周建华,徐树东,热娜. 海南医学, 2019(01)
  • [4]血流储备分数与冠脉造影指导分叉病变介入治疗的对比研究[D]. 陈杰民. 南方医科大学, 2018(01)
  • [5]PCI术后住院期间支架内急性亚急性血栓形成12例[J]. 岳峰,吴强,张陈匀,续自灵.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4(09)
  • [6]PCI术后支架内亚急性血栓形成1例[J]. 田攀,曹雪滨,张刚,杨梅.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2013(06)
  • [7]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支架内急性血栓形成一例剖析[J]. 赵国强,张娜. 临床误诊误治, 2012(02)
  • [8]早期支架内血栓的危险因素分析及相关预防措施评价[D]. 周圣华.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 2010(09)
  • [9]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支架内血栓形成(附6例报告)[J]. 谌彦,欧柏青,杨玉莲. 中国医师杂志, 2007(06)
  • [10]盐酸替罗非班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早期疗效和安全性[D]. 宋玉娥. 华中科技大学, 2006(03)

标签:;  ;  ;  ;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