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北宋年间汴河漕运(论文文献综述)
滕亚秋[1](2021)在《20世纪以来宋代运河研究的回顾与反思》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20世纪20年代始,有学者开始关注历史上运河河道的变迁,运河研究逐渐受到重视。近年来,随着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的提出,运河研究成果也不断涌现。然而,关于宋代运河的研究虽然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仍然缺乏系统性的梳理和分析,宋代运河的专题性研究也呈现出发展不平衡的现象。
李泉[2](2020)在《汴河及其在中国运河开发史上的地位》文中研究说明汴河(通济渠)是宋代沟通黄、淮的重要人工运河。它始于隋炀帝开挖的通济渠,其上游河道与汉魏汴渠大体相同,但开封以东则转向东南流,直接入淮。北宋政府十分重视汴河的维护治理,采用修狭堤岸、变更水源和设置水柜等创新举措,保证了汴河的畅通。北宋末年,汴河被黄泛泥沙淤废,但北宋治理汴河的经验,为明清会通河、中河水工建设及管理提供了重要借鉴。
吴同[3](2020)在《北宋汴河、淮南运河的通航能力与漕粮定额》文中研究指明北宋时期,汴河、淮南运河是东南漕粮北运的主要交通线。为提高通航效率,北宋政权于淮南运河推动改堰为闸。但受开闸频率、过闸船只量、船只载重限制,运河的通航能力仍不乐观,全年北上总货运量在730万石以内。通航能力的局限,是制约北宋财政调拨与民间商货运输量进一步增长的主要原因。景德三年(1006)漕运600万石上供斛斗的立额,应是当时北宋政权倾尽其运输能力所能达到的极限。此后漕运立额再未有提高,北宋前期发运司转般仓一度贮存上千万石上供米而难以将其北运,朝廷亦难以再额外刬刷东南廪粟,均反映出运河通航能力对漕运的限制。
吴春光[4](2020)在《北宋元丰以前汴河治理研究》文中提出北宋时期,汴河在京师诸漕渠中地位突出。随着宋政府漕运需求的日益增长与漕运政策的调整,汴河在官、民漕粮的运输,稳定东南地区粮食物价,加强对南方地区的控制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汴河祭祀的形成,是北宋统治者对其极端重视的表现。在元丰以前,汴河一直以黄河为主要水源,受黄河水文环境的影响。此外,受汴河流经地区降水影响,以及汴河流经地区地势低平等原因,造成汴河决口、漫溢、淤积、浅涩等危机频发。汴口进水量难以控制,是汴河危机频发的最主要原因,也是汴河治理的难点。为了保证汴河漕运不受影响,宋政府十分重视对汴河的治理。宋神宗之前,对汴河治理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汴口治理,主要通过任用精通水利者管理汴口,注重汴口管理者相互配合,制定每年启闭与疏浚汴口的政策,以保证汴口进水量的稳定。二是对汴河河道的治理,主要从河道危机的预防与治理、河堤加固与防护、减水分洪措施、河道疏浚等方面着手。在汴河的疏浚上,宋仁宗时期打破了每年疏浚汴河的规定,造成汴河淤积严重,河床升高,甚至影响到了汴河漕运,宋仁宗中后期开始加强对汴河河道疏浚,进行了狭河工程,但是并未取得很好的效果,汴河的治理状况在宋仁宗时期开始不断恶化。在熙宁时期,王安石希望改变以前汴河治理支出浩大的局面,增加对汴河的利用。进行了以訾家口做为长期汴口、冬季不闭汴口、用浚川杷疏浚汴河河道的尝试,还进行了开白沟取代汴河的工程。由于治理方式过于理想化,并且汴河治理与利用多项工程同时开展,增加了汴河治理的难度,导致汴河治理花费在短期内迅速增加,造成人力财力难以支持。此外,反变法派对王安石进行的汴河治理方式进行批评与破坏,最终使得王安石的汴河治理政策未取得应有的效果,没能改变汴河治理状况恶化、治理支出浩大的局面。
何鑫[5](2020)在《北宋汴京城市水系营建研究》文中指出北宋汴京人口百万之多,交通辅辏八方,商业空前繁荣,无疑是当时的国际大都市。其背后纵横交错的水系网络系统,对于北宋汴京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北宋是水系营建的高潮期,也是水系管理发展的最为主要的时期。北宋汴京城水网密布,有汴河、蔡河、金水河、五丈河四河穿城而过,并且护龙河与城内沟渠、池沼相互连接。四河与城外的黄河、洛河、御河、泗水和淮河相互连通,汴京放射状的水系网络系统沟通四面八方。本文以北宋汴京水系营建为研究对象,探讨北宋汴京城市水系营建背后的优秀管理智慧。论文首先通过对相关史料和考古资料的挖掘,梳理北宋汴京水系的形成背景。挖掘隋朝修建的大兴城和开凿通济渠、引汴入泗和开邗沟等水系营建工程;唐代对汴州城水系的继续完善,更是营建了五丈河;后周世宗扩建汴州城,遣大将周景营建汴口,对河道疏浚和连通更是不竭余力。三代对汴州水系的不断营建,使汴州城成为四会五达之地,为北宋汴京水系网络的形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其次,整理北宋一朝的水系营建相关内容,对城外河流黄河、洛水、御河作出探究,发现黄河、洛水和御河的整治和疏浚也是伴随着北宋一朝,对于北宋汴京漕运和交通是至关重要的,也是北宋朝廷最为需要的;整理城内河流五丈河、金水河、汴河、蔡河和护龙河的营建工程,发现了水系连通的关系,总结出北宋汴京水系系统是一个放射状的有序的水系网络系统。其次,将汴京水系网络系统的各个水系进行功能分类,总结出汴京城市水系分别所承担的七大功能:交通漕运的功能、生活用水的功能、排水防涝的功能、生产灌溉的功能、防火灭火的功能、滨水景观和军事防御的功能。最后,从水系管理机构、水系法规制度、巡查监管制度、水系重大管理措施和水系管理特点对北宋汴京水系的管理作出相应的研究。首先,对系统的层次的水系管理机构和水运管理管理机构作出梳理,分析机构与分机构之间的附属关系,总结北宋拥有完善的自上而下的水系管理机构,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的立体管理机构模式;其次,对严厉的水系法规制度和严格的巡查监管制度作出总结;其次,对水系管理中六次比较重大的措施进行论述,分析背后的科学认识和科学技术。最后对水系管理特点进行研究,总结背后优秀的管理智慧。
李腾飞[6](2020)在《北宋京东路交通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北宋时期,水路、陆路交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形成了以开封为中心的交通网络。京东路是北宋重要的行政区,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及区域位置,京东路的交通成为北宋交通运输网上的重要一环。同时,京东路交通的发展得益于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在陆路、内河水路及海运上,是北宋主要交通路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陆路交通上,京东路与开封府、河北路、淮南路都有道路相连,其中在诸多“官道”上,又以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的封禅路线最具代表性;同时,在京东路内部各州军之间,均有驿道相通,共有七条最主要的交通要道。在内河水路交通上,广济河是京东路最重要的河道,在漕粮运输上发挥着重要作用;清河是京东地区纵贯南北的一条河道,是对广济河的很好的一个补充,二者都经历了各自的兴衰起伏,也引起了二河的“漕运之争”。在海路交通上,北宋前期登、莱两港在京东路海运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北宋与辽国之间的军事对峙,登、莱两港逐渐衰落。取而代之的是密州港的兴起,到哲宗元佑三年(1088),密州港板桥镇置市舶司,密州市舶司成为了宋代北方地区同南方及海外诸国(主要是高丽)交往贸易的海上枢纽,至南宋初期还有不少人来密州进行走私贸易。京东路交通的发展离不开北宋繁荣的经济和京东路丰富的物资资源,与高丽等国的外交也需要良好的交通条件,皇帝和京东路地方官员的推动也是影响因素之一。随着京东路交通的发展,许多城市因此得到发展,以密州、曹州最具代表性;优越的交通大大促进了京东路的商业贸易,特别是在密州市舶司设置之后;交通的发展也带来了政治地位的提升,主要表现在漕运、外交、军事与国防方面。
郭李宛[7](2020)在《唐宋汴河城镇研究 ——万胜镇和圃田镇》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汴河是隋唐大运河中极为重要的一段,它兴盛于唐宋时期,为沟通南北交通,推动经济文化交流发挥了巨大作用。此后虽然汴河由于自然与人为因素而逐渐没落,但在当时促进城市商业的繁荣、经济的发展和政治地位的提高做出贡献。沿线的许多城市因汴河兴而兴,因汴河亡而亡,万胜与圃田就是汴河沿岸的重要城镇。万胜镇位于河南省中牟县东、圃田泽北,距离开封数十里的汴河南岸,在历史上地理位置十分特殊。唐宋时期万胜镇在军事和水利方面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唐五代时期万胜镇是军事重镇,在多次战争中成为决定胜败的关键因素,兵家必争之地,具有拱卫京师的重要作用。宋代发展到了顶峰,既是繁华一时的经济重镇,也是汴河河运的重要水利枢纽,为保证汴京漕运畅通,北宋朝廷多次在万胜镇设立斗门,治理水患问题。圃田镇在唐宋时期是遏制汴河水运的重要地方,其军事作用也不容小觑。在此地发生过时溥兵变,宣武军叛乱等军事事件,圃田镇官员的仕途之路也是波荡起伏。圃田镇的文化内涵十分丰富,作为列子故里,是历代文人书写的对象,历史遗迹、神话传说在唐宋笔记小说中有丰富的记载。唐宋时期的汴河在地理交通、经济发展、文化交流中发挥巨大的作用。万胜镇和圃田镇是汴河沿线中的重要城镇,其具有的重要军事作用、发达的水运交通能力和丰富的文化底蕴,均展示了汴河对周边城市发展的巨大影响。随着国家对隋唐大运河保护的重视,万胜镇和圃田镇借此机会可以重现昔日辉煌,实现文化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变。
牛锦红[8](2020)在《北宋漕官制度的静态表达与实态运行》文中认为北宋运河漕官制度完备且复杂。从中央到地方建立了完整的漕官体制,为漕运发展提供了组织保障,并针对官员构建了奖罚结合、刚柔并济的法律制度,形成北宋漕官制度的静态表达。北宋运河漕官制度为国家所急需,利及民生,解决了北宋初期的漕运难题。然而,北宋漕官体制及相关法律随着漕运的发展,出现一些问题:转运使职能固化,发运使兴废频繁,转运与发运官员职责混同,引起漕运中的诸多不便;相关法律过于繁杂,不辨轻重缓急,最终导致官纪败坏。漕官制度的溃坏,与北宋后期重漕轻民互为表里,这也是运河漕运制度最终衰落的主要原因。
吴春光[9](2020)在《北宋河阴汴口治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汴河是北宋东京的生命线,而河阴汴口为整个汴河提供水源,地位十分重要。由于汴口附近特殊的水土环境,要使汴口达到水势均调并不容易。在不同时期北宋政府对于汴口的治理方式存在差异。神宗之前,北宋政府为了维持汴口水势均调,在汴口官员的任命、汴口的疏浚和启闭方面精心安排,但是这种治理方式每年使北宋政府耗费巨大。神宗时开始进行訾家口作为永久汴口和冬季不闭汴口的尝试,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减少每年汴口治理的花费和提高汴河运力,但是都以失败告终。
董琦[10](2019)在《北宋“汴京八景”园林游憩活动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汴京八景”是自北宋时期开始出现并发展、对都城汴京地域景观的提炼,也是当时公共游览地的典型代表。北宋时期的园林普遍出现了公共性特征,城内外参与度较高的公共游览地也相继发展起来,在经济、政治、文化、艺术等多方发展的社会背景以及“八景”文化影响下,“汴京八景”游览地的园林显示出很强的代表性和影响力,在公众园林活动的开展组织和对后世园林的影响方面作用突出。本文通过运用史料解读法、归纳总结法、遗存追溯法等方法对北宋汴京公共园林典例“汴京八景”的历史溯源、风景体系的营造以及游憩活动文化三方面进行了史料解读。在前人对汴京城市人口、经济、布局风貌及“汴京八景”景名演变研究的基础上,对“汴京八景”景观进行社会环境、体系营建特色、文化活动组织等方面的分析,从城市人文风俗活动方面对北宋汴京园林游憩活动特点进行概括和总结,并进一步思考和总结了“汴京八景”对城市的实际功能与影响。中国古代的园林以“景面文心”为特征,自然风景的欣赏与人工园林的营造都离不开文化内涵的支撑。本文首先对“汴京八景”的发展演进过程进行了梳理,包括其城市历史的变迁、八景景名的变化及其空间位置的落位,从汴州城和“汴京八景”两者的历史演进过程得出“八景”对城市发展的重要作用;其次,通过“汴京八景”体系营造模式的总结,探索“八景”对城市空间格局的控制以及与城市功能的结合,选取“汴京八景”中的典型游憩空间进行详细分析,从游憩空间、园林风貌及园林活动等方面尝试再现“汴京八景地”园林游览活动的景观风貌,即“景面”;第三,在空间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汴京的城市风俗文化,并将“汴京八景”中的园林游览活动与城市风俗文化进行对接,阐述中国古代园林背后的“文心”特质;最后,总结研究所得成功经验与启发,从城市风景体系构建与人文空间规划的角度呈现“汴京八景”游憩活动发展对现实的意义与影响。
二、北宋年间汴河漕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北宋年间汴河漕运(论文提纲范文)
(1)20世纪以来宋代运河研究的回顾与反思(论文提纲范文)
一、宋代运河河道与河政研究 |
(一)河道变迁与水运行情。 |
(二)水利工程。 |
(三)河政治理。 |
二、宋代运河与政治研究 |
三、宋代运河区域社会经济研究 |
(一)运河与区域经济。 |
(二)运河与区域城市。 |
四、宋代运河漕运研究 |
(一)漕运与经济。 |
(二)漕运管理制度。 |
(三)漕运与社会。 |
五、宋代运河文学、宗教信仰、艺术等研究 |
(一)宋代运河文学。 |
(二)宋代运河宗教信仰、戏曲艺术等。 |
六、宋代运河研究的困境与展望 |
(一)宋代运河研究的特点与趋势。 |
1.运河的研究以运河政治、经济、漕运为重心。 |
2.形成了一系列新的学术增长点。 |
3.运河研究的广度和深度都有长足进步,出现了不少新的视角和观点。 |
(二)宋代运河研究的困境与展望。 |
1.宋代运河的独立性、系统性研究有待深入开展。 |
2.宋代运河的发展路径和内在结构有待进一步梳理。 |
3.宋代运河的内在发展规律需要进一步探讨。 |
4.与宋代运河有关的普通人生活有待进一步挖掘。 |
5.重新审视宋代运河研究的理论及视角。 |
(2)汴河及其在中国运河开发史上的地位(论文提纲范文)
一汴渠的历史变迁 |
二北宋中期的狭河与清汴 |
三狭河清汴对后代运河水工的影响 |
(一)水源问题 |
(二)设置水柜 |
(三)束水攻沙 |
(3)北宋汴河、淮南运河的通航能力与漕粮定额(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的提出 |
二、淮南运河的改堰为闸与过闸流量 |
三、漕粮定额原则 |
四、漕运增长瓶颈 |
(4)北宋元丰以前汴河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与意义 |
二、史料分析 |
三、相关概念界定与研究对象 |
四、学术回顾与反思 |
(一)宋代汴河重要性的研究 |
(二)宋代汴河治理研究 |
五、论文创新之处 |
第一章 北宋时期汴河的重要地位 |
一、宋以前汴河利用概貌 |
二、北宋时期汴河的作用 |
(一)汴河官方漕运数额的变化 |
(二)民间漕运粮食与稳定东南粮价 |
(三)汴河的军事交通的作用 |
三、汴河重要性的突出表现:汴河祭祀 |
小结 |
第二章 北宋元丰以前汴河危机出现的原因 |
一、宋以前汴河治理概貌 |
二、北宋时期汴河危机出现的次数与特点 |
三、汴河危机出现的原因 |
(一)黄河水文条件的影响 |
(二)汴河自身水文条件影响 |
小结 |
第三章 宋初至宋神宗以前的汴河治理 |
一、汴口治理方式 |
(一)汴口治理的官员 |
(二)汴口启闭与疏浚政策 |
(三)汴口启闭与疏浚方式存在的弊端 |
二、汴河河道危机的预防与治理 |
(一)河道危机的预防 |
(二)河道危机的处理 |
三、汴河固堤与减水分洪措施 |
(一)汴河固堤措施 |
(二)汴河的减水分洪措施 |
四、汴河河道的疏浚 |
(一)太祖至真宗时期的河道疏浚状况 |
(二)仁宗前期疏浚惯例的打破与河道淤塞 |
(三)仁宗后期的汴河河道疏浚 |
(四)财政状况对汴河疏浚的影响 |
小结 |
第四章 宋神宗熙宁时期汴河治理的变化 |
一、汴河治理变化的起因 |
(一)汴河治理状况的恶化与财政压力 |
(二)王安石的理财思想与“农田水利法” |
(三)治水官员对汴河治理的推动 |
二、王安石变法时期的汴河治理过程 |
(一)王安石第一次任相时的汴河治理 |
(二)王安石第一次罢相期间的汴河治理 |
(三)王安石第二次任相时的汴河治理 |
三、王安石治理汴河的结果 |
(一)汴河治理存在不足 |
(二)反变法派对汴河治理方式的批评 |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学术成果目录 |
(5)北宋汴京城市水系营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历史背景 |
1.1.2 课题背景 |
1.1.3 现实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学术价值 |
1.2.3 研究现实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5 概念界定 |
1.5.1 时间的界定 |
1.5.2 汴京的界定 |
1.5.3 水系的界定 |
1.6 研究现状 |
1.6.1 国外研究现状 |
1.6.2 国内研究现状 |
1.7 研究框架 |
2 北宋汴京城市水系形成背景 |
2.1 隋汴州水系初步建设 |
2.2 唐汴州水系逐步完善 |
2.3 五代东京水系奠定基础 |
2.4 本章小结 |
3 北宋汴京城市水系网络建设研究 |
3.1 城外河流 |
3.1.1 黄河 |
3.1.2 洛水 |
3.1.3 御河 |
3.2 城内河流 |
3.2.1 五丈河(广济河) |
3.2.2 金水河(天源河) |
3.2.3 汴河 |
3.2.4 蔡河(惠民河) |
3.2.5 护龙河 |
3.3 城市池沼 |
3.3.1 金明池 |
3.3.2 其他池沼 |
3.4 城市水井 |
3.4.1 汴京城厢坊 |
3.4.2 汴京城水井 |
3.5 汴京水系网络的连通关系 |
3.6 本章小结 |
4 汴京城市水系功能研究 |
4.1 水系与交通漕运 |
4.2 水系与生活用水 |
4.3 水系与排水系统 |
4.4 水系与生产灌溉 |
4.5 水系与防火灭火 |
4.6 水系与滨水景观 |
4.7 水系与军事防御 |
4.8 本章小结 |
5 北宋汴京水系管理研究 |
5.1 水系管理政策 |
5.1.1 水系管理机构 |
5.1.2 水运管理机构 |
5.1.3 水系法规制度制定 |
5.1.4 巡查监管制度 |
5.2 水系工程管理措施 |
5.2.1 汴口管理措施 |
5.2.2 狭河工程措施 |
5.2.3 导洛通汴工程 |
5.2.4 植树护堤措施 |
5.2.5 侵河建筑拆迁措施 |
5.2.6 水利工程设施的建立 |
5.3 水系管理特点 |
5.3.1 水系管理阶段 |
5.3.2 水系管理方法 |
5.3.3 水系管理体系 |
5.3.4 水系管理原则 |
5.3.5 水系管理思想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Ⅰ 图录 |
附录Ⅱ 表录 |
附录Ⅲ 相关史料 |
(6)北宋京东路交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相关概念界定 |
(三)研究现状 |
(四)主要内容与章节安排 |
(五)史料来源与研究方法 |
一、北宋时期京东路的交通地位 |
(一)北宋京东路的地理位置及区域位置 |
1.北宋京东路的地理位置 |
2.北宋京东路区域位置 |
(二)北宋时期京东路行政区域变化状况 |
(三)北宋时期的主要交通路线 |
1.“四通八达”的陆路 |
2.以“四河”漕运为主的内河水路 |
3.海外贸易及市舶司 |
二、北宋时期京东路的陆路交通状况及其变迁 |
(一)京东路通往东京开封的“官道”——以真宗封禅泰山路线为例 |
1.官道的勘察与维修 |
2.真宗封禅途经各主要州县的里程及时间 |
(二)京东路通往周边各路的路线 |
(三)京东路各州军内部的交通路线 |
三、北宋时期京东路的内河水路交通状况及其变迁 |
(一)广济河的兴衰 |
1.广济河的兴起 |
2.广济河的衰落 |
(二)清河的水运 |
(三)广济河与清河的漕运路线之争 |
(四)汴河与黄河 |
四、北宋时期京东路的海路交通状况及其变迁 |
(一)登州港与莱州港 |
1.北宋前期登州港与莱州港的海运 |
2.登州港的衰落 |
(二)密州港与密州市舶司 |
1.密州市舶司的设置 |
2.密州港的国内外贸易 |
(三)两宋之交的海防 |
五、影响京东交通发展变迁的诸因素分析 |
(一)北宋经济的迅速增长 |
(二)京东路农产品等资源丰富 |
(三)皇帝的个人意志与京东路地方官员的推动 |
(四)与高丽、金国(女真)外交的需要 |
六、北宋京东路交通发展的影响 |
(一)交通与京东路城市的发展 |
(二)交通与京东路商业贸易的发展 |
(三)交通与京东路政治地位的提高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7)唐宋汴河城镇研究 ——万胜镇和圃田镇(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选题意义 |
二 学术史回顾 |
三 研究思路与创新之处 |
第一章 万胜镇与圃田镇的历史沿革 |
第一节 万胜镇的历史沿革 |
一 万胜镇地理演变 |
二 万胜镇的遗迹与传说 |
三 万胜镇职能转变 |
第二节 圃田镇的历史沿革 |
一 圃田镇的起源 |
二 圃田镇繁盛发展 |
三 圃田镇的没落 |
第二章 万胜镇与汴河军事活动 |
第一节 万胜镇是唐末藩镇斗争的战场 |
第二节 唐末黄巢起义的重要战场 |
第三节 后唐政变的见证 |
第三章 万胜镇的水利作用 |
第一节 万胜镇的重要水利枢纽作用 |
第二节 万胜门、万胜军与万胜镇 |
一 万胜门 |
二 万胜军 |
第四章 圃田镇对汴河历史的影响 |
第一节 圃田镇遏制汴河水运 |
第二节 圃田镇的军事事件 |
一 时溥掠圃田而下 |
二 董晋夜宿圃田 |
第三节 圃田镇官员的仕途之路 |
一 杨承勋背父求荣 |
二 夏有章目光短浅 |
三 江南宰相第一人王钦若 |
第四节 圃田镇名人事迹 |
一 史匡翰待理圃田 |
二 佛教大师--浮远法师 |
三 郑国公夫人居德圃田 |
四 宋庠游圃田镇 |
第五章 圃田镇的文化内涵 |
第一节 列子故里与圃田镇的文化传承 |
一 列子与圃田镇 |
二 唐宋时期文化传承 |
第二节 唐代文人对圃田镇的书写 |
一 酬赠寄远 |
二 田园美景 |
三 游子思乡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致谢 |
(8)北宋漕官制度的静态表达与实态运行(论文提纲范文)
一、北宋漕运的官制架构 |
(一)中央漕运官制 |
(二)地方漕运官制 |
二、北宋漕运官制的静态规制 |
(一)任用规范 |
(二)职责行为规范 |
(三)奖惩规范 |
三、北宋漕运官制实态运行中的双刃剑 |
(一)体制之乱 |
(二)法制之乱 |
第一,律条繁杂,不辨轻重缓急。 |
第二,法制不稳,惩戒力度不够。 |
四、余论 |
(9)北宋河阴汴口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维持汴口水势均调的不易 |
2 北宋前期对汴口人员、启闭和修浚的安排 |
3 神宗修建訾家口与冬季不闭汴口尝试 |
4 结语 |
(10)北宋“汴京八景”园林游憩活动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课题背景 |
1.1.2 历史背景 |
1.2 研究对象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综述 |
1.5.1 重要古籍与资料搜集 |
1.5.2 国内研究成果 |
1.5.3 国外研究成果 |
1.6 研究思路与框架 |
2 “汴京八景”历史与演进 |
2.1 “八景文化”历史溯源 |
2.1.1 “八景”起源与发展 |
2.1.2 地方八景发展简述 |
2.1.3 “八景”文化对城市发展的意义 |
2.2 “汴京八景”发展演进 |
2.2.1 “汴京八景”地理位置变迁 |
2.2.2 “汴京八景”发展演进特征 |
2.2.3 “汴京八景”对城市发展的意义 |
2.3 小结 |
3 “汴京八景”体系营造研究 |
3.1 汴京城市山水环境 |
3.1.1 汴京山水环境辨析 |
3.1.2 汴京城市水系变迁 |
3.1.3 汴京城市空间环境 |
3.2 山水游憩活动下的“汴京八景” |
3.2.1 与城市水系串联互动 |
3.2.2 与山体环境远近互动 |
3.2.3 与城市功能结合互动 |
3.3 “汴京八景”空间分布特征 |
3.3.1 城市辐射特征 |
3.3.2 沿河发展趋势 |
3.3.3 文化空间分布 |
3.4 “汴京八景”体系营造理念 |
3.4.1 环境观 |
3.4.2 文化空间营造 |
3.5 小结 |
4 “汴京八景”游憩活动与城市文化 |
4.1 汴京城市风俗文化 |
4.1.1 民风民俗 |
4.1.2 节日庆典 |
4.1.3 风俗对市民生活影响 |
4.2 “汴京八景”中的文化活动 |
4.2.1 踏青宴饮活动 |
4.2.2 祭祀祈拜活动 |
4.2.3 赏花垂钓活动 |
4.2.4 节目观赏活动 |
4.2.5 水嬉游玩活动 |
4.3 “汴京八景”游憩活动发展 |
4.3.1 “汴京八景”中的人文景观游憩活动 |
4.3.2 “汴京八景”中的自然景观游憩活动 |
4.3.3 “汴京八景”中不同阶层的游园活动 |
4.4 小结 |
5 “汴京八景”游憩活动发展的成功经验与启发 |
5.1 城市风景体系构建下的“汴京八景” |
5.1.1 城市标志 |
5.1.2 城市生态 |
5.1.3 城市文化 |
5.1.4 人居需求 |
5.2 人文空间规划中的“汴京八景” |
5.2.1 人文空间格局的经营 |
5.2.2 文化境界的升华 |
5.2.3 文化认同感的塑造 |
5.3 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Ⅰ 图目录 |
附录 Ⅱ 表目录 |
附录 Ⅲ 相关史料 |
四、北宋年间汴河漕运(论文参考文献)
- [1]20世纪以来宋代运河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 滕亚秋. 中国史研究动态, 2021(05)
- [2]汴河及其在中国运河开发史上的地位[J]. 李泉. 运河学研究, 2020(01)
- [3]北宋汴河、淮南运河的通航能力与漕粮定额[J]. 吴同. 中国经济史研究, 2020(05)
- [4]北宋元丰以前汴河治理研究[D]. 吴春光. 河南大学, 2020(02)
- [5]北宋汴京城市水系营建研究[D]. 何鑫.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6]北宋京东路交通研究[D]. 李腾飞.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1)
- [7]唐宋汴河城镇研究 ——万胜镇和圃田镇[D]. 郭李宛. 郑州大学, 2020(02)
- [8]北宋漕官制度的静态表达与实态运行[J]. 牛锦红.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2020(02)
- [9]北宋河阴汴口治理研究[J]. 吴春光. 池州学院学报, 2020(01)
- [10]北宋“汴京八景”园林游憩活动发展研究[D]. 董琦.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