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冷却水处理设计方案的优化选择

循环冷却水处理设计方案的优化选择

一、循环冷却水处理设计方案的优化选择(论文文献综述)

包宇航[1](2021)在《某燃煤电厂水网络优化及末端废水回用工艺可行性研究》文中指出在我国长期处于水资源短缺及燃煤发电为主体能源结构的背景下,加之正式实施排污许可制度后,电厂的外排废水及废水处理工作受到了严格监管。随着大批电厂开展节水改造,经过分类收集、梯级利用及浓缩后产生的末端废水难以回用。本文以某燃煤电厂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该燃煤电厂各用水系统的特点,对全厂用水网络进行优化设计,对末端废水进行回用处理,从而实现电厂废水零排放。通过对电厂全厂用水网络调研,在水平衡试验基础上,制订全厂整体用水的改进措施,初步降低了取水量和废水排放量,并得到改进后的水平衡图。对电厂进行水网络深度优化,选用水夹点-数学规划法作为节水减排优化方法,得出考虑设置零排放工艺情况下的用水网络图,全厂取水量由235 m3/h降低至157 m3/h,废水排放量由40 m3/h降为0。为解决由于电厂水质、水量不稳定造成优化过程计算繁琐等问题,以Python为主体,编写计算目标电厂用水数据的算法程序,得到最小取水量及对应的质量负荷等数据,与手工计算相符。以目标电厂末端废水为研究对象,根据深度节水得出的末端废水水质和水量为依据,从主流末端废水处理流程的三个阶段:末端废水预处理单元、浓缩减量段及固化单元,分别选择并设计方案进行比选。废水预处理单元通过从工艺流程、主要处理单元设计、投资运行费用等方面对比,推荐采用运行成本更低的氢氧化钙-硫酸钠-碳酸钠软化工艺,投加药剂成本为20.15元/m3。末端废水浓缩减量及固化段方案选择分别从系统总投资、总运行费用及综合经济指标进行比较,低温烟气蒸发浓缩减量+旁路烟道蒸发干燥工艺为推荐方案,方案总投资为6300万元,总运行费用为84.63元/m3,同时省去预处理工艺,结晶盐被转移到粉煤灰中,具有技术经济优势。目标电厂推荐采用低温烟气蒸发浓缩减量+旁路烟道蒸发干燥工艺为末端废水处理方案,经过浓缩蒸发,产水回用,达到了零排放的目的。本文通过对目标电厂的数据分析和研究,从理论上论证了电厂水网络优化及末端废水回用工艺方案的可行性,并根据论证结果提出节水建议和末端废水处理工艺选择方案,也对其他电厂节水减排工作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程超[2](2021)在《复合膜法燃煤烟气水分脱除系统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燃煤机组采用湿法脱硫工艺造成排放的烟气中含有大量的水蒸气,烟气直接排放不仅会造成水资源的浪费,而且会加剧当地大气环境的污染,采用多孔复合陶瓷膜进行烟气水分和余热回收是火电厂实现深度节水/节能减排的一条可行途径。本文采用微、纳尺度孔径的陶瓷膜构建的输运膜冷凝器进行烟气水分及余热回收,通过数值模拟分析计算、实验室小试和燃煤机组中试,探索复合陶瓷膜法烟气水分及其余热回收性能。搭建了纳米陶瓷复合膜烟气水分及余热回收实验系统,针对纳米尺度不同孔径(30nm、50nm和200nm)陶瓷膜,采用模拟烟气进行了系统性能实验研究。结果表明:三种孔径陶瓷膜的水分回收量相差不大,孔径为50nm的陶瓷膜管的水分和余热回收性能整体上优于另外两种孔径,其最大水回收量和热回收量分别为4.82kg/(m2·h)和10.66MJ/(m2·h)。所有孔径陶瓷膜的水回收量、热回收量和热回收率均随烟气温度、烟气流量和冷却水流量的增加而增大,随冷却水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孔径越小,越能抑制SO2的渗透,而孔径越大的陶瓷膜能更好地去除SO2。建立了系统性能分析计算模型,模拟分析了水蒸气跨膜热质输运过程,以纵向间距为5cm的膜组件为原型进行了数值计算。结果表明:冷却水温度由25℃升高至36℃,回收水量逐渐降低,由29.45kg/h降低到18.13kg/h,变化趋势与实验结果一致。不同冷却水温度下回收水量的计算值与实验值相差不大,偏差均在10%以内,说明所建立的数学计算模型能够比较准确地描述水蒸气在陶瓷膜中的传质传热过程。模拟计算结果显示,随入口烟温的升高,回收水量呈线性升高趋势,入口烟温与出口烟温的差值随入口烟温的升高而减小。随着烟气流量增大,回收水量逐渐增加,但是增长速率逐渐减缓。搭建了 330MW燃煤机组中试试验平台,采用脱硫塔后净烟气针对1 μm孔径陶瓷膜组件开展了实验研究。实验发现:随冷却水温度升高,纵向间距为8cm、5cm和3cm的膜组件的水回收量先缓慢降低,冷却水温度达到36℃以后,水回收量剧烈降低,相关实验条件下,其最大水回收量分别为22.23kg/(m2·h)、16.49kg/(m2·h)和10.95kg/(m2·h)。吸热量和总换热系数均与水回收量的变化趋势一致,纵向管间距为8cm、5cm和3cm的输运膜冷凝器的最大总换热系数分别为1068.2W/(m2·K)、784.5W/(m2·K)和 504.1 W/(m2·K)。采用复合膜法烟气水分及余热回收技术,设计并搭建了燃煤机组烟气水分及余热回收系统。根据机组负荷和烟气量计算了需要的膜组件数量,并根据烟道形状及尺寸设计了膜组件的布置方式。根据布置方式构建了阻力计算模型及水分回收计算模型,并进行了水分回收量计算。结果表明:相同的操作参数条件下,随着机组负荷的增加,水回收量和内循环冷却水出口温度均呈线性增长趋势。另外,在同一负荷下,随着内循环冷却水入口温度的升高,水回收量逐渐降低,内循环冷却水出口温度与入口温度的差值逐渐减小。

唐佳丽[3](2020)在《大流量大温差特征的自然分层型水蓄冷系统蓄冷机理及优化研究》文中认为自然分层法是水蓄冷技术中最经济、有效的方法,其核心在于布水器的设计。布水性能越好,蓄冷效率越高,但蓄冷效率的高低受运行流量、温差的影响显着。随着科技发展需求,众多大科学实验装置应运而生。其电力消耗往往较大,大多需要配备大型冷却系统。其中多数装置考虑到节约运行成本,减小制冷机组规模,会选择水蓄冷的方式。但不同于舒适性空调的水蓄冷系统,其运行工况往往较极端,且对供冷温度要求苛刻。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水蓄冷系统最大运行流量超过1000m3/h,最大运行温差接近20℃,蓄冷温度6℃,而供冷温度不得高于7.5℃。本文将依托该装置,对大流量大温差特征的自然分层型水蓄冷系统进行深入研究,解决具有极端运行工况的大型水蓄冷系统蓄冷效率不理想的问题。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水蓄冷系统原采用双罐倒空技术,难以满足装置运行迫切需要提升蓄冷量的需求。而基于系统双罐构成,指出采用自然分层技术,实现双罐蓄供冷,可从根本上解决蓄冷量不足的问题。但关键在于适用于大流量大温差工况的高效布水方案设计。本文首先展开了自然分层水蓄冷的机理研究,基于能量守恒定律,提出了一维非稳态能量微分方程。通过建立导热离散方程,综合分析指出,单纯导热并非斜温层的最主要成因,与布水性能相关的对流掺杂才是决定斜温层厚度的关键。优化了早期设计的八角型布水器加散流喷头方案,对比了不同喷头结构出流的水力扰动特性。设计安装了布水器性能测试平台,开展了针对八角型及径向圆盘型布水器基于不同参数、不同布水配置下的性能对比研究。指出:相同出口流速下,圆盘直径及开缝高度的配比对径向型布水器的布水效果影响显着,且大雷诺数下的径向型布水器也可获得较好的分层效果;在相同的出口流速及一定的容忍度下,八角型布水器布水效果更佳。基于测试平台对比实验,初步验证了八角型布水器加均流孔板方案可获得理想的蓄冷效率,且较喷头方案更具可操作性。结合大科学装置运行特点,确定了缓冲罐布水方案。方案实施后,展开了新、旧布水方案的性能对比及流量、温差对蓄冷效率影响的实验研究。该布水方案在大流量大温差工况下蓄冷效率可达88%以上,性能良好。由此,本文为大流量大温差特征的自然分层型水蓄冷系统提出了一种行之有效的布水方案。合理设计的多圈八角型布水器配置均流孔板在具有极端工况的大型蓄冷装置中使用,蓄冷效率良好且易于维护,在多数自然分层型水蓄冷项目中具有推广价值。基于八角型布水器加均流孔板方案,展开了针对布水管出流方式及均流孔板开孔参数的仿真优化研究。指出:布水管圆孔垂直出流或两侧对称出流的布水性能优于条缝型开孔出流;当均流孔板的开孔率为20%时,斜温层较开孔率35%、45%更理想;相同开孔率下开孔孔径不宜过小。本文还指出,在开孔率较低时,采用多孔介质模型可有效简化均流孔板的数值分析过程。结合上述研究结论,提出了未来待建的超大型水蓄冷装置的布水方案,并初步验证了该方案的可行性。此外,本文还针对多圈八角型布水器提出了一种均匀各圈出口流速的新思路。

岳达超[4](2020)在《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工程工艺设计方案优化 ——以保定市鲁岗污水处理厂为例》文中提出随着我国污水处理标准的不断提高,我国很多城市的老旧污水处理厂已经不能达到污水的处理标准,因此对老旧污水处理厂的升级改造十分必要。本文通过对鲁岗污水处理厂现状进行分析,发现其存在设计水量已不能满足实际进水量的需求、出水水质情况不满足环保部门的要求、鲁岗污水厂目前没有设置臭气收集、处理系统等问题。针对这些存在的问题,对于污水厂提标改造工程预处理、生化处理、深度处理、臭气收集处理系统的相关工艺进行了大量研究,初步确定了确定三个可行的提标改造技术方案作为备选。为选择出最优方案,根据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工程的特点与国际常用指标体系建立方式,经过系统的分析与甄选,建立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工艺设计方案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通过指标评价的原则和专家评价法,最终确定了技术性能效益、环境影响水平、经济效益、社会影响4个一级指标和技术适用性、出水水质情况、气味影响、能源消耗等16个二级指标。然后采用层次分析法对备选方案建立层次结构模型,再使用MATLAB软件对专家评判值进行计算,得到鲁岗污水厂提标改造方案的综合评价体系中各指标的权重。最后通过专家评分法对鲁岗污水厂提标改造的三种方案进行评分,得到方案一总得分为8.1358,方案二总得分为7.8856,方案三总得分为7.6315,得出方案一为最优方案。并对最优方案进行了投资估算和成本分析,得出工程总投资为18506.04万元,提标改造后工程运行总成本预计每年为9209.31万元,其中经营成本为7682.91万元每年,单位经营成本为2.631元/m3,方案一将极大改善城市污水对水体环境的污染,同时具有显着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因此通过方案一建设鲁岗污水厂的提标改造工程是可行合理的。该评价体系的建立也可为今后同类型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方案优化提供理论参考。

孙瑞[5](2020)在《船用核动力二回路滑油系统动态仿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船用核动力二回路系统运行功率大且续航能力强,已经成为国内外竞相发展的对象。作为保障其正常运行的重要辅助系统,滑油系统的稳态与动态性能是否良好,将对二回路系统的运行安全可靠性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由于核动力二回路滑油系统结构复杂,流网耦合性强且阻力特性多变,使得目前滑油系统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系统稳态性能、单设备部件润滑特性及局部系统动态特性的分析描述上,而关于系统整体动态性能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着重对核动力二回路滑油系统的动态性能进行研究,以期为系统的设计和研发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撑。本文基于GSE仿真平台,搭建了船用核动力二回路滑油系统仿真模型,并根据相关设计数据,对高低负荷下系统的稳态性能进行了校验,确保仿真模型具有较高的计算精度。在此基础上,对动力系统变工况时滑油系统整体动态特性、各级用户负载油温变化不均匀性及不同控制策略对滑油系统油压的控制效果进行仿真研究,并完成了滑油母管泄漏事故下系统低压保护过程的研究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当负荷分别由一工况降至三工况、五工况时,滑油母管压力超调量分别为1.4%与2.8%,润滑油总流量分别降低3.5%与7.2%;当负荷分别由五工况升至三工况、一工况时,滑油母管压力最小值分别为0.986与0.972,润滑油总流量分别升高3.94%与7.74%;变工况时各用户负载摩擦热功率损失占比变化及因此引起的流量分配关系的重新调整,是造成各级用户负载润滑油吸热量比例与流量比例不匹配,即热流比系数?i不为1,滑油系统油温呈现不均匀性的主要原因;相比于单冲量PID控制,三冲量PID控制具有减小油压波动、显着缩短油压稳定时间的良好控制效果;当滑油母管瞬时泄漏量为5%时,通过快速调节滑油泵汽轮机进汽阀开度,提高主滑油泵转速,可将系统油压恢复至初始稳定值,滑油母管压力超调量为2%,稳定时间约为360s,系统可坚持稳定运行的最长理论时间约为27min;滑油母管瞬时泄漏量为10%时,电动滑油泵自动启动,致使系统运行出现超压状态,滑油母管压力最大值为1.356,稳定时间约为300s,系统可坚持稳定运行状态的最长理论时间约为19min,可为紧急状态下动力系统能否继续运行及后续处理操作提供依据。

刘亮[6](2019)在《循环冷却水中ClO2与有机膦药剂的杀菌缓蚀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循环冷却水水质会影响工业设备的稳定及安全运行,是工业尤为关注的问题。而杀菌剂和缓蚀阻垢剂的投加通常是循环冷却水处理的首选的应对之策。本论文以黑龙江省某煤化工企业的的循环冷却水为研究对象,通过生产性试验对比评价非氧化型杀菌剂-优氯净和氧化型杀菌剂-ClO2的杀菌效果,通过静态实验研究ClO2对典型细菌的杀菌效果及其对金属的腐蚀特性;并在杀菌剂ClO2存在下,研究有机膦药剂的缓蚀阻垢及综合性能,采用响应面法优化出一种缓蚀性能良好的配伍药剂;同时采用量化计算手段阐明ClO2对碳钢的腐蚀机理,以及复合缓蚀剂对碳钢的缓蚀机理,以期为有机膦缓蚀剂的应用提供支持。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采用ClO2对异养菌和硫化菌的杀菌效果进行静态实验,对比评价优氯净与ClO2杀菌剂在现场的杀菌效果,并考察ClO2对不同材质金属的腐蚀效果。结果表明ClO2对两种细菌均具有明显的杀菌效果,当ClO2投加量为0.6 mg/L,p H为7.0,温度为20.0℃,反应15 min后,ClO2对两种细菌的灭菌率均能达到90%以上。ClO2投加浓度、温度和反应时间的增加都会促使ClO2杀菌效果的提升。生产性试验表明,相比优氯净及1227缓蚀阻垢剂的投加,ClO2的存在能够显着使循环冷却水中的细菌达到《工业循环冷却水处理设计规范》GB50050—17中的标准,且对生物黏泥也具有很好的去除效果。通过不同氯系杀菌液(ClO2、液氯及其混合液)对不同材质金属的腐蚀性能研究,发现ClO2的存在均会对金属造成不同程度的腐蚀,其中对碳钢的腐蚀现象最为严重,均不达标,平均腐蚀速率为0.144 mm/a。当ClO2的浓度为10.0 mg/L,温度为(40.0±1.0)℃,旋转时间为720 h,p H值为8.0时,碳钢、铝、铜和不锈钢的腐蚀速率分别为0.5966mm/a、0.0610 mm/a、0.0166 mm/a和0.0048 mm/a。此外,通过液氯、ClO2及其混合液的腐蚀研究,相比之下,ClO2在某种程度上对碳钢具有一定的缓蚀效果。通过量子化学计算,相比ClO2对碳钢的腐蚀,HCl O更容易与铁原子发生反应,即液氯更容易对碳钢造成腐蚀。此外,Fe2+还可以向ClO2提供电子,生成Fe3+,进而形成氢氧化铁沉淀,覆盖在碳钢表面,阻止了碳钢的腐蚀,而表现出缓蚀的特性。在投加ClO2杀菌剂条件下,研究PBTCA、HEDP和ATMP三种有机膦药剂对碳钢的缓蚀阻垢性能和综合性能。当ClO2投加浓度为7.0 mg/L,温度为(40.0±1.0)℃,p H为9.0,旋转反应时间为72 h时,三种有机膦药剂平均缓蚀率可达到80%以上。采用响应面法将ClO2、有机膦缓蚀剂和无机缓蚀剂进行配伍,优选出一种缓蚀效率较高的配伍药剂,即PBTCA与HEDP投加浓度比例1.45(8.88 mg/L:6.12 mg/L),Zn2+浓度2.86 mg/L,ClO2浓度6.76 mg/L,p H值为7.43,温度为(40.0±1.0)℃,旋转反应时间为72 h。在最佳配伍方案下的缓蚀率实验值为98.82%,腐蚀速率为0.0089 mm/a,预测值为98.16%,腐蚀速率为0.0138 mm/a。同时发现Zn2+浓度变化对循环水中缓蚀剂缓蚀效果具有指示作用,当Zn2+浓度突然升高时,指示缓蚀剂缓蚀性能下降,需要继续投加缓蚀剂。最后,采用量化计算、分子动力学模拟与扫描电镜分析手段相结合,深入解析有机膦复合缓蚀剂对碳钢的缓蚀机理。根据吸附理论,有机膦缓蚀剂与金属表面遵循Langmuir单分子层化学吸附。分子动力学模拟结果表明,三种有机膦缓蚀剂分子均是竖向分布在金属表面。三种有机膦缓蚀剂分子(PBTCA、HEDP和ATMP)与Fe(0 0 1)表面相互作用的吸附能分别为305.64 k J/mol、131.29 k J/mol和101.45 k J/mol。根据DFT理论,三种有机膦缓蚀剂作为电子缓冲体,由PBTCA中富含正电荷的磷原子接受铁原子提供的电子,由缓蚀剂分子中富含负电荷的氧原子和氮原子向水中的锌离子和二价铁离子提供电子,在循环水中形成双层络合层附着于铁表面,阻止了碳钢的腐蚀。由于循环水通常温度较高,导致有机膦缓蚀剂具有一定分解特性,从而在药剂作用一段时间后,使得与其络合的Zn2+游离出来,造成Zn2+浓度突变,进而导致复合药剂缓蚀性能下降,指示我们需向水中补充缓蚀剂,以保证一定的缓蚀效率。

朱笑晨,王福利,牛大鹏,贾明兴[7](2020)在《基于节能瓶颈诊断的循环冷却水系统节能改造》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循环冷却水系统是一种常用的工业辅助系统,具有极大的节能潜力,目前对该系统的节能改造往往具有盲目性.鉴于此,基于节能瓶颈诊断对循环冷却水系统进行节能改造分析和研究,以提高改造针对性和节能效果.根据循环冷却水系统特点对能耗分解方法进行改进,提出多工况能效分解法,将该方法与正交试验分析方法相结合设计一种两维度的系统节能瓶颈诊断方法,对系统节能状态进行分析,确定系统各部分的改造优先级,以改造优先级为基础,结合相应的改造措施形成优化问题以实现改造方案的设计.同时结合项目后评价知识,对各最优方案进行评价,从而为决策者提供更多决策信息.最后通过案例应用验证所提出方法的应用效果.

周玮[8](2019)在《热泵在赣江新区儒乐湖新城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寻找低碳、节能的清洁能源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传统的建筑物供暖供冷系统能耗高、效率低,因此高效、绿色、节能的热泵技术得到快速应用推广。论文以赣江新区儒乐湖新城为例,在对区域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系统估算了区域的冷负荷和热负荷,针对研究区能源分布特征,选用电厂余热作为研究区供能来源,井提出三种供冷供热方案,经过比选确定电厂循环水余热热泵作为研究区供能方案,在此基础上详细研究方案的供能规模,供能分区、布局、泵站和管网技术等,最后对项目的能效和可能对环境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评价,井提出对应措施,主要取得以下成果:(1)规划统计了不同建设用地地块面积,在对研究区气候情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确定本次研究区域冬季供暖和夏季供冷时长。根据不同建筑类型的使用特点,选取典型单体建筑。分别计算了夏季空调设计冷负荷和冬季空调设计热负荷;并利用逐时动态能耗分析软件计算了典型建筑的全年逐时冷热负荷。经计算,研究区内年总供冷量为212.38×104GJ,年总供热量为59.78×104 GJ,供能总量为272.16×104 GJ。(2)针对儒乐湖新城区域的能源分布特定等情况,研究比选了研究区的供能方案。讨论了电厂余热供能的可行性和优势,设计了3种电厂余热供能技术方案进行技术和比选,综合考虑供能稳定性、可靠性、经济性、节能环保性、安全性、技术优越性等因素,最终确定供能方案为利用电厂循环水余热的水源热泵供能方案。(3)根据计算的研究区供冷供热负荷,确定供冷供热方案。井进行功能区和能源站的划分布局:研究论证了循环水管网、能源站和配套冷热水管网的技术方案和关键参数和主要配置,最后提出利用能源站工统补水的方案。(4)系统在建设期间和运行期会产生轻微的环境污染,可采取增设污水处理设备和隔声屏障等措施进行处理。系统全年运行费用估算为25807.85万元,比常规方案节约20.3%。

叶明[9](2019)在《提升滨海核电厂排水口化学消泡效率的研究》文中指出目前国内外滨海核电厂运行过程中,水流在虹吸井跌落时会剧烈水跃卷吸掺气,形成大量气泡。气泡上升至水面,聚集成微黄色泡沫,不易溃灭,延绵不断地推向外海。为消除黄色泡沫对环境造成的污染,通常采用效率较高的化学消泡法,向水体系中加入一定量的消泡剂,达到消除泡沫目的。试验核电厂采用开放式循环冷却水系统,消泡剂投加量巨大,单台机年消泡费用约为500万元,远高于同类型核电厂。通过开展滨海核电厂泡沫形成机理及消泡影响因素研究,分析差异原因,提出消泡效率提升方案,降低试验核电厂消泡剂用量。本课题从两个方面进行研究:(1)分析核电厂泡沫产生原因,提出循环水系统改进方案。通过观察试验核电厂排水状况,发现由于潮差较大,在低潮位期间,虹吸井底层流道未能完全处于淹没状态,循环水跌落后卷吸掺气严重,致使泡沫大量产生。采用凝汽器局部下沉布置和淹没出流设计,可以改善虹吸井中循环水的跌落卷吸效应,有效降低泡沫产生,同时该方案经济性最佳,适用于新建核电厂。(2)分析消泡剂用量影响因素,对关键影响因素进行控制,研究出一套最佳的消泡加药方案,提高消泡效率。本课题建设了一套临时消泡系统,研究机组运行状态、水文水质条件、消泡剂类型对消泡剂用量的影响。通过消泡剂用量分析,得出消泡剂用量与机组状态、潮位、叶绿素、消泡剂类型主要相关。选择Bulab4498及9216-02V型消泡剂,结合叶绿素、潮位及机组状况,设置一套加药量指导方案,可以有效降低消泡剂用量。试验完成后,根据试验结论,在试验电厂建设一套可以实现自动加药消泡的永久性消泡系统并执行加药指导方案,有效解决排水口泡沫问题,单台机消泡剂月用量从研究前12100 Kg降低至4450 Kg,消泡效率显着提高。在运核电厂通过开展消泡试验选择最佳的消泡剂,并结合消泡剂浓度与潮位、水质、循环水泵的关系,建立消泡方案,可提升消泡效率;在新建核电厂,循环水系统设计采用凝汽器半沉降及淹没出流方式,有望实现排水口目视无泡。

邹谦[10](2019)在《低压大电流水处理系统的研究与设计》文中研究指明循环冷却水系统是工业生产设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电力、化工等工业生产制造过程中,用水作为热交换介质的循环冷却水系统应用十分广泛。循环冷却水系统在长期的运行过程中易造成设备结垢、滋生微生物、腐蚀等危害,因此必须进行完善的治理工作,否则会严重影响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增加耗水量、排污量。低压大电流水处理系统作为近些年来一项新兴的水处理技术正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本文通过对低压大电流水处理系统运行原理和结构的研究,主电路在结构上采用基于同步整流技术的ZVZCS PWM DC/DC全桥变换电路,即在超前臂、滞后臂均可实现软开关状态,减少高频状态下的系统损耗,在副边整流侧采用同步整流代替传统的全波整流模式可进一步提高系统的工作效率。系统采用STM32F103RCT6芯片作为主控制器,根据低压大电流水处理系统的设计需求,以此为基础设计了相应的电路模型并详细分析了主电路相关参数的选取依据;根据主电路IGBT开关管和副边同步整流MOS管的工作需求,设计了 IGBT驱动电路和同步整流驱动电路;根据低压大电流水处理系统对水体指标的监测需求,设计了温度采样电路、电压采样电路、电流采样电路等。利用PSIM仿真软件对基于同步整流技术的ZVZCS全桥电路模型进行仿真分析,通过搭建逻辑电路实现了移相控制方式,可同时实现超前臂与滞后臂的互补导通。对主电路进行仿真分析,仿真结果表明,超前臂实现ZVS状态,滞后臂实现ZCS状态;系统可稳定的输出15V、400A的低压大电流,很好的实现了既定的设计需求;本设计采用双变压器在一次侧串联二次侧并联的输出形式,来应对大电流输出,可很好的实现大电流自动均流;搭建了同步整流输出模型与传统全波整流输出模型对比,验证了同步整流输出模型的用电效率更高。针对上述设计思路及方案,搭建了低压大电流水处理系统的实验样机,对其相关性能进行了测试。经过在某化工厂运行一段时间后进行检测,检测结果表明在阴阳极板间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可实现成垢离子的预沉淀、产生活性氯及多种活性氯的中间产物进行杀菌灭藻。与传统投加化学试剂法相比低压大电流水处理方式无需额外投加任何试剂,清洁环保,真正实现了“以水治水”,且经济成本节省明显。

二、循环冷却水处理设计方案的优化选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循环冷却水处理设计方案的优化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1)某燃煤电厂水网络优化及末端废水回用工艺可行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课题研究背景
        1.1.2 课题研究意义
    1.2 燃煤电厂节水减排研究及应用现状
        1.2.1 电力企业水平衡现状
        1.2.2 水系统集成技术现状
        1.2.3 燃煤电厂末端废水处理技术发展情况
        1.2.4 燃煤电厂节水减排现状简析
    1.3 研究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技术路线
第2章 目标电厂水平衡优化
    2.1 电厂基本概况
        2.1.1 供水系统
        2.1.2 排水系统
    2.2 水平衡试验内容
    2.3 水平衡试验结果分析
        2.3.1 主要监测点结果
        2.3.2 全厂用水情况分析
    2.4 主要分系统用水概况分析
        2.4.1 供水系统
        2.4.2 公用水系统
        2.4.3 工业循环冷却水系统
        2.4.4 除盐水制备及使用系统
        2.4.5 脱硫系统
        2.4.6 生活-绿化-消防系统
        2.4.7 废水处理及回用系统
    2.5 优化用水流程
        2.5.1 不合理用水改进措施
        2.5.2 水平衡优化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水网络深度优化
    3.1 现有水网络优化分析
    3.2 水系统集成计算分析
        3.2.1 用水过程极限数据修正
        3.2.2 水夹点-数学规划法优化
    3.3 水网络深度优化设计
    3.4 效益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电厂水网络优化算法的模拟
    4.1 Pandas数据读写
    4.2 程序运行及计算过程
    4.3 数据计算结果与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末端废水回用工艺方案
    5.1 末端废水水质及水量分析
    5.2 末端废水预处理方案
        5.2.1 石灰-碳酸钠软化工艺
        5.2.2 氢氧化钠-碳酸钠软化工艺
        5.2.3 氢氧化钙-硫酸钠-碳酸钠软化工艺
        5.2.4 预处理方案比选
    5.3 末端废水浓缩减量+固化段方案
        5.3.1 末端废水浓缩减量+固化段方案选择
        5.3.2 方案总投资比较
        5.3.3 方案运行费用比较
        5.3.4 方案综合技术经济指标比较
    5.4 末端废水回用方案整体比选分析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2)复合膜法燃煤烟气水分脱除系统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1.1 能源资源现状
        1.1.2 水资源现状
    1.2 烟气水分回收研究现状
        1.2.1 冷凝法
        1.2.2 干燥法
        1.2.3 复合吸收式热泵法
        1.2.4 膜法
        1.2.5 其他方法
    1.3 陶瓷膜传热传质研究现状
    1.4 陶瓷膜分类和用途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气体分离机制
    2.1 气体分离机制
        2.1.1 溶解-扩散
        2.1.2 毛细冷凝
        2.1.3 努森扩散和泊肃叶流
        2.1.4 分子筛
        2.1.5 表面扩散
    2.2 陶瓷膜用于水分回收机制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纳米陶瓷复合膜水分回收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纳米陶瓷复合膜及其表征
    3.3 实验系统及计算方法
        3.3.1 实验系统
        3.3.2 计算模型
    3.4 不同孔径纳米陶瓷膜的回收性能
        3.4.1 烟气温度的影响
        3.4.2 烟气流量的影响
        3.4.3 冷却水温度的影响
        3.4.4 冷却水流量的影响
    3.5 SO_2渗透性能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复合膜法烟气水分回收性能的数值模拟分析
    4.1 引言
    4.2 理论分析与建模
        4.2.1 传质传热物理模型
        4.2.2 物理模型及网格划分
        4.2.3 数值计算方程
    4.3 CFD设置
    4.4 计算结果
        4.4.1 变冷却水温度
        4.4.2 变烟气温度
        4.4.3 变烟气流量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微米陶瓷膜烟气水分及余热回收性能试验研究
    5.1 引言
    5.2 陶瓷膜表征及膜组件结构设计
    5.3 试验系统及数据处理
        5.3.1 试验系统及内容
        5.3.2 计算模型的构建
    5.4 结果分析
        5.4.1 纵向管间距8cm
        5.4.2 纵向管间距5cm
        5.4.3 纵向管间距3cm
        5.4.4 对比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烟气水分及余热回收系统的应用研究
    6.1 引言
    6.2 系统方案设计
    6.3 系统性能分析与计算模型
        6.3.1 系统阻力计算修正模型
        6.3.2 水分回收模型
    6.4 系统性能计算与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及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符号表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致谢
作者简介

(3)大流量大温差特征的自然分层型水蓄冷系统蓄冷机理及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蓄冷技术介绍
        1.1.1 水蓄冷及冰蓄冷的比较分析
        1.1.2 自然分层型水蓄冷原理分析
    1.2 国内外自然分层水蓄冷技术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SHMFF水蓄冷系统特征分析
        1.3.1 装置背景介绍
        1.3.2 水冷系统对装置运行的重要性
        1.3.3 国际同类型装置水冷系统特征对比
        1.3.4 水蓄冷系统进行自然分层改造的迫切性
    1.4 早期SHMFF蓄水罐的布水器初步设计简介
    1.5 研究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自然分层水蓄冷技术理论研究
    2.1 影响布水器性能的重要参数
    2.2 自然分层型水蓄冷系统的性能评价指标
    2.3 冷量释放系数的影响因素
    2.4 斜温层相关的热力学分析
        2.4.1 热平衡法建立导热离散方程
        2.4.2 SHMFF蓄冷罐与导热相关的斜温层厚度计算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测试平台的布水器性能分析
    3.1 SHMFF蓄冷罐初步设计的布水器简介
        3.1.1 早期蓄冷罐布水器的性能参数计算
        3.1.2 早期蓄冷罐布水器的设计及可行性分析
    3.2 布水器喷头的优化设计研究
        3.2.1 计算软件的相关介绍
        3.2.2 流体力学的基本控制方程
        3.2.3 湍流模型
        3.2.4 散流喷头的优化
    3.3 基于测试平台的布水器性能对比分析
        3.3.1 测试平台的设计
        3.3.2 测温设计
        3.3.3 基于测试平台的布水器设计计算及初步实验
    3.4 基于测试平台的布水器实验研究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缓冲罐布水方案的性能分析及实验研究
    4.1 SHMFF水冷系统维修改造方案简介
    4.2 缓冲罐布水方案
        4.2.1 布水方案的基本构成确定
        4.2.2 布水设计方案
    4.3 新、旧布水方案性能实验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布水方案的优化设计
    5.1 布水器性能测试平台的实验罐仿真研究
        5.1.1 实验罐模型的建立
        5.1.2 均流孔板开孔对斜温层厚度的影响研究
        5.1.3 出流朝向及出水孔形状对斜温层的影响分析
        5.1.4 多孔介质模型准确性验证
    5.2 实际系统蓄水罐仿真
        5.2.1 模型简化及求解设置
        5.2.2 数值模型设置
        5.2.3 斜温层厚度的量化分析
        5.2.4 基于系统蓄水罐布水方案的分析小结
    5.3 未来拟建的超大型蓄水罐布水设计方案及仿真
    5.4 多圈八角型布水器流量均匀性分析
        5.4.1 一维仿真结果
        5.4.2 基于一维模型的布水器结构优化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4)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工程工艺设计方案优化 ——以保定市鲁岗污水处理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我国城市污水处理发展现状
    1.3 城市污水处理升级改造相关研究概述
        1.3.1 提标改造原则
        1.3.2 预处理改造
        1.3.3 生物处理改造
        1.3.4 深度处理改造
    1.4 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后评价相关理论
        1.4.1 主成分分析法
        1.4.2 层次分析法
        1.4.3 灰色系统法
        1.4.4 数据包络法
        1.4.5 模糊综合评价法
        1.4.6 人工神经网络法
    1.5 保定市鲁岗污水处理厂现状
        1.5.1 鲁岗污水处理厂概况
        1.5.2 鲁岗污水处理厂存在的问题
    1.6 研究目的及意义
    1.7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1.8 技术路线图
第2章 鲁岗污水厂提标改造的背景及方案设计
    2.1 保定市鲁岗污水厂提标改造背景及原则
        2.1.1 保定市鲁岗污水厂提标改造背景
        2.1.2 鲁岗污水厂提标改造方案设计原则
    2.2 鲁岗污水厂进水出水水质确定及工艺设计
        2.2.1 设计进水水质确定
        2.2.2 设计出水水质确定
    2.3 方案一设计
        2.3.1 污水预处理系统
        2.3.2 污水二级处理系统
        2.3.3 深度处理系统
        2.3.4 混凝沉淀池型选择
        2.3.5 消毒工艺
        2.3.6 污泥处置与利用
        2.3.7 除臭工艺
    2.4 方案二设计
        2.4.1 污水预处理系统
        2.4.2 二级处理系统
        2.4.3 深度处理系统
        2.4.4 消毒工艺
        2.4.5 污泥处理与利用
        2.4.6 除臭工艺
    2.5 方案三设计
        2.5.1 污水预处理系统
        2.5.2 二级处理及深度处理方案
        2.5.3 消毒工艺
        2.5.4 污泥处置与利用
        2.5.5 除臭工艺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鲁岗污水厂改造方案的综合评价体系建立及指标权重确定
    3.1 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3.1.1 指标评价的基本原则
        3.1.2 鲁岗污水厂提标改造方案评价指标分析
        3.1.3 综合评价指标的确定
    3.2 层次分析法原理及操作
        3.2.1 AHP法介绍
        3.2.2 AHP法操作步骤
    3.3 指标权重的计算及确定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鲁岗污水厂提标改造方案评价结果与分析
    4.1 基于AHP法的污水厂提标改造方案评分
    4.2 各方案总评分结果
    4.3 方案一投资估算及成本分析
        4.3.1 投资估算
        4.3.2 成本分析
    4.4 方案一建成运行后影响及效益分析
        4.4.1 建成运行后的影响
        4.4.2 建成运行后的效益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5.2.1 技术建议
        5.2.2 运行建议
        5.2.3 节能建议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参加专业实践及工程项目研究工作
致谢

(5)船用核动力二回路滑油系统动态仿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1.2.1 系统数字化平台设计研究现状
        1.2.2 滑油系统性能研究现状
    1.3 课题研究目的及研究内容
第2章 船用核动力二回路滑油系统介绍及数学建模
    2.1 船用核动力二回路滑油系统主要设备组成与功能介绍
        2.1.1 滑油泵
        2.1.2 滑油滤器
        2.1.3 滑油冷却器
        2.1.4 阀门
    2.2 核动力二回路滑油系统数学模型
        2.2.1 滑油泵数学模型
        2.2.2 循环油舱数学模型
        2.2.3 滑油滤器数学模型
        2.2.4 滑油冷却器数学模型
        2.2.5 滑油泵汽轮机数学模型
        2.2.6 母管数学模型
        2.2.7 阀门数学模型
        2.2.8 摩擦部件热功率损失计算数学模型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船用核动力二回路滑油系统仿真模型搭建与校验
    3.1 GSE仿真平台适应性
    3.2 仿真算法与计算流程
        3.2.1 管路计算模型
        3.2.2 压力节点计算模型
        3.2.3 节点压力方程
        3.2.4 仿真模型计算求解
    3.3 滑油系统仿真模型的搭建
        3.3.1 基于JTopmeret的热工流体仿真模型构建
        3.3.2 基于JControl的控制系统仿真模型构建
    3.4 船用核动力二回路滑油系统仿真模型稳态校验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变负荷时核动力二回路滑油系统动态仿真
    4.1 核动力二回路滑油系统变负荷动态特性仿真
        4.1.1 滑油系统降负荷动态特性仿真
        4.1.2 滑油系统升负荷动态特性仿真
        4.1.3 变工况时用户负载油温变化不均匀性研究分析
    4.2 变工况过程滑油系统油压控制优化
        4.2.1 变工况过程滑油系统油压控制策略
        4.2.2 不同压力控制策略下滑油系统变工况动态仿真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船用滑油系统低压保护过程仿真研究
    5.1 船用滑油系统低压保护控制策略研究
    5.2 滑油母管泄漏事故下滑油系统低压保护过程动态仿真
        5.2.1 滑油母管瞬时泄漏量为5%
        5.2.2 滑油母管瞬时泄漏量为10%
        5.2.3 泄漏事故下滑油系统低压保护过程的相关说明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6)循环冷却水中ClO2与有机膦药剂的杀菌缓蚀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杀菌剂研究现状
    1.3 缓蚀阻垢剂研究现状
        1.3.1 缓蚀剂研究现状
        1.3.2 阻垢剂研究现状
    1.4 复合缓蚀阻垢剂在循环冷却水中的应用
    1.5 缓蚀阻垢剂作用机理研究现状
        1.5.1 吸附理论在缓蚀阻垢剂研究中的应用
        1.5.2 量子化学在缓蚀阻垢剂研究中的应用
        1.5.3 分子动力学模拟在缓蚀阻垢剂研究中的应用
    1.6 目前存在的问题
    1.7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1.7.1 主要研究内容
        1.7.2 技术路线
第2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仪器和药剂
    2.2 二氧化氯的制备
        2.2.1 高纯二氧化氯的制备
        2.2.2 生产性二氧化氯的制备
    2.3 试验分析测定方法
        2.3.1 常规项目分析测定方法
        2.3.2 异养菌和硫化菌的检测方法
        2.3.3 杀菌率的计算
        2.3.4 金属腐蚀速率的测定
        2.3.5 有机膦药剂缓蚀性能测定方法和缓蚀率
        2.3.6 有机膦药剂阻膦酸垢性能测定方法和阻膦酸垢率
        2.3.7 有机膦药剂阻碳酸垢性能测定方法和阻碳酸垢率
        2.3.8 有机膦药剂的热稳定性能分析方法
        2.3.9 有机膦药剂稳锌性能分析方法
    2.4 水质的判定依据及实验用水
        2.4.1 水质的判定依据
        2.4.2 循环水水质分析
        2.4.3 实验用水的配制
    2.5 腐蚀试片的表征
    2.6 响应面优化与缓蚀率预测
        2.6.1 响应面实验优化设计
        2.6.2 模型验证实验
        2.6.3 变异系数权重法
    2.7 理论研究方法
        2.7.1 吸附等温模型
        2.7.2 量子化学计算
        2.7.3 分子动力学模拟
第3章 ClO_2在循环水中杀菌效果及腐蚀机制研究
    3.1 引言
    3.2 优氯净杀菌效果分析
    3.3 ClO_2对异养菌和硫化菌的静态杀菌实验
        3.3.1 ClO_2投加浓度对杀菌率的影响
        3.3.2 pH对ClO_2杀菌率的影响
        3.3.3 反应温度对ClO_2杀菌率的影响
        3.3.4 反应时间对ClO_2杀菌率的影响
    3.4 ClO_2杀菌效果的生产性试验研究
        3.4.1 ClO_2杀菌剂的现场投加方式
        3.4.2 ClO_2对异养菌的杀菌效果研究
        3.4.3 ClO_2的投加对循环水水质的影响
        3.4.4 ClO_2对硫化菌的杀菌效果
    3.5 ClO_2对不同金属材质的腐蚀性研究
        3.5.1 ClO_2对不同金属的腐蚀性探究
        3.5.2 ClO_2对碳钢腐蚀性探究
        3.5.3 不同形态氯对金属的腐蚀性能研究
    3.6 ClO_2对碳钢的腐蚀机理分析
        3.6.1 ClO_2 对碳钢腐蚀试片的SEM分析
        3.6.2 ClO_2对碳钢的腐蚀机理计算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ClO_2/有机膦药剂缓蚀阻垢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有机膦药剂缓蚀性能影响因素研究
        4.2.1 缓蚀剂投加浓度对碳钢缓蚀效果的影响
        4.2.2 ClO_2浓度对碳钢缓蚀效果的影响
        4.2.3 钙离子浓度对碳钢缓蚀效果的影响
        4.2.4 pH值对碳钢缓蚀效果的影响
    4.3 有机膦药剂阻垢性能影响因素研究
        4.3.1 有机膦药剂投加浓度对阻垢效果的影响
        4.3.2 钙离子浓度对阻垢效果的影响
        4.3.3 pH值对阻垢效果的影响
    4.4 有机膦药剂的综合性能研究
        4.4.1 有机膦药剂的热稳定性能
        4.4.2 有机膦药剂的稳锌性能
        4.4.3 有机膦药剂的耐ClO_2氧化性能
        4.4.4 Fe~(3+)和Al~(3+)对有机膦药剂阻垢效果的影响
    4.5 ZnSO_4/Na_2WO_4 的缓蚀性能试验
        4.5.1 缓蚀剂投加浓度对缓蚀效果的影响
        4.5.2 二氧化氯浓度对缓蚀效果的影响
        4.5.3 钙离子浓度对缓蚀效果的影响
        4.5.4 pH值对缓蚀效果的影响
    4.6 ClO_2和有机膦药剂的配伍与缓蚀率的预测
        4.6.1 Box-Behnken实验设计与结果
        4.6.2 响应面配伍结果分析
        4.6.3 模型的验证预测
        4.6.4 锌离子的指示作用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ClO_2/有机膦/ZnSO_4 复合药剂的缓蚀机制研究
    5.1 引言
    5.2 腐蚀试片表征及吸附等温模型的建立
        5.2.1 腐蚀试片的表征
        5.2.2 吸附等温模型的建立
    5.3 有机膦缓蚀剂在Fe表面吸附行为的分子动力学模拟
    5.4 有机膦缓蚀剂与铁之间电子转移机制的密度泛函研究
        5.4.1 有机膦缓蚀剂分子的电荷分布特征
        5.4.2 有机膦缓蚀剂分子的结构特征分析
        5.4.3 有机膦缓蚀剂量子化学指标与缓蚀机理研究
    5.5 ClO_2/有机膦/ZnSO_4 配伍药剂对铁的缓蚀机制研究
        5.5.1 有机膦缓蚀剂与Zn~(2+)之间的电子转移分析
        5.5.2 ClO_2/有机膦/ZnSO_4 配伍药剂与铁之间的电子转移分析
    5.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个人简历

(7)基于节能瓶颈诊断的循环冷却水系统节能改造(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
1 循环冷却水系统节能改造分析
2 基于节能瓶颈诊断的改造优先级设计
3 改造方案的设计与评价
    3.1 方案设计
    3.2 方案评价
4 节能改造仿真验证
5 结论

(8)热泵在赣江新区儒乐湖新城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热泵技术的发展
        1.2.2 热泵系统分类
        1.2.3 热泵系统能效研究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
    2.1 社会经济
    2.2 自然地理
    2.3 气象水文
    2.4 工程地质
3 研究区冷负荷与热负荷估算
    3.1 研究区建筑规划指标分析
    3.2 研究区供暖和供冷时长
    3.4 室内室外冷热负荷计算参数
    3.5 设计日冷热负荷的计算
        3.5.1 冷热负荷指标
        3.5.2 同时使用系数
        3.5.3 典型建筑设计日逐时负荷计算
    3.6 全年逐时供冷、供热负荷分析
        3.6.1 负荷计算软件
        3.6.2 典型建筑单位面积全年逐时冷热负荷
        3.6.3 年供冷供热量
    3.7 本章小结
4 研究区供能方案比选
    4.1 江源热泵技术研究
    4.2 电厂余热热泵技术研究
        4.2.1 新昌电厂余热资源分析
        4.2.2 电厂循环水余热利用优势
    4.3 不同电厂余热供能方案研究
        4.3.1 方案一:利用电厂循环水余热的水源热泵区域供能方案
        4.3.2 方案二:利用电厂蒸汽的区域供能方案
        4.3.3 方案三:利用电厂蒸汽与循环水余热的区域供能方案
    4.4 供能方案技术比选
    4.5 本章小结
5 电厂循环水余热供能技术方案研究
    5.1 供能系统组成
    5.2 供能分区研究
    5.3 能源站规划布局
    5.4 循环水管网技术研究
        5.4.1 循环水管网布置方案
        5.4.2 管网形式及敷设方式
        5.4.3 循环水管网水力计算
        5.4.4 管网损耗估算
    5.5 能源站及配套冷热水管网技术研究
    5.6 补水水源设计方案
    5.7 本章小结
6 热泵系统节能研究
    6.1 节能概述
    6.2 区域供冷(热)与节能优势
    6.3 水资源节约利用
    6.4 设备选型及运行
    6.5 输送管网节能
    6.6 运行管理节能
    6.7 节能效益及主要能耗指标
    6.8 热泵系统对电厂发电影响研究
    6.9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9)提升滨海核电厂排水口化学消泡效率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引言
    1.2 泡沫及其影响因素
        1.2.1 泡沫的结构
        1.2.2 泡沫的形成
        1.2.3 影响泡沫稳定性因素
    1.3 核电原理及排水设计
        1.3.1 核电厂发电原理
        1.3.2 核电厂循环冷却水系统
        1.3.3 核电厂泡沫产生原理
    1.4 消泡剂机理及选择
        1.4.1 消泡剂作用机理
        1.4.2 消泡剂选择原则
        1.4.3 各类消泡剂优缺点
        1.4.4 消泡剂性能测试方法
    1.5 研究的目的与内容
第二章 循环水系统改进对消泡影响的研究
    2.1 虹吸井泡沫产生原因
        2.1.1 试验电厂海域条件
        2.1.2 循环水系统设计
        2.1.3 泡沫产生分析
    2.2 循环水系统结构优化
        2.2.1 常规岛主厂房布置方案比较
        2.2.2 常规岛主厂房土建方案比较
        2.2.3 优化方案对比分析
        2.2.4 循环水系统优化建议
第三章 消泡方法研究
    3.1 消泡剂种类影响
        3.1.1 试验准备
        3.1.2 分析方法
        3.1.3 试验结果及讨论
    3.2 潮位影响
        3.2.1 试验准备
        3.2.2 分析方法
        3.2.3 试验结果及讨论
    3.3 机组运行影响
        3.3.1 试验准备
        3.3.2 分析方法
        3.3.3 试验结果及讨论
    3.4 加氯量影响
        3.4.1 试验准备
        3.4.2 分析方法
        3.4.3 试验结果及讨论
    3.5 海水水质影响
        3.5.1 试验准备
        3.5.2 分析方法
        3.5.3 试验结果及讨论
    3.6 藻类影响
        3.6.1 试验准备
        3.6.2 分析方法
        3.6.3 试验结果及讨论
第四章 消泡工艺设计与应用
    4.1 永久消泡系统
        4.1.1 永久消泡系统设计
        4.1.2 永久消泡系统应用
    4.2 循环水系统优化
    4.3 消泡加药方案
        4.3.1 消泡剂的选择及添加
        4.3.2 消泡预警
    4.4 实施效果
        4.4.1 循环水系统优化消泡效果
        4.4.2 消泡方案实施效果
第五章 结论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

(10)低压大电流水处理系统的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低压大电流水处理系统的工作原理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低压大电流系统的拓扑研究
    2.1 逆变电路的设计
    2.2 输出整流电路设计
    2.3 软开关技术
    2.4 移相控制ZVZCS PWM DC/DC全桥变换电路
    2.5 本章小结
3 系统主电路参数及其硬件电路设计
    3.1 输入整流滤波电路设计
    3.2 高频变压器的设计
    3.3 输出整流滤波电路的设计
    3.4 阻断电容的设计
    3.5 主功率管及滞后臂串联二极管的设计
    3.6 控制电路的设计
    3.7 驱动电路的设计
    3.8 采样电路的设计
    3.9 通信电路的设计
    3.10 本章小结
4 系统控制方式研究及仿真验证
    4.1 系统控制方式研究
    4.2 控制电路的仿真分析
    4.3 主电路的仿真分析
    4.4 单变压器与双变压器均流对比
    4.5 同步整流与全波整流用电效率对比
    4.6 本章小结
5 系统运行情况及分析
    5.1 系统性能测试
    5.2 系统除垢情况分析
    5.3 系统杀菌情况分析
    5.4 系统经济效益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作者简历
致谢
学位论文数据集

四、循环冷却水处理设计方案的优化选择(论文参考文献)

  • [1]某燃煤电厂水网络优化及末端废水回用工艺可行性研究[D]. 包宇航. 东北电力大学, 2021(11)
  • [2]复合膜法燃煤烟气水分脱除系统应用研究[D]. 程超.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1
  • [3]大流量大温差特征的自然分层型水蓄冷系统蓄冷机理及优化研究[D]. 唐佳丽.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0(06)
  • [4]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工程工艺设计方案优化 ——以保定市鲁岗污水处理厂为例[D]. 岳达超. 长春工程学院, 2020(03)
  • [5]船用核动力二回路滑油系统动态仿真[D]. 孙瑞.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20(05)
  • [6]循环冷却水中ClO2与有机膦药剂的杀菌缓蚀作用机制研究[D]. 刘亮.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1)
  • [7]基于节能瓶颈诊断的循环冷却水系统节能改造[J]. 朱笑晨,王福利,牛大鹏,贾明兴. 控制与决策, 2020(09)
  • [8]热泵在赣江新区儒乐湖新城中的应用研究[D]. 周玮. 西安理工大学, 2019(01)
  • [9]提升滨海核电厂排水口化学消泡效率的研究[D]. 叶明. 厦门大学, 2019(08)
  • [10]低压大电流水处理系统的研究与设计[D]. 邹谦. 山东科技大学, 2019(05)

标签:;  ;  ;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