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挥资源优势把旅游业做大、做强(论文文献综述)
林作祯[1](2020)在《泰顺县文旅融合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全面推进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是推动乡村振兴的有效载体,能够扩大内需、推动经济平稳快速发展,使乡村以农业、林业、种养殖业等第一产业为主体向旅游业、服务业等二三产业转变。如何深入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全面推动乡村文化旅游业做大做强,实现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深度融合,探索深挖文旅融合的有效路径,全面推动地方经济增长,使文化旅游业成为乡村的支柱产业,是学界和政府共同关注的一个极为重要的课题。本文立足于国家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国家文化和旅游部成立的重要背景,对泰顺县文旅融合发展问题展开较为系统的研究,通过文献研究法系统梳理了国内外关于文旅融合的研究成果,对文化产业、旅游产业、产业融合等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通过实地调研法,多次深入到氡泉云岚休闲乡村振兴示范带、匠心人文乡村振兴示范带等地开展文旅融合调查研究,较为全面地了解了当地两产业的融合发展现状,并对泰顺县推进文旅融合的举措和相关有利条件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发现,泰顺推进文旅融合的主要条件有:国家及地方利好政策支撑、文物、非遗和古村落资源丰富以及文旅融合培育力度不断加大等,同时发现泰顺县在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过程中,文旅产业不断加速融合发展,十大文旅节庆活动品牌等文旅业态融合探索较为成功。本文运用访谈法,对泰顺县委组织部人才办,农业农村局乡村振兴办、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廊氡管委会等部门领导和科室负责人以及基层文化旅游人才、乡村振兴人才进行了深度访谈,结合访谈的结果,剖析了泰顺县文旅融合现存的问题,得出泰顺县文旅融合存在融合方式和效率不高、割裂式发展、融合程度不足、文旅人才培育不足、等问题。其次,在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泰顺县推进文旅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度的分析,得出泰顺县特色文旅小镇建设辨识度不高、文旅IP未能打响、文化部门体制机制尚未理顺、文化旅游业长效发展机制尚未健全、文旅从业人员紧缺且质量不高、文旅产业发展资金匮乏、以文促旅理念思考不深、以旅彰文理念谋划不深等八个方面因素。最后,基于产业融合理论、公共物品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结合泰顺县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问题和原因分析,从做好顶层设计、强化文旅IP营销、优化体制机制、培育市场主体、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优化投融资环境、突出融合重点、做大文旅品牌等方面提出了具有针对性和操作性的意见建议。
忻州市人民政府[2](2020)在《忻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忻州市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的通知》文中研究表明忻政发[2020]2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五台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市人民政府各委、办、局:现将《忻州市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2020年1月10日(此件公开发布)忻州市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忻州——黄土丘陵、农牧交错、高原风光、千古文化。虽立地条件艰苦,但产业特色明显,享有中国杂粮之都、特优名品之乡等美名。特色产业基地、园区经济和农业的聚集功能不断提升,为农业产业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更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建立新型产业链拓展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鲁芮妍[3](2019)在《习近平关于旅游工作的重要论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前,中国正处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的不断革新,立体交通飞速发展,大众旅游时代已经到来,旅游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伴随着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旅游厕所革命的不断推进,对旅游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此时代背景下,研究习近平旅游工作相关论述的内涵、特征、当代价值和实践路径显得极其重要。本文主要采用了历史唯物主义法、文献研究法、归纳研究法、统计分析法等研究方法。通过历史唯物主义法对马克思主义旅游哲学思想、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集体相关旅游工作论述以及中国传统旅游文化进行了研究,从中找出习近平相关旅游工作论述形成的理论渊源;通过文献研究法旨在对反映习近平旅游工作重要论述相关的着作、文章和讲话进行系统研究;通过归纳研究法旨在总结习近平旅游工作相关论述、论断的观点和思想;同时运用统计分析法分析中国旅游总收入、国内旅游人次等有关中国旅游相关数据,分析我国目前旅游业发展的状况。本文在研究习近平旅游相关论述所产生的时代背景及理论渊源的基础上,对习近平所提出的关于旅游业是支柱性产业的论述、旅游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论述、大力发展优质旅游的论述、大力发展旅游扶贫的论述、建立合作共赢的旅游外交的论述进行归纳分析;探讨了习近平旅游相关论述中所体现的全局性、实践性、辩证统一性、人本性和开放性的特征;分析了习近平旅游相关论述的理论价值及实践价值:其理论价值在于,不仅继承了马克思主义旅游哲学理论、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而且还完善了旅游学科体系。其实践价值在于,其旅游系列重要论述深刻诠释了我国旅游业面临的发展新形势、新动力与新方向,对于我国建设旅游强国、提升我国的整体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具有深远的实际指导意义。最后根据习近平提出的相关旅游工作论述,总结了指引我国旅游业大发展的五条实践路径:即加强文旅融合发展,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加强旅游业生态文明建设,共建美丽中国;加强旅游产业体系协同化,推动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加强乡村旅游扶贫,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旅游外交,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曹晓佩[4](2017)在《洪坑村:世界文化遗产地的变迁与重构》文中研究表明席卷全球的遗产运动伴随着政治权力、旅游带来的经济利益与土楼相遇时,为洪坑——这个700年历史的传统客家村落带来了巨大的变迁。“遗产”的概念发生改变,归属权和主导权在“世遗”获得的过程中发生了从个体到国家的转移,而归属权的转移则指向了遗产的话语权,遗产地本土的自我表达淹没在“他者”所主导的话语中。由于政治话语与权力的干涉下地方社会的失语、经济利益分配不均导致了遗产地社会的抗争和冲突。在商业利益的促使下,再造的“遗产”功能异化为旅游景观和展演的舞台;而遗产地村民在认同基础上自发的将“遗产”传承与复兴,则让原本失去生命力的地方文化又再次呈现希望。本论文主要从经济变迁、国家权力与地方的关系结构、国家话语与政治权力对遗产地的影响、遗产的功能异化与再生产等角度,探究遗产旅游和国家权力的介入对遗产地村落文化变迁的影响。第一章洪坑:一个客家土楼村落,主要探究了土楼这种建筑形式是在什么样的历史背景下,如何产生并兴盛发展起来的,其最初的功能是什么;而这种古老的客家民居建筑在当代,又是如何转变身份成为了“世界文化遗产”。第二章遗产地村落经济生活的变迁,从经济角度记录并梳理了遗产地居民生计方式的现状;以及随着“世遗”标签的获得,以及旅游产业的介入,这种生计方式的变化;此外,遗产地经济生活的变化并非只来自于“世遗”所带来的社会环境的改变,并非仅仅一种适应性的自我选择,还有政府的直接介入的影响。而这种经济生活的变化无论是对“世遗”旅游社会背景的适应性选择,还是政府的强加给予,都在实际上提高了遗产地村的生活质量,让遗产地村民因“世遗”而获得切实的利益。第三章世遗与旅游背景下的组织结构,介绍了“世遗”成功申报后,遗产地的社会关系和组织结构,其中主要包括政府、公司和遗产地村民。洪坑这个传统的村落在转变为世遗后,村落原有的自治组织或宗族组织的关系结构被国家与地方的“二元关系”在权力格局所取代:地方政府获得遗产地实际上的主导权,而土楼旅游公司则是地方政府为了参与旅游而派生出来的产物,其利益与地方政府是一致的;而遗产地村民被边缘化成为遗产运作的参与者。第四章多元结构下的权力与利益冲突。随着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旅游开发进程的展开,遗产地多元结构下不同利益主体的矛盾也日渐突出。本章探究了“世遗”背景下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冲突和矛盾,反映了遗产地主导权的转移,新的利益分配机制下各方的分争与博弈,以及政府权力对地方社会的影响和冲击。第五章遗产、符号还是商品:土楼的遗产话语,探究了遗产在现代语境下被不同的利益群体根据自身的需求而被重新赋予更多含义和功能,遗产的概念发生着改变和扩展。当下土楼的“世遗”话语,是以国际权威机构所制定的通行的西方模式为标准,以国家政治权力为主导的话语模式。国家和地方政府分别利用权力的优势,根据各自的需要主导着遗产的话语阐释和当下社会中的功能;遗产地居民作为遗产原本的主人却在遗产的热潮中逐渐被推至边缘化,在遗产话语中处于失语状态。“世遗”还带来了遗产地功能的“异化”,呈现出文化的“项目化”、“碎片化”以及遗产与原来主体的“隔离化”的特征:村落原本的社区功能被弱化、被边缘化;此外遗产现实中的功能则越来越向着景观、展演、服务等旅游商业化的功能倾斜,呈现出“城市绅士化”现象。当然,遗产地的状况也并非一味的悲观负面,旅游对遗产地村民带来经济改善的同时,也在激活着村民对社区生活的参与,在村民的凝聚力和认同感的增强下,地方本土文化开始产生复兴的迹象。结语部分论述了遗产的异化、标准化和等级化,以及作为遗产地的洪坑村传统村落关系的解构与“世遗”背景下村落内部关系的本土化重构。
黄冈市人民政府[5](2016)在《黄冈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文中指出目录第一章 发展基础与发展环境一、发展基础二、发展机遇三、面临的挑战第二章 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二、基本要求三、战略定位四、发展目标第三章 优化国土开发与城镇化布局一、深入实施“一区两带”总体?
程进,李冬莲[6](2016)在《“十三五”时期贵州经济社会发展重要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结合"十三五"时期贵州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特点、新要求和新挑战,必须在坚定不移继续实施工业强省和城镇化带动主战略的同时,把农业现代化和旅游产业化也作为全省的主战略来实施,将原来的"两大主战略"丰富发展为"四大主战略"。同时,还应积极实施开放带动、创新驱动、绿色化发展、扩大消费需求、人才强省和基础设施支撑战略等"六大支撑战略",形成全面系统推动我省科学发展、后发赶超的"4+6"战略体系。
浙江省人民政府[7](2014)在《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培育旅游业成为万亿产业的实施意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浙政发〔2014〕42号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直属各单位: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31号)和《中共浙江省委关于建设美丽浙江创造美好生活的决定》(浙委发〔2014〕14号)精神,加快把旅游业培育成为我省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万亿大产业,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一、总体要求
省委常委 常务副省长 江泽林[8](2014)在《旅游业专题讲座心得体会》文中指出赵正永: 近年来陕西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旅游业的发展功不可没,但与陕西丰厚独特的旅游资源相比,旅游产业的发展还相对滞后。下一步,一定要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突出重点,提档升级,加快推动陕西旅游业大发展。要稳步推动旅游景点和项目建设,加大景区和旅游产品?
《四川旅游产业集群培育研究》课题组,唐凌[9](2012)在《四川省旅游产业集群培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旅游产业是一种较为特殊的产业,它涉及和关联到许多部门和行业,又关系到一个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本文较为具体地对旅游产业集群的理论背景和旅游产业集群的三维模型作了介绍,并通过对四川省九寨—黄龙、乐山—峨眉山、青城山—都江堰、成都市、遂宁市几大景区的分析,认为旅游产业集群是提高四川省旅游业综合竞争力,实现四川旅游经济强省的一个必然选择。
陈丽华[10](2011)在《桂林旅游产业创新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旅游业被并称为“朝阳产业”。由于其产业关联度高、综合带动性强、辐射牵引力大、污染小,是全球发展最迅速的产业之一。旅游业的发展对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增加外汇收入、促进就业、优化产业结构起着重要作用。发展旅游业不仅有巨大的经济效益,也有明显的社会效益和文化效益。在全球旅游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亚太地区正成为世界旅游热点地区之一。作为亚太地区最重要的旅游目的地之一,中国的旅游业在改革开放后得到了快速发展,旅游业的国际竞争力得到了大幅度提高。中国已经实现了从亚洲旅游大国到世界旅游大国的转变,开始迈入建设世界旅游强国的进程,中国旅游业发展前景十分广阔。随着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中国人均收入将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旅游消费需求将大幅提升,这是旅游业持续兴旺发展的动力,中国旅游业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风景名胜区要满足旅游者的需要,在各风景名胜区间的竞争中取得竞争优势,必须从规划、开发、管理等各方面全面提升竞争力。桂林市拥有良好的基础条件和巨大的发展潜力,在我国区域发展格局中具有重要地位。桂林是着名国际旅游城市和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世界旅游组织首推的中国四大旅游目的地城市之一。“桂林山水甲天下”,以山青、水秀、洞奇、石美“四绝”美誉世界,是中国自然风光的典型代表和经典品牌。旅游业是桂林最具优势、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2009年国家从战略层面对我国旅游业综合改革进行部署,提出构建“一省一岛一市”的格局,桂林市成为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是目前全国唯一一个建设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的地级城市。在综合改革、旅游带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可以充分发挥整体优势,为全国提供示范。桂林旅游业经过30多年的发展,已经发展形成最具城市优势、最具品牌效应、最具社会竞争力和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然而,桂林旅游业发展也面临巨大的挑战。研究桂林市旅游产业发展,既是加快推进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的需要,广西旅游业协调发展的需要,也是中国旅游产业改革与发展的需要。探寻桂林旅游业创新发展模式不仅具有局部区域性意义,更具全局战略性意义。以桂林旅游产业创新发展为研究对象,为促进转变发展方式、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形成旅游产业发展新方式提供理论支撑体系和制度框架,为实现全国旅游业发展提供可供借鉴的模式。全文除绪论和结论外,共分为八章。即:桂林旅游产业发展现状评价,桂林旅游产业创新发展的指导思想、原则、目标和功能定位,桂林旅游产业发展体制、机制创新,桂林旅游产业拓展创新发展,桂林旅游生态环保与补偿机制创新,桂林旅游产业功能创新,桂林旅游产业大跨度区域联动发展创新,桂林旅游产业发展保睁体系。论文系统研究了桂林旅游产业的创新发展。以桂林旅游产业创新为研究对象,从体系上分为三个层面探讨:即从桂林旅游微观个体层面(如旅游景区、旅游企业等)到中观的旅游产业链层面(如会展业等)到宏观旅游协作圈层面,提出桂林旅游产业创新发展的目标与实现机制。论文在评述国内外研究现状、论述旅游产业创新发展的理论基础和中国旅游产业发展状况及趋势的基础上,对桂林旅游产业发展现状进行了评价,总结了桂林旅游业发展成效和经验。论文深入地探究了桂林旅游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其主要问题是资源利用率不高,旅游升级难度大;旅游价格普遍偏低,无法实现旅游收入快速增长;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旅游对经济带动作用难以发挥;旅游业对国民经济发展贡献率无法得到明显提高;旅游业对全市财政收入增长贡献有限;旅游业一体化发展缓慢和旅游产品单一等。桂林旅游产业发展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旅游管理体制尚未理顺;旅游运行机制相对缺失;旅游经营管理水平有待提高;旅游硬件建设差距比较大。论文在研究桂林旅游产业创新发展目标及定位的指导思想、原则和功能定位的基础上,具体研究了桂林旅游产业发展运行机制创新、桂林旅游产业链拉动创新发展和桂林旅游产业功能创新。关于桂林旅游产业发展运行机制创新。论文从跨县(区)旅游资源的管理机构、政府主导下大旅游管理机制、城市公园改革与城市公园管理体制三个方面研究了旅游景区管理体制创新;从旅游行业协会、旅游企业集团、景区联合体经营体制创新三个方面研究了旅游企业经营机制创新;从桂林旅游整体形象再造、旅游营销手段和方式再创新两个方面研究了旅游营销创新;从政府对旅游融资的强力导向、积极引进外资、支持民间资本进入、大型旅游基础设施项目融资模式创新等方面研究了旅游投融资体制创新。关于桂林旅游产业链拉动创新发展。论文研究了桂林市大力发展会展旅游、康复保健度假养老旅游、做强做大旅游房地产产业链、积极发展精品体育休闲旅游产业链的条件和机遇,提出了相应的对策。论文着力研究了桂林旅游生态环保与补偿机制创新。认为要探索建设绿色旅游产业体系,转变旅游经济发展方式,实施节约型旅游开发模式,建立绿色管理服务体系,加强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大力发展生态旅游;要探索旅游生态环境保护长效机制,建设以高效安全为重点的现代生态农业体系,建设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的生态工业体系,建设以商贸物流为支柱的生态服务业体系。并从加强保护漓江生态景观环境、加强上游水源林保护和建设、全力保护漓江水质、强化文化传承保护、加快建立大景区管理体制、落实生态补偿,做好扶贫脱困工作、加强沿岸农民技术培训和建立漓江风景名胜区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等方面研究了建立科学保护漓江的长效机制。论文跳出旅游城市之间只有竞争关系的思维,创新提出东盟/北部湾区、泛珠三角区域、“中国旅游金三角”区域、湘桂走廊区域、客家文化圈区域与桂林旅游产业建立战略旅游同盟协作框架的原则和运行机制。论文研究了桂林旅游产业发展保障体系的建设。提出了桂林旅游产业发展政策体系保障,争取赋予桂林计划单列市的经济管理权限,争取赋予桂林类似经济特区的地方立法权,争取赋予桂林特殊的财税优惠政策,争取赋予桂林特殊的规划和用地政策,争取赋予桂林特殊的对外开放政策,争取赋予桂林特殊的投融资政策,争取赋予桂林特殊的旅游资源保护与利用政策;认为应该提高旅游产业信息化水平,加大人才培育的改革创新力度,实现旅游产业发展领导机制创新,旅游产业发展硬环境建设和软环境建设机制创新。
二、发挥资源优势把旅游业做大、做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发挥资源优势把旅游业做大、做强(论文提纲范文)
(1)泰顺县文旅融合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
1.2.1 国内研究进展 |
1.2.2 国外研究状况 |
1.2.3 对既有成果的评价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二章概念界定和主要理论 |
2.1 概念界定 |
2.1.1 文化产业 |
2.1.2 旅游产业 |
2.1.3 产业融合 |
2.2 理论支撑 |
2.2.1 产业融合理论 |
2.2.2 公共物品理论 |
2.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三章泰顺县文旅融合发展现状 |
3.1 泰顺县文旅融合发展的条件分析 |
3.1.1 国家及地方政府推进文旅融合的利好政策 |
3.1.2 泰顺县丰富的文物、非遗和古村落资源优势 |
3.1.3 泰顺县文旅融合培育力度不断加大 |
3.2 泰顺县推进文旅融合的具体做法 |
3.2.1 体制融合 |
3.2.2 制度融合 |
3.2.3 人员整合 |
3.3 泰顺县文旅融合发展的初步成效 |
3.3.1 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助推文旅融合 |
3.3.2 十大文旅节庆活动强化特色体验 |
3.3.3 重大文旅项目建设加快产业转型发展 |
第四章泰顺县文旅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 |
4.1 融合方式和效率不高 |
4.1.1 文旅产业融合形式单一 |
4.1.2 文旅产业市场消费有效供给不足 |
4.1.3 文化旅游宣传推介力度不够 |
4.2 割裂式发展现象依然存在 |
4.2.1 旅游体验文化特色不足 |
4.2.2 旅游商品文化创意缺失 |
4.2.3 文化旅游配套设施建设不足 |
4.3 文旅产业融合程度不足 |
4.3.1 文化旅游资源产业转化能力不足 |
4.3.2 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水平较低 |
4.3.3 文化旅游核心项目支撑不足 |
4.4 文化旅游人才培育不足 |
4.4.1 外来文旅人才流失严重 |
4.4.2 本地文旅人才发展受限 |
4.4.3 青年文旅人才储备不足 |
第五章 影响泰顺县文旅融合发展的因素 |
5.1 文旅融合发展路径有待优化 |
5.1.1 特色文旅小镇建设辨识度不高 |
5.1.2 文旅IP未能打响 |
5.2 体制机制尚未健全 |
5.2.1 文化旅游部门体制机制尚未理顺 |
5.2.2 文化旅游业长效发展机制尚未健全 |
5.3 文旅融合发展支撑有限 |
5.3.1 文旅从业人员紧缺且质量不高 |
5.3.2 文旅产业发展资金匮乏 |
5.4 文旅融合发展理念不牢固 |
5.4.1 以文促旅理念思考不深 |
5.4.2 以旅彰文理念谋划不深 |
第六章对策与建议 |
6.1 做好顶层设计,强化文旅IP营销 |
6.1.1 做好规划引领 |
6.1.2 强化文旅IP营销 |
6.2 优化体制机制,培育市场主体 |
6.2.1 加快推进体制机制改革 |
6.2.2 加快文旅产业市场的拓展与开发 |
6.3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优化投融资环境 |
6.3.1 进一步加强文旅人才队伍建设 |
6.3.2 进一步优化文旅产业投融资环境 |
6.4 突出融合重点,做大文旅品牌 |
6.4.1 突出融合重点 |
6.4.2 做大文旅品牌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3)习近平关于旅游工作的重要论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以及创新之处 |
第二章 习近平关于旅游工作重要论述产生的时代背景与理论渊源 |
第一节 习近平关于旅游工作重要论述产生的时代背景 |
第二节 习近平关于旅游工作重要论述产生的理论渊源 |
第三章 习近平关于旅游工作重要论述的内容、特征和当代价值 |
第一节 习近平关于旅游工作重要论述的内容 |
第二节 习近平关于旅游工作重要论述的基本特征 |
第三节 习近平关于旅游工作重要论述的当代价值 |
第四章 习近平关于旅游工作重要论述的实践路径 |
第一节 加强文旅融合发展,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 |
第二节 加强旅游业生态文明建设,共建美丽中国 |
第三节 加强旅游产业体系协同化,推动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 |
第四节 加强乡村旅游扶贫,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 |
第五节 加强旅游外交,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附录A 习近平旅游工作论述列表 |
(4)洪坑村:世界文化遗产地的变迁与重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二、相关研究综述 |
三、论文框架与研究思路 |
四、田野情况及资料来源 |
第一章 洪坑: 一个客家土楼村落 |
第一节 永定土楼形成、兴盛的历史背景 |
一、因地制宜: 生土夯筑的建筑 |
二、统治薄弱多匪患: 聚族而居、防御功能 |
三、闽南与闽西: 土楼起源之争 |
四、烟草行业下永定土楼的兴盛 |
第二节 “世遗”视野下的洪坑村 |
一、洪坑村概况 |
二、从村落到“世遗” |
第二章 遗产地村落经济生活的变迁 |
第一节 遗产地居民的主要生计方式 |
一、农业 |
二、旅游行业 |
第二节 地方政府对遗产地的经济扶持 |
一、景区门票分成 |
二、提高留村村民的就业机会 |
三、村落生活设施的现代化改造 |
第三章 世遗与旅游背景下的组织结构 |
第一节 主导者: 遗产地的政府运作 |
一、世遗土楼的管理机构 |
二、世遗土楼的保护与管理 |
三、世遗土楼的旅游开发 |
第二节 景区经营者:土楼旅游公司 |
一、土楼旅游公司的成立与发展过程 |
二、遗产地的景区开发 |
第三节 参与者:遗产地的居民 |
一、人口的外迁与回流 |
二、村落生活空间的重构 |
第四章 多元结构下的权力与利益冲突 |
第一节 村民与政府 |
一、村民的迁出与安置问题 |
二、门票分红的矛盾 |
三、手工烟与烟草专卖的冲突 |
第二节 村民与旅游公司 |
一、世遗楼的商业经营 |
二、闲置的风情街 |
三、村民三轮车载客问题 |
第三节 洪坑村民之间 |
第四节 六联村的抗议:遗产地周边村落 |
第五章 遗产、符号还是商品:土楼的遗产话语 |
第一节 国家视野下的世遗土楼 |
第二节 地方政府话语下的世遗土楼 |
第三节 活态与失真:“世遗”土楼的异化 |
一、遗产地居民的隔离化与边缘化 |
二、商品化的文化再造:景观与展演 |
第四节 文化的传承与复兴 |
结语 |
一、遗产的异化、标准化和等级化 |
二、传统村落的解构 |
三、遗产地村落关系的重构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世界文化遗产《福建土楼申报文本》(部分) |
附录二: 《永定县旅游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部分) |
附录三: 《永定区第十三个五年计划纲要》(部分) |
附录四: 《2008-2020年福建省永定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部分) |
附录五: 《关于福建土楼永定景区保护与开发的若干意见》 |
附录六: 《福建土楼永定景区保护与开发利用工作情况汇报》(部分) |
附录七: 2014年-2016年《永定县全域旅游发展提升行动计划》(部分) |
后记 |
主要科研成果 |
(5)黄冈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第一章 发展基础与发展环境 |
第二章 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
第三章 优化国土开发与城镇化布局 |
第四章 推进基础设施建设 |
第五章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
第六章 加强建设生态文明 |
第七章 全面推进扶贫开发 |
第八章 扩大开放合作 |
第九章 全面深化改革 |
第十章 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和推进和谐黄冈建设 |
第十一章 规划实施保障 |
(6)“十三五”时期贵州经济社会发展重要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十二五”时期我省两大主战略的实施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作用分析 |
(一) 综合经济实力大幅提升 |
(二) 工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 |
(三) 城镇化加速推进 |
(四) 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突破 |
(五) 开放型经济站在新起点 |
(六) 人民生活水平显着提高 |
二、“十三五”时期我省面临的形势 |
(一) 国内外环境形势 |
1. 国际环境形势仍比较复杂, 时和势总体于我有利 |
2. 国内环境深刻变化, 经济发展“新常态”特征愈加明显 |
(二) “十三五”时期我省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
1. 机遇 |
2. 挑战 |
三、“十三五”时期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重要战略及其方向、重点 |
(一) 继续深入实施工业强省、城镇化带动战略, 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旅游产业化 |
1. 继续深入实施工业强省主战略, 推进经济转型发展、跨越发展 |
2. 继续深入实施城镇化带动主战略, 加快推进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 |
3. 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 加快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 |
4. 大力推进旅游产业化, 打造贵州旅游发展升级版 |
(二) 积极实施开放带动、创新驱动、绿色化发展、扩大消费需求、人才强省和基础设施支撑等“六大支撑战略” |
1. 大力实施开放带动战略, 构建内陆开放型经济体系 |
2. 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增强经济发展新动力 |
3. 积极实施绿色化发展战略, 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
4. 积极实施扩大消费需求战略, 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
5. 积极实施人才强省战略, 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
6. 积极实施基础设施支撑战略, 夯实发展基础 |
(7)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培育旅游业成为万亿产业的实施意见(论文提纲范文)
一、总体要求 |
二、发展目标 |
(一) 旅游产业实力更强。 |
(二) 旅游产业结构更优。 |
(三) 旅游产业品牌更响。 |
(四) 旅游产业贡献更大。 |
三、主要任务 |
(一) 深化旅游改革开放。 |
(二) 优化旅游产业布局。 |
(三) 加快旅游大平台建设。 |
(四) 推进乡村旅游转型升级。大力推进旅游业与农业融合发展, 加快乡村旅游与新型城镇化有机结合, 发挥乡村旅游在增收入、扩就业、惠民生等方面的作用。依托农业自然环境、田园景观、农业设施、农业产业、农耕文化等资源要素, 大力培育休闲观光农业, 开发乡村休闲度假产品。注重乡村旅游规划编制, 加强名村名寨、古村古镇保护与利用, 建设一批具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俗文化的旅游风情小镇。推进乡村旅游富民工程, 带动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创新乡村旅游经营管理模式, 强化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培训, 稳步推进“送培训下乡”活动, 每年免费为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培训人数不低于4 0 0 0 人次。到2017年, 全省力争打造10个乡村旅游产业集聚区;30个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100个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 实现以农促旅、以旅强农, 促进我省乡村旅游快速发展。 |
(五) 培育旅游新业态。积极发展文化旅游、海洋旅游、工业旅游、运动休闲旅游、森林旅游、养生养老、研学旅行、购物旅游、康体旅游、红色旅游、商务会展、旅游电商等新型旅游业态, 不断丰富多元的旅游产品供给。大力培育美食、茶楼、疗休养、美容化妆、保健、时装、婴童、婚庆、摄影、工艺美术等与旅游密切相关的特色潜力行业。注重旅游纪念品创意设计,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培育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品牌。到2017年, 重点打造50个文化旅游示范区;50个特色文化主题酒店;1 0 0 个工业旅游示范基地;1 0 0个运动休闲旅游示范基地 (含优秀项目、精品线路) ;1 0 0 个中医药养生养老示范基地;1 0 0 个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经典景区。 |
(六) 打响“诗画浙江”品牌。积极打造“诗画浙江”省级综合宣传品牌, 在省级主流媒体及重大经贸、文化、体育等活动中统一使用该品牌。创新营销方式, 改进营销理念, 拓展营销渠道, 实施政府主导、企业联手、媒体跟进“三位一体”的合力营销策略, 构建全媒体时代的立体营销系统和多元化的旅游消费市场。创新办展模式, 拓展展会内涵, 吸引国际会议会展活动更多地落户浙江。积极打造旅游展会和节庆品牌, 加强旅游区域合作, 整合资源, 精心设计和宣传以浙江传统文化为内涵、以浙江特色旅游资源为内容的旅游线路, 积极参与海上丝绸之路等旅游线路建设。积极探索在境外投放“诗画浙江”宣传广告, 建立完善多语种网站, 开发建设与电子商务一体化的网络营销平台, 加快我省旅游国际化进程。 |
(七) 做大做强旅游企业。 |
(八) 发展入境旅游。 |
(九) 推进智慧旅游。 |
(十) 完善公共服务设施。 |
四、保障措施 |
(一) 加强对旅游工作的领导。调整省旅游发展领导小组, 由省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 定期研究全省旅游发展重大事项。各市、县 (市、区) 政府要加强对旅游工作的领导, 建立相应的工作机制或机构, 将旅游业发展纳入各级政府和部门的年度目标考核体系。探索重点旅游县域差异化考核机制, 着重考核生态、旅游等发展指标, 健全完善培育旅游万亿产业的激励机制。制订实施全省旅游产业发展示范县评价与考核办法。 |
(二) 全面推进依法治旅。 |
(三) 强化旅游规划引导。 |
(四) 加大财政金融支持。2014—2017年, 省旅游发展资金每年增长10%, 用于加强旅游规划、形象推广、公共服务建设等。省级财政加大对重点生态功能区的一般性转移支付力度, 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市、县 (市、区) 人民政府应设立旅游发展资金, 加大对旅游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支持符合条件的旅游企业合理对接多层次资本市场, 利用各种融资工具做大做强, 引导设立旅游产业基金, 发展旅游项目资产证券化产品。加大对小微旅游企业和乡村旅游的信贷支持。鼓励担保、再担保机构为旅游企业提供优惠服务。 |
(五) 积极支持旅游消费。 |
(六) 保障旅游用地供给。 |
(七)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
(10)桂林旅游产业创新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表目次 |
图目次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旅游产业创新发展的理论基础 |
四、主要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
五、论文的创新点 |
第一章 桂林旅游产业发展现状评价 |
第一节 中国旅游产业发展状况及趋势 |
第二节 桂林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
第三节 桂林旅游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
第四节 桂林旅游业综合竞争力评价 |
第二章 桂林旅游产业创新发展目标及定位的指导思想、原则和功能定位 |
第一节 桂林旅游产业创新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
第二节 桂林旅游产业创新发展目标 |
第三节 桂林旅游的功能定位 |
第三章 桂林旅游产业发展运行机制创新 |
第一节 旅游景区管理体制创新 |
第二节 旅游企业经营机制创新 |
第三节 旅游营销创新 |
第四节 旅游投融资体制创新 |
第五节 旅游产业对外开放创新 |
第四章 桂林旅游产业链拉动创新发展 |
第一节 创造延长桂林旅游产业链的条件 |
第二节 大力发展会展旅游 |
第三节 大力发展康复保健度假养老旅游 |
第四节 做强做大旅游房地产产业链 |
第五节 积极发展精品体育休闲旅游产业链 |
第五章 桂林旅游生态环保与补偿机制创新 |
第一节 探索建设绿色旅游产业体系 |
第二节 探索旅游生态环境保护长效机制 |
第六章 桂林旅游产业功能创新 |
第一节 旅游促进新农村建设 |
第二节 旅游促进城镇化建设 |
第三节 旅游促进就业 |
第四节 旅游社区建设 |
第七章 桂林旅游产业大跨度区域联动发展创新 |
第一节 旅游产业区域联动发展创新的内容和途径 |
第二节 东盟/北部湾区域联动发展 |
第三节 泛珠三角区域联动发展 |
第四节 "中国旅游金三角"区域联动发展 |
第五节 桂湘走廊区域联动发展 |
第六节 客家文化圈区域联动发展 |
第八章 桂林旅游产业发展保障体系 |
第一节 桂林旅游产业发展政策体系保障 |
第二节 旅游产业发展领导机制创新 |
第三节 提高旅游产业信息化水平 |
第四节 加大人才培育的改革创新力度 |
第五节 旅游产业发展硬环境建设创新 |
第六节 旅游产业软环境建设创新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
后记 |
四、发挥资源优势把旅游业做大、做强(论文参考文献)
- [1]泰顺县文旅融合发展研究[D]. 林作祯.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02)
- [2]忻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忻州市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的通知[J]. 忻州市人民政府. 忻州市人民政府公报, 2020(02)
- [3]习近平关于旅游工作的重要论述研究[D]. 鲁芮妍. 吉首大学, 2019(02)
- [4]洪坑村:世界文化遗产地的变迁与重构[D]. 曹晓佩. 厦门大学, 2017(02)
- [5]黄冈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N]. 黄冈市人民政府. 黄冈日报, 2016
- [6]“十三五”时期贵州经济社会发展重要战略研究[J]. 程进,李冬莲. 贵州商学院学报, 2016(01)
- [7]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培育旅游业成为万亿产业的实施意见[J]. 浙江省人民政府. 浙江省人民政府公报, 2014(38)
- [8]旅游业专题讲座心得体会[N]. 省委常委 常务副省长 江泽林. 陕西日报, 2014
- [9]四川省旅游产业集群培育研究[J]. 《四川旅游产业集群培育研究》课题组,唐凌. 西部发展评论, 2012(00)
- [10]桂林旅游产业创新发展研究[D]. 陈丽华. 武汉大学, 2011(08)
标签:桂林旅游论文;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论文; 旅游产业论文; 环境经济论文; 产业融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