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职专生心理健康状况及教育对策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许芝平[1](2021)在《山东省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社会现代化建设水平不断提高,对高学历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愈加旺盛,中职学生面临极其严峻的社会压力。他们经常被贴上“差等生”、“没前途”等负面标签,使得他们产生低自我效能感、低自我认同感和自卑感等心理问题。尤其当面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大爆发这种突发性公共事件,中职学生心理状态的不稳定性和脆弱性更加凸现,进而可能衍生各种心理问题。基于以上现象,本研究以山东省15所中职学校的636名学生为研究对象,运用问卷调查法,从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程度、咨询意愿、咨询需求三个维度进行分析;为了更加深入和真实地了解中职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软硬件条件,对山东省15所中职学校进行问卷调查,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中职学生心理辅导与帮助方向最迫切的需求是职业指导和人际关系。学生的咨询意愿、咨询需求,接受心理咨询的方式与其性别、年龄、家庭背景、经济条件、求学意愿、学习成绩等有关。女生在人际关系方面的心理辅导需求大于男生;城镇学生更加愿意参加团队辅导;隔代抚养的学生接受面对面咨询的意愿度更高;一些单亲家庭或者重组家庭的学生更愿意接受虚拟平台咨询;家庭富裕的学生更愿意接受面对面心理咨询;学生参加团体辅导的意愿度与年龄呈负相关,年龄低的学生参加团体辅导的意愿度较高;学生的求学意愿与心理咨询意愿呈正相关;学习成绩与咨询意愿呈正相关。中职学校普遍存在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视不够,硬件严重不足,师资匮乏,财力支持严重不足等情况。本研究分析了山东省中职学校在顶层设计方面管理体制和机制不健全;在师资培养方面教师专业培训不足;在教学管理方面课程设置、教材建设等不能满足需求;学生自身方面,中职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心理发展不平衡,对心理健康教育认识有偏差;家校联动机制尚未建立等原因。研究提出了做好顶层设计,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科学规划;重视师资培养;规范教学管理;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对症下药,精准辅导;搭建平台,建立家校协调机制,动员家长参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等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谷雨[2](2020)在《中职生学习状况调查研究 ——基于郑州市5所中职学校的数据》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职业教育作为现代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实施科教兴国、人才战略中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近年来,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已成为我国技能劳动人才领域的新生力量,为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奠定了重要的人力资源基础。然而中职生的学习状况仍存在很多问题,对学校的教学管理及教学改革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本研究了解目前中职生学习状况存在的问题,分析其成因,并尝试提出适宜的对策,以期提升中职教育教学质量。本研究选取了郑州市5所中职学校作为个案,发现中职生学习状况存在以下问题:学习动机不明确,主要表现为学习态度落到实处不够清晰、学习目的以外部动机为主;学习能力不足,主要表现为学习方法欠佳、学习习惯不良、缺乏学习主动性;学习效果不佳,主要表现为学习意愿不足、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课堂表现较差;学习环境待改善,主要表现为教育教学管理需完善、师生关系待改进、家庭环境待改善;职业规划能力欠缺。针对中职生学习状况问题,结合访谈深入探索中职生学习状况存在问题的原因:中职学生生源不尽如人意、心智不成熟、缺乏自信心、欠缺学习管理能力;教师学习指导不到位、水平参差不齐、学校教学管理不够完善;家长综合素质待提高、缺乏正确管教方式;社会舆论导向偏差。基于问题和原因分析,提高中职生学习状况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中职学生要加强自身建设与管理;完善教育教学管理,提高教师素质水平;改善家庭教育能力,积极配合学校工作;提高社会认同,创造良好社会环境。
王秀娟[3](2020)在《中职学校生命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以威海市文登区某中职学校为例》文中认为近年来,中职生伤人、杀人、自残、自杀等漠视生命问题已经成为社会热点话题,这给中职教育一线的工作者们敲响了警钟。中职教育应当将生命教育作为整个中职学习生涯的重要课题,让更多的中职生认识生命的意义,实现生命的价值。本研究立足于人本主义理论和马克思主义生命哲学理论,就中职学校开展生命教育的状况展开研究。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于以文登区某中职学校为例,探讨中职学校生命教育现状,针对中职学校生命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以便提高中职学校生命教育的效果。本文以威海市文登区某中职学校为例,采用调查法和访谈法,分析学校生命教育内容、生命教育开展形式等内容。研究发现,当前文登区某中职学校生命教育已经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同时也存在急需解决的问题:生命教育开展的内容主要集中在自然生命和社会生命层面,缺少精神生命的内容,欠缺开展生命教育的氛围,生命教育效果有待于进一步提升等。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在于学校尚未建立科学的生命教育课程体系,忽视生命教育相关的评价体系,学校、家庭和社会相互配合程度不到位。本文提出中职学校加强生命教育的建议,主要包括以下方面:围绕生命教育内涵,构建校本课程体系,主要包括明确生命教育的课程性质,确定生命教育的课程目标,建立生命教育的课程内容;建立中职学校生命教育的评价体系,包括建立动态评价目标,加强课程、教学与评价的多次互动,实现现实评价与发展评价相统一,实现结果评价和过程评价的统一;加强政府、学校、家庭、社会生命教育合作力度,包括政府要对生命教育进行整体规划,学校要发挥生命教育主阵地作用,家长应加强与学校的联动合作,社会应为中职生体验、感悟生命意义与生命价值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周贝贝[4](2019)在《五年制师范高专生心理灵活性、学习倦怠与学业拖延的关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心理灵活性与我们较好的生活质量息息相关,对适应结果有一定的关联。从相关研究中我们发现,高专生普遍具有厌学的现象和厌学的情绪,从而导致的学习倦怠现象,这对高专生的学习状况有较大的影响,学习倦怠是高专生在学习过程的阻碍,在学习中产生的学业拖延,不利于他们的长期发展。本文研究目的是了解五年制师范高专生心理灵活性、学习倦怠和学业拖延的现状,分析人口统计学变量对他们的影响作用;了解五年制师范高专生心理灵活性、学习倦怠和学业拖延的关系;探究学业拖延在心理灵活性和学习倦怠的中介作用。本文在整理和分析文献的基础上,对南通师范高等专科院校如皋分院600名学生进行相关心理问卷调查,探索五年制师范高专生心理灵活性、学业拖延和学习倦怠的关系。利用相关统计学软件,分别对五年制师范高专生心理灵活性和学习拖延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再进行学习倦怠的中介效应检验,明确了学习倦怠对五年制师范高专生心理灵活性和学业拖延之间的影响关系,最终研究成果如下:1、五年制师范高专生的心理灵活性普遍较低,学生所在的年级,家庭是否是原生家庭,父母的教育水平高低都是影响他们心理灵活性的重要因素。2、五年制师范高专生的心理灵活性和学习倦怠存在正相关。3、五年制师范高专生的心理灵活性和学业拖延存在极其显着的正相关。4、五年制师范高专生的学习倦怠和学业拖延存在极其显着的正相关。5、学习倦怠在五年制师范高专生心理灵活性和学业拖延中具有中介作用。本研究显示:五年制师范高专生心理灵活性和学习倦怠能够正向预测学业拖延。高专生心理灵活性对学习倦怠的影响,可以直接提高学生的心理灵活性来消除学生的学习倦怠,解决学生的学业拖延来消除学习倦怠。通过提高高专生的心理灵活性和消除学生的学习倦怠的问题,可以解决学生学业拖延的问题。
周兰兰[5](2019)在《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寄宿制学校的发展问题研究》文中认为改革开放以来,工专化、城镇化快速推进,大量农村青壮年进城务工,产生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其中处于义务教育阶段农村留守学生所占比例最大,他们的受教育问题也成为当今社会所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据教育部统计,2017年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农村留守学生共1550.56万学。农村留守义务教育学生是指“因父母双方校出务工而留守在农村老家的、年龄介于6-16岁之间、正在农村学校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或称为“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农村留守儿童”。6-16岁的少年儿童论正是学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论,在这一时论,若农村留守义务教育学生长论缺乏亲情关爱,势必影响其健全学格的养成。为了保障该群体接受良好的义务教育,我国政府于2001年在农村兴办寄宿制学校,已取得了明显效果,但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如寄宿制学校基础设施缺乏、运转经费不足、学校教育管理方式不科学不合理、教校职专压力较大、寄宿制学生问题突出等,这些问题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如政府政策支持不到学、寄宿制学校教育理念偏差、教育管理能力有待论升、寄宿制学生家长不配合等,这些因素共同影响了寄宿制学校的健康发展。我国学术界对于寄宿制学校的研究起步较晚,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有效的治理机制还处于探索阶段,尚未建立健全有效解决寄宿制学校发展问题的防控体系。本论立足我国国情和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实际,构建以政府、学校、家庭多层面结合的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寄宿制学校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政府层面:一是完善政府政策支持,加大财政教育投入经费力度,设置寄宿制学校专职教校编制;二是鼓励、创新社会资本投入机制,共同关心、关爱农村寄宿制学校健康发展。学校层面:一是建立科学规范的长效管理机制,论高管理效能;二是树立科学育学理念,论升教校育学能力;三是丰富课校活动,满足“寄宿制”学生的多方需求;四是建立心理咨询室,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家庭层面:一是父母应转变教育观念,明确教育子女是父母的责任和义务;二是强化家校互动,构建家校教育共同体,共同帮助、引校学生健康成长。
马玉萍[6](2017)在《职业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研究 ——以西部5所职业院校为例》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综合国力的提升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对技能型人才的刚需,导致高等职业教育快速的发展。职业院校学生是高等教育中一个比较特殊群体,他们正处于青少年时期,年龄大概在17岁至23岁之间,心理和生理都尚未成熟。这部分学生在初高中阶段学习差,录取分数低较低,生源组成复杂,层次良莠不齐,加之职业院校学制短,学历低,与全日制大学本科生比较,他们承受的心理压力更大,也更复杂;另外,因传统观念影响,社会对高职教育有一定偏见,职业院校的毕业学生存在就业困难,选择机会少,就业的职业层次低,待遇差,这也导致他们在未涉入社会前已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由此产生的职业院校学生自杀、伤害他人、危害校园安全等恶性极端事件事件频发,因此全社会针对职业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研究与日俱增。然而与西方发达国家及我国经济较发达地区相比,我国西部地区职业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起步晚,底子薄,积累的工作经验少,学校心很少开展这方面的教育。另外在西部地区,这方面的定量研究也比较少,因此笔者选择西部5所职业院校共计850名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使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及自制作量表,基于问卷调查和访谈法等研究方法,考察了职业院校学生性别、独生子女与否、父母职业及是否喜欢本专业、是否恋爱、是否参加社团等因素对职业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结果发现:(1)和国内常模比较,西部这5所职业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均值各项因子分数均高于国内常模,表明本次研究的这5所西部职业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整体状况较差,10项因子均具有非常显着的差异。(2)对于西部5所职业院校所调查的学生而言,其男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稍微好于女性学生,在强迫、忧郁、焦虑、恐怖方面二者有显着性差异;职业院校学生中非独生子女的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优于独生子女,尤其在人际关系、焦虑及恐怖方面独生子女上述症状因子分数高于非独生子女。(3)职业院校中性格外向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好于内向的学生,尤其在人际关系敏感、忧郁因子方面两者差异最大;父母是否务农对心理健康状况影响并不显着。(4)参加社团、喜欢本专业、表示继续学习深造和正在恋爱等持积极态度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好于持否定态度的学生。(5)学校地理位置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一定的影响,如地处市一级职业院校学生心理状况优于地处县一级职业院校学生。其中可以看出地处市一级职业院校学生家庭经济状况、学生各项心理健康状况及学生视野开阔程度均高于县一级。基于上述结论,西部地区可以通过如下策略和措施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端正态度,提高认识,了解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加强政府对这方面工作的各项投入,包括资金投入和各种政策的制定,从而提高职业院校管理者及教师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以便将文件落实到位;优化校园各类环境,如各类活动设施、操场、教室、食堂等场所的环境和校园绿化及外观环境;配备具有专业水平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开展形式多样的课程;建立富有学校地方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站,尽量多地向学生提供了解心理学相关知识的机会。
周梦婷[7](2016)在《边远地区特殊教育中聋人美术教育的作用及现状研究 ——以乌鲁木齐市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残疾学生的美术教育是我国美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美术教育也是特殊教育中的重要内容。本文在特殊教育中选取了聋人美术教育的作用以及调研过程中的美术学科存在的现状为主要线索展开研究。边远地区特殊教育的发展对比华东地区的发展稍显单薄,但近几年地处边远地区的新疆在特殊教育上有了很大的发展,尤其是在美术这门学科上。在快速发展的时代,特殊教育也进入新的阶段,我国沿海地区、华东地区的特殊教育加快了步伐,特殊教育的专业已经扩展到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完整体系的人才培养,也逐渐向国际程度接近。我们清晰的看到,特殊教育的发展是一个涉及社会各个方面的系统工程,单靠特殊教育专业本身的发展,还不能提高学科的整体水平。在这个全纳教育的大背景下,任何一个能真正实行因材施教的好老师,都会与特殊教育结下不解之缘。老师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现在教育已经越来越提倡素质方面的教育,对于聋人教育来说,素质教育也是重要教育组成部分,美术教学是聋生学习的重要课程,所以要积极进行改革。美术教育的特点在于它具有形象性与情感性。聋生的教学环节中,美术教育是提高聋生综合素质的方法之一。在特殊教育中,美术教育也扮演一个重要角色,美术教育的教学方法、方式运用的好,就能够发挥巨大的作用,以调研的情况来看,大部分残疾学生对美术课有极大的兴趣,因为美术课可以给聋人学生提供一个直接的、安全的自我表达的方式,科学有效的让美术教育帮助特殊学生的沟通能力、创造能力的增强、思维能力的提高、心理健康的发展、社会适应能力的增长起到推动作用。聋生学习美术,不仅促进个体的全方位成长,对就业和未来提供保障。聋人教育中,美术教育是提高聋人学生健全发展的重要途径。
侯智卿[8](2016)在《浅析职专生生命教育的现状和对策》文中研究说明职专生抗挫折力低,又忽视自身生命意义和价值,同时经历中考失利,导致遇事往往采用偏激的手段解决,自杀自残或伤害他人的报道屡见不鲜;本文通过剖析职专生生命教育的现状,探索适合职专生生命教育的方法和对策。一、生命教育的提出与内涵1968年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首次提出生命教育,21世纪生命教育已遍及全球;近年来我国在人生观教育基础上提出生命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尊重人的生命价值,理解生活的真正意
高燕[9](2012)在《陕西省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压力源与应对方式的调查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及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的生活压力和心理压力日趋加重,心理卫生问题愈来愈突现出来。医学生在未来的工作中肩负着“治病救人”的重大使命,其心理素质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每个社会成员的健康,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但随着高校扩招,社会就业压力、经济压力及学业压力的不断加大,医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了解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明确他们的心理压力源及压力应对方式十分必要。目的:了解陕西省医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并明确查找医学生的心理压力源及面对压力时的主要应对方式,为其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资料。方法:1.采用方便整群抽样的方法,以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 Checklist90,SCL-90)、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 SAS)、抑郁状态问卷(Depression Status Inventory, DSI)、人际信任量表(Interpersonal Trust Scale,ITS)、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Social Avoidance And Distress Scale, SADS)为研究工具,对陕西省2770名医学生进行调查。2.采取分层抽样与立意取样相结合的方法,抽取28名医学生作为研究个案,采用半结构式访谈提纲对医学生进行深入访谈(in-depth interview),对资料进行分析整理,并提炼出主题。结果1.医学生人口社会学特征本调查人群中,男生1257人(45.3%),女生1513人(54.6%);中专生521人(18.8%),大专生1049人(37.9%),本科生909人(32.8%),研究生291人(10.5%);低年级1504人(54.3%),高年级1266人(45.7%);少数民族79人,占2.9%;独生子女557人,占20.1%;谈恋爱的学生874人,占31.6%;单亲家庭212人,占7.7%;农村户口1907人,占68.8%。2.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1)医学生心理健康总体水平:①SCL-90阳性检出率为966人(34.9%),且躯体化、焦虑、恐怖因子得分高于全国大学生常模和青年组常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而人际关系敏感、抑郁、敌对、偏执、精神病性因子的评分显着低于全国大学生常模,高于全国青年组常模,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②SAS标准分43.03±9.28,高于中国正常人常模,其中轻度437人(15.8%),中度89人(0.3%),重度41人(0.1%);③医学生的抑郁评分指数为0.63±0.43,高于正常值0.5,其中轻度948人(34.2%),中度1389人(50.1%),重度为37人(1.3%);④人际信任量表总分78.19士7.76,高于理论平均值75;⑤社交回避及苦恼总分79.13士12.18,低于理论平均值84。(2)不同年级医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比较:①SCL-90中除敌对因子外,其他各项因子结果均显示低年级医学生高于高年级医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②SAS得分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③DSI得分有显着性差异(P﹤0.001),高年级医学生高于低年级医学生;④ITS得分有显着性差异(P﹤0.05),高年级医学生高于低年级医学生;⑤SADS得分有显着性差异(P﹤0.001),高年级医学生高于低年级医学生。(3)不同学历医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比较:①中专、大专、本科、研究生四个学历层次医学生的评分结果显示,相互之间均存在显着性差异(P﹤0.001);SCL-90的9个因子得分和总均分均显示:中专生显着高于大专生、本科生及研究生(P﹤0.01),大专生显着高于本科生(P﹤0.01),本科生显着高于研究生(P﹤0.01);②四个学历层次医学生SAS经过比较,发现均存在显着性差异(P﹤0.01),评分结果显示,中专生显着高于大专生、本科生及研究生(P﹤0.001),大专生显着高于本科生(P﹤0.001),本科生显着高于研究生(P﹤0.001);③四个学历层次医学生的DSI经过比较,发现存在显着性差异(P﹤0.01),评分结果显示中专生显着低于大专生、本科生及研究生(P﹤0.001),大专生及本科生显着低于研究生(P﹤0.05),大专生与本科生比较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④四个学历层次医学生的ITS经过比较,发现均存在显着性差异(P﹤0.01),评分结果显示中专生显着高于大专生、本科生及研究生(P﹤0.001),其中大专生显着高于本科生(P﹤0.01),本科生显着高于研究生(P﹤0.01);⑤四个学历层次医学生的SAD经过比较,发现均存在显着性差异(P﹤0.01),评分结果显示,中专生显着高于大专生、本科生及研究生(P﹤0.01),本科生显着高于大专生(P﹤0.05),大专生显着高于研究生(P﹤0.001);SAD回避分量表比较显示,中专生显着高于大专生及研究生(P﹤0.05),本科生显着高于大专生(P﹤0.001),大专生显着高于研究生(P﹤0.05),中专生与本科生比较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SAD的苦恼分量表比较显示,中专生显着高于大专生、本科生及研究生(P﹤0.001),大专生及本科生显着高于研究生(P﹤0.001),大专生与本科生比较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3.医学生访谈结果(1)心理压力源主要来自以下8个方面:①学业压力;②升学和就业;③环境适应;④人际交往;⑤学校管理;⑥个人情感;⑦家庭状况;⑧个性特征。(2)压力应对方式主要有以下4种:①交流倾诉;②寻求帮助;③自我疏导与宣泄;④自责与逃避。结论:1.陕西省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焦虑及抑郁症状严重。2.不同年级医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存在差异,即低年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比高年级学生差,但高年级学生抑郁及社交回避与苦恼现象严重。3.不同学历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存在差异,即随着教育层次的不断提高,其心理健康状况呈上升趋势,学历越低其心理健康问题越严重,但是人际信任和抑郁状况学历越高越严重。4.医学生的心理压力源既有自身方面因素,也有外界方面的因素。应对一般压力情境时较多采用交流倾诉、寻求帮助等积极的应对方式。
杨凯文[10](2011)在《中职生人际交往行为问题探究 ——以连云港市中等专业学校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关注处于知识经济时代中,在快速变迁的转型社会及教育改革背景下的职专教育普及化下,数量日益庞大的中职生群体在社会交往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人际交往问题。调查结果表明,中职生人际交往问题出现的社会背景是随着飞速推行的教育改革及社会流动和发展带来的整体教育取向及观念的转变,架构起的对职专生强烈的社会性歧视之幕。这是我们理解中职生人际交往问题的重要切入点。调查还显示,心理障碍与人际交往问题互为因果。人际交往是人际关系的过程和途径,人际交往问题的产生是人际关系变化的直接原因,人际关系是人际交往的运动状态及其衡量指标之一,人际关系失衡对人际交往具有“红灯”的警示作用,人际关系是个体自我与他人互动状态的一个体现。这是我们理解和解决中职生人际交往问题的重要途径。在此基础上,便可进一步理解微观性的一系列中职生人际交往问题以及找出其可行性对策。
二、职专生心理健康状况及教育对策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职专生心理健康状况及教育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山东省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提出 |
1.1.1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需要培养大批高素质技能技术人才 |
1.1.2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促进中职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职业发展 |
1.1.3 个人经历及研究兴趣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中等职业学校的概念 |
2.1.2 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 |
2.2 相关研究综述 |
2.2.1 关于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研究 |
2.2.2 关于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径与策略的研究 |
2.2.3 关于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方法研究 |
2.2.4 关于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区域性研究 |
2.3 研究述评 |
第3章 山东省中职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求和现状 |
3.1 研究思路 |
3.2 调查对象 |
3.3 数据统计 |
3.4 调查工具 |
3.4.1 问卷调查法 |
3.4.2 访谈法 |
3.5 学生接受心理咨询的意愿分析 |
3.6 学生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方式调查分析 |
3.7 学生心理辅导需求分析 |
3.8 心理咨询室具备情况分析 |
3.9 经费投入状况分析 |
3.10 心理健康培训和教材分析 |
3.11 师资情况分析 |
第4章 山东省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成因分析 |
4.1 顶层设计方面:管理体制和机制不健全 |
4.2 师资培养方面:教师专业培训不足 |
4.3 教学管理方面:教学安排不合理 |
4.4 学生自身方面:对心理健康教育认识存在偏差 |
4.5 家庭方面:家校联动机制尚未建立 |
第5章 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
5.1 做好顶层设计:科学规划、规范管理 |
5.2 重视师资培养:打造优良师资队伍 |
5.3 规范教学管理:建立起科学的考核管理机制和管理模式 |
5.4 对症下药: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 |
5.5 搭建平台:建立家校协调机制 |
第6章 研究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2)中职生学习状况调查研究 ——基于郑州市5所中职学校的数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一)职业教育在国家和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
(二)中职教育的广阔发展前景 |
(三)中职学校学生现状令人堪忧 |
二、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三、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问卷调查法 |
(三)访谈法 |
四、研究的创新点 |
五、文献综述 |
(一)国外现状研究 |
(二)国内现状研究 |
(三)研究述评 |
六、概念界定 |
(一)中等职业教育 |
(二)中职生 |
(三)学习状况 |
七、主要理论依据 |
(一)多元智能理论 |
(二)非智力因素 |
(三)需要层次理论 |
第一章 中职生学习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一节 研究设计与实施 |
一、调查问卷设计与实施 |
二、访谈的设计与实施 |
第二节 中职生学习状况存在的问题 |
一、学习动机不明确 |
二、学习能力不足 |
三、学习效果不佳 |
四、学习环境待改善 |
五、职业规划能力欠缺 |
第二章 中职生学习状况存在问题成因分析 |
第一节 中职学生方面因素 |
一、文化基础薄弱 |
二、心智不成熟 |
三、缺乏自信心 |
四、自我管理能力不强 |
五、自我认知不深入 |
第二节 学校与教师方面因素 |
一、学习指导不到位 |
二、教师水平参差不齐 |
三、教学管理不完善 |
第三节 家庭方面因素 |
一、家长自身素质亟待提高 |
二、家长教育水平待提高 |
三、家庭环境复杂 |
第四节 社会方面因素 |
第三章 中职生学习状况改进策略 |
第一节 中职学生要加强自身建设与管理 |
一、扩展知识面,提高个人素质 |
二、正确认识自己,调节心态增强自信 |
三、加强学习动机,强化自我管理 |
第二节 完善教育教学管理,提高教师素质水平 |
一、加强学习研究和指导,有效解决学生学习问题 |
二、增强综合素质,提升教师队伍水平 |
三、加强教学管理,提升管理水平 |
第三节 改善家庭教育能力,积极配合学校工作 |
一、主动提高自身素质,改善家庭教育方式 |
二、丰富家庭教育知识,提升家庭教育能力 |
三、拓宽沟通内容、渠道,加强家校沟通 |
第四节 提高社会认同,创造良好社会环境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A 中职生学习状况调查问卷 |
附录B |
致谢 |
(3)中职学校生命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以威海市文登区某中职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研究评述 |
三、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 |
(一)核心概念 |
(二)理论基础 |
四、研究目的和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五、研究方法 |
(一)访谈法 |
(二)问卷调查法 |
第一章 中职学校生命教育现状 |
一、生命教育内容 |
(一)认识生命 |
(二)安全教育 |
(三)环境教育 |
(四)挫折教育 |
(五)感恩教育 |
二、生命教育开展形式 |
(一)微型德育课 |
(二)学科渗透 |
(三)主题活动 |
三、生命教育实施效果 |
(一)中职生对珍惜自然生命有了明确的认识 |
(二)中职生对社会生命实现有了明确的认识 |
(三)中职生对精神生命重要性有了明确的认识 |
第二章 中职学校生命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一、中职学校生命教育存在的问题 |
(一)生命教育内容不完善 |
(二)欠缺开展生命教育的氛围 |
(三)部分中职生生命认知比较模糊 |
二、中职学校生命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 |
(一)学校尚未建立科学的生命教育课程体系 |
(二)忽视生命教育相关的评价体系 |
(三)学校、家庭和社会相互配合程度不到位 |
第三章 中职学校加强生命教育的对策 |
一、围绕生命教育内涵,构建校本课程体系 |
(一)明确生命教育的课程性质 |
(二)确定生命教育的课程目标 |
(三)明确生命教育的课程内容 |
二、构建中职学校生命教育的评价体系 |
(一)制定动态评价目标 |
(二)加强教学、课程与评价的多次互动 |
(三)实现现实评价与发展评价相统一 |
(四)实现结果评价和过程评价的统一 |
三、创建政府—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生命教育途径 |
(一)政府要对生命教育进行整体规划 |
(二)学校要充分发挥生命教育主阵地作用 |
(三)家长应加强与学校的联动合作 |
(四)为中职生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
附录 B |
致谢 |
作者简历 |
(4)五年制师范高专生心理灵活性、学习倦怠与学业拖延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问题提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五年制专科师范的相关研究 |
2.1.1 五年制专科师范的简介 |
2.1.2 五年制专科师范生的发展 |
2.1.3 五年制师范专科生的心理问题 |
2.2 学习倦怠的相关研究 |
2.2.1 学习倦怠的概念界定 |
2.2.2 学习倦怠的研究现状 |
2.2.3 学习倦怠的测量 |
2.2.4 五年制专科师范生的学习倦怠 |
2.3 心理灵活性与学习倦怠的关系研究 |
2.3.1 心理灵活性的概念 |
2.3.2 心理灵活性的研究现状 |
2.3.3 心理灵活性的测量 |
2.3.4 心理灵活性对学习倦怠的影响 |
2.4 学习倦怠与学业拖延的关系研究 |
2.4.1 学业拖延的概念界定 |
2.4.2 学业拖延的研究现状 |
2.4.3 学业拖延的测量 |
2.4.4 学习倦怠对学业拖延的影响 |
2.5 学习倦怠为中介的模型 |
3 现有研究的不足 |
4 研究目的 |
5 研究假设 |
6 研究方法 |
6.1 研究对象 |
6.2 研究工具 |
6.3 施测过程 |
6.4 数据分析 |
7 研究结果 |
7.1 五年制师范高专生心理灵活性人口统计学分析 |
7.2 五年制师范高专生学业拖延人口统计学分析 |
7.3 高专生学习倦怠人口统计学分析 |
7.4 五年制师范高专生心理灵活性、学业拖延、学习倦怠的关系研究 |
7.5 五年制师范高专生心理灵活性、学习倦怠和学业拖延的路径分析 |
8 讨论 |
8.1 五年制师范高专生的心理灵活性 |
8.2 五年制师范高专生的学习倦怠 |
8.3 五年制师范高专生的学业拖延 |
8.4 五年制师范高专生心理灵活性、学业拖延和学习倦怠的相关分析 |
8.5 五年制师范高专生学习倦怠在心理灵活性和学业拖延的中间作用分析 |
9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问卷一 |
问卷二 |
问卷三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5)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寄宿制学校的发展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国校校研究综述 |
1.2.1 国校研究综述 |
1.2.2 国校研究综述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主要研究方法 |
1.4 研究重难点及创新点 |
1.4.1 研究重难点 |
1.4.2 研究创新点 |
第2章 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寄宿制学校概况 |
2.1 寄宿制学校的缘起与校涵 |
2.1.1 寄宿制学校的缘起 |
2.1.2 寄宿制学校的校涵 |
2.2 寄宿制学校的特征 |
2.2.1 低龄寄宿趋势明显 |
2.2.2 寄宿生总体规模不断扩大 |
2.3 寄宿制学校的功能 |
2.3.1 促进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
2.3.2 解除校出务工父母的后顾之忧 |
2.3.3 促进农村留守义务教育学生全面发展 |
第3章 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寄宿制学校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3.1 资金约束问题 |
3.1.1 基础设施缺乏 |
3.1.2 运转经费不足 |
3.2 教育管理问题 |
3.2.1 安全保障不到学 |
3.2.2 群育现象普遍 |
3.2.3 教校职专压力较大 |
3.3 学生发展问题 |
3.3.1 安全感缺乏 |
3.3.2 亲情关怀不足 |
3.3.3 学习倦怠情绪严重 |
3.3.4 心理疏校欠缺 |
第4章 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寄宿制学校发展问题的原因 |
4.1 教育经费层面 |
4.1.1 国家财政教育经费投入不足 |
4.1.2 地方教育经费配套不够 |
4.2 学校教育层面 |
4.2.1 教育方式单一 |
4.2.2 校资力量不足 |
4.3 家庭教育层面 |
4.3.1 家长教育理念偏差 |
4.3.2 家校互动不足 |
第5章 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寄宿制学校健康发展的对策 |
5.1 政府层面 |
5.1.1 加大财政教育经费投入力度 |
5.1.2 创新社会资本投入机制 |
5.2 学校层面 |
5.2.1 建立科学规范的长效管理机制,论高管理效能 |
5.2.2 树立科学育学理念,论升教校素质 |
5.2.3 丰富课校活动,满足“寄宿制”学生的多方需求 |
5.2.4 建立心理咨询室,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
5.3 家庭层面 |
5.3.1 转变教育观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
5.3.2 强化家校互动,构建家校教育共同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A:农村留守义务教育寄宿生调查问卷 |
附录 B:教校职专压力调查问卷 |
附录 C:家长访谈论纲 |
(6)职业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研究 ——以西部5所职业院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国内文献综述 |
1.2.1 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的调查和研究 |
1.2.2 心理健康问题分析的研究 |
1.2.3 心理健康问题影响因素的研究 |
1.2.4 心理健康调查工具和方法的研究 |
1.2.5 心理健康教育对策的研究 |
1.3 国外文献综述 |
1.4 相关概念界定 |
1.4.1 心理健康 |
1.4.2 心理健康标准 |
1.4.3 心理健康教育 |
1.4.4 心理健康相关理论 |
1.5 本文创新点与理论依据 |
1.5.1 本文创新点 |
1.5.2 本文研究的理论依据 |
第二章 研究方法 |
2.1 研究思路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问卷调查法 |
2.2.3 访谈法 |
2.3 研究工具 |
2.3.1 调查问卷 |
2.4 质量控制 |
2.5 分析方法 |
第三章 调查问卷统计结果描述 |
3.1 心理健康状况的总体描述 |
3.1.1 信度检验 |
3.1.2 SCL-90 测试得分与国内常模比较 |
3.1.3 相关因子筛查比较 |
3.2 客观因素对心理健康影响的结果描述 |
3.2.1 不同性别的比较 |
3.2.2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比较 |
3.2.3 内向及外向性格的比较 |
3.2.4 父母不同职业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较 |
3.3 客观因素对心理健康影响的结果描述 |
3.3.1 对专业持不同态度的比较 |
3.3.2 对未来不同设计的比较 |
3.3.3 不同恋爱状态间的比较 |
3.3.4 参与社团与否学生间的比较 |
3.3.5 对现状持不同态度学生间的比较 |
3.3.6 对学习持不同态度学生间的比较 |
3.4 五所院校的比较分析 |
3.4.1 心理健康状况比较 |
3.4.2 学生活动范围比较 |
第四章 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分析 |
4.1 地域因素 |
4.2 外在因素 |
4.2.1 家庭结构的影响 |
4.2.2 父母职业的影响 |
4.2.3 家庭经济的影响 |
4.2.4 家庭情感支持的影响 |
4.3 内在因素 |
4.3.1 自身性格的影响 |
4.3.2 不同前景设计的影响 |
4.3.3 社团因素的影响 |
4.3.4 学习态度的影响 |
第五章 提高职业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建议 |
5.1 完善制度和硬件建设 |
5.1.1 加强政府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投入 |
5.1.2 优化校园各类硬件设施环境 |
5.1.3 建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平台 |
5.2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具体措施 |
5.2.1 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 |
5.2.2 开展恋爱心理健康教育 |
5.2.3 开展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
5.2.4 分层次开展心理咨询与辅导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7)边远地区特殊教育中聋人美术教育的作用及现状研究 ——以乌鲁木齐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提出的背景 |
1.2 概念界定 |
1.2.1 特殊教育的概念 |
1.2.2 美术教育的意义 |
1.2.3 聋人美术教育的范围 |
1.3 研究的意义 |
1.3.1 研究目的及研究框架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的理论基础 |
1.4.1 全纳教育理论的引进 |
1.4.2 特殊教育学校的特殊性 |
1.5 研究的内容与范围 |
1.6 创新点与研究方法 |
1.7 国内外研究情况 |
1.7.1 国外特殊教育的发展 |
1.7.2 中国特殊教育的发展 |
1.7.3 我国聋人美术教育发展的新趋势 |
2 聋人美术教育的作用 |
2.1 聋人美术教育的重要性 |
2.2 聋人美术的特征 |
2.2.1 聋人美术教育的直接特点 |
2.2.2 聋人美术教育的间接特点 |
2.3 美术教育对聋人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
2.3.1 帮助学生表达情绪的作用 |
2.3.2 对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 |
2.3.3 对学生建立自信心的培养 |
2.4 不同阶段教学的意义 |
2.4.1 教学设计的分析 |
2.4.2 不同阶段不同的教学方法 |
2.5 美术教育对聋生终身受益的作用 |
2.5.1 身心健康的作用 |
2.5.2 就业方面的作用 |
2.5.3 促进全面发展的作用 |
3 特殊教育中聋人美术教育的现状 |
3.1 边远地区特殊学校的美术教育及教师现状 |
3.1.1 小学 |
3.1.2 中学 |
3.1.3 高职 |
3.1.4 职专 |
3.1.5 教师 |
3.2 郑州地区特殊学校美术教育的现状 |
3.2.1 小学 |
3.2.2 中学 |
3.2.3 高中及高职 |
3.2.4 大专及本科 |
3.3 郑州地区与边远地区特殊教育中美术教育运用现状对比及分析 |
4 聋人美术教育的调查结果分析与建议——以乌鲁木齐市为例 |
4.1 乌鲁木齐市聋人美术教育的现状 |
4.1.1 学生的分配较合理 |
4.1.2 教师的美术专业化水平较高 |
4.1.3 学校重视美术课程 |
4.2 乌鲁木齐市聋人美术教育存在的问题 |
4.2.1 教学设置的不合理 |
4.2.2 教师特殊教育知识的缺乏 |
4.2.3 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 |
4.2.4 家长与社会支持力度不够 |
4.3 促进聋人美术教育作用的建议 |
4.3.1 落实学校对美术学科合理设置 |
4.3.2 加强美术教师师资队伍的建设 |
4.3.3 加强多方合作,强化美术教育的理念 |
4.3.4 社区及政府加大支持力度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小学调查问卷 |
附录二 中学调查问卷 |
附录三 教师调查问卷 |
附录四 维语问卷 |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8)浅析职专生生命教育的现状和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一、生命教育的提出与内涵 |
二、生命教育的现状 |
(一) 职专生个体生命教育的缺失 |
(二) 中职学校生命教育的缺失 |
三、中职学校开展生命教育的对策 |
(一) 转变育人观念, 强化教师和学生的生命教育意识 |
2.其次学校要加强生命教育师资的培训。教师作为学校生命教育的具体实施者, 直接关系到生命教育的质量。 |
(二) 生命教育课题研发和课程教学渗透 |
1. 生命教育的课题研究 |
2. 生命教育的课程教学渗透 |
(三) 构建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三位一体的生命教育网 |
(9)陕西省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压力源与应对方式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文献回顾 |
1. 心理健康 |
2. 质性研究 |
第一部分 陕西省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
1 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2 研究结果 |
2.1 人口社会学特征 |
2.2 医学生心理健康总体水平 |
2.3 不同年级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
2.4 不同学历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
3 讨论 |
3.1 医学生心理健康总体上忧多喜少 |
3.2 不同年级医学生心理健康差异明显 |
3.3 不同学历医学生心理健康差异明显 |
4 对策与建议 |
第二部分 陕西省医学生心理压力源与应对方式的质性研究 |
1 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2 研究结果 |
2.1 主要压力源 |
2.2 缓解压力的主要方式 |
3 讨论 |
3.1 医学生的心理压力源 |
3.2 医学生的压力应对方式 |
4 对策与建议 |
4.1 学校方面 |
4.2 家庭方面 |
4.3 社会方面 |
小结 |
参考文献 |
(10)中职生人际交往行为问题探究 ——以连云港市中等专业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一、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问题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现实意义 |
1.4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4.1 国内研究现状 |
1.4.2 国外研究现状 |
1.5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方法 |
二、有关中职生人际交往行为及问题的现状分析 |
2.1 中职生交往行为及交往问题现状的问卷调查 |
2.2 调查结果及分析 |
2.3 调查中职生的不同交往群体 |
2.3.1 大家庭群体 |
2.3.2 学校人际交往群体 |
2.3.3 与社会的交往问题 |
三、有关中职生人际交往行为及问题的理论分析 |
3.1 基本概念界定 |
3.1.1 人际交往 |
3.1.2 心理障碍 |
3.2 人际交往问题与心理障碍 |
3.3 中职生交往行为问题类型 |
四、总结 |
4.1 相关探讨 |
4.2 本文回顾 |
五、讨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后记 |
四、职专生心理健康状况及教育对策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山东省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D]. 许芝平.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2021(09)
- [2]中职生学习状况调查研究 ——基于郑州市5所中职学校的数据[D]. 谷雨. 郑州大学, 2020(02)
- [3]中职学校生命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以威海市文登区某中职学校为例[D]. 王秀娟. 鲁东大学, 2020(01)
- [4]五年制师范高专生心理灵活性、学习倦怠与学业拖延的关系研究[D]. 周贝贝. 扬州大学, 2019(02)
- [5]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寄宿制学校的发展问题研究[D]. 周兰兰. 信阳师范学院, 2019(08)
- [6]职业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研究 ——以西部5所职业院校为例[D]. 马玉萍.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7(01)
- [7]边远地区特殊教育中聋人美术教育的作用及现状研究 ——以乌鲁木齐市为例[D]. 周梦婷. 新疆师范大学, 2016(08)
- [8]浅析职专生生命教育的现状和对策[J]. 侯智卿. 科学中国人, 2016(09)
- [9]陕西省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压力源与应对方式的调查研究[D]. 高燕. 第四军医大学, 2012(03)
- [10]中职生人际交往行为问题探究 ——以连云港市中等专业学校为例[D]. 杨凯文. 苏州大学, 20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