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工作环境空气中有害物质允许浓度的思考

关于我国工作环境空气中有害物质允许浓度的思考

一、关于我国作业环境空气中有害物质容许浓度的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刘凯[1](2021)在《有色金属矿山矽尘暴露致矽肺的职业健康风险评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生产性矽尘是矿山开采行业中严重危害劳动者身体健康的职业危害因素,长期大量吸入矽尘可导致劳动者患上以肺间质纤维化为主的矽肺病。近些年来,中国在防治矽肺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但中国矽肺高发病率以及矽肺引起的疾病负担仍是阻碍中国职业健康水平提升的一个重要因素。最新研究结果显示,即使在同等接尘量时有色金属矿山接尘工人矽肺的死亡风险比值(Hazard ratio,HR)仍然要高于陶瓷厂工人。目前,国内关于有色金属矿山矽尘累积暴露量与矽肺累积发病密度剂量反应关系的研究仍存在不足,并且缺乏有色金属矿山开采企业矽尘暴露致矽肺的职业健康风险评估大样本量研究。本研究通过选取我国典型的有色金属矿山开采企业,采用现场卫生学调查和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收集企业基本信息以及其关键岗位的矽尘暴露资料。同时选取既往矽尘暴露资料和接尘工人职业健康监护资料相对齐全的有色金属矿山开展回顾性队列研究,采用寿命表法建立矽尘累积暴露量与矽肺累积发病密度之间的剂量反应关系。最终,结合国际采矿和金属委员会(International Mining and Metal Commission,ICMM)风险评级表法和职业危害风险指数法,以及自建的矽尘累积暴露量与矽肺累积发病密度的剂量反应关系公式对有色金属矿山矽尘暴露致矽肺的职业健康风险水平进行综合评估。第一部分矽尘累积暴露量与矽肺累积发病密度的剂量反应关系目的:探讨有色金属矿山矽尘累积暴露量与矽肺累积发病密度的剂量反应关系。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选取三家国有有色金属矿山开采企业,收集其不同工种历年粉尘暴露监测资料,以及从事接尘作业工人的职业健康档案资料,建立矽尘累积暴露量与矽肺累积发病密度的剂量反应关系。同时,根据是否有吸烟史进一步将研究对象分为总队列、吸烟组和非吸烟组,分别采用寿命表法计算其矽肺发病密度和累积发病密度。最终,分别拟合矽尘累积暴露量与矽肺累积发病密度之间的线性回归方程,同时验证既往学者的二氧化硅累积暴露量与矽肺累积发病率之间的关系。结果:回顾性队列研究结果显示:(1)本次研究收集到一家大型和两家中型有色金属矿山开采企业2008年1月至2020年10月不同岗位历年来总粉尘和呼吸性粉尘暴露浓度,以及游离二氧化硅含量检测结果,其总粉尘CTWA浓度范围为0.06至41.94 mg/m3,呼吸性粉尘CTWA浓度范围为0.05至12.54 mg/m3,游离二氧化硅含量范围为16.8%至17.3%;(2)三家有色金属矿山矽尘暴露率范围为28.14%至65.38%,共收集到2553名从事接尘作业工人,且其初始接尘年份分布范围为1940年至2020年;最终纳入的2551名工人以男性工人为主(94.98%),在岗和退休工人各占59。27%和40.73%,吸烟者共1211人;所有纳入对象共随访57480人年,总患病人数247人,且初次确诊为I期矽肺者共221人(89.47%);(3)总矽尘累积暴露量(Dt)、呼吸性矽尘累积暴露量(Dr)与矽肺累积发病密度(Pn)均近似直线关系,总矽尘累积暴露量与矽肺累积发病密度之间的线性回归方程为logitPn=1.76lgDt-5.59(F=486.84,P<0.001),呼吸性矽尘累积暴露量与矽肺累积发病密度之间的线性回归方程为logitPn=1.55lgDr-4.53(F=545.44,P<0.001),其决定系数(R2)均达到 0.97 以上;与既往学者的二氧化硅累积暴露量与矽肺累积发病率之间的关系公式相比,此次研究自建的剂量反应公式预测矽尘累积暴露量导致矽肺的发病密度比较贴合实际发病情况;(4)当Dt和Dr分别小于13.53 mg/m3-years和3.47 mg/m3-years时,吸烟组的Pn均高于非吸烟组;而当Dt和Dr分别超过13.53 mg/m3-years和3.47 mg/m3-years之后,除了 20.91 mg/m3-years(总矽尘)和6.55 mg/m3-years(呼吸性矽尘),吸烟组的Pn均低于非吸烟组。结论:有色金属矿山矽尘累积暴露量与矽肺累积发病密度之间存在剂量反应关系。并且,既往吸烟可能仅在低累积矽尘暴露量范围内增加矽肺累积发病密度。第二部分有色金属矿山矽尘暴露致矽肺的职业健康风险评估目的:基于我国典型的有色金属矿山开采企业探讨其矽尘暴露致矽肺的职业健康风险水平。方法:采用典型抽样方法选取我国七个省份44家有色金属矿山开采企业,通过开展现场职业卫生调查,以及主要矽尘作业岗位现场检测,收集企业基本信息以及其关键岗位的矽尘暴露资料,进而对有色金属矿山矽尘暴露致矽肺的职业健康风险水平进行综合评估。现场粉尘暴露检测主要是根据《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GBZ 159-2004)、《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 第1部分:总粉尘浓度》(GBZ/T 192.1-2007)和《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 第2部分:呼吸性粉尘浓度》(GBZ/T 192.2-2007),对选定的有色金属矿山存在矽尘暴露的岗位开展矽尘浓度的短时间定点采样(15 min),而降尘中游离二氧化硅含量的测定是参考《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 第4部分:游离二氧化硅含量》(GBZ/T 192.4-2007)。基于企业不同的生产工艺、设备布置、工作场所、生产任务、工作内容、岗位生产制度及劳动定员情况等,将众多接尘岗位按工作性质归为不同工种。采用国际采矿和金属委员会风险评级表法和职业危害风险指数法两种职业健康风险评估模型,以及自建的矽尘累积暴露量与矽肺累积发病密度关系公式,从总粉尘和呼吸性粉尘两方面分别分析有色金属矿山矽尘暴露致矽肺的职业健康风险水平。同时,采用二次加权Kappa检验分析两种风险评估方法的一致性。结果:现场职业卫生学调查和检测结果显示:(1)本次研究最终纳入37家有色金属矿山开采企业,且主要以井下开采矿山为主(97.30%);所纳入企业共8635名工人,从事存在矽尘暴露工作工人有4358名(50.47%);各企业矽尘暴露率M(Q1,Q3)60.71%(43.09%,73.41%),并且中型和小型企业、银矿和锑矿开采企业的矽尘暴露率M较高(分别为64.69%、60.71%、84.69%和72.22%);不同生产规模、开采方式或产品类型的工人每天工作时间M均为8.00小时(hours),每天接尘时间M范围为4.00至6.00小时,个体粉尘防护用品佩戴率(%)M范围为65.00%至95.00%;(2)此次研究分别收集了 501、456和498个用于测定游离二氧化硅含量、总粉尘浓度和呼吸性粉尘浓度的样本;游离二氧化硅含量M(Q1,Q3)为21.18%(17.03%,30.47%),总粉尘浓度M(Q1,Q3)为1.60(0.86,2.46)mg/m3,总粉尘浓度超出我国 8 小时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permissible concentration-time weighted average,PC-TWA)(以下简称超标)的样本数为294(64.47%),总矽尘浓度的M(Q1,Q3)为 0.36(0.13,0.68)mg/m3,呼吸性粉尘浓度的 M(Q1,Q3)为 0.68(0.30,1.18)mg/m3,呼吸性粉尘浓度超出我国PC-TWA以及美国政府工业卫生学家联合会(American Conference for Governmental Industrial Hygienists,ACGIH)推荐接触限值(Recommended Exposure Limit,REL)的样本数分别为 249(50.00%)和 495(99.40%),呼吸性矽尘浓度的M(Q1,Q3)为0.17(0.06,0.31)mg/m3;(3)不同生产规模有色金属矿山开采企业中,中型企业的矽尘暴露水平最高,其游离二氧化硅含量M(Q1,Q3)为 26.68%(14.82%,32.28%)、总粉尘浓度 M(Q1,Q3)为 1.72(0.97,2.92)mg/m3、总粉尘样本超标率为68.42%、总矽尘浓度M(Q1,Q3)为0.46(0.15,0.81)mg/m3、呼吸性粉尘浓度M(Q1,Q3)为0.76(0.59,1.25)mg/m3、呼吸性粉尘样本超标率为53.49%、呼吸性矽尘浓度M(Q1,Q3)为0.19(0.10,0.42)mg/m3,小型企业则次之;(4)有色金属矿山开采企业不同工种中,凿岩工和破碎工矽尘暴露水平较高,其二氧化硅含量M(Q1,Q3)分别为24.73%(17.26%,35.50%)和23.50%(17.05%,26.78%),总粉尘浓度 M(Q1,Q3)分别为 2.25(1.39,3.11)和 2.23(1.29,3.01)mg/m3,总粉尘样本超标率分别为84.00%和76.47%,总矽尘浓度M(Q1,Q3)分别为 0.47(0.37,0.88)和 0.51(0.22,1.02)mg/m3,呼吸性粉尘浓度 M(Q1,Q3)分别为1.28(0.87,1.59)和0.94(0.47,1.40)mg/m3,呼吸性粉尘样本超标率分别为 80.00%和 66.67%,呼吸性矽尘浓度 M(Q1,Q3)分别为 0.30(0.24,0.53)和 0.18(0.08,0.64)mg/m3。职业健康风险评估和剂量反应关系预测结果显示:(1)有色金属矿山开采企业矽尘暴露致矽肺的整体职业健康风险等级为中等:①总粉尘方面的ICMM风险评级表法和INDEX法的综合评估结果分别为高和中等风险(Sweighted分别为3.52和2.79);②呼吸性粉尘方面的ICMM风险评级表法和INDEX法的综合评估结果均为中等风险(Sweighted分别为2.78和2.35);③以当前总粉尘浓度持续暴露10年、20年和30年后的矽肺累积发病率 M(Q1,Q3)分别为 9.98%(4.67%,16.47%)、19.95%(9.34%,32.95%)和29.93%(14.01%,49.42%),以当前呼吸性粉尘浓度持续暴露10年、20年和30年后的矽肺累积发病率M(Q1,Q3)分别为3.27%(1.85%,4.78%)、6.55%(3.70%,9.84%)和9.82%(5.55%,14.33%);(2)中型有色金属矿山开采企业矽尘暴露致矽肺的职业健康风险水平高于其他类型企业:①总粉尘方面的评估结果显示,不同生产规模企业的ICMM风险评级表法综合评估结果均为高风险(大型、中型和小型Sweighted分别为3.06、3.71和3.63),大型、中型和小型企业的INDEX法综合评估结果分别为中等、高和中等风险(Sweighted分别为2.53、3.16和2.60);②呼吸性粉尘方面的评估结果显示,不同生产规模企业的ICMM风险评级表法和INDEX法综合评估结果均为中等风险(大型、中型和小型ICMM风险评级表法Sweighted分别为2.80、2.89 和 2.73,而 INDEX 法 Sweighted分别为 2.17、2.85 和 2.16);③中型企业以当前总粉尘或呼吸性粉尘浓度持续暴露10年、20年和30年后的矽肺累积发病率M均大于小型和大型企业;(3)凿岩工和破碎工矽尘暴露致矽肺的职业健康风险水平高于其他工种,指挥工的风险水平最低:①总粉尘方面的评估结果显示,凿岩工和破碎工的ICMM风险评级表法综合评估结果均为极高风险(Sweighted分别为4.32和4.11),而其INDEX法综合评估结果均为高风险(Sweighted分别为3.12和3.44);指挥工的ICMM风险评级表法和INDEX法综合评估结果均为极低风险(Sweighted均为1.00);②呼吸性粉尘方面的评估结果显示,凿岩工的ICMM风险评级表法综合评估结果为极高风险(Sweighted为4.04),而其INDEX法综合评估结果为中等风险(Sweighted为2.84);破碎工的ICMM风险评级表法和INDEX法综合评估结果均为高风险(Sweighted分别为3.86和3.00);指挥工ICMM风险评级表法和INDEX法综合评估结果均为极低(Sweighted均为1.00);③凿岩工和破碎工以当前总粉尘或呼吸性粉尘浓度持续暴露10年、20年和30年后的矽肺累积发病率M均大于其他工种,而以当前总粉尘浓度持续暴露10年、20年和30年后的矽肺累积发病率最低的是筛分工,以当前呼吸性粉尘浓度持续暴露10年、20年和30年后的矽肺累积发病率最低的是尾矿工。ICMM风险评级表法和INDEX法一致性分析结果显示,整体上两种评估方法无论是在总粉尘或者呼吸性粉尘方面的评估结果均具有较强的一致性(Kappa值分别为0.644和0.600,且P值均<0.05),而根据生产规模或工种分层分析后,其一致性有一定改变:(1)大型企业的总粉尘或者呼吸性粉尘评估结果均有较强一致性(Kappa值分别为 0.786(95%CI为 0.698~0.874)和 0.627(95%CI为0.463~0.791),P值均为0.000),中型企业的总粉尘和呼吸性粉尘评估结果一致性分别为一般(Kappa值为 0.554(95%CI 为 0.374~0.733))和较强(Kappa 值为 0.606(95%CI 为 0.487~0.725)),且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为0.000),小型企业总粉尘和呼吸性粉尘评估结果一致性分别为较强(Kappa值为0.615(95%CI为0.508~0.722))和一般(Kappa值为0.582(95%CI为0.489~0.675)),且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为0.000);(2)①总粉尘方面:爆破工、巡检工和筛分工的评估结果均有强一致性(Kappa值均≥0.80),破碎工、出矿工和尾矿工的评估结果也均有较强一致性(Kappa值均≥ 0.60),而凿岩工、驾驶工、掘进工、中控工和磨工的评估结果则仅有一般一致性(Kappa值均<0.60);②呼吸性粉尘方面:尾矿工的评估结果具有强一致性(Kappa值为0.800),爆破工、破碎工、磨工、筛分工和巡检工的评估结果均有较强一致性(Kappa值均≥0.60),而凿岩工、驾驶工、掘进工和出矿工的评估结果则仅有一般一致性(Kappa值均<0.60),并且中控工的评估结果一致性较差(Kappa值为-0.216)。结论:(1)此次研究的有色金属矿山开采企业矽尘暴露率中位数为60.71%,其游离二氧化硅含量、总矽尘浓度和呼吸性矽尘浓度中位数分别为21.18%、0.36 mg/m3和0.17 mg/m3,并且其总粉尘和呼吸性粉尘样本超标比例分别为64.47%和50.00%;(2)中型生产规模开采企业、凿岩工和破碎工矽尘暴露水平较高;(3)有色金属矿山开采企业矽尘暴露致矽肺的整体职业健康风险等级为中等,中型生产规模开采企业、凿岩工和破碎工的风险水平较高;(4)整体上国际采矿和金属委员会风险评级表法和职业危害风险指数法在有色金属矿山开采企业矽尘暴露致矽肺的职业健康风险评估结果具有较强的一致性。

张玉秀[2](2020)在《焦化废水处理中挥发性有机物的分布特征、传质规律和风险评价》文中研究说明污水处理厂在处理污水的同时,会产生一定程度的二次污染:一方面是处理工艺中搅拌、曝气等操作和蒸发的作用,有毒的挥发性有机物(VOCs)从污水中逸散到空气中,造成空气污染;另一方面,活性污泥中吸附并富集了部分有毒有害污染物,如重金属与疏水性多环芳烃化合物,成为二次污染物。由此而言,污水处理厂既是污染治理单位,又是污染产生单位。污水处理过程中的二次污染问题比如挥发性有机物的去除和逸散有待解决,并在健康风险评价和环境污染评价的基础上认识其危害。以往的研究专注于城市污水处理厂中恶臭污染物的排放,没有对工业废水尤其是焦化废水进行研究与讨论,迄今为止,焦化废水处理过程中挥发性有机物的排放特征和规律尚未了解。本论文基于焦化废水生物处理工艺(A/O/O)中水相、气相中VOCs的分布特征,首次估算了我国焦化废水处理行业的VOCs排放当量和总排放量,评估了焦化废水处理过程中VOCs排放产生的健康风险、环境污染的程度,指出长期在焦化废水处理工程现场的工作人员存在癌症和非癌症风险,明确了在焦化废水处理过程中VOCs在水相、大气环境和活性污泥中的分配行为以及VOCs的去向,讨论了VOCs排放的影响因素,提出了原位污染控制的对策,减少VOCs的排放。本论文结论如下:(1)通过焦化废水A/O/O工艺处理过程中VOCs在水相和气相的分布特征,估算焦化废水处理行业VOCs的排放量,研究发现:在各处理单元中共检测出17种气态VOCs,主要是苯系物、卤代烃和氯代苯化合物;在逸散的VOCs中,苯的浓度最高,达180.49μg m-3;气态VOCs的浓度范围为28.56-857.86μg m-3,大小顺序为:原水池>厌氧池>脱氨塔>前段好氧池>后段好氧池>外排池,与工艺特征有关;该焦化废水处理厂VOCs的总排放速率为1773.42 g d-1,可估算VOCs的年排放量为0.65 t,排放当量为1.18 g m-3,根据中国每年产生约3.4×108 m3焦化废水量,可估算焦化废水处理行业VOCs的年排放量约为402 t。(2)根据VOCs在气相、水相、污泥相的浓度水平、分配行为和传质过程的研究发现:在各相中苯系物浓度之间以及它们与总苯系物浓度之间存在显着相关性;随着废水的处理,废水中COD、TOC逐渐降低,VOCs水相浓度逐渐降低,VOCs气相浓度也降低;焦化废水中总苯系物的浓度达397.19μg L-1,水相中苯系物浓度随着工艺的处理呈现下降趋势。VOCs的归趋主要包括挥发、污泥吸附、生物降解、随出水外排等4种途径,苯系物进水总质量负荷为594.30 g d-1,出水排放为66.47 g d-1(占11.18%),随外排污泥去除的有123.28 g d-1(占20.74%),挥发、降解共占68.07%,苯系物的总去除率为88.82%。废水处理过程中VOCs排放的影响因素有水相VOCs浓度、曝气量、VOCs的物理化学性质、水温、停留时间等。原位污染控制对策有尽量减少曝气量、对高负荷排量处理单元加盖密封并收集处理、提高处理效率以降低废水中VOCs浓度等,实现VOCs的减排。(3)采用最大增量反应性法(MIR)估算臭氧生成潜势(OFP),采用SOAP法估算了二次气溶胶生成潜势。数据表明,废水处理区的平均OFP水平(1136.27±154.11μg m-3)高于WHO提出的100μg m-3的空气质量指南,对臭氧生成贡献最大的6种化合物是间二甲苯(36.0%)、甲苯(20.8%)、对二甲苯(13.5%)、邻二甲苯(10.6%)、苯乙烯(6.8%)和苯(5.3%)。所排放的气态VOCs中,对二次有机气溶胶生成贡献最大的6种分别是苯乙烯、苯、甲苯、间二甲苯、对二甲苯和邻二甲苯。(4)评估了焦化废水处理单元中VOCs的排放引起的健康风险。在各个废水处理单元中,与气态VOCs相关的致癌风险在3.0×10-5-7.8×10-4之间,高于美国环保局推荐的公众可接受的健康风险水平(1×10-6);原水池逸散的苯系物引起的非致癌风险最高,苯的非癌风险HR为3.008,超过1,存在确定的非癌症风险。由健康风险评价结果可知,长期在焦化废水处理厂工作的员工存在苯的暴露风险,包括癌症风险和非癌风险。

白园园[3](2020)在《某机械加工企业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及控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我国对机械加工行业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健康危害评价、危害关键点评价、综合预防控制措施以及实施效果评价等方面的研究存在较大不足,我们需要对机械加工行业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及控制措施进行进一步研究。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级管控是指应用风险学理论和风险控制技术对作业场所中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危害程度进行量化分级,并采取针对性的管控措施,是实现精细、科学化职业卫生管理的重要方法。其主要通过对生产过程中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辨识、分析、评估和控制,实现安全生产关口前移、精准监管、源头治理、科学预防,避免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作业人员遭受职业病侵害。本文首先对某机械加工企业生产过程中涉及的主要工艺流程、原辅材料、生产制度等要素进行调查和分析,同时,辨识出该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共产生生产性粉尘、化学物、物理因素三类职业病危害因素。依据生产性粉尘、化学物、物理因素三类职业病危害因素在该企业的分布情况和作业时间制定检测方案,分类分批次检测、处理检测数据,并得出结果。然后,以生产性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含量、空气中粉尘的职业接触比值和劳动者的体力劳动强度为依据将生产性粉尘作业划分为四个不同作业级别,以化学物的危害程度、化学物的职业接触比值和劳动者的体力劳动强度为依据将化学物作业划分为四个不同作业级别,以劳动者接触噪声水平和接触时间为依据将噪声作业划分为四个不同作业级别,以劳动者体力劳动强度、接触高温时间、WBGT指数和服装的阻热性为依据将高温作业划分为四个不同作业级别;最后,以该企业的职业卫生管理水平、防护措施、接触水平、接触时间、接触人数等要素将不同作业岗位职业病危害风险分为低风险、一般风险、较大风险三个等级,并运用工程技术、管理、教育培训、个体防护等措施进行针对性管控。

钟瑾慧[4](2020)在《某钢铁企业车间环境粉尘污染特征与控制技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钢铁行业的迅猛发展,我国钢铁产量逐年增长,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钢铁生产国与消费国。但在钢铁生产加工过程中,冶炼产生烟气中的粉尘和空气污染物通过设备逸散到车间内,污染车间环境,腐蚀设备,危害职工身体健康。本文基于某钢铁厂现场调查与工程分析,在车间内进行采样,分析各车间环境中粉尘污染物浓度、产生源及污染特征,找出污染物危害的关键控制点:采用Excel、origin8.0等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综合评价车间内粉尘污染物的分布特征以及近几年工艺改进前后车间粉尘浓度的变化。得到以下结论:钢铁厂车间环境粉尘包括烧结车间破碎、筛分、烧结过程和高炉炼铁,转炉炼钢,粗精轧钢作业时产生的粉尘、萤石混合性粉尘及矽尘。车间环境中的粉尘及二氧化硫污染主要集中在烧结车间,2017-2019年粉尘的浓度范围依次为 2.03-7.50 mg/m3、2.55-6.83mg/m3、1.77-15.27mg/m3,2019年配料室圆盘给料机、单辊破碎机、振动筛三个采样点粉尘浓度显着增加,接近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PC-STEL);炼铁车间主要控制点是烧结矿、球团矿给料机及高炉炉体平台处粉尘的排放;2017-2019年炼钢车间炉后平台点位粉尘浓度均达最高,分别为11.89 mg/m3、10.57 mg/m3、8.93 mg/m3,成为炼钢车间粉尘污染关键控制部位;轧钢车间空气中粉尘浓度控制在4.89 mg/m3之内,均符合职业接触限值,主要控制粗轧机、中轧机处的扬尘污染。根据粉尘检测结果针对车间主要污染控制点,进行车间相应除尘设施改进:2019年在烧结车间现有半干法脱硫处理工艺上引入活性炭,并在机尾加入电除尘器,降低配料室圆盘给料机、单辊破碎机、振动筛处粉尘浓度;2018年针对炼铁车间扬尘增设加湿机及雾状水管除尘装置并采用重防腐涂料涂覆于管道内壁,抑制管道设备腐蚀,烧结矿、球团矿给料机点位粉尘浓度由5.60 mg/m3降至4.54 mg/m3,高炉炉体平台浓度由5.72 mg/m3降至4.57 mg/m3;转炉炼钢车间2018年新增总风量100万Nm3/h的三次负压除尘系统,车间各点位粉尘浓度均有不同程度下降,转炉炉后平台控制点浓度由10.57 mg/m3降至8.93 mg/m3;2017年轧钢车间设置了轴流风机及喷淋、喷雾除尘装置,18-19年加速冷却、粗轧机点位粉尘浓度均出现小幅下降。对于车间粉尘的危害,钢铁厂各车间采取了一系列管理措施,针对污染物种类及来源,设置相应的防护设施;针对在岗员工实行系统的职业健康监护,按规定佩戴合格的个人卫生防护用品;成立环境安全管理机构,并不断完善环境管理制度。

唐培涛[5](2020)在《既有建筑拆除工程扬尘量化监测及综合治理成本测算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前大气环境质量下降,大气污染已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和发展。在大气污染成分中,扬尘颗粒是一种分布广泛且最常见的大气污染物。近年来我国房地产行业蓬勃发展,大量的棚改、旧改项目拆除工程项目施工产生的扬尘污染也日益严重,加重了生态环境污染,同时扬尘颗粒物也会损害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现阶段并没有相关专家学者对既有建筑拆除施工扬尘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更未见有针对既有建筑拆除施工扬尘综合治理成本进行探讨。因此,本文通过对拆除工程施工扬尘的量化监测,以此来探讨拆除工程扬尘的综合治理措施及成本测算研究。首先,本文通过资料调研和拆除施工现场调查方法,根据建筑物拆除施工扬尘排放的特点和拆除工地施工现场实际情况,制定扬尘量化监测方案对拆除工程施工扬尘排放情况进行了实地监测。结合拆除施工特点和扩散理论,探究拆除工程施工现场扬尘的排放强度及浓度分布规律,对拆除工程施工扬尘排放进行危害评价,得到扬尘排放重点监控区域。结合拆除工程施工扬尘监测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计算出各区域扬尘得到排放浓度,将拆除现场施工区域按扬尘排放浓度不同划分为3个区域。工作通道这一工作区域扬尘浓度较高,平均浓度范围达到最高227.444μg/m3;其次是挖机工作区、液压破碎锤工作区和建筑垃圾堆场这三个区域的扬尘排放强度较高,分别为159.201μg/m3、145.951μg/m3和133.256μg/m3。工人生活区、工地围墙外、废料回收处、道路边、平面运输通道和装运车这六个区域的平均浓度分别为59.005μg/m3、48.080μg/m3、77.315μg/m3、69.854μg/m3、91.343μg/m3和109.694μg/m3。其次,通过分析拆除工程施工扬尘的排放情况及分布规律,提出有针对性的扬尘综合治理措施,经过一系列的降尘措施后拆除工程施工扬尘排放量明显降低。最后,采用施工扬尘综合治理成本分析方法,根据扬尘治理措施所耗费的材料物资,结合当地的市场价格,计算得到最终的扬尘治理成本费用为88500元,该费用满足扬尘治理安全文明措施费的要求,既有建筑拆除工地平均综合治理扬尘成本为17.7元/平方米。本文研究有利于清晰认识到房屋建筑除施工工程中的扬尘污染排放特征和分布规律,对定量计算拆除工程施工扬尘的排放量和污染程度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为制定扬尘污染防治措施提供技术指导,也为扬尘综合治理成本的计算提供参考。

周燕华[6](2020)在《低苯暴露对工人造血与遗传损伤作用及风险评估》文中研究说明苯广泛地存在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当中,严重的危害人体的健康,具有致癌、致畸和致突变作用。1982年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将苯确定为人类致癌物,我国则在1987年把苯致白血病确定为职业性肿瘤。2017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就提出要对重点职业病进行风险评估,从而保护劳动者健康。目前我国在职业性苯接触所致健康危害方面的研究多停留在苯危害的调查、诊断和治疗方面,而从风险角度进行定量评价的研究不多,不利于职业性苯接触所致危害的有效控制和预防。鉴于苯的造血和遗传毒性,很多国家也都开始降低苯的职业接触限值。美国的职业接触限值由1946年的325mg/m3,下降到现在8小时平均容许浓度为3.25mg/m3;德国工作场所苯的暴露限值也从16mg/m3降低为3.25mg/m3;我国也是从1956年制定的最高容许浓度(MAC)50mg/m3,降到目前的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PC-STEL)10 mg/m3,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PC-TWA)6mg/m3。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及劳动者保护意识增强,职业人群接触苯的浓度也日益降低,工作场所中苯的浓度大都低于检测限值,高浓度急性苯中毒和症状明显的慢性中毒已较少见,而低浓度苯暴露对健康产生的影响研究较少,但近年来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21世纪初,《Science》上发表的一篇文章就发现当苯作业工人接触苯浓度低于3.25mg/m3时,会造成白细胞和血小板明显减少,表明该职业接触限值是否合理,仍然存在争议。因此很有必要探讨在该职业接触限值下,苯暴露是否会对作业工人造成健康损害。本课题首先通过回顾性调查收集2018年江苏省重点职业病监测企业中涉苯企业的浓度情况、苯作业工人的健康体检数据及职业史和暴露史等,了解江苏省接苯工人总体的暴露水平及健康状况,运用美国EPA风险评估模型对其进行致癌和非致癌健康风险评估,并以3.25mg/m3为界限分析低浓度苯作业工人的致癌和非致癌风险,预测职业危害的远期效应。通过现场流行病学调查苯作业人员健康体检情况及工作场所苯浓度情况了解低浓度苯暴露对造血的影响。通过检测低苯作业人员血浆8-羟基脱氧鸟苷(8-OHd G)含量,外周血白细胞DNA端粒长度(TL),了解低浓度苯暴露对苯作业工人的遗传损伤的作用,最后通过Meta分析对已经发表的数据累积进行分析,分析职业性苯暴露与遗传损伤之间的关系,并以3.25mg/m3为界值,探讨低浓度苯暴露对遗传损伤指标的影响,为评价低浓度苯暴露对人体的健康危害提供进一步依据,从而为职业卫生标准的修订提供参考。1.江苏省涉苯企业苯暴露现状及健康风险评估本研究以江苏省重点职业病监测企业中涉苯企业和苯作业工人为研究对象,调查收集企业规模、行业及工作场所苯检测浓度及苯作业工人的健康体检数据等资料,了解江苏省接苯工人总体的暴露水平及健康状况,使用美国国家环境保护署(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EPA)吸入风险评估模型对不同苯暴露水平工人进行分组计算苯作业工人个人的致癌风险Risk值和非致癌风险HQ值,预测职业危害的远期效应,从而减少职业性苯中毒的发生,保护苯作业工人的健康。本次研究共收集涉苯企业48家,在这些企业中,小型企业占62.50%,私营企业占60%,主要涉及机械加工和化工等行业,苯作业人员以男性为主。这些企业工作场所苯浓度监测作业点共102个,最低浓度为0.045mg/m3,最高浓度为32.3mg/m3,平均浓度为1.79±3.86mg/m3,合格率为92.16%。中型和大型企业浓度监测合格率分别为80.65%和84.62%,小型企业均合格,化工行业的合格率为73.30%,其他均为合格。苯作业工人健康体检结果显示血常规总异常率为9.26%,其中以白细胞异常为主,白细胞异常检出率为7.10%,总血常规异常率女性高于男性(P<0.05),46~60岁年龄组血常规异常检出率最高,为11.28%。对1749名苯作业工人进行风险评估,结果显示99.43%的接苯工人有白细胞降低的风险,6.80%的接苯工人有较高的苯致白血病风险,共有1680名工人苯暴露水平低于3.25mg/m3,但仍有99.40%工人存在白细胞降低风险,有4%的接苯工人有较高的苯致白血病风险。以上结果提示,江苏省重点职业病监测的涉苯企业以小型私营企业为主,这些企业工作场所的苯浓度大部分都达标,超标企业以大中型私营企业为主,要加强对这些企业的管理,保护劳动者健康。职业性苯暴露对人体存在着健康危害,苯作业工人的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血小板的异常率较高,且女性和年长者可能更加敏感,因此需要更加重视女性和年长者的劳动卫生保护,定期进行健康体检。风险评估表明即使工作场所浓度低于3.25mg/m3,这些工人也存在致癌和非致癌风险,应关注低浓度苯暴露对工人的健康效应。2.低浓度苯暴露对工人造血及遗传损伤作用本研究运用职业流行病学调查方法,选取扬州市苯作业工人为暴露组,非苯接触人员为对照组,收集工作场所苯检测浓度,对其进行健康体检和问卷调查,了解低浓度苯暴露对造血的影响,并进行健康风险评估。应用ELISA法检测研究对象血浆8-OHd G含量,用RT-PCR法检测研究对象外周血白细胞DNA端粒长度,探讨低浓度苯暴露对遗传损伤的影响。结果显示,工作场所中苯浓度均低于仪器检测限(<0.3mg/m3和0.6mg/m3),暴露组和对照组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暴露组红细胞和血小板计数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低浓度苯暴露会影响工人的红细胞和血小板计数。暴露组血浆8-OHd G含量高于对照组,端粒长度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使用多重线性回归法调整可能存在的混杂因素(性别、年龄、吸烟史,饮酒史),结果显示苯暴露和血浆8-OHd G含量呈正相关(P<0.05),和端粒长度呈负相关(P<0.05),提示低浓度苯暴露会对工人血浆8-OHd G和端粒长度产生影响。3.职业性苯暴露与遗传损伤关系的Meta分析本研究首先运用苯、遗传损伤等关键词搜索了五个数据库,包括Pub Med、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Wan Fang Data)库和维普(VIP)数据库,Endnote X7进行文献管理,Excel 2013进行数据的提取和整理。采用Stata 12.0软件对纳入的所有文献进行Meta分析,以标准化均数差(SMD)作为计算合并效应指标,首先进行异质性检验,通过Q检验和I2检验评价各效应值之间的异质性,按照异质性检验结果采取不同的模型进行Meta分析,若存在异质性则使用Meta回归方法探索异质性的来源。分别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进行效应量的合并,以观察研究结果的稳定性。运用Egger线性回归法和Begg秩相关法进行发表偏倚检验,若有发表偏倚则用剪补法进行校正。用累积Meta分析观察所合并的SMD值随着时间和样本量的增加而变化的趋势。根据文献的检索策略,共检索到3714篇文章,按照文章的纳入和排除标准,最终有68篇文献共7项遗传损伤指标被纳入进行定量分析。研究结果显示,职业性苯暴露工人的微核率(MN),姊妹染色体交换(SCE)频率,染色体畸变(CA)率,Olive尾距(OTM),尾距(TM),尾长(TL),尾部DNA含量(T DNA%)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符合浓度小于3.25mg/m3的文献进行亚组分析,只有MN、CA、和TM指标符合纳入标准,对其进行合并分析发现MN指标合并SMD=0.46,95%CI(0.09,0.82),P<0.05,CA指标的合并SMD=0.26,95%CI(-0.16,0.68),P>0.05,TM指标的合并SMD=0.59,95%CI(-0.08,1.27),P>0.05,结果显示低浓度职业性苯暴露可使微核率高于对照组(P<0.05),而另外两个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职业苯暴露与工人多个遗传损伤指标有关,即使在低于3.25mg/m3的暴露浓度下,苯暴露也具有遗传毒性。

李亚男[7](2020)在《基于集对分析的焊接车间职业健康风险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根据我国卫健委报告显示,全国职业病病例累计报告人数已接近百万。长期以来,我国职业病发病人数、发病率均位列全球第一,重大职业危害事件频繁发生,防治形势不容乐观。一方面是由于我国劳动者人数众多,另一方面则是设备和技术等方面不够先进,还存在设备短缺,一系列程序如预防、检测和治疗等技术不够完善的情况。职业危害不仅造成了巨大的损失,阻碍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而且影响了我国的国际形象,是社会和谐稳定的绊脚石。本文选取典型的焊接车间为研究对象,调查、识别其主要存在的职业危害因素(包括高温、噪声、粉尘、甲醛和总有机碳),并根据我国的职业卫生检测标准实行现场检测、分析。首先对比我国职业危害因素接触限制,判定各检测点的职业危害因素是否超标,随后运用目前通用的职业危害评价法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法、美国环境保护署(USEPA)的风险吸入模型对两个典型焊接车间进行了初步的职业健康风险分析,接着引入改进的集对分析理论构建职业健康综合风险评估模型进行职业健康综合风险评估,并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职业健康风险管理对策建议。研究结果表明:(1)对比危害因素接触限值,某钢结构有限责任公司焊接车间粉尘、甲醛的现场检测数据均未超标,但高温、噪声和总有机碳(TVOC)的超标率分别为100%、83.3%和6.67%。某汽车配件有限公司的高温、甲醛、粉尘均未超过我国的职业危害接触限值,但噪声超标率达到29.41%、TVOC的超标率为70.59%。(2)经典的健康风险评价结果显示,对某钢结构有限责任公司焊接车间,根据我国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法,接触粉尘、甲醛的危害等级为0级相对无害作业;各采样点存在不同程度的接触噪声的危害;TVOC评估结果显示采样点S5属于III级重度危害作业,其他各点为相对无害作业;接触高温的风险等级为重度危害作业。根据USEPA吸入风险评估模型,该焊接车间不存在明显的粉尘接触的职业健康风险,但接触甲醛的健康风险水平较高。对某汽车配件有限公司焊接车间,高温、粉尘、甲醛属于相对无害作业;对噪声而言,部分采样点存在一定程度的超标,对于TVOC而言,大多数采样点为I级轻度危害;根据USEPA吸入风险评估模型,该企业受检测岗位工作人员不存在明显的粉尘接触的职业健康风险,但接触甲醛的健康风险水平较高。因此,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法得到两个典型焊接车间接触粉尘、甲醛均属相对无害作业,而高温、噪声、TVOC存在一定程度的危害。尽管粉尘、甲醛均属相对无害作业,然而吸入风险评估模型核算表明接触粉尘存在较小风险,而接触甲醛存在较大风险。(3)基于集对分析的健康风险评估模型显示,本研究调研的两个典型焊接车间的职业健康综合风险水平均为III级,中度风险,该汽车配件有限公司焊接车间的综合风险水平略优于该钢结构有限责任公司的焊接车间。检测指标温度、噪声、粉尘、甲醛、TVOC对应的权重分别是0.0032,0.0033,0.3213,0.2544,0.4177。其中,ω5值最大,结合各危害因子的健康风险核算结果,判定TVOC是最关键的职业危害因子,其次是噪声、甲醛。(4)通过对两个典型焊接车间健康风险水平分析,本研究就焊接车间的职业卫生与防护提出了具有一定针对性、实用性的对策建议,包括使用先进的技术、设备,从本质上控制职业危害现状;利用经济手段多方面提升职业健康管理水平等。

韩溪嵘[8](2019)在《无限值化学物质职业接触评估方法及其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工作场所中的化学有害因素繁多、且危害重。我国职业接触评估的研究历经初创、借鉴、摸索、实践等阶段,并不断完善,在职业卫生监督和职业病防治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对于工作场所中存在的大量化学物质,建立有职业接触限值的仅占很少部分。因此,研究建立无限值且无检测方法的化学物质职业接触评估方法,对于保护从业人员健康及促进企业职业健康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主要探讨建立有机溶剂类化学有害因素的接触评估方法,利用类比法研究建立相似工种(岗位)间浓度水平关系,从而实现无检测法化学有害因素的接触水平推估。考虑作业环境中可能影响劳动者接触水平的各项因素,分析得到影响劳动者接触水平的评估指标主要有物质的分子量、使用量、挥发性,以及劳动者的作业时间和作业频度;假设不同物质扩散到空气中的分子体积成比例关系,认为ppmA=KppmB,建立单一变量模型,分析不同变量下的物质浓度变化,类比得到相关的单一变量推估模型;依据单一变量模型的研究基础,建立多变量模型,类比得到相关的多变量推估模型;设计有机溶剂扩散特性及相关因素影响的实验,利用SPSS24统计分析建立关于沸点、饱和蒸气压与ppm值间的二元线性方程,将线性方程代入ppmA=Kppm B求得关于K的函数表达式,确定挥发性影响浓度扩散的比例关系;选取符合模型应用条件的工位对多变量综合模型进行验证,类比相邻工位,利用多变量模型计算,将计算结果与实际检测值对比。结果显示利用多变量模型在计算C-TWA及C-STEL值与实际值基本相同,说明该接触评估方法具有较好可行性。

李香怡[9](2019)在《基于风险评估法的轮胎制造企业职业病危害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汽车在人们日常生活中越来越普及,作为汽车的重要配件轮胎也让人随处可见,而轮胎制造企业作为一个有多种职业病危害因素存在的一类企业,职业病病例复杂多样。轮胎制造企业职业病危害因素由于其多样性、危害性大等特点,是职业病危害防治和职业病危害风险评估的重点企业。对轮胎制造企业进行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分析研究,对指导该类企业职业病危害防治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文章选取某轮胎制造企业的四轮生产车间、两轮生产车间和锅炉房三处可能导致职业病的危害因素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研究。具体工作分为结合国内外研究资料和企业现场情况对用人单位进行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分析、职业病危害因素现场检测、利用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作业分级法和ICMM法对企业职业病危害风险进行风险等级评估、对得出风险结果进行分析。四个步骤主要细分为对分析得出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现场采集、检测和分析,并针对工作场所的防护设施、个人防护用品进行调查和采集防护措施下的现场检测参数。充分了解研究与分析国内外大量有关职业病危害方面的资料及对比分析有关于职业病危害风险的判定的方法。最后根据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情况选择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作业分级法和国际采矿与金属委员会(ICMM)法综合对噪声、有毒有害气体及粉尘进行风险等级计算。轮胎制造企业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主要有物理因素、化学因素和粉尘,其中粉尘主要存在于锅炉房和四轮车间内,包括炭黑粉尘和其他粉尘;物理因素主要为噪声危害,噪声危害主要涉及区域为企业生产车间;化学因素包括硫化氢(H2S)、苯酚(C6H5OH)、甲醛(HCHO)、氧化锌(ZnO)、二氧化硫(SO2)、一氧化碳(CO)、二氧化碳(CO2)和盐酸(HCL),主要存在于四轮车间和两轮车间。通过对工作场所的现场检测,结果表明使用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作业分级法评价的噪声危害风险等级为轻度危害,有毒有害气体及粉尘风险为相对无害。根据《高毒物品目录》和《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其中化学物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接触人数合格率100%,接触人数噪声合格率为93.5%。根据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毒理学特征、潜在危险性与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浓(强)度、职业病危害因素危害评分以及接触人员换算系数得出近三年企业职业病危害程度综合评分为职业病危害严重的用人单位。应用ICMM法判定得出噪声风险等级为高风险、不可忍受,粉尘风险等级为中等、高风险,有毒有害气体风险等级为低风险、潜在危险。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作业分级法和ICMM法能够从不同角度对职业病危害进行风险评价,根据二种方法的评价结果,依据国家相关的标准规定,根据现场检测的结果,找出企业的职业病危害关键控制点,对运用两种方法得出的风险结果进行不一致原因分析,将赋值不合理的的地方提出改良建议。并对目标企业提出符合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防治的控制技术与措施。图[7]表[40]参考文献[51]

宋琳[10](2019)在《作业场所金属粉尘监测技术研究及在线监测系统的开发》文中提出工作场所粉尘职业危害在职业病危害种类中占有不可忽视的分量,分布于矿山、建筑、金属加工、食品加工、木制品加工、塑料制品加工、新材料、医药化工等多个行业,严重影响作业人员的健康,甚至导致爆炸。本项目以金属粉尘为例,对作业场所粉尘职业危害检测的技术展开研究,并开发了一套粉尘在线监测系统,对控制及预防危害具有重要的意义。论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从金属粉尘的基本特性出发,介绍了粉尘浓度检测的方法,按照实时在线监测的要求,选定光散射法来测量金属粉尘的浓度。通过实验,研究了金属粉尘的测量方法,建立了粉尘粒径、粉尘浓度与光强之间的线性关系,为粉尘在线监测奠定了基础。(2)通过数据交互功能模块开发的软硬件两种方案比较,采用紫金桥组态软件开发了粉尘监测仪器的数据交互功能模块,满足监测平台对多种仪器的数据兼容,实现对多种监测仪器的统一管理,有利于监测平台的功能扩展。(3)利用Java技术开发了作业场所金属粉尘在线监测平台,具有监测对象追踪、监测仪器的管理、实时动态数据监测、基于职业卫生相关标准的数据比对分析与实时预警、检测结果的保存、历史数据的查询、粉尘职业危害的动态评估等功能,完成了应用示范点建设,系统满足对作业场所金属粉尘在线监测的要求。示范应用表明,系统交互界面友好,操作便捷,维护简单,性能可靠,扩展性强的特点,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二、关于我国作业环境空气中有害物质容许浓度的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我国作业环境空气中有害物质容许浓度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有色金属矿山矽尘暴露致矽肺的职业健康风险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有色金属矿山矽尘累积暴露量与矽肺累积发病密度的剂量反应关系
    1 研究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及纳入标准
        1.2 矿山开采工序及工艺流程图
        1.3 样本量估计
        1.4 质量控制
        1.5 寿命表法分析矽尘累积暴露量与矽肺累积发病密度
    2 结果
        2.1 矽尘暴露资料
        2.2 队列基本情况
        2.3 矽尘累积暴露量与矽肺累积发病密度的关系
第二部分 有色金属矿山矽尘暴露致矽肺的职业健康风险评估
    第一节 有色金属矿山矽尘暴露情况
        1 研究材料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及纳入标准
        1.2 矿山开采涉及的生产工序及工种
        1.3 矽尘采样和分析方法
        1.4 数据分析及统计方法
        1.5 质量控制
        2 结果
        2.1 有色金属矿山开采企业基本情况
        2.2 有色金属矿山开采企业总体矽尘暴露情况
        2.3 不同生产规模企业矽尘暴露情况
        2.4 有色金属矿山开采企业不同工种矽尘暴露情况
    第二节 有色金属矿山矽尘暴露致矽肺的职业健康风险水平
        1 数据分析及统计方法
        2 总体职业健康风险情况
        3 不同生产规模企业职业健康风险情况
        4 不同工种职业健康风险情况
        6 两种风险评估方法的一致性分析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 矽尘及其对人体健康影响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二 个人简历

(2)焦化废水处理中挥发性有机物的分布特征、传质规律和风险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焦化废水的来源和特征
        1.2.1 焦化废水的来源
        1.2.2 焦化废水的特征
        1.2.3 焦化废水的危害
    1.3 VOCs的特点和排放
        1.3.1 VOCs的定义
        1.3.2 VOCs的种类和性质
        1.3.3 VOCs的危害
        1.3.4 VOCs的排放源
        1.3.5 VOCs的排放规范
    1.4 废水处理厂中的VOCs
        1.4.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2 废水中VOCs的采集和测定方法
        1.4.3 液面上VOCs气体的采集和测定方法
    1.5 焦化废水处理技术及工艺
        1.5.1 预处理技术
        1.5.2 生物处理技术
    1.6 选题意义和研究内容
        1.6.1 选题意义
        1.6.2 研究内容
        1.6.3 研究思路
第2章 焦化废水处理工艺运行情况和特征
    2.1 引言
    2.2 焦化废水处理厂
        2.2.1 基本情况
        2.2.2 工艺流程
        2.2.3 工程设计参数和构筑物参数
    2.3 A/O/O工艺处理过程
        2.3.1 预处理阶段
        2.3.2 生物处理阶段
    2.4 各阶段水质特征
        2.4.1 样品采集
        2.4.2 水质分析检测
        2.4.3 水质特征分析
第3章 焦化废水处理过程水相VOCs特征分析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仪器、试剂材料
        3.2.2 采样方法
        3.2.3 测定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水相中苯系物的分布
        3.3.2 污泥中苯系物的含量
        3.3.3 苯系物的去除效果
        3.3.4 苯系物浓度的相关性
        3.3.5 水相苯系物、COD和 TOC的浓度变化
        3.3.6 水相和污泥相中苯系物的相关性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焦化废水处理过程气态VOCs分布特征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和方法
        4.2.1 仪器、试剂材料
        4.2.2 采样方法
        4.2.3 测定方法
        4.2.4 排放速率的计算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气态 VOCs 的分布特征
        4.3.2 VOCs浓度之间的相关性
        4.3.3 气态VOCs与 COD、TOC之间的关系
        4.3.4 气相和水相中苯系物的相关性
        4.3.5 理论恶臭浓度
        4.3.6 排放速率的估算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焦化废水处理过程中 VOCs 的气液传质
    5.1 引言
    5.2 理论基础
        5.2.1 双膜理论
        5.2.2 双阻力模型
        5.2.3 去除机制
        5.2.4 污染物的传质通量
    5.3 国内外研究情况
    5.4 影响VOCs排放的因素
        5.4.1 有机污染物的环境行为
        5.4.2 物理化学性质的影响
        5.4.3 有机物浓度的影响
        5.4.4 处理工艺的影响
    5.5 质量平衡分析
        5.5.1 质量平衡分析方法
        5.5.2 质量平衡分析结果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VOCs排放的健康风险评价和污染评价
    6.1 引言
    6.2 毒性和污染评价方法
        6.2.1 挥发性有机物的毒性
        6.2.2 癌症风险评价方法
        6.2.3 非癌症风险评价方法
        6.2.4 臭氧生成潜势的计算方法
        6.2.5 二次气溶胶形成潜势
    6.3 结果与讨论
        6.3.1 癌症风险评价
        6.3.2 非癌症风险评价
        6.3.3 臭氧生成潜势
        6.3.4 二次气溶胶生成潜势
        6.3.5 污染控制对策建议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不足之处
    7.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3)某机械加工企业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及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职业卫生管理研究现状
        1.2.2 职业卫生评价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职业卫生现状调查
    2.1 企业总体布局、设备布局及评价
        2.1.1 总体布局
        2.1.2 生产设备布局
        2.1.3 总体和生产设备布局评价
    2.2 生产制度及劳动定员情况
    2.3 原、辅材料
    2.4 生产工艺流程
        2.4.1 热处理工艺流程
        2.4.2 表面处理工艺流程
        2.4.3 铸造工艺流程
        2.4.4 锻造工艺流程
        2.4.5 其他工艺流程
    2.5 本章小结
3 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及检测
    3.1 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与分析
        3.1.1 热处理工艺职业病危害因素
        3.1.2 表面处理工艺职业病危害因素
        3.1.3 铸造工艺职业病危害因素
        3.1.4 锻造工艺职业病危害因素
        3.1.5 其他工艺职业病危害因素
    3.2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方案
        3.2.1 检测方法
        3.2.2 采样点布置
    3.3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
        3.3.1 生产性粉尘检测结果
        3.3.2 化学物检测结果
        3.3.3 物理因素检测结果
    3.4 本章小结
4 作业岗位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级
    4.1 生产性粉尘作业危害分级
        4.1.1 生产性粉尘作业危害分级依据
        4.1.2 生产性粉尘作业危害分级结果
    4.2 化学物作业危害分级
        4.2.1 化学物作业危害分级依据
        4.2.2 化学物作业危害分级结果
    4.3 物理因素作业危害分级
        4.3.1 物理因素作业危害分级依据
        4.3.2 物理因素作业危害分级结果
    4.4 作业岗位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级
        4.4.1 作业岗位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级依据
        4.4.2 作业岗位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级结果
    4.5 本章小结
5 作业岗位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级管控
    5.1 风险分级管控
        5.1.1 风险告知
        5.1.2 风险分级管控原则
    5.2 风险分级管控措施
        5.2.1 低风险岗位管控措施
        5.2.2 一般风险岗位管控措施
        5.2.3 较大风险岗位管控措施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4)某钢铁企业车间环境粉尘污染特征与控制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生产性粉尘研究与应用现状
        1.2.2 钢铁行业粉尘处理工艺
        1.2.3 国内外烟气脱硫工艺研究现状
        1.2.4 粉尘等主要污染物的危害
    1.3 研究对象
        1.3.1 钢铁厂项目情况
        1.3.2 生产规模及生产工艺流程
    1.4 选题意义及研究内容
        1.4.1 选题意义
        1.4.2 研究内容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现场调查与工程分析
        2.1.1 烧结车间
        2.1.2 炼铁车间
        2.1.3 炼钢车间
        2.1.4 轧钢车间
    2.2 样品的采集
        2.2.1 现场监测采样点设置原则和方法
        2.2.2 采样布点
        2.2.3 样品的采集、运输和保存
    2.3 仪器与试剂
        2.3.1 仪器设备
        2.3.2 化学试剂
    2.4 样品分析
        2.4.1 车间粉尘样品分析
        2.4.2 车间二氧化硫样品分析
第3章 结果与分析
    3.1 烧结车间空气污染物浓度特征及来源分析
    3.2 炼铁车间空气污染物浓度特征及来源分析
    3.3 炼钢车间空气污染物浓度特征及来源分析
    3.4 轧钢车间空气污染物浓度特征
    3.5 不同车间粉尘来源差异性分析
    3.6 车间环境粉尘粒度分析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粉尘污染工程控制技术
    4.1 烧结烟气脱硫除尘控制技术
        4.1.1 车间近几年烟气控制情况
        4.1.2 烧结车间粉尘优化措施及控制技术
    4.2 高炉炼铁烟气除尘控制技术
        4.2.1 炼铁车间近几年粉尘控制情况
        4.2.2 高炉干法除尘系统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4.3 转炉炼钢烟气除尘控制技术
        4.3.1 炼钢车间近几年粉尘控制情况
        4.3.2 炼钢车间粉尘优化措施及控制技术
    4.4 轧钢车间现有技术除尘效果分析
第5章 车间环境管理措施
    5.1 粉尘防护措施
    5.2 职业健康监护情况分析
    5.3 卫生防护措施及管理制度
        5.3.1 个人卫生防护措施
        5.3.2 环境管理制度措施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各车间采样图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5)既有建筑拆除工程扬尘量化监测及综合治理成本测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提出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文献研究综述
        1.3.1 施工扬尘研究现状
        1.3.2 扬尘治理研究现状
        1.3.3 扬尘治理成本研究现状
        1.3.4 研究述评
    1.4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4.3 研究方法
        1.4.4 创新点
第二章 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既有建筑拆除工程
        2.1.2 施工扬尘
        2.1.3 施工扬尘的量化监测
        2.1.4 施工扬尘综合治理成本
    2.2 施工扬尘的产生及扩散规律
        2.2.1 施工扬尘的产生
        2.2.2 施工扬尘扩散规律
        2.2.3 影响施工扬尘扩散的因素
    2.3 施工扬尘的量化监测
        2.3.1 施工扬尘量化监测设备
        2.3.2 施工扬尘量化监测方法
    2.4 施工扬尘综合治理及治理成本
        2.4.1 施工扬尘综合治理
        2.4.2 施工扬尘治理成本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既有建筑拆除工程施工扬尘的量化监测及危害评价
    3.1 影响因子的确定
    3.2 监测对象及方法
        3.2.1 监测对象
        3.2.2 监测方法
    3.3 监测点设置及监测周期
        3.3.1 监测点设置
        3.3.2 监测周期
    3.4 监测数据情况及数值模拟分析
        3.4.1 拆除施工扬尘监测数据
        3.4.2 数值模拟分析
    3.5 扬尘危害评价
        3.5.1 扬尘容许浓度
        3.5.2 拆除施工扬尘危害程度评价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既有建筑拆除工程施工扬尘综合治理防治方案及成本分析
    4.1 扬尘防治方案
        4.1.1 方案编制依据
        4.1.2 组建扬尘治理机构
        4.1.3 组织控制措施
        4.1.4 技术控制措施
    4.2 施工扬尘综合治理成本分析
        4.2.1 扬尘治理成本核算模型
        4.2.2 扬尘治理成本核算方法
    4.3 扬尘综合治理效果评价
        4.3.1 模糊综合评价方法
        4.3.2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4.3.3 单因素模糊评价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实例分析—以某教学楼拆除工程为例
    5.1 工程概况
        5.1.1 拆除施工要求及方法
        5.1.2 拆除工程扬尘控制清单
    5.2 施工扬尘量化监测
        5.2.1 监测量化方法
        5.2.2 监测数据预处理
        5.2.3 扬尘量化数据分析
        5.2.4 拆除施工扬尘危害程度评价
    5.3 施工扬尘治理措施
        5.3.1 日常扬尘治理措施
        5.3.2 围护阶段扬尘治理措施
        5.3.3 拆除阶段扬尘治理措施
    5.4 施工扬尘综合治理成本分析及效果评价
        5.4.1 施工扬尘治理成本分析
        5.4.2 施工扬尘治理成本核算
        5.4.3 扬尘综合治理效果评价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6)低苯暴露对工人造血与遗传损伤作用及风险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缩略词
前言
第一章 江苏省涉苯企业苯暴露现状及健康风险评估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2 研究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章 低浓度苯暴露对工人造血及遗传损伤作用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2 研究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章 职业性苯暴露与遗传损伤关系的meta分析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2 研究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低浓度苯暴露对职业人群健康危害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7)基于集对分析的焊接车间职业健康风险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焊接车间职业危害与防治现状
        二、职业健康风险评价
        三、职业健康风险评价中的不确定性分析
    第三节 研究目的和内容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方法
第二章 焊接车间的职业危害检测与分析
    第一节 研究对象
        一、某钢结构有限责任公司典型焊接车间
        二、某汽车配件有限公司典型焊接车间
    第二节 样品采集与处理
        一、现场调查
        二、现场采样
        三、数据分析
第三章 基于经典模型的焊接车间职业健康风险评价
    第一节 评价方法与步骤
        一、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
        二、美国环境保护署风险评估模型
    第二节 某钢结构有限责任公司焊接车间职业健康风险评价
        一、工作场所职业危害作业分级法评估结果
        二、USEPA吸入风险评估模型评估结果
    第三节 某汽车配件有限公司焊接车间职业健康风险评价
        一、工作场所职业危害作业分级法评估结果
        二、USEPA吸入风险评估模型评估结果
    第四节 焊接车间经典职业健康风险评价结果对比
        一、两种经典评估方法的评估结果对比
        二、两种经典评估方法的优缺点分析
第四章 基于改进模型的焊接车间职业健康风险评价
    第一节 基于改进模型的职业健康风险评价理论与模型
        一、集对分析理论
        二、熵权理论
        三、职业健康综合风险评价模型
    第二节 改进的职业健康风险评价结果
        一、基于集对分析的职业健康风险评价
        二、焊接车间职业健康综合风险水平
        三、焊接车间职业危害关键控制点分析
    第三节 焊接车间作业人员职业健康风险评价结果对比分析
        一、两个典型焊接车间的职业健康风险水平对比
        二、职业健康风险评价方法的比较
第五章 焊接车间职业健康风险管理对策建议
    第一节 建立和完善职业危害因素识别与风险管理体系
    第二节 使用先进的设备、技术,从本质上改善职业危害现状
    第三节 优先识别和控制焊接车间关键职业危害因素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创新点
    第三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8)无限值化学物质职业接触评估方法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无职业接触限值化学有害因素定量评估研究现状
        1.2.2 无职业接触限值化学有害因素半定量评估研究现状
        1.2.3 无职业接触限值化学有害因素定性评估方法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
第2章 类比职业接触评估指标筛选
    2.1 理化特性
    2.2 物料状态
    2.3 使用量
    2.4 作业环境
    2.5 工程防护
    2.6 作业方式
    2.7 作业时间
    2.8 个体防护
    2.9 指标选择
第3章 类比接触评估模型研究
    3.1 指标参数模型建立
        3.1.1 分子量不同
        3.1.2 作业时间、频度不同
        3.1.3 化学物质使用量不同
        3.1.4 挥发性不同
    3.2 多变量模型建立
    3.3 模型修正
第4章 多变量综合推估模型验证研究
    4.1 有机溶剂沸点、饱和蒸气压对其挥发扩散的影响
        4.1.1 实验目的与设计
        4.1.2 实验过程与结果
        4.1.3 不同有害物质挥发扩散函数关系
    4.2 多变量组合模型验证
        4.2.1 工作岗位的选择
        4.2.2 方法应用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9)基于风险评估法的轮胎制造企业职业病危害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2 某轮胎企业职业危害因素概况
    2.1 轮胎企业现场调查
        2.1.1 企业规模及工作制
        2.1.2 厂区平面布局
    2.2 生产工艺及其职业危害因素
        2.2.1 企业生产工艺
        2.2.2 职业病危害因素
    2.3 企业防护措施
    2.4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方法
        2.4.1 检测条件及方法
        2.4.2 检测点设置依据及检测频率
3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作业分级法
    3.1 噪声作业分级
    3.2 工作场所粉尘作业分级
    3.3 有毒有害气体作业分级
    3.4 职业病危害程度判定
    3.5 本章小结
4 ICMM法对该企业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研究
    4.1 ICMM风险评估模型原理
        4.1.1 ICMM矩阵法评估模型
        4.1.2 ICMM定量法评估模型
        4.1.3 ICMM模型定性定量评估
    4.2 改良ICMM评估模型
    4.3 本章小结
5 讨论
    5.1 两种评估方法分析
        5.1.1 两种评估方法比较分析
        5.1.2 两种评估方法不一致原因分析
    5.2 轮胎制造业职业病危害因素超标原因分析
    5.3 轮胎制造业职业病危害因素关键控制点
    5.4 职业卫生风险管理及建议措施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10)作业场所金属粉尘监测技术研究及在线监测系统的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1.1 论文研究的背景
        1.1.2 论文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金属粉尘的特性及检测方法
    2.1 金属粉尘的基本特性
        2.1.1 粉尘粒径
        2.1.2 粉尘分散度
        2.1.3 粉尘浓度
        2.1.4 粉尘密度
        2.1.5 粉尘的荷电性
        2.1.6 粉尘的导电性
    2.2 金属粉尘的危害
        2.2.1 由粉尘分散度引起的危害
        2.2.2 由粉尘粒经引起的危害
        2.2.3 由粉尘荷电性引起的危害
        2.2.4 粉尘爆炸性的危害
    2.3 有关职业危害评估的指标
    2.4 金属粉尘的有关国家标准
        2.4.1 金属粉尘容许浓度
        2.4.2 金属粉尘的标准测量方法
    2.5 金属粉尘的检测方法
        2.5.1 称重法
        2.5.2 微量振荡天平法
        2.5.3 静电荷感应法
        2.5.4 光透射法
        2.5.5 光散射法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粉尘检测仪器的校准研究
    3.1 实验准备
        3.1.1 实验设备及材料工具
        3.1.2 实验环境
    3.2 实验过程
    3.3 实验数据分析及结论
        3.3.1 不同粒径铝粉尘对激光的散射性能的分析
        3.3.2 不同浓度铝粉尘对激光的散射性能的分析
        3.3.3 实验结论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金属粉尘在线监测系统总体设计
    4.1 项目需求分析
    4.2 系统功能架构
    4.3 系统网络架构
    4.4 技术路线
        4.4.1 项目总体实施路线
        4.4.2 监测仪器选型
        4.4.3 数据交互模块
        4.4.4 金属粉尘在线监测平台
        4.4.5 企业示范点建设
    4.5 系统设计原则
    4.6 系统开发环境
        4.6.1 数据交互模块开发环境
        4.6.2 在线监测平台开发环境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数据交互功能模块开发
    5.1 数据交互模块开发的技术选型
    5.2 组态软件选择
        5.2.1 组态软件技术
        5.2.2 紫金桥组态软件
    5.3 数据交互模块的开发
        5.3.1 数据传输协议
        5.3.2 设备组态
        5.3.3 数据库设计
        5.3.4 界面设计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在线监测平台软件开发
    6.1 在线监测平台功能
    6.2 数据库设计
        6.2.1 系统总表
        6.2.2 表设计
        6.2.3 系统功能与表之间的关系
    6.3 监测平台软件开发
        6.3.1 系统登录界面
        6.3.2 权限管理
        6.3.3 公司资料维护
        6.3.4 监测设备登记
        6.3.5 实时数据查询
        6.3.6 历史数据查询
        6.3.7 监测报告
        6.3.8 告警信息
        6.3.9 事件日志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粉尘在线监测系统的应用示范
    7.1 企业示范点建设
        7.1.1 监测仪器安装
        7.1.2 现场粉尘测试仪的校准
        7.1.3 现场调试
        7.1.4 仪器维护
    7.2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 作者简历

四、关于我国作业环境空气中有害物质容许浓度的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有色金属矿山矽尘暴露致矽肺的职业健康风险评估[D]. 刘凯.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1(02)
  • [2]焦化废水处理中挥发性有机物的分布特征、传质规律和风险评价[D]. 张玉秀.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2020
  • [3]某机械加工企业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及控制研究[D]. 白园园. 西安科技大学, 2020(01)
  • [4]某钢铁企业车间环境粉尘污染特征与控制技术[D]. 钟瑾慧. 南昌大学, 2020(01)
  • [5]既有建筑拆除工程扬尘量化监测及综合治理成本测算研究[D]. 唐培涛. 华东交通大学, 2020(03)
  • [6]低苯暴露对工人造血与遗传损伤作用及风险评估[D]. 周燕华. 东南大学, 2020(01)
  • [7]基于集对分析的焊接车间职业健康风险评价研究[D]. 李亚男.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20(07)
  • [8]无限值化学物质职业接触评估方法及其应用研究[D]. 韩溪嵘.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9(07)
  • [9]基于风险评估法的轮胎制造企业职业病危害分析[D]. 李香怡. 安徽理工大学, 2019(01)
  • [10]作业场所金属粉尘监测技术研究及在线监测系统的开发[D]. 宋琳. 浙江工业大学, 2019(03)

标签:;  ;  ;  ;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