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肝功能指标在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前后的动态变化(论文文献综述)
林久敏[1](2021)在《大剂量免疫球蛋白冲击治疗对乙肝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预后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是在HBV导致的慢性肝病基础上出现急性肝衰竭。HBV-ACLF在我国发病率高,病情重,并发症多,治疗困难,其病死率高达70%左右,且目前治疗HBV-ACLF手段十分有限。肝衰竭发病过程中,机体免疫主要表现为“细胞因子风暴”级联反应,导致强烈的全身炎症反应,造成短时间内肝细胞大量坏死及肝外多器官功能障碍。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是从大量健康供体混合血浆中提取出的多克隆制品,其免疫调节作用逐渐得到认识和重视。本课题组在多年临床实践和运用IVIg中发现,使用“大剂量IVIg冲击疗法”可抑制肝衰竭患者“细胞因子风暴”,有望成为治疗乙肝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新方法,挽救更多肝衰竭患者。研究目的探究与“单纯内科综合治疗”相比,内科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大剂量IVIg冲击疗法”治疗HBV-ACLF患者,是否改善生存率和预后关键指标。研究方法收集2013年8月1日至2020年9月1日期间在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肝病感染科收治的符合入排条件的HBV-ACLF患者44例,其中“内科标准治疗组(SMT组)”22例,“免疫球蛋白冲击治疗组(IVIg组)”22例。对SMT组患者进行肝衰竭内科综合治疗;对IVIg组患者在内科综合治疗基础上予大剂量免疫球蛋白冲击疗法(IVIg总量1.5 g/kg体重,前2天予IVIg大剂量0.5 g/kg/d静滴冲击治疗,后5天予0.1 g/kg/d静滴维持治疗,共用药1周)。分析患者短、中期生存率和关键预后指标(肝功能、凝血功能等)是否改善。研究结果1)“大剂量免疫球蛋白冲击疗法(IVIg组)”相比于“单纯内科综合治疗(SMT组)”,显着提高了HBV-ACLF患者84天生存率(P=0.019<0.05)和168天生存率(P=0.036<0.05);2)IVIg组在治疗至第7天时相比第0天(基线)显着降低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分数(P=0.005<0.01)及其衍生评分MELDNa预后分数(P=0.018<0.05);3)IVIg组在治疗至第7天时相比第0天阻止了肝功能关键指标TBIL的进一步恶化(P=0.175>0.05);而在两组第0天基线无差异情况下(P=0.479>0.05),而SMT组的TBIL在第7天时相比第0天进一步恶化(P=0.002<0.01);4)IVIg组在治疗至第7天时相比第0天显着改善了凝血功能关键指标:凝血酶原时间活动度PTA(P=0.002<0.01)、国际标准化比值INR(P=0.002<0.01)。研究结论“大剂量免疫球蛋白(IVIg)冲击疗法”能在内科综合治疗基础上显着提升乙肝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患者的84天和168天生存率,并能够在治疗至第7天时显着改善患者的MELD及MELDNa预后评分,阻止肝功能关键指标TBIL的进一步恶化,并显着性改善凝血功能关键指标PTA和INR,对HBV-ACLF预后改善效果确切,有望成为HBV-ACLF患者有效、经济、易推广的治疗新方案。
黄仕鹏[2](2021)在《慢加急性肝衰竭代谢组学变化及人工肝治疗疗效分析》文中指出研究目的:本研究首先通过临床数据分析人工肝对慢加急性肝衰竭的疗效,探讨人工肝治疗对ACLF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再进一步利用高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gas chromatograph-mass spectrograph)的方法分析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健康志愿者及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行人工肝治疗前后血清代谢物谱,拟从代谢组学水平寻找可用于ACLF诊断与评估预后的血清特异性标志物。比较各组之间的代谢物谱,揭示肝脏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物质变化规律。研究对象和方法:1.研究对象:本研究共纳入研究对象共137例,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患者75例;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30例,健康志愿者32例。2.研究方法:记录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收集血液样本,首先将所有ACLF患者分为内科治疗联合人工肝治疗组(人工肝治疗组)25人,仅内科治疗组(对照组)50人。通过两组间临床症状、生化检验指标的比较对判定人工肝疗效,并分析与ACLF预后相关的因素。研究结果:1.人工肝治疗组与内科治疗组患者临床症状(黄疸、乏力纳差、恶心、呕吐等)均有得到改善。相比内科治疗组患者,人工肝治疗组患者症状改善更显着。2.人工肝组行人工肝治疗后血红蛋白、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总胆红素、国际标准化比率、MELD评分均下降(p<0.05),而凝血酶原时间活动度、钠离子升高(p<0.05)。3.对比两组之间不同ACLF分期患者治疗有效率,人工肝治疗组ACLF早期、中期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间ACLF晚期治疗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本研究运用GC-MS技术,检测ACLF组、CHB组及健康对照组的血清标本得出GC-MS分析色谱图,部分色谱峰在ACLF患者中与CHB组、健康对照组存在显着差异。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行人工肝治疗前后血清代谢物同样存在明显差异。5.利用ACLF组、CHB组以及健康对照组构建主成分分析(PCA)模型以及OPLS-DA聚类分析,能够成功建立ACLF模型并且能够将三组较好区分。继续采用RF方法对ACLF组、CHB组、健康对照组以及人工肝治疗前后特征性代谢物质进行分类,继而得到多维标度图(MDS),结果表明,ACLF患者代谢谱与CHB患者以及健康志愿者明显不同。急性肝衰竭患者行人工肝治疗前后血清代谢物存在显着差异。6.继续利用RF算法,对三组样本以及人工肝前后样本的氨基酸、糖类和脂肪酸代谢产物的分布、分类情况进行详细系统分析,确定各组代谢产物的变量重要度。在ACLF组、CHB组以及健康对照组样品中具有明显差异的物质包括硼酸、2-(甲氧基亚氨基)-丙酸、甘氨酸、L-蛋氨酸、氨基丙二酸、甘油单硬脂酸酯、胆固醇等。在人工肝治疗前后组中具有明显差异的物质包括2-(甲氧基亚氨基)-丙酸、乳酸、L-蛋氨酸、氨基丙二酸、胆固醇。进一步对比以上特征性物质在各组之间的变化可发现,在ACLF组中苏氨酸、L-蛋氨酸、苯丙氨酸、胆固醇都较CHB组、健康对照组显着上升,而甘氨酸、氨基丙二酸、甘油单硬脂酸酯、硼酸、2-(甲氧基亚氨基)-丙酸在ACLF组中水平下降。7.本研究对具有预后半段及病情监测作用的特征性代谢物质与MELD评分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表明这些特征代谢物质与MELD评分具有良好的相关性,其中苏氨酸、蛋氨酸、苯丙氨酸、胆固醇与MELD评分呈正相关,而甘氨酸、氨基丙二酸、甘油单硬脂酸酯、硼酸、2-(甲氧基亚氨基)-丙酸与MELD评分呈负相关。研究结论:1.人工肝治疗可以改善ACLF患者的肝功能、凝血功能指标,如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血清总胆红素、国际标准化比率、凝血酶原时间活动度等。并且人工肝进行早期干预可以改善早期及中期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治疗有效率。2.运用GC-MS技术,对慢加急性肝衰竭组、慢性乙型肝炎组、健康对照组及慢加急性肝衰竭行人工肝治疗组的进行血清代谢组学研究,发现各组之间存在多种差异性代谢物,并且通过对代谢物谱的比较,鉴定出与肝衰竭严重相关并可评估预后的特异性标志物。因此血清代谢组学用于动态监测肝衰竭病情变化及评估人工肝治疗效果具有重大潜能。
李雷[3](2021)在《细胞因子与肝衰竭的关系及人工肝治疗对其变化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不同模式人工肝治疗肝衰竭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其细胞因子水平变化,探讨细胞因子在肝衰竭中的作用及不同模式下人工肝治疗的意义,为肝衰竭的病情评估及治疗提供新的理论证据。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月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感染科住院的104例肝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及血常规、肝功能、凝血功能和细胞因子水平的资料,分别依据肝衰竭不同阶段、人工肝治疗模式、预后情况进行分组,分析不同阶段肝衰竭患者临床指标和细胞因子水平特征,不同人工肝模式治疗前后临床指标和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以及细胞因子水平对肝衰竭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1、对于早、中、晚期肝衰竭患者,三组间的WBC、RBC、PLT、TBIL、DBIL、ALT、PT、PTA、INR、IL-5、IL-6水平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2、细胞因子与临床指标相关性分析表明IL-6、IL-17均与TBIL、DBIL呈正相关(r=0.37、0.36、0.33、0.36,均P<0.01);且IL-17与ALT、AST呈负相关(r=-0.46、-0.33,均P<0.01)。3、胆红素吸附(BA)组、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PMAS)组、血浆置换(PE)+BA组、PE+DPMAS组肝衰竭患者ALB、TBIL、DBIL、ALT、AST、γ-GT、ALP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均P<0.05),其中BA组、DPMAS组ALB下降程度高于PE+BA组,DPMAS组TBIL、DBIL下降程度低于PE+BA组,BA组ALT下降程度低于PE+BA组、PE+DPMAS组,BA组AST下降程度低于PE+BA组。4、除外BA组,DPMAS、PE+BA、PE+DPMAS组肝衰竭患者促炎细胞因子水平均较前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其中DPMAS组以IL-2下降为主,PE+BA以IL-1β、IL-2、TNF-α、IFN-γ、IFN-α下降为主,PE+DPMAS以IL-2、IL-5、IL-6、TNF-α下降为主,且PE+DPMAS组中IL-5下降程度高于BA组(均P<0.05)。5、IL-6与肝衰竭患者的预后生存有关(P<0.01)。结论:1、不同阶段肝衰竭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肝功能及凝血功能恶化,在晚期肝衰竭患者中表现的更为明显。促炎细胞因子IL-6与病情严重程度相关,IL-6水平越高,病情越重。2、BA、DPMAS、PE+BA、PE+DPMAS四组人工肝模式均能有效改善肝衰竭患者恶化的肝功能,其中PE+BA组治疗后肝功能的改善更为显着。3、DPMAS、PE+BA、PE+DPMAS三组均能有效降低肝衰竭患者的促炎细胞因子水平。4、细胞因子IL-6水平与患者的预后相关,应尽早选用最优化人工肝模式进行治疗。
吴聪[4](2021)在《基于炎症因子角度观察补阳解毒化瘀方治疗慢性肝衰竭(阴黄证)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观察补阳解毒化瘀方治疗慢性肝衰竭(CLF)的临床疗效;且从炎症因子角度探索其对慢性肝衰竭发病机制的影响。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慢性肝衰竭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对照组予西医综合治疗,治疗组予补阳解毒化瘀方联合西医综合治疗,观察周期8周。通过观察慢性肝衰竭患者8周的病死率,肝功能(TBiL、AST、ALT、ALB)、PTA、MELD评分、中医证候积分、TNF-α、IL-6水平,评估补阳解毒化瘀方对慢性肝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1)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治疗8周后在对照组中,显效4例(13.34%),有效10例(33.33%),无效7例(23.33%),死亡9例(30%)。治疗组中,显效7例(23.33%)有效14例(46.67%),无效4例(13.33%),死亡5例(16.67%),治疗组有效率与对照组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总体临床疗效治疗组优于对照组。(2)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肝功能TBiL、AST、ALT明显下降(P<0.05),PTA显着升高(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前后相比,ALB水平显着升高(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中医证候总积分、MELD评分均显着下降(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血清TNF-α、IL-6水平显着降低(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补阳解毒化瘀方联合西医综合治疗可改善慢性肝衰竭患者肝功能、凝血功能,提高患者的存活率、降低病死率。(2)补阳解毒化瘀方联合西医结合治疗可助于降低患者促炎因子TNF-α、IL-6水平,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优于单纯西医综合治疗,其机制可能与降低机体炎性反应相关。
许开亮[5](2021)在《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治疗肝衰竭高胆红素患者疗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肝衰竭(Liver failure,LF)是指由药物、病毒以及酒精等因素引起的大量肝细胞坏死,肝功能失代偿或严重障碍,出现肝性脑病、黄疸、腹水以及凝血障碍等表现的临床症状。肝衰竭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死亡率极高。目前,内科治疗因缺乏特效药,其治疗效果不尽如意。肝移植被认为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案,但由于供体受限、价格昂贵以及肝移植后需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等因素限制了在临床治疗中的使用。在这背景下,人工肝支持系统(Artificial liver support system,ALSS)受到广泛关注。血浆置换(Plasma exchange,PE)和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ual plasma molecular adsorption system,DPMAS)是目前临床上应用较为广泛的人工肝治疗技术,在临床治疗肝衰竭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同样也存在一定的优缺点,本研究在现有技术基础上进行改进,在普通费森尤斯血滤机器(MUlti Filtrate)上,进行管路改装,单机完成DPMAS治疗;管路改装后实现单机实现DPMAS治疗具有操作简单、体外循环血量少、经济性佳等优点,但其疗效的仍在探究中。因此,本研究拟通过PE和改进的DPMAS治疗肝衰竭高胆红素患者进行对比,观察对肝衰竭高胆红素血症患者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为临床治疗提供一定的指导。研究目的:比较血浆置换和改进的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PMAS)治疗肝衰竭高胆红素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为临床寻求最佳的人工肝治疗方案提供一定的参考。研究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月来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七人民医院接受人工肝治疗的95例肝衰竭高胆红素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在入院后均进行常规的内科治疗,根据患者进行人工肝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PE治疗组(n=47)和DPMAS治疗组(n=48)。(1)分别比较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如年龄、性别、肝衰竭情况、病因以及并发症等);(2)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即刻肝功能指标的变化以及治疗后第3d、5d、14d、21d、28d时肝功能指标的变化趋势;(3)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即刻血浆中炎症因子的变化;(4)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即刻血常规和离子水平的变化;(5)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即刻肾功能变化情况;(6)比较两组患者治疗过程及治疗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7)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治疗有效率。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用例(百分率)表示,采用X2检验比较组间差异;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用t检验比较组间差异。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1、基线资料:对两组患者进行基本资料调查,研究结果显示,PE组平均年龄为49.4±7.5岁,男性28例,女性19例;DPMAS组平均年龄为49.1±7.3岁,男性30例,女性18例。肝衰竭分类主要有急性肝衰竭,亚急性肝衰竭,慢加亚急性肝衰竭以及慢性肝衰竭,肝衰竭病因主要有病毒性,药物,酒精和未知,合并症主要有上消化道出血,腹水,肝肾综合征和肝性脑病。两组患者基线调查结果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肝功能指标变化:两组患者治疗前TBIL、AST、ALT值无显着性差异,治疗后均显着下降,且DPMAS组TBIL、AST、ALT下降率显着高于P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组ALB值较治疗前显着升高,而DPMAS组ALB值较治疗前显着性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两组患者1个月内肝功能指标显示,PE组和DPMAS组在治疗后TBIL、AST、ALT水平在3d和5d时出现部分反弹升高现象,而从第7d、14d、21d、28d TBIL均呈现下降趋势,PE组相比于DPMAS组,下降趋势相对较缓,DPMAS组和PE组在治疗后3d、5d、14d、21d、28d与治疗前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PE组和DPMAS组治疗后患者第3d、5d、7d、14d、28d的ALB值与治疗前相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PE组ALB值较治疗前呈现增多趋势,而DPMAS组ALB较治疗前呈现缓慢下降趋势。3、凝血功能变化:DPMAS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凝血功能指标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PE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PT和INR指标明显降低,FIB值显着性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9;两组患者凝血指标变化率的比较显示,PE组患者治疗后PT值下降率显着高于DPMA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PTA、INR、FIB、APTT变化率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4、炎症因子水平:PE组和DPMAS组治疗后TNF-α、IL-6和CRP值较治疗前均显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炎症因子下降率显示,DPMAS组治疗后TNF-α、IL-6和CRP下降率显着高于P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血常规和离子水平:PE组NEU%治疗后即刻较治疗前显着性升高,而RBC、HGB显着性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PMAS组治疗前、治疗后血常规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PE组患者治疗后Na+和Cl-较治疗前显着性升高,而Ca+较治疗前显着性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DPMAS组患者治疗后Na+、Cl-、Ca+等离子水平较治疗前无显着性差异(P>0.05)。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血常规和离子水平显示,PE组和DPMAS组治疗后RBC、NEU%、HGB、Na+、Cl-、Ca+下降率有显着性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肾功能改变:PE组和DPMAS组患者治疗后肾功能指标BUN和Cr较治疗前显着降低,比较两组肾功能BUN和Cr下降率显示,DPMAS组BUN和Cr指标下降率显着高于P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不良反应及有效率:经PE和DPMAS治疗后,患者主要发生口唇麻木、瘙痒以及皮疹等不良反应,PE组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23.40%)显着高于DPMAS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4.17%)。PE组和DPMAS组患者治疗后治疗有效率分别为51.06%和54.1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PE和DPMAS均能够有效降低肝衰竭高胆红素患者肝功能指标(AST、ALT)以及胆红素水平,改善患者症状,是治疗肝衰竭高胆红素患者的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但DPMAS治疗效果更加明显,优于PE术。2、DPMAS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凝血功能指标无明显影响异,而PE治疗能显着改善患者凝血功能,因此,应针对患者的病情选取人工肝治疗方式,对于重度凝血障碍的患者可选用PE治疗,缓解患者的凝血功能障碍,DPMAS可用于血浆紧缺且凝血功能相对轻症的患者。3、DPMAS组降低肝衰竭高胆红素患者血清中炎症因子水平明显优于PE组,且不良反应较低,值得临床推广使用。4、DPMAS不受血浆资源紧缺的限制,有效率较高且不良反应较低,是治疗肝衰竭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
郑杰[6](2021)在《非生物型人工肝在药物性肝损伤治疗中的作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 的]药物性肝损伤(drug-induced liver injury,DILI)近年来发病率越来越高。DILI往往导致多种包括肝衰竭在内的严重临床结局。当出现肝衰竭时,往往需要进行肝移植(LT)挽救患者生命,但其受限于供体肝脏短缺。近年来,已经证实了人工肝支持系统(ALSS)在治疗各种肝脏疾病中的作用,但是关于DILI的研究很少。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比较DILI患者行非生物型人工肝(NBAL)治疗前后的临床指标,验证NBAL在DLIL治疗中的有效性,比较不同人工肝治疗模式(DPMAS、PE和DPMAS+PE)治疗DILI疗效的差异,评估合并肝衰竭与否对DILI患者行人工肝治疗疗效的影响,并进一步探求DILI患者行人工肝治疗疗效的影响因素。[方 法]回顾性收集2015年8月至2020年12月期间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消化内科住院行非生物型人工肝治疗的91例DILI患者的数据。根据其人工肝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DPMAS组(50例),PE组(21例)和DPMAS+PE组(20例)。收集以下资料:1)一般资料:年龄、性别、既往病史、用药史以及用药至发病的时间;2)实验室检查:人工肝治疗前和治疗后即刻的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WBC)、血红蛋白(hemoglobin,HGB)、白蛋白(albumin,ALB)、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γ-谷氨酰转移酶(gamma-glutamyl transferase,GGT)、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直接胆红素(direct bilirubin,DBIL)、血肌酐(creatinine,CR)、血钾(serum potassium,K)、血钠(serum sodium,Na)、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sed ratio,INR)、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凝血酶原活动度(prothrombin activity,PTA)、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超敏 C 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3)人工肝治疗的方式及次数。进行以下比较:1)三组患者的一般资料;2)三组患者行人工肝治疗前后的血常规、肝功、肾功、电解质、凝血功能及炎症介质;3)三组患者行人工肝治疗后各项指标的下降率;4)肝衰竭患者和高胆红素血症患者行人工肝治疗后各项指标的下降率;5)高胆红素血症DILI患者中人工肝治疗显效和治疗有效患者的各项指标以及肝衰竭DILI患者中治疗有效和治疗无效患者的各项指标。[结 果]1)三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2)三组患者行人工肝治疗后肝酶学(ALT、AST、ALP和GGT)、胆红素(TBIL和DBIL)、HGB和ALB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值均<0.05),电解质(血钾和血钠)均无明显上升或下降(P值均>0.05);3)DPMAS和DPMAS+PE组治疗后CR、PCT和hs-CRP均较前明显下降,而PE和DPMAS+PE组治疗后PT较前明显下降,PTA较前明显上升(P值均<0.05);4)三组患者行人工肝治疗后肝酶学和胆红素的下降率无显着差异(P>0.05),DPMAS和DPMAS+PE组CR、PCT和hs-CRP的下降率高于PE组,PE和DPMAS+PE组的PT下降率和PTA升高率高于DPMAS组(P值均<0.05);5)肝衰竭的患者行人工肝治疗后TBIL和DBIL的下降率低于高胆红素血症的患者(P值均<0.05);7)高胆红素血症患者中,治疗显效组人工肝治疗次数、治疗前ALT和TBIL水平高于治疗有效组(P值均<0.05);肝衰竭患者中,治疗无效组治疗前TBIL、PT和INR水平高于治疗有效组(P值均<0.05)。[结 论]1)DPMAS、PE和DPMAS+PE三种非生物型人工肝治疗模式均能显着改善DILI患者的肝功能,但都会引起血红蛋白和白蛋白的丢失;2)DPMAS在清除肌酐和炎症介质方面优于PE,而PE在改善凝血功能方面优于DPMAS,两者的联合能弥补各自的不足;3)合并肝衰竭将影响DILI患者行人工肝治疗的疗效;4)高胆红素血症时,人工肝治疗次数、治疗前ALT和TBIL水平是DILI患者行人工肝疗效的影响因素,而肝衰竭时,治疗前TBIL、PT和INR水平是DILI患者行人工肝治疗疗效的影响因素。
潘晨燕[7](2021)在《仿生生物人工肝的构建及其治疗急性肝衰竭的作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基于肝细胞微载体与半透膜微管构建仿生肝小叶结构单元;基于肝小叶结构功能单元构建肝脏芯片;肝脏芯片应用于仿生生物人工肝(Bionic bioartificial liver system,BBALS)治疗急性肝衰竭的效果研究。方法:第一部分:构建基于肝小叶结构功能单元的肝脏芯片。通过对肝细胞微载体进行肝功能评估,验证其模拟肝脏微环境以及作为体外生物反应器单元可能性,并与半透膜微管结合构建肝小叶结构功能单元。将其与双向循环体系结合构建肝脏芯片,通过对双向循环体系不同流速进行优化,优选出最适合肝细胞微载体培养的流速,能够维持肝细胞微载体最强活性、及最佳细胞功能。实验分为对细胞进行二维平板培养组和肝细胞微载体模拟3D培养组,使用过碘酸雪夫染色法(Periodic Acid-Schiffstain,PAS)观察糖原合成情况,同时使用吲哚青绿(Indocyanine green,ICG)染色观察摄取及排泄能力,通过检测尿素(Urea)、白蛋白(Album,ALB)水平评估合成及分泌能力,检测细胞色素P-450表达(Cytochrome P-450,CYP-450)情况,通过细胞增殖及肝功能水平检测确定最佳流速。第二部分:通过使用构建的仿生生物人工肝,对其治疗急性肝衰竭的作用进行研究。使用3D肝脏芯片作为新型生物反应器应用于BBALS中,通过过滤D-氨基半乳糖诱导(D-galactosamine,D-Gal)形成急性肝衰竭(Acute liver failure,ALF)兔模型,对其进行血浆置换,研究BBALS治疗ALF的作用。实验分为正常组、ALF组以及BBALS治疗组,观察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尿素和白蛋白水平,并用H&E、Ki-67和Tunel染色检测炎症反应、增殖和凋亡程度。结果:第一部分:肝细胞微载体3D培养组与细胞平板培养组相比,肝糖原合成更多,ICG摄取和释放速度更快,尿素合成、白蛋白分泌水平增高,CYP-450水平增高。得到了优化后的最佳流速,证明肝脏芯片在5mL/h时能够保持较高的细胞活性,维持其特异性功能。第二部分:与未治疗的ALF组相比,BBALS治疗组的ALT和AST显着降低,尿素和血浆生成明显改善,炎症浸润、肝细胞凋亡和肝细胞增殖显着减少。结论:1.肝细胞在微载体上3D培养与细胞平板培养相比有更好的肝储备、合成、分泌、代谢能力,将其与半透膜微管组装构建了模拟肝脏肝小叶结构的功能单元。发现肝小叶结构功能单元结合双向循环体系构建的肝脏芯片能够在0.5mL/h流速下使细胞达到最佳生长活性,有较好的肝脏特异性功能。2.仿生生物人工肝治疗急性肝衰竭后,肝脏损伤程度减轻,解毒和合成功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显示了其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前景。
沈以华[8](2021)在《血浆置换及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对肝衰竭治疗的临床疗效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分析比较内科综合治疗、血浆置换(PE)及联合血浆置换与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PMAS)治疗肝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为肝衰竭患者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方法:选取收集2018年6月到2020年10月在荆州市中心医院感染科住院并且诊断为肝功能衰竭的7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将收取的肝衰竭的患者为A、B、C三组。A组患者有30人,给予内科综合治疗。B组患者有27人,行内科综合治疗+单纯的血浆置换(PE)治疗,共行人工肝PE治疗63次,平均每个患者行2.33次。C组患者有18人,行内科综合治疗+PE+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PMAS)治疗,共行人工肝PE+DPMAS治疗43次,平均每个患者行2.39次。收集患者治疗前后肝肾功能、电解质、血常规及凝血功能等指标。分析对比三组患者的入院时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病因、肝衰竭的分类及分期,以及肝功能及凝血功能;通过分析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肝功能、凝血功能、血常规、肌酐及电解质指标变化,以及三组患者各指标的下降率,比较三种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分析三组治疗方案的疗效;分析不同分期的肝衰竭的治疗疗效。结果:1.内科治疗组,PE组及PE+DPMAS三组肝衰竭患者的年龄、性别及临床分期均无统计学差别(P>0.05),具有可比性。三组肝衰竭患者入院时肝功能中ALT、AST、TBIL的指标有统计学差别(P<0.05)。三组肝衰竭患者的凝血功能如INR、PT、PTA各项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别(P>0.05),具有可比性。2.B组和C组患者治疗后肝功能指标ALT、AST、TBIL均较治疗前下降,ALB较前上升(P<0.01),A组患者中肝功能指标AST治疗后较治疗前下降,ALB较前上升(P<0.01)。三组肝衰竭患者治疗后ALT、AST、TBIL的下降率存在显着的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B组和C组肝功能中ALT、AST、TBIL指标的下降率比A组大(P<0.05),C组肝功能TBIL指标的下降率比B组大(P<0.05)。3.三组肝衰竭患者的凝血功能指标中INR、PT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TA较前上升(P<0.01)。三组肝衰竭患者治疗后INR、PT及PTA的下降率存在显着的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B组和C组肝衰竭患者的凝血功能指标中INR、PT下降率比A组大,PTA的上升比A组明显(P<0.05)。4.三组肝衰竭患者的WBC、PLT的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05),B组及C组肝衰竭患者的Hb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三组间Hb下降率和PLT下降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5.三组肝衰竭患者的Ca2+、K+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加(P<0.01)。三组肝衰竭患者治疗后Na+、K+及Cr的下降率无显着的差异性(P>0.05)。三组肝衰竭患Ca2+的上升率存在显着的差异性(P<0.05)。6.A组治疗有效率为26.7%;B组治疗有效率为44.4%;C组治疗有效率为55.6%。B组和C组的治疗有效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7.早期肝衰竭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73.7%;中期的患者有效率为34.1%;晚期患者的有效率为13.3%。不同分期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人工肝技术血浆置换联合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治疗在降低TBIL方面明显优于单纯血浆置换治疗,两组治疗方法对肝衰竭患者肝功能、凝血功能指标的改善明显优于内科综合治疗。两种人工肝技术使钙离子降低,对血常规、肌酐、钠离子及钾离子无明显影响。2.两种人工肝技术对肝衰竭治疗有一定疗效。肝衰竭患者不同临床分期,有不同的治疗效果;越早采取人工肝等治疗,患者的临床疗效越好。
王兴强,刘懿禾,于立新,孙雁,张景晓[9](2020)在《三种人工肝模式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晚期患者疗效对比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血浆置换(plasma exchange,PE)、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ouble plasma molecular absorption system,DPMAS)、分子吸附再循环系统(molecular absorbent recycling system, MARS)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晚期患者的临床疗效,为治疗肝衰竭寻找最佳模式。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8年12月间在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拟行肝移植术的66例慢加急性肝衰竭晚期患者资料,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PE组23例,DPMAS组23例,MARS组20例。收集所有患者治疗前后临床资料并对比分析。结果 MARS组治疗有效率为90.0%,高于PE组和DPMAS组(52.2%和5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3组患者治疗前后对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血小板均有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PE组患者治疗后能明显改善国际标准化比值与凝血酶原活动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3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均有改善,以MARS组改善最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3种人工肝治疗模式均存在其优缺点,其中以MARS治疗效果最佳,临床工作中应根据患者病情合理选择治疗模式。
林扬[10](2020)在《DPMAS+部分PE对慢加急肝衰竭短期生存率影响及中医证型与患者预后关系》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PMAS)+部分血浆置换(PE)与单纯血浆置换两种人工肝治疗方案对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患者短期生存率的影响及中医证型与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收集自2013年1月-2019年6月在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住院部诊断为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53例。按实际选择的治疗方案区分人群,选择DPMAS+部分血浆置换人工肝治疗方案的为治疗组,选择单纯血浆置换组人工肝治疗方案的为对照组。其中,治疗组30例,对照组23例。记录两组患者基本信息、中医证型及相关血清生化指标等。所有ACLF患者的临床数据均采用Excel及SPSS19.0进行统计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相关血清生化学指标及临床症状、体征的变化。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对两种模式人工肝治疗后患者4周、12周累积生存率进行分析,并对ACLF患者部分临床预后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统计分析不同人工肝治疗次数对临床预后的影响。同时比较不同中医证型在ACLF不同分期、临床预后及MELD评分中的分布情况,探索不同中医证型与ACLF临床预后关系。结果:(1)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肝衰竭分期和病因及治疗前肝功能、血常规、电解质等均未见明显差异。(2)两组患者治疗后TBIL、DBIL、ALB、PT、PLT、ALT、AST、Ca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治疗后TBIL、DBIL、ALB、WBC、PT、Ca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的TBIL,ALB较对照组下降明显。(3)两组治疗4周后皮肤黄染、乏力、纳差、腹胀、腹水、尿少、瘀斑等临床症状和体征的比例较治疗前显着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患者治疗后累计至12周随访时,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两组患者4周累积生存率分别为86.96%及96.67%;12周随访累积生存率分别为86.67%及69.56%。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11例死亡组患者治疗后的TBIL、INR、Cr、MELD均明显高于42例生存组患者(P<0.05);而ALB及AFP低于生存组(P<0.05)。但两组的性别(男)、PLT、ALT、AST、TG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53例患者入院时评估的MELD得分为分组标准,统计并分析发现,生存组与死亡组患者在死亡率方面:MELD评分30-39组(100%)高于20-29组(13%)高于10-19组(0%)。(7)接受1次、2次、3次及3次以上人工肝治疗的ACLF患者生存率分别为75%(6/8)、85.7%(18/21)、80%(8/10)及71.4%(10/14)。不同的人工肝治疗次数对临床预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不同中医证型在ACLF临床预后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湿热蕴结证生存率高于肝肾阴虚证及脾肾阳虚证;脾肾阳虚证死亡率高于其他两证型。ACLF分期与不同中医证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中医证型间MELD评分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DPMAS+部分血浆置换以及单纯血浆置换两种模式的人工肝均对ACLF患者相关血液生化指标及临床症状、体征有明显的改善作用,且前者在清除胆红素能力方面效果优于后者,但两者对ACLF患者短期生存率影响并无明显差别。(2)TBIL、ALB、INR、Cr、MELD、AFP可能与ACLF患者的预后相关。(3)与其他中医证型相比,ACLF患者中辨为湿热蕴结证的生存率更高,而辨为脾肾阳虚证的则死亡率更高,提示中医证型或许与ACLF患者的预后存在着一定关系。
二、肝功能指标在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前后的动态变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肝功能指标在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前后的动态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1)大剂量免疫球蛋白冲击治疗对乙肝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预后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 |
前言 |
方法 |
1.研究对象 |
2.研究方案 |
3.预后判断 |
4.统计学处理 |
结果 |
1.治疗前患者基线资料及其比较 |
2.治疗后的生存分析及预后比较 |
3.治疗前后MELD预后相关评分比较 |
4.治疗前后肝功能、凝血功能关键指标比较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慢加急性肝衰竭的预后预测因素 |
综述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本研究SPSS编程语法标准编写方法 |
致谢 |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及学术交流 |
个人简历 |
(2)慢加急性肝衰竭代谢组学变化及人工肝治疗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缩略词表 |
前言 |
一、人工肝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疗效分析 |
1.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1.1 研究对象 |
1.1.2 慢加急性肝衰竭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 |
1.1.3 慢加急性肝衰竭分期 |
1.1.4 肝衰竭各种并发症诊断标准 |
1.1.5 实验对象分组 |
1.1.6 慢加急性肝衰竭治疗方法 |
1.1.7 临床观察指标 |
1.1.8 慢加急性肝衰竭疗效评估标准 |
1.1.9 样本采集 |
1.1.10 统计学方法 |
1.2 .结果 |
1.2.1 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分析 |
1.2.2 ACLF患者人工肝治疗前后生化指标对比 |
1.2.3 ACLF患者人工肝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比较 |
1.2.4 ACLF患者治疗前临床数据对比 |
1.3 讨论 |
1.4 结论 |
二、慢加急性肝衰竭代谢物质 GC-MS 研究 |
2.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1 研究对象 |
2.1.2 实验对象分组 |
2.1.3 样本采集 |
2.1.4 实验试剂及实验仪器 |
2.1.5 样品的制备和前处理 |
2.1.6 样本的处理 |
2.1.7 色谱的条件 |
2.1.8 质谱的条件 |
2.1.9 升温的程序优化 |
2.1.10 GC-MS检测 |
2.1.11 统计方法介绍 |
2.1.12 统计学处理 |
2.2 结果 |
2.2.1 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分析 |
2.2.2 血清样本代谢物定性及定量分析 |
2.2.3 差异性代谢物质的鉴定 |
2.2.4 质量控制 |
2.2.5 ACLF组的多变量分析 |
2.2.6 差异性代谢物分析 |
2.3 讨论 |
2.4 结论 |
全文结论与创新点 |
1.全文结论 |
2.创新点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综述 肝脏疾病代谢组学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3)细胞因子与肝衰竭的关系及人工肝治疗对其变化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肝衰竭概述 |
1.2 细胞因子在肝衰竭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
1.3 人工肝治疗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1.1 纳入标准 |
2.1.2 排除标准 |
2.1.3 实验分组 |
2.2 研究方法 |
2.2.1 观察指标 |
2.2.2 治疗方法 |
2.3 临床疗效评估标准 |
2.4 统计学方法 |
第3章 结果 |
3.1 一般临床资料 |
3.2 细胞因子与肝衰竭的关系 |
3.2.1 不同临床阶段肝衰竭患者临床指标分析 |
3.2.2 不同临床阶段肝衰竭患者细胞因子特征分析 |
3.2.3 细胞因子与各临床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
3.3 不同模式下人工肝治疗对临床指标及细胞因子的影响 |
3.3.1 不同模式下人工肝治疗前后临床指标变化 |
3.3.2 不同模式下人工肝治疗前后细胞因子变化 |
3.3.3 比较不同人工肝模式治疗前后临床指标变化差异 |
3.3.4 比较不同人工肝模式治疗前后细胞因子变化差异 |
3.4 细胞因子与预后的关系 |
第4章 讨论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与不足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综述 非生物型人工肝治疗肝衰竭的研究进展及其对细胞因子的影响 |
参考文献 |
(4)基于炎症因子角度观察补阳解毒化瘀方治疗慢性肝衰竭(阴黄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 中医对慢性肝衰竭的研究 |
1.1 历史沿革 |
1.2 病因病机 |
1.3 辨证分型 |
1.4 治法治则 |
2 现代对慢性肝衰竭的研究 |
2.1 慢性肝衰竭的发病机制 |
2.2 慢性肝衰竭的西医治疗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研究资料 |
1.1 研究对象 |
1.2 诊断标准 |
1.3 病例选择 |
1.3.1 纳入标准 |
1.3.2 排除标准 |
1.3.3 剔除标准 |
1.3.4 脱落标准 |
1.3.5 脱落病例的处理 |
2 研究方案 |
2.1 病例分组 |
2.2 治疗方案 |
3 观察项目 |
4 临床疗效评价 |
4.1 西医疗效评价 |
4.2 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 |
5 统计分析 |
6 结果 |
7 讨论 |
8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中医症状分级量化表 |
缩略词表 |
综述 肝衰竭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5)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治疗肝衰竭高胆红素患者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内容 |
四、检测方法 |
五、疗效判断 |
六、技术路线 |
七、统计学分析 |
研究结果 |
一、两组患者基线特征 |
二、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即刻TBIL值变化 |
三、两组患者肝生化指标比较 |
四、两组患者1 个月内肝功能指标的变化 |
五、两组患者血清凝血指标的比较 |
六、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即刻炎症因子的变化 |
七、两组患者血常规和离子水平变化 |
八、两组患者肾功能水平的比较 |
九、两组患者治疗后不良反应对比 |
十、两组患者治疗后有效率比较 |
讨论 |
一、PE组和DPMAS组治疗肝衰竭患者肝功能变化 |
二、两组患者人工肝治疗后凝血功能的改变 |
三、两组患者人工肝治疗后炎症因子的改变 |
四、两组患者人工肝治疗后血常规的改变 |
五、两组患者人工肝治疗后离子水平的改变 |
六、两组患者人工肝治疗后肾功能的改变 |
七、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和有效率的比较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体外人工肝治疗急性和急慢性肝衰竭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非生物型人工肝在药物性肝损伤治疗中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非生物型人工肝技术的现状及在药物性肝损伤治疗中的可行性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7)仿生生物人工肝的构建及其治疗急性肝衰竭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 中医学对急性肝功能衰竭的认识 |
1.1 中医病名探究 |
1.2 中医病因病机研究 |
1.3 中医辨证分型 |
1.4 中医治疗及预后 |
2. 西医学对急性肝功能衰竭的研究进展 |
2.1 定义及分类 |
2.2 病因及发病机制 |
2.3 临床表现及诊断 |
2.4 治疗及预后 |
2.5 生物人工肝的研究进展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一、基于肝小叶结构功能单元的肝脏芯片的构建 |
1. 微载体球的肝功能评估研究 |
1.1 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1.3 实验结果 |
1.4 讨论 |
2. 肝小叶结构功能单元的构建 |
2.1 材料 |
2.2 实验方法 |
2.3 实验结果 |
2.4 讨论 |
3. 肝脏芯片的构建 |
3.1 材料 |
3.2 实验方法 |
3.3 实验结果 |
3.4 讨论 |
二、仿生生物人工肝治疗急性肝衰竭的作用研究 |
1. 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8)血浆置换及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对肝衰竭治疗的临床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第1章 绪论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选择 |
2.2 诊断标准 |
2.3 分组 |
2.4 治疗方法 |
2.5 观察指标 |
2.6 计算下降率 |
2.7 疗效判断 |
2.8 统计学方法 |
第3章 结果 |
3.1 一般资料的比较 |
3.2 入院时肝功能比较 |
3.3 入院时凝血功能比较 |
3.4 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变化 |
3.5 治疗前后凝血功能指标变化 |
3.6 治疗前后血常规指标变化 |
3.7 治疗前后电解质及肌酐指标变化 |
3.8 三组有效率的比较 |
3.9 不同分期有效率的比较 |
第4章 讨论 |
4.1 血浆置换和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治疗肝衰竭作用的比较 |
4.2 不同人工肝临床疗效分析 |
4.3 不同分期肝衰竭临床疗效的比较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人工肝支持系统在肝衰竭中的运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9)三种人工肝模式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晚期患者疗效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2.1 设备和材料: |
1.2.2治疗方法: |
1.2.3 观察指标: |
1.2.4 疗效判定: |
1.3 伦理学: |
1.4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治疗效果: |
2.2 观察指标治疗前后变化: |
2.3 主要观察指标变化幅度值比较: |
3 讨论 |
(10)DPMAS+部分PE对慢加急肝衰竭短期生存率影响及中医证型与患者预后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临床资料和研究方法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病例剔除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分组 |
2.2 人工肝主要耗材 |
2.3 治疗方法 |
2.4 观察指标 |
2.5 临床疗效评估 |
2.6 不良反应 |
2.7 随访 |
2.8 统计学方法 |
第二章 研究结果 |
1 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比较 |
2 两种方式人工肝治疗情况 |
2.1 53例患者人工肝总体第一次治疗前后比较 |
2.2 两组不同人工肝模式治疗前、后血清学指标比较 |
2.3 两组人工肝第一次治疗前后血清学指标组间比较 |
2.4 两组人工肝治疗前、4 周后临床症状、体征改善情况比较 |
2.5 两组人工肝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 |
2.6 两组不同模式人工肝对比 4 周、12 周生存率差异 |
2.7 53例患者临床部分预后影响因素单因素分析 |
2.8 不同人工肝次数对ACLF患者临床预后的影响 |
3 中医证型与ACLF患者预后的关系 |
3.1 不同中医证型的ACLF患者预后比较 |
3.2 ACLF分期与中医证型 |
3.3 各中医证型MELD评分的分布情况 |
4 不良反应 |
第三章 讨论与分析 |
1 当代医学对ACLF的认识 |
1.1 ACLF概述 |
1.2 临床流行病学 |
1.3 ACLF的发病机制 |
1.4 ACLF的预后评估 |
1.5 ACLF的诊断 |
1.6 ACLF的西医治疗 |
2 中医对ACLF的认识 |
2.1 中医病因病机 |
2.2 中医辨证分型 |
3 数据分析 |
3.1 两种模式人工肝血清学水平及临床症状、体征的比较 |
3.2 两种不同模式人工肝对 ACLF 患者短期生存率的影响 |
3.3 53例患者治疗后部分预后影响因素单因素分析 |
3.4 不同人工肝次数对ACLF患者临床预后的影响 |
3.5 中医证型对ACLF患者预后影响 |
4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缩略词表 |
综述 慢加急性肝衰竭中西医诊治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四、肝功能指标在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前后的动态变化(论文参考文献)
- [1]大剂量免疫球蛋白冲击治疗对乙肝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预后影响[D]. 林久敏. 汕头大学, 2021(02)
- [2]慢加急性肝衰竭代谢组学变化及人工肝治疗疗效分析[D]. 黄仕鹏. 南昌大学, 2021(01)
- [3]细胞因子与肝衰竭的关系及人工肝治疗对其变化的影响[D]. 李雷. 南昌大学, 2021(01)
- [4]基于炎症因子角度观察补阳解毒化瘀方治疗慢性肝衰竭(阴黄证)的临床研究[D]. 吴聪.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5]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治疗肝衰竭高胆红素患者疗效研究[D]. 许开亮.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1(09)
- [6]非生物型人工肝在药物性肝损伤治疗中的作用研究[D]. 郑杰. 昆明医科大学, 2021(01)
- [7]仿生生物人工肝的构建及其治疗急性肝衰竭的作用研究[D]. 潘晨燕.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8]血浆置换及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对肝衰竭治疗的临床疗效分析[D]. 沈以华. 长江大学, 2021
- [9]三种人工肝模式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晚期患者疗效对比分析[J]. 王兴强,刘懿禾,于立新,孙雁,张景晓. 实用器官移植电子杂志, 2020(04)
- [10]DPMAS+部分PE对慢加急肝衰竭短期生存率影响及中医证型与患者预后关系[D]. 林扬.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