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晚唐幽州柳体墓志考述(论文文献综述)
王放[1](2018)在《千唐志斋藏唐代墓志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千唐志斋博物馆座落于洛阳市西45公里处,因珍藏墓志石刻1480余方而闻名。其中唐代墓志多达1197方,故称之为“千唐志斋”。馆藏唐代墓志的志主的身份为仕宦、庶民及宫人。墓志的撰文分为制度性撰文、亲属撰文以及请托撰文。书丹分为亲属书丹、非亲属请托书丹。刊刻分为官署刻工、民间刻工。馆藏的唐代墓志书法应分为四个时期,第一期,“书学兴盛、承隋启唐”——高祖至高宗时期;第二期,“武后造字、褚风激扬”——武后时期;第三期,“字书刊立、颜筋柳骨”——玄宗至德宗时期;第四期,“再立石经、楷范天下”——宪宗至哀宗时期。墓志书法风格的成因自然与书丹和刻工有密切关系,随着“善书者”甚至是书法家对于墓志书丹的参与,墓志书法艺术水准的提升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另一方面,工匠的技艺也越来越精良,已经达到可以游刃有余地表现出书丹者的书法风格的地步。墓志刻工的工艺确实有优劣之分,但是墓志书法所呈现出来的风格特征主要是取决于书丹者。再结合《高昌墓志》等墓志书丹原迹来看,“北碑戈戟森然,实由刻手拙劣,信刀切凿,决不是毛笔书丹便如此”的观点尤值得重新审视。
耿婷婷[2](2018)在《中唐祖饯活动与别情诗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祖饯活动源于先秦为送人远行而举行的祭祀仪式,经历了两汉到初盛唐的发展,中唐时期在沿袭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变化,作于祖饯场合表达离别之情的别情诗也因而产生了新的发展。本文针对中唐祖饯活动和别情诗展开论述,意欲还原中唐祖饯活动的具体情形、阐述祖饯活动影响下的别情诗创作以及这一时期别情诗的整体特点。论文共分成四个部分,共三章。现将每一部分内容简要介绍如下:绪论,对中唐祖饯活动及别情诗的研究状况进行回顾。从唐代别情诗通论、中唐别情诗专论及祖饯活动与别情诗关系三个方面梳理相关研究成果。明确本文研究的目的、意义和方法,为后续行文进行铺垫。第一章,梳理中唐祖饯活动的大体情形。先简要回顾中唐以前祖饯活动的发展历程,后从官方与私人两个角度,对文献中所记载的中唐祖饯活动进行梳理,进一步明确祖饯活动中的赋诗情况和具体情形,从整体上把握中唐祖饯活动与赋诗之间的关系。第二章,主要探讨中唐别情诗的创作情况。首先对中唐之前的别情诗进行简要回顾,并概述本阶段的创作情况。按照艺术风格分成以大历十才子为代表的前期和以韩孟诗派、元白诗派为代表的后期进行分析,考察大历诗人对别情诗创作模式化、元白诗派对别情诗语言通俗化的影响。第三章,主要探讨中唐祖饯活动对别情诗的影响。一是祖饯活动对别情诗内容情感的影响,包括祖饯时间与诗歌的景物描写、祖饯原因与诗歌的别情基调、祖饯对象与诗歌的情感内涵;二是祖饯活动对别情诗艺术特色的影响,包括祖饯场合与诗歌的语言风格、祖饯规模与诗歌的结构模式、祖饯心境与诗歌的意象选择等,以梳理二者之间的关系。
米志艳[3](2018)在《杜甫家族家风家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杜甫家族,属于京兆杜氏的分支,始自杜预幼子杜耽。西晋永嘉乱后,杜耽孙杜逊随晋元帝南迁,定居襄阳,形成了独立于京兆本宗的新郡望——襄阳杜氏。襄阳杜氏发展到唐代,主要以杜甫家族为主,其家族政治地位虽不显赫,但家风淳朴、家学深厚,培养出了杜甫这样伟大的诗人。杜甫家族家风优良,崇侠重义在其家族渊源已久。杜甫的六世祖杜叔毗,手刃仇敌为兄侄报仇以及杜甫的叔父杜并不畏牺牲、解救父亲等行为都是这类家风的表现,除尚侠之举外,家族其他成员还十分重义,如杜甫的曾祖姑剪髻鬟沽酒待客,杜甫的姑母舍己之子救侄子等;同时杜甫家族也一直秉持着孝悌友爱的家风,在家族内部形成了孝顺长辈、关爱晚辈、夫妻和睦、兄弟友爱的和谐家族氛围;除此之外,杜甫家族在绍述祖业,重视女德方面也有所传承,尤其是家族女性“执妇道,守礼法”的行为,显示出以“儒”为本的家族传统。在家学方面,杜甫家族一直保持“奉儒守官”的家族传统,家族成员对孔孟儒学深深服膺,并通过积极仕进,维持“守官”的传统。诗歌是杜甫家族秉承的另一家学,杜甫对“诗是吾家事”有强烈的责任感,他既学习祖父的作诗技艺,又对晚辈进行诗学教育,旨在推动诗歌家学传承延续。在唐代科举取士中,书法是必备的技艺之一,因此书法也成为杜甫家族的家传技艺。史载,杜审言、杜闲、杜甫等都擅长书法。尤其是杜甫,不仅“楷隶行草皆善”,而且对书法审美有独特的见解,可谓发扬光大了书法这一家学。综上,对杜甫家族家风家学的研究,能使我们更全面地了解杜甫,并能更好地把握其诗学成就;此外杜甫家族的家风家学对当代社会继承优良家风家学的传统,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彭浩[4](2015)在《宋代笔记语法学资料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两宋时期是笔记发展鼎盛的时期,由於笔记这种文体在形式上的较少拘束和内容上的最大丰富性,颇受文人喜爱,写作队伍迅速壮大,文坛星光璀璨,像苏轼、欧阳修、王安石等大文豪都为此勤耕不辍,奉献了许多优秀的笔记专着。宋代笔记在写作范围上较前代有所拓展,在写作内容上更注重文学性和写实性,具有很高的语料价值。宋代笔记中记载了很多语法学资料,反映了中国古代语法学在宋代的发展状况。如宋人在前人的语法学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实字”“虚字”“死字”“活字”“动字”“静字”“句法”“语病”等新的术语,在许多语法问题如语序、句法、句式、句读、语法修辞等方面都有独到的见解。因此,整理和分析宋代笔记中丰富的语法学资料,探索和挖掘宋代笔记的语法学价值,对整个汉语发展史的研究和构建中国语法学史具有重大的意义。本文对宋代笔记中的语法学资料进行整理汇编和研究,文章总共四章,其中第一章为绪论,阐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介绍宋代笔记语法学资料的研究价值和研究现状以及宋代笔记资料的来源和研究方法。第二章简单地介绍了宋代以前古代语法学的发展状况。第三、四、五章为本文的重点。第三章首先对宋代笔记中关於词法的资料进行梳理和述评,然後总结宋代笔记对前人词法研究的继承与发展以及後世词法研究的影响。第四章首先对宋代笔记中关於句法的资料进行梳理和述评,然後总结宋代笔记对前人句法研究的继承与发展以及後世句法研究的影响。第五章主要分析了宋代笔记对《马氏文通》语法观念的影响,以此来说明宋代笔记语法学资料的价值。
侯立新[5](2014)在《关中唐代碑刻研究》文中指出关中是唐都长安的所在地,留下了大量的唐代碑刻。这些碑刻作为重要的唐代文化遗存,蕴含着大量的历史信息,为我们研究唐代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历史地理、民族关系及对外交流提供了大量的珍贵资料,也为我们研究中国古代的雕刻艺术和装饰艺术提供了珍贵的实物依据。自北宋代以来,曾有不少学者对关中唐代碑刻进行过研究,也取得了不少成果。但总体而言,到目前为止,研究工作仍不够集中,更不够系统,还没有人对关中唐代碑刻进行全面研究。这种状况是与关中唐代碑刻的历史地位不相符合的。在新的历史时期,有必要对关中唐代碑刻的内涵外延、主要形式、基本内容、史料价值、艺术价值、保护利用等问题进行深入考察,全面、系统地对关中唐代碑刻进行深入解读和综合研究。从学术的角度讲,探索关中唐代碑刻的学术价值和理论意义,是一项具有开拓性质的科研工作。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关中碑刻滥觞于汉代,经过魏晋南北朝的发展,到唐代日益兴盛。据笔者统计,现存记载关中唐代碑刻的文献共52部。这些文献中提到的关中唐代碑刻凡3017种。经过千余年的风雨沧桑,其中的1493碑刻已不复存在,但仍有1524种保存下来。这些碑刻有碑石、墓志、经幢、塔铭、造像记等多种形式,内容涉及记事述颂、哀悼纪念、经典文献等诸多方面。关中唐代碑刻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安史之乱以前关中碑刻数量较多,安史之乱以后则逐渐减少。在空间分布上,关中唐代碑刻也有明显的特征:即关中中部碑刻存世量大,内容丰富;西部碑刻分布相对集中,多为初唐碑刻;东部碑刻分布亦较集中,多为盛唐碑刻。从总体上讲,关中唐代碑刻呈现出数量众多、规格较高、工艺先进、内容丰富的特点。当然,关中唐代碑刻兴盛,决不是偶然的,是有多方面原因的。富平墨玉为关中唐代碑刻的兴盛,提供了极为有利的碑刻物质条件;悠久的刻碑造像传统,延绵不断,时代延续性极强,为关中唐代碑刻的兴盛积累了丰富的文化经验;陵墓众多,除唐十八陵及其陪葬墓遗址外,唐长安京畿附近也分布有大量的高规格墓葬,为关中唐代碑刻的兴盛创造了优越的先决条件;关中是唐代教育发展的重镇,从中央到地方,从官学到私学,教育十分繁荣,为碑刻碑文的撰写、书丹以及镌刻培养了多方面的人才,因教育繁荣所需的教材规范文本的刊刻,以及学子们登榜题名的碑上题名印记,也成为关中唐代碑刻的永久记忆;关中宗教发达,除儒、释、道三教外,还有景教、火袄教、摩尼教等外来宗教,各种宗教汇聚于此,极大地丰富了碑刻的内容与形式,对关中唐代碑刻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为关中唐代碑刻的兴盛创造了十分优越的条件。唐代帝王对孝道的提倡,中央政府机构中对负责碑刻刊刻、碑刻原料采集的相关官署和职官的设置,有效推动了关中唐代碑刻的发展;制碑造像工艺成熟,“物勒工名”的刺激、经济收入的提高,大大提高了刻工的社会地位,刻工对书法笔意的追求,碑刻雕刻水平显着提高,出现了高水平的刻工族群,这些都使刻工队伍有效扩大,为关中唐代碑刻的提供了后续刻工人力资源;唐代关中碑刻的兴盛,与唐代书法艺术的发展是分不开的,这一时期由于帝王的爱好与倡导,科举与官吏铨选等制度都与书法密切相关,使书法艺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书法家大量涌现,书法水平进一步提高,对关中唐代碑刻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极大地推动了关中唐代碑刻的发展,成为关中唐代碑刻的兴盛的重要条件。令人欣慰的是,关中唐代碑刻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是唐史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料。这些史料具有与其它传世文献不具有的特点,与传世文献相比,具有更高的可信度,特别是对史籍的校正和补充作用更是其他资料所不能比拟的。碑刻资料自身特点决定,在利用关中唐代碑刻史料上,应以史书为主,兼具通识,明辨是非,合理加以利用。关中唐代碑刻资料内容宏富,涉及有唐一代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民族、宗教、社会、国际关系等各个方面,给唐史研究提供了大量翔实、可靠的第一手资料,在唐代政治史研究、经济史研究、军事史研究、文化史研究、民族史研究、宗教史研究、社会史研究、国际关系史研究等研究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中有的资料,历史文献有记载,可以与正史互校互证,有些历史文献缺载,可以成为弥足珍贵的唯一史料,补史之阙。不仅如此,关中唐代碑刻还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因为关中唐代碑刻大多出自名家之手,真、草、隶、篆众体皆各,而以楷书为其大宗。在唐代289年间,书法艺术曾发生过一系列变化,从初唐到盛唐再到晚唐,碑刻书法呈现出明显的时代特点,每个时期都有代表性的书法家。书法家是书法艺术的创造者,其书风与人品对书法艺术有直接的影响。另一方面,关中唐代碑刻的附加纹饰及其典型题材非常丰富。这些纹饰也是碑刻艺术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研究碑刻的断代、分期和唐人的审美情趣具有重要意义。当然,关中唐代碑刻数量巨大,种类繁多,保存分散,损毁严重,保管难堪,入藏难继,现状不容乐观。历史时期关中碑刻损毁与流失情况严重,是为前车之鉴。目前关中唐代碑刻仍有受损的趋势,保护工作刻不容缓。政府部门应当整合资源,搭建信息平台,建立关中唐代碑刻文字档案信息资源库,切实加强对关中唐代碑刻的保护,同时开发它的功能,使之为世所用。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有四:一是首次确立“关中唐代碑刻研究”这一专题,采用跨学科综合研究的方法,将历史学、历史文献学与书法艺术学结合起来,将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结合起来,对关中唐代碑刻进行了开拓性的研究。二是利用2014年6月以前公开出版或刊行的五十余部金石专着、志书、论着和期刊资料,编制了《关中唐代碑刻存佚表》,首次较为具体地分类统计出了关中唐代碑刻的存佚情况。三是全面考察了关中唐代碑刻的主要形式和基本内容,具体分析了关中唐代碑刻的地理分布和时代特征。四是深入分析了关中唐代碑刻的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由于关中唐代碑刻数量众多,加之时间紧迫,文中对某些问题未能展开分析。今后,本人将继续对此类问题进行研究,争取有更大的突破。
田宇[6](2014)在《唐代奉敕碑志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以《唐代奉敕碑志研究》为题,以奉敕碑志为研究对象,分别从奉敕碑志在唐代兴起的原因及时代背景、奉敕碑志的撰书人以及奉敕碑志的书法情况进行了详细的梳理,从唐代碑刻墓志的整体中抽绎出奉敕碑志的部分加以分析研究。本文正文分为五章,绪论部分主要对论文的选题意义、课题的研究现状、课题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以及主要结论和不足等。第一章主要概述碑、志以及奉敕碑志与御制碑刻的关系。第二章主要涉及奉敕碑志产生的原因以及主要的文化背景。第三章和第四章是文章的主体部分,主要研究奉敕碑撰书人、书丹者以及奉敕碑志的书法风格问题。最后一章是关于奉敕碑志的形制以及纹饰并加以总结。通过研究奉敕碑志可以清晰的看出唐代碑志行文以及格式的变化问题,逐渐从不规范走向程式化的历程。从唐代奉敕碑志的书法风格窥探整个唐朝的朝廷书法风格以及帝王对于书家的偏好,奉敕碑志作为官方的书法样式融入到书法史的长河之中,代表皇权代表圣意,走向书法史的正统位置。
畅运合[7](2013)在《唐代书学文献考论》文中提出唐代国力强盛,唐代书法也是中国书法的鼎盛时期,其书学文献的种类与后世相比,数量虽尚不多,然其达到的理论高度,理应受到重视。本文旨在考察清理唐代唐代书学文献,力求再现唐代书学文献的真实面目,挖掘其价值所在,为进一步研究书法史,打下良好的基础。由于唐代书学文献多以单篇形式出现,为方便论述,基本按照时间顺序安排章节,全文分六章,第一章为初唐书学文献考论,论述唐太宗的《晋书·王羲之传赞》指出其顺应历史潮流,彰显其政治意图。其次论述李嗣真与初唐三大家欧阳询、虞世南及褚遂良的书学文献。再次,本章论述书学论文名篇《书谱》。由于盛唐历时较短,很多书学文献很难指出作于盛唐还是中唐,因此盛中唐合并论述,并分为三章。本文第二章盛中唐书学文献考论(上),论述张怀瓘及窦泉窦蒙的《述书赋并注》,对张怀瓘及窦氏兄弟的生平及书学文献价值作以考论。第三章盛中唐书学文献考论(中),对何延之、武平一、颜元孙、徐浩、韦述、李华及蔡希惊等人的生平及书学文献加以考论。第四章盛中唐书学文献考论(下),对李阳冰、陆羽、李约、崔备、张弘靖、唐玄度、韩方明等人的生平与书学文献加以考论。第五章晚唐书学文献考论,对晚唐书学文献丛辑《法书要录》、《墨薮》,及其他书学文献加以考论。对于《墨薮》,则运用现代民俗学的研究成果加以观照,对《墨薮》一书做出进一步的深入解读,力图重现这个古老的书学文献的本来面目。
聂垚[8](2012)在《韩国诗话《诗家点灯》唐宋诗举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韩国诗话《诗家点灯》,作者李圭景,问世于1850年,十一卷,1392则,每则皆有一个主题宗旨,并由题名概括。《诗家点灯》是一部研究古代汉语诗歌文化的随笔体诗话着作,继承了我国传统诗话体裁“论述诗歌兼及其人其事”的写作特征,对中国和韩国古代诗歌作品文献、思想内涵、诗人轶事等作了全面的研究。“诗家点灯”字面涵义取“孤灯一点是吾师”句,采用引据、考证、训诂、诠释、点评等多种论述方法,汇聚了中国、朝鲜古代诗人、诗作、轶事的辑佚和评点,并兼收对绘画、书法、宗教、天文、地理、风俗、舞蹈、名物等的考察,内容详实、见解独特,同时又包罗万象。李圭景在《诗家点灯》中,对唐宋诗歌进行了摘录、笺释、品藻、鉴诫、正名、正讹、辨体等,考释了唐宋诗人士大夫豪俊、轻狂、不遇、颖悟、激赏、闲适、寄赠、知遇、登览、纪梦、隐逸、吊古、伤悼等等社会生活和文化环境,考察了唐宋名物、书、画、茶、酒、社会风俗等多种艺术文化。李圭景在汲取我国古代传统思想文化的同时,融入了朝鲜本民族“真、善、美”的审美理想。本论文以《诗家点灯》所辑的唐宋诗歌作品、诗话为文本研究基础,重点对这些文献作了注释、评点和鉴赏;探讨了其中的诗学价值和美学价值,并对唐宋诗歌作品的创作形式、思想、内容及与之相关的文人轶事、社会时代背景作了大篇幅的阐述,重新评估了唐宋诗学理论体系,向上可以追溯至远古、秦汉,向下则涵盖至明、清诗坛,深化了对唐宋诗歌的动态考察;运用“推源溯流、返归文本、知人论世、文化审美”等多种诗学理论和方法,对诗歌作品的思想渊源、创作过程、艺术构思、审美风格、社会背景等作了全面的梳理和研究。本论文以《诗家点灯》中唐宋诗学文献为文本研究基础,结合我国和古代韩国历代诗歌作品、诗学文献和史学研究资料,对《诗家点灯》中的唐宋诗歌文献作了详细的注释和评点,这是本论文最大的学术价值所在,并从唐宋诗学理论和社会文化背景两个角度出发,对《诗家点灯》中的唐宋诗歌作品和诗学理论作全面的探讨和阐释,具体细化为以下八个章节:第一章是绪论部分;第二章是针对《诗家点灯》中唐宋诗歌创作形式的诠释,以诗作中的“炼字”、“声律”、“诗体”和“诗病”为主要研究对象,辨析了我国传统诗歌创作形式理论与李圭景诗学理论的异同;第三章以唐宋诗人“体物——触境——趣向——颖悟”为线索,对《诗家点灯》中唐宋诗歌创作心理作了相关探究;第四章具体阐释了《诗家点灯》中唐宋诗歌作品“清新自然、疏野沉着、高韵天放、清警醒世、才情理致”等艺术风格;第五章对《诗家点灯》中的唐宋诗歌文本作品作了品藻和鉴赏,分为“诗作考释”、“摘句鉴赏”、“诗作文字游戏研究”、“诗作比较研究”;第六章考释了唐宋诗人的“政治理想”、“恋爱婚姻”、“交游酬赠”、“诗坛轶事”,以此解读唐宋诗人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第七章从唐宋诗人的诗学思想渊源入手,对唐宋时期的“儒”、“道”、“佛”思想作了重新评估;第八章是对《诗家点灯》中唐宋社会文化现象的综合考察,对绘画艺术、书法作品、诗酒文化、品花传统、科举入仕等作了总结研究。由此,本论文完成了对《诗家点灯》中唐宋诗歌文献的诠释和研究。
刘天琪[9](2009)在《隋唐墓志盖题铭艺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墓志是古代丧葬礼俗中重要的衬葬品,专为记叙死者姓名、籍贯、生卒年月、生平事迹等内容的丧葬器具,是当时人们生死观与丧葬文化的重要体现。隋唐时期是墓志发展的鼎盛阶段,其数量之多,铭文之长,纹饰之美,历来颇受学界瞩目,是以研究者众。但大都囿于墓志的志石文字部分。而对于组成“一合”墓志的重要部分——墓志盖,因其历史、文献等价值不高,或旋出旋弃,或无人问津,长期遭受冷落。墓志盖题铭也因此少有人关注,至今仍为学术研究领域的缺憾。本课题从提出“题铭书刻”问题入手,以“题”与“铭”的历史渊源、墓志的源流考察、墓志盖的形制与文化内涵为切入点,综合运用艺术考古学、金石学、历史学、文献学、文字学、书法学、美术学等诸多学科知识与方法,借助考古文物图像资料,并结合多次大量的实物标本考察,在全面比较分析志盖题铭图像的基础之上,首次对隋唐时期墓志盖题铭的书体类型式样、书法风格,书手、刻工、刻制工艺,地域风格、谶语现象等诸多问题进行了比较深入而系统的断代式个案研究。作者认为,墓志盖不仅有保护志文的外部功用,从形制到志盖题铭都具有一定文化涵义,体现了古代丧葬礼俗的某种特殊的神秘文化意蕴,而且通过志盖题铭既可观文字与书法之演进与流变,并以汉字的文化符号功能考察当时的习俗与观念,同时也深刻地反映了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之变迁。与传统金石学等相比,不仅在研究方法上有很大的进步,而且拓展了学术视野。因此,本课题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从某种意义上说,本文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当前墓志研究的不足,同时也填补了系统研究隋唐墓志盖题铭的空白,并希望以此课题做抛砖之引,以俟有更多的学者关注并做更深入的学术研究。
张宇[10](2008)在《《阮庵笔记五种》校注》文中提出况周颐(1861—1926),清广西临桂人,字夔笙,号阮庵、蕙风,光绪五年(1879)举人。清末任内阁中书,后漂泊扬州、武昌、南京等地,担任两江总督端方等人的幕僚。入民国后,流寓上海,以遗老自居,鬻文为生。工词,为晚清四大词人之一。所着《蕙风词话》在词学史上影响巨大。《阮庵笔记五种》为况周颐笔记作品代表作,内容丰富。文学方面,笔记中保留了况周颐的大量词论,抄录了许多名家诗文,记叙了一些文坛逸闻。史学方面,笔记中记录了清代中后期的许多人物史事和典章制度。金石学方面,笔记中着录了众多的金石器物,并总结了一些金石学经验。笔记中还收录了不少关于文字、训诂等学术考据方面的内容。此外,笔记中对四川、广西两省以及扬州、常州、南京等城市的风土人情也有生动描绘。这些内容,既有助于对文学尤其是况周颐词学思想的研究,也有助于对历史人物与事实的原貌的探寻,同时有助于对金石器物的鉴别与研究。本校注以况周颐晚年亲自编订的《蕙风丛书》所收《阮庵笔记五种》为底本,以第一生修梅花馆抄本、清光绪丁未(1907)刻本为参校本。在校注的基础上,再对原作进行系统的梳理与研究,力图发掘其学术研究价值。
二、晚唐幽州柳体墓志考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晚唐幽州柳体墓志考述(论文提纲范文)
(1)千唐志斋藏唐代墓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综述 |
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千唐志斋馆藏唐代墓志 |
第一节 墓志的起源及嬗变 |
第二节 千唐志斋及其馆藏唐代墓志 |
第二章 关于馆藏唐代墓志的分类 |
第一节 仕宦墓志 |
第二节 庶民墓志 |
第三节 宫人墓志 |
第三章 馆藏唐代墓志撰文研究 |
第一节 制度性撰文 |
第二节 “衔哀直书”的亲属撰文与“不假他人之笔”的自撰 |
第三节 “号请志述”的请托撰文 |
第四节 志文文体风格的嬗变 |
第四章 馆藏唐代墓志书丹研究 |
第一节 亲属书丹 |
第二节 非亲属请托书丹 |
第三节 馆藏唐志中同一书丹者不同墓志对比研究 |
第五章 馆藏唐代墓志刊刻者研究 |
第一节 官署刻工 |
第二节 民间刻工 |
第三节 馆藏唐志中同一刊刻者不同墓志对比研究 |
第六章 馆藏唐代墓志字体研究 |
第一节 馆藏唐代墓志书法的字体研究 |
第二节 馆藏唐代墓志书法中的新字研究 |
第七章 馆藏唐代墓志书法分期研究 |
第一节 “书学兴盛、承隋启唐”——高祖、太宗、高宗时期 |
第二节 “武后造字、褚风激扬”——武后时期 |
第三节 “字书刊立、颜筋柳骨”——玄宗至德宗时期 |
第四节 “再立石经,楷范天下”——宪宗至僖宗时期 |
第八章 从馆藏唐代墓志看唐代墓志书法的风格及成因 |
第一节 馆藏唐代墓志的书法风格 |
第二节 书手与刻手 |
第三节 唐楷名家书法对墓志铭石书法的影响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馆藏唐代墓志详况一览表 |
图版目录 |
(2)中唐祖饯活动与别情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关于唐代别情诗的研究 |
二、中唐别情诗专论 |
三、祖饯活动及其与别情诗关系之研究 |
四、本文研究的目的、意义及方法 |
第一章 中唐祖饯活动考 |
第一节 中唐之前祖饯活动发展概述 |
第二节 中唐祖饯活动与赋诗情况考 |
一、中唐官方祖饯活动及赋诗情况考 |
二、中唐私人祖饯活动及赋诗情况考 |
第二章 中唐别情诗创作的分期及创新 |
第一节 中唐别情诗源流及发展 |
一、中唐别情诗溯源 |
二、中唐别情诗概述 |
第二节 中唐别情诗的分期 |
一、中唐前期别情诗创作 |
二、中唐后期别情诗创作 |
第三节 中唐别情诗的创新 |
一、大历诗人对别情诗创作模式的创新 |
二、元白诗派对别情诗语言风格的创新 |
第三章 中唐祖饯活动对别情诗的影响 |
第一节 祖饯活动对别情诗内容情感的影响 |
一、祖饯时间与景物描写 |
二、祖饯缘由与别情基调 |
三、祖饯对象与情感内涵 |
第二节 祖饯活动对别情诗艺术特色的影响 |
一、祖饯性质与语言风格 |
二、祖饯规模与结构模式 |
三、祖饯心境与意象选择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附录 |
致谢 |
(3)杜甫家族家风家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杜甫家族的源流概况 |
第一节 唐前杜氏家族的概况 |
一、汉代杜氏家族的概况 |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杜氏概况 |
第二节 襄阳杜氏杜甫家族的发展 |
一、襄阳地域与杜甫家族 |
二、迁居巩县之后的杜甫家族 |
第二章 杜甫家族的家风 |
第一节 崇侠重义 |
一、崇侠的家风 |
二、重义的家风 |
第二节 孝悌友爱 |
一、孝顺长辈 |
二、夫妇和睦 |
三、兄弟友爱 |
四、关爱晚辈 |
第三节 绍述祖业重视女德 |
一、标榜家世称颂祖先 |
二、重视女德 |
第三章 杜甫家族的家学 |
第一节 “奉儒守官”的家族传统 |
一、服膺儒学 |
二、积极仕进 |
第二节 “诗是吾家事”的诗学传承 |
一、对祖父诗艺的继承 |
二、对晚辈诗学的教育 |
第三节 “瘦硬通神”的书法家学 |
一、杜甫祖孙三代皆擅书 |
二、杜甫“瘦硬通神”的书法观念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4)宋代笔记语法学资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节 宋代笔记语言学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研究的方法 |
第二章 宋代以前的语法研究 |
第一节 宋代以前的词法研究 |
一、宋以前对词的虚实的认识 |
二、宋以前对虚词类别的划分 |
三、宋以前对实词类别的划分 |
第二节 宋代以前的句法研究 |
一、宋以前的句读之学 |
二、宋以前对语序的研究 |
三、宋以前对句式的研究 |
第三章 宋代笔记中的词法研究 |
第一节 词类划分 |
一、实字虚字 |
二、动字静字 |
三、死字活字 |
第二节 评论虚词的作用及用法 |
一、虚词的作用 |
二、虚词的用例分析 |
三、方言虚词 |
第三节 词类阐释 |
一、名词 |
二、动词 |
三、形容词 |
四、叹词 |
五、代词 |
六、数词 |
七、量词 |
八、连词 |
九、否定副词 |
第四节 对构词法的认识 |
一、词缀 |
二、重叠 |
三、复合 |
第五节 宋代笔记词法研究的局限与不足 |
一、虚词研究依附于训诂学与修辞学 |
二、对词类的划分缺乏明确界定 |
三、夹杂个人经验,存在主观臆断 |
第四章 宋代笔记中的句法研究 |
第一节“句法”的提出 |
第二节 句式分析 |
第三节 句读之学 |
第四节 几种特殊格式 |
一、倒文 |
二、省文 |
三、互体 |
第五节 “语病”的提出 |
第六节 宋代笔记句法研究的局限与不足 |
一、“句法”研究依附於文学评论 |
二、对句读之学缺乏理论性总结 |
三、喜立新说,缺乏证据支撑 |
第五章 宋代笔记对《马氏文通》语法观念的影响 |
第一节 对《文通》词类划分和词类活用思想的影响 |
一、《文通》袭用了宋代笔记的三对术语 |
二、《文通》对虚词作用的论述与宋代笔记一脉相承 |
第二节 对《文通》句法观念和句式分析方法的影响 |
一、促进了《文通》以句法为核心的语法体系的构建 |
二、对《文通》的句式变换分析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
三、《文通》吸收了宋代笔记的句式类比分析方法 |
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宋代笔记语法学资料汇编 |
後记 |
(5)关中唐代碑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绪言 |
第一节 选题缘起 |
第二节 关中碑刻界定 |
一 历史上的“关中” |
二 关于“碑刻”的概念 |
第三节 学术史的回顾 |
一 碑刻资料的新发现 |
二 碑刻资料的整理、着录与汇辑 |
三 相关研究成果 |
四 研究工作存在的问题 |
第四节 研究的意义和方法 |
一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
二 总体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关中唐代碑刻之盛况 |
第一节 碑刻的数量 |
一 资料来源 |
二 统计数据 |
三 数据分析 |
第二节 碑刻的形式 |
一 碑石 |
二 墓志 |
三 经幢 |
四 塔铭 |
五 造像记 |
第三节 碑刻的内容 |
一 记事述颂 |
二 哀诔纪念 |
三 经典文献 |
四 刻诗题名 |
第四节 碑刻的基本特点 |
一 时代特征 |
二 区域特征 |
三 总体特征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关中唐代碑刻兴盛的原因 |
第一节 良好的碑刻基础 |
一 关中出产碑刻原料 |
二 关中有刻碑造像的传统 |
第二节 优越的碑刻条件 |
一 关中陵墓众多 |
二 关中教育繁荣 |
三 关中宗教发达 |
第三节 官方对碑刻的倡导 |
一 帝王对孝道的提倡 |
二 政府部门的有效管理 |
第四节 制碑造像工艺的成熟 |
一 刻工队伍的扩大 |
二 雕刻水平的提高 |
第五节 书法艺术的发展 |
一 帝王的爱好与倡导 |
二 科举制与官吏铨选制度的作用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关中唐代碑刻的史料价值 |
第一节 碑刻资料的特点 |
一 文字与图像的统一 |
二 原始性与片段性的统一 |
第二节 碑刻资料的重要价值 |
一 对政治史研究的价值 |
二 对经济史研究的价值 |
三 对文化史研究的价值 |
四 对民族史研究的价值 |
五 对宗教史研究的价值 |
六 对社会史研究的价值 |
七 对国际关系史研究的价值 |
第三节 利用碑刻资料应注意的问题 |
一 碑刻资料应以图像为基础 |
二 研究碑刻贵有通识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关中唐代碑刻的艺术价值 |
第一节 雕刻艺术 |
一 造型艺术 |
二 雕刻工艺 |
第二节 书法艺术 |
一 书法分期、书家与代表碑刻 |
二 书法风尚 |
第三节 纹饰艺术 |
一 装饰部位与题材 |
二 纹饰风格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关中唐代碑刻存佚表 |
凡例 |
附表1-1:现存关中唐代碑石表 |
附表1-2:亡佚关中唐代碑石表 |
附表2-1:现存关中唐代墓志表 |
附表2-2:亡佚关中唐代墓志表 |
附表3-1:现存关中唐代塔铭表 |
附表3-2:亡佚关中唐代塔铭表 |
附表4-1:现存关中唐代经幢表 |
附表4-2:亡佚关中唐代经幢表 |
附表5-1:现存关中唐代造像记表 |
附表5-2:亡佚关中唐代造像记表 |
征引书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6)唐代奉敕碑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绪论 |
一、选题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 |
四、主要观点及结论 |
第一章 唐代奉敕碑志的类别 |
1.1 关于碑、志的概说 |
1.2 奉敕碑志的分类 |
1.2.1 关于“敕” |
1.2.2 御制碑刻与奉敕碑志的关系 |
第二章 唐代奉敕碑志产生的文化背景 |
2.1 唐代政治制度的作用 |
2.2 盛唐气象的彰显 |
2.3 唐代的厚葬之风 |
第三章 唐代奉敕碑志书写者的考察与研究 |
3.1 唐代奉敕碑志撰人 |
3.1.1 唐代碑志撰人署名情况 |
3.1.2 着作郎掌撰碑志考 |
3.1.3 史官奉诏撰写碑志 |
3.1.4 宰相奉诏撰写碑志 |
3.1.5 翰林学士奉诏撰写碑志 |
3.2 奉敕碑志书手的情况考察 |
3.2.1 唐代碑志书人情况 |
3.2.2 奉敕碑志书手与翰林书待诏 |
3.2.3 翰林书待诏为唐代奉敕碑志主要书者考证 |
3.3 奉敕碑志刻工的问题 |
3.3.1 唐代以前刻工的状态 |
3.3.2 奉敕碑志的刻工 |
第四章 唐代奉敕碑志书法 |
4.1 唐代奉敕碑志楷书风格 |
4.1.1 楷书在唐代的发展 |
4.1.2 唐代楷书奉敕碑志书法风格研究 |
4.2 唐代奉敕碑志行书风格 |
4.2.1 行书在唐代的发展 |
4.2.2 唐代行书奉敕碑志书法风格研究 |
4.3 篆隶书入奉敕碑志的式样与风格 |
4.3.1 篆书在唐代的发展 |
4.3.2 唐代奉敕碑志篆盖的书法风格 |
4.3.3 隶书在唐代的发展 |
4.3.4 唐代隶书奉敕碑志的书法风格 |
第五章 奉敕碑志本身的刻制工艺及相关问题研究 |
5.1 奉敕碑志的形制 |
5.2 碑志纹饰 |
馀论 |
参考文献 |
图版附录 |
附表一:唐代奉敕碑志表 |
附录二:唐代奉敕碑志尺寸表 |
作者简介 |
(7)唐代书学文献考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选题的缘起及意义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回顾 |
三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第一章 唐代书学文献概述 |
第一节 书学文献的学术源流概述 |
第二节 唐代书法与书学文献概述 |
第二章 初唐书学文献考论 |
第一节 唐太宗《王羲之传赞》考论 |
第二节 初唐三大家及李嗣真的书学文献考论 |
一 欧阳询书学文献考论 |
二 虞世南书学文献考论 |
三 褚遂良书学文献考论 |
四 李嗣真书学文献考论 |
第三节:孙过庭《书谱》考论 |
一 孙过庭生平考 |
二 《书谱》版本概述 |
三 《书谱》文本的序文、全文之争 |
四 《书谱》的书学价值 |
第三章 盛中唐书学文献考论(上) |
第一节 张怀瓘书学文献考论 |
一 张怀瓘生平考 |
二 张怀瓘书学文献考论 |
第三节 《述书赋并注》考论 |
第四章 盛中唐书学文献考论(中) |
第一节:何延之《兰亭记》及武平一《徐氏法书记考论》 |
第二节:颜元孙《干禄字书》及韦述《叙书录》考论 |
第三节:李华《论书》及徐浩《论书》考论 |
第四节:《张长史笔法十二意》及蔡希惊《法书论》考论 |
第五章 盛中唐书学文献考论(下) |
第一节:李阳冰《上采访李大夫论古篆书》考论 |
第二节:陆羽《怀素别传》及韩愈《送高闲上人序》考论 |
第三节:《壁书飞白萧字记赞》考论 |
第四节:盛中唐其他书学文献考论 |
第六章 晚唐书学文献考论 |
第一节 《法书要录》考论 |
第二节 《墨薮》考论 |
一 《墨薮》的研究概述及其原因分析 |
二 民俗学的观照与《墨薮》的解读 |
第三节 其他晚唐书学文献考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8)韩国诗话《诗家点灯》唐宋诗举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缘起 |
1.1.1 中韩古代历史文化交流 |
1.1.2 中国古代诗歌理论概况 |
1.1.3 中国古代诗话研究概况 |
1.1.4 韩国汉语诗话写作概况 |
1.1.5 韩国诗话《诗家点灯》 |
1.2 《诗家点灯》作者简介 |
1.2.1 生平简介 |
1.2.2 家学渊源 |
1.2.3 实学思想 |
1.3 《诗家点灯》之整体诗学体系阐释 |
1.3.1 趣向文学观 |
1.3.2 缘情本质论 |
1.3.3 自然审美论 |
1.3.4 颖悟创作论 |
1.3.5 至味鉴赏论 |
1.4 《诗家点灯》视域中的唐宋诗举证研究 |
1.4.1 推源溯流 |
1.4.2 返归文本 |
1.4.3 知人论世 |
1.4.4 文化审美 |
1.5 选题研究综述 |
1.5.1 选题研究意义 |
1.5.2 学术研究背景 |
1.5.3 创新之处及研究方法 |
第2章 《诗家点灯》之唐宋诗歌创作形式诠释 |
2.1 炼字辨 |
2.1.1 方言入诗 |
2.1.2 典故引证 |
2.1.3 语义辨析 |
2.2 声律论 |
2.2.1 和韵源头 |
2.2.2 助词入韵 |
2.2.3 谐拗辨析 |
2.2.4 重韵问题 |
2.3 诗体论 |
2.3.1 诗体衍变 |
2.3.2 乐府之论 |
2.3.3 律诗品藻 |
2.3.4 论西昆体 |
2.4 诗病论 |
2.4.1 一味摹古 |
2.4.2 喻词重复 |
2.4.3 陈袭经典 |
2.4.4 诗人格言 |
第3章 《诗家点灯》之唐宋诗歌创作心理探究 |
3.1 体物论 |
3.1.1 取材生活 |
3.1.2 细求毫端 |
3.1.3 如见如闻 |
3.2 触境说 |
3.2.1 触境写景 |
3.2.2 触境生情 |
3.2.3 触境酿诗 |
3.3 趣向论 |
3.3.1 随世随缘 |
3.3.2 摹唐风趣 |
3.3.3 晚唐遗响 |
3.4 颖悟论 |
3.4.1 天禀奇才 |
3.4.2 点砾成金 |
3.4.3 刹那取诗 |
第4章 《诗家点灯》之唐宋诗歌风格表现 |
4.1 清新自然 |
4.1.1 悠然返归 |
4.1.2 栖居自然 |
4.1.3 隐逸真乐 |
4.2 疏野沉着 |
4.2.1 淳朴平淡 |
4.2.2 沧桑感悟 |
4.2.3 清健幽雅 |
4.3 高韵天放 |
4.3.1 崇高典雅 |
4.3.2 清悠怀古 |
4.3.3 高古简洁 |
4.4 清警醒世 |
4.4.1 以俗为戒 |
4.4.2 以古为鉴 |
4.4.3 警世格言 |
4.5 才情理致 |
4.5.1 贯通古今之学 |
4.5.2 随机应变之才 |
4.5.3 玲珑剔透之思 |
第5章 《诗家点灯》之唐宋诗歌作品鉴赏 |
5.1 唐宋诗作考释类 |
5.1.1 民间传说类 |
5.1.2 诗歌意象类 |
5.1.3 经典重估类 |
5.1.4 名物考释类 |
5.2 唐宋诗作摘句鉴赏类 |
5.2.1 隽永活脱的清新诗风 |
5.2.2 沉郁悲壮的壮阔诗风 |
5.2.3 负奇尚气的江湖诗风 |
5.2.4 质朴逸韵的离骚诗风 |
5.2.5 感时伤逝的简澹诗风 |
5.2.6 隽永雅致的幽美诗风 |
5.3 唐宋诗作文字游戏说 |
5.3.1 谑而不虐 |
5.3.2 “隐语”的象征意义 |
5.3.3 纯粹的文字游戏 |
5.4 唐宋诗作比较研究 |
5.4.1 相同的诗料,不同的抒写 |
5.4.2 相似的风景,不同的心境 |
5.4.3 不同的时代,相同的襟怀 |
第6章 《诗家点灯》之唐宋诗人考察 |
6.1 政治理想论 |
6.1.1 君臣思贤:蓄势待发的沉潜期 |
6.1.2 君臣相遇:初出茅庐的创业期 |
6.1.3 君臣契合:兼济天下的辉煌期 |
6.1.4 君臣分裂:壮志难酬的瓶颈期 |
6.1.5 君臣重塑:出世入世的自觉期 |
6.2 恋爱婚姻观 |
6.2.1 唐代婚俗文化传统与衍变 |
6.2.2 唐代诗人个性化的婚恋追求 |
6.2.3 唐代诗人自由的婚恋理想 |
6.2.4 唐代诗人尚俭的生活理念 |
6.2.5 唐代诗人悲天悯人的生命意识 |
6.3 交游酬赠篇 |
6.3.1 交游轶事 |
6.3.2 酬赠研究 |
6.4 诗坛轶事考 |
6.4.1 随缘处世的乐天精神 |
6.4.2 驰骋沙场的仕途经历 |
6.4.3 托物言志的咏物意象 |
第7章 《诗家点灯》之唐宋诗人思想探寻:“儒证”、“佛用”、“道化”调和互补 |
7.1 儒家涉世的人文关怀精神 |
7.1.1 礼为核心的社会伦理建构 |
7.1.2 仁者爱人的人道主义关怀 |
7.1.3 孝悌为先的群体生存意识 |
7.1.4 乐天知命的理想人格追求 |
7.2 佛、道“无为而有味”的审美哲思 |
7.2.1 “忘其形迹、神游天地”的逍遥意境 |
7.2.2 “直觉体悟、内心自省”的空灵意境 |
7.2.3 “净心观照、无所欲求”的淡泊意境 |
7.2.4 “闲适本性、自由自在”的超脱意境 |
第8章 《诗家点灯》之唐宋社会生活面面观 |
8.1 绘画艺术:诗画互见 |
8.1.1 绘画流变简析 |
8.1.2 唐宋画家品评 |
8.1.3 绘画鉴赏研究 |
8.2 书法作品:奇肆漫妙 |
8.2.1 书法家风格一瞥 |
8.2.2 墨王介绍 |
8.2.3 墨宝逸事 |
8.3 诗酒文化:醇美自由 |
8.3.1 古代酒文化的传统习俗 |
8.3.2 诗酒狂放、自由的精神 |
8.4 品花传统:君子人格 |
8.4.1 理想品格的象征 |
8.4.2 思想情感的寄托 |
8.4.3 闲情逸致的诗料 |
8.5 科举入仕:兼济天下 |
8.5.1 唐宋科举制度 |
8.5.2 唐宋科举习俗 |
8.5.3 唐宋士子的科举之路 |
8.6 唐宋社会文化现象综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导师及论文作者简介 |
后记 |
(9)隋唐墓志盖题铭艺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由 |
第二节 关于墓志源流的考察 |
第三节 本课题的研究现状及学术价值 |
第四节 本课题的材料选择与研究方法 |
第一章 隋唐墓志盖题铭分类与式样 |
第一节 题铭书刻及相关问题 |
一、关于题与铭 |
二、墓志盖题铭书刻的确立 |
三、志文首题与志盖题铭的异同 |
第二节 墓志形制的文化内涵 |
一、墓志尺寸与等级 |
二、墓志形制的文化内涵 |
第三节 墓志盖题铭的分类与式样 |
一、志盖题铭的分类与式样 |
二、志盖题铭字数与"九宫"排列格局问题 |
三、志盖题铭的凑字现象 |
第二章 隋唐墓志盖题铭之书体与书风(上) |
第一节 书体、书风及相关问题 |
一、关于书与书体 |
二、书体的命名与分类 |
三、关于书风 |
四、隋唐墓志盖题铭书体的类型 |
第二节 鸟虫书的文化内涵与式样 |
一、鸟虫书的来源及名实问题 |
二、鸟虫书志盖题铭的文化内涵 |
三、鸟虫书志盖题铭的式样 |
四、类鸟虫书志盖题铭的分类与式样 |
第三节 飞白书志盖题铭 |
第三章 隋唐墓志盖题铭之书体与书风(中) |
第一节 篆书志盖题铭 |
一、篆书的释名 |
二、篆书志盖题铭的分期与类型式样 |
第二节 古文、符箓式志盖题铭及草篆 |
一、古文与志盖题铭 |
二、符箓式志盖题铭 |
三、关于草篆 |
第三节 字体杂糅现象及武则天造字 |
一、关于字体杂糅现象 |
二、隋唐墓志盖题铭的字体杂糅情况 |
三、志盖题铭的异体字问题 |
四、武则天造字 |
第四章 隋唐墓志盖题铭之书体与书风(下) |
第一节 楷书志盖题铭 |
一、楷书的名实 |
二、唐代楷书兴盛的原因 |
三、楷书志盖题铭的式样与风格 |
第二节 隶书志盖题铭 |
一、隶书的名实 |
二、唐代隶书中兴的原因及影响 |
三、隋唐隶书志盖题铭的式样与风格 |
第三节 行书志盖题铭 |
一、行书的名实 |
二、唐太宗崇王及《集王圣教序》的影响 |
三、隋唐行书志盖题铭的式样与风格 |
第五章 志盖题铭之书手 刻工及刻制工艺 |
第一节 书手与墓志盖题铭 |
一、书手的源起 |
二、隋代以前碑志书手署名情况 |
三、唐代书手与墓志盖题铭 |
第二节 刻工与墓志盖题铭 |
一、唐以前刻工状况 |
二、关于隋唐墓志刻工问题 |
第三节 墓志盖题铭的刻制工艺及相关问题 |
一、墓志盖题铭的刻制工艺与技法 |
二、墓志盖题铭的刻制工序等问题 |
第六章 墓志纹饰 谶语及地域风格 |
第一节 隋唐墓志纹饰的风格式样------以四神与十二生肖为例 |
一、关于墓志纹饰 |
二、墓志之四神纹饰 |
三、墓志之十二生肖纹饰 |
第二节 "谶语"墓志及相关问题 |
一、隋唐所见"谶语"墓志情况 |
二、"谶语"墓志现象的文化解析 |
第三节 地域风格:挽歌、铺首及八卦符号------以新出土隋唐潞州地区墓志为例 |
一、刻有挽歌的墓志 |
二、刻有铺首及八卦符号的墓志 |
余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隋唐代墓志尺寸表(70cmc以上) |
附录二:武则天新造字表 |
附录三:唐代墓志有篆盖者署名一览表 |
附录四:隋唐墓志有刻工者署名一览表 |
后记 |
(10)《阮庵笔记五种》校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况周颐简介 |
1.1 况周颐生平 |
1.2 况周颐的词及词话 |
1.3 况周颐的着述 |
第二章、《阮庵笔记五种》概述 |
2.1 概述 |
2.2 创作背景 |
2.2.1 五个地方与五种笔记 |
2.2.2 创作心态 |
第三章、《阮庵笔记五种》的内容 |
3.1 文学品藻 |
3.1.1 词话 |
3.1.2 诗文抄录 |
3.1.3 文坛逸闻 |
3.2 人物掌故 |
3.3 历史典章 |
3.4 金石碑版 |
3.5 学术考据 |
3.6 风土人情 |
第四章、《阮庵笔记五种》的价值 |
4.1 文学 |
4.1.1 与《蕙风词话》的比较 |
4.1.1.1 增删 |
4.1.1.2 短缺 |
4.1.1.3 未收 |
4.1.2 其他文学研究价值 |
4.2 史料 |
4.2.1 人物史事 |
4.2.2 典章制度 |
4.3 金石 |
4.3.1 搜集和研究金石器物 |
4.3.2 利用金石文献治学 |
4.3.3 总结金石学经验 |
4.4 考据 |
4.5 思想 |
4.5.1 爱国但保守 |
4.5.2 家国身世之感 |
第五章、《阮庵笔记五种》的艺术特色 |
5.1 体例:兼容两类,设置附录 |
5.2 风格:生动与厚重 |
第六章、《阮庵笔记五种》的版本 |
6.1 四种版本 |
6.1.1 光绪丁未刻本 |
6.1.2 《蕙风丛书》本 |
6.1.3 第一生修梅花馆抄本 |
6.1.4 未见之稿本 |
6.2 《西底丛谈》与《卤底丛谈》辨证 |
6.3 校勘 |
6.3.1 底本 |
6.3.2 参校本 |
附录一、《阮庵笔记五种》中所记之金石 |
附录二、《阮庵笔记五种》各版本目次比较 |
《阮庵笔记五种》校注 |
凡例 |
选巷从谈卷第一 凡三十六则 |
第一、文选巷 |
第二、小牛录巷住宅 |
第三、砖文"杨州" |
第四、旧城砖 |
第五、砖文"镇江前军" |
第六、砖文"大使府烧造" |
第七、砖文"殿" |
第八、苏亭 |
第九、刘玉(?) |
第十、扬州金石家言 |
第十一、文选楼藏石汉画像 |
第十二、阮氏家庙藏器 |
第十三、寰盘拓本 |
第十四、阮氏铜器拓本七种 |
第十五、汉汤金铜器 |
第十六、真子飞霜镜 |
第十七、唐石轩藏石 |
第十八、让翁艺事 |
第十九、宋井铭 |
第二十、甘泉山古井寺井栏 |
第二十一、汤柏龢 |
第二十二、砖文"吴惟造" |
第二十三、杨花萝卜 |
第二十四、竹坨之"坨" |
第二十五、姓名小考 |
第二十六、李福黄梅花词 |
第二十七、《林姑曲》 |
第二十八、元广盈库碣 |
第二十九、日本重修孔子庙碑拓本 |
第三十、扬州城三绝 |
第三十一、元铜权文 |
第三十二、"子将"与"案"之考据 |
第三十三、王渔洋冶春虹桥词 |
第三十四、对偶之佳者 |
第三十五、拘小 |
第三十六、桃花鵽 |
选巷丛谈卷第二 临桂况周仪阮庵记 凡五十七则,附录两则 |
第一、怀半唐词 |
第二、宋刻东坡象残石 |
第三、高士奇砚 |
第四、陈铎词 |
第五、邓世昌书 |
第六、访碑使 |
第七、文选楼 |
第八、梅蕴生 |
第九、周稚圭系孙孟文诗 |
第十、徐穆词 |
第十一、严廷中《扬州好》词 |
第十二、阮元宴高材生 |
第十三、阮元戏臧镛堂 |
第十四、阮元重建暴书亭 |
第十五、暴书亭之再修 |
第十六、二老堂 |
第十七、阮元受礼 |
第十八、阮元致富 |
第十九、刘毓崧 |
第二十、《国朝汉学师承记》 |
第二十一、罗士琳 |
第二十二、吴让之 |
第二十三、朱铨甫 |
第二十四、汉厉王铃 |
第二十五、子刃鼎 |
第二十六、汪砚山着录之金石 |
第二十七、刘冰衫 |
第二十八、幢写作"憧" |
第二十九、奉华堂澄泥砚 |
第三十、闺人考史成书 |
第三十一、郡志金石志之失 |
第三十二、阮元教子 |
第三十三、金正喜 |
第三十四、魏源别业 |
第三十五、龚自珍剧谈飞靴 |
第三十六、阮元推重龚自珍 |
第三十七、龚自珍赠魏源联 |
第三十八、龚自珍逸事 |
第三十九、李笙鱼所藏金石价目 |
第四十、要离墓残碣 |
第四十一、唐闻喜县令杨君夫人裴氏墓志 |
第四十二、伏生之女传《尚书》 |
第四十三、竹溪上人 |
第四十四、离六堂诗 |
第四十五、福州龟山智真禅师诗偈 |
第四十六、琅嬛仙馆花瑞 |
第四十七、琼花 |
第四十八、冯小青 |
第四十九、辛汉清记瘦西湖 |
第五十、七撮星 |
第五十一、小苎萝村 |
第五十二、"焦山书藏"题额 |
第五十三、阮元藏宋椠《金石录》 |
第五十四、治痘 |
第五十五、芮枣 |
第五十六、奶姆 |
第五十七、高粹曾赠联 |
第五十八、灵隐书藏 |
第五十九、阮元集坡诗 |
附录 |
第一、仙女 |
第二、红莲 |
西底丛谈 临桂况周仪阮庵记 凡三十则 |
第一、范泰衡辨敌 |
第二、马定国之死 |
第三、碛 |
第四、《集古堂记》 |
第五、觉公纪德碑 |
第六、曜公道行碑 |
第七、"七月"作"漆月" |
第八、曹济之题名 |
第九、岑公洞摩崖杨一鸣诗 |
第十、万县西南山摩崖 |
第十一、天生城石刻 |
第十二、天生城在当县故城 |
第十三、武陵场 |
第十四、涪州石鱼题名 |
第十五、白鹤梁朱昂诗摩崖 |
第十六、蹇材望 |
第十七、不可识之字 |
第十八、名字禁忌 |
第十九、梁时万县沿革 |
第二十、蜀中海棠有香 |
第二十一、梅仙 |
第二十二、花州 |
第二十三、巫峡十二峰 |
第二十四、司马光幼时在蜀 |
第二十五、土戴石 |
第二十六、沈靖卿 |
第二十七、樊敏碑 |
第二十八、香草 |
第二十九、"离"即古"雅"字 |
第三十、主腰 |
兰云菱梦楼笔记 临桂况周仪虁生记 凡四十六则 |
第一、兰云菱梦楼 |
第二、吴中行玉杯 |
第三、南兰 |
第四、毘陵 |
第五、卷施阁 |
第六、晏公庙 |
第七、《玉尘集》所述云溪 |
第八、黄仲则题《机声灯影图》 |
第九、瓯北故宅 |
第十、缪荃荪谈万县西南山石刻 |
第十一、碑帖藏家 |
第十二、毘陵某氏藏石 |
第十三、《玉台名翰》及朱淑真书 |
第十四、蹇嫒书 |
第十五、"玉台大小徐" |
第十六、簪花阁帖 |
第十七、闺秀书石 |
第十八、《武阳艺文志》有关金石者 |
第十九、《西北域记》 |
第二十、陈聂恒词 |
第二十一、《武阳金石志》体例 |
第二十二、吴季子墓碑 |
第二十三、宋高宗御书《孝经》石刻 |
第二十四、虢季子白盘 |
第二十五、披裘公 |
第二十六、《表忠录》题词 |
第二十七、陈圆圆词 |
第二十八、兰陵美酒郁金香 |
第二十九、方言"底雅" |
第三十、方言"老" |
第三十一、方言"七簇星" |
第三十二、稻 |
第三十三、《黄庭经》刻石 |
第三十四、祝陵 |
第三十五、《玉梅后词·玲珑四犯》 |
第三十六、重晤半唐 |
第三十七、新丰酒 |
第三十八、半唐谏驻跸颐和园事 |
第三十九、挽半唐联 |
第四十、冯永年词 |
第四十一、黄体正词 |
第四十二、太清春词 |
第四十三、吴镇词 |
第四十四、蔡秉衡词 |
第四十五、陈铎《草堂馀意》 |
第四十六、顾祺卿笔 |
蕙风簃随笔卷第一 凡六十二则 |
序 |
第一、"饴"之古文 |
第二、四皓 |
第三、金石学术语 |
第四、"辫"字释意 |
第五、"寺"辨 |
第六、"泥中"、"中露"考 |
第七、登州石刻 |
第八、"内人"辨 |
第九、陶隐居书《瘗鹤铭》之确证 |
第十、李易安词袭梅宛陵诗 |
第十一、"盘查"辨 |
第十二、阮葵生词 |
第十三、梁元帝徐妃 |
第十四、刘伶妇 |
第十五、史事杂识 |
第十六、近人用典 |
第十七、颜真卿子侄 |
第十八、欧阳通 |
第十九、燕子矶石刻 |
第二十、张从申书 |
第二十一、术数 |
第二十二、巴县摩崖 |
第二十三、董武钟 |
第二十四、汉代碑拓鉴定 |
第二十五、隋唐碑拓鉴定 |
第二十六、贺方回题名 |
第二十七、鄂垣高冠山题刻 |
第二十八、唐李颉墓志 |
第二十九、尊胜陀罗尼经石刻鉴定 |
第三十、青乌之术 |
第三十一、顾、成交谊 |
第三十二、大冯三兄救吴汉槎 |
第三十三、杭世骏 |
第三十四、朱淑真《菊花诗》 |
第三十五、屈大均《潇湘神》词 |
第三十六、"倚声"之出处 |
第三十七、《兵要望江南词》 |
第三十八、左誉词 |
第三十九、《敬斋古今黈》 |
第四十、词名《六么令》 |
第四十一、《泉布统志》 |
第四十二、厌胜钱 |
第四十三、"四王五恽" |
第四十四、华夷王霸局量识见之异 |
第四十五、品衔之罕见者 |
第四十六、金石着作 |
第四十七、《善权寺古今录》 |
第四十八、韦瓘 |
第四十九、晋刘韬墓志 |
第五十、"汉斯叜邑长"'玉印 |
第五十一、小底 |
第五十二、南宫铁狮子 |
第五十三、《说文》之名所本 |
第五十四、梅目 |
第五十五、宋儒用汉诂 |
第五十六、破题 |
第五十七、巧用硼砂 |
第五十八、婴香 |
第五十九、《瀛洲道古录》 |
第六十、名字不适宜 |
第六十一、直躬 |
第六十二、《大雅堂集》 |
蕙风簃随笔卷第二 临桂况周仪阮庵记 凡九十九则 |
第一、候充文渊阁检阅 |
第二、内阁掌故 |
第三、汉侍读直房 |
第四、内阁大门外坡陀 |
第五、内阁大堂泥砚 |
第六、大学士到阁履新 |
第七、内阁票拟 |
第八、票签署名 |
第九、覃恩诰轴 |
第十、黄鲁直字号 |
第十一、互、(?)、牙三字传讹 |
第十二、果报与前定 |
第十三、菜玉 |
第十四、高丽权贵妃词 |
第十五、"手民"辨 |
第十六、文字杂辨 |
第十七、"去"辨 |
第十八、议民 |
第十九、比部 |
第二十、"小生"源起 |
第二十一、以远祖字为名 |
第二十二、"装幖"辨 |
第二十三、收藏家藏石滥觞 |
第二十四、苏书贵瘦 |
第二十五、三郎非年少 |
第二十六、陶、季两家往还 |
第二十七、陶、左二公交谊 |
第二十八、毕沅爱才 |
第二十九、毕沅待士优异 |
第三十、龚芝麓轶事 |
第三十一、《我战录》 |
第三十二、"汧"辨 |
第三十三、"绕梁"辨 |
第三十四、童乌 |
第三十五、《董西厢》多金时方言 |
第三十六、"叩"辨 |
第三十七、涪翁有二 |
第三十八、西狭颂之五瑞图 |
第三十九、魏司马绍墓志 |
第四十、旧藏《己亥杂诗》 |
第四十一、龚、魏齐名之始 |
第四十二、龚自珍闱作 |
第四十三、龚自珍藏"婕妤妾赵"玉印 |
第四十四、《无量寿经》 |
第四十五、戢武阁 |
第四十六、《玉海》有二 |
第四十七、方言有适合正音者 |
第四十八、奇字可入诗者 |
第四十九、处洋人死刑 |
第五十、松筠之门生 |
第五十一、翁心存评汉学与宋学 |
第五十二、五女归一姓 |
第五十三、杨慧林 |
第五十四、况雄 |
第五十五、况湟通用 |
第五十六、况钟改文 |
第五十七、况钟衣冠墓 |
第五十八、江朝宗师况素桐 |
第五十九、屈原有二女 |
第六十、"眽眽不得语"辨 |
第六十一、"(卝)"辨 |
第六十二、妲己 |
第六十三、龚自珍藏赵飞燕印异说 |
第六十四、青冢 |
第六十五、汉太官壶铭 |
第六十六、陶隐居墓志 |
第六十七、"酢"与"醋"辨 |
第六十八、"检点"字宋人作"点检" |
第六十九、易安居士三十一岁照 |
第七十、易安照初临本 |
第七十一、容若词名所本 |
第七十二、梁汾词名所本 |
第七十三、取名用佛语 |
第七十四、校宋本《五灯会元》札记 |
第七十五、神光立雪 |
第七十六、凫茈 |
第七十七、舍利一作"设利" |
第七十八、有于见存之僧而得其舍利者 |
第七十九、"院长"与"山长" |
第八十、三教同理 |
第八十一、《吹网录》命名所本 |
第八十二、寐语 |
第八十三、吴藻词名所本 |
第八十四、"青乌"不作"青鸟"之证 |
第八十五、"孔乙己"之出处 |
第八十六、东坡与玉泉皓斗机锋芒 |
第八十七、对牛弹琴 |
第八十八、以绮语说禅 |
第八十九、韩愈与大颠交游 |
第九十、支那 |
第九十一、"五角六张"与"八凹九凸" |
第九十二、禅门举唱亦喜用"书云日" |
第九十三、唐宋人以"某甲"自称 |
第九十四、"厍"辨 |
第九十五、杓卜遗法 |
第九十六、"滑头" |
第九十七、以词为偈子 |
第九十八、"可中"辨 |
第九十九、"峭"字活用 |
蕙风簃二笔卷第一 临桂况周仪阮庵记 凡八十三则 |
第一、金陵书局肇始 |
第二、刘禹锡《与歌者米嘉荣》诗 |
第三、刘禹锡红笙诗 |
第四、西藏灯具 |
第五、古石刻纪年之异者 |
第六、"大中天圣"年号 |
第七、姓"夫容" |
第八、女人男名 |
第九、天然对偶 |
第十、只游 |
第十一、黄、米二公篆书 |
第十二、赵孟吁书 |
第十三、《湖楼请业图》 |
第十四、"愧在卢前,耻居王后" |
第十五、"风"与"分" |
第十六、荣禄逸事 |
第十七、考选南斋翰林 |
第十八、内阁公事 |
第十九、画诺 |
第二十、内阁缮写签支 |
第二十一、"茅"、"弟"、"弚"辨 |
第二十二、"枭"、"娇"辨 |
第二十三、"孟尝君"非谥号 |
第二十四、历日建除之名 |
第二十五、客星 |
第二十六、以地名名船 |
第二十七、复姓单举下一字 |
第二十八、《张允碑》之"左丘" |
第二十九、察战巷 |
第三十、天下十三省皆有号 |
第三十一、鼻烟壶 |
第三十二、荀卿之名、字 |
第三十三、直庐壁画 |
第三十四、萱草、关雎皆不雅 |
第三十五、古以猥亵语入史者 |
第三十六、古人沿袭盛名 |
第三十七、唐人联句 |
第三十八、苍头 |
第三十九、丁连然君阙 |
第四十、菊轩先生诗 |
第四十一、王质词 |
第四十二、古名媛有节为才掩者 |
第四十三、扬州顾生遇陈提督元勋事 |
第四十四、福康安上奏章费万金 |
第四十五、周晋《清平乐》词 |
第四十六、别状 |
第四十七、钟馗、角黍不止端午用 |
第四十八、唐人以"执事"为不恭之称 |
第四十九、音内言外 |
第五十、"音内言外"再解 |
第五十一、《镜花缘》之所本 |
第五十二、不可识之字 |
第五十三、不可解之义 |
第五十四、《验方新编》 |
第五十五、奉圣夫人德政碑 |
第五十六、采石矶"太白脱靴"、"山谷返棹"两图 |
第五十七、东坡避讳 |
第五十八、避端慧太子讳 |
第五十九、为花蕊夫人辨诬 |
第六十、花蕊夫人之死异说 |
第六十一、"两"辨 |
第六十二、宋人不讳再嫁 |
第六十三、《六经阁记》 |
第六十四、唐宋人诗词中方言 |
第六十五、八股文之兴废 |
第六十六、古时妇人封号 |
第六十七、元以词曲取士 |
第六十八、唐人金石话 |
第六十九、琥珀 |
第七十、相士亦称待诏 |
第七十一、名词杂解 |
第七十二、阎苍舒原名安中 |
第七十三、邓世昌之死 |
第七十四、《高丽近世史》 |
第七十五、"廉"辨 |
第七十六、"镏"辨 |
第七十七、镏姓 |
第七十八、浯溪石刻"溪园" |
第七十九、特旨中书 |
第八十、姓名省字 |
第八十一、渔洋冶春虹桥 |
第八十二、毛西河夫人绝犷悍 |
第八十三、十八学士有三 |
蕙风簃二笔卷第二 桂屑 凡五十九则 |
第一、张鸣凤 |
第二、处士严毖 |
第三、瓦氏 |
第四、李壮士 |
第五、《佟敬堂墓表》 |
第六、麻维绪 |
第七、西事西了 |
第八、平乐三贤祠 |
第九、孔有德不杀瞿式耜后人 |
第十、三御史 |
第十一、潘(?) |
第十二、陈宏谋节俭 |
第十三、陈宏谋箴言 |
第十四、陈宏谋谦退 |
第十五、陈宏谋避讳改名 |
第十六、陈宏谋妙解"迂阔" |
第十七、陈宏谋赞闺秀 |
第十八、韦铁髯 |
第十九、韩国赵侯辛君 |
第二十、古铜戈矛 |
第二十一、味易岩 |
第二十二、紫霞翁题名 |
第二十三、续谈紫霞翁题名 |
第二十四、《谢志》误收之石刻 |
第二十五、博白将军洞题名 |
第二十六、《西山功德记》拓本 |
第二十七、马平仙奕山立鱼石室题刻 |
第二十八、朱、张两先生 |
第二十九、杨妃有生于粤西之说 |
第三十、杨妃生于粤西之证据 |
第三十一、《宋诗纪事》无时代人 |
第三十二、彭昱尧《大梁秋兴八首》 |
第三十三、李蓉舲《关中杂咏》八首录二 |
第三十四、唐月山《采莲曲》 |
第三十五、左丽笙《采桑词》 |
第三十六、陈继昌题《陈其年填词图》诗 |
第三十七、桂林临川李氏 |
第三十八、《韦庐八家吟侣》 |
第三十九、张忠烈公墓 |
第四十、桂林有桂之证据 |
第四十一、《韶音洞》诗 |
第四十二、《杂体诗钞》 |
第四十三、《心日斋十六家词录》 |
第四十四、四印斋所刻词 |
第四十五、开元寺唐《舍利函记》 |
第四十六、"桂林无杂木" |
第四十七、临桂方言有甚雅而近古者 |
第四十八、试山羊血、独脚莲法 |
第四十九、康熙时典试不必皆用进士 |
第五十、康熙时随宦子弟准与所在省试 |
第五十一、粤人居官专补有瘴缺 |
第五十二、稀姓 |
第五十三、陈元寿寄子诗 |
第五十四、"道光宇宙" |
第五十五、果报 |
第五十六、梁省吾义举 |
第五十七、《碧萝吟馆随笔》 |
第五十八、阮元眷恋阳朔 |
第五十九、《桂胜》与《桂故》 |
参考文献 |
一、专着类 |
二、论文类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四、晚唐幽州柳体墓志考述(论文参考文献)
- [1]千唐志斋藏唐代墓志研究[D]. 王放. 南京艺术学院, 2018(09)
- [2]中唐祖饯活动与别情诗研究[D]. 耿婷婷. 青岛大学, 2018(12)
- [3]杜甫家族家风家学研究[D]. 米志艳. 烟台大学, 2018(12)
- [4]宋代笔记语法学资料研究[D]. 彭浩. 湖南师范大学, 2015(06)
- [5]关中唐代碑刻研究[D]. 侯立新. 陕西师范大学, 2014(08)
- [6]唐代奉敕碑志研究[D]. 田宇. 吉林大学, 2014(04)
- [7]唐代书学文献考论[D]. 畅运合. 华东师范大学, 2013(10)
- [8]韩国诗话《诗家点灯》唐宋诗举证研究[D]. 聂垚. 吉林大学, 2012(08)
- [9]隋唐墓志盖题铭艺术研究[D]. 刘天琪. 西安美术学院, 2009(12)
- [10]《阮庵笔记五种》校注[D]. 张宇. 广西大学, 20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