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锅”多星的简单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张晟宇[1](2021)在《敏捷卫星多目标在轨协同观测技术研究》文中指出在对地观测与空间目标探测的应用中,森林火灾多火点蔓延、空间碰撞碎片爆发等突发情况会产生对大量目标快速响应观测的需求。敏捷卫星具备任务响应速度快、探测精度高,姿态机动能力强的特点,通过多颗敏捷卫星的有序调度可以满足以上观测需求。敏捷卫星多目标的协同观测问题对多星组网协同规划与调度提出了很高的时效性与星间信息动态交互的要求,同时为了满足卫星在轨实时响应,需要针对卫星的计算能力进行算法的设计与优化。本文主要以对地观测中的区域静态多目标问题及空间目标探测中的空间动态多目标协同观测问题作为基础问题开展敏捷卫星多目标在轨协同观测技术研究。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及创新点如下:(1)针对区域静态多目标的协同观测问题,进行了多目标观测任务的分析与建模,针对单星任务规划创新性地提出了一种启发式前后向链条优化组合在轨多目标观测序列规划方法,实现面向在轨应用百毫秒级大量目标观测路径的规划。(2)在多星协同层面设计了基于约束的分层协同观测策略,策略层通过能力划分、代价划分和简单优先的并行原则进行目标分配,规划层采用链条优化组合方法进行观测序列求解。该算法与遗传算法及模拟退火算法进行仿真对比分析,实验结果表明方法具有低计算开销、高收益的特点。(3)针对空间动态多目标的协同观测问题,设计了协同规划与调度流程,根据立体定位、引导交接、多目标轮巡等关键环节完成协同观测模型建模,对系统任务规划及调度进行了数学建模并提出了基于分组分层反馈机制的协同任务规划及调度方案求解框架,有利于系统调度任务的实时迭代优化。(4)在空间动态多目标的协同观测模型量化分析基础上,提出了基于投影法的二重覆盖分析与全球通信多重约束星座设计方法,降低了星座设计复杂度。构建低轨敏捷星座的网络模型,开展了协同观测任务的信息流分析。结合不同任务信息传输需求分析,提出了面向协同任务的基于动态链路负载加权时延优化路由算法,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在星间有限传输能力下满足负载均衡与高时效传输的星座协同信息网络传输要求。(5)根据低轨敏捷星座的结构对称性与运动周期性,设计了在全局与区域层面分组分层的多重调度策略,提出了全球区域管控值守分组策略和基于相对运动分析的动态快速分组策略。在任务规划与观测窗口调度求解问题中,提出了一种综合观测时长评估法与重要最长尽早分配原则结合的快速求解方法,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在较少的计算代价下实现了围绕任务目标的快速观测分组与规划调度方案求解。本文从低轨敏捷星座多目标协同观测问题的信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传输环节开展分析,在观测与网络的量化模型基础上,构建了多星协同与资源调度的架构,提出了面向协同任务的基于动态链路负载加权时延优化路由算法、综合观测时长评估法与重要最长尽早分配原则,并针对任务与资源的时空匹配性开展了全局与区域的管控策略研究。通过仿真分析,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任务规划模型、规划调度算法合理有效,研究中充分考虑了在轨的可实现性,算法设计具有低复杂度与高收益的特点,工程应用价值突出,并丰富了多目标协同观测问题的理论研究。
付琨,孙显,仇晓兰,刁文辉,闫志远,黄丽佳,于泓峰[2](2021)在《遥感大数据条件下多星一体化处理与分析》文中研究表明中国对地观测数据获取量持续增加,已步入遥感大数据时代,开展多星一体化数据处理与应用已成为发展趋势。文章从成像处理与信息提取两个方面系统回顾了技术发展过程,剖析了现有前沿方法的优势和特点,指出成像处理领域建立统一处理模型、信息提取领域建立高效学习模型面临的主要挑战。在此基础上,结合实际应用需求,提出了遥感大数据条件下多星一体化处理与分析的新思路,重点阐述了多星一体化处理与分析的基本概念、科学问题与解决方案,通过构建基于生成对抗网络的多星一体化成像处理模型与记忆保持的多任务特征共享与小样本增量学习模型,综合利用不同卫星和载荷间、不同任务和目标间信息,实现高质量图像产品的生成与高精度标注结果的提取。文末给出了技术途径和初步试验验证,并展望后续技术攻关方向。
赵波[3](2020)在《卫星物联网随机接入系统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卫星物联网是无线通信领域的重要应用场景之一,也是未来B5G和空天地一体化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随机接入技术由于不需要资源分配和中心调度已经成为卫星物联网中的多址接入方式,同时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然而随着卫星物联网终端数目的不断增多以及卫星物联网的智能化和能量有效化发展,随机接入技术也不断面临新的挑战。一方面,海量的卫星物联网终端数目使得卫星物联网的随机接入面临巨大的压力,会导致接入用户的冲突加剧,甚至造成网络拥塞;另一方面,卫星物联网终端逐渐小型化和智能化,这对终端的计算复杂度、发送功率限制以及能量消耗均提出了巨大的挑战。本文针对这些问题,从星间非协作卫星随机接入、星间协作卫星随机接入和中继辅助的卫星随机接入三个场景展开了对卫星物联网随机接入系统关键技术的研究,并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更有效的卫星随机接入协议。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贡献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在星间非协作卫星随机接入方面,面向未来海量物联网节点的高吞吐量需求以及针对当前卫星随机接入协议低吞吐量问题,开展了星间非协作的高吞吐量卫星随机接入协议研究。首先提出了预加权的冲突解决分集时隙ALOHA(Pre-Weighting based Contention Resolution Diversity Slotted ALOHA,PW-CRDSA)协议,该协议通过采用联合多时隙多用户检测(Joint Multi-slot Multi-user Detection,JMMD)算法来解决分组冲突问题,提高了随机接入系统的吞吐量。然后提出了随机模式复用冲突解决分集时隙ALOHA(Random Pattern Multiplexing based CRDSA,RPM-CRDSA)协议,在该协议中用户采用资源复用的方式执行随机接入,同时接收端采用消息传递检测(Message Passing Detection,MPD)算法实现了多用户检测,通过收发端联合设计使得随机接入系统吞吐量被极大地提高。最后提出了基于空间分组的最优上行功率控制方案,该方案先通过分布式方式对用户进行空间分组并执行上行功率控制,又对空间分组数目和目标接收功率进行了联合优化,从而最大化了随机接入系统的吞吐量。与传统的卫星随机接入协议相比,提出的三种协议均带来很大的吞吐量提升。2.在星间非协作卫星随机接入方面,针对卫星物联网节点的能量受限问题,开展了星间非协作能量受限的卫星随机接入协议研究。首先提出了能量受限的最优CRDSA协议,该协议在用户总发送功率一定的条件下,通过联合优化分组发送功率和接收端检测门限,最大化了系统的可实现和速率(Achievable Sum Rate,ASR)。然后将CRDSA协议扩展到不规则重复时隙ALOHA(Irregular Repetition Slotted ALOHA,IRSA)协议,又提出了能量受限的最优IRSA协议,该协议在用户总发送功率一定的条件下,通过发送不同数目副本造成发送功率分集,又利用半分析(Semi-Analytical,SEA)模型近似了不同码率下的误包率(Packet Error Rate,PER)性能,并通过差分进化最优化算法得到了在不同码率和不同总发送功率限制条件下的最优用户度分布,从而最大化了系统的吞吐量。在能量受限场景下,提出的两种协议的吞吐量均极大地超出了传统的卫星随机接入协议。3.在星间协作卫星随机接入方面,针对星间非协作随机接入吞吐量低和星间干扰问题,开展了星间协作的卫星随机接入协议研究。首先考虑多颗卫星之间的完全重叠覆盖区域,提出了多星协作的CRDSA(Multi-Satellite Cooperative CRDSA,MSC-CRDSA)协议,该协议通过多星联合检测实现了碰撞分组的译码,并结合有效的干扰消除技术极大地提高了多星协作卫星随机接入的吞吐量。然后考虑多颗卫星之间仅有部分重叠覆盖区域同时引入了传输功率分集,提出了基于功率分集的最优MSC-CRDSA协议,该协议通过多星协作检测与发送功率分集相结合,极大地提高了多星协作卫星随机接入的吞吐量,同时通过优化发送功率的概率分布最大化了MSC-CRDSA协议的吞吐量。与星间非协作卫星随机接入协议相比,星间协作卫星随机接入协议能带来更大的吞吐量提升。4.在中继辅助的卫星随机接入方面,针对卫星物联网节点因发送功率限制或障碍物遮挡等因素无法直接接入卫星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新的带有中继的卫星随机接入架构,并开展了中继辅助的卫星随机接入协议研究。首先考虑卫星用户作为中继,此类中继除了自身需要发送信号外,还需要转发非中继用户的信号,为此提出了最优用户配对和功率分配方案。该方案构造了最优用户配对问题并通过提出的基于Q学习的分布式用户配对算法(Q-Learning based Distributed User Pairing Algorithm,QL-DUPA)来解决该问题,又通过凸优化方法最优化了每一个用户对之间的发送功率分配,最后将提出的最优用户配对和功率分配方案结合到随机接入协议,极大地提高了随机接入系统的和速率。然后考虑中继自身不需要发送信号而仅转发用户的信号到卫星,又提出了基于分布式Q学习的联合中继选择和接入控制(Distributed Q-Learning based Joint Relay Selection and Access Control,DQL-JRSAC)方案,该方案首先提出了一个半随机接入(Semi-Random Access,SRA)架构提高了Q学习的学习效率,又构造了联合中继选择和接入控制(JRSAC)问题,并提出利用分布式Q学习(DQL)实现了最优中继选择和接入控制。
李大林[4](2021)在《天文观测卫星任务规划模型与方法研究》文中提出天文卫星的观测规划一直是天文卫星任务中核心的决策问题。该问题主要解决有限的卫星观测资源与人们对宇宙奥秘探测的无限需求间的矛盾。在确保卫星安全、有效、平稳运行的同时,最大效率的发挥卫星的观测能力,以达到获取天文学家研究中所需的探测数据,推动天文学研究的进展的目的。然而,在天文卫星的观测计划执行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受到不可预知的打断,使得观测无法按照既定的计划严格执行,如卫星观测设备的故障以及不可预期的高优先级任务的插入等。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时域天文学正在成为天文学最新发展潮流。对暂现和剧烈爆发天体的观测在天文观测卫星任务中,占据越来越多的比例。而暂现和剧烈爆发天体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具有不可预知性。对这些目标的观测称为机会目标观测。大量的机会目标观测需求,对天文卫星的任务规划算法和方式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文面向不可预知观测需求,分别从单星主动式规划方法、多星集中式规划方法和多星分布式规划方法三个方面开展研究工作,主要取得了如下方面的研究成果:(1)以中法合作天文卫星SVOM为主要任务背景,研究单颗天文卫星,在同时面临常规非变源天体观测任务需求和不可预知的机会目标观测任务情况下的观测规划问题。解决不可预知的变源天体观测任务对非变源天体观测任务的打断,造成原计划中观测任务完成时间延迟的问题。为了维持原观测计划中观测完成时间的相对稳定性,利用了已知任务的观测窗口信息,提出了静态需求度和动态需求度两个优化目标函数,设计并实现了一种基于NSGA-II的规划求解算法,提升了原计划中观测任务的平均加权按时完成率和平均加权完成率。在机会目标观测的影响下维持规划结果中原计划观测完成时间的稳定性的问题。(2)以对机会目标提供连续观测的大规模卫星观测集群为研究背景,开展面向不可预知任务的多星协同观测在线规划方法研究。解决卫星集群调度中卫星间协同配合问题和先到达低收益任务大量占用观测资源问题。首先,根据问题的具体应用需求,建立了面向不可预知任务的多星协同观测在线规划问题的优化模型。接着,详细研究了卫星对天文目标可观测性的计算方法。为了解决上述规划模型中优化目标函数无法直接计算的问题,提出了时间覆盖度和天球覆盖度两项指标,分别用于描述卫星对目标观测的时间连续性和卫星组合对全天球各个方位可能出现的机会目标的观测能力分布。然后,将所研究的优化问题的目标函数用上述两项指标进行了近似描述,并基于该近似方法,提出了一种二叉树剪枝规划算法。最后,设计了仿真实验,对所提出的求解方法进行了仿真验证。仿真结果表明,综合考虑天球覆盖度和时间覆盖度,尤其是天球覆盖度,可以有效的提高卫星观测集群整体的观测能力。并且,该项指标使得卫星观测集群具备了一定的为后续观测目标预留观测资源的能力。(3)对以机会目标观测为主的天文观测卫星集群的分布式规划中,卫星间无法获取其它卫星可用状态,从而无法协同完成观测任务的问题。构建了集中训练-分布执行的协同观测集群工作模式,提出了一种基于多智能体策略梯度共享的深度神经网络算法,设计了神经网络结构和状态描述方法。提出了以时间覆盖度作为描述卫星状态的方法。该方法使得各颗卫星在观测任务到来时,即时做出独立决策。不需要实时通信支持。仅需要事前统一训练和观测集群中卫星发生变化时的网络更新。对通信要求低,并且具有良好的动态特性。
刘新江[5](2020)在《基于自动观测的天文大地测量新方法研究》文中指出天文大地测量通过观测恒星等自然天体的位置来确定地面点的位置以及至地面某一目标的方位角,是大地测量的主要技术手段之一,应用于空间基准建立、航天测控、远程精导武器发射、惯导设备标定、垂线偏差确定及工程测量等领域。传统的天文大地测量方法主要适用于北半球中纬度地区;测量设备主要是光学经纬仪,需人工观测,效率很低。近年来,随着数字天顶仪、视频经纬仪等新型测量系统的研制成功,天文大地测量技术已开始向自动观测转型,但定位定向观测和数据处理模型基本上仍采用的是传统方法,不能满足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快速高效和高精度的测量。为了实现任意地区快速天文定位定向,解决复杂环境下只有部分星可见时的天文大地测量难题,本文基于自动测量技术能在短时间内获得全天区大量天文观测数据的特点,引入相关变量回归分析理论,提出了多种新的天文大地测量方法,并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理论研究和大量的野外实际测量实验验证。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如下:(1)首次在天文大地测量数据处理中引入相关变量回归分析方法,构建了天文大地测量数据回归分析仿真平台;在实测数据处理中,对回归方法进行了拓展,提出了两步回归法、平行回归法和零值分位回归法。(2)提出观测多颗近似中天星实现定位定向的新方法,采用高度差平行回归法测定纬度,采用多星中天时角法测定经度和方位角。在低纬度地区实测36颗任意高度近似中天星数据,定位精度优于±0.5″,定向精度优于±0.25″,满足高等级天文大地测量精度指标要求。与经典的北极星任意时角法相比,定向测量前不需要进行精密天文定位,1个一等天文方位角的观测用时由至少2天时间缩短到2小时以内,将精密天文定向测量的作业范围由北半球中纬度地区扩展至全球任何地区。(3)针对只有北天区星可见时的观测条件,提出了多颗近似大距星同步定位定向方法。传统大距星对法只能精确定向,且需要已知测站精确坐标;新方法不需要按照天体赤纬和大距时刻进行配对观测,通过观测多颗近似大距星的天顶距和水平角数据即可实现定位定向,选星条件从星位角严格在90°扩展到87°~92°,同等时间内可观测星数增加1倍以上。(4)基于自动观测可同时获取近似等高星天顶距和水平角的特点,在数据处理中提出了方位角零值分位回归法实现同步定位定向。依据测站纬度和天顶距确定零值分位数进行分位回归,观测40颗近似等高星,定位精度优于±0.3″,定向精度优于±0.5″,与普通回归方法相比计算精度提高30%。自动观测与人工观测相比,天顶距观测精度提高33%,水平角观测精度提高52%,观测效率提高1倍以上。(5)通过增加回归参数,将近似中天、卯酉和等高星数据回归处理方法适用范围扩展至全天区,建立了观测多颗任意星实现精密定位定向的多元回归模型。针对任意星观测精度不一致、高度和方位分布不均匀所引起的数据处理结果不稳健问题,提出了按方位角装箱的非参数—参数两步回归法,有效提高了成果的稳健性。(6)采用多种型号的全站仪作为观测仪器,对本文所提出的新方法进行了大量的实际测量实验,与传统测量方法相比,新方法的计算结果准确可靠,能够满足不同地域各种复杂环境的测量需求。
胡伟强[6](2020)在《基于双边双程的多星编队星间高精度测量技术研究》文中指出微小卫星编队是航天领域最为活跃的新技术领域之一。微小卫星编队由数颗物理上相互分离的微小卫星组成,通过星间通信等技术实现卫星之间的相互协作,具有成本低、研制周期短、构型灵活、生存周期长、测量基线长等优点。星间相对测量的性能是影响微小卫星编队能力的决定性因素,主要测量方法包括GPS间接测量和RF自主测量。GPS间接测量虽然技术成熟,但由于GPS信号覆盖范围有限,在中、高轨道以及深空等环境下无法使用,而RF自主测量是通过装载在卫星上的无线电信号收发装置实现编队内部的自主测量,并且可以结合应用场景,设计相适应的测量机制,能够克服GPS间接测量的问题。然而,目前关于星间RF自主测量方法的研究,主要是针对双星编队展开的,尚缺少适用于微小卫星多星编队的可扩展、高精度的多星测量体制,成为制约多星编队发展的瓶颈问题。针对上述情况,本课题提出基于双边双程测量的多星编队星间相对测量体制。围绕测量体制展开研究,以双边双程测量方法的原理为基础,结合卫星编队场景,从理论上对测量性能进行了深入分析,包括频率源的频率偏差、电离层延时、硬件延时、卫星高动态、观测噪声等因素对测距精度的影响。然后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设计并实现了基于该测量体制的星间测量系统,搭建了相应的测试平台,对测量体制进行了实验验证。测试结果表明多星编队星间相对测量系统可以正常、稳定的运行,且在90d BHz载噪比、频率准确度0.5ppm和阿伦方差0.8ppb频率源、时隙时长3s的条件下,测距结果的均值误差为厘米级,均方差为分米级,与理论分析的结果相符合。
徐安宁[7](2020)在《卫星通信系统频谱资源管理与效能评估方法研究》文中认为面向互联时代的卫星通信在当今社会有着非常强大的服务提供能力,5G时代的出现和通信应用的爆炸性增长,对卫星通信系统的频谱资源管理提出了更加精细化的要求。如何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提高卫星的服务能力,是目前卫星通信系统频谱资源管理的关键问题。认知无线电技术的主要优势在于能够对频谱资源的动态管理和精细化利用,利用该技术的相关优点和成熟方案结合卫星通信的相关特性从而提高卫星通信系统的频谱资源管理能力。效能评估由于具有评估系统状态、优化系统参数等优点,将其引入到卫星通信系统能够提高频谱资源管理方案进行性能优化。因此,对卫星通信系统进行频谱资源管理和效能评估具有重要研究意义。论文在构建认知卫星运行轨道背景的基础上,重点研究了利用星上频谱感知方案和星上频谱分配来提高卫星资源利用率的方法、认知卫星的效能评估方法。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如下:(1)提出了基于动态双门限的多星联合频谱感知算法,解决了认知卫星通信系统的频谱感知效率低下和传统频谱感知无法应用在动态卫星系统上的问题。该方案主要采用优化认知卫星噪声模型,根据卫星的运行轨迹模拟不同的噪声变化,并且结合认知卫星的传输特性和运行特性,构建了认知卫星的双门限感知方案。仿真研究了噪声不确定度、采样点数和卫星数量等指标对所提算法的性能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所提算法能够在认知卫星通信系统中有效地提高检测概率,并且能够针对不同的环境参数进行调整,满足认知卫星通信系统的业务需求。(2)提出了基于图论着色的多星频谱分配算法。解决了传统的频谱分配算法没有考虑卫星轨道和拓扑时变等特性,从而导致星上分配效率低下的问题。该方案主要采用图论着色的分配思路,将卫星通信系统的运行轨迹进行建模,根据近点模型和远点模型的拓扑图,进行空闲频谱的图论着色。仿真研究了分布式贪婪算法和分布式公平算法与所提算法的性能比较,结果表明在认知卫星通信系统的运行环境下与传统算法相比,所提算法能够显着地提高网络效益,并且具有良好的公平性。(3)提出了基于环境模糊因子的认知卫星效能评估算法。解决了认知卫星通信系统中多指标、多环境下传统效能评估算法无法准确评估效能的痛点与难点。该方案采用额外构建认知卫星的环境参数体系,将认知卫星中的指标体系和环境体系相结合进行效能评估分析。仿真研究了不同环境和不同业务参数下的认知卫星通信系统的效能评估性能,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能够动态地为当前状态下的环境和业务应用相应的环境模糊因子,从而得到仿真得到不同的认知效能,能够满足卫星复杂参数下的效能评估需求。
张艳艳[8](2020)在《铜纳米簇的制备及分析应用》文中指出近几年,一种很有前景的发光材料金属纳米簇(MNCs),因有低毒性、生物相容性及高发光率等特性,已被作为新型纳米传感器应用在离子、小分子和生物大分子检测,荧光成像和癌症诊断与治疗等领域。本文采用三种不同的小分子作为配体,制备不同性能的铜纳米簇,并通过荧光、红外、紫外、TEM及XPS等手段对其性能进行表征。基于猝灭机理,构建对小分子物质、金属离子传感体系,并将其应用于细胞成像。第一章:阐述了近几年铜纳米簇在国内外的合成手段、特性及应用的研究现状,在相关文献的基础上,设计了本论文的研究思路。第二章:以硫醇小分子卡托普利(Capt)为原材料,利用“一锅煮”合成了水溶性的铜纳米簇(Capt@CuNCs)。研究发现:氯化血红素(hemin)加入可猝灭CuNCs的荧光,在0.0542.0μmol/L浓度范围内,二者有好的线性关系。基于静电相互作用诱导的猝灭机理构建了一种简单、可靠检测氯化血红素的荧光手段,并用于实际血样中检测。第三章:在碱性环境下,用含硫的小分子化合物青霉素钾(PGP)为保护剂和还原剂一步合成发青色光的PGP@CuNCs。此外,发现该CuNCs可作为检测阿霉素(Doxorubicin)的一种荧光探针。当阿霉素的浓度从0增加到105μmol/L后,发射峰位置蓝移,在474 nm处的荧光峰消失,而在601 nm处出现等发射点,在650nm处出现弱的荧光峰,推测可能是有新物质生成。在浓度1.0-35.0μmol/L与45.0-100.0μmol/L范围内,阿霉素浓度与NCs相对荧光强度F0/F分别呈线性,从而构建了基于CuNCs荧光猝灭选择性检测阿霉素的传感体系。最后,因合成的CuNCs毒性低、生物相容性好,故获取了PGP@CuNCs在肝癌SMMC7721细胞内的荧光成像。第四章:以盐酸硫胺(VB1)为保护剂和还原剂一步合成了低毒性、高荧光强度的VB1@CuNCs,其量子产率(QY)高达20.12%。其中,盐酸硫胺(VB1)是一个含硫小分子,且为B族维生素,具有很好的还原能力,噻唑环中的硫原子容易与金属铜离子进行键合,其次盐酸硫胺结构中的嘧啶环N原子是质子化的,也能与金属离子形成Cu-N配位键,故可合成超稳定的VB1@CuNCs。实验发现:Au3+能够有效地猝灭VB1@CuNCs的荧光,在1.050.0μmol/L范围内二者呈线性关系,且TEM说明加入Au3+使得纳米簇的聚集,粒径变大,这可能是由于Au3+与CuNCs发生相互作用。并用于实际水样中Au3+检测以及荧光成像。第五章:对本文中制备的不同功能的铜纳米簇作为荧光探针在检测应用方面做出总结,并对后续研究进行了展望。
石子君[9](2020)在《基于多Agent的星群仿真系统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在轨卫星数量不断增加,卫星的智能水平也逐渐提升,多星协同任务规划问题成为卫星应用领域的研究重点。多星协同多用于解决多成像卫星观测任务调度问题,而在空间拦截中的应用研究较少。针对复杂环境下的空间攻防与对抗问题,采用多星协同攻击的方式,通过成员之间相互配合及资源共享使系统内实现动态分配,可提高任务完成质量,增加任务成功率,提高整体作战效能,并且减轻单颗拦截星的任务负荷。在多星攻击任务中,不但要对各个卫星进行姿轨控制等,而且要对卫星之间相对位置关系进行控制,以确保卫星编队稳定、可靠地工作。如果全依赖地面测控资源,很难满足星座中卫星姿态与位置调整以避免碰撞的实时性要求。因此,我们要引入新的技术,通过对卫星及其有效载荷的自治的、分布式星上管理,降低其对地面测控资源的依赖。Agent作为新一代的智能体,具有更好的灵活性,更适应于复杂系统中的协同及最优化等问题的求解。本文以多星攻防任务仿真问题为背景,设计研究了基于多Agent的星群仿真系统,并进行了相关的应用和分析试验。在设计实现的过程中,首先对Agent的定义及多Agent系统相关技术进行了全面研究,总结了多Agent系统的四种常用结构。在此基础上,根据星群仿真系统的具体功能需求,对系统的组织架构、功能模块等进行了设计及编程实现。最后,通过具体仿真任务对系统的功能和性能进行了测试验证。
马应鑫[10](2020)在《12个银河系球状星团的颜色-星等图研究》文中认为银河系球状星团是由年老恒星组成、中心恒星密度高、外观呈球形或椭球形的恒星集合体。它们对银河系早期天体环境的形成和星系间分子云的电离发挥着重要作用。传统的球状星团模型认为星团中的恒星在分子云中一次形成,成员星的金属丰度、年龄、运动方向和速度大致相同。越来越多的观测证据发现球状星团中存在着双星系统、多个星族和特殊恒星,这与传统的球状星团理论模型大相径庭。为了完善球状星团的形成演化模型,量化分析不同星族模型的影响,我们利用新型星族合成(ASPS)模型研究了12个银河系球状星团的颜色-星等图。本次工作选择哈勃太空望远镜UV球状星团巡天(“HUGS”)提供的12个银河系球状星团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球状星团的F606W(V波段)和F438W(B波段)进行数据处理,以减少观测误差和场星的影响,构建12个球状星团的颜色-星等图。利用新型星族合成模型中的三种星族模型—单星简单星族模型、双星简单星族模型和双星复合星族模型研究球状星团的颜色-星等图,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不同星族模型在颜色-星等图的重现、参数的确定、蓝离散星的重现以及恒星在颜色和星等上的分布情况。研究对NGC 6652,NGC 6637,NGC 4833等星团都给出新的年龄和金属丰度,可用于未来各类星团研究中。对12个银河系球状星团的颜色-星等图研究结果表明:(1)双星系统及其演化在球状星团的颜色-星等图研究中非常重要,不仅因为它能重现更多的观测现象(如主序展宽、蓝离散星和红离散星等),还会影响球状星团中的恒星演化;(2)本次工作确定的球状星团最佳参数和Harris星表文献中的结果大致相同,确定的年龄比Dotter et al.(2010)更精确、更符合理论的银河系球状星团年龄,能够为今后深入的研究工作提供参考;(3)在量化分析双星星族模型中蓝离散星的比例后,我们的结果和数据支持双星演化是形成蓝离散星的主因而不是恒星碰撞;(4)通过分析不同星族模型中的恒星在颜色和星等上的频率分布情况后发现,复合星族模型相比简单星族模型更接近观测中的颜色星等分布,特别是主序拐点附近颜色的星等分布的变化趋势。最后,我们提出了对球状星团中多星族问题的理解。
二、一“锅”多星的简单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锅”多星的简单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敏捷卫星多目标在轨协同观测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课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1.2.1 敏捷卫星任务规划研究现状 |
1.2.2 空间动态多目标协同观测研究现状 |
1.2.3 空间分布式协同组网技术研究现状 |
1.2.4 多星协同系统与协同规划技术发展现状 |
1.2.5 多约束星座设计技术研究现状 |
1.2.6 研究现状总结 |
1.3 论文主要工作 |
1.3.1 论文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
1.3.2 论文主要创新点 |
1.3.3 论文组织结构 |
第2章 区域静态多目标多星自主协同技术 |
2.1 引言 |
2.2 敏捷成像卫星工作模式与任务流程 |
2.2.1 敏捷成像卫星的工作模式 |
2.2.2 敏捷成像卫星成像过程 |
2.3 区域静态多目标观测问题描述 |
2.3.1 协同观测问题 |
2.3.2 卫星间协同架构 |
2.4 基于前后向链条优化组合方法的单星任务规划方法 |
2.4.1 单星多目标观测问题描述 |
2.4.2 单星任务规划模型 |
2.4.3 前后向链条多目标观测序列规划算法设计 |
2.4.4 仿真校验 |
2.5 基于约束的分层协同观测策略 |
2.5.1 协同观测问题 |
2.5.2 协同观测规划模型 |
2.5.3 基于约束的分层协同规划方法 |
2.6 仿真验证 |
2.6.1 仿真场景设置 |
2.6.2 并行规划原则观测结果对比分析 |
2.6.3 并行规划原则+OFBCCM与参考算法规划结果对比分析 |
2.7 小结 |
第3章 空间动态多目标协同观测架构研究 |
3.1 引言 |
3.2 空间动态多目标协同观测任务分析 |
3.2.1 低轨敏捷卫星星座空间动态多目标观测问题 |
3.2.2 低轨敏捷卫星星座任务流程 |
3.2.3 重要概念定义 |
3.2.4 低轨敏捷卫星星座协同的主要特点 |
3.3 空间动态多目标协同观测总体架构研究思路 |
3.3.1 关键问题 |
3.3.2 研究工作思路 |
3.4 低轨敏捷卫星空间动态多目标协同调度模型 |
3.4.1 空间动态目标协同观测模型 |
3.4.2 低轨敏捷卫星空间动态多目标协同调度模型 |
3.4.3 任务规划与调度数学模型 |
3.4.4 协同任务规划及调度方法 |
3.5 小结 |
第4章 面向协同观测的星座设计与组网技术研究 |
4.1 引言 |
4.2 基于协同观测与通信组网双重约束的星座设计 |
4.2.1 星座设计目标 |
4.2.2 基于立体观测与组网通信约束的星座设计 |
4.2.3 低轨敏捷星座设计结果 |
4.3 面向协同的星座网络架构 |
4.3.1 协议架构 |
4.3.2 星间链路及传输性能分析 |
4.3.3 星座的周期性运动特性 |
4.3.4 星座拓扑结构 |
4.3.5 星座传输时延仿真 |
4.4 协同过程信息流分析及网络传输要求分析 |
4.4.1 系统协同信息流分析 |
4.4.2 协同信息类型即传输要求分析 |
4.4.3 面向协同的传输需求分析 |
4.5 面向协同的路由算法研究 |
4.5.1 卫星网络模型 |
4.5.2 面向协同的信息传输策略 |
4.5.3 仿真分析 |
4.6 小结 |
第5章 基于星座时空特征的任务规划与资源调度策略研究 |
5.1 引言 |
5.2 低轨敏捷星座实时决策与调度问题研究 |
5.2.1 低轨敏捷星座决策与调度流程 |
5.2.2 全局决策问题 |
5.2.3 区域决策问题 |
5.3 多重优化全局分组策略 |
5.3.1 全球分区管控值守分组策略 |
5.3.2 基于相对运动分析的动态快速分组策略 |
5.4 基于多重策略的调度方案求解方法 |
5.4.1 基于多重策略的调度流程 |
5.4.2 目标与卫星的可见性分析 |
5.4.3 区域观测窗口调度方案求解 |
5.5 仿真分析 |
5.5.1 仿真输入条件 |
5.5.2 卫星分组结果分析 |
5.5.3 观测窗口分配结果分析 |
5.6 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论文总结 |
6.2 后续工作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仿真参数 |
致谢 |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2)遥感大数据条件下多星一体化处理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多星成像处理 |
2.1 难点挑战 |
2.2 研究现状 |
2.2.1 经典成像处理 |
2.2.2 多星多载荷成像处理 |
3 多要素信息提取 |
3.1 难点挑战 |
3.2 研究现状 |
3.2.1 典型地物要素提取 |
3.2.2 多要素信息并行提取 |
4 遥感大数据条件下多星一体化处理和分析 |
4.1 基本概念 |
4.2 核心科学问题 |
4.3 研究思路与解决方案 |
4.3.1 多星一体化成像处理 |
4.3.2 多星一体化信息分析 |
5 结论 |
(3)卫星物联网随机接入系统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对照表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卫星物联网随机接入面临的问题 |
1.2.1 卫星通信的大传播时延问题 |
1.2.2 终端协作和集中调度困难问题 |
1.2.3 海量MTC终端导致的网络拥塞问题 |
1.2.4 MTC终端的低功耗问题 |
1.3 卫星随机接入的研究现状 |
1.3.1 星间非协作卫星随机接入研究现状 |
1.3.2 星间协作卫星随机接入研究现状 |
1.3.3 中继辅助的卫星随机接入研究现状 |
1.4 论文研究内容与组织结构 |
第二章 卫星随机接入系统模型 |
2.1 引言 |
2.2 卫星随机接入系统架构 |
2.2.1 网络架构 |
2.2.2 随机接入帧和分组结构 |
2.2.3 节点流量模型 |
2.2.4 卫星随机接入过程 |
2.3 卫星随机接入性能评估指标 |
2.3.1 吞吐量 |
2.3.2 丢包率 |
2.3.3 平均能量消耗 |
2.4 卫星随机接入基本协议 |
2.4.1 SA协议 |
2.4.2 DSA协议 |
2.4.3 CRDSA和 CRDSA++协议 |
2.4.4 IRSA协议 |
2.5 卫星随机接入基本协议问题分析 |
2.6 卫星随机接入总体研究方案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星间非协作的高吞吐量卫星随机接入协议研究 |
3.1 引言 |
3.2 问题分析及研究思路 |
3.3 PW-CRDSA协议 |
3.3.1 预加权的多用户信号传输模型 |
3.3.2 联合多时隙多用户检测(JMMD)算法 |
3.3.3 PW-CRDSA协议描述 |
3.3.4 计算机仿真结果 |
3.4 RPM-CRDSA协议 |
3.4.1 二维时频随机接入帧及系统设置 |
3.4.2 提出的RPM方案 |
3.4.3 RPM多用户检测方案 |
3.4.4 RPM-CRDSA协议描述 |
3.4.5 RPM-CRDSA性能分析 |
3.4.6 计算机仿真结果 |
3.5 基于空间分组的最优上行功率控制 |
3.5.1 功率控制信号传输模型 |
3.5.2 上行功率控制CRDSA方案 |
3.5.3 上行功率控制CRDSA的丢包率分析 |
3.5.4 最优上行功率控制 |
3.5.5 计算机仿真结果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星间非协作能量受限的卫星随机接入协议研究 |
4.1 引言 |
4.2 问题分析及研究思路 |
4.3 能量受限的最优CRDSA协议 |
4.3.1 能量受限的CRDSA方案 |
4.3.2 丢包率分析 |
4.3.3 可实现和速率最大化 |
4.3.4 计算机仿真结果 |
4.4 能量受限的最优IRSA协议 |
4.4.1 能量受限的IRSA方案 |
4.4.2 密度进化分析 |
4.4.3 度分布最优化 |
4.4.4 计算机仿真结果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星间协作的卫星随机接入协议研究 |
5.1 引言 |
5.2 问题分析及研究思路 |
5.3 MSC-CRDSA协议 |
5.3.1 多星协作系统模型 |
5.3.2 多星协作随机接入方案 |
5.3.3 MSC-CRDSA协议描述 |
5.3.4 MSC-CRDSA吞吐量分析 |
5.3.5 计算机仿真结果 |
5.4 基于功率分集的最优MSC-CRDSA协议 |
5.4.1 多星协作系统模型 |
5.4.2 基于功率分集的MSC-CRDSA |
5.4.3 丢包率分析 |
5.4.4 功率分布最优化 |
5.4.5 计算机仿真结果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中继辅助的卫星随机接入协议研究 |
6.1 引言 |
6.2 问题分析及研究思路 |
6.3 用户中继辅助的最优用户配对和功率分配 |
6.3.1 面向5G的用户中继卫星网络模型 |
6.3.2 用户中继系统信号传输模型 |
6.3.3 最优用户配对 |
6.3.4 最优功率分配 |
6.3.5 冲突解决卫星随机接入协议 |
6.3.6 计算机仿真结果 |
6.4 基于分布式Q学习的联合中继选择和接入控制 |
6.4.1 卫星地面中继系统模型 |
6.4.2 单中继信号传输模型 |
6.4.3 半随机接入架构 |
6.4.4 联合中继选择和接入控制 |
6.4.5 计算机仿真结果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工作与贡献 |
7.2 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4)天文观测卫星任务规划模型与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
1.1.1 课题研究背景 |
1.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1.2.1 规划问题的求解方法现状 |
1.2.2 现有天文卫星观测规划问题及规划方法 |
1.2.3 面向不确定性任务的规划方法现状 |
1.2.4 多星协同决策模型和算法现状 |
1.3 存在的不足和问题 |
1.4 本文的主要内容与结构安排 |
第2章 天文卫星观测规划问题模型 |
2.1 引言 |
2.2 规划周期 |
2.3 观测模式 |
2.4 约束条件 |
2.4.1 观测条件约束 |
2.4.2 观测任务约束 |
2.5 优化目标 |
2.6 超订购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面向不确定打断的单星观测规划方法 |
3.1 引言 |
3.2 面向不确定打断的卫星观测规划 |
3.2.1 问题提出背景 |
3.2.2 规划问题建模 |
3.2.3 增强规划稳定性的策略 |
3.2.4 面向机会目标观测任务的规划方法 |
3.3 仿真实验与分析 |
3.3.1 实验设计 |
3.3.2 规划性能评估指标 |
3.3.3 对比方法 |
3.3.4 实验结果及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时空覆盖度的多星任务在线规划 |
4.1 引言 |
4.2 多星协同观测在线规划问题 |
4.2.1 问题提出背景 |
4.2.2 规划问题建模 |
4.3 优化目标函数求解方法 |
4.3.1 目标可观测性分布计算方法 |
4.3.2 时间覆盖度 |
4.3.3 天球覆盖度 |
4.3.4 目标函数求解 |
4.3.5 实时任务规划算法 |
4.4 仿真实验与分析 |
4.4.1 实验设计 |
4.4.2 天球覆盖度对规划结果的影响分析 |
4.4.3 预排序策略对算法效率的影响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多智能体强化学习方法的多星任务在线规划 |
5.1 引言 |
5.2 天文观测分布式在线调度问题建模 |
5.2.1 变量 |
5.2.2 约束与假设 |
5.2.3 目标函数 |
5.2.4 可观察状态分析 |
5.3 基于策略梯度共享的分布式决策 |
5.3.1 状态部分可观察多智能体随机博弈 |
5.3.2 基于集中训练-分布式决策方式的强化学习 |
5.3.3 网络结构及训练方法设计 |
5.4 仿真实验与分析 |
5.4.1 实验设计 |
5.4.2 实验结果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基于自动观测的天文大地测量新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天文大地测量技术及应用研究进展 |
1.2.1 基本星表 |
1.2.2 观测仪器 |
1.2.3 测量方法 |
1.2.4 成果应用 |
1.3 研究路线及主要内容 |
1.3.1 研究路线 |
1.3.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基本理论方法及仿真平台构建 |
2.1 参考系和参考框架 |
2.1.1 天球参考系和天球参考框架 |
2.1.2 地球参考系和地球参考框架 |
2.1.3 天球参考系与地球参考系之间的转换 |
2.2 时间系统 |
2.2.1 常用的时间系统 |
2.2.2 时间系统的转换 |
2.3 坐标系统 |
2.3.1 天球坐标系 |
2.3.2 地球坐标系 |
2.4 天文定位定向基本原理 |
2.4.1 天体视位置计算 |
2.4.2 天文定位定向基本公式 |
2.4.3 天文定位定向误差分析 |
2.5 回归分析基本理论方法 |
2.5.1 随机变量 |
2.5.2 回归模型 |
2.5.3 回归显着性检验 |
2.5.4 回归诊断 |
2.5.5 回归参数估计方法 |
2.6 天文测量数据回归分析仿真平台构建 |
2.6.1 计算误差分析 |
2.6.2 回归方法选择 |
2.6.3 成果精度评定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观测多颗近似中天星实现定位定向 |
3.1 中天星定位定向基本方法 |
3.1.1 纬度测定方法 |
3.1.2 经度测定方法 |
3.1.3 方位角测定方法 |
3.2 近似中天星高度差法测定纬度 |
3.2.1 基本原理 |
3.2.2 观测天体偏离中天位置引起误差分析 |
3.2.3 仿真数据分析 |
3.3 近似中天星方位角法测定经度 |
3.3.1 偏离中天位置引起误差分析 |
3.3.2 多颗子午星测定经度 |
3.3.3 多组子午星对测定经度 |
3.3.4 仿真数据分析 |
3.4 多星中天时角法精密测定天文方位角 |
3.4.1 分析变量间关系 |
3.4.2 确定回归模型 |
3.4.3 确定样本数量 |
3.4.4 建立回归方程 |
3.4.5 仿真数据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观测多颗近似大距星实现定位定向 |
4.1 大距星定位定向基本方法 |
4.1.1 大距位置基本量间关系 |
4.1.2 纬度测定方法 |
4.1.3 经度测定方法 |
4.1.4 方位角测定方法 |
4.2 观测误差对计算结果的影响分析 |
4.2.1 时角误差的影响 |
4.2.2 方位角误差的影响 |
4.2.3 天顶距误差的影响 |
4.3 大距星对法测定天文方位角 |
4.3.1 大距星对法定向基本原理 |
4.3.2 传统大距星对法 |
4.3.3 改进的大距星对法 |
4.4 多颗近似大距星同步定位定向 |
4.4.1 观测方位角同步确定纬度和方位角 |
4.4.2 观测天顶距测定经度 |
4.4.3 仿真数据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观测全天区星实现定位定向 |
5.1 多颗近似卯酉星同步定位定向 |
5.1.1 卯酉星对定位定向基本原理 |
5.1.2 近似卯酉星天区范围的确定 |
5.1.3 多颗近似卯酉星回归分析定位定向 |
5.1.4 仿真数据分析 |
5.2 多颗近似等高星同步定位定向 |
5.2.1 多星近似等高法同时测定经纬度 |
5.2.2 观测方位角同步定位定向 |
5.2.3 仿真数据分析 |
5.3 多颗任意位置星同步定位定向 |
5.3.1 天顶距回归分析 |
5.3.2 方位角回归分析 |
5.3.3 非参数—参数两步回归 |
5.3.4 仿真数据分析 |
5.4 自适应天文定位定向算法构想 |
5.4.1 确定观测星的天区范围 |
5.4.2 确定回归模型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实验验证 |
6.1 近似中天星观测实验 |
6.1.1 观测数据质量分析 |
6.1.2 方位角差值与天顶距、赤纬间的相关分析 |
6.1.3 方位角组平均值回归分析 |
6.1.4 方位角单次观测值回归分析 |
6.1.5 多种方法计算方位角结果比较 |
6.1.6 经度计算 |
6.1.7 纬度计算 |
6.2 近似大距星观测实验 |
6.2.1 观测数据质量分析 |
6.2.2 大距星对法计算方位角 |
6.2.3 回归分析计算方位角和经纬度 |
6.3 近似等高星观测实验 |
6.3.1 传统方法计算结果分析 |
6.3.2 天顶距和方位角直接回归结果分析 |
6.3.3 粗差数据和时间因素对回归结果的影响分析 |
6.3.4 观测方位角零值分位回归结果分析 |
6.3.5 选择特定方位区间星回归分析 |
6.3.6 自动观测与人工观测的比较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6)基于双边双程的多星编队星间高精度测量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
1.2.1 卫星编队发展现状 |
1.2.2 测距方法发展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
2 双边双程测量原理 |
2.1 多星编队星间相对测量方法 |
2.2 双边双程测量的基本原理 |
2.3 卫星编队场景中双边双程测量原理 |
2.4 本章小结 |
3 测量误差分析及补偿 |
3.1 频率偏差 |
3.2 延时 |
3.2.1 电离层延时 |
3.2.2 硬件延时 |
3.3 高动态 |
3.4 本章小结 |
4 系统实现和实验验证 |
4.1 系统设计 |
4.1.1 硬件设计 |
4.1.2 软件设计 |
4.1.3 与实现方案相关的误差分析 |
4.2 实验验证 |
4.2.1 测试平台搭建 |
4.2.2 系统测试 |
4.3 本章小结 |
5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 |
(7)卫星通信系统频谱资源管理与效能评估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频谱检测技术 |
1.1.2 频谱分配技术 |
1.1.3 效能评估技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频谱检测技术 |
1.2.2 频谱分配技术 |
1.2.3 效能评估技术 |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第二章 基于动态双门限的多星联合频谱感知算法 |
2.1 频谱感知技术原理 |
2.1.1 单节点频谱感知技术 |
2.1.2 多节点频谱感知技术 |
2.3 DDTMSD算法原理 |
2.3.1 系统运行模型 |
2.3.2 卫星传输链路模型 |
2.3.3 SNR wall现象 |
2.3.4 算法设计思路 |
2.4 DDTMSD算法性能仿真分析 |
2.4.1 噪声不确定度对检测概率的影响 |
2.4.2 采样点个数对检测概率的影响 |
2.4.3 不同卫星数量对检测概率的影响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图论着色的多星频谱分配算法 |
3.1 频谱分配技术原理 |
3.1.1 频谱分配的分类 |
3.1.2 频谱分配的原则 |
3.2 MSAABGCT算法原理 |
3.2.1 系统运行模型 |
3.2.2 图论着色模型 |
3.2.3 图论模型的数学描述 |
3.2.4 算法设计思路 |
3.3 MSAABGCT算法性能仿真分析 |
3.3.1 卫星通信系统的拓扑位置建模 |
3.3.2 认知用户数量对网络效益的影响 |
3.3.3 认知用户数量对公平性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环境模糊因子的效能评估算法 |
4.1 效能评估技术原理 |
4.1.1 效能评估的基本概念 |
4.1.2 层次分析法基本原理 |
4.1.3 模糊综合评判法基本原理 |
4.2 EEBAFO算法原理 |
4.2.1 算法设计思路 |
4.2.2 建立环境参数体系 |
4.2.3 建立评估指标体系 |
4.2.4 量化评估指标 |
4.2.5 确立两两判断矩阵和模糊关系矩阵 |
4.2.6 判断系统效能 |
4.3 EEBAFO算法性能仿真分析 |
4.3.1 单环境状态 |
4.3.2 多环境状态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8)铜纳米簇的制备及分析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对照缩写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纳米材料简述 |
1.2 金属纳米簇的简述 |
1.3 铜纳米簇的合成 |
1.3.1 以蛋白质或肽链为稳定剂 |
1.3.2 以巯基小分子为稳定剂 |
1.3.3 以聚合物或树状分子为稳定剂 |
1.3.4 以DNA序列和miRNA为稳定剂 |
1.4 铜纳米簇的特性 |
1.4.1 紫外吸收和荧光光谱 |
1.4.2 CuNCs的电化学发光特性 |
1.4.3 CuNCs的聚集诱导发光特性 |
1.4.4 CuNCs的催化降解特性 |
1.5 铜纳米簇的应用 |
1.5.1 CuNCs的分析检测 |
1.5.2 CuNCs的细胞成像 |
1.6 本论文的立题思路 |
1.6.1 立题背景 |
1.6.2 研究内容 |
1.6.3 创新点 |
第二章 卡托普利包裹的铜纳米簇作为荧光探针用于检测氯化血红素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药品与实验设备 |
2.2.2 Capt@CuNCs的合成 |
2.2.3 优化Capt@CuNCs合成条件 |
2.2.4 Capt@CuNCs线性及选择性测定 |
2.2.5 实际血样分析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Capt@CuNCs的合成 |
2.3.2 Capt@CuNCs的表征 |
2.3.3 hemin的检测条件优化 |
2.3.4 Capt@CuNCs对 hemin的灵敏度实验 |
2.3.5 Capt@CuNCs对 hemin的选择性实验 |
2.3.6 hemin诱导Capt@CuNCs猝灭机理 |
2.3.7 实际样品检测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青霉素钾包裹的铜纳米簇作为荧光探针用于选择性检测阿霉素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药品与实验设备 |
3.2.2 PGP@CuNCs的合成 |
3.2.3 优化PGP@CuNCs合成条件 |
3.2.4 PGP@CuNCs线性及选择性测定 |
3.2.5 细胞毒性实验(MTT) |
3.2.6 细胞成像实验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PGP@CuNCs的合成 |
3.3.2 PGP@CuNCs的表征 |
3.3.3 Doxorubicin的检测条件优化 |
3.3.4 PGP@CuNCs对 Dox的灵敏度实验 |
3.3.5 PGP@CuNCs对 Dox的选择性实验 |
3.3.6 Dox诱导PGP@CuNCs猝灭机理 |
3.3.7 实际样品检测 |
3.3.8 PGP@CuNCs的细胞成像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盐酸硫胺包裹的铜纳米簇作为荧光探针用于检测金离子Au(Ⅲ)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实验药品与实验设备 |
4.2.2 VB_1@CuNCs的合成 |
4.2.3 优化VB_1@CuNCs合成条件 |
4.2.4 VB_1@CuNCs线性及选择性测定 |
4.2.5 实际水样分析 |
4.2.6 细胞毒性实验(MTT) |
4.2.7 细胞成像实验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VB_1@CuNCs的合成 |
4.3.2 VB_1@CuNCs的表征 |
4.3.3 Au~(3+)的检测条件优化 |
4.3.4 VB_1@CuNCs对 Au~(3+)的灵敏度实验 |
4.3.5 VB_1@CuNCs对 Au~(3+)的选择性实验 |
4.3.6 Au~(3+)诱导VB1@CuNCs猝灭机理 |
4.3.7 实际样品检测 |
4.3.8 VB_1@CuNCs的细胞成像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9)基于多Agent的星群仿真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来源 |
1.2 课题目的与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Agent系统及在航空航天中的应用现状 |
1.3.2 多星对抗仿真研究现状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第2章 基于多AGENT的星群仿真系统设计 |
2.1 多AGENT系统设计思想 |
2.2 星群仿真系统方案与设计研究 |
2.2.1 仿真系统设计思想 |
2.2.2 卫星Agent结构分析 |
2.2.3 仿真系统框架级设计 |
2.2.4 仿真系统模块级设计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星群仿真系统的实现 |
3.1 系统整体框架实现 |
3.2 卫星轨道与姿态动力学建模 |
3.2.1 轨道动力学建模 |
3.2.2 姿态动力学建模 |
3.3 交会轨迹规划与控制方案设计和实现 |
3.4 态势及视景显示功能实现 |
3.4.1 平面态势显示过程实现 |
3.4.2 三维视景显示过程实现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主星-目标星感知与交会过程仿真算例 |
4.1 单主星单目标星仿真工况 |
4.1.1 工况参数设计 |
4.1.2 仿真计算结果 |
4.1.3 系统运行状态 |
4.2 三主星三目标仿真工况 |
4.2.1 工况参数设计 |
4.2.2 仿真计算结果 |
4.2.3 系统运行状态 |
4.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12个银河系球状星团的颜色-星等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序言 |
第一章 球状星团 |
1.1 概述 |
1.2 球状星团的研究方法 |
1.2.1 X射线观测 |
1.2.2 光谱研究法 |
1.2.3 Monte-Carlo模拟 |
1.2.4 颜色-星等图研究 |
1.3 双星系统对球状星团研究的意义 |
1.4 球状星团中的多星族 |
1.5 本文结构 |
第二章 新型星族合成模型的构造 |
2.1 星族合成模型概述 |
2.2 新型星族合成的基本参量 |
2.2.1 初始质量函数(IMF) |
2.2.2 恒星演化轨迹 |
2.2.3 恒星光谱库 |
2.2.4 恒星样本的建立 |
2.3 新型星族合成模型的发展和应用前景 |
第三章 数据处理 |
3.1 样本恒星的选择 |
3.2 数据处理 |
3.2.1 造成观测误差的原因 |
3.2.2 数据处理的步骤 |
第四章 球状星团的颜色-星等图研究 |
4.1 星族模型概述 |
4.1.1 单星简单星族模型 |
4.1.2 双星简单星族模型 |
4.1.3 双星复合星族模型 |
4.2 颜色-星等图的研究工具 |
4.3 不同星族模型对颜色-星等图的重现情况 |
4.3.1 单星简单星族模型和双星简单星族模型对颜色-星等图的重现 |
4.3.2 双星简单星族模型和双星复合星族模型对颜色-星等图的重现 |
4.4 12个球状星团的参数确定 |
4.5 双星星族模型重现蓝离散星 |
4.6 不同星族模型对恒星星等分布的影响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一“锅”多星的简单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敏捷卫星多目标在轨协同观测技术研究[D]. 张晟宇.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 2021(02)
- [2]遥感大数据条件下多星一体化处理与分析[J]. 付琨,孙显,仇晓兰,刁文辉,闫志远,黄丽佳,于泓峰. 遥感学报, 2021(03)
- [3]卫星物联网随机接入系统关键技术研究[D]. 赵波.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0
- [4]天文观测卫星任务规划模型与方法研究[D]. 李大林.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1(02)
- [5]基于自动观测的天文大地测量新方法研究[D]. 刘新江. 战略支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 2020(03)
- [6]基于双边双程的多星编队星间高精度测量技术研究[D]. 胡伟强. 浙江大学, 2020(02)
- [7]卫星通信系统频谱资源管理与效能评估方法研究[D]. 徐安宁. 北京邮电大学, 2020(04)
- [8]铜纳米簇的制备及分析应用[D]. 张艳艳. 山西大学, 2020(01)
- [9]基于多Agent的星群仿真系统研究[D]. 石子君.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2)
- [10]12个银河系球状星团的颜色-星等图研究[D]. 马应鑫.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